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传奇大英雄笔下的故事早已在光阴的笔下

收藏的论坛
13周年·传奇,我的青春之浮生若梦
  真真切切的,在过往所有文字里,没有自己的故事。不论哪一篇的悲情,若给我承受都是无法承受之重,所以小小的恨自己,用词藻堆砌出的忧伤引了多少红颜泪。  当今天要提笔写青春,我才感慨十三年传奇路,属于自己的故事太多太多。某段特殊时光里,一群给我鼓励给我坚强的朋友都值得写。某段薄凉岁月中,一个人传奇一个人走就算凄楚也依然惦念。某瞬凌乱梦境时,打打杀杀的还是多年来熟识不变的传奇画面怎能不感慨。某种执念情怀下,用十三年时间去固守这一扇大门,只要会打开,我都在。  十三年,已不能如串珠般细数所有回忆,那片片断断星星点点,我能在笔下采撷的只有斑驳,用零星文字三两故人,写最真实的寄予热血传奇的青春岁月。  十三年传奇,回望青春如一斛清酒,我不知我醉在哪里。  听到朋友讲最多的,大爱传奇来自于PK的激情,兄弟的友谊,传奇在于你和我一起。但是,对于不怎么强悍的我来说,十三年传奇,有一半的路是自己在走。曾经写过的故事里,虽不是经历的情节,但多少会带一点自己的情愫,经常会写到什么都不懂的女孩子,那可能有我的影子。  喜欢一个人打怪,无论是在哪个年代,无论是经验升级还是活动升级。初遇传奇,当所有人都在组队烧猪,那个小小的我,只会在白日门抗衡天狼蜘蛛一个又一个小时,不懂怎么密人,只能在白日门城和丛林迷宫间跑来跑去。那时候掌握的唯一技巧是自己研究出来的,把天狼蜘蛛拉到右下角走一步卡他一步,不然我会黑白。  就这样,在同学偶尔的带领下,用不属于自己的一个角色,不言不语的电了3年蜘蛛,没有朋友没有行会,更不知道沙巴克为何物,但是我真就喜欢了,那时候做梦都是天狼花吻。所以走到今天,十三年本该是个老练的玩家,可是依旧懵懂,都不禁怀疑自己的智商。  十三年传奇,回望青春如一杯清茶,七泡之后仍有余香。  曾经在某段回忆里也有轻垂眼帘的时刻,以至于我学会了很多描写那一类男人的词,诸如成熟稳重,温文儒雅、老而弥香。我庆幸在传奇里他是第一个遇到的人,用长我十年的阅历教会我很多人生。十年光阴之差,曾也轻念: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恨不生同时,日日与君好。  只是叫我再写过往的故事,我竟一个片段也回忆不起来,我不念旧,不知这是缺点还是优点。就算曾有青春年少不淡定的时刻,就算曾有年少青春排山倒海的心情,到下一秒,我都能抬手抚平,用看似成熟的心智做到波澜不惊。  曾经听他说过,七泡之茶,直到今日我未懂,若是经年不再联络的人是否还会有余香。  十三年传奇,回望青春如一首清歌,不需刻意记的旋律。  我看亲情最重,那是不需要割舍也无法割舍的血脉相连。只是还有一种情,是亲人之外可以尽情表达挥霍汗水泪水的至交。十三年传奇路,收获最多的,是朋友。  曾经,在离开五湖四海,回到老区时,我写过一篇点名的日志。可是我点到的人,很多看也看不到。我只能承认自己某些时候是薄凉的,当一切归于平淡后,懒懒的不再说话,甚至丢失了联系方式都不知道。  可是十三年传奇,那么深刻的青春历程,一个个人物,就像扣环,把我连接的完完整整,不论何年何月,我不用刻意在脑海里搜索,真就像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老歌,不经意间哼唱。  我有一个美丽的师傅晓,她带我离开一个人的世界,让我懂了传奇其实是人与人之间在交流。她总说我该找个依靠,陪我一起玩不寂寞。可是她不知道,现在很多独立的个性和不违背的原则都来自于她的潜移默化。至少我从不把传奇当一个游戏,角色不是给我肆意发泄的,良好的品格在哪里都很重要。  曾经写的黄泉碧落,故事虽是虚构,但那里霓裳一句话:&除非我黑白了,谁也别想动你。&出自义气豪情的赫拉之口。那时候我很脆弱啊,赫拉真的像侠女一样,突然来到我身边:&受人之托,带你玩,保护你。&所托之人是师傅,真就感觉是进了武侠小说的世界。  还有几个贴心的姐姐:漂亮优雅大方在异国他乡拍好风景让我眼红的清昕姐狐狸娃娃,古典美貌才华歌喉具备曾经的月缇如今的雪漾姐,美丽热辣洒脱真性情的满满姐杨乖,在曾经五湖四海的岁月里她们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教我什么是爱情怎样吸引帅男们的眼光,可惜我这个不成材的,到最后都没有一次好意思过。  还有那一群带阿珂战斗升级的&领导人&,从主席到部长,我们有自己的地盘,在侵略与反侵略的路上,一个小法师渐渐长大,从PK技术极差,疾光电影刺啦的虽积极却没有准心,走位很糟糕,大道士郭小彪跟在后面干着急加不上血,到后来,第一次红名极品偃月加诅油价尚高却丝毫没有可惜反而是兴奋。在写这篇文章前,又一次翻看了战团成员人妖甜甜制作的视频,我该谢谢他们,用战团兄弟姐妹保护对象万千宠爱来说我。在曾经身体健康最低迷的阶段,是他们用喜欢的笑语来安慰我习惯性的哀叹,在一个虚拟的世界里等我,关切我每一步行程进展。  有些感觉,就算能表述出万千话语,也无人能体会到那时的心情。会记得日,赶了飞机晚上到家,只为参加IS里那个生日party,那是沉醉大叔操办百区师傅疯癫还有一众姐姐们的心意,在那个时候,所有朋友说的最多的话是,阿珂,你赶紧下线睡觉。我还记得MC叫我发表感言的时候,我真在IS里哭了。到今天能坦然面对健康的问题,却怀念那时候的真心感动。  还有很多很多给我深深感触的朋友,可是今天的篇幅我只能写故人,他们或许离开了游戏,或许失去了联系,但是青春岁月里我们真的一起哭过笑过。  十三年传奇,回望青春如一阙清诗,淡念间无声的滴泪。  岁月总是匆匆带走我们不想割舍的,那是悬崖上的一株枯树,承载不了青春渐渐丰厚的重量。若还能称作青春,我不愿低头看到万劫不复苍老的深渊,我不愿力透纸背以浓墨重重的渲染。  悠然天地间就算时间如白驹过隙无法停驻,我亦愿传奇是那首亘古流传的清诗,我念,吐露唇齿之间,我不念,有泪划过容颜。  [通讯社记者 浮生若梦]  Ps:说你的故事,讲我的传奇,欢迎加入通讯社玩家交流QQ群::①群: ②群:
近期游戏热闻
你对该游戏感兴趣吗?【】 【】 【
】 【】 【】
风过留声,雁过留影,你过留个言吧!
酿酒成了传奇里的一项热门新任务,饮酒也是增加角色酒量值的唯一途径。但我们面临的难题还有很多
内功,所体现的,或是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比如:35级内功,1200多内力值,恢复速度16点/8秒,攻击
传奇晒号窗
比较炫的热血套,让人眼前为之一亮,都是钱啊,有木有。历史人物传奇故事集锦 - 金蝶社区 - Powered by Discuz!
标题: 历史人物传奇故事集锦
作者: 颜如玉& & 时间:
& & 标题: 历史人物传奇故事集锦
“二乔”的籍贯
三国时的“二乔”,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大美人。可最近,“二乔”的籍贯出了“问题”:安徽潜山、浙江义乌、湖北嘉鱼和河南商丘等地纷纷拿出“证据”,请专家考证,论证“二乔”故里“在俺这里”,并对外宣布:要打造“二乔故里”“二乔公园”“二乔故里风情休闲园”等。蕴藏在历史名人背后的旅游经济利益,终于浮出水面。
  潜山:“二乔”故里
  公元199年,即建安四年,年仅25岁的三国名人——周瑜,领着2000名亲兵,追随结拜大哥——孙策,从东吴向西边横扫。迅速“拔皖”,即攻占了“皖”。现在的安徽省简称“皖”,它的来历,就是源于这里是古代皖国的封地,这个“皖国”的中心,就是现在的潜山一带。
  关于周瑜和孙策攻占“皖”的这一历史事件,陈寿在《三国志·周瑜传》中记载:“攻皖,拔之。时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孙)纳大乔,(周)纳小乔。”这里的“桥公两女”,就是大乔、小乔。“乔”作姓氏时,古人又写作“挢”。
  “二乔”虽然绝世美丽,但她们和那个时代的千万女子一样,没有名字;她们的籍贯在安徽潜山。现在,潜山仍有“二乔”当年生活、游玩过的“乔公庄园”,附近还有“二乔”梳洗用水的“胭脂井”。千百年来,胭脂井一直孤寂地晾身野外,可钟情美丽的人们,却一直热心于这口井的保护。现在,人们用水泥钢筋将它包围着,准备当做旅游景点进行开发。
  商丘:“二乔”祖籍地
  河南商丘人加入“二乔”的争抢行列,切入点在乔玄身上。
  正史《后汉书》中有《乔玄传》,称乔玄字公祖,梁国睢阳人。而后汉时的“梁国睢阳”,就是现在的河南商丘。这样,商丘人称乔玄是“俺老乡”。
  《乔玄传》中还说,乔玄是后汉时声名显赫的人物,和曹操的关系很不一般。他出生于公元109年,公元183年去世。曹操刚出道时,很多人还不知道他的能耐,可乔玄见了他就说:“我见到的天下名士太多了,但没有一个人像你!你好好干,前途无量。我已经老了,我死之后,请照顾好我的妻子和孩子!”可见,乔玄是相中了曹操的“伯乐”,对曹操十分信任。
  商丘人说这个“乔玄”,就是孙策、周瑜攻占“皖”时所“得”的“二乔”的父亲——桥公,所以,商丘是“二乔”的祖籍地。
  事实上,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孙策、周瑜攻“皖”是公元199年,此时乔玄已经去世17年,如果乔玄就是桥公,怎么会有“桥公二女虽流离,得吾二人作婿,亦足为欢”的说法呢?可见,乔玄被错误地当成了桥公,这才有“商丘是二乔祖籍地”的说法。
  嘉鱼:“二乔”舅家
  前不久,湖北嘉鱼县即对外宣布:政府今年将投资3000万元建造“二乔公园”,称三国时的美女大乔、小乔曾在嘉鱼“洗遍温泉”,因此,他们准备在该县打造“三国风情景观”。嘉鱼人还决定在景点设立“二乔”大型塑像、“二乔”玉枕根雕,并将“二乔”当年洗浴的天然古井,开发建设成现代风情温泉池……有远古的沧桑,也有现代的开放,显然,这是一张不错的“三国旅游牌”。
  嘉鱼有古战场,这是事实,但嘉鱼人是如何将“二乔洗浴”“草船借箭”等与当地环境糅合在一起的呢?
  嘉鱼人称:“二乔”的父亲是乔玄,乔玄是汉末名臣。早年,他曾寄居在“沙阳堡”的一个中医家,后来,娶了该中医家的千金,生下了大乔、小乔。而这个“沙阳堡”,就是现在的嘉鱼县,因此,可以肯定的是:乔玄是在嘉鱼结婚的,或许大乔、小乔也是在嘉鱼出生的。嘉鱼人还说,嘉鱼是“二乔”父亲的结婚地;孙策、周瑜在潜山“得”了“二乔”,那只能说明“二乔”的结婚地在潜山,而不能说“二乔”出生在潜山。
  可见,嘉鱼人所打的这张牌,主要“证据”建立在“乔玄曾寄居嘉鱼”的基础上。嘉鱼人已经投资打出这张“二乔牌”,并注册了“二乔故里”旅游商标。
  义乌:国丈故里
  当“二乔”故里有了这些说法后,浙江义乌人称“实在坐不住了”!
