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蜜蜂在石挡墙里该怎么收,不破坏挡强情况下?

在毛石挡土墙上如何砌砖才稳固?_百度知道
在毛石挡土墙上如何砌砖才稳固?
我有更好的答案
看你砌多高的砖墙一般是用C15细石混凝土找平。如果是个24墙,就先砌个2批36或48的墙基础前提是毛石挡墙顶宽够啊
采纳率:100%
首先将挡土墙面用水泥砂浆找平后再砌,首先做个放大脚大约2~3批砖,后按设计要求进行砌筑。信息太少,只能说到这里。
我设计挡墙的,首先不能随便在上面砌,因为你不知道挡墙是用何种基底,其次挡墙一般都不是直立的,他的受力主要是墙背的主动土压力。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毛石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城市道路施工图设计中的块石挡土墙设计注意事项
本设计注意事项是经多年收集整理而成,宗旨是借鉴质量管理工作中,单位在制定持续改进的措施时,其中有两种措施,一种是制定纠正措施,就是已知发生了问题后,采取措施(制定制度、召开会议等),保证今后不再发生;另一种是制定预防措施,就是本单位虽然没有发生此类问题,但预估今后会发生,或其他单位已有发生,在本单位采取措施(制定制度、召开会议等),保证今后不再发生。希望能起到纠正和预防在块石挡土墙设计中要发生的问题,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圬工挡土墙及附属构造物常用材料最低强度等级见表:
注:河道、驳岸属浸水挡土墙的浸水部分,材料最低强度为:水泥砂浆M10,石料MU40。(故砂浆标号设计为M7.5的,应改为M10)。
圬工挡土墙的设计使用年限,强制性条文规定一定要写的,一般为30年,当主体为中桥、重要小桥时,应随主体工程的设计适用年限50年。另外,其所用材料、构造措施同时要符合设计使用年限的要求。如:素混凝土满足一般环境时,不低于C15;配筋混凝土一般环境100年为C30、50年为C25、30年为C25;还有保护层厚度、表面裂缝计算宽度限值、φ6钢筋的使用条件限制、预应力混凝土最低不低于C40、预应力钢筋不得小于5mm等等。
抗震设防。H≥6m的高档墙,应按所在地的地震烈度7度进行抗震设防。
挡土墙高度大于1m,应设栏杆。栏杆高度及强度应符合规范要求。
墙底摩檫系数。用于滑移稳定验算。一定要根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所给出的该层土的摩檫系数验算。无试验资料时,参见相关资料《公路路基手册》592页表3-3-2:
注:有的自己定,用到0.5,实际不会有的,工程地质报告提供的数据看土质情况一般只有0.3、0.25、0.2,弄不好,挡土墙滑移,要出工程事故。
挡土墙设计用手算(包括自编软件)时,缺三项必算指标,应改用标准软件计算:
重力式挡土墙计算的要求
注:①表中所列指标,不适用于地震区挡土墙。
& & & ②荷载组合Ⅲ[见《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J021-89)]时,KC和K0均为 & & & & &1.3,作用于截面上的合力偏心距为e1≤0.3B1。
& & & ③B和B1为基底和截面宽度。
& & & ④坚硬岩质地基上的偏心距e,可考虑放宽至e≤0.25B。
应沿墙高和墙长设置泄水孔,其间距宜为2.0~3.0m。浸水挡土墙宜为1.0~1.5m,上下交错布置并应设置向墙外倾斜3%~5%的孔底坡度。折线墙背可能积水处,也应设置泄水孔。挡土墙最下排泄水孔的底部应高出地面0.30m,若为浸水挡土墙,应设于常水位以上0.30m。泄水孔的进水侧应设反滤层,厚度应不小于0.3m。在最下排泄水孔的底部,应设置隔水层。当墙背填料位非渗水性土时,应在最底排泄水孔至墙顶以下0.5m的高度区间内,填筑不小于0.3~0.5m厚的砂、砾石竖向反滤层,反滤层的顶部以0.30~0.50m厚的不渗水材料封闭。
挡土墙背后填土至压顶顶面时,压顶下的块石墙宽度50cm,不能作为挡土墙顶宽来计算,如面坡为1:0.1,背坡为1:0.4,则挡土墙计算顶宽,只能为40cm,应根据所采用的面坡、背坡来确定,不然计算尺寸大于施工尺寸,设计不安全
图注挡土墙面坡倾斜度10:1、背坡倾斜度3:1、墙底倾斜度1:10,不符合《道路工程制图标准》(GB 50162-92),应改为1:0.1、1:0.33及习惯注法0.1:1。
挡土墙立面图(纵断面图)上,应示出岩土工程柱状地质剖面图,便于设计、校核、审核、施工的查对。
计算书封面应有设计人/日期、校核人/日期、审核人/日期的签署,并保存归档。
基础刚性角。挡土墙采用刚性基础时,基础底部的扩展部分不应超过材料的刚性角。
对于混凝土基础,刚性角不应大于40&;
对于片石、块石、粗料石砌体基础,当用M5以上砂浆砌筑时,刚性角不应大于35&,当用M5及低于M5砂浆砌筑时,刚性角不应大于30&。
①刚性角不应大于40&时,Δh≥1.19Δb,即Δb=42cm,Δh=50 Δb=30cm,Δh=36
&Δb=35cm,Δh=42
②刚性角不应大于35&时,Δh≥1.43Δb,即Δb=35cm,Δh=50 Δb=30cm,Δh=45
③刚性角不应大于30&时,Δh≥1.73Δb,即Δb=30cm,Δh=52 Δb=35cm,Δh=60cm。
另摘录《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表8.1.2 :
注:浆砌块石基础刚性角为35&,Δh≥1.43Δb,台阶宽30cm时,台阶高为50cm,不能台阶宽50cm,台阶高50cm。
构筑物(挡土墙、墙基、桥台等)当基础下采用10cm~20cm碎石垫层时,改用10cm~20cmC15~C20水泥混凝土垫层。
1)碎石垫层的作用:
当处理软弱地基,它可以起到扩散应力的作用,同时可以起到排水的作用,可以加速下部土层的固结和沉降。
不是处理软弱地基,特别是没有排水系统时,这是一个积水的地方,地基会被泡软,所以一般地基就不采用了,碎石垫层还有一个问题,其检测压实度,很难做。有时碎石垫层给带水作业创造条件,碎石一下,一找平即可搞下一步作业。同样素砼垫层可以起到扩散应力的作用,同时还有其他作用,见后叙述;
2)砼垫层的作用:
①主要起平整放线和施工过程中对地基土的保护作用;
②起平衡整体承载作用;
③起稳定层作用;
④(当上为钢筋混凝土基础时)给施工创造一个较好的工作面,便于钢筋的绑扎和定位;
⑤(当上为钢筋混凝土基础时)主要是隔离土层和基础承台,起底模的作用;
⑥(当上为钢筋混凝土基础时)减少地下水对钢筋混凝土的侵蝕作用,保护层可为40mm,否则无素混凝土垫层的底板钢筋的保护层应当为70
⑦质量检测手段成熟,不像碎石垫层压实度不好测。
据了解,目前现行建筑设计中已不再采用碎石垫层,而是采用素水泥混凝土垫层。
档土墙设计填土计算内磨察角:
挡土墙设计时,墙后应加不可预见的堆载。如临时施工堆载、植树、绿化、临时人群……等因素的荷载,可分别不同情况,按:
①0.5m土高&&&&&&& 则为900kg/㎡(有临时堆载时);
②0.22m土高&&&&&& 则为400 kg/㎡(有临时人群荷载时)
③原来就布满有外加荷载时,就不再加不可预见的堆载
临河的挡土墙、驳岸设计时,应进行洪水位时的挡土墙浸水状态的受力验算,看抗滑移、抗倾覆等合格否。
沉降缝分段长度。H≤6m,分段长度≯15m;H>6m, 分段长度≯10m;在基底标高或地基土质出现较大差异处另设置变形缝;
地基土容许承载力,输入时注明为修正后的地基土容许承载力,应按宽度及深度等因素进行修正后填入:[σ]=[σ0]+K1γ1(B-2)+K2γ2(h-3)
墙背与墙后填土摩檫角。用于土压力计算,影响土压力大小及作用方向,取值由墙背粗糙程度和填料性质及排水条件决定,无试验资料时,参见相关资料《公路路基手册》591页,具体内容如下:
墙背光滑、排水不良时:δ=0;
混凝土墙身时:δ=(0~1/2);
一般情况、排水良好的石砌墙身:δ=(1/2~2/3);
台阶形的石砌墙背、排水良好时:δ=2/3;
第二破裂面或假象墙背时:δ=。
基础的埋置深度。
①当冻结深度小于或等于1.00m时,基底应在冻结线以下不下于0.25m,并应符合基础最小埋至深度不小于1.00m的要求;
②受水流冲刷时,应按路基设计洪水频率计算冲刷深度,基底置于局部冲刷线以下不小于1.0m;
③路堑式挡土墙的基础顶面应低于路堑边沟底面不小于0.5m;
④建筑在斜坡底面上的挡土墙,基础前趾埋入底面的深度和距地表的水平距离,应符合表的规定:
⑤挡土墙采用倾斜基底时,其倾斜度应符合表的规定:
墙踵挑出问题。当墙踵挑出长度较小时,墙踵挑出不影响墙后土压力的计算,只影响基底宽度及其底土压力分析。另外,在计算墙体重量时,也需考虑这部分自重。因此,必需注意墙踵挑出长度不能太大,否则计算结果将不正确。(注:此时可按衡重式计算);
圬工之间摩檫系数。用于挡墙截面验算,反应圬工间的摩阻力大小。取值与圬工种类有关,一般采用0.4(主要组合)~0.5(附加组合)。
地基浮力系数。该参数只在公路行业《公路路基手册》中有定义表格,其它行业可直接取1.0,具体《公路路基手册》定义表格如下:
圬工材料抗力分项系数。按《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采用极限状态法验算挡土墙构件正截面强度的稳定时用材料抗力分项系数,取值参见《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表5.4.4-1:
地基土摩檫系数。用于倾斜基底时的抗滑移计算。参见《公路路基手册》p593表3-3-3:
挡土墙的地面横坡角度。取不产生土压力的硬土地面。当挡土墙后有岩石时,地面横坡角度通常为岩石的坡度,一般土压力只考虑岩石以上的那部分土压力,也可根据经验来给。如挡土墙后为土,地面横坡角度一般根据经验来给,如无经验,可给0(土压力最大)。
浆砌墙身的容重采用γw=23KN/m3,基础底部未扰动土容重采用γ2=18KN/m3。
墙基沿纵向有斜坡时,基底纵坡不陡于5%,当纵坡陡于5%时,应将基底做成台阶式。
