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名字叫葛战士名字的

杨乃武与小白菜中的小白菜是叫什么名字_百度知道
杨乃武与小白菜中的小白菜是叫什么名字
杨乃武与小白菜中的小白菜是叫什么名字
我有更好的答案
《杨乃武与小白菜》中的小白菜的原名叫毕秀姑。中文名:小白菜原
名:毕秀姑历史事件:“清末四大奇案”杨乃武与小白菜出生日期:1856年死亡日期:1930年所处时代:清朝小白菜原名毕秀姑,一说属马,出生于秋季。清末四大奇案之杨乃武案的女主角。关于她的身世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说她是太平军战士的女儿,太平军败后从南京逃难到余杭,父亲死后由喻王氏抚养,也有人说她是余杭仓前毕家塘人,从小死了父亲,母亲改嫁给小贩喻敬天,秀姑随着母亲到了喻家。她是一位白皙美貌的女子,平日喜欢穿白色上衣和绿色裤裙,人们称她为“小白菜”。她后来嫁给了豆腐店的帮工葛品连,在古代中国,女人嫁给丈夫就要随丈夫的姓,所以她也被称为“葛毕氏”。《杨乃武和小白菜》是由时代经纬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出品,高翊浚执导,邱心志、霍思燕、潘虹、修庆、戴春荣、徐敏主演的古装悬疑剧。该剧改编自清末四大奇案之一,讲述了小白菜丈夫患病而死,却被诬陷与杨乃武通奸谋杀,屈打成招最后得以昭雪的故事。
采纳率:55%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以自己名命名道路 “葛宇路”被高德收录是谁的耻辱?
点击量: 回复数:2
近日,一则《如何在北京拥有一条以自己命名的路》的文章在网络上引发热传。文章中称,一位名叫葛宇路的学生从2013年起寻找地图上的空白路段,并贴上自制的“葛宇路”路牌。随后,高德地图等地图收录这条道路,这条本来无名的道路竟以“葛宇路”这个人名来命名。
出现在无名路上的“葛宇路”路牌
  昨天,记者从双井街道办事处了解到,这条道路目前其实还没有正式被命名。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工作人员称,市民不可以私自命名道路,应由专门的地名办公室负责道路取名。朝阳区市政市容委表示,个人不能随意制作并悬挂路牌。另外根据《北京市地名管理办法》相关规定,一般不以人名作地名。
在北京可以拥有一条以自己姓名命名的路?
  近日,在热传的《如何在北京拥有一条以自己命名的路?》文章中,“葛宇路”引发大量关注。文章中称,一个名叫葛宇路的人,2013年前后在双井苹果社区附近找到了一条没有名字的道路,随后贴上了用自己名字制成的路牌。2014年,高德地图上便可以搜索看到“葛宇路”,葛宇路于是“开始制作符合现场环境的正规路牌”。2015年,百度地图也出现了“葛宇路”。
高德地图上标注着“葛宇路”的位置
  文章同时称,“所有快递、外卖、导航、市政标示均可正常使用葛宇路进行定位”。在今年的央美研究生毕业展上,还展出了“葛宇路”这个作品。
  文章大量转发后,也引起了网友质疑。有网友认为这种以自己名字命名道路的做法很有趣,但同时也有网友表示,“根据相关法规,擅自设置路牌的,应该处以罚款”,“道路名称由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命名,对于新修的市政公共道路,交通管理部门向规划部门咨询后,再开展管理工作”。多名网友质疑,此举是否合法合规。
  昨天,记者查询发现,葛宇路1990年生于湖北武汉,曾就读于湖北美术学院,2014年被录取为中央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而“葛宇路”并不是葛宇路本人第一次开展类似的“艺术创作”。在中央美术学院官方微信发表的一篇葛宇路采访中,葛宇路表示,自己在湖北美院就读时,曾把“葛宇路”喷在了校门口的墙上和地上,并用其他工具写在了海报栏、厕所、黑板等地方。
路口两旁设“葛宇路”路牌
  昨天,记者在高德地图和百度地图两款软件上以“葛宇路”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发现均可以查到这样一条路。
  记者根据地图指示来到现场进行探访,发现这条路东西走向,是朝阳区百子湾路和百子湾南二路之间的一条道路,西接黄木厂路,东接九龙山路,将苹果社区分为北区和南区两部分。这条路双向通车,步行不到十分钟即可走完。
  在这条路的两端,记者看到各立有一个白色的长方形“路牌”,上面写着“葛宇路”三个字,两个路牌上面都挂有禁止鸣笛标志,其中一个路牌上面还挂有禁停和限速标志。
  在苹果社区北区工作的孔先生对记者称,此前苹果社区附近原为一家啤酒厂所在地,这条路原本在啤酒厂内部,后来啤酒厂拆掉后修建了苹果社区,修建了这条路,但在附近上班的人也没有过多关注这条路的名字,“就是一条小路,也没说是叫葛宇路还是什么的”。
  苹果社区北区院街艺术区招商中心一位工作人员称,大家一直管这条路叫“葛宇路”,但是具体怎么命名的则不清楚,“2007年的时候建了苹果社区,当时就有了这条路,但是当时没有立路牌,那会就叫南北区之间”。对于路牌是何时立起来的,工作人员则表示不清楚。同时,工作人员称如果遇到需要寄快递的情况,都直接填社区名字和楼号,没有写过“葛宇路”作为收货地址。
