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光草药死鱼眼是什么样子的

千斤拔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千斤拔(学名:Flemingia philippinensis Merr. et Rolfe),别称:蔓千斤拔(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吊马桩,吊马墩,一条根,老鼠尾,钻地风(四川)等。直立或披散亚灌木。幼枝三棱柱状,密被灰褐色短柔毛。叶具指状3小叶;托叶线状披针形,长约0.6-1厘米,有纵纹,被毛,先端细尖,宿存。常生于海拔50-300米的平地旷野或山坡路旁草地上。在中国云南、四川、贵州、湖北等地分布,在菲律宾亦有分布。根供药用,有祛风除湿、舒筋活络、强筋壮骨、消炎止痛等作用。
千斤拔形态特征
千斤拔植株
直立或披散亚灌木。[1]
幼枝三棱柱状,密被灰褐色短柔毛。[1]
叶具指状3小叶;托叶线状披针形,长约0.6-1厘米,有纵纹,被毛,先端细尖,宿存;叶柄长2-2.5厘米;小叶厚纸质,长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偏斜长4-7(-9)厘米,宽1.7-3厘米,先端钝,有时有小凸尖,基部圆形,上面被疏短柔毛,背面密被灰褐色柔毛;基出脉3,侧脉及网脉在上面多少凹陷,下面凸起,侧生小叶略小;小叶柄极短,密被短柔毛。[1]
总状花序腋生,通常长2-2.5厘米,各部密被灰褐色至灰白色柔毛;苞片狭卵状披针形;花密生,具短梗;萼裂片披针形,远较萼管长,被灰白色长伏毛;花冠紫红色,约与花萼等长,旗瓣长圆形,基部具极短瓣柄,两侧具不明显的耳,翼瓣镰状,基部具瓣柄及一侧具微耳,龙骨瓣椭圆状,略弯,基部具瓣柄,一侧具1尖耳;雄蕊二体;子房被毛。[1]
荚果椭圆状,长7-8毫米,宽约5毫米,被短柔毛;种子2颗,近圆球形,黑色。[1]
千斤拔花果期
花、果期夏秋季。[1]
千斤拔的叶茎
千斤拔生长环境
常生于海拔50-300米的平地旷野或山坡路旁草地上。[1]
千斤拔分布范围
产云南、四川、贵州、湖北、湖南、广西、广东、海南、江西、福建和台湾。[1]
菲律宾亦有分布。[1]
千斤拔名称
千斤拔(植物名实图考)蔓千斤拔(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吊马桩,吊马墩,一条根,老鼠尾,钻地风(四川)[1]
千斤拔别名
金鸡落地、土黄鸡、老鼠尾、透地龙、牛大力、千里马、牛顿头、一条根、土黄昏、吊马桩、千斤吊、大力黄、千尾荡、三股丝、金牛尾、千金坠。[2]
千斤拔的果实
千斤拔出处
出自《植物名实图考》[2]
千斤拔来源
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蔓性千斤拔的根。[2]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Flemingia prostrata Roxb.[Flemingia philippinensis Merr. Et Rolfe;Moghania philippinensis (Merr.et Rolfe)Li;M.prostrata(Roxb.)Waang et Tang][2]
千斤拔栽培
千斤拔土壤选择及整地
千斤拔为药用植物,主要以根部入药,主根发达,入土深,侧根少或无,宜旱作,怕涝,生命力强。因此应选择土层深厚的沙质壤土或壤土(土质疏松较有利植物根的生长)为宜,排水条件良好,土层厚度,内无板结层。翻地最好是秋翻,若来不及秋翻,春翻也可以,但必须保证土壤墒情,打碎坷垃、整平地面,否则会影响全苗壮苗。起畦宽约1.2m,高约30cm,畦长视地形而定。
千斤拔播种
一般在3月底4月初最为适宜,气温达15度以上,此时气温较高,出苗快,冬前又有较长的生长期。播前施用优质农家肥每亩2000千克,45%复合肥每亩40千克做基肥,播种方法采用撒播较好,播种量每亩约1千克,后覆土不超过3cm,一般从播种至出苗需要10d左右。
千斤拔田间管理
千斤拔为多年生根类药用植物,第一年在施基肥的基础上追肥三次,呆出苗约15cm左右时亩施尿素3kg,第二次在中耕除草后(大约在6月下旬)施复合肥20kg/亩,第二次在9月份,施45%复合肥10kg/亩。第2、第3年每年春季幼苗萌发前追施复合肥每亩25千克,7月份再追施一次复合肥每亩30千克。施肥选择在下雨前后施,以下小雨为适。
(2)中耕除草
千斤拔(前六个月)生长比较缓慢,容易生长杂草与千斤拔争光抢肥,幼苗期应及时除草30厘米高时种植地已全部封行。无需人工除草。
(3)病虫害防治
千斤拔发现的主要病虫害是在千斤拔孕蕾时有开始入侵花蕾,产卵;待结成果荚时幼虫就在果荚内蛀食种子而造成空荚,防治方法是现蕾时用1000倍或氰1500倍兑水喷雾,一个星期喷一次。
千斤拔采收加工
人工栽培的千斤拔三年即可收获,一般在第二年采种完后即可收获。因为此时当地气温还比较高,阳光较为充足,采收回来的药材易晒干,存放不易发霉。有条件的地方最好是在冬天收获,此时药材的质量是最好,而且可错开农时。用勾机勾挖可取后药材根部。秋收回来的千斤拔,先除去地上基叶,用水洗去泥沙,再削去须根,摊在太阳下晒干,然后数十根扎成小把,装入竹篓或用打绞机打成捆,若不能及时出售,可置干燥处贮藏,注意防虫防霉。商品以足干、呈圆椎形、成条粗壮,棕红色,断面白色,显粉性,呈菊花纹,无阳枝、无虫蛀、无霉变者为佳。
千斤拔医药价值
根供药用,有祛风除湿、舒筋活络、强筋壮骨、消炎止痛等作用。[1]
千斤拔功能主治
祛风除湿、舒筋活络、强筋壮骨、消炎止痛。
千斤拔的果实
苗药:根治风湿骨痛,腰肌劳损,偏瘫,及慢性气管炎,乳腺炎,小儿麻痹后遗症,毒蛇咬伤《湘蓝考》。
白药:根治风湿关节炎,腰肌劳损,血崩,白带,跌打损伤《滇药录》。
侗药:根治风湿骨痛,腰骨疼痛,软困目眩,四肢无力,消化不良《桂药编》。
彝药:根治疮疡脓肿《桂药编》。
壮药:根治风湿骨痛,腰骨疼痛,软困目眩,四肢无力,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桂药编》。
瑶药:用于风湿骨痛,肾炎,支气管炎。[3]
《》:补气血。
《岭南采药录》:祛风去湿。治手足痹痛,腰部风湿作痛,理跌打伤,能舒筋活络。
《南宁市药物志》:壮筋骨,去瘀积。治跌打损伤,风湿骨痛,四肢酸软无力,黄疸。
【性味】甘;涩;平[2]
【归经】肺;肾;膀胱经[2]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磨汁涂,或研末调敷。
【各家论述】1.《植物名实图考》:补气血。2.《岭南采药录》:祛风去湿。治手足痹痛,腰部风湿作痛,理跌打伤,能舒筋活络。3.《南宁市药物志》:壮筋骨,去瘀积。治跌打损伤,风湿骨痛,四肢酸软无力,黄疸。[2]
【摘录】《中华本草》[2]
千斤拔化学成分
根中含有多种黄酮类化合物,已确定结构有:蔓性千斤拔素(fliemiphilippinin)A、B、C、D,刺桐素(erythrinin)B,燃料木素(genistein)此外还含有5,7,3′,4′-四羟基-6,8-双异戊烯基异黄酮(5,7,3′4′-tetrahydroxy-6,8-diprenly isoflavone),千斤拔素(Flemichin)D,羽扇豆醇(lupe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以及碳原子数为22~30的正烷酸。利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用GC-MS进行测定出39个化学成分,其中相对百分率含量大于4%的分别确定为a-雪松烯,7-雪松烯,雪松烯,8-愈创烯,halicene。[4]
千斤拔药材来源
为豆科千斤拔属植物千斤拔,以根入药。
千斤拔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磨汁涂,或研末调敷。
采收储藏:秋后采挖,洗净,切段,晒干。春、秋采挖,洗净切片晒干,也可鲜用。[3]
千斤拔实用选方
千斤拔的根
①治风湿筋骨痛及产后关节痛:千斤拔每次七钱至一两,同猪蹄一只,以酒、水各半炖烂,去渣,食肉及汤。(《江西中医药》(10):64,1957)
②治慢性肾炎:千斤拔一至二两,水煎服。(《新疗法与中草药选编》)
③治咳嗽:千斤拔鲜根一至二两,水煎服。(《新疗法与中草药选编》)
④治跌打损伤:千斤拔七钱至一两,酒、水各半煎服。(《江西中医药》(10):64,1957)
⑤治妇人:千斤拨七钱至一两,同猪精肉二、三两,宽水同炖,去渣,食肉及汤。(《江西中医药》(10):64,1957)
⑥治黄肿:千斤拔一两,酒磨服。
⑦治喉蛾:千斤拔研细末,吹入喉内。
⑧治肿毒:千斤拔,酒磨搽患处。(⑥方以下出《湖南药物志》)
⑨治牙痛,牙痈:千斤拔一至二两,蜂房三至五钱,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⑩治蛇咬:千斤拔,水磨搽患处。(《湖南药物志》)
千斤拔药膳配方
千斤拔红枣鸡脚汤:
原料:鸡脚6只,红枣10枚,100克(连衣),千斤拔10
千斤拔的花
0克,60克。
做法:千斤拔和春根藤洗净切碎,鸡脚过开水烫后去硬膜及爪甲,将全部用料一起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煮沸后转文火煲3小时,然后加入上等和味精调味。
吃法:饮汤,吃鸡脚、红枣和花生仁。(千斤拔和春根藤不要吃!)
功效:强筋健骨,用于风湿痹症日久、肝肾俱虚之下肢酸软;或产后气血两虚之下肢痿软无力;或中风后遗之步履困难、双膝酸软乏力。[3]
.中国植物志[引用日期]
.99健康网[引用日期]
贾敏如、李星炜.中国民族药志要: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5
.中医世家[引用日期]
中国最专业的植物分类图...
