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马拉松龟头炎会不会自己好人太多看不到自己想看的人

780被浏览74,453分享邀请回答126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11162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马拉松比赛越来越多,人们都要跑不过来了
2016 中国马拉松年会解读:马拉松那么多跑者够用么?
爱燃烧,?爱燃烧的官方机构帐号 | 最专业的中文跑步运动社区
文章来自:
2016 年多少人跑完全马半马,不仅非洲兄弟不够用了,中国跑者也要不够用了。
在刚刚过去的上一周,跑者的微信中可能都流传着一个 3 月 18 日以及 3 月 19 日的马拉松列表,随着三月的到来,跑步比赛也在 2017 年迎来了第一个高潮。而无锡马拉松的终点前跑错,兰溪马拉松的紧急 AED 救援也迅速在社交媒体传播,成为热点话题。马拉松也依然保持着火热的疯狂的增长势头。
在前天召开的 2016 中国马拉松年会上,诸多 2016 年的马拉松大数据公开,同时也公布了许多重磅内容。
参赛人数以及赛事数量疯狂增长
2016 年究竟有多少场比赛呢,年会上公布的数据为 328 场(2015 年 134 场),这 300 多场是在中国田联注册的赛事。而实际根据爱燃烧的统计,2016 年跑步赛事以及活动为 1372 场,也就是平均一年每个周末有 26 场比赛举行。全中国的跑步比赛数量正在疯狂地增长。
这么多的比赛,有多少人在跑呢,年会给出的数据为 280 万人次,不过这个数值也包括了马拉松比赛中的迷你组,健康跑等。但相比于 2015 年的 150 万人次参与数,依然是一个井喷式的增长,也说明了很多人在 2016 年完成了从不跑步到跑步的第一步。
在 2016 年,142210 人(24 万多人次 )完成全程马拉松,337484 人(45 万多人次)完成半程马拉松。用 280 万人次做一个算术:有约 210 万人次参加的是短于半程马拉松距离的跑步活动或未完赛(280-45-24)。我们得到这样的一个猜想:这个超过 75% 的 210 万非全马半马参与(以及全马半马未完赛)人次,是由 2016 年高达 144% 增长速度的赛事带来的。
24 - 29 岁的人群,成为跑半马和全马的最大人群,达 26.7%。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中国的跑者更加的年轻化。
你是核心跑者么?跑者能力在进步
马拉松大数据报告对核心跑者的定义为:参加规模赛事 4 场以上的跑者,而规模赛事为 2016 年的金银铜牌赛事及全程马拉松 5000 人以上的赛事。据统计,2016 年的核心跑者人数为 6158 名,而最多参与次数居然是 17 场,而发布人也发出了“跑步上瘾,量力而行,适度为宜”的呼吁。究竟是真的跑步上瘾还是为了达到一个参加马拉松的量化成就呢,我们不得而知。
3 月份也并不是马拉松举行最多的月份,去年田联注册比赛举办次数最多的月份是 10 月份,多达 58 场,除去十一黄金周的少数比赛,十月的后三个周末每个周末都挤满了各种比赛。气候是举办比赛的关键。
我们也把刚刚出炉的 2017 年无锡马拉松成绩和前两年的上海马拉松进行了对比,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跑者能力在增强,“严肃跑者”越来越多。
2015 上海马拉松全马 sub3 的人数为 167 人,2016 上海马拉松为 231 人,2017 无锡马拉松为 252 人。
2015 上海马拉松全马跑进 330 的人数为 1634 人。2016 上海马拉松为 1750 人,2017 无锡马拉松为 2086 人。
发达国家马拉松的衰落
国际田联路跑主管 Alessio Punzi 在年会上发布了马拉松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的报告,从全球的角度介绍马拉松目前的发展。
(各大洲跑步人口增长百分比以及男女增长百分比)
我们国家是不是全世界跑步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呢,答案居然是否定的。跑步人口增长最快的是俄罗斯,增长率达到 300%,但这个数据是 2009 - 2014 年的统计结果,而真正的中国马拉松井喷是在 2015 以及 2016 年两年,所以可能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跑步人数增长最快速的国家。