  此外,苹果社区南区物业工作人员称,居民都叫这条路为“葛宇路”,但不清楚路名的由来。
街道:这条路尚未正式命名
  对于“葛宇路”是否为这条路的真实名称,以及这个路名的由来,记者询问了苹果社区内的居委会。一位吴姓工作人员介绍,在册的这条路实际叫“百子湾南一路”,“按照原来的社区规划图,南北区中间那条马路应该是通的,只是小区建成比较晚,各方面还没有到位,中间那条待征路还没有打通。实际上和&百子湾南一路&是一条路,当然你也可以叫&葛宇路&。”
  随后,记者询问了双井街道办事处城建科,工作人员介绍,这条路目前还没有正式名字,而如果设置路牌的话需要审批通过才行。
市规划委:市民不可私自命名道路
  昨天下午,记者电话联系了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尚未得知网上热传的“葛宇路”相关情况,不过按照规定,市民不可以私自命名道路,而应该由专门的地名办公室负责道路的取名。
  针对百度、谷歌等地图软件上收录“葛宇路”这一行为,北京市规划委的工作人员表示,地图软件收录并不代表官方承认,官方的备案里面一条道路只有一个名字。一般道路名称都以道路旁边的交通指示牌为准,如果有私自命名路牌的情况,“只能按照小广告处理”。
  北京市朝阳区市政市容委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交通路牌一般是由交通支队设置,个人不能随意制作并悬挂路牌”,而一旦发现这种情况,将由城管进行拆除工作。
  记者查询看到,根据《北京市地名管理办法》,市地名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市地名的命名、更名及其有关的管理工作,市地名办公室的日常工作由市规划国土局领导。根据民政部颁布的《地名管理条例》,地名管理应当按照规定的原则和审批权限报经批准。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决定。条例规定,一般不以人名作地名。
地图公司:收录新路有多种情况
  在热传的文章中,相关网络地图收录“葛宇路”成为了这条路“被命名”的关键,昨天,一位地图内部人士透露,目前可能没法查询当时的收录情况,推测当年收录“葛宇路”时,审核并不严格,看到“路牌”后便直接收录进地图中。
  就一条新路在导航软件上怎么从无到有,记者咨询了高德地图方。相关工作人员介绍,道路上线地图主要是通过自主采集和大数据结合的手段,“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大数据发现小区内部道路,并识别出道路走向和出入口。”
  工作人员介绍,发现新路基本有三种情况:“首先是情报数据,就是各种官方发布的某某路上线,我们会根据这个信息上线;其次是浮动车数据,就是车路过后,结合多用户实际开车产生的行驶轨迹,同时叠加图像资源,我们确定追加道路;再就是用户上报,我们再核实。”
& & 葛宇路:最初只当做一个艺术品
  昨日,记者联系到命名“葛宇路”的中央美术学院学生葛宇路,他表示最初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一条道路只是源于艺术设计,并没有想到会被地图软件收录成为具备功能性的道路名称。对于“葛宇路”的走红,葛宇路本人除了开心还有些忐忑,他害怕关注度上升的同时还会引来争议,由于“葛宇路”最初命名的时候并没有经过审批,他担心“葛宇路”会因此被撤掉。
  记者:最初怎么会想到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一条路的?
  葛宇路:最早的想法起源于一次短期美术史课程,我开始思考名字和我个人的关系,以及私人符号出现在公共场合的某种趣味性。大家通常会选择隐匿掉自己的名字,我决定反其道而行之。
  记者:你怎么知道那条路是没有名字的?
  葛宇路:当时通过搜索纸质地图和网络地图,都没有发现这条道路的名字。最初这条道路只是位于苹果社区内部,后来社区一分为二,我猜想有可能是因为道路狭小等原因并没有相关部门为其命名。
  记者:你在“葛宇路”上都放了哪些标识?
  葛宇路:我查看了附近的道路标识,按照样式在网上定做了两个“葛宇路”的路牌,分别挂在了道路的东西两侧。另外,这条道路的西侧原先就有禁止鸣笛标识,我就在东侧也放置了一个同样的标识。
  记者:路牌放过去的时候有没有跟相关部门报批?
  葛宇路:没有。
  记者:你自己觉得这个行为合法合规吗?
  葛宇路:最初设计的时候我也只是把“葛宇路”作为一个艺术品,没想到后来它能成为具备实际功能的一条道路的名称。但是我意识到这可能会影响市容市貌,也不符合相关法规。
  记者:你是什么时候发现“葛宇路”被地图软件收录的,当时什么心情?
  葛宇路:同学有一次点外卖在地图上发现了这条跟我名字一样的道路,我才知道“葛宇路”被地图软件收录了。当时的心情是复杂的,一是开心,同时也有些忐忑。因为后来我发现有人把这件事情发到了知乎上,就担心“葛宇路”因为过度曝光会被撤掉。
  记者:之前有在北京的其他路上贴过自己的名字吗?