地基强度与偏心距验算时,可选斜面长度作为基底宽或水平投影长度作为基底宽。当然其计算也不相同,用户可根据自己的习惯选用。
基础设计。挡土墙的破坏,大多数是由于基础处理不当而引起的。因此,设计时应对基底条件作充分的调查(包括钻孔、挖探),再确定基础类型和埋置深度。
⑴& 基础形式:绝大部分挡土墙,都直接修筑在天然地基上,为减小基底压应力(同时也可增加倾覆的稳定性),在墙趾处伸出1~2台阶,以拓宽基底。墙趾台阶的宽度不得小于20cm,最大为30cm,台阶的高宽比,按浆砌片石的刚性角(35&)的要求确定:△h≥1.43△b,一般可采用3:2或2:1。当需要加宽很多时,为避免台阶过高,可采用钢筋混凝土底板挑出墙趾。当地基下为薄层软弱土层(如淤泥质土,杂填土等)时,可用砂砾、碎石、矿渣或灰土等质量较好的材料换填,以扩散基底压应力。也可采用加固地基的方法,如:采用水泥土搅拌桩等。
⑵&埋置深度:
1.一般情况下,地表下不少于0.5m。
2.受冲刷时,应在冲刷线下。
3.冰冻线以下不少于0.25m。
4.常州驳岸底标(青岛高程系统):
①大运河底-1.90,驳岸底一般-1.0~0.70
②关河等底-1.0,驳岸底一般-0.5~0.0
③不通航市河底0.0,驳岸底一般0.0~0.50
注:驳岸最小埋深,一般可取0.80m。
软件中的附加力,指波浪冲击力,冻胀压力和冰压力,温度应力等。
倾斜基底时的滑动稳定系数Kc,不仅要作沿基底的抗滑稳定性验算,同时,还要验算地基土沿墙踵平面的抗剪稳定性验算(注:软件中有此功能)。
基底倾斜不宜过大,以免基底下和墙趾前的土体发生剪力破坏。通常,土质地基的斜坡不陡于0.2:1(α0≤11&19′)。
地基土的内摩擦系数
墙底截面强度验算
公路行业档土墙计算的荷载工况分为四种:计算荷载、验算荷载、地震时计算荷载、地震时验算荷载。
墙踵挑出问题
当墙踵挑出长度较小时,墙踵挑出不影响墙后土压力的计算,只影响基底宽度与其底土压力分布,另外,在计算墙体重量时,也需考虑这部分自重。因此,必需注意墙踵挑出长度不能太大,否则计算结果将不正确。(注:此时可按衡重式计算)。
软件对除全部给定尺寸进行验算计算外,还可进行自动设计:(一般不进行做)
⑴重力式挡土墙自动设计:
&①墙顶宽(最小为0.5m)
&②扩展台阶宽高。
&③钢筋混凝土底板的悬挑长度和厚度
&④台阶式基础的高度,阶数、各阶的宽高。
⑵衡重式挡土墙自动设计
①上墙背坡坡度
②衡重台宽
③扩展台阶宽高
④钢筋混凝土底板的悬挑长度和厚度
⑤台阶式基础的高度,阶数,各阶的宽高。
墙后地面荷载的输入,分计算荷载和验算荷载,软件可供直接选用,如计算荷载有:汽车-10级、汽车-15级、汽车-20级、汽车-超20级,以及用户输入计算荷载,验算荷载有:履带-50级、挂车-80级、挂车-100级、挂车-120级,以及用户输入验算荷载。用户输入荷载按折算成填土高度输入,人群4KN/m2,相当于0.22m填土高(按容重18KN/m3计,下同),地面如有堆载10KN/m2,相当于0.56m填土高,地面如有堆载20KN/m2,相当于1.11m填土高,反之相当于0.50m填土高的地面截载为9KN/m2。
容许应力法与极限状态设计方法比较
由于6WL的验算方法不一样,在容许应力设计方法中,σWL的验算是选择基顶界面;而在极限状态设计方法中,是把墙看成偏心受压构件,故引起截面尺寸和圬数量的偏大。所以国内仍用容许应力法设计挡土墙。如在作下列验算时软件采用的是容许应力法:
⑴&挡土墙的稳定验算;
⑵&基底承载力及偏心距验算;
⑶&自重式、衡重式(及半重式、垂直预应力锚杆式挡墙)的墙身强度验算。
在作下列验算时系统采用极限状态法:
⑴&桩板式、锚杆式、锚定板式挡墙构件的正截面或斜截面的内力配筋计算采用的是承载力极限状态法;
⑵&悬臂式、扶壁式挡墙构件的抗裂验算采用的是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法。
系统采用的安全系数和抗震设计时的强度提高系数如下:
安全系数:
⑴&滑动稳定系数:一般情况取1.3。地震力参与时取1.1。
⑵&倾覆稳定系数:计算荷载取1.5,验算荷载取1.3;地震力参与时取1.2。
⑶&基底合力偏心距:土质地基B/6,岩质地基B/5,坚硬岩质地基B/4;抗震设计时由用户定义。
⑷&截面合力偏心距:计算荷载取0.25B,验算荷载取0.3B;抗震设计时取0.4B。
⑸&加筋土挡土墙筋带强度提高系数:计算荷载取1.0;验算荷载取1.5;抗震设计取2.0。
⑹&加筋土挡土墙整体滑动稳定系数:一般情况取1.25;抗震设计时取1.1。
⑺&加筋土挡土墙筋带抗拔系数:计算荷载取2.0;验算荷载取1.7;抗震设计取1.2。
抗震设计时的强度提高系数:
⑴&截面强度提高系数(抗压):1.5;
⑵&截面强度提高系数(抗拉):1.5;
⑶&截面强度提高系数(抗剪):1.5。
⑷&地基土承载力提高系数:由用户定义。
软件在验算抗震挡土墙时,计算书计算结果,前半部分为一般情况的计算结果,后半部分为抗震计算结果;在验算浸水抗震挡土墙时,前半部分为浸水计算结果,后半部分为浸水抗震的计算结果。
输入参数时,遵循如下顺序;挡土墙的类型选择(挡土墙的环境条件:浸水、地震)→挡土墙的基础参数→其它参数。
采用钢混凝土底板基础时,软件做以下验算:悬挑部分剪应力验算、主拉应力验算、凸榫宽度检算、并计算所需钢面积。(注:均是参考铁路工程设计技术手册《路基》第二十三章第四节所述,材料强度取值与公路工程有所不用,难于填正确,故采用时需郑重,建议另外由手工计算来确定为好)。
其余如锚桩基础等也是参考铁路工程设计技术手册《路基》第二十三章第四节所述,使用时请注意!
圬土砌体的容许应力
圬土砌体的容许轴心承压应力[σa](MPa)
注:干砌的容许应力为表中2.5号砂浆砌体的容许应力的一半。
2..圬土砌体的容许直接剪应力[σi]、拉应力[σL]及弯曲拉应力[σWL](MPa)。
车辆荷载换算
作用在填料上的车辆荷载,可近似地按均匀分布荷载考虑。计算时,把荷载换算成容重与墙后填料相同的均布土层。换算方法很多,介绍两种:
⑴&公路桥涵设计规范中的方法(软件中公路工程计算采用此法)。
⑵&按车带宽均摊的方法
注1:式中[ ]内数值,大于墙身分段长度时均取分段长度。条状均匀土层在挡土墙横向的分布为:
汽车荷载:对于路肩墙,可以从墙顶内侧边缘开始;对于路堤墙,则离开路基边缘0.5m处开始。
验算荷载:从距墙顶内侧边缘1.0m(路肩墙)或距路基边缘1.0m(路堤墙)处开始。
注2:车辆荷载换算为条状均布土层,其厚度h0为:
式中L=L0+(H+2a)tg30&
若计算得的L大于墙的分段长度时,取分段长。
请先 ,再评论!
8-1(商易宝)
8-2(英才网)
8-3(媒体广告)
(非工作时间)
手机扫码快速下载峰峰--天井一带的不错资料1
我的图书馆
峰峰--天井一带的不错资料1
峰峰--天井一带的不错资料1&着别扭和不得劲。后来终于有一天她把这宗心事给殷军师说了说。军师也说不清道不明,可又不想落菜。于是便胡诌八扯,生拉硬套编故事说:"啊!我知道了。你看,陛下您贵姓杨(羊),他姓郎(狼),羊见狼还有不害怕的吗?这就叫狼吃羊;他仿克着您嘞。请陛下早拿狠心,不然迟早会吃他的亏。"殷军师背后下刀子,打冷枪,皇上还有不信的理儿?唯独郎大人灾难临头还蒙在鼓里。皇上和军师疑心生暗鬼,背地生歹法,决定磨道里找驴蹄子印儿,生着百法陷害郎大人。打这以后,逢三六九上早朝议事,郎大人不能吭声,一动嘴咋说咋不是,皇上老找他的口病因此他光挨训受贬贱。次数多了,郎大人终于给皇上抬杠声辩,使了一会红脸儿。结果这回动了太岁头上的土,皇上不说三四叫大堂侍卫把他拖出去斩了。吓得满朝文武谁也不敢吭声。皇上还觉得不解气,又派兵把郎所在的村也给铲平了。所以七天井便成了现在的(高、柴、刘、申、吕、寇)六个村了。&&&&二、土地脸红为哪般、(神话故事)、&&&&时间太长了,不知哪辈子发生的,也记不清是哪村人了,反正有这回事儿。有一天大早起,一老一少俩娘们想跟着到土地庙磕头烧香。少妇人性格直爽心直口快,是个"白莲教",啥也不信。回家的路上,她俩东沟一犁,西沟一耙;扯着闲话,说着淡话。少妇人说:"人家都说这个闯见狼了那个碰到鬼了。就她们的稀罕事多!咋我啥也没见过。"老妇人狠狠瞪了一眼,示意叫她闭嘴,甭说淡话。可这泼出去的水,倒出去的话谁也收不回来,偏偏叫土地爷听着了。他赌气地说:"你这小媳妇!不是啥也没见过吗?今儿个我非要成全你一回不可。"到了傍晌午,少妇人在锅台前做捞饭。她腰里系着蓝围裙;嘴里哼着乐小曲儿,正聚精会神地拿着笊篱捞捞饭。就在这时,她冷不丁扭头往回一看:一条大黄狼翘着蓬松的大尾巴;张嘴吐着又长又红的舌头,正瞪着傻眼在屁股后看她呢!俗话说:不怕你不服劲儿,就怕你遇上事。这回可把少妇人吓坏了!头上的鸡皮疙瘩刷的起了一层;毛发蹭得直竖起来像"鸡鸡翎"一样;浑身上下立马出了一场冷汗。她还算硬骨,遇事不迷。她本能的把笊篱往后一甩:一瓢热辣辣的黄米饭全扣在黄狼的头脸上。狼躲闪不及,被烫得嗷嗷直叫,夹着尾巴掉头就跑了。这位少妇人也瘫软在厨房地上直喘粗气。这正应了那句话:"秸秆子撵狼----两害怕!"第二天起五更,那一老一少的俩娘们又搭伴儿到土地庙去上供。她俩又上香又念经,又磕头又栽葱;三叩六拜完了,少妇人抬头一看楞住了:土地爷头上满脸都是黄米颗子,米汤挂在脸上就像刚干的泪道子;看的狼狈不堪。少妇人眼见嘴快的说:"看看看!人家都说土地爷是狼狗子转的,恁还不信嘞!咋样?果真如此吧!"土地爷听了凡人的话,脸刷的变红了。她赶紧闭上眼,低下头,就跟那刚过门的新媳妇一样,羞臊的光想往没人的地方钻!(母亲齐美香口述。)&&&&三、赛鲁班的传说、(神话故事)、&&&&过去,西北深山里头有个石匠名叫老谝。冬春天天短夜长,又是农闲季节。老谝来到老缸沟整地垒石堰。说起垒堰头老谝不外行,是个行家里手。他本来就是个精明细磨人。特别是干石匠活儿更是仔细上心。人家都就地剜些浑圆八蛋的毛料片石将就着用,而他却用锻好的五尺长的青石条。料石凿的齐末末,平展展,有头有脸。虽说比不上水磨石,但也算是"六面齐"、"一顺风",都跟那豆腐条一般。垒出来的堰头石咬石,缝压缝;直墙一道线,湾墙似箭弓。真是既结实又耐看,是个出名的有材料人。可就是有个爱吹爱谝的毛病劳改不了。街坊邻居都说他是:王老汉卖瓜---好自卖自夸。因此人送外号老谝。要不你看,他十天半月把石堰垒好了;铁八吊也拴牢了,也就算了。他不,还想出个花样,留个纪念。