提供资源类型:中药图谱 中草药查询->东楚网黄石新闻网
中草药查询:&&&&
【药 名】:花椒&【拼 音】:HUAJIAO
【英文名】:Pricklyash& Peel
【来 源】:为双子叶植物药芸香科植物花椒或青椒的果皮。
【功 效】:温中散寒,除湿杀虫,温补命门,蠲痹止痛,解鱼腥毒。
【主 治】:治积食停饮,心腹冷痛,呕吐,噫呃,咳嗽气逆,风寒湿痹,泄泻,痢疾,疝痛,齿痛,蛔虫病,蛲虫病,阴痒,疮疥。
【性味归经】:辛,温,有毒。①《本经》:“味辛,温。”②《别录》:“生温,熟寒,有毒。”“大热,有毒。”③《药性论》:“味苦辛,有小毒。”
入脾、肺、肾经。①《纲目》:“手、足大阴,右肾命门气分。”②《本草经疏》:“入手、足太阴,兼入手厥阴经。”③《本草新编》:“入心、脾经。”④《长沙药解》:“入足阳明胃、足厥阴肝、足少阴肾、足太阴脾。”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5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或煎水浸洗。
【用药忌宜】:阴虚火旺者忌服。孕妇慎服。①《本草经集注》:“杏仁为之使。畏款冬。”“恶枯楼、防葵。畏雌黄。”②《别录》:“多食令人乏气,口闭者杀人。”③《千金?食治》:“久食令人乏气失明。”④《唐本草》:“畏橐吾、附子、防风。”⑤《本草经疏》:“肺胃素有火热,或咳嗽生痰,或嘈杂醋心,呕吐酸水,或大肠积热下血,咸不宜用;凡泄泻由于火热暴注而非积寒虚冷者忌之;阴痿脚弱,由于精血耗竭而非命门火衰虚寒所致者,不宜入下焦药用;咳逆非风寒外邪壅塞者不宜用;字乳余疾由于本气自病者不宜用;水肿黄疸因于脾虚而无风湿邪气者不宜用;一切阴虚阳盛,火热上冲,头目肿痛,齿浮,口疮,衄血,耳聋,咽痛,舌赤,消渴,肺痿,咳嗽,咯血,吐血等证,法所咸忌。”⑥《随息居饮食谱》:“多食动人堕胎。”
【药物配伍】:1、配苍术,温中燥湿使寒湿去,脾胃健运,则泻可止,主治湿盛久泻,食欲不佳,妇女下焦虚寒,寒湿带下。2、配乌梅,一涩一温,治脾虚久泻,久痢,便血,大肠滑泄不止。 3、配干姜,共收温中,祛寒,杀虫,止痛之效,主治胸痹证,疼痛较甚者及中焦虚寒所致的腹痛,腹胀,腹泻和呕吐等症。
【别 名】:m、大椒(《尔雅》)、秦椒、蜀椒(《本经》)、南椒(《雷公炮炙论》)、巴椒、y(《别录》)、汗椒(陶弘景)、陆拨(《药性论》)、汉椒(《日华子本草》)、川椒(《圣惠方》)、点椒(《纲目》)。药材花椒又名:红花椒、红椒、大红袍。香椒子又名青花椒
【处方名】:花椒、川椒、蜀椒、 炒川椒、点红椒
【商品名】:花椒:又名红椒、红花椒、大红袍、川椒、蜀椒等。为植物花椒的成熟果皮。主产于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四川等地。品质优良,销全国并出口。以色红、干燥、无梗叶、无椒目、无杂质者为最佳。
青花椒:又名青椒、山椒、秦椒、狗椒、香椒、崖椒、香椒子、小花椒。为植物青椒的干燥成熟果皮。主产于河北、江苏、辽宁等地。品质较次。其中以色青绿、干燥、无梗叶、无椒目、无杂质者为佳。
此外,同属植物野花椒Z.simulans Hance、竹叶椒Z. planispinum Sieb. Et Zucc.及Z.avicennae(Lam.)DC.、柄果花椒Z.simulans Hance var. podocarpum(Hemsl.)Huang等的果皮,在个别地区也作“花椒”使用。称为“土花椒”。非属花椒正品,而是花椒副品,或称代用品。品质最次,功效亦差。
【动植物资源分布】: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药材花椒主产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河南等地。青花椒主产于辽宁、江苏、河北等地。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8~10月果实成熟后,剪取果枝,晒干,除净枝叶杂质,分出种子(椒目),取用果皮。
【拉丁名】:药材Fructus Zanthoxyli原植物花椒 Zanthoxylum& bungeanum Maxim.香椒子& Zanthoxylum& schinifolium& Sieb.et& Zucc?
【炮制方法】:1、除去果柄及种子(椒目),置锅内炒至发响、油出,取出、放凉。2、炒制:取净花椒置锅内,用文火炒至有香气,取出放凉。3、醋制:取花椒用微火炒热,陆续淋醋,炒至醋尽,迅速出锅,闷1小时,使其发汗,晒干,每花椒1千克,用黄醋120克。4、盐制:取花椒用微火炒至有响声,喷淋盐水炒干即得。①《雷公炮炙论》:“凡使蜀椒,须去目及闭口者,不用其椒子。先须酒拌令湿,蒸,从巳至午,放冷,密盖,四畔无气后取出,便入磁器中,勿令伤风。”②《本草衍义》:“蜀椒须微炒,使汗出,又须去附红黄壳。去壳之法,先微炒,乘热入竹筒中,以梗春之,播取红,如未尽,更拣、更舂,以尽为度。凡用椒须如此。”
【考 证】:出自《日用本草》①《范子计然》:“蜀椒,出武都,赤色者善。秦椒,出陇西天水,细者善。”②陶弘景:“秦椒今从西来,形似椒而大,色黄黑,味亦颇有椒气,或呼为大椒。” “蜀椒,出蜀郡北部,人家种之,皮肉厚,腹里白,气味浓。凡用椒皆火微熬之,令汗出,谓为汗椒,令有势力。椒目冷利去水,别入药,不得相杂。”③《药对》:“蜀椒,得盐味佳。可收水银。中其毒者,凉水、麻仁浆解之。”④《唐本草》:“秦椒,树叶及子都似蜀椒,但味短实细。蓝田秦岭间大有。”⑤《本草衍义》:“此秦地所实者,故言秦椒,大率椒株皆相似,秦椒但叶差大,椒粒亦大而纹低。不若蜀椒皱纹高为异也。然秦地亦有蜀种。”⑥《纲目》:“秦椒,花椒也。始产于秦,今处处可种,最易蕃衍。其叶对生,尖而有刺,四月生细花,五月结实,生青熟红,大于蜀椒,其目亦不及蜀椒目光黑也。”
【生药材鉴定】:1、花椒干燥果皮,腹面开裂或背面亦稍开裂,呈两瓣状,形如切开之皮球,而基部相连,直径4~5毫米;表面红紫色至红棕色,粗糙,顶端有柱头残迹,基部常有小果柄及1~ 2个未发育的心皮,呈颗粒状,偶有2~3个小u果并生于果柄尖端。外果皮表面极皱缩,可见许多呈疣状突起的油腺,油腺直径0.5~1毫米;内果皮光滑,淡黄色,常由基部与外果皮分离而向内反卷。有时可见残留的黑色种子。果皮革质,具特殊的强烈香气,味麻辣而持久。以鲜红、光艳、皮细、均匀、无杂质者为佳。2、同属植物香椒子的干燥果皮,亦作花椒使用。习称“青花椒”,其果实多为2~3个小u集生于一果柄上,只有一个u果的较少;直径3~4毫米,顶端开裂,具短小的喙尖。外果皮表面草绿色至黄绿色,少有暗绿色,有细皱纹,油腺呈深色点状。不甚隆起。内果皮灰白色,常与外果皮分离,两层果皮都向内反卷。残留的种子黑色,光亮,卵圆形。气香,味麻辣。3、各地所产的土花椒,主要为同属植物野花椒 Zanthoxy-lum& simulans& Hance(参见“野花椒叶”条)、竹叶椒 Z.&& Pla-nispinum& Sieb.& Et& Zucc.(参见“竹叶椒叶”条)、勒n Z.& Avi-cennae& (Lam.) DC.(参见“鹰不泊”条)、柄果花椒 Z.& Simu-lans& Hance& var.& Podocarpum& (Hemsl.)&& Huang& (参见“麻口皮子药”条)等的果皮,亦作花椒之代用品。显微鉴定:& ⑴香椒子&& 粉末:暗棕色。①内果皮细胞短纤维状,长短不一,作镶嵌排列,或上下层垂直相交,也有类长方形或类多角形直径10~27μm,壁稍厚,木化。②果皮表皮细胞观类多角形,壁薄,表面有细密的角质线纹,内含橙皮甙结晶。气孔少。③种皮表皮细胞红棕色或棕黑色,红棕色者重周壁薄或略呈连珠状增厚,棕黑色者细胞界限常不明显。④草酸钙簇晶直径8~35μm。此外,有微木化果皮下皮细胞、细小导管、木纤维、橙皮甙结晶等。⑵花椒&&& 粉末:暗红棕色。内果皮细胞直径12~22μm,壁稍厚,有稀少斜纹孔;草酸钙簇晶直径15~50μm。& 青椒以色青绿、皮厚、香气浓、无细梗及椒目者为佳;红椒以色红、无梗,皮细颗粒均匀整齐、无椒目者为佳。
【中药化学成分】:花椒果实含挥发油0.7%(贵州产)、2~4%(甘肃产)、4~9%(广东产)。挥发油中含脚6迹Geraniol)、柠檬烯(Limonene)、枯醇(Cumic& alcohol)等。果实尚含甾醇、不饱和有机酸等。香椒子(东北产)的果实含爱草脑(Estragole)、佛手柑内酯(Bergapten)。果实挥发油中主要成分为爱草脑,约占90%。果皮含佛手柑内酯及苯甲酸。 (1)香椒子 果实含挥发油约0.6%,油中含r稀、月桂烯、1,8-桉油精、异茴香脑 (estragol,methylchavicol),果皮尚含水量香柠檬内酯(bergapten)、苯甲酸及布枯叶甙 (diosmin),伞形花内酯等。(2)花椒&& 果实含挥发油约0.7%(贵州),干果含2%~4%(甘肃),可高达4%~9%(广东),其性质近似野花椒油,主成分为r稀,月桂烯,β-罗勒烯-X、β-罗勒烯- Y等。果皮还含香草木碱(kokusaginine)、茵芋碱(skimmianine)、去甲茵芋碱(haplopine)、2’-羟基-N-异丁基(反式-2,6,8,10)-十二烷四烯酰胺(2’-hydroxy-N-isobutyl-[2E,6E,8E,10E]- dodecate-tetraenamide) 、脱肠草素(hernaiarin)及廿九烷(n-nonacosane)。种子含柠檬烯达0.7%。 川楝子图谱
【药 名】:川楝子&【拼 音】:CHUANLIANZI
【英文名】:Szechwan Chinaberry Fruit
【来 源】:为楝科植物川楝的果实。
【功 效】:除湿热,清肝火,止痛,杀虫。
【主 治】:治热厥心痛,胁痛,疝痛,虫积腹痛。
【性味归经】:苦、寒,有毒。①《本经》:“苦,寒。”②《别录》:“有小毒。”③《珍珠囊》:“酸,苦。”④《医林纂要》:“核:苦辛,寒。”
入肝、胃、小肠经。①《珍珠囊》:“入心。”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小肠二经。” ③《本草经疏》:“入足阳明、手足太阴经。”④《得配本草》:“入足厥阴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
【用药忌宜】:脾胃虚寒者忌服。《纲目》:“茴香为之使。”毒性苦楝子的毒性甚于根皮。因误食苦楝子果肉中毒的病例,文献中曾有报道。误食10~70粒不等,中毒症状可在食后4~8小时出现;急性中毒性肝炎,呼吸困难,四肢麻木,阵发性抽搐,血压升高等;症情严重者可致死亡。
【别 名】:楝实(《本经》)、练实(《本草经集注》)、金铃子、仁枣(侯宁极《药谱》)、苦楝子(《本草图经》)
【处方名】:川楝子,金铃子,川楝,生川楝子,炒川楝子,炒金铃子,醋川楝子等。
处方中写川楝子、金铃子指生川楝子。为原药除去杂质,捣碎生用入药者。
炒川楝子为净川楝用麸炒至黄色,略见焦斑取出晾凉入药者。可降其苦寒之性。
醋川楝子又名醋炒川楝子。为川楝子片用米醋洒淋拌匀,待吸干,入锅内用文火炒至黄色,略见焦斑取出晾凉入药者。可增强止痛作用。
【商品名】:川楝子:为植物川楝的干燥果实,产于南方各地。以四川产者品质最优,为地道药材。销全国并出口。
土楝子:又名苦楝子、楝子、楝实。为植物楝树Melie azedarach L.的干燥果实。个小质次,非川楝子正品。在川楝子缺货时作代用品。
以上商品均以个大饱满、外皮色黄、果肉色黄白者为佳。
【药用部位】:本植物的根皮或树皮(苦楝皮)、叶(楝叶)、花(楝花)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四川、湖北、湖南、河南、贵州及甘肃南部等地。主产四川、湖北、贵州、河南等地。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秋、冬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
【拉丁名】:药材Fructus Toosendan原植物川楝Melia& toosendan& Sieb.etZucc.
