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弦空间日记中的装备品质怎么分

天翼09886的日志
转帖论述艺术学成为独立学科门类意义的文章
热1已有 4018 次阅读&
转帖论述艺术学成为独立学科门类意义的文章
《艺术的本质特征及其学科建设相关问题的思考》
  一、学科背景思考&
2011年,艺术学名至实归成为独立的学科门类。
  目前,独立成为学科门的艺术学下设一级学科五种,即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艺术学的独立,是艺术学自身发展到了一定成熟程度的表现和时代共识的标志。艺术学科门确立之后,我们需要进行一番内部整理和思考,换句话说应该进一步塑善内涵并括清架构,使内容和形式趋于统一。因为发展和建设是必然的,与此同时,我认为此次学科整合框定尚存两点遗憾:一是按现在五种一级学科框定,原有中国曲艺、杂技难作划归;二是学科划分原理和方法论体系,倚重借鉴西方过多而自身原理和规律研究不足。因为这次艺术学学科划分的依据和原理,大体可以看出这样的一条主线,即自1920年代经由滕固、宗白华、马采等人使用“艺术学”一词以来,一直都与西方关于艺术学的独特性的讨论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
  西方艺术学的形成过程,李心峰先生曾将其划分为前后相承的四个阶段,即艺术学诞生之前的“前史阶段”(19世纪下半叶以前);艺术学的诞生时期(19世纪下半叶);“一般艺术学”的提出及其国际化阶段(20世纪初);二战以后的当代艺术学多极化发展阶段。 这四个阶段的内在理论逻辑是:“前史阶段”包含在诗学中艺术具有独特性,它和诗性之间表现为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其外,还有优劣差别和物质、精神的分划;诞生时期的艺术学因为自觉于艺术与其他精神生活领域的本质区别,揭示出在本质意义上自成体系的艺术学,诚如费德勒(Konrad Fiedler,1841——1895)所认为:艺术的本质不在于美,而在于形象的构成;“一般艺术学”提出的理由在于完善艺术学的内部结构并使其结构系统化,如以玛克斯·狄索瓦(MaxDessoir,1867~1947,又译德苏瓦尔或德索等)、爱弥尔?乌提兹(Emil Utitz,1883~1956)等人认为:美学的范围过大却又没能涵盖艺术学的所有领域,自成体系的艺术学实际上由包含了一般(普遍性)艺术学理论和个别(特殊性)艺术学两大组成部分。
  我国新的艺术学五种一级的划分,显然承续了自狄索瓦以来的艺术学理论,即作为一般艺术学的艺术学理论和作为个别艺术学的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现在有争议的地方在于,除了艺术学理论之外的四种个别艺术学中已均包含有各自的历史和理论,并且它们已经作为主干如同人的四肢那样构成了几乎是艺术学的全部,在这种情况下,是否还需要专门单列艺术学理论作为统辖?尽管从其初衷分析,设置一级学科的艺术学理论可能并非出于统辖的目的,而是与其余四种一级学科并置,但突出强调一般艺术学或艺术共性和关系性的研究。有又有一种担心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那就是将来各一专门的艺术学研究会不会也像当初艺术学从美学关系中独立出来那样,以实际研究内容与研究范畴的大小不相称为由来架空艺术学理论呢?这既可能会是艺术学发展的潜在结果,也可能是多余的担忧,同时也是看成是那层级清晰、概念明确的逻辑结构中,有机存在的如若细胞裂变般的自然人文现象。
  担忧的问题还有在于因为艺术学学科门的理论根源和架构来自西方,但中国艺术学所经历的道路和文化特质却与西方具有很大的不同,西方艺术学的主体内容早在公元前就脱离了文学,而中国艺术学与文学的胶着关系,决然不像西方以油画、雕塑为代表的艺术学与文学那样,各具鲜明的独特性和自明性。中国不仅自青铜时代起即以刻有铭文青铜器为特色独立于世界古代青铜艺术之林,继之老庄哲学中的感悟思辨也走上了一条与西方以逻辑分析为特征的不同哲学发展道路,更为突出的是,中国绘画向以诗、书、画、印的相互依存为传统,还有如中国艺术中说唱相合等,都无不鲜明和规律性地将中国艺术研究指向于它的自在性。这种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让我们不得不为片面倚重西方学科理论建构模式将有可能产生的对于民族传统艺术的存在和发展空间的影响表示出担忧。由于考虑到上述原因,所以我认为在接下来的二级学科或研究方向设置中,有必要在每一种一级学科中单独设置相应的中国艺术学科,如美术学中应该单独设置中国画学、中国书学,而不应简单地将其归于绘画或其他。
  如果将学科建设比作建造大厦,需要基础和框架,但它显然又不同于建造大厦,因为学科建设的实际情况要比物理意义上建造一幢大楼要复杂的
  二、学科知识的逻辑
  学科之所以成为学科,其根本在于学科的知识逻辑。
