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鹿苑转法华三界十方都成觉海 就鸡园马修纳贝尔庞懈髦制刑什么意思

成都大慈寺(二)
大慈寺的正门原来有2008年建成的仿古建筑,按照规划,成都要建成宽窄巷子,文殊院,大慈寺和水井坊四个历史文化街区,但是大慈寺前的仿古建筑刚建成三年就在2011年三四月被拆除。关于这件事情的新闻网上有很多报道可以了解到为什么刚建就拆。我去的时候(2012年10月底)正门还上锁,所以只能从后门进入,导致这篇游记写的很怪,路线都是逆行的。
(一)后门
(二)祖师亭
祖师亭内有一石碑,是大慈寺禅茶研究会和韩国茶的世界东亚细亚禅学研究所为纪念无相禅师所立,名为《唐成都大慈寺无相禅师纪念碑记》,碑文为冯修齐撰写。
碑文如下:
唐成都大慈寺无相禅师,新罗国圣德王金兴光之三子也,出家郡南寺。开元十六年即公元七二八年,浮海西渡至长安,获唐明皇召见。后入蜀资州德纯寺拜处寂禅师为师,始号无相。师密付摩衲法衣,遂居天谷山坐禅。明皇幸蜀,迎无相禅师入内殿供养,后住锡净众寺。时有大慈寺僧英干,施粥济贫,为国祈福。明皇大悦,特敕书“大圣慈寺”匾额,赐田千亩,敕无相禅师为立规制,建九十六院,大慈寺乃为海内巨刹焉!师严设道场,广传“无忆、无念、莫妄”三句法门,万千缁素受缘悟道。宝应元年即公元七六二年,师于大慈寺示寂,世寿七十有九。弟子无住禅师继其禅法,即辉耀灯史之西蜀净众&保唐禅系也。无相禅法复经马祖、智藏、麻谷、南泉、章敬诸禅师,下传道义、洪陟、惠哲、梵日、无染、玄昱直至新罗国九山禅门。斯时也,无相之禅法即东渐矣!成都大慈,肇于魏晋,盛于唐宋,晚清重建,文革占用,佛像无存,客春恢复开放。秋八月,韩国禅茶文化社团莅寺拜谒无相禅师法像,中韩僧伽学人共行无相禅师学术暨禅茶茶艺交流。嗣后议定,中韩双方各设无相禅茶研究会,每岁共行学术研讨,并于大慈寺树立无相禅师纪念碑,铭记无相禅师为中韩两国友好之殊勋。一年之间,中韩双方已如议施行。但见祖师殿侧,祖师亭中,无相禅师纪念碑巍然而立焉。见此碑,当饮水思源,不忘无相禅法之根本也。大慈寺大恩方丈、韩国崔锡焕先生嘱记。
佛历二千五百四十九年公元二千零五年十月十五日
大雄宝殿后种着很多黄色和粉色的曼陀罗花。曼陀罗(Mandala)意译为坛场,坛城,聚集,轮圆具足等。指一切圣贤,一切功德的聚集之所,表达了宣传平等的思想。不过这种植物全株有剧毒,有麻醉迷幻的作用,要认真对待。
(三)藏经楼
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四月初八(释迦牟尼佛诞日),自信禅师建成藏经楼。楼上有三藏全经,楼下有说法堂。
藏经楼四根外柱上写两幅楹联,一幅为成都将军完颜崇实赠自信大和尚的“依此修行亦得胜果,不离本性即是福田”。还有一幅为大慈寺座元隐山和尚向完颜崇实索联,“大隐何妨在城市,小山亦自有烟霞”,楹联内含“隐山”两个字。
完颜崇实(公元1820年-1876年),字子华,惕盦,又字朴山,别号适斋,室名半亩园,小琅轩馆。道光三十年(1850年)进士,完颜崇实历任刑部尚书、文渊阁学士、镶白旗蒙古都统、兵部尚书。清光绪元年(1876年),清德宗皇帝曾下圣旨,命令四川总督完颜崇实巡视关外各省。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卒,终年五十七岁。卒后追赠太子少保衔,谥文勤。(百度百科)
成都文殊院方丈悟修和尚于佛诞日为其撰写楹联,“龙宫海藏,五教圆收,见闻觉知获殊胜”“梵语华言,一尘剖出,行居坐卧种菩提。”。
顾复初于九月为其撰写楹联,“六根皆入菩提,行亦得,坐亦得,得无所得,乃为真得”“万善同归极乐,生不来,灭不来,来者非来,是名如来”。
顾复初(公元1813年-1894年),字子远,号幼耕。清代诗人,书画家。光绪年间被推为蜀中第一书家。在大慈寺现存的楹联中有大部分都是他和黄云鹄,何元普,还有雪堂和尚这四个人所写。雪堂和尚和自信和尚都是新都宝光寺妙胜禅师的弟子,二人关系甚好。顾复初,黄云鹄,何元普原是雪堂和尚的朋友,由雪堂和尚介绍给自信和尚。
冯修齐在日编著的《成都大慈寺年表》认为四月悟修和尚和九月顾复初的楹联都是1886年所写,可是悟修楹联上明明写着“癸酉四月佛诞日”,癸酉年是1873年,而1886年为丙戌年,显然是错误的。不知道是笔误还是另有隐情?
