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特法妮亚·格罗津斯卡保罗集市 《帽子》的主题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今后工作和继续学习,对于宏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
  语文教学必须贯彻国家教学的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联系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提高教学质量。
& 一、教学目的&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提高阅读、写作和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 二、教学内容&
& & (一)、阅读
&  一条命,可以专门应付现实的生活。现代人最烦的一件事,莫过于办手续;办手续最烦的一面莫过于填表格。表格愈大愈好填,但要整理和收存,却愈小愈方便。表格是机关发的,当然力求其小,于是申请人得在四根牙签就塞满了的细长格子里,填下自己的地址。许多人的地址都是节外生枝,街中有巷,巷中有弄,门牌还有几号之几,不知怎么填得进去。一张表填完,又来一张,上面还有密密麻麻的各条说明,必须皱眉细阅。照片、印章以及各种证件的号码,更是缺一不可。于是半条命已去了,剩下的半条勉强可以用来回信和开会,假如你找得到相关的来信,受得了邻座的烟熏。&
  一条命,有心留在台北的老宅,陪伴父亲和岳母。父亲年逾九十,右眼失明,左眼不清。他原是最外向好动的人,喜欢与乡亲契阔谈宴,现在却坐困在半昧不明的寂寞的世界里,出不得门,只得追忆冥隔了二十七年的亡妻,怀念分散在外地的子媳和孙女。岳母也已过了八十,五年前腿断至今,步履不再稳便,却能勉强以蹒跚之身,照顾旁边之人。她原是我的岳母,家母亡故以来,她便迁来同住,主持失去了主妇之家的琐务,对我的殷殷照拂,情如半母,使我常常感念天无绝人之路,我失去了母亲,神却再
作者:郭瑞玲
一個銀行老闆和一個文人打賭--如果文人能夠連續十五年深居在一間屋子裏,整天看書,閉門不出,不接持來客,銀行老闆就願意輸給他一大筆巨款。
春去冬來,他天天在屋裏坐著讀書。哲學、文學、歷史、人物傳記、邏輯學……甚麼書都讀。十五年的期限眼看就要滿了。銀行老闆眼看要輸掉這筆巨款而破產,動了殺機,他便在期限屆滿之前的晚上潛入小屋。在漆黑的草叢中,銀行老闆懷著沈重的心情,一步一步地向前走。他準備到山上的小屋去,把還有一天便成功深居十五年的文人殺掉。
這邊廂,已十五年足不出戶的文人理應十分興奮,期望著他將獲得的一筆巨款;但事實上,他早已打消要領取獎金,成為富翁的念頭。這是由於在這十多年來,文人深受書本中的道家思想薰陶,自覺生命中智識比金錢和名利可貴,決心安於寫意的田園生活。因此,他已經收拾行裝,準備在十五年期限屆滿時立即離開小屋。這一切都是銀行老闆預料不到的。
銀行老闆到達小屋後,小心翼翼地把門拉開,摸黑進入文人的房間。看見躺在床上的文人面色憔悴了不少,雖然未免有點於心不忍,銀行老闆還是拔出利刀,準備殺掉文人。忽然,他的鼻子
赵剑波&&&&
千年古树的绿荫下,坐着A君。他穿着笔挺的西装,皮鞋擦得黑亮。他不时整理领带,看着手表,然后两眼注视前方……这是他的习惯,从不侧视。人们一看就知道他在等着姑娘约会。二十分钟过去了,B姑娘来了。她是从他的身后走来的,带着红霞,带着醉人的芳香,她坐在古树的另一侧,注视前方。她也有这种习惯:目不侧视。他在等她。她在等他。一分钟,一小时,一天,一个月……
A君目不侧视,注视前方;B姑娘等着前方走来的A君,目不斜视。八百年过去了,有一天,树倒了,幸亏倒的方向不错,没有压着他们,但他们的背却靠在一起。文末道:
  “你是谁?”老太婆对老头说。'A君”“啊!我是B君呀!”“八百年前我就在这里等你了。”“我也是!”“你只要回头来看看就……”“我没有这个习惯!”