他拿起锤笼钻又在上面凿雕了两行字,上写:"老谝垒堰赛鲁班,五尺石条八吊拴。要想冲毁我的堰,除非天塌龙叫唤。"你看他口气有多大!誰知隔墙有耳,他夸的海口惊动了上神,叫老龙王听见了。老龙王脚踩云头,手打凉棚,往下一看:老谝就跟那小不点黑蚂蚁一样。她捋了捋银须,哈哈一乐,自言自语说:"小石匠真不知道天高地厚,竟敢夸这等海口。你不是赛鲁班吗?我先给你下点毛毛雨试试看。"说完他手拄龙头拐杖,飘飘然正准备回宫使唤当班的风雨官前来。可巧,这两天老龙王有点伤风感冒。他刚走不远,张口瞪眼不由得"阿---跳!"打了个响喷嚏。结果唾沫星儿溅到地下变成了雨。不傲半个时辰,才下了二指厚,齐整整的石堰眨眼间忽里呼拉全塌了。一会儿,风停雨住。老谝来到地边一看傻眼了。他的脸刷的一下阴转多云,灰湫湫的一声不吭低头走了。(高付锁)&&&&四、老和尚算卦、(民间故事)、&&&&故事发生在很早以前。俗话说:有眼儿发了闷,找个没眼问。话说南方仨举人进京赶考。路过南响堂寺。有个举人心血来潮说:"都说和尚有道缝会算卦,咱不妨进去问一问。"同伴儿点头答应。仨人长袍短褂,呼呼带风,飘飘洒洒进了拜殿。老和尚身披袈裟,项挂佛珠,稳坐大堂,口念圣经。施主上香礼拜,叩首作揖,请高僧指点迷津。老和尚作模作样:一手捻佛珠,以便掐指算卦。最后啥也没说。只伸出一个二拇指,在他仨人面前晃了晃,就整个结束了。仨举人七里云八里雾,都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你看我,我看他,谁也没明白啥意思。但谁又不好意思说不懂。真是死要面子活受罪,揣着糊涂装聪明。他们尽往好处想,然后都兴唧唧地走了。。。。。。小和尚好奇,凑到师傅跟前儿不解的问:"您刚才伸一个指头是啥意思?"老和尚故弄玄虚,卖官子说:"天机不可泄漏!"老和尚调味口,小和尚性急直上钩。忙追问:"给俺说说吧!"一边求一边摇师傅的膝盖。无奈,师傅偷偷一乐,哈哈一笑说:"天不知地知,你不知我知---谜底是鞋底(喻邪理)。你看:他们要是都考上了,那就是一齐都能考上。如果一人考中了,那就是三者必中其一。倘若都没高中,那就是一个也不行。反正都是理儿,何不乐哉!让他们自个猜去吧。"小和尚打破砂锅问到底,听罢心满意足,若有所悟:他学着师傅刚才的样儿,伸出大拇指,连连点着头,没吭一声,干活去了。。。。。。(高保林、柴晓梅)&&&&五、戏猫神的传说、(神话故事)、&&&&很久以前,北大峪有一位姓张的老头。他家有五口人,日子过得很紧巴,穷得丁当响。也不知哪来的造化,几辈子修来的福分;有一窝猫神开始填换起他家来。猫神隔三差五,七段八节往他家倒腾金银财宝等好东西。不到一年张老汉富得直流油从此过上了"三几十亩一头牛,孩子老婆热炕头。"的好生活。但是好景不长,也不知啥时得罪了猫神,后来又成天作害起他家来。有一回,张老汉披着黑粗布外衫,背绑着手,胡呼扇扇摇摇晃晃的领着大儿子到村北水涧沟东坡岭条地转悠。爷俩一看:可地碎石头铺了一层。儿子嘟嘟囔囔骂着八辈子祖宗。还顺嘴不停的说:"看这今年咋种麦子嘞?"张老汉却一反常态。非但不着急,反而笑尿着脸劝儿子说:"你看你!咋真不驼事来。你不要嚼,不要骂。一个石头四两油!这是向咱嘞。赶明年咱得地保险能长一季儿好麦子。你大呜小叫的,让猫神听见了,又把石头扔出去了。给咱弄一地茅厕粪咋捂整?"其实张老汉是故意说给猫神听的。可它愣往套里钻。当时猫神很纳闷的说:"唉!这老头怪了,他不败兴还高兴嘞!你不是怕我给弄一地茅厕粪吗?我偏要恶心你一回不可。"真应了那句俗话:叫你往东看往西;让你打狗偏撵鸡。要饭的不要枣花子---上穷劲儿嘞!当天黑来,这窝猫神就给蚂蚁搬家一样:东拾一头西拾一头,忙里忙外,把可地的石头都扔了出去。随后又给他捣鼓了满地茅厕粪。然后都一齐躲到荆蒿窝后面专等看笑话。天刚冷岑明儿,张老汉和儿子又来看地时却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他儿子刚走到地边儿,就踩了一脚屎。他啊呀叫了一声!好像蝎子蜇了一样,弹着拐拐蹦了出来,使劲往草地上抿鞋底。他又是捂鼻子又是扇臭气,恶心的反胃干咳嗽。这狼狈样儿啊,可把猫神乐坏了!它们哪里知道又上当了!张老汉走到儿子跟前儿,对着耳朵悄悄的说:"快回去牵牲口套车,咱赶紧把地犁耙了!"这一天啊,张老汉爷俩不歇晌的犁啊耙啊!直干到老爷儿落山。麦子也播上了。爷俩眉飞色舞高高兴兴地赶着车回家了。猫神看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知道又上当了,个个气得嘴歪眼斜,差点没背过气去。隔了一段时候,这窝猫神又从五台山寺院弄回一条又长又大山青石槽。宽约三尺,长约丈五。石槽是精工细凿过的。猫神们都累得呼噜呼噜喘粗气,刚把大石槽抬放到村北后老井井台上,上气不接下气地连连喊:"快卸载!快卸载!"谁料这话深更半夜的叫张老汉听见了。他恶狠狠的回了一句:"总要压死恁嘞!"可怜这窝猫神猛不防听了咒语,谁也没来得及脱身都被压死了。但是这条大石槽却保留了下来。据说现在还放在一家农户里。&&&&六、秦桧长跪岳飞庙、(神话故事)、&&&&据说,秦桧他原本不姓秦。他打小在南阳府卧龙岗长大。后来跟了姥姥家的秦姓。可谁也不知他是啥转的;犯了哪门子黑煞星,尽干丢人现眼的事。他在朝中不干正事。专搞歪门邪道,陷害忠臣良将,坑国害民,败坏江山。正好又遇了个昏君。朝廷软弱无能;秦桧把握大权,终于酿成了三绞岳飞的历史惨剧。是这位爱国将领蒙冤受屈,含恨九泉。秦桧自知罪恶滔天,办了亏心事。他死后良心发现,感到对不住岳飞。再加上鬼使神差,老天爷让他转成了泥胎,跪在岳飞庙前,偿还前世孽债。老秦家在卧龙岗是大户烟。光侄男半女就有1一万三。大人小孩谁也不愿陪他丢这个人。小将们一商量,趁夜黑偷偷把他埋到土里头。第二天,他钻出来又跪在岳飞面前。第二回,把它扔到河流,赶明儿一看,他脸朝北又跪在路旁。第三回,老家长给晚生后辈出主意说:"把他搁到磨盘上碾碎,再放到碓臼里捣烂研成面儿;医风刮老,看他咋回来!"结果,一也不到,秦桧又聚成了泥胎,跪在岳飞跟前。老秦家终于服劲了,都唉声叹气的说:"这算没法儿了,光丢下跪得了。叫他随便吧!"这事发生以后,当地有个秀才遍了一段顺口溜叫:秦桧挪到南阳府,三绞岳飞塌了天。卧龙岗,十字建,新盖大庙门朝南。岳飞好,坐大殿,秦桧跪在他跟前。姓秦嘞,大户烟,侄男半女一万三。又丢人,又难看,埋到土里往外钻。扔到河流爬上来,磨捣碓砚研成面。大风刮了九千里,一夜不到对成还。老见贼,皮没脸,死活低头栽路边。千人指,万人点,任他再跪几万年,任他再跪万万年!(曹占清)&&&&七、为啥梁短还锯梁?(民间故事)、&&&&早先磁州有一段风物歌谣叫:"里青柿子旺南瓜,红薯扯到小屯洼。光禄白菜玉泉葱,赵庄萝卜不归家。"别的咱不说,单说磁州东南乡的里青村盖大房;这里头还有一段故事嘞!有一年,外地有一班子瓦匠在里青盖房子。事主是村十大户之首。方圆十里八村都有名。俗话说:"大工上了墙,小工儿着了忙。"鞭炮一响;地基一挖。小工儿大匠一起忙。地脚台儿上下,到处是忙而不乱的热闹景象:有搬砖和泥的;挖坑栽杆儿搭架的;有放线插厥儿撒灰道的;还有捉角跑大墙的。总之是都忙得紧紧张张,没一个闲人。俗话说得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论盖房,论光棍儿,数了木匠数瓦匠。可是,这个光棍儿木匠忙中出乱子:大梁锯断了,尺丈下错了;没法打圆场。咋捂整?老木匠急头抓脑,马上变成了红脸关公;汗珠子吧嗒吧嗒往下掉。这真是:张天师叫鬼架走了---神法没有!他只好硬着头皮来找工头商量。领头的一听,也觉得傻眼没办法。他搓手跺脚,连嚷再训埋怨说:"还咋办?快收墙!"这时大工也不扯线了,冒没天地垒大墙。结果到顶层了,墙又爬的很了。大梁搁到墙上又露出一大截。老木匠手忙脚乱,赶紧起着墙锯了去。这梁短的问题糊一抿二解决了。可是水口咋的安?短了不出墙,尿墙还尿墙。没法儿,他们只好全安上三尺多长的水口。结果一试验:还是尿墙。这回所有的匠人都没招了。只好瞒天过海等天黑蒙混过关了。老爷儿刚落山,匠人们赶紧收了工,完了片儿,洗罢手,吃了饭儿。主家账房算了账儿,赶紧背上铺盖卷儿溜之大吉了。可粗心的财主是个大马哈儿,根本不管盖房这档子事。掌钱有账官;跑腿有觅汉儿。大事推管家,小事喊丫鬟。他大腿搁到二腿上,茶水瓜子放桌上。渴了喝口水儿,饿了张张嘴儿。过着神仙般的生活。房子盖好了,立马算账走人。真是既利索又大方。三天过后,大财主闲来无事;扛着文明棍儿出来逛游。他绕房转了三圈儿。咋看咋不得劲儿,终于发现了房子的毛病。但后悔也来不及了。说出去又怕外人笑话,所以只好内忍了。可时候不长,全磁州都传开了说:"里青盖大房,梁短还锯梁。水口三尺半,尿墙还尿墙。"从此,这事儿便成了磁州民间的一大笑话,四处流传;经久不衰。(张金发)&&&&八、奸臣潘仁美(民间故事)、&&&&压形脉这个故事发生在唐末宋初。很早以前就有压形脉的旧风陋俗。明面说是压形脉;实际是压官嘞。要问为啥?这人世间和养蜂儿是一个道理,蜂王只能留一个。过去民间常说:一林不容二虎,一江不纳二龙。也是这个理儿。大王要是多了,为江山夺夺抢枪;非打仗不可。到头来受罪的还是平民百姓。所以,过去请明眼儿破风水,压形脉那可是古来常有,短不了发生。形脉有劲儿大劲儿小之分;大的出大官,小的出小官。龙脉出真龙天子。据传说磁州西部的石鼓山就是一道龙脉。当朝天子知道后,心里很不安。遂指派风水先生带领一班子工匠,从山西跟到直隶磁州。一路上翻山越岭,点穴压脉,破坏风水。他们先在莲花山北边修了一个庙叫庙阁儿;形脉没压住。后来又到太行山北端的西寺坡建了一座庙,形脉还是没有压住。最后又在北响堂石窟寺山下边儿匠了一座佛塔;(实际就是常乐寺前边的大白塔);形脉还是没压住。结果一过石鼓山,到了磁县潘村,出了一个大奸臣:就是潘仁美。你看这道形脉劲儿有多大!按理说这道形脉应该出个好大官。可是由于风水先生的破坏,形脉走了样儿。因为大官是"早产";所以就变成了大奸臣。潘姑娘入宫当了西妃,潘仁美也跟着一步登了天。可他不争气,硬是里通外国不走正道。他官报私仇乱箭射死了忠臣良将杨七郎。结果落了个千古骂名的下场。(曹占清)&&&&九、土地爷输老婆、(民间故事)、&&&&南大峪两头偏:前街信土地,后街信"三官。"这时南大峪民间流传很久的一段顺口溜。说起土地爷,那可是南大峪人的骄傲:既体面又迎人。南大峪土地爷有俩老婆,而北大峪土地却没老婆。这到底是咋回事儿嘞?不用刨根问底儿,自有人会告诉你:那都是赌博惹得祸!