艺术史和人类的文化史一样古老,甚至说艺术学本来就已经实际地存在,但从客观上说,现代意义的艺术学比起哲学、物理学等显得非常年轻。比方说学科是一个圈,那么现在被确立为学科门的艺术学表明,艺术学是从学科圈外来到学科圈里面的。在学科这个圈里面,充盈其间的是知识,所以学科的定义是知识的集合。艺术学的确立不是简单的画圈,而是人类在如何界定知识这个问题上发生了观念的转变,并从这一观念的转变中体现出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一般来说,人们习惯于将知识分为两种:实践经验的知识和理论总结的知识。并且,实践经验在通常情况下并不完全被认定为知识。比如说我们从来都不曾把一位没有在学校里读过书又不识字的人归入知识分子行列,因为大家都明白,尽管他可能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这种经验性的东西不是固定的,对于社会整体来说不具有普遍意义和共享性,因而从社会集团的分类角度来说只能区别对待。换问话说,从实用的角度看,知识是被某些人群所共享的那些来自于社会实践经验并被固定下来的,或是本来就存在的永恒的东西。
  过去,以实践经验为表征的非固定知识曾被看作知识的初级形态,以系统化科学理论知识为表征的固定知识被视为知识的高级形态。与此同时,人们还因为前者凸显出了人类的感性和实践能力而将其与艺术相联系,后者因为凸显了人类的理性和抽象能力而将其与科学相联系。而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就像是李政道先生所认为的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很可能确实是不可分割的 。在历史上,一次又一次的事实证明正是由于某些本来被认为是属于初级形态的实践性经验的存在及其所发挥的作用,反过来推动那些所谓高级形态的知识的固有局限和思维模式,从而突破性地促进了科学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李政道先生举证了欧几里得和非欧几里得空间、在高维中消除低维的简并、超弦三个例子,用艺术说明与科学的相关性。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研究一下科学家,就会发现不少的科学家的艺术实践经验有可能潜在作用于科学发明,例如有人认为牛顿是因为很高的音乐素养赋予了他寻求宇宙布局和谐与比例合度的科学联想力,爱因斯坦每次出去旅行都会带上小提琴,音乐启迪了他去想象和创造。
  实践经验从知识形成过程来说,可以说是知识形成的开端,却不应认为它是通常人们所说的处于初级形态的知识。实践经验属于知识的另外一种表现形态,比如说抽象的和具象的,文字的和图像的,视觉的和听觉的,理性的和感性的,静态的和动态的,对称的和非对称的,复杂的和简单的,普遍性的和特殊性的,等等。由于它们分别作用于人类社会和人类需要的不同方面,因此没有高低之分,完全可以等价相眸。而知识之所以能够在实践经验中形成,其关键因素在于实践经验中包含了大量知识的知识元。假设我们将学科知识区分为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的话,那么其中的理论知识便是一种显性知识,形象知识也是显性知识,它相对于存放在人脑的隐性知识与仅存在于实践中的动态经验而言,能用文字、图像、音符和数字表达出来,容易以硬数据的形式固定下来用于交流和共享,并可以进行编辑整理。而知识元作为知识的最小可控单位,它既存在于显性知识中,也存在于隐性知识中,并不像有些人说的只是显性知识的最小可控单位。知识元介于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知识的性质,就像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而知识元则是不可再分割却具有完备知识表达的知识单位。实践经验中包含着大量的知识元,可以根据其特点区分为概念的、事实的和数据的,也可以区分为生活的,艺术的。艺术的知识元由于它在逻辑上是完整的,能表达一个完整的事实、原理、方法、技巧等,不仅可以独立存在,有时候甚至无须用显性知识的方式固定下来就可以发挥其表达的作用。因此,艺术的知识不仅用于识别万物实体与性质的“是”与“不是”,同时还是一个确定“是”与“不是”的观察与思考的过程。艺术可以不限于像科学那样对未知事实结果和普遍真理的探求,艺术同时还反映在其表现和形成过程中。
  艺术和科学一样都是以知识作为手段去把握人的世界和人以外的世界,因此都归属于科学的范畴,称为艺术科学。艺术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不同在于研究对象和所采用的手段,以及由于他们各自的知识特点不同并采用相应的逻辑链而建构起了不同的学科。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这里讲的学科划分应该与一般研究领域中包含有子领域或分科的情况区别看待,因为在研究领域中比较普遍存在的子领域交叉和模糊的情况,是属于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并与研究的目标和方法相关的现象。
