骨法用笔出自下面哪一位的画论《古画品录 pdf》

骨法用笔-学术百科-知网空间
南朝齐谢赫《古画品录》提出的“六法”之一。是中国画最根本的特点。...指出了“骨气”、“骨法”与“气韵”有着一定的联系,“骨气”或者“骨法”是形似的支柱,依靠它才能求得作品的传神,“用笔”,不一定全都指线条,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作画的动作和行
与"骨法用笔"相关的文献前10条
谢赫《画品》首次提出"画有六法","骨法用笔"为其中一法,所谓"以经解经,可以难一切传记",本文直接从《画品》一书中归纳和梳理"骨法用笔"的原意,并对"骨法用笔"的"来龙"与"去
笔法是中国画教学的基础,而"骨法用笔"是衡量中国画基础教学的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基础技法的掌握;另一个是技法衍生而得的法度、理法。"骨法用笔"在工笔画教学中表现为
"骨法用笔"亦称"骨法","用笔是也",它是衡量一个画家水平的重要条件之一。关于对"骨法用笔"的理解,由于认识的角度不同,理解的深度不同,所以也产生出多种不同的说法。要真正理解"
没骨画的主要特点是"直接以色图之",但这种"以色图之"并非是不讲究"骨法用笔"的平涂,而是在用色方面对笔法的新要求。对"骨法用笔"和"没骨"两个概念做了分析比较,并结合实例,简要
"骨法用笔"作为中国绘画的一种精湛画法理论和传统技法要求,具有自身美的生命力,且走过一段美的历程。在当代,"骨法用笔"已显示出继续走向未来途径上的魅力,它一方面保持自身特点,一方
六法是南齐谢赫提出的绘画的理论准 绳。关于它的辞义与句读,历代均有争议,说法不一。本 文从“骨”意追根溯源,对其加以考证。分别从画论、文 论、书论几方面对骨的问题加以分析,得出画
借鉴画论指导雕塑创作,是在传统雕塑理论缺失的情况下,致力于雕塑民族化的智慧的选择。本文在滑田友先生从雕塑的角度论"六法"的基础上,联系作者的实践体会,论述了雕塑的结构和形体,以及
在欣赏音乐和绘画时,我们通常能在音乐中体会到"流动的画面",并且把有魅力的绘画作品给人的感觉称作是"凝固的乐章",这两种习以为常的比喻简明地揭示了绘画与音乐的异质同构性。就此,笔
中国绘画笔法中的勾、勒、皴、擦、点无不是以线条为基础进一步拓展的。线条统领了中国绘画。用笔用线不仅是艺术创作的一种技术手段,同时也是传达画家人品、修养、气质和精神的重要媒介。
本文将谢赫六法论中的“骨法用笔,传移模写”抽取出来与顾恺之的美学观点“迁想妙得”进行分析,讨论了三种观点的相互转换、相互影响的关系,试图以此来启示当代中国画的创作与发展。
"骨法用笔"的相关词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font color="#0-819-9993
<font color="#0-
<font color="#0-韩刚解读画论—谢赫《古画品录》_书溪艺术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1贴子:
韩刚解读画论—谢赫《古画品录》
《古画品录》原文南朝齐梁·谢赫
夫画品者,盖众画之优劣也。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虽画有六法,罕能尽该。而自古及今,各善一节。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唯、备该之矣。然迹有巧拙,艺无古今,谨依远近,随其品第,裁成序引。故此所述,不广其源,但传出自神仙,莫之闻见也。第一品(五人)(事五代,吴人。)穷理尽性,事绝言象。包前孕后,古今独立。非复激扬,所能称赞,但价重之极乎,上上品之外,无他寄言,故屈标第一等。(五代吴时事,吴兴人。)不兴之迹,殆莫复传。唯秘阁之内,而已。观其风骨,名岂虚成!(五代晋时。)古画之略,至协始精。六法之中,迨为兼善。虽不该备形妙,颇得壮气。陵跨群雄,旷代绝笔。张墨 荀勖(五代晋时。)风范气候,极妙参神。但取精灵,遗其骨法。