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乡下人哪儿去了.培根的 论读书 赏析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 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 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 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 愁倚两三松。
1.请找出颈联中用得最精妙的两个字,并对其中一个字进行赏析。(4分)
2.有人说这首诗主要的人物形象是李白,有人说这首诗主要的人物形象是道士,你认同哪一种观点,请说说你的理由。(4分)
3、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4分)最精妙的两个字是&分&和&挂&.(2分)& 茂密修长的野竹与云雾相接,本来是一幅静景;然而诗人用了这一个&分&字,就有了动的意味了,它使人联想到山风徐来,移动的云雾不断地从野竹梢头飘过的情景。(2分)(青翠的山峰之上,一线泉水,凌空飞注,本来是一幅动景;然而诗人用了这一个&挂&字,就又由动化静了,它使人想见山峰的陡峭峻拔和山泉的垂直落下的情状。)
2、(4分)①我认为这首诗的主要人物形象是李白。因为诗歌通过描述李白访友未遇的一天中的所见所闻(1分)和所感(1分),抒发了李白对自然山水的热爱(1分)和对友人的真挚感情(1分)②我认为这首诗的主要人物形象是道士。因为从题目来看,诗是因道士而写。(1分)& 诗中的景物描写,如桃花、野竹、两三松,都烘托了道士的淡泊、疏放的风骨。(2分)作者访道士的心情从出发的愉悦到不遇的失望,表现作者对道士的仰慕和敬重,其实也侧面表现了道士的人品。(1分)
3、描写的景物的特点是清新幽静、超凡脱俗。蕴含了诗人造访道士不遇的惆怅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题分析:这是一个拜访类诗题,诗题包括两部分信息:1、拜访的对象是深居山中的道士,2、拜访的结果是不遇。此类词题常见特点是先描述拜访的过程与景色,再抒发不遇的情感。
1.简析颈联中的&分&和&挂&字的妙用。(6分)
2.分析说明&愁倚两三松&一句中包含的诗人的思想感情。(5分)
1.野竹与云气相接,这本是一幅静景,但诗人用了一个&分&字,就有了动的意味,它使人联想到随山冈徐徐移动的云雾,不断从野竹梢头飘过的情景。(3分)一线泉水,凌空飞泻,这本来是一幅动景,然而诗人用一个&挂&字,就由动化静了,它使人像看到陡峭的山峰上,山泉垂直落下的图景。(3分)
2.&愁倚两三松&描写了诗人在松树之间徘徊的情形,(1分)表达了诗人访道士不遇之焦躁不安的心绪(1分)和怅然若失的愁情;(1分)也侧面折射出诗人对道士的渴慕。
1.试题分析:颈联&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是诗人进山的第三程。从上一联&不闻钟&,可以想见诗人距离道院尚有一段距离。这一联写来到道院前所见的情景&道士不在,唯见融入青苍山色的绿竹与挂上碧峰的飞瀑而已。诗人用笔巧妙而又细腻:&野竹&句用一个&分&字,描画野竹青霭两种近似的色调汇成一片绿色;&飞泉&句用一个&挂&字,显示白色飞泉与青碧山峰相映成趣。由于道士不在,诗人百无聊赖,才游目四顾,细细品味起眼前的景色来。所以,这两句写景,既可以看出道院这一片净土的淡泊与高洁,又可以体味到诗人造访不遇爽然若失的情怀。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最后两句,方才点明&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的诗题.人们都会有这样的常识:大凡去访亲探友,不能相遇,就会令人焦躁不安.李白去拜访道士,道士不在道院,又无人知道去向、怎能不使他十分着急呢?尽管道士不在,诗人并没有立即返回,他远道而来,总想能见到道士,同他畅谈一番.&愁倚两三松&,写得极其生动形象,写诗人等待道士回来,倚靠遍了道士门前的两三棵松树,而道士仍然未回.&愁&字,颇能传神,把诗人着急的神态.刻画得清晰可见,历历在目.&无人知所去&,是一般的陈述句.只是说明道士不知所去.是为&愁倚两三松&句,所作的铺垫.
