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马服务器在什么高速路路肩是什么意思?

哪位能详细介绍一下走跳马到长沙的路线?_百度知道
哪位能详细介绍一下走跳马到长沙的路线?
非常感谢!株易路口在修路走不得。走高速要钱啊
我有更好的答案
走高速不仅要钱,而且还多了将近20公里路,走跳马要先走田心,从红旗路或者响田路转到时代路都可以,以后可以走龙头铺路好些,走杨林也可以。田心—杨林—跳马—南站
采纳率:9%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跳马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404 - 找不到文件或目录。
404 - 找不到文件或目录。
您要查找的资源可能已被删除,已更改名称或者暂时不可用。① 设计期评价重点为选线、选址(含取土场、弃渣场、施工场地)的合理性分析。
② 施工期环境影响评价重点为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以工程对林地、农田(特别是基本农田)占用,植被破坏以及野生动植物的影响评价为重点)。
③ 营运期环境影响评价重点。
营运期环境影响评价重点为交通噪声影响预测评价、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本项目为线型开发建设项目,具有环境敏感点多、线路较长、影响面广等特点。根据对拟建项目沿线的实地踏勘,沿线除了距线位较近的居民点所在路段的环境敏感程度较高外,其余多数路段沿线环境状况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遵循“以点和代表性路段为主,点段结合,反馈全线”的原则进行评价。
① 路段评价:根据路段预测交通量、工程、地形、气象等环境特征划分,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
② 声环境评价采用模式预测的方法;环境空气评价采用类比分析法进行计算、分析;生态环境、水环境、水土流失采用调查、类比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社会环境、生活质量和公众参与采用调查分析方法。
③ 对重点环境保护目标进行逐点评价。
2016年开工,拟于2018年底竣工通车,运营期近、中、远期评价年分别为2019年、2025年和2033年(分别为建成通车后第1、7、15年);二期工程计划于2017年开工,拟于2019年底竣工通车,运营期近、中、远期评价年分别为2020年、2026年和2034年。
根据现场调查,本项目评价范围不涉及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也不存在文物古迹等敏感区。
(1)社会保护目标
表1.8-1& 社会环境主要保护目标
(2)生态保护目标
根据现场调查,沿线无需要保护的古大树分布;石燕湖生态旅游公园位于项目西南面,距离项目距离最近为0.5km,昭山森林公园位于项目西南面,距离项目距离最近为9.5km。项目主要生态保护目标见表1.8-2。
表1.8-2& 生态环境主要保护目标
(3)水环境保护目标
本项目跨越涧江河、后塘小溪、新桥河等小溪小河,项目所跨越小河均为浏阳河支流,自南向北汇入浏阳河,浏阳河再汇入湘江。与项目最近的取水口为同升湖小区水厂取水口,位于项目下游9.5km处(项目所跨越新桥河流经7.5km后汇入浏阳河,浏阳河新桥河汇入处下游2km为同升湖小区水厂取水口);与项目最近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为浏阳河黄兴镇东山至榔梨镇新水厂取水口上游1000米段(III类),位于项目下游,距离约为19.5km,因此,项目水环境评价范围内无取水口等水环境敏感点。本项目临时工程附近200m范围内无地表水体。水环境保护目标见表1.8-3。
表1.8-3& 水环境保护目标
备注:①涧江河、浏阳河韩家港至长沙县黄兴镇东山段水体功能由《湖南省主要水系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DB43/023-2005)划定,后塘湾小溪、丁家冲小溪、新桥河水体功能根据现场调查确定。
(4)大气、声环境保护目标
① 临时工程大气、声环境保护目标
本项目临时工程主要包括施工场地、取土场、弃土场,按照水土保持方案,施工场地共设7处, S4、S6施工场地200m范围内无环境保护目标;取土场共设3处;弃渣场共设13处,Z1、Z2、Z7弃渣场200m范围内无环境保护目标。详见表1.8-4。
表1.8-4& 临时工程声环境、环境空气主要环境保护目标
注:环境空气执行(GB)二级标准;声环境执行(GB)2类标准。
② 公路沿线大气、声环境保护目标
距公路中心线200m范围内的大气、声环境敏感点主要为沿线村庄居民、学校等,详见表1.8-5,表中敏感点为本项目工程拆迁完毕的敏感点情况,因在项目施工前拆迁工作将进行完毕,针对拆迁户的影响发生在拆迁阶段,项目施工期及运营期的废气、噪声不再对拆迁户产生影响。
声环境保护级别:距公路红线35m内执行4a类标准(35m内学校等特殊敏感点执行2类标准),35m外执行2类标准。
大气环境保护级别:环境空气执行(GB)二级标准。
表1.8-5 &项目沿线声环境、环境空气主要环境保护目标
浏阳市官桥镇八角亭村麦园
K87+700~ K88+200
居民零散分布,砖混结构,质量较好,主要沿公路分布
浏阳市官桥镇八角亭村杉山
K88+700~ K90+300
居民零散分布,砖混结构,质量较好,主要沿公路分布
浏阳市镇头镇连山村
K91+000~ K92+500
分布相对集中,砖混结构,质量较好,主要沿公路分布
浏阳市镇头镇田坪社区塘下大屋
K92+600~ K93+300
分布相对集中,砖混结构,质量较好,主要沿公路分布
浏阳市镇头镇田坪社区后塘湾
K93+800~ K95+100
居民零散分布,砖混结构,质量较好,主要沿公路分布
浏阳市镇头镇金田村
K95+400~ K96+500
居民零散分布,砖混结构,质量较好,主要沿公路分布
浏阳市镇头镇土桥村唐家冲
K97+000~ K98+100
居民零散分布,砖混结构,质量较好,主要沿公路分布
浏阳市镇头镇土桥村东冲
K98+500~ K100+100
居民零散分布,砖混结构,质量较好,主要沿公路分布
浏阳市柏加镇仙湖村赵月冲
K100+500~ K101+000
居民零散分布,砖混结构,质量较好,主要沿公路分布
浏阳市柏加镇双源村中间屋
K106+800~ K108+700
居民零散分布,砖混结构,质量较好,主要沿公路分布
浏阳市柏加镇双源村荷园
K108+900~ K109+930
居民零散分布,砖混结构,质量较好,主要沿公路分布
浏阳市柏加镇双源村荷园小学
在校师生约200人
教学楼与公路之间有围墙阻隔,无寄宿。由于生源少,目前停办。
长沙市雨花区跳马镇石桥村师冲子
K110+300~ K111+400
居民零散分布,砖混结构,质量较好,主要沿公路分布
长沙市雨花区跳马镇石桥村白猫冲
K111+500~ K112+700
居民零散分布,砖混结构,质量较好,主要沿公路分布
长沙市雨花区跳马镇石桥村石桥小学
在校师生约200人
教学楼与公路之间有围墙阻隔,无寄宿。
雨花区跳马镇三仙岭村竹山湾
K113+200~ K115+100
居民零散分布,砖混结构,质量较好,主要沿公路分布
雨花区跳马镇三仙岭村笔架屋场
K115+300~ K116+900
居民零散分布,砖混结构,质量较好,主要沿公路分布
雨花区跳马镇喜雨村
K117+000~ K119+185
居民零散分布,砖混结构,质量较好,主要沿公路分布
镇头镇规划区
K94+800~ K95+100
规划的二类居住用地
目前,该处为镇头镇田坪社区居民点
备注:1~9号敏感点、11~19号敏感点位于新建路段;10号敏感点位于改建路段;项目K101+000~K106~400路段为完全利用路段,该路段已通过环评审批,且已建成,本次环评不对其进行评价。
(5)土料运输路线两侧的环境保护目标
项目取土场选址调整后,土料运输线路沿线有部分居民,运输路线两侧的环境保护目标详见表1.8-6。
表1.8-6& 土料运输路线两侧的环境保护目标一览表
项目名称、建设性质和投资概况
项目名称:S326浏阳市普迹至雨花区跳马公路工程
建设单位:长沙市南北横线建设开发有限公司
建设性质:新建
地理位置:起于浏阳市普迹镇普迹互通匝道出口处(K86+500),沿线经过官桥镇、镇头镇、柏加镇,终于长沙市跳马镇老爷湾(K119+185),全长32.685km,本次修建里程27.285km,其中浏阳段长度为18.03km,长沙段长度为9.255km。
投资估算:总投资估算为93613万元,平均每公里造价3431万元,其中一期工程总投资估算为46817万元,平均每公里造价3229万元,二期工程总投资估算为46796万元,平均每公里造价3660万元。
项目路线全长,本次修建里程,其余完全利用一期工程(以下简称柏加公路)。本项目主要为新建,仅利用老路改建,占路线全长的;完全利用段占路线全长的。
本项目永久占地面积公顷,采用二级公路标准,路基宽(双向两车道)。项目全线设计车速,共设大桥座,中小桥座,涵洞道,分离式立体交叉工程处,平面交叉处。主要由主体工程、临时工程、配套工程等组成。
项目组成具体见表。
表2.1-1& 项目组成一览表
长度(km)
对应路段情况
K86+500 ~K100+550
新建,路基宽16m
K100+550~K101+000
X036,路面宽7m,水泥路面
改建,左侧加宽、原路面破碎重铺沥青路面
K101+000~K106+400
柏加公路,路基宽12m,沥青混凝土路面
K106+400~ K119+185
新建,路基宽16m
X036、柏加公路。
X036起于浏阳市枨冲镇,经过普迹、镇头、柏加,本次是利用X036柏加镇段进行改建,利用段公路为四级公路,水泥路面、路面宽7m,双向2车道。
(1)路基、路面状况
①路基现状
根据现场调查,老路路基基本良好,未见地质灾害。经过多年使用,路基整体比较稳定,状况良好。
②路面现状
根据现场调查,老路为水泥路面,总体状况较好,局部有裂缝、板角断裂和唧泥等病害。
图2.2-1 &X036路面现状
(2)边坡、防护及排水&
老路沿线无边坡,土质边沟。
(3)沿线设施及安全设施状况
X036改建路段设有柱式护栏,部分已破损,利用价值不高。
及整改措施
改建路段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及整改措施见表2.2-1。
表2.2-1& 改建路段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及整改措施一览表
柏加公路工程概况
柏加公路(即浏阳大瑶—普迹—长沙县公路(一期)工程)位于浏阳市柏加镇境内,起点位于柏加镇仙人湖水库,与原X036线顺接,路线经柏加镇仙湖村、双源村和渡头村,在K9+050处进入长沙县跳马镇境内,路线在K9+670处下穿长株高速团头分离立交(长株高速桩号K22+608),路线终点位于长沙县跳马镇境内的长株高速团头互通出口处,路线全长9.92km,按二级公路标准建设,设计速度60km/h,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路基宽度12m。浏阳市柏加镇新农村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于2012年委托湖南省气象局环境影响评价室编制完成了《浏阳大瑶—普迹—长沙县公路(一期)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并于2012年11月取得湖南省环境保护厅批复(湘环评[号),详见附件4。
本项目K101+000~K106+400段(起于柏加镇仙人湖水库)完全利用柏加公路(见附图3-6),采用60km/h车速。目前该段已按双车道二级公路标准建设完成,基本能满足S326浏阳市普迹至雨花区跳马公路设计要求,因此项目完全利用此路段合理,同时本项目将完全利用段(5.4km)工程量扣除,不纳入本项目。