在很早很早以前,南、北大峪原本是一个村。由于人稠地狭,后来便分成了俩村。中间以黄土沟为界。南北相隔有二、三里地。村东有一条五家河,常年有水河东岸是红砂石悬崖绝壁;西边和南边是两岔口的沟道地。里面长满了蓑草与老白草,真是荒茂视野。既然是分村,自然和分家差不多。批财产,分田地;请证人,立字据,少不了:"水流故道,路走旧规"之类的约定。应为祖宗就是这么传下来的:"千年的笔踪会说话。"有道是灶家爷为一家之主;土地爷是一村之主。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分了村,自然就得再请回一个爷爷。不然谁当家?据说,南大峪的土地爷是江南举人出身。竟然有人还能说出他的姓名!他见多识广,能说会道,神缘也好。香火旺盛;腰缠万贯,不缺钱花。而北大峪土地爷大概是咱北方本地人。(由于时间太久,现已无法考证)据说他没文化是个大老粗。但却朴实憨厚心地善良,又讲诚信。可是却家境贫寒。前来烧香磕头祭祀送钱的人太少。自然显得囊中羞涩。有钱人旋天摇地;没钱的也得过日子,活人总不能叫尿憋死。他和南边的爷爷开始赌博起来,他想沾人家点财气。最初,小打小闹输赢无所谓,影响不了正常生活。可是后来就不行了。高地刹不住车:愈输愈想捞,越捞越深。时间不长便穷家当了产。累了一屁股两胯账。有一天他输急眼了,火气上了头,竟把老婆压了赌注。结果,老天爷也不长眼,又叫他输了。这咋办?他耷拉着头回了庙。翻来覆去一黑来没睡好觉。真是牙掉了还得往自个肚里咽。南边的土地爷是赢家,自然红光满面,心花怒放兴唧唧的。他宽限了好几天也不见回音。便找了两个帮差,强行要领人。北边的土地爷是输家,却是一脸的土气。给霜打了一样。心里窝火还得自认倒霉,也没法阻拦。因为赌场也有规矩:愿赌服输吗!再说土地奶奶,见两个帮差不说三四,生拉硬拽来抢人,起初她七里云八里雾,弄不清是咋回事。后来一瞧"字据",如梦方醒;才知道傻了眼。她又气又急又恨,两眼汪汪,哭成了泪人。她扯着身子死活不依,可怜那时的"小脚"妇女,哪里劲得过两个男差!顺着南河沟硬是把她拖走了。不信你到五家河看看:那一绺蓑草倒呛着茬抿成了一道沟,现在还清清楚楚留着印呢。说一千道一万,这可真是:土地爷,输老婆,都是赌博惹得祸。甭说寡妇是非多,光棍后悔也难过!(武存保)&&&&十、彭城街卖缸、(民间故事)、&&&&到城随城,到乡随乡,到了彭城街学捏缸。这是磁州西乡广泛流传的随乡入俗歌谣。彭城街一年有十几次庙会。哪一回赶集的也不少,都跟插萝卜一样,挤扛不动。俗话说:"彭城街五里长,旮里旮旯笼盔墙。"你要有工夫还真有个转头。单说这年三月初八庙会。南来北往嘞;推车担担嘞;剃头磨刀嘞;炸麻糖打烧饼嘞。总之是各行各业作小买卖的都往彭城集市涌。什么草市口、碗市街、天子眼、大庙坡,大街小巷,里里外外,哪也是人山人海;闹市里就像开了锅。王老五是彭城本地人。他站在大庙坡戏台前的广场,就跟旗杆一样;各各另另高人一头。嗓门就像铜锣一般,既洪亮又魄壮。他大声吆喝着:"卖缸嘞---卖缸嘞;有眼色的来这买好缸啊!"他一遍又一遍重复喊叫着,同时还用铁手锤敲着缸配着乐:铛铛铛,!铛铛铛!"恁听这是啥响声!"他边喊边敲,嘴里不停事的挂着词儿。论热闹要数卖缸这儿:有卖缸买缸的、装缸卸缸的;各种小商小贩就地摆摊儿的;还有短途盘运瓷货到滏河码头装船的。再看卖缸的:大的小的,高的低的,粗的细的,诺大的厂子摆了一大片。这缸都像进过染房一样,全是乌青色。用手拍拍,拿砖敲敲,叮当作响。好像进了戏班子。正晌午吃饭时候,北边过来俩大汉。头上箍着花毛巾,好几天没洗。上身穿着黑粗布棉大袄,长得全盖住了屁股蛋的。脚上穿着尖口"踢死狼"布鞋。边走边耍花腔说:"二哥!喝酒吧!"另一个说:"谁拿钱?"这个又说:"你拿钱吧。"俩人一倡一和,说话轻飘飘的,一听就知道是山东人。俩"二歌"(地方语指武松)酒足饭饱。过来想买缸,故意挑毛病往下杀价。王老五生怕这堆买卖跑了,嗓门更大更亮;手锤敲得更急更响。一不留神,咣当!缸被打碎了。稀里哗啦散了一大堆。他干着急又心痛,还怕跑了这堆买卖。赶忙从地下捡起一块缸片解释说:"你看---这是啥茬口!"山东俩二哥瞪着傻乎乎的大眼,看着白圪生生的茬口;再瞧瞧王老五额头上的汗珠子,回头嘟囔道:"你这哪是卖缸的,简直就是日弄武大郎的!"说罢气哼哼的走了。。。。。。(二叔高金增)&&&&十一、赖人张二官、(民间故事)、&&&&很早以前,咱磁州武安地界出了一位张大官。他在福建任职,是一位好大官。不但当地百姓说他好,就连家乡街坊邻居和方圆十里八村的老乡也交口称赞。可他有个兄弟却赖的也远近出名。真是头顶上生疮脚后跟儿流脓。本地人虽叫他张二官,但他却不是官。他排行老二,是跟着张大官儿叫起来的。有一年,张二官去看大哥。到了福建地界,他住进了一家客栈。第二天一大早,旱烟袋叫小偷拿走了。他抓头摸脑直犯烟瘾,急得搓手跺脚。他见了大哥还耷拉着脸有二尺长;塌懵着眼谁也不理睬。张大官走上前,关切地问:"咋来?"听了老大一回儿,张二官才开了口。他甩着独特的武安腔调儿说:"还咋来!旱烟袋叫三只手拿走了吧。还咋来!"张大官长出了一口气,也用家乡话回答:"咳---,我还以为有多大事嘞!你在那片儿丢的?随后我叫手下人找着不就行了。走走走,先吃饭。"弟兄俩你一言我一语就跟鸟叫的一样,即清脆又高亢。末了还挑着浓浓的鼻音。饭碗刚撂下;桌子刚擦完。一个衙役领着小偷前来负荆请罪。手里端着一个条盘,上边放着旱烟袋和小偷的两只手。张大官见状,惊呆了。等醒过神儿来,大声喊:"竟是胡闹!谁叫恁砍手来?嗯!"差事赶忙解释说:"是他自己要这么干的说他有眼无珠;非要自罚不可。"张大官听罢,赶忙吩咐手下:"快去找郎中!"随后又给了很多银两,进行了妥善安排。再说张二官,他在一旁自始至终没吭声,此情此景它看得真真切切,心有感触。他心想:俺大哥在这儿有这么大势力!以后看谁还敢欺负我!回到家乡他狗仗人势,耀武扬威,像螃蟹一样横行霸道。没过几年就吃的路断人稀。一开始,他生出一道讹人的损招儿:叫长工们把玉茭杆用铡刀切碎,沤成半生不熟粪,上到岗坡尖的地里。秋天下雨时,秸秆冲到哪块地,哪块就成了他的。谁也不敢吭声,都暗吃了哑巴亏。时间一来二往,张二官生着百法,靠着讹人过时光,圈了十几顷地,富得直流油。当时从南郭到北郭,温岭至寨坡。方圆一二十里都成了他的地主庄园。他站到村西头跺跺脚,村东头就得颤三天;小孩听了他的名,吓得尿裤子直哆嗦。这还是轻的。跟让人看不过眼的是欺男霸女,没有人性。谁家孩子娶媳妇办喜事,长得好看,他得先圆房占三天。不然,就背着笛子---找事儿。最后就连他的姑表弟娶媳妇也不放过。姑姑实在看不过眼儿了,暗暗下了狠心:决定抽机会除掉这个害人精。正好,有一年张二官头顶上生了一个赖疮,一直不好。时间一长还泛了蛆。他疙疙恹恹,没了过去的威风;整日毛头骚脑,东游西荡。有一天,姑姑掂着果子点心登门去看他。她亲亲热热地叫着他的奶名,"好心"的疼着这个宝贝侄子。她说:"孩儿!来叫姑姑看看;疮都化成这样了,也没人管!"她又是擦又是洗,又是梳又是理,打理得干干净净。之后,她拔下头上的金簪在疮上拨了几下。懂点医道的人都知道:这疮怕沾金,一沾致死没活。不隔几日,这个害人精便死了。你看!可把当地的百姓高兴毁了,真想在大街上摆几桌酒席,唱几台大戏才觉得痛快和解气。(高金中、高金元、曹占清等。)&&&&十二、"老山精"惊叹河水、(笑话故事)&&&&过去,武安深山里头有个哈哈下下驼背的老人,一辈子没出过远门。整天坐不住闲不着:不是刨地垒石堰;就是锄谷子剪小苗。深山沟只能看见磨扇大的天。成天在山沟里转游;鼻子眼里吃的看得,不是井洞,就是水窖。反正没见过河是个啥样儿。有一天,孩子跟他说:"爹,咱去彭城街转转吧。"老爹没吭声答应了。爷俩担山来到纸坊口儿滏河边。清凌凌的泉水汩汩嘟嘟,哗哗啦啦一漫瀚的向东流去。老汉惊呆了看傻了,深深慨叹得说:"娘啊!这水就真格都流老嘞!!渴歇(可惜)死了!!!"旁边有个本地人听了,笑话说:"真是老山精!没见过世面!"&&&&十三、索井家挨打、(笑话故事)、&&&&甭贬贱笑话人,咱磁州也有一个扯淡话叫:"索井家挨打---得着嘞!"说索井谁不知道?"七天井,八陶泉,仨岗西,俩拔剑,南胡村,北阳泉,抵不上索井一坡展。"你看这村有多大!可是过去这村也闹过一个笑话:说有两口子插着门在在屋里生气打架;大呜小叫惊动了四邻。南妹子北嫂子,东大娘西婶婶都赶来拦架。大娘红着脸大声喊:"二姐儿快开门!两口子好好过吧,打啥架嘞!嗯!"二姐在里头疼的直叫唤,不停声儿的喊:"得着嘞---得着嘞!"门外劝架的人一听着急了,都嘟囔着散了场儿。第二天,二姐眉泡眼肿,脸上青一块紫一块。见了邻居低着头,扭着脸不想搭理人。房后的大嫂开玩笑贬贱说:"谁惹你了?得妻子那个形!"二姐满腹怨气的说:"我快叫恁兄弟打死了!连个架也不拦?"大嫂不服气的还嘴说:"尽说瞎话!俺听你一直在屋里说:得着嘞---得着嘞!都以为恁两口子在打情骂俏嘞!"二姐哭笑不得的辩解道:"我说的是那个门搭镣儿搭着嘞!。。。。。。"&&&&十四、李大官轶事、(民间故事)、&&&&明朝万历年间,直隶磁州和村有一个人在朝里举了官。当地人都叫他李大官。甭看四百多年过去了,但他的许多故事却依然活鲜鲜的流传在冀南民间。&&&&(一)、李大官舌战群儒、&&&&李大官是监察御史,朝廷的钦差大臣,在浙江道任职。说实话,在南方当官要想站住脚,确实不容易。那里的秀才举人就像白花花的大米,一拨拉一大堆。没有三钻两斧子还真不行。头年刚上任时,李大官准备了几桌酒席,请来了地方各路神仙。酒过三巡,菜过五味;酒客们推杯换盏开怀畅饮。大堂就像欢乐的海洋。正在兴头上,摇摇晃晃过来一位花甲秀才,要和李大官敬酒。末了,花甲秀才似醉非醉的说:"李大人,今儿个高兴,我出一个谜面,你来猜如何?"李大官爽快的点头答应。秀才有备而来,毫不犹豫地说:"二四六八零,一三五七九。东西南北中,金木水火土。打四个字。"李大官不加思索的回道:"阴阳五行。"花甲秀才见没能难倒李大官,没趣的溜下去了。不大一会儿,又上来一位而立之年的举人。此人身高五尺有余,枪杆子汉儿,重眼叠皮大眼睛。面似桃花,白白净净,文质彬彬。他很干脆,脱口说出上联:"天外有天地天有外天,"李大官暗自点头,心里明白,马上对句:"宫中坐龙椅龙坐中宫。"都是回文诗,堪称"中外对。"举人不服劲儿,连发两炮,又出上联:"下雨闪电长电闪雨下,"李大官稳坐大帐,运筹帷幄,从容应对道:"上天揽日月日揽天上。"两句还是回文诗,组成"上下对。"两人是半斤八两,旗鼓相当。举人无奈,也败下阵来。