  义乌西南山区的赤岸镇有个乔亭村,该村人称:“这里就是三国时东吴国丈——乔公的老家,是大美人‘二乔’的故里。”
  说这里是乔公的老家,几乎没有任何文献证据,但该村研究“二乔”的老村民冯长银说:“乔亭到处都是‘二乔’的影子,有关‘二乔’的地名、传说,在乔亭实在是举不胜举。古宅建筑有静修堂、漱花堂,这两幢古房子是乾隆年间本地贡生冯鵾为纪念‘二乔’而建的,因大乔年轻守寡,命名‘静修’;小乔是大美人,命名‘漱花’。漱花堂保留着原来的徽派建筑风貌,大台门上的两块石刻,分别刻着‘乔仙处’‘有竺居’,这是2006年该村申报省级文化示范村时发现的。”
  义乌市政协原副主席冯志来说:“古人和今人一样,常常迁徙、寄居,几千年来,只有一个姓住到底的村庄很少。乔亭也一样,三国时期世居姓乔,东晋后为了躲避司马家族的迫害,人丁逐渐稀少。唐朝时,陶姓为主姓。明朝至今,则以冯姓为主。但‘乔亭’作为地名,2000多年来一直没有改变。”
  义乌人调研后发现,目前全国还没有一个直接以“二乔”命名的主题公园,所以赤岸镇率先打出了“二乔”品牌,将“二乔”文化与本土文化、休闲文化充分融合,筹建“二乔故里风情休闲园”,占地300亩、前期投资500万元的休闲园已初现雏形。
  可见,义乌人打的“二乔牌”,是从“乔亭村”的名字上着眼的,如果该村真的“三国时期世居姓乔”,那么,又有什么能证明这乔姓中有“二乔”的父亲呢?至于将那两座清朝的老房子和一连串“成双成对”的地名与“二乔”联系上,这样的附会,已谈不上任何文献或学术上的考证与论证了。
& & 作者:新民
作者: 颜如玉& & 时间:
& & 标题: 焚山求才的曹操与率性浪漫的曹丕
  焚山求俊才
  有一个曹操“焚山求才”的故事,熟悉三国历史的朋友可能听说过。故事的大略是这样:
  曹操的堂弟曹洪,听说陈留有位姓阮的名士,很有才华,就想让他到自己的帐下来做官。谁知这位名士说啥也不肯。曹洪一怒之下,竟用起武力,动起刑罚来了。不想阮名士果然硬气,任你威逼利诱,就是不低头。曹洪一看没办法,就把这件事告诉了曹操。曹操也早听说过这人的名声,心想,这是个高士啊,难道是他看不上曹洪?于是,他亲自派人征召,对人家说,你不愿给曹洪当手下,那就到我这儿来做官,(这总可以了吧。)不成想,派去的人很快跑回来禀告,那名士非但没有理会,竟还连夜逃奔山里去了!曹操这下也来了气,立刻派兵围了那座山,四周放起大火,烧也要把他烧出来,就不信这人他弄不到手。 当然最后,还是我们无兵无武的文人低了头,乖乖地走出山,不管心里乐意不乐意,还是来到曹操府里,给他当了记室 。
  这位逼得曹操“焚山”才求得的“俊才”,名字叫阮瑀,而他,正是竹林七贤里的大诗人阮籍的父亲。说起竹林七贤,就让我们从阮家的故事来开始吧。
  别看阮籍在历史上名声赫赫,又是文学家,又是思想家,但他父亲阮瑀,也不是个简单的人物。阮籍名列“竹林七贤”,而阮瑀,早就跻身“建安七子”,虽然文学成就没有儿子高,但在当时的文坛,也是数得着的大才子,是曹操手下的著名“才臣”之一。阮籍后来的成就,跟这个家族基因,恐怕也有很大的关系。
  阮家是个士族,而且“家风清正”,世代尊奉儒学,虽然算不上显赫,但在当时,也是属于让人们尊敬的家族了。其实,阮瑀对多少也是“篡逆”的曹家,是并不感兴趣的,他的连夜逃奔山中,那不是摆文人驾子,而是真的不乐意。所以,他在曹操手下混事,是颇“不合作”了好一段时间。
  我们都知道,徐庶进曹营,那是“一语不发”,如果说,那只是小说家的杜撰的话,那真实的历史人物阮瑀,他一开始的所作所为,可也跟徐庶差不了太多。阮瑀跟随曹操不久,曹操发兵征讨长安,这样重大的事,自然是要大宴宾客群臣。曹操手下原本人才济济,这等场合,也一定是要歌功颂德,盛赞太平了。文臣们个个热情洋溢,发言的发言,作歌的作歌。只有阮瑀就像传说中的徐庶一样,坐在那儿一句话没有。曹操一看他那神色,再想想从前的事,心里就不高兴了。于是,他吩咐阮瑀,你别坐在大臣当中了,到乐工伎人那边去坐吧。其实曹操的心理也没什么说不通,你不是有才华吗,但你不为国家出力,这才华又有什么用?当个乐工伎人不是正好?
  虽然在同曹操的不合作斗争中,阮瑀已经足够有胆气了,但是这胆气究竟还能坚持多久?难道真的为这个丢了性命?在这威慑之下,阮瑀终于调整了自己的心态。当然,曹操的话是不能不听的,于是他站起来,走到伎人当中,心想,你不就是嫌我不给你歌功颂德吗?这个可有什么难办?他坐好,抚起伎人用的琴,随口就唱了起来:
  奕奕天门开,大魏应期运。青盖巡九州,在东西人怨。
  士为知己死,女为悦者玩。恩义苟敷畅,他人焉能乱?”
  这一曲唱出,不但琴音清激,而且歌声绝妙,让一座人唱的赞歌都黯然失色。曹操是高兴得不能自已,一来欣赏阮瑀的高才,果然是名不虚传;而另一个,也是最让他高兴的,这个一直让他头疼的阮瑀,这回是终于给他表了态。
  也许这件事,对阮瑀来说,是让他彻底扔掉了内心的理想,但无论如何,却保住了他后半生的平安。渐渐地,他和陈琳一起,就成为了曹操最爱重的笔杆子,军国表章等等,都是出自他俩之手。当然,阮瑀的“仕魏”,原本就是带着强迫性的,对这个,曹操也明白得很,所以他用阮瑀,只是用了他的长处,却始终没把他看作亲信,于是阮瑀的官也一直做得不大。
  看了阮瑀的故事,也许有的朋友就会感叹,这是不是郁闷了点,干了一辈子不想干的事!其实也不完全如此。曹家也还是有让阮瑀喜欢的东西的,这就是——他和当时的世子、后来的魏文帝曹丕的交谊。也因为这交谊,刚满三岁的小阮籍,还曾得到了父亲这位“皇帝朋友”的怜惜。
  一位“由性”的君王
  应该说,魏文帝曹子桓可是颇值得一提的人。一方面,他跟阮家曾有不错的交情;另一方面,这位皇帝,他也是“由性”之风的亲身实践者!虽然他没像嵇康他们那样,为“由性”找到理论上的依据,但那行为举止,比起嵇康阮籍来,也丝毫不见逊色。而且最重要的,他可是一位皇帝!在那时,儒家本来就不像汉朝时那么有地位,而在曹丕的“模范带头”作用下,大家就更懒得把忠孝节义之类放在心上了。所以说,魏晋这“放任”之风的形成,曹丕可是“功不可没”的。来看看他和大才子们的“由性”故事:
  其实不只阮瑀,“建安七子”的另外几位——陈琳、王粲、徐干、应玚、刘桢,也都是曹丕的好朋友。甚至“建安七子”这个流传千古的名头,还是曹丕在自己著名的大作《典论》中给他们一块儿起的。曹丕跟这几位大才子的交情,或许也有他要拉拢人心的目的,但最主要的,还是因为,他自己也是个浪漫得不行的“文人”,所以他就把他们召集在一起,谈文论道,诗酒弦歌。这是属于“文坛”的事,跟政治一点不沾边。
  大才子们跟随着子桓、子建兄弟,聚集在魏都邺城,铜雀台上,风和日丽,俯仰抒怀,愉快地交流创作理论。我们文学史上最慷慨深沉、意气昂扬的“建安文学”,也就这样诞生了。于是,历史上就把子桓、子建兄弟和“建安七子”在那个时期的交游,称为“邺下*”,这也成为魏晋这个“*大时代”里,一个最绚亮的开头。
  曹丕作为“文坛盟主”,领着一群才子,常常玩着玩着,他就来了兴致,想不起自己是谁了。有一回,阮瑀他们几个在他府里,酒喝到兴起,诗也做得高兴,这时曹丕就想,席间无以为乐,怎么才能让大家更愉快呢?想着想着,居然就想起自己老婆来了。曹丕的这位夫人,那可是人尽皆知的国色天香,就是曹操灭袁绍时,他得来的袁绍儿子的老婆甄氏。曹丕越想越有趣,就把甄夫人叫出来,让她一同入席,请大家一起来观看。这可把阮瑀他们为难坏了。世子是好朋友不假,但他说不准就是日后的皇帝,这可怎么能看呢!于是个个低了头,眼皮也不敢抬。只有刘桢是个胆大的,心想,他自己都不在乎,我又为什么拘泥呢?刘桢索性抬起头来,把个绝美的甄夫人饱饱看了个够。结果不成想,这事曹丕虽然高兴了,但却着实惹恼了曹操。曹操一听说,这小子居然干出这等事,二话没说,就把刘桢治了罪,要不是被劝住,险些就把人家杀了。
  关于曹丕的“由性”,还有一个很经典的故事,也跟他喜欢的这些文人朋友们有关:
  “建安七子”里,阮瑀的最大长处是作诗,好几首专写老百姓生活疾苦的作品,都是流传下来的名篇。但要说综合水平最高的,得数王粲。他的《登楼赋》等等,非常有名。王粲是“七子”里最后一个去世的,曹丕这时已经是魏国太子,要继承曹操的大业了。他带着文武**们去给王粲送葬,眼看这些朋友们,一个个凋落,他心里难过,却又不知怎么表达追思才好。这时,他就想起王粲的平生嗜好来了,于是看看**们说:王仲宣(王粲,字仲宣)生前最喜欢听驴叫,我们就一起来学驴叫,为他送行吧!这王粲也是高人,喜欢听啥不好,居然喜欢听驴叫,或许高才的人难免会有些独特的爱好吧。**们面面相觑,不知所以,但又不敢不听。于是,就在曹太子的带领下,大家齐声驴鸣,声音此起彼伏,把个王粲的葬礼搞得好一番别开生面。
作者: 颜如玉& & 时间:
  阮瑀是在王粲之前去世的,死时才不过四十来岁,丢下了妻子和三岁的阮籍。阮家原本就不是显赫的家族,阮瑀也没当多大的官,他这一死,家门一下就更显得凋落。不过,让阮籍的母亲没有想到的是,贵为世子的曹丕,居然在这时,跑来探看他们母子了!于是,刚刚三岁的阮籍,跟这位“由性”又多情的皇帝,还曾见上了一面。只不过那时他还小,可能还不记事呢。
  曹丕来看望生前好友的遗孤,看着年轻的母亲和幼小的孤儿,伤心得不能自已,当即提笔,写下了一篇《寡妇赋》,赠给这母子俩。仿佛这还不够表达他的怜惜,他就让王粲跟着一块儿来写。曹丕在序中说:
  陈留阮元瑜(阮瑀,字元瑜)与余与旧,薄命早亡,每感存其遗孤,未尝不怆然伤心,故作斯赋,以叙其妻子悲苦之情……
  也许,这件事对于曹丕来说,只是他性情的自然流露,并没有什么特意而为。但是,这对小时候的阮籍,可是十分重大的。虽然当年阮瑀跟随曹操,那是出于无奈,但年轻时的阮籍,他对曹家却多少是有情意的!本来阮籍出生的时候,天下就几乎变成了“魏”,他当然是一辈子也没食过“汉禄”了,对那已成往事的“大汉”,根本没什么印象。幼年的孤苦中,这位当时的世子、后来的皇帝的关怀,无疑会深深地印在他心里,没准还是他内心深处一直的骄傲。阮籍十几岁的时候,就是满怀着一腔报国的热情,渴望能在当世建功立业。那他要报的这个“国”,到底是哪个“国”?当然是“魏国”!而不会是“大汉”,更加不会是“大晋”了。
  公元220年,大魏黄初元年,曹丕成功地实现禅位,当上了皇帝。而这时的阮籍,也已经11岁。魏国经过曹操多年的经营治理,实行屯田,兴修水利,老百姓的日子也过得好了起来,已经出现了一番“治世”的气象。曹丕在这方面,则继续推行他父亲重视农业的政策,国家的政局又比较稳定,于是国力进一步攀升,多年战争的破坏被消除了,经济发展的程度,甚至超过了太平时期的东汉。阮籍就在这样的时代中,走进了他的少年。他的确是充满了希望,或许还认为自己是“正得时宜”,于是,像所有攻书学剑的青年士子一样,报国济民、扬名于世的愿望,就在阮籍的内心里热情地萌发起来了……
  昔年十四五,志尚好诗书
  竹林的第一位主人公正式出场,不妨先来说说他的个人简况:
  阮籍:字嗣宗,号“步兵”——古人年满二十才取字,这时候阮瑀早不在,阮籍取字“嗣宗”,看来年轻时,他还是很以振兴家室为己任的;阮籍这辈子当的官不少,只有那个“步兵校尉”,似乎才让他最满意,于是后人就都喜欢称他“阮步兵”。
  居住地:陈留尉氏——现在的河南省尉氏县。这个地点离当时的政治中心洛阳、嵇康的住地山阳都不远,后来“竹林之游”的出现,也跟这个“居住地”有不小的关系。