若拘以体物,则未见精粹。若取之象外,方厌膏腴,可谓微妙也。第二品(三人)顾骏之神韵气力,不逮前贤;精微谨细,有过往哲。始变古则今,赋彩制形,皆创新意。如始更卦体,初改书法。尝结构层楼,以为画所。风雨炎燠之时,故不操笔;天和气爽之日,方乃染毫。登楼去梯,妻子罕见。画蝉雀,骏之始也。宋大明中,天下莫敢竞矣。陆绥体韵遒举,风彩飘然。一点一拂,动笔皆奇。传世盖少,所谓希见卷轴,故为宝也。袁蒨比方陆氏,最为高逸。象人之妙,亚美前贤。但志守师法,更无新意。然和璧微玷,岂贬十城之价也。第三品(九人)姚昙度画有逸方,巧变锋出,(鬼音)魁神鬼,皆能绝妙。同流真伪,雅郑兼善。莫不俊拔,出人意表。天挺生知,非学所及。虽纤微长短,往往失之。而舆皂之中,莫与为匹。岂直栋梁萧艾可搪突玙璠者哉!(五代晋时晋陵无锡人,字长康,小字虎头。)格体精微,笔无妄下。但迹不逮意,声过其实。毛惠远画体周赡,无适弗该。出入穷奇,纵横逸笔。力遒韵雅,超迈绝伦,其挥霍必也极妙。至于定质块然,未尽其善。神鬼及马,泥滞于体,颇有拙也。夏瞻虽气力不足,而精彩有余。擅名远代,事非虚美。情韵连绵,风趣巧拔。善图贤圣,百工所范。荀、卫以后,实为领袖。及乎子颙,能继其美。江僧宝斟酌袁陆,亲渐朱蓝。用笔骨梗,甚有师法。像人之外,非其所长也。吴暕体法雅媚,制置才巧。擅美当年,有声京洛。张则意思横逸,动笔新奇。师心独见,鄙于综采。变巧不竭,若环之无端,景多触目。谢题徐落云:此二人后,不得预焉。陆杲体制不凡,跨迈流俗。时有合作,往往出人。点画之间,动流恢服。传于后者,殆不盈握。桂枝一芳,足敷本性。流液之素,难效其功。第四品(五人)蘧道愍 章继伯并善寺壁,兼长画扇。人马分数,毫厘不失。别体之妙,亦为入神。顾宝先全法陆家,事事宗禀。方之袁蒨,可谓小巫。王微 史道硕(五代晋时)。并师荀、卫,各体善能。然王得其细,史传似真。细而论之,景玄为劣。第五品(三人)刘瑱用意绵密,画体简细,而笔迹困弱,形制单省。其于所长,妇人为最。但纤细过度,翻更失真。然观察祥审,甚得姿态。
晋明帝(讳绍,元帝长子,师王廙。)虽略于形色,颇得神气。笔迹超越,亦有奇观。刘绍祖善于传写,不闲其思。至于雀鼠,笔迹历落,往往出群。时人为之语,号曰:移画。然述而不作,非画所先。第六品(二人)宗炳炳明于六法,迄无适善。而含毫命素,必有损益。迹非准的,意足师放。丁光虽擅名蝉雀,而笔迹轻羸。非不精谨,乏于生气。
3D双端东方魔幻网游「大青云」勾魂公测,穿越逆转,封神故事,全新演绎!
译文:“画品”是用来区分众画优劣的。图画是为了标明善恶、显示褒贬的,虽过往千年,历史邈远、寂寞空旷,批阅古画仍可以从中得到鉴戒。唯画有“六法”,能够做到尽善尽美的很少,从古到今的画家,大都只能各擅一节。“六法”是什么呢?一是气韵生动,二是骨法用笔,三是应物象形,四是随类赋彩,五是经营位置,六是传移模写,只有、能兼备。然而,画面的形似技巧虽有巧拙之别,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却无古今之分。现谨依照时代远近来品评高低、排列等级,剪裁资料、撰成序引。故而这里所记述的,不广泛地追究来源,只说是出自神仙之手,谁都未曾见过。第一品(五人)(侍奉五代,吴人。)穷极万物神妙之理,究尽生灵所禀之性,达到了忘言绝象的极至境界。既包含了过去又孕育着未来,从古至今,卓然独立。不是再能用激扬的语言所能赞赏的。艺术价值已超过了上上等,苦于没有其他等第可以寄托言语,因而只能委屈地标为第一品第一人。(五代吴时侍奉,吴兴人。)的画迹,可能不会再有存世的了。只在宫廷图书馆里藏有他画的一幅,观其风神骨气,(可知不兴)盛名不虚。(五代晋时。)古代的画作在形式上都很简略,到时才开始变得精细起来。“六法”之中,接近兼善。虽在形式的精细上还不能做到十分巧妙,但在艺术境界上却颇有壮雅气度。超越了众多杰出画家,称得上是旷代绝笔。张墨