完全利用段公路的技术指标见表2.2-2。
表2.2-2& 完全利用段公路主要技术指标一览表
1)推荐路线走向、主要控制点
本项目推荐路线总体呈由东向西走向,一期工程为普迹至柏加,对应桩号为K86+500~K101+000:起于普迹镇普迹互通匝道出口处,与X036相交(老路桩号为K23+000),沿线经过官桥镇、镇头镇,下穿沪昆高铁,经柏加镇季家冲,对接已建的S326浏阳大瑶至跳马公路一期工程;二期工程为柏加至跳马,对应桩号为K106+400~K119+185:路线起于浏阳市柏加镇狮子山,顺接已建的S326浏阳大瑶至跳马公路一期工程,经柏加镇双源村石头冲,进入长沙市雨花区跳马镇,路线往西上跨长株高速后,终于长沙市跳马镇老爷湾,与已建洞株公路平交。
沿途主要控制点:普迹、镇头、柏加、跳马。
(2)比选方案
根据《S326浏阳市普迹至雨花区跳马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实地调查踏勘和分析项目方案控制性因素,并征求各有关地方政府和交通部门的意见的基础上综合确定局部方案比选(K106+400~K112+800段)。几经优化、筛选论证,最终确定形成了推荐线位。
比选B线:B 方案起终点与K线相同,从起点开始向北利用已建南横线一期工程3km,经柏加镇镇区后,从浏阳河大桥下穿长株高速公路后再向南顺接K线,路线长8km。
综合比选考虑,推荐线工程量较小、投资低、环境影响较小,本项目评价内容均按推荐方案进行评价。
S326浏阳市普迹至雨花区跳马公路工程建设路段路线全长27.285km,考虑到本项目工程规模大、造价高的实际情况,从减小近期建设资金压力出发,本项目拟分两期实施,并分期验收。具体见表2.4-1。
表2.4-1& 分期实施一览表
本项目推荐线路线全长32.685km,其中建设路段长27.285km,完全利用段长5.4km,全线共设大桥 462m/ 2座,中小桥188m/3座;平面交叉7处。
本项目采用技术标准:二级公路标准,路基宽度16m,设计速度80km/h。全线采用沥青砼路面。
本项目使用商品沥青混凝土,沿线不设混凝土拌合站及沥青拌合站,采用商品混凝土。
表2.4-2& 项目工程建设一览表
各期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及工程量见表2.4-3。
表2.4-3& 各期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及工程量一览表
本项目采用二级公路标准,路基宽16m,设计速度80km/h。横断面布置:0.75m(土路肩)+3.5m(慢车道)+2×3.75m(行车道)+3.5m(慢车道)+0.75m(土路肩)=16m。
图2.5-1& 路基宽度16m标准横断面图
路基设计方案
本项目一般土质路基采用草皮或种草籽防护。路基防护主要是依据地质、水文条件及填挖高度分别处理,路堤受洪水浸蚀地段,设置浆砌片石挡土墙及浆砌片石、砼护坡,其它路堤,可采用砌石骨架护坡、骨架草皮、草皮、喷播草籽等方法。路堑防护主要以骨架草皮、喷浆、锚喷等方式实施。防止边坡出现冲沟、滑塌、崩塌等病害。
路堑边坡防护可采用不同景观造型,一是可以减轻驾驶人员疲劳,预防交通事故;二是可以利用景观造型反映不同区域的文化特征。
路线走廊带主要特殊性岩土为软土,不良地质现象为滑坡、崩塌及岩溶。
路线沿线水田分布较广泛,因长期积水,分布有厚薄不均的淤泥质软土,对于软土小于3m,较薄且位于地表的软土层、分布范围有限时,一般采用清除换填进行处理;对于深厚层软土,采用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进行处理。
2)滑坡、崩塌
路线走廊带含板岩分布区,山体坡度较大,路堑开挖易形成滑坡、崩塌。选线时,对大型的滑坡进行了绕避,根据《S326浏阳市普迹至雨花区跳马公路工程建设场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评估区共有滑坡4处,均为小型滑坡。对不能绕避的中小型滑坡,采用卸载、反压、抗滑挡墙、抗滑桩等措施进行处理。对松散覆盖层较厚易诱发潜在工程滑坡的路段,尽量放缓边坡,对坡面采取预加固措施,如采用锚杆框格进行加固,必要时采用抗滑桩进行加固。
区域内有厚层灰岩,岩溶发育,岩溶水丰富,全线岩溶路基设计时,主要是对影响路基稳定的岩溶和岩溶水进行预防和处理。
路基压实采用重型击实标准,填方路堤路床顶面以下深度0-80cm,压实度≥95%,80-150cm,压实度≥94%,150cm以上压实度≥92%。零填及路堑路床以下深度0-80cm,应翻松碾压,压实度≥95%。
根据项目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和建设条件等,结合调查得出的实际交通量,按《湖南省普通干线公路路面设计指导意见》(湘交基建〔2011〕486号),拟定路面结构层组成如下:
?4cm AC-13C细粒式沥青砼
?5cm AC-20(C)中粒式沥青砼
?7cm AC-25(C)粗粒式沥青砼
?1cm 沥青表处封层
?20cm& 5%水泥稳定碎石
?20cm& 5%水泥稳定碎石
?20cm& 4%水泥稳定碎石
?15cm 级配碎石垫层(潮湿路段)
本项目全线共设置桥梁650m/5座(不含分离式立交桥,立交工程的详细介绍见2.5.6.2节),其中大桥462m/2座,中小桥188m/3座,涵洞116道,平均每公里设置涵洞4.25道。
1、桥梁设计标准
(1)汽车荷载等级:公路I级;
(2)桥梁设计安全等级:二级。
(3)设计洪水频率:1/100。
(4)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动反映谱特征周期0.35S。
(5)桥梁标准宽度:16m(与路基同宽)。
2、桥梁方案
本项目桥梁上部结构主要采用预制结构,20m跨径采用预应力空心板,25m跨径采用预应力T梁。本项目桥梁及跨越水体情况见表2.5-1。
表2.5-1& 本项目桥梁及跨越水体情况一览表
项目桥梁主要上跨水渠及小溪,其中较宽的为涧江河,项目所跨越处河段平水期河宽约24m,枯水期河宽约20m,有1个涉水桥墩,桥梁施工主要选择在枯水期,最大程度减少了对地表水体的影响。
涵洞设置根据实际情况,按照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便于施工和养护及节省投资的原则,根据地形、地质,结合填土高度,一般采用钢筋混凝土圆管涵和钢筋混凝土盖板涵,全线共设涵洞116道,平均每公里4.25道,主要为灌渠。
本项目路基排水系统设计以不破坏原有自然排水为原则,沿线所经河流、排水沟渠、洼地及灌溉渠道均相应设置了桥梁、涵洞。路基采用集中排水,由路拱横坡、拱形骨架送水槽和路堑边沟以及边沟急流槽、路堤边沟等设施组成完善的排水系统。路基设计洪水频率为50年一遇。
路基排水主要通过两侧的路堑边沟、路堤边沟来进行。路堑边沟、路堤边沟将汇集的路面水、路基边坡水排入河沟或排入排水涵洞中,或开挖排水沟引离路基。路线经过河塘地段时,根据路堤边沟设计可设置填筑式边沟,或直接通过河塘排水,但一般不应将水排入鱼塘。路堑边沟纵坡一般不小于0.3%,坡长不超过300m,最大不超过500m。当路堑边沟与沟渠、道路发生交叉时,一般将路堑边沟水直接排入路堤边沟,遇灌溉渠时,则考虑将路堑边沟水向两侧排除,当路堑边沟水必须穿过道路时,则设置边沟过路涵穿越。路堑边沟(路堤边沟)出口与较大河沟相接处或边沟底高程与排水河沟常水位高程相差较大而可能发生冲刷时,采用边沟急流槽将水引入河沟中。过城镇路段结合原城镇排水系统设置矩形盖板边沟。
(1)路面表面汇水
采用分散排水的方式,经路拱排入边沟、排水沟。
(2)超高排水
路基为填方的超高路段,在超高一侧的路缘带外侧设置纵向排水沟、集水井、横向排水管,接急流槽将超高一侧的路面汇水排到路基排水沟内。
路基为挖方的超高路段,如超高段落不长,可适当调整集水井位置,将横向排水管出口设置在填方路段,亦可通过设置加深边沟,将路面水由纵向排水沟、集水井、横向排水管直接接入加深边沟,排出路基以外。
根据路线总体布局、建设条件、现有道路等级、交通量以及沿线的经济发展状况,结合公路关于交叉间距的控制,本项目全线拟设平面交叉7处,主要被交道路为省道、县道、乡道。项目平面交叉工程见表2.5-2。
表2.5-2& 项目平面交叉工程一览表
本项目共设6座分离式立交桥,16道通道。项目立交工程见表2.5-3。
表2.5-3& 项目立交工程一览表
通道综合考虑地形、路基填土、地方道路的衔接等各方面因素进行布设,通道孔径应充分考虑地方意见,建议在下阶段测设过程中进一步协商,尽量方便地方群众的出行。
在人口较少的位置,行人、车辆可从桥下、兼通道功能的涵洞穿过;在人口较多的村镇处,专门设置通道,方便当地交通穿越公路,以提高行车速度、减小安全隐患。
按《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 的标准,全线设置完善的交通标志和标线。
(1)交通标志
为保证道路交通的安全和畅通,在道路上空或路边采用附着式、立柱式、悬臂式等设置指示、警告、禁令和其它标志,所设标志采用高强级反光材料。
(2)路面标线
本项目按照双向二车道画线,为保证安全和诱导交通流,在路面设置车行道边缘线、车行道分界线、减速标线、导流线等。为满足夜间行车的视觉效果,提高夜间行车的安全性,全部采用热熔反光标线,且标线涂料应符合《路面标线涂料》(JT/T 280-2004)和《道路交通标线质量要求和检测方法》(GB/T )的要求。
主要在保证边坡稳定的基础上适当美化,注重景观连续性,选取路侧景观点进行局部造景,打造亮点。对边坡进行生态防护,以减少人工痕迹格。低填浅挖路段应尽量将边坡放缓,形成曲线坡,与原地貌融为一体,形成缓冲带。
根据工可设计资料及现场调查,线路施工挖方、填方路段较多,但大部分切坡高度不高。项目主要高填深挖的路段见表2.5-4。
表2.5-4& 项目主要高填深挖路段一览表
根据《S326浏阳市普迹至雨花区跳马公路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主体工程需开挖土石方总量为170.46万m3,填方总量193.47万m3(含表土4.23万m3),借方总量34.23万m3,弃渣总量11.22万m3,路基软基及特殊路基处理量及桥梁基础开挖量已计入土石方开挖量中。
项目涉及长株潭绿心地区需开挖土石方总量为65.11万m3,填方总量95.66万m3(含表土2.01万m3),借方总量34.23万m3,弃渣总量3.68万m3。
根据现场调查及施工情况,水土保持方案对主体工程的土石方平衡根据行政区划及施工现状进行了分段统计。
表土的堆置本方案设计为:根据路线布设方式及周边地形地貌对工程剥离的表土采取分段混运的方式堆放于就近的施工生产生活区内,并采用临时排水、覆盖等措施进行防护。
本项目主体工程(路基工程区、桥梁工程区)土石方平衡表见表2.5-6,流向见图2.5-2;涉及长株潭绿心地区土石方平衡表见表2.5-7。
表2.5-6& 主体工程土石方平衡表&&& 单位:m3
备注:表中土方量含线路经软土地段时清除的表层淤泥质土。
表2.5-6& 项目涉及长株潭绿心地区土石方平衡表&&& 单位:m3
图2.5-2& 土石方流向框图(单位:万m3)
本项目全线使用商品沥青和商品混凝土,不设沥青拌合站和混凝土拌合站,临时工程主要包括施工场地、取土场、弃渣场及施工便道。
(1)施工场地
工程建设完工后清理场地,根据原土地利用方式进行复耕或绿化。
施工场地设置情况详见表2.5-7。
(2)取土场和弃渣场
根据水土保持方案,本项目总借方34.23万m3,弃方4.58万m3,需设置3处取土场和8处弃渣场,
取土场和弃渣场设置情况分别见表2.5-8和表2.5-9。
表2.5-7& 项目施工场地设置情况
(3)施工便道
鉴于本项目目前区域内的道路情况,仅靠现有道路不能完全满足施工需要,因此必须在适当的路段修筑一些新的横向进场施工道路,为施工活动创造条件。施工临时道路33.52km,路基宽4.5m,总占地16.46hm2,其中占用荒地7.46hm2,占用林地7.90hm2,占用老路1.10hm2。施工便道占用植被主要为灌丛,混杂少量马尾松和杉木。施工便道的布设尽可能的绕开水系,不得将土石方填于水系内,并对边坡进行防护,对路基进行加固。施工结束后对占地进行土地整治,恢复植被。