  生卒年: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死于魏常道乡公景元四年(公元263年),终年53岁 ——阮籍出生的时候,国家还是叫“汉”,但政权早已被曹家所掌控;阮籍去世的时候,国家也还是叫“魏”,但政权又早已被司马家所掌控,他死去两年后,司马炎模仿曹丕搞了“禅代”,建立了西晋,曹家就把原本“禅”来的天下,又“禅”给了司马。
  历史评价:头衔着实不少——魏晋时期的思想家、文学家、音乐家;著名的玄学名士;“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之一。
  艺术成就:文章和诗歌都非常好,尤其擅长五言,八十二首《咏怀诗》引领了当世文坛,即使在整个文学史上,也颇引人注目。
  关于阮籍小时候的事,流传下来的不多,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的话,那就是:一个诗礼之家的天才少年,在孤独中,立志、修文、习武的完美成长历程。
  阮籍的确是个天才。史书说,他很小就有“奇才异质”,八岁就能写文章。其实,还不止这个,实际上,*岁的阮籍,不但已经出口成章,而且还懂得了用弹琴来舒遣自己的心情。这大概是由于父亲的基因,还有他家良好的家学修养了。“没爹的孩子早当家”,世代儒学的家风,让小阮籍觉得,阮家这一支的兴衰就在自己肩上,虽然叔叔和堂兄会时常来照料他,但那终归不是至亲,他就想赶紧长大,好干出一番事业,这样,才算对得起早死的爹和在孤苦中把自己养大的母亲。
  阮籍对自己人生的设计很完美,不但要满腹经纶,治国安邦;还要能驰骋杀场,建功立业。大概我们古代的文人都是这个路数,东坡不也曾梦想,“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吗?不过这对东坡,的确只是“梦想”,但对阮籍,他可是付诸了行动的。当然,最必要也是最经典的,就是这两方面:攻书和学剑。
  在著名的《咏怀诗》里,第十五首,阮籍这样写道:
  昔年十四五,志尚好诗书。被褐怀珠玉,颜闵相与期 。
  当年十四五岁的时候,我立志成为德行高尚的人,最爱研读《诗》、《书》这样的经典。虽然穿着粗麻的短衣,但心中却怀抱着像珠玉一样高贵的品德,像不慕荣利的颜回、清高重孝的闵损,他们才是我的同道,是我所倾慕的人……
  很清晰了,阮籍这一生的学问,就是从儒学开始,他最喜欢钻研的书,是儒家的经典《诗经》和《尚书》;最喜欢的古人,是颜回和闵损,而这两位,都是孔子的得意门生,是儒家推崇的大贤。虽然后人说,竹林这七位“贤者”,他们都“雅好老庄”,但是,他们可不是一生下来就都认准了老庄的。真正这么干脆的,大概只有嵇康一位。
  阮籍研习了儒家经典,为实现远大理想做好了理论上的准备;但是,他也没忘了对自己另一方面的历练,于是,在“攻书”的同时,他又兴致勃勃地学起了——击剑。《咏怀诗》第六十一首,记录了这“少年习武”的故事:
  少年学击剑,妙技过曲城。英风截云霓,超世发奇声。
  挥剑临沙漠,饮马九里垌。旗帜何翩翩,但闻金鼓鸣。
  军旅令人悲,烈烈有哀情。念我平常时,悔恨从此生。
  这样一看,以“大文学家”头衔名垂青史的阮籍,他小时候这剑艺,竟还是相当不错的!俨然就是个少年高手。这首诗写得凝重感伤,一看就不是戏作,这“妙技过曲城”、“超世发奇声”,就算有点文人的夸张,但肯定也不会完全没有来由。史书记载阮籍的相貌,说他“容貌瑰杰”、“志气宏放”——这分明是英爽大侠的气质,哪还是孱弱文人的模样。不过可惜的是,阮籍这“剑艺英风”,一辈子也没能派上用场(虽然后来当了步兵校尉,是个武职,但那时,他的主要目的已经是喝酒,正经差事估计没放在心上),像“挥剑临沙漠”、“旗帜何翩翩”,那就只能是他心里的美好向往了。
  经过了十几年的修炼,这时的阮籍也算“文武双全”,一个模范教育下的“大好青年”就这样完成培养,开始走向社会了。他聪明、正义、热情、有才华、有理想,觉得整个天下都充满了阳光……看来,这“大好青年”还真是千古皆然,无论什么时代,那特质都不会有多大改变,倒让人不由感叹起那句话来:历史永远不会重复,但人生,却永远总是那些。
  “大好青年”阮籍走向了社会。然而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我们必须说,阮籍并没有出生在一个好的时代里,他后来活得那么不成话,简直成了“天下放纵第一人”,那不能都去怪他。从他“走向社会”的时候,社会就已经开始扭曲了,而且越来越扭曲,直到他死后,才又重新建立起一个正常点的秩序。
  阮籍出道的时候,在社会上引领着风尚的,正是一群浮华公子哥。不过,我们不要小瞧这群“浮华公子”,这可是很不寻常的一群人。他们就是,被后人喻为“魏晋*第一代翘楚”的——正始名士 。大概是因为轻薄的作派,这些人在历史上的名声并不好,至少远比不上“竹林七贤”,但是,若论起在学术上的贡献,他们可是绝不输给竹林的。
  阮籍二十出头的时候,正是正始名士走向辉煌的时候,他们的代表人物何晏、王弼、夏侯玄、邓飏、李胜、丁谧等等,已经在京都洛阳红极一时。这些公子们个个出身显贵,又极富才华,相互间推崇标榜,一时间就成为了整个天下的聚焦。
  阮籍拿着那质朴的眼神,瞧着这些贵公子,可是,却越看越觉得不对劲。照阮籍的理解,在儒家的良好教育下,文人们就都应该端端正正、气质深沉才对,可再看这些人,却完全不是那么回事。难道这群贵气十足又浮华成性的公子哥,就真的成了天下文人的典范?阮籍越看越摸不着头脑,第一次来看这个社会,就这么不可理解,跟他一向的想像,可实在差得太远了。
  这里,我们也不妨替阮籍解解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为什么这个时代的文人,竟都变成了这样?其实,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儒家在这个时候,已经衰落了!儒家在经过了汉朝的黄金盛世以后,因为历史的原因,还有它自身出现的问题,已经不能很好地解决天下的事了,于是,它就没有了不容置疑的尊严。正始名士,那是一群最早的“玄学”人物,早不把儒家看得有多重了。无论这些人是不是得人心,但他们却无疑代表着社会的“新生事物”。其实跟人家相比,倒是阮籍落伍了。只是,这时的阮籍可不懂什么叫做“玄”,他还要在儒家给他描绘的理想盛世里,沉浸上好一段时间呢。
  阮籍真不是一个好命的人,一走向社会,就碰上了大难题。他梦想着要“报国济民”,那就必须得到当权者的赏识,让人家给他“报国济民”的机会,然而得到当权者的赏识,那就必须得——出名!但是,现在的阮家,已经没有了被人青睐的资本,魏文帝曹丕已经死了五六年,这个并不显赫的家族,早被贵人们抛到了脑后。那么阮籍还有什么办法?也只剩了一条路可走,那就是——混到那些贵公子当中去!虽然,阮籍真是看不上他们,但无论如何,人家是当今的时尚,也只有通过跟他们的交往,才能让自己渐渐地被天下得知。
  看后来的这些年,阮籍果然是这么干的,只是……他干得颇不情愿。一方面,他一直和这些公子们保持着交往,但另一方面,却又绝不肯变成他们那样的气质。所以几年后,阮籍的确是出了名,但却又始终不在那个能引领风尚的名单里。人们都已经知道,陈留有个阮嗣宗,不错,有才华有见识,但那无疑是个“规矩人”,还一心地抱着儒家那一套,没什么与众不同的……这样看,阮籍的年轻时代,还真是挺郁闷。而经过了这几年,阮籍也已经和刚出道时不太一样了。虽然心里的热情并没有死掉,但那浪漫和美好,却已经消减了一大半。
  不管怎样,阮籍终于有了名,这时他已经三十岁,也终于开始得到大人物们的关注。然而偏在此时,一件不得了的大事却突然发生了,让阮籍那刚刚重新萌发的“报国热情”,再一次遭到了无情的打击——公元239年,曹丕的儿子、在位十三年的魏明帝曹睿忽然病死了。曹睿把皇位传给了年仅八岁的养子曹芳。后来因为这孩子成年不久,就被司马师废为了“齐王”,所以连个皇帝的谥号也没能留下,于是历史上就只把他称为“齐王曹芳”。
  齐王曹芳继位的第一个元日,正是公元240年,从此,魏朝就进入了“正始”年间。而“正始”这个年号的到来,无论是对大魏、还是对正始名士竹林名士,大家的命运都开始发生了难以意料的转变。
作者: 颜如玉& & 时间:
& & 标题: 美男潘安的結局被滅三族
潘安(247—300),字安仁,西晉文學家,河南滎陽人,「姿容既好,神情亦佳」。作為西晉文學的代表,潘安在文學史上有一定地位,他擅綴詞令,長於鋪陳,造句工整,時人稱他是一個憂鬱的美男作家。& &
& & 雖說史書上並沒有詳細記載潘安到底五官如何、身高幾尺,他的美貌卻是毋庸置疑的,因為在那時候他就已經有了大批「粉絲」了。潘安每次出去遊玩的時候,總有大批少女追著他,那絕對就是個追星的架勢。追著潘安的一批批少女老婦又是給他獻花,又是給他獻果。潘安每次回家的時候,都能夠滿載而歸,這也就成為了「 擲果盈車」這個典故的由來。《晉書·潘岳傳》裡記載有這個小故事。潘岳每次上街都能弄一車水果回來,自然惹人羨慕,而當「時張載甚醜,每行,小兒以瓦石擲之,委頓而返。」《世說新語》中記載的醜男還有左思:「左太沖絕丑,亦復效岳游遨,於是群嫗齊共亂唾之,委頓而返。」張載是被小孩子扔石頭亂砸,左思則更慘,挨女人們一頓亂唾。張載和左思都是當時著名文人,擲果與擲石、亂唾絕然相反,這讓潘岳的名聲更大了。& &
& & 潘安這個風流倜儻、才華橫溢的才子,在仕途上卻屢屢受挫。司馬炎建立西晉後,22歲的潘安任太尉賈充的屬吏,他做了一篇《藉田賦》被司馬炎大加讚賞,卻招致了朝中大臣的忌妒,由於他們從中作梗,潘安十年沒有陞遷。潘安一生之中做官最高做到黃門侍郎,還做過多年的七品縣令。雖然懷才不遇,潘安還是勤政廉明,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此後在政壇屢升屢降,直到元康六年(296年)前後,回洛陽做京官,經常參與依附賈謐的文人集團「二十四友」的活動,從此走上了一條不歸路。曾經恃才傲物的翩翩少年如今鬢髮花白,飽嘗宦海艱辛,學會了趨炎附勢。為賈氏外戚集團進行文字煽惑。精彩之筆,當數搞垮太子的陰謀。& &
& & 那個時候正是賈氏集團呼風喚雨的時候。賈南風想廢掉太子,潘安也被攪入了這場陰謀之中。一次太子喝醉了酒,潘安就被安排寫了一篇祭神的文章,並讓太子抄寫。太子早已醉得神志不清,依葫蘆畫瓢地寫了一通。潘安拿到太子寫的文章以後,再勾勒幾筆,把它變成了一篇謀逆的文章,導致太子被廢,太子的生母被處死。雖不是策劃者,但潘安在這起陰謀中顯然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 & 太子死後,趙王司馬倫以為太子報仇為名,聯合另外七位司馬家的皇族一起發動了兵變,入宮除盡賈氏黨羽,史稱「八王之亂」。潘岳從前就得罪過趙王,趙王司馬倫奪權成功後,他立刻抓了潘安,並判了他一個滅三族。
作者: 颜如玉& & 时间:
& & 标题: 被帅哥害死的春秋名将
来源:《说春秋:齐楚崛起》 | 贾志刚
  击败了宋国,吞并了戴国,还附带着歼灭了卫国和宋国的主力部队,郑庄公很高兴。更令他高兴的是他找到了一个成功的模式:联合齐国和鲁国。
  庄公决定克隆这个模式,再进行一次讨伐。讨伐谁?许国。这个小屁国家很讨厌,总是跟郑国作对,现在,是灭了它的机会了。
  于是,黄金搭档再次形成,郑庄公和两大公子领军的三国联军很容易又携手了。唯一与伐宋不同的是,这一次不用假冒王命,对付这个小国家,就不用冒充中央军了。
  ——超男选秀
  打仗打得多了,手下大将也就多了,谁当先锋也就要费思量了,这也算是幸福的烦恼。偏偏庄公是个讲公道的人,凡事一碗水端平。怎么办?