大堂之上,大小官员,豪强绅士,秀才举人齐刷刷的站立而起,举杯为李大官喝彩。就在这热火头上,有一位不惑之年的进士坐不住了,心想:南方这么多秀才举人,文人雅士,太没面子了。说什么也不能败在北方佬手下。于是,他胸有成竹,躬身向李大官施礼道:"我有一联,前边四字都有水字旁,题为:江河湖海,南国水乡多秀才,"李大官棋逢对手;情不自禁,拍手叫好:"佳句!"他灵机一动,很快对答:"我对上联,前面有四座山,对曰:山峦岐峰,中华五岳独孔丘。"进士听罢,心悦诚服,连连点头赞道:"绝对!"话音刚落,又赢得满堂喝彩。李大官不但学问深,而且心眼好,重民生。他在南方任职好几年,为当地百姓办了不少的好事。南方的蓖麻子就是李大官带去的。当时,咱这儿是青石山,土薄石厚;南方却是红土山,雨多晴少。大都闲着没用。李大官重视农桑,鼓励开荒,把蓖麻子带到南方试种。结果,麻子长得像树一样,果实结得一嘟噜一大串。当地百姓看到麻子的收成也不赖。纷纷上山,进行仿效,都得到了实惠。&&&&(二)、李大官救老乡、&&&&有一回,直隶磁州和村镇东边的万年村有一个人,在浙江做贩盐生意。因为打了盐税官,被带到一个府衙大堂。恰好李大官也坐堂听案。知府升堂,一派肃静;两列站班的衙役成八字排开,个个虎目圆睁,虎视眈眈。知府老爷端坐大堂中央,头戴乌纱帽,身着紫官袍;面似沉水,一派威仪。他惊堂木一拍,正式开庭问案。犯人跪在在地上,自报了家乡地址和姓名。李大官一听,十分的好奇。他以为自己耳朵上火听错了,赶忙追问道:"你再说一遍,是哪里人啊?"犯人又重复说了一遍:"我是直隶磁州和村镇万年村人。"这回李大官听的可是真真切切。他心里一惊,心里话还真是正儿八经的邻村老乡。但他没有声张,却暗暗有了主张。知府大人听罢案由,不由得拍案而起,严厉训斥道:"这还了得!竟敢殴打朝廷的命官?。。。。。。"他三下五除二,当堂定了案---死刑。李大官心想:打了税官虽然有罪,但罪不至死。肯定有人在背后捣鼓。他站起身插话道:"不行!这么重的罪开刀问斩太便宜他了!先打他二十大板;然后充军发配!临死也得让他受点活罪。"知府问:"发配哪里?"李大官一本正经,故弄玄虚的说:"发配到洺南滏北,太东鼓西,(实际就是磁州西部的石鼓山。)然后把他扔到那个:狼打虎鬼吹号,阎王鼻子小鬼道的地方就别管了,致死没活!"知府和站班衙役一听都毛骨悚然!心想这是啥地方?连连都夸:还是李大官主意高!简短解说,府衙俩差事押解犯人上了路。没过俩月就来到到石鼓山。走到小鬼道,衙役就按李大官临行前的吩咐,给犯人摘下枷锁;打开了脚镣,扔下他就扬长而去了。万年老乡带着伤拖着疲惫的身子,很快爬上了石鼓山顶。他从小就在这山上摸爬滚打:掏鸟窝,刨柴禾。就连兔子和狐狼走哪条道都知道,他太熟悉石鼓山了!此时他就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一屁股瘫坐在山顶上。眼瞅着山下的和村镇与万年村,对天长叹:"唉呀!我的娘。要不是李大官救了我,这小命儿早就没了!以后可得好好孝敬父母,安安生生过日子!"&&&&(三)、李大官请客、&&&&俗话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可李大官是金手银胳膊,能挣能哆嗦。他压根就没把钱当回事儿。家里的田产一人一半儿都分给了小弟兄俩。在外为官还不断接济穷人家。那一年他母亲过世,李大官回家奔丧,守孝三年。抽空儿还办起了和村第一所私塾小学堂。才过老没多长时候,浙江有几个南蛮子来信说最近要来看望他。这一回李大官头回着了慌。因为他在南方为官两袖清风很少积蓄,却打肿脸充胖子硬把家里说的天花乱坠,富丽堂皇。这回客人来了看咋办?他犯愁了。为了应付这事,他赶忙吩咐家丁:把义井砂锅都摆到院墙和茅厕墙上,来了就说这是金锅。果然没过几天几个南蛮子就来了。厨娘问李大官:"吃啥饭?"李大官悄悄告诉说:"就吃金米捞饭人参菜。"实际就是小米捞饭和红萝卜条炒菜。厨娘心领神会。南蛮子在南方天天吃大米白面,都快腻了。谁也从来没有见过北方人平时吃啥家常饭。到了饭时,南蛮子吃着香喷喷的小米捞饭,嚼着甜丝丝的红萝卜条炒菜。越吃越带劲,越吃越稀罕,心里很满意。他们偷偷问厨娘这是啥饭?厨娘说:"金米捞饭人参菜。"回去时,李大官吩咐家人:每人给一份"厚礼"。也就是金锅你看吧南蛮子高兴的都合不拢嘴。用布包了里三层外三层,生怕别人看见抢走似的。回到家给熟人炫耀了好几天。都说李大官太富有了!就连院墙和茅厕墙上摆的都是金锅。请他们吃得是金米捞饭人参菜!(高金元、高金增、高金中、曹占清、曹广义等。)&&&&十五、洪洞移民的传说(民间故事)、&&&&故事得从元末明初说起。明代洪武年间,朱元璋曾大规模向河北移民。现晋冀鲁豫接壤地区大部分是山西洪洞县老槐树下迁来的。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标记:就是脚末趾甲分两瓣儿。好生生的为啥要折腾人呢?这背后还掖藏一段真实的故事嘞。&&&&据说,元末明初狼烟四起,烽火连天。再加上水旱蝗灾,疫病流行;老百姓真实天灾人祸,流离失所,苦不堪言。邢台、邯郸及周边更是"道路皆榛塞,人烟尽断绝。"和"禾不入土,人相食。"的悲惨景象。明朝刚立,朱元璋扔盔甲,换黄袍,龙椅没暖热,江山才扶稳,却又节外生枝,掀起一场轩然大波。祸根是五台山老和尚多嘴引起的。有一回,朱元璋来五台山敬香还原。老和尚献殷勤进谗言说:皇上陛下!昔日我游鼓山滏水,看那北边的石鼓山龙腾虎跃,呼之欲飞。南侧的神麇山腾云驾雾,龙吟虎啸。龙洞珠泉在滏口峡谷如汤似沸,气浪如云。那真是一处难得的"二龙戏珠"好风水!日后必定降生真龙天子。请皇上早拿定夺,以防后患。"朱元璋听罢大惊失色,忙问:"可有破法?"老和尚十拿九稳的说:"有!北边那龙就别管它了。北齐文宣帝高洋已在石鼓山上修了南北响堂寺,又在旁边匠了红白二塔,已把那龙脉镇住了。可是南边那龙却劲头十足,欢蹦乱跳的还没按住。不过陛下甭担心!只要在神麇山主峰东侧的方山上立一座寺院,那道风水形脉就被毁了。"老和尚绘声绘色,说得活眉鲜眼。朱元璋全神贯注,听得入迷。最后长出了一口气说:"筹办方山寺有你全权负责!"再说站在一旁的老臣徐达,光有听的份,始终插不上嘴,心气不打一处来,很不高兴。他伴驾回宫,趁着没人对朱元璋说:"主公,叫我说不如把磁州杀个净眼毛光,鸡狗不留,来个斩草除根多痛快!甭说生龙降凤,就是一条长虫它也生不出来。"朱元璋暗喜,心里话:正合我意。但他没言出口只是点头答应。此时朱元璋多了个心眼。因为他知道滥杀无辜,草菅人命,将来肯定落骂名。倒不如顺水推舟,让徐达做一回挡箭牌和替罪羊。想到这儿,他亲切地说:"徐爱卿,你看咋好就咋办,朕最信任你。可有一项:见昏不要杀。"朱元璋摞下一举半生不熟的话。真是肚留半截,嘴留半句。到底咋的见昏不要杀,他也没说清楚。徐达也不傻。他顺坡打处溜,撒面拌(扮)糊涂,装聋做哑,心照不宣。徐达领兵赶到磁州西乡大开杀戒,一扫而光。他一口气从冀南杀到山西洪洞县城门口才住手。前前后后杀了十天半月还多。兵临城下,徐达骑马抬头,仰脸一看,县城南关门楼上写有:"洪洞县"三个大字。他想:主公交待过见昏不要杀,莫非指的就是洪洞县?它正好与洪武年号的"洪"同字同音。所以想到这儿他才停了手,不再杀人了。他怕犯皇上的忌讳。万一惹怒皇上,对自己对家族都不利。于是他赶紧鸣金收兵,搬师回朝去请功。朱元璋听罢禀报,翻脸着急的埋怨说:"咳!我叫你见昏不要杀是黄昏的昏字。说白了就是让你只杀一天,到老爷儿发昏为止!咳。。。也罢,谁让你是朕的爱将来!下去吧,这枚你的事了。"你瞧朱元璋玩得有多高!后来此事流传到民间,徐达落了一世界不是,他却躲到后边落了好。他暗地里恐吓朝廷史官说:"以后写《明实录》时不要记录此事,光说年景不好,闹瘟疫啥的。另一方面他又安抚民心,实行大规模移民政策。真是连捂再盖,连踢带埋,就把这档子事给呼隆过去了。虽然史志没有记载,但民间还是原原本本把这宗惊心动魄的杀人事件流传了下来。一首民歌便是例证:"太行石鼓和神麇,二龙戏珠滏口陉。和尚饶舌说风水,日后必降真天命。明王听罢心慌惶,忙派徐达披甲征。屠戮平民千百万,血流成河到洪洞。"朱元璋的移民黄榜告示往洪洞县境一贴,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没有一个赞成和原意的。俗话说得好:生人不嫌地贱嘛。再者说,在家千般好,出门实事难。迁到河北冀南是好是赖,是祸是福谁都没底。因而都往后撤身子,谁也不愿趟这个头。但是话又说回来,又有几个敢违抗皇上圣旨的?移民进退两难,离情别绪涌上心头,一首《移民愁》的歌谣便应运而生了:1、干完活,吃罢饭,老槐树下扯闲淡。早上老爷红丢丢,黑来奶奶明溅溅。儿俊不说母丑陋,生人不嫌地贫贱。官兵强迫离家园,不知祸福怯胆胆。2、推小车,扛扁担,拖儿带女往外搬。水迢迢,路漫漫,迁移邢台和邯郸。人人都夸山西好,汾河浇灌吕梁川。别时无语泪自流,回头千里脖发酸。3、鼓山滏水风光秀,自古兵将争得酣。福兮祸兮两相连,冀南儿女多遭难!金米捞饭人参菜,男耕女织不缺穿。安居乐业不思蜀,勤俭开出幸福泉。4、老槐树下话当年,脚末趾甲分两瓣。寻根问祖同样梦,筋骨连着洪洞县。哪的黄土也埋人,哪的饭菜亦香甜。天涯海角割不断,常回故乡看一看。(父亲高金玉、本家三叔高金元等。)&&&&&序 言&&&&国史、村志与家谱,其言有别,大小有殊,然其理则一,根本无异也。国无史,犹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岂能察兴衰,诊其脉,寻其迹;村若无志,不知得失成败,安能透视表里,考量历史,发现规律乎!世系之广,子孙之多,百姓之众,倘若家族无谱,不分尊卑长幼,难辨亲疏远近,焉能尊祖孝亲,爱惜血浓于水之共同体乎!泱泱大国,堂堂大族,如今正值改革开放,繁荣昌盛之时,可谓太平有象,合族有幸,百姓有运哉。有道是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兼达其国。世纪之初,方摆脱贫困,奔向小康,理当饮水思源,穷其力,毕其功,尽其能,编撰村志,以报效父老乡亲。此事虽非大举,然却聊表寸心。追根溯源,寻根问祖,实地考察,深入调查,终使此志完稿成篇。尽管如此,终归一孔之见。错误之处在所难免。谨望指正,是以为序。&&&&导语:根据《高文治祖谱》推算,经考证九条洞遗址和高、曹、柴祖坟遗迹,并多次走访各大家族长者,最后集群众之智慧,采能人之看点,由笔者综合归纳反复研究多次论证,最终取得五点定论:1、该村有二百年左右的历史。