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中坝桥山上有几个塔 有没有、塔寺桥,塔

长河两岸尽古迹——正觉寺(五塔寺)和金刚宝座塔
长河全长30多里,原是历代京城的引水河道,它从西山山麓通过昆明湖,至海淀麦庄桥,折向东南,穿过紫竹院公园和北京动物园,遇西直门注入北护城河,再东流至德胜门入“水关”,进积水潭。
乾隆帝完成了对西北郊皇家园林的开发之后,又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完成了对长河的清挖河底,局部拓宽和整理泊岸的工程。疏浚后的长河,成为皇家由大内通往西郊的御用水路,成为乾隆去往万寿寺为母亲祈祷祝寿和去颐和园的专用通道。
据清代《京城古迹考》记载:“桥在西直门外半里……水从玉泉来,三十里至桥下,夹岸垂柳,绀宇亭台,酒旗掩映”。可见水道沿途景色之美。据说从乾隆十六年至光绪三十四年慈禧去世,这200多年间,共有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6位皇帝及慈禧太后走过这条水路。
光绪年间,慈禧和光绪每年都有一大部分时间住在颐和园,据说慈禧一生曾32次去颐和园,在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慈禧在京城内度过浴佛节后,便乘船到颐和园避暑,都会从倚虹堂踏上龙舟,沿长河西驶。所以后来人们干脆称这条水道为“慈禧水道”。
长河两岸风光如画,明清年间就有“天坛看松、长河看柳”的文化景观之说。尤其是动物园北至万寿寺长河一线,全长不到3公里,两岸却集中了大量名胜古迹。如高梁桥、万牲园(动物园)、豳风堂、畅观楼、五塔寺、白石桥、福荫紫竹院、广源闸、延庆寺、万寿寺等等。大量的文化遗存由一条优美的绿色水道串连成了北京最典型的文化风景长廊,有人称之为北京的“清明上河图”,可以说,是世界上少有的城市古运河历史画卷。
北京动物园北面,长河北岸,两根华表昂然而立,红色围墙中间开有一座大门,一条通道往北延伸,通道两侧卧着几只石兽。就是真觉寺,民间称呼的五塔寺,现在的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
它的南面,长河蜿蜒流过,河上架一座汉白玉石桥,石桥那边,就是北京动物园北门。
我沿着长河两岸游览——广源闸、万寿寺、福荫紫竹院……来到五塔寺,却吃了闭门羹。没想到这里闭馆了,期间我多次来这里探访,却一直没有开放。
终于,在历经26个月的漫长等待之后,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馆舍大规模修缮和基本陈列改造已经完成,于日重新对外开放。于是,我终于在两年之后,踏进了五塔寺的大门。
五塔寺又名真觉寺,始建于明永乐年间。
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明成祖遣太监侯显迎印度高僧班迪达来京(今南京,当时朱棣还没有迁都北京)。班迪向明成祖永乐帝朱棣呈献了五尊金佛和印度“佛陀迦耶塔”图样。明成祖与他谈经论法十分投机,封他为国师,并下旨建寺造塔。“西番班迪达来贡金佛五躯,金刚宝座规式,诏封大国师,赐金印,建寺居之。寺赐名真觉”(《日下旧闻考》)。这座寺院是仿照印度骨伽寺修造的,寺内建有金身宝座供奉金身五佛。于是真觉寺成为班迪达大国师的焚修弘法之所。
明成化九年(公元1473年)明宪宗为纪念大国师班迪达,“诏寺准中印度式,建宝座,累石台五丈,藏级于壁,左右蜗旋而上,顶平为台,列塔五,各二丈,塔刻梵像、梵字、梵华,中塔刻两足迹,他迹陷下廓摹耳”(《日下旧闻考》)。并将金身五佛供于塔内。明宪宗在《御制金刚宝座记》中说到,他认为创治了金身宝座仍是“善果未完”,所以下令重新营建殿字,并新创金刚宝座,这样也就完成了班迪达大国师的弘法夙愿。御用监太监钱义主持了寺院重修工程。
也有人考证,明代真觉寺之前,此地是元大都的大护国仁王寺,建寺时间几乎与兴建大都同时期。但也有专家提出反对意见,认为根据其所开列的史籍依据,无法推断出这个结论。而且其考证仅是从文献到文献,在没有考古证明以前,仅是一种假设。&&&
至清乾隆时因避雍正帝胤祯讳,改称大正觉寺。
清乾隆十六年(1751)和二十六年(1761),乾隆皇帝母亲六十、七十万寿,正觉寺被选为祝寿之地,使其有幸被修缮,再次进入皇家寺院的序列。