  有困难,找祭足。
  正在家里洗脚的祭足被庄公找来了,劈头就问:“我们猛将太多,谁当先锋颇费心思,不让谁当都不好,你有什么好办法?”
  “选秀啊。”洗脚的祖师爷只说了三个字。
  “好主意。”郑庄公大声叫好。
  选秀大会开始,郑国各路大将都来争夺先锋。
  具体操作是这样的:
  庄公制作了一面大旗,旗杆三丈三尺,大旗旗面长宽均为一丈二尺,上缀金铃二十四个,旗上绣着“奉天讨罪”四个大字。按说,一丈为三米,旗杆不是足足十米长?不然,春秋年代的丈比后来的要短。但是,即使如此,那旗杆也够长。
  旗杆插在一乘崭新的战车上,这乘战车是新订做的新款式,号称“鲁庄公八八型战车”,由军工大国鲁国的一家兵工厂制作,应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制造工艺,堪称“车霸”。据说,这种型号的战车整个周朝只有三乘,分别属于鲁国国君、楚国国君和郑国国君。而且,制作此乘战车的师傅已经去世,再也没有人能制作同样的战车。
  绝版,绝对的绝版。
  “各位爱卿,这乘车霸大家都看到了,这不是我的。那么,是谁的?谁能把车上的大旗拿下来,能够手持大旗步履如常,这车就归谁了,先锋的大印也归谁了。”
  北风刮起,大旗次喇喇叮铃铃地响,若不是被箍在车上,肯定被放风筝了。
  第一个超男出场了,大将瑕叔盈。只见他跳上车去,将大旗取了下来,手持大旗,前进三步,后退三步,气不长喘,脸不变色,仍然将大旗插回车上。
  瑕叔盈面露笑容,这车该归自己了。这么好的车用起来好用,就算将来不打仗了,做个纪念版,也能卖出个好价钱。
  得意得太早了,就算庄公给他,别人也不会答应的,要不怎么叫选秀呢?
  “这有何难?你那是规定动作,我还有自选动作呢。”又一个超男出场了,谁?考叔,颍考叔。
  总有人议论说考叔就靠着当初“黄泉相见”混上去了,是个没屁本事只会孝敬老娘的啃老族,考叔早就想给自己正名。
  考叔跃上战车,一只手将大旗提在手中,跳下车来。
  “哗。”一片掌声,就凭着两个动作,考叔已经在瑕叔盈之上了。
  风儿还在吹,考叔开始自选动作。
  考叔将大旗舞了起来,只见大旗在他手中上下翻飞,前后乱舞,舞了一阵,这才放下。再看考叔,脸色微红——那是活动开了;胸膛起伏——那是心情激动。
  “好。”一片叫好声。
  “好什么好?你那自选动作算什么?我还有难度更高的。”第三个超男出列了。
  这个超男是天生的超男,谁?公孙子都,天下第一美男。
  公孙子都要来争夺先锋,场上顿时没有人说话了,为什么?因为没有人愿意得罪他,他是个心胸狭隘的人,没有人喜欢他。考叔知道,如果把大旗交给子都,那么他一定会想方设法抢走战车和先锋大印。怎么办?考叔急中生智,将大旗挥两挥,裹成一条枪,之后将“车霸”的车辕一把抓了过来,起身就跑。车辕是什么?就是车与马之间控制马的一条棍子。为什么要抢车辕?因为车辕象征着这乘车,换句话说,车辕上有车架号,上面刻上了车的型号和编号。
  子都一看,大怒,去兵器架上顺手抄了一条长戟,就去追考叔。结果,两个人绕着考场跑了一圈,子都愣没有追上。
  “别追了。”庄公下令,当即将“车霸”给了考叔,令他为先锋大将,先行率军会合鲁齐二国军队,进攻许国。
  “哼。”子都气得眼都红了。
  ——暗箭伤人
  三国军队在许国城外聚齐,开始攻城。
  齐鲁两国仗着国家大,有些轻视郑国,因此攻城并不卖力。相反,考叔第一次出任先锋,立功心切,因此郑军攻城最为卖命。
  许国的防守很顽强,三国联军连攻三天,没攻下来。按着计划,第四天三国的主将都要到了。
  “横下一条心,一定要破城。”考叔作了最后的动员,那时候还没有录像看,也没有音乐放,战前动员纯靠嘴皮子。
  第四天一早,郑军开始攻城。考叔身先士卒,夹着大旗亲自登城。别说,主将这么卖命,手下也跟着卖命,考叔竟然率先登上了城头。
  “同志们,冲啊。”考叔没这么喊,不过也基本上喊了类似的一句话。记住,电影上如果我们的英雄喊了这样一句话,基本上他就该牺牲了,考叔没有看过电影,当然也就不懂得这样做的危险。
  城下,美男子公孙子都拈弓搭箭,他的箭术不错,已经射死了不少守城的许军。他原本瞄准了一个许国军官,可是就在这个时候,他听见考叔的那一声“同志们冲啊”,抬头一看,考叔已经上了城墙,突然之间,他有了一个冲动,无法遏制的冲动。
  “你抢了我的车,还要抢我的功劳,我让你抢,抢你妈个头。”想到这里的时候,子都手中的箭已经离弦。
  考叔从城墙上倒栽了下来,连同手中的大旗。
  考叔牺牲了。
  暗箭伤人。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暗箭伤人就是这一次,而这个成语也来自这一次。
  瑕叔盈愤怒了,他以为考叔是被敌人捅下来的,他一把抓起地上的大旗,以惊人的速度上了城墙,没有人能阻止他。
  郑军的大旗竖在了许国的城墙上,郑军士气大振,许国军队瞬间崩溃。
  许国陷落,许国国君逃往卫国。
  三国国君随后来到,见已经攻破城池,于是进城相会。
  这一次,齐国还是不要许国的土地,鲁国也不好意思再要,于是许国就归了郑国。郑庄公将许国分成两半,小的一半还是许国,由许国君主的弟弟新臣为君主,大的一半给了庄公自己的弟弟公孙获。
  ——美男子之死
  郑国灭了许国,但是,郑庄公一点也不开心,因为考叔死了。
  考叔的尸体上有一支箭,从后背一直穿到前胸。毫无疑问,箭是从后面射过去的,其实这很好判断,因为箭是郑国的箭。
  这支箭射得如此准确而且如此有力,这一定是一个将军射的,士兵没有这样的功力。甚至,即便是最善射的射手,从城下能够把城上的人射穿,其力道不是惊人,而是太惊人,没有刻骨的仇恨,是做不到的。
  考叔有仇人吗?经过调查,考叔没有仇人。
作者: 颜如玉& & 时间:
  庄公很愤怒,他非常器重考叔,甚至比对祭足还要器重,因为考叔更忠诚更耿直。所以,庄公发誓要捉住害死考叔的奸人,要杀了他为考叔报仇。“老祭,这个人一定要查出来。”庄公把任务布置给了祭足。
  祭足是什么人?洗脚的祖师爷。他聪明过人,而且善于分析。
  祭足看了考叔的尸体,又带着考叔的几个亲随来到了考叔登城的所在。经过多次的实验,通过那支箭射中考叔的力度和角度,推断出射箭的人当时在什么位置。什么人当时可能在那个位置呢?
  “是他。”祭足得出结论,他其实从一开始就怀疑是他。
  庄公大怒,其实他也猜到了是公孙子都。
  “杀。”庄公毫不客气,自己的亲弟弟都不放过,何况只是一个堂弟。
  但是,祭足阻止了他。
  “主公,不可。”祭足讲出了自己的道理。首先,这是死无对质的事情,如果子都打死不认,实际上他肯定打死也不认,那么杀他倒成全了他,有可能让他成为史上最著名的冤死的大将;其次,子都是公族,还有战功,还是美男子,杀他会引起许多不明真相的人的不满,甚至会说他是因为被嫉妒而被杀。
  “那怎么办?”
  “我有办法。”
  庄公下令,每一百个士兵出一头猪,每二十五个士兵出一只狗和一只鸡,招巫师来念咒,诅咒那个放暗箭的人。
  按着规矩,大夫死后要三个月才下葬。这三个月,庄公派人轮流守灵,第一棒是世子公子忽,之后依次是这次出征的各个将军。世子都守灵了,谁还敢有怨言?