最外侧一幅楹联为浙江吴兴人赵肇江于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初春所撰写,“此地是宝掌道场,越千年法宇重光,应识前因后果”,“何处觅英公遗迹,看万卷藏经罗列,无分往古今来”。
说法堂内的柱子上有新繁龙藏寺方丈雪堂和尚撰写的楹联,“分紫霞云护大慈法,如白马寺藏罗什经”。楹联中提到的紫霞,白马寺,罗什详说如下:
所谓的紫霞是指新都宝光寺的紫霞山,当年唐僖宗避难四川,在宝光寺曾见到紫霞涌聚,舍利放光,因此把藏经楼后的土丘命名为紫霞山,紫霞山因此成了宝光寺的代称。同治五年(1866年)新都宝光寺方丈自信和尚出资复建了大慈寺,并兼任大慈寺方丈,因此才有所谓的分紫霞云护大慈法。
洛阳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建立的第一座寺院,是中国佛教的祖庭,东汉汉明帝时期,竺法兰和迦叶摩腾两个人在白马寺翻译出第一部中文佛经《四十二章经》。
所谓的罗什是指鸠摩罗什,鸠摩罗什(公元344年-413年,或350年-409年)生于西域龟兹国,所处时期为南北朝时期的后秦。他是中国佛教史上大名鼎鼎的四大译师之一,一生翻译经论74部,共384卷。我们所知的如《金刚经》,像“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样的名句也是出自他的笔下。
据说还有一幅何元普撰写的楹联,“菩提顶上有一圈,精大圆觉是这个”“舍利壳中无二样,贪嗔痴爱做什么”。但是我没看到这幅楹联,大概是刻在其他地方吧?
何元普(公元1892年-1902年),字芝亭,号麓生,又号金台山樵、翡兰旧侣,四川金堂人。官至湖北荆宜施道台和甘肃安肃道道台。之前写新都宝光寺有他的一幅楹联“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不了了之”。
殿内供奉的为娑婆三圣,中间为释迦牟尼佛,左为地藏王菩萨,右为观世音菩萨。我们所在的大千世界也称为“娑婆世界”。所谓娑婆,意为“堪忍”,因此娑婆世界也译为“忍土”。娑婆世界的众生罪业深重,必须忍受种种烦恼苦难,因此也称为“五浊世间”(即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
娑婆三圣背后的屏风上画有一个黄金狮子,写着“狮子吼”。所谓狮子吼应该是指佛性,《涅槃经》说“佛性有种种名,于一佛性,亦名法性,涅槃;亦名般若,一乘;亦名首愣言三昧,狮子吼三昧。”所谓佛性,也叫觉性,自性,真如,实相,如来藏,圆觉等。大乘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皆有觉悟成佛的可能。
(四)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后殿为阿弥陀佛。一侧为祖师堂,一侧为禅源堂。
禅源堂是大慈寺“菩提功德会”的所在,这个慈善机构是方丈大恩法师创建的,据2009年末的数据显示会员有6000多人。里面还有许多佛经和大慈寺期刊可以自由取阅。
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戊辰年),自信和尚建成大雄宝殿,也称为觉皇殿。所谓觉皇指释迦牟尼佛,觉是佛的意译,皇是对释迦牟尼的尊称。而大雄是佛的德号,大是包罗万象之意,雄是慑服群魔之意,宝殿的宝是指佛法僧三宝。
外柱刻有黄涛于同治七年为真印和尚(即自信和尚,号真印)重建觉皇殿撰写的楹联,“觉海宏开,说者法讲者经,二百年来把禅林辉锦里”“皇图永固,鸠而工启而宇,三千界里,将石柱作金茎”。藏首为“觉皇”两个字。