  葛宇路:贴过,我在草场地和亮马桥的一些道路上也贴过自己的名字。我也不清楚为什么只有这条“葛宇路”被地图软件收录,有可能只是巧合吧。
城市里的道路基本上都有名字,刚刚修建的道路除外。
如果一条城里的道路长期处于“无名氏”状态,对于市民来说是很不方便的,要找到一个准确的地址就很困难,说不清方位,有人问路、投递快件等等都成了问题,没有人能说得清楚这是啥地方,而更要命的则是,没有路名,就连地图都无法对这条路作出标示,遑论导航仪了。
对于路名的命名与管理,每个城市都有相关的职能部门,从事必要的管理,这是职责所在,如果滞后与脱节,是市民所不能容忍的。北京作为一个大都市,这项管理更不能出现任何问题,因为她代表了一个城市的形象,一个城市的管理能力。
然而,一个无名氏的道路竟然被一个年轻的后生轻而易举地找到了,并且以自己的真名实姓命名了“葛宇路”,对老百姓而言,葛宇无疑做了一件好事,有人填补这个空白,总比监管出现真空强了一百倍。
然而,法律早就有明文规定,任何路名是不能以个人姓名来命名的,即便伟人也要经过严格审批,否则就是涉嫌违法。这条道路最终会不会改名更性,相信主管部门会根据有关规定进行处理,但我觉得仅此还不够,必须对相关不作为人员进行问责,如果工作及时且到位了,葛宇有再大的能耐也无计可施。北京乃至其他城市究竟还有多少这样的无名氏道路?需要我们举一反三进行排查,尽快补位与命名,否则就是一种悲哀,更是一种失职。
一点,主观上我并没有庇护黑保姆,我只是站在公正的立场说话。
金融界网友反对楼主!
金融界网友反对楼主!
您最近看过的贴子
金融界爱股
尊敬的用户:
为了给广大股友提供更加和谐、健康、有效的交流环境,如果您发现了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言论,请您及时与金融界股吧管理员联系我们也
欢迎您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金融界客户服务中心邮箱:xin..cn
爱股客服电话:010-抗美援朝零伤亡的经典战例&葛岘岭阻击战
1950112910050215
&&1950112838113337
&&3839401131472.538113
337112255210
3200230222
22155130514658
&(本文题目做了改动,并稍作删节)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张灵甫陨身之谜:自杀还是他杀
来源:现代快报
本文来源:《现代快报》日第A26、A27版,作者:张荣 白雁,原题:《张灵甫死因缘何扑朔迷离》  张灵甫死因缘何扑朔迷离  今年2月,经典小说《红日》再上荧屏,剧中,由李幼斌扮演的国民党王牌悍将张灵甫之死再次成为热门话题。张灵甫死亡的历史真相究竟是什么?《发现周刊》记者采访了数位孟良崮战役的研究者和相关当事人,查阅了大量的文字史料,发现关于张灵甫死亡的版本之多,超乎一般人阅读所及,各种说法不一,甚至互相矛盾,令张灵甫的死因更加扑朔迷离。  试图“中心开花”,一代将星陨落孟良崮  张灵甫1925年入黄埔军校4期,参加过北伐、血拼过日本侵略者,具有丰富的指挥经验,抗日战争结束后担任国民党74师师长。整编74师原为国民党军74军,全系美械装备,号称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张灵甫被称为蒋介石第一王牌悍将。这样一位悍将为何会身亡孟良崮?  据《陈毅军事文选》记载,1947年3月,蒋介石调集了24个整编师共约45万人,组成3个兵团,气势汹汹地扑向山东根据地,欲全歼陈毅、粟裕的华东野战军。陈、粟于5月上旬率主力转至蒙阴、新泰、莱芜以东隐蔽集结,寻找战机。国民党军第1兵团司令汤恩伯于是率领整编74师以及25师、83师,进军沂水“跟踪进剿”。孟良崮战役拉开帷幕。  当5月13日黄昏,华东野战军在正面以五个纵队十多万兵力对74师施实围攻,以四个纵队分别从左、右隔开其与国军第83师、25师的相接,再以一个纵队从后面堵住其退路。此时张灵甫凭其74师32000人的兵力及丰富的作战经验,只要向左或右方转进,便可与相距10多公里的国军83师或25师靠近会合,危机自会解除。  然而,张灵甫不但没有迅速撤离,反而将部队拉上了就近的孟良崮山麓,主动让解放军来包围自己。他把自己变作了一只“饵”——在解放军十多万兵力围住他的同时,周边的40多万国军则有了从外面反包围解放军的机会。