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那吉 祥坊现在解密活动最低等级限制下,注,额限制多少了啊??谁晓得呢??

中国结吉祥结价格是多少?自己编的方法是啥?4个回答e玄关是适合挂中国结的。中国结寓意吉祥,从风水角度来看,家中悬挂中国结,客厅可以挂在正墙,走廊玄关也可以挂,卧室一般是挂在床头上方,以美观实用为主,书房也可以挂中国结。但是厨房。卫生间、储藏室一般不宜悬挂中国结。
SunshineBl这要看你是要编那种中国结。中国结不是一个结,而是一类结的统称。中国结分基础结和组合结。基础结从头到尾都是用一根丝线编结而成,每一个基本结又根据其形、意命名。把不同的结饰互相结合在一起,或用其它具有吉祥图案的饰物搭配组合,就形成了造型独特、绚丽多彩、寓意深刻、内涵丰富的中国传统吉祥装饰物品。所以你要学中国结,要先学编基础结。基础结有:平结、金刚结、蛇结、斜卷结、云雀结、左右轮结、纽扣结、琵琶、团锦、十字、吉祥、万字、盘长、藻井、双联、蝴蝶等结式。你想学什么结,从基础结里分别百度搜索吧。这里没办法把这么多的教程全部发上来哦。
经不住诱惑耐不住寂寞如意扇-中国结组和结两圈盘长结--复杂结袈裟结--复杂结蝴蝶--复杂结蝴蝶(小)--复杂结发簪发饰结--复杂结杯垫--复杂结玉结钮扣结云雀结平结龟背结梅花结环扣结蛇结藻井结吉祥结草花结十字结万字结同心结八字结双环结三环节秘鲁结双扣结攀缘结盘长结团锦结
皮连杰你好,客厅挂中国结挺好的,不同的中国结款式适合与不同的人,以及挂放的位置也是不同的。根据中国结的寓意来装饰房间,小一点的中国结一般可挂在门上,大一点的房子,就额可以放在显眼处,这样可以化煞气,招来吉祥中国结寓意吉祥。但从风水角度来看,家中悬挂中国结,客厅可以挂在正墙,走廊也可以挂,卧室一般是挂在床头上方,以美观实用为主,书房也可以挂中国结。但是厨房。卫生间、储藏室一般不宜悬挂中国结。
热门问答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相关问答4个回答e玄关是适合挂中国结的。中国结寓意吉祥,从风水角度来看,家中悬挂中国结,客厅可以挂在正墙,走廊玄关也可以挂,卧室一般是挂在床头上方,以美观实用为主,书房也可以挂中国结。但是厨房。卫生...3个回答小松勇逢你好,据我了解:
中国结价格有78元一个的,460元一个的,因灯的尺寸不同,所以价格不同。像这两款,一个尺寸是0.55m*0.5m,价格只要78元;而另一款尺寸为0.8...3个回答qianjiang5576材料:两根绳子
1.拿一根传中国结的绳子,对折(即平均分成两个部分)
2.左手捏住中间的部分,右手捏住另一段的绳子,向上、向左绕环(一元硬...2个回答A愣忸材料:两根绳子穿法1.拿一根传中国结的绳子,对折(即平均分成两个部分)2.左手捏住中间的部分,右手捏住另一段的绳子,向上、向左绕环(一元硬币大小即可)3.倒手,用右手捏住中间的部分...3个回答小小呆2015初学者应先准备两条练习线,4号白色、粉红色斜纹线各120厘米,线头合并、打结,连接成甲、乙两端不同颜色;按图解将基本结练熟,记住易错的地方,再开始用新线做正式结体,可保持作品干净、...5个回答江口岔呀取一线置于中指与无名指之间。将左边的线绕过中指与无名指将刚才绕指的左线从小拇指外侧绕过置于手背下将压于手背的左线自右往左压一挑一压一挑一出完成4后,掌面朝上的效果图还是刚才的那根线...3个回答newhouse1、中国结耳坠价格是18元
2、龙游聚美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是饰品、项链、耳环、手链、戒指、发饰、胸针、饰品配件等产品专业生产加工的公司,拥有完整、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
...5个回答诚信m0諕不一样的中国结,不一样的价格,想找实惠的就去,义乌千千结中国结
3个回答季府大少爷到马鞍山路的新世界商场去问一下,不过那里在修路建议开车的话选择好路线,最好到经十一路和纬一路路口附近停车离得比较近,也可以到经二路和经一路之间的西市商场看一下,也很多。
1个回答Aderam一个梦大中国结价格一般是20-200元左右。中国结是一种汉族特有的手工编织工艺品,它身上所显示的情致与智慧正是汉族古老文明中的一个侧面。是由旧石器时代的缝衣打结,推展至汉朝的仪礼记事,再...查看: 4795|回复: 19
《书园》网刊第十二期——《论语》闲谭
财富 论坛币
  ◇ 书乡漫录
  1、《论语》及孔子研究偶见书目
  作者/天人合一
  2、《论语》讨论帖之一:书目篇
  作者/停云
  3、《论语》推荐书单
  ◇ 阅读交流
  4、第四期读书沙龙主题——《论语》闲谭
  5、《论语》讨论贴之二:争论篇
  作者/xinghuit
  6、请列举《论语》中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
  作者/宋公明
  7、讨论:
  你如何评价李零和他的《丧家狗》
  作者/xinghuit
  学界王小波或者王朔?——我读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
  作者/yngwie
  ◇ 书园讲坛
  8、《论语》外编看孔子
  作者:yq228
  9、《论语》、《老子》会通试说
  作者/宋公明
  10、愚某看于丹现象之胡言乱语
  作者/愚夫
  11、愚看于丹现象之胡言乱语——从群体心理学一角的胡说
  作者/愚夫
  12、论语品读
  作者/free6688
  13、读《论语》的一点感想
  作者/shami
  14、废话《论语》
  作者/废话一筐
  15、《论语》“贤贤易色”解释
  作者/weiwei530530
  总  编:依荷听雨
  主  编:小学
  副 主 编:wrin
  责任编辑:停云、天人合一、hzyuan
  文字编辑:xxpmet、aliern、xaywg
  美术编辑:xaywg、xilou001a
  PDF下载: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财富 论坛币
一、《论语》及孔子研究偶见书目
整理:天人合一
《论语》及孔子研究偶见书目之一
序号书  名作  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备  注1《定州汉墓竹简&论语&》整理小组文物出版社1997年 2《唐写本论语郑氏注及其研究》王素著文物出版社1991年 3《论语集解》何晏《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  4《论语集解义疏》皇侃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6年 5《古佚书辑本目录(附考证)》孙启冶 陈建华中华书局1997年 6《论语正义》邢昺《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  7《论语集注》朱熹齐鲁书社1992年(另有朱子全书本)8《论语正义》刘宝楠中华书局1990年 9《论语集释》程树德中华书局1990年 10《论语疏证》杨树达著科学出版社1955年 11《杨树达文集之十六论语疏证》杨树达上海古籍1986年 12《论语新探》(上中下)赵纪彬人民出版社1976年 13《论语新探》赵纪彬人民出版社1962年 14《论语别裁》(上下)南怀瑾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 15《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 16《论语新解》钱穆巴蜀书社1985年 17《论语新解》钱穆三联书店2002年 18《论语要略》钱穆商务印书馆1926年 19《孔子与论语》钱穆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74年 20《论语今读》李泽厚著三联2004年 21附加参考书:《中国古代典籍导读》李学勤等辽宁教育1997年 22《孔子与中国之道》顾立雅大象出版社2000年 23《孔子:即凡而圣》芬格莱特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 24《论语的哲学诠释》安乐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25《汉英四书》理雅各湖南出版社1992年 26《郭店楚简校读记》李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27《郭店楚墓竹简》 文物出版社1998年 28《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1-6)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2006年 29《儒家者言释文》 文物1981年第8期 30《孔门弟子研究》李启谦齐鲁书社1988年 31《北宋“儒术治国”政治研究》贾海涛著齐鲁书社  32《孔丛子》孔鲋上海古籍1990年 33《孔丛子孔子家语》汉孔鲋魏王肃注山东友谊书社1989年 34《孔门弟子研究资料》曲阜师范学院孔子研究所李启谦杨佐仁编   35《孔子弟子资料汇编》李启谦山东友谊书社1989年 36《孔子集语校补》(清)孙星衍等辑齐鲁书社1998年 37《论语注译》孙钦善巴蜀书社1991年 38《孔子资料汇编》李启谦山东友谊书社1989年 39《孔子哲学思微》郝大维江苏人民1996年 40《孔子大辞典》张岱年主编上海读书出版社1993年 41《孔子和他的追随者》曾昭旭著汉光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42《孔子思想研究》潘富恩徐洪兴等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43《论语译注》金良年著上海古籍2004年 44《论语札记》牛泽群著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年 45《新编中国名人年谱集成第02辑周孔子论语年谱》(元)程复心台湾商务1978年 46《孔子与论语》钱穆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74年 47《先贤的民主:杜威孔子与中国民主之希望》[美]郝大维著江苏人民2004年 48《孔子与中国之道》[美]顾立雅著大象出版社2000年 49《孔子学说对世界之影响第一辑》陈立夫复兴书局1971年 50《孔子的故事》李长之著北京出版社2002年 51《孔子评传》匡亚明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52《论语会笺》徐英编著正中书局1943年 53《论语索引》幺峻洲编齐鲁书社2005年 54《孔学新论》赵光贤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 