表取土场设置及生态环境现状
表弃渣场设置及生态环境现状
根据工可,本项目一期工程各目标年预测交通量见表2.6-1;二期工程各目标年预测交通量见表2.6-2;各目标年车型构成比例见表2.6-3;一期工程各型车昼、夜和高峰小时平均车流量见表2.6-4;二期工程各型车昼、夜和高峰小时平均车流量见表2.6-5;昼间(16小时,06:00~22:00)交通量占全天的90%,夜间交通量占全天的10%。
表2.6-1& 项目一期工程各年份预测交通量&&& 单位:辆/d
备注: 2019年交通量为根据工可通过外推法计算得来,2033年交通量为根据工可通过内插法计算得来,评价时段为一期工程建成通车后第1、7、15年(2019、2025、2033年)。
表2.6-2& 项目二期工程各年份预测交通量&&& 单位:辆/d
备注: 2026年交通量为根据工可通过内插法计算得来,二期工程评价时段为二期工程建成通车后第1、7、15年(2020、2026、2034年)。
表2.6-3& 车辆构成比例&&& 单位:%
2.6-4& 一期工程各型车小时平均交通量预测结果
表2.6-5& 二期工程各型车小时平均交通量预测结果
及施工工艺
施工场地布置
全线共设7处施工生产区,分别为S1: K86+500右,S2:K92+700右,S3:K94+100右,S4:K96+000右,S5:K99+100左,S6:K110+500左,S7:K119+185右,占地以荒地、林地为主。施工场地车辆出入口设置洗车台,工程剥离表土堆置于施工生产生活区内;土石方、建筑材料等运输主要利用现有乡道、S211、S21、S11、洞株公路等道路运输,全线新增施工便道总长33.52km,占地类型以荒地和林地为主;本项目开挖土石方170.46万m3,填方193.47万m3,弃方11.22万m3,借方34.23万m3。
本项目使用商品沥青和商品混凝土,不设沥青和混凝土拌合站。
(1)路基填料
走廊带内路基填料丰富,沿线分布残、坡积土,工程性质较好,符合路基材料要求。在工程建设期间,路基填料应集中设置取土坑和利用路基开挖土石填筑路基。对取、弃土坑的设置,应本着节约用地,保护环境,减少水土流失的原则,选择荒地或结合沿线土地开发综合利用。
路线走廊带分布风化花岗岩、砂岩,其中微风化花岗岩和砂岩,岩石坚硬,开采方便,储量丰富,运距小,为较好的块、片石料。
(3)砂、砾、卵石
路线走廊带有浏阳河、湘江等,沿线砂、砾、卵石储量丰富,料场多,质量较好。
(4)工程用水以及工程用电
沿线水资源丰富,且运距近,采运方便,水质清洁无污染,无工程侵蚀性,可直接作为工程用水。
沿线电力网分布密集,供应情况良好,工程用电可与地方电力部门协调解决,建议施工单位配备一定数量的发电设备,以防市电供应不足时,自行发电,确保工程的顺利实施。
(5)钢铁、水泥、木材、沥青混凝土等大宗材料来源及供应
项目沿线钢铁、水泥、木料、沥青混凝土等大宗筑路材料较为丰富,来源广泛,且质地优良,就地购买可满足供应。其中钢材可从浏阳、长沙及其他省内厂家购买,水泥混凝土和沥青混凝土可从浏阳、长沙雨花区购买成品混凝土;木料可就近解决。为保证材料数量和品质,根据市场情况,选择信誉好的商家和厂家购买,也可采用招标方式购进。
路线靠近长株高速、长浏高速以及S211、S21、洞株公路及其他县乡道路,大宗材料、各种施工机械可通过高速公路、铁路、国省道运入,再经县乡公路进入工地,局部工程需建临时便道。
本项目所需筑路材料用量详见下表。
表2.7-1& 主要材料数量表
路基工程采用机械施工为主,适当配合人工施工的方案。对于土方路段施工,本项目所在地区雨季降雨量集中,要做好施工的临时排水,尽量保持路基在中等干燥状态;应切实控制路基填料的最佳含水量,确保路基压实度符合规范要求;石方开挖可以考虑采用采用大型机械加松土器开挖,不使用爆破,并做好施工安全管理。软基处理要控制填土速度,预留充分的排水固结期,搅拌桩要按照要求做好复喷工序。填挖交界的过渡路段,应采取必要的设计及施工措施,防止产生不均匀沉降的发生。
路面施工应采用专门的路面机械施工,要选择有丰富经验、有先进设备的专业施工队伍。本项目路面结构推荐采用沥青砼路面,为保证路面质量,沥青混凝土运输摊铺等机械设备应协调配套,保证施工的连续性和时效性,摊铺时不允许用加水或其它方法重新改变混凝土混合料稠度,并采用合理的机械摊铺法施工。
由于项目主要经过农村地带,路基、路面施工不涉及现有管线工程,施工过程中不会对管线工程造成影响。
本项目桥梁均不涉水,桥梁上部结构主要采用预制结构,20m跨径采用预应力空心板,25m跨径采用预应力T梁。
桥梁大致施工工艺为:钻孔灌注桩基础→承台(桥台)→墩身→吊装梁板→桥面工程→配套护栏等工程。
桩基础采用钻孔灌注的施工方法,采用泥浆护壁,以保持孔壁在钻进过程中的稳定,扩大基础采用明挖施工。钻孔灌注的施工方法减少了开挖过程中的土体扰动范围。
②承台(桥台)
承台采用商品混凝土现场浇筑。桥台基坑一般采用挖掘机开挖,人工清理基底,基础分步逐级灌注砼成型;桥墩一般采用定型钢模整体拼装,一次灌注成型。
③墩身采用商品混凝土现场浇筑。梁板在预制场地内预制后,通过沿梁移动的动臂式起重机进行架设。
要特别做好桥梁涵洞台台背的填料压实工作,保证压实度符合要求,采取必要的排水措施,以遏制桥头跳车现象的发生。
交通组织设计
本项目施工期间势必将会给当地居民带来的不便,为保证车辆的通行和居民出行,需做好交通组织设计。
(1)开工前,准备好施工警示牌、安全标识牌和交通安全设施;
(2)成立专门部门负责交通组织和交通安全监督管理;
(3)为保证施工正常进行及过往车辆通行,各方面应合力做好施工中的交通疏导工作,对部分路段实行必要的交通管制,并在下阶段设计中做好保通设计。
(4)在施工范围和施工范围前后2km设置施工警示牌、安全标识牌、限速标识牌和各项安全设施;
(5)施工期间,设立专门交通指挥人员对过往车辆进行指挥;
(6)施工机械有专门人员进行指挥,严禁违章驾驶,严禁施工机械驶入过往车辆行驶车道;
(7)各类安全标识牌必须为反光材料制成,标识牌配有安全警示灯。
(8)项目在与交叉路段进行分离式立交桥施工时,采取不切断公路通行的方式,同时在施工区域前方设置“前方施工、车辆慢行”施工牌、警示牌及限速标志,保证公路的安全及运行通畅。
根据本项目的工程特点和施工条件,本着保证施工质量和提高效益的原则,合理安排工程施工计划。项目一期工程普迹至柏加计划2016年开工,2018年年底竣工,工期3年;二期工程柏加至跳马计划2017年开工,2019年年底竣工,工期3年。
建设的必要性
表3.2-1 &工程主要环境影响及污染源
表3.2-2 &工程设计环境影响分析
临时工程选定&& &拆迁拆除工程&&& 路基建设施工&& 路面建设施工&&& &配套设施施工
图3.2-1& 公路工程施工流程图
桥梁施工:
本项目采用桥梁“测量放线→钻孔灌注桩基础→浇筑墩台砼→回填土→浇筑盖梁→砌锥坡→安装板→桥面铺装→护栏”的施工工艺,桥梁顶部采用预制空心板(20m跨径)或预制T梁(25m跨径)。其施工过程中主要污染为机械噪声及施工机械、车辆尾气、施工扬尘等。
表3.2-3 &施工期环境影响因素一览表
运营期建成通车,此时工程建设临时用地正逐步恢复,道路绿化系统已经建成。因此,交通噪声将成为运营期最主要的环境影响因素,此外,装载有毒、有害物质的车辆运输、路面径流对水体的影响、废气污染物等也不容忽视。项目运营期主要环境影响见表3.2-4。
表3.2-4& 运营期环境影响因素一览表
工程影响分析
项目施工期主要大气污染物为施工、运输扬尘,施工机械和车辆排放的尾气。
扬尘主要污染环节为施工车辆进出产生的道路扬尘,其次为土石方的开挖和回填等作业操作及建筑物拆除产生的扬尘。
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中,运输车辆引起的扬尘影响最大、时间较长,其影响程度因施工场地内路面破坏、泥土裸露而加重,一般扬尘量与汽车速度、汽车重量、道路表面积尘量成比例关系,据有关方面的研究,当汽车运送土方时,行车道路两侧的扬尘短期浓度可达8~10mg/m3,超过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但是,道路扬尘浓度随距离增加迅速下降,扬尘下风向200米处的浓度几乎接近上风向对照点的浓度。据对同类工程的比较分析,由于车辆运输产生的二次扬尘对项目施工场地附近的居民,特别是第一排房屋的居民,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粉尘污染。
建筑物拆迁、路面施工、干燥地表的开挖、钻孔等也将产生粉尘。施工期间,原植被被破坏后,地表裸露,水分蒸发,地表土层形成干松颗粒,使得地表松散,在风力较大或是回填土方时,会产生粉尘污染,这是不容忽视的。
由施工产生的粉尘悬浮在空气中,被施工人员和周围居民吸入后,可以引发各种呼吸道疾病,而且粉尘夹带大量的病源细菌,还会传染其他疾病,影响施工人员和周围居民的身体健康。
(2)沥青烟气
本项目全线采用沥青路面,项目采用商品沥青,不在现场进行沥青熔融、搅拌,只是在摊铺时产生少量沥青烟气。
(3)施工机械和车辆排放的尾气
施工过程中各种工程机械和运输车辆在燃烧汽油、柴油时排放的尾气含有THC、颗粒物、CO、NOx等大气污染物,排放后会对施工现场产生一定影响。根据相关资料统计,一般大型工程车辆污染物排放量为CO 5.25g/辆· km、HC 2.08g/辆· km、NO2 10.44g/辆·km。
施工期噪声主要来源于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辐射的噪声。施工过程中需要使用许多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这些设备会辐射出强烈的噪声。据调查,国内目前常用的筑路机械主要有挖掘机、推土机、装载机、平地机、压路机等,运输车辆包括各种卡车、自卸车。施工机械噪声往往具有噪声强、突发性等特点。根据常用机械的实测资料,其污染源强分别见表3.3-1。
表3.3-1& 工程施工机械噪声值
(1)生活污水
施工期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主要来源于施工营地,对周边水体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其主要污染因子有CODCr、SS、NH3-N和动植物油等。
按下式计算每个施工人员每天产生的生活污水量:
Qs=(K·q1)/1000
式中:Qs——每人每天生活污水产生量,m3/人·d;
&&&&& K——废水产生系数,0.6~0.9,取0.8;
q1——每人每天用水量定额,L/人·d,取150 L/人·d;
按上式计算得,施工区每人每天生活污水产生量为0.12m3;施工高峰期有施工人员约500人,则施工生活污水产生总量为60m3/d。根据类比调查,施工生活污水污染物成分及浓度见表3.3-2。
表3.3-2& 施工生活污水污染物成分及浓度
(2)生产废水
300-350mg/L、8-10mg/L。
(3)桥梁施工扰动水体
本项目跨越涧江河处桥梁有1个涉水桥墩。桥梁涉水桥墩水下施工过程中会扰动河床底泥,使局部水体泥沙等悬浮物增加,桥梁下部结构施工可能导致钻渣污染水体。
项目清理表土4.23万m3,表土暂时堆存于施工场地内的表土堆场,作为后期公路绿化的表土回填,因此施工期固体废物主要包括建筑垃圾、土石方弃渣和施工人员生活垃圾,其中建筑垃圾主要来源于沿线房屋拆除和路面改造。
(1)建筑垃圾包括拆迁建筑垃圾、路面改造过程产生的建筑垃圾。工程需拆迁建筑物46385m2,根据近似城区拆迁工程类比调查,在回收大部分有用的建筑材料(如砖、钢筋、木材等)后,每平方米拆迁面积产生的建筑垃圾量约为0.1m3,则沿线房屋拆迁将产生建筑垃圾4639m3。本项目改建段将产生部分碎水泥渣等建筑垃圾,产生量约100 m3。
(2)施工人员生活垃圾
按施工人员生活垃圾1.0kg/人·d计算,施工高峰期人数约500人,则排放量约为0.5t/d,施工期生活垃圾产生总量约为547.5t(施工期为36个月)。
(3)土石方弃渣