  评析:两人固守习惯:目不斜视,瞩目前方,等待着对方的到来。等呀等,一等等了八百年。此寓言夸张描述,幽默隽永,将生活中僵化教条者予以嘲讽。
比狮子老虎狼还可怕的&&郑远
&&&&&&金锁趴在堂屋的桌子上,面前是几张脏兮兮的画片.金锁5岁了,他模模糊糊认得画片上的东西:狮子,老虎,狼......
&&他没有见过画片上的动物,但他知道这些东西是最最可怕的--只要他不听话,妈妈就会说:"坏了坏了,金锁,老虎来了,狼来了!"
&&金锁正玩着,爸爸从外面进来.金锁蹦蹦跳跳过去,手心攥着画片:"爸爸爸爸,你怕狮子老虎狼吗?"
&&"去去去."爸爸正要朝里屋去,没有理会他,"玩去吧,爸爸什么都不怕."但走不脱了--金锁拽住爸爸的衣角,非要问个明白.
&&爸爸怜爱地抚摸着金锁泛出菜色的小脸,"好吧,"爸爸说,"爸爸最怕的是没有钱."这时,里屋传出爷爷一阵紧似一阵的咳嗽,爸爸叹口气,进了里屋.
&&金锁很纳闷,左一遍右一遍地想:"没有钱"是什么东西,怎么会比狮子老虎狼还可怕?
&&&&&&&&&&&&&&&&&nbs
文艺评论家和部长
◎[波兰]斯特法妮亚·格罗津斯卡
  “你看斯普罗塔创作的小说怎么样?”部长问道。
  评论家回答说:“部长,我以为他创作的小说是好的、:”
  部长摇了摇头。
  “我说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是针对咖啡馆里那些为数很少的庸俗的知识分子。”
  部长摇头。
  “确切地说,就是对那些没有鉴赏力的人。刚才我没表达清楚。”
  部长摇头。
  “总的来说,部长先生,这是一部坏小说。”
  部长又摇头。
  “当然,也不能全部否定。”
  部长摇摇头说:
  “这衣领真别扭。”
评点赏析一&
匠心独运 幽默讽刺
  小小说《文艺评论家和部长》,蓄势技法运用自如,在其夸张和变形处理下,使得这篇短小精悍的文章隽永蕴藉,令人回味无文艺评论家和部长&&[波兰]斯特法妮亚.格罗津斯卡
&&&&&&&&&&&&&&
文艺评论家和部长
“你看斯罗塔新创作的小说怎么样?”部长问道。
评论家回答说:“部长,我认为他创作的小说是好的。”
部长摇摇头。
“我是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好的。”评论家赶忙更正。
部长摇头。
“我说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是针对咖啡馆那些为数很少的知识分子。”
部长摇头。
“确切的说,就是针对那些没有鉴赏能力的人,刚才我没有表达清楚。“
部长摇头。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坏小说。”
部长又摇头。
“当然,也不能全部否定。”
部长摇摇头说:“这衣领真别扭。”
《文艺评论家和部长》教学实录
执教:姚冬芬
评点:王开东
教学步骤:
一、小小说《文艺评论家和部长》评点交流
师:小小说《文艺评论家和部长》虽篇幅短小,但读来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课前我们要求选取两个角度对这篇小小说加以评点。现在我们每一小组先组内交流一下,每一组推荐一个同学在全班作交流发言。有新的想法可补充进去。
同学1:部长在听到这些话时的冷漠以及评论家毫不掩饰的溜须拍马之情,着实令人心寒,这种现象在如今的这个社会已是屡见不鲜。小小说抓住了这对矛盾,或者其实根本不能称之为矛盾,在这段对话中,作者有意让部长在中间不发表任何言论,让读者对部长这一人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继而作者又用带足调侃意味的“这衣领真别扭”一句来收束全文,出乎意料,使小说起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作者意在讽刺社会上人们相互之间的虚情假意以及“变色龙”的存在。文章语言凝炼却又发人深思,有很强的张力,结尾极富哲理性。