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亚洲跑步人口增长很大,但一些欧洲的发达国家,跑步的人数不增反降(马拉松的数量也开始趋于平稳),跑步这么有意思他们怎么不继续跑了呢,大概他们找到了更有趣的活动:更加刺激多样的更贴近自然的户外运动以及更加时髦的室内运动。
全球马拉松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2016 年全球马拉松赛事依然在增长(有发展中国家助力)。
二, 大规模的马拉松变得更大,中型马拉松开始缩水,而小型马拉松如果没有政府支持已经开始消失。
三,半马是全世界最受欢迎的项目。
四,越来越多的跑者开始进行新的跑步行为(趣味跑,越野跑等)。
五,拉丁美洲以及亚洲,女性跑者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年会上还发布了其他一些有亮点的信息,比如设立将会中国马拉松大满贯,但还没有确定哪些比赛。
发布大众跑者参加 2020 年东京奥运会马拉松的参与方法,会有一男一女大众跑者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会。我们也期待中国能出现一个最强马拉松公务员(也可能是城管)。
关于去年的两大负面话题,替跑和猝死。田协也推出了相应的方案:首次违反,终身禁止参加该赛事,二次违反终身禁止参加田协所有赛事。
疯狂市场,理性选择
马拉松可能已经在中国变成一项流行的活动,这其中最大的原因可能不是你对跑步的坚持,而是马拉松市场(赛事公司,地方政府,赞助商)的疯狂投入。
但我们跑者要顺从市场做一个疯狂的马拉松赛事追随者么?把自己生活的重心移到跑步,先不说自身能否承受的了,家庭事业也会受到影响。而经常发生在半程马拉松的猝死事件也为初跑者敲响了警钟:科学跑步,合理参加比赛活动,把马拉松放在生活的合适位置。
让马拉松变成生活的甜品而不是毒品。
「知乎机构帐号」是机构用户专用的知乎帐号,与知乎社区内原有的个人帐号独立并行,其使用者为有正规资质的组织机构,包括但不限于科研院所、公益组织、政府机关、媒体、企业等。这不仅是知乎对机构的「身份认证」,更是涵盖了内容流通机制、帐号规范等全套帐号体系。和个人帐号一样,机构帐号开通不需要任何费用,同时也受社区规范的监督管理,并要遵守相关协议。目前机构帐号入驻采用邀请制。您可以通过
来了解更多机构帐号信息。
客官,这篇文章有意思吗?为什么很多人不读书,一样当老板挣大钱?答案震撼了
导 读&
过去所有的、不靠脑力、技术含量吃饭的暴富都是有前提的:因为信息的不对称。
我因为身在制造业的关系,所以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人。 有黑社会、有官员、有制造业老板们,有工厂员工、也有办公室的小白领。
他们的收入不算高,一个月从不等,但这个水平在中国,也算不上低。
老板更不用说,从2000年中国开放WTO以来,外贸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身家没过千万,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做过外贸。
在这里,上到老板,下到员工,外到客人,内到熟人,你时刻都能体会到一股子反智的倾向。
有时候聊着聊着,就来一句:“哎,读书也不是那么有用的,你看你。”然后就没说下去了,意思是“你读这么多书,还不是最后跟老板打工?”
有的同事要炒股,我推荐他看几本书,尔后又原封不动的还给我。
比起这些,他们更喜欢看新闻,看市面上兜售的“某女这轮牛市爆赚600万”劲爆新闻,讨论K线形态,寻找内幕消息。
还有的想创业、开工厂(现在制造业急剧下滑居然想开厂),却没有人想静下心来,充充电、看几本书、学点什么。
他们给我的回答常常是:“我觉得看书没那么重要,看了要用得上才行啊!我现在缺乏的是经验,真的,我很需要。
你像我师傅,一个斗大的字都不会,照样的走南闯北,但他就是很有经验……”
在这里,人们喜欢对财富高谈阔论,对往事唏嘘感叹,对小道消息趋之若鹜,对名人大事件侃侃而谈。
但是从来没有人,想知道这些事件背后的理论和起因,更没有人会静下心来,拿本书慢慢研究。&
