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灭印度之战

人人网 - 抱歉
哦,抱歉,好像看不到了
现在你可以:
看看其它好友写了什么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
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大唐使节王玄策如何单枪匹马灭古印度?
[来源:华声在线历史频道]时间: 11:58:07
  话说大唐贞观二十二年,印度半岛最强大的中天竺统一了北印度,建立了摩揭陀帝国,并很快与唐朝建立了友好关系。唐太宗派遣王玄策出使天竺五国,蒋师仁为副使。当时天竺分为中天竺、东天竺、南天竺、西天竺、北天竺五国。中天竺王尸罗逸多刚死,国中大乱,其臣那伏帝阿罗那顺自立为王发动政变,目中无人,纂位的新王阿罗顺那听说大唐使节入境,竟派了二千兵将伏击。王玄策仅带三十从骑,虽奋力苦战无奈双拳难敌四手,终因兵少王玄策从骑多死难,玄策被擒扣押,各国的贡物也被阿罗那顺掠夺。
  王玄策和蒋师仁乘夜色越狱而出,并在戒日王之妹的帮助下,要血洗此仇。他策马自印度大陆北上,渡过甘第斯河和辛都斯坦平原,以喜马拉雅山脉为目标,一路来到了尼泊尔王国。在这里,王玄策与尼泊尔王谈判,以迎娶文成公主而与唐具友好关系的吐蕃的王中之王的名义,向尼泊尔借得七千骑兵。又继续檄召临近唐各部军府节度使及近处各大唐藩属国,又集兵马万余,自为总管,蒋师仁为先锋,直扑天竺。吐蕃赞普松赞干布闻悉后也发兵一千二百人助玄策。在北天竺茶博和罗城外,王玄策率领这两国的八千余人,兵不卸甲,马不离鞍,直奔中天竺茶A和罗城,与阿祖那的数万大军展开激战,大战三天三夜,王玄策利用地势布下背水一战的阵势,杀死敌军数千、溺毙万余、俘虏1万多人,又巧布“火牛阵”,一举摧毁阿祖那亲自统率的7万战象部队,斩首了三千余级,逃兵在河中又淹死了上万人。王玄策一仗击溃天竺数万象军。天竺王大惊,守城不出。玄策一心报仇,拿出唐军攻城的各种伎俩,云梯,抛石车,火攻,狠攻月余。648年,茶博和罗城兵溃城破,玄策一路追来,斩杀天竺兵将三千,天竺兵将落水溺毙者万余,被俘万余,阿罗顺那逃回中天竺。
  阿罗那顺见兵败城破,遂弃城而逃,却不知死活,收拾散兵游勇妄图再战。蒋师仁率兵再战,乘势攻入中天竺,发誓要尽灭天竺。而天竺兵将与唐军(算是外籍军团)一接仗便溃不成军。阿罗顺那弃国投奔东天竺,求助东天竺王尸鸠摩援兵,接着再收集散兵残将准备反攻唐军。玄策,师仁欺天竺人不通兵法,只知蛮斗,设分兵伏杀计引阿罗顺那上钩,一举全歼阿罗顺那残部,活捉了阿罗顺那,余众尽坑杀。最后,阿罗顺那妻子拥兵数万据守的朝乾托卫城也被师仁攻破,远近城邑望风而降,中天竺灭亡。
  由于东天竺援兵阿罗顺那,王玄策准备顺势再亡东天竺,尸鸠摩吓得魂飞魄散,忙送牛马万头,弓刀缨络财宝若干,向唐师谢罪,以示臣服大唐,玄策方才罢兵回朝述职,同时将阿罗顺那披枷带锁押回长安。太宗皇帝大喜,下诏封赏玄策,授散朝大夫。