三、相关知识与创作背景:戴天山,又名大康山或大匡山,因山势高峻直插云天而得名,在今四川省江油县,李白早年曾在山中大明寺读书,这首诗大约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前六句写往&访&,重在写景,后两句写&不遇&重在抒情,情致婉转。分析时要抓关键词语。
首联:&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描述早晨上山途中听到潺潺的溪水声和偶尔从远处传来的汪汪的狗叫声,看到路边的桃花上挂着明净清亮的露珠,显得格外浓艳。(手法:先描写听觉,再描写视觉)关键词语是&带露浓&。其作用:一是点明在描写晨花,二是运用暗示手法:暗写道士身居世外桃源的超凡脱俗。
颔联:&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描述自己在山林深处常常看到鹿群,中午时分还听不到寺院的钟声,只有多情的溪声相伴。关键词语是&树深&、&午&;显然是写山中景、&午景&。这里依然是运用了暗示手法:明写&时见鹿&反衬&不见人&;以&不闻钟&暗示道院无人。
颈联:&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这是描画自己来在道院前所见到景致:融入野外青山中的绿竹与高挂在翠峰上的飞瀑。注意:此联是本诗最值得品味的一联,用语极佳。&野竹&句是描绘近景、静景,其中的&分&描绘出野竹与青霭这两种近似的色调的细微差别,同时赋予其动的意味,能使人联想到山风徐徐,云雾不断从野竹梢头飘过的情景。&飞泉&中的&挂&则显示出一线银泉凌空飞来,高挂在青峰翠岭之上的情态。手法:寓动于静,化动于静。
尾联:&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写久等不遇。没有人知道道士的去向,愁闷使&我&多次倚靠在松树上。&无人&,已隐约道出身体疲劳,饥肠辘辘,加上连问讯的人都找不到的愁闷之情。等,还是去,举棋难定,更是愁上加愁。
&愁倚两三松&借助动作心理描写,形象具体地写出了诗人焦躁不安、急切难耐的形状和剧烈的内心活动,于是浓重的胸中愁情跃然纸上了。
相关阅读:
------分隔线----------------------------
古诗文图片鉴赏“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赏析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
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
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
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
愁倚两三松。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是一首五言律诗,据专家考定,写作该诗的时候诗人还不到20岁。戴天山(又名大康山)固山势高峻直插云天而得名,位于今天四川省江油县,是李白青少年生活的地方。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括述访友末遇的一天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到抒发了对祖国山水的热爱和对友人的真势的感情。可以这么说:这首诗是一幅山水画,是一首友情曲,请让我们一齐来欣赏: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这是诗歌的首联,(律诗由八句组成四联,名称依次叫:首联、领联、颈联、尾联)一开篇作者就以清幽的音响和绚丽的色彩营造出浓浓的诗意。
诗人很简单就启程起路了,这时大地还在晨曦中甜睡,四无人语,一片寂静,只听到潺潺的流淌的溪水声和偶尔从远处传来的几声汪汪的狗叫声。诗人走呀走呀,天渐渐亮起来了。只见路边的桃花那红朴朴的脸上挂着明净清亮的露珠,在朝阳映照下,显得格外浓艳。