  子都是最后一棒,十五天。十五天里,天天听巫师在那里诅咒自己,心里实在是不好受。不过,子都属于心黑手辣脸皮厚的那种人,也不是太难受。何况,听说子都守灵,很多女人主动前来吊唁考叔,实际上是来看子都,顺便泡泡他。
  不管怎么说,子都过得还挺爽。
  三个月很快过去,下葬这一天到了,庄公率领群臣来到。看见子都泰然自若的样子,大为失望。
  “老祭啊,你的办法不灵啊。”庄公悄悄对祭足说。
  “唉,知道他脸皮厚,不知道他脸皮这么厚。我这精神摧残法百试百灵,谁知在他的身上就不灵了。”祭足叹口气,承认失败。
  按着“千夫所指,无疾而终”的原理,祭足让士兵们出猪出狗,这样士兵们都在骂那个放暗箭的人,足足一万多人啊。这么多人骂,别人死十次了,子都竟然毫发无损。
  祭足又请了巫师,还当着子都的面诅咒他,他还是不死。
  这样的人,祭足真是拿他没办法了。
  葬礼很隆重,庄公亲自宣读悼词,无非是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永垂不朽等等套话。末了宣布:颍考叔为国捐躯,因公死亡,追认烈士。为了纪念他,特决定将车霸的车辕随葬。
  那么那乘战车呢?每个人都很关心。战车是不可能随葬的,那太可惜。每个人都想得到那乘战车,而人们知道只有两个人最有资格。一个是公孙子都,因为他是考叔的副手;另一个是瑕叔盈,因为他是攻占许国的头号功臣。
  “我宣布,那乘战车移交给瑕叔盈。”郑庄公庄严宣布。
  瑕叔盈的泪水夺眶而出,他太感动了。
  “多谢主公,我一定要继承考叔的遗志……”还没等瑕叔盈说出“为建设强盛的郑国奋斗终身”,有人已经跳了出来。
  “主公,为什么战车不是我的?”公孙子都大喊起来。
  庄公原本就在生气,看见他更是气不打一处来,当下说一声:“来人,把箭拿上来。”早有侍从递上一支箭来,正是子都射考叔的那一支。
  庄公接过箭,狠狠地扔在公孙子都面前,喝道:“因为这支箭是你的。”所有人都愣住了,子都也愣住了。
  所有人的眼睛都盯在子都的身上,祭足有些担心,如果子都死活不承认呢?
  子都低下了头,泪水流了出来。他害怕了?他后悔了?
  “主公,从前有了最新型的战车,您第一个都会给我。可是这一次,这么绝版的战车却给了考叔。我公孙子都是天下第一美男,我怎么能没有天下第一豪华的战车呢?我恨他,恨他抢走了我的战车。我,我其实不想杀他,我只是想要一乘最新款的车而已,呜呜呜呜。”子都哭得更厉害了。
  突然,子都止住了哭声,猛地抬头,拔剑,抬臂,横剑。
  一道血光。
  天下第一美男就这样香消玉殒。
  天下美男千千万,为什么子都是第一美男?因为他不仅最美,而且最爱美。
  “战场上的敌人不能令他畏惧,暗箭伤人不能让他惭愧,巫师的诅咒不能伤害他,可是,得不到最美的战车最终让他绝望。”祭足暗暗叹息,让子都自杀的原因不是他被揭露,而是庄公把战车给了瑕叔盈,这让他觉得人生没有意义。
  三个月后,公孙子都下葬,全郑国的美女都来了,甚至楚国、晋国、秦国以及朝鲜的美女都来了许多。郑庄公没有来,但是他派人来宣布那乘车霸为子都陪葬。
  就因为美男爱美,害得郑国两员大将就这么毫无价值地死了。
  所以,美男也是祸水。
  ——郑庄公死了
  每个人都会死。
  英雄也会死。
  春秋的一号男主角现在就面临这样的问题。
  从出台到谢幕,郑庄公的形象几乎是完美的,他基本上算无遗策而且战无不胜。他也很会用人,因此手下都是些能人。
  可是,他也要死。
  郑庄公四十三年(前701年),他五十六岁。五十六岁就死,是不是太年轻了一些?古人说了:人活七十古来稀。基本上,那时候活到五十六岁也算正常了。
  在这里,顺便说一说在此之前中国历史上比较长寿的几个人。彭祖据说活了七百多岁,但是这属于传说,未见于正史。从《史记》中,我们看到几位寿星。
  尧为帝七十年得到了舜作为接班人,二十年之后禅让,又八年后崩。这样算了,尧应该活到一百三十岁上下。舜六十一岁正式掌管天下,三十九年后崩,享年一百岁。周文王在位六十年,推算起来,至少活到八十岁。而周穆王五十岁即位,在位五十五年,享年也有一百零五岁。
  不管怎样,郑庄公只能活到五十六岁。
  在预感到自己要鞠躬尽瘁之前,他找来祭足商量后事。
  “老祭,看这样子我是不行了。你看我这十一个儿子中,谁继位最合适?”郑庄公问。
  祭足一愣,公子忽不是世子吗?世子继位不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吗?现在庄公问这样的问题,什么意思?祭足何许人也,他立即就明白,庄公对公子忽不是太满意。
  “当然是公子忽了。”祭足没有犹豫,他知道这样的回答不能让庄公满意,但是,这个时候他必须力挺公子忽,因为公子忽的老妈邓曼是他帮着庄公娶回来的,从感情上来说,他更希望公子忽接班。“主公,公子忽能文能武,人也谨慎,还有比他更合适的吗?”
  “老祭,不瞒你说。忽是不错,我也喜欢他。可是,你知道政治家最重要的是什么?是心黑手狠。可是忽太善了。相反,突虽然不如他哥哥能干,但是处事果断,下手坚决,我看好他。”庄公说道,他看人是很准的,老二公子突能力虽然差点,但是性格更像自己。
  “不可,主公难道忘了宋国和鲁国发生的事情?接班人一定要立长子才能服众。”祭足答道,其实他也知道公子突比公子忽更适合接班。
  “这样的话,只能让突去姥姥家了,否则一定生乱。唉,只怕这样也避免不了鲁国和宋国的事啊。”庄公考虑再三,接受了祭足的建议,把公子忽托付给他了。
  第二天,公子突被赶出郑国,前往宋国,因为他姥爷姓雍,是宋国的豪族。
  有人问了,郑国不是和宋国是仇人吗?把自己的儿子送过去不是等于给人家送人质去了?不然,此一时彼一时。郑宋两国这个时候正是友好得不得了,同志加兄弟一般。为什么这么友好?那就先说说宋国九年前发生的那件事情。
作者: 颜如玉& & 时间:
& & 标题: 明朝最伟大的诗人为何惨遭屠杀?
历代皇帝对付那些不肯合作的知识分子,向来不会手软。骂娘的有之,羞辱的有之,流放的有之,砍头的有之,诛十族的有之,腰斩的也有之。但把一个柔弱的文人“截为八段”的腰斩方式,却只有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能想得出并做得出来。明代大诗人高启就是这样死的。
& & 高启(),字季迪,号青丘子,长洲县(今苏州市)人,元末明初诗人。高启出身富家,童年时父母双亡,生性警敏,读书过目成诵,久而不忘,尤精历史,嗜好诗歌,与张羽、徐贲、宋克、王行等十人经常在一起切磋诗文,人称“北郭十才子”。同时,他还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也称作“明初四杰”。虽然同为“十才子”,虽然并列“四杰”,但高启的文学成就要远远超过其他人。
& & 在文学方面,高启可以说是一位天才,也是一位文坛“超级模仿秀”,而且学什么是什么,用纪晓岚的话说就是“其于诗,拟汉魏似汉魏,拟六朝似六朝,拟唐似唐,拟宋似宋,凡古之所长无不兼之”。不过,高启的这种模仿,绝不是流于形式和外表,更不是简单的拷贝和删减,而是“兼采众家之长”,取其精髓,自成一体,丝毫没有“偏执之病”。高启在文学上的最大成就,则是在元末明初这段以演义、小说为主流文化的不利环境下,独树一帜的挑起了发展诗歌的重担,并改变了元末以来缛丽不实的诗风,从而推动了诗歌的继续向前发展。
& & 鉴于高启在诗歌方面作出的巨大贡献,不仅后人尊称他为“明初诗人之冠”,而且历代诗评家也都对他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大清第一才子”纪晓岚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赞誉高启“天才高逸,实据明一代诗人之上”;清人赵翼在《瓯北诗话》中推崇他为“(明代)开国诗人第一”;近代诗人毛泽东干脆把高启称作“明朝最伟大的诗人”。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才思俊逸,风格多样,为中国文化作出巨大贡献的诗人,却被朱元璋一声令下施行腰斩酷刑,而且还要残忍的截成八段,这在中国历代被屠杀的诗人中,可以称得上是最惨无人道的一幕。
& & 把高启送上刑场的是一篇《郡治上梁文》。古代平常人家盖房子上大梁时,都要摆上猪头祭神,点上炮竹驱鬼,作为苏州治所的官方办公大楼建造,更要有一篇像样的上梁文才是那么一回事。时任苏州知府的魏观,便把高启这位隐居在此地的资深文人请出来挥墨献宝。这本是一件很正常、很平常的事情,却让朱元璋抓住了把柄。其一,魏观修建的知府治所选在了张士诚宫殿遗址,而张士诚正是朱元璋当年的死对头;其二,高启写得那篇《上梁文》上,有“龙蟠虎踞”的字眼,犯了朱元璋大忌。
& & 按照朱元璋的逻辑,“龙蟠虎踞”之地当为帝王所居,你高启把张士诚住过的地方也称“龙蟠虎踞”,岂非大逆不道?岂不是另“有异图”?用现在话说,就是“有不可告人的企图”。真是欲加其罪,何患无辞!那么,朱元璋为什么会抓住高启的“小辫子”,迫不及待、冠冕堂皇的非要置其于死地呢?据《明史·高启本传》透露:“启尝赋诗,有所讽刺,帝之未发也。”就是说,《上梁文》中的敏感字眼,只是高启被杀的导火线,而真正的祸根其实早就已经埋下了。朱元璋以此为由磨刀杀人,很明显的是在“秋后算帐”。
& & 朱元璋从一开始就不太喜欢高启,这除了高启不肯接受户部右侍郎一职,不给皇帝面子,不愿顺从,不肯合作外,还在于他写得诗多次有意无意的触动和冒犯了朱元璋。高启曾写过一首《题宫女图》的诗:“小犬隔花空吠影,夜深宫禁有谁来?”这本是一首针对元顺帝宫闱隐私的闲散之作,与明初宫掖毫不相干,可朱元璋偏偏要对号入座,认为高启是在借古讽今挖苦自己,所以记恨在心。再者,高启在《青丘子歌》有“不闻龙虎苦战斗”的诗句,又遭到了朱元璋的强烈厌恶。因为高启写这首诗之时,正是朱元璋率军与元军、陈友谅、张士诚三方强敌在“苦战、苦斗”之际,在朱元璋看来,你高启作为诗人不来呐喊助威倒也罢了,竟然表示不闻不问,你的政治、思想、行动与明政府是怎么保持高度一致的?另外,高启在诗中还有“不肯折腰为五斗米”的句子,表示对做官毫无兴趣,这也正是朱元璋所忌恨的。
& & 朱元璋嗜杀成瘾,这除了对那些帮他打天下的功臣下狠手以外,他也特别热衷于消灭文人。远的不说,单说“明初四杰”,就都无一幸免的逃过他的黑手。杨基被莫名其妙的罚作苦工,最后死在工所;张羽被糊里糊涂的绑起来扔到长江喂了鱼,尸骨无存;徐贲因犒劳军队不及时,被下狱迫害致死;高启则被活活的腰斩成八段,死得最惨。一个被皇帝忌恨和惦记了好久的诗人,迟早是会走上生命绝路的。尤其是像高启这样一个性格高昂自傲的诗人,生不逢时的遇到了像朱元璋这样一位号称“中国第一屠夫”的残忍皇帝,那也只有挨刀的份了。
