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家后面的山裂口为了人员安全农村什么样的人可以申请低保爆破吗

采石场爆破对周边居民的人生生安全和房屋财产造成极大的损坏
本人来自彭水县郁山镇玉山村村民,小地名长洞坡,旁边有个临时采石场,开采石山爆破对周边居民的人生安全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爆破的炸药物资散发出的刺鼻气味使周边居民门都不敢 出,迎面而来都石灰更是铺天盖地。让人难以窒息,最大问题在于对周边居民的房屋造成极大的损坏,现在房屋到处是裂口裂缝,一个临时采石场出现这么大的安全隐患,作为这里附近所有居民来说希望引起相关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希望有关领导能到现场查看真实情况,给农民老百姓解决这个极度伤害老百姓的严重事件谢谢。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35家水泥厂被爆破拆除,石家庄这是怎么了?-中国水泥网
35家水泥厂被爆破拆除,石家庄这是怎么了?
央视财经 《经济半小时》
河北省石家庄市下辖的平山县和鹿泉区,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太行山丰富的石灰岩资源,发展起水泥产业。但是水泥全行业性的产能过剩,和对环境的严重污染,让这个“靠山吃山”的产业,渐渐走进了一条死胡同。对此,石家庄拿出了“壮士断腕”的决心,要压减水泥产能,关闭水泥工厂。......
&&河北省石家庄市下辖的平山县和鹿泉区,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太行山丰富的石灰岩资源,发展起水泥产业。但是水泥全行业性的产能过剩,和对环境的严重污染,让这个“靠山吃山”的产业,渐渐走进了一条死胡同。对此,石家庄拿出了“壮士断腕”的决心,要压减水泥产能,关闭水泥工厂。
&&“靠山吃山”走进死胡同,石家庄“壮士断腕”关闭水泥工厂
&&早上八点不到,王明虎已经来到种植户的葡萄大棚里,询问起生物菌肥的使用效果。
&&河北航天威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明虎:去年施的肥有什么(效果)?
&&农户:你看这对比,土地这个一点都不板结了。
&&聊起生物菌肥头头是道的王明虎,俨然像是一名农业专家,但实际上,他真正接触到生物菌肥才一年时间,在这以前,王明虎最熟悉擅长的领域是和农业完全不搭边的水泥建材。从年,整整20年时间,他的唯一身份都是当地一家水泥企业的老板。他为什么会改行做起了生物肥料?
在日和日这两天,石家庄市共开展了两次水泥企业集中拆除行动,共关停拆除水泥企业35家王明虎的水泥企业尽管规模大、效益好,(但)也在日这一天被拆除了。
&&王明虎所在的石家庄市鹿泉区宜安镇,是有名的水泥乡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凭借当地矿山上丰富的石灰石资源,众多的水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水泥企业最多时达到72家。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靠着水泥产业的发展,宜安镇也成了当地颇有名气的工业强镇。
&&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区宜安镇副镇长李志刚:宜安就是水泥,水泥就是宜安。
&&水泥产业的繁荣,也拉动了当地的就业,附近村子里,几乎家家都有人在水泥厂上班,即便是跑运输、开饭店的村民,他们的生意基本上也都是绕着水泥厂在转。
&&在宜安镇工作了二十几年的副镇长李志刚告诉《经济半小时》记者,不光是在宜安镇,隔壁的平山县,在西柏坡高速公路两侧,两座山中间的位置,因为靠近矿山方便取材,加上交通便利,同样分布着大大小小几十家水泥企业,当地人把这一整片区域称为“水泥走廊”。
在西柏坡高速公路两侧,同样分布着大大小小几十家水泥企业,当地人把这一整片区域称为“水泥走廊”。
&&李志刚:这条公路是叫宜微公路,东边到宜安村,顺着这条路一直到平山县界,在路的两侧分布着二十多家水泥企业,在繁忙的时候,车就一辆接一辆,如果说有一辆车发生故障了,前面一停,后面能排出两三公里。
&&既然水泥行业在当地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行业发展又看似十分火爆,那么石家庄市为何要下这么大的力气、付出这么大的代价来拆除这些存在已久的水泥企业呢?
&&石家庄市主抓工业的副市长郝竹山告诉《经济半小时》记者,当时,鹿泉和平山的一些水泥企业虽然正常运行效益还不错,但从2009年开始,我国水泥市场行情出现明显下滑,从全国层面看,产能过剩是水泥行业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以石家庄为例,2011年当地水泥企业产能达5400万吨,再加上当时熟料产量1500万吨,产值达到150亿。从辐射半径和周边地区的水泥分布情况看,市场很难消化这么多产能。
&&河北省石家庄市副市长郝竹山:在这个区域在大量存在这么多水泥企业已经不现实了,尽管历史上做出贡献,但是考虑到长远发展,必须淘汰,我们讲这不是落后产能,因为环境容量已经不足了,不能承受了,需要调整。
&&环境容量是指在某一环境区域内对人类活动造成影响的最大容纳量。大气、水、土地、动植物等都有承受污染物的最高限制,就环境污染而言,污染物存在的数量超过最大容纳量,这一环境的生态平衡和正常功能就会遭到破坏。
&&然而,水泥行业在当地已有几十年的发展惯性,要想在几年时间里进行缩减关停,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三年前,刚接到拆除任务的石家庄市鹿泉区工信局局长张振平,就感受到了拆除工作的艰巨。
&&要让经营了几十年的水泥企业接受主动关停,并不容易。石家庄市鹿泉区工信局,专门成立了水泥淘汰办公室,每天和镇上的工作人员到水泥企业挨家做工作。
&&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区工信局局长张振平:比如说有一个企业,他说他母亲不同意,那么是当时是淘汰办公室跟当时的乡长,镇长我们到医院看望他母亲,也是做工作,逐渐逐渐这个过程是层层剥离点点做,这个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非常煎熬的过程。
&&在石家庄市鹿泉区工信局,《经济半小时》记者看到了当年拆除的水泥企业的档案。每家水泥企业的产能统计,拆除补偿协议、拆除计划、补偿金发放情况等,都有明确的记录。