  658年,王玄策再次出使印度,行程主要是去各大寺庙参拜,礼佛而归,中华的谦让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佩服。之后,王玄策押着阿罗那顺回到了长安。唐太宗欣喜过望,拜王玄策为朝散大夫,献俘于宗庙。太宗死后,刻了阿罗那顺的石像,列于玄阙之下。由于在中国境内他并没有做过什么,因此也没有什么特别提拔和任命。再加上当时大唐开边将星如云,玄策“不务正业”的功绩(尤是对唐本无意征伐的国家)也不那么显眼。在从印度回来后,也只是辛苦了就结束,算是有点可怜。玄策晚年写过回忆录《中天竺行记》,但不为世人重视,后来也失传了。
  大唐的一个使节,单人匹马,手无寸兵,竟然能在万里之遥以书征邻国之兵,灭强国于域外,由此可见大唐的强盛,唐人的气节啊。
  声明:华声在线"历史频道"转载本文仅以信息传播为目的,不代表本网站认同其观点和立场。
集团报刊系列大唐灭印度之战
该帖被浏览& 17,529&次,回复&27&次
唐年间,在葱岭南有国名天竺,今名印度,乃佛陀诞生之地,举国崇尚佛法。时分东西南北中五大天竺国。
贞观年间,有唐僧玄奘,俗家姓陈,为求西两面三刀佛法,历尽坚苦,往天竺求佛经。至中天竺见得天竺国王尸罗逸多。那天竺国国王又称摩迦陀王,武功过人,颇有勇略,东征西讨,象不驰鞍,转战多年,征服另四天竺国。待得见大唐高僧,喜不自禁,与唐僧语日:“偿闻汝国有圣人出世,汝能为我说明圣迹否?”唐僧乃与摩迦陀王略述太宗皇帝生平神武,中原平乱,降服四夷等功绩,使得番夷诸国尊誉曰:天可汗。摩迦陀王闻之大为仰慕:“如汝所言,吾当东行面圣,朝觑汝王。”
唐僧在天竺游历十数年,采集经论六百五十余部,带回中土。摩迦陀王多变派使臣偕唐僧东来,谒见太宗皇帝。太宗亦喜,命云骑怀儆,持节往抚天竺。摩迦陀王召国人大臣曰:“东土有天朝,名摩诃震旦。从古至今从未与我天竺往来。今摩诃震旦有圣人人遣使到此,理当拜迎。“乃出朝恭迎唐使,膜拜爱诏。复亦遣使大唐,献火珠郁金菩提树,谒见太宗。两国遂建交往来。
贞观二十二年,摩迦陀王尸罗多逸逝世,国内陷害大乱,叛臣阿罗顺那自立为主,僭夺天竺宝器,伪立为王,因地遥天远唐廷居然未闻。
时年,太宗皇帝派王玄策出访天竺。玄策带了副使蒋师仁和唐僧的师弟辩机和尚做翻译。从骑五十余,从长安出发,行了数月,总算进入天竺境内。
摩迦陀王已死,阿罗顺那篡位,听说大唐使节入境,竟派了二千兵将伏击。玄策,师仁及五十从骑都是久经沙场,虽慌不乱,排成雁行阵把应该辩机夹在阵中,奋力杀出丛围。直逃入吐番境内,松赞干布闻讯亲带千骑往援,结果只救出了玄策,师仁,辩机三人,从骑尽皆战死,全队覆没。
玄策大怒之余,檄召邻近各部军府节度使,及近处各大唐属国,集兵马万余,自为总管,师仁为先锋,一仗击溃天竺数万头象骑,直取茶和罗城。阿罗顺那大惊,守城不出。玄策一心报仇,拿出唐军攻城的各种技俩:云梯,石车,火攻,狠攻了三月余,终攻得茶和罗城兵溃城破。玄策一路追杀,斩天竺兵将三千,另大半赶入恒河中溺死。
玄策以师仁为先锋,自为后应,趁势攻入中天竺,发誓要尽灭天竺。天竺兵将与唐军一接仗便溃不成军,阿罗顺那无奈只好弃国投奔东天竺,求助东天竺王尸鸠摩的援兵,接着再收集散兵残将,欲反攻唐军。
玄策欺天竺不通兵法,只知蛮斗,设了分兵伏杀计引阿罗顺那上钩,一举全歼阿罗顺那残部,活捉了阿罗顺那,余众尽皆坑杀。
阿罗顺那的妻子尚拥兵数万,据险坚守朝乾陀卫,也被师仁击破,逃的逃,降的降。至此远近城邑望风而降,中天竺遂灭,共收得土地五百八十余所。
