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界之张口困难难给多少经验

大林间奧义书(一)
五十奥义书——大林间奧义书(Brhadaranyaka Up.)
喜欢印度宗教文化的朋友,请添加QQ
奥义书群:<font COLOR="#FF224 欢迎您的光临!
敬请关注公众号:奥义书(aoyishu)
&第一婆罗门书
& 维朝霞,祭祀马&#9312;之首也。日,眼也。风,气息也。口,宇宙之火
也。年,祭祀马之身也。天,背也。两间,腹内之虚;地,腹外之隆 也。方,胁也。方之间,肋也。季候,肢体也。月与半月,关节也。
昼与夜,足也。星宿,骨也。云,肌也。半消之刍秣,沙漠也。河流, 脉络也。山岳,肝肺也。草木,毛也。晨,上身也。暮,下身也。其
欠伸也,闪电;其震动也,轰雷;其溺也,则雨。语言,固其声也。
此《奥义书》以"马祭"之马,恢宏为宇宙大观,文与意皆诡奇。《夜珠韦陀》,述祷
祝祭祀者也,而祭祀莫重于用马。故以马为喻,发其《奧义书》之端。——此《婆罗门书》,亦(百道婆罗门书》十,六,四,据Kapva氏本之编次。——又即《林间书》之第三章也。
2、维昼,马前之盘盂也,以作;其藏在东海。维夜,马后之盘
盂也,以作,其藏在西海。置此二盘盂&#9313;以卫此马。其为骐骐
也,则负诸天;其为骏马也,则负乾闼婆&#9314;,其为骁马也,则负阿修罗&#9314;,其为凡马也,则负人。海,其亲串也,海为其藏&#9315;&。
&#9313; 马前金盘盂一,马后银盘盂一,所以JC蝌灌也。象征孟加拉湾及印度洋。置
盘盂之处曰"藏"。
"乾闼婆"(Gandharva)'同Avesta中之Gandarewa,在《黎俱韦陀》中原是一
神,居于空界,守护天上之"梭摩"(Soma,酒名,义亦是"月")。与诸水相关,亦与Avesta
同说。后世始化为多数,为天上诸"飞仙"(Apsara)之伉備云。
&#9314;&"阿修罗"(Asura),同Avesta中之Ahura,在古韦陀时代,义原是神圣者。至
古韦陀末期,宇义始转变为"空中鬼怪",随佛教入华而讹为"海底夜叉"。公元后十四
世纪,萨衍拿疏《黎俱韦陀》,尝以十余义解此名,皆善义也。
&#9315;&古印度祭祀之事五,以栖牲而异。用人,用马,用牛,用羊,用山羊。主祭者,
多酋长邦君,必一夫一妇。行礼之祭^1,有专唱赞者,有执事者,有纠仪者。尚有宰夫,
火夫等。每一大祭祀,必有目的,必用牺牲,必有布施。以寻常者而论,其事始于人山
伐木为柱,所以系牲也。斧斤有祝,伐树有度,长或五,六,八,九,十一,十二,十三肘不
等(每肘约当计英寸左右),离根不得过髙,免碍车行之轮轴也。伐后有咒,涂酥油而祷
其生新枝也。柱数十-,表火神等十一神,斫之八方。其次撋地,土必堆向东方,洒水,
布草,灌酥人穴,涂油于柱而树立之。以草作环环之。皆有祝诵。其次筑坛,燃火,仪
式繁重。其次牵牲束柱,咒诵洒水以洁之,又饮之以水,以涤其腑脏也。更涂酥油于其
额而洁化之。作若十仪式已,祭司始发命曰"靖之!"屠人乃或镒之或宰之。至是,主祭
者之妇,捧水前而祝福,以水涤牲之窍穴,口,鼻等。余水之半,祭司等取以洗涤之。然
后剖而割其脂育以燔于火,涂穌而炙之。次作洁身之礼,而以稻麦制饼为献。次第取
心,舌,胸,前腿,胁,肾等,涂酥以炙之。大抵初献十一次,亚献十一次,终献十一次。
事毕,取牲血和泥烧砖,备筑坛之用。取贯其心之叉,埋于干土湿土相交之处;以为牲
畜被杀,其苦毒皆聚于心。由心而传于叉,若投之水则传之水,若埋于地则灾及草木
也,故埋于干上湿七相混合之处也。此种祭祀,仪文繁多,每一微细动作,皆有象征而
不可乱也。古代盛行,至佛教起而其事始衰。
&顾"马祭"犹有异于余者,典礼更隆重,唯在国君则行之。一年以前,拣祭祀之马,
作种种仪式巳,放而任其行,国君则引大军随其后。凡此马所过之境,其王必或降或
战,终必尽皆征服而后已,一年以后,驱马及其俘虏而归,乃行此大典,所以夸耀战功
也。于史有征者,公元前二世纪,松嘉王(PusyamitraSunga)尝恢复此古礼行之。公元后四世纪海护王(Samudragupta)又尝行之,五世纪童护王(Kun^ragupta)犹行之。至
七世纪,则军王(Adityasena)亦尝行之。每行此大典,必有诗人咏耿其事,或铸纪念钱币发行。七世纪以后,遂无闻焉。(参考Br.
13,1-5;3,6,4,V.S. 22-25; AV. 9. 7则说"牛祭",与此相类。Barnett, Awig. of
India 1913; Mac Donell, J. R. A. S. 1916余印度古代史,多记此亊。)
第二婆罗门书
1、太初,斯无一物也。死亡者,饥饿也;唯此遍复。
& 彼始作意&#9312;曰:"我其有身乎!"
& 彼游行而歌颂焉。当其歌颂也,水始生起。则曰:"唯我之歌
颂也,而有水&#9313;焉。"惟此则光之光明性也。
&唯然,有如是&#9314;知此光之光明性者,则得乐焉。
"意"即"末那"(manas)。"作意"亦可,曰"动念",即"创造心思"。
梵文"水","乐",原是一字kanu亦可译曰:"而有乐焉"。
"歌頌"原文字根为arc。"乐"为ka。合之则为arka,义为"光明"。"光之光明
性",言外之意,为"光之乐性"。(有其意,无其文,故不出之译文,而阱注于此。)
2、唯然,水,光明也。水之为沫者,则凝聚焉,是为地。&
& 彼&#9315;劳于其上而自苦也,其热力元精乃化为火。
此下诸"彼"字,皆指死亡。
3、彼自分(其身)为三:太阳,三之一也。风,三之一也。彼遂为
生命气息而三分&#9316;&。
& & 彼之头,晨之方也;此方彼方&#9317;,皆其前胫也。彼之尾,暮之方
也;此方彼方&#9318;,皆其后胫也。南与北,其两胁也。天,背也。两 间,腹之虚也。地,胸也。彼安立于水中。有如是知者,凡所至处
皆得安立已。
"火,三之一也。"当足成。上节曰化为"火",故云。商羯罗琉作是说。
"展之方",东方也。"此方彼方",东北,东南也。
"暮之方",西方也。此"此方彼方",西北,西南也
4、彼起愿望:"我其生第二身乎!"遂以意&#9319;合于语言。彼为饥饿,即死亡也。为其元精者,遂化为年&#9312;。年,前此所未有也。孕
之如此其久也,为一年;时过然后生之。生之已,彼遂启其口,则
"哗!"(bhap)&#9313;然有声。语言由是兴焉。
此即下第四《婆罗门书》,第十七节所谓"心思"。"语言,其妇也"云云。
"年",表"时间"。
&#9313; bhap—bhapati
BP"说"。此动词之根是"形声"字。——死亡对此初生者张 口,如欲吞之也。
5、彼遂思忖:"我若唯此之图,则作食仍将少也。"遂以彼语言,以
彼自我&#9314;,而创造诸有,凡此世界万物,《黎俱》,《夜珠》,《三曼》,唱 赞,祭祀,人类,牲畜,皆是也。
& 凡彼所创造者,彼皆取而食焉。彼消食万物。此"阿帝体"&#9315;
(aditi)之消食性也。
&有如是知此"阿帝体"之消食性者,则消食一切,万物皆其食 粮也。
"彼语言"谓《韦陀》,"此自我"谓"意",即"心思"。
死亡即阿帝体(Aditi),在《韦陀》中为后起之一纯粹抽象之神。字义原是"无
缚",即"解放"或"自由"也。为-群神名Aditya者(数或七或八,以婆奴拏为首)之母,
有解脱人生痛疾及道德罪恶之权能。后世則视为一切天神,且更视为"自然"矣,则韦
楦多学派之观点也。"自然"有生灭,以其"灭"喻为"消食"。取字根ad。义为"食"。若
广义以推,"食粮"皆可谓物质,即所谓享受物质也,
6、彼起愿望:"我倘以更大之牺牲作祭祀乎!"乃自劳苦。彼自劳
而自苦已,光焰与气力皆出焉。唯然,生命气息即此光焰与气力
也。若生命气息离乎身也,则身肿大。——意,固尝在其身中也。
7、彼起愿望:"我身倘可供祭祀乎!由是我将有身乎!"遂化为
马。是其张大&#9312;者,是足供祭祀矣。此"马祭"一名之由来也。&
有如是知此者,是知马祭者也。
& 遂不羁,而放之于意&#9313;,一年,取之以自奉。牛羊则奉之于诸
天。是故同于供奉诸天神,即此奉于造物主之牺牲矣。(谓祭祀 之马。)
& 唯然,彼光辉者(太阳),即马祭也。年岁,其身也。
& 此世间之火,马祭之火&#9314;也,诸世界为其身。二者,一为祭祀之火,一为马祭,二而一者也,唯是一神。彼征服生死转流,死亡不能得彼,死亡为其自身,彼化为诸神之一也&#9315;。
aSvat,义为"张大",asva,义为"马"。同出字根as。故云,——"一名之由来"
句,原文直译乃"马祭之马祭性也"。
"马祭"之马,即牺牲品,在祭祀之前一年,即任其邀游,不羁也。
&#9314; arka,BP"光明"。见前注。
当足成一句曰:"则如是知者也。"三"彼"字,皆指知此说之人,
第三婆罗门书&#9316;
此书当参读《唱赞奧义书》一,二。此为本源,彼书则引据此书者也。(证之以 7W&m Up. Br. 1,60. 2,1—2. 2,3.
2,10而可信。)彼处以"乌特吉他"为"生命气息"之
象征而敬之,此只以"生命气息"唱"乌特吉他"而已。——"生命气息"之说,为"自我"
(性灵)教义之先驱,为双超善恶,亦又其实际象征(Pratikam)也(参《大梵经》, Brahmasutra
4,1,4)&——"乌特吉他"(Udgitha),即祀事中一重要部分,即"离声唱 赞"也。
1、造物主之后嗣分为两系:诸天与诸阿修罗也。诸天较为幼弱,阿修罗则长而强。彼等争雄于此诸界。
& 于是诸天相谓曰:"我等且于祭祀中以唱'乌特吉他'而征服阿
2、彼等乃谓"语言"曰:"汝为我辈唱“乌特吉他"&
& 曰:"如命!"
& "语言"遂为彼等唱"乌特吉他"。凡语言中之可乐者&#9312;,皆唱
以归于诸天;凡说之为美者,皆归于己。
& &诸阿修罗知之,曰:"唯!彼等将以此髙唱师而克服我辈矣!"
群往而迫之,塞以罪恶。斯罪恶也,唯彼之说非正语,即此罪恶也。
&#9312;"可乐者",本义为"可享受者",又义为"有用者"。一以下皆同。
3、彼等乃谓"气息"曰:"汝为我辈唱'乌特吉他,!"&
&曰:"如命!"
& "气息"遂为彼等唱"乌特吉他"。凡气息中之可乐者,皆唱以
归于诸天。凡嗅之为美者,皆归于己。
& &诸阿修罗知之,曰:"唯!彼等将以此髙唱师而克服我辈矣!"
群往而迫之,塞以罪恶。斯罪恶也,唯彼之嗅非正气,即此罪恶也。
4、彼等乃谓"眼"曰:"汝为我辈唱'乌特吉他,!"&
&曰:"如命!"
&"眼"遂为彼等唱"乌特吉他"。凡眼中之可乐者,皆唱以归于诸天;凡见之为美者,皆归于己。
& 诸阿修罗知之,曰:"唯!彼等将以此高唱师而克服我辈矣!"
群往而迫之。塞以罪恶。斯罪恶也,唯彼之见非正色,即此罪恶也。
5、彼等乃谓"耳"曰:"汝为我辈唱'乌特吉他,!"
&曰:"如命!"
& "耳"遂为彼等唱"乌特吉他"。凡耳中之可乐者,皆唱以归于
诸天。凡闻之为美者,皆归于己。
& 诸阿修罗知之,曰:"唯!彼等将以此髙唱师而克服我辈矣!"