&&《经济半小时》记者了解到,鹿泉曾是石家庄水泥企业分布最多的县级市,高峰时水泥企业曾多达166家。从2007年开始,鹿泉开始逐步推进淘汰水泥落后产能,先后拆除立窑75座,3米以下磨机80台,关停采石企业13家。通过技术改造、兼并重组,截至2013年底,鹿泉仅剩27家水泥企业;后来又通过2013年、2014年全市范围内的两次集中拆除,石家庄市共关停拆除水泥企业35家,截止到目前,曾经水泥企业密布的鹿泉区和平山县,一共只剩下了3家水泥企业。而2013年、2014年的两次集中拆除,共减少了水泥产能1850万吨,约占全市总产能的40%,比原定计划提前3年完成“淘汰水泥过剩产能1500万吨”的目标任务。 与此同时,从2012年到2015年,石家庄市共压减水泥产能近2900万吨,按80%产能利用率计算,影响产值约60亿元,减少利税6-8亿元,同时,市县财政还承担了拆除奖补资金5.6亿元。
&&郝竹山:眼前的收入确实是减少了,GDP是减少了,财政收入减少 了,但是长远来说,我们也算了环境账,算了经济账。
&&2007年,石家庄市鹿泉区工业用电量为24.6亿度,财政收入为10亿元,2015年,鹿泉区工业用电量19.7亿度,财政收入32亿元,8年时间,工业用电量减少4.9亿度,财政收入却增加了2.2倍。
石家庄市鹿泉区用电量减少了,但是财政收入翻番了。
&&分两批爆破拆除35家企业,缩减60亿的产值,石家庄压减水泥产能的动作,可谓是大手笔。但拆除只是第一步,还是这片土地,还是这些资源,如何利用原有的优势“转”出一片新天地,成为拆除水泥厂后企业和政府亟需破解、又必须很好解决的一道难题。
&&水泥老板跨界转行,二次创业在路上
&&如今,改行干农业的王明虎,把自己的主战场放在了田间地头。
&&2014年,刚刚清理完拆除后的水泥厂区,王明虎一刻没闲着,就开始寻找新项目,准备东山再起。此时,电视上的一则新闻让他捕捉到了商机。
&&王明虎:当时电视上我非常清晰地记着,连续一个星期(报道),关于农业部,关于2020年实行化肥、农药零增长。
&&王明虎觉得,生物肥料行业,无污染、可持续、市场前景好,正是他心目中的理想行业。2015年6月,王明虎的生物菌肥企业正式成立;10月,生产出了第一批生物菌肥。
做水泥一直顺风顺水的王明虎对自己的农业产品同样信心百倍。
&&的确,王明虎打的并不是无准备之仗,经过多方考察,他专门和北京一家公司进行技术合作,所生产的生物肥料拥有多项国家发明专利。然而没曾想到,现实却不尽人意。
&&第一批生产的400吨生物菌肥,拿到市场上,几乎没人要。王明虎顿时傻了眼,第一次销售碰壁的他,逐渐意识到做农业和做水泥的不同。为了打开销路,王明虎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全省范围布点、免费推广使用。但是由于农业种植的季节性因素,农户试用之后再购买他们的生物菌肥,还有一定的周期。公司成立大半年,只投入,没产出,王明虎压力特别大。
农户试用之后再购买他们的生物菌肥,还有一定的周期。公司成立大半年,只投入,没产出,王明虎压力特别大。
&&压力大归大,可是做了几十年企业的王明虎,骨子里有种不服输的劲头。他说自己不后悔,创业的道路再艰难也要坚持走下去。
&&在鹿泉,如今像王明虎这样二次创业的水泥老板还有安中平,他同样有着二十年的水泥从业经历。
&&河北华洋饮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安中平:我们这个水泥厂是日拆的。我现在这个露露厂是日,正好一周年的时间,我试生产第一个露露,下了生产线了。
&&一年的时间,虽然短暂,但对安中平来说,却相当漫长,这其中的波折和艰辛也让他无数次想要放弃转型。
&&安中平的企业位于宜安镇的东焦村,正是“水泥走廊”的中心地段,当初除了水泥企业众多,也分布有大量的核桃林,加上最近几年政府产业扶持、荒山绿化,周围的核桃资源十分丰富。安中平决定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在核桃上做文章——加工生产核桃饮品。
&&安中平:当时他们有人跟我谈,说你上一条生产线就是花一千多万,我说那没事,一千多万,政府赔了一千多万,咱们再把设备卖,差不多就够了。
&&考察技术,建设厂房,安装设备。闲不住的安中平,说干就干,可是企业刚建到一半,就遇到了大问题。
&&安中平:你比如说这个设备,等到我建完这个设备已经花了一千多万了。还有厂房,锅炉,化验室,生产办公楼,装修,所有的配套设施,你光说能生产了,叉车你得买吧?化验设备你得买吧?什么东西都和过去水泥厂的(不一样)。当时我就想不干了,停了它。为什么停它?没钱了。
&&幸运的是,政府了解到了安中平的情况,鉴于他是鹿泉第一家转型创业的水泥企业,为鼓励企业发展,区政府专门给他协调了300万的补偿资金,这才终于帮助安中平渡过了难关。2014年底,安中平的核桃饮料产品顺利投产。
&&经过整整一年艰难的市场推广,如今安中平的核桃露终于渐渐打开了销路。
&&安中平:现在我真的看到希望了。很多人来找我,跟我定合同。回头想想,如果现在国家允许我去做水泥厂,我也不会再做水泥厂了,因为这个一进工厂你是舒服的,自己心里边是亮堂的。
&&在宜安镇,退出水泥行业的企业有34家,但是转型创业的目前只有3家,大量闲置的土地资金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如何引进新项目、如何帮水泥老板们找项目,也成为当地政府部门的一项重点工作。
&&早上七点,李志刚就从宜安镇赶往石家庄市区了。这个月他已经往市里跑了十几次,为的都是镇里招商引资的事。
&&九点半,他又召集了几家企业开座谈会。在座谈会上,李志刚发现水泥老板杜振国对其中的一个智能手环项目比较感兴趣,为了最大可能地促成合作,会议一结束,他就赶紧拉着对方到杜振国的厂区去看看。
杜振国的水泥厂已经拆除两年多了,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项目,始终闲置着,杜振国的心里也很着急。
&&杜振国:以前100多工人都挺好我们村里老百姓都有工作,现在都失业了,没活干了。
&&为了帮助这些企业尽快转型升级,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当地政府开始组织原来的水泥老板们外出考察项目,做对接。像这样的对接会,镇里已经组织了几十次。外地考察更是不计其数。
&&下午,送走了市里的企业,李志刚顾不上休息,打算再到新招商过来的两家企业看看。他告诉《经济半小时》记者,目前除了帮助水泥企业找项目,宜安镇现在还有5家招商引资过来的企业,这些新引进的企业能否顺利投产也是他关注的重点。
&&这里原来也是一家水泥厂。拆除之后,2014年引入了石家庄一家食品企业,近期就要开工建设。当初,李志刚带着这家企业的老板,几乎跑遍了宜安镇所有的工业地块,用了半年多的时间,才最终选定了这个厂区。谈合作、给政策、跑手续、签协议,又用了大半年,总算把这家企业引了进来。可是刚落地,开工建设就遇到了麻烦。
&&石家庄某食品企业负责人崔洁:在4个月这个工期有一个前提就是交通不太顺畅,希望这个问题不再是问题,能把工期提前。
&&原来,等待开工建设的厂子,正赶上宜安镇供暖管道施工,门前的路都被挖开了。企业的施工队迟迟进不来,耽误了开工时间。
&&李志刚:你们在施工过程当中,跟这个村里,比如说周围的村里,跟邻居,跟这边的邻居,如果有什么问题,我们会随时帮助你们协调关系。