55《元代论语学考述》廖云仙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2005年 56《论语新校释》黄怀信西安:三秦出版社 2006年 57《敦煌论语集解校证》李方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 58《论语古注辑考》曾秀景台北:学海出版社1991年 59《唐写本论语郑氏注研究:以考据复原诠释为中心的考察》陈金木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60《论语汉宋集解》钱地台北:台湾中华书局1978年 61《论语解注合编》姚永朴合肥:黄山书社1994年 62《论语今注今译》毛子水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4年 63《论语今注》潘重规台北:里仁书局2000年 64《论语著述考》傅武光编著台北:国立编译馆2003年收入“中华丛书·十三经著述考”65《论语论著目录》傅武光编辑台北:洪叶文化出版公司2000年收入“十三经论著目录”66《孔子故里著述考》周洪才济南:齐鲁书社2004年 67《论语之研究》[日]武内义雄东京:岩波书店1939年 68《唐抄本郑氏注论语集成》[日]金谷治东京平凡社1978年 69《论语思想史》[日]松川健二编 林庆彰等译台北:万卷楼图书公司2006年 70《论语会笺》[日]竹添光鸿会笺台北:广文书局1991年 71《汉学论文集第二集论语专号》 文史哲出版社1983年 72《新编中国名人年谱集成第02辑周孔子论语年谱》(元)程复心编台湾商务1978年 73《论语引得,孟子引得》聂崇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74《孔子研究》(增订本)钟肇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75《论语源流考述》单承彬长春:吉林出版社2002年 76《孔子家语》(十卷)(魏)王肃撰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1986年 77《孔子论语年谱》(一卷)(元)程复心撰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1986年 78《孔子弟子考》(一卷)(清)朱彝尊撰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1986年 79《孔子门人考》(一卷)(清)朱彝尊撰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1986年《笔记小说大观》6编80《论语辨》赵贞信北京:朴社1935年亦收入《民国丛书》五编。
财富 论坛币
《论语》及孔子研究偶见书目之二
序号书名作者附注1《新刻注释孔子家语宪四卷》(明)陈际泰撰四库未收书辑刊子部第03辑第21册-001页2《孔子论语年谱一卷》(元)程复心撰四库存目丛书史部第76册3《孔子年谱纲目一卷》(明)夏洪基撰四库存目丛书史部第80册4《至圣先师孔子年谱三卷首一卷》(清)杨方晃撰四库存目丛书史部第81册5《御制正孔子祀典说一卷》(明)朱厚熜撰四库存目丛书史部第268册6《孔子家语八卷》(明)何孟春注四库存目丛书子部第1册7《孔子编年》/册数2(宋)胡仔撰四库史部传记类一圣贤之属8《孔子集语》/册数2(宋)薛据辑四库子部儒家类9《孔子家语》/册数5(魏)王肃注四库子部儒家类10《孔子家语十卷》(魏)王肃注江南图书馆藏明覆宋刊本/四部丛刊子部11《孔子家语疏证十卷》(淸)陈士珂撰丛书集成初编12《孔子谈苑五卷》(宋)孔平仲纂丛书集成初编13《孔子门人考一卷》(淸)朱彝尊撰丛书集成初编14《孔子弟子考一卷》(淸)朱彝尊撰丛书集成初编15《孔子论语年谱一卷》(元)程复心撰丛书集成初编16《孔子编年》 北图珍本年谱丛刊第1册,北图珍本年谱丛刊17《孔子论语年谱》 北图珍本年谱丛刊第1册,北图珍本年谱丛刊18《孔子年谱纲目》 北图珍本年谱丛刊第1册19《至圣先师孔子年谱》清代杨方晃编 (清乾隆二年刻本)北图珍本年谱丛刊第2册20《孔子年谱》五部 北图珍本年谱丛刊第3册21《孔子年谱辑注》 北图珍本年谱丛刊第3册22《孔子编年》 北图珍本年谱丛刊第3册23《孔子三朝记七卷》(清)洪颐煊撰影印国家图书馆藏清刻本续修四库,第108册礼类24《新编孔子家语句解》十卷 影印国家图书馆藏元至正二十七年清泉刘祥卿家刻本续修四库,第931册儒家类25《孔子家语考次》不分卷(明)刘宗周撰影印国家图书馆藏明末正气堂抄本26《孔子集语》十七卷(清)孙星衍辑影印上海古籍出版社藏清嘉庆二十年冶城山馆刻本续修四库,第931册儒家类27《孔子世家补订》(一卷)附《孟子列传》(一卷) 新文丰丛书集成三编,第84册28《孔子集语》(卷一五) 平津馆丛书02729《孔子集语》(卷六—九) 平津馆丛书30《孔子集语》(卷十—十三) 平津馆丛书31《孔子集语》(卷十四—十七) 平津馆丛书32《解构与传承:孔子儒学及其现代价值研究》  33新编诸子集成(第一辑)《论语集释》(三四)  34《论语今读》(元)许谦撰宛委别藏014读论语丛说35《逸礼大谊论》一卷《附逸齐论语》一卷(清)汪宗沂撰四库未收书辑刊经部第01辑第05册--423页36《论语雅言》二十卷(清)董增龄撰四库未收书辑刊经部第03辑第09册--601页37《论语义府》二十卷(明)王肯堂撰四库存目丛书经部第161册38《大学传注》一卷(附论语传注)(清)李塨撰四库存目丛书经部第173册39《中庸传注》一卷(附论语传注)(清)李塨撰四库存目丛书经部第173册,40《传注问》四卷(附论语传注)(清)李塨撰四库存目丛书经部第173册41《论语温知录》不分卷(清)崔纪撰四库存目丛书经部第176册42《孔子论语年谱》一卷(元)程复心撰四库存目丛书史部第76册43《增订论语外篇》四卷(明)梁子璠辑四库存目丛书子部第15册44《论语逸编》三十一卷(明)钟韶辑四库存目丛书子部第15册45《论语》十卷(魏)何晏集解长沙叶氏观古堂藏日本正平刊本/四部丛刊经部46《读大学丛说》一卷《读中庸丛说》二卷《读论语丛说》三卷《读孟子丛说》二卷(元)许谦撰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藏元刊本/四部丛刊续编经部47《梁皇侃义疏,论语集解义疏》十卷(魏)何晏集解丛书集成初编,梁皇侃义疏丛书集成初编,48《癸巳论语解》十卷(宋)张栻撰丛书集成初编49《论语意原》四卷(宋)郑汝谐撰丛书集成初编50《论语集注考证》十卷(宋)金履祥撰丛书集成初编,51《论语竢质》三卷《附校伪》一卷《附续校》一卷(淸)江声撰,(淸)胡珽撰校讹,(淸)董金鉴撰续校丛书集成初编,淸胡珽撰校伪,淸董金鉴撰续校丛书集成初编52《论语注参》二卷(淸)赵良猷撰丛书集成初编53《论语附记》二卷(淸)翁方纲撰丛书集成初编54《论语孔注辨讹》二卷(淸)沈涛撰丛书集成初编55《孔子论语年谱》一卷(元)程复心撰丛书集成初编56《孔子论语年谱》 北图珍本年谱丛刊第1册,北图珍本年谱丛刊57《读论语丛说》三卷(元)许谦撰影印国家图书馆藏清抄本,第153册四书类58《论语详解》二十卷(明)郝敬撰影印南京图书馆藏明万历郝千秋郝千石刻九部经解本,第153册四书类59《论语说》四卷(清)程廷祚撰影印南京图书馆藏清道光十七年东山草堂刻本,第153册四书类60《皇氏论语义疏参订》十卷(清)吴骞撰影印日木京都大学藏抄本第153册四书类61《论语古注集笺》十卷《论语考》一卷(清)潘维城撰影印华东师大藏清光绪七年江苏书局刻本,第154册四书类62《论语后录》五卷(清)钱坫撰影印华东师大图书馆藏清嘉庆七年拥万堂刻钱氏四种本,第154册四书类63《论语骈枝》一卷(清)刘台拱撰影印上海辞书出版社图书馆藏清嘉庆十一年阮常生刻刘端临先生遗书本,第154册四书类64《论语古训》十卷(清)陈鳣撰影印上海图书馆藏清嘉庆元年刻本,第154册四书类65《论语鲁读考》一卷(清)徐养原撰影印上海辞书出版社图书馆藏清光绪湖城义塾刻湖州丛书本,第155册四书类66《论语通释》一卷(清)焦循撰影印上海辞书出版社图书馆藏清光绪李氏刻木犀轩丛书本,第155册四书类67《论语旁证》二十卷(清)梁章钜撰影印南京图书馆藏清同治十二年刻本,第155册四书类68《论语说义》十卷(清)宋翔凤撰影印清光绪十四年南菁书院刻皇清经解续编本,第155册四书类69《论语偶记》一卷(清)方观旭撰影印华东师大图书馆藏清道光九年广东学海堂刻皇清经解本,第155册四书类70《论语异文考证》十卷(清)冯登府撰影印国家图书馆藏清道光十四年广东学海堂刻本,第155册四书类71《论语后案》二十卷(清)黄式三撰影印南京图书馆藏清道光二十四年活字本,第155册四书类72《论语正义》二十四卷(清)刘宝楠撰(清)刘恭冕补影印南京图书馆藏清同治刻本,第156册四书类73《论语孔注证伪》二卷(清)丁晏撰影印民国三十四年合众图书馆丛书本,第156册四书类74《论语经正录》二十卷(清)王肇晋撰影印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清光绪二十年刻本,第156册四书类75《朱子论语集注训诂考》二卷(清)潘衍桐撰影印上海辞书出版社图书馆藏清光绪十七年浙江书局刻本,第157册四书类76《戴氏注论语》二十卷(清)戴望撰影印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清同治十年刻本,第157册四书类77《论语稽》二十卷(清)宦懋庸撰影印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民国二年维新印书馆铅印本,第157册四书类78《天文本单经论语校勘记》一卷叶德辉撰影印上海辞书出版社图书馆藏清光绪二十八年刻本,第157册四书类79《梁皇侃义疏》《论语集解义疏》十卷(魏)何晏集解日本刊本知不足斋丛书第7集,上海古书流通处影印80《论语注疏》二十卷(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钞本经部(2-86)论语类(70册),总070册,经六九册,81《论语解》十卷(宋)张栻撰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钞本经部(2-86)论语类(70册),总070册,经六九册,82《论语集说》十卷(宋)蔡节撰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钞本经部(2-86)论语类(70册),总070册,经六九册
财富 论坛币
《论语》及孔子研究偶见书目之三