  三、智性的理悟
  知识元具有一定的结构,而正是由于这种结构性,才导致了知识表达的一系列方法仍对所要表达知识元适用。艺术知识的知识元是独特的,且有着自身的或者说是内在的规定性,在此,我将它称作智性的理悟。智性的理悟,同时也是人类艺术行为的一种显性方式和能力表达。
  “智性”这个语词,在现有中文词典里并没有被收录,如果简单地将其拆开来训诂,则容易导致“智性”本义和旨向的曲解。“智性”这一语词的出现,应与现象学、存在哲学中某一特指的中译有关。但是出现在译文中的“智性”并非我这里说的“智性”。译文中的“智性”有不同的译法,如出自于康德译著中多写作“智性直观”或“知性直观”,出自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译著中多写作“理智直观”,出自西田几多郎译著中多写作 “知的直观”。其实,国内的学者在使用这个语词时也有不同的理解,如在牟宗三那里则被称作“智的直觉”,在蓝公武看来,应将此概念译作“智性直观”。可见,译文中的“智性”只是“知性”的另一种写法,而智性的理悟则包含了构成知识元的复杂结构。
  大凡读过康德哲学的人都知道,感性和知性在康德哲学中被认定为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两种认识能力。后者,意指与感性相对应的理智,即纯粹理性。康德通过批判的方法,对它进行审查、检验和界限划定,即纯粹理性批判,并且认为知性具有先验性,如空间和时间,还有就是研究空间和时间的纯粹数学具有先验的可能性。显然,空间和时间、纯粹数学等,都无法用来解释人类的欲望和行为。所以,康德后来又考察了实践理性,即实践理性批判。问题在于实践理性是否能够回答实践中遇到的先验性?康德肯定了这一点。施杜里希为解释康德的回答而打了一个比方:如一朵摆放在我们前面的玫瑰花,直观告诉我们,这朵玫瑰花就是我们认识的全部,但经过必要的考察后,就会有多种感官知觉参与进来,如我们的嗅觉会传达花的芳香,视觉和触觉会传达花的形状、颜色和质感等。然而不管怎么样,我们每一个人最终得出玫瑰花的概念和认识却不尽相同,或者说因人而异。 这个例子很好地说明了人的感官知觉只能为我们提供关于玫瑰花的表象信息,但在我们身上一定还有另外一样东西,它会自动整理我们感官知觉所获得的信息,并在时间和空间的统一性中完成关于对象直观的认知。通常,我们也将此称为想象,是人们对感官信息进行特殊的处理的能力。经过整理得出的认识或概念,可能与经验有关,但它自身并不再是源于感觉经验的东西,在艺术知识里往往就包含有这种独特性的东西。
  虽然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利用感性为知性提供了直观的信息,但是如果没有知性,纯粹的直观就会显得盲目而无所适从,就像人的认识一旦离开了时间和空间就会变得恍忽和无所适从一样。所以,只有通过感性和知性的相互作用、影响以及结合,才能产生知识,这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知识结构和认识能力的体现,从这一结构中产生的知识往往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换句话说,如果我们单纯地将艺术知识看作是感性的认识,便永远都不可能超越相对的普遍性而成为学科的知识。其实也就是因为过去许多人认为艺术创作只能停留在感觉经验阶段,所以无法进入学科知识的殿堂。而在感性和知性之间,又是什么将两者连结成为一个整体呢?康德认为人的身上还有第三种能力,即我们前面提到过的叫做幻想或者说属于想象力的东西。人通过想象力将感性和知性结合在了一起,这种现象就是我说的智性理悟。在康德看来,这是一种把特殊思考包含在普遍之下的能力,并因此对它加以考察,即判断力批判。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包含了两部分内容:一是审美判断力批判;二是合目的性判断力批判。很显然,它同时适用于解释以情感满足为基本特征的音乐、美术、戏剧艺术和以理智满足为基本特征的设计艺术。
  人类以智性理悟,整体地生成复杂结构的艺术知识元并获取艺术知识。艺术知识的整体又可具体地区分三个组成部分:不能直观但可以被理悟的知性知识,如时间、空间、数和比例,它是不以人的意思为转移的,具有内在的衡定性,艺术知识里的形式美法则即属于此范畴;二是感觉直观,是在时空限定中通过感官知觉直接获取来自对象反应的与实践经验有关的知识,如人的欲望和行为,在艺术知识里一定包含着这些方面实践和体验;三是先验的想象力,这方面的知识因为事关先验论的问题而被长期搁置起来,它是通过想象力将知性和感性连结起来的知识。
  四、综合性表现