&&李志刚清楚,要有梧桐树,才能留住金凤凰。由于是外来企业,跟各方面关系都不熟悉,有很多事情只能他亲力亲为帮忙协调。
&&李志刚:拆也很难但是建更难,拆一个企业爆破一分钟就办了,要是建这个企业一年也上不去,压力非常大。
&&一边是企业迫切谋转型,一边是政府积极找路子,方向很明确,然而现实的困难是,两方的结合很难在短时间内出效果。
在李志刚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幅宜安镇工业用地分布图。上面密布的红框,都是宜安镇等待填充的闲置工业用地。
&&李志刚:我们计划用五年时间把红框全部填满,把企业全部招满,这个招商任务还是很重,这个企业从哪里来,怎么结合,怎么跟村里签订新的用地合同,这个任务很重。
&&李志刚:最近我们想组织一些企业老板到周边像周边的这些工业区,比较好的企业,去参观学习一下,一方面让这个老板重新树立转型的信心,另外一方面抓住一些可能的信息,实现项目的对接,转型。
&&半小时观察:如何从“壮士断腕”到“涅槃重生”
&&在产能大幅过剩、环保压力日益严峻的形势下,石家庄分两批集中拆除35家水泥企业,决心之大,力度之大,令人敬佩。在爆破声巨响背后,离不开一个个被拆企业的积极配合、牺牲利益,离不开地方政府的付出、努力。而真正的考验,是在经历“壮士断腕”的彻底洗礼之后。因为,拆除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它的意义在于腾笼换鸟,在于寻找到新的发展出路,让结构更合理,让发展可持续。
&&这不仅需要企业主自身的努力,还需要各级政府树立全局意识,研究制定能鼓励企业二次创业的政策措施,帮助被拆除企业盘活土地资源,科学引导他们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生态农业、休闲旅游业和文化产业,把绿色发展之路走稳,走好,走顺。
(责任编辑:张敏 )
文章来源:央视财经 《经济半小时》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水泥网www.ccement.com"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中国水泥网 www.ccement.com"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水泥网www.ccement.com"。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会员咨询:400-
24小时热线:3
杭州总部:1
商务合作:2
北京信息总部:
中国水泥网爆破安全距离计算_百度文库
您的浏览器Javascript被禁用,需开启后体验完整功能,
享专业文档下载特权
&赠共享文档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爆破安全距离计算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同时保存到云知识,更方便管理
加入VIP
还剩5页未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太行山作证——追记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发布日期:访问次数:
日,在临城县河北绿岭果业有限公司科技园,李保国教授为群众现场演示薄皮核桃高接换优技术。本报记者 赵永辉摄
&&& 编者按
  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35年如一日,扎根太行山,打造了&富岗&&绿岭&等知名农产品品牌,带动10万多农民群众脱贫致富,被誉为&太行新愚公&。他的先进事迹经中央和省内媒体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李保国去世后,社会各界以各种方式表达深切哀悼。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克志作出批示:李保国同志不幸逝世,感到十分悲痛,表示深痛哀悼,并向其亲人表示亲切慰问。李保国同志是时代楷模,对党忠诚,心系人民,艰苦奋斗,无私奉献,30多年扎根太行山,研究推广农业科技事业,为贫困地区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作出了卓越贡献。他的去世,是党和人民事业的损失。要在全省做好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的总结和宣传工作,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大力开展向李保国同志学习的活动。
  省委副书记、省长张庆伟也作出批示:李保国教授的去世,是河北科教战线、农林事业的重大损失,倍感悲痛,深切哀悼,并向家属表示慰问。李保国同志多年扎根山区,研发林果品种,推广科学技术,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把才学抱负根植于燕赵大地,把毕生心血挥洒在太行山上。他以实际行动践行了胸怀群众、一心为民的宗旨观念,彰显了矢志不渝、艰苦奋斗的崇高品格。全省科技、教育、农林战线,要学习李保国同志的先进事迹,传承他的优良作风,弘扬他的奉献精神,在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的新征程上,努力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 今天,河北日报刊发长篇通讯,追忆李保国辛勤耕耘、无私奉献的一生,激励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在当前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把李保国先进事迹作为生动教材,学习他的忠诚品格、为民情怀、创新意识、务实作风和奉献精神,为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本报记者 本报通讯员
  岗底村漫山的苹果花开了。
  葫芦峪成片的核桃林绿了。
  而他,却走了。
  日凌晨,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因心脏病突发,不幸去世,年仅58岁。
  在我省临城、内丘、平山、阜平、唐县等地,农民自发在村里设置灵堂为他守灵。
  在网络上,上百万人怀念祭奠他,29万多网友在手机微信中为他点亮烛光。
  他的骨灰,被太行山区不同地方的老乡们带走,撒在他生前为之奋斗、牵挂的土地上。
  老乡们说,秋天到来的时候,硕果结满枝头,他会含笑看到。
  为什么,他让无数农民如此信赖、如此尊崇?