&&诗人用短短的十个字,就勾勒出一幅有声有色、清新恬静而又生机盎然的山乡清晨图。不光用字简洁,表现的角度,手法和含义的丰富更值得我们咀嚼。
&表现的角度:先写所闻:犬吠,水声。后写所见:桃花带露(再细心玩味,穿行于盛开的桃花林中,必然嗅到花香芬芳,那么,准确来说是写了听觉,视觉,嗅觉的感受了)。所闻所见,这摄取的角度,暗中也交代了时间顺序,由晨光来露到旭日初生。
&表现的手法:动、静相衬,写出了山乡的宁静和山林的寂僻。“犬吠水声中”是天亮之前的耳中所闻,这时除了朦胧的路影之外:对环境的其余感受只能依靠听觉了。有农村生活体会的人大概都知道,乡间夜晚最常听到的是狗叫声,这里是山村,当然也少不了山泉溪流之声,水声潺潺,间杂着时有时无,时远时近的狗叫声,写出了山乡黎明特有的宁静,明明有声,为什么还说写出了山乡黎明的宁静呢?这是用动的字面写出静的境界,是寓静于动,以动衬静。在文字艺术上不少作家都善于运用这一“相反相成”的手法。
如唐代著名诗人王维《鹿柴》和大散文家朱自清的名作《荷塘月色》。 王维《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空山不见人”,按理应静寂无声,但诗人一个“响”字,表现出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的特殊效果。这就是动反衬静,相反却相成。
&朱自清《荷塘月色》指写月下荷塘那令人陶醉的宁静夜色。在一片寂静中,作者却写上“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这一笔令整个画面更显得静谧了。试想:假如荷塘边正在搭台唱戏,能听到蝉声蛙声吗?说起以动衬静的手法,人们经常提起南朝五籍《入若耶溪》中的名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蝉噪和鸟鸣的动更衬得山林的幽静,的确写得不错,然而这两句诗却被批评家指摘为上下二句语意重复。宋代大诗人王安石曾用谢元贞的一句诗“风定花犹落”与“鸟鸣山更幽”集成一对,使上句静中见动意,下句动中见静意,因而传为美谈。细细欣赏李白这两句诗“犬吠水声中”以动衬静,本来以李白的才情,刻意从风声、人踪、鸟鸣、花落等音响中凑足以动衬静的一联,绝非难事,但李白却从视觉的角度,写出生来娇艳的桃花,经过露水沐浴,在朝阳的金光照耀下,浓妆艳抹,逗人喜爱的图景:桃花带露浓。这是一幅静景,读者从中可以捕捉到这样的信息:山林寂僻,人迹罕至。在车水马龙的烦嚣都市,何来这静美?----作者这里巧妙地为道士隐居生活的情趣作了铺垫,从句意上,上联写动,下联写静,相映成趣,内容也更为丰富了。
这一联含义丰富,既直接写景,也间接叙事抒情,内容包含的信息至少有如下四个方面:
&交代访友的季节----桃花开放的阳春三月;&说明诗人出发的时间;初步透露出诗人与道士之间友谊非泛泛之交&--为访友而远行,固然与路程较远有关,但更主要的恐怕还是访友情切,急于见面,说明要造访的必定是一位挚友吧。诗人赶路的心情很愉快,人逢喜事精神爽,故此所见所闻都有是美的,当然这喜,也是为下文”不遇”的愁而蓄势。访友的心情越迫切,憧憬会面的喜悦之情越浓。”不遇”的愁就更重!筑水库拦截水流,堤坝越高,势能越大----文章的高手就懂得这种”蓄势”之道,欲抑先扬,欲扬先抑.请看南宋诗人林升的《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
前三句把南宋小朝廷统治下的临安府歌舞升平的畸形繁华景象”扬”到极点,但结尾处发聋振聩的一声断喝,贬斥了苟且偷生,不图恢复中原的南宋君臣.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
&当诗人怀着高兴而急迫的心情,走进山里,快到道士的住处时,眼前却呈现了出乎料的景象:树林深处时有鹿出现,中午时分却不闻钟声传来(古时有的地方正午鸣钟报时)。看来道士外出了——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这两句诗,明白如话,不加藻饰,如一泓山泉,看似平淡,掬入口中品尝,却有别样的甘冽,“平平常常却是真”疏朗清新的诗风,在李白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作《静夜思》中有着精当的表现。