根据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告,经土石方流向平衡分析,本项目产生弃方约11.22万m 3,弃方运送至弃渣场妥善堆放(淤泥弃方经自然干化后运往弃渣场)。
(1)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建设期和运行初期,根据水土保持报告,本项目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共165.4hm2,其中项目建设区总面积121.88hm2,直接影响区范围43.52hm2。本工程水土流失总量为59763t,新增流失量55403t。
(2)工程占地将减少当地的耕地、林地、水塘等的面积。路基填挖使沿线地区的局部生态结构发生一定的变化,进而降低土壤肥力,影响陆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施工期对农灌水体和农作物的影响。
(4)工程永久用地和临时用地对植被和沿线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5)工程施工对沿线陆生动物和水生动物的影响。
(6)工程临时用地(主要是施工场地、施工便道、取土场、弃渣场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7)工程施工和临时用地等对区域景观的影响。
施工期主要污染物排放特性详见表3.3-3。
表3.3-3 &施工期主要污染物排放特性表
工程影响分析
(1)噪声源及其特性
项目建设后的噪声主要是公路上行驶的机动车辆产生的交通噪声,主要由发动机噪声、冷却系统噪声、排气噪声、车体振动噪声、传动机械噪声、制动机械噪声等组成,其中发动机噪声是主要的噪声源。
交通噪声的大小与车速、车流量、机动车类型、道路结构、道路表面覆盖物、道路两侧建筑物、地形等多因素有关。
(2)车流量
公路各目标年交通车流量和各型车小时交通量的预测分别见本评价表2.6-1、2.6-2、2.6-4、2.6-5。
(3)噪声源强分析
本项目声环境影响评价执行《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JTGB03-2006),本项目各个预测年各型车单车行驶辐射噪声级计算如下。
第i种车型车辆在参照点(7.5m处)的平均辐射噪声级Loi按下式计算:
小型车:LOS=12.6+34.73lgVs+△L路面
中型车:LoN=8.8+40.481lgVM+△L纵坡
大型车:LoL=22.0+36.321lgVL+△L纵坡
Vi——该车型车辆的平均行驶速度,km/h。式中:右下角注S、M、L分别表示小、中、大型车;
根据上述公式计算各预测年各型车单车行驶辐射噪声级Loi,计算结果见表3.4-1、3.4-2。
表3.4-1& 一期工程各型车单车行驶辐射噪声级计算结果 (单位:dB(A))
表3.4-2& 二期工程各型车单车行驶辐射噪声级计算结果 (单位:dB(A))
(1)机动车尾气
汽车尾气主要来自车体的三个部位:排气管排出的内燃机燃烧废气,主要污染物为HC、CO、NOx;曲轴箱排出口气体,主要污染物为CO等;贮油箱、汽化器燃烧系统蒸发出来的废气,主要污染物为HC。
机动车尾气所含的有机化合物约有120~200种之多,但以氮氧化物(NOx)、一氧化碳(CO)、碳氢化合物(HC)等为代表。
各类型机动车在不同行驶速度下的台架模拟试验表明,不同类型机动车的尾气污染物排放有不同的规律。
行驶车辆尾气中的污染物排放源强按连续线源计算,源强按《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JTGB03-2006)中推荐的公式进行计算,公式表达式如下:
式中:Qj——j类气态污染物排放源强度,mg/s·m;
&&&&& Ai——i型车预测年的小时交通量,辆/h;
Eij——运行工况下i型车j类污染物在预测年的单车排放因子,mg/辆·m,推荐值见评价规范附录推荐值见附录表D1。
根据交通车流量预测,计算机动车尾气污染物排放源强,详见表3.4-2。
表3.4-2& 公路机动车尾气日均小时车流量污染物排放(单位:mg/s·m)
项目行驶汽车的轮胎接触路面而使路面积尘扬起,从而产生扬尘污染。
运营期水污染主要有:降雨冲刷路面产生的径流污水;装载有毒有害危险品的车辆因交通事故或其它原因造成危险品在运输中落入水体或泄漏、洒落后进入水体造成水体污染。
相关研究表明,机动车路面雨水中污染物的浓度与路面行驶机动车流量、机动车类型、降水强度、降雨周期、道路性质及机动车燃料性质等多项因素有关,一般较难估算。根据对南方地区桥面径流污染情况试验的有关资料,本项目对桥面径流污染物排放源强进行估算,具体见表3.4-3。
表3.4-3 &桥面径流污染物排放源强表
本项目沿线不设收费站和服务区,固体废物主要来源于线路日常维护产生的少量筑路物料,收集后由当地环卫部门统一处理。
(1)运营期随着水保工程和土地复垦措施的实施将恢复植被、改善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
(2)公路运营对沿线植物的生态环境有一定的影响,对动物生存环境将会产生不利影响。
(3)公路运营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完整性有一点轻微的不利影响。
运营过程中的风险事故,主要是危险化学品等有毒有害物质的泄露、落水,将造成对周边水体、土壤、大气环境等造成污染。事故类型主要有:
(1)车辆本身携带的汽油(柴油)和机油泄漏。
(2)危险化学品的运输车辆发生交通事故后,化学危险品发生泄漏。
(3)在水塘、河流附近发生交通事故,汽车连带货物坠入河流。
当运输有毒有害或易燃易爆品等危险品车辆在因交通事故和违反危险品运输的有关规定,使被运送的危险品在运输途中突发性发生溢漏、爆炸、燃烧等时,将在很短时间内造成一定面积的恶性污染事故,对当地环境造成较大危害,给国家财产造成损失。
项目营运期主要污染物排放特性详见表3.4-4。
表3.4-4& 营运期主要污染物排放特性表
(1)对经济发展、旅游业发展、矿产资源的影响
项目建设对提高区域交通能力,促进经济与产业发展有着重要贡献。根据压覆重要矿产资源调查报告,本项目未压覆重要矿产,根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本项目建设场地不存在适宜性差的路段。
项目不经过普迹镇、官桥镇、跳马镇镇区,对这些乡镇规划不会造成不利影响;项目经过镇头镇规划的二类居住区,规划区尚未有居民区建设,基本为荒地或山地。项目建设远期将对居民的出行安全、居住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3)征地拆迁的影响
项目对被征地、拆迁居民的生活居住会造成暂时性的不利影响,会减少区域农业用地、林地等,对当地经济收入有一定影响。
)交通安全的影响
项目施工在必要时要暂时中断通行,采取绕行等临时措施,使区域交通受到干扰,将给区域居民的出行、工作、生活带来影响和不便。
)交通阻隔的影响
本项目施工期间势必影响项目沿线路网的通行,从而对沿线居民生产生活带来不便,营运期若不合理处置好与现有道路的衔接,将可能对局部交通造成阻隔。
本项目立交工程,不会中断被交道路的通行,但会对公路的运行造成一定的影响。施工期间,被交道路路基范围内应设置防护棚,同时做好限速、交通诱导灯防护设施,保证道路通畅,将影响降至最低。
)对基础设施的影响
本项目施工过程需拆迁部分管线,对当地居民可能产生短暂不利影响,还包括与电力线、通讯线的交叉及干扰影响问题。
(7)对区域防洪的影响
本项目跨越水体为小河小溪,不占用区域排洪设施,不会对区域防洪造成影响。
)对矿产资源的影响
根据压覆矿产资源查询结果,本项目未压覆重要矿产。
浏阳市地处湖南省东部罗霄山脉北段,位于东经113°10'24"-114°14'58",北纬27°51'20"-28°34'06"之间,地处湘赣边界,湖南东部偏北,东邻江西铜鼓、万载;南接江西萍乡及湖南醴陵、株洲;西倚省会;北接湖南平江。全市东西宽105.8公里,南北长80.9公里,土地总面积5007.75平方公里。
长沙市雨花区地处湖南省长沙市区东南方向,是长沙市六个市辖区之一,它北连,西接天心区,东部和南部与相邻。总面积115.17平方公里,下辖12个街道,共计102个社区、37个社区筹委会。
拟建项目路线走廊总体呈东西走向,起点位于浏阳市普迹镇普迹互通匝道出口处,官桥镇、镇头镇、柏加镇,终于长沙市雨花区跳马镇老爷湾,路线长约32.685km,其中浏阳市境内23.43km,雨花区境内9.255km。
项目具体位置详见附图1项目区域地理位置图。
路线所经地带地处长潭红层盆地及其东侧浏阳至跳马相对隆起丘陵区,地势整体东部高,西部低,浏阳至跳马段海拔高程60~160米。沿线河沟、水库较多,山体植被较发育。
1)地层岩性
根路线途经地区地层主要为第四系、石炭系、泥盆系、元古界板溪群,其中以泥盆系地层最发育,地层岩性特征分述如下:
第四系(Q):第四系为冲、洪积层和残、坡积层,岩性主要有高~低液限粘土、粉土和砂砾石层及碎石土。沿线均有分布,其厚度变化大。
泥盆系(D):主要为石英砂岩、砂质页岩、砂砾岩和灰岩、白云岩、泥质灰岩。中~厚层状,主要分布于K105~K107、K118~K119+185。
元古界板溪群(Pt)为变质岩,主要岩性有板岩、砂质板岩及浅变质砂岩,主要分布于K86+500~K105、K107+500~K118等路段。
(2)地质构造
拟建项目处于浏阳-衡东褶皱隆起带,地壳运动以差异沉降为主。
区内断裂和褶皱主要发育北东、北北东二组,断裂大多具压扭性,线性分布特征明显。
(3)新构造运动
区内新构造运动不明显,局部表现为北东、北北东向断裂,以差异抬升为主。
(1)地表水
项目所在区域地表水系较发育。据实地调查,项目所在区域主要的纳污水体为浏阳河,再汇入湘江;路线跨越的小溪小河主要有涧江河、后塘湾小溪及新桥河。
浏阳河是湘江的一级支流,属长江水系,发源于湘赣交界的浏阳市大围山地区,北源为大溪河,南源为小溪河,两源在双江口汇合后称为浏阳河,然后自东向西,流经浏阳市城区,过长沙县榔梨镇后,在长沙市下游约4km处开福区落刀咀、陈家屋场注入湘江。浏阳河全长约为222km,平均坡降0.573%,集水面积4665km2。
涧江河发源于醴陵官庄水库,流经官桥镇、镇头镇,全长26km,项目跨越处平水期河宽约24m、水深约4m;枯水期河宽约20m、水深约3m,自南向北汇入浏阳河。
后塘湾小溪为涧江河的支流,全长17.5公里,河宽约2~18m,项目跨越处河宽约14m,平水期流量2m3/s、枯水期流量0.7m3/s,自南向北汇入浏阳河。
新桥河约5~20m宽(跨越处河宽约13m),平水期流量2.5m3/s、枯水期流量0.9m3/s,自南向北汇入浏阳河。
本项目涉及的小河小溪主要功能为农业灌溉和排泄雨水,无饮用水源功能。
(2)地下水
地下水的赋存类型主要为松散地层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两大类。松散地层孔隙水主要赋存与第四系沉积砂层中,水量较丰富;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基石的风化层及裂隙中,水量一般。
路线走廊带浏阳河及其支流一级阶地第四系孔隙潜水较发育,地下水稳定水位埋深一般为1.5~2.8m。其对桥梁、路基工程有一定影响。
17.2℃,各县16.8℃—17.3℃,年积温为5457℃,市区年均降水量1361.6毫米,各县年均降水量1358.6~1552.5毫米。
浏阳市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多雨,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9℃,七、八月份最高气温达40.3℃,一、二月气温最低达-12℃,三月至六月为雨季,多年平均降雨量约1507.2mm,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278.2mm,多年平均相对湿度82%,山区相对湿度稍大,大气降水是地下水最主要的补给来源。浏阳市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平均风速为1.6m/s,最大风速20 m/s,年无霜期271.8天,年日照1655.9小时。