群往而迫之,塞以罪恶。斯罪恶也,唯彼之闻非正声,即此罪恶也。
6、彼等乃谓"意"曰:"汝为我辈唱4乌特吉他,!"&
&曰:"如命!"
&"意"遂为彼等唱"乌特吉他"。凡意中可乐者,皆唱以归于诸
天。凡念之为美者,皆归于己。
&诸阿修罗知之,曰:"唯!彼等将以此高唱师而克服我辈矣!"
群往而迫之,塞以罪恶。斯罪恶也,唯彼之作非正念,即此罪恶也。
&如是,彼等以罪恶毁此诸天,以罪恶充塞之。
7、于是彼等乃谓口中之生命气息曰:"汝为我辈唱'乌特吉他,!"
&此生命气息遂为彼等唱"乌特吉他"。
&诸阿修罗知之,曰:"唯!彼等将以此高唱师而克服我辈矣!"
群往而迫之,欲充塞之以罪恶,则四散而崩溃焉。如土块之击石
也,破碎必矣。故诸天得立,阿修罗皆败。
& 彼如是知者,必以自我而立,其所僧之仇敌必败。
8、彼等&#9312;曰:"彼于我辈如此关切者,在何处耶?"
&"彼在口中者,是也。"彼名阿耶修安吉罗萨,诸体之真元也&#9313;。
"彼等"谓"诸天"。
"在此口中"(Ayamasye),音转为"阿耶修"。aAga,即人之"肢体"。rasa,义为
真元"。音合而化为"安吉罗萨"。——此语音之游戏也。
9、唯然,彼天神之名曰"远"(Dur),盖"死亡"与彼相远也。
有如是知者,"死亡"与之相远矣。
10、维彼天神,袪除诸天之罪恶即死亡已,遂放逐之至诸方尽处而
弃置之。故人不当至异族远人,不当至穷边尽处,庶几不陷于罪恶 即死亡也。
11、维彼天神,祛除诸天之罪恶——即死亡——巳,遂度之超越死亡。
12、维彼最初度出语言。当其脱乎死亡也,乃化为火。此火之离出死亡也,则火焰炽明。
13、其次乃度出气息。当其脱乎死亡也,乃化为风。此风之越出
死亡也,乃行清净之化。
14、其次乃度出眼。当其脱乎死亡也,乃化为太阳。此太
阳之离出死亡也,则光耀辉赫。
15、其次乃度出耳。当其脱乎死亡也,乃化为方,即此诸方是也,
转出死亡者也。
16、其次乃度出意。当其脱乎死亡也,乃化为月。此月之转出死
亡也,则明。
彼如是知者,此天神且如是将其人度出死亡矣。
17、于是彼(生命气息)乃唱求食物而归之于己焉。盖凡为食物之
已食者,皆为彼所食。故彼安立于此。
18、诸天曰:"如许凡兹为食物者,群皆唱以归己。曷分此食物于
曰:"唯!君等皆人乎我内可也!"&
& & 曰:"如是!"
& &彼等遂由各方皆转入其内中。故凡为彼所食之食物,彼等亦
皆以之而餍足焉。
& &彼如是知者,彼之人民如此而皆归焉。彼护其人民,为其长
上,为其先驱,为至健者,为其君主。
& &彼如是知已,而在其人民中有欲反之者,则于其亲属之人
无所济。唯自隶于彼,而愿养其亲属之人,则于其亲属之人足以济。
19、彼即阿耶修安吉罗萨(Ay^ya
Angirasa),盖诸体之真元也。 生命气息,即诸体之真元。以生命气息为诸体之真元也,故倘其出
离任何肢体,则此一肢体枯干。固诸肢体之真元也。
20、唯然,彼即蒲厉赫斯帕底(Brhaspati)。"蒲厉赫底"者,&#9312;语言也。("帕底"者,主也。)彼为其主。故彼称(语言之王)蒲厉赫斯
义为《黎俱韦陀》中之一种诗体,此处独表《黎俱韦陀》。
21、唯然,彼亦即婆罗门拿斯帕底(Brahma^aspatih "婆罗门拿"
者&#9313;,语言也。("帕底"者,主也。)彼为其主。故彼称(语言之主)婆罗门拿斯帕底。&#9312;
义为"祷祝",此处独指《夜珠韦陀》。
大致叙"生命气息"之双超善恶,战胜修罗,度出诸根,为语言主,至此节已,为
一故事。以下第二十二节起,情事突变,以上说其为唱"三曼"者,唱"乌特吉他"者,以
下则说其即是"三曼",即是"乌特吉他"。纯为褒崇"《三曼》"之一段文宇。于此拼合之
处可睹。必原系分别独立之两事,撰者编成一婆罗门书也。
22、唯然,彼即三曼。三曼,即语言也。"三"(sa)与"阿曼"(ama)
合&#9313;,故称曰"三曼"(Syrian)。
& 或"三曼"者,"同"也。以其同于蝼蚁,同于蝇蚋,同于龙象&#9314;,
同于此三界,同于此宇宙万有,故唯称"三曼"也。
& 彼如是知此"三曼"者,则得与《三曼》&#9315;合,而享受其世界也。
"三"(sa)指女子。"阿曼"(ama),指男子。阴阳之谓也。二元说即有其端。 参《唱赞奥义书》一,六:Ta&i;. Up.
Br. 1,53,5。
"龙"与"象"为二物,但梵文为一宇,n^ga。故"大域龙"亦译"方象","象相"
同音通假,遂与《周礼》夏官"方相"氏同名(注:犹言"放想"),可畏怖之貌。俗則以为鬼
神之流矣。——如实姆是姆,蚋是钠,蝼是镂,奴是蚊,但梵文皆只一字,而义皆具。
&#9315; 此处独指《三曼韦陀》。
23、唯然,彼即"乌特吉他"(Udgithah),"乌特"者,"正"也。生命
气息为正。此宇宙万有,以生命气息而正持。"吉他"者,语言也。
"乌特"与"吉他"合,故称"乌特吉他"&#9316;。
"乌特"(ut),是"起","上"义,"正"义。ut-tabdham,义恰合"正持"。githS,本
文为"歌唱","赞唱"。是则"高唱"一义,转为"正、语"--义矣,然此处昧家释为与《三曼》
俱行之"正当敬拜"。
24、婆罗门达多者,契启多罗&#9312;之孙也。昔尝饮(醴)王(Soma),
则曰:"若阿耶修安吉罗萨以其他而唱'乌特吉他,,有以异乎是者,
则请王堕此人&#9313;之头。——-盖唯以气息而语言唱'乌特吉他,也。"
"契启多罗"(Cikitana)之孙,则称"苣启丹列亚"(Caikitaneya ),名婆罗门达多
(Brahmadatta)。
"此人",自谓也。"&王",原文仅是"王",可谓"王酒",即"梭摩"(Soma)也。
25、有知此《三曼》之所富有者,彼亦得其富。其所富有者,雅音
也。故将执祭司之事者,当愿其声有雅音;当以雅音充悦之声,而 行其祭师之职。祭祀之中,人唯愿得富于和雅之声音,即以此为富
& 有如是知《三曼》之所富有者,亦得其富有矣。
26、有知此《三曼》之黄金者,彼得黄金。唯彼雅音者,黄金也。彼
得黄金者,即如是如此《三曼》之黄金者也。
27、有知此《三曼》之安立处者,彼得安立。语言,其安立处也。盖
气息安立于语言中而唱也。或有说其安立于食物中者。&#9314;
另本此节包括下第二十八节文宇,至"此中无隐晦之义乌"句止。
28、其次,(且说)升天礼中清净祈祷之事&#9312;;彼导赞师诚当导唱
《三曼》矣,当其始唱也,主祀者则当低声祝祷曰:
导我出非有, 以至于至真。&
导我出黑暗, 以至于光明。&
导我出死亡,以至于永生!"
& 当其说"导我出非有以至于至真"者,"非有"即死亡,"至真"即
永生也;是即说"引我出离死亡以至于永生,化我为永生也"。
& 当其说"导我出黑暗以至于光明"者,"黑暗"即死亡,"光明"即
永生也;是即说"引我出离死亡以至于永生,化我为永生也"。
&其说"导我出死亡以至于永生",此中无隐晦之义焉。
& 至若其余颂赞,其间可为己唱求食物以食&#9313;。故于此可择所
愿求&#9314;。若其有任何愿望,则高唱师之如是知者,可唱求而得之, 或以归己,或以归诸有此愿望之主祭祀者。
& 盖此即胜得世界也。有如是知此三曼者,无不得世界之望焉。
升天礼(Abhyaroha),行之者可升至诸天处,或化为诸天之一。清净祈祷
(Pavant^na)之闳,即此"导我"一"第三祷也。此即所谓"夜珠"之词。
&#9313; 谓祭司。
&#9314; 谓主祀者。
第四婆罗门书&#9312;
此婆罗门书,非是宇宙起源论,而是"宇宙性灵论"。假宇宙创生之神话表之,
表宇宙间一切存在者,皆与"自我"有内在之关系而已。文若段片桀集而成,由"太初"
说起凡四,然其思想内容完整,固非缀集成者。观其反复以异神道及诸天为言,是"性
灵"独尊之学犹未显著,而当辩护之,则其时代较古也。一一此婆罗门书独称则为ru- ^ft-xridhabrdhmat} a &
1、太初,宇宙唯"自我"也。(Atman)其形为人。环顾,则舍己以
外,他无所见。始呼曰:"此我也!"由是而有"我"之一名。是故至
今有被呼召者,始必应曰:"此我也!"然后对人乃称其名。
& 盖在此万事万物之先,已焚其一切罪恶尽矣,故彼称为"神我"。&#9313;
& 有如是知者,凡欲居其先者,必尽焚也。
"焚"字根为"先",为pOrva析"神我"一宇,puru?a为purus-a,取"先焚"之
义。文字游戏也。——"神我",依唐时旧译,即人也&
2、彼畏惧焉,故人为独也,则畏惧。
& 彼自思惟:"若舍我以外更无何者,我何所畏焉?"于是彼之畏
惧消失。彼何所畏哉?唯有第二者,斯有所畏也。
3、然彼无乐焉。故人为独也,则无乐。
& 彼愿有第二者。彼之大,同如一男一女相抱持,彼遂自分&#9314;为二。由是夫妇生焉。故此自我之身&#9312;,有如半片;如雅若洼基夜所
尝说。故此太空为阴性所满;彼与之合而人生焉。
字根为pat—apatayat,"分"也,"堕"也。故"夫"称pad,妇称patni云。
&#9312;另说当作"故此自我在其本身……"在如何释sve
4、其妇思曰:"彼既从自身而生我矣,何以与我合耶?我其隐
矣!"遂自化而为母牛。彼乃化为牡牛,而与之合焉,于是而生群 牛。又化而为牝马,彼乃化为牡马;又化而为牝驴,彼乃化为牡驴,
而与之合焉,于是而生交趾之兽。又自化而为瑜,彼乃化为羧;又 自化而为鮭羊,彼乃化为胖羊,而与之合焉,于是而生山羊绵羊之
属。"~如是,凡有牝牡之合者,以至于蝼蚁,彼皆创生之。
5、彼知:"唯我为造物,盖我创造此万物矣。"造物(之名)由是
有如是知者,则在彼造物中&#9313;焉。
&#9313;据疏则当增一语曰:"如造物主矣&"
6、于是彼乃荡摩&#9314;,以口为(火之)胎藏,由是(嘘呵),且以双手
相摩而生火。故此二者,其内无毛,(火之)胎藏,其内无毛也。&
是故凡人曰"敬此神!敬彼神!"&#9315;一一唯彼所造,盖唯彼即此诸神也&#9316;。
复次,凡此(宇宙间之)为湿者,皆彼自精液所造,而此则梭摩
也(Soma)。此全世界,皆食物与食者而已。梭摩,食物也;火,食者也。
& 此大梵之超上创作也。彼创造优胜(于己)者,即诸天;彼为有
死者&#9317;,而又创造永生者,故曰超上创造。&
& 有如是知者,则在彼之超上创造中&#9318;矣。
&#9314;此乃假定以双手置于口前而呵之,而摩擦之。——故曰手掌内及口内,皆无毛云
&#9315;此处亦可足成"当知"二字,作"当知一一唯彼所造"。
&#9316;此上一段,疑有错简,当在上第五节之末,或此节之末。
&#9317;&为人,为作祭祀者。
&#9318;据琉于此当增一语bh"如创造主矣!"