因东天竺援兵阿罗顺那,玄策欲顺势再亡东天竺,东天竺王尸鸠摩吓得魂飞魄散,忙送牛马三万头,弓刀缨络财宝若干,向唐师谢罪,以示臣服大唐,玄策方才罢兵回朝。执阿罗顺那及一干降臣,绑俘长安,太宗皇帝大喜过望,下诏封赏玄策,援朝散大夫。
英雄风流不尽数,刀马所至皆汉土。
出尘有诗赞曰:
大漠狼峰孤烟直,天苍地茫啸西番。
铁骑踏破极乐土,扬鞭异域蔑沙场。
开疆自有王朝散,何必不忘骠骑郎。
分享到:&&
转帖,隋书。列传第五十一
作者:wushang
19:09&&【火爆论坛】 【网友投稿】
  宇文拓,字鉴远,周室之后也。祖护,周晋国公,大冢宰。父深,周昌城公。护以专权故,为周武帝所杀。其子俱坐被诛。唯深因使突厥得免,后更姓名,避居民间。拓生具异像,赤发妖瞳,其父以为不祥。欲弃之。时有天台高僧智,与深交。见拓,大异曰:“此子风骨神异,非凡人矣。然赤发妖瞳之像,主兵刃也,恐其杀孽甚重,请教养于佛门。”许之。
  拓少沉静,而言谈有性灵,寺众皆异之。初,天台寺藏一龙纹金剑,名曰轩辕,传为上古神器。拓尝见之,而剑鸣动不已。智惊,谓众曰:“奇哉,鉴远得非有仙缘乎?”遂以剑赠之。
  越国公,太师杨素,与智交,尝见拓。言其天赋异秉,收其为徒。后朔州总管杨义臣以为螟蛉之子,更姓为杨。拓性好学,资质绝佳。长弓马,善文墨,颇通音律。虽有妖瞳异像,然其形貌清秀如好女。晋王广与杨素交厚,曾于素府见拓,爱其人才。后高祖以拓为不祥,又知其乃周室之后,欲诛之,广数谏,曰:“杨拓虽为周宗室,然其祖为周武帝所诛,族尽没。实与周帝有不共戴天之仇。且蒙太师教养之恩,必无贰心。”乃罢。拓是以深德晋王。
  仁寿元年,陈遗族聚众为乱,期月之间至数十万矣。杨素受命讨之。时拓年方十二,习武道,皆修有所成。从越公素战于京口,随者区区二十骑尔。贼帅陈菊自称陈朝天子,率众二十万进击。拓以轩辕剑迎战,一击破之。兵刃未接而二十万人俱丧矣。捷报即传,朝野皆惊。拓声名动于天下。上召其进见,而拓以对答机敏为上悦。以功授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进封清平郡公,邑千户。后炀帝嗣位,进位柱国,拜夏州总管。拓复更姓宇文。恩宠愈殊。赐其赞拜不名,剑履上殿。众以拓宠遇,多有怨谤者。而拓性洒脱,殊不以为意。又因其貌异于常人,朝臣之内少有私交者。
  及大业九年,礼部尚书杨玄感以督粮反。时炀帝无道,民怨沸腾,从玄感起兵者甚众。值炀帝亲征高丽,朝内空虚。玄感挥师西进,直逼东都洛阳。势如破竹,无人能当其锋。初,炀帝欲征高丽。拓直谏曰:“自大业元年以来,劳役繁复,民不堪其使矣。若再征高丽,使朝内空虚,恐有将民变也。”炀帝怒,斥退之。拓知炀帝心意已定,乃于夏州操练军马,以备万一。及玄感之变,以拓为行军总管,进击南阳。拓亲率三万军马取南阳,令大将军樊子盖严守临清关,以防玄感进袭。时刑部尚书卫玄,率众数万,自关中来援东都。拓知,言于左右曰:“东都无忧矣,可星夜袭之。胜负在此一举。”乃以夜掩之,拓自领精兵五千,衔枚而出。及至南阳城下,分四路登城。拓持剑于城头大呼曰:“南阳已陷,从杨玄感众可速速归顺,当赦其罪。勿使玉石俱焚于叛军也。”玄感军皆惧其威,无敢近者。及至平明,从众归顺者十有八九。杨玄感败走上洛,至葭芦戍,为宇文述部追击而死。拓尝蒙玄感之父杨素教诲,闻之,未尝不为之嗟叹也。及还,拓以首功拜尚书右仆射,进爵徐国公,邑五千户,加封太师。贵宠之隆,冠绝一时。时拓年二十四,而以军功进爵至此高位,前未之有也。