师:你主要对小说的构思和艺术效果进行了评点。
同学2:作者描写文艺评论家,是用了一连串的语言,从他一开始肯定小说,到否定又不完全否定。通过简洁的语言描写让读者看到了评论家阿谀奉承,见风使舵的嘴脸。小说写部长只用了“摇头”一个动作,可谓独具匠心,使小说行文集中又能以小见大。
师:重点关注了小说的精到的语言以及刻画出的人物形象。
同学3:这篇小小说短小精悍,文字很少,但却把评论家和部长的对话写得很生动,内涵丰富。评论家已开始还有自己的想法,但渐渐变得很含糊,最后改变了最初的想法。我们从中可以看到领导对评论家的影响有多大。可能这位部长平时就是一位喜欢听好话,喜欢奉承拍马的人,所以下面的人就投其所好,见风使舵。作为一位领导就要有一身正气,要敢于、乐于听真话,才能听到群众中真实的声音,才能真正体察民情,真正领导好一个部门,当好一方的父母官。作为我们,要向古代的贤明之士学习,“良禽择木而栖”,跟随那些有识见有度量有正气的领导,使自己的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师:读小说不仅读出了人物形象,而且读出了社会,读出了自己,联系现实,联系自身,这也是一种评论方法,更准确地说是读后感。
同学4:小说讽刺了趋炎附势、没有原则的小人。出现这样的小人一方面是因为如今官场腐败,下属一个个都惟命是从,一切依照上级的意愿,点头哈腰,没有一点点自己的主观意见。有些官员,即使有了主见,但一遇到上司,那点主见也就灰飞烟灭了,为了讨好,为了攀升,他们放弃了客观与真相,抛弃了人格和尊严,一次又一次的出卖自己的灵魂,真是可悲。
师:有点愤世嫉俗,有批判精神。对一个社会来说能容忍批判是文明的标志,但是对于我们涉世未深的青年来说,还是要更多地看到社会已变得越来越进步、越来越民主和宽容了。任何国家跟我们个人一样总有缺点,但不能凭某一缺点就否认一个人,否认社会。
二、介绍小小说的特点
师:刚才大家对这篇小小说赞不绝口,看得、评得饶有兴致。确实这篇小小说尺水兴波,跌宕起伏,妙趣横生,非常吸引读者。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小小说这一体裁的特点。
1.篇幅短小,以小见大。生活面要小、反映的内容和意义并不小。
2.立意新颖,意味深长。
3.情节严谨,精选镜头。可用悬念、误会、伏笔等方法推动情节的发展
4.结尾出人意料,给人以惊奇之感 。
&师:其实,小小说的特点和艺术效果也在启示我们,在写记叙文时要努力达到精选镜头、善用铺垫,立意深刻、起伏跌宕等内在要求,才能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令人回味的艺术效果。
三、赏析评点文章
匠心独运& 幽默讽刺
小小说《文艺评论家和部长》,蓄势技法运用自如,在其夸张和变形处理下,使得这篇短小精悍的文章隽永蕴藉,令人回味无穷。
摇头的含义是什么?部长又为什么一而再的摇头?这都令评论家不解。文章没有对这两个人物进行浓墨重彩的细描,只是由部长的一个反复一连串不断更改的语言组成,情节看似简单,但人物形象却呼之欲出,栩栩如生;文章所讽刺的主题也跃然纸上,淋漓尽致。
小说中的蓄势笔法使用独具匠心,如同泰森的拳击,拳臂后撤,然后猛然出击,其力无比,扣人心弦;又似毛泽东的“敌进我退,敌退我进”的巧妙战术,令人叹服。部长的频频“摇头”,吊足了读者的胃口,让人心生疑惑,为之不解。结尾的“这衣领真别扭”,堪称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又像是马三立抖得极响的“包袱”,恰到好处,令人哑然失笑,心有所悟。
小说幽默的讽刺效果至此水滴石穿,发人深思。这个趋炎附势、见风使舵、善于拍马溜须的文艺评论家头脑之“灵活”,使人禁不住想起了契诃夫笔下的奥楚蔑洛夫来。这种人虽然声名不好,可现实生活中,总是占尽便宜。何时才能彻底清除产生“变色龙”的土壤呢?