  为什么,他让老师学生这么不舍、这么爱戴?
  为什么,他让社会各界深受感动、为其点赞?
  巍巍太行,为他作出回答!
  太行山作证
  他一心让这里的父老乡亲都富起来
  内丘县岗底村的村民再也等不到他们的李老师了!
  &&&李老师是我们村的大恩人,没有他就没有岗底的今天。&李保国20年的老朋友、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说话间掉下了眼泪。&4月6日中午,我们还在一起谋划岗底的美丽生态大花园建设,探讨苹果深加工项目&&&
  平山县李家庄村的村民再也等不到他们的李老师了!
  &&&这是民俗一条街、休闲广场、观景平台,这是樱桃、红树莓产业园&&&4月12日上午,站在村庄规划图前,李家庄村党支部书记刘树彦难掩悲痛。&没想到,产业刚刚起步,给俺村做规划的李保国教授却永远地走了&&&
  青龙满族自治县干沟村的村民再也等不到他们的李老师了!
  &&原定4月14日李保国到干沟村指导&国光森林文化观光园&建设,这是他生前帮扶的最后一个项目。&4月8日晚上,我还就苹果树苗的事向李老师电话咨询&&&省委宣传部驻村干部、干沟村党支部第一书记赵鸿颇哽咽着说。
  采访中,一个细节让我们眼含泪水。
  在李保国离去后的两天里,他的手机还不时地传出淳厚的乡音:&李老师啥时来俺们村作指导啊?&那些深山里不知噩耗的农民兄弟,还在期盼着他的帮助。
  山区百姓盼李保国,是因为在他们眼里,李保国没架子,是个&农民教授&。
  &&他穿不讲究、吃不挑剔,像农民。
  脸庞黝黑、笑容憨厚,一身尘土、两脚泥巴,扎在人堆里,李保国和农民没啥两样。
  &李老师穿的衣服还没有一些农民的好。有人说他不会讲究,开始我也这样认为。&杨双牛讲到,一次下地,李保国的衣服被树枝划了个口子,&我想给他换件新衣服,问他穿多大号。他说&你省点心吧,你把我打扮成上讲堂的教授模样,我咋和农民打交道?&我问这有关系吗?他说&农民不认可你这个人,技术传授就会打折扣。&&
  &&他说话直白、通俗易懂,像农民。
  &给农民讲课,不能把给硕士生、博士生上课那一套搬来,得把你的技术变成农民能理解的、能记住的、能做到的东西。&李保国常说。
  教农民疏花,他讲得很形象:&一棵果树所供给的营养有一定的限量,打个比方,10个馒头10个人吃,一人只能吃一个,谁也吃不饱。如果10个馒头5个人吃,一个人就能吃两个,大家都能吃得饱。&
  教农民剪枝,他总结的口诀朗朗上口、简单易记:&去掉直立条,不留扇子面&&见枝拉下垂,去枝就留橛&&&
  赞皇县寺峪村有上千亩苹果园,产量一直上不去。村里请一位专家来讲修剪技术,讲了一天,名词术语一大堆,农民听得直挠头。后来李保国去讲课,只教大家认识两种枝,一种是&结果枝&,一种是&不结果枝&,半个小时讲完。乡亲们高兴地说:&原来这么简单!&
  山区百姓盼李保国,更是因为在他们眼里,李保国是个&科技财神&。
  邢台县前南峪村的板栗,曾因管理滞后,产量很低。
  对照、改进、嫁接、示范&&李保国用三年时间研究出板栗&双枝更新修剪法&。采用新修剪技术的第二年,前南峪村的板栗产值翻了两番。
  岗底村的苹果,曾是小黑蛋子,一咬一层皮。
  套袋、去袋、转果、施肥&&李保国独创了128道苹果标准化生产管理工序。村民按工序生产的苹果,果型、着色、个头像一个模子脱出来的。上了市场,自然卖出了好价钱。
  &农民讲究眼见为实。要让农民接受新技术,必须先做给他们看,再带着他们干。&李保国说。
  2007年,他对苹果修剪技术进行更新。用不用新技术,农民犹豫不决。
  &今年先试一根条子行不行?&在岗底村村民安小三家的一棵苹果树上,李保国做起试验。一根两米多长的枝条拉下来,第二年结了76个大苹果,没一个小于半斤的。现场观摩后,农民对新技术心服口服。
  &要让农民把技术落实到位,必须对农民死盯、盯死。&李保国说。
  那一年,疏果的时节到了。李保国在岗底村搞培训,要求一条枝上每隔25厘米留一个苹果。村民杨海堂却打了一个小折扣,每10厘米留一个,为的是一条枝上能多留三到五个果。没料到第二年,苹果树开花少了,结果少了,收入自然也少了。
  &俺心里明白,这是疏果不到位造成树负担过大的缘故。不相信科学真是瞎忙。&打那以后,杨海堂老汉严格按要求管理苹果树,再也不敢自作主张。
  长年累月,李保国和农民摸爬滚打在一起,手把手地教他们操作。
推行苹果套袋技术时,许多村民掌握不好技术要领。李保国要拽住他们的胳膊找角度,捏着他们的手腕找力度,常常是一个多小时才能教会一个人,他从来没有嫌麻烦。
  &李老师不仅是我们的&科技财神&,他还为我们培养了一批&永久牌&的土专家。&杨双牛告诉我们,因为有了李保国手把手的&传帮带&,目前,岗底已有191名果农获得农业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初、中级果树工证书。他们不仅自己能致富,还活跃在山区传授技术。
  &去年一年,一面管理自家的果园,一面出去指导别人管理果树,加起来一共挣了9万多块钱。&村民王群书说。
  多年来,李保国举办不同层次的培训班800余次,培训人员9万余人次,许多果农成了&技术把式&。
  多年来,经他直接帮扶的村庄已达到四十多个,间接带动发展起来的村有百余个。
  &井陉核桃&&曲阳核桃&&栾城杨核桃&&平山西北焦核桃&&平山苹果&&&年前一次采访中,我们发现,在李保国的手机通讯录里,有很多奇怪的名字。
  对此,李保国解释说:&这些都是不同地方的农民打电话来咨询事情,又没说清楚他们的姓名,我就这么先存起来,方便随时指导。&
  日,苹果树正开花,下了场大雪,当年很多地方的苹果绝收,但凡是经他电话指导过的农户,减产都不大。
  李保国的手机中有将近900个电话号码,其中农民的有三四百个。无论何时何地,熟悉的还是不熟悉的农民打来电话,他都会耐心地接听解答。