与艺术学并列的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几乎没有一个学科会同时在研究对象、研究特征、研究方法、学科的派生来源、研究目的和目标等方面,呈现出像艺术学这样的全面、综合和复杂性。这也就是为什么艺术学一经确立,就会以五个一级学科划分的学科群形式出现的理由,因为艺术学的综合性和复杂性不得不以具体的类型学方法进行区分,否则难以厘明学理,括清源流。而即使现有五个一级学科的划分也还是显得有点勉强,实际上音乐与舞蹈、戏剧与影视学还应该进一步区分开来。艺术学的综合性在学科划分上还不得不让其中的设计学可以同时兼授艺术学和工学学位。
  也许“综合”这个语词容易让人产生某种错觉。如我们熟悉的中国图书分类五分法中就有综合性图书的划分,不少人在一开始接触图书分类学的时候,往往认为它是马列毛思想、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类以外其他图书的综合类别。实际上,综合性图书中依然有1—8类的不同划分,只有在其中的第4类,即论文集、全集、选集、杂著中才出现或被认为是无法再作细分归属的“杂著”类。存在“杂著”类这种情况,在人文社会科学中不仅是允许的,而且比较常见,就像春秋百家中有“杂家”一样。但是自然科学的分类中,由于研究的对象是客观的物质世界,所以同样是分类,却不允许综合的存在,自然科学不断探寻世界的最小物质分类,甚至希望找出比“夸克”更小的物质单元。这说明艺术和所有人文社会科学一样都具有综合性,它们区别于自然科学。
  艺术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所表现出的综合性特征,同时也体现艺术学各一级学科的内部,甚至是在艺术知识的知识元里也体现着这种综合性的组合和联系方式,如直接可感知的形、色、调、量、质和形象、技巧的综合,有通过经验认知识别的艺术间的关系和模态的综合,由外部印象和创作者添加进去的某些东西的综合等,并且它们自身还会表现出复杂而相对完整的、独立的结构形态。与此同时,艺术的表现形式和方法也表现为综合性。因为艺术的所有元素之间存在必然的有机联系,形与形之间,色与色之间,甚至,节奏和韵律在美术和音乐中也是以组合的和联系的方式存在。而从研究的角度来说,艺术又是一个由多领域相互作用形成的一个复杂文化有机体,所以人们在研究艺术时必须得借助于心理的、审美的、社会的、技术的和经济的等方面的内容、形式和方法。
  艺术学和宗教、文学等一样,都饱含着强烈的美感综合,但是美感综合的旨向却有所不同。人们在社会生活的相互关系中,必然会有各种各样的感受,产生多种不同的情感,而影响情感的构成要素肯定不可能只是简单的相加,它包括人物、环境、景物和器物等在内的,由各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构成为具有一定结构特征和一定运行规律的综合。宗教利用人性的弱点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运用主观判断和推理,构成向往彼岸的美感综合;文学立足于生活现实,如通过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的描写,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揭示其中推动人物行动的美感综合;艺术运用色彩、形状和音效、节奏、动态、光影、质感等可视可感的形象,唤起人的美感综合。
  艺术学独立的学科不仅没有割裂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反而更加广泛地应用于整个生活。如工作中常说的领导艺术,生活的艺术等,或有人以艺术因此而变得不可界定了,其实则不然,艺术正是具有了表现的综合这一本质特征,才能让艺术和非艺术,稚拙的艺术和优秀隽永的艺术之间区分开来。综合性表现不仅丰富了艺术的内涵,而且使艺术形式变得更加多样化。艺术在其构成要素中既有自然的因素,也包含社会的因素;既包含物质的,也包含非物质的;既包含实力的,也包含潜力以及由潜力转化为实力的机制。艺术和非艺术,以及艺术水平的高低差别,就是通过构成要素的状况、水平,构成要素之间的结构比例及其耦合机制对艺术的生成做出了内在的规定。所以,好的笔、墨和熟练技巧的简单相加无法取代艺术品的优秀品格。画品如人品,正是说明了艺术品与人的相关性,而且艺术作品从根本上说就是关于人本身的艺术。在西方,如苏格拉底同样也以艺术有心灵的影响而承认它的人生价值。
  另外,艺术的综合性表现还动态地反映在艺术过程和行为结果中。如对完美的音乐和舞蹈的评价实际上是通过对音乐和舞蹈的整个表演过程的体验和观赏作出的评判,这是考虑到了音乐和舞蹈的表演过程实际上就是作品的完成和形成过程,而过程中任何一个音节或动作的失误势必都有会影响到人们对于整个音乐和舞蹈水平的最终认定。在美术和设计领域中也是如此,不仅观察与思考贯穿于整体创作过程,而且设计还受到了生产过程的制约,如陶瓷艺术中的窑变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再如1919年在德国成立的包豪斯,其主旨中也就包含了强调在工作中让创造过程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综合。其它如传统中国书画艺术中讲究的诗、书、画、印的结合;绘画艺术中包含的音乐艺术的节奏和韵律之美,舞蹈艺术中包含着造型艺术的线条和形态之美,等等,不一而足。