  时狼烟四起,各地变民盘踞。拓每受命平定。贼众闻其威名,多有不战自降者。市井小童皆传曰:“天下无敌,宇文太师。妖瞳不死,隋家莫亡。”言其武功之盛也。
  十一年,炀帝北巡塞外。突厥始毕可汗率骑数十万,谋袭乘舆。围于燕门,官军久战不利。诏天下诸郡募兵。时拓于江南平乱,闻诏北返救驾。始毕可汗知,乃曰:“隋家天下,我唯惧此人惧尔。直撄其锋,不智。可还也。”解围而去。有佞臣谗于炀帝曰:“突厥可汗言其唯惧宇文拓一人,是独知隋有太师而不知有天子也。”拓是以渐为炀帝所忌。虽有救驾之功,而炀帝示情甚保拓部属多不平,更有劝其反隋复周者。拓叹曰:“我杀人多矣。若能力护社稷安宁,或可少赎罪孽。岂忍以争天下再伤苍生乎?”斩之。是以无人再劝。
  十二年,日有蚀之。帝以为不祥。拓进表,请于东都之郊建通天高塔以祈福。准之。令拓监营通天塔。拓督役严急,作者十有七八死于役,塔中时闻鬼哭。炀帝不悦。又有上古神器之传,言集五神器者将得天下。拓以私藏神鼎于涿郡故,为帝疑有贰心,愈加猜忌。拓义父杨义臣亦为炀帝所恶,后归隐于雷夏泽。时会稽等地微有盗匪作乱,拓移师平之。每见血光骤起,而一郡尽毁于官军矣。前后计有雁门,东莱,会稽,长沙,涪陵,灵武六郡毁于是。炀帝闻之大怒,免其职,遣人捉拿。拓携神器入通天塔中,布妖火于外。官兵阻不得入,围塔半月之久。而拓竟不知其所踪矣。
  史臣曰:宇文拓生有异像,长具性灵。兼文武之资,具仙道之骨。杨玄感反叛之师,纵横海内。陈余孽变乱之卒,扫荡江南。然拓沙场一剑,越万反卒灰飞烟灭:城头一呼,数千叛军闻风而降。具天下无敌之威,万夫莫当之勇。而生不知其所籍,终不知其所往。得非上界谪仙乎?然时耶命耶?生于炀帝无道之朝。竟至终无结果。言拓之忠者,每举其力护社稷十年之功:言拓之奸者,常列其尽毁无辜六郡之罪。然周公吐脯之日,王莽礼贤之时,孰能辨其忠奸邪?始知盖棺论定之难矣。
呵,正的假的?听起来宇文拓更像典型的外星人... 不过和印度有何干系?
应该是大唐“小卒”灭印度之战
这个最早在一本外国的简编的战争史上见过,有一些不同的记述,1.后来被扁的印度王是老国王的堂兄弟,2.王玄策一行不是路上遇袭而是被包围在驿馆里,后来突围,3.王玄策逃到尼泊尔,尼泊尔由吐蕃授意。允许王玄策自己招兵买马,主要的军队是在尼泊尔现招的雇佣兵,有一万多,可以算库尔喀营的老祖宗,另外吐蕃派了一些军队,还有粟特的一些小国也派了兵,老王搞雇佣军凭大唐的名号当空头支票没花什么钱,打了再发工资,等抓了那个不长眼的国王回朝复命就把军队解散了,要换了我还不如请个旨当印度节毒使,也省得62年再打一仗,尼赫鲁有些学问可能想起这当子事,62年仗打到一半就开始在自己国土上大搞破坏,毛主席后来撤兵,最憋气的不是别人肯定就是尼赫鲁。
当时如果你是王玄策,你愿意留在繁华的大唐?还是给打烂的垃圾印度?
1楼的帖子是轩辕剑游戏爱好者写的
以前就在一本美国人写的《世界战争史》上看过了,美国人称之为“第一次中印战争”(62年的那次是第二次),这是中国历史上我最喜欢的战争之一。我最喜欢的战争有霍去病轻骑突进1500公里击灭匈奴、李广利2次穿越4000公里的距离远击大宛得汉血马、高仙芝的恒罗斯城之战、忽必烈2次海军大规模入侵日本等。但最喜欢的还是大唐屠灭印度之战了,因为王玄策一开始没有本国的兵力,也就是没有本钱,完全是靠借兵创造了奇迹,牛啊!