乾隆十六年第一次修缮,寺内主要殿宇更换黄琉璃瓦顶,升格为皇家寺院。乾隆二十六年再次重修,改建天王殿五间,东西配殿十间,顺山房六间,金刚宝座塔台一座,宝塔五座,重檐亭一座,毗卢殿五间等,寺内屋顶全部换上黄色琉璃瓦。改建后,乾隆为此亲笔撰写了《御制重修正觉寺碑》碑文。
清末一场大火,大正觉寺的佛堂殿宇遭到火灾吞噬,寺院仅剩下金刚宝座和部分殿基,成了一座荒废的寺庙。
民国初年,世人多称此处为“五塔寺”,而“真觉寺”“大正觉寺”的称呼湮灭在历史烟尘之中。此时,金刚宝座孤塔兀立,无人看管,塔刹铜铃等铜制构件多次被盗。为此,1934年北平市公安局制定了保护方案,对塔进行保护。年,对五塔寺进行了基本修缮,重修后的寺院整体仍为凸字形,增修了院墙。门楼及楼两侧共六间南房,院内占地三十亩。
日,北京特别市公署发布接收、保管五塔寺的训令和指令,坛庙事务所也报送了接收、保管的办法、清册和略图。训令发布后,五塔寺的管理状况得到了改善。
金刚宝座塔中国现存约10余处,多为明代以后修建,真觉寺金刚宝座是此种塔中年代较早、雕造精美的一座,堪称这一类型塔的代表。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62年、1973年、1979年我国政府3次维修金刚宝塔座,安装了避雷设施。在修缮的过程中,出土了一批重要文物,其中一件白瓷罐,上有黑底金字,记述了罐内含物并署明成化二年五月十五日纪年;又在塔主心木上发现残存墨书梵文,为研究该塔始建年提供了新的第一手材料。1980年3月成立了五塔寺文物保管所。1987年将北京地区发现和汇集的各类石刻和出土墓志等共1200余件在此展出,并成立了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以收藏、研究、展示北京地区的石刻文物精品。由于博物馆的藏品多为元明清三代帝都特色的石刻,在全国博物馆界中与西安碑林博物相互辉映,成为展示和追忆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场馆。
院门,门两侧一对石狮,门上悬匾额:真觉寺。这里应该是原来的山门殿。
这是根据史籍记载绘制的明真觉寺复原平面图,我们可以一窥当年真觉寺的格局——最南面有一座牌楼,两侧为朝房。中轴线自南而北依次建有为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金刚宝座塔、毗卢殿、藏经楼。天王殿前左右有钟楼、鼓楼,大雄宝殿有东西配殿,西路建筑为僧房,东路建筑为行院。
前面这个高出地面半米的平台,是原真觉寺的大雄宝殿遗址。
大雄宝殿遗址上还有柱础遗存。
从遗存下的柱础数量可以看到,这间大雄宝殿原来面阔5间,进深3间,规模宏大。据记载,寺院正殿原有匾额为“心珠郎莹”,有楹联日:“般若演慈源,妙通筏喻;菩提宏觉路,长炳灯传”,皆为乾隆御书。今均无存。
现在地面上镶嵌有两块铜牌,一块镌刻的是《正觉寺大事记》。
耐着性子抄录如下:
正觉寺大事记
——明永乐年间(),成祖朱棣封进贡五尊金佛及金刚宝座图样的西域高僧为“大国师”,并择地京城西关外,敕建“真觉寺”。
1473——成化年间(1473)十一月初二日,金刚宝座建成。
1751——清乾隆十六年(1751),高宗为皇母崇庆太后六十万寿,修缮真觉寺。因避父皇“胤禛”讳,敕更名为“正觉”。
1761——乾隆二十六年(1761),高宗为皇母崇庆太后七十万寿,再修正觉寺,改建天王殿五间,添盖重檐碑亭,大殿后添砌大墙一道,高二丈五尺,厚五尺,易盖山门、天王殿、大殿、碑亭为黄琉璃瓦。期间,并请千名喇嘛于寺内讽经。
1771——乾隆三十六年(1771),高宗为皇母崇庆太后八十万寿,赏正觉寺接驾喇嘛,赏银一千两,饽饽桌六十张。
1883——光绪九年(1883),据故宫藏《正觉寺陈设册》记,南起牌楼、天王殿、前大殿、塔、中大殿、后罩殿、东西配殿、转角房、僧房、行宫等,计176间,各殿堂的陈列物品,计225件。
1894——光绪二十年(1894),慈禧太后六十万寿庆典,赏正觉寺饽饽桌六十张。
1912——民国初年(1912),金刚宝座前后各仍存大殿一座,塔室壁画残缺。
1927——民国十六年(1927),蒙藏院以二千五百元的售价将正觉寺卖与个人黄坍东。此后寺内除金刚宝座外,房屋建筑俱已无存。
1932——民国二十一年(1932),金刚宝座被散兵强登塔顶,毁掉中塔塔顶上半部。事后经示警将塔下洞门用碑石堵塞,自此无人再能登塔。此后,“正觉寺”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被人俗称“五塔寺”。