【炮制方法】:川楝子:拣去杂质,洗净,烘干,轧碎或劈成两半。炒川楝子:将轧碎去核的川楝肉,用麸皮拌炒至深黄色为度,取出放凉。《雷公炮炙论》:“(楝实)采得后晒干,酒拌浸令湿,蒸,待上皮软,剥去皮,取肉去核,勿单用其核,槌碎,用浆水煮一伏时用。如使肉即不使核,使核即不使肉。”
【考 证】:出自《本草正》。
【生药材鉴定】:干燥果实呈球形或椭圆形,长径1.7~3厘米,短径1.7~2.3厘米。表面黄色或黄棕色,微具光泽,具深棕色或黄棕色圆点,微有凹陷或皱缩。一端凹陷,有果柄脱落痕迹,另一端较平,有一棕色点状蒂痕,果皮革质,与果肉间常有空隙。果肉厚,浅黄色,质松软。果核球形或卵圆形,两端平截,土黄色,表面具6~8条纵棱,内分6~8室,含黑紫色扁梭形种子6~8枚。种仁乳白色,有油性。气特异,味酸而苦。以表面金黄色,肉黄白色,厚而松软者为佳。主产四川、湖北、贵州、河南等地。陕西、安徽、江苏、山东、湖北等地,有时以同属植物苦楝Melia azedarach& L.的果实,作本品使用。苦楝果实形状较小,直径 1~2厘米。表面红褐色间有黄棕色,具光泽,多皱缩,有多数棕色小点。一端可见果柄残痕,另一端有一圆形凹点。果皮革质,易剥离。果核长椭圆形,具5~6条纵棱,内含种子 4~6枚。种子扁梭形,紫红色,皮薄,内有子叶2片,黄白色,富油性。气微而特异,味酸而后苦。原植物详“苦楝皮”条。显微鉴定: 粉末:黄棕色。①果皮纤维及晶纤维,常上下层交错排列或排列不整齐。纤维长短不一,稍弯曲,末端钝圆,直径9~36μm,壁极厚,有的不规则纵裂成须束状,孔沟不明显,有的胞腔含黄棕色颗粒状物;晶纤维的含晶细胞壁厚薄不一,木化,含方晶,少数含簇晶。②果皮石细胞不规则长条形或长多角形,有瘤状突起或钝圆短分枝,弯曲呈S形,有的石细胞类圆形、类长圆形,直径14~54μm,长约至150μm,壁厚9~13μm,孔沟较稀而短,胞腔细窄,每一短分枝胞腔呈星状;也有石细胞壁稍厚,胞腔充满棕色物。③果皮孔纹细胞类长多角形或长条形,壁稍厚,弯曲,具圆纹孔或斜纹孔,常可见数个纹孔集成纹孔域。④种皮细胞鲜黄色或橙黄色。断面观细胞扁平,壁厚,有纵纹孔;表面观多角形,有较密颗粒状纹理。⑤种子皮含晶细胞壁厚薄不一,胞腔内充满淡黄色、黄棕色或红棕色物,并含细小草酸钙方晶。此外,有果皮表皮细胞、种皮色素层、种皮内表皮细胞、草酸钙方晶、草酸钙簇晶。 本品以个大、外皮金黄色、肉黄白色、厚而松软者为佳。
【中药化学成分】:含川楝素(Toosendanin),为驱除蛔虫的有效成分。 刺蒺藜图谱【药 名】:刺蒺藜&【拼 音】:CIJILI
【英文名】:Puncturevine Caltrop Fruit
【来 源】:为蒺藜科植物蒺藜的果实。
【功 效】:散风,明目,下气,行血。
【主 治】:治头痛,身痒,目赤肿翳,胸满,咳逆,Y瘕,乳难,痈疽,瘰疬。
【性味归经】:苦辛,温。《本经》:“味苦,温。”《别录》:“辛,微寒(一作‘温’),无毒。”《药性论》: “味甘,有小毒。”
入肝、肺经。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肝、肾三经。”②《本草经解》:“入足厥阴肝经、手少阴心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3钱;或入丸、散。外用:捣敷或研末撒。
【用药忌宜】:血虚气弱及孕妇慎服。《本草汇言》:“阴虚不足,精髓血津枯燥至疾者,俱禁用之。” 《得配本草》:“肝虚,受孕,二者禁用。”
【药物配伍】:《本草经集注》:“乌头为之使。”配沙苑蒺藜,平补肝肾。配制首乌,清肝明目;配白僵蚕,平肝疏肝。
【别 名】:茨(《诗经》)、蒺藜(《毛诗传》)、蒺藜子、旁通、屈人、止行、豺羽、升推(《本经》)、即藜(《别录》)、白蒺藜(《药性论》)、杜蒺藜(《圣惠方》)、休羽(《纲目》)、旱草(《本草经解》)、三角蒺藜(《本草求真》)、三角刺(《中国药植志》)、八角刺(《青海药材》)、蒺骨子、野菱角、地菱(《江苏植药志》)、硬蒺藜、蒺藜u(《山东中药》)
【处方名】:蒺藜、白蒺藜、炒蒺藜、生蒺藜、盐蒺藜等
生蒺藜为原药去杂质、硬刺及外皮而入药者。
处方中写蒺藜、白蒺藜均指炒蒺藜。又称炒白蒺藜。为生白蒺藜用文火炒黄入药者。兼补肝肾。
盐蒺藜又名炙蒺藜、盐炒蒺藜。为生白蒺藜用盐水拌匀稍闷,再用文火炒黄入药者。偏于平肝补肾。
【商品名】:硬蒺藜:为植物蒺藜的成熟果实。主产于长江以北广大地区。为蒺藜正品,全国通用。
软蒺藜:为同科滨藜属植物中亚滨藜Atriplex centralasialtca Iljin和西伯利亚滨藜A.sibirica L.的成熟果实。分布于东北、华北和西北广大地区。为刺蒺藜副品。山东、天津等地两种蒺藜均用。
均以颗粒均匀、坚实饱满、干燥无杂质、色黄白略带绿色者为佳。
另外,还有一种大花蒺藜Tribulus cistoides L.的果实,在云南地区混作刺蒺藜使用。该药材与刺蒺藜功效是否相同,值得研究。
【动植物资源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秋季果实成熟时,将全株割下,晒干,打下果实,碾去硬刺,簸净杂质。
【拉丁名】:药材蒺藜Fructus Tribuli原植物Tribulus& terrestris& L.