2、最初只有高、曹、柴三家十几口人。3、前后已有八代之多。4、有石堰的梯田大都是"造地运动"的产物,是我们祖先的功劳。5、九条洞先民最初是来回跑遭,两地留住。该村整个历史可划分为九条洞、黑石沟和仁义村三个时期。&&&&第一章:九条洞时期(1780年-1850年)&&&&第一节:搬迁史记&&&&1780年左右,那时正值大清王朝的初、中期时代。武安东、南部山区连续几年发生旱灾,吃水极度困难,再加上人口急剧膨胀,山地人均占有量极少,生存环境迅速恶化,生命面临严峻考验。在这种情况下,向外搬迁已成必然,并不是偶然和个例。而是较为普遍的迁徙现象。当时同时期搬迁的还有:元宝山往南依次有脑怀(南山)、黑石沟(仁义)和清泉洼(新立)。鼓山以北依次有一社(三合山)、二社(六合山由盘龙山上的黄壁蛟、黑爷蛟、马家蛟、东蛟、小马庄和小池等山沟组成)、滏临庄和寺后坡(由老道坪、大黑岔、石磊沟、池西洼、皇大扇、寺南沟山坳组成)等,向北再延伸一直到拐头山。麇山西边那道山上的界城镇李家山也当属同时代的迁民。(据《峰峰志》载:"在清乾隆年间,有李姓自武安大水迁此定居,散居在核桃沟、东岭上等几个山铺。)本村移民来源主要有武安县(市)的七天井村(高、柴、刘、吕、申、寇),脑怀(南山)则来自刘庄、白庄、武庄,磁境内其他村还有武安马庄和大水等地的迁民。就拿高天井村为例,移民有三、五股,分布在仁义、胡村和拐头山一带。这些搬迁村有如下共同特征和特点:1、迁入地大都是全石结构的石洞或石屋。2、都在山顶山坳隐蔽处偷建,规模不大,一般三五户结伴而迁。一来不引人注目,二来可共同抵御狐狼的侵害。3、先山上后山下,梯次搬迁,逐步稳固地盘。4、人口规模发展到现在大约都在七、八百口,最多不超过千口。5、都是寻河而来,为水而迁。6、生产、生活方式基本相同。都是:"面朝黄土背向天,娶妻生子续香烟。种地只为填饱肚,纺花织布衣遮寒"的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特征。7、生活目标一致。都是为了改善生存、人居环境,追求与大自然的和谐。&&&&考察迁出地的生存环境。这里山高沟深坡陡,地块小。一个天井村最多能容纳四、五百人。只要超过这个极限,就得向外搬迁。因此这里的搬迁具有间歇性、周期性特点。每隔几十年就有一次。1、这里吃水极度困难。水窖、井洞相当普遍,水资源渠道主要是拦蓄雨水,(俗称房坡水)积雪溶化水。2、交通不便。山地特产:山楂、柿子、花椒、苹果、核桃等因交通不便而难以销售,不能以物易物进行等价交换。3、可居住面积狭小。住房大都是简易和简陋的石屋。没有发展的空间和余地。4、由于与外界隔绝,生产力比较低下,生产方式相对落后。由此必然导致落后的生活方式。思想相对封闭、保守。总之,这里吃、穿、住、行、用,金、木、水、火、土等资源要素样样都不行。唯有的特征是封闭落后、闲适与安宁。&&&&考察迁入地生存环境。则正好与迁出地相反,落差很大。这里具备吃、穿、住、行、用五大优势,而且临镇、临路、临水;宜农、宜商、宜贸。人文环境极佳。的确是一片乐土。请看:黄和(黄沙-和村)大山川南北长约七、八十里,最宽处达十几里。依次由北向南有和村、义井、彭城、孙庄、界城和黄沙等。这些千年古村镇像星斗点缀在大山川之间。滏阳河从这里流淌而过。这里水草肥美,土地肥沃,能排能灌,旱涝保收、五谷丰登。具有一千多年历史的磁州窑就座落在彭城腹地。滏河口的北岸有纸坊,外面是滏阳河冲积扇大平原。那时,峰峰、临水、纸坊、彭城各种手工作坊和店铺林立,造纸、煤炭、冶铁、陶瓷、石灰业已发展。这里是磁西政治、经济、文化发达的中心。的确是个好去处。用现代人的话说就是可持续发展。&&&&正是以上优点和特点,才使这些山里人大开眼界,感到外面的世界真奇妙。因此,他们决心走出大山,多次登临麇山踩点选址,建村落户。那时,石鼓山、神麇山(即现在的元宝山、老怀山、旗杆眼的总称)、拐头山,南北绵延七、八十里山脉,依然保留着原始的风貌:荆棘丛生,杂草一片。真可谓:天苍苍、地茫茫,风吹草动见狐狼的自然景象,山坡沟岭还没有开拓梯田。冬季,这里满目荒凉,一片萧条,到处是葛针、荆条与合里条。神麇山露出了庐山真面目。这时,由于视野开阔,也正是祖先蹬山踩点的好时节。&&&&九条洞的先民是从武安县(市)七天井村(高、柴、刘、吕、申、寇)而来。他们在麇山顶上建九条洞,总共三家,一家三条石洞。最北面的三条洞坐南向北,全石结构。是柴家的石洞。中间洞略高些,两边的洞略矮小。具体尺寸是:中间洞长7米,宽3米,高3米。两边洞都是长5米,宽3米,高2.5米。紧挨此洞后一排还有两家,有六条石洞。规模大小,具体尺寸与柴家石洞几乎完全一样。不同的是,这六条石洞前面多了一个东西狭长的小院,宽约6-7尺。建筑风格大小尺寸与北面柴家的石洞相同。只是坐向相反,坐北朝南,面山而居,实属罕见。因为在通常情况下,阳宅建设在风水环境选择上都是依山傍势,或坐北向南或坐西向东。(特殊地形地貌也有破例。)院子东头的三条石洞是高家的。西边的三条洞是曹家的。两家相隔不足十米。小院的南墙土堰上,依次挖了七、八个小土窑洞,这是人口拥挤时的应急产物。最西边的是个小石洞,在大洞的对面,可以居住。其他可放七东八西的杂物,有的也用来住宿。在大石洞的前面,是一块经过开拓后平整的环形梯田。在地当心,自东向西建有六眼蓄水的井洞。这种水井形似酒瓮,口小肚大,容量可观。从南院的中间向北走不多远,东坡边还有一座石碾子。外边是用石头干碴起来的院墙。里边是一个六、七尺直径大小的大碾盘。碾盘上有一个七十公分直径的石磙子。一头粗、一头细。石磙有磙框。磙子和碾盘成垂直夹角。绕轴旋转,碾轧谷物。磙框上有一个推拉杠(俗语也叫碾子棍)。所谓推碾子,拉碾子就是指这道工序。一般情况下,前边反手拉磨,后边推杠助力,还兼管收边、扫边,以防颗粒外溅。反复碾轧,米面基本成形。再经过手摇式扇风机扬吹和萝筛工序,食用的细米白面就完全成形了。条件稍好时,用牲口拉碾子磨面。但有一个要点必须注意:需用旧布衫蒙住牲口的双眼。方法很简单,用旧衣裳两只袖子往牲口脖子上一糸即可。一来防止晕磨,二来怕惊吓,造成飞磨事故发生。石磨的使用一直沿续到上世纪七十年代。这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如遇战争年代,造成停电事故,这种石碾子还有利用的价值。&&&&那时的农作物分两茬。秋种谷子、高粱、麻子、绿豆、红豆、芝麻。夏季种小麦或荞麦。蔬菜主要是南瓜、萝卜、长豆角、扁豆角。生火照明用灯盏,即煤油灯。生火做饭主要是用秸杆和柴禾。收割主要用镰刀或手拨。大兴土木工程时用镢头、镐、锨、铁锹、铁锁、锤、笼、钻和木杠。农机具主要是犁、耧、耙。最初用人力播种。收割打场时,使用杈把、扫帚、木锹、笤帚、箥箩、箥箕和布袋。农村中能犁刨耕种、扬场放磙、起石锻石、放线垒墙、挖壕盖房子的就算是出色的有材料人。&&&&从九条洞整体建筑风格和创意来看,先民不失为聪明绝顶:1、建筑材料就地取材,都是现采现挖的石块。2、踩点选址有眼光。占了一片有厚土的好地方。不但适合种地,盖房也非常方便。在这片白土岭上建石洞,可以直接开沟挖壕,垒墙券洞。最大的优点是不用担土填胎(模子)。因此在这里选址建洞少一道工序,既省工省力又省时;经济实用又合算。建造石洞一般要经过挖基垒墙、填土培胎、拱券备缝、掏土垫顶、前后封口、安装门窗和抹面装修七道工序。这是构建准窑洞所必须具有的程序。营建九条洞从破土到完工,有六七个青壮劳力,用两个月时间就能顺利完成。但是,九条洞不是一次建成的。是分批分期陆续盖好的。最初伙盖三条洞,一家一条,当时不分你我,暂且有个安身歇脚,遮风避雨的地方就足已了。当解决了温饱和冷暖时,他们才可以腾出手来再继续扩张盖房,通过协商或回购等形式使房产私有化。3、九条洞时期,吃水依旧靠井洞雨水为主。如遇特殊大旱年份,还有两条取水路线:一条是向北沿山岭到黑龙阁担清泉水饮用;一条是下山到东狐狸沟取涧水食用。虽然都有五里多远,但毕竟取之有道,取之有源,取之有水。比在天井沟老家强多了。因为那里眼巴巴的只能靠天吃水,别无选择。4、当时这里的植被还保存完好,自然生态没有被破坏。树木主要有椿树、槐树、脸蛋树、柏树、榕桦树等。草本科主要有老白草、花耳朵草。田园里有抓地秧、杀拉子秧、野葡萄秧。野花主要有:喇叭花、陆露葱花、酱瓣子花(能食用)。荆棘类有铬针篷楞、"四两油"蓬楞、合里铬针、荆蒿子。野果主要有酸枣、野葡萄、皮扁豆等。野菜主要有泥糊菜、苋菜、猪毛英、黑叶子、扫帚苗、扬叶子、柳絮子。当生活窘迫到最底线时,人们可以从大自然中汲取食物和营养,来维持生命,繁衍后代,生生不息,顽强生存。&&&&落后的生活方式来源于落后的生产方式。当祖先在这里大规模"造地运动"时,所使用的工具依然是镢头、铁锨和铁镐、杠子、铁锁和铁撬等工具。搬运工具不杠即抬,或背杠肩挑。种地主要用镢头。条件稍好时可用牛、驴、骡拉犁,以畜代耕。改变人拉人耕方式。减轻劳动强度。但当时还不具备这些条件。秋天是收割的季节。使用工具主要是镰刀和手拨。用绳子捆好后或背或扛或挑。一根扁担两个筐是当时的主要运输工具。一个人担不动时,两个人合抬,这是一种合作方式。打场时,使用的工具有杈把扫帚和木锨、箥箩、箥箕和布袋,盛粮食的器物主要是彭城街的瓷缸加席圈。&&&&这时期,生产力水平很低下,除了利用改造大自然外,还要和长期居住在这里的狼虫虎豹和狐狸等野生动物作斗争,争地盘。当他们受到动物侵害时,乡亲们会揭竿而起,用石块、木棍、树枝和铁器进行合围、驱散或歼灭。但也有不凑手的时候。比如:在130多年前曾发生一起狼吃洗衣女的事情。因此,除了小心谨慎,呵护孩子,不让单独行动外,还为狐狼建起了"狐爷庙"。择日供奉。祈求消灾免祸。为了有个好收成,还为蚂蚱(蝗虫)建起了庙宇。名曰"蚆蚱庙"。可见当时人们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相当低下。&&&&5、在这里选址建洞,是经过踩点、思考,最后才拍板的。这里是张家楼、北大峪、石桥、黑龙洞交界地带,属于"三不管"地区。那时人烟稀少,并且狐狼成群;交通相对不便。因此,我们祖先选择这里,很容易落脚谋生。而不被视为异族他邦进行强行排斥。正因为如此,从某种角度看,我们祖先最具探险精神,勇敢、勤劳。他们不怕冒险,不畏狐狼,果断的把家园建到了九条洞。&&&&6、从北向南看,柴家石洞好像是低矮的石庵子。这是石洞的原生态。显得古老而沧桑。石庵子、石洞的区别不单单体现在外部形状和大小特征上,而且还表现在门窗是否齐全,功能是否完备上。