& & 据有关史料记载,高启被行刑时,是朱元璋亲自去监斩的,这在历史上是不多见的。朱元璋大概是要亲眼看着这位不合作、不给面子,多次用诗文来讽刺自己的文人是怎样一点一点死去的。历代“屠夫皇帝”的凶残程度,莫过于此。高启被腰斩后,并没有立即死去,他伏在地上用半截身子的力量,用手蘸着自己的鲜血,一连写了三个鲜红而又刺眼的“惨”字,表达了对眼前这个当过放牛娃、和尚的农民皇帝的强烈蔑视。
& & 高启,这位当时年仅三十九岁、最有声望的诗人被腰斩处死,绝不只是一个一般意义的刑事案件,更是一个政治事件,这是朱元璋向那些不愿顺从的士人发出的明确、冰冷的高压警告。正是高启被腰斩这一惨剧,才切实加速了明初士风的转变。让人可惜的是,这位天才“模仿秀”从汉魏一直摹拟到宋人,又死于盛年,未能熔铸创造出自己的独立风格。这不仅是他个人的不幸,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悲哀。(刘秉光)
作者: 颜如玉& & 时间:
& & 标题: 被活活饿死的宰相
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丙编卷之六载:
  “有士大夫于京师买一妾,自言是蔡太师府包子厨中人。一日,令其作包子,辞以不能。诘之曰:‘既是包子厨中人,何为不能作包子?’对曰:‘妾乃包子厨中缕葱丝者也。’”
  这个蔡太师,就是北宋末期的大臣蔡京。
  我们在《水浒传》、在《金瓶梅》、在《大宋宣和遗事》这三部古典白话小说里,都读到了他。一般来讲,历史人物都在史籍中存在着,而他却进入口述文学的话本范畴,被说话人予以演义,说明这个人物值得关注。
  这个曾经拥有天大的权力,曾经贪下天大的财产,曾经陪着那个混账帝王宋徽宗,将北宋王朝玩到亡国的,坏得不能再坏的败类,最后的下场,却是谁也无法想象得到,竟活活地被饿死了。这样的一个离奇情节,着实匪夷所思。与罗大经这则随笔所述及的,其侈糜豪富,其穷奢极欲,其享尽荣华富贵的一生,反差之强烈,对比之悬殊,令人咋舌。
  这真让人不得不信世间确有“因果报应”这一说了。
  如果厨娘所言为实,可想而知,太师府的厨房里,有缕葱丝者,那也必有剥蒜头者,择韭菜者,切生姜者的各色人等,是毫无疑问的了。连料理佐料这般粗活,都如此专业化分工,以此类推,红案白案,酒水小吃,锅碗瓢勺,油盐酱醋,更不知该有多少厨师、帮手、采买、杂工,在围着他的这张嘴转。即使当下一个五星级大饭店的餐饮部门,也未必细到连缕葱丝都专人负责。由此可见,这位中国历史上数得着的权奸,也是中国历史上数得着的巨贪。在其当朝柄政,权倾天下,为非作恶,丧心病狂之际,那腐败堕落、淫奢糜烂的程度,到了何等地步。
  一般来讲,害虫的出现,不奇怪,封建社会是一人说了算的官僚政权,是毫无监督的专制统治,从来就是滋生贪官污吏的土壤,而大的害虫出现,还得要有一个纵容、支持、包庇,给他们撑开保护伞的最高统治者。没有皇帝撑腰,这些权奸,不可能一手遮天,嚣张一世的。因此,只要提起蔡京,就得涉及赵佶。而说到昏君宋徽宗,短不了要牵扯到奸臣蔡太师。他俩像一根线拴的两只蚱蜢,难拆难分,谁也离不了谁。
  蔡京(),福建仙游人,字元长,为徽宗朝“六贼”之首。“元更化”时,他力挺保守派司马光废免役法,获重用。绍圣初,又力挺变法派章变行免役法,继续获重用。首鼠两端,投机倒把,是个被人不齿的机会主义分子。徽宗即位,因其名声太臭,被劾削位,居杭州。
  适宦官童贯搜寻书画珍奇南下,蔡京变着法儿笼络这位内廷供奉,得以重新入相。从此,赵佶像吃了他的**药一样,言出必从,计无不售。从此,无论蔡京如何打击异己,排斥忠良,窃弄权柄,恣为奸利,宋徽宗总是宠信有加,不以为疑。
  所以,朝廷中每一次的反蔡风潮掀起,宋徽宗虽然迫于情势,不得不降黜一下,外放一下,以抚平民意,但总是很快地官复原职。从他登基的崇宁元年(1102年),任蔡京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起,到靖康元年(1126年)罢其官爵止,二十多年里,赵佶四次罢免了他,又四次起用了他。最后,蔡京年已八十,耳背目昏,步履蹒跚,赵佶还倚重这个老年痴呆症患者,直到自己退位。
  任何一位领导人,轻信失察、用人不当的事,难免发生。看错了人,看走了眼,被假象蒙蔽,作错误决策,把处理品当优等货,把三类苗当好庄稼,把伪君子当正派人,把野心家当接班者,这都是可能的。但通常,可一可二不可三,宋徽宗甚至于四,一错再错,错上加错,实在是不可救药了。
  一个好皇帝,碰上一个不好的宰相,国家也许不会出问题;一个不好的皇帝,碰上一个好宰相,国家也许同样不会出问题;但一个不好的皇帝,碰上了一个不好的宰相,那这个国家就必出问题不可。北宋之亡,固然亡在不好的皇帝赵佶手里,也是亡在这个不好的宰相手里。
北方的金兵,铺天盖地而来,赵佶逊位了,当太上皇,让他儿子赵桓,也就是钦宗登基接位。弹劾蔡京的奏章,如雪片飞来。其中以孙觌的上疏,最为深刻全面:“自古书传所记,巨奸老恶,未有如京之甚者。太上皇屡因人言,灼见奸欺,凡四罢免,而近小人,相为唇齿,惟恐失去凭依,故营护壅蔽,既去复用,京益蹇然。自谓羽翼已成,根深蒂固,是以凶焰益张,复出为恶。倡导边隙,挑拨兵端,连起大狱,报及睚眦。怨气充塞,上干阴阳,水旱连年,赤地千里,盗贼遍野,白骨如山,人心携贰,天下解体,敌人乘虚鼓行,如入无人之境。”(据徐自明《宋宰辅编年录》)
  这份参奏的对象,与其说是蔡京,毋宁说是赵佶。
  宋徽宗作为文人,诗词一流,绘画一流,连他的书法,所创造出来的“瘦金体”,也是一流。作为皇帝,却是末流,而且是末流中的末流。因为中国老百姓,不需要一个会画画、会写诗、会弹琴的皇帝,而是需要一个不给老百姓制造灾难的统治者。所以,民间文学对这位亡国之君,口碑从来不佳。
  《水浒传》第二回,有一段介绍,说赵佶“乃神宗天子第十一子,哲宗皇帝御弟,见掌东驾,排号九大王,是个聪明俊俏人物。这浮浪子弟门风、帮闲之事,无一般不晓,无一般不会,更无一般不爱。琴棋书画,儒释道教,无所不通,踢球打弹,品竹调丝,吹弹歌舞,自不必说。”
  那时,赵佶还在他的潜邸里做端王,再混账,再败家,再不成器,也只是牵涉到他个人而已。何况他是王子,一个有着太多条件,足可以优哉游哉的花花公子,他为什么不享受,不快活?再说,宫廷中最为忌讳的一件事,就是所有可能成为帝位候选人的成员,千万不能表现出来那种不安于位、跃跃欲试的情绪,弄不好,会招来杀身之祸。因此,赵佶潜心于文学艺术领域,多方涉猎,兴趣广泛,探索追求,学有所成,是他聪明的抉择。因此,他写诗、作画、学道、性放纵,浪漫得过头,风流得过分,我们没有理由苛责他的荒唐。
  然而,赵佶十八岁那年,他的兄长哲宗驾崩,无子嗣。一顶御轿,将他抬进宫里,即帝位。这虽然是天上掉馅饼的美事,但是好还是坏,是走正路还是入邪道,是兢兢业业还是吊儿郎当,是正经八百还是荒淫无耻,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就和大宋江山息息相关了。
  事实证明,他只能当端王,不能当皇帝。他一坐在金銮殿上,凡中国昏庸之君的所有毛病,他都具备,凡中国英明之主的应有优点,他全没有。而且,昏君中最没救、最完蛋、最可怕、也是最致命的弊端,就是远君子,近小人,宠奸邪,用坏人,他当上皇帝以后,整个开封城,成为贪官污吏比赛着谁比谁更无耻、更堕落的罪恶渊薮。
  尽管中国封建社会中有过三百多个皇帝,好的极少,坏的极多。然而,老百姓不怕皇帝他一个人混账,即使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顶多增加一百个讨不到老婆的光棍而已。即使酒池肉林,作长夜之欢娱,耽安宴乐,极铺张之能事,对偌大一个国家来说,是绝对可以承受得了的。但是,最害怕的,是这个皇帝重用一群虎狼来管理国家,鱼肉百姓,那就比天灾还要恐怖。因为天灾的周期短,一年两年,三年五年,也就过去了,而人祸的周期,有时是一辈子,必须等到那个灾难制造者去见上帝时才告终止,这可就太痛苦了。
  这其中,最狼狈为奸的、最为虎作伥的、最推波助澜的、最兴风作浪的,就是徽宗一直倚为膀臂的股肱之臣蔡京。宋人著的《大宋宣和遗事》,虽为民间文本,但把北宋之亡的根本原因,说得一清二楚。
  “这位官家,才俊过人,口赓诗韵,目数群羊,善画墨君竹,能挥薛稷书,能三教之书,晓九流之法。朝欢暮乐,依稀似剑阁孟蜀王;论爱色贪杯,仿佛如金陵陈后主。遇花朝月夜,宣童贯、蔡京;值好景良辰,命高俅、杨戬。向九里十三步皇城,无日不歌欢作乐。盖宝诸宫,起寿山艮岳。异花奇兽,怪石珍禽,充满其间;画栋雕梁,高楼邃阁,不可胜计。”
  “役民夫千万汴梁直至苏杭,尾尾相含,人民劳苦,相枕而亡。加以岁岁灾蝗,年年饥馑,黄金一斤,易粟一斗,或削树皮而食者,或易子而飧者。宋江三十六人,哄州劫县;方腊一十三寇,放火杀人。天子全无忧问,与臣蔡京、童贯、杨戬、高俅、朱、王黼、梁师成、李彦等,取乐追欢,朝纲不理。”
民间谚语说:“鲇鱼找鲇鱼,嘎鱼找嘎鱼。”透出老百姓看透世象的睿智,一下子就把“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个最起码的真理,形象地烘托出来。孔夫子对于小人的许多经典见解,如《论语》中:“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如“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如“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而小人“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等等,直至今天,也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从古至今,以今及古,凡正派人,光明磊落,“君子不党”,公道率真,方正坦荡。而小人在一起,必然要拉帮结派,“群居不义”,寡廉鲜耻,无恶不作。必然要抱圈子,拜把子,拉关系,搞宗派。《水浒》开头,高俅为巴结权贵,表演球技,那“气一似鳔胶粘在身上”,在场人物一见倾心,马上引为知己。凡坏人得志之时,也必是好人遭殃之日。金圣叹批书至此,掷笔一叹:“小苏学士,小王太尉,小舅端王。嗟乎!既已群小相聚矣。”小人想不发达也不行了,林冲想不被充军发配沧州,也是不可能的了。
  世道就是这样,一个小人,独木不成林,也许作不了大乱;两个小人,双木则成林,就有可能作奸犯科。而蔡京,加上童贯,加上高俅,再加上一群无耻宵小,“群小相聚”,那岂不天下大乱乎?