序号书名作者附注1《孔子家语十卷》新文丰丛书集成续编第037册2《孔子集语二卷》新文丰丛书集成续编第037册3《孔子三朝记》七卷目录一卷新文丰丛书集成续编第066册4《论语孔子弟子》目录新文丰丛书集成续编第247册5《论语意原》四卷(宋)郑汝谐撰新文丰第17册6《论语注参》二卷(清)赵良猷撰新文丰第18册7《孔子弟子考一卷》(清)朱彝尊撰新文丰第99册8《孔子集语十七卷》(清)孙星衍辑新文丰第18册9《孔子家语疏证十卷》(清)陈士珂撰新文丰第18册10《孔子论语年谱一卷》(元)程复心撰新文丰第102册11《孔子门人考一卷》(清)朱彝尊撰新文丰第99册12《癸巳论语解》十卷(宋)张栻撰新文丰第17册,13《孔子论语年谱》一卷(元)程复心撰新文丰第102册14《论语笔解》二卷旧题(唐)韩愈李翱同注新文丰第17册15《论语附记》二卷(清)翁方纲撰新文丰第18册16《论语稽求篇》七卷(清)毛奇龄撰新文丰第17册17《论语集解义疏》十卷(魏)何晏集解(梁)皇侃义疏新文丰第17册18《论语集注考证》十卷(宋)金履祥撰新文丰第17册19《论语绝句》一卷(宋)张九成撰新文丰第17册20《论语孔注辨讹》二卷(清)沈涛撰新文丰第18册21《论语类考》二十卷(明)陈士元撰新文丰第17册22《论语拾遗》一卷(宋)苏辙撰新文丰第17册23《论语俟质》三卷附校伪一卷附续校一卷(清)江声撰,胡珽撰校讹,董金鉴撰续校新文丰第18册24《论语师法表》一卷新文丰丛书集成续编第015册25《古文论语》二卷附录一卷新文丰丛书集成续编第034册26《论语郑氏注》十卷新文丰丛书集成续编第034册27《唐卷子本论语》十卷附录一卷新文丰丛书集成续编第034册28《石鼓论语答问》三卷新文丰丛书集成续编第034册29《论语说》四卷新文丰丛书集成续编第034册30《论语赘言》二卷新文丰丛书集成续编第034册31《论语古义》一卷新文丰丛书集成续编第034册32《论语通释》一卷新文丰丛书集成续编第034册33《论语鲁读考》一卷新文丰丛书集成续编第034册34《明明子论语集解义疏》二十卷新文丰丛书集成续编第035册35《论语注》二十卷新文丰丛书集成续编第036册36《何休注训论语述》一卷新文丰丛书集成续编第036册37《论语异文考证》十卷新文丰丛书集成续编第036册38《天文本单经论语校勘记》一卷新文丰丛书集成续编第036册39《论语会笺》二十卷首一卷新文丰丛书集成续编第036册40《论语征废疾》三卷新文丰丛书集成续编第036册41《论语谶》八卷新文丰丛书集成续编第044册42《论语孔子弟子目录》新文丰丛书集成续编第247册43《论语解》一卷《孟子解》一卷(千古堂论孟解)新文丰丛书集成三编第10册44《论语集注》十卷新文丰丛书集成三编第13册45《论语传注》一卷新文丰丛书集成三编第13册46《论语补疏》三卷新文丰丛书集成三编第13册47《孔子研究》傅永聚韩钟文主编孔凡岭本卷主编中华书局48《近四十年来孔子研究论文选编》49《孔子研究论文著作目录》()50《孔子》周秦汉晋文献集51《儒学与廿一世纪:纪念孔子诞辰2545周年暨国际儒学讨论会会议文集》52《先贤的民主:杜威孔子与中国民主之希望》53《孔子诞辰2540周年纪念与学术讨论会》54《破与立的文化激流:五四时期孔子及其学说的历史命运》55《孔子画传》56《孔子文化大全图书总目》编辑部编57《积微居论语疏证》58《论语通译》徐志刚59《论语的哲学诠释:比较哲学的视域》60《论语疏证》杨树达61《唐写本论语郑氏注及其研究》62《再与南怀瑾商榷:论语正裁》63《论语集释》1-264《论语集释》3-465《十三经清人注疏_论语正义》上66《十三经清人注疏_论语正义》下67《十三经注疏10_论语注疏》(十三经注疏)北大68敦煌文献分类录校丛刊敦煌《论语集解》校证69《宋本论语集解》2(元)盱郡覆 天禄琳琅丛书70元盱郡覆宋本论语集解1天禄琳琅丛书71论语注疏解经二十卷京都大学人文所古籍72论语零片京都大学人文所古籍73藤花亭十种之一论语古解0174藤花亭十种之一论语古解0275藤花亭十种之一论语古解0376论语摘辅象一卷黄氏逸书考·通纬77论语摘衰圣一卷黄氏逸书考·通纬78论语撰考谶一卷黄氏逸书考·通纬附谶79论语比考谶一卷黄氏逸书考·通纬附谶80论语篇目弟子一卷黄氏逸书考·通德堂经解81论语注一卷黄氏逸书考·通德堂经解82诸子集成第一册《论语正义》
财富 论坛币
二、《论语》讨论帖之一:书目篇
□ 停云等书友
  停云:《论语》者,吾国之经典,儒家之本根。本坛中博雅君子多矣,今泓兄倡言与诸先生共论《论语》之妙,诸位版主亦欣欣然,余虽不敏,愿添骥尾。尝闻治学之道当从书目始,诸位先生博学以文,识见不凡。恭请大家跟帖推荐有关《论语》之佳作,或以昔日入门之书开示众人,幸甚幸甚。先举者未免便宜,也不敢多言,吾以朱子之《论语集注》而入门。观今人杨树达之《论语疏证》为近世第一等。相信学者多有意见,望不吝指教。
  hpudqx:先生们以为哪本书作为学习论语的基础教材合适?我看了南怀瑾的《论语别裁》,似乎更多的是他的心得,而非译注。
  yngwie:偶不是先生,我是学生,呵呵。我自己的经验,钱穆先生的《论语新解》(三联书店)比较好。不过,这是个人读后感,仅供参考。
  yq228:云兄以书目篇为首,自是入门途径。研究《论语》的著作多如牛毛,懂得入门之书是读书的钥匙。就《论语》而言,较早的注有汉儒孔安国、郑玄等,一般《论语》注中的“孔曰”就是孔安国曰。后来有皇侃的义疏与何晏的集解、邢昺疏。据程树德先生言,自汉至唐,古注凡三十八家。宋儒朱熹的《论语集注》是集大成之作,宋前的注基本都收入其中,所以是入门之书。
  清代以后突出的著作有:刘宝楠的《论语正义》,康有为的《论语注》,程树德的《论语集释》,杨树达的《论语疏证》,钱穆《论语新解》,杨伯峻《论语译注》,李泽厚《论语今读》,南怀瑾《论语别裁》等等。其中又以程树德先生的《论语集释》为集大成之作。而比较分析,以类相从,参证发明,又以杨树达先生之《论语疏证》为胜。论通俗浅近,则以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为胜。至于钱穆、李泽厚、南怀瑾等书,其传承之处多,发明之处少,读之亦不无益处。我觉得,读《论语》不能仅仅局限于《论语》,论语外编的故事很多,亦可以互相发明。
  bibliomaniac:这个观点很好,坊间也有这样的书,从《韩诗外传》等书中收录孔子的言行逸事,谁能推荐?
  停云:若考索论语外之孔子言论事迹,也是经学大题目,只是早已有之,前贤孙渊如《孔子集语》已蔚为大观,试为检索,baidu知道有,可惜颇有错谬。
  是序乃严可均所作,甚为精彩,可窥前人此学源流,先引如下:“孔子修百王之道以诏来者,六经而外,传记百家所载微言大义,足以羽仪经业、导扬儒风者,往往而有。其纂辑成书者,梁武帝《孔子正言》二十卷、王勃《次论语》十卷,皆不存;见存杨简《先圣大训》十卷(云案:四库全书为六卷)、薛据《孔子集语》二卷(云案:铁琴铜剑楼藏书题跋影宋抄本薛据孔子集语二十篇)、潘士达《论语外篇》二十卷(云案:所能见者似为四卷),而薛书最显,不免挂漏。近人曹廷栋,又为《孔子逸语》十卷,援稽失实,不足论。嘉庆辛未岁,观察引疾归田,惜儒书之阙失,乃博搜群籍,综核异同,增多薛书六七倍,而仍名之为《孔子集语》者,识所缘起也。其纂辑大例,《易十翼》、《礼小戴记》、《春秋左氏传》、《孝经》、《论语》、《孟子》,举世诵习,不载。《家语》、《孔丛子》,有成书专行,不载。《史记·孔子世家·弟子传》,易检亦不载。其余群经传注、秘纬、诸史、诸子,以及唐宋人类书,巨篇只句毕登,无所去取,皆明言出处篇卷。或疑文脱句,酌加按语;或一事而彼此互见,且五六见,得失短长,可互证得之。”
  孙氏《孔子集语》,分劝学、孝本、五性、六艺(上下)、主德、臣术、交道、论人、论政、博物、事谱(上下)、杂事、遗谶、寓言(上下)十四类。以平津馆丛书本最为易见。另有民国间叶慧晓《孔子集语集解》,一般。后有王仁浚《补遗》,李滋然《补遗商正》,现有齐鲁书社所出郭沂先生的《校补》,后出最详,已将孙氏所不载者补上,放置手头可备一览。
  停云:yq228兄提到《论语集释》确实甚佳,现为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一种,虽随处可见,但是还要唠叨几句.在自序与前言都言定稿时程树德先生已患脑血栓,手不能写,全系口述,实在不易,感然佩然。整理后记中所言未详,其实初由伪国立华北编译馆出版。是书原稿十三册,写定以来因逢战乱,难以出版,便送与伪国立华北编译馆(其间有信函往来,称“本书为一生精力所萃”,诚然服然),收原稿拟定五千余元(伪馆的稿费每千字8元)。后增至5500元,最后好像定为3000多元,弄的伪馆里编了多次的预算与申请,也算不易了。只是程树德先生还是“贫病交加而终”,可惜可叹。
  yq228:云兄:本人所校点的孙氏《孔子集语》即将完工,基本每一种书都找了三种至七种版本校勘,孙氏原本的确稍有舛误,但孙氏为一代宗师,所藏所见珍本亦为不少,实际上的情况比大家所评论的要好得多。除了个别刊刻错误外,可以说基本没有出现什么问题。版本之间差异自然是有的,我就一一出校。但是这不是孙星衍的问题。校完此书,我确实感佩古人的一丝不苟的精神。
  百度知道上的《孔子集语》也还可以,我用的电子文本就是从那上面拷贝过来的。我先搞一个电子文本,然后拿孙氏加嘉庆二十年冶城山馆藏版逐字校改,制出与原本一样的电子文本,然后拿吴县朱记荣的重校平津馆丛书本和二十二子本校勘,再找到所集的原文八十三种书籍的各个有代表性的版本校勘。结果证明,百度的集语除了个别异体字外,错误并不多。也许将来等我校勘的集语出版之后,能为大家学习论语尽一点微薄之力,然而我更期盼的则是大家的批评与帮助。呵呵!
  停云:呵呵,俺一向糊涂,昨天我经yngwie兄提醒,才发现是一笑兄。方明白兄不论孙氏之书乃为普及故,孙氏之书的确很少见,上面是俺太多事了。兄一向认真,今日更加叹服,俺可是望眼欲穿兄的点校本呢。另兄言“除了个别刊刻错误外,可以说基本没有出现什么问题。版本之间差异自然是有的,我就一一出校。但是这不是孙星衍的问题。校完此书,我确实感佩古人的一丝不苟的精神。”真是精彩,网上人多以言前人之非自矜,尤喜以所谓权威点校本直指前人不同处,竟不知异文为何,相形之下兄之论方高明的多。要是那套丛书本本皆如是,倒是很值得期待了。另孙氏谨严,确乎如此,集语编写时的取舍在严序自序也已言明,我曾随手翻过《校补》中的王仁浚《补遗》,李滋然《补遗商正》,恐所补处多有孙氏认为“援稽失实不足论”者,只是孙氏著作太多,未能细核。吾兄精通此书,不知可否拨冗指教一二呢?
  yq228:云兄:今人郭沂的《孔子集语校补》由齐鲁书社出版,该书我曾费尽周折购得一本。郭先生做了很多工作,要突破也不容易。为了有所突破,我把能找到的本子都找来,今人校点和注释的本子一律不采用,参校本必须是一九一一年以前的版本,而且在比较版本源流上,尽了自己的努力。这样做,当然就是想有所突破,因为人家已经做过了,如果我重复劳动,就没什么意思。不过,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一些校补没有解决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这也是我比较欣慰的。当然,这不是我的功劳,这得谢谢大家,谢谢国学数典,谢谢雪点兄和你们呀。
  yngwie:上面二位先生提到清儒孙星衍《孔子集语》一书,就我所知,今人郭沂亦曾出版《孔子集语校补》(济南:齐鲁书社,1998年),一笑兄目前在校勘此书,未审对郭氏工作成果的评价如何?虽然手头有此书纸本,但并未细读,只当做一资料汇编,还请多多指教。在孙氏之后,今人所辑孔子及其弟子的文献资料,所知尚有李启谦等编:《孔门弟子研究资料》、《孔子弟子资料汇编》二书,收入《孔子文化大全·杂纂类》(济南:山东友谊书社,1991年)中;姜义华等编:《孔子——周秦汉晋文献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似也可参考。不好意思,先前没细看而有遗漏,又同一时间发帖,已得到一笑兄部分回应。谢谢!