例如石庵没有整齐划一的"窑脸子",并且不垒石檐子,所使用的块石大都是荒料,只求头齐面平,没有斧凿的痕迹,更谈不上什麽"一顺风"、"乱点雨"、"狗牙子"等石料纹饰。九条洞介于石庵与标准的石洞之间,是粗糙的草创态窑洞。土窑的构造形式更为古老而原始,而且简便易行。建造成本比石洞更低。所耗用的时间也更短。使用的工具也比较少,只用镢头、铁锨刨、创即可。有劣礓石的土层也可使用铁镐。无论土洞和石洞都是因地治宜、适应周围环境的结果,正应了那句谚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啊!另外,土、石洞还具有冬暖夏凉的最大优点。因此很受山区农村老年人的欢迎和喜爱。南边六条洞与南坡平地一般高低。从南从北都看不出这里有人家。其创意昭然若示:生怕树大招风,暴露目标,惹事生非,与邻村居民发生磨擦和碰撞。这是他们初来乍到,谨慎出世的真实表现,反映了当时的心态。&&&&九条洞的南坡是土岭。最先被开拓成层层梯田。地块非常平整,大约有六七亩。从门前房后这片土地看,可养活十几口人吃饭。祖先把这里作为根据地。然后逐步由近向远,开始大规模的"造地运动"。他们不愧为是石匠好手种山地出身。他们已懂得水土保持。防止水土流失。他们在麇山九沟十岭一面坡上用石块垒成石堰。荒茅视野的山沟修整成层层梯田。既便于耕种,又不使泥土随山雨冲刷而流失。石块不够用时,他们就地起石垒堰,整地造田。梯田,是对山坡沟道地的总称。但是如果细分得话,又分:"沟内梯田"和"岭上梯田"两种。沟内梯田的石堰整体呈内环形状;几乎依次上下,平行排列。而岭上梯田的石堰则是外环形状。这是由于山洪暴发、雨水冲刷时石堰受力不同而决定的。山坡两面的水一起涌如沟内,集合成流,其势如河,流速很猛,所以需要修筑内环形的石堰,以增强抗击力。而岭上地则与之相反,它需要外环形的石堰就可以了。因为水流难聚,冲刷力较小。劈荆斩棘,开荒造田,实乃先祖创世立业,造福子孙后代之功德。也是他们在这里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耕种、生产的经验总结。这种"造地运动"前后持续两三代人,将近需要三十到五十年的时间。这是根据所动用的土石方和所需要的劳动量来推断的。这时期共开拓山沟地、岭条地和坡地三百多亩。现在依然能分辨的很清楚。在仁义和北大峪、南大峪交界处,有一个明显的区别:我们祖先造的地都有石堰的痕迹;(周围邻村大都是土堰头),因为这是祖先有这个手艺所决定的。本地周边村石匠艺人很少,也没有开发山地的经验。因此,我们可以肯定的说:村境有石堰的田地大都是我们祖先的伟大创造和历史贡献。它是我们子孙后代的骄傲。不管什么时候,也不管环境怎样变化,这份祖产是必须加倍珍惜的。这片土地浸透了祖先的汗水和心血,我们应永远记住他们的历史功德。&&&&根据九条洞的建筑规模。整体分析综合考察,可得出如下推断:1、九条洞再加上七个小土窑,最多能容纳五十到七十人。居住时间大致为五十到七十年。2、经过"玉、得、永"上三辈人辛勤地开垦和劳作,先祖们含辛茹苦地在这里开荒造田,汗水和心血终于换来了丰硕的成果:在半个多世纪里总共开辟了三百多亩层层梯田,这是根据人力、物力、动用土石方和劳动量所定论的。这时已有了村的边界。即:"西至隔界,东至黑石。北至拉羊路,南到旱池坡。"南北长有十余里,东西宽四里许,粗略计有四十方里。基本上具有了村的雏形。3、村政建设亦有了初步的规模。这时期除有九条洞、一盘磨、六眼井、两个打晒场外,还有若干个石臼。先民们在营建物质家园的同时,自始至终也没有放松对祭祀、宗教场所的建设。如:土地庙、关爷庙、玉皇庙、天地庙等。另外这里还设有与众不同的山神庙、黄爷庙和巴蚱庙这是平原地区所没有的。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同时也反映了山区农村生产力落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下的现状。4、迁民的生活习俗起初没有多少改变,基本保留了一日三餐,早晚喝汤的习惯。在和当地磁民的逐步融合中,有的也养成了早晚喝粥就菜的习惯。5、全天候居住代替了来回跑遭两地留住形式。浓浓的思乡情抵不住热辣辣黄土的气息,沉甸甸金黄谷穗丰收的诱惑,我们先祖终于在黑石沟定居下来。由于人多房少居住狭窄,所以,再次扩展性搬迁又成为必然。&&&&高、曹、柴三家十几口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这里开荒种地,繁衍生息。偶有休闲时,坐在山边望看老家,感慨万千。真如《望乡思》所云:坐麇山,望西山,山谷相连太行山。七天井八陶泉,仨岗西俩拔剑,抵不上索井一坡展。过彭城,经王看,翻山过岭是武安。东沟长,西坡陡,爬上山头追日走。山楂红,柿子红,酸枣花椒点点红。端海碗,求老天,省点雨水少吃盐。一筐筐,一担担,迁到南山不会冤。(注:老家人称仁义村是南山)。当时,这里的先民并不孤单。如果他们受到侵害的时候可回老家搬兵,同时又有脑怀(南山)搬迁户结伴为盟。此后该村又经历了第二次搬迁。扩展性是它的典型特征。不过这次搬迁与第一次有所不同。1、搬迁是为了种地、吃水、居住方便。2、再一个原因,这时已有了原始积累,腰包里有了些本钱,购买山下大块地也具备了条件。如:黑石沟(仁义)村民曹广生至今还保存着祖父曹登玉在光绪廿二年、三十三年的地契红文书。再如:笔者的曾祖父高广昭与哥弟俩高广和、高光温那辈人在清朝末年一次购买土地一顷零二十亩地,并且在村东沟阳坡上新盖土、石窑洞十三、四条。3、高、曹、柴三家各占山头建房。整体布局是"一沟三岭"。即南岭、北岭是曹家所建。西岭是柴家所建。东沟、里沟是高家所建。从建房来看,大致可判断出当时造地运动的区划和占地情况。房屋都是建在自己的领地上。即俗语所说的"二亩三分地儿"上。这种以本家一姓结伙搬迁,各占一片的建筑风格能透视出各种姓氏家族成员们的心理轨迹。他们大有分门立户,各显本事的创意。同时也反映出生产力水平逐渐在提高。他们虽然各占一片,但仍可互为犄角,相互配和,实现建村的梦想,并以此扩展自己的地盘和领地。4、这时的房屋建筑主要还是石洞和土窑。但石洞的规模尺寸都比九条洞大到一倍多。5、这时期的特点主要是来回跑遭,两地留住。收获的粮食还要运回老家天井村。起初,只有男人在这里种地、收割、打晒;妇女和小孩仍在老家居住。之后,为了种地,看庄稼,逐渐过度到全家搬迁居住。根据实地考察和登门走访可知,第二次搬迁还有一个基本特征:那就是第一批迁民是由山上搬到山下,其特点是扩展性搬迁;而第二批迁民则是由老家各天井村新迁;具有增量扩容的特点。除了原来的高、曹、柴分别从高天井和柴天井村而来外,又从吕、申、寇三个天井迁入张、李、吕、杜四大家族。他们大都是一百五、六十年左右搬来的,没有在九条洞居住过,都是直接在山角下盖房定居的。这为黑石沟建村无疑起了催化作用。&&&&第三次搬迁。起于八十年代初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结束于两千年岁尾。这时村东岭上建起了十五栋楼房。村内近5里主要公路干道实现了水泥硬化。村政建设有了翻天覆地质的变化,具有了现代化农村的特征。&&&&第二节、民俗志考研初论&&&&一、高氏宗谱研究、&&&&原磁县黒石沟高氏宗谱与武安高天井村高氏宗谱都是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版本。(右下启句:高氏祖祠堂。中间大字竖写:中华民国二十六年桃月中旬立。左上批注:渤海氏祖宗家谱底。其序言为:"人生天地之间,名物之大,事迹之广,生育繁庶,各有远近,尊卑长幼,定而不乱,皆是骨肉关系。一根源迁移某县某乡立祖,未有文字之典籍,其年数始末之根由难以稽查。所以将年纪、岁数、伧序详载明白可考而知也。再将祖遗之事迹存簿传流于后。昨前,祖茔有椿树两株,出售洋数元。剩下积蓄之洋肆拾六元五角。开庭会议:现买庄房三间、中厕一间、桐树一棵,四至有界为凭,花洋五十三,下托洋六元五角。议完成立。(落款另起)立祖祠堂:自古创始之初,祖茔村东凤凰坡,有踪无墓,不计其辈,以此迁移村南立茔。"高氏两份宗谱分别有黑石沟高明兴和高天井高明仁保管。高明仁是一个五顷地的大财主,有三房妻室,儿孙满堂。土改时他举家迁居东北。临行时他把宗谱交给了四弟高明智。现已世袭传承三代,目前有第九代高保成和高保堂收藏。所载的始祖都是高文治。他是三百年前的人。据族人传说:始祖高文治为人厚道,诚信朴实。他在柴天井住过长工。据笔者实地调研可知:柴天井原先叫曹天井。就因为清朝光绪年间出了个柴武举,才改成柴天井的。该村发展到现在有四五百口人。曹姓最多,柴姓第二。始祖爷高文治究竟是给曹姓还是柴姓住长工,现在已无从考证。但根据高氏宗谱所载年代(300多年)和现在落户磁县黑石沟的曹姓、柴姓来看:他们都是从柴天井搬迁而来;高姓是高天井而来;李、吕姓是吕天井而来;张、杜姓是寇天井而来;申姓是申天井而来。七天井就有五个天井在黑石沟落户的。而且南岭曹姓和东沟、里沟高姓是最早迁居九条洞的老户。已有240年左右的历史。北岭曹姓、南岭张姓和西岭杜姓、柴姓、李姓、吕姓大都在160年-170年左右搬来;他们都没在九条洞居住过。他们来时直接在山下买房或自建房定居。由此看来东、里沟高姓与南岭曹姓来得最早,关系也应是最好的。理由是:他们在240年前能搭伴一起来此地拓荒定居,两家关系肯定不一般。因此,南岭曹姓很有可能就是始祖爷住长工时财主遗留的后代。因为,过去有高天井高氏后代不与柴天井财主后代通婚之说。为什么?就是因为两家关系太好了。好到什么程度?据祖上往下传说:始祖爷在柴天井住长工时,有一回去现在的高天井东坡边儿刨煤土挖出一罐金银财宝。始祖爷太老实,原封不动拿回家给了财主。财主见始祖爷如此这般忠厚老实很受感动,他说:"是你的财帛我不要。你拿这些钱置买田产和庄房吧。"就这样财主又将这罐金银财宝还给了始祖爷。后来,我们始祖爷在煤土场购买土地,盖起了庄房。高氏家族在这里繁衍生息逐渐成了村庄,这就是高天井建村的来历。现在高天井村有三百多口人。95%是高氏后代。据传始祖爷高文治有兄弟俩,另一个名叫高文有,落户吕天井村。俩村儿只隔一道山岭,相距约200米。过去高、吕天井高氏家族在"永、广、明"字辈时还互相拜年,再往下就疏远不往来了。始祖爷高文治有五个儿子,我们就是"老四门"高存信的后代。他上面有三个哥哥一个弟弟,后代也很多,但后人没有把宗谱保留下来。