  宋徽宗做皇帝,在政治上一塌糊涂,在经济上一塌糊涂,在军事上,抵抗外侮上,尤其一塌糊涂,在私生活的荒淫无耻上,最为一塌糊涂。
  而所有这些一塌糊涂,无不与蔡京这个位列中枢的决策人物有关。这位混账帝王,对蔡京四起四落,信,疑,复信,复疑,到最后深信不疑,终于,金兵渡河,国破家亡,他和他的儿子,徽、钦二帝,成为俘虏,被押北上,关在黑龙江依兰,也就是那时的五国城,死在冰天雪地之中。
  北宋完了的同时,蔡京终于走到头了,老百姓等到了看他垮台失败的这一天。据《宋史》:“钦宗即位,徙(蔡京)韶、儋二州,行至潭州死,年八十。”“虽谴死道路,天下犹以不正典刑为恨。”
  人民群众虽然没有看到他被明正典刑,深以为憾,但要给他一点颜色看看,以泄心头之恨,以报家国之仇,以吐多年之积怨,也以此杀一杀小人得志不可一世的威风,却是全国上下,异口同声的想法。
  既然不能动他一指头,既然不能打他一巴掌,大家忽然悟到,有一条收拾他的绝妙主意,却是人人可以不用费力,不需张罗即能做到的,那就是在其充军发配的一路之上,不卖给蔡京一粒粮、一滴油、一根菜,更甭说,一块烙饼、一个馒头、一个包子了。没有发通知,没有贴布告,更没有下命令,发文件,街乡市井,城镇村社,驿站旅店,庄户人家,所有的中国人表现出从来没有过的齐心,让他活生生地饿死。
  饥肠饿肚的蔡京,回想当年,那山珍海味,那珍肴奇馐,现在连一口家常便饭,也吃不着了。那时候,他爱吃一种腌制食品“黄雀酢”,堆满三大间厅堂,他转世投胎一千次,也吃不完,现在想闻闻那扑鼻香味,也不可能了。那时候,他想吃一个包子,得若干人为之忙前忙后,现在,即使那个缕葱丝的妇女碰上他,也绝不肯将缕下的废物——一堆烂葱皮,给这个两眼翻白的饿鬼。
  中国人对于贪官污吏的憎恨,是绝对一致的,再也没有比这种饿死蔡京的死法,更让人民大众开心的了。
  王明清《挥麈后录》:“初,元长之窜也,道中市食饮之物,皆不肯售,至于辱骂,无所不至。乃叹曰:‘京失人心,一至于此。’”《大宋宣和遗事》载:蔡京最后“至潭州,作词曰:‘八十一年往事,三千里外无家。孤身骨肉各天涯,遥望神州泪下。金殿五曾拜相,玉堂十度宣麻。追思往日谩繁华,到此翻成梦话。’遂穷饿而死。”
  这就是饿死蔡京的故事。
  蔡京虽然饿死了,但不等于所有蔡京式的人物都饿死了,因此,这个陈旧的故事,或许能让有些人,读出一点震慑的新意来。&&
& & 文章摘自《历史不忍细看》
作者: 颜如玉& & 时间:
& & 标题: 不为美色所动的两位将军
喜欢美色是人之天性,对女色尤然,不近女色者世所罕有,连古往今来的圣贤也不例外。孔子曾说过:“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告子亦云:“食、色,性也。”古往今来,多少帝王将相英雄豪杰,拜倒在石榴裙下,沉迷女色,败国亡身。刘继兴读史时,每读到这类女色祸国的悲剧,都忍不住要为之痛心疾首一番。&&
& & 好在泱泱中华的历史无奇不有,总能给人以慰藉。近日在浩如烟海的史籍中,发现中唐时期有两位将军,生活作风非常之好,好德胜于好色,可令说过“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的孔子大跌眼镜,大开眼界。
& & 唐宪宗元和元年,高崇文将军奉命讨伐割据西蜀的刘辟,一路势如破竹,进入成都。高崇文屯兵有方,休息士卒,市肆不惊。珍货山积,秋毫不犯。最后擒得刘辟押送回京师,蜀境遂平。
& & 刘辟有二妾,都是天姿国色,美目盼兮。众将士劝高崇文纳之,高崇文不为美色所动,执意不要。监军请献给皇上求赏。崇文说道:“天子命我讨平凶竖,当以安抚百姓为先。奉献美人以求媚,岂天子之意么!崇文义不为此。”于是将二位美人配给将吏中之无妻者,将士们悦服。得赏美妻者更是乐得找不着北。
& & 元和十年,韩弘统领淮西诸军讨伐吴元济。诸将中以李光颜作战最得力。韩弘欲结其欢心,在大梁(今开封市)城中觅一位美女,教以歌舞丝竹,饰以珠玉金翠。并派人将美女送往李光颜的军营。当时光颜正举行庆功会。使者将这绝代美女送上,一座惊为天人。光颜从容地对使者说:“相公(指韩弘)可怜我在军旅之中无人照顾,赐以美人。我很感激。但是全军战士数万,都是离家远来服役的。大家生死不顾,我李光颜何忍独自以声色自娱呢!”即于席上厚赠使者,并将美女送还。将士闻之无不感动,纷纷表示愿肝脑涂地以效命。(文/刘继兴)
作者: 颜如玉& & 时间:
& & 标题: 曹操的“西门豹情结”
当年西门豹在邺地发动百姓,凿渠灌田,使邺地百姓安居乐业,让曹操产生了浓浓的“西门豹情结”。图为位于安阳县安丰乡丰乐镇村西门豹祠南的西门渠渠首遗址。
196年至220年,是曹操的最后24年。最后24年,前8年,曹操在许“挟天子”统一北方;后16年,曹操在邺“求自立”建立魏国。
  曹操的爷爷曹腾是个大太监,他要了个儿子曹嵩,想的无非是死后能有人给他烧烧纸,延续自家的香火;没想到曹操超额完成任务,竟然建立了魏国,成了魏王。
  少年曹操,就被东汉太尉桥玄目为天下行将大乱的“命世之才”,是位救天下、定天下的主儿;直到41岁,曹操在天下大乱10多年后,才探索并抓住了救天下、定天下的“命门”,这就是蜀、吴一再攻击的“挟天子以令诸侯”。
  蜀、吴如此攻击,无可厚非,是一种战略选择;曹操“挟天子”,也无可厚非,也是一种战略选择。
  曹操“应天顺民,复何疑哉”。同样,刘备归叛无常,也无可厚非。其实,曹操的“挟天子”与刘备的“汉室之胄”,是一样的。再说东吴,不是也忽悠与“挟天子”一样的“传国玉玺”吗?
  “500年必有王者兴”是中国人信以为真的“天命”,也是谁都躲不开的王朝更迭的强烈暗示。
  曹操有“野心”,毋庸置疑;谁混到曹操的份儿上而能没有“野心”呢?
  周公,可能是。但周公辅助的是自家侄儿,就这,不是还“周公恐惧流言日”吗?
  诸葛亮?左右蜀汉,也许可以;左右天下,他与曹操还不可同日而语。就这,白帝城托孤,刘备不是对诸葛亮还说“小儿刘禅,能扶起来,先生则扶;扶不起来,先生干脆废掉”吗?
  诸葛亮力挺“扶不起来的阿斗”,在刘备看来,也许是一种迂腐,很不值得。照刘备此逻辑,曹操“黄袍加身”,当是没有问题的。
  “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曹操至死,都反对诸将让其“黄袍加身”。
  曹操敬天畏人,他也许怕骂,但他一直被骂着。
  怕啥来啥,这也许是另一种“说曹操,曹操到”吧。
  袁绍与曹操官渡之战一触即发,刘备趁机叛曹,面对诸将“与公争天下者,袁绍也;今绍方来而弃之东(东征刘备),绍乘人后,若何?”曹操云“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有大患;袁绍虽有大志,而见事迟,必不动也”。
  《三国演义》,曹操青梅煮酒,不是也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刘备)与操耳”。
  三国历史星空的英雄,何尝不是唯曹操与刘备耳。
  邺贯大中原
  死,是谁都躲不掉的。60多岁的曹操,不可能不想到死。但他一直没有筹建“寿陵”。
  也许,魏国公曹操觉得,筹建“寿陵”,尚缺一个来自天子的“诏令”。
  不然,“规格”是啥?
  就按“公”的爵位筹建“寿陵”?也许曹操不甘心。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天子进公(魏国公曹操)爵为魏王”后,魏王曹操依然没有筹建“寿陵”。
  按诸侯王的爵位筹建“寿陵”?也许曹操还不甘心。
  毕竟,陵寝是头等大事。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天子(汉献帝)命王(曹操)设天子旌旗,出入称警跸……冬十月,天子命王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车,驾六马……以五官中郎将丕(曹丕)为魏太子”。
  终其一生,曹操至少“不敢”、不曾篡汉,既为人臣,“设天子旌旗”、“驾六马”等,曹操已然“知足”。
  于是,建安二十三年(218年),曹操筹备“寿陵”,颁布《终令》——
  “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临终前颁布遗嘱性《遗令》——“吾死之后……葬于邺之西冈上,与西门豹祠相近。”
  在曹操心中,似乎积聚着一个“西门豹情结”。
  为什么?
  说到西门豹,自然想起“西门豹治邺”——历史上,邺与西门豹不可分离,亦与曹操高陵不可分离。
  邺,从邑、业声,最早为齐桓公所筑,《管子》云:“(齐桓公)筑蔡、鄢陵、培夏、灵父丘,以卫戎狄之地,所以禁暴于诸侯也;筑五鹿、中牟、邺、盖与牡丘,以卫诸夏之地,所以示劝于中国也”。
  此时的邺,是齐桓公称霸春秋的军事重镇。
  韩、赵、魏3家分晋,魏文侯开始争霸中原。
  在战国七雄中,魏国首先实行变法,魏文侯任用李悝、史起、乐羊、西门豹、子夏等人改革政治,兴修水利,发展经济,开疆拓土,魏国一跃成为中原的霸主,魏文侯是魏国百年霸业的开创者。
  三家分晋,赵氏获利最多,魏、韩所得要少。赵氏得到晋国北部,并很快向东越过太行山,占有邯郸等地。魏国核心区域晋东南运城谷地,西边是秦,北边是赵国,东边是新兴的韩国,南边是秦、楚、郑拉锯争夺的陕地(今河南三门峡)。
  魏国山多地少,粮食勉强自给。但是,魏国境内有当时著名的盐产地——盐池(今山西运城解池)。盐销往周边国家,获利颇多。魏文侯以盐业收入建立起一支精锐的常备军,并以变法完成内部利益调整,开始向外“扩张”。
  魏文侯获邺,以邺为陪都,拦住了赵国的南进路线,给赵国争霸中原的战略构想以迎头重击。
  邺是遏制赵国南进中原与魏国争夺地盘的战略据点,魏文侯深知邺之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因此他必须任命一位有能力的大臣,担此重任。经过深思熟虑,他选择了西门豹。
邺地在西门豹的治理下,很快成为魏国牵制赵国南下的战略基地。
  赵国无法突破邺地对邯郸的封锁,一直无法南进中原;魏国则以邺地为根据地,南下争霸中原。
  魏文侯之孙魏惠王(梁惠王)六年(公元前364年),将魏国都城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
  齐桓公筑邺,魏文侯任命西门豹治邺,乃至曹操在邺建立东汉魏国,不远争霸中原。
  而今,107国道、京广铁路与西门豹祠擦肩而过;自西门豹祠向西约3公里,是正在兴建中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道,向东约5公里,是京珠高速公路。
  自古至今,不论战争时期还是和平年代,邺地均为中国大地上的重要孔道。
  西门十二渠
  《西门豹治邺》,是太史公司马迁《史记》里的经典名篇。
  魏文侯时,西门豹担当邺令。他走马上任,访贫问苦,百姓皆云:“是给河伯娶媳妇,才搞得我们这儿民穷财尽。”
  西门豹问怎么回事?都答:“邺的三老、廷掾,每年都赋敛百姓几百万,只用二三十万为河伯娶媳妇,剩下的都被他们和巫祝瓜分了。到为河伯娶媳妇时,女巫遍查小户人家,遇到漂亮女子,就说‘这女子适合当河伯的媳妇’。为此,能跑的都跑了,以致城里越来越空荡,百姓越来越穷困。”
  西门豹说:“到时,希望三老、巫祝都到河边送送新娘,我也会去送送这个女子。”
  到给河伯娶媳妇时,在河边,西门豹认为所选女子不够漂亮,回头对三老、巫祝等人说:“先麻烦大巫婆你禀报一下河伯,说要再找个漂亮女子,迟几天送去。”
  于是,大巫婆被投入河中。
  过了一会儿,西门豹说:“大巫婆为什么去了这么久还不回来?那就叫她的弟子去催催吧!”