7、太初,此世界未判也,而以名色判焉。故曰:"有此名也,有此
色也。"故至今世界唯以名色显,如说:"是有此名,斯有此色也。,,
彼("自我")于是入乎此(宇宙万物)中,至于指甲之尖,如刀之
韬藏于箾,如火&#9315;&之隐藏于木炭中也,而不可见焉;(可见)则分而
不全。彼呼吸也,则名为气息;见,为眼;闻,为耳;思,为意;凡此皆 唯其作业之名也。人若分别敬此或敬彼者,是不知彼者也;一一分
则不全,唯当敬拜彼为"自我",其中万有皆化而为一。
盖彼者,万有之踪,彼为此"自我"&#9316;,由之而万有可识;如以足迹而可追踪&#9312;也,如是——。
人如是知者,则获得名誉与颂赞已。
&#9315; v^vambhara,若就字义言之,则为"宇宙持载者",则指"地"(见AV.
12. 1. 6.). 另一处见2. 16. 5,则注家引此文而注曰"火"。然此字之义究为何者,殊难确定。
有说为一种昆虫者。——然火隐于木炭中,正韦植多学之常喻。参4,20.,则
姑译曰"火"。
此句可为"彼(在吾人中之〉为'6我,者"。又可译为"虽此'自我,亦是"。
疏出本义,为"如人认足迹而可追踪禽兽,如是,由'自我,(或性灵)而可追踪 此世界万有也"。此是。
& 另说则"如是"属下句,在"可追踪也"断句,则下句为"如是,则获得名誉与颂赞,彼
如是知者也。"亦是,然不如前说佳。
8、是故彼之可贵有逾于子,可贵有逾于财,可贵有逾于其余万事
万物;是深在内中,是即此"自我"也。
& 说有其他可贵之物异于"自我"者,人必曰:"彼将失其可贵之
物矣!"如其意而(其事且)将如是。
& 有唯敬"自我"为可贵者,其所贵者弗失&#9313;。
此节为下第二分第四书第五节思想开其端绪。
9、或曰:人思以大梵明而将化为大全已,则大梵所明由之而化为
大全者,何物耶?
10、太初,此世界唯大梵也。彼唯知其自我:"我为大梵!"——故
彼化为大全。
& & 唯诸天中有如是觉知者,彼乃化而为此&#9314;。仙人者为然,凡人
者亦然。涡摩提婆仙人有见于此,唱言: "我曾是摩奴兮,又是太阳&#9312;!"
& &此至今亦复如是:有如是知"我为大梵"者,则化为此宇宙大
全;是则虽诸天亦无能使其不化,盖彼巳化为彼等之"自我"矣。
& &若有敬拜异&#9313;神道者,曰:"彼为异而我异彼。"是不知也。如
诸天之家畜然。唯然,如诸牲畜之有用于人也,人人有用于诸天。
若夺其一牲,固不悦矣,而况于多乎?故凡人之明此也,诸天不悦。
意谓觉知"大梵",则化为"大梵"。
&#9312; RV. 4. 26.
la——"摩奴"有释为"月"者。
&#9313; 谓"异"乎此"自我"而别为一神。
11、太初,此世界唯婆罗门也。唯一而独也,未显。彼乃超上创造
优胜形色,即刹帝利也。于诸天中为刹帝利者,因陀罗也,波楼拿 也,梭摩也,楼达罗也,帕遮尼亚也,琰摩也,密替豫也,伊商那也。
固无高于刹帝利者&#9314;。
& 故邦君登位典礼&#9315;中,婆罗门坐刹帝利之下。彼唯以此荣誉
授与刹帝利族姓。
& 唯婆罗门是刹帝利之归藏&#9312;。故凡邦君至于尊极也,终亦依
于婆罗门,为其归藏&#9313;。有毁婆罗门者,是损己之归藏也。其所毁愈高者,其罪也滋甚。
在诸天亦分族姓(或阶级),必在印度古社会族姓分化判然以后。此说天神凡 八,皆见于《韦陀》中者也。Indra—雷神,后化为战神。Varupa-宇宙大法之神。Soma——酒神,称"王",后亦称"月神"。Rudra——即后世之"湿婆"神(^iva,吉祥)。Parjanya-雨云之神&Yama- &
&死者之主宰。 Mrtyu--死神。lsana-主宰。
RajasOya,邦君登位涂油之礼。一礼凡十二阅月始完成之,久者基至两年。参 J.A S. B. (1876)XLVpp.
386—98。有RLMitra专文。源出Sat. Br. V. 2,3—V. 5,
"归藏"本义是"胎藏","渊源"。
释者谓邦君虽荨,在典礼之终仍坐于婆罗门之下,依其出生处云。
12、唯彼犹未显也,乃创造吠奢,生为天神,以多数而称量者:诸婆
苏也,诸楼达罗也,诸阿底梯耶也,诸维施涡提婆也,诸摩楼多也&#9314;。
"吠奢"固第三阶级,商贾之流也。拟之以神则为"神群",如-Vasu常数为八,火神,地神等。RudrS—Rudra诸子。常数十一。Aditya常七位,加JVfert^^a则数为八。或十二。Visvadeva亦少数群。Marut数多。或廿一,或百八。参下第三分第九书。
13、唯彼犹未显也,乃创立戌陀族姓,是普商也&#9315;,此(土地)即普
商;盖凡物之存在者,彼皆养育之矣。
Pusan,字根为pus,义为"养育,使之繁荣"。原是太阳神之滋长生物(畜牧)之
一面。亦乘金飞船为太阳神之使者云。
14、唯彼犹未显也,遂超上创造形色,即法是也。凡为法者,乃刹
帝利之权能&#9316;,故无有髙于法者,于是弱者以法而服强者,如以邦君。唯然,是为法者,是即真理。故说真理者,人谓其说法;或说法
者,人谓其说真理。如此,盖二而一者也。
"刹帝利"族姓之得名,字义原是"权能","统治"(Ksatra),即掌兵柄操治权之
人物。此外"法"(Dharma)乃"法律"之谓。
15、是则婆罗门,刹帝利,吠奢,戍陀也。此大梵在诸天则以火神
(而现),在人中则以婆罗门(而显)。以(神道之)刹帝利而为(凡人 之)刹帝利,以(神道之)吠奢而为(凡人之)吠奢,以(神道之)戍陀
而为(凡人之)戍陀。故人(冀其将来之世界也),在诸天则愿居为
火神,在凡人则愿为婆罗门。盖大梵以此二形而显也。
& &复次,人若舍离斯世,而未见己("自我,,)之世界,则此于彼为
无用,以其未知也;如《韦陀》之未读,或如事业之未为。倘非如是
知而为大功业,其末也必灭。故当唯敬"自我"为己之世界。
& &有如是敬拜"自我"为其世界者,其功业不灭;盖凡所愿望,彼
一一唯自其"自我"创造之&#9312;。
参《唱赞奥义书》,八,二。
16、复次,此"自我"者,一切众生之所居(世界)也。人而奉献牲牲
于此,"自我"以是则化为诸天之世界。人而唱诵《韦陀》,以是则化 为仙人世界。人而祭奠祖灵,且冀得后嗣也,以是则化为祖灵世
界。人而供给安居,布施饮食,以是则化为凡人世界。人而为牲畜 求水草,以是则化为为牲畜世界&#9313;。若野兽飞禽以至于蝼蚁,皆得
依存养活于其家,以是则化为凡此之世界。
&&唯然,有如是知者,如人为己之世界而愿得安乐也,众生亦如
是愿其人安乐,唯此为已知且经观测者。
&#9313; 据
Manu.3,69.此即日常之五祀也(Mahayajna)于此则转化之为一对&"自我"之奉祀矣。——诸天,仙人,祖灵,凡人,牲畜凡五。
& 太初,此世界唯自我也,独一。彼愿望曰:"我其有妇乎,则我
将有后焉;我若有财也,则我将作事业。"其欲望有如此者。欲望如
斯,其所得不多乎是。故至今人之独也,则愿望曰:"我若有妇也,
我将有后嗣;我若有财也,我将为事业。"若其一者未得,则自思尔
许为不全。
& 虽然,其为全也,(异是);唯心思,其自我也;语言,其妇也;气
息,后嗣也;眼,人间之财也,盖以眼(见)而(后)有获;耳,天上之财
也,盖以耳而得闻;身,则其事业也,盖以身而行业。
& 盖祭祀之事五&#9312;,牺牲之事五&#9313;,人亦五重&#9314;,凡此世间之事皆
为五重。彼如是知者,一切皆得焉。
&#9313; 见前一,五,注。
"人之五重"乃转化而代之者:己身——'心思'即"意",即"末那。妇一语言。子女-一-气息。财(人间
财〉——眼。(天上财)一耳。事业——身体。
第五婆罗门书
1、"以智与苦行,七食造物&#9315;&致:
一食为共有,二使诸天饵, 一以施牲畜,三则以归己;
有气无气者,万物立依此。
此等常被食,缘何不销毁? 人知不毁性,以口能食已; 彼往入诸天,依力生以恃。"
"造物"原文为"父",即"造物主"(Pragpati)也。
2、曰"以智与苦行,七食造物致"者,造物之父,以智慧与苦行而
使其产生也。
& &曰"一食为共有"者,即唯此为世所共同者,凡世间所食之食物
皆是也。有专意乎此者,彼未离乎罪恶,盖此为混杂者也&#9312;。
& &曰"二使诸天饵"者,则献于火者及余奉献也,以此而祀奉诸
天。或曰:此新月祭与满月祭&#9313;也。故人不当以此祭祀而有私求。
& 曰"一以施牲畜"者,此则乳也。盖最初人与牲畜皆依乳而生;
故初生之子,始使其吮酥,或哺之以乳,而初生之犊,称曰"不刍食 #"(atrnada)0
& 曰"有气无气者,万物立依此",盖有呼吸与无呼吸之生物,皆
依乳而存。有谓"以牛乳为祀奉一年者,则不还死"&#9314;。此非谓是
也,当知其为"若此日为祀奉,则此日不还死"。唯彼如是知者,凡其所食皆奉于诸天矣。
曰"此等常被食,缘何不销毁",神我,不灭之性也,盖使兹食物 反复滋生而不已&#9315;。
曰"人知不毁性",神我即此不毁性,彼以静虑而又以静虑以产 生食物为事,若彼不从事于此者,则食物销灭。
曰"以口能食已","般底羯"者,口也。以口而食也(pratika)。
曰"彼往向诸天,依力生以恃"者,赞叹之词也。
共通未经选择也。故云。
&#9313; Dar^piimam^a ,新月与满月祭,约当阴历初一初二,为新月祭。初一作一
饼,献"火神""雷电神";初二以一饼献"火神",以酸牛乳献"太阳神"与"大法神"(Mitra,
Varu9a)。满月祭即圆月祭,当十五,十六两口。十五以一饼奉"火神"与"月神",十六和甘乳酸乳(S^inayya)献"雷电神,以一饼献"火神"。饼则袅献之,孰则午献之。执事
者或五人:主祭者(家主),司火者,婆罗门祭司(监坛),执事祭司,唱诵祭司。每次由执
事祭司洒乳浆于火各方而毕。其所唱所行,亦颇繁缛已。(参S^.Br.II.4,l一25)
"还死"即"重生"之谓,流转生死也,每日献灌牛乳二次,一年二百六十口,则凡七百二十次云。
&#9315;注家谓享受食物者,遂成为创造食物者。
3、"三则以归己"者,意,语,气(为三),皆为己而作也。
& &"我意在他处,故未见;我意在他处,故未闻。"——如是,盖唯
以意而见,以意而闻已。
& &欲望,妄想&#9313;,疑惑,信,不信,坚定,不坚定,羞恶,智识,畏
惧,——凡此皆意也&#9314;。若拊人之背,彼亦以意知。
& &凡为声音者,皆语言也。盖(为人语)有至于尽,或(为天声)
不尽&#9315;。
上气,下气,周气,元气,平气,皆气息也,即生命之气息也。&
& 唯此"自我"者,由是而成者也。——语成,意成,气成也。
&#9313;Samkalpa余处亦译"图谋",盖作此意愿已,又作他一意愿之谓。
&#9314;由"如是……"至"凡此皆意也"。一段文字,亦见《弥书》,六,三十。&
&#9315;参R.V. 10,125。
4、此即三界也:语为此(下)界,意为空界,气为彼(上)界&#9316;。
&#9316;"此界"即"地","彼界"为"天",中为"空界"。
5、此即三《韦陀》也:语为《黎俱》,意为《夜珠》,气为《三曼》。
6、此即诸天,祖灵,凡人也:语为诸天,意为祖灵,气为凡人。
7、此即父,母,子也:意为父,语为母,气为子。
8、此即巳知者,将知者,未知者也。凡已知者,是语言之一相,盖
语言为已知者;语言化为此已,乃有助于人&#9312;。
另译亦可足成,曰:"语言之化为此也,于彼'如是知,者,乃有助。"下九,十节 末句同。
9、膽知者,是意之一相,盖意为将知者;意化为此巳,乃有助于人。
10、知者,是气之一相,盖气为未知者;气化为此已,乃有助于人。
11、维此语言,其体为地,其光明之相为此火&#9313;,凡语言所届,则亦地之所至,此火之所及也。
&#9313; 此火,谓此世间之火。
12、而此意之体为天,其光明之相为彼太阳,凡意之所至,则亦天
之所复,太阳之所照也。
& 此二者合&#9312;,生命气息于是乎生,此即因陀罗也。此无敌者
也。唯有第二者斯有敌。彼如是知者,无敌焉。
&#9312;此所谓地与天合,火与太阳合,即意与语言合也。
13、而此气之体为水,其光明之相为月,凡气之所通,即水之所至,
月之所照也。
凡此皆为平等,皆为无极。人敬其为有极者,则胜得有极之世
界;唯有敬其为无极者,则胜得无极之世界也&#9313;。
&#9313;由第一节至此,为一段,表之如次:&
语——为地,《黎俱》,诸天,母,已知者,其体为地,光明相为火。&
意——为空,《夜珠》,祖灵,父,将知者。其体为天,光明相为日。&
气——为天,《三曼》,凡夫,子,未知者。其体为水,光明相为月。
14、彼造物主,年岁&#9314;是也,为十六分。夜&#9315;为其十五分。其第十
六分,则为坚定者&#9316;也。彼以诸夜而为盈缩;新月之夜,彼与此第
十六分人乎凡有生命气息者,至次晨乃生&#9317;。是故此夜不得断任何有生命者之气息,虽一蜴蜥亦不可差以此修敬于彼神也。
&#9314;此即以月之盈缩而计之时间。
&#9315;谓朔望间之诸夜。
&#9316;谓"无变"者。
&#9317;生为"新月"也。
15、维此年岁造物之主十六分,有如是知者,此即其人是也:其人
之财富为十五分,其自我即第十六分,彼唯以财富为盈縮。彼之自 我为车毂,财富为轮环;故倘使彼多方损失以败,而其自我犹生者,
人皆曰:"彼失其车之轮环矣!"&#9312;
此节与上节自成一分,以S我即是十六分之造物主。一-末句意谓轮环可以 重装,即財富可以重积云。
16、复次,诸界唯三:凡人界,祖灵界,诸天界是也。凡人界唯以子
而得,非由其他业,祖灵界以祭祀,诸天界则以明。唯诸天界为诸 界之最优,故人皆乐称乎朋&#9313;。
此节与上下皆不相属。自成一段。但"祖灵乘","天乘"之分,萌蘖在此&
17、其次,(且论)"付授"&#9314;:
& 人自思其将殁也,则谓其子曰:"尔为大梵,尔为祭祀,尔为世
界欤!"其子应曰:"我为大梵,我为祭祀,我为世界也!"——唯然,
凡(其人)所学(于《韦陀》)者,皆综合于"大梵"一辞。凡所作之牺牲奉献,皆综合于"祭祀"一辞。凡一切世界,皆综合于此(世界)一
辞。此(三者之)大全有如是者。(其父思惟:)"若其为此大全也,当助我离乎此世。——故人说凡有教养之子为"保世者"&#9312;,而人
& & 彼如是知者,当其逝世也,则与生命气息&#9313;入乎其子。若其有
未成就之业,其子(当成就之,而)解脱其离此一切,故有"子"(补特 罗)&#9314;之称。人唯以子而立于斯世。于是神圣不灭之生命气息乃
人乎其人。
参《考书》二,十五。
Lokya,亦可称"得世界者",亦可称"世间智者"。一谓其为"得世界者",有
义为尽其子之道,以助其父之灵臻至更上世界也。
&#9313; 是谓"语,意,气"三者。
Putra,析字为put("地狱"),的yate义为"救"。救其亡父脱地狱也。说见 Mdnava-Dharma-Sastra 9.