  停云:两位y兄竟然同一时间发帖,所论又契合,佩服。yngwie兄,我们上面提到的《校补》就是《孔子集语校补》,只是简体输入法补字不好找,只好匆匆为补了,呵呵。
  停云:多谢yngwie兄与yq228兄高论,前帖言及杨树达先生的《论语疏证》一书为近世第一等,现聊为说之,以助谈兴。《论语疏证》前有陈寅恪先生序,现引如下:   杨树达《论语疏证》之陈寅恪序
  孔子之生距今二千五百载,神州士众方谋所以纪念盛事显扬圣文之道,而长沙杨遇夫先生著《论语疏证》适成,寄书寅恪,命为之序。寅恪平生喜读中华乙部之作,间亦披览天竺释典,然不敢治经。及读先生是书,喜曰:先生治经之法,殆与宋贤治史之法冥会,而与天竺诂经之法形似而实不同也。夫圣人之言必有为而发,若不取事实以证之,则成无的之矢矣。圣言简奥,若不采意旨相同之语以著之,则为不解之谜矣。既广搜群籍,以参证圣言,其文之矛盾疑滞者,若不考订解释,折衷一是,则圣人之言行终不可明矣。今先生汇集古籍中事实语言之与《论语》有关者,并间下己意,考订是非,解释疑滞,此司马君实、李仁甫长编考异之法,乃自来诂释《论语》者所未有,诚可为治经者开一新途径,树一新模楷也。天竺佛藏,其论藏别为一类外,如譬喻之经,诸宗之律,虽广引圣凡行事,以证释佛说;然其文大抵为神话物语,与此土诂经之法大异。《出三藏集记》述《出贤愚因缘经》始末云:释昙学、威德等八僧西行求经,于于阗大寺遇般遮于瑟之会。三藏诸学各弘法宝,说经讲律,依业而教。学等八僧随缘分听,精思通译,各书所闻,还至高昌,乃集为一部。然则《贤愚经》实当时昙学等听讲经律之笔记,今此经具存,所载悉为神话物语。世之考高昌之壁画,释敦煌之变文者,往往取之以为证释,而天竺诂经之法与此土大异,于此亦可见一例也。南北朝佛教大行于中国,士大夫治学之法亦有受其薰习者。寅恪尝谓:裴松之《三国志注》、刘孝标《世说新语注》、郦道元《水经注》、杨炫之《洛阳伽蓝记》等,颇似当日佛典中之合本子注。然此诸书皆属乙部,至经部之作,其体例则未见有受释氏之影响者。惟皇侃《论语义疏》引《论释》以解《公冶长章》,殊类天竺《譬喻经》之体;殆六朝儒学之士渐染于佛教者至深,亦尝袭用其法,以诂孔氏之书耶?然此为旧注中所仅见,可知古人不取此法以诂经。盖孔子说世间法,故儒教经典必用史学考据,即实事求是之法治之;彼佛氏譬喻诸经之体例,则形虽似而实不同,固不能取其法以释儒教经典也。寅恪治史无成,幸见先生是书之出,妄欲攀引先生为同类以自重,不识先生亦笑许之乎?
                 一九四八年十月七日陈寅恪书于清华园不见为净之室
  不敢只引不论,只好佛头着粪。我认为其中“夫圣人之言必有为而发,若不取事实以证之,则成无的之矢矣。圣言简奥,若不采意旨相同之语以著之,则为不解之谜矣。既广搜群籍,以参证圣言,其文之矛盾疑滞者,若不考订解释,折衷一是,则圣人之言行终不可明矣。”所论正揭示杨作之用意,亦是杨作高明处。而其论天竺诂经之法最为精彩,不负陈氏之名。
  至于言“先生治经之法,殆与宋贤治史之法冥会”亦被人称道:陈氏最重宋贤治史之法,即文中“司马君实、李仁甫长编考异之法”。此法为何?司马光于《进通鉴表》夫子自道“臣……遍阅旧史,旁采小说,简牍盈积,浩如烟海,抉擿幽隐,校计豪厘。……又参考群书,评其同异,俾归一涂”,便是文中所称“汇集古籍中事实语言之与《论语》有关者,并间下己意,考订是非,解释疑滞”之法。此点似已有学者论之,然此论细究,尚有令人会心处,这里再稍稍论之,经学成学始于有汉(汉志据别录七略分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至隋志分经、史、子、集四部。然先秦之际四部何尝分,究该经史何有别。旧说“经以载道,史以记事”以分经、史,然王阳明言“事即道,道即史”,章学诚论“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故《疏证》妙处不仅仅是“与宋贤治史之法冥会”而已,其实若论治史之法,《疏证》可谓就是史法,只是事理不二、即事见理,史法亦是解经法,此点不可不论。
  若一言以蔽之,可曰“实事求是”。君实寅恪以此治史,献王阮元以此解经。经学何尝无此法。故吾惟陈氏之言“乃自来诂释《论语》者所未有,诚可为治经者开一新途径,树一新模楷也”一句未敢尽信,或是古来作序之法,不免夸张,前人非不知其法,但未及此书专力于此而已。仅以论语一书观之,《疏证》凡例(凡例甚佳,学者须认真观之)一概括为“本书宗旨在疏通孔子学说,首取《论语》本书之文前后互证,次取群经诸子及四史为证,无证者则阙之。老、庄、韩、墨说与儒家违异,然亦时有可以发明孔子之意者,赋诗断章,余窃取斯义尔”。汉唐虽偶尔为之,至宋王应麟《困学纪闻》已不乏其论,明陈禹谟《经籍异同》便已引群经证四书,更有《经言枝指》杂取经史子集及诸子相证四书。明陈仁锡《四书考》卷首《考异》亦是此类注经法。刘宝楠《论语正义》于注释外亦以此见长。此处誉美未免夸张。
  (本欲细论《疏证》凡例,今日又不成矣)
  yq228:呵呵,云兄和yngwie兄,关于孔子的书,确实多如牛毛。我记得裴传永先生有一本《论语外编》,就是收集了《论语》以外孔子的言论与故事。可以一读,至于如果要作学术分析,则最好查阅原著。现代铅字排印和激光排版、电脑排版的书,不多审查几遍,实在不敢直接用。其实,诚如云兄所说,读朱子的《论语集注》登堂,读程树德先生的《论语集释》入室,基本可以观夫子之气象了。当然,如果再参之以《论语》外编之故事,亦可以有更深的体会。搞专门研究的,可以读yngwie兄所列的山东友谊书社出版的《孔子文化大全》,该丛书分为经典、论著、史志、杂纂、艺文、述闻六类,比较全面地搜集了孔子研究的资料。该书主要是影印古籍,读起来稍微费力一点。
  云兄所论寅恪先生与遇夫先生之文,可谓高见!治经治史,手法亦有可通者。所谓参证旧史,排比文字,发明文意,申张思想者也。《论语疏证》确实是不可多得之书。
  xinghuit:读论语,不外乎从四个方面入手。
  第一,察其版本流变,这方面梁启超等人有不少介绍。关键的是要找到各个时期,各具代表性的版本。比如最早的版本,何晏本;地下发掘的版本:定州本八角廊本;早期训诂集大成本:孔疏本;理学的经典注释本,如朱子集注本,清人的成果、今人的成果等。
  第二,读书切不可有门户之见,尤其是先有汉宋之争,厚彼薄此,把一方捧上天,把另一方贬入地。应该对两家的著作都要涉猎。在这方面,戴震的《孟子字义疏证》就做的不好。
  第三,义理学派立论往往好出己意,往往喜欢“寄言出意”,用六经来注我。因此,我们在读他们的论语著作时,就要注意听弦歌而知雅意,读出其言外之意。所以,如果要想对《论语集注》有深入的了解,就应该多翻翻《论语或问》,《朱子语类》。要努力找出朱子说话所针对或是批判的对象:比如谢良佐,杨时,等,这样,就可以读到朱子言语背后的引申义。或是以问题为中心,有针对的去读《朱子文集》的相关部分。比如:《集注》中对仁的界定只有一句,但是这一句,确实是朱子在与张栻的反复讨论中形成的,其中包含的深意,若非对《朱子文集》的三十一、三十二卷有深入的了解,是难以领会的。
  第四,对古人持同情了解的态度。如钱穆先生曾指出,朱子对于“获罪于天”的解释。以理释天,看似无理,却颇具宋学的精神,我们读古人的著作,切不可只从对错出发来评点古人,而是要看到他们为什么会这么解,此中是否包含新意,包含深意。所以,我的意思,读《集注》,更多应该是在读朱子,而非读《论语》本身。
  hong:感谢停云兄开贴,更感激yq228等大兄积极参与!好像苏鲁支兄(专有《论语》研究著作)也来过?这些人都是《论语》研究真有心得的学者。我很赞同讨论自书目为始。本人于经学完全没有研究,这大家都知道,否则也不会建议开贴讲经了。很希望能学习。另外,也希望考虑H兄等关于使用直白语言发言的建议。当然这不容易!不过,愚以为大凡高深学问,能够以深入浅出为意方有更多人学习!不知诸位以为妥否?再将停云兄一军:学习《论语》,当以哪些书为始?