  又过了一会儿,西门豹说:“这个弟子为什么也这么久还不回来?再派一弟子去催催!”
  如是者三,西门豹又说:“她们都是女人,不能把事情说清楚,还是请三老替我去说明情况吧!”
  结果,又把三老抛入河中。
  西门豹又严肃地说:“巫婆、三老都不回来,怎么办?那就请廷掾与豪长去催催。”
  至此,“皆叩头,叩头且破;额血流地,色如死灰”。
  从此以后,邺地的官吏和百姓,再也不敢重提为河伯娶媳妇的事了。
  于是,西门豹发动百姓凿渠灌田,《史记》曰——
  “西门豹即发民凿十二渠,引河水灌民田,田皆溉。当其时,民治渠少烦苦,不欲也(不想再干)。豹曰:‘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今父老子弟虽患苦我(怨恨于我),然百岁后,期令父老子孙思我言。”
  《史记》还曰:“至今皆得水利,民人以给足富。十二渠,经绝驰道(横穿御道)。到汉之立,而长吏以为:十二渠,桥绝驰道,相比近,不可。欲合渠水,且至驰道,合三渠为一桥(渠至御道,合三为一,架上一桥)。邺民人父老,不肯听长吏,以为:西门君所为也,贤君之法式,不可更也。长吏终听置之(放弃了并渠计划)。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泽流后世,无绝已(止)时,几可谓非贤大夫哉!”
  而今,在安阳县安丰乡丰乐镇村北丰村与南丰村之间、西门豹祠之南,“西门渠(今又名幸福渠)”依然横穿驰道——今日中国的南北大动脉:107国道、京广铁路等。
  “西门十二渠建成后,邺地遂成当时中国的富庶之区。”安阳市殷商文化研究会会长杨得志先生说,“此后,魏国的史起为邺令,继而修浚;曹操在邺,在西门渠的基础上修筑‘天井堰’,重建邺地灌区。再后,东魏天平年间重新修浚,曰‘天平渠’。而今,其名‘幸福渠’。因为都是在西门渠旧渠道上修浚或重新开凿扩建的,是故百姓还称之为‘西门渠’。”
  曹操在邺之前300多年,西汉司马迁时,西门发式,不可更易;曹操在邺之后100多年,后赵“西门豹祠殿基记”上刻画西门豹像,铭西门豹为“圣人”。
  曹操新来乍到邺地,遗命其墓与当地百姓心中的“圣人”为邻,不占耕地,无疑是曹操“西门豹情结”的一个侧面。
  以西门豹信仰为纽带,曹操入乡随俗,与邺地百姓打成一片——曹操“西门豹情结”,不远政治诉求。
作者: 颜如玉& & 时间:
& & 标题: 曹操文化的罪人么?
原文标题:曹操是中国文化的罪人
  河南安阳宣称发现了曹操墓,专家说法不一,坊间疑信兼有。不管是真是假,安阳已经迫不及待地要以曹操搭台,唱旅游或招商引资的大戏了。当然,在这些举动背后,也有一个历史预设:曹操是个了不起的人物,起码是个成功人士。
  这是中国历史断裂的一个标志。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描绘成奸臣,在传统戏曲中扮成白脸。这种价值判断,其实有很深的文化内涵。这个深层文化内涵,陈寅恪先生已经十分清楚地揭示出来了。
  1956年,陈先生发表了一篇短文,《书世说新语文学类钟会撰四本论始毕条后》。在这篇文章中,陈先生举重若轻,把曹操放到中国历史演进的大脉络中予以评价。这个大脉络,是以儒家精神为骨干的。
  陈先生指出,东汉中晚之世,其统治阶级可分为两类人群。一为内廷之阉宦,一为外廷之士大夫。士大夫出身有大家族,间或有小家族,但绝大多数则为儒家之信徒也。职是之故,其为学也,则从师受经,或游学京师,受业于太学之博士。其为人也,则以孝友礼法见称于宗族乡里。然后州郡牧守京师公卿加以征辟,终致通显。这就是汉代的“察举制度”,它打通了儒家士人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的通道,造就了钱穆先生所说的中国式“士人政府”。
  陈先生接着说:故其学为儒家之学,其行自必合儒家之道德标准,即仁孝廉让等是。质言之,《小戴礼记·大学》一篇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贯之学说,实东汉中晚世士大夫自命为其生活实际之表现。今人多认为,儒家这一套教导与察举制度导致了士族门阀制度,也诱导士人的高蹈虚伪。然而,东汉末年,阉宦作乱,士人奋起抗争。士人若无强烈的道德感与相互激励,社会秩序恐怕早就崩塌。
  曹操所代表的恰是内廷之阉宦传统。按照陈寅恪先生的说法,阉宦传统中人与儒家士族相比有以下特点:第一,出身大抵为非儒家之寒族,所谓“乞匄携养”之类,曹操正属于这一类。第二,士大夫宗经义,以经学相传,阉宦则尚文辞,曹家父子都擅长吟诗作赋,这种能力迷倒了后世很多文学愤青。第三,士大夫贵仁孝,而阉宦本文出于千里马学术导航则重智术。因而,前者行为尚有底线,曹操这类阉宦传统中人则无底线,为了实现个人目标不择手段,放手使用各种权谋。
  只有在这个背景里,我们才能准确理解,为曹操博得无数赞美的“唯才是举”,究竟是何用意。曹操前后发布过三道“求才”令,这三篇文书讲的就一个道理:“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有道德的人没有能力,有能力的人没有道德,道德与能力无关。我曹操要成就霸业,不需要有道德的人,我只要有才能的人,管他是否“不仁不孝”,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即可。此所谓“唯才是举”之真正含义。
  如陈寅恪先生所说,曹操这三道命令,实可视为曹魏皇室大政方针之宣言。盖孟德出身阉宦家庭,而阉宦之人,在儒家经典教义中不能取有政治上之地位。若不对此不两立之教义,摧陷廓清之,则本身无以立足,更无从与士大夫阶级之袁氏等相竞争也。换言之,曹操唯才是举的目的,是为了打击士族。
  为此,曹操终生都在利用权力的诱惑力,摧毁社会对于儒家仁孝廉让等美德的敬重。在他的身上,可以看到杰出的文学才能、军事才能、政治操纵才能,唯独没有德性。京剧《捉放曹》中的“宁可我负天下人”的残忍,就是曹操精神的最真实写照。而相比较而言,曹氏的文臣武将,也确实是有才而无德者居多。
  然而,历史是残酷的,也是公正的:曹操凭借着自己的“才”,凭借着残忍与权谋,统一了北方。这被很多人视为一项历史功绩,但在三国之中,曹氏政权却最早被颠覆。
  这倒不足惜。曹氏统一北方的本质就是消灭了北方多数儒家士族,袁氏兄弟就是这个社会群体的代表,曹氏统治导致北方社会普遍抛弃仁义廉耻,社会风气急剧败坏。结果,即便司马氏以士族身份推翻曹家,但世道人心已经崩塌。其结果,就是八王之乱,然后是“五胡乱华”,南北朝分裂,中国陷入长期动荡、战乱。
  而这一切的开端,就是曹操的唯才是举!古代的史家和小说戏曲家们朦胧地意识到了这种因果关系,所以把曹操描绘成奸臣。他的确是的毁坏者。到现代,有些掌握着话语权的人士给曹操翻案,说曹操是杰出的军事家、文学家、政治家,夸奖曹操统一了北方、推动了历史进步云云。翻案者如此说法,倒也不奇怪,他们都有摧毁传统的抱负。陈寅恪先生则在此时郑重撰文宣告,曹操是的罪人,先生风骨由此可见一斑。
作者: 颜如玉& & 时间:
& & 标题: 民国冠盖群芳的第一奇女子
 冠盖群芳、风华绝代的吕碧城,堪称民国第一奇女子,其一生颇为传奇:身为红粉,而有巾帼女豪之誉,一生伤怀国是,关怀民瘼,痛恨黑暗,同情弱小,又倡导佛学菩提,力主护生。她不仅是“近三百年来最后一位女词人”、诗人,政论家、社会活动家、资本家,还是中国第一位女性撰稿人,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女编辑,中国第一位动物保护主义者,中国女权运动的首倡者、中国女子教育的先驱者……时人写诗赞曰:“绛帷独拥人争羡,到处咸推吕碧城。”
  凤毛麟角之才女
  吕碧城,一名兰清,字遁夫,号明因、宝莲居士。安徽旌德县人,生于清光绪九年(1883年)。父亲吕凤岐乃光绪三年丁丑科进士及第,曾任国史馆协修、玉牒纂修、山西学政等。家有藏书三万卷,诗书自可育人。书香之家的熏陶,使吕碧城聪颖而早慧:“自幼即有才藻名,工诗文,善丹青,能治印,并娴音律,词尤著称于世,每有词作问世,远近争相传诵。”
  吕碧城不仅是大才女,而且是大美人。从时人赠她的“天然眉目含英气,到处湖山养性灵”以及“冰雪聪明芙蓉色”等诗句里,我们也可看出她的美貌来。今传有其照片多帧,着装为欧式衣裙、胸绣孔雀翎、头戴翠羽,风姿绰约,娟秀妩媚,美丽可人。现代著名女作家苏雪林曾誉其为“美艳有如仙子”。
  吕碧城12岁时,诗词书画的造诣就已很高了。这一年她写了这样一首词:
  “绿蚁浮春,玉龙回雪,谁识隐娘微旨?夜雨谈兵,春风说剑,冲天美人虹起。把无限时恨,都消樽里。君未知?是天生粉荆脂聂,试凌波微步寒生易水。浸把木兰花,谈认作等闲红紫。辽海功名,恨不到青闺儿女,剩一腔毫兴,写入丹青闲寄。”
  当有人告诉当时的“诗论大家”樊增祥(和吕碧城父亲是同年进士,曾任两江总督),这是一个12岁少女的作品时,他惊讶得半天说不出话来,断不敢相信“夜雨谈兵,春风说剑”,如此荡气回肠的词章竟出自一个小女孩之手!樊增祥后来曾编辑出版吕碧城诗词,极为喜欢吕碧城的一首《浪淘沙》:“寒意透云帱,宝篆烟浮。夜深听雨小红楼。姹紫嫣红零落否?人替花愁。临远怕凝眸,草腻波柔。隔帘咫尺是西洲。来日送春兼送别,花替人愁。”并在这首词旁批曰:“漱玉(李清照曾著有《漱玉词》)犹当避席,断肠集(宋代著名才女朱淑真词集名)勿论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兵传奇笔下文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