此人借兵打仗可比汉之班超
填写显示名:
4到16个字符:中文,英文小写字母,数字或下划线
电话:010-  欢迎批评指正
Copyright &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大唐屠灭印度之战—被尘封千年的一场战争
摘 要: 唐僧在天竺游历十数年,采集经论六百五十余部,带回中土。摩迦陀王多亦派使臣偕唐僧东来,谒见太宗皇帝。太宗亦喜,命云骑怀儆,持节往抚天竺。摩迦陀王召国人大臣曰:“东土有天朝,名摩诃震旦,从古至今从未与我天竺往来,今摩诃震旦有圣人遣使到此,理当拜迎。”乃出朝恭迎唐使,膜拜受诏。复亦遣使大唐,献火珠郁金菩提..
话说初唐年间,在葱岭南有国名天竺,今名印度,乃佛陀诞生之地,举国崇尚佛法。时分东西南北中五大天竺国。
贞观年间,有唐僧玄奘,俗家姓陈,为求西天佛法,历尽坚苦,往天竺求佛经。至中天竺见得天竺国王尸罗逸多。那中天竺国王尸罗逸多,又称摩迦陀王,武功过人,颇有勇略,东征西讨,象不弛鞍,转战多年,征服另四天竺国。待得见大唐高僧,喜不自禁,与唐僧语曰:&偿闻汝国有圣人出世,汝能为我说明圣迹否?&唐僧乃与摩迦陀王略述太宗皇帝生平神武,中原平乱、降服四夷等功绩,使得番夷诸国尊誉曰-----天可汗。摩迦陀王闻之大为仰慕:&如汝所言,吾当东行面圣,朝觑汝王。&
唐僧在天竺游历十数年,采集经论六百五十余部,带回中土。摩迦陀王多亦派使臣偕唐僧东来,谒见太宗皇帝。太宗亦喜,命云骑怀儆,持节往抚天竺。摩迦陀王召国人大臣曰:&东土有天朝,名摩诃震旦,从古至今从未与我天竺往来,今摩诃震旦有圣人遣使到此,理当拜迎。&乃出朝恭迎唐使,膜拜受诏。复亦遣使大唐,献火珠郁金菩提树,谒见太宗。两国遂建交往来。
贞观二十二年,摩迦陀王尸罗多逸逝世,国内陷入大乱,叛臣阿罗顺那自立为主,僭夺天竺宝器,伪立为王。因地遥天远,唐廷居然未闻。
&&文成公主怔怔地盯着香帕,上面提着一首诗。那是她在嫁到吐蕃前的一天,她偷偷地召王玄策入了大明宫,那时她正沐浴出来,犹如一只散着清香的出水芙蓉,正梳着头,王玄策贴在她的身后,嗅着她的发香,随口占了诗一首:
&娥皇垂髻发如云,轻丝拂面疑似柳。 想要问花花含羞, 馨香飘过柳枝头。&
那时节她只想着哪天王玄策立了大功,便可向父皇提亲。但她没有想到那是她和王玄策在大唐的土地上最后一次相会,随后王玄策就被调攻打高昌,为她的父皇建那千秋霸业。等他凯旋归来时,父皇已把自已嫁给了松赞干布,这,也是为了大唐的千秋霸业。更没有想到的是,她还能和他在这吐蕃国再次相会。此时的王玄策已是大唐右卫长史,奉诣出使天竺,途经此地,顺便拜会了吐蕃王庭。如今二人再次面时已人事全非,昔日的公主已是母仪天下的吐蕃王后,而昔日年轻风流的王玄策,如今已是名蜚海内的大英雄了&&
我大唐天子对所有藩属国怀仁,时常派使者出使慰问诸国,因为久不见天竺国使者,于是谴使者慰问。
王玄策是自愿请诣接这出使天竺的苦差事的,不然行这万里不毛之地,风餐露宿,受那荒野大漠风号沙砾之苦,没有皇帝点名是没人愿意来的。不过王玄策却自已报了名,为了什么他自已非常清楚。太宗甚喜,接连给了许多赏赐,临行前还让他抓了蒋师仁做殿背当他的副史,带走了唐僧的师弟辩机和尚做翻译。从骑五十余,从长安出发,一行人不知行了多少个月,总算进了天竺的境内。