18、(于是)神圣之语,出自地,出自此火,而人乎其人。神圣之语,
是以之凡有所说,皆为必然者也。
19、神圣之意,出自天,出自日,而入乎其人。诚然,神圣之意,是
由之而人得欢乐,乃无复忧愁者也。
20、神圣之气,出自水,出自月,而人乎其人。神圣之气,无论运行
与否,无所扰亦无所伤。
& 彼如是知者,化为一切众生之自我。如(造物主之为)神也,彼
亦如是其然;如众生之护此神也,亦如是护彼。而众生所忧苦者,众生自受,唯福德皆归焉。盖罪恶不往诸天&#9312;。
第十七节至此节为一段。又回&语,意,气三。琉谓众生受苦,由于分别"我
所""尔所",有邪见不正知之失。在此一宇宙"自我"中,个人性皆销,更无有于苦巳。
21、其次,守誓之观察&#9313;::
& 维造物主创诸行业(诸"识")。诸行业既生,则相互争竞。语
言执曰:"我将说。"眼曰:"我将视。"耳曰:"我将闻。"诸业各如其所 事而皆如是矣。
& 死神乃化为疲倦,(袭而)皆取之,取之巳,乃得制止焉。故语
言疲倦矣,眼疲倦矣,耳疲倦矣。彼所未袭取者,中气也。诸业皆 求识之,曰:"唯!此我辈之最优胜者也,无论其运行与否,皆无所
扰,无所伤。谅哉!我辈皆化为彼之相可矣!"于是皆化为彼之一
切相。故彼等皆由彼而得名,名曰生命之气息。
& 唯然,人如是知者,则其所从出之家世以此而得称名;而有与
如是知之人相诤竞者,随之枯槁,唯如是枯槁巳,终必灭亡。—— 此属自我者也。
Vrata-Mimsns^此至节二十三节为本"书"之末段。后世瑜伽修习,于此可见 其端,则炼气调心之术也。
22、其次,属神道者:
火神执闩:"我将炽盛。"太阳曰:"我将灼热。"月神曰:"我将照 明。"其余诸天,各如其神性而皆如是。如诸气中生命气息(独)中
焉而处,风神于诸天中亦然。
故余诸天皆有徂落,而风神不然,彼天神之无止息者,风神也。
23、于是有颂曰:
& "彼处日升出,
彼处日落徂。"&#9312;&
盖其出也,自生命之气息,其落也,亦入其中。&
& "诸天以为法,
为今日明日。"&
诚然,彼等昔日之所规定者,至今犹为之。&
& 是故唯当守一誓,凡吐气吸气,当作是念:"罪恶死神,其毋袭
我!"——有行此誓者,当守之至终极,以是与彼神道&#9313;合,而胜得 其世界矣。
参《羯书》,4,9,13。
&#9313; 谓"生命气息"。
第六婆罗门书
1、唯然,此世界三重,名,色,业是也。
& 其属于名者:所谓语言者,名之颂赞也;盖一切名皆起乎是。
是即其三曼也,盖于一切名而皆等平。是其祈祷,盖支持一切名也&#9314;。
&#9314; 此"书"谓客观世界三原素,名,色,业,皆依二主观原素而起:语,眼,身是也。
"颂赞"(uktam),表《黎俱韦陀》。取其字义m-sth&为"起"。"三曼"(即"唱诵"),(SSman〉表《-曼韦陀》,取其字义sama为"等平-,"祈祷"(brahman),表《夜珠韦陀》,取其字义brah—bibharti"支持"或"持载"。
2、其次属于色者:所谓眼者,其颂赞也;盖一切色皆起乎是。是
即三曼也,盖于一切色而皆等平。是其祈祷,盖支持一切色也。
3、其次属于业者:所谓此身者,其颂赞也;盖一切业皆起乎是。
是即三曼也,盖于一切业而皆等平。是其祈祷,盖支持一切业也。
& &是虽三重也,然而为一,即"自我"也。自我虽一,即是此三。
是即永生,而为真实所掩。生命(气息),永生也;名色,真实也。以 斯二者而生命隐矣&#9312;。
&#9312; amrtam
satyena cchanam.-"永牛-为真实所掩",参考Br. 11,2,3;Chand, 8,3,1
—2,"永生者"BP"自我",即"性灵",在此亦即"生命"(气息)。一此思
想源出《黎俱韦陀》10.81,1。
& &第一婆罗门书&#9313;
& & &&#9313;
此书对话,与《考书》4大同。
&狄勃多巴拿启,(姓)葭基夜&#9314;,学者也。谓迦喜王阿茶多沙特鲁曰&#9312;:"请为王说梵道矣!"
& 阿茶多沙特鲁曰:"有是言也,我辈奉(母牛)千头。人民且走(相告)曰:"禅那迦也!禅那迦也!"&#9313;
Drpta,"狄勃多",义为"骄傲者"。亦可作形况词。"巴拿启"(B^Uki),—说为巴拿羯(Bakka)之子,则父名,一说为巴拿迦之子BakkS,则母名。从后说。曰姓葭基
夜GSrgya,亦名。
迦喜(k&)即古贝纳尼斯(Benares),今其城犹是称。阿者多沙特鲁(AiSta^at-ru),义为"无敌"。
禅那迦(Janaka)传说中之名王,以学闻名,且善施与云。
2、葭基夜曰:"维彼日中之神人,我敬之为大梵也!"
& 王曰:"毋语我以是!彼起一切众生而上,为其元首,为其君
王,而我敬之。"-一有如是敬之者,乃超一切众生而上,为其元首, 为其君王也。
3、葭基夜曰:"维彼月中之神人,我敬之为大梵也!"&
王曰:"毋语我以是!彼为白衮之大君,梭摩王也,而我敬
之"。——有如是敬之者,日日挹其梭摩而又挹之;&#9314;其食无损减。
原义为"压榨",字根为su( = Av.hu;)。 Soma( = Haoma),本义为"压榨而出之
汁液"。究自何种植物取汁,至今失传。取汁之后,以羊毛滤之,或和以牛乳或酸乳或
小麦粉而饮之。为百草之王,于《韦陀》中所谓为"王"者,即江河之王,大地之王,诸天
及众生之父或王。在《黎俱韦陀》后时诸頌中,此"梭#"王又是"明月"&此"王"即强猛
之神云。另详专篇,见"附录"。"白衮"者,谓以牛乳等和之而味甘也。
4、葭基夜曰:"维彼电中之神人,我敬之为大梵也!"&
王曰:"毋语我以是!是辉煌者也,而我敬之。"——有如是敬 之者,其人辉煌,其后嗣亦辉煌也。
5、葭基夜曰:"维彼空中之神人,我敬之为大梵也!"&
王曰:"毋语我以是!是圆满而不变者也&#9312;,而我敬之。"-一
有如是敬之者,丰于后嗣,丰于牛羊,其后嗣不离此世间退转。
参《唱书》三,十二,九。
6、葭基夜曰:"维彼风中之神人,我敬之为大梵也!"
& 王曰:"毋语我以是!是因陀罗也,为剪灭者&#9313;,为无能胜军,而我敬之。"——有如是敬之者,则为常胜者,无有能胜之者,尽灭其敌者也。
&#9313; Vaikupfha
,"剪灭者",义亦"威猛者",即其称号。合称Indra Vaikupiha,亦 可从音译曰:斐控突。
7、葭基夜曰:"维彼火中之神人,我敬之为大梵也!"
& 王曰:"毋语我以是!是毁灭者也,而我敬之。"——有如是敬
之者,其人则为毁灭者,其后嗣亦为毁灭者。
8、葭基夜曰:"维彼水中之神人,我敬之为大梵也!"
王曰:"毋语我以是!是对相也,而我敬之。"——有如是敬之
者,唯对相接近之,而非非对相&#9314;,于是对相生自其人。
&#9314; 此处与《考史多启奥义书》四,十一,微异。"对相"可谓形相美丽者","非对
相"可谓"形相丑恶者"。
9、葭基夜曰:"维彼镜中之神人,我敬之为大梵也!"
王曰:"毋语我以是!是光明者也,而我敬之。"——有如是敬之者,则为光明者,其后嗣亦为光明者。于是凡与彼相处者,彼之光明皆超过之矣!
10、葭基夜曰:"维彼之行也,声音随其后而起,是我所敬为大梵者也!"
& 王曰:"毋语我以是!是生命气息也,而我敬之。"-一有如是
敬之者,臻于世间一切寿,生命气息,不先时离绝其人。
11、葭基夜曰:"维此诸方中之神人,我敬之为大梵也!"&
王曰:"毋语我以是!是不相离之行者&#9312;也,而我敬之。"—— 有如是敬之者,必得其侣,不离其群也。
&#9312;据商筠罗疏,诸方相属而不可分。
12、葭基夜曰
:"维此影成之神人,我敬之为大梵也!"&
王曰:"毋语我以是!是死亡也,而我敬之。"——有如是敬之 者,则臻于世间一切寿,死亡不先时而近其人。
13、葭基夜曰:"维彼在此身中之神人,我敬之为大梵也!"&
王曰:"毋语我以是!是有身者&#9312;也,而我敬之。"——有如是
敬之者,则为有身者,其后嗣亦为有身者矣!&
于是而葭基夜默然。
意谓"神而具有身形者"也。
14、阿茶多沙特鲁王曰:"如是而已乎?"&
&曰:"如是而巳!"