周边几十万国军,近则只有10来公里,远也不过100多公里。只要四面的国军一围过来,74师不但能解围,而更能实行“中心开花”的效果,使国军创造出大捷奇迹。  然而,张灵甫错估了他的“战友”。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谁也不想在孟良崮过多地损失自己的兵力。张灵甫苦撑三天,也没有得到有力的支援。74师在这场战役中全军覆没。而张灵甫,在5月16日下午三时,出现在华东野战军战士面前时,已是一具尚有余温的尸体——他死了。  张灵甫究竟是怎么死的?60多年来,竟然演绎出若干个互相矛盾的版本。  版本一:张灵甫投降时被我军一名干部当场击毙  记者在日的《华商报》上,看到了新华社华东前线23日的电文:“蒋介石嫡系精锐主力军第一个美械师74师师长张灵甫,已为人民解放军手中的美国武器击毙。”这段电文,明示了张灵甫是被人民解放军击毙的。张灵甫是在什么情况下被击毙的,子弹是从谁的枪中射出的?电文没有涉及。  孟良崮战役40多年后,日,当年在华东野战军司令部任参谋的金子谷,在《文汇报》上发表的《记孟良崮战役》一文中,则说:“战役接近尾声时,我6纵穿插部队一个排,冲进张灵甫躲藏的山洞,张灵甫举手投降,排长恨敌心切,端起冲锋枪将他击毙。”这一隐情公开后,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1996年,在孟良崮战役中担任华东野战军第6纵队政委的江渭清,其回忆录《七十年征程》一书出版,也公开了这样一个说法:“特务团一营三连在指导员邵至汉率领下,首先冲到张灵甫藏身的山洞前,他身上多处负伤,仍坚持战斗,不幸被从洞中冲出的亡命之徒击中,英勇牺牲。三连指战员怒不可遏,用抵近射击和白刃战消灭了占据洞穴和石岩的残敌,击毙敌卫队长,活捉了张灵甫。”  书中还说:“在孟良崮战役中,要说还有什么不足,那就是被我6纵特务团活捉了的张灵甫,却被一名对张灵甫恨之入骨的干部给打死了,真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否则,我们一定要同他叙叙涟水的那段往事了。”  作为参加过那场战役的金子谷和江渭清,他们的回忆应该是可靠的。然而,记者却在《华东解放战争纪实》这本书中发现张灵甫之死的另一个版本。  版本二:特务团副团长何凤山在押解途中击毙了张灵甫  关于张灵甫之死,《华东解放战争纪实》一书是这样记载的:  “5月16日18时30分,四纵曾向野战军指挥部报告,张灵甫为30团所俘,后又失踪,正在清查中。第二天,得知张灵甫的尸体被抬下山来。有的说自杀,有的说在战斗中被击毙。陈毅进行多方调查,才知道战斗结束前,张灵甫和副师长蔡仁杰、参谋长魏振钺等给蒋介石发出最后一封电报,将团以上军官姓名报告蒋介石,表示要‘集体自杀,以报校长培育之恩。’实际上他们都不想死,正犹豫间,4纵战士冲进74师师部所在山洞,张灵甫等均被生俘。在押解途中,6纵特务团的干部见到张灵甫,旧恨新仇涌上心头,头脑一热,开枪击毙张灵甫。”  这个“6纵特务团的干部”,很多人都认为是指特务团副团长何凤山。据说他在押解张灵甫走出洞口后,想到战役中牺牲的战友们,抑制不住心中的怒火,上前用枪顶住张的头说:“张瘸子,你没想到吧,自己竟然会是这样的下场!”谁料,张灵甫怒目叫道:“要杀就杀,少废话。”何凤山一气之下,对准张的头部连开两枪,张当场死亡。  南京军区《陈毅传》编写组成员、曾参与《陈毅军事文选》编辑出版工作的罗英才也赞同“张灵甫为何凤山击毙”一说,但具体的击毙过程他无法确定。  就在记者认为这个版本比较笃定时,却在《中国国防报》上看到了题为《孟良崮战役:老英模揭开击毙张灵甫之谜》的文章。这位名叫葛兆田的老英模遂成为公开承认亲手击毙张灵甫的第一人。  版本三:老英模公开承认亲手击毙张灵甫  孟良崮战役中,葛兆田担任华东野战军23师69团1营2连班长。文中说,日,葛兆田入选了突击小组,并担任主攻,与战友猛攻张灵甫的指挥部。等葛兆田他们冲到74师指挥部所在的洞前,只剩下他、副连长和一名战士。葛兆田持枪高喊:“1营在东,2营在西,3营堵正面,告诉他们缴枪不杀,谁动打死谁!”这时听见敌军指挥部里有人喊:“别开枪,我们投降!”一群官兵随即从指挥部里走了出来。走在最前头的一个军官见只有3名解放军战士,端起冲锋枪就扫。这时副连长受了重伤,葛兆田一下子火了,也抱起冲锋枪“嘟嘟嘟”一梭子。