更外柱刻有“愿将以此胜功德回向法界诸有情,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回向偈,回向是修行佛学的一门重要功夫。所谓回向是将自己所修的功德,不愿自己独享,而将之回享与法界众生,以使功德有明确的方向而不致于散失。
内柱刻一幅楹联,“从鹿苑转法华三界十方都成觉海,就鸡园修佛果四生九有各种菩提”。不知道是何人所写。
按照隋代天台宗的智者大师(即智顗。公元538年-597年,天台宗祖师)的说法,把释迦牟尼的时代分为五个阶段:华严,鹿苑,方等,般若,法华涅槃。所谓从鹿苑转法华,就是说从鹿苑阶段到法华阶段的转化。
以下引文出自宽运法师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浅释”
第一阶段-华严:
指佛陀成道最初之三七日间说《华严经》的时期。当时说教的内容是正说圆教(究竟圆满之教称为圆教),兼说别教,而说法的对象是别教的大菩萨众及圆教中的优秀份子。《华严经》有前分与后分的区别,前分是三七日时的说法,不含声闻在内;后分如〈入法界品〉,则有舍利弗等大声闻在内。但此时的说法程度太高,声闻众皆如聋如哑,未能收到化益的效果。
第二阶段-鹿苑:
是指佛陀说《华严经》后之十二年间,于十六大国说小乘《四阿含经》的时期。此期所说之教法程度较低,仅为小乘法(即三藏教)。从佛陀教化之意义而言,因是以根机较浅者为对象而加以诱导,故称「诱引时」。
第三阶段-方等:
指鹿苑时之后八年间说《维摩》、《思益》、《胜鬘》&等大乘经典的时期。此时之教法并说藏、通、别、圆四教,其中所说斥小叹大(斥责小乘而赞叹大乘)、弹偏褒圆(弹诃偏教而褒扬圆教)的意义,乃欲启发小乘人生起耻小慕大(耻小乘,尊大乘)之心。
第四阶段-般若:
指方等时之后二十二年间,说诸《般若经》的时期,故依经名而立名。此时所说教法,在内容上为通、别、圆三教。从佛陀教化之意义言,此时为淘汰大小乘分别的偏执,说诸法皆空,融合大小乘于一味,故称为「淘汰时」。此一时期乃佛陀为须菩提等说《般若》,令其仰慕大乘,且由二乘更进展至大乘中之空。其中,除阐示通教的消极之空(即共般若,为三乘共学之般若)外,亦说明别、圆二教积极的不空中道之理(即不共般若,为菩萨所学之般若)。
第五阶段-法华涅槃:
指为使受教者之能力进至最高境界,证入佛知见之时期,约于佛陀在最后八年间说《法华经》与入涅盘之前一日一夜说《涅盘经》的时期。此时所说之教法纯系圆满之圆教,即会通前四时之浅方便教,并彰显真实之开显圆。
所谓鸡园,也称鸡雀寺(《杂阿含经》卷二十五),鸡头末寺(《阿育王传》卷三),或是鸡寺(《阿育王》卷五),都是指古摩揭陀国波吒厘子城内阿育王(即无忧王,约公元前304年-前232年)所建的寺庙。在《大唐西域记》卷八中有记载,“故城东南有屈吒阿滥摩(唐言鸡园)僧伽蓝故基,无忧王所造,是召千僧四事供养处。”。《中阿含经》中说,“佛般涅槃后不久。众多上尊名德比丘游波罗利子城。住在鸡园。”。
当时的大天和尚提出了大天五事(余有诱,无知,犹豫,他令入,道因声故起)对罗汉性质上提出五种更正,吸引了很多年轻僧人的跟随,这件事情是部派佛教发生上座部和大众部分裂的导火索。我认为所谓的大天五事只是外因,而内因也就是两派分裂的根本原因在于僧人对于僧团的政治制度的不满。过去僧团中先出家的就为上座,无论他们是何种德行修为,后出家的人都要对他们表示尊敬,后出家的人就是所谓的大众。虽然表面上说一律平等,大家都有权利参加僧团事务的讨论和表决,但是实际上上座部拥有更大的权力,尤其是在戒律的制定和解释权上。另外就是保守和变革的较量,上座部重律,认为释迦牟尼所指定的一切内容都不能改变,即所谓祖宗之法不可变。大众部重法,认为律法应该适应当前所处的具体环境。在教义上,实质是政治制度上来说也是不同的,上座部认为“二佛不共世”,而大众部认为有“十方及无量诸佛”。当时阿育王袒护大众部,上座部因此离开鸡园寺前往迦湿弥罗国,由此上座部和大众部发生了根本的分裂。