风格气度,极尽妙趣而臻神境。只注重精神灵趣,而在骨法方面有所遗漏。如果局限于具体物象描绘的真切与否来要求,(二人的画作)则未必精美纯粹。如果从象外之意的丰厚与否来要求,方能感到味之无穷,可以当得上“微妙”二字之评。第二品(三人)顾骏之在神韵气力的意境层面,赶不上以前的大画家。在精微谨细的形式层面,却超过了以往的大画家。开始变更古人法度而为今人创立规则,在赋彩、形制方面,皆创新意,与开始变更卦象体制、最初改易书法法度颇为一致。曾经建造层楼作为画室,刮风、下雨、炎署、闷热之时,故不操笔;和煦、气侯爽朗之日,方才染毫(作画)。登楼作画时,把梯子抽掉,妻子儿女都很难见到(他)。画史上的蝉、雀题材,是从骏之才开始画的。宋大明年间(457-464),天下画家均不敢与他一较高下。陆绥体制韵度强劲超逸、风采飘然。一点一拂(擦),动笔均很奇异。传世画作大概很少,因为很难见到他的存世卷轴,所以特别宝贵。袁蒨以为师,最有高情逸趣。在人物画奇妙方面,比以前的大画家稍差。但对老师画法亦步亦趋,缺乏新意。然而,(他的画)一如小有瑕疵的和氏璧,哪能贬低十座城池的价值呢?第三品(九人)姚昙度画苑之中,有一类超逸不俗的画,巧变妙化,层出不穷。精怪鬼神等题材,均能表现得非常绝妙。真实与虚伪并存,高雅与俚俗兼善。无不俊逸拔俗,出人意表。天资卓异,生而知之,不是后天的勤奋学习能达到的。虽在形似的细微长短处,往往不免失误。但在一般画家中,还找不到能与他相提并论的。怎么能以栋梁萧艾(艾蒿,臭草)去冒犯玙璠(美玉)呢?顾恺之(五代晋时晋陵无锡人,字长康,小字虎头。)格调体制精致微妙,用笔谨慎。但画迹不能充分表达画意,名声超过了实际水平。毛惠远画作体制周到充分,没有不完备的地方。起笔收笔穷尽奇妙,画迹纵横超逸。气力遒劲,韵致高雅,无与伦比。用笔挥洒自如,极尽神妙。至于那些没有生命固定不动的物象却画得像土块一样(缺乏生气),未能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画神鬼与马时,拘泥于体格,颇显拙劣。夏瞻虽然在气调风力等意境层面有所不足,但在形色技巧层面却颇为精彩。盛誉远播,并非浪得虚名。戴逵情致韵律连绵不断,风味灵趣巧妙超拔。善于描绘古圣先贤,为所有工匠仿效师范。、之后,实为画苑领袖。到他的儿子戴颙,能承继其长处。江僧宝受教于袁蒨、陆绥,受到他们画法的熏染。用笔强健有力,颇得师法。人像画外,不是他所擅长的。吴暕体制法式典雅妩媚,经营位置才思巧妙。美名盛行当年,在京洛一带颇有声誉。张则立意构思超逸不俗,一动笔就充满了新奇。自出机杼,见解独到,不屑于综合学习别人。变化巧妙,没有穷尽,一如圆环,不见端倪。所画景致奇异,让人一见就印象深刻。谢赫先有题目(品评)之语,后又全部删落,并说:此二人(张则,及下之陆杲)之后,不得再给予题目了(按:“谢题徐落”后的内容难解,暂从陈传席先生之说)。陆杲体制不同凡响,超越流俗。常有得意之作,往往超出众人。一点一画之间,流动着恢奇的思致。流传下来的作品,大概不到一把之数(五幅)。就像一枝桂花的芳香足以代表桂花芳香的本性一样,陆杲流传极少的作品也能代表他不比寻常的画风。即便是“流液之素”(按:此四字颇难解,晋傅玄《灯铭》有“素膏流液,玄炷亭亭”之句,晋张协《都蔗赋》则有“清津滋于紫梨,流液丰于朱橘”云云,或可凭此揣测一二),也难以与其相比。第四品(五人)遽道愍
章继伯二人皆善于画寺院里佛教题材的壁画,兼长在扇面上作画。作人与马时,比例准确,不差毫厘。(寺壁、扇面之外)别的体裁在画得绝妙的时候,也能入于神境。 顾宝先完全师法一家,事事都宗法禀承。与袁蒨相比,可谓小巫见大巫。王微
史道硕(五代晋时)二人皆以、为师,能画各种体裁。然而王微得到(老师们)形色技巧方面的精微谨细,史道硕传到精神气质方面的真实自然。细加推敲,王微较差。第五品(三人)刘瑱立意构思绵延周密,画作体格简略琐碎,而笔迹困顿软弱,造型构图单一简省。虽最擅长画妇人,但纤细过度,反而有损真实自然。然而由于作画时观察详细审慎,故将妇女的姿态表现得很好。晋明帝(名绍,晋元帝长子,以王廙为师。)(作画时)虽在形色技巧方面很简略,但将对象的风神气质表现得不错。笔迹超凡脱俗,也有奇异可观的地方。刘绍祖善于临摹,不善于立意构思。至于所画雀鼠题材,笔迹俊秀不俗,往往超出一般。当时人对他的品题是:“移画”。然而,临摹而不创作,在画道中是舍本逐末。第六品(二人)宗炳宗炳虽知道“六法”,但(在作画时)终究不能熟练运用。而挥笔落纸时,(对“六法”)必有增减。虽画面形迹不能作为学习范本,立意构思却足以师法。丁光虽以擅画蝉雀知名,但笔迹轻飘羸弱。不是画得不精细谨慎,而是没有生动气韵。