这名军官和一串敌军士兵应声倒地,余下的敌人赶紧高喊:“别打别打,我们真投降!”  待敌人全部走出后,葛兆田数了数,一共83人。葛兆田走过去看那个被打死的军官,他身材高大,肩上有两颗将星,胸前还缀满了勋章。当山风掀起他的裤管时,葛兆田发现他的一条腿是橡皮假腿。  战后,葛兆田听说国民党军74师师长张灵甫没有被活捉,而且他还知道了张灵甫有一条腿是橡皮假腿,是在江西高安战役中被炸断的。葛兆田这时猛然想起,他打死的那个有橡皮假腿的敌军官可能就是张灵甫?但他怕受处分,再加上战事紧张,顾不及多想,所以就把这个疑团藏在了心底。  就在记者试图为葛兆田枪杀张灵甫一事寻找旁证时,原《陈毅》传记组副组长吴克斌却告诉记者,他曾经与何凤山见面并聊起张灵甫之死。让人吃惊的是,何凤山却认为张灵甫是死于乱枪之下的。  版本四:验尸证明张灵甫确死于乱枪之下  何凤山是这样向吴克斌解释张灵甫死亡真相的:日下午2时,部队再次对敌74师发起总攻击。何率领特务团一营参加了总攻孟良崮的围歼战斗。乘胜向孟良崮崮顶北侧山洞74师指挥所前进,战士们越战越勇,很快就攻到了洞口。  当时,何凤山曾追问被战士们击伤的敌卫士队长。他说:“张师长在洞内。”何遂叫部队喊话,命令敌人投降。后见洞内无动静,即命令部队用轻机关枪、汤姆冲锋枪及手榴弹,向洞内攻击。过了一会儿,听到洞内有人喊叫:“你们不要打了,张师长已经被你们打死了。”何凤山立即率人冲进洞内搜索,只见洞内敌人尸体横七竖八,血污满地。  何问被俘的敌报话机台长:“哪个是张灵甫?”报话机台长战战兢兢地指认了被击毙的张灵甫。  认为张灵甫死于解放军乱枪之下的,还有一位名叫盛政权的老人。62年前,盛政权是华东野战军第4纵队司令员陶勇的保健医生,并随军参加了孟良崮战役。日前,记者联系上了居住在江苏如皋市、83岁高龄的盛政权的家人,却被告知,盛老因一次意外中风而丧失了与人交流的能力。但盛老的夫人何云女士告诉记者,关于孟良崮战役中张灵甫死因一事,盛老曾和她交流过,而《战将陶勇》一书中对此也有涉及。  张灵甫死后,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华东野战军第4纵队司令部。当天夜晚,陶勇司令员带上警卫员和盛政权,在当地一个向导的带领下,前往孟良崮74师指挥所寻找张灵甫的尸体。夜色中,他们赶到了目的地,在一只被毁的发报机旁发现了一具身穿将官制服且面部朝上的尸体,并且从他的身上搜到了一个写着“中将张灵甫”的胸章。  在4名警卫员的协助下,盛政权就着4把手电筒的光亮开始验尸。盛政权发现,张灵甫身上有多处枪伤,其致命伤应是前胸的两个枪眼,子弹是直穿心脏从后背飞出的。他判断,两枪眼均是200米以外远距离射击的致命枪伤。枪眼口较小,符合我军战士使用的美制“加拿大”冲锋枪口径。由此可以判断,张灵甫死于解放军乱枪之下。  版本五:张灵甫是自杀未遂后被击毙的  以上几个版本,都是亲历过孟良崮战役的解放军指战员的口述。作为知情人,他们的回忆是有分量的。不过,他们的回忆,和著名作家吴强的小说《红日》中描写的,又不完全一样。  孟良崮战役中,吴强担任华东野战军第六纵队宣教部部长。战役结束后,吴强以此次战役为背景,着手小说《红日》的创作。1957年《红日》公开出版。小说中写道:我军一支小分队出奇制胜地接近了张灵甫所在的洞穴,与洞外及洞里的敌人展开了血肉的拼杀,而张灵甫仍在负隅顽抗;战士们向洞中射出一排排愤怒的子弹。后来,当战士们冲进山洞时,发现狂妄骄横、不可一世的张灵甫亦已毙命。  上世纪60年代,天马电影制片厂根据吴强原著改编拍摄了黑白电影《红日》。电影中,张灵甫在解放军战士冲进洞中时,还手持武器躲在暗处还击,被战士用手榴弹炸死。  如今,在2009年热播的电视剧《红日》中,观众们看到了张灵甫之死的另一个版本:眼见大势已去,张灵甫训斥了不肯自杀的师部副参谋长李运良之后,右手握枪缓缓地指向自己的脑袋。就在此刻,几个解放军冲进山洞。一阵激烈的枪声后,镜头切换,飞快闪过张灵甫左胸的两个弹洞,他的人随即倒在了地上。至于,到底是哪一颗子弹给了他致命一击,并没有做出交代。  艺术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很显然,小说、电视和电影中的张灵甫之死是无法被作为事实来看待的。不过,在电视剧红日播出后,很多人似乎正在形成一个新的印象——张灵甫也有可能是自杀的。  版本六:张灵甫是自杀身亡  南京军区政治部文艺创作室葛洪国主任认为,“张灵甫自杀说”的最大证据可能来自于他的两封遗书。