所谓的四生九有,四生是指三界六道有情众生出生的四种方式(即胎生,卵生,湿生,化生);九有是指三界中有情众生居住的地方有九处,称为九居,九有情居,也叫做九众生居。九处为欲界一处,色界四处(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无色界四处(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华严经》说,“四生九有,同登华藏玄门,八难三途,共入毗卢性海。”,意思是说祝愿人人得道成佛。
外侧内柱刻有何元普撰写的楹联,“坛经传法宝真法宝莫非性天过来人不诵经一本性开天空障碍”,“世界放光明大光明全在心地自了汉要超三实界心踏地等机缘”。此联应该是刻错了,应该是“坛经传法宝,真法宝莫非性天,过来人不诵一经,本性开天空障碍”“世界放光明,大光明全在心地,自了汉要超三界,实心踏地等机缘”。发表于2010年第九期《四川文学》的《随流沙河游江南》的作者李书崇也认为这是错误的,“应为[坛经传法宝真法宝莫非性天过来人不诵一经本性开天空障碍,世界放光明大光明全在心地自了汉要超三界实心踏地等机缘]
然而一寺僧众懵然不知,令人喷饭。”
殿内供奉释迦牟尼佛,左右为弟子阿难和迦叶,年长的为迦叶。殿内幢幡上写着七宝如来的名号,南无多宝如来、南无宝胜如来、南无妙色身如来、南无广博身如来、南无离怖畏如来、南无甘露王如来、南无阿弥陀如来。
(五)配殿
左右两侧有客堂和五观堂。客堂负责皈依,捐赠,装藏,供斋,佛事。五观堂是僧人吃饭的地方,也称为香积厨,戒律规定僧人吃饭前要做五种观法,所以称为五观堂。
靠墙立着的石碑上刻着黄云鹄于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撰写的《游大慈寺记》,此碑原立于大慈寺内,后来不知所踪。2004年4月在成都高新区石羊场一户农家发现此碑。但是据说原碑多处风化难以辨认,看照片中的石碑应该是新刻的。
(六)观音殿
观音殿后殿为三洲感应的韦陀护法。楹联写“现将军身摧邪辅正,行菩萨道护法安僧”
观音殿重建于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殿中安放一整块乌木雕刻的鳖头观音巨像。观音采用直径约1.7米,高7米,重约10吨的千年桢楠乌木雕刻而成,由宁波宏托精雕工艺厂的一名雕刻师和四名助手在两个月内制作完成。鳖头观音原为东海地区的海怪,被观音菩萨降伏后,称为专门济度海难的守护者。
观音殿外柱楹联为,“立足镇潮音须防沧海横流日,以手援天下应现金刚不坏身”。楹联原来是清代书法家颜揩(公元1877年-1927年)所写,但现已经散失。颜揩为四川华阳(今双流县)人,曾任四川保路同志会干事长,后出任四川佛教协会副会长。现在人民公园内的“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其中一面的碑文就是他所书。现在的楹联是四川乐至县报国寺住持昌臻法师(公元1917年-2009年)在日补写的。