  我自个儿:对专门的《论语》研究者来说,当然应该遍观诸本;对古代文史专业的《论语》爱好者,读像四册《集释》那样繁体竖排本,也许会有别样的趣味和益处;而对一般的喜欢或初读《论语》之人,大约先读杨伯峻先生那样的译注本应该更适合些。我个人认为,《论语》朴素蕰润,是值得各阶层中人在其人生的各个阶段反复阅读的书。若只是爱读它,整本书原文字数不过万余,就读十遍八遍,也无须太长时间。只要自己高兴,可以多寻几种版本来读。只是现在今注今译本泛滥,其实最多读两三本就行了。或许读得多了,你会动起干脆去读白文无注本的念头呢。这时候可以读朱熹《集注》,等于和孔子朱子一起聊,胜义无穷。等你的兴趣真上来了,反正一辈子长着呢,什么《集释》、《正义》和楼上提到的《集语》等等的,有的是时间慢慢去翻的。
  停云:呵呵,泓姐又将军了。幸好yq228兄在25楼已闲下一子,替俺应了此招。感谢楼上诸位的精彩发言,其实都是经验之谈,相信大家看后和我一样收获很大。其实我只知道自己是如何入门的,至于别人该如何入门实在不知道。弟子问仁,孔子回答无一雷同。如果要说论语的法门,只怕也是因人而异吧。只能说觉得理解白文实在有困难,可以参考钱穆先生和杨伯峻先生的书。钱穆先生不必说了,杨伯峻先生的译文虽然未必都准确,但他是杨树达先生的侄子,又拜过黄季刚为师(那可是真正的拜师呀!),还是大都有来处的。说来说去,最最要读的还是那论语白文。朱熹曰“读书,且从易晓易解处去读。如大学中庸语孟四书,道理粲然。人只是不去看。”我的水平不高,又一直受的是应试教育,以前死记硬背的知识现在直接用的很少,也忘的差不多了,刚刚突然想起很久以前背过的语文课本中培根论读书的一段:“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淡而无味矣。”英文网上到处都是,王佐良先生的译文也很漂亮。当时认为懂了,其实没有懂;后来懂了一点,却也没真正做到;现在想认认真真去做,却天天灌水消磨时间。惭愧呀惭愧。(我昨天确确实实在跑题了,但今天确确实实在谈学论语,虽然以上的内容也不都是在说论语。)
  woi55:此文读书区当然不会没有。不仅有,而且是前任版主确立的“宗旨”,今后自然也要努力贯彻执行:
  王佐良先生翻译的《论读书》——亦作为本版块之宗旨
  xinghuit:停云兄还是没有回答先读哪本书的问题呀。其实,对不同的人,可以选择不同的版本。入手的时候就会有所不同。相信对大多数人来说,先读白话文译注本是最佳的选择,而杨先生的大作更是不二之选。不过对本坛子里的高手来说,如果非要选择译注本的话,我倒是建议以《集注》为先。理由如下:
  其一,读古籍当然以通训诂为先,有些书离开了训诂简直就都不懂,如三礼,易经等等。这些书就应先看清人的精校本。而论语相对来说“简单些”,许多部分不看注释也能看懂。相反,刘宝楠,程树德的书很多时候会把简单的道理讲糊涂,会把许多难以解决的疑惑堆给你。反观朱子的《集注》,多次强调注释要尽量简介,不能喧宾夺主,掩盖了正文的光彩。所以看集注的注释,精炼,也足够了。即使稍有些“错误”,也很少有导致我们误读原文的实例。当然,清人似乎认为训诂明就等于是义理明,这招来过许多人的批评。所以我的意见,初读论语,不仅要过文字关,也要过义理关。看《集注》,一举两得。
  其二,朱子的《集注》,也有以己意解经的问题。不过,朱子于注解,常分三个部分,他把自出己意的部分放在第二或第三个圈后面,让读者自己去分析。这种态度是可取的。我们直接读《集注》第一个圈的部分,就可以了解论语的简单文意。
  最后,我个人的意见,初读论语,最好就看无注的版本。这样可以避免各种注释的“误导”。有困难,看字典。这样能看懂三分之一应该没有问题吧。再有困难,再去看《集注》或是《译注》。
  yq228:呵呵,我觉得《论语》本来就挺浅近明白的,找来读读背背就可以了,如果不懂,可以勤一些问。这样才是正道,如果总纠缠于先读哪一本的问题,我想也未免有点迂阔了。如果说真要学习《论语》,多看几本,好坏自然清楚了,至于想挑哪一本书来彻底解决思想问题,我看做不到。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对真要学习的人来说,我看读书不嫌多,如果嫌多,自然就显摆的成分多一些,真读书的成分就少一些了。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己之学,不在先后,唯在博习亲师、触类旁通而已。
  hong:偶胡侃啊,下面是偶觉得可以读的书目(偶是为了大家,不是为了专家性的大家)——
  1、莫高哭:《论语-影印古版.exe》。虽传不上来,可书太好啦,是极其珍贵的本子。
  2、论语集注
  3、论语辩
  4、论语新解
  5、专门送给对于丹说《论语》有兴趣的书友,是南怀瑾的《论语别裁》,南大侠都只说是别裁哈。
  最后两本送专家:
  6、地道十三经注疏本——何晏集解、邢昺疏!
  7、定州汉墓竹简《论语》——这可是“二重证据法”之典型案例!
  希望大家各取所需啊——就算偶发起这个话题送大家的礼物吧!!
  yq228:我看到一本京都大学东方文化学院东洋研究所藏日本享保九年甲辰(1723年,值雍正二年)小井鼎校勘的彩影本《论语注疏》,该书有狩野直喜先生的昭和九年(1934年)十月八日记。估计jinse兄在国学数典的玄玄斋藏简中有,大家可以查查。因为文件太大,我上传几张图片给大家看看。
  论语注疏首页
  论语注疏尾页
  狩野直喜记
  苏鲁支:注疏书目,诸贤上所开列已可谓足备。但奇怪为什么没有提到刘台拱的《论语骈枝》?清人注疏自以《正义》为优,但以精确笃实论,似乎《骈枝》犹过此书。训诂,以焦循《补注》、《骈枝》、《正义》、章太炎《续骈枝》诸家对观,再参考汉魏旧注,可大致无碍。本文原分三家,经郑氏整理遂归一本。既是通行,大致当以郑氏所定为准。间有不足,则参考定州本,此事易为,无须多言,要在不必斤斤于何者为古、何者为鲁、何者为齐也。今人如杨氏所注,仆未尝留心,不能置喙。从前此诸贤惠施数章(数典讨论时)来看,若杨氏、若钱氏大概皆有其病,未必后出便是精善。如杨伯峻注《左传》,参考不可谓不多,然可商榷者亦不在少,反不如仪征刘氏《疏证》。其他亦多袭前人,此自以前人为先。然此在贤自见,不能一一指摘。诸贤学识高卓,于此自无待仆也。
  诸家注疏而外,尚有若干专题之作可参考。如《史记·孔子弟子列传》、郑氏《孔子弟子目录》、《论语分记?(手边无书,不记得名字了,汗!)》等等,皆便学者。
  至于《别裁》之类多一家言,只可闲来偶观,固不足以之入门也。诸贤若有意自治《论语》,窃以为一当训诂疑义(及校正文句),前人所注已足者可不必多言;二当随句释义,以补训诂之不足;三更当统解篇章,讨论每章次序联系,个中义理,此不在言多,在确当精微。训诂,诸贤足可为,唯第三项义理恐多隔阂。此亦须参考前人,自家悟入也。拉杂作此,诸贤见笑!呵呵。
  飘然一客:讲《论语》,那是非常开心、非常愿意来聆听的。不过在数典里曾经做过一回听众,为一句话考证几千几万字,吓得我望风而逃啊,后来看看,不仅是我,大家都跑得差不多了。现在泓妹妹重提读《论语》,希望不要再走老过场。我建议多谈谈《论语》的现实意义,如现代新儒学运动,这样才有意义,不要培养出一群考据家,一群书呆子!
  hong:感谢苏兄,也感谢飘然!就我的意思,请停云兄主讲,大家随意发言的动机,主要是读书版希望多原创,有心得的发言,而现在国学热?(偶弄不清是国学热还是经济热、法律热)反正这里集中了一帮大侠们,并且学有专精(不包括偶)。从《论语》开讲,并选择书目为始,应当说比较好。但是,众口难调——我看,高深振发很好,龙虫并雕也可,雅入俗出同样有益!绝不厚此薄彼。那么怎么办?一是分主题,例如此“书目”,集中讨论;二是随意,上网读书交流不是“再就业”别太累;三是相互尊重,各位不同学术背景与爱好的书友聚集园地,打破文理、地域等等界限,难得的机会啊!其实,园地二十七万注册会员,藏龙卧虎甚至对这种讨论不屑一顾,都是很正常的。但是,我相信一个读书的园地,能够在学习怎样得到书的同时,也学习怎样读书很重要。当然也包括怎样发言,怎样说话,怎样发现自己的缺失和别人的长处等等,都是现实世界所没有的。故而,我希望各位畅所欲言,尤其初生之物,别怕丑;经学专家也很平易近人滴!
  近日,偶正学习龙虫并雕,此为实践是也!
  sysiphus:见谈《论语》的帖子,第一感便是语言文字改革让我们失去了什么?传统学术典籍,对于“业外人士”,说是“死语”也不夸张。当然,余非“警世”或“回头”,乃基于一合理而朴素的想法:如何从传统汲取更多助益。园地大儒“开场”说儒,或训诂、或微言大义,对于隔行之徒,益善多多,是为大幸。不才妄猜:众儒开坛,非囿于内行沟通,而在乎惠泽“欣欣然”之门外汉也。如此,余不揣浅陋,建议如下:
  其一,通俗。诸大儒自有古文情结,其精要、韵味和节奏亦让人神往,然古籍之于行外人,尤过于外语。从“启蒙”的视角,若能借大众话语,通“论语”精义之幽,乃众人之福,岂不妙哉?
  其二,精炼。《论语》既为儒家之本根,历朝大儒,莫不以解读为业,汉学宋学,注疏渺渺。我等本只取一瓢饮,若寻章摘句,穷经皓首也无益。如《论语》之书目篇:书目乃“小学”之初阶,治学所必备。然众儒旁征博引、洋洋洒洒,我等茫然不知所措。不如从汉学、宋学各取一具代表性作品,以之为基,开辟专题,快刀直入,考其经义。
  其三,致用。六经注我,或我注六经,本非天堑之隔。西学解释学名言曰:“There are no facts, only interpretations”。对于今日学习论语,斯言善哉。孔夫子之背景,距今2500余年,若依主观主义,探寻当时之原意,不如依客观主义,究其当今社会背景下之功用。具言之,由诸位大儒辟立专题,疏通声形词文,确立我注六经之“射程”,继而微言大义,由诸网友习之或和之,此诚为“非赶热闹”,惠泽众人矣。
  chaque:“西学解释学名言曰:‘There are no facts, only interpretations’。”这是尼采的话。尼采算什么解释学?
  sysiphus:不才之意思是:理解主体需先行自我理解。不能将自我排除在外。惟有该理解者将“先前理解”或“先入之见”结合进去,将其所接受的一切传统纳入理解地平线,其才有提出论证理由的可能性,才能提出预先推定之“暂时”结果(诠释之“循环”或“螺旋”)。余依此理解“六经注我”和“我注六经”,并期待诸儒能契合现当代的背景,不知妥否,敬请指正。it is a principle of hermeneutics that there are no facts, only interpretations.
  chaque:&There are no facts, only interpretations& 这句话本是尼采说的,原文大概是&..Thatsachen giebt es nicht, nur Interpretationen&。出处是尼采著作集(KSA)第12卷页312,1886年末至1887年初的遗稿中。如果您能找到这句话更原始的出处,请指出。尼采不是“解释学家”,虽然(或,正因为)这句话也是在讲&解释&的事情。解释学是关于倾听的学问(法语entendre一词就包含to understand和to hear两个意思);所谓&理解者将先前理解或先入之见结合进去,将其所接受的一切传统纳入理解地平线&都是无根之谈,原因是:传统本身就是活生生的、正在对我们说话的,先见(Vorsicht)也不是我们可以决定要不要“结合进去”的东西,而是“总是已经”(immer schon)是每次理解的前提了,无论您是否愿意。至于将解释学的立场和&nur Interpretationen&的说法混为一谈,只能是流俗之见,弄得好像整个一个解释学流派只是在说&anything goes&之类的意思了。尼采和解释学都有深刻之处,而上述概念混淆恰恰是以牺牲双方的深刻为代价的。这就好比是外国人也搞很多孔子语录,把很多相干不相干的东方哲理都归在孔子名下一样。谓之俗学也可,但是“六经注我”什么的就挨不上了。因为,哪怕是“六经注我”,这个“我”也得是强健的、原创的,而不是昏乱的和人云亦云的,对吗?