1937——民国二十六年(1937),五月十二日,由国民政府出资,对五塔寺进行全面修缮。修塔座,添塔座木门四扇,配齐铁铃,配中塔铜顶,罩亭上下檐添新琉璃瓦,楼梯口外添石柱两根,竖起石碑,添新院墙,高三公尺,建硬山门楼一座,新添瓦房八间,宅地八亩九分。门楼内右侧镶石碑一方,有“二十七年十一月七日完工”字样。重修后,五塔寺归坛庙事务所管辖。
1961——一九六一年,国务院公布“真觉寺金刚宝座”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73——一九七三年,由北京市政府出资,整修五塔寺围墙,金刚宝座明石归安,墁砌散水,台墙石膏勾缝,台面用油膏勾缝,台面*装铁栏杆,琉璃罩亭重新铺瓦顶。
1976——一九七六年七月二十八日,唐山地震,波及北京,金刚宝座东北角墙体出现裂缝,12.8米,北面四道券顶由于结构薄弱,砌体局部坼沉,坍裂,台面上出现裂缝,东南、东北、西南三塔塔刹,宝珠产生错位,西北塔顶的华盖和宝珠……
后面的字迹已模糊不清,很多字无法辩读,好在正觉寺的历史沿革大轮廓已经基本勾勒出来,所以也就不再抄录了。
另一块是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平面图。
大雄宝殿殿基遗址东南角,有一块玻璃覆盖的地面,应该是保留的原地面。不过没有任何说明。
大殿殿基上还保存了大雄宝殿部分须弥座,据说这个恢弘的须弥座上面原摆放的是三世佛。&&&&&&&
金刚宝座塔前的原大雄宝殿遗址上残存的须弥座,雕刻精美绝伦。雕刻有佛家八宝图案:海螺、莲花、华盖、宝瓶、宝伞、盘肠、双鱼、法轮等。使我们能一睹大雄宝殿当年的风采。
须弥座遗存的北面,竖有一块石碑。
这是民国二十六年那次修缮的记事石碑。该刻石记载正觉寺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五月由北平市政府出资对金刚宝座进行全面修缮,至民国二十七年十一月竣工。按照档案记载,五塔寺由“北京特别市管理庙坛事务所”接收管理,虽然当时是日伪统治的非常时期,民国二十九年(1940)九月五塔寺正式向游人开放。
残留大雄宝殿须弥座的北面,就是正觉寺的镇寺之宝——金刚宝座塔了。
它的主体是汉白玉&
、青白石和青砖建成的,在须弥座上面有五个塔,中间一个密檐式大塔,四周四个小塔。最前面有个琉璃重檐小亭,亭子上面是攒尖顶,黄色顶代表是皇家敕建。
金刚宝座塔是古塔的一种。此种形式的塔渊源于印度。公元前3世纪时,印度阿育王为纪念释迦牟尼,在他得道成佛处建造了普提伽耶精舍,即在一个大台座上建立五座塔,五座塔的分布是:中间一座很高大,其四周对称四座较矮小。台座意味着佛的金刚座,五座塔则分别象征着中、东、西、南、北五方佛主。在我国现存众多的古塔中,金刚宝座式塔仅存十余座。真觉寺金刚宝座从造型上看,与普提伽耶大塔相比较,它的规模大大缩小,但它的宝座却有所加高,五座塔的比例也更协调,显现了中国古建的风格,是中国古建吸收外来文化成功的范例。
金刚宝座左右各有一座石狮守卫。
在金刚宝座塔前面,左右还有两株相峙而立的古银杏树,在真觉寺五百多年的沧桑岁月里,只有这两株银杏树,伴随着金刚宝座塔,走过这段荣衰起伏的历史。这两棵银杏树苍郁葱笼,佛门信徒取其高大健硕,果实纯净,枝叶繁茂,像征佛法宏扬,佛门洁净,因此一般寺院多有种植。
金刚宝座前的两棵古老的银杏树,国家保护一级树种,树龄已近600年,金刚宝座建于1473年,而同时移植来的两棵银杏树的树龄一定早于宝座若干年。银杏树又名白果树、鸭脚树等。由于其生长缓慢,寿命极长,自然条件下从栽种到结果要二十多年,因此又称之为“公孙树”,具有观赏、经济、药用等价值。
西侧的银杏树前有一块石碑,上书“长生之根”4个大字。
正中一座雕云鹤八卦香炉。&
塔正前方有一个雕花劵门,通向金刚宝座内室。
券门上方镶嵌有“敕建金刚宝座 大明成化九年十一月初二日造”
石匾额&一方。
进入券门处,有一个过室。室高7米,拱形顶上有一盘龙藻井,造型虽不引人注目,但它却是高等寺窟的标志。
藻井是一种古代建筑顶部的构件,用来提升建筑局部空间的高度,还可以标注建筑的等级,虽然这个藻井比较简单,无法和故宫等高等级建筑的复杂程度相比,但是它仍是盘龙藻井,表明了这个塔的皇家身份。
过室北面,就是“回字形”的塔室。塔室中间筑起方形塔内中心柱,柱宽8米,四面均辟佛龛,内置高1.6米的佛坐像。
南面的佛龛中供奉着佛祖释迦牟尼佛像。