谢赫约出生于南朝宋大明年间至宋明帝时(457-472),为齐至梁武帝时期宫廷人物画家,擅画宫廷妇女,姚最《续画品》说他:“写貌人物,不俟对看,所须一览,便工操笔。点刷研精,意在切似。目想毫发,皆无遗失。丽服靓妆,随时改变。直眉曲鬓,与世事新。别体细微,多自赫始。遂使委巷逐末,皆类效颦。……中兴(南齐和帝萧宝融年号,501-502)以后,象人莫及。”可见他是当时画苑引领时装美人画潮流的翘楚。擅画外,谢赫还擅长绘画理论思考,著有《古画品录》传世,在书中不但首次提出被北宋郭若虚誉为“六法精论,万古不移”的绘画“六法”,而且第一次建构了体大思精、客观精当、简明扼要的绘画品评体系,极具集大成性、创新性与影响力,直接规定与塑造了后世绘画学习、创作、品评的方向与形状,其重大意义与价值是无论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的。在研读《古画品录》时需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其一,应高度重视谢赫《古画品录》产生的背景,即秦汉以来的历史文化传统、汉梵文化艺术交流与儒释道三家互渗融通等大语境。其二,《古画品录》的作者谢赫首先是一个有着丰富人物画创作实践经验的、卓有成就的画家,然后才是一个绘画理论家,他的《古画品录》及“六法”理论是从一个画家的立场出发,对当时及以前画坛学习、创作、品评及其关系深入思考后的结果。此外,谢赫的性格特点也是他构筑画学理论的基本条件,只有尽可能深入到他的内心世界,才能对其言论有更深切的了解。其三,据学者们研究,《古画品录》原书名应为《画品》,在理,可从。《画品》版本来源主要有两种意见:一是金维诺先生在《中国早期的绘画史籍》一文中说,今本《古画品录》“非原著。盖辑录者从《历代名画记》中纂集而成。”这种说法已为大多数人接受并成为进一步研究的预设;二是刘巽发在《谢赫辨考》一文中说:“其实,今存本《古画品录》所依据的祖本是远比张彦远撰《历代名画记》为先就存在了的,并且正是因为后人不断的传抄与翻刻才得以流传至今。”两种意见的是非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其四,《画品》按优劣分(六)品,在每一品中又按优劣排列画家,因而,实际上全文27位画家可细分为27等。在具体品评中,谢赫至始至终坚持了严谨、客观、公正的学术态度与批评精神,从对顾恺之的品评中可见一斑。谢赫对顾恺之的评价遭到了后世很多画论家(如姚最、张怀瓘等)的反对,也得到了很多人的赞同(如张彦远、徐复观等),是是非非构成了画品史中的一道亮丽风景。其五,关于《画品》品评系统(以“六品”等第27位画家)的渊源,一般认为源于当时官制中的“九品中正制”与人伦鉴赏风气,而韩刚《谢赫“六法”义证》认为《画品》中的分品、人数直接渊源于当时盛行的道教神仙位业思想,在陶弘景《洞玄灵宝真灵位业图》中有集中体现。其六,高居翰曾说:“董其昌的南北宗论与五世纪谢赫的六法论,是中国绘画史上最重要的、影响深远的理论体系之一。”显示出外国学者对谢赫“六法”理论重要性的高度评估,事实确实如此。谢赫在《画品》中提出“六法”后,迄至清末,历代均有转述与发挥,如姚最《续画品》、张彦远《历代名画记》、黄休复《益州名画录》、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董其昌《画禅室随笔》、汪珂玉《珊瑚网》、方薰《山静居画论》、金绍城《画学讲义》等。民初以来,海内外以现代学术规范对“六法”进行专门研究的论著更是汗牛充栋,俯拾皆是,尤以理性探讨“六法”原义者最具特色,较深入的论著有阮璞《谢赫“六法”原义考》、董欣斌、郑奇《中国绘画六法生态论》(原生态)、韩刚《谢赫“六法”义证》等。其七,对谢赫“六法”的研究,以对“气韵生动”、“骨法用笔”、“传移模写”、“六法”中每一法前后两字(如“气韵生动”中“气韵”与“生动”等)的关系、“六法”之间的关系及“六法”的渊源等问题的研究最为深入,论述较多,分歧较大。