据说,当时张灵甫见突围无望,便写了两封信,一封给蒋介石,告知欲“自杀成仁”的决心,另一封给妻子王玉龄,嘱其抚养幼子。并安排随从参谋逃出送信。不过,据现在出现的最新观点又认为,张灵甫两封遗书很有可能是伪造的。  由萧乾主编的《新编文史笔记丛书·三秦轶事》一书中,收入了曾在国民党74军军部任职的吴鸢的《张灵甫遗书之谜》一文,其中记述,张灵甫的遗书是张的老上司、原74军军长王耀武精心编造的。  吴鸢说,孟良崮战斗刚一结束,蒋介石电询王耀武有无张灵甫等人详情,该师有人到济南否。这时该师恰有少数人逃到济南,内有师部副官赵某。王耀武面询作战经过后,召集副参谋长罗幸理、第一处处长吴鸢、第四兵站副总监郑雍若、秘书主任钟晓林等商议,决定为张灵甫写两封遗书,一致蒋介石,一致其妻。张灵甫长于书法,笔力遒劲,译电科科长李啸梓与张同年,平日喜模仿张字,当即由李书写。经过再三推敲,认为没有破绽,才派人送到南京转呈。而王耀武编造这两封遗书的目的,则是为自己和张灵甫脸上贴金,捞取政治资本。  就在记者对张灵甫扑朔迷离的死因迷惑不解时,却又在1947年8月由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政治部编印的《蒋军七十四师的调查研究》一书中看到这样一段文字:“除张灵甫、蔡仁杰、卢醒等自杀及战斗中击毙七千余名外,其余官兵五千人悉数被俘。”  那么,张灵甫的死亡真相究竟如何?《发现周刊》的记者对此作了进一步深入调查。  到底是自杀的,还是被解放军击毙的?如果他是被解放军击毙的,在具体细节上,为何又会出现多个自相矛盾的版本?1966年6月,当沈映先作为《解放军报》的特约记者,第一次赶赴山东孟良崮,采访经历过那场战役的民兵和群众时,这两个问题就开始困扰他。四十多年过去了,沈映先始终坚信——真相只有一个。可是真相到底是什么呢?  此外,王玉龄老人作为张灵甫的妻子,曾从张灵甫旧部那里了解过当时情景,她是怎样对本报叙述那段历史的呢?  电视剧《红日》,他只关注一个镜头  2009年夏天,南京某建设集团公司的沈映先从朋友那里听说,电视剧《红日》正在热播。沈映先几次三番想看,然而,无奈工作太忙,他始终没能完整地看上一集。  “告诉我,张灵甫是怎么死的?”在和记者谈起这部电视剧的时候,68岁的沈映先这么问。一部长达35集的电视连续剧,这是他最关心的镜头。听了记者的介绍,沈映先若有所思地点头,“这个结论,和电影里不一样。”沈映先说的电影,是指军事题材影片《红日》。该片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刚放映时,引来一片叫好声。然而,几年后,由于特殊的时代原因,电影遭到了猛烈地批判。  “那是1966年初夏,我作为《解放军报》的特约记者,被派到孟良崮,调查当地群众对电影《红日》的看法。”就这样,沈映先第一次踏上了孟良崮。但他怎么也没先到,这次的孟良崮之行,让他有了一个意外的收获。  “我们找到了参加过孟良崮战役的民兵,其中就有沂蒙地区‘金高游击队’队长金维三。他告诉我,孟良崮战役时,他们游击队派出了10多名游击队员,给解放军担任向导。5月17日晚,庆祝孟良崮战役胜利,陈毅司令员请他喝酒时,亲口告诉他,张灵甫自己开枪敲了脑壳。金维三还说,5月18日,他曾带了几个人一起去看张灵甫的尸体,‘头部中弹死的,脸都看不清。’”  显然,游击队长和电影、电视里说的都不一样。张灵甫到底是怎么死的?真相确如金维三说的那样吗?  何凤山不承认是他击毙了张灵甫  1966年以后,带着关于张灵甫之死的疑问,沈映先开始了寻找真相的漫长过程。  “我去过军事博物馆,查阅党史,采访了粟裕、谭震林、江渭清、王建安、皮定钧、王必成(孟良崮战役中任六纵司令员)、张铚秀(孟良崮战役中任六纵某师副师长)等人,得到的结果却更让我糊涂。”  让沈映先感到更糊涂的,就是上文提到的孟良崮战役结束后,华东野战军领导于日和5月30日先后给毛主席和中央军委发的两次报告。这两份报告的内容,沈映先至今仍旧保留在自己的摘抄本上。  5月17日的报告中说:“张灵甫在我指战员冲进洞内之前,已自杀身亡……经验证头部中弹……”5月30日的报告中说:“……经最后反复调查核实,敌74师师长张灵甫……确于5月16日下午2时,解决战斗时,被我六纵特务团何凤山团长等当场击毙。”同一件事情,为何出现两个完全不同的版本?  “粟裕、谭震林、江渭清,他们都提到,5月17日的报告出来后,蒋介石知道了,他借此对国民党将领大吹大擂,大肆渲染张等‘集体杀身成仁’的壮举。很显然,5·17报告自然不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最佳结果,加之有些疑点,所以,毛主席、周副主席、朱总司令都亲自过问死因,而且问得较细。因此,华野首长要求六纵领导对张灵甫之死因,再认真核实一下。”  于是,在第一份报告产生后十三天,另一份报告又出现了。然而,对于这个报告,何凤山本人却不肯承认。沈映先说:“上世纪70年代,我特地到天津找过何凤山。何告诉我,参加孟良崮战役时,他的身份是六纵特务团副团长,而不是报告中说的团长。何凤山还说,孟良崮战役打响后,华野首长在各种会上,反复强调活捉张灵甫的重要性,并以‘打上孟良崮,活捉张灵甫’作为孟良崮战役的口号、一条纪律。活捉张灵甫就是英雄,处死张是违反党纪、军纪。作为党的一名中级干部,何凤山绝不可能随意轻率地击毙张灵甫。”  “盛政权不大可能给张灵甫验尸”  那么张灵甫到底是怎么死的?何凤山告诉沈映先,“特务团冲进洞内,见张灵甫自杀还未死,又补了几枪。”这个说法,和粟裕、谭震林、江渭清、王建安、皮定钧、张铚秀等人的一致。  然而,沈映先心头的疑虑还是没有完全打消。“到底是谁敢违抗军纪向张灵甫开枪呢?为什么在30号的报告里,没有把他们的名字一一列出?”  带着这些疑问,多年来,沈映先一直关注着有关张灵甫之死的新闻报道。对于很多报道,沈映先看后的感觉是——漏洞百出,“就说盛政权给张灵甫验尸的文章吧。5月16日当天,盛政权在四纵,距离现场有一段距离;而且,陶勇作为一个纵队司令员,在部队正紧急转移的夜晚,怎么可能会擅离指挥岗位,亲自带着盛政权上山去给张灵甫验尸,实在是笑话;文中称,盛政权在尸体上搜到了一个写着‘中将张灵甫’的胸章,这更奇怪了,张灵甫一直到死,军衔都是少将。”  这篇文章还称,张灵甫尸体有多处枪伤,其致命伤应是前胸的两个枪眼,是在两百米外射击的,子弹直穿心脏从后背飞出。沈映先认为,“既然张灵甫是被特务团堵着山洞攻击,应是近距离中弹身亡才是,怎么会是二百米开外中弹?而且,一般冲锋枪的射程,二百米以外的距离几达射距极限,是不可能打出从前胸直透后背的贯穿伤的。”  引起沈映先关注的,还有23师69团1营2连班长的葛兆田击毙张灵甫一说,“这个说法就更可笑了,张灵甫的确有条腿在抗战中受过重伤。后来经过治疗好了,走路有点瘸,但绝对不是橡皮腿。”  张灵甫是怎么死的?到底有没有人亲眼见证他死亡那一刻的情景?当沈映先带着疑问再次到来到孟良崮时,他真的找到了这样的人,而且不止一个。  “孟良崮当地群众告诉我,他们亲眼看到张灵甫自杀了”  “我找到了刘云生和张道强。孟良崮战役中,他们和当地群众二十来人,曾被张灵甫的随从强迫带路,也有的被拉去扛炮弹和重武器。号,张灵甫率74师指挥部从孟良崮山下撤到山上的一个洞里,刘云生和张道强就一直和他们在一起。”  5月16日中午11点半左右,刘云生跟随一位姓杨的副官给张等人送饭,见张站在洞口,拿着望远镜的手在发抖。接电副官不断报告,这个援军受阻,那个援军被歼。张灵甫闻言,嘴里痛骂黄伯韬和李天霞。后来,张灵甫被副官推进洞内。  在激烈的炮声里,张灵甫预感大难临头,他给蔡副师长、魏参谋长和杨副官口授给蒋介石的最后一封电报。随后,张灵甫又给妻子王玉龄写了一封信。封好信后,张灵甫交代杨副官设法将信送到南京的妻子手中。  张灵甫的一切举动,刘云生和张道强都亲眼目睹了。时间很快到了下午,一点左右,在枪炮声、在“消灭74师、活捉张灵甫”“缴枪不杀”的呐喊声中,解放军已经冲到洞口。张灵甫亲自监督洞内军官自杀,然后自杀。混乱中,只有副参谋长李运良假装自杀倒地,后被解放军俘虏。冲进洞里的解放军,见张灵甫已死,有人踢翻他的尸体,还恨恨地当胸补了两枪。  沈映先还了解到,后来,杨副官扮成一个群众,并由一位姓杜的群众带路下山。“这位姓杜的同志,我也见到了。他把杨副官送下山,可是在逃跑途中,杨副官还是被解放军活捉,送进了俘虏营。后来,杨副官又从俘虏营逃跑,终于把信送到了王玉龄手中。王玉龄后来去了台湾。”  战场幸存者告诉王玉龄张灵甫死于自杀  让沈映先没想到的是,2000年前后,他无意中得知,张灵甫的夫人王玉龄回到大陆了,并且就住在长沙。沈映先到长沙去找王玉龄,想核实下杨副官是怎么对她讲那一段事情的。可是等他到了长沙,却被告知,王玉龄已经搬走了。  当发现周刊记者把沈映先的事情告诉现居上海的王玉龄时,王玉龄非常客气地表达了谢意。