内柱楹联为隆莲法师书,“开陀罗尼门名为圆觉,示妙庄严道教授菩萨”。隆莲法师(公元1909年-2006年),俗名游永康,字德纯。法名隆净,仁法。别号文殊戒子,清时散人。历任中国佛教协会理事,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副会长。四川佛教协会秘书长,会长等。她在成都爱道堂(古圆觉庵)拜昌圆法师为师,昌圆法师为她取法名为“隆莲”,以后写爱道堂的时候还会提起这两个人。
(七)天王殿
天王殿重建于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殿中为铜铸的弥勒菩萨和四大天王像,大慈寺的四大天王为青铜铸成,每尊高约3.2米,重达850公斤。
关于他们的解释看新都宝光寺那篇文章,四天王天的形象在《佛说陀罗尼经》和《般若守护十六善神王形体》中有叙述,大慈寺中四天王天的形象应该是受到小说封神榜的影响。
《佛说陀罗尼集经》是密教经典,唐代的阿地瞿多(玄奘同时代人,初在大慈恩寺寺,后至慧日寺浮图院)翻译。一共十二卷,记载的都是些密教的仪轨内容,分为五个部分:佛部,菩萨部,金刚部,天部,普集会坛法。
《陀罗尼集经》记载的四天王像法:
(东方持国天王Dhrita-rastra)提头赖吒天王像法。其像身长量一肘作。身着种种天衣。严饰极令精妙。与身相称。左手申臂垂下把刀。右手屈臂。向前仰手。掌中着宝。宝上出光。
(南方增长天王Vidradhaka)毗噜陀迦天王像法。其像大小衣服准前。左手亦同前天王法。申臂把刀。右手执槊。槊根着地。
(西方广目天王Virapaksa)毗噜博叉天王像法。其像大小衣服准前。左手同前。唯执槊异。其右手中而把赤索。
(北方多闻天王Vaisravana)毗沙门天王像法。其像大小衣服准前。左手同前。执槊拄地。右手屈肘擎于佛塔。
《般若守护十六善神王形体》为唐代金刚智翻译,金刚智(公元669年-741年)是汉传密宗祖师,开元三大士之一(善无畏,金刚智,不空)。所谓的十六善神是药师十二神将和四大天王合称。
《般若守护十六善神王形体》记载:
(东方持国天王Dhrita-rastra)提头攞宅善神
绿青色。开口现忿怒相貌。被甲胄着赤衣。右手持大刀。左手捧鉾。发紫色也。
(南方增长天王Vidradhaka)毗卢勒叉善神
赤紫色。忿怒相现闭唇之形。右拔折啰(即金刚杵)。左押腰。被甲胄著白青色衣。鬓发绀色。
(西方广目天王Virapaksa)毗卢博叉善神 肉色。悬黑丝臂。以笔作书写之势。被甲胄着绿色衣服。鬓发赤色。微笑之形也。
(北方多闻天王Vaisravana)吠室罗摩拏善神
青黑色。现瞋王相。作闭唇相。右手持金刚棓。左手捧全身舍利宝塔。被甲胄着赤衣。鬓发紫色也。
《封神演义》中说,四大天王是“佳梦关魔家四兄弟”:
东方持国天王:名魔礼寿,手持碧玉琵琶;
南方增长天王:名魔礼青,手持青锋宝剑;
西方广目天王:名魔礼海,手持紫金花狐貂(也有持龙或蛇的);
北方多闻天王:名魔礼红,手持混元珠伞;
正殿内供奉居于兜率陀天的弥勒菩萨,造像采用五代十国后梁时期的契此和尚(人称布袋和尚)形象,契此和尚在圆寂前曾说一偈:“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当时人们普遍认为他就是弥勒菩萨的转世化身。
天王殿前的楹联写道,“含笑何因有几个欢喜缘信心来结,久坐在此等一群善知识撒手同游”。这幅楹联原来是光绪十七年(辛卯年,公元1891年)何元普所写,现为2005年(乙酉年)春四川金堂县云顶山慈云寺妙庄法承弟子洪慧和尚所书。
(八)山门
山门殿重建于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殿中两侧是四尊铜护法神像,包括两尊俗称哼哈二将的金刚力士,舍卫国的给孤独长者和波斯匿王。