浏阳市境内已探明矿产61种,其中非金属矿产26种,金属矿产29种,能源矿产4种,水气矿产2种。已开发利用矿种26种,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矿产主要有煤、铜、铅、锌、铁、钨、钼、金、银、磷、海泡石、菊花石、石灰岩、石膏、高岭土、花岗岩等。
雨花区探明储量的矿产3种,矿产地23处,已探明的矿产有粘土、石灰、等。
根据矿产压覆报告,路线没有经过矿床区,未穿越矿区采空区,不会造成压覆,本项目的建设将有利于区域周边矿产资源的运输往来。
根据调查,区域内除人工栽植的植物,常见的鸟类、鼠类外,无天然分布的珍稀濒危动、植物种类,且无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国家重点保护鱼类、国家重点保护水生植物。
2001),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小于0.05g和0.05g,对应原地震基本烈度小于Ⅵ及Ⅵ度。依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G B02-2013)、《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 B02-01-2008的规定,公路工程可采用简易抗震设防。但重要构筑物应考虑抗震设计。
长沙市现辖六区二县一市:长沙市区〔芙蓉区、天心区、岳麓区、开福区、雨花区、望城区)及长沙县、 宁乡县、浏阳市;总共辖82个街道、95个镇、14个乡。
初步核算,2014年,长沙市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7824.81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18.04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245.68亿元,增长11.4%,其中工业实现增加值3574.93亿元,增长11.4%;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261.09亿元,增长9.7%。第一、二、三次产业分别拉动GDP增长0.2、6.4、3.9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5%、61.1%、37.4%。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达107683元,比上年增长9.2%。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4.0:54.3:41.7。全部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45.7%。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4979.21亿元,占GDP的比重达63.6%。
  全年财政总收入1003.08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32.80亿元,增长17.9%。公共财政预算支出802.40亿元,增长14.3%。
  GDP总量在全省的占比为28.9%,人均GDP为全省的2.7倍,经济总量在长株潭三市中的占比达67.7%。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省的比重分别为33.3%、24.8%和31.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0256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1663元。  
浏阳市总面积5007平方公里,2014年人口&144万人。境内辖淮川、集里、荷花、关口4个街道,古港、高坪、三口、永和、沿溪、官渡、达浒、大围山、张坊、中和、文家市、澄潭江、大瑶、金刚、太平桥、枨冲、普迹、镇头、官桥、柏加、永安、北盛、洞阳、沙市、淳口、龙伏、社港27个镇,溪江、七宝山、小河、杨花、葛家、蕉溪6个乡,316个村,85个社区,1982个居民小组,7126个村民小组。
浏阳市是湖南省重点建设的五座县级大城市之一,已连续多年进入全国百强县。2014年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跃升至全国百强第36位,比上年提升11位。首次入选中国全面小康十大示范县市,成功跻身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县级城市榜第28位,是中部地区唯一上榜县市。浏阳正为建设省会副中心和湘赣边区域性中心城市而努力奋斗。
在全球产业格局大调整的浪潮下,浏阳大力加快园区发展,调优产业布局,逐步形成了国家级浏阳经开区、制造产业基地、两型产业示范园、浏阳河文化产业园、花炮产业集中区、浏阳河生态经济示范区、大围山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等七大板块园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机械制造、鞭炮烟花、健康食品、生态旅游、现代服务、文化创意等八大产业。
近年来,浏阳深入实施“交通融城、产业兴城、人才活城、生态美城”发展战略,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014年,浏阳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12.8亿元,增长12.6%,工业总产值2039.5亿元,增长22.4%;完成财政总收入100.9亿元,增长33%,长沙考核财政收入75.9亿元,增长18.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25.8亿元,增长23.4%;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3816元、23180元,增长9%和10.2%。地区生产总值、规模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居长沙九区县市第1位,财政总收入、工业总产值等指标均提前一年实现“十二五”目标。
雨花区2014年末户籍总人口为57.63万人,增加1.0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1.52万人,乡村人口6.11万人。2014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918.49亿元,同比增长9.4%。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0.80亿元,同比下降44.7%;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66.30亿元,同比增长8.6%,其中工业实现增加值271.55亿元,同比增长7.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51.39亿元,同比增长10.1%。第一、二、三次产业分别拉动GDP增长-0.1、3.5、6.0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0.8%、36.8%、64.0%。
2014年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1186561万元,同口径增长9.2%。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26433万元,同口径增长19.1%。公共财政预算支出618961万元,同比增长13.1%。&按中烟公司部分口径统计,GDP总量在全市的占比为18.3%,经济总量在内五区中的占比达32.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市的比重分别为25.3%、18.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3671元。
(1)普迹镇
普迹镇位于浏阳市西部,境内原有万寿宫,庙内祀"灵感普济之神"许逊,故名普济市,后因谐音演变为普迹市。集镇距浏阳市区35公里,距省会长沙60公里,距株洲市区40公里,醴陵市区40公里。东邻枨冲,西接官桥,南界醴陵官庄、长潭,北连镇头、葛家。普迹镇总面积178.6平方公里,总人口4.2万人。辖l2个村(社区)委会,94个村民小组(小区)。
本项目不经过普迹镇镇区,普迹镇总体规划图见图4.2-1。
图4.2-1& 普迹镇总体规划图
(2)官桥镇
官桥镇,地处浏阳市西南部,南接株洲、醴陵两市。距株洲市区20公里,黄花40公里,长沙45公里,浏阳市区45公里。融入了长、株、浏半小时经济圈。沪昆高速、岳汝高速两条高速公路交汇于此,百里花木走廊穿乡而过。区域面积89平方公里,有耕地1981公顷、山林4806公顷。下辖一个集镇社区,林塘、德慎、九龙、苏故、保华、新元、一江、八角亭、石灰嘴等九个村委会。总人口为2.8万人。境内:涧江水注入浏阳河,相辅相成;环镇公路、沿河公路贯穿全境,畅通无阻;沪昆高速、岳汝高速交汇出口,南通北达;不仅大大缩短了官桥镇至长沙、株洲、浏阳的距离,也方便了出入国内省市,拉近了与世界的距离。突出的区位优势,便利的交通,现已成为浏阳发展的新港口;长株潭"两型社会"配套改革的后花园。
本项目不经过官桥镇镇区,官桥镇总体规划图见图4.2-2。
图4.2-2& 官桥镇总体规划图
(3)镇头镇
镇头镇是浏阳西区中心镇,面积158平方公里,耕地5万亩,人口5.51万,位于长株浏三地交接的金三角,历史悠久,商贾繁荣,自古以来为长潭两府交通要道,国道319线,省道211线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区位优越。这里山青水秀,景致迷人。近年小城市开发建设迅猛发展,三纵三横的城市骨架已经形成,现代化的公司、学校、金融、邮政、电信等单位云集,城市功能齐全。
本项目一期工程(普迹至柏加段)沿镇头镇规划区南侧边缘穿过,具体见附图9-2。
(4)柏加镇
柏加镇地处长沙、株洲、浏阳三县(市)交界位置,总面积87.5平方公里,人口2.6万人,辖4个行政村,一个社区居委会。柏加为"全国花卉苗木生产示范基地"、"湖南省农业旅游示范点"、湖南省"百里花木走廊、万顷苗木基地"核心镇。2006年,柏加被列入长沙市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和绿色生态示范镇,2007年5月,柏加被列入湖南省新农村建设核心示范区,简称黄柏示范区。全镇栽种面积达1.8万亩,占总面积的95%,并形成了以柏加为核心,辐射镇头、黄兴、跳马的种植规模达3万亩。
本项目完全利用段沿庭院总部经济区南侧边缘穿过,具体见附图8-2。
(5)跳马镇
跳马镇位于长株潭"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核心区域,处雨花区南部的丘陵地带,东与浏阳市柏加镇、株洲市云田乡相邻,南与株洲市龙头铺镇、荷塘铺镇、白马镇接壤,西与湘潭市昭山乡、长沙市天心区暮云街道毗邻,北与长沙市雨花区洞井铺镇、长沙县黄兴镇相接。