总之,全文实笔绘其形,以虚笔揭其神,做到了虚实相生,形神兼备。
师:(课堂朗读。)这篇评论文章写得很成功。其一,重点突出,评析了这篇小小说是如何蓄势的,又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其二,在评点艺术效果时,作者用了一连串的类比、联想,形象生动,很有渲染力,是这篇小小说的二次创造。值得学习。
评《文艺评论家和部长》
&&& 两个人物,几句对话,
简洁得象郑板桥的墨竹:疏疏朗朗的几笔,不加渲染即活现出摇曳生姿的竹之神韵。本文仅百来字,却维妙维肖地画出了风派评论家丑恶而又可笑的嘴脸。就象契诃夫笔下的变色龙奥楚梅洛夫,没有良知甚至没有灵魂。他们如同屋顶上的风信鸡,朝向随风而定,十足的权势崇拜者。这样的人物,古今中外都不乏典型。试留意一下,在我们身边,不也常可看到他们的身影吗?其实他们也颇可怜一一整天小心翼翼地窥测风向,还要看人脸色说话,不断的转呀转,活得也很累。
美国小说评论家罗伯特?奥佛法斯特认为微型小说表现手法上的特征应具备三个要素:1.构思新颖奇特;2.情节相对完整;3.结尾出人意料。本文全以对话构成,没有人物描写,视角独特,能见人所未见,其奇巧构思,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至于情节的相对完整,主要是要求其内在联系必须相对完整,有波澜起伏,能给人以完整的审美感觉,尽管其结构的外在形式可能是残缺的,甚至可能只是一个横断面;本文结尾确乎出人意料:读着读着,还真以为部长是在与评论家探讨文艺批评问题呢!直到读完最后一句,才恍然大悟;“啊,原来如此!”这就是所谓的“欧?亨利式结尾”。常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小小说篇幅特小,更易因一览无余而显得过于平淡。若能在结尾处笔锋一转,逆向而行,既使人始料不及,却又在情理之中,则可给人以起伏跌宕,峰回路转的美感。犹如江南小庭园以曲径回廊、通花漏窗营造步移景换的惊喜。山重水复、柳暗花明之所以引人入胜,其要旨亦端在于曲。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每篇小小说都要按这模式去套,成了新八股,千篇一律,岂不又太单调了吗?其实文无定法,不管怎样的表现形式,只要用得恰当,
同样可以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的。
作者斯特法妮亚?格罗津斯卡是波兰当代著名女作家,作品富幽默感,讽刺辛辣尖刻,针砭时弊入木三分。从本文中不难看到她的这种风格特点。
师:此文开头评点了小小说的语言风格:简洁。但评点得很有艺术性,用板桥的画来形容此文简洁的文风,评论语言也很有美感。结尾处的评点方法也是一样,朗读感受一下。
四、换个思维训练
师:刚才我们从鉴赏的角度去欣赏了这篇小小说,现在让我们换个思维,从出题的角度去想一想,出一道现代文的阅读鉴赏题。(写下来,并组织好答案。)
同学1:这篇小小说有什么现实意义?
学生讨论并交流,再请出题人回答自己的问题。
师:这道题有点探究的味道,问题开放度较大。还要出得更贴近文本一点,更具体一些。
同学2:这篇小说的结尾写“这衣领真别扭”是否另有深意?
同学3:小说为什么要多次写到部长的摇头,用意是什么?
师:此题抓得细节很好,跟我想到了一块儿了。链接教师所出的第2题。重点分析答题层次。
五、教师展示所出的题目
1.比较上文与《变色龙》在写法上的异同。
参考答案:相同点:本文和《变色龙》类似,都将一个小人的嘴脸刻画的异常精细。
不同点:本文通过随部长摇头的反应,将一篇小说从“好的”逐渐转化成“坏小说”。完全是看部长的脸色行事。而和《变色龙》不同的是变色龙中是面对他人对狗的所属的界定而变,这里更加的直接,是面对部长的摇头动作。本文更加的短小精悍。
2.小说中“部长摇头”写了六次,起了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①部长摇头,这个动作是贯穿全文的线索;②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必要联系,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③这个动作使得文章层层深入,逐步刻画出评论家的虚伪和迎合(对刻画形象的作用)。
3.小说的结尾有什么艺术效果?