【炮制方法】:蒺藜:漂去泥沙,除净残留的硬刺。盐蒺藜:取去刺的蒺藜,用盐水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黄色, 取出,晒干。(每蒺藜100斤,用盐2斤8两,加适量开水化 开澄清)《雷公炮炙论》:“凡使蒺藜,拣净,蒸,从午至酉,出,日干,于木臼中舂,令皮上刺尽,用酒拌再蒸,从午至酉出,日干用。”
【考 证】:出自《本草衍义》《本草衍义》:“杜蒺藜,即今之道傍布地而生, 或生墙上,有小黄花,结芒刺,此正是‘墙有茨’者。”
【生药材鉴定】:本植物的根(蒺藜根)、茎叶(蒺藜苗),花(蒺藜花)亦供药用,各详专条。干燥果实由5个小果聚合而成,呈放射状五棱形,直径6~10毫米,有的单独存在。小果表面绿白色或灰白色,背部隆起,有许多网纹及小刺,并有一对长刺和一对短刺,经碾除硬刺者,则可见有残存的断痕及表面的网纹。质坚硬,刺手,切断面可见白色或黄白色有油性的种仁。无臭,味苦辛。以颗粒均匀、饱满坚实、色灰白者为佳。主产河南、河北、山东、安徽等地。此外,四川、江苏、云南、陕西、新疆、青海、吉林、辽宁、山西、内蒙吉、黑龙江、湖北、湖南等地亦产。显微鉴定:& 粉末:灰黄色或黄绿色。①内果皮石细胞靴形、棒槌形、椭圆形、类三角形、长方形、梭形或长条形,直径15~36(~43) μm,长约至118μm,壁厚4~15μm,壁较薄者纹孔较密,壁极厚者胞腔不明显。②内果皮纤维成束,常上下数层纵横交错排列。纤维直径4~27μm,壁较厚,木化,纹孔稀少,孔沟不明显。③草酸钙方晶存在于中果皮薄壁细胞中,多散在。④种皮细胞表面观类多角形,垂周壁连球状增厚,内平周壁具条状增厚,木化;断面观类方形,垂周壁的条状增厚、自内向外约至细胞的1/2。 本品以颗粒均匀、饱满坚实、色灰白者为佳。
【中药化学成分】:果实含山柰酚、山柰酚3-葡萄糖甙(Kaempferol 3-glucoside)、山柰酚3-芸香糖甙(Kaempferol& 3-ruti- noside))刺蒺藜甙(Tribuloside)、过氧化物酶。干果含脂肪油3.5%及少量挥发油、鞣质、树脂、甾醇、钾盐、微量生物碱等;又含皂甙1.47%。种子含生物碱哈尔满(Harman)和哈尔明碱(Harmine),不含皂甙。果实、叶含刺蒺藜甙(tribuloside)、紫云英甙(astragalin)、山柰素-3-芸香糖甙 (kaempferol-3-rutimoside)及山柰素;并含生物碱哈尔满碱(harmane)0.008%和哈尔明碱 (harmine)0.002%,以及少量挥发油和油脂。另含水溶性多糖,其单糖组成及其摩尔比为阿拉伯糖:鼠李糖:木糖:半乳糖醛酸:半乳糖:葡萄糖:甘露糖 (6.0:2.1:1.0:3.6:3.4:7.0:2.9)。 大风子图谱
【药 名】:大风子&【拼 音】:DAFENGZI
【英文名】:Chaulmoogratree Seed
【来 源】:为大风子科植物大风子的成熟种子。
【功 效】:祛风燥湿、攻毒杀虫。
【主 治】:治麻风、疥癣、杨梅疮。
【性味归经】:辛,热,有毒。①《纲目》:“辛,热,有毒。”②《本草原始》:“味甘,热。”③《玉楸药解》:“味苦,微热。”
入肝、脾、肾经。①《玉楸药解》:“入足厥阴肝经。”②《本草求真》:“入肝、脾。” ③《本草再新》:“入肝、脾、肾三经。”
【用法用量】:外用:捣敷或煅存性研末调敷,内服:煎汤,0.5~1钱,或入丸剂。
【用药忌宜】:内服宜慎。阴虚血热者忌服。
【别 名】:大枫子(《品汇精要》)
【处方名】:大枫,大风子,风子炭,大风子油,大枫子,大枫子仁
【商品名】:大风子、大枫子、泰国大风子。以颗粒饱满、油性大、干燥无杂质者为佳。
【药用部位】:本植物种仁的脂肪油(大风子油)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越南、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印度及东南亚其他地区。我国分布云南地区,台湾、广西有栽培。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4~6月采摘成熟果实,除去果皮,取出种子,晒干。
【拉丁名】:药材Semen Hydnocarpi原植物大风子 Hydnocarpus anthelmintica Pier.1、泰国大风子Hydnocarpus anthel mintica Pier.2、 海南大风子Hydnocarpus& hainensis& (Merr)sleum (Tarcktoyenos haiuanensis Merr)
【炮制方法】:大风子:拣净杂质,筛去灰土,用时捣碎,或除去种皮,取净仁。大风子霜:取大风子净仁,碾如泥,或碾碎蒸透,用吸油纸多层包裹,压榨,去尽油,研细过筛。
【考 证】:出自《本草衍义补遗》;①《本草求原》:“大枫子,须用纹银煎三日夜,去其浮油,以杀其毒,否则燥痰而伤血,多服必致失明。”②《南方主要有毒植物》:“大枫子及其油脂有毒,中毒症状:恶心、呕吐、胸腹痛,严重的可出现溶血、肾炎、肝脂肪变性等。解救方法:洗胃、导泻、服活性炭。对症治疗:胸腹痛可用镇痛剂;如有溶血,可口服硫酸亚铁及注射复方卡古地铁,必要时输血。”
【生药材鉴定】:干燥的成熟种子,呈不规则的卵圆形,或多面形,稍有钝棱,长约1~2.5厘米,直径约1~2厘米。外皮灰棕色或灰褐色,有细纹,较小的一端有明显的沟纹。种皮厚而坚硬,厚约1.5~2毫米,内表面光滑,浅黄色或黄棕色,种仁与皮分离,种仁两瓣,灰白色,有油性,外被一层红棕色或暗紫色薄膜;气微,味淡。以个大、种仁饱满、色白、油性足者为佳。主产于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等地,也产我国云南、台湾、广西等地区。1、泰国大风子:呈不规则的卵圆形或多面形,稍有钝棱、长2-3厘米,直径1-2厘米。表面灰棕色至灰褐色,有细纹,较小的一端放射出多数明显的凹纹至种子1/3处。种皮坚硬,厚约`1-2毫米,内面光滑,浅黄色至棕黄色,种皮与种仁易分离,种仁外被一层红棕色或黄棕色薄膜,较小的一端显皱缩;其周围有一浅黄色凹入的环纹。胚乳肥大,白色或浅黄色,有油性,子叶两片,心形,气微,味淡。2、海南大风子:种子略呈四面体,一面隆起,三面稍平坦,长1-2厘米,宽0、5-1厘米,表面灰黄白色至灰棕色,有多数隆起的纵脉纹,种脐位于种子的一端,种皮硬而脆,厚0、5毫米,易碎。种仁不规则长卵形,外被暗紫褐色薄膜,具微细皱纹,胚乳黑棕色,子叶心脏形稍尖,色较浅。显微鉴定: 种皮横切面:表皮细胞脱落,其下数到数十列薄壁细胞多切向延长,壁皱缩,有的含棕色物;有维管束和石细胞群散在。石细胞层为2~3列石细胞,多角形、长圆形或方形,壁较厚者纹孔和孔沟明显,少数含草酸钙方晶;壁极厚者孔沟细长,有分枝。栅状纤维层为多列纤维,纤维细长或梭形,壁厚,胞腔多不明显,纹孔较明显或不明显。纤维状石细胞层外侧数至十数列石细胞作轴向排列,横切面观类圆形、类长圆形或多角形,胞腔明显,孔沟稀疏,内侧数列作切向排列,最内为5列棕红色薄壁细胞层,细胞小,略扁平。粉末:灰棕色。①石细胞棕黄色或淡黄色,类长方形、纤维状、多角形、类圆形或短棒状,长25~102(~160)μm,直径19~46μm,壁厚6~20μm,孔沟多明显,有的分枝状。& ②纤维多成片,棕黄色或淡黄色,长梭状,先端钝,有的一端较尖,直径11~28μm,壁厚 5~13μm,胞腔多明显,纹孔和孔沟不明显或隐约可见。本品以个大、饱满、色白润、含油足者为佳。
【中药化学成分】:种仁占全种子的30%,约含脂肪油50%。大风子油于20~30℃间凝固,故在寒冷气候即变成油膏状。油的性质:n1.53,[α]+42.5~51.50(氯仿),酸价1~20,皂化价187~226.5(平常200~210),碘价94~113(平常93~104)。油的折射率较高,有旋光性,能溶于90%热乙醇,是其特点。油的脂肪酸有大风子油酸(Chaulmoogric& acid)、次大风子油酸(Hydnocarpic acid),及少量饱和脂肪酸(如硬脂酸、棕榈酸等)、不饱和脂肪酸(如油酸等)。大风子油酸及次大风子油酸在油中大部分是成甘油酯,如一大风子油酸、二次大风子油酸甘油酯、一次大风子油酸、二大风子油酸甘油酯。此二结构特殊(都有一个环戊烯)的脂肪酸甘油酯,是药的有效成分,约占总油量的90%。就抗麻风的药效而论,次大风子油酸强于大风于油酸,而二者并用时又强于独用。种子含多量脂肪油(大风子油, hydnocarpus oil),油中主要含次大风子酸(hydnocarpic acid)、晁模酸(chaulmoogric acid) 以及二者的甘油酯,另含油酸、棕榈酸及大风子烯酸(gorlie acid)等。此外尚含环戊烯甘氨酸cyelopentinylglycine)等。 大腹皮图谱【药 名】:大腹皮
【拼 音】:DAFUPI
【英文名】:Arece Peel
【来 源】:为棕榈科植物槟榔的干燥果皮。
【功 效】:下气宽中,行水。
【主 治】:治脘腹痞胀,脚气,水肿。
【性味归经】:辛,微温。①《开宝本草》:“微温,无毒。”②《纲目》:“辛,微温,无毒。”
入脾、胃、大小肠经。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脾二经。”②《药品化义》:“入脾、肺、胃、大小肠五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3钱,或入丸剂。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用药忌宜】:气虚体弱者慎服。
【药物配伍】:配白术,补脾益胃、健脾运湿;配槟榔,行气疏滞;配木瓜,舒筋活络;配厚朴,燥湿消积;配生姜,温中和胃。
【别 名】:槟榔皮(孙思邈)、大腹毛(《医林纂要》)、茯毛(《会约医镜》)、槟榔衣(《药材资料汇编》)、大腹绒(《药材学》)
【处方名】:大腹皮、大腹毛、腹毛、伏毛、茯毛
【商品名】:大腹皮:为槟榔未成熟的果皮,不经加工,剖成两瓣者。以皱皮结实、色深褐者为佳。
大腹毛:为槟榔老熟的果皮,经水浸后,晒干打松者。以质柔韧、色黄白者为佳。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于广西广东、云南、福建等省区。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冬、春二季采收成熟果实,剥下果皮,打松,乙水中浸泡,晒干,再打松除去外果皮。
【拉丁名】:药材Pericarpium Arecae原植物槟榔Areca& catechu& L.