  回忆往事,河北农大教授陆秀君唏嘘不已。&4月8日,李老师和我同车去石家庄,途中接到一位素不相识的农民电话,慕名请他推荐树苗。李老师询问了具体情况后,马上把一位可靠的销售商的联系方式告诉了他,还嘱咐了若干注意事项。&
  回忆往事,杨双牛涕泪交加。&200多户的岗底,180户村民种了大小350多个果园,面积3500亩。哪个果园是谁家的,果树管得怎么样,他都了如指掌。&
  &我是农民的儿子,见不得穷。&&还有许多山区农民在过苦日子,我必须把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全部贡献出来。&&太行山的父老乡亲富起来了,我的事业才算成功。&&&从武邑县一个农民家庭走出来的李保国,一直有着浓浓的&三农&情结。
  他像一把火炬,点亮了贫困群众希望,每年在山里&务农&200多天,创新推广36项农业实用技术,帮助山区农民实现增收28.5亿元,带领10万多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有人问我你们一年给李保国多少钱?他们觉得不给李老师钱,他不会这么在村里搞服务。实际上,他不仅不拿钱,有时还贴上了自己的课题经费。&杨双牛说。
  在付出与回报倾斜的天平上,李保国有着自己的平衡砝码。
  去年冬天,他主持召开了首届岗底果农专家论坛,11位农民登台演讲,他一一点评。结束后,他高兴地对杨双牛说,这些农民真可称得上专家了。杨双牛说,那还不是你成就了他们?李保国摇摇头,&老兄你说颠倒了,没有他们我哪来的科研成果,不是我成就了他们,而是他们成就了我。&
  当我们发现,前南峪人把他的事迹刻成碑文,矗立在村口;当我们知道,岗底村改革开放30周年成果展示厅里,一共五个部分的展板,四个部分里有他的身影;当我们听说,一次在山区路遇交通阻塞,村民二话不说,拆掉自家土坯垒成的院墙,为他辟出道路;当我们看到,他走后,许多百姓带着自家的苹果、鸡蛋送他最后一程,&李老师给我们指导,从没收过我们一分钱,现在他走了,这是我们的一点心意&&&我们的心,被一种热辣辣的东西涨得满满的。
  在李保国心中,农民给予的这些回报,犹如脚下的太行山般&沉重&。35年,鬓染霜花,百姓的笑脸和认可成了他最大的财富。
  这位&太行新愚公&,用35年如一日的赤诚,写下了一个共产党员、一个知识分子,对太行山区人民那种绿叶对根的情意。如果太行山可以动情,这里的每一座山、每一道岭、每一棵树、每一块石头,都会为他洒下感动的泪水!
  太行山作证
  他立志用科技之手把荒山秃岭变成绿水青山
  和煦的阳光下,层层梯田缠山绕梁,蓄水塘坝泛着银光。春日的平山县葫芦峪现代农业园区,一派勃勃生机。
  沉睡千年的荒山被唤醒。李保国,就是唤醒荒山的关键人物。
  忆起往事,园区负责人刘海涛发自肺腑地感激:&李老师可是我们的大救星!&
  &大救星&&大恩人&。似乎只有这样的词汇,才能表达太行山区人民对李保国的信赖。
  我们沿李保国生前的科技开发足迹一路走来。
  富岗苹果、绿岭核桃、南和红树莓;邢台前南峪、平山葫芦峪&&他用科技之手,点亮了一连串闪光的名字。
  李保国曾这样说:&有人说我运气好,干什么成什么。我觉得不是运气,而是我这个人&安、专、迷&。安就是安下心来,专就是专心致志,迷就是痴迷其中。&
  一部厚重的奋斗史,在现实的采访中再现。
  1981年,李保国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正逢学校决定在太行山区建立产学研基地,李保国作为首批课题攻关组最年轻的成员走进了太行山。
  当年的邢台市西部山区,水灾旱灾频繁,土层薄、不涵水,&有雨遍地流,无雨渴死牛&&年年种树不见树,岁岁造林不见林&。
  留不住水土的土地,自然留不住收成。&那时的前南峪全村900多口人,就有100多个光棍汉。&前南峪村党委书记郭天林告诉我们。
  在前南峪村,李保国和课题组的同事们苦研技术,跟石头山&较起了劲儿&。
  为摸清当地山区的&脾气秉性&,他们起早贪黑,跑遍了山上的沟沟壑壑。
  白天,几个馒头一瓶水,山当餐桌地当炕,躺在地上吃干粮。夜晚,煤油灯下分析数据,苦思冥想破解之道,鼻孔经常被油烟熏得黑黑的。
  土壤瘠薄、干旱缺水,那就在土和水上下功夫。李保国和同事们以&聚集土壤、聚集径流&为方向,展开对山区爆破整地技术的摸索。
  改造大山的每一个设想落地,都异常艰辛。
  开沟需要爆破。当时条件有限,他们所用的炸药得手工制作,不仅要自行确定原料配比,还要在农村杀猪用的大锅里炒制。
  炸药用量多少,关系开沟深浅是否适宜。每放一炮,李保国都要仔细测量,记录数据。
  有一次,他和同事们在一片山地上安装了几十眼实验炮,随着一阵闷响,炸点连续按计划成功爆破。在大家的欢呼声中,细心的李保国发现有个炮眼没响。&问题出在哪儿呢?得去看看!&他快步走出了掩体。
  &危险!&同事们在他身后大声呼叫。
  已经走出老远的他停下来,对大家摆摆手,然后继续走向那枚哑炮。四周一片寂静,大家目不转睛地盯着他,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只见他时而扒开松土查看,时而在携带的数据本上记录,直到他拆除了引信,用动作发出个安全信号。大家走过去发现,李保国后背的衣服已经被汗水浸透了。
  炮声隆隆中,&山中造地&技术渐成体系:基于山势,通过爆破,每隔4米开一条宽1.5米至2米、深1米的条状沟,把周围的土层集中充填到沟里。下雨时,雨水会汇流到沟中。
  土加厚了,水留住了,树木的成活率从原来的10%提高到90%。
1996年,50年罕见的暴雨重创太行山区许多地方,但前南峪村青葱依旧。当年的荒山秃岭,喜获&全球生态环境建设五百佳&提名。
  &聚集土壤、聚集径流&理论开创了太行山区绿色生态发展新模式。循此模式,140万亩荒山披上绿装。
  山区治理行得通,干旱丘陵地区又如何呢?