&王曰:"是则犹未及知也!&#9313;"&
葭基夜曰:"我当从君为师!"
商羯罗注疏云:葭基夜所^者,皆"非显了之大梵"(Amukhyam brahma),犹未 知"超上大梵"(Param
brahma)也。
&15、于是阿茶多沙特鲁王曰:"是事颠倒矣!以婆罗门而从刹帝利
学,说'老师教我梵道!,——虽然,我将使尔明乎此。"执其手而起&#9314;。
& &二人出,遇一熟睡者,遂以诸名对之而诵曰:"汝白衮之大君
哉!梭摩王!"其人酣睡也如故。王遂以手触而醒之,其人起矣!
"性灵"或"自我"之教义,原出于刹帝利族姓而不出。于婆罗门。参《唱书》五,
十一至廿四;五,三,七及此奥义书下六,二、八——谓"奥义书"之所以为秘密义也,以此。
16、阿茶多沙特鲁王问曰:"是人熟睡于此之时,其智识所成之我何往也?又何自而返耶?"——葭基夜亦不知。
17、王曰:"方此人之睡也,其智成我,以智而收摄诸识之知觉,敛于心内之空,诸识皆收摄巳,则说此人已入睡矣!于是气息,语言,眼,耳,意,皆敛。
18、"而凡其梦游之处,皆彼之世界也。彼或如大邦之君王,或如
大婆罗门,如或升高焉,如或履卑焉。有如邦君率其从者巡行己之 疆土,随意循游,彼亦如是率其诸(气)而巡行己之身内,随意回
19、"而当其更深睡也,时则了无所知矣;则有所谓'喜多,&#9312;脉者,
以七万二千脉管发于心而络于心囊者也,彼乃循之而投宿于心囊。 于是乃如童子或大王或大婆罗门,至于极乐而休息也,彼亦惟如是
而休息焉。
"軎多"(Hitah),字义为"有益"或"行善"。
20、"如蜘蛛以丝而上缘,如星星火花自火而上射,由此'自我,而一切气息,一切世界,一切诸天,一切众生皆散出焉&#9313;。——其奥义曰:'真实之真实'&#9312;,生命气息,真实也;彼,则其真实也!"
&#9313; 此谓由深睡而醒也&——此谓"大梵"不独为太阳等外界客体对象中之"神
我",(或"神灵",或可谓"人格化之力"),而为"智成之神我",即人内中认识之主体,虽
在深睡中亦潜存,醒则光芒发越外射,即此群有如铢之缘丝而出矣。
此段文大致同于Maitri'6,32。
第二婆罗门书&#9313;
此一简短婆罗门书,竞分两半。而出发观点不同。上半以身为主,七神居于 眼中。下半以头为主,两眼为两仙人等。
1、唯然,初生之兽,(有)其居处,其盖藏,其系柱,其绳索;人而知
之者,则克服为其敌之亲属也七&#9314;。
& 唯然,此初生之兽,中气也。此(身)为其居处,此(头)为其盖
藏,呼吸为其系柱,食物为其绳索&#9315;。
"七"者,头上"七门",有对物境之贪恋,故谓之为敌,七者原义皆其"中表兄 弟"也,谓曰"亲属"云。
"绳索"所以系此微妙之身于此粗质之身者。
2、有不灭者七&#9316;,皆近而承事之。
& &为眼中之亦脉,则有煞神以此而与之相联。为眼中之水,则有
雨神,为眼之睛,则有日神,为眼之黑,则有火神,为眼之白,则有雷
神,为下睫则有地神,为上睫则有天神,各因而与之相联也。
& &有如是知者,其食物不尽。
煞神,R雨神,P日神,A火神,A雷神,I地神,
P天神,D凡此皆《韦陀》中所具者,各有其说云。
3、于是有颂曰:&#9317;&
"祭祀之盂,口下底上,&
其中虚受,光荣万象。&
有七仙人&#9312;,沿边而居,&
语为第八,合于祷词。"
&"祭祀之盂,口下底上"者,(人之)首也。盖此乃一器,口在下
而底在上者。
&"其中虚受,光荣万象"者,诸生命气息,乃万象之光荣,然则谓
生命气息也。
&"有七仙人,沿边而居"者,生命气息者,七仙人也,然则谓生命
&"语为第八,合于祷词"者,语言为第八,与祷告相合也。
本原一頌在/W. 10,8,9。
即两眼,两耳,两鼻孔,一口或舌为七仙人。
4、唯此二者(指两耳),乔答摩与波罗陀涡遮也。此为乔答摩,此
为波罗陀涡遮。
& 唯此二者(指两眼),维施涡蜜咀罗,与遮摩陀格尼也。此为维
施涡蜜咀罗,此为遮摩陀格尼。
& 唯此二者(指两鼻孔),洼西史多与迦叶波也。此为洼西史多,
此为迦叶波。
& 唯此舌为阿咀利&#9313;,盖以舌而食食物也。所谓"阿咀利"者,义同"阿替",即"彼食"也。
有如是知者,则食一切食,一切皆其食粮矣。
&#9313; 此节举七仙人之名:
1. Gotama. 2. Bharadvaja. 3.
Visvamitra. 4. Jamadagni. 5. Vasigtha. 6. Kasyapa. 7.
Atri。第七名Atri与at-ti同根ad,"食''为动词。"一切皆食物",取抽象义。若据实事而
论,则"不食非食"。参本奧义书下六,一,一四。
第三婆罗门书
1、诚然,大梵之态&#9312;有二 :
一有相&#9313;者,一无相者&#9314;;一有生灭者, 一无生灭者,一静者,一动者&#9315;;一真实者,一彼面者&#9316;。
"态"(rtipa),即"名色"之"色",亦可曰"相",曰"形相",今之言"大梵"者,H曰
"位",义亦出此。终以"态''宇译之为允。
"有相"(mdm),义为"有形体"。
由"诚然……"至"一无相者"句,亦见《弥书》六,三。"有生灭"原宇义为"有
死"I"无生灭"原字义亦"永生"。
"静者",原字义为"立者";"动者"原字本作"行者","行"与"立"对,即"动"与 "静"对也。
"彼面者"(tyam),BP"此"之对面,义谓此万事万物之真实,另有其一面之真
实。非此为真实而彼为非真实也。与治《易》者谈此易喻,亦犹阴阳之对,非阳为真实
而阴即不真实也。"真实"即"此是者"义;"彼面"亦"彼是者"义。(以上略举原文本义,
以明译事之不可凿执也如此。)
2、此皆有相者:凡异于风及异于空者&#9317;皆是也。此为有生灭者,
此为静者,此为真实者。而此有相者,有生灭者,静者,真实者,其
元精即彼辉赫者&#9318;者;盖彼为真实者之元精。
"空"原义是"两间",即天与地中间之空也。此就五大而说,异于风及空两大 者,即地,水,火三大也。
"彼辉赫者",义亦是"彼散热者",太阳是也。
3、至若无相者,即风与空。此为无生灭者,动者,彼面者也。而此无相者,无生灭者,动者,彼面者,其元精即彼(太阳)圆轮中之神
人&#9312;;盖彼为彼面者之元精。&
&属神道者如是。
参《唱书》一,六,六,
4、其次属自我者:
& 唯凡有相者,异乎气,及彼身内之空者,此皆有生死者,静者,
真实者也。此有相者,有生死者,静者,真实者,其元精为眼&#9313;;盖 真实者之元精也。
参《唱书》一,七.二,四,五。
5、而有无相者,是气息及身内之空;此为无生灭者,动者,彼面者
也。此无相者,无生灭者,动者,彼面者之元精,即此右眼中之神人 也;盖此乃彼面者之元精。
6、此神我之相:如黄衣,如白羊毛,如赤甲虫,如火焰,如白莲华,
如电光突闪。一一诚然,有如是知者,其幸福亦突如闪电&#9314;。
& 于是立义曰:"非此也,非彼也。"&#9315;盖无有超此"非此非彼"(之义)者&#9312;。而其名曰"真实之真实"&#9313;唯生命诸气息为"真实","神
我"则其"真实"也。
《由谁奥义书》第四聿第五颂,有"宛如电光闪"之句,如大自然中电光突闪,心
灵上顿现一相,说者谓此即大梵之表征也。
& & 此说黄,白,赤等,无别指。
&#9315; "非此也,非彼也。"(neti
neti)即指此乃语言心思所不到,超出—切知识范围以外,则"大梵"之最高一面,诸书所常道及者也(参下3,9,26&4,2,4,4,4,22,4,5,15)。
又可说为"非如此,非如彼",总之凡一切是者,皆加否定,否定而又否定,于是真理见 焉,即"彼"也。
"盖无有超此-'…"句,以原文读如:na hi etasmad "iti na" iti anyat param
"真实之真实",取自上第一书第二十节者(2,1,20)。
第四婆罗门书&#9314;
此一书言"性灵"(BP"自我"),是于诸奥义书中最为明朗。点睛在末段,能所
双忘,即"自我"融合于万事万物中,或可曰一切事物皆销融于一"性灵"中,于是而主客
双泯,所知与能知合矣。此书与下四,五,大致同文。
1、雅若洼基夜曰:"唯!弥勒薏!我且当舍此位矣&#9315;!当为尔及
彼迦底耶尼处分之也。"
此节之"位",即人牛家主时代,古印度人往往丁-学成之后娶妇牛子,为家主,
及至蓦年,舍离家业,人山林修道去矣。雅若洼基夜离家之前,及其妇及妾处分家产,故作是言。
2、弥勒薏曰:"君乎!若此大地允满财富皆为我有,由此我倘可
& 曰:"不可也!汝之生活,亦如有资产者之生活而巳。至若永
生,以财富则无望也。"
3、弥勒薏曰:"若以此我不得长生,我以之何为耶?惟君之所知
者,则当告我矣!"
4、于是雅若洼基夜曰:"嗟&#9312;!汝诚可人也!汝言可爱!来前!
汝坐!当为汝说。我之所言,其慎思之&#9313;!"
原文bata与are皆惊叹词,无意义者也。
由第--节至此节思想,同《羯书》一,廿六至廿九,《弥书》一。诸奧义书多肯定
人生,出家则在晚年,丁-世事皆立有基业之后&佛教后起,则不然矣。
5、乃告之曰:"唯然!非为爱夫而夫可亲,为爱性灵&#9314;而夫可亲! "
唯然!非为爱妻而妻可亲,为爱性灵而妻可亲! "
唯然!非为爱子而子而亲,为爱性灵而子可亲! "
唯然!非为爱财富而财富可亲,为爱性灵而财富可亲! "
唯然!非为爱婆罗门而婆罗门可亲,为爱性灵而婆罗门 可亲!
"唯然!非为爱刹帝利而刹帝利可亲,为爱性灵而刹帝利 可亲!
"唯然!非为爱诸界而诸界可亲,为爱性灵而诸界可亲! "
&唯然!非为爱诸天而诸天可亲,为爱性灵而诸天可亲! "
& 唯然!非为爱众生而众生可亲,为爱性灵而众生可亲! "
&唯然!非为爱万物而万物可亲,为爱性灵而万物可亲! "
&唯然!是性灵,乃当见,当闻,当念,当思者!诚然!弥勒薏!以性灵之见,闻,念,思,而此世界一切皆知矣!&#9312;
"性灵"即"自我",即吾人内中能知能识之主体。吾人于世界万事万物之能
知'能有,能爱,仅在其于吾人知货性中为所知所象者也。——若广而推之,则天地宇 宙一"大自我"矣。
此第五节最后一段,疑有错简。置于此则与第六节间断,若置第六节之末,则
文义通畅,结此两节,而启下第七至九节,诚不可少也。
6、"人若知性灵以外何处而有婆罗门者,则婆罗门当弃之矣! "
& &人若知性灵以外何处而有刹帝利者,则刹帝利当弃之矣!