她说,其实,就在沈映先找他之前,已经有两个人捷足先登。  “上世纪90年代末,我带着母亲从美国回到大陆,定居故乡长沙。不久,有人从南京打电话给我。这个人,是原来74师魏参谋长的太太。孟良崮战役中,魏参谋长被解放军俘虏,后来在军事学院教书。魏参谋长去世后,他的夫人一直住在南京。魏夫人说,当时张灵甫要求下属自杀,魏参谋长不肯,后来留在大陆的74军的太太们,都不理他们了。她还说,魏参谋长曾经告诉她,和张灵甫一起自杀的,还有副师长蔡仁杰和旅长卢醒等人。她说的,和杨参谋完全一样。”  王玉龄说的杨参谋,就是沈映先所说的杨副官,他的名字叫杨占春。当年杨参谋逃出俘虏营,几个月后,终于到了南京。“大概是农历八月的样子,衣衫褴褛的他闯进了我在南京西华门的家。他先是告诉我张灵甫自杀的事,然后掏出那封信交给了我。”  后来,张灵甫的朋友和部下来看王玉龄,王玉龄就把信给他们看。他们觉得,应该把信拿给蒋介石看。随后,这封信再见没能回到王玉龄手中。所幸,在信拿走之前,王玉龄拍了照。如今,在孟良崮,张灵甫给王玉龄的信,被做成了石刻。  张灵甫的译电员目击了自杀经过  魏夫人拜访过王玉龄之后,又有一个人找到了王玉龄长沙的家中。  “那一年,我母亲去世了,长沙的报纸就发了讣告,说是张灵甫将军的岳母去世了。不久后,一个叫钟世炎的人找到了我。”  孟良崮战役中,钟世炎是张灵甫的译电员,张灵甫死后,钟世炎被解放军俘虏。钟退休后,一直住在长沙,当从媒体上得知,王玉龄已经回到长沙定居后,他通过统战部找到了王玉龄。  钟世炎向王玉龄讲述了当年发生在孟良崮的事情,“张灵甫他们最后所在的山洞不大,钟世炎和报务组就挤在一个小角落里。张灵甫在孟良崮向上级和友军收发的电报,多由他编译,最后发给蒋介石的电报,也是由他亲手译发的。电报发过不久,张灵甫就自杀了。”  为了证实王玉龄的话,发现周刊记者给远在长沙的钟世炎先生打了一个电话。当听说记者是南京的记者,并且要询问关于张灵甫之死的事情时,对方立刻回答,他不在。随即挂断电话。  虽然没能得到钟世炎先生的亲口印证,不过,在团结出版社出版的《蒋介石王牌悍将张灵甫传》中,记者看到,作者钟子麟曾经成功地采访过钟世炎先生。记者随后联系了身在新加坡的钟子麟。钟子麟说,当时,谈到张灵甫究竟是怎么死的,钟世炎先生显得顾虑重重,不愿详述目击的经过。后来他说:“几十年来我对这个事情的态度一直是沉默,反正你也明白的,就那么一回事,你还是让我继续保持沉默吧。”  一些零星资料佐证了张灵甫自杀说  钟子麟告诉记者,为了追踪74师其他当事人对这宗悬案留下的证言,他还翻阅了大量各地政协的文史资料。其中由留在大陆的原国民党整编第74师旧人所发表的几则回忆文章,引起了他的注意。  在《安徽文史资料选辑第11辑》中,有原整编第74师连长李怀胜的回忆,明确指出“师长张灵甫、副师长蔡某及58旅旅长卢醒”是自杀身亡。  而在《镇江文史资料12辑》中,原整编第74师辎重团团长黄政则回忆说:“张命李运良给蒋介石拟了一个最后的电文……李运良把电稿交报务员派发后,即在洞口用短剑刺破面部、颈部,鲜血满脸,卧地装死。魏振钺趁乱逃出洞外隐蔽。洞内六人呼喊‘国民党万岁,蒋总统万岁’等反动口号,张灵甫命令刘立梓用卡宾枪把五人打死,刘用手枪自杀。”  另外,曾为张灵甫的继任、原国民党整编第74师副师长、重建的74师师长邱维达整理回忆资料的人,后来在《纵横》杂志上发表过一篇名为《张灵甫与孟良崮战役》的文章,开篇称采访了邱维达,并在文中具体叙述了张灵甫命令下属向他开枪自杀的情节。  原74师旧人,在关于张灵甫之死的细节记忆上,几乎同出一辙。他们的说法,和曾经参加过孟良崮战役的当地群众刘云生、张道强以及杜某的一样,都认为张灵甫死于自杀。区别在于,刘云生、张道强以及杜某称,亲眼看到张灵甫用枪打中头部。而74师旧人,却大多认可,张灵甫是命令下属向自己开枪的。  记者将若干证人的证据串起来,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张灵甫举枪自尽身亡后,冲进洞内的解放军指战员为了解恨,又在他的胸口补了两枪。这个结论,可以解释,为什么见过张灵甫尸体的人,有的称他脑部中枪,有的却说胸口有枪眼。
精彩推荐:相关搜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战士名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