【炮制方法】:拣净杂质,碾轧使软,敲打,筛去泥屑。
【考 证】:侯宁极《药谱》。
【生药材鉴定】:干燥果皮,通常纵剖为二,未打松者呈椭圆形瓢状,长5~7厘米,宽约3厘米,厚约 1厘米;外果皮灰棕黄色,有褐色斑点及纵裂纹;已打松者,外果皮脱落,中果皮为黄白色至灰黄色的纤维,纤维纵向排列,外层松散成缕,内层纤维较粗,现棕毛状;内壁凹陷,褐色或深棕色,表面光滑呈硬壳状;体轻松,质柔韧,易纵向撕裂;无臭,味淡。以色黄白、质柔韧、无杂质者为佳。主产广东海南岛、云南、台湾;广西、福建亦产。显微鉴定:粉末:灰黄色。①外果皮细胞表面观多角形或长多角形,直径9~15μm,长至52.8μm,壁略呈连珠状增厚。②中果皮纤维多成束,细长条形,平直或稍弯曲,有的一边呈小波状凸起,末端稍钝圆,直径约10μm,壁厚,木化,孔沟明显;纤维束周围细胞含硅质块,硅质块直径6~ 9μm,含硅质块细胞壁厚,木化。③中果皮石细胞类圆形、类长方形、长椭圆形,直径22~ 50μm,壁稍厚,木化或微木化,纹孔、孔沟明显,有的层纹较清楚。④内果皮细胞类多角形、类圆形、长多角形,直径9~24μm,壁厚,木化,孔沟较明显。本品以色黄白、质柔韧、无杂质者为佳。
【中药化学成分】:少量槟榔碱, 含α-儿茶素。 葶苈子图谱
【药 名】:葶苈子&【拼 音】:TINGLIZI
【英文名】:Pepperweed Seed Tansymustard Seed
【来 源】:为双子叶植物药十字花科植物独行菜(北葶苈子)、北美独行菜的种子,甜葶苈为十字花科植物播娘蒿(南葶苈子)的干燥种子。
【功 效】:泻肺定喘、行水消肿、下气行水。
【主 治】:治肺壅喘急,痰饮咳嗽,水肿胀满、小便不利、瘰疬、结核。
【性味归经】:辛苦,寒。有小毒;①《本经》:& “味辛,寒。”②《别录》:& “苦,大寒,无毒。” ③《药性论》,“味酸,有小毒。”
入肺、心、肝、膀胱经。①《雷公炮制药性解》:& “肺、心、脾、膀胱四经。”②《本草经疏》:“为手太阴经正药,亦入手阳明& 足太阳经。”③《本草求真》:& “入肺,兼入胃。” ④《本草再新》:& “入肝、肺二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用药忌宜】:肺虚喘咳、脾虚肿满者忌服。②《别录》:“久服令人虚。”③《本草经疏》:“不利于脾胃虚弱及真阴不足之人。凡肿满由于脾虚不能制水,水气泛溢;小便不通由于膀胱虚无气以化者,法所咸忌。”④《本草便读》:“寒饮、阴水等证及虚弱者,不可用也。”
【药物配伍】:《本草经集注》:“榆皮为之使。得酒良。恶僵蚕、石龙芮。”配大枣:泻肺行水,定喘消水。配大黄:肺肠同治;配杏仁:利水消饮;配防已:清热降湿、利水消肿。
【别 名】:大适、大室(《本经》)、萆篙、丁历(《别录》)。①独行菜 ,又名:腺茎独行菜、辣辣根、羊辣罐、拉拉罐、白花草。②北美独行菜 ,又名:美洲独行菜。③播娘蒿(《救荒本草》) ,又名:眉毛蒿、眉眉蒿、婆婆蒿、黄蒿、密密蒿、米米蒿、麦蒿、米蒿。北葶苈子又名:苦葶苈;华东葶苈子又名:甜葶苈。
【处方名】:葶苈子、葶力子、苦葶苈、炒葶苈子、盐葶苈子、蜜葶苈子等
处方中写葶苈子、葶力子指生葶苈子。为原药材去杂质,捣碎入药者。偏于泻肺平喘。
炒葶苈子为净葶苈子用文火微炒入药者。偏于理肺定喘。
盐葶苈子为净葶苈子用盐水拌匀,稍闷,再用文火微炒入药者。偏于走肾利水。
蜜葶苈子为净葶苈子用蜂蜜兑适量开水拌匀,再用文火微炒至不粘手,摊晾后入药者。偏于润肺定喘。
【商品名】:南葶苈子:又名甜葶苈、甜葶苈子、华东葶苈子。为植物播娘蒿的成熟种子。主产于安徽、山东、江苏等地。
北葶苈子:又名苦葶苈,苦葶苈子。为植物独行菜的成熟种子。主产于河北、辽宁、内蒙古等地。
以上两种葶苈子均以粒实饱满、红棕色、无杂质者为佳。
【动植物资源分布】:①独行菜 分布东北、河北、内蒙古、山东、山西、甘肃、青海、云南、四川等地。 ②北美独行菜 分布吉林、辽宁、河北、安徽、浙江、江苏、河南、福建、江西等地。③播娘蒿(《救荒本草》)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东、安徽、河南、江苏、浙江、陕西、甘肃、湖北、四川、云南等地。& ①北葶苈子又名:苦葶苈。主产于河北、辽宁、内蒙古;此外,吉林、山西、甘肃、青海、黑龙江等地亦产。②华东葶苈子又名:甜葶苈。主产江苏、山东、安徽。此外,甘肃、河南、山西、陕西、河北、浙江等地亦产。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夏季果实成熟时,割取全草,晒干,打下种子,筛净杂质。
【拉丁名】:药材SemenLepidii Semen Desurainiae原植物 ①独行菜 Lepidium apetalum& Willd.,②北美独行菜 Lepidium virginicum L.,③播娘蒿 Descurainia sophia (L.)& Schur
【炮制方法】:葶苈子:拣净杂质,筛去灰屑。炒葶苈子:取净葶苈子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鼓起,并有香气为度。取出,放凉。《雷公炮炙论》:“凡使葶苈,以糯米相合,微微焙,待米熟,去米,单捣用。”
【考 证】:出自《神农本草经》; ①《雷公炮炙论》:“凡使葶苈子勿用赤须子,真相似,只是味微甘苦,葶苈子入顶苦。”②《名医别录》:“葶苈,生藁城平泽田野。立夏后采实阴干。”③陶弘景:“葶苈,出彭城者最胜,今近道亦有。母则公荠,子细黄,至苦,用之当熬。”④《蜀本草》:“葶苈,苗似荠?,春末生,高二、三尺,花黄,角生子黄细,五月熟,采之暴干。”⑤《本草图经》:“葶苈,今京东、陕西、河北州郡皆有之,曹州者尤胜。初春生苗叶,高六、七寸,有似荠,根白,枝茎俱青,三月开花微黄,结角,子扁小如黍粒、微长,黄色。立夏后采实暴干。《月令》,孟夏之月,靡草死。许慎、郑康成注皆云,靡草,荠、葶苈之属是也,至夏则枯死,故此时采之、葶苈单茎向上,叶端出角,角粗且短。又有一种苟芥草,叶近根下,作奇生,角细长,取时必须分别,前件二种也。”⑥《纲目》:“按《尔雅》云,?,亭历也。郭璞注云,实叶皆似荠,一名狗荠。然则狗荠即是葶苈矣。盖葶苈有甜、苦二种,狗荠味微甘,即甜葶苈也。或云,甜葶苈是菥?子,考其功用,亦似不然。” ⑦《植物名实图考》:“葶苈,今江西犹谓之狗荠。李时珍谓有甜、苦二种,此似因《炮炙论》赤须子味甘而云然也。”又:“《滇本草》葶苈一名麦蓝菜,生麦地。余采得视之,正如荠,高几二尺,叶大如花杈。腌为蔬,脆而不甘,与荠味殊别。其花实亦似荠,盖即甜葶苈也。《尔雅》葶苈,郭注:实叶皆似芥。& 此草正如初生白芥菜。& 其狗荠一种,南方至多,花黄,叶深绿,不堪入馔;《图经》极详晰,殆苦葶苈耳。陈藏器谓大荠即葶苈。然《尔雅》本分三种,以余考之,?荠实盖即荠菜,叶长圆,味美,作?羹皆佳。菥?,大荠,即今花叶荠,一名水荠,叶细碎,味淡。犍为舍人云:荠有小,故言大。此种科叶易肥大。《唐本草》注,验其味,甘而不辛。《蜀本草》,似荠菜而种细,俗呼老荠,皆此物也。葶苈亦名?而又有苦、甘二种。陶隐居云荠类甚多,《野菜谱》亦列数种,正恐并葶苈一类耳。”
【生药材鉴定】:①北葶苈子又名:苦葶苈。为植物独行菜或北美独行菜的种子。形如瓜子而扁,黄棕色,长约1.5毫米,宽约0.75毫米。一端钝圆,一端渐尖而微凹,种脐位于凹入处,但不明显;扩大镜观察,表面多颗粒状细小突起,并有2条纵列的浅槽。气微,味苦辛,有粘性。以子粒充实、均匀、黄棕色、无杂质者为佳。主产于河北、辽宁、内蒙古;此外,吉林、山西、甘肃、青海、黑龙江等地亦产。②华东葶苈子又名:甜葶苈。为植物播娘蒿的种子。长圆形而扁,黄棕色,微有光泽,长约1毫米,径约0.5毫米,一端钝圆,另一端近截形,二边往往不等长,中央凹入,种脐位于凹入处,但不甚明显,种子表面具有细密的网纹及2条纵列的浅槽。气微,味谈,有粘性。以粒均匀、充实、黄棕色、无杂质者为佳。主产江苏、山东、安徽。此外,甘肃、河南、山西、陕西、河北、浙江等地亦产。此外,尚有①宽叶独行菜 Lepidium laltfolium L.的种子在青海、甘肃作葶苈子使用(参见 “宽叶独行菜”条);②柱腺独行菜 L.Ruderale L. 的种子在甘肃作葶苈子使用。③桂竹糖芥 Erysimum cheiranthoides L.的种子在山东、河北、内蒙古等部分地区作葶苈子使用,山东称为苦葶苈子,参见“桂竹糖芥”条。历代本草所载葶苈子的原植物不止一种。其中《政和本草》所记载的葶苈均为独行菜属植物,即今之药材北葶苈子。《本草图经》的描述及《本草纲目》、《植物名实图考》所载的,则为?菜Rorippa montana (Wall.)Small,其种子呈球形,略具棱角,长不足 1毫米,黄褐色。目前在安徽、江西等地仍作葶苈子使用。显微鉴定:⑴独行菜& 粉末:黄棕色或共色。①种子皮栅状细胞黄色、黄棕色或红棕色。断面观细胞1列,扁方形或类方形,径向8~16μm,切向19~39μm,外壁及侧壁上端菲薄,侧壁中、下部及内壁增厚;表面观多角形、长多角形或类方形,壁厚3~7μm,胞腔圆珠笔多角形或类方形,有的胞间层弯曲。②种皮表皮细胞断面观略呈长方形,径向延长,含粘液质,内壁同纤维素沉积形成径向延伸的纤维素柱明显可见,纤维素柱较粗,长26~34μm,直径7~20μm;表面观呈圆多角形,胞间层不甚清楚,纤维素柱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周围可见粘液质纹理。此外,有内胚乳细胞、子叶细胞、色素层等。⑵播娘蒿 粉末:深黄棕色。①种子皮栅状细胞淡黄色或鲜黄色。断面观细胞1列,类方形或稍切向延长,径向11~18μm,切向11~20μm,外壁及侧壁 上部菲薄,侧壁 中、下部及内壁稍厚;表面观长六角形、类多角形或类方形,壁厚3~4μm。②种皮表皮细胞断面观纤维素柱明显可见,长13~27μm,直径7~14μm;表面观多角形或类方形,胞间层清楚,纤维素柱圆形,边缘较整齐。此外,有内胚乳细胞、子叶细胞、色素层等。本品以粒饱满、表面色红棕、有光泽、粘性较强者为佳。