李白《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诗仅二十个字,明白如话。但夜深人静,月色如霜(秋凉,心伤)月圆人相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又浑若天成,没有一点雕琢痕迹。说“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清新而又有韵味,主要表现在用字不晦涩,但通过景物烘托环境气氛,委婉地抒发自己访友不遇的惆怅心情。“烘托”是采用绘画技法的一种表现手法,在绘画中,有时画太阳,画月亮,并不直接画出其实体,而在太阳或月亮的边缘画上云影、光晕,从而使读者感知到并没有实际画出的日、月之象。在文学创作中,往往是通过侧面描写,巧妙地刻画没有直接出场的主体。
& 如汉代乐府《陌上桑》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诗中并没有直接写罗敷的外貌,但通过各式人等对她美貌的惊叹,乃至出魂失态的行状,烘托出这位绝色佳人倾国倾城的容貌。
&&&戴天山道士是位隐逸之士,原避尘嚣,其居住的幽静的环境气氛如何表现呢?李白用“树深时见鹿”一语以烘托点染,大家知道,鹿是胆小怕人的动物,但“时见”,足可以说明环境之深幽了。另外,这一“深”字,也透露出诗人的隐隐不安:如此清幽的景象是否意味着友人不在家呢?——心境已不如起程时的开朗轻快了。
“溪午不闻钟”一句,即使叙事:到了中午还听不到钟声,又是抒情:经过半天的跋涉,在山溪边小憩,心情按理应欢畅的,却因“不闻钟”而泛起思绪的波澜。诗人在撩泼溪水,远眺友人故所时盼望与失望交织的惆怅心理,是可想而知的。
&&这一句诗,短短五个字,时间(午)、地点(溪)、事情(不闻钟——“访友不遇”)以及人物的心境都概括在内了,可说是用语简明精当的范例。 &
&“野竹分青蔼,飞泉挂碧峰 ”
&午时已过,诗人猜道士只是暂时外出,不久就要回来,决定等候下去。空暇间,便察看起道士的住处。只见房前舍后,野住遍生,茂密修长的野竹与云雾相接,远处青翠的山峰上,一缕清泉从封顶倒挂下来。
&这一联,对仗工整,意境优美,其“炼字”功力更另人叫绝。且看一个“分”字和“挂”字的妙用:
野竹与云气相接,这本是一幅进静景,但诗人用了一个“分”字,就有了动的意味,它使人联想到随山冈徐徐移动的云雾,不断从野竹梢头飘过的情景。
一线泉水,凌空飞泻,这本来是一幅动景,然而诗人用一个“挂”字,就由动化静了,它使人想见到山峰的陡峭和山泉垂直落下的图景。
&&历代文人大都推崇炼字,即对一句中某一两个词着力琢磨,即试图以一两个单词为中心体现整句的形象、气氛和音律杜甫就自称:“为人性僻耿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以下的诗篇内有流传千古的名句,我们可以从中体会“炼字”对文句的妙用。(加点的字是作者精心推敲的字眼) 杜甫《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王安石《迫船瓜州》 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这一联,不仅“炼字”出色,其内容的深层含义也值得玩味。道士选择这地方居住,诗人也以激赏的笔意谱写这清幽的环境,可见两人的意趣相投,绝非泛泛之交。另外,古人常把竹子视为高洁的象征。苏东坡就说过: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物如其人”,道士的居处,竹子环绕,更说明他气韵的清雅脱俗了。这诗句含蓄地表现出诗人对道士的敬重。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山野地方,人迹稀少,向谁打听道士的去向呢?已是下午时分,诗人万般无奈,只能倚松长叹,心中的愁苦是不难想象的。