跳马镇人口6.14万,面积183平方公里,2013年财政收入0.24亿元。调整行政区划后,长沙市雨花区辖雨花亭、左家塘、侯家塘、东塘、 砂子塘、高桥、圭塘、井湾子、洞井、黎圫、同升、东山12个街道和跳马1个镇,总面积304.9平方公里,总人口76.47万人。
本项目不经过跳马镇镇区。
与本项目相关的公路主要有原S326、长株高速公路。
原S326:即铁益线,由浏阳铁山界,经文家市、跳马、雨敞坪、煤炭坝、鸾凤山、龙光侨,至益阳,全长约212公里,以三、四级公路为主。其中,柏加镇境内一段(经过仙湖村、双源村)已进行升级改造,技术等级为二级,路面宽12米,为本项目完全利用段。
长株高速公路:起自县黄花村北侧,主线终于与醴潭相交的龙头铺互通,全线呈南北走向,北端与长永高速相连,南端与莲易一级收费公路相连,由北往南依次经过长沙市、、、、,浏阳市,株洲市、,全长41.629公里。为双向4车道,设计速度120km/h,于2010年8月31日建成通车。
本项目设置桥梁上跨长株高速公路。
三五交通规划
目前,《湖南省“十三五”干线公路建设规划》以及《湖南省普通公路省道网规划(修编)》均在编制过程中,本项目拟新建,全线均纳入了干线公路建设规划以及修编后的省道网规划(详见附件5)。
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总体规划(年)
规划范围基本为长沙、株洲和湘潭三市的交汇地区,北至长沙绕城线及浏阳河,西至长潭高速西线,东至浏阳柏加镇,南至湘潭县梅林桥镇,共有洞井镇、坪塘镇、暮云镇、跳马乡、柏加镇、仙庾镇、龙头铺镇、云田乡、马家河镇、群丰镇、昭山乡、易家湾镇、荷塘乡、双马镇、易俗河镇、梅林桥镇16个乡镇,1个示范区(九华示范区),清水塘街道办事处、铜塘湾街道办事处、井龙街道办事处、栗雨街道办事处4个街道办事处。其中昭山乡、易家湾镇为全覆盖,其余均为部分覆盖;具体按照1:10000地形图参照现状图明显地物和规划主要交通道路划定。
本规划区面积约为522.87km?。其中,长沙305.69km?,占58.46%;株洲82.36km?,占15.74%;湘潭134.82km?,占25.80%。
根据《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总体规划()》中的综合交通规划可知:
(1)高速公路:充分利用现状“一横三纵”的高速公路网络,即沪昆高速、长潭西高速、京港澳高速、长株高速。保留现状埠港和殷家坳高速互通口,规划新增昭山南、昭山北、跳马西、跳马东、云田五个高速互通口。
(2)快速路:构建“一横一纵”的快速交通结构,即规划的南横线、现状的芙蓉大道。规划建设暮云、跳马、跳马东、柏加西、柏加五个互通口。
(3)国道:保留107国道、320国道改线。
(4)站场:规划新建昭山汽车站,占地1.41hm?;暮云汽车站,占地1.25hm?;跳马汽车站,占地0.95hm?;柏加汽车站,占地1.05hm?。
《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年)(2014年修订)》
《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年)(2014年修订)》第10条指出:推行积极的城镇化发展政策,强化“两轴两联多走廊”城市空间轴带,积极开发以浏阳、宁乡为中心,沿交通干线向外辐射的二级城镇发展轴,实施极化提高、辐射带动战略,把中心城市做强、做特、做优,将浏阳、宁乡发展成为大城市,重点发展一批中心镇,加强市域道路、交通、能源、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第14条“市域综合交通规划”:建设以现代化国际航空港、霞凝新港、高速铁路、高速公路为骨架的水、陆、空交通运输系统,实现市域高速公路“一环六纵六横”网络布局。
规划依托市域轨道和高速公路构建长沙都市区与浏阳、宁乡城区之间的高速交通网络,形成以长沙都市区为核心的45分钟交通圈。依托国省道及主干县道构建浏阳、宁乡城区与重点城镇之间的高等级公路网络,形成以县(市)城区为核心覆盖本县(市)重点城镇的1小时交通圈。
协调长沙规划区内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妥善处理交通设施对城市分割的影响,预留区域重大交通设施走廊及场站用地。
调查与评价
本项目不设服务区、车站等集中式排放源。本次环评委托景倡源检测湖南有限公司于年月日至月日对公路沿线根据建设项目情况,布设个大气环境监测点。公路沿线基本为乡村地区,两个监测点分别位于居民分布较集中的区域和学校处,涵盖了不同的行政区域,故监测点数据可以代表沿线环境空气质量。
(1)监测布点:
根据建设项目情况,布设个大气环境监测点,监测点位置详见附图。
镇头镇田坪社区居民楼前(本项目处);
跳马镇石桥村石桥小学(本项目处)。
(2)监测项目:SO2、NO2、TSP。
(3)评价标准: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中二级标准。
(4)监测结果:监测结果统计见表5.1-1。
同时本评价采用标准指数法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评价,标准指数计算公式为:
Si,j=ci,j/csi
Si,j——i污染因子在j处的标准指数值,为最大质量浓度值占相应标准质量浓度限值的百分比;
ci,j——i污染因子在j处的最大监测值;
csi——i污染因子标准值。
表5.1-1& 空气环境监测结果统计表( 浓度单位:mg/Nm3)
备注:表中“L”表示未检出。
根据监测结果分析,监测点监测因子标准指数小于1,均优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中相应的功能标准。项目沿线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状况良好。
本项目跨越涧江河、后塘小溪、新桥河等小河小溪,本评价委托景倡源检测(湖南)有限公司对涧江河、后塘小溪、新桥河进行了一期现场监测。
(1)监测断面
涧江:涧江河大桥(项目处)下游断面。
后塘小溪:后塘小溪(项目处)下游断面。
新桥河:新桥河(项目处)下游断面。
(2)监测因子
选取监测因子为pH、CODCr、氨氮、TP、石油类、SS。
(3)监测时间
监测时间:2016年2月15日-17日,连续监测3天,每天一次。
(4)评价标准
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Ⅲ类标准。
(5)评价方法
本评价采用标准指数法对水环境质量现状进行评价。
标准指数Si,j的计算公式为:
一般水质因子:&&&&&&&&&&&&&& &&&Si,j=ci,j/csi
pH的标准指数为:
&&&&&&&&&&
式中:Si,j——i污染因子在j处的标准指数值,ci,j——i污染因子在j处的监测值,
csi——i污染因子标准值,&&&&&&&&&&& SpH,j——pH标准指数值,
pHj——pH在j处的监测值,&&&&&&&&& pHsd——pH下限标准值,
pHsu——pH上限标准值。
(6)监测结果
监测结果详见下表。
表5.2-1& 水环境监测资料统计
备注:表中“L”表示未检出。
(7)监测结果评价
监测结果表明:本项目评价范围内涧江河、后塘小溪、新桥河水质现状良好,各项评价指标均能够满足(GB)Ⅲ类标准的要求,SS符合《地表水资源质量标准》(SL63-94)中三级标准要求。
声级Leq(A)作为评价量。
(1)监测方案
为了解项目声环境现状,特委托景倡源检测(湖南)有限公司于2016年2月17~18日进行一期现场监测,共监测两天,每天昼夜各监测一次。本次评价共设23个声环境监测点,其中新建路段设19个,完全利用段设4个。
(2)监测方法
根据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中的有关规定进行。
监测点均设在临公路第一排房屋窗前1m处,测点高度均为离地1.2m。
)监测点的布设
根据公路中心线两侧200m范围内的环境特点及工程拆迁情况,在沿线共选取23个噪声监测点进行噪声现场监测(其中19个噪声监测点设于表1.8-5中涉及的19个敏感点处,4个监测点设于完全利用段敏感点处),具体位置详见3。
(4)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采用《声环境质量标准》(GB)2类标准。
(5)监测结果及评价
现状噪声监测点详见表5.3-1。
表5.3-1 &声环境监测点与公路位置、距离关系
(6)现状噪声监测
监测结果统计详见表5.3-2。
表5.3-2& 环境噪声现状监测结果表& &&单位:Leq(dB(A))
备注:① M1~M4监测点位于完全利用段,均执行(GB)中的4a类标准。②现状监测期间,项目对完全利用段昼夜间车流量进行了统计,昼间车流量为181辆/h,夜间车流量为45辆/h。
由上表可知,所有监测点噪声昼夜监测值均可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GB)中的相应标准,区域声环境质量现状良好。
经过现场的实地踏勘,本项目走线不存在自然保护区,没有珍稀濒危动植物分布,沿线以城镇、农业、林业、河流生态为主。
区域土地利用现状
(1)长沙市土地利用现状
根据《湖南省长沙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知:年底,长沙市雨花区农用地面积为公顷,其中耕地面积公顷,其他农用地面积为公顷,交通水利用地面积为公顷,其他建设用地面积为公顷;未利用地面积为公顷。
根据《湖南省长沙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知:年底,浏阳市农用地面积为公顷,其中耕地面积公顷,其他农用地面积为公顷,交通水利用地面积为公顷,其他建设用地面积为公顷;未利用地面积为公顷。
表5.4-1& 长沙市土地利用现状表(2005年)&&& 单位:公顷
(2)项目土地利用现状
项目沿线主要为林地、水田、旱地、宅基地等。本项目永久占地土地类型见表2.5-5,土地类型以林地为主,为41.33公顷,占总用地面积的44.00%;水田28.93公顷,占总用地面积的30.80%;旱地15.97公顷,占总用地面积的17.00%。
项目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类型,在高温多湿条件下,以、为主,分别占土壤总面积的70%与25%,其余还有菜园土、、山地、、、、等,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沿线地区的耕作土为水稻土,分布较广,沿河两岸有潮土分布。
(4)基本农田现状
项目沿线两侧分布有部分基本农田,沿线基本农田分布情况具体见表5.4-2。
表5.4-2& 项目沿线两侧基本农田主要分布情况一览表
(1)区域植被资源
根据《湖南植被》的分区方案,本项目所在区域属于湘中、湘东植被小区,为我国中亚热带典型地段之一。组成植被的植物区系成分主要有壳斗科、樟科、木兰科、山茶科、金缕梅科、杜英科及冬青科、山矾科、竹亚科和亚热带松柏类等植物。主要植被类型有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针叶林和竹林等。本小区是本省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人口稠密、交通发达,土地利用率高,原生植被破坏也严重,广大地区的现状植被是以马尾松为主的次生植被,人工杉木、油茶和茶树也有很大的面积。酸性指示植物马尾松—杜鹃、乌饭—铁芒萁是本小区红壤地典型植被群落,伴生种常有苦槠、石栎等。常绿阔叶林分布于海拔8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建群种常为壳斗科常绿的栲槠、椆和石栎类、樟科的润楠属和茶科木荷属;群落外貌终年常绿,结构比较简单,层次分明,种类不甚复杂,藤本特别是木质大藤本比较少见。在丘陵区,建群种主要是苦槠、青冈栎、栲树、石栎、青椆、小红栲、樟树,常混生有多种冬青、山矾、石楠、野茉莉、杜英、花榈木、豹皮樟、樟叶槭以及枫香、黄檀、锥栗、山槐、朴树、翅荚香槐等多种落叶类。低山常绿阔叶林建群种主要有甜槠、青冈栎、木荷、云山青冈。在山槽谷地有华东润楠、钩栗、和紫楠,常混生有黑壳楠、少花桂、虎皮楠、伯乐树、拟赤杨、杜英、多种稠李、湘椴、光皮桦、雷公鹅耳枥、枫香等,并有三尖杉等针叶树混生。灌木层多为柃木属、山胡椒属、木姜子属、杜鹃属、乌饭属、杜茎山属、紫金牛属、山矾属。藤本植物主要是猕猴桃、鸡血藤等。草本多为狗脊蕨、鳞毛蕨等多种蕨类植物及苔藓、淡竹叶等。
