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蒙古西征欧洲什么时候学的

/3该会员上传的其它文档:0 p.0 p.0 p.0 p.0 p.0 p.0 p.0 p.0 p.0 p.0 p.0 p.0 p.0 p.0 p.0 p.0 p.0 p.0 p.9 p.8 p.7 p.9 p.16 p.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一、诗人名片岑参(约715~770),江陵(今属湖北)人..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一、诗人名片岑参(约715~770),江陵(今属湖北)人。他二十岁后有十年时间,出入京洛求仕,三十岁应举及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后官至嘉州刺史,秩满罢官后卒于蜀中。自天宝八年始,岑参两度出塞,经历了长达6年的边塞生活,历练成一个边塞诗【学案导学设计】2015苏教版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专题二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导学案.DOC相关文档专题docdocdocdocdocdocdocdocdocdocdocdocdocdocdocdocdocdocdocdocdocdocdocdocdocdocdocdocdocdoc关于我们常见问题关注我们官方公共微信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8.0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编辑点评: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这首诗抓住有边地特征的景物来状写环境的艰险,从而衬托士卒们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诗虽叙征战,却以叙寒冷为主,暗示冒雪征战之伟功。语句豪爽,如风发泉涌,真实动人。全诗句句用韵,三句一转,节奏急切有力,激越豪壮,别具一格。
作者:岑参
【原文赏析】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军师西门伫献捷。
1、金山:即阿尔泰山。
2、汉家:这里实借汉以指唐。
3、连钱:马身上的斑纹。
你难道不曾看见,辽阔的走马川,紧连雪海边,浩瀚的沙漠,黄沙滚滚接蓝天。轮台九月的秋风,日夜在狂吼,走马川的碎石,一块块大如斗。随着狂风席卷,满地乱石飞走。匈奴草场变黄,正是秋高马肥,金山西面胡骑乱边,烟尘乱飞,汉家的大将军,奉命率兵西征。将军身著铠甲,日日夜夜不脱,半夜行军,战士戈矛互相撞拨,凛冽寒风吹来,人面有如刀割。马背上雪花,被汗气熏化蒸发,五花马的斑纹,旋即就结成冰,军帐中,起草檄文砚水也冻凝。匈奴骑兵,个个闻风心惊胆战,早就料到,他们不敢短兵相接,只在车师西门,等待献俘报捷。
岑参之边塞诗意奇语奇,或清新隽逸,或雄浑壮美。此诗是写雄奇豪壮的。
开首极力渲染环境恶劣、风沙遮天蔽日。接着写匈奴借草黄马壮之机入侵,而封将军不畏天寒地冻、严阵以待。最后写敌军闻风丧胆,预祝凯旋而归。
诗虽叙征战,却以叙寒冷为主,暗示冒雪征战之伟功。语句豪爽,如风发泉涌,真实动人。全诗句句用韵,三句一转,节奏急切有力,激越豪壮,别具一格。
&&点击查看专题,阅读更多相关文章!
你可能还感兴趣的相关文章
历史总是扑朔迷离,让人捉摸不透。然而人们对于真相的好奇心却永不止步。可能,知晓下面这些历史真相,你会感动,骄傲,亦会感觉很逗逼。但是历史还待我们去进一步解读。
最新2016唐诗三百首信息由提供。
请输入错误的描述和修改建议,建议采纳后可获得50沪元。
错误的描述:
修改的建议:目录资源搜索
类型筛选:
精品/普通:
地区筛选:
星级筛选:
ID:2-2247129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教学目标1.感悟盛唐诗歌“声律风骨兼备”的特点及其阔大雄浑、豪迈恢宏的艺术境界。? 2.初步熟悉王维、孟浩然和高逋、岑参的生平事迹及其诗歌的主要特征。? 3.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派和山水田园诗派的风格差异。盛唐诗简介 经过初唐诗人的开拓创新,唐诗迎来了它的全盛时代。高昂雄浑、阔大恢弘的盛唐之音成为诗歌的主流。唐人殷藩《河岳英灵集序》称:唐诗自此“声律风骨始备矣”。王维、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高适、岑参的边塞诗,开拓了唐诗题材。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沉郁顿挫的杜甫诗,形成了唐诗的巅峰。他们的诗歌充满了蓬勃的朝气,青春的旋律,生动的形象,丰富的想像,闪耀着诗意人生的光辉。盛唐诗的总体特征 盛唐诗歌就时间上来说,是指开元、天宝至大历初年的诗歌。就诗歌特征来说,主要是指盛唐诗人所创作的具有昂扬雄浑、阔大恢宏的盛唐气象的诗歌。 ? 盛唐诗歌的声律完备主要是指律诗体裁的成熟和普及,诗人们已经能娴熟地使用这一体裁表情达意并且将它发挥到了极致(杜甫是典型代表)。古体与律诗的截然划分,以及歌行与绝句的兴盛,都是盛唐诗歌达到高潮的标志。 盛唐诗风骨: ①诗人能对时代和人生进行积极的思考; ②诗人在追求建功立业的道路上显示了强烈的自信与铮铮傲骨; ③崇尚独立人格与高洁品质,他们追求功名少的是庸俗,多的是理想。由四首诗的标题可以分别推断出哪些内容?1、《望月怀远》标题表明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先望月后怀远。明确了诗歌的主要意象“月”。推断出诗歌的主旨:思念远方的亲人。2、《与诸子登岘山》推断诗歌的基本内容:借登山抒发感情。再结合与岘山有关的历史人物羊祜,判断这是一首吊古伤今诗。3、《?山居秋暝》判断诗的类型:山水田园诗。明确诗的主要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推断诗的基本内容:写秋天山野傍晚的景色