从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开始,中国发生了山崩地裂式的变化,对中国的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里面,诞生了无数的机会,产生了数以万计的富翁。
有些人甚至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富的,就这样富起来了。人在财富面前,容易极度的膨胀,过度地强调自己的能力,而忽略了客观因素的作用。
特别在我们这个现实的社会里,经常还会由结果来推导成因。
当一个人成功的时候,你总感觉,他说什么都是对的。因此,这些现象给了人这样的错觉:读书有个毛用,能赚到钱、有能力才是真的。
相信这样的情况你们也经常遇到,你看着看着书,突然走过来一个人,拍拍你的肩膀,对你说:“哎,别读书了,还不如出来社会混几年,学的东西比你在书本上的多多了。
你看某某某,从来不读书,还不是照样发大财,这个社会看的是能力。”
至于能力是什么?天知道。有的人认为是人脉,有的人理解为“资源”,还有的人理解为权力。
然而在我看来,这些解读,根本就没有指向问题的本质所在——过去所有的、不靠脑力、技术含量吃饭的暴富都是有前提的:因为信息的不对称。
什么叫信息不对称?我举个例子你就知道: 在中国的股市传奇里,你永远逃不过“杨百万”这个字。
作为在中国股市里先富起来的那一部分人,无论你怎样评价他——投机倒把也好,走狗屎运也罢,杨百万这个名字,已经被写入了中国股票的历史,成为了一个传奇。
这个人是怎样完成他的原始积累的呢? 有一天他偶然间看报纸,发现一个现象:两个地方的国库券价格是不一样的。
这样,他就从价格低的地方买入国库券,然后拿着蛇皮袋装上,坐着火车去往另一个收购价较高的地方卖掉。
他一年来回好多次,直到有一天,国库券不再存在价差,他完成了第一笔原始积累——人生中的第一个一百万,那一年是1989年。
这笔钱,对于一个工厂的工人来说,毫无疑问是个天文数字——而他的这一切,不是因为读了什么书,而是因为他某天某时某个地点,看到了一张神奇的报纸,而恰恰别人没注意到。
再举个例子: 2000年,中国入WTO的时候,外贸很好做,钱好像是捡来的。
因为那时候开工厂的很少,竞争不完全,因此,外国人来中国,没什么议价的条件——当然,他也不需要议价,那时候的商品,对于手持美金的他们来说,简直太便宜了。
100块钱一对的真皮鞋,赚个50块钱都是常有的事——对于中国人来说,50块钱很多了,那时候一个普通工人的工资工资才一两千块。
而对于外国人来说,这鞋子太便宜了,真皮的,才100块人民币一双。 竞争不完全,从本质上来说还是信息没有充分地流通。
因为很多人并不知道做外贸赚钱,人们只有靠口口相传。口口相传的速度很慢,虚实也莫辨。因此,制造业的老板们才有足够的时间完成原始资本积累。
这些需要读书吗?不需要! 在信息闭塞的年代里,你不需要技术、不需要知识储备、甚至不需要资金。
我记得我刚出生的时候,父亲做生意赚了不少的钱,原因很简单:那时候改革开放刚开始,士农工商,商排在最末。
大家都觉得做生意是一件很丢脸的事情,而我的父亲胆子大,敢拉下脸来推着板车出去叫买卖,就这样做起来了。
是的,你只需要胆子足够大,抓住了一个机遇,就有可能富起来。
“人生关键要学会抓住机遇,有时候抓住一两个,足以影响你一辈子。”这不是我们很多前辈跟我们说的话吗?(有些为了宣扬他的这种机会主义,甚至还搬出贝多芬的名言“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至于这个机会是从天上掉下来,还是从你朋友的口中得来,那就只有天知道了。
或许你等了一辈子,也等不到这样的机遇。因此,总有这样的错觉:“好事总是发生在别人身上,倒霉蛋只有我一个。”
然而,现在情况变了,原因很简单:有了互联网。 当互联网诞生了以后,信息就开始变得全流通。
比如你以前买东西,有很多东西你需要,但却买不到——比如,机械键盘,我现在仍然发现,即便在广州这种大城市,卖机械键盘的店铺依旧凤毛麟角。
你好不容易找到有一家卖,人家看你满怀欣喜的样子,第一个意识就是宰一下你。
现在有了淘宝,人家要宰你就难了。你上网一搜,价格清清楚楚,网上因为价格太透明,价格也都差不多。
当信息完全流通以后,机会主义就相对而已很少了——你买国库券,上网就能买,价格透明,不存在地域性价差,再也没有套利的空间。
做外贸,上个EBAY一搜,价格一目了然。你过去有权力,能作威作福,现在我拿个手机把你摄像上网,你就有下岗的危险。
所以,现在我们感觉钱越来越难赚就是这点——你凭着机遇来获利的几率越来越小,信息充分流通,你能做的,别人在你的网店买个样品回来,三下五除二就复制了过来。