  sysiphus:chaque兄为学之严谨,令人钦佩!因此也以谨慎和交流的态度回应:
  1、尼采不是解释学家,但引其言语揭示解释学之旨意,不才以为尚可,而且此也非不才首创;
  2、兄所言“无根”,似乎有过于绝对之嫌。传统自然流淌于血液,根植于头脑,然并非你我均能自觉地感受;解释学让我们在论证的时候,能够清醒地回溯“前见”,不仅能够让论证更为合理,也是为公正程序下的平等交流成为可能,让共识不至于沦为空谈。从这个意义上,不是牺牲双方的深刻,而是加强双方的深刻;
  3、anything goes不是解释学的目标,而是它要避免的。如果持一个判断或理论能够达到绝对的真的观念,是最有可能通往anything goes的,解释学的运用是要有一套程序和论证规则的支撑的,不是绝对的“相对主义”;
  4、不才不是搞哲学,也不懂国学,也没有专门研究解释学。只是认为在一个“价值相对主义”的背景下,主体性和共识具有重要的意义。将之引用到讨论《论语》的帖子里,不是挑战国学理论,只是想说明:在一个开放的体系里面进行交流,无论对于哪一个立场,均大有裨益。
  上述申明,只是不才陋见,不知是否肯当。
  另,不才还罗嗦几句关于“通俗、精炼、致用”的本意。
  停云学士的回贴(50楼)持正而富有启发性,不才深为敬仰!所以更想说明发帖的本意:
  1、不才的“立场”是以“基于书园,由众儒开讲,众人交流”的形式,达到走近国学、接受教育、交流思想的目的;究根到底,《论语》的研究是专家做的,但我们既然是“讨论《论语》”,自然有一个“主讲引导+大家讨论”的通俗形式。
  2、致用一说,意在让《论语》关心我们的现实,契合当今的背景。虽然说这有功利的色彩,但不才妄揣:孔子之《论语》是蕴含了政治抱负和教育思想的,纯粹“学术”的研究可能需要“专家对谈”,业外人士无此能力,但是对于“功能”的探讨,可能还是可以引发众多的关注。一种学术或理论如果具有“当下关怀”的意识,是否更能够发扬光大?
  3、通俗一说,是基于《论语》本身很多地方以及其注疏的大部分对于业外人士而言,并非能够准确把握的;网友们可能也认为:一本工具书+论语一册,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对此,不才持谨慎态度。一方面,个人学习和书园讨论是两回事,前者是终身的事情,后者是讲究效率的;另一方面,如果论语那么简单,我想后来的注疏浩如烟海,是否都是“自说自话”还是“文字游戏”?虽然有“微言大义”,但是论语本身之渊博,应当是主要的因素。
  4、精炼一说也是从讨论的立场而发,对于学术之研究,业外人士没有发言权!但从讨论的角度,不才认为还是需要诸儒做一些把握,缩小讨论的场域。精炼不是说众儒的论说或者《论语》本身不精炼,而是怕讨论过泛,或者说头绪太多,以致业外人士不知所措,因此,这是从“照顾业外人士”的角度而言。
  一句话,有很多的业外人士是向往《论语》和众儒关于《论语》的启蒙的!
  春天来了:我是外行,说得不对,别见笑!个人认为:有点文化的,看原文即明白。不懂的再查资料,结合自己的专业和人生经历,只要多想,论语还是可以自己有悟的,看您读论语的目的是什么了!在读原文的基础上,想扩大视野的,参考于丹,再进而《论语别裁》等通俗的,自己觉得对的吸收,不对的,放了。三人行必有我师,何况余等?如果想弄透论语,成为这方面的专才,那就多读朱子、杨老等等注解的书。不仅如此,论语不是孤立的,要成为专才,还要研究孔子及其他相关著作,研究中华文化。我学营销,所以多从实用角度讲,多考虑对象与受众.说得不对,请指正!
  停云:谢谢大家参与。俺自己想说的也说的差不多了,但还是得回个帖,尽开帖的义务,总结一下自己看这两天帖子的收获和感想。上面有园友指出俺应该说的要简单直接,俺接受批评,尽量做到简单直接。
  1、泓姐提出的那个问题,我其实在第一个帖子和30楼的帖子都已回答。关于论语入门的方法,yq228兄在32楼说的含蓄,春天在48楼说的简单,选择有所不同,意思其实一致。我的看法一直也是如此。欢迎大家就此话题提出不同的观点。并请大家再一起学而时习之,温故以知新(为泓和几位版主组织的之三之四贴打个广告,呵呵)。
  2、《论语》的现实意义,当今社会背景下之功用,不在于学者论述出的一二三四点结论讲给大家听,关键在国人的接受和学习。我想这也是泓姐发起学习论语的原因。认真研读,择其善者而从之,对于个体来说就可以了。这在前面已经说过不少,便不再论。
  3、苏兄提到的《论语骈枝》的确甚佳,不过我以为若五经不熟则不能得此书佳处,特别是不适合论语还没有看过一遍的书友。当然这只是我的一点浅见。欢迎大家批评。
  4、通俗、精炼、致用!我认为以此为标准,也知易而行难。致用已论,只说通俗、精炼:前贤之作若不能兼美“通俗、精炼”,吾等几个帖子又岂能做到。前贤之作若能兼美“通俗、精炼”,何不读之?开帖讨论书目之目的正为此。其实论通俗、精炼、致用,论语本身便是如此,何必求他。所以要特别感谢泓姐贴出的几种电子书。
  宋公明:停云兄登高一呼,应者云集。生公说法,天花乱坠。区区不才,惭愧无所献纳。昔获蔡尚思先生《论语导读》文本一部,未知入得停云兄法眼否?
  又见诸兄言及《孔子集语》,杞人深忧古史辨派当年之进境如今庶几陆沉!
  cocowind:草草读过钱穆《论语新解》,杨伯峻《论语译注》,李泽厚《论语今读》。较偏爱钱穆的解读。
  gdzhousq:说句外行话:古人研究论语研究了两千多年,其实宋朝以前的都可以读的,光四库全书里面就有相关的解读二十多部,呵呵,我认为先看看这些还是好些!又,刚刚看到45楼的高论,不好意思!
  homestudy:锵锵三人行,跑题跑不停。年龄与论语:有一点不明白。钱穆《论语新解》,李泽厚《论语今读》是在他们六十岁以后才动手的吧。为啥放下史学,美学本专业不干,注起论语来?二十岁时俺对论语也是不屑一顾,过了三十岁才拿起论语,慢慢学习。六十以后……二十岁前俺觉得京剧太难听了,现在俺喜欢了。
  ssurf:王财贵先生对论语书目和论语读法都有不少精彩论述,看了很亲切也很长见识,愿与各位分享。因为文字较多,就不转贴了。大家闲时不妨看看:王老师讲《论语》
  yngwie:停云兄这帖子谈的是《论语》的书目篇,我想介绍一下出土竹简中有关《论语》的内容,虽不切题,但希望不要离题太远。能力有限,先谈谈郭店竹简。
  1993年,湖北荆门市郭店一号战国楚墓出土了竹简七百多枚,经整理者的辛勤努力,已由文物出版社于1998年5月出版《郭店楚墓竹简》一书。原书以〈老子〉甲乙丙三组、〈太一生水〉、〈缁衣〉、〈鲁穆公问子思〉、〈穷达以时〉、〈五行〉、〈唐虞之道〉、〈忠信之道〉、〈成之闻之〉、〈尊德义〉、〈性自命出〉、〈六德〉、〈语丛〉一、二、三、四为序发表。嗣后,关于竹简的时代、作者;简文的考释、简序的排列、篇题的命名;竹简内容的意义与价值等问题,学者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文字,可见其受重视的程度。主要原因在于,前此出土的战国时期竹简虽不少,但内容多为遣策、日书等,有关学术思想者不多,重要性不可同日而语。且郭店竹简乃直接由墓葬出土,残损者较少,与稍后发表的上海博物馆楚竹书,乃由香港购回的劫归之物也不同,可针对墓主与竹简时代问题,做一探讨,对确认郭店竹简的时代问题,有一较可据依的考古学上之推测。
  目前学界多认为此一墓葬于战国中晚期(约300-350B.C.),竹简抄写于此时,则撰著更在其前,把其中关于儒家的竹简内容,定于孔孟之间,简言之,即孔子弟子与再传弟子的撰述,更有推测此批竹简中有孔子的著作者。而据此批竹简的内容去探讨《论语》成书年代问题者,如李学勤先生。其主要依据为〈语丛〉三有“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一条,即《论语·述而》篇所记孔子之语;又有:“毋意,毋固,毋我,毋必。”即《论语·子罕》:“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之说。因〈语丛〉多以主题不同的短语构成,可能为杂录先儒之语以备研讨诵读,故其可能的来源之一,也许便是当时流传类似后代《论语》的著作。
  其次,〈语丛〉一有:“礼,因人之情而为之节文者也。”与今传《礼记·坊记》:“礼者,因人之情而为之节文,以为民坊者也。”同而稍有节略。今本〈坊记〉又有:“子云:君子弛其亲之过而敬其美。《论语》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高宗云:三年其惟不言,言乃欢。”乃先秦文献中直引《论语》的惟一实例;而〈坊记〉相传为子思所撰。
  故李氏认为〈语丛〉摘录〈坊记〉,证明〈坊记〉早于战国中期之末,而〈坊记〉又引述《论语》,传统以《论语》为孔子门人仲弓、子夏等撰定之说还是可信的。简而言之,《论语》成书应不晚于战国中期,可能初期即有相当的集结。此一说法,乃从考古发现的竹简内容重新检视历来关于《论语》撰定者及成书年代的争议,研究者多称引王国维“二重证据法”之说以为标榜。其说法是否可信是一回事,《论语》成书年代是否即已确定,也尚有探讨的空间。此处只是绍介其说,并不在推阐其结论。也许,战国竹简的出土,提供关于先秦子学研究的新材料与契机,比短时间获得一确切不疑的结论,意义更大。因同墓亦出土《老子》一书的部分篇章,故关于孔老、儒道先后,有关中国先秦子学及哲学思想起源的关键问题,又受到重视与讨论。无论如何,出土文献的重要性,于此可见。
  拉杂介绍一番,供大家参考。
  钱一文:看看大家谈意正浓,想起一篇短文,摘引过来,我想它非常适合在这里讨论的两岸三地的朋友,愿与大家共勉!
    网络有缘来相识,原来都是孔家人!
  从孔家来
  《论语》有一则儒门与隐者的对话,三言两语,看似简单素朴,实则深刻丰富。
  孔门大弟子子路,夜宿石门,翌日清晨,迈开大步走出城门。这时藏身在看守城门的隐者,一眼看到子路的英雄气概,深受吸引,一时之间忘了自我隐藏的身分,冲口而出,问道:“先生何处来?”你看到了别人,也等同被别人看到,子路知道眼前是另一家派的高人,不敢等闲回应,当下舍离世俗问候,为了表达敬意,对等的释放出生命走向的讯息,答道:“从孔家来。”而这位清晨打开城门的隐者,也立即做出了志士相知英雄相惜的回应,说道:“是明明知道事实不可能,还要坚持理想奋力向前的那个人吗?”