参考答案:①小说的结尾,其实很具有喜剧效果,同时发人深省。②原来摇头的原因不是因为对评论家的言辞的不满意,而仅仅只是因为衣领太紧,给人以会心的一笑。③这个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尾在讽刺了趋炎附势、见风使舵的小人,耐人寻味。
师:在展示题目和答案时,要注意对答题层次的分析,回答问题要有层次,体现思维的严谨性;同时回答要落到实处,比如刻画出的人物具有什么特点就一定要交待出来,不能大而化之。
课堂总结:
1、阅读素材因为有了我们高质量的思考,才能点铁成金,才能提高我们的阅读鉴赏水平,同时,内化为我们的写作能力。
2、小小说阅读具有现代文阅读的共性,又有其个性,它要遵循小说的文体特点,紧扣三要素而行。所以无论是阅读鉴赏还是答题都要注意小说的文体特征。
[课堂点评]
姚东芬老师的这堂课,很好地落实了生态课堂的理念。在自然生成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享受了更新的快乐,成长的快乐。而这一切还都是以一种风行水上的方式,浑然天成地达成,这就不能不让人惊叹。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对这节课作剖析。
1、阅读初感和阅读更新
姚老师很好的把握住了阅读初感和阅读更新的“度”。
从伦理学的意义来讲,学生的阅读初感是学生宝贵的人生经验和个性表现,尊重学生的阅读初感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成长是个体知识系统的内在更新,任何人无法代替。这种尊重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但从教学的意义上来讲,我们讲尊重学生的阅读初感却是有条件的。
阅读教学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得以进行,学生的阅读初感作为对话中不可或缺的一极,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我们必须尊重学生的阅读初感。但尊重学生的阅读初感,不等于迁就学生阅读初感。阅读教学之所以存在,就在于阅读初感有缺陷,需要提升,需要拔高。老师平等对话中的首席地位的体现,很大的程度上,就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在生生对话、生本对话,师生对话中,提升学生的阅读初感。
可以说,学生在师生的共同帮助之下,通过对话,获得和自己的阅读初感的落差,这才是阅读教学最终效果体现。
在这节课中,姚老师充分关注了学生的阅读初感,让学生对小说进行个性化的评论。老师相机点拨。
接着姚老师又呈现了微型小说的特点,对学生的阅读初感做了一个总结。但这不是结束,很快,姚老师又呈现了自己创作的评论,给学生打开了一扇窗,这是课堂上的第一个高潮。有比较就有鉴别,有鉴别才能提高。可贵的是,姚老师觉得还不够,又大胆引进了著名评论家的同题评论,引发了课堂的第二个高潮。这个源头活水,无疑又让学生更上一层楼。学生就是在这种拾级登高中,收获了成长的快乐。
2、原生价值和使用价值
一般来说,文本有两种价值主体,一种是它的原生价值,一种是它的教学价值。一方面,这两种价值并不是完全可以统一的,确定了它的原生价值并不同时就确定了它的教学价值,同样,确定了它的教学价值又并不意味着就排除了它的原生价值的存在;另一方面,不管是它的原生价值还是它的教学价值,都是内隐的,综合的,都存在相当大的灵活性、自由性。
实事求是地讲,现在的老师都专注于文本的原生价值,但普遍对文本的使用价值估计不足。
姚老师这节课最精彩的地方,还在于比较完美的实现了文本的原生价值和使用价值。把这则小材料的价值运用得淋漓尽致。不仅完美的解决了文艺评论的写作问题,微型小说的阅读和特点问题,更重要的是结合小说的特点来解决命题问题,可谓以一当十。
3、解题者和命题者
在扎扎实实地多层次夯实了文本之后,姚老师觉得还不够,如何能够获得一种新的视角,对这个文本重新审视,这是本课的神来之笔。姚老师让学生在达到对文本的高度认识之后,突然让学生自主命题,“刚才我们从鉴赏的角度去欣赏了这篇小小说,现在让我们换个思维,从出题的角度去想一想,出一道现代文的阅读鉴赏题。(写下来,并组织好答案。)”
让学生站在命题者这边,让学生揣摩命题者的意图,并且自拟答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更有意思的是,老师最后亮出自己的三道命题,涵盖了学生的所有命题,究其原因,乃是小说的文体使然。学生到此更是大开眼界。对小说的命题更是有了切身的体验。从课堂效果来看,这是本课的第三个高潮。
经常有意识的让学生站在命题者的角度,能够使学生获得多重认知,有助于学生还原命题者的思维,更有助于学生优化自己的解题思维。但仅仅站在这样的立场上来评价这个环节,我认为依然是肤浅的。因为这还仅仅是分析这个环节的使用价值,实际上,这个环节还让学生站在更高的基点,对文本进行审视,从而有了更深的认识,特别是对文本的整体有了更通盘的把握。