  临城县治理干旱丘陵岗地,曾几十年不见成效。忆起当年开荒的艰难,河北绿岭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高胜福说:&俺们就像老牛啃南瓜,无处下口。&
  他们找到了李保国。
  李保国一口答应下来。他每天起早赶晚,踏遍没有道路、满地乱石、荆棘丛生的荒岗,调查十几万亩荒岗的植被、土壤等情况。通过采样他发现,表层是乱石滩,乱石滩不存水,下面是礓石层,礓石强碱性,根本种不活树。
  &把礓石刨出来,换上土不就可以了吗?&
  他制订了&挖走鹅卵石、打破礓石层、开沟建立保水层&的治理规划,将省水、省肥、易管理的核桃作为当地主要种植品种。
  &保国老师对我说,现在我们绝大多数地方种植的核桃品质差、品种杂,难以实现品种化种植推广。就这样,他开始了艰难的核桃新品种实验攻关。&高胜福回忆道。
  2000年,李保国引进19个核桃优良品种和11个山核桃品种,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嫁接组培实验。
  他一头扎在核桃林,仔细观察每一棵核桃树的生长。为了掌握核桃开花授粉的第一手资料,从当年3月下旬开始,他每天背一个水壶,从上午10时一直盯到下午4时,中午就在现场啃两个馒头。
  &我们不忍心,想替他,让他回去吃个热乎饭,他却说果树的花期一年只有一次,如果错过了,至少要延误一年时间,关键时期必须盯好,结果这一盯就是一个多月。&高胜福说。
  有一次,李保国正在进行人工干预实验,突降大雨,他用伞给核桃新苗遮住了雨,把自己晾在了大雨中。
  经过五年不懈努力,他成功选育出中国独一无二的核桃品种&&绿岭核桃,所推行的&绿岭薄皮核桃矮化密植栽培技术&被认定为国内首创。
  李保国先后用10年时间,研究形成了配套的优质薄皮核桃绿色高效栽培技术体系。
  如今,这些技术成果被我省丘陵地区农民复制。仅邢台市,薄皮核桃年产值就超过20亿元。
  李保国用科技之手点石成金,使昔日的荒山秃岭,不仅变成绿水青山,而且变成金山银山。
  &生产为科研出题,科研为生产解难。&
  他一次次转移&战场&&&
  2009年开始,在平山县葫芦峪,他把山区&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的技术做成了标准化模块,指导园区连片高规格治理荒山3万多亩,探索&大园区、小业主&的园区经营机制,创建了我省山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样板。
  2014年,在南和县,他开始了红树莓种植技术的研究,建立了全国第一家红树莓组培中心,打算用3年时间实现年产1000万株幼苗。&发展一个产业,造福一方百姓,健康一个民族。&他满怀豪情。
&老百姓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
  他一次次探索创新&&
  针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老弱病残&进行农业生产的现状,他推出了省力化栽培技术,一次性整地、见枝拉下垂、架设黑光灯诱杀害虫等省工省力的技术广受农民欢迎。
  瞄准太行山区干旱阳坡充足的光热资源和具有自然阶梯的优势,他开发了干旱山区的高效循环利用技术,将平原日光温室错季栽培技术转移到山区,使山地效益达到平原良田的1.4倍以上&&
  一区一地的成功效果有限,李保国的眼界更加高远。
  他奔波在全省各个重点产区和龙头企业间,牵头成立了河北省核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苹果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盟的集中生产区域和大型龙头企业总数均超50个。其中,覆盖核桃产业面积100余万亩,占全省总栽种面积的80%以上;覆盖苹果产业面积30余万亩,占全省总栽种面积的60%左右。
  &常年给这些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每年至少也得有几百万元的收入吧?&这些年,这样的问题,李保国不知面对过多少次。
  事实上,他既不拿工资,也没有占股份。
  他的话,发自肺腑,见心见肝&&
  &我始终认为,农业是公益事业。给农民服务是公益,给农业企业服务也是公益。农业企业发展了,在自身盈利的同时,还能够辐射带动周围山区的发展,最终还是对农民有利。&
  &国家给我发着工资,一个月八九千元,吃不清喝不清。这么多年,名、利,我没追求过。我相信,你只要干事就行了,终究会有人认可。&
  他有自己的座右铭:时刻以善为本,寻找行善之地。
  &前边的善是完善的意思,后边的行善是做事的意思,指的是要不断完善自我,寻找能做事的地方。这辈子,干点自己喜欢的事,干成点有益于人民的事,什么时候想起来,也是值得骄傲的。&
  他像一棵大树,扎根巍巍太行,先后完成山区开发研究成果28项,走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山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新路子。
  生前,李保国曾提到要成立河北省山区现代农业产业集团,把太行山区产业带统一整合,串成一条线,给太行山系上既有显著生态效益、又有显著经济效益的&金腰带&。如今,他虽然走了,但是我们相信,人们将循着他开拓的路径继续前进,他的梦想一定会实现!