  生命对话,甫在天地间展开,而人间情节却匆匆收场。子路还得追随孔子,行道人间,而晨门依旧藏身城门一角,不问世事。萍水相逢,顿成知己,心灵交会,而天各一方,没有流连,也没有遗憾,一个守得住,一个走得开,真的是你记得也好,最好把我忘记,无须带走一片云彩。
  这是《论语》中最精采最动人的一则故事,原来,生命的美好,就在每一当下互发的光亮。虽说人间缘会不定,而世事生灭无常,然发自真性情的生命火花,却长留天地间。
  今天,两岸中国人已前进世界各地,正开拓华人的精神天地。或许出现在学术文化会议与歌剧乐舞演出的现场,或许坐上三通直航与经贸交流的谈判桌间,不论何年何月,只要有缘会面,彼此致意,要有隐者晨门的真性情,问道:“奚自?”也要有儒门子路的豪杰气,答道:“自孔氏。”笑谈间会心相知,不都在“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儒门教养下长成的中国人吗?
  zsjcj112:汉代《论语》流传状况可描述如下:
    定州汉墓竹简《论语》(今文《论语》)与《古文论语》都是战国时《论语》的遗存。因避秦火,《古论语》长期隐匿于孔壁,武帝后才得以问世,并逐步为世人所知。定州汉墓竹简《论语》是根据口诵《论语》整理而成,在汉初一枝独秀。因当时传习《论语》者不止一家,出自鲁学和出自齐学,有文字上的不同,于是形成了《齐论》和《鲁论》两个系统。《齐论》和《鲁论》大行于世,它们之外的今文《论语》以及《古论语》则逐渐式微。到西汉末年,张禹以《鲁论》为基础并吸收《齐论》的优良之处,形成所谓的《张侯论》。《张侯论》的出现,又使得《鲁论》特别是《齐论》走向衰落。直到东汉末年,郑玄以当时所能见到的《鲁论》与《古论》、《齐论》相对校,篇章结构采《鲁论》,文字语句从《古论》、《齐论》,形成了独特的郑注《论语》。稍后,何晏《论语集解》则延续了传统的《鲁论》。由此又开始了《论语》学史上《何集》与《郑注》并存的时代。
  摘自张东:《关于定州汉墓竹简〈论语〉的几个问题》,《孔子研究》2003年第2期。
  学习《论语》,最好能有点国际化的视野,日本学者伊藤仁斋《论语集说》、荻生徂徕《论语征》、安井息轩《论语集说》,以及武内义雄、津田左右吉、木村英一、宫崎市定等的研究,也应参看。还有美国学者顾立雅的研究同样不可忽视。
  彳亍:去年翻过一本,刘信芳:孔子诗论述学(安徽大学02)。上博楚简《诗论》,集中论诗,以往单依《论语》论孔子诗学的局面全被打破。于是一系列的文论,需要改写。此类书很多,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也有更进一步研究的,比如文化人类学的:萧兵《孔子诗论的文化推绎》。
  yngwie:下午到图书馆查资料,翻到一本由日人松川健二编,台湾学者林庆彰等合译的《论语思想史》(台北: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2006年2月),觉得是本不错的著作,在这里向大家介绍。
  原书由东京汲古书院于1994年2月出版,是论述《论语》在东北亚传播的通论性著作。书前有〈绪言〉和〈序章——《论语》之成立与传承〉,正文分四部:第一部汉魏六朝唐之部,六章,论述扬雄、王充、何晏、王弼、皇侃、韩愈、李翱等人治《论语》之成就;第二部宋元之部,分七章,分别讨论张载、二程、谢良佐、陈祥道、张九成、朱子、陈天祥八人治《论语》学之成果;第三部明清之部,分九章,讨论王阳明、林兆恩、李贽、王船山、毛西河、焦循、宋翔凤、黄式三、刘宝楠等九位学者;第四部朝鲜、日本之部,分四章,分别论述李退溪、林罗山、伊藤仁斋、荻生徂徕四人研究《论语》之成就。书末并附有〈论语思想史年表〉。全书由松川健二及十七位撰搞学者合力完成,稍事翻看,觉得一编在手,对《论语》在东北亚传播及影响的大要,可以得一清楚的认识,是不错的一本书。刚好本帖在讨论有关《论语》的书目,我想,这本著作似也值得参考,因加以引介。
  钱一文:我也推荐一本好书,由此论坛开讲而感,我专门找的。
  论语新解
  【作 者】钱穆著
  【形态项】482;19cm
  【读秀号】
  【出版项】巴蜀书社,1985
  【ISBN号】CN/B222.22
  【原书定价】¥2.10 网上购买
  【主题词】论语(学科:注释)
  【参考文献格式】钱穆著.论语新解.巴蜀书社,1985.
  我所见一篇比较中肯的该书书评
    自孔子奠基了中国轴心突破时代的儒家思想以后,儒学发展史上历次伟大的运动都体现了向儒家元典——《论语》的回归。何晏的《论语集解》,皇侃的《论语义疏》,朱熹的《论语集注》,刘宝楠的《论语正义》,不仅建立了《论语》诠释史上的典范,而且展现了汉学家、玄学家、理学家视野中的《论语》。从哲学诠释学的立场来说,传统的对《论语》的诠释,一方面形成了我们解读《论语》的“前见”,另一方面也为我们解读《论语》开启了不同的视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要想与《论语》的文本发生“视域交融”,我们是绕不过对《论语》的权威诠释的。如果说,西方哲学是柏拉图的注脚,那么,我们也可以说,儒学是孔子的注脚。
  五四以来,中国思想界爆发了一场关于文化的中西、古今的大论战。在这场论战中,文化激进主义者高扬启蒙运动信奉的科学与民主的大旗,展开了对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学的强烈批判。文化守成主义者怀着对传统文化的同情了解,不遗余力地以振兴“斯文”,以对抗反传统主义自任。钱穆()先生,二十世纪著名的国学大师,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钱穆一生著作等身,所论遍及经、史、子、集;但倾其一生,始终钟情于《论语》。从平生著述之始业——《论语文解》与《论语要略》,到六十五岁著《论语新解》,直至晚年,仍叮嘱其夫人胡美琦修改《论语新解》。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钱穆的一生都浸润在《论语》的精神中。
  《论语新解》始作于1952年春,开始以白话文撰稿,但未及四分之一,先生悔之,认为用纯粹白话解《论语》,极难表达其深义,遂决心改写。但因香港新亚书院校务纷烦,其事遂寝。至1960年春,先生讲学美国耶鲁大学,授课之余,穷半年之力,以平易之文言改撰,获成全书之初稿。返港后又络续修订,经过三年,于1963年12月由香港新亚书院研究所发行初版,1965年4月复在台北影印刊行。综观全书,有三大特点。
  平易。在先秦诸子文学中,《论语》以简淡平易而著称。后来的解家,无论是繁琐的字义的考据训诂,还是高深的义理的探幽析微,反而与《论语》的本来精神相去甚远。钱穆先生一扫前人习气,于字句的解释或采前人成说,或判以己说,不务广征博引;于义理的解释则以“按语”出之,使读者在摆脱字面意义的羁绊下,可以直接面对元典。
  公正。先生在本书《序》中说:“本书取名新解,非谓能自创新义,掩盖前儒。实亦备采众说,折衷求是,而特以时代之语言观念加以申述而已。”可见,“新”并不是内容的实质上的新,而是形式上的语言上的新。先生受乾嘉学派影响至深,又对宋明理学中的心性之学大力阐扬,故在解释《论语》时,没有汉、宋学的门户之见,于历来各家解说,条贯整理,摭取诸家之长,深思熟虑,求归一是。
  亲切。据先生在《八十忆双亲》中回忆,本书是为了为美国人讲解《论语》而作。故在《论语》每章的解释后,用白话文译出各章的大意。先生是书,不独为治《论语》的学者而写,而且考虑到一般人、乃至外国人的阅读层面。其文言,亦用浅显的,而不是古奥的。即使是初读《论语》的人,亦可以一口气读下去而倍感亲切。
  如果说,经典的传统是用一本本对经典的诠释著作累积起来的,那么,钱穆先生的《论语新解》无疑代表了在现代性语境中解读《论语》的一个范例。正如生活在现代的人无法断绝与传统、权威、前见的联系,我们也无法拒斥前人对《论语》的解释。在重建中国精神性的今天,我们所作的,不是在工具理性的宰制下对西方文化的全盘接受,而是在尊重传统的同时,以开放的姿态面对多元文化的挑战。在这方面,五四以来的文化守成主义者令我们肃然起敬。钱穆先生的《论语新解》,不仅为我们阅读《论语》提供了方便,而且可以帮我们重新树立起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自信。
  three:曾看过南怀谨的《论语别裁》,基准拔得有点高,至于说《论语新解》还没看,且引余英时先生的一句话:“读书的第一义是尽量求得客观的认识,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创造力’,能‘发前人所未发’。其实今天中文世界里的有些‘新见解’,戳穿了不过是捡来一两个外国新名词在那里乱翻花样,不但在中国书中缺乏根据,而且也不合西方原文的脉络……”个人想法:读古书,看原文好了,等看出了原义,再诠释或比较好了。
  青柯:读不加注释的《论语》,最好的参考书是不加注释的《庄子》。孔学后人九成冬烘,其书以不读为最佳。
  hy123:看了以上的贴子,大家忘了一本书名叫《论语偶笺》,大家去找来看看,什么是大家风范。
  天人合一:
  1、李零的《丧家狗》,我很喜欢看。正方反方的道理已经说了不少了,但是,他写的有劲,有冲击力,文笔还流畅,虽然短句子太多。马上还要出一本《论语纵横读》(读书上已经有广告了),亦值得期待。
  2、北大出的,繁体本的十三经注疏里面的《论语注疏》。虽然很多人批评,但是我觉得还是方便了那些不搞专业儒学研究者。要说错误吗,又有哪本书没有呢。关键看多少,错误如何发生。
  3、《论语译注》,杨老先生,比较经典,但是经常出现你想了解的词汇,他没有解释。这是我阅读的感受,也许根本就错了。是我水平太低的缘故。
  4、要说相关资料吗,这两本是大全。
  《孔门弟子研究资料》,曲阜师范学院孔子研究所李启谦杨佐仁编。
  《孔子弟子资料汇编》,李启谦山东友谊书社。
  5、想看目录吗,这个可以参考
  《近四十年来孔子研究论文选编》
  《孔子研究论文著作目录》()
  《孔子研究论著索引》
  6、这几本书吗,挺有意思,看着好玩就是了。
  大家小书,《孔子的故事》,李长之著,北京出版社,2002年
  钱穆著,《论语新解》,三联书店,2002年
  《论语今读》,李泽厚著,三联,2004年。
  《论语札记》,牛泽群著,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年
  7、《论语别裁》。反面教材。谨供批评。
  这个书吗,胡说也是一说,看个热闹吧。反正多方的观点都要看到,多方的文字也得读过才能判断是非不是。但是说实话并不太推荐先读此书,发现热闹,也许就不爱读不热闹的了。
  8、本坛没有低于初中文化的,所以就不必推荐少儿版和于丹版的论语书了。哈。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我姑妄言之,各位姑妄看之,惭愧。惭愧。
  文章来源:《论语》讨论帖之一:书目篇
财富 论坛币
三、《论语》推荐书单
  编者按:初读《论语》,不同的人,选择不同的版本。不同版本入门,收获会有所不同。依据自己兴趣和需求来选择,与你有缘的书就是你入门之书了。对大多数人来说,从白话文译注本入门比较轻松。“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读读背背,查查问问,重在感悟。虽说书不在多,但经典之书,还是要了解熟悉。看看书友阅读后的推荐,也许对你有所帮助。从书友讨论中,挑选出九本书供大家选择。