& 人若知性灵以外何处而有诸世界者,则诸世界当弃之矣! "
& 人若知性灵以外何处而有诸天者,则诸天当弃之矣! "
& 人若知性灵以外何处而有众生者,则众生当弃之矣! "
&人若知性灵以外何处而有万物者,则万物当弃之矣!&#9313; "
&此婆罗门,此刹帝利,此诸世界,此诸天,此众生,此万物,即
此性灵是也。
是之谓一中见多,同中求异,自处孤立之地于世界万物而生分别,是舍此大全
而别立小我,是众生万物对之如弃斥矣。见"性灵"则一切皆见,知"自我"即一切皆知,一参《唱书》六,一;《蒙书》一,一,
7、"是如击鼓也,其外之声未可摄也,然取其鼓,或取击鼓者,则
其声得巳。
8、"是如吹螺也,其外之声未可摄也,然取其燻,或取吹螺者,则其声得已。
9、"是如弹琵琶也,其外之声未可摄也,然取其琵琶,或取弹琵琶
之人,则其声得已&#9312;。
是三喻说"性灵"如声所自发,世界万物如所发自此之声。是谓万物亦缘起然
有究竟所依,则异于后世说相互依起而无究竟者。要其非于万事万物凿实以执其頑 有,于声之喻可见矣。
10、"是如措湿薪于火也,则烟缕缕而生;如是,由此一伟大存在
者,腾吐《黎俱韦陀》,《夜珠韦陀》,《三曼韦陀》,阿他婆安吉罗萨之 诗篇&#9313;,诸故事,诸古事记,诸明,诸奥义书,诸偈,诸经,诸注,诸疏
……凡此皆由彼嘘呼而出者也&#9314;。
即第四《韦陀》(Athaarva-veda)。
同文,见《弥书》六,三二。人之创造文学哲学等,賴乎"灵感"(Inspiration);而
此诸书,直谓由至上一"灵呼而出(Exspiration)矣。可谓"灵嘘"!
11、"是如诸水汇归于海也,如是,诸触皆归于皮,诸香皆归于鼻,
诸味皆归于舌,诸色皆归于眼,诸声皆归于耳,诸念皆归于意,诸明 皆归于心,诸业皆归于手,诸乐皆归于肾,诸泄皆归于觖,诸行皆归
于足,诸《韦陀》皆归一于语言也&#9315;。
参上一,四,七。《考书》三,四;《唱书》,八,十二,四,《由书》,一至二。
12、"是如置盐块于水中,惟随之溶解,固无可取之而出也;于是尝之,则唯盐味&#9312;。——诚然,此二大存在者,无极而无涯,唯智之聚
积。(在人),起自诸大,又随而灭人诸大中。人死后则无知觉矣。
"吁!我说如是。"——雅若洼基夜如是言。
&#9312;参《唱书》六,十三。——盐水之喻,由此书观之,其来自古。
——说万物皆消融于性灵中,于是无复经验上之知觉,唯是一智识体矣。
13、于是弥勒薏曰:"君言死后则无知觉,使我迷惑!"&
曰:"嗟!我不说迷惑语。是矣!是可以明矣!
14、"是如有对偶之处,则此嗅彼,则此见彼,则此闻彼,则此语彼,则此思彼,则此知彼。然若是处一切皆化为自我矣,则当由谁而嗅谁,由谁而见谁,由谁而闻谁,由谁而语谁,由谁而思谁,由谁而知谁耶?由彼而知此一切矣,则当由谁而知彼耶?唯!复由谁而知
此知者耶?"
第五婆罗门书
1、此地,一切众生之蜜也。一切众生,于地亦为蜜。此地中光明
所成甘露所成之神我,以及属于此身者,身之此光明所成甘露所成之神我,是即性灵,是即永生者,是即大梵,是即大全&#9312;。
&#9312;"蜜"义,早见于《黎俱》,此后亦引据之。以喻相互依倚而存在者,如蜂醸蜜,
蜜乃养烽。按诸韦檀多学,凡为生物者,不论为植,动,人,天,皆为流转之性灵,是则皆
为大梵。而五大非生物者,犹其戏场,于此彼等乃受其业果也。然即五大皆出自大梵。 (参《泰书》TafH, 2.
1)—此种思想,渊源可见于是书。凡生物非生物皆依乎此光明
所成'甘露所成之神我,竟由此神我,而其相互依倚,为有可能。凡二十八相,皆吾人内
中同此—性灵也,一一所谓"光明"亦是"热力","甘露"义亦"永生",故"光明一""句
可译为"大力永生之精神"。
2、此水,一切众生之蜜也。一切众生,于水为蜜。此水中光明所
成甘露所成之神我,以及属于此身者,此精液所成光明所成甘露所
成之神我,是即性灵,是即永生者,是即大梵,是即大全。
3、此火,一切众生之蜜也。一切众生,于火为蜜。此火中光明所
成甘露所成之神我,以及属于此身者,此语言所成光明所成甘露所
成之神我,是即性灵,是即永生者,是即大梵,是即大全。
4、此风,一切众生之蜜也。一切众生,于风为蜜。此风中光明所
成甘露所成之神我,以及属于此身者,为气,为光明所成甘露所成
之神我,是即性灵,是即永生者,是即大梵,是即大全。
5、太阳,一切众生之蜜也。一切众生,于太阳为蜜。此太阳中光
明所成甘露所成之神我,以及属于此身者,为眼,为光明所成甘露所成之神我,是即性灵,是即永生者,是即大梵,是即大全。
6、诸方,一切众生之蜜也。一切众生,于诸方为蜜。此诸方中光
明所成甘露所成之神我,以及属于此身者,为耳为回乡,为光明所
成甘露所成之神我,是即性灵,是即永生者,是即大梵,是即大全。
7、此月,一切众生之蜜也。一切众生,于月为蜜。此月中光明所
成甘露所成之神我,以及属于此身者,为意,为光明所成甘露所成
之神我,是即性灵,是即永生者,是即大梵,是即大全。
8、此电,一切众生之蜜也,一切众生,于电为蜜。此电中光明所
成甘露所成之神我,以及属于此身者,为热,为光明所成甘露所成
之神我,是即性灵,是即永生者,是即大梵,是即大全。
9、此雷,一切众生之蜜也。一切众生,于雷为蜜。此雷中光明所
成甘露所成之神我,以及属于此身者,为声,为音,为光明所成甘露
所成之神我,是即性灵,是即永生者,是即大梵,是即大全。
10、此空,一切众生之蜜也。一切众生,于空为蜜。此空中光明所
成甘露所成之神我,以及属于此身者,为心内之空,为光明所成甘
露所成之神我,是即性灵,是即永生者,是即大梵,是即大全。
11、此法,一切众生之蜜也。一切众生,于法为蜜。此法中光明所
成甘露所成之神我,以及属于此身者,为正义,为光明所成甘露所
成之神我,是即性灵,是即永生者,是即大梵,是即大全。
12、此真,一切众生之蜜也。一切众生,于真为蜜。此真中光明所
成甘露所成之神我,以及属于此身者,为真理,为光明所成甘露所
成之神我,是即性灵,是即永生者,是即大梵,是即大全。
13、人,一切众生之蜜也;一切众生,于人为蜜。此人中光明所成
甘露所成之神我,是即性灵,是即永生者,是即大梵,是即大全。
14、自我,一切众生之蜜也。一切众生,于自我为蜜,此自我中光
明所成甘露所成之神我,及此为自我,为光明所成甘露所成之神
我,是即性灵,是即永生者,是即大梵,是即大全。
15、诚然,此自我者,一切众生之主帅,一切众生之王也。如车辐
之皆安立于轮脐车毂也,如是,一切众生,天神,世界,气息,诸我, 皆安立于此自我中矣。
16、诚然,此一蜜义,是达提扬&#9312;,即阿他婆之子,为二阿施文&#9313;而
说者。有仙人见此,说曰&#9314;:
"嗟二阿施文!&
尔作可怖事,&
为求有饶益。&
如雷告将雨,&
我当为宣说:
乃彼达提扬,
&阿他婆之子,
为汝出蜜义,&
曾以马首易。&#9315;"
&#9312; Dadhyannc
Atharvana.
"阿施文"(A4vin5)为孪生二天神。《黎俱韦陀&中说此孪生二神者,不F五十
余頌。又称为"金路神"(hirapya-vartani),或分称则一名"奇神"(dasra),—名"真神"
(nasatya).皆金光美丽,带莲华|?,迅速雄强,多智莫灣&最嗜饮蜜,肌肤皆为輋所充满。其出现在黎明之后,日出之前,乃登车而落人间,驱除黑暗邪魅,而受敬拜者之供。
为"太阳女"之二夫,与之同载,故婚礼頌赞中,要两"阿施文"护新妇车乗。(R. V. 10.
85)然其最寻常之神用,即为救人疾苦。为神医,能疗衰老盲废等疾。宇义是"马夫",
或出自《韦陀》以前之古代,渊源莫考,或以为表黎明,半明半暗,或以为表朝暮二星。或与希腊神话中海伦那之兄弟,即宙斯之子有关系云。
此颂出《黎俱韦陀》1.116,12。
&#9315; 因陀罗神常以此"蜜"义教仙人达提扬,且谓若以教他人者,则当断首。于是
二阿施文甚欲闻之,乃先取其首妥善保藏之,而以一马之首安于其彔,其说义已,因陀
罗果来断其首,于是一.阿施文乃以其原首安合之。——此一神话,喻g慧之难求,而医
术有神奇者矣。此说出商癢罗疏。
17、诚然,此一蜜义,是达提扬,即阿他婆之子,为二阿施文而说 者,有仙人见此,说曰:
嗟二阿施文!&
是阿他婆拿,&
汝换以马首!&
彼为诚实人,&
授汝此义理,&
特婆史多&#9312;蜜。&
嗟汝二猛士,&
此义汝当秘!&#9313;"
Tvasir,(黎俱》中巧艺之神,为因陀罗制金刚杵(雷电)者。两阿施文固说为
"天"神之孪生子,然亦说为维波施班娶特婆史多之女而生。
&#9313; 此頌出《黎俱韦陀》1.
18、诚然,此一蜜义,是达提扬即阿他婆之子,为二阿施文而说者,
有仙人见此,说曰:
"彼常作城&#9314;安二足,&
彼常作堡安四足,&
彼化飞鸟人城中,&
为其居民即神我。"
&诚然,此神我者,遍居于一切城中者也。固无有非彼所覆盖,无有非彼所涵藏者。
&#9314; 此"城"即身体&原文为pur",原义亦为"先",则重音在第二音。此"城"义则
重音在第一音,
19、诚然,此一蜜义,是达提扬即阿他婆之子,为二阿施文而说者, 有仙人见此,说曰:
形形色色中,&
对照彼形色,&
是乃彼之形,&
于此已可识。&
乃是因陀罗,
&以彼摩耶力,&
化多形相游,&
驾彼千骐骥&#9312;。"
& 诚然,彼为骐骥,为十,为千,为多,为无数量。彼大梵也,为无
前,无后,无内,无外者。彼即性灵,彼即大梵,知见一切者。
& ——教言如是。
&#9312;此颂出《黎俱韦陀》Vl,47,18
第六婆罗门书
1.其次,师承世系:
Pautim5&ya
(受学)自Gaupavana&
Gaupavana自Pautim5&ya,&
Pautima^ya自Gaupavana,&
Gaupavana自Kausika,
Kausika自Kaudinya,
&Kaundinya
自Sandilya,
Sandilya自Kausika与Gautama。
Gautama自Agnive^ya,
Agnivesya自幺apgilya与Anabhimlata,&
Anabhimlata自AnabhimlMa,&
(Anabhimlata自Anabhimlata),&
Anabhimlata自Gautama,
&Gautama自Saitava与Pracinayogya,
&Saitava与Pracinayogya自ParMarya,&
Parasarya自Bh5radv5ja,&
Bharadvaja自Bh&radv&ja与Gautama,&
Gautama自Bharadvaja,&
Bharadvaja自Pari^arya,&
Parasarya自Baijavapayana,&
Baijavapayana白Kausikayani&
Kausikayani自Ghrtakausika,&
Ghrtakausika自P&r^aryayapa,&
Parasaryayana自P&r^arya,&
Parasarya自JatOkarpya,
&Jatukarnya自Asur&yapa与Yaska,&
Asurayana自Traivani,&
Traivani自Aupajandhani,&
Aupajandhani自Asuri,
Asuri自BhiiradvSja,
Bharadvaja自Atreya,&
Atreya自Manti,&
Manti自Gautama,&
Gautama自Gautama,&
Gautama自Vatsya,
^Sandilya?
Sandilya自Kaik)rya
Kapya自Kumlrah&rita,&
Kumaraharita自G&lava,&
Galava自Vidarbhikaup^inya,&
Vidarbhikaun^inya自Vatsanap&d
Vatsanapad Babhrava自Panthah
Saubhara,&
Panthah Saubhara自Ay&sya
Afigirasa*&
Ayasya Aftgirasa自AbhQti
Abhuti Tvastra自V&rarOpa
Tva&tra自2Asvin,&
2Asvin自Dadhyafic
Atharvana,&
Dadhyanc Atharvana自Atharvan
Atharva Daiva自Mftyu
Pradhrarhsana,&
Pradhvarhsana自Pr&dhvarhsana,&
Pradhvarlisana自Eka
Rsi自Vipracitti,&
Vipracitti自Vya&t:i,&
Vyasti自Sanaru
&Sanaru自Sanatana
Sanatana自Sanaga,&
Sanaga自Paramecin,&
Paramestin自Brahma,&
大梵,则自生者(Svayam-bhG)也。&
皈敬大梵!