稍感遗憾的是,在学生评点、教师评点,以及引入的评论中,大多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文艺评论家,未能充分挖掘文艺评论家扭曲的背后,未能从社会土壤、时代风习中寻找原因。但这只是白璧微瑕。
由此看来,没有简单的文本,只有简单的老师。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无所不知先生--《中国电视》1988年02期
无所不知先生
【摘要】:正 1.作者萨姆塞特·毛姆先生出现在屏幕上。毛姆先生:我相信《无所不知先生》完全是我自己杜撰的一个故事。但尽管如此,我还是不愿意走进法院的证人席去对此起誓。我想,也许我应该仿照约翰逊博士的话说,一篇好的故事不可能新,而一篇新的故事则不可能好。
【关键词】:
【正文快照】:
1.作者萨姆塞特·毛姆先生出现在屏幕上。 毛姆先生:我相信《无所不知先生》完全是我自己杜撰的一个故事。但尽管如此,我还是不愿意走进法院的证人席去对此起誓。我想,也许我应该仿照约翰逊博士的话说,一篇好的故事不可能新,而一篇新的故事则不可能好。 2.屏幕上映出一本翻开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达谦;[J];人民音乐;1980年08期
蔡瑞良;;[J];航海;1980年03期
米·左琴科
,徐记忠;[J];当代外国文学;1981年03期
薛炎文;;[J];朔方;1981年09期
戴雪菁;[J];上海戏剧;1982年03期
芳草;[J];成人教育;1982年01期
,纪根垠;[J];剧本;1982年12期
一兵;;[J];前线;1982年04期
斯特法妮亚·格罗津斯卡
,波涛;[J];外国文学;1983年02期
;[J];人民音乐;1983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朱晓敏;张润彤;;[A];1998年中国智能自动化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1998年
范仁新;;[A];第五次全国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6年
马春怀;;[A];明史研究第2辑——纪念谢国桢先生九十诞辰专辑[C];1992年
高瑞;李永孝;费成林;;[A];第三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90年
茅志成;;[A];中华医学会全国第五次急诊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4年
张永强;陈庆华;;[A];1999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9年
顾我先;;[A];上海市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首届年会纪念特刊[C];1984年
马世昌;宋志和;窦得胶;常振清;;[A];全国第六次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黄延林;;[A];党的英雄儿子[C];2001年
朱豪;;[A];老兵话当年(第一辑)[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叶立新;[N];安徽经济报;2000年
张传清;[N];安徽日报;2000年
李学芬;[N];中国改革报;2000年
晓舟;[N];中国航空报;2000年
陈帆波;[N];中国教育报;2000年
青岛海景花园大酒店;[N];中国旅游报;2000年
于明瑞;[N];中国旅游报;2000年
王大悟;[N];中国旅游报;2000年
张蓓;[N];中国旅游报;2000年
白槐;[N];中国旅游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徐秀丽;[D];燕山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鲍承友;[D];电子科技大学;2000年
李才良;[D];电子科技大学;2001年
熊桂武;[D];重庆师范大学;2005年
杜蓓;[D];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
郭安禧;[D];南昌大学;2006年
骆川义;[D];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刘晓帆;[D];湖南大学;2006年
张红;[D];四川大学;2006年
杨菁;[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尹璐;[D];西安理工大学;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斯卡布罗集市原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