西侧是阿弥陀佛。
东侧为药师佛。
北面是燃灯佛。这尊佛像有些特别。其它三座都是石刻佛像,唯独这一尊为铜铸。下面的木牌说明:原燃灯佛早已丢失,现存为班禅十世所奉。
塔室内设有展览“真觉寺资料陈列”,室壁上有很多的图文介绍,讲述五塔寺的变迁、永乐皇帝建塔的目的、建塔过程、金刚宝座塔的雕刻含义等等。
其中最引人瞩目的陈设是东侧的一根明代木柱,上面绘有红色颜料。
在古人建塔的时候,塔中间要有木头的支撑,这就是一个曾经坍塌的塔的支撑柱。
&在修复古塔的时候,就是在这个木柱上发现了墨迹梵文,五塔寺相关的文字记录,木柱下面发现了一个石龛,龛里有象牙小罐,里面还有舍利子。这些都为确定五塔寺的建筑年代提供了历史依据。
环绕塔室一周回到过室,过室东西各设一小券门。
小券门仅容一人通过,内设有楼梯,登上宝座的阶梯从此开始,共有44级,藏在座体之内,成暗道分三层三折蜗旋而上,出口处盖一“天圆地方”重檐式琉璃罩亭。此罩亭是典型的民族建筑形式,中外建筑在这里融为一体,使整个建筑更具神韵。罩亭南北两侧均辟小券门,出券门便到了宝座之上。
现在,为了保护文物,已经不允许登上塔顶,所以这两个券门都锁住了。我们只能透过栅栏门的缝隙,向里面张望一下。
塔室内不许拍照。我第一次去五塔寺,刚走进塔室,一位工作人员看我挎着相机,马上盯住了我,形影不离地跟踪,使我竟然一张也无法偷拍。这些照片是我在二次到五塔寺游览时拍摄的。这次我没有耽搁,立马进入塔室,大概是因为博物馆刚刚开门,看守塔室的工作人员出去打水了。塔室内空无一人,我便天马行空,抓紧时间一通猛拍。等这位工作人员打水回来,我已经完成拍摄了。
从塔室出来,再来参观塔顶。当然,现在不让登顶,只能够从下面远观l了,通过长焦镜头来看——
塔顶的前方中间有一座方形圆顶的绿色琉璃罩亭,这座罩亭是为了遮盖登塔的出口的。前面说过,登塔时,从塔内的两个小券门上楼,攀登44级台阶,就到了这座罩亭里面。罩亭南北各有一个券门,可以上到塔顶的平台。
出琉璃罩亭的券门便来到了宝座之上。宝座上有五座小塔,均为四角密檐式塔。
中间一塔为中央大塔,高约八米,下层为须弥座,上有十三层密檐,檐间及塔身四周亦刻有佛龛及佛像。塔顶冠以由铜制的仰莲、相轮、华盖及宝珠所组成的塔刹。&据说印度高僧班智取达所带来的五尊金刚佛,就藏在这座塔中。
据说,在中央大塔的塔座南面雕有佛足一对,如真人大小。可惜现在不让登顶,无缘得见真容。只能看看早先的老照片。
在佛教建筑上雕刻佛足,他的意义有几种说法,一为像征佛的足迹遍布天下,再者相传是释伽牟尼圆寂时伸出灵床外的双足。信徒膜拜时,以头顶足印,表示对佛的敬仰。
四角的小塔,其建筑格式与中央大塔类似,只是高度上各为七米,塔檐为十一层,连同石制的塔刹,比大塔略低一米。
五塔四周围以石栏板,塔的外表贴有汉白玉石条,上面雕有不计其数的有关佛教密宗题材的图案:佛八宝、金刚杵、四大天王及降龙、伏虎罗汉等,最多的是五方佛主的造像,共计1561尊。券门上雕饰的五方佛主的坐骑有狮、象、孔雀、大鹏金翅鸟等。在金刚宝座和五塔的须弥座上枋还有大量石刻梵文,为北京地区石刻梵文最集中的地方。宝塔的通体可谓是无一处不雕,无一处不刻。(可惜我们现在看不到了!)
宝座上这五座塔是用于供奉金刚界五部主佛的,由于建于高高的须弥座上,故而得名金刚宝座塔。
密教认为金刚界有五部,每部都有一部主佛。
中央的大塔象征着金刚界佛部主尊-----大日如来佛,佛座为狮子。
&&& 四周的小塔:
东为阿閦佛,佛座为象。
南为宝生佛,佛座为马,
西为阿弥陀佛,佛座为孔雀,
北为不空成就佛,佛座为金翅鸟。
再来看看前面的券门。
券门上雕刻有精美图案“六拏具”。“六拏具”为:大鹏金翅鸟、龙女、神鲸、瑞兽、狮子、大象。所谓六拏具,是藏密中六种以动物象征组成的法相装饰。常用于佛教中的佛像背光和券门之上。
顶部中央就是大鹏金翅鸟。
左右对称,依次排列着:龙女、神鲸、瑞兽、狮子、大象。
塔顶下面就是金刚宝座了。
  金刚宝座以砖砌筑,外表全部用精雕细琢的刻石贴面,是一座巨大的石雕艺术品。它通高15.7米,由宝座和五塔两大部分建筑组成。宝座呈长方体型,高7.7米,东西宽15.73米,南北长18.6米,座体向上渐收0.5米,显得十分稳重。宝座为五层石檐,每层檐下为石雕佛龛:东西两侧共计220龛,南侧因券洞和石匾占去一些位置,共有佛像80龛。北侧同样因券门占去一些位置,但是比南侧少了一个石匾,共有83尊佛像,四面加起来共有佛像383座。每层小佛龛下为通连圭首莲花瓣状石雕承托。龛间以雕花石柱分隔。金刚宝座上沿为圭首莲瓣状石栏环绕。