  五、以创造力推进
  具有一定结构的艺术知识的知识元在逻辑上是完整的,而众多的知识元通过综合性表现连接在一起,在众多的知识元的动态过程和交互作用下,可以导致知识价值的增值并催生新的知识,艺术知识这些特点决定了艺术具有明显的创造力特征。
  艺术中的大量问题,往往都是经由作为艺术主体的人类的本性向自身提出来的,而那个能够为人类行为准则和方式的普遍价值找到与艺术问题对应位置的东西,其实是艺术的创造力。艺术的创造力是通过解决艺术的一切问题来实现的:比如造型艺术追求美的物体形式,其创造力就表现在以平衡、对称、变化、整齐等为知识元,并通过整体与各部分的比例配合及其动态过程和交互作用来实现的;艺术的功能不只限于美,艺术同时还在追求事物的完善性,其创造力便表现在让所有的事物能够依据其特有的形体结构和运动规律,并尽可能地让事物符合其应有的功能或达到相应的某种目的,其知识元可能是与材料的、技术的以及外部条件的等方面有关,就像《考工记》中所载:“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其中的“合此四者”就包含了艺术创造力的运用。此外,艺术的创造力还因为艺术与感官经验有关,而表现在为达到快感和愉快目的方面的努力;因为考虑到寻求理性和感性的统一,而表现在如何让理性内容表现于感性形式方面的努力;因为考虑到人生活在社会现实中的客观存在性,而表现在为追求真理的普遍性方面的努力。
  人类经历长期努力积淀了丰富的文明,包括已经消失了的文明,都是普遍意义上的人类创造的成果,艺术品就是人类文明的成果形式和重要证明。作为人类文明成果艺术品及其创造力具有相当的复杂性,为了便于析理,通常从特性和结构上将其划分为三种类型:源于生理和哲学层面的潜在创造性;源于某种有意识活动和传统美学意义上的中层创造性;源于因知识更新需要的表层创造性。这三种类型表现为三个层次,同时又表现为从内核到表层的结构性推移,如果将内核设定为真正的创造,那么表层就是类似的创造,而在这两极之间,则存在无数的能级,中间的能级难以在此详加分析和讨论。不过在通常意义上被认定为具有创造性的东西,往往会被人们描述为:新颖的而非陈旧的、突破性的而非固有的、开拓性的而非局限的,独特性的而非常态性的。当然,关于创造性还有类似的其他各种描述。
  关于创造性的认定,对于个体和社会整体来说是不一样的。个人的创造性也不等同于人类整体的创造性,而学科建设所强调的则是普遍意义上的创造性。个体的创造对于个体本身来说是创造,但对于全人类来说,最初的创造才是创造,其他的创造则属于类似创造。创造不仅是在比照中被确认的,而且还存在因行业和对象不同的差别,如关于专利的创造性描述:与现有技术相比,该发明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该实用新型具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人类文明是陆续被创造的。19世纪早期,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自然哲学教授奥斯特发现了电和磁之间的联系,后来又有法国科学安培揭示了只有运动的电荷才能产生磁的奥妙,直到今天将电磁原理应用于日常生活,如电磁饮水杯的发明等,这种持续不断的累积和可验证式创造在自然科学领域是十分普遍的。但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其创造模式和认定方式并不全是表现在累积和可验证的持续探寻方面,而是将持续的同质探寻视为传承,而个体的创造性反而是作为一种普遍的创造方式被认同。艺术创造的特征在于外观内省,以悟为体,它不像自然科学那样以单向式探求物理形态为主旨。艺术创造从精神层面、活动过程和行为结果上围绕着人类自身向外观照,最终又回归于人类本身。换句话说,艺术的创造力源于人类自身情感表达,又以直觉理悟的方式判定艺术的价值,如艺术风格是包括艺术本质和富有意义的表达系统,而本质和富有意义的表达则又是通过艺术家的个性和一个群体的广泛认同实现的。
  人类的创造力在推动艺术发展的同时,也形成了基于形象思维的感性模拟和非线性、可逆式创造力特征。来自艺术史的大量事实证明,无论哪种艺术表现形式,都曾有过复古与怀旧的思潮,也都曾有过对传统的、古老的、原始的或是本土的、在地性的刻意追求和对于他者仿效的表现,它们依靠记忆重建,以视觉的、听觉的,甚至是通过触觉、嗅觉的方式表现出实际上是源于对自身创造力的认同。
  六、共生的存在方式