其实山门应该称为三门才是。一般山门都是三个门,中间一个大门,两边各一小门,表示三解脱门(空门,无相门,无作门)。所谓解脱就是自在的意思,门表示通达,三解脱门就是说能通至涅槃。
《大智度论》(龙树菩萨撰写,为鸠摩罗什翻译)卷二十记载:
三解脱门,佛说名为三昧。
问曰︰今何以故名解脱门?答曰︰行是法得解脱,到无余涅盘,以是故名解脱门。无余涅盘是真解脱,于身、心苦得脱;有余涅盘为作门。此三法虽非涅盘,涅盘因故,名为涅盘。世间有因中说果,果中说因。是空、无相、无作,是定性,是定相应心心数法,随行身业、口业,此中起心不相应诸行和合,皆名为三昧。譬如王来,必有大臣营从。三昧如王,智慧如大臣,余法如营从。余法名虽不说,必应有,何以故?定力不独生,不能独有所作故。是诸法共生、共住、共灭、共成事,互相利益。
是空三昧二行︰一者,观五受众,一相、异相无故空;二者,观我、我所法,不可得故无我。
无相三昧四行︰观涅盘种种苦尽故名为尽,三毒等诸烦恼火灭故名为灭,一切法中第一故名为妙,离世间故名为出。
无作三昧十行︰观五受众因缘生故无常;身心恼故苦。观五受众因四行︰烦恼、有漏业和合能生苦果,故名为集;以六因生苦果,故名为因;四缘生苦果,故名为缘;不多不少等因缘生果,故名为生。观五不受众四行︰是八圣道分,能到涅盘故道;不颠倒故正;一切圣人去处故迹;爱见烦恼不遮故必到。是三解脱门。
山门殿内柱子上有何元普撰写的楹联,“一人为大,力大愿大,有传灯猛省得来,照破旁门归大道”,“兹心是慈,父慈母慈,在彼岸许多未了,踏穿苦海上慈航
山门殿柱子上外侧柱为光绪七年春(公元1881年)雪堂和尚书写楹联,“出入那边莫把门头走错,往来这里须将道路认真”。黄云鹄撰写楹联刻于内侧柱上,“重联九十六院共为一院,须知百千亿身并无二身。”
给孤独长者原名是须达多,是古印度拘萨罗国(Kosala)的一位富商,拘萨罗国是当时印度最大的十六国之一,国都是舍卫城。须达多因为经常施舍给孤苦无依的人,所以又称为给孤独。须达多原本信奉外道,后来听了释迦牟尼的学说改为信奉佛教,并且立誓为佛教护法。
佛教的八大圣地之一“祗树给孤独园”和他有很大的关系。传说须达多看到舍卫城南郊的园林很是清净雅致,就想把它买下来送给释迦牟尼作为精舍。于是就找到当地的地主祗陀商量,但是祗陀是波斯匿王的太子,富有无比,压根看不上须达多那点钱。于是就和他开玩笑说:你要是用黄金把园子铺满,我就把它卖给你。须达多听了之后变卖家产,用金箔铺满了园子。祗陀深受感动,说:园子里的土地铺满金箔,都归你所有了。但是园子里树木没贴,还是我的,我就把它们奉献给释迦牟尼吧。于是这个地方以后成为祗树给孤独园,简称祗园。释迦牟尼在祗园精舍居住和说法长达二十多年。
波斯匿王(Prasenajit),祗陀太子(Jeta)和须达多(Sudatta)三个人因为布施维护佛教,因此他们三人都被列为伽蓝神。所谓伽蓝就是佛寺,伽蓝神就是佛寺的守护神。
波斯匿王传说和释迦牟尼同日出生,他有两个儿子,除了刚说的祗陀太子之外,还有一位叫做毘琉璃的太子。
当年波斯匿王命令迦毗罗卫国(释迦牟尼所属的释迦族所在,位于尼泊尔和印度的交界处)送一名公主到拘萨罗国和亲。要知道释迦牟尼所在的迦毗罗卫国的面积只有约2666平方公里,而成都的面积是12390平方公里,所以实际上迦毗罗卫国也就算是个小城市而已,而拘萨罗国是古印度最大的十六个国家之一。释迦族也不是很厚道,找了一个长相好看的婢女假称是公主嫁给波斯匿王,称为茉利夫人,并生下了毘琉璃太子。毘琉璃小时候回迦毗罗卫国参加释迦族聚会中被人称为婢女之子,毘琉璃感到受了侮辱,发誓要报复释迦族。在他二十岁时发动兵变,流放了波斯匿王,杀死了祗陀太子,自称毘琉璃王。毘琉璃发兵迦毗罗卫城,屠杀了释迦族人,导致释迦族灭亡,并纵火焚烧了迦毗罗卫城。据说当时释迦族男人全部被杀,五百名妇女本来要强奸,但是这些女人斥骂毘琉璃王,于是被斩断手脚全部活埋。