(金刚宝座四周共有383尊佛像,是我一尊一尊地数了好几遍,才得出这个准确的数目的。)
这些佛龛里面的佛就是金刚界的五方佛。他们样子都很像,只是手势手印不一样,代表不同的意义,从而区别他们的身份。比如,大日如来佛的手印是:“二拳收胸,前左拳入右拳内把之,而二巨指并竖,二食指尖相依”。而阿弥陀佛双手平坦交叉于膝上,大拇指相对,谓之禅定印。
宝座最下层是高1.78米的须弥座,由下而上分为圭脚、下枋、束腰、仰莲、上枋等几个部分,外表周匝刻有梵文、动物、法器等花纹,梵文内容除佛经外,还记述有关建塔事迹。动物雕塑有狮子、象、马、孔雀、金翅鸟王等5种动物形象。据说它们都是五方佛的坐骑,分别为:大曰狮子座、阿閦象座、宝生马座、阿弥陀孔雀座、不空成就迦楼罗金翅鸟王座。
南侧的雕饰有狮、象、金刚杵、如意轮。以中间券门为中心,向两侧排列。
狮子和大象分别是大日如来佛和阿閦佛的坐骑。
金刚杵原为古代印度之武器。由于质地坚固,能击破各种物质,故称金刚杵。在佛教密宗中,金刚杵象征着所向无敌、无坚不摧的智慧和真如佛性,它可以断除各种烦恼、摧毁形形色色障碍修道的恶魔,为密教诸尊之持物或瑜伽士修道之法器。
法轮有三意:一为转意,转法轮是指释迦牟尼佛说法,二是摧毁意,三为圆满意,取其圆满无缺,轮中心及轮上梵文皆为经咒。
再去金刚宝座东面看看。
东面地域广阔,可以站远一点,用长焦拍到塔顶东面两座小塔下面的佛龛,以及佛龛里面的佛像。
小塔佛龛的券门是依然雕刻着“六挐具”——大鹏金翅鸟、龙女、神鲸、瑞兽、狮子、大象。
前面说过,金刚宝座东面的石壁上,雕刻了110尊佛像。不过这边的佛像有几尊上钻了一些圆洞,不知道什么意思。
须弥座东面的雕塑图案分别为:迦楼罗二、四大金刚二、降龙罗汉一,如意轮、金刚杵、宝瓶、三牌。
四大天王,是佛教的护法神,俗称“四大金刚”,又称护世四天王,是佛教二十诸天中的四位天神,位于第一重天。相传四大天王住在须弥山腰上的四个洲,分别为:
东方持国天王多罗吒,持琵琶,住东胜神州,司调。
南方增长天王毗琉璃,持宝剑,住南瞻部洲,司风。
西方广目天王留博叉,持蛇(赤龙),住西牛贺洲,司顺。
北方多闻天王毗沙门,持宝伞,住北俱卢洲,司雨。
因此,四大天王被中国的佛教徒称之为“风调雨顺”。
这里显然是四大天王之中的两个:东方持国天王多罗吒和南方增长天王毗琉璃。
这是降龙罗汉,十八罗汉的第十七位,即是「迦叶尊者」,他是在清朝由乾隆皇帝钦定的。
这就是迦楼罗,按照印度教的神话传说,迦楼罗是大神毗湿奴的坐骑,属次级神,据说其形象为半人半鸟,生有鹰首、利爪和喙,身躯和四肢则与人无异。
这个好像叫“三牌”,据说三牌是设立在寺庙本尊佛像前为皇家祈福的三个牌子,其意分别是“皇帝万岁,皇后齐年,太子千秋。”
这是宝瓶,作为吉祥八清净之一的净瓶,同时也是密宗修法时灌顶的法器,瓶中装净水,象征甘露,瓶口插有孔雀翎,象征吉祥清净,代表福智圆满。而且也是无量寿佛的手中持物,象征灵魂永生不死。
金刚宝座的北面。&
北面金刚宝座的石壁上有83尊佛像。
北面也有两座石狮。
和南面一样,北面也有一个券门,券门上的图案也和南面完全一样。
北面的须弥座的图案,是狮、孔雀、金刚杵、如意轮。
孔雀,是阿弥陀佛的坐骑。
阿弥陀佛,也为无量光或无量寿佛,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以孔雀为座。
忽然发现,金刚宝座须弥座的下沿周边,还刻有一圈藏文。
据说,这些藏文,经专家考证是蒙古国时期中统三年(1262年)八思巴致忽必烈皇帝的新年祝辞——《吉祥海祝辞》。(见《在北京的藏族文物》一书,五塔寺一节)。共计44句,全文曰:
  对此吉祥大海之佛宝,以大海般笃信之心予以顶礼,则众生所获吉祥如同大海。兹赞颂吉祥大海之辞:
富足大海系功德宝库,佛法大海可汇集为智慧,善业可聚合为成就大海,吉祥之海赐当今吉祥!两善出自德业之海, 智慧大海深广无涯,诸行遍通畅达如海,吉祥之海可赐当今吉祥!佛经大海有正悟,宝海库藏为所依,佛法大海诸善业,吉祥之海赐吉祥!欲望大海戒根坚,功德大海民生善,僧伽大海诸善业,吉祥之海赐吉祥!佛像如海永长存, 福德之海大而广,佛法大海极辽阔,善于亲近智慧海,听闻大海如宝饰,智海宝憧谓吉祥,吉祥大海□胜利。此为吉祥大海颂,此辞赞颂彼大海。明智大海动人心,亦谓诗词之大海。殊胜当以佛为最,太阳法主佛加持。因此平息灾祸语,吉祥常在获吉祥!法性□□□最崇高,佛法甘露真赐福,福慧资粮可宏扬,吉祥常在获吉祥!佛子造益真赐福,平息愚苦烦恼敌,吉祥常在获吉祥!为使皇帝社稷安,祈愿一切皆吉祥!