【中药化学成分】:⑴独行菜种子含脂肪油、芥子油甙、蛋白质及糖类,其70%乙醇提出取物中有强心成分。⑵播娘蒿种子含挥发油,油中含异硫氰酸苄酯(benzylisothiocyanate)60%、异硫氰酸烯丙酯(allylisothiocyanate-[3]-cganide)7.5%、丁烯腈(brtene-[3]-cyznide)7.5%、二烯丙基二硫化物(allyldisulfide)12.5%。种子脂肪油中有油酸、亚麻酸、亚油酸、白芥酸& (erucic acid),以及棕榈酸、硬脂酸等,尚有β-谷甾醇及少量黄色素。又谓种子尚5种强心甙,即毒毛旋花子甙元伊伏单糖甙,七叶香甙甲(helveticoside A),伊伏双糖甙 (evobioside),糖芥甙(erysimoside)。 菟丝子图谱【药 名】:菟丝子&【拼 音】:TUSIZI
【英文名】:South Dodder Seed&& Chinese Dodder Seed
【来 源】:为双子叶植物药旋花科植物菟丝子或大菟丝子的种子。
【功 效】:补肝肾、益精髓、明目
【主 治】:治腰膝酸痛,遗精,消渴,尿有余沥,目暗。
【性味归经】:辛甘,平。①《本经》:“味辛,平。”②《别录》:“甘,无毒。”③《本草正》:“味甘辛,气微温。”
入肝、肾经。①《本草经疏》:“脾、肾、肝三经。”②《本草新编》:“人心、肝、肾三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或入丸、散。外用:炒研调敷。
【用药忌宜】:《本草经疏》:“肾家乡火,强阳不痿者忌之,大便燥结者亦忌之。”《得配本草》:“孕妇、血崩、阳强、便结、肾脏有火、阴虚火动,六者禁用。”
【药物配伍】:《本草经集注》:“得酒良。薯蓣、松脂为之使,恶HUO菌。”配杜仲,治肝肾不足;配续断,补益肝肾。
【别 名】:菟丝实(《吴普本草》)、吐丝子(《本草求原》)、无娘藤米米(《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黄藤子、龙须子(《东北药植志》)、萝丝子(《江苏植药志》)、缠龙子(《中药材手册》)、黄湾子、黄网子、黄萝子、豆须子(《山东中草药手册》)、菟芦《神农本草经》、菟缕、菟{、赤纲(《名医别录》)、玉女、唐蒙(《尔雅》)、火炎草、野狐丝(《本草纲目》)
【处方名】:菟丝子、免丝子、炒菟丝子、盐菟丝子
处方中写菟丝子、免丝子指生菟丝子。为原药材去杂质,晒干入药者。
炒菟丝子为净菟丝子用文火炒黄入药者。补肾、益精、安胎功效增强。
盐菟丝子又名盐水炒菟丝子。为净菟丝子用盐水拌匀,再用文火炒干入药者。引药走下,增强补肾养肝功效。
【商品名】:菟丝子:又名小粒菟丝子、小菟丝子。为寄生性蔓草菟丝子的成熟干燥种子。主产于山东、河北、河南、江苏、黑龙江、内蒙古等地。
大菟丝子:又名大粒菟丝子、金灯藤子、无根藤子、无根草子、日子菟丝子、女萝子。为寄生性蔓草大菟丝子的成熟干燥种子。主产于云南、贵州、陕西、四川等地。
均以颗粒饱满、干燥无杂质者为佳。
【动植物资源分布】:①菟丝子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②大菟丝子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药材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主产广东。四川等地。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7~9月种子成熟时与寄主一同割下,晒干,打下种子,簸去杂质。
【拉丁名】:药材Semen Cuscutae原植物菟丝子Cuscuta& chinensis Lam.或大菟丝子C.Japonica& Choisy
【炮制方法】:菟丝子:过罗去净杂质,洗净,晒干。菟丝饼:取净菟丝子置锅内加水煮至爆花,显褐灰色稠状粥时,捣烂作饼或加黄酒与面作饼,切块,晒干。①《雷公炮炙论》:“采得,去粗薄壳,用苦酒浸二日,漉出,用黄精自然汁浸一宿,至明,微用火煎至于,人臼中,热烧,铁杵三千余成粉。用音酒并黄精自然汁与菟丝子相对用之。”②《纲目》:“凡用菟丝子,以温水淘去沙泥,酒浸一宿,曝干捣之,不尽者,再浸曝捣,须臾悉细。又法,酒浸四、五日,蒸曝四、五次,研作饼焙于,再研未,或云,曝干时,入纸条数枚同捣,即刻成粉,且省力也。”
【考 证】:出自《本草从新》:“菟丝子人煎剂,微炒研破,若人丸,须另研细未。占人因难于磨细,酒浸一宿。煮令吐丝,捣成饼、烘干再研,则末易细。然酒浸稍久,往往味变酸臭,全失冲和馨香之味,每多无效。今市中菟丝饼,俱将麦面打入,气味全乖,断不可用。”①《别录》:“菟丝子,生朝鲜川泽田野。蔓延草本之上,色黄而细为赤网,色浅而大为菟累。 月采实,暴干。”②陶弘景:“菟丝子,田野墟落中甚多,皆浮生蓝麻蒿上。旧言下有茯苓,上有菟丝,今不必尔。”
【生药材鉴定】:①菟丝子干燥种子呈扁球形或卵圆形,两侧常凹陷,长径约1.5毫米,短径约1毫米。种皮红棕色或棕黄色,微粗糙。在扩大镜下观察:表面有细密的深色小点,一端有淡色圆点,其中央有线形种脐。质坚硬,不易破碎。气无,味微若涩。以颗粒饱满、无尘土及杂质者佳。主产辽宁、吉林、河北、河南、山东、山西、江苏等地。②大菟丝子性状与上种相似,但较大,长径约3毫米,短径约2~3毫米,在扩大镜下观察:表面有排列成不整齐的短线状斑纹。主产陕西、贵州、云南、四川等地。同属植物海滨茧丝子Cuscuta& maritima Mak.及大豆菟丝子 C.& Australis& R.& Br.的种子在少数地区亦作菟丝子入药。显微鉴定: ⑴南方菟丝子& 粉末:灰黄色。①种皮栅状细胞成片,黄棕色,断面观细胞2列;外列栅状细胞径向13~24μm,,切向4~9μm,壁较薄,木化;内列栅状细胞径向32~56μm,切向4~9 μm,壁较厚,非木化,光辉带位于内列栅状细胞的上部;表面观呈多角形稍皱缩的细胞群。 ②种子皮表皮细胞断面观类方形,直径19~37μm,侧壁稍增厚;表面观圆多角形。另可见含淀粉粒及脂肪油滴的内胚乳细胞、含糊粉粒及脂肪油滴的子叶细胞以及螺纹、网纹导管。⑵菟丝子&& 种皮内列栅状细胞径向略长于外列细胞。本品以干燥、种子饱满、无杂质者为佳。
【中药化学成分】:菟丝子含树脂甙、糖类。大菟丝子含糖甙,维生素A类物质,其含量按维生素A计算为0.0378%。大豆菟丝子含β-胡萝卜素(β-Carotene)、γ-胡萝卜素、5,6-环氧-α-胡萝卜素(α Carotene-5,6-epoxide)、蒲公英黄质(Taraxanthin)和叶黄素(Lutein)。菟丝子含胆固醇,菜油甾醇B-谷甾醇,豆甾醇B-香树精及三萜酸类物质,树脂甙、糖类,大菟丝子尚含糖甙,维生素A类物质。 ⑴南方菟丝子&& 果实含生物碱。 ⑵菟丝子&& 种子含树脂样的糖甙、糖及淀粉等。另预试尚含香豆素类、甾萜类成分,并分得黄酮化合物槲皮素、紫云英甙、金丝桃甙和槲皮素-3-O-β-半乳糖-7-O-葡萄糖甙。
【中药化学鉴定】:取本品适量,加沸水浸光后,表面有粘性,加热煮至种皮破裂时,可露出黄白色卷旋状胚,形如吐丝。 胡椒图谱
【药 名】:胡椒&【拼 音】:HUJIAO
【英文名】:Pepper
【来 源】:为双子叶植物药胡椒科植物胡椒的果实。
【功 效】:温中下气,产后腹痛,跌仆肿痛,浮热牙痛,解食物毒。
【主 治】:治寒痰食积,脘腹冷痛,反胃,呕吐清水,泄泻,冷痢。并解食物毒。
【性味归经】:辛,热。 ①《唐本草》:“味辛,大温,无毒。” ②《日用本草》:“味辛,热,有毒。”
入胃、大肠经。 ①《本草经疏》: “入手、足阳明经。” ②《本草汇言》:“入足太阴、少阴、厥阴经。” ③《本草便读》:“入肺、胃二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l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或置膏药内贴之。
【用药忌宜】:阴虚有火者忌服。 ①《海药本草》:“不宜多服,损肺。” ②《本草备要》:“多食发疮痔、脏毒、齿痛目昏。” ③《随息居饮食谱》:“多食动火燥液,耗气伤阴,被血堕胎,发疮损目,故孕妇及阴虚内热,血证痔患,或有咽喉口齿目疾者皆忌之。绿豆能制其毒。”&【药物配伍】:配高良姜,驱胃寒效著。配干姜,治疗脾胃受寒,中阳不振,脘腹冷痛,寒泻冷痢。配当归,补血活血,胡椒散寒止疼,相须为用,治疗产后气血阻滞,少腹冷痛。配肉桂,用于命门火衰,少阴沉寒,浮热牙疼。配苏木,活血化瘀,温通经脉,治疗跌仆损伤,血凝肿疼。配绿豆,解毒力强。
【别 名】:昧履支(《酉阳杂俎》)、浮椒(《东国宝鉴》)、玉椒(《通雅》)
【处方名】:胡椒 、白胡椒、胡椒粉、椒、黑胡椒
【商品名】:黑胡椒:又名黑川、黑古月。当果穗基部的果实开始变红时,剪下果穗,晒干或烘干后,变成黑褐色。然后取下果实,即为黑胡椒。
白胡椒:又名白川、白古月。在全部果实均变红时采收,用水浸渍数天,擦去外果皮,晒干,表面呈灰白色,即为白胡椒。
以上商品以粒大、饱满、干燥、油性大、气味浓者为佳。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热带、亚热带地区,我国华南及西南地区有引种。国内产于广东、广西及云南等地。国外产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印度南部、泰国、越南等地。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当果穗基部的果实开始变红时,剪下果穗,晒干或烘干后,即成黑褐色,取下果实,通称“黑胡椒”。如全部果实均已变红时采收,用水浸质数天,擦去外果皮,晒干,则表面呈灰白色,通称“白胡椒”。
【拉丁名】:药材Fructus Piperis原植物Piper nigrum L.