& & “无人”,已隐约道出身体疲劳,饥肠辘辘,加上连问讯的人都找不到的愁闷之情,等,还是去,举棋难定,更是愁上加愁。诗人最后把“愁”字点出,不单单是尾联破题的需要,更主要的是诗人心理感情发展的必然结果,诗人正是年青,干脆笔饱墨浓、淋漓尽致地把“愁”字大书出来,使访友不遇之愁形象化了。如果说,单用一个“愁”字来描写自己的心情还嫌抽象的话,那么,添上“倚两三松”这形象具体的描写,就使读者恍佛看到诗人一会儿凭着这一棵松树极目远眺,一会儿又靠着另一棵松树唉声叹气,诗人自然率直地使自己焦躁不安、急切难耐的形状和剧烈的内心活动、浓重的胸中愁情跃然纸上了。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是李白刚步入文学津门的初始之作,虽然没有他日后的成名之作那样广泛流传,但也反映了诗人的艺术风格和艺术造诣。
在艺术表现上,这首诗有两点值得注意:
①语言清新雅淡,纯朴自然,全篇没有一个生难怪僻的字,没有堆砌典故引用成语,通俗流畅,明白如话,表现出纯真的友情,描写了恬静清秀的景色。李白后来称赞别人的诗作“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其实诗人自己更能典型地表现了这种风格。 &
②章法波澜曲折、引人入胜。常言道:“文如看山不喜平”,诗也一样。这首五言律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八句四十个字,却写得时起时伏,饶有情趣。&
首联:喜悦之情溢于表;颔联:欢愉之情转为惆怅之感; 颈联:放眼四周,风物殊佳,内心得到慰籍; 尾联:友人久久未归,日已向暮,终于隐入无限的失望愁苦之中。
&&以上情节的发展、情绪的变化固然是真切的表述,但组合到诗篇之中,又暗中契合了古代诗文“起承转合”的章法。律诗分四联,这四联的名称就隐含着这种章法要求,首联为“起”,讲究下笔切题,颔联为“承”(颔,即脸的下部,即下巴部位,颔骨的作用就是承托),讲究承上启下,第三联叫颈联(意义在“转”,因为脖子是可以转动的),讲究转出新意,拓展诗的意境。尾联为“合”,即収拢全诗,点明题旨。
&&我们再看看李白该诗,完全切合这章法。首联写清晨赶路,已暗点“访”字。颔联的出句承上写欣赏野外情趣的欢愉心情,对句已微露“不遇”的惆怅,承上启下。颈联没有找着写如何如何苦闷,却荡开一笔,写绝胜的风光。尾联,收拢思绪,以“愁”字点破题面“不遇”的意旨。起承转合,章法井然。历来文学批评家论章法,特别注意“转”“合”二步,所谓“转要转得开”,拓展出新的意境,不能再在起承二联的意境上原地翻跟斗;“合要合得拢”,不能只顾拓展,忘却收拢。李白此诗,转合二步处理极为简洁。格律诗中的律诗(8句,4联)和绝句(4句),从章法上来讲,是有共通之处。我们不妨再欣赏一首七律名篇〈〈黄鹤楼〉〉(崔颢)和另一首绝佳作〈〈登鹳鹤楼〉〉,从章法上拓展我们鉴赏古典诗歌的视野。
〈〈黄鹤楼〉〉(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合处是,烟波江山使人愁。
&&这是一首被受推崇的名作。据说李白也为之低首,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感慨。但此诗的前四句真实并不出众。四句诗只咏了“仙人骑鹤飞升”一事。而且重复内容拓展新的意景用了三个“黄鹤一词,颇受讥议,其成功之处在于颈联写景。避开了前两联咏史的内容,拓展新的意境,正如元代杨载在《诗法家数》中论律诗第三联所说的:
“与前联之意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尾联因景生情,扣住登高临远的意境,以所见所感,把古今、人、事、情、景融于一炉,收束全文。
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首句入题写景,起出一个开阔壮美的意境。第二句承上以酣畅的笔墨写景形成珠联璧合的一联。第三句是神来之笔,笔锋陡转,直抒胸中之感,大大拓展了诗的意境。第四句用一“上”字,扣住题面的“登”,点明了乃登高临远之感,以收束诗,同时揭示出当存高远的人生哲理。四句诗起承转合,章法分明,堪称典范!