所以就有人据此推断,真觉寺的前身,就是元大都的大护国仁王寺。想想,也不是没有道理。不过这就要靠文物专家们来考证和判定了。&
金刚宝座的西面。&
西侧的金刚宝座石壁上,也有110尊佛像,和东面完全一样。
&忽然发现塔顶平台有一个泄水口,上面还结了冰。
泄水口下面的佛像已经满是水渍。长此以往,必然对金刚宝座造成伤害。看来石刻艺术博物馆的管理部门还应该更细心一些。
西侧须弥座上的饰物图案是:四大天王二、卧马二、伏虎罗汉一,以及金刚杵、如意轮、宝瓶、三牌等若干。
四大天王前面介绍过了,西侧的是另外两位:西方广目天王留博叉和北方多闻天王毗沙门,分别持有蛇和宝伞。
伏虎罗汉是十八罗汉中的第十八位,即是“弥勒尊者”。
西侧须弥座上还有两匹卧马。
据说,马为宝生佛的坐骑。
总结一下,金刚宝座须弥座的四面,雕刻了五方佛主的坐骑。四大天王,降龙伏虎两位罗汉。以及诸多法器。
至此,就把五塔寺的金刚宝座参观完了,下面要参观的是:院内石刻陈列以及室内的“北京石刻文化展”。
(未完待续)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唐代杜甫诗作)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唐代杜甫诗作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唐代杜甫诗作)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是唐代伟大诗人前期的作品,是杜甫在天宝十一年(752年)秋天登慈恩寺塔()时所作。此诗通过登临高塔之所见所想,揭露了李唐王朝君昏臣佞、风雨飘摇的政治危机,表达对政治时局的忧虑和感慨。全诗构思巧妙,以景写情,想象丰富,寓意深远。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作品原文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1
高标跨苍天2,烈风无时休3。
自非旷士怀4,登兹翻百忧5。
方知象教力6,足可追冥搜7。
仰穿龙蛇窟8,始出枝撑幽9。
七星在北户10,河汉声西流11。
羲和鞭白日12,少昊行清秋13。
秦山忽破碎14,泾渭不可求15。
俯视但一气16,焉能辨皇州17。
回首叫虞舜18,苍梧云正愁19。
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20。
黄鹄去不息21,哀鸣何所投。
君看随阳雁22,各有稻粱谋23。[1]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注释译文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词句注释
此诗题下原注:“时、先有此作。”同:即和。诸公:指高适、薛据、、。慈恩寺塔:即。为新进士题名之处。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所建,在今陕西西安市和平门外八里处,现有七层,高六十四米。
标:高耸之物。高标:指慈恩寺塔。苍天:青天。天:一作“穹”。
烈风:大而猛的风。休:停息。
旷士:旷达出世的人。旷:一作“壮”。
兹:此。翻:反而。
象教:佛祖释迪牟尼说法时常借形象以教人,故佛教又有象教之称。佛塔即是佛教的象征。
足:一作“立”。冥搜:即探幽。
龙蛇窟:形容塔内磴道的弯曲和狭窄。
出:一作“惊”。枝撑:指塔中交错的支柱。幽:幽暗。
七星:北斗七星,属大熊星座。北户:一作“户北”。
河汉:银河。
羲和:古代神话中为太阳驾车的神。鞭白日:言日行之快,如鞭促赶。
少昊:古代神话中司秋之神。
秦山:指长安以南的,山为一部分,故云秦山。破碎:终南诸峰,大小错综,登高眺望,山峦如破碎。
泾渭:和。不可求:难辨清浊。
但:只是。一气:一片朦胧不清的样子。
焉能:怎能。皇州:京城长安。
虞舜:虞是传说中远古部落名,即有虞氏,舜为其领袖,故称虞舜。
苍梧:相传舜征有苗,崩于苍梧之野,葬于九疑山(在今湖南宁远县南)。见《·檀弓上》《·五帝本纪》。这里用以比拟葬的昭陵。唐太宗受内禅于高祖,高祖号神尧皇帝。尧禅位于舜,故以舜喻唐太宗。
“惜哉”二句:《·周穆王》:“(穆王)升昆仑之丘,以观黄帝之宫。……遂宾于西王母,觞于瑶池之上。”《》卷四,记周穆王“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此喻指与游宴骊山,荒淫无度。饮:一作“燕”。晏:晚。
黄鹄(hú ):即天鹅,善飞,一举千里。去不息:远走高飞。
随阳雁:雁为候鸟,秋由北而南,春由南而北,故称。此喻趋炎附势者。
稻粱谋:本指禽鸟觅取食物的方法,此喻小人谋取利禄的打算。[1]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白话译文
慈恩寺塔高超出穹庐似的青天之外,强劲的风吹得没有休止的时候。
假若没有心胸开阔之人的胸怀,登上此楼反而会触景生情,生出许多忧愁。
登上慈恩寺塔极目远驰,方知佛教的威力之大,足可以构思佳作,探寻胜境。
仰面穿过弯曲的磴道,方才走出支木交错的暗处,终于登上顶层。
夜间在塔上仰观北斗七星好像在塔的北窗口,耳边仿佛听到银河的水声向西流动。
白日登塔仰视天空,那羲和鞭赶太阳迅速西进,秋神少昊给人间带来了清秋。
俯看终南诸山忽若破碎成块,泾渭之水清浊也难以分辨。
从上往下一眼望去,只是一片空蒙,哪还能辨出那里是都城长安呢?