最后跟你做一样产品的人越来越多,价格越拉越低,直到没有利润为止。
在信息闭塞的环境里,你不读书能靠着机会一夜暴富。在信息充分流动的环境里,没有了这些暴富机会,你能靠什么?靠的是真本事,若有什么机遇,也是对未来趋势的精确判断。
我不知道读书能在这场产业升级中能起到什么作用,我只知道,不读书,没有知识,光靠经验、人脉、关系、钱、倒腾,在这场产业升级里将会很容易被淘汰。
书籍的好处在于,困囿于现实,你身边是不可能结识像书里那么多优秀的人的,因为有些写书的人已经死了,唯有思想流传了下来。
然而,书籍给了你一条接近他们的途径。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经验往往是片面的、成点状的,你可能会因为一两次经历而顿悟出一两个弥足珍贵的道理,但很快,像以前很多次一样,激动了一两天,你马上就忘却了,以前该怎样还是怎样。
原因在于,他们只是你脑海中零散的存在,并没有成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支撑着你,形成你的信仰。
而书籍给你的是系统的知识归类和梳理,他将所有的点连成一个面,进行系统的归纳。
书籍带给我们更多的是梳理问题的方法和思维方式,而这些,并不是经验所能代替的。
不仅如此,书籍还能带给人经验的补充——一个人不可能经历多重的人生。然而书籍可以,你看历史、看人物传记,能看到多彩多样的人生,从而总结出一般的规律。
不读书所产生最大的问题就是:盲目地信奉经验主义,觉得经验能至高无上:你想想看,有什么比我亲身经历更弥足珍贵吗?只有我亲身经历的,才是适合我的,书本上的东西都是死的,而我的经验是活的。像以下这位就是这样:
他这句话本身其实就是个逻辑错误,将经验和理论分割开来,进行极端的假设。
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没有经验的人是没有的,你只要活着,你就会有经历,有经历,你就会有经验。
所以,只读书没有经验的人是没有的,但是,只有经验不读书的人确实是有的,还不少。
这还是一个写作者的群,一个写手,居然推崇读书无用论,不知道他是怎么写出东西来的。
缺乏阅读,还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1.
阅读能力的低下,这是我们很多人的朋友圈(图片截自于网络):
这些人甚至把鸡汤当作是人类思想的精华,你还不能提醒他,怕他生气。&2.
讲话情绪占主导,没有任何逻辑。&&3.
凡事凭感觉、直觉,而不相信科学。
比如我们的王林大师,就是这样火起来的。前阵子我还了解到,现在有些所谓的能量大师还真是有人信,当别人跟我描述这些人群的神奇时,真是栩栩如生。
还比如我们很多所深信不疑的星座学、算八字,有时间我专门写文来写写。&&4.
一个不爱学习的人,通常也不怎么虚心。
所以很难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你就不要期望着他们会改正错误什么的了,是怎么样就怎么样。他们以为是命,其实很多原因都是自己所导致的。
如果多读读书,别的不说,这个社会将少掉多少不必要的争执和吵闹。
就我个人而言,我出生的家庭并不是很好。我的父母跟很多父母一样,从一个贫瘠年代走过来,他们口味很大,但是能力有限。
他们跟我们很多人一样,教的都是一些江湖套路。(比如,我的父亲经常跟我说:“你学习要讲方法啊。”至于什么方法,要怎样读,他从来没教过我。
他以为,将这句话重复一万遍,我学习就能讲方法了。再来点压力、奖惩机制,就称之为教育。)
我的性格、我的思维、我的习惯,很多都是从书中得益,在后天自己慢慢研究方法,进行矫正,天生并不具备。
从大数据来看,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的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1年我国人均读书仅为4.3本,远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更别提犹太人的64本了,中国是世界人均读书最少的国家之一。
无论调查的数据准确与否,我们可以大致得出一个结论:发达国家的阅读率,远高于我国阅读率是不容争辩的事实。一个国家的发达与否,和全民阅读率密切相关。
我在同学聚会的时候,从来没有谁跟我谈过电影、音乐、书籍,从来就是“买房了吗”、“买车了吗”,“小孩子多大了”三件套,讨论完这些问题,聚会差不多也可以散了。