  艺术总是以共生的方式存在,这种现象不仅非常普遍而且具有相当程度的必然性。共生,原属于地理学、生物学和生态学概念,按其字面意义,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共同生活。在生物学中,共生这个词常被用于描述两生物体之间生活在一起的交互作用,而根据其交互位置的不同,人们又将共生具体划分为内共生和外共生。另外,共生的形式也被区分为两种,即专性共生和兼性共生。前者生物需要借助共生关系来维系生命,后者是指为了提高共生生物的生存几率,但并不是必须的。生物学意义的共生,在一百多年以前就已由真菌学家德贝里提出来了,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人们对于共生现象的理论研究,已逐渐由生物学领域延伸到社会学领域,而艺术的存在属于十分典型的共生存在方式。
  艺术家们常说为艺术创作倾注了全部的心血。这句话既是艺术家关于自身体验的表达,也包含了大众对优秀艺术作品的期望,与此同时还印证了另外一个道理,即没有情感倾注的艺术作品往往缺乏艺术的生命力。艺术作品与艺术家情感共生,而情感又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它既包含了艺术家对自身体验控制的一面,又暴露出外向表现的一面。如何控制和如何表现是在艺术家个性、修养与外界条件的交互作用中被确定下来的。假设主题、时代、材料等客观条件完全相同,不同的艺术家仍然会产生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因为艺术家的个性与其自身的生物天性及其隶属的社会关系是兼性共生。
  提及社会关系的兼性共生,不能不涉及艺术品欣赏。如通常所言,艺术是审美的,但如何才能实现审美呢。想当然的方法是依靠理论家、历史学家和鉴定专家为观赏者解释或界定艺术作品,这或可吸引观赏者的注意力或是激发某种想象与愿望,却不能从实质上体验艺术的美。因为解说通常需要分析对象,分析自然会以物理因素去支解艺术作品的整体,如从材料、构图、色彩、造型、空间、光影、象征意义或从动作、节奏、韵律、表演技巧等方面,分别对构成艺术作品的元素进行拆解。于是原本相互依存和影响的整体,如一台完整的歌舞剧、一幅完整的绘画作品,完全可能因为分解说明和区别对待而丧失了真实的美感,关系极其微妙又变化丰富的体验没有了。其中,丧失了还不仅是完整性,还有用于描述艺术作品时的语词是否能够恰如其分地表达艺术形象包括图像、音效、动态的真实和对应性,同时,还要考虑到我们内心对于艺术品真实感受等。所以,如果不与艺术品面对面的直接交流,美感更难以在实际上奏效。所以,当某一件艺术品让你感到惊叹不已的时候,多数情况你就在艺术品跟前或就在现场,惊叹实际上来自于那艺术所传达出来的情感状态与作为观赏者的情感述求之间所产生了共鸣。另外,艺术学中的共生存在方式还包括艺术家与艺术评论、市场,设计与项目委托方之间的共生存在等。
  共生的存在方式既指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共生,也是包含在某一艺术品内的所有因素的共生。前者如宗白华先生所言:“中国的绘画、戏剧和中国另一特殊的艺术——书法,具有共同的特点,这就是它们里面都是贯穿着舞蹈精神(也就是音乐精神),由舞蹈动作显示虚灵的空间……。而舞蹈也是戏剧艺术的根基。” 这里讲的不仅是中国艺术的虚实相生,同时也指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相关性。后者意谓任何处于艺术作品中的对象都不再是单纯的客体,也即不再可能是对于对象本来样子的模仿,艺术通过表现某一对象反映这一对象所属世界的同时,也表现了艺术家所属的世界。今天,那些原本被视为生活或生产工具的大量工业产品之所以有些被认同为设计艺术品,理由是那些工具已经不再是原始意义上的简单工具,而是从造型、结构设计和材料搭配中越来越体现了人性的存在。同样,演员的表演也不再是演员自身言行、音容的再现,而是与角色情感交流的共生存在。艺术以共生的方式存在,它的存在不仅是物质的感觉性的存在,而是活的存在,是作为一个生活世界的存在。
  七、艺术宜发展性评估
  最后,我想结合上述艺术表现和艺术学内涵,简要谈一下艺术学学科建设中将有可能碰到的问题,如关于对艺术价值的判定的学术评估等。任何学科建设中都会有一些让人困挠的问题,但我们需要区分清楚问题的性质,即哪一些困挠的问题是固有的且难以摆脱的,哪一些是发展中可以修正的问题,哪些本该是基本的问题,哪些又是属于特殊的问题。