其八,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对“六法”研究较重要的论述,可以按照对“六法”标点的不同分为两类:第一类,“二,二字”断句,如“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等,最大特点是将断句前后的内容等同起来,如认为“气韵”即是“生动”等,这种看法大致由钱钟书首倡,采纳或赞同这种意见的有伍蠡甫、阮璞、陈传席、陈绶祥、邵宏等;第二类,“四字”断句,如“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等,采纳或赞同的有徐复观、张安治、刘纲纪、叶朗、董欣斌、郑奇、栾广明等,两种断句涉及到对“六法”原初意蕴的准确理解,其是非也值得进一步讨论。其九,关于“六法”渊源问题,英国人勃朗(Percy Brown)在《印度绘画》中认为,印度《欲经》中有“绘画六支”,谢赫有“绘画六法”,《欲经》在前而《画品》在后,因而谢赫“六法”是从印度传来的。此论遭到了中国学者(如刘海粟、刘纲纪、叶朗、金克木、阮璞等)的集体反对,认为“是由我们民族自创”的。韩刚在《谢赫“六法”渊源考》一文中认为谢赫绘画“六法”源于对当时极为流行的佛教《大般涅盘经》中涅盘“六法”(即“众生”、“色”、“受”、“想”、“行”、“识”)的创造性转化。
(此文发表于《中国书画报》、26日第5版)
书溪认为,画论的优劣评价,古人在不断地努力做到“量化”。实则意义不大。艺术的历史发展,在每个段里,艺术的价值每每是各个艺术不可替代。本来,宋代的山水画和人物技巧发展很是精彩纯熟,但回过头看看汉魏,那种纯净肃穆和崇高的精神,后代难以企及。画论优劣评价,实在吃力不讨好!艺术家的实践和努力,与画论远矣。
书溪认为,六法之中,只有“气韵”和“骨法用笔”为绘画美学的要点。可惜这两点在其具体的批评实践中却没有得到充分表述,以致千年以来语焉不详。而在具体品评中,有关绘画美学的其他表述却超出六法,有精彩之处。如:穷理尽性,事绝言象、忘言绝象、风骨、风范气候等等,超出六法之说。书溪认为,六法在古人而言,不过是画学基础之说罢了,而不是画学的品格标准。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中国古代画论《古画品录》提出的绘画要旨“六法”是指哪六法啊,急用啊
  现代钱钟书重新作了标点:“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管锥编》第四卷)  六法依次为:  ①“气韵生动”或“气韵,生动是也”,是指作品中刻画的形象或作品整体具有一种生动的气度韵致,富于生命的活力.原为衡量画中人物形象,后扩至其他题材作品,乃至某一绘画形式因素.  ②“骨法用笔”或“骨法,用笔是也”,其中“骨”为一比喻性概念,借指人内在性格的刚直、果断及所画人物的骨相所体现出的身份气质.谢赫的“骨法”也包涵了用笔所表现的骨力、力量美,它是传统绘画特有材料工具和民族风格所决定的美学原则.  ③“应物象形”或“应物,象形是也”,指画家的描绘要与所反映的对象形似.将其置于气韵与骨法之后,表明南北朝时代对描绘对象真实性十分重视的同时又深刻地把握了艺术的外在表现与内在表现的关系 ,它的位置是很恰当的 .  ④“随类赋彩”或“随类,赋彩是也”,是指着色,可以解释为色彩与所画之物象相似.  ⑤“经营位置”或“经营,位置是也”.经营原意为营造、建筑、位置或指物象的地位或指安排配置的动作,因断句不同而使“位置”或为名词,或为动词,总之指构图和构思.  ⑥“传移模写”或“传移,模写是也”,指临摹作品.传,移也,或解释为传授、流布、递送,模为摹仿.绘画上的传移流布,靠的是模写.模写的功能,一是可学习基本功,二是可作为流传作品的手段,由于它并不等同于创作,故谢赫将其放于六法之末.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谢赫 古画品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