这还是本科,受过国家高等教育的人群。其他的人群阅读率更是不堪目睹。 我们现在根本就不是读书有没有用的问题,而是有没有读书的问题。
很多把持着“读书无用论”的人,都是本身不读书的,或者读了书压根就没读懂的。
你不怎么读书,大谈特谈“读书有没有用”,这本身就是个很好笑的事情。
事实上,很多人压根就不知道,自己不是不读书,他们其实在以另一种形式读书。
比如某老板,花了几千块钱,听完一场“成功人士的演讲”,满怀欣喜地跑过来跟我说:“喂,你知道吗?昨晚我听了那个老师的演讲,真的收获颇丰。
他的观点有很多新颖的地方,比如他说,我们这个世界,有很多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坚持。
有一天,他的一个朋友,高尔夫从0开始学起。他的朋友告诉这位老师,虽然他是个新手,但是他只要坚持挥杆1000次,他就是个熟手,他挥杆1万次,他就是大师……”
她还没讲完,我就听就明白了,这位成功学演讲者讲的“我的朋友的故事”,其实就是改造版的一万小时理论。
这个理论的源头,来自于格拉德威尔的《异类》——其实他们并不是不爱读书,只是懒、浮躁、耐不住寂寞。
比起一个人费力地一行一行地阅读,他们更喜欢跟一群人坐在台下听别人讲故事给自己听,哪怕是花上点钱。
一个人懒,就通常会对自己的行为作出一系列的合理的解释,比如——“读书无用论”。
所以,我觉得当这些人读了一些书以后,再过来讨论“读书究竟有没有用”这个话题会比较好。 方独
活着就是为了讲好故事&
&延伸阅读:
一、一个人为什么要读书? 文:南怀瑾 孔子的一生,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但是真正有成就的,十来个人而已。
释迦牟尼佛一生也是这样,真有成就的就是十大弟子,尽管经典讲得那么热闹。 教育是个牺牲,很难有成果,可是虽然如此,它的影响还是非常大。
教育首先要知道孩子的秉性
教育,首先要知道孩子的性向,先了解一个孩子的性情方向。看《大学》《中庸》,“性”在学理上叫秉性。秉,就是生下来带来的,父母遗传的是其中一部分,分成两方面,生理、身体上的,还有思想情绪上的。
教育只是一个增上缘,老师尽量帮他,培养他,使他依靠自己的禀赋站起来,这是教育的目的。
像我的学生里头有很多了不起的人,当时读小学的时候,谁知道他啊,现在觉得很伟大,教育就是这个道理。
中国几千年都是私人办教育,现在是政府办学校。推翻满清之后,所谓最好的学校,你们知道北大、清华第一名的同学有几位啊?他们做出了什么事业?
不要迷信了,教育不是这个道理!不管哪一行业,在社会上有贡献的,或者成名的,不一定是很好的学校出来的。 读书是为明理,而非谋生
一个人为什么要读书?从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说,这是一个重要的老问题。一个人为什么要读书?传统中最正确的答案,便是“读书明理”四个字。
明理,是先要明白做人的道理。如果要问中华民族,中国人素来的教育目的是什么?让我们再重复一句:是为了“做人”,而不是为了“生活”。
因为“生活”的意义,是人要“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怎样设法来维持自己的生命,同时,使人人都有更好的“生活”,过得很舒适快乐的一生。
这都是在“读书明理”以后,因为“智慧”、“智识”的开发了,就容易懂得了“谋生”的“技术”,和各种有利“谋生”的“智识”,也都属于“读书明理”。明白了“人伦”之道以后,那是当然、必然的事。
很可惜,现代人所认识文化教育的基本目的,只是为了“谋生”。我们要孩子们去学习,读书受教育,就是为了孩子们将来的前途,有好的职业、有高的待遇,或是能够赚很多的钱,过得很好的“生活”。
甚之,有的人,还把自己一生的失意,或一生做不到的事,都寄托希望在孩子们身上,拼命迫他去上学读书。
完全不考虑孩子们的“性向”个性的所好和兴趣,也不了解孩子们的脑力和健康,一味的迫孩子们读书学习,不知道“爱之反而害之”,因此,妨害了孩子一生的后果。
超负荷教育是“竭泽而渔”
尤其是现代化的学校和课外补习等的教育方法,简直是“竭泽而渔”的办法,使一般还未成年童子们的脑力健康,受到过分负荷的伤害,最为严重。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几千年人类基本的错误观念。从古至今,外国也一样,这是一个自私的想法,天下事为什么要你的儿女好,别人的怎么办?