(2)项目沿线主要植被群落
本项目K100+300~K119+185路段处于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内,主要穿越限制开发区,部分路段位于长株潭绿心地区禁止开发区范围内,项目经过绿心地区生态空间管制分区情况详见表5.4-3和附图5。
表5.4-3& 项目经过绿心地区生态空间管制分区情况一览表
项目所穿越绿心地区沿线分布大量苗圃基地,主要植被类型是栽培植被;自然植被主要是常绿阔叶林(项目沿线植被分布详见附图10)。由于苗木培植产业的快速发展,自然植被逐渐被栽培植被取代,从现场调查的情况来看,沿线以栽培植被居多,自然常绿阔叶林常混生有栽培苗木幼株。为准确评价项目沿线区域的植被分布情况,依据《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总体规划(年)》,本次评价针对项目穿越的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开展了为期一天的植物样方调查,由于项目主要处于限制开发区,故在限制开发区开展了两处样方调查,在禁止开发区开展了一处样方调查,调查结果统计如下:
①限制开发区典型植被
调查样方1位于K112+400~K112+500路段,地理坐标东经113°09?15.8?,北纬28°02?27.2?,海拔43m。沿线该区域内主要分布樟树林,整体外貌呈深绿色,稍带光亮,群落稳定性较好,生态效益较高,主要分布于低山丘陵阳坡。乔木层以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 (L.) Presl为优势种,群落高度12m,平均胸径8cm,郁闭度0.8。乔木层伴生有杨梅Myrica rubra (Lour.) S. et Zucc.、桂花树Osmanthus fragrans、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 (Lamb.) Hook、红叶石楠Photiniaxfraseri、罗汉松幼株Podocarpus macrophyllus等。灌木层主要有女贞Ligustrum lucidum Ait.、山茶Camellia japonica L.、杜鹃Rhododendron simsii Planch.、十大功劳Mahonia fortunei (Lindl.)Fedde等。草本层主要是枯枝落叶,未发现有植物。样方内林木林结构组成见下表。
表5.4-4& 样方1内林木林结构组成
图5.4-1& 样方1照片
调查样方2位于K110+400~K110+500,地理坐标东经113°10?18.2?,北纬28°01?58.8?,海拔61m。沿线该区域内主要分布樟树林,整体外貌呈深浅相间绿色,稍带光亮,林冠呈波状起伏,群落稳定性较好,主要分布于低山丘陵,植株生长茂密,林下光度少,草本层稀疏。群落中乔木层以苦槠为优势种,群落高度12m,平均胸径9cm,郁闭度0.9;乔木层伴生有石栎Lithocarpus glaber (Thunb.) Nakai、青冈栎Cyclobalanopsis glauca(Thunb.) Oerst.、杉木等。灌木层主要有杜鹃、糯米条Abelia chinensis R. Br.、火棘Pyracantha fortuneana (Maxim.) Li、金樱子Rosa laevigata Michx.、乌饭Vaccinium bracteatum Thunb.、山矾Symplocos sumuntia等。草本层主要是苔藓Bryophyte和枯枝落叶。样方内林木林结构组成见下表。
表5.4-5& 样方2内林木林结构组成
图5.4-2& 样方2照片
② 禁止开发区典型植被
调查样方位于K100+500~K100+600,地理坐标东经113°16?04.7?,北纬28°01?42.1?,海拔60m。沿线该区域内主要分布桂花树林,整体外貌呈深绿色,林冠呈波状起伏,群落稳定性较好,主要分布于低山丘陵。群落中乔木层以桂花树为优势种,群落高度6m,平均胸径10cm,郁闭度0.7;乔木层伴生有海棠、山桃等。灌木层主要有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杜鹃、乌饭。草本层主要有芒萁Dicranopteris pedata、狗脊蕨Woodwardia japonica、紫金牛Ardisia japonica (Thunb)Blume、野古草Arundinella anomala.、狗牙根Cynodondactylon(Linn.)Pers.等。样方内林木林结构组成见下表。
表5.4-6& 样方3内林木林结构组成
图5.4-3& 样方3照片
(3)珍稀植物资源
珍稀植物系指资源稀少、国家明文规定的保护植物种类。根据1999年8月4日国务院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本项目评价区内有保护植物1种,樟树,为国家Ⅱ级保护植物(见表5.4-7)。
表5.4-7& 本项目评价区域珍稀保护植物一览
(4)古树名木
根据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颁布的《全国古树名木普查建档技术规定》,古树名木是指在人类历史过程中保存下来的年代久远或具有重要科研、历史、文化价值的树木。古树指树龄在100 年以上的树木;名木指在历史上或社会上有重大影响的中外历代名人、领袖人物所植或者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纪念意义的树木。调查时,对古树名木进行了分级。其分级及标准:古树分为国家一、二、三级。国家一级古树树龄在500 a以上,国家二级古树300~499 a,国家三级古树100~299 a。名木不受树龄限制,不分级。
通过实地调查,本项目评价区域难以成活树龄较大的植株,经过对冠幅、树高、胸径的测量,以及向当地居民寻问,未发现有名木古树分布。
根据中国动物地理区划,本项目位于东洋界华中区,界于华中区东部丘陵平原亚区和西部山地高原亚区之间的过渡区。项目沿线的陆生动物物种丰富,主要为亚热带林灌动物类群。
该项目建设路段沿线所经的农田、村宅、山区中常见经济动物种类包括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及兽类,具体有:
两栖类:泥蛙、蟾蜍、雨蛙、树蛙、青蛙等;爬行类:龟类、鳖类、壁虎、蜥蜴、蛇类等;鸟类:猫头鹰、八哥、合鸡、翠鸟等、相思鸟、野鸭等;兽类:野猪、野狗、野猫、野山羊等。
通过现场踏勘及向当地居民进行调查了解,本次调查在拟建公路沿线未发现国家和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无珍稀保护动物,未发现其栖息地和迁徙通道。
项目桥梁跨越河为小河小溪,均为农灌水域,水生生物尤其是鱼类资源多为常见物种。主要鱼类有鲤鱼、青鱼、草鱼、鲢、鳙、鲫、鳊等,优势科为鲤科。区域内目前尚未发现国家重点保护鱼类,产卵期主要集中在每年5~8月丰水期,沿线地表水体没有集中产卵场,无鱼类三场分布。
本项目水体跨越段的浮游生物种群包括浮游动物、浮游植物两大类,浮游动物包括原生动物、轮虫类两种,主要有斜管虫、肾形虫、浮游臂口虫、四膜虫、大头巨头轮虫、鳅巨头轮虫、急跳巨头轮虫、舟形藻、羽纹藻、眼虫藻等,主要优势为硅藻,次为裸藻、全藻、蓝藻、绿藻等种群。项目区域内目前尚未发现国家重点保护水生植物。
拟建项目沿线景观现状分析与评价
沿线主要景观为苗圃园林景观、微丘林地景观。其中86+500~K101+000段总体地形高低起伏不一,多微丘林地;K106+400~K119+185段多苗圃,以园林景观为主。由于人为活动影响,项目沿线景观感官度较好,景观照片见图5.4-4。
&&&&&&&&&&& 微丘林地景观&&&&&&&&&&&&&&&&&&&&&& 苗圃园林景观
图5.4-4& 项目沿线主要景观类型
项目不涉及自然保护区、生态脆弱区、风景名胜区等重要环境敏感目标;拟建地现状以乡村环境为主,用地类型主要为耕地(含水田和旱地)、林地及农村居民宅基地等,项目沿线主要的生态类型为农业生态系统,以水稻、菜地种植业为主;项目经过农村地区,沿线土地以农业用地为主;受人类开发活动的影响,项目沿线没有珍贵野生动植物分布。
本项目设1座大桥跨越涧江河(涧江河大桥),为了解涧江河底泥现状情况,特委托景倡源检测(湖南)有限公司于2016年2月15日对涧江河底泥进行了监测。
(1)监测点
拟建涧江河大桥(项目K92+560处)处
(2)监测因子
pH、铬、镉、铅、汞。
(3)评价标准
参考《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二级标准。
(4)监测结果
表5.5-1& 底泥现状监测结果表&& (单位:mg/kg,pH无量纲)
监测结果可知,监测点各监测因子的监测值均符合《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的二级标准。
公路占地对土壤及土地利用影响
(1)土地利用指标合理性分析
项目总用地93.93公顷,平均每公里用地3.443公顷,其中:一期工程普迹至柏加总用地49.96公顷,平均每公里用地3.446公顷,二期工程柏加至跳马总用地43.97公顷,平均每公里用地3.439公顷。根据《公路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指标》(2011):Ⅱ类地区二级公路12m宽的用地指标为2.9864hm2/km,Ⅱ类地区二级公路每增加1m宽的调整指标为0.1186 hm2/km,计算得16m用地指标为3.4608 hm2/km。Ⅲ类地区二级公路12m宽的用地指标为3.6183hm2/km,Ⅲ类地区二级公路每增加1m宽的调整指标为0.1202 hm2/km,计算得16m用地指标为4.0991 hm2/km。
结合项目所在区域地形条件分析,项目用地指标符合《公路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指标》规定的要求。本项目采用了各种集约节约使用土地措施。
(2)对土壤的影响
工程占地包括临时占地和永久占地,公路沿线占地共计121.88hm2(临时占地和永久占地),其中需对表土进行剥离。按水保要求,本项目需清除的肥沃表土量为4.23万m3。当地以红壤、浅红黄泥、红黄泥土壤为主。以当地分布最广泛的红壤的养分含量损失进行估算,其中土壤A层容重按1.2g/cm3计算,即剥离土壤总重量为5.076万t,土壤养分损失量计算结果见表6.1-2。
表6.1-2& 土壤养分损失量一览表
由上表可知,如果对被征土地表层土壤进行剥离,将会造成有机质损失1512.65t,全氮损失87.81t,全磷损失67.00t,全钾损失1086.26t。对这些剥离的肥沃土层不加以保护和利用,则该段公路工程施工期对土壤养分的损失比较大。本项目将把这些地表土用作公路绿化或复耕,对土壤养分进行回收,用作临时占地的复垦和复林,将大大减轻土壤肥力的损失量。
根据公路建设的经验,在征地过程中如果协调好与当地群众的关系,在市级的土地利用规划中做好土地的综合平衡,合理安排好征地农户的生产和生活,加强复垦以及施工管理措施,对土地利用及农业的不利影响将会减轻到最低的限度。
对耕地及基本农田的影响分析