本资料免点下载
ID:2-2208844
导入新课同学们,盛唐时期,有两类诗比较繁盛。一是山水田园诗,一是边塞诗。如果将阅读恬静淡雅的山水田园诗比作品一杯香茶,那么阅读豪迈雄浑的边塞诗则如饮一杯美酒。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举杯,同饮《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这瓶陈年佳酿。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岑参学习目标1.理解诗文“意奇语奇”的特点。? 2.把握岑参诗的艺术风格? 3.感受诗人所塑造的战士形象及精神。重点:? 1.理解诗文“意奇语奇”的特点。? 2.感受诗人所塑造的战士形象及精神。难点:把握岑参诗的艺术风格。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茫茫黄入天边塞诗 唐诗,是历代诗词中一抹亮丽的风景,或婉约清丽,如诉如泣,或气壮山河,豪气冲天。每每读来,总是令人荡气回肠,感慨万千。今天我们阅读一首边塞诗,追寻诗人的足迹,去感受塞外的羌笛悠悠,大漠的孤烟缕缕,楼兰的胡笳慢慢,蓟门的风沙茫茫,随着那昔日的苍凉,过眼的繁华,去聆听、去触摸…… 歌行体歌行体的特点是格式节奏上没有严格要求,也不讲究平仄,字数五七言为主,可参差不齐,可变韵。亦称古诗、古风。 “行”就是歌行体的一种。高适王翰 王维王昌龄边塞诗人岑参简介岑参(约715~770)  唐代诗人。原籍南阳(今属河南),迁居江陵(今属湖北)。出身仕宦家庭。早岁孤贫,遍读经史。  20岁至长安,求仕不成,奔走京洛,漫游河朔。天宝三载(744)中进士。八载、十三载两次出塞任职。回朝后,任右补阙、起居舍人等职。大历间官至嘉州刺吏,世称岑嘉州。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岑参早期诗歌多为写景、述怀及赠答之作。山水诗风格清丽俊逸,颇近何逊。岑参简介但语奇体峻,意境新奇;感伤不遇,嗟叹贫贱的忧愤情绪也较浓。如《感遇》、《精卫》、《暮秋山行》、《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等。================================================压缩包内容:2016春高
本资料免点下载
ID:2-2119198
教学设想:《唐诗宋词选读》分为12个专题。第二专题是"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该专题有6首诗,4首教学篇目,2首学生自学或老师选教。本课要学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系学生自学或老师选教篇目。学习过程中主要解决三大问题:1、读懂,理解字词句子;2、理解诗歌的情感思想;3、领悟表现手法和基本风格。学习中以诵读为主,在多读中逐渐推进学生的领悟能力;配以适当的赏析题,引导学生走上探讨之路。专题目标:1、感悟盛唐诗歌"声律风骨兼备"的特点及其阔大雄浑、豪迈恢宏的艺术境界。2、初步熟悉张九龄、李颀、王维、孟浩然、高逋、岑参的生平事迹及其诗歌的主要特征。3、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派和山水田园诗派的风格差异。================================================压缩包内容: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第二专题《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教案.doc
同步授课教案
本资料免点下载
ID:2-1892192
专题二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专题导语:盛唐诗歌就时间上说,是指开元、天宝至大历初年的诗歌,在唐诗的初、盛、中、晚四个阶段中较短。就诗歌特征来说,主要是指盛唐诗人所创作的具有昂扬雄浑、阔大恢宏的盛唐气象的诗歌。所谓“声律风骨兼备”是就这一时期的诗歌内容和形式而言的。盛唐诗歌的“风骨”主要包括:①诗人们能从观察宇宙历史的发展规律的高度对时代和人生进行积极思考;②诗人们在追求建功立业的道路上,显示了强烈的自信心和铮铮铁骨;③崇尚独立人格和高洁气质,这使他们的追求功名的热情少了些庸俗气,具有了理想的光彩。盛唐诗歌的声律完备主要是指律诗体裁的成熟和普及,诗人们已经能娴熟地使用这一体裁表情达意并且将它发挥到了极致。古诗与律诗的截然划分以及歌行与绝句的兴盛,都是盛唐诗歌达到高潮的标志。盛唐诗歌安排了三个专题(包括后面的李杜专题)。本专题选了六首代表作。学习本专题,要以“王孟”和“高岑”诗歌为重点,要感悟盛唐诗歌“声律风骨兼备”的特点及其阔大雄浑、豪迈恢宏的艺术境界,要初步熟悉王维、孟浩然和高适、岑参的生平事迹及其诗歌的主要特征================================================压缩包内容:【课堂设计】学年高二语文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学案+专题整合+专题检测:专题二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doc