据说当时释迦牟尼力阻三次,但是无法阻挡。目犍连想用神通保护释迦族人,被释迦牟尼阻止了,认为这是前世因果,今生释迦族又再惹怨怒,实在无法挽救了。
那些在寺庙中烧香拜佛的,有所求的,可以想想这个故事。
另外在观音殿里可以看到关羽像,其实之前佛教没有关羽什么事,隋代之前也没有把关羽放到寺里作为伽蓝的习俗。之所以后世常有把关羽作为护法神的做法,传说和智者大师(智顗,天台宗祖师)有关的。读过三国的都知道关羽败走麦城,在逃到现在湖北襄樊南漳县时被伏击砍杀。智者大师有一次在荆州玉泉山遇到寻找自己头颅的关羽,关羽因为愤恨不平已经成为厉鬼。智者大师为他讲说佛法,关羽后皈依成为佛门弟子,并且发愿守护佛法。从此天台宗的寺院开始供奉关羽。原本一共21位伽蓝(波斯匿王,祗陀太子,给孤独长者也是其中三位)就逐渐被关羽一个人取代了,甚至有些寺庙为关羽专门建立了伏魔殿(关帝殿)。现在寺院的护法神一般只有韦陀和关羽两位。在造像上,作为佛教护法神的关羽一般身上会飘着一条绶带,如果没这绶带就不是护法神造像。
两位金刚力士,左边是密迹金刚,右边是那罗延天。《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即《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护国三经之一)记载有两位护法有功,被封为仁王,因此山门殿也被称为仁王门或仁王殿。
密迹金刚是二十诸天之一(佛教护法神),受毗沙门天统理,他的形象一般为手持金刚杵,现忿怒相。
那罗延原来是婆罗门教和印度教中的一个神话人物,后来被佛教引用,称为那罗延天或毗湿奴天。
(九)玄奘行踪陈列室
玄奘行踪陈列室面积约为130平方米。分为“玄奘行迹十二图”展示橱窗,玄奘法师全部译经著作,大慈寺发掘文物以及玄奘法师塑像等四个部分。
陈列室内的玄奘塑像高约2.1米,为仿铜复合材料。玄奘盘膝而坐,手握经书,看上去古朴庄严。塑像创作者谢淙泉说这座塑像借鉴了小说《西游记》的描写以及参考了电视剧造型,表现的是玄奘法师正在思考译经的造型。塑像高2米,全体设计师共花了50多天时间,五易其搞才完成了塑像。
玄奘塑像右手边挂着由成都画家曾德蓉创作的“玄奘行迹十二图”。十二幅画展示出玄奘一生的轨迹:洛阳出家、入川、大慈寺受戒、离川、西行取经、天竺取经、回国、译经等。以及《玄奘西行路线示意图》、《玄奘入蜀路线示意图》、《玄奘译经图》等。
玄奘左右边的书柜内为《玄奘法师译撰全集》,共计1335卷。
橱窗内展示的有大慈寺恢复修建时管网工程中发掘出的文物。包括唐代及明代的观音头像;清雍正年代的《大慈寺重建多宝寺经文幢记》;诗碑;唐代舍利宝塔砖,宋代,明代的瓷碗等20多件文物。
(十)茶园以及素餐厅
大慈寺的茶园是老年人摆龙门阵的地方,下午去的时候里面清一色的老年人。虽然寺院内很安静,可是一进茶园满耳朵都是聊天的声音,一门之隔,一处是清净地一处是市井之地。像我这种外地人也早就听说过大慈寺是个喝茶的地方,作为寺院的大慈寺反而不如作为茶园的大慈寺有名气。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剑帝修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