工程共占用耕地(含水田和旱地)44.9公顷,其中包括基本农田19.2263公顷,占用的耕地占公路永久占地总面积的47.8%,占项目区域(长沙市)耕地不超过0.1%,可见,工程占用耕地面积总量不大,比例较小,对项目区域耕地数量影响不大。工程建设将占用水田28.93公顷,区域平均水稻单产6153公斤,则工程永久占地造成的水稻损失量为178.00吨/年,占长沙市水稻总产量的比重很小,项目建设对区域粮食生产影响小。另外由于项目占用基本农田,若不采取补偿措施,将直接导致长沙市基本农田面积减少。因此,建设单位将按照国家和地方规定委托长沙市国土资源局落实耕地占补平衡,补偿相同数量和质量的耕地,确保当地耕地以及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同时,本项目建设单位应按照国家和湖南省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对占用的基本农田给予补偿,并按照交通部《关于在公路建设中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若干意见》,在公路建设的各个阶段认真贯彻关于“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精神,合理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做好基本农田保护工作。根据《基本农田保护条列》的有关规定,在公路选线中,应尽量回避基本农田保护区,少占基本农田;在公路设计时,应根据公路沿线实际情况,控制路基宽度,减少对基本农田的占用;对公路必须占用的基本农田,建设单位应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负责开垦或改造所占基本农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没有条件开垦的,应按照省、市的规定交纳耕地开垦费,专项用于开垦新的耕地。因而采取上述措施后,项目占地对耕地及基本农田的影响不大。
根据工可报告,除工程永久占地外,还有工程施工场地等临时工程。临时占地类型主要为荒地、林地。根据项目组现场调查,区域内林地的总量较大,施工期临时占用的林地占评价区总量的比重较小,临时占地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植被的破坏不大。工程完成后,此部分占地可随即进行复垦种植,施工结束后不再对土地利用产生影响。对临时占地表层土壤应收集堆存,待施工结束后用作临时占地恢复表层覆盖用土。
另外,项目沿线两侧分布有部分基本农田,主要位于K91+900~K92+400、K93+100~K93+400、K111+900~K112+100等路段两侧(详见表5.4-2),施工过程中,若不加强施工管理,采取响应的保护措施,有可能对公路两侧基本农田造成侵占。
施工期对农灌水体和农作物的影响
本项目路基施工期为2016年~2019年底,期间有4个雨季,公路路基施工应编制雨季施工实施计划,采取临时防护措施;同时对物料堆场采取临时防风、防雨措施,对施工运输车辆采取遮挡措施,尽量避免施工期对农田土壤、灌溉水体和农作物的影响;具体措施见施工期水土流失防护措施、水污染防护措施及大气防护措施,采取这些措施后施工对农灌水体和农作物的影响较小。桥梁施工采用“钻孔灌注桩基础+预制小箱梁(或T梁)”施工工艺,施工期不会影响河水的正常流动,不会影响农作物灌溉。
项目沿线两侧分布有较多的基本农田,为了防止施工过程中水土流失对农田造成影响,在项目路基或施工便道与基本农田相接一侧,利用装剥离表土的编织袋放在路界进行临时拦挡,并在路边缘设置排水边沟。
施工期对植被的影响
(1)工程永久占地对植被的影响
拟建公路占有较多的农用地、林地和其它类型土地。工程占地对植物的影响可通过生物量损失表示。根据调查林木的生长情况、周围植被生长情况等,参照全球大陆生态系统平均净生产力值对各占地类型生物量进行分析计算。公路沿线生物量损失情况见表6.1-3。
表6.1-3& 本项目新征地生物量损失情况一览表
可见,项目建设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植被损失,但由于植被损失面积与路线所经地区相比是少量的,因此,公路破坏的植被不会对沿线生态系统物种的丰度和生态功能产生影响。
(2)临时占地及施工对植被的影响
公路建设过程中的施工场地等临时占地将对沿线区域地表植被和土壤结构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使区域植被覆盖率和植物种类数量有所下降。根据工可及水保资料,本工程临时占地以荒地和林地为主,工程临时占用林地将会造成农作物和林业植被的损失。随着临时占地在工程完工后的植被恢复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占地损失的生物量,因此,项目建设临时占地不会对植被产生明显的影响。环评建议,在下一步设计过程中建设单位应进一步优化设计,采取施工营地尽量租住附近民房、施工便道充分利用现有便道选用荒地等措施减少临时占地对植被的影响。
(3)工程占地对沿线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拟建公路沿线多为农业和林业生态环境,原有人为干扰已经存在,森林植被多为人工植被。沿线群落的生物多样性特点是:乔木层物种单一,主要以灌木、杉木等为主,乔木层的多样性指数较低;灌木层物种组成比较丰富;草本层的优势种不突出,其他种类分布不均;农业主要为水稻、蔬菜、玉米和油茶等。由于项目沿线以人工林占优势,且植被的次生性较强,植物多为常见的种类,除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樟树外,暂未发现其他国家保护植物物种分布,樟树在当地分布较常见。因此,本项目施工对沿线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较小。
(4)施工过程对植被的影响
工程施工过程开挖要破坏植被,但由于沿线植被人工化程度较高,且植被长势一般,被破坏的程度较小,随着施工期结束及人工恢复,公路建设对其造成的影响将逐步减弱。
施工期间,由于开挖土石方及各种施工机械、运输车辆进入公路施工现场,产生的扬尘和运输车辆排放尾气对附近植被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中扬尘的影响更大,部分粉尘沉降在植物叶片表面,降低植物的光合与呼吸作用,对植物生长发育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在花期,扬尘会影响植物坐果,进而影响植物特别是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本项目路基的施工会有大量的人流和车流的进入,如果施工管理不善,对灌木层、草本层的破坏较大,造成林地群落的层次缺失,使林地群落的垂直结构发生较大的改变。乔木层由于缺乏下木及灌木的保护和促进作用,对环境的抵抗能力下降,使整个林地生态系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调节能力降低,群落的稳定性下降。另外,由于对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破坏,并引起群落结构的变化和群落层次的缺失,将直接影响群落的演替。
(5)工程建设对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古树名木的影响
根据现场调查,参考《湖南省古树名木》以及对沿线林业部门的咨询,本项目评价区范围内除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樟树外,暂未发现其他国家级保护植物,樟树在当地分布较为常见,在施工过程对其加强保护和管理,避免施工对其造成影响。
采取以上措施后,本项目对公路沿线的樟树等重点保护植物影响较小。
施工建设对沿线动物的影响
(1)对陆生动物的影响
工程施工对动物的影响主要是项目占地会侵占部分动物栖息地,破坏部分动物觅食区,干扰其正常的生命活动,但由于拟建公路沿线乡镇和居民点较多,人类活动频繁,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程度高,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基本上已经遭到破坏,野生动物物种、数量均不多,主要是适应耕地和居民点的常见种类如青蛙、野兔、田鼠、蝙蝠、蛇、喜鹊等,暂未发现珍稀濒危保护野生动物。故工程建设虽然对一定范围内的野生动物产生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但由于其可以迁移到远离施工区域的地方栖息和活动,因此,工程建设不会对其种群数量产生明显影响,更不会改变其种群结构。不过,施工期应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教育宣传,严禁施工人员有不利于保护各种野生动物的活动。
(2)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本项目共设大桥 462m/ 2座,中小桥188m/3座,除涧江河大桥外,其余桥梁均无涉水桥墩。涧江河大桥设1处涉水桥墩。
涧江河大桥所跨越涧江河为农业用水,水域内水生生物主要为常见鱼类资源,如鲤鱼、草鱼、鳙鱼、鲢鱼、鲫鱼、鳊鱼等。区域内目前尚未发现国家重点保护鱼类,产卵期主要集中在每年5~8月丰水期,沿线地表水体没有集中产卵场,无鱼类三场分布。
本项目水体跨越段的浮游生物种群包括浮游动物、浮游植物两大类,浮游动物包括原生动物、轮虫类两种,主要有斜管虫、肾形虫、浮游臂口虫、四膜虫、大头巨头轮虫、鳅巨头轮虫、急跳巨头轮虫、舟形藻、羽纹藻、眼虫藻等,主要优势为硅藻,次为裸藻、全藻、蓝藻、绿藻等种群。项目区域内目前尚未发现国家重点保护水生植物。
本项目桥梁建设过程中若不采取措施,桥梁施工活动将对水生生物迁徙途径产生一定影响,并可能导致水下施工区域及其附近的水质和生境的变化。因此,建设单位应在桥梁施工期采取以下措施:桥梁施工人员生活污水采用旱厕收集后用于农用施肥,施工废水经隔油沉淀处理后回用于洒水抑尘;尽量缩短涉水桥墩施工时间,避免在汛期、丰水期进行施工作业等。
同时,项目桥梁施工影响具有局部性、暂时性,待施工结束后影响将随之消失,因此项目桥梁施工期间,对水体内的水生生物影响有限。
取土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取土场一般会对周围环境产生以下不利影响:破坏地表植被,改变原有地面径流条件(坡度、地表糙度等),使原有稳定的地表受到扰动,且中短期地表植被恢复性的生态防护效应较小,易造成水土流失危害;取土场施工便道路况较差,土方运输扬尘对周围环境和农作物会造成不利影响;取土使自然地貌景观破坏,与周围景观不协调等。工程取土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应引起足够的重视,采取切实可行的环保措施,减缓对环境的影响。
弃渣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弃渣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导致植被破坏和生产力下降;形成裸露、松散地表,造成水土流失;弃渣场容易破坏周围景观,使之与周围景观不协调。拟建公路弃渣场占地主要为荒地,引起的植被损失较小,对区域自然植被和农业生产影响不大。同时,施工结束后,渣场可随即恢复植被或复垦,最大程度减少弃渣场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高填深挖段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根据工可设计资料可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昆明高速路发生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