所以我们老四门宗谱中就没有头门、二门和三门、五门人的文字记载。到了高氏第三世祖高玉澜时,他又有弟兄四个,他是次子,上面应该有一个哥哥和两个弟弟,可是同样没有记载。这样算来,始祖爷的后代就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在宗谱中反映出来。目前,有的知道他们是头门、二门、三门、五门人,但只是口耳相闻,只有靠口头传承了。但有一点:不论高天井、吕天井,还是散居东北、和村、王看、胡村、的高氏后代,现在绝大部分人都按同一族谱排序,没有乱辈份。而移居拐头山北大社一带的高氏家族据说现在有几百口人,已不按族谱排序了。主要原因是与老家高天井缺少来往所至。再加上丢失家谱,现已无谱可依了。虽然始祖爷和柴天井财主不在一个村,但相隔只有二三里地。所以两家关系非常友好,世袭相沿传承下来。240年前,也许财主家道败落,所以完全有可能与高氏家族相伴而迁黑石沟并定居下来。另据老家人高保堂传说:始祖爷原是磁州西部"脑子"村(现属峰峰矿区)人。据考这村高姓最多,与七天井村相隔三十多里。再加上是族内直系传说。所以完全可以采信毋庸置疑。2006年笔者徒步亲自到脑子村寻访调查后发现:该村高氏家族大约有四五百口人,包括上脑和下脑俩村。但是上下脑子俩村高氏家族都已丢失家谱。所以,目前仅存的"老四门"高氏家谱再往上就无法接续了。尽管如此,但笔者又从上脑子村高氏后代那里得到一条新的线索:他(她)们说脑子村有一支高姓家族迁移到了村南十里开外的峰峰矿区宿丰村,而且知道那里有两份《高氏家谱》。笔者继而又到该村登门造访查阅发现:这村有上千口高氏家族后代(包括男女老少),分南北两大股。北股家谱辈分排序规则是"五字句"式:"时、福、代、天、文;德、光、履、金、沛;三、法、世、会、自;如、吉、财、宝、库;智、武、定、乾、坤。"共计25代。其中后10个字是当年新加的。南股家谱排序规则是"三字经"式:代、成、天;文、德、玉;志、太、和;常、富、贵。总共是12代。据说再往下还没商定新的排字。北股家谱收藏编修主持人高法保说:南北股原是一门同宗,"文"字是同辈,下边已见到11-12代孙。而仁义村(黑石沟)高氏始祖高文治也已见到11-12代孙。也许是巧合:宿丰高氏"文"字辈与仁义村高氏"文"字辈基本可以确认是同时期人。但却与仁义村高氏"五言绝诗"式排序规则又有所区别和不同。我们的族谱排序规则是:"文存玉得永,广明金保生。荣华富贵有,千万继忠臣。"既然高天井、脑子村和宿丰村之间有迁移踪迹,所以,"从宿丰村迁移到高天井村之说"这种可能性就不能完全排除。现在缺少的是文字证据,因为宿丰南股《高氏家谱》还没有亲眼看过,上面有没有始祖爷高文治的名讳,目前尚不得而知。如果再往上追溯,我们高氏祖根原是山西洪洞县老槐树底下迁来的。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据高氏家族世代传说:目前"金"字辈是洪洞县高氏第十八代传人。现在后面又增加了"保、生、荣、华"四代,由于"华"字辈还小,按照"算头不算尾"的原则,上下总计共有二十一代之多。如果仍按每代30年计,30年乘以21代等于630年。那正好是明朝洪武年间。现在留下来的《高氏宗谱》是始祖爷高文治创设的。他用一首五言绝诗来排字论辈,前后共二十代,依次排序为:"文存玉得永,广明金保生。荣华富贵有,千万继忠臣。"现在已见到十二代孙。此谱比较简练,结构也较简单,承袭了古代书写阅读的习惯,自右向左,从上到下排列。所记内容非常简单。只记男人姓名,两侧标注妻子姓氏。由此可见,父系社会男尊女卑的根深蒂固。其他则主要记载建宗庙,立祖莹等大事。宗谱结构分序言、正文、自注和后记四部分。前后有封皮。过去一般都使用草纸(宣纸)和毛笔书写。另外还有布轴一卷。(现改为纸轴)&&&&由于黑石沟(仁义村)其他姓氏均无宗谱记载,因而高氏宗谱就显得十分珍贵。它对村史村志研究提供了佐证。按照该谱的记载:高广昭从此迁磁县黑石沟立祖。高广和与高广聚同前立祖黑石沟。所记内容真实可靠。昭确实立莹于村南六亩地西小沟,和立莹于村东岭长条地靠南,聚则在村东南山坟地南边建莹。此三人都是第六世祖。昭是笔者的曾祖父。曾祖母是磁县韦武庄人,她姓韦。高广和是昭的胞兄,其妻是磁县西固义人,苗氏。胞弟高广温,妻宋、李氏,经调查考证李氏是磁县黑龙洞人。高广聚与高广昭是亲叔伯兄弟,独子,其妻是枣树荒(集贤村)人。由此可见广字辈时已和磁县当地人通婚。他们肯定不是第一代迁民。他们的父辈高永金、高永银和高永贵也不是。因为这哥仨在九条洞神麇山上开荒刨山地都有传说,并且还有生活细节。可信度较高,可以采信。从宗谱分析可以看出,高得君和高得臣老哥俩已在这里涉足活动。因为头门高得君的后代几乎全部都留在黑石沟。只有三子高永贵落户胡村。二门高得臣仅有一股在这里定居,其他大都在老家,后散居东北、和村、王看与胡村几股人家。所以据此判断:第三世祖高玉澜是最早在黑石沟活动的拓荒者。宗谱记载他是次子,并且移莹立祖。他有两个儿子,即高得君、高得臣。他的前半生还较富裕,到后半生日渐衰落。这与当时社会经济、自然灾役有直接关系。据《峰峰志》载,磁州过去有两次大的旱灾。即清康熙后期的1723年和近代的1875年。这两次大旱非常严重,粮食绝收,斗米千钱,甚有卖儿卖女易食求生者。当时磁州彭城镇设"栖流所",每到严冬收留山西逃亡的难民。根据这些史料记载,第一次迁民队伍中就应有我们的先祖。因为高天井村是太行山谷地一个极度缺水的地区之一。只要遇到特殊的大旱年份,就很难生存下去。本来他们就是靠天吃水过日子的。一旦久旱无雨,便会危及他们的生命。因此向外搬迁是环境所迫,不得已而为之。正如俗语所说:有半碗菜汤喝着,有口饭吃着,没人折腾非要背井离乡出外逃荒要饭不可。因而大旱是外迁的直接原因。山地狭窄,人均占有土地量极少也是一个主要因素。弄清这个问题,有助于我们在历史中寻找和确定先祖最早外出逃荒的年代。通过对高氏宗谱的深入分析研究,我们完全有理由初步确认:第三世祖高玉澜是最早在黑石沟开荒造田,建村立业的先行者。不过当时是来回跑遭,两地留驻形式。真正在这里全天侯居住是1875年第二次大旱时。因为有两个前提条件:(1)清道光十年(1830年)由于磁西彭城受大地震的影响,人财物损失严重,形成局部地区地广人稀的局面。这在客观上为定居创造了条件。(2)经过上三代人的"造地运动",为"广"辈定居准备了物质条件。这样算来,自"玉"字到"生"字辈已经历八代。根据对武安刘家庄刘氏宗谱与孔子家谱的测算,平均每代可按30年计算。乘以8代,计有240年的时段了。我们把村史定格在240年前,还有一个旁证。即脑怀(南山)村与黑石沟村是同时期搬下来的,刘姓是最早的老户,刘氏宗谱记载也是240年左右。刘培要是笔者的表叔,奶奶的老后亲,他排行老四,今年69岁,据他介绍,他是搬来的第六代,下有两代,也是八代240年。所以官方编纂的《峰峰志》上说:清末民初,武安迁民始在麇山居住是不对的。前后相差一百多年。下面有一组对比数据也可作为佐证,据地方志载:截止1990年,黑石沟(仁义村)有土地494亩,163户,村民670口;脑怀(南山)有土地580亩,165户,650人。通过对比显示:人口增长速度是基本一致的。因而所需的时间也是一样的。都是240年左右。(文后粘贴一段历史知识仅供参考:1、明朝历代年鉴:洪武30年、建文5年、永乐23年、洪熙半年、宣德13年、正统17年、景泰7年、天顺4年、成化23年、弘治18年、正德16年、嘉靖41年、隆庆6年、万历48年、泰昌1月、天启7年、崇祯17年,统前总计17帝277年。2、清朝历代年鉴:顺治18年、康熙61年、雍正13年、乾隆60年、嘉庆25年、道光30年、咸丰11年、同治13年、光绪34年、宣统3年,共历10帝268年。)&&&&二、官坡、官房的来历&&&&由于迁民搬来的时间有先有后,所以有的村民竟认为九条洞不是仁义村人盖的。说那是官房,官坡等等。甚至还有人说是陶泉、杨家堂人券的洞。通过实地走访和调查,终于弄清了事实真象。原来,"七。七"事变以后,日寇侵占华北地区磁县之后,九条洞最后一户高金魁也搬了下来。他是目前"金"字辈唯一知道在九条洞出生的人。当时他与前来投亲寄宿的姑表亲戚柴清银一起下山定居。村南高金魁购买的两条石窑洞产权原是高广田的,他有两个儿子,家庭条件还算不错。之后他移居北山(徘徊、柏延一带)1945年抗战胜利后,杨家堂有人在九条洞居住,租种山地。比如,张衡一家曾在九条洞居住了很长一段时间。他有三个儿子,其中有一子早亡,葬于山上。后来他全家落户张家楼村。&&&&那么,官房官坡之说是怎样流传下来的呢?原来是和北大峪打官司派生出来的。过去大村欺负小村是常有的事,更何况是外地迁民。部分人有排外思想和行为应该理解。当时确实有被讹呛的事发生。南瓜、扁豆角成熟的季节,有极少撒野耍赖的人竟在大白天采摘瓜果。并傲气十足的说:"吃恁点南瓜豆角也算啥事儿!头顶脚踩嘞,都是谁的?"好像还理直气壮!这种事恐怕在鼓山、麇山居住的迁民中都曾经历和遭遇过。尽管如此,但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人还是慈善友好的,这是主流。在清末民初,因土地边界之争,北大峪和黑石沟部分村民在磁县打过几场官司。其中有两场诉讼比较有名。第一次是边界纠纷案。据传当时为了打赢这场官司,黑石沟村民还回老家请能人,托门子,作了充分的准备。光绪初年,柴天井出了一个皇帝亲封的柴武举,他虽然过世,但遗物还在。他的家人拿出举人的帽子叮嘱说:拿上这顶帽子,县老爷不出来迎接,不要进大堂。果然不出所料,县官亲自出马,叩头便拜,迎进大堂。因为那是御物。过去,"西至隔界,东至黑石。北至拉羊路,南到旱池坡。"这是九条洞时期的四至边界。是先祖流传下来的。但是到了黑石沟时期又有了很大的扩展。方山寺周围几乎所有的山岭、沟造石堰地都是通过回购形式成为黑石沟的边界范围。但是诉讼方却仍按九条洞旧边界作为事实依据来进行举证争辩。结果遭到县官的质问:你说东边以黑石为界,那我问黑石是自生的还是人挖坑埋那的?诉方答:是自生的。县官反问并训斥道:难道山上会长界石不成?诉方无言以对,当场亮台。形成败诉。从此九条洞成为官房官坡。不为任何一方所有。但黑石沟村民仍可在这里居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悬臂式挡土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