回过头去呼唤一代英主虞舜大帝,只见虞舜的寝陵苍梧之地正生起一片愁云。
痛惜啊!当年穆王与王母在昆仑瑶池饮酒作乐,竟然喝到夜幕降临到昆仑山头。
黄鹄不停地一个个远走高飞,哀哀鸣叫不止,不知前去投向何方。
你们看那些追阳逐暖的群雁,各自有着谋取稻梁的术算。[3]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在天宝十一年(752年)秋天登慈恩寺塔写的。慈恩寺是唐太宗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太子为纪念他的母亲文德皇后所建。寺在当时长安东南区晋昌坊。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三藏法师玄奘在寺中建塔,即慈恩寺塔,又名大雁塔。塔共有六层。武则天大足元年(701年)改建,增高为七层,在今西安市东南。当时、、、均登大雁塔,每人赋诗一首,今薛据诗已失传。杜甫的这首诗是同题诸诗中的压卷之作。[2]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作品鉴赏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整体赏析
“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诗一开头就出语奇突,气概不凡。不说高塔而说高标,使人想起《》中“阳鸟回翼乎高标”句所描绘的直插天穹的树梢,又使人想起李白《》中“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句所形容的高耸入云的峰顶。这里借“高标”极言塔高。不说苍天而说“苍穹”,即勾画出天像穹窿形。用一“跨”字,正和“苍穹”紧联。天是穹窿形的,所以就可“跨”在上面。这样夸张地写高还嫌不够,又引出“烈风”来衬托。风“烈”而且“无时休”,更见塔之极高。“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二句委婉言怀,不无愤世之慨。诗人不说受不了烈风的狂吹而引起百忧,而是推开一步,说他自己不如旷达之士那么清逸风雅,登塔俯视神州,百感交集,心中翻滚起无穷无尽的忧虑。当时唐王朝表面上还是歌舞升平,实际上已经危机四伏。对烈风而生百忧,正是感触到这种政治危机所在。忧深虑远,为其他诸公之作所不能企及。
接下去四句,抛开“百忧”,另起波澜,转而对寺塔建筑进行描绘。“方知”承“登兹”,细针密线,衔接紧凑。象教即佛教,佛教用形象来教人,故称“象教”。“冥搜”,意谓在高远幽深中探索,这里有冥思和想象的意思。“追”即“追攀”。由于塔是崇拜佛教的产物,这里塔便成了佛教力量的象征。“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二句,极赞寺塔建筑的奇伟宏雄,极言其巧夺天工,尽人间想象之妙。写到这里,又用惊人之笔,点明登塔,突出塔之奇险。“仰穿龙蛇窟”,沿着狭窄、曲折而幽深的阶梯向上攀登,如同穿过龙蛇的洞穴;“始出枝撑幽”,绕过塔内犬牙交错的幽暗梁栏,攀到塔的顶层,方才豁然开朗。此二句既照应“高标”,又引出塔顶远眺,行文自然而严谨。
诗人站在塔的最高层,宛如置身天宫仙阙。“七星在北户”,他眼前仿佛看到北斗七星在北窗外闪烁;“河汉声西流”,耳边似乎响着银河水向西流淌的声音。银河既无水又无声,这里把它比作人间的河,引出水声,曲喻奇妙。二句写的是想象中的夜景。接着转过来写登临时的黄昏景色。“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交代时间是黄昏,时令是秋季。羲和是驾驶日车的神,相传他赶着六条龙拉着的车子,载着太阳在空中跑。作者在这里驰骋想象,把这个神话改造了一下,不是六条龙拉着太阳跑,而是羲和赶着太阳跑,他嫌太阳跑得慢,还用鞭子鞭打太阳,催它快跑。少昊,传说是的儿子,是主管秋天的神,他正在推行秋令,掌管着人间秋色。这两句点出登临正值清秋日暮的特定时分,为下面触景抒情酝酿了气氛。
接下去写俯视所见,从而引起感慨,是全篇重点。“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诗人结合登塔所见来写,在写景中有所寄托。在平地上从终南山和秦岭望过去,只看到秦山青苍的一片,而在塔上远眺,则群山大小相杂,高低起伏,大地好像被切成许多碎块。泾水浊,渭水清,然而从塔上望去分不清哪是泾水,哪是渭水,清浊混淆了。再看皇州(即首都长安),只看到朦胧一片。这四句写黄昏景象,却又另有含意,道出了山河破碎,清浊不分,京都朦胧,政治昏暗。这正和“百忧”呼应。《》:“(天宝十一载)上(玄宗)晚年自恃承平,以为天下无复可忧,遂深居禁中,专以声色自娱,悉委政事于(李)林甫。林甫媚事左右,迎会上意,以固其宠。杜绝言路,掩蔽聪明,以成其奸;妒贤疾能,排抑胜己,以保其位;屡起大狱,诛逐贵臣,以张其势。”“凡在相位十九年,养成天下之乱。”杜甫已经看到了这种情况,所以有百忧的感慨。