【炮制方法】:拣净杂质,筛去灰屑。用时打碎,或研成细粉。
【考 证】:出自《唐本草》。
【生药材鉴定】:①黑胡椒又名:黑川。为近圆球形果实,直径 3~6毫米。表面暗棕色至灰黑色,具网状皱纹。顶端有微细突起的按头遗迹,基部有自果轴脱下的疤痕。外果皮及中果皮质松脆,易剥落,内果皮薄壳状而稍坚硬。纵切面大部分为淡黄棕色或黄白色、坚硬而稍带粉性的外胚乳,靠近顶端有细小的胚及内胚乳,外胚乳通常中央颜色较浅,并具有空隙。气芳香,有刺激性,味辛辣。以粒大、饱满、色黑、皮皱、气味强烈者为佳。 ②白胡椒(《纲目拾遗》)又名:白川。为近圆球形果核,直径3~6毫米。表面灰白色,平滑,顶端略扁或微凹,基部多少隆起,有时显黑棕色斑。四周有纵走的脉纹10~14条。内果皮及种子的性状均与黑胡椒同。以个大、粒圆、坚实、色自、气味强烈者为佳。显微鉴定:黑胡椒横世面:外果皮由1列表皮细胞及1~ 3列下皮细胞组成;下皮细胞壁薄,其间石细胞断续排列成环,石细胞黄色,类长方形、类圆形、类长圆形,直径15~40μm,壁厚约11μm,孔沟明显,有的可见层纹,有的含棕色物。中果皮较宽广,有大型油细胞分布;维管束细小,其内侧薄壁细胞较小,切向延长,壁微木化,最内1列木化薄壁细胞间嵌有油细胞,断续成环。内果皮为1列石细胞,类长形或类方形,外壁薄,内壁物厚;顶面观类多角形。种皮为2~3列压缩状长形细胞,淡黄色或黄棕 色,外胚乳为宽广的薄壁组织,最外被有一层透明的角质层,其下2~3列薄壁细胞含细小糊粉粒,再向内的薄壁细胞含细小淀粉粒;油细胞散列,含黄绿色挥发油。白胡椒以个大、色白、气味强烈者为佳。黑胡椒以粒大、饱满、色黑、皮皱、气味强烈者为佳。有报道,用高效液相色谱汉测定云南、北京广西、辽宁、广东等市售黑、白胡椒(共10 批)的胡椒碱含量,表明黑、白胡椒无明显差异,其中8批均在4.2%以上,2批在3%以上。建议黑、白胡椒中胡椒碱含量标准以不少于3.0%为宜。
【中药化学成分】:含胡椒碱(Piperine)、胡椒脂碱(Chavicine)、胡椒新碱(Piperanine),挥发油含向日葵素(Piperonal)、二氢葛缕醇(Dihydrocarveol)、氧化石竹烯(Caryophyllene oxide)、隐品酮(Cryptone)、一种分子式为 C10 H18 O的醇类化合物、顺―对―孟烯―醇―(cis-p-2-Menthen―1-ol)、顺―对―孟二烯―醇―(cis-p-2,8-Menthadien―l―ol)及反―松香芹醇(trans―PinocarveoI)等。果实含胡椒碱(piperine)约5%~9%,其中有胡椒林碱(piperyline)、胡椒油碱A、B、C(piperoleine A,B,C)。别由胡椒油树脂中分得胡椒新碱(piperanine)。从白胡椒中分出五种酚性酰胺化合物可做食用抗氧剂。果实尚含挥发油,白胡椒约0.8%,黑胡椒 1.2%~2.6%;油中主为胡椒醛(piperonal)、二氢香芹醇(dihydrocarveol)、β-石竹烯(β-caryoqhyllene)、氧化石竹烯(caryophylleneoxide)、 d-r烯(l-limonene)及隐品酮等。
【中药化学鉴定】:(1)取本品粉末置载玻片上,先滴加乙醇1~2滴,待稍干,滴水少许,加盖玻片,则于边沿处出现胡椒碱针晶。(2)& 取本品粉末或切片,滴加浓硫酸显红色,后变为红棕色。(检查胡椒碱)(3)& 薄层层析:①取本品粉末0.5g,加氯仿5ml,密塞振摇,冷浸过夜,滤液供点样,以胡椒碱的氯仿溶液作对照。分别点样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环已烷-乙酸乙酯(6:4)展开,喷改良碘化铋钾试液,胡椒碱班点显黄棕色。(检查胡椒碱)②取本品粉末2g,加石油醚10ml,密塞振摇,冷浸过夜,滤液回收至干,残渣用石油醚1ml溶解为供试液;胡椒醛溶于石油醚作对照品溶液。取供试液50μl,对照品溶液少量,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乙醚(8:2)展开,喷2,4-二硝基苯肼试液显色。胡椒醛斑点显桔红色。 (检查胡椒醛) 乌梅图谱
【药 名】:乌梅&【拼 音】:WUMEI
【英文名】:Dark& Plum& Fruit
【来 源】:为双子叶植物药蔷薇科植物梅的干燥未成熟果实。
【功 效】: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崩止血,生津止渴,安蛔。
【主 治】:治久咳,虚热烦渴,久疟,久泻,痢疾,便血,尿血,血崩,蛔厥腹痛、呕吐,钩虫病。
【性味归经】:酸,涩,平。①《本经》:“味酸,平。”②《别录》:“无毒。”③《日华子本草》:“暖,无毒。”④《医学启源》:“气寒,味酸。”
入肝、脾、肺、大肠经。①王好古:“入脾、肺二经血分。”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肾二经。”③《本草经疏》:“入肝。”④《药品化义》:“入肺、胃、大肠三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8~1.5钱;或入丸、散。外用:煅研干撒或调敷。
【用药忌宜】:有实邪者忌服,胃酸过多者慎服。&【药物配伍】:1、配五味子,生津止泻,敛肺止咳,相须为用而治久咳、久泻。2、配诃子,敛肺涩肠,可治久咳不止,久泻脱肛。3、配川椒,杀虫止泻,治久泻、久痢、便血、大肠滑泄不止,蛔虫症。
【别 名】:梅实(《本经》)、熏梅、桔梅肉(《现代实用中药》)。原植物梅(《诗经》) 又名:春梅(《本草再新》)
【处方名】:乌梅、乌梅肉、建梅、建乌梅、大乌梅、醋乌梅、蒸乌梅、炒乌梅、乌梅炭
处方中写乌梅、建梅、建乌梅、大乌梅均指生乌梅。为原药去杂质,洗净后晒干或焙干入药者。
乌梅肉为净乌梅去核取肉晒干入药者。
蒸乌梅为乌梅肉上笼蒸熟后晒干入药者。生津止渴、敛肺止咳作用增强。
醋乌梅为乌梅肉用米醋拌匀,待醋吸尽,再上笼蒸熟晒干入药者。
炒乌梅为净乌梅用文火微炒至黄色入药者。收敛固涩功效增强。
乌梅炭为净乌梅用武火炒至焦黑,存性,再用清水喷洒灭尽火星,取出晾干入药者。偏于收敛止血。
【商品名】:梅子,为乌梅的干燥带核果实。
乌梅肉,为乌梅的干燥去核果实。
合溪梅:为产于浙江者。个大肉厚,品质优良。为地道药材。
安吉梅:又名建乌梅、建梅。为产于福建者,个大质优,为地道药材。
红梅:为产于四川者。个小肉薄,外皮略带红色。质次。
岗梅:乌梅中之个小肉薄者。质次。
均以个大肉厚、柔润、味酸、外皮乌黑、无裂隙者为佳。
【动植物资源分布】:全国各地均有栽培。药材主产四川、浙江、福建、湖南、贵州。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5月间采摘将成熟的绿色果实。
【拉丁名】:药材Fructus Mume原植物梅Prunus& mume& (Sieb.)& Sieb.Et Zucc.