  比如在艺术界常常习惯地将学术认同与艺术价值认同这二者联系在一起,所以动辄学术、言必学术,甚至认为艺术创作也就是学术。其中的原因之一,恐怕还在于他们并没有从根本上厘清学术、研究和创作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学术一词在古代中国多指探究学问的方法与水平,与我们现在认为的研究一词相近。而只有将学术一词对应英文academia,将其作为高等教育和研究的科学与文化群体,并具体再联系到中文的学术界或学府等解释时,那些认为艺术不是学术的观点才让人觉得不可思议。所以这里需要区分清楚的是,艺术是不是学术与艺术是否包含学术,它们实际上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概念。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看到,长期以来将研究与创作分别对待也已是约定俗成的事实,因为这两者的学术旨向不尽相同。前者,强调以方法论探求问题答案或事物的性质、规律的过程;后者,突出的是形式和内容及其对艺术构成要素诸如线、形、色、调、比例、尺度等的技巧和情感表现。艺术创作当然包含着学术的成份,但同时也是一个研究的过程,反之,研究同时也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否则研究便可能得出新的结论。如前所述,艺术的知识,不仅是感性和理性相互作用、影响的结果,而且还作为一个确定是与不是的观察与思考过程存在着。漫长的艺术史,事实地证明了艺术本身就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关系和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例如没有图像证据,我们便无从知道人类的文化是如此地久远、丰富、灿烂、深刻和迷人。
  学术研究绕不开实证,这是常识。艺术正是以其自觉、主动的深刻化及其系统化倾向的实证,不断推动学科的发展。然而,学术研究是否真实可信,需要在怀疑中反复验证,直至洗尽铅黛。问题在于,艺术品价值的实证性研究通常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和动态性,结果致使艺术评估长期难以形成清晰的学术标准,这种情况与艺术学自身特征不无关系。历史上对于凡?高作品的认同过程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典型例子,比较普遍的情况是:艺术家在当时完成的艺术品,往往不可能像市场的电器商品那样可以直接定价并通过市场反映出价值;某些一时被拍卖出高价的艺术品与它的学术价值之间不能简单地划等号;在美术界,个别在读年轻学生能获全国美展金奖,而某些资深教授作品参展却会名落孙山,这种情况实际上反映出了一时的作品价值判定与隐藏在作品背后的学术积累的极不相称。有时候,稿酬或说是对研究成果的某种回报,但它与研究实际创造的价值又是很不匹配。所以尽管我们都认为艺术家伟大,而实际上却不会有人轻易用为艺术家埋单。这些都是长期困挠在艺术学学科建设中的问题。所以,考虑到艺术品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显露出价值以及艺术不容易定价的特点,我们的学术界对于艺术学研究成果的认定要适当宽容,保留必要的自由空间,更应该以发展性眼光看待艺术学研究。
  适当宽容和自由的学术研究氛围,必然带来艺术研究的多样性发展。学科建设中的多样性研究对于知识进步和创新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这是良性互动,同时也符合于艺术特征和发展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于艺术研究成果的呈现方式也应进一步体现内容与形式的多样统一。例如形成学术研究成果的表述方式与论文形式,在考虑到交流和沟通平台的规范统一要求以外,应该同时考虑艺术学的特殊性,使形式与内容更加趋于统一,以协调艺术家者之间的行为,减少交流成本,从而使得知识可以更好地积累和传承。一般来说,研究成果表述与论文形式源于两种基本思维模式:一是以限定概念范畴和强调形式逻辑的研究范式,它源于西方古典哲学和现代自然科学思维相结合所构成的知识体系;二是以突出微妙精深的观察和理悟为特色的研究范式,在中国大体因为中国艺术所倚重的创造性点化和阐扬思维传统有关。这两种表述方式在今天看来应该给予同样的尊重,而不应再是以自然科学或文学的成果表述与论文形式继续单方地钳制艺术学论文的表达格式。这样也就带出了另外一个问题,即如何建立相应有效的学术评价机制。从发展性上说,建立一个良好的评价机制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组织内的评价,另外一个是职业同行的评价。目前在这一方面存在有大量的具体问题,这些也都是学科建设中应该予以考虑的方面。
  此外,在艺术学领域中由于没有一个非常容易量化的指标,所以学术声誉就变得十分重要,这也是学科建设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但是维护声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太多的人有太多的短期利益的诱惑,在艺术越来越多元化的情况下,我们不但要深刻明晰艺术的内涵和艺术的边界,同时应该谨记作为一个艺术家和艺术研究者自身的职责,不应该忘记自己在做什么,我们创造艺术品的目的是什么。只有这样,独立成为学科门类的艺术学才能得到健全的发展。