以下八句是感事。正由于朝廷政治黑暗,危机四伏,所以追思唐太宗时代。“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塔在长安东南区,上文俯视长安是面向西北,诗人南望苍梧,所以要“回首”。唐高祖号神尧皇帝,太宗受内禅,所以称虞舜。舜葬苍梧,比太宗的昭陵。云正愁,写昭陵上空的云仿佛也在为唐朝的政治昏乱发愁。一个“叫”字,正写出杜甫对太宗政治清明时代的深切怀念。下二句追昔,引出抚今:“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瑶池饮,这里借指唐玄宗与杨贵妃在骊山饮宴,过着荒淫的生活。日晏结合日落,比喻唐朝将陷入危乱。这就同秦山破碎四句呼应,申述所怀百忧。正由于玄宗把政事交给,李排抑贤能,所以“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贤能的人才一个接一个地受到排斥,只好离开朝廷,像黄鹄那样哀叫而无处可以投奔。最后,诗人愤慨地写道:“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指斥那样趋炎附势的人,就像随着太阳温暖转徙的候鸟,只顾自我谋生,追逐私利。
全诗有景有情,寓意深远。认为此诗言天下将乱,宴乐不可以为常,这就说明了全篇旨意。正因为如此,这首诗成为诗人前期创作中的一篇重要作品。[2]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名家点评
《》:《登慈恩寺塔》首云:“高标跨苍天,烈风无时休。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不待云“千里”、“千仞”、“小举足”、“头目旋”,而穷高极远之状,可喜可愕之趣,超轶绝尘而不可及也。“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羲和鞭白日,少吴行清秋。”视东坡“侧身”、“引导”之句陋矣。“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岂特“邑屋如蚁冢,蔽亏尘雾间”、“山林城郭,漠漠一形;市人鸦鹊,浩浩一声”而已哉!人才有分限,不可强乃如此。
周珽《》:范梈曰:承以“烈风无时休”五字,今人能之否?“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游、观寺诗,十字同到。周启琦曰:力可搏犀缚象。陆时雍曰:登高望远,一往寄情无限。钱光绣曰:淹密尽临眺之神。
《》:钟云:“登望诗不独雄旷,有一段精理冥悟,所谓‘令人发深省’也,又评“旷士”、“冥搜”句云:“他人于此能作气象语,不能作此性情语,余谓信手乎平写去,而自然雄超,非力敌造化者不能。如“高标”句,气象语也,谁能接以“烈风无时休”?又谁能转以“旷士怀”、“翻百忧”?然出之殊不费力。“七星北户”“河汉西流”,已奇,而用一“声”字尤妙。“秦山”近在塔下,故云“忽破碎”,真是奇语。……末后“黄鹄”四句,若与塔不相关,而实塔上所见,语似平淡,而力未尝弱,亦以见“旷上”之怀,性情之诗也。“君看”正照题面诸公,其缜密如此。
钱谦益《》:“高标”“烈风”,“登兹”“百忧”,岌岌乎有漂摇崩折之恐,正起兴也。“泾渭不可求”,长安不可辨,所以“回首”而思“叫虞舜”。“苍梧云正愁”,犹太白云“长安不见使人愁”也。唐人多以王母喻贵妃,“瑶池”“日晏”言天下将乱,而宴乐之不可为常也。
《》:同时诸公登塔,各有题咏。薛据诗已失传;岑、储两作,风秀熨贴,不愧名家;高达夫出之简净,品格亦自清坚。少陵则格法严整,气象峥嵘,音节悲壮,而俯仰高深之景,盱衡今古之识,感慨身世之怀,莫不曲尽篇中,真足压倒群贤,雄视千古矣。三家结语,未免拘束,致鲜后劲。杜于末幅,另开眼界,独辟思议,力量百倍于人。
《》:此下(按指“回首叫虞舜”以下)意有所托,即所谓“登兹翻百忧”也。身世之感,无所不包,却只说塔前所见,别无痕迹,所以为风人之旨。
《》:后半“回首”以下”,胸中郁郁硉硉,不敢显岂,故托隐语出之。以上皆实境也。钱牧斋谓通体皆属比语,恐穿凿无味。
《》:凭空写意中语入,便尔耸特;亦早伏后一段。前半写尽穷高极远、可喜可愕之趣,入后尤觉对此茫茫,百端交集,所谓“泽涵汪茫,千汇万状”者,于此见之。视同时诸作,其气魄力最,自足压倒群贤,雄视千古。李子德云:岑作高,公作大;岑作秀,公作奇。
《野鸿诗的》:嘉州与少陵同赋《慈恩塔》诗,岑有“秋色正西来,苍然满关中。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四语,洵称奇伟;而上下文不称,末乃逃入释氏,不脱伧父伎俩。而少陵自首至结一气,横厉无前,纵越绳墨之外,激昂霄汉之表,其不可同年而语,明矣。[4]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5]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11
周振甫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28-430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245-246
.搜韵网[引用日期]
夏征农 等.辞海(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1514}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紫金山上美人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