本资料免点下载
ID:2-1885057
岑参 岑参(约715—770),唐代诗人。 出身仕贫,遍读经史,20岁至长安求仕不成,奔走京洛,漫游河朔。天宝三载(744)中进士八载、十三载两次出塞任职。大历间官至嘉州刺吏世称“岑嘉州”。 岑参的诗境界空前开阔,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他边塞诗的基调。他既热情歌颂了唐军的勇武和战功,也委婉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悲惨。火山云,天山雪,热海蒸腾,瀚海奇寒,狂风卷石,黄沙入天等异域风光,也均融入其诗。代表作有《白雪歌》、《走马川行》、《轮台歌》。与高适并称为“高岑”。   岑参歌颂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难的乐观精神;艺术上气势雄伟,想象丰富,夸张大胆,色彩绚丽,造意新压缩包中的资料:苏教版 语文 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专题二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课件原创精品课件1: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ppt 苏教版 语文 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专题二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课件原创精品课件2: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ppt 苏教版 语文 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专题二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课件 ================================================压缩包内容:苏教版
语文 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专题二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课件原创精品课件1: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ppt苏教版
语文 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专题二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课件原创精品课件2: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ppt
本资料免点下载
ID:2-1665038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 雪海边, 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 一川碎石大如斗, 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 金山西见烟尘飞, 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 半夜军行戈相拨, 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 五花连钱旋作冰, 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 料知短兵不敢接, 车师西门伫献捷。  岑参诗的特点是意奇语奇,尤其是边塞之作,奇气益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奇而婉,侧重在表现边塞绮丽瑰异的风光,给人以清新俊逸之感;这首诗则是奇而壮,风沙的猛烈、人物的豪迈,都给人以雄浑壮美之感。诗人在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时,封常清出兵去征播仙,他便写了这首诗为封送行。  为了表现边防将士高昂的爱国精神,诗人用了反衬手法,极力渲染、夸张环境的恶劣,来突出人物不畏艰险的精神。  首先围绕"风"字落笔,描写出征的自然环境。这次出征将经过走马川、雪海边,穿进戈壁沙漠。"平沙莽莽黄入天",这是典型的绝域风沙景色,狂风怒卷,黄沙飞扬,遮天蔽日,迷迷蒙蒙,一派混沌的景象。开头三句无一"风"字,但捕捉住了风"色",把风的猛烈写得历历在目。这是白天的景象。
本资料免点下载
ID:2-1483219
唐诗,是历代诗词中一抹亮丽的风景,或婉约清丽,如诉如泣,或气壮山河,豪气冲天。每每读来,总是令人荡气回肠,感慨万千。今天我们阅读一首边塞诗,追寻诗人的足迹,去感受塞外的羌笛悠悠,大漠的孤烟缕缕,楼兰的胡笳慢慢,蓟门的风沙茫茫================================================压缩包内容: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ppt
ID:2-1131824