  1、论语集注
  作者:朱熹
  出版社:齐鲁书社
  出版日期:1992年1月
  ISBN:
  书友推荐:
  停云:先举者未免便宜,也不敢多言,吾以朱子之《论语集注》而入门。
  yq228:诚如云兄所说,读朱子的《论语集注》登堂,读程树德先生的《论语集释》入室,基本可以观夫子之气象了。
  xinghuit:我建议以《集注》为先。理由如下:
  其一,读古籍当然以通训诂为先,有些书离开了训诂简直就都不懂,如三礼,易经等等。这些书就应先看清人的精校本。而论语相对来说“简单些”,许多部分不看注释也能看懂。相反,刘宝楠,程树德的书很多时候会把简单的道理讲糊涂,会把许多难以解决的疑惑堆给你。反观朱子的《集注》,多次强调注释要尽量简介,不能喧宾夺主,掩盖了正文的光彩。所以看集注的注释,精炼,也足够了。即使稍有些“错误”,也很少有导致我们误读原文的实例。当然,清人似乎认为训诂明就等于是义理明,这招来过许多人的批评。所以我的意见,初读论语,不仅要过文字关,也要过义理关。看《集注》,一举两得。
  其二,朱子的《集注》,也有以己意解经的问题。不过,朱子于注解,常分三个部分,他对把自出己意的部分和放在第二或第三个圈后面,让读者自己去分析。这种态度是可取的。我们直接读《集注》第一个圈的部分,就可以了解论语的简单文意。
  2、论语疏证
  作者:杨树达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年12月版
  作者:杨树达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55年
  作者:杨树达
  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1955年首版
  出版日期::
  书友推荐:
  停云:观今人杨树达之《论语疏证》为近世第一等。
  yq228:清代以后突出的著作有:……杨树达的《论语疏证》……云兄所论寅恪先生与遇夫先生之文,可谓高见!治经治史,手法亦有可通者。所谓参証旧史,排比文字,发明文意,申张思想者也。《论语疏证》确实是不可多得之书。
  3、论语新解
  作者:钱穆
  出版社:巴蜀书社
  出版日期:1985年
  《论语新解》
  作者:钱穆
  出版社: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2年
  书友推荐:
  yngwie:我自己的经验,钱穆先生的《论语新解》(三联书店)比较好。不过,这是个人读后感,僅供参考。
  cocowind:草草读过钱穆《论语新解》,杨伯峻《论语译注》,李泽厚《论语今读》。较偏爱钱穆的解读。
  钱一文:我也推荐一本好书,由此论坛开讲而感,我专门找的《论语新解》。
  yq228:清代以后,突出的著作有刘宝楠的《论语正义》,康有为的《论语注》,程树德的《论语集释》,杨树达的《论语疏证》,钱穆《论语新解》,杨伯峻《论语译注》,李泽厚《论语今读》,南怀瑾《论语别裁》等等。其中又以程树德先生的《论语集释》为集大成之作。而比较分析,以类相从,参证发明,又以杨树达先生之《论语疏证》为胜。论通俗浅近,则以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为胜。至于钱穆、李泽厚、南怀瑾等书,其传承之处多,发明之处少,读之亦不无益处。
  4、《论语集释》
  作者:程树德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1990年
  书友推荐:
  yq228:清代以后突出著作以程树德先生的《论语集释》为集大成之作。
  停云:yq228兄提到《论语集释》确实甚佳,现为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一种,虽随处可见,但是还要唠叨几句。在自序与前言都言定稿时程树德先生已患脑血栓,手不能写,全系口述,实在不易,感然佩然。整理后记中所言未详,其实初由伪国立华北编译馆出版。是书原稿十三册,写定以来因逢战乱,难以出版,便送与伪国立华北编译馆(其间有信函往来,称“本书为一生精力所萃”,诚然服然),收原稿拟定五千余元(伪馆的稿费每千字八元)。后增至五千五百元,最后好像定为三千多元,弄的伪馆里编了多次的预算与申请,也算不易了。只是程树德先生还是“贫病交加而终”,可惜可叹。
  《论语集释》第一卷(手打文本)
  作者/东里散人
  5、《论语译注》
  作者:杨伯峻译注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1980年
  书友推荐:
  天人合一:《论语译注》,杨老先生,比较经典,但是经常出现你想了解的词汇,他没有解释。这是我阅读的感受,也许根本就错了。是我水平太低的缘故。
  yq228:论通俗浅近,则以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为胜。
  6、《孔子之道与&论语&其书》
  作者:徐刚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年1月
  书友推荐:
  xinghuit:这应该是一本最新的关于孔子和《论语》的著作了,2009年1月才出版。匆匆翻阅后,发现这是一本很有特色的书。与其师对论语的理解相比,徐的书更像是规范的课本,虽然说不主张道德说教和价值判断,但是不妨称孔子为伟大,不妨也涉猎一下孔子的“永恒至善的哲学”。这和其导师的些许不同。这些内容有些粗浅,但是考虑到这是上课的内容,也就可以理解了。具体到书的内容,一句话,还是值得一读的,书中涉及到的某些训诂的内容,特别适合用来讲课,也有一定的深度。我最大的印象是该书对孔子弟子们的介绍。
  一、孔门三杰:颜回、子路、子贡(对子贡特别关照),颜回是与孔子相互赞誉的人,子路是与孔子相互批评的人,子贡是人间世的完美人格。仅从标题上看,作者也是颇具上课艺术的,当然里面的内容也颇值得一读。
  二、孔门三偏圣:子游、子夏、子张。三个人,被作者封为礼学、文学和仁学大师……
  三、人格分裂的孝子,曾参。看标题,的确让人注目;看内容,作者认为曾大贤人有才但不可爱。那么,又何来人格分裂之说。作者提出,看《论语》中,曾子是什么形象,而另外的例子有:《孔子家语·曾子芸瓜》、《孔子家语·曾子出妻》、《孟子·曾子居武城》。这三个例子,第一个显得曾子不懂得“权”,是愚孝,第二个例子更显得他没有道理,第三个例子徐先生就直接说曾子是自私了、让人讨厌了。
  总的看来,作者对孔子弟子们的介绍很有特色。最后要指出一点,由于作者是文字专业出身,因此对涉及《论语》的文字训诂上常有出彩的内容,此不足为怪。
  最后一句,此书的确值得一翻,尤其是对那些准备给学生讲论语的老师更是如此。
  7、《丧家狗:我读〈论语〉》
  作者:李零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年5月
  书友推荐:
  天人合一:李零的《丧家狗》,我很喜欢看。正方反方的道理已经说了不少了,但是,他写的有劲,有冲击力,文笔还流畅,虽然短句子太多。
  xinghuit:这书我刚买了,不过只是粗粗翻了翻。第一印象是该书除了序言之外,也就是李泽厚先生《论语今读》的翻版,只不过更幽默而已。不好的地方是没有了李先生疑则存疑的态度,对于不好解的部分没有把争论介绍给大家。第二印象是这本书颇有商业炒作的嫌疑,老实说序言和正文不太协调,很有点应出版社之邀故意写的味道。我的看法,李的书触动了一个久已存在的话题:汉宋之争,以及围绕它而展开的相互攻击。李被攻击的原因不在于他的正文,而在于他在序言中对宋明及新儒学的全面否定。唉,支离与疏阔之讥什么时候才是个尽头。
  yngwie:先前在网上读过李零先生《丧家狗:我读〈论语〉》一文,应即是此书的序言。现代读者及学者,经过五四以后的文化洗礼,除非仍抱持极端国粹至上的观念与心态,大概不会再有人把孔子当做不可批评的圣人看待。孔子是否为圣人,且不去争辩,起码已被拉下了神坛,与先秦诸子平等看待。但拜读李氏一文后,心中却颇感不安。不学无术的人来乱讲《论语》也没少见,可是一个我平日颇为尊敬的学者,对孔子及《论语》的理解竟是如此,心中颇感失望。作者对李氏的批评,因尚未得见李氏原书,暂且不谈,但他说到:“鲁迅的反传统是作为民族魂基于‘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愤激,本身就体现着某种光泽;李零的解构则是对一切‘宏大叙事’的质疑与嘲弄,其情绪是个人性的,其尺度也是个人性的……鲁迅的文字后面有一股力道撕开黑暗,使你不能不面对,并在面对中变得坚强;李零的文字后面则是一个文人以临渊为深、以立异为高,似谦卑而极自负,时而自怨自艾、时而自伤自赏,给人的感觉如豆腐掉到灰里面,吹不得、打不得、也吃不得,怪怪的!”,心里则颇为赞同。大家都在说孔子、《论语》,其实多半折射出的,也只是自己思想与人性的深度。
  8、《孔子文化大全·杂纂类》
  作者:李启谦 骆承烈 王式伦
  出版社:山东友谊书社
  出版日期:1991年
  书友推荐:
  yngwie:在孙氏之后,今人所辑孔子及其弟子的文献资料,所知尚有李启谦等编:《孔门弟子研究资料》、《孔子弟子资料汇编》二书,收入《孔子文化大全·杂纂类》(济南:山东友谊书社,1991年)中;姜义华等编:《孔子-周秦汉晋文献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似也可参考。
  yq228:搞专门研究的,可以读yngwie兄所列的山东友谊书社出版的《孔子文化大全》,该丛书分为经典、论著、史志、杂纂、艺文、述闻六类,比较全面地搜集了孔子研究的资料。该书主要是影印古籍,读起来稍微费力一点。
  9、《论语骈枝》
  作者:清 刘台拱撰
  出版社:影像为清嘉庆十一年阮常生刻 刘端临先生遗书
  出版日期:2006年
  书友推荐:
  苏鲁支:注疏书目,诸贤上所开列已可谓足备。但奇怪为什么没有提到刘台拱的《论语骈枝》?清人注疏自以《正义》为优,但以精确笃实论,似乎《骈枝》犹过此书。训诂,以焦循《补注》、《骈枝》、《正义》、章太炎《续骈枝》诸家对观,再参考汉魏旧注,可大致无碍。本文原分三家,经郑氏整理遂归一本。既是通行,大致当以郑氏所定为准。间有不足,则参考定州本,此事易为,无须多言,要在不必斤斤于何者为古、何者为鲁、何者为齐也。今人如杨氏所注,仆未尝留心,不能置喙。从前此诸贤惠施数章(数典讨论时)来看,若杨氏、若钱氏大概皆有其病,未必后出便是精善。如杨伯峻注《左传》,参考不可谓不多,然可商榷者亦不在少,反不如仪征刘氏《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其他亦多袭前人,此自以前人为先。然此在贤自见,不能一一指摘。诸贤学识高卓,于此自无待仆也。
  停云:苏兄提到的《论语骈枝》的确甚佳,不过我以为若五经不熟则不能得此书佳处,特别是不适合论语还没有看过一遍的书友。当然这只是我的一点浅见。欢迎大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那吉石头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