  太行山作证
  他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我这儿有一片树,主枝上全是小裂口,裂得多的枝条就死了。是什么原因啊?&
  4月8日上午10时,阜平县林业局的祁娇娇在&桃&李&之家&微信群里发图片问大家。
  &娇娇的树是一年生枝条时的大绿浮尘子产卵造成的冻害。&
  晚上9时9分,&老山人&回复。
  &桃&李&之家是李老师弟子们建的微信群,你看这个&李&字是加引号的。&老山人&就是李老师。没想到,只隔一天&&&河北农大生命学院教授顾玉红一边掉眼泪一边说。
  李保国不仅是科技攻关的高手,也是甘为人梯的良师。
  他常说:&一个人本事再大,意志再坚,力量也有限。我要让更多学生成长为扎根山区、服务&三农&的有用之才。&
  30多年来,李保国先后承担了57项国家和省级科研课题,大批学生被他&赶&到田间地头,把所学知识与生产实践结合。
  在这种手把手、肩并肩的实践教育中,许多学生在校期间就取得了骄人的科研成绩。
  学生汤轶伟,在读研究生阶段进行了核桃树枝条伤流规律研究。以前核桃树都是冬季修剪,但这样刀口容易流失养分。在李保国的指导下,汤轶伟经过上千次实验,颠覆了冬季修剪的传统做法,将剪枝时间确定在春季发芽前的20天以内,避免了因剪枝时间不当造成营养流失。目前,这一创新成果写进了教科书。
  学生史薪钰,在平山县葫芦峪的山地开发中,从事坡面结构稳定的影响因素研究。在李保国的指导下,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取得了当年治理、当年坡面稳定的效果。目前,史薪钰的研究成果已在全省推广。
  &保国是跟随河北农大&太行山道路&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深深懂得实践对科研和教学的重要性。&李保国的大学同学、河北农大校长王志刚说。
  为了让李保国拿出更多的科研成果服务太行山区,河北农大为他的课题组建设了3个专用实验室,并配备了全新的科研设备,学院的综合实验室也优先保证他的研究生使用。
  只有深入生产一线,教学才会有的放矢。
  李保国及时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充实到教学内容中,把生产一线的信息作为信号,更新教材,更新讲授内容。他主讲的课程生动、形象,指导性强,倍受学生推崇。
  &他一直都上着本科生的课,我说你实在忙不过来就象征性地上几次课,剩下的给年轻老师分分。他坚决不同意,说要从本科阶段开始引导,使学生热爱农林专业。&河北农大林学院党委书记卢振启说。
  李保国带的硕士研究生,七成以上考上了博士,而且全部拿到了国家奖学金。
  在学生眼里,李老师的&严&是出了名的。
  李保国的硕士生和博士生一入学,就会收到一张学习任务清单:第一学期完成课程学习和开题报告;第二学期开始在实践基地实习一年,完成实验并写出研究报告&&每一项都有详细的要求和明确的时间表。2013年他的一个硕士生因为前期准备不认真,被要求寒假留在学校写毕业论文,直到大年三十写完才回家。
  学生赵志磊记得,2000年那会儿,刚开始使用电脑,一些学生写论文时在电脑上复制抄袭。&李老师严厉地批评他们说,要走正道,不要耍小聪明。&
  学生郝梁丞记得,跟李保国做课题时,很多硕士生、博士生都被他训哭过。&写实验记录、计划的笔,李老师一直要求我们必须用铅笔。因为相比中性笔,铅笔字保存时间更长。一旦发现我们没用铅笔写,他会马上撕掉。&
  学生李迎超记得,实习期间,李保国带他们学习核桃嫁接,有一次李保国问李迎超&你今天嫁接了多少棵?&李迎超回答说嫁接了100棵。李保国摇摇头说&农民们每天都能嫁接500棵!&在李保国的督促下,后来李迎超每天嫁接核桃树能达到1000棵。
  在学生眼里,李老师的&慈&也是出了名的。
  学生顾玉红忘不了,2002年,为了方便她写毕业论文,李保国专门把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借给她用。那时候笔记本电脑还不普及,李保国的儿子李东奇当时还小,自己想玩电脑,对此还挺有意见,觉得爸爸太偏心了。
  学生郭芳忘不了,4月4日见了李保国最后一面。&吃饭的时候,李老师特意把我拉到身边坐,悄悄问我找对象了没有,鼓励我遇到喜欢的就去追。&
  斯人虽逝,李保国却用自己的一生留下了一本最有价值的教科书,诠释了知识分子应有的责任、担当和追求,激励更多的青年学子学好本领、扎根基层、服务人民。
  太行山作证
  他甘当&拼命三郎&,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前几天我还劝他说,苹果树正开花,要不在岗底村住几天,指导指导果农,捎带休息休息。他一口回绝&我哪有时间?&&
  面对我们,李保国的妻子郭素萍泪水涟涟。&如果知道他的生命已进入倒计时,我一定不会这么由着他、顺着他。&
  年前的一次采访中,李保国曾说,他有三个家,一个是永久的,在河北农大家属院;一个是临时的,在几个主要帮扶基地;一个是流动的,在他那辆越野车上。
  三个家,三重情,三份爱。
  这些年,河北农大家属院里那个真正意义上的家,反倒成了一个匆匆的驿站。
  我们了解到,在去世前的4个多月时间里,他在家的时间总共不到10天。就连春节假期,也只在家休息了一天。
  &家里的水电费在学校是最少的。&郭素萍说。
  甚至在这个家里,夫妻俩都没有多少时间交流。
  &因为工作太忙,已经很久没有晚上8点以前吃过晚饭了。吃完饭,我抓紧干点家务,他忙着打电话安排事,或者看学生的论文。&郭素萍说。
  当年,郭素萍也是课题组的主要成员,是李保国工作上的搭档,夫妻俩根本无暇顾及远在保定的家。
  不得已,他们只好把年迈的母亲和一岁多的儿子也接到村里,一住就是4年多。
  他们的课题叫小流域的立体开发,所以当地好多村民管他们的儿子叫&小流域&。