&当然,从词韵绵长,含蓄浑远的角度来评论。《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还略感不足。譬如结尾一句。突出了一个“愁”字。固然是直抒胸臆。但似乎过于直露,一览无余。难以达到“结尾如撞钟,余韵不尽”的艺术效果。
&&一般来说,口头语言讲求简捷明快,书面语言贵在含蓄有韵味。我们可以试比较李白成年以后所写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温庭筠的《望江南》(梳洗罢)就可知艺术表现力的高低之分了。
&&&当然,能做到言浅意深,令人回味无穷的作品,如上文分析到的李白的《静夜诗》,可算是上上之作了。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全诗没有一字说惜别,没有一字说伤怀,但伤怀惜别之情悠悠无尽,随水长东。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意韵含蓄深远。
望江南&(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
&这首诗是闺中女子思念远游人,盼他早归的情态,笔致疏淡而曲折变化,“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更融会了叙事、写景、抒情各种手法,创造出含蓄蕴藉的意境。如果写到此处即止住就好极了,败笔出自最后一句,“肠断“二字过于直露了韵味顿时变得索然寡淡,可惜!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举一反三(巩固练习,成绩显著提升,去)
根据问他()题库系统分析,
试题“阅读李白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一诗,完成题&。(6...”,相似的试题还有:
阅读柳宗元的《夏昼偶作》一词,完成下面题目。(6分 )夏昼偶作(唐)柳宗元南州溽暑醉如酒①,隐几熟眠开北牖②。日午③独觉无余声,山童隔竹敲茶臼④。【注】①南州:指永州。溽(rù)暑:又湿又热,指盛夏的气候。醉如酒:像喝醉了酒那样要打盹。②隐几:凭倚着几案。北牖(yǒu):北窗。③日午:中午。④茶臼(jiù):指捣茶用的石臼。1.这首诗中体现睡得很深的是哪一个字?(2分)2.请说说“山童隔竹敲茶臼”一句中“敲”的妙处。(2分)3.诗的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2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16分)【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吴均《与朱元思书》)【乙】仆去年秋始游庐山,到东西二林①间香炉峰下,见云水泉石,胜绝第一,爱不能舍。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青萝为墙援②,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大抵若是,不能殚记。每一独往,动弥旬日③。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不唯忘归,可以终老。此三泰④也。计足下久不得仆书,必加忧望⑤,今故录三泰以先奉报,其余事况,条写如后云。微之⑥微之!作此书夜,正在草堂中山窗下,信手把笔,随意乱书。封题之时,不觉欲曙。举头但见山僧一两人,或坐或睡。又闻山猿谷鸟,哀鸣啾啾。平生故人,去我万里,瞥然⑦尘念,此际暂生。
(选自白居易《与元微之书》⑧)【注释】①东西二林:指庐山的东林寺和西林寺。②墙援:篱笆墙。③动弥旬日:常常满十天。④泰:安适。⑤忧望:挂念,盼望。⑥微之即元稹,白居易的好友。⑦瞥然:形容时间短暂。⑧此信写于白居易在唐代元和年间被贬江州(今九江市)时期。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4分)⑴窥谷忘反(
⑵流水周于舍下(
)⑶不能殚记(
⑷信手把笔(
)2.选出下列划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3分) A.尽在其中
其如土石何
(《愚公移山》)B.飞泉落于檐间
余将告于莅事者
(《捕蛇者说》)C.今故录三泰以先奉报
以幽阴深邃奇
(《于园》)D.封题之时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也哉