薄颉蝥是个和尚,倒还好说话,蒋师仁却从出长安起,一路上就没有停止过埋怨,一直唠唠叨叨到了天竺。他们没有想到运气更不好的事情:摩迦陀王已死,阿罗顺那篡位,一听说大唐使节入境,竟然蔑视神州,贪图唐朝使者的财物,竟派了二千兵将伏击。
总算玄策、师仁及五十从骑都是久经沙场,虽慌不乱,排成雁行阵把辩机夹在阵中,奋力杀出丛围,直逃入吐蕃境内,松赞干布闻讯带了千骑往援,结果只救脱了玄策、师仁、辩机三人,从骑尽皆战死,全队覆没。
玄策大怒之余,檄召邻近各部军府节度使,及近处各大唐番属国,集兵马万余,自为总管,蒋师仁为先锋,一仗击溃天竺数万先头象骑,直取茶鎛和罗城。阿罗顺那大惊,守城不出。玄策一心报仇,拿出唐军攻城的各种技量,云梯、石车、火攻,狠攻三月余,可怜柔弱的印度哪里见识过中土勇士这般战术和神武,终攻得茶鎛和罗城兵溃城破。玄策一路追来,斩杀天竺兵将三千,另大半赶入恒河中溺死,全天竺陷入空前的灭国恐慌。
玄策以师仁为先锋,自为后应,趁势攻入中天竺,发誓要尽灭天竺。而天竺兵将与唐军逋一接仗便溃不成军,阿罗顺那无奈只好弃国投奔东天竺,求助东天竺王尸鸠摩的援兵,接着再收集些散兵残将,欲反攻唐军。玄策、师仁欺天竺人不通兵法,只知蛮斗,设了分兵伏杀计引阿罗顺那上钩,一举全歼阿罗顺那残部。活捉了阿罗顺那,余众尽皆坑杀。阿罗顺那的妻子尚拥兵数万,据险坚守朝乾陀卫,也被师仁击破,逃的逃,降的降。至此远近城邑望风而降,中天竺遂灭,共收得土地五百八十余所。
因东天竺援兵阿罗顺那,玄策欲顺势再亡东天竺,东天竺王尸鸠摩吓得魂飞魄散,忙送牛马三万头、弓刀缨络财宝若干,向唐师谢罪,以示臣服大唐,玄策方才罢兵回朝。执阿罗顺那及一干降臣,绑俘长安,太宗皇帝大喜过望,下诏封赏玄策,授朝散大夫。
当真是英雄风流不尽数,刀马所至皆汉土,出尘有诗赞曰:
大漠狼峰孤烟直,天苍地茫啸西番。 铁骑踏破极乐土,扬鞭异域蔑沙场。开疆自有王朝散,何必不忘骠骑郎。
作者:音语石,发表于:
相关阅读: 中国历史上最牛的外交官:一人灭一国奇迹的创造者【最不可思议的战争!】
中国和印度历史上最早的一次兵戈之争,发生在距今1300多年前的唐朝太宗年间。当时中国派往印度的一个小小特使,没费唐朝一兵一卒,便大败印度军队,灭了中印度古国,令东印度国王折服,声势威震整个印度次大陆,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这事还得从玄奘&西天取经&说起。
玄奘法师历尽艰险到达天竺(也就是现在的印度),历谒名贤,求法讲经,行踪遍布整个印度次大陆,其中就曾到访了摩揭陀国。摩揭陀国是当时统治中印度的一个强国。那时的印度,按方位共分成东西南北中五个部分,亦即《旧唐书》中说的&五天竺&,&地各数千里,城邑数百&,国内王邦林立,其中大的国邦有十六个,摩揭陀国即为十六个大邦之一,位于恒河中游南岸地区。摩揭陀一直被印度人视为佛教圣地,因为相传佛陀一生中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摩揭陀国内度过的。所以玄焋西游,必到摩揭陀。在摩揭陀,玄奘受到国王尸罗逸多(即戒日王)的优渥礼遇,玄奘开坛讲经,举办了一场持续十八天的大型辩论会,从此名震五印。
中印建交,玄焋功不可没。除了讲经学法,玄奘法师还向戒日王&粗言太宗神武,平祸乱,四夷宾服状&(《新唐书》,简单介绍了中国大唐的盛况以及太宗的英明神武,戒日王钦佩之余,不禁对中国大唐充满了憧憬,说&我当东面朝之&(《新唐书》),羡慕得不得了。玄奘回国后不久,贞观十五年,亦即公元641年,戒日王&遣使朝贡&,并向大唐递交了国书,表示要世代友好。唐太宗&降玺书慰问&,戒日王&膜拜而受诏书&(《旧唐书》),算是臣服于中国。之后唐太宗多次派使者回访印度,&礼之甚厚&(《旧唐书》),中国和印度的外交关系算是正式建立起来了。