  &有个事到现在提起来我都难受。&郭素萍说,有一次学校领导去山里看他们,走的时候,儿子爬上了人家的车,死活不下来,哭着喊着说,要回保定,想上幼儿园。&没办法,我只好硬把孩子拽了下来。&
  &我先后两次做手术,他都在山上,手术通知单都是我同事签的字。我和儿子确实为他付出了很多,但是我们一直理解他、支持他。&郭素萍说。
  她记得,3月7日下午,李保国在平山县参加省妇联举办的一个活动,儿子、儿媳特意带着不满5岁的孙子从保定来到现场。一见到爷爷,小孙子马上趴在爷爷肩膀上,黏着不下来。
  这时,一向专注事业到了&不近人情&程度的李保国,露出了柔软的一面。在活动现场被主持人要求对家人说句真心话时,他显得很不好意思,可最终还是&挤&出了自己长久以来积在心底的愧疚:&老婆、儿子,我爱你们,但是我顾不上管你们。对不起!&他抱着孙子,流下了眼泪。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他说这样的话。&郭素萍告诉我们。
  这些年,帮扶基地临时的家,李保国也住得少了。
  &现在大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很多地方找来,能坚持多去一个地方,就不能少去一个。也许多去一地就能改变更多老百姓的生活。&他说。
  有一次,在石家庄,他一天之内转了4000亩苹果园,给农民作技术指导。
  &通过我的技术,早一年进入盛果期,一亩地增收4000斤苹果,按一斤苹果卖两块钱算,一亩地就增收8000元,4000亩地是多少啊?3200万元。一个人辛苦一天的事,多值!&
  这些年,车上那个流动的家,对李保国来说越来越重要。
  雨靴、草帽、衣服、工具包,空间不大的后备箱,塞得满满当当。
  中午把后座放平,稍微躺一会儿,缓解一下疲劳。
  车上,还是夫妻二人交流最多的地方。
  一年行程约4万公里。除了完成学校的教学任务,李保国几乎天天奔波在路上,上车当司机,下车当劳力。
  考虑到李保国长期出差和下乡需要,河北农大在很早之前就要给他配专职司机,可他却婉拒了学校的好意。
  &还是自己开车好,方便工作,说走就走。何况我天天上山下乡,铁打的司机也受不了。&他顾念着别人的辛苦和感受,却唯独没有考虑自己。
  去年12月16日晚上,&燕赵楷模&发布厅在河北电视台录制李保国的先进事迹,结束时已经晚上9时多了。大家知道他第二天要去平山,考虑到他身体不好,都劝他在石家庄市区休息一晚。他说:&今晚上赶到平山,明天一早就能干活。&坚持连夜自己开车走了。
  今年春节过后,李保国明显憔悴,脸色发黄,饭量变小。出差在外,午饭经常只吃半两米饭、几口咸菜。
  只有最亲近的人才知道,他的病有多严重。
  因为常年奔波,生活没有规律,再加上高强度的工作,李保国先后患上了重度糖尿病和重度疲劳性冠心病。
  &一般医生讲病情的时候不让患者本人在场,为的是不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但是我们家不一样,我特意叫着他一起听,就是希望医生能帮我劝住他,把工作节奏慢下来。&郭素萍说。
  &在家多休息吧,别这么拼命了。&周边的人也纷纷劝李保国。他却说:&人活着时要有事干,没事干,不就精神空虚吗?你不知道我在底下跑着有多享受。&
  &我阻拦不了他继续拼命,只能跟在他的身边照顾他。出门我一般都带够一周的药量,有时候事儿连成串儿,超过一周了,就得回保定取,然后坐火车再赶回去。&回忆往事,郭素萍悲痛万分。
  这个春天,他一直在路上。
  今年2月初,省委作出关于在全省广泛开展向李保国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中央和省内媒体集中报道了他的先进事迹,他更忙了,不仅省内各地贫困村纷纷请他支招&脱贫&,连省外群众也打来了求助电话。
  在生命的最后一段岁月,石家庄、承德、张家口、秦皇岛、唐山、保定、邢台,都留下了李保国奔波忙碌的身影。
  &4月1日,邢台&南和;4月2日,邢台&前南峪;4月3日,邢台&南和;4月4日,邢台&保定&&&一张学生手中的日程表,记录了李保国去世前的行程,它默默无语,却又凝结着万语千言。
  就在去世的前一天,他还在石家庄主持了河北省山区苹果、核桃、特色杂果产业技术创新与示范体系建设3个项目的验收会。
  就像一首歌中唱的:&你太累了,也该歇歇了,不要总忘记了黑夜和白天。&
  但李保国闲不下来。在生命的最后几天里,他依然忙碌着&&
  他通过微信,指导岗底村村民梁国军治果树叶病;
  他联系买来滴灌设备,叫人拉到前南峪村的苹果园里;
  他跟南和县红树莓产业园负责人周岱燕在电话里沟通了建设采摘园的事宜;
  他用自己的方式,完成了一个知识分子的&以身报国&。
  4月12日,省委追授李保国为&全省优秀共产党员&。4月13日,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作出决定,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开展向李保国同志学习活动,让千千万万个李保国式的党员干部不断涌现出来。
  他走了,但他的精神与太行同在,如同那些战争年代把名字镌刻在太行山上的英雄一样。  年年太行披绿之时,人们会一次次忆起他的功绩。
  一座丰碑,一座新时期党和人民的知识分子的丰碑,永远矗立在太行山上。
  (撰稿/河北日报记者霍晓丽、王敬照、陈诚、张永利、杨威力、王峻峰 本报通讯员杨永丽)
&&&&Copyright 河北农业大学 冀ICP备号 中国河北省保定市灵雨寺街289号 &邮编:071001 &电话:7521283& 招生电话:154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样的农村人可以申请成困难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