&第一婆罗门书
1、唵!维迭赫王&#9312;禅那迦&#9313;者,行大祀典,多所烬施,于是俱卢
人班茶罗&#9314;人之婆罗门皆集焉。维迭赫王禅那迦,爰欲知谁为诸
婆罗门之最有学闻者,乃拣系母牛子头,一一系十金于其角,
邦名维迭赫(Videha)。见前二,一,一。
禅那遍(Janaka),史中之名王也。
俱卢(Kurus),班茶罗(PaflcAla),皆族名。
2、而宣言于众曰:"诸婆罗门尊者!君辈中谁为最优之婆罗门,
可驱此群牛去矣!"
& 诸婆罗门,趑趄而未敢也。
& 于是有雅若洼基夜&#9315;者,谓其梵学弟子曰:"爱儿三曼施罗婆!
尔驱之归去矣!"彼弟子遂驱之归。
&诸婆罗门皆怒。"彼乌得自谓为我辈中最优者哉?"
&于是维迭赫王禅那迦之和特黎祭司(即唱《黎俱韦陀》之祭司),名阿施波勒者,问之曰:"雅若洼基夜!然则君为我辈之最大婆罗门耶?"
曰:"我辈固敬拜最大婆罗门也,然实欲得此群牛。"&
& 此和特黎祭司阿施波勒乃问难之。
雅若洼基夜(Y^iavalkya),或即传《白夜珠韦陀》者,弟子名S&ma^rava,义即
"明通三*韦陀者",然说者谓亦其人名非弟子名。阿施波勒,原文ASvala,
3、问:"雅若洼基夜!世间一切皆为死亡所羁,凡物皆为死亡所
胜矣,然则行祭祀者,何由而解脱死亡之系缚耶?"
& 答:"由和特黎祭司&#9312;,由火,由语言也!唯语言者,即祭祀之
和特黎。——是语言者,即是此火,即和特黎。是即解脱,是即 超脱。"
一,和特黎(Hotr)
二,阿陀波利优(Adhvaryu)&
三,乌特伽特黎(UdgStr)
四,婆罗门(Brahman)
& 谓如实乃语言,眼,气,意四者,皆"性灵"之工具,如祭司之为天神之工具也。其相
应之神为火神,日神,风神,月神,由四祭司所崇祀者&是祭祀初起之时,必无此义;抽
象之解说如是,是奥义书时代也。参本书前引言。
4、问:"雅若洼基夜!世间一切皆为昼夜所羁,凡物皆为昼夜所
胜矣,然则行祭祀者,何由解脱昼夜之系缚耶?"
& 答:"由阿陀波利优祭司&#9313;,由眼,由太阳也!唯眼者,即祭祀之阿陀波利优。一是为眼者,即彼太阳,即阿陀波利优。是即解
脱,是即超脱。"
此即执事祭司,
5、问:"雅若洼基夜!世间一切皆为弦望之半月所羁,凡物皆为
弦望半月所胜,然则行祭祀者,何由解脱此弦半月望半月之系 缚耶&#9312;?"
& 答:"由乌特伽特黎祭司&#9313;,由风,由气色!唯气者,风也,即乌
特伽特黎。是即解脱,是即超脱。"
人卒于前半月后半月,其天路不同,故有此问。&#9313;
此即髙唱祭司。
6、问:"雅若洼基夜!此两间之空,若无所缘者然。然则行祭祀
者,何由而攀登至于天界耶?"
& 答:"由婆罗门祭司&#9314;,由意,由月也!唯意者,即祭祀之婆罗门。是意者,即彼月也,即婆罗门。是即解脱,是即超脱。"&
&——说解脱也如是。其次(论)所得者:
此即纠仪祭司。在全祭祀中安坐无语,有误处则纠之。
7、问:"雅若洼基夜!今日彼和特黎祭司,将用多少'黎俱,(诗 颂)于此祭祀中耶?"
答:"三也!"&
问:"何者三?"
答:"请召,供祝,颂赞为三。"&
问:"以此何所得?&#9312;"
答:"世间凡有气息者!"
祭祀之所得,非个人之福》求《等,而为凡有气息者,及(以下所云)诸界及无
极之世界,此非原始祭祀之意也。而象征以释之如此,则奥义书时代也。
8、问:"雅若洼基夜!今日彼阿陀波利优祭司,在此祭祀中,当几 番灌献于火耶?"
答:"三也!"&
问:"奚基三?"
答:"斟灌而炽扬者也,奉献而腾溢者也,斟灌而平沉者也&#9313;。"&
问:"以此何所得?"
答:"斟灌而炽扬者,得诸天界;诸天界固若明炽者然。奉献而
腾溢者,得祖灵界,祖灵界固若在上者然。斟灌而平沉者,得人类 世界,盖人类世界宛如在下也。"
说者谓一为灌穌油或加木;二为投肉于火,三为灌牛乳与梭摩汁。
9、问:"雅若洼基夜!今日婆罗门祭司以几天神由右而护持此祭
答:"一神也。"
问:"彼一神者谁也?"
答:"意也!唯意是无极;宇宙诸天亦无极。彼以此而得无极
10、问:"雅若洼基夜!今日乌特伽特黎祭司,在此祭祀中将唱几颂?"
答:"三也"&
问:"三者何?"
答:"请召,供祝,颂赞为三。"&
问:"其属于自我者何谓?"
答:"入息,请召也;出息,供祝也;充周之气息,颂赞也。"&
问.&"以此何所得?"
答:以请召之辞,则得地界;以供祝之唱则得空界,以颂赞之
诗则得天界矣。"
&于是和特黎祭司阿施波勒默然。
第二婆罗门书
1、于是黎多薄迦,茶罗特羯鲁&#9312;之后也,问难之曰:
"雅若洼基夜!能摄者&#9313;有几?超摄者几耶?"&
答曰:"能摄者八,超摄者八也。"&
问:"能摄者八,超摄者八,谁耶?"
黎多薄迦(Stabhfiga),为茶罗特羝餐(jaratkaru)之后人,全名作J^atkfirava
"摄者"谓"知及业根"。"超摄者"谓"根境"。
2、答:"唯然,出息,摄者也;为入息&#9312;超摄者所摄。人以人息而
&#9312;a与Apana,可译曰"上气"与"下气",泛称亦可谓"气息"与"呼吸",但此
作"出息''与"人息"为是。
3、"唯然,语言,摄者也;为名超摄者所摄。人以语言而说名物。
4、"唯然,舌,摄者也;为味超摄者所摄。人以舌而知味。
5、"唯然,眼,摄者也;为色超摄者所摄。人以眼而见色。
6、"唯然,耳,摄者也;为声超声者所摄。人以耳而闻声。
7、"唯然,意,摄者也;为欲超摄者所摄。人以意而欲其所欲。
8、"唯然,手,摄者也;为业超摄者所摄,人以双手而作业。
9、"唯然,皮,摄者也;为触超摄者所摄。人以皮而感触。 "此八能摄者与八超摄者&#9312;也
八能摄者与八超摄者如是混杂序列,是先于诸泼哲学之排比分明,如五知根
五作业根或五根五坐等说。八者之后为"自我",以此八而摄持物境,此其主旨也。
10、问:"雅若洼基夜!世间万物,皆死亡之食也。而有天神以死
亡为食者,谁耶?"
答:"唯然!死亡者,火也。而为水&#9313;之食也,则胜伏&#9314;
重死&#9315;。"
"水"Upas),象征此"自我知识"。
&#9314; "胜优"(apa-j ayati)
"重死"即俗所谓重生重死,人乎轮回也。有谓当足—语曰:"'有如是知者,,则胜伏篇生重死。"——所据乃此《奥义书》1.2.7;3.3.2。
11、问:"雅若洼基夜!有人于此而死矣,其气&#9316;出而上升耶? 否耶?"
答:"非也!非也!气皆凝聚于此,彼乃增大,肿胀。尸则膨胀
是谓"气息"非在人之不死者也。在人之不死者,唯"自我"。
12、问:"雅若洼基夜!有人于此而死矣,所不离于彼者为何?"
&&答-"名也!名,无尽者也!唯宇宙诸天皆无尽。彼以此胜得
无尽之世界&#9312;。"'
&#9312;参《唱书》七,一,五。
13、问:"雅若洼基夜!有人于此而死矣,其语言归于火,气归于
风,眼归于日,意归于月,耳归于方,身归于地,魂归于空,毛归于
草,发归于木,精血归于水,——斯人复何如耶?"
& 答:"爱友!黎多薄迦!君执我手!此唯我二人可以了知,不
在此群众中也。"
& 二人者,(携手)出而论之。所谈者,业也;所颂者业也。人唯
以善业而善,以恶业而恶矣。
& 于是黎多薄迦,茶罗特羯鲁默然&#9313;。
&#9313;人逝而有"业"存,为生死流转因,此正开后世印度各教之说。此韦檯多学之博大也
第三婆罗门书
1、于是勒喜阿之孙蒲支约&#9314;问之曰:
&"雅若洼基夜!我等游学,周行玛德拉斯邦&#9315;,过巴植遮那&
迦莂夜&#9316;之家。彼有一女,为乾闼婆所魅。我等问之曰:*汝为谁?,彼曰:'苏瘅婆,安吉罗斯&#9312;氏是也!,我等问以诸界之终极,且
问以帕利克洗多&#9313;王之后何如矣,帕利克洗多王之后何在
耶?——雅若洼基夜!今我问君:帕利克洗多王之;后何往耶?"
&#9314;勒喜阿(Lahya)之孙蒲支约(Bhujyu),全名是Bhujyu
UhySyani,&
&#9315;Madras,至今犹称玛德拉斯&&&#9316;Pataiicala
Kapya,即姓Kapi。
&#9312; Sudhavan
PSriksitas,乃史事消沦之一邦王,问其族人逝后何往也?此王名氏,亦见Ait. Br.8,21,1.
2、答曰:"彼必已谓汝等曰:
“彼诸后嗣,皆巳至于行马祭者所至 之处矣!'"
& 问曰:"举行马祭者,又至于何处耶?"
& 曰:"此世界也,广如天乘(太阳神之车)三十二日之程;地则
二倍其广而周环之;海又二倍于地之广而周环之。而有一间隙, 如刃之锋,如蝇之翼,介于其间。于是因陀罗化而为鸟,以彼等
(帕利克洗多之胤)授于涡柔(风神),涡柔负之而行,至于举行马 祭者之所居。——彼(苏瘅婆乾闼婆)似如是为汝等说而唯颂涡
柔也。"&#9314;
& &——故涡桑为别相,涡柔亦通相。彼如是知者,克胜再
& ——于是勒喜阿孙蒲支约默然。
古印度宇宙观念,略具于此。世界居中,外为地,地之外为海,全宇为一卵形,
以太阳一R之程计算,世界广三十二程,地广六十四程,海广一百二十八程。是全空间
直径为四百一十六日程矣。此外为天,天海之间一St,则神灵由此而出,至天之背,入 大梵界,则善业之果云。(參Taitt, Ar.
\0,\,52tVdj. Sam. 15,50)——至若此"天外"
一界(《蒙书》一,二,十,即"至高境",(《翔书》三,一),往已而有还生,信皆后起较进步
之说;此犹存本初与《黎俱韦陀》观念相合之说,自明其较原始。——此大梵界也,行马
祭者人之。马祭之火,作成鸟形,涡柔为个人之生气,是谓"别相"(vyawi),是宇宙之大
气,则臼"通相"(samayi)矣。
第四婆罗门书
1、于是乌沙士多,茶羯罗&#9312;氏问之曰:"雅若洼基夜!彼当体无
隐之大梵,居万事万物中为其自我者,君其有以语我来!"
曰:"是即汝之性灵,居一切内中者也。" ,
问:"雅若洼基夜!何者为居一切内中者耶?"
曰:"彼以入息而吸气者,汝之性灵也,在一切内中;彼以出息 而吐气者,汝之性灵也,在一切内中;彼以充周气而充周者,汝之性
灵也,在一切内中;彼以元气而上导者,汝之性灵也,在一切内 中,——彼即汝之性灵,居一切内中者也。"
&#9312;乌沙士多&茶羯罗氏(Ushasta
Cakrayaoa)为茶揭罗(Cakra)之后人。
2、乌沙士多&茶羯罗衍拿曰:"如君所示,亦犹说:此是牛,此是
马而已。彼当体无隐之大梵,居万事万物中为其自我者,当语 我也!"
曰:"是即汝之性灵,在一切内中者也。"
问:"雅若洼基夜!何者为在一切内中者耶?"
曰:"汝不能见见之能见者也;汝之能闻闻之能闻者也,汝不能 思思之能思者也;汝不能识识之能识者也。是即汝之性灵,在一切
内中者也。——有异于彼者,是则苦矣!"