(《陈涉世家》)3.翻译两篇文章中的画线句子。(6分)(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2分)(2)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2分)(3)平生故人,去我万里,瞥然尘念,此际暂生。()(2分)4.根据文章的内容,回答问题。(3分)(1)甲、乙两文最能概括所描写的山水之景共同特点的一个字是()。(1分)(2)甲、乙两文都是情景交融的山水小品文,都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山水的热爱之情。除此以外,甲文还表达了() 情感;乙文还表达了 ()的情感。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小题。题扬州禅智寺①杜牧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注:①唐文宗开成二年(837),杜牧的弟弟患眼病寄居扬州禅智寺。杜牧得知消息即携眼医石生赴扬州探视。【小题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首联从“蝉”和“秋”这两个字来看,其时当为初秋。“蝉噪”就使人觉得音色的凄咽。B.颔联从视觉角度写静。“满阶砌”的青苔、“故迟留”的白鸟写出了禅智寺的空寂。C.颈联从明暗的变化写静。前句于浓荫暮霭的幽暗中见静;后句从暗中见明来反补一笔,颇得锦上添花之致。D.这首诗写扬州禅智寺的静,开头用动中一静衬托,结尾用静中一动突出,相映成趣,艺术构思是十分巧妙的。【小题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景。诗人用意遣词十分精细。风中摇曳的松枝、桂树露出了萧瑟秋意,烘托出禅智寺的冷寂。B.颔联中的青苔、白鸟,似乎是所见之物,信手拈来,却使人倍觉孤单冷落。C.从颈联中可以获知禅智寺的周围树林茂密,阳光几乎透射不进,夕阳西下时,沉沉的暮霭产生了。D.尾联诗人感慨自己身处如此歌舞喧闹、市井繁华的扬州,却只能在静寂的禅智寺中凄凉度日。想到国家衰败这一局势,诗人的伤感油然而生。《访戴天山道士不遇》鉴赏释义
公元720年春天,赵蕤几乎把自己所有的剑法都教会了李白。李白的“流星浮云剑”已经练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不到20岁的李白也几乎与赵蕤齐名。
赵蕤对李白说,师傅的才识浅薄。
李白说,师傅过谦,弟子哪里比得老师,馒头再大,也大不过蒸笼。赵蕤说,此言不对,俗话说,有状元学生,没有状元老师。我希望你学更多的本领,所以我给你推荐个更高的师傅。世人叫他天山道土,其实就是戴天山道土。
李白说,戴天山不就是匡山吗。
赵蕤说,是呀,匡山又名戴天山。
李白说,我就在匡山书院读书。我早就听人说,有个戴天山道土道行、功夫都很深,可是,此人傲视、鸟瞰世人,很难接近。
赵蕤说,那只不过是传言而已,此人性格豪爽,你只有结交一下才知道。这个戴天山道土是我的知交,只要说我推荐的,他不会怠慢你的。我写好了推荐信,你拿着我的亲笔推荐信去找他去吧。
第二天,太阳还在酣睡,李白就早早地起来辞别师傅,拿着师傅的推荐信去找戴天山道土了。
戴天山的春天风景秀丽,桃花盛开,挂着明净清亮的露珠,树林里边时而看到小鹿蹦蹦跳跳。小溪流水潺潺,偶尔远处传来几声汪汪的狗的叫声。
李白路遇行人便打听戴天山道土的居处,那人告诉李白位置,指了方向。李白按照那人指的方向走去。
&中午时分,应该是道土撞钟的时候了,怎么听不到道土的钟声呢?李白纳闷。
李白来到了戴天山道土院子里,却不见道土。
李白自语,原来如此,道土出门了,我怎么可以听到他的钟声呢?虽然没有见到戴天山道土,但是李白也非常的兴奋。遂吟: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雨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往,愁倚两三松。
李白又给这首诗加上名字,自言自语说,就叫《访戴天山道土不遇》。
&&   鉴赏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早年的作品。李白早年曾在戴天山中的大明寺读书。一次去拜访山中一位道士,却没有见到他,便写下了这首景美情深的五言律诗。
戴天山,又名大康山或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县。
 泉水淙淙,犬吠隐隐,桃花带露,浓艳耀目。在林间常见到小鹿,到溪边时,已是正午,却听不到钟声。来到道院前可道士不在,只见挂上碧峰的飞瀑而已。人不知去了哪里,吾焦急地倚松两三松。
 全诗八句,无一字说道士,无一句说不遇,却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访道士不遇。
戴天山—— 四川昌隆县北五十里
不遇——没有遇到
吠—— 狗叫   带露浓—— 挂满了露珠
树深——树丛深处
霭ǎi—— 云气,云雾密集的样子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