边塞诗是以描写边塞地区景物,反映边防将士的生活、战斗、思想情怀的诗篇。边塞诗的起源一直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汉魏南北朝时,也有一些作家写了一些边塞诗,而唐代写边塞诗最为流行,尤其是盛唐时期。盛唐时期诗人或多或少都写过一些边塞诗,而以专写边塞诗著名的则是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焕等人。后世因此把他们称作边塞诗派。
本单元依托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初、盛唐诗歌中的《从军行》《燕歌行》《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进行拓展研究。整个单元将分三个专题进行:专题一,了解边塞诗派及唐朝边塞诗盛行的原因。交流唐朝边塞诗派的有关知识,引导学生了解这几首诗歌的写作背景,并结合唐朝与各地少数民族的关系以及诗人的经历来挖掘唐朝边塞诗盛行的根源。专题二,唐朝边塞诗主题的丰富性。通过对教材中所选三首边塞诗及其他边塞诗的学习,了解作者在作品中体现出来的复杂情感,展示唐朝边塞诗主题的多样性。专题三,边塞诗常用的艺术手法。通过反复诵读,分析所学诗歌的语言内容,鉴赏此类诗歌常用的艺术手法。
主要采用的学习方式:多种形式的诵读;在个性化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和探究,形成统一的认识,进行多元化鉴赏;借助网络
同步授课教案
ID:2-1011003
压缩包内容: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教案.doc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教学课件(共26张).ppt
ID:2-119781
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句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学习目标】
1、通过翻阅工具书,准确理解诗歌内容。
2、感受诗歌中的环境描写,赏析意境特点。
3、通过环境描写的赏析,品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
================================================
压缩包内容: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导学案.doc
本资料免点下载教育部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国家教育资源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成果展示网站
您所在的位置: >
【学案导学设计】2015高中语文 专题二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导学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上传时间:
版本版别: |
类别主题: |
年级科目: |
所属地区:
E&&&&&&&币:3
大&&&&&&小:491.46 KBKB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一、诗人名片  岑参(约715~770),江陵(今属湖北)人。他二十岁后有十年时间,出入京洛求仕,三十岁应举及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后官至嘉州刺史,秩满罢官后卒于蜀中。自天宝八年始,岑参两度出塞,经历了长达6年的边塞生活,历练成一个边塞诗人。  岑参边塞诗的特色及价值在于充满了山川奇气和爱国壮志。在艺术上,善于观察,精于描绘是他的特长。岑参诗常用的表现手法是:丰富的想像、新奇的比喻和合理的夸张。诗体形式上,岑参长于七言古诗,容量大,内容丰富,气势充沛。  二、诗词故事  赤亭峰教子  公元752年,一天,岑参在武威办完军务,赶回西域途经赤亭,戍边的士兵请他题词、赋诗。岑参发现在他写完诗后,挤在士兵中的一个男孩随口吟了出来。他询问缘故。这个回鹘族放羊娃告诉他,他的爷爷早年流落到这里,用回鹘文教他读《论语》。岑参没吱声,给放羊娃题了一幅字:“论语博大,回鹘远志。”不料,第二天,放羊娃的父亲找到岑参,恳请他收孩子为义子,教以成人。岑参很喜爱这个聪明的孩子,就收下了,并把小孩的原名也更改为“岑鹘”。就这样,岑鹘随岑参参军入伍,在岑参的悉心教导下,岑鹘不仅聪明干练,而且精通汉语和回鹘语,为军队培养了许多翻译人才。  三、文题背景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一作《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作于天宝十三年(754)九月,是岑参奉送封常清出师平叛的一首祝颂诗。当时作者在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幕中,封常清奉命西征,岑参写此诗送行。在这首诗中,作者以豪迈的气概,通过对西北边地艰险环境的生动描绘,热情地歌颂了出征将士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征战的爱国豪情。    一、诵读,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走马川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