于是乌沙士多&茶羯罗氏默然。
第五婆罗门书
1、于是恪和罗考矢多羯&#9312;氏间之曰:"雅若洼基夜!唯彼当体无
隐之大梵,居万事万物中为其自我者,君其有以语我来!"
曰:"是即汝之性灵,居一切内中者也!"
问:"雅若洼基夜!何者为居一切内中者耶?"
曰:"彼超乎饥,渴,忧,痴,老,死者也。惟婆罗门有证会此性 灵者,乃捐弃其后嗣之想望,财富之欲求,世间之贪恋,而游方乞
食。盖后嗣之想望者,财富之欲求也;财富之欲求者,世间之贪恋 也。二者,皆唯贪欲而已。——故婆罗门厌为学究已,且欲为儿
童。双弃为学究与为儿童矣,则为牟尼&#9313;两忘寂默与非寂默已,乃 为婆罗门也。"
问:"何由为婆罗门耶?"
曰-"如其为婆罗门也,亦唯随所遇而已&#9314;。——而有异于彼 者,是则苦矣!"
于是恪和罗&考矢多羯氏默然&#9315;。
恪和罗*考矢多羯氏(Kahola
Kau?itakeya),即考矢多羯(Kaujitaka)之后人。
牟尼,即"寂默者",可称"圣人"。
此问答可另解曰:"何自(何"由"?)(或"在何者中生活"?)而为婆罗门 耶?"——答:"如是(或'在此中生活,)(或
&由是,)如其所受而已。"
此书与上第四婆罗门书,似原为一整体。
第六婆罗门书
1、于是迦吉&#9316;,婆者克鲁之女问之曰:"雅若洼基夜!凡此世界万物,经纬皆交织于水中矣,而诸水又经纬交织于何者中耶?"
"风中也。迦吉!"&
"风又经纬交识于何者中耶?"&
"两间之空界中也。迦吉!"
&"两间之空界又经纬交织于何者中耶?"&
"乾闼婆界中也。迦吉!"&
"乾闼婆界又经纬交织于何者中耶?"
&"太阳界中也。迦吉!"&
"太阳界又经纬交织于何者中耶?"
&"月界中也。迦吉!"&
"月界又经纬交织于何者中耶?"&
"星宿界中也。迦吉!"&
"星宿界又经纬交织于何者中耶?"
&"诸天界中也。迦吉!"
&"诸天界又经纬交织于何者中耶?"
&"因陀罗界中也。迦吉!"&
"因陀罗界又经纬交织于何者中耶?"&
"般茶帕底界中也。迦吉!"
&"般茶帕底界又经纬交织于何者中耶?"&
"大梵世界中也。迦吉!"&
"大梵世界又经纬交织于何者中耶?"&
曰:"迦吉!毋过事穷诘矣!庶使汝头不堕也!汝诚已过度问
及天神,固所不当穷究者也。迦吉!毋过于穷诘也。"&
于是迦吉&婆者克鲁之女默然。
&#9316; 全名是GSrgi
Vscaknavi,父名VScakntu
第七婆罗门书
1、于是乌达罗恪,阿垄拿&#9312;之子问之曰:"雅若洼基夜!我等常
居玛德拉斯邦,寓巴植遮那&迦莂夜之家,研究祀事。彼有一妇, 为乾闼婆所魅。我等问之曰:4汝为谁'彼曰:'我羯班陀,阿他婆氏
是也。,彼问巴植遮那&迦莂夜及我辈祀礼学生曰:4迦莂夜!有一 线索,此世界,彼世界,及一切众生皆于以联系者,汝知之乎?,巴植
遮那&迦莂夜答曰:'不知也!尊者!'
"彼又问巴植遮那《迦莂夜及我辈祀礼学生曰:4迦莂夜!有 一主宰,在此世界,彼世界,及一切众生内中为其主制者,汝知之
乎?,巴植遮那*迦莂夜答曰:*不知也!尊者!,
"彼乃谓巴檀遮那&迦莂夜及我等祀礼学生曰:'迦莂夜!有 知此线索及彼内中主宰者,乃诚大梵明者,世间解者,诸天通者,韦
陀学者,造物识者,性灵见者,一切智者矣!,遂为诸人说之,故我 得知。
"雅若洼基夜!若汝不知此线索及彼内中主宰,而驱去婆罗门 之群牛,汝之头当堕矣!"
曰:"乔答摩!我知此线索及彼内中主宰也!"
曰:"凡人皆可曰:我知之!我知之!,如汝所知,汝当说也!"
& LWUtlaka Arupi乃Arupa之子
2、曰:"唯然!乔答摩!此线索者,气(风)也!诚然,乔答摩!如以线索,以气(风)联系此世界,彼世界,及一切众生。故于人之已殁也,则曰:彼之肢体皆已解散矣!乔答摩!盖以气(风)而得系合
曰:"是矣!雅若洼基夜!固如是也!汝更言内中主宰。"
3、曰:"彼在于地中者,而有异于地,乃地所不知,而以地为身,于
地内中管制之,此即汝之性灵,内中主宰,永生者!
4、"彼在于水中者,而有异于水,乃水所不知,而以水为身,于水
内中管制之,此即汝之性灵,内中主宰,永生者!
5、"彼在于火中者,而有异于火,乃火所不知,而以火为身,于火
内中管制之,此即汝之性灵,内中主宰,永生者!
6、"彼在于空中者,而有异于空,乃空所不知,而以空为身,于空
内中管制之,此即汝之性灵,内中主宰,永生者!(此空谓两间之
7、"彼在于风中者,而有异于风,乃风所不知,而以风为身,于风
内中管制之,此即汝之性灵,内中主宰,永生者!
8、"彼在于天中者,而有异于天,乃天所不知,而以天为身,于天
内中管制之,此即汝之性灵,内中主宰,永生者!
9、"彼在于日中者,而有异于日,乃日所不知,而以日为身,于日
内中管制之,此即汝之性灵,内中主宰,永生者!
10、"彼在诸方中者,而有异于诸方,乃诸方所不知,而以方为身,
于方内中管制之,此即汝之性灵,内中主宰,永生者!
11、"彼在星月中者,而有异于星月,乃星月所不知,而以星月为
身,于星月内中管制之,此即汝之性灵,内中主宰,永生者!
12、"彼在于(虚)空中者,而有异于(虚)空,乃空所不知,而以空为
身,于空内中管制之,此即汝之性灵,内中主宰,永生者!
13、"彼在于黑暗中者,而有异于黑暗,乃黑暗所不知,而以黑暗为
身,于黑暗内中管制之,此即汝之性灵,内中主宰,永生者!
14、"彼在于光明中者,而有异于光明,乃光明所不知,而以光明为
身,于光明内中管制之,此即汝之性灵,内中主宰,永生者。 "凡此皆属神明者。——其次属物质者:&#9312;
"物质"谓"物之存在"。
15、"彼居万物内中者,而有异于万物,为万物所不知,而以万物为
身,于万物内中管制之,此即汝之性灵,内中主宰,永生者! "属物质者如是。——其次属自我者&#9313;:
"自我"在此谓人之身体。
16、"彼居气息内中者,而有异于气息,为气息所不知,而以气息为
身,于气息内中管制之,此即汝之性灵,内中主宰,永生者!
17、"彼居语言内中者,而有异于语言,为语言所不知,而以语言为
身,于语言内中管制之,此即汝之性灵,内中主宰,永生者!
18、"彼居眼之内中者,而有异于眼,为眼所不知,而以眼为身,于
眼内中管制之,此即汝之性灵,内中主宰,永生者!
19、"彼居耳之内中者,而有异于耳,为耳所不知,而以耳为身,于
耳内中管制之,此即汝之性灵,内中主宰,永生者!
20、"彼居意之内中者,而有异于意,为意所不知,而以意为身,于
意内中管制之,此即汝之性灵,内中主宰,永生者!
21、"彼居皮之内中者,而有异于皮,为皮所不知,而以皮为身,于
皮内中管制之,此即汝之性灵,内中主宰,永生者!
22、"彼居识之内中者,而有异于识,为识所不知,而以识为身,于
识内中管制之,此即汝之性灵,内中主宰,永生者!
23、"彼居精液内中者,而有异于精液,为精液所不知,而以精液为
身,于精液内中管制之,此即汝之性灵,内中主宰,永生者!
"彼见而不可见也,闻而不可闻也,思而不可思也,识而不可识 也。外乎彼,无见者也。外乎彼,无闻者也。外乎彼,无思者也。
外乎彼,无识者也。是即汝之性灵,内中主宰,永生者也!——而 有异于彼者,是则苦矣!"
于是乌达罗恪,阿垄拿之子默然&#9312;。
&#9312;此与上第三婆罗门书,似原为一书而流传有两本。
第八婆罗门书
1、于是迦吉,婆者克鲁之女曰:"诸婆罗门尊者!我当问彼二问,
彼若能答我者,则诸尊者于大梵义实无有能胜彼者也!"
& &"问可也!迦吉!"
2、曰:"雅若洼基夜!如勇猛少年,或迦喜人或维迭赫人,取沲弓
张之,手持二矢,将以洞穿其敌而来矣,我亦如是以二问来攻也! 汝当答我二问!"
&曰:"问可也!迦吉!"
3、问曰:"雅若洼基夜!彼上者在天上,下者在地下,中属天地两
间者,凡此说为过去者,现在者,未来者,是皆经纬交织于何者 中耶?"
4、答曰:"迦吉!彼上者天上,下者地下,中属天地两间者,凡此
说为过去者,现在者,未来者,是皆经纬交织于空中也&#9312;!"
&#9312;此"空"非空无为,在韦植多学中为遍在遍漫实有之"空",故近人或谓之为"以太"。
5、曰:"敬拜汝!雅若洼基夜!汝巳为我解答此一问矣!且备答
第二问也!"
曰:"问可也!迦吉!"
6、问曰:"雅若洼基夜!彼上者天上,下者地下,中属天地两间
者,凡此属于过去者,现在者,未来者,是皆经纬交织于何者中耶?"
7、答曰:"迦吉!彼上者天上,下者地下,中属天地两间者,凡此
说为过去者,现在者,未来者,是皆经讳交织于空中也!" 问曰:"空又经纬交织于何者中耶?"
8、答曰:"迦吉!此即婆罗门所称为不变灭者也!非粗,非细,非
短,非长;非赤&#9312;,非润&#9313;;无影,无暗;无风,无空;无着;无味,无 臭,无眼,无耳,无语,无意,无热力,无气息,无口&#9314;,无量,无内,无
外;彼了无所食,亦无食彼者。
&#9312;"赤"谞如火。
&#9313;&"润"谓如水。
&#9314;另本,此下尚有"无名,无姓,无老,无死,无畏,永生,无垢,非显,非隐。"—段
9、"唯然,迦吉!是以此不变灭者之命令,而日月分悬。是以此
不变灭者之命令,而天地分立。迦吉!是以此不变灭者之命令,而 瞬间,顷刻,昼,夜,半月,月,季,年分住。迦吉!是以此不变灭者
之命令,而诸水发自雪山,或向东流,或向西流,或各往其方。迦 吉!是以此不变灭者之命令,而人称颂好施者,而神歆乐虔祀者,
而祖灵安妥乎祭奠也。
10、"唯然!迦吉!人而不知此不变灭者,于世或为祭祀,或致敬祈,或修苦行,虽数千年不已,(其业(果))固有限也。迦吉!人而
不知此不变灭者,其离世也,为可悯也。人知此不变灭者而离世 也,则为婆罗门。
11、"诚然,迦吉!此不变灭者,为见者而不可见也,为闻者而不可
闻也,为思者而不可思也,为识者而不可识也。外乎彼,无见者也。 外乎彼,无闻者也。外乎彼,无思者也。外乎彼,无识者也。嗟乎
迦吉!唯彼空者,经纬交织于是中者也&#9312;!"
是谓知识之主体,本身原永不可知,而宇宙之律则建立其中,即自然中一切所
服展,而凡空间及空间所有者,为经为纬皆交织其中,未知此与《老子》所言之道,有舁否也?
12、彼于是曰:"诸婆罗门尊者!君等若能礼是人而退,是事则已
大矣&#9313;!若论梵道,君等实无有能胜彼者也!"&
& 说是语已,婆者克鲁之女默然&#9314;。
义谓若能礼拜此人,而不遭呵斥或责难,为其意所可而退,此即大事矣。
此与上第六婆罗门书,似原为一书而流传有两本。
第九婆罗门书
1、于是沙恪勒氏卫多格陀&#9315;问之曰:"雅若洼基夜!天神有几?
&&彼乃据《神名咒》答之,《宇宙神颂》之《神名咒》&#9312;所云曰:"三
百又三,三千又三也。"
问:"唵&#931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胸口憋闷呼吸困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