【炮制方法】:1、净制:拣净杂质,筛去灰屑,洗净,晒干。2、乌梅肉:取净乌梅微淋清水湿润,使肉绵软,略晾,敲碎,剥取净肉即成。或置蒸笼内蒸至极烂,放箩内揉擦,去核,取肉,晒干。3、乌梅炭:取净乌梅用武火炒至皮肉鼓起,出现焦枯斑点为度,喷水焙干,取出放凉。4、醋制:取净乌梅或乌梅肉,用醋拌匀,闷润至醋被吸尽时,置适宜的容器内密闭,隔水或用蒸气加热2-4小时,取出干燥。5、蒸制:取乌梅放入瓶内盖紧,置开水锅中蒸至上气后,停火间5小时,取出晒干。
【考 证】:出自《神农本草经》。①《品汇精要》:“梅,木似杏而枝干劲脆,春初时开白花,甚清馥,花将谢而叶始生,二月结实如豆,味酸美,人皆啖之。五月采将熟大于杏者,以百草烟熏至黑色为乌梅,以盐淹暴干者为白梅也。”②《随息居饮食谱》:“梅,生时宜蘸盐食,温胆生津,孕妇多嗜之,以小满前肥脆而不带苦者佳。多食损齿,生痰助热,凡痰嗽、疳膨、痞积、胀满、外感未清,女子天癸未行,及妇女汛期、产前、产后、痧痘后并忌之。”
【生药材鉴定】:干燥果实呈扁圆形或不规则球形,直径1.5~3厘米。表面棕黑色至乌黑色,皱缩、凹凸不平。有的外皮已破碎,核露于外。果实一端有明显的凹陷(即果柄脱落处),果肉质柔软。核坚硬,棕黄色,内含淡黄色种仁1粒,形状及气味极似杏仁。气特异,味极酸。以个大、肉厚、核小、外皮乌黑色、不破裂露核、柔润、味极酸者为佳。显微鉴定: 粉末: 红棕色。 ①内果皮石细胞类多角形、类三角形、三角状卵形、类圆形、长圆形或梭形,直径 13~72μm,长约至110μm,壁厚4~25μm,纹孔较明显,孔沟细密,常含红棕色物。②种皮石细胞侧面观呈贝壳形、盔帽形、类长方形、类方形、类摊形或长条形,高28~78μm,底部宽约至166μm,拱起壁呈半月形或圆拱形,厚约至23μm,层纹细密,底部壁稍厚,孔沟明显;表面观类多角形、类圆形、类梭形、长圆形或长梭形,壁厚薄不匀,纹孔较稀。③ 果皮单细胞非腺毛,较平直、稍弯曲或呈钩状、镰刀状,长(26~)52~504μm,直径10~ 22μm,壁非木化或微木化,表面偶见螺纹状交错纹理,有的胞腔具2~4菲薄横隔,胞腔常含棕色物。④果皮肯皮细胞含黑棕 色物,有时可见毛茸脱落后的疤痕。⑤中果皮薄壁细胞极皱缩,有的含草酸钙簇晶,直径27~53μm;偶见长条形夺取壁细胞。另有子叶细胞含糊粉粒及微小草酸钙簇晶。本品以个大、肉厚、核小、外皮色乌黑、味酸者为佳。
【中药化学成分】:果实含柠檬酸19%、苹果酸15%、琥珀酸、碳水化合物、谷甾醇、蜡样物质及齐墩果酸样物质。在成熟时期含氢氰酸。& 果实含大量的枸缘酸,少量的苹果酸、琥珀酸、酒石酸、齐墩果酸及谷甾醇。种子含苦杏仁甙。 草豆蔻图谱
【药 名】:草豆蔻&【拼 音】:CAODOUKOU
【英文名】:Katsumade Galangal Seed
【来 源】:为双子叶植物药姜科植物草豆蔻的种子团。
【功 效】:温中散寒,行气止痛,燥湿健脾。
【主 治】:治心腹冷痛,痞满食滞,噎膈反胃,寒湿吐泻,痰饮积聚。
【性味归经】:辛,温。①《别录》:“味辛,温,无毒。”②《千金?食治》:“味辛,温,涩,无毒。” ③《医学启源》:“气热,味大辛。”
入脾、胃经。①《汤液本草》:“入足太阴、阳明经。”②《本草再新》:“入心、脾、肺三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8~1.5钱;或入丸、散。
【用药忌宜】:阴虚血少,津液不足,无寒湿者忌服。①《本草经疏》:“凡疟不由于瘴气;心痛胃脘痛由于火而不由于寒;湿热瘀滞,暑气外侵而成滞下赤白,里急后重,及泄泻暴注口渴,湿热侵脾,因作胀满,或小水不利,咸属暑气湿热,皆不当用。”②《本草备要》:“忌铁。” ③《本经逢原》:“阴虚血燥者忌之。”
【药物配伍】:配砂仁,宣通中下二焦气机,芳香化浊,暖脾和胃,行气止痛。配肉豆蔻,温中散寒,行气止痛功强,温胃暖脾,涩肠止泻功著,相使配对。配陈皮,可在理气除湿,和胃畅中的功效方面起协同作用,使疗效大增。配柿蒂,寒热兼济,辛开苦降,和中降逆之力大增。配半夏,燥湿健脾而治其本,化痰消食而治其标。
【别 名】:豆蔻(《别录》)、漏蔻(《南方异物志》)、草果(《通志》)、草蔻(《本草从新》)、大草蔻(《药材资料汇编》)、偶子(《中药志》)、草蔻仁、飞雷子、弯子(《广东中药》)
【处方名】:草蔻、草叩、草豆蔻、草豆叩、草蔻仁等
【商品名】:草豆蔻、草蔻,以个大、饱满坚实、气味浓者为佳。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广东、广西等地。主产广西、广东等地。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秋季果实略变黄色时采收,采得后晒至八、九成干,剥去果皮,再晒至足干。或将果实用沸水略烫后晒至半干,去其果皮,再晒至足干。宜置阴凉干燥处。
【拉丁名】:药材Semen Alpiniae 原植物Alpinia& katsumadai Hayata
【炮制方法】:拣净杂质,去壳取仁,用时捣碎。①《雷公炮炙论》:“凡使(草豆蔻),须用蒂,取向里子后取皮,用茱萸同于敖上缓炒,待茱萸微黄黑,即去茱萸,取草豆蔻皮及子,杵用之。” ②《药类法象》:“(草豆蔻)面包煨熟,去面用。”
【考 证】:出自《雷公炮炙论》①《唐本草》:“豆蔻,苗似山姜,花黄白,苗根及子亦似杜若。” ②《海药本草》:“豆蔻,其根似益智,皮壳小厚,核如石榴,辛且香,i草树也。叶如芄兰而小,三月采其叶,细破阴干之,味近苦而有甘。”③《蜀本草》:“《图经》云,豆蔻苗似杜若;春花在穗端,如芙蓉,四房生于茎下,白色,花开即黄;根似高良姜;实若龙眼而无鳞甲,中如石榴子;茎、叶、子皆味辛而香。十月收。”④《本草图经》:“豆蔻即草豆蔻也,生南海,今岭南皆有之。苗似芦,叶似山姜、杜若辈,根似高良姜,花作穗,嫩叶卷之而生,初如芙蓉,穗头深红色,叶渐展,花渐出,而色渐淡,亦有黄白色者,南人多采以当果实。尤贵其嫩者,并穗入盐同淹治,叠叠作朵不散落。又以朱槿花同浸,欲其色红耳。其作实者,若龙眼子而锐,皮无鳞甲,中子若石榴瓣,候熟,采之暴干,根苗微作樟木气。”⑤《纲目》: “草豆蔻、草果虽是一物,然微有不同。今建宁所产豆蔻,大如龙眼而形微长,其皮黄白,薄而棱峭,其仁大如缩砂仁而辛香气和。滇、广所产草果,长大如诃子,其皮黑厚而棱密,其子粗而辛臭,正如斑蝥之气,彼人皆用笔茶及作食料恒用之物。南人复用一种火杨梅伪充草豆蔻,其形圆而粗,气味辛猛而不和,人亦多用之,或云即山姜实也,不可不辨。”
【生药材鉴定】:干燥种子团呈圆球形或椭圆形,直径1.5~2.5厘米,表面灰白色或灰棕色。中间有白色隔膜分成3瓣,每瓣有种子多数粘连紧密。种子卵圆状多角形,长3~5毫米,直径约 3毫米。表面灰棕色,被一层白色透明的假种皮,背稍隆起,合点约在中央,种脐位于背侧面,种脊为一纵沟,经腹面至合点,破开后里面灰白色。气芳香,味辛辣。以个圆、坚实者为佳。《开宝本草》及《本草图经》均谓《别录》所载之豆蔻即草豆蔻,但观其所述形态(参见本条“备考”)及《证类本草》“宜州豆蔻”附图,似为Amomum 属植物,与现用 Alpinia 属的草豆蔻不同。显微鉴定: ⑴草豆蔻&& 种子横切面:假种皮细胞多层,切向延长,类长方形、类长圆形或不规则长条形。种皮表皮细胞1列,多径向延长,类长方形、类方形或长圆形,排列整齐,长11~28μm,直径9~18μm,壁稍厚;外被角质层。下皮细胞2列,切向延长,不含色素。色素层细胞3~5列,内含红棕色或淡黄色色素。油细胞间断排列于色素层,略呈1(~2)列,多径向延长,内含油滴。内种皮厚壁细胞1列,红棕色或褐红色,径向延长,圆柱形,种脊处和沟处向内突起;长24~39μm,直径11~29μm,外壁薄,内壁厚约18μm,非木化,胞腔位于上端,类圆形或类卵圆形,内含硅质块,类圆形。大小10~ 18μm。外胚乳细胞长圆形、类长方形、类方形或类圆形,长11~164μm,直径10~57μm,内、外侧细胞较小,中间细胞校大;细胞内充满由微小淀粉粒结成的淀粒团;有的细胞内含细小草酸钙方晶。内胚乳细胞类方形,充满糊粉粒。胚细胞类圆形,内含糊粉粒及油滴。粉末:灰棕色。①种皮表皮细胞表面观长条形,末端渐尖,直径9~31μm,壁厚 2~5μm,非木化。②下皮细胞1~3列重迭,常与种皮表皮细胞上下层垂直排列;长多角形或类长方形,直径14~31μm,长至150μm,壁薄,胞腔内不含深色素。③色素层细胞细棕色,细胞皱缩,界限常不清楚,含红棕色色素。④油细胞无色或微黄色,散列于色素层细胞间;类圆形、长圆形或圆多角形,直径18~54μm,内含黄绿色油状物。⑤14~25μm,壁厚,非木化,胞腔内含硅质块,直径8~15μm;断面观细胞1列,排列成栅状。另可见外胚乳细胞、草酸钙方晶、内胚乳及胚薄壁细胞、色素块、假种皮细胞、草酸钙簇晶。⑵云南草蔻& 种子横切面:种皮表皮细胞长26~44μm,直径11~23μm;内种皮厚壁细胞长32~49μm,直径16~36μm。本品以个大、完整、饱满、质结实、气味浓者为佳。
【中药化学成分】:种子含山姜素(Alpicomin)、小豆蔻明(Carda-monin)。草豆蔻种子含挥发油约1%,挥发油中含有桉油精、α-蛇麻烯(α-humulene)、反-金合欢醇(trans-farnesol)、芳樟醇、樟脑、松油烯-4-醇 、莳萝艾菊酮(carvotanacetone)、乙酸龙脑酯、乙酸mang牛儿苗酯 (geranyl acetate)、肉桂酸甲酯、橙花叔醇(nerolidol);另含黄酮类成分豆蔻素(cardamomin) 及山姜素(alpicomin)。
【中药化学鉴定】:薄层层析:取本品适量,粉碎后加水蒸馏,提取的挥发油再加无水硫酸钠脱水后点样于硅胶G薄层板上,以桉油精、樟脑为对照品。用已烷-乙酸乙酯(85:15)展开,10%磷钼酸乙醇液显色,样品液色谱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位置上,有相同颜色斑点。 &&&&&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石女是什么样子图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