《艺术学从文学门类中独立出来其实有大名堂》
(记者周玮)
今年3月艺术学从文学门类中独立出来升格为学科门类,艺术界一片欢呼。如何抓住这个重大机遇、切实推进艺术学科建设跃上一个新台阶?文化部14日举行的艺术学学科建设座谈会上,诸位专家学者展开了热烈讨论。“不能小看艺术学学科升格,其中有很多大文章要做……”文化部部长蔡武的一席话引起大家共鸣。
&&& 蔡武说,学科规制升格使艺术教育渠道更加广阔,学科设置更加合理,学位授权更加自主,这些不仅促进艺术专业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与供给,而且也将促进艺术教育朝着体系化、规范化和国际化大踏步前进,有利于改善人才结构、改变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合理设置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所急需的前沿专业;学科外延拓展带来学术空间的扩容,艺术知识谱系更加完善,艺术研究对象更加丰富,学科边际性、交叉性和前沿性更加凸显;学科意识增强带来艺术创作、艺术生产和艺术管理的积极连动效应,艺术基础理论更加坚实,艺术批评更加活跃,理论与实践在新形势下的良性互动必将极大地解放艺术生产力。
&&& 机遇同时也就是挑战。蔡武指出,扩容后原有的学科关系发生深刻的变化,如何准确地把握这些变化,为广大艺术工作者提供规范、严谨和清晰的知识路线图,就极为重要而且非常复杂;人才培养渠道和学科框架拓宽以后,必须有待广大艺术工作者长期的辛勤耕耘,必须有待一大批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拔尖人才和精品力作脱颖而出,必须有待社会的普遍认可和国内外艺术界的认同;艺术学学科门类独立以后,更要求我们系统总结基本规律,加强艺术理论建设。
&&& 对取得艺术学学科升格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艺术创作的全面丰收,蔡武提出了三点希望:
&&& ——要充分提高认识,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转变文化发展方式的高度来看待学科升格。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歌猛进以及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全面提速,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更加丰富,满足文化需求所必备专门人才更加多样,艺术建设和文化发展过程中人才结构性矛盾日渐突出。与此同时,随着艺术与科技的高度融合,艺术形态甚至艺术业态出现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变化,动漫艺术、网络艺术以及数字艺术等社会影响日益显著,由此带来我们对艺术的认识、对艺术规律的把握和对艺术学科的设计等,必须与时俱进。
&&& ——要切实制定措施,把艺术学升格为学科门类的总体安排分解为切实有效的各项具体工作抓手。着力谋划艺术学学科的长远发展大计,细致制定一级学科、二级学科甚至三级学科的学科目录,提炼一批有利于夯实艺术基础理论、有利于回答和解决艺术发展和文化建设中遇到的现实矛盾、有利于推动文化繁荣和艺术人才成长的重大课题,调整结构,增加投入,制定出操作性强的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激励政策与配套措施,努力使升格后的艺术学有非常明显的变化和令人瞩目的成果,使艺术教育、艺术科研和艺术管理出现预期的新变化。
&&& ——要尊重艺术规律,求真务实,统筹兼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整体布局中,艺术事业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而发展艺术事业又是一项长期、艰巨和复杂的文化工程,涉及的问题多,社会影响面广,对其中产生的任何一种变化,我们都应精心谋划,系统考虑,全面安排。在艺术学学科升格后,务必要努力做到高层次专门人才与职业艺术人才培养的双向发展,务必要努力做到中国传统艺术智慧与西方艺术知识背景的互为补充,务必要努力做到艺术理论成果与艺术实践成果的相得益彰,务必要努力做到专家学者的热情与广大艺术工作者的积极性共同发力,最重要的,务必要努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达到艺术理论建设与解决现实问题的高度统一。
刚表态过的朋友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超炫空间 超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