贞观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648年,唐太宗&遣右卫率府长史王玄策使其国&(《新唐书》),又派使团出访印度,结果这次出访却发生了个小小的意外。而正是因为这次意外,引发了中印历史上第一次的兵戈相见。这个叫王玄策的使团团长,没用大唐一兵一卒,仅靠孤身之力,借师南下,就把兵强马壮的摩揭陀国给灭了,一时&天竺震惧&(《旧唐书》),大壮中国国威。
王玄策,汉族,唐朝河南洛阳人,曾于公元643~661年间三次出使印度。发生意外的,是他第二次出使印度时。当时摩揭陀国内已经发生了变故,原来戒日王于同年病死,其臣属阿罗那顺趁机起兵,自立为王,掌控了政权。但是当时通讯不发达,唐朝并不知道,搁现在,早全球轰动、妇孺皆知了。阿罗那顺听说大唐遣使到来,并不买账,于是出兵拦截,拒绝唐使入境。他不但抢夺了唐使带来的礼品,还将王玄策及随从的30人全部俘虏,投入狱中。后来在戒日王妹妹的帮助下,王玄策和副手蒋师仁才&挺身宵遁&(《旧唐书》),侥幸逃脱,跑到吐蕃去搬救兵。
吐蕃是中国西南边陲崛起的强国,文成公主入藏和松赞干布联姻后,松赞干布接受唐朝官位(驸马都尉)和封爵(西海郡王),&吐蕃与大唐和为一家&,关系甚为亲密,民间接触更为频繁,&金玉绮绣,问遗往来,道路相望,欢好不绝&(《新唐书》),可见当时友好亲热的情形。王玄策请兵救援,吐蕃自是大为支持,于是松赞干布&发精锐一千二百人,并泥婆罗国七千余骑,以从玄策&(《旧唐书》),不但派了精锐骑兵,还从泥婆罗(今尼泊尔,当时是吐蕃属国)调遣7000骑兵,全部交由王玄策调遣。
王玄策挥师南下,势如破竹。印度兵溃不成军,被斩首三千多人,水中淹死上万人。阿罗那顺弃城逃跑,被副使蒋师仁追上生擒。王玄策声威大震,远近城邑望风而降,连下580余城。阿罗那顺的皇族全部被俘,王玄策&获其妃、王子,虏男女万二千人,杂畜三万&(《新唐书》)一时&天竺震惧&。东印度(东天竺)国王尸鸠摩一看这阵势,吓的闻风丧胆,赶忙&送牛马三万馈军&(《新唐书》),并进献珍奇异宝,就此向大唐臣服。
中国和印度在古代史上发生刀兵相见的战争,就只有这一次。作为中印度古国的摩揭陀,之所以如此不堪一击,在路卫兵看来,有以下四个原因:一是大唐盛世,国运兴隆,王玄策底气十足,又遭受侮辱,怒发冲冠,人在气头上也就特别有勇力;二是吐蕃刚刚崛起,兵强善战,又与大唐和亲,鼎力相助;三是印度向来崇尚佛教,兵法不济,武力羸弱;四是摩揭陀国适逢内乱,政局不稳。这点从戒日王的妹妹帮助王玄策逃狱不难得出。
后来王玄策又第三次出使印度,到达婆栗阇国(今印度达班加北部),造访摩诃菩提寺,礼佛而归。带回了许多珍贵的佛教文物,并著有《中天竺国行记》,对中印文化的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
【上一篇】:
&& 【下一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秦军敢死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