中国历史上有多少状元?你们知道几个?现在都要考清华北大,一百年后大家知道清华的第一名是谁?
我曾公开讲过,现代教育没有方向的。现在大学生那么多,就业有问题,教了知识,没有教他谋生的技能,(毕业了)按理说应该贡献社会,但是现在找婆家(工作)也成了教育部的责任,这是什么社会啊。
现在几千个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都希望到北京、上海,拿高薪,他自己的本事能不能拿到高薪,自己也不清楚。
学校当然可以承担(人的品德修养的教育),现在学校哪有管这些啊?但现在很多中年以上的家长本身就没有资格做家长啊。
他们受白话文教育开始,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都没有,西方的也不懂,大家向钱看,赚钱,买房子,买股票最重要,怎么教育啊?
孩子成长要靠自己,不要过分要求,让他自由发展。教育不在于他将来成功不成功,先希望他长大做个好人。什么叫修佛修道?规规矩矩做事,老老实实做人,有好的人品和教育修养。
古语说:“良田千顷,不如一技在身。”孩子将来能有自我谋生的技术,比如做木匠、泥水匠,跟学问、身份、地位没有关系,这是起码的。学问归学问,吃饭归吃饭。
中国原来有很多有学问有本事的人,但是不出来做“仕”的,因为他有谋生的本事。 读经无法代替心性修养
现在社会上大家带领儿童读经,乱读。儿童读经,我在台湾提倡了几十年,李素美、郭姮晏她们到不发达地区去推广,现在差不多普及了。
但是大家不要弄错了,不要把读经和学习现代知识技术对立,不要以为读经可以代替做人做事的修养,不要以为读经就可以当饭吃了,也不要每天读很久,读烦了,反感了,一二十分钟快乐地朗诵慢慢就容易背下来了,不要变成负担。
孔子的心法弟子是曾参,曾子著《大学》,我前几年出了《原本大学微言》就是讲这个。“大学”就是大人之学,是讲身心修养的。
所以“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纲要,是身心修养的“三纲”。
下面接着讲修养阶段程度,“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就是为什么要静坐。我叫它七个阶段:知、止、定、静、安、虑、得。
这个修行不一定要静坐,不一定要盘腿,随时都可以修养,站在那里也好,走路也好,都可以修养心性的宁静。
《大学》接下来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身心修养是做一个人的根本。《大学》讲的内容,就是触动中国教育的一个方法。什么是教育的目的?先教做人。做人从什么开始啊?从心性修养开始!
二、读书的意义是什么?看张图你就明白了 昨天一个朋友问我, 读书有什么意义, 看天还是天, 看水还是水, 心中还是有好多话,
说也说不明。 小编给你看一张图~ 你就明白了~ &
&站在高高的书上出了云层。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跑过马拉松的人,究竟有哪些特质?
我的图书馆
跑过马拉松的人,究竟有哪些特质?
撰文:洛叶 & 主编:陈铖北马结束的一段时间内,有一篇文章相当火:《中国式马拉松,商业驱动下的愚昧狂欢》。文中用几个数字和几句臆测,就将中国马拉松贬得一文不值,将马拉松跑者说得一无是处。&文中说道:马拉松不是一般人瞎跑的。但我想说,除了个别不负责任的跑者,大多数马拉松跑者都是严肃认真的。马拉松不是一般人能瞎跑的,但能跑下来的绝对都不是一般人。因为……&&想要舒适的人太多了,肯主动尝试痛苦的肯定不是一般人,而马拉松跑者就是这样的一群人。&我曾参加北京马拉松的时候,室友就很费解:大周末在家呆着多好啊?干嘛非要出去找虐?&是啊,在床上北京瘫多爽啊,何苦非要起早贪黑、舟车劳顿地去跑一场马拉松?又何苦在42.195公里中痛苦不堪?又何苦在赛后坐立不安?马拉松真的是痛苦的旅程,而只有跑者愿意一遍又一遍去尝试这样的痛苦,还甘之如饴。这样的人,你能说他很一般?&&懒惰的人太多了,能豁出精力和时间的肯定不是一般人,而马拉松跑者就是这样的一群人。&懒惰,是每个人都有的疾病,大家都想过得轻松一些啊,不想付出那么多精力,不想花那么多时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多好啊。&是啊,别人在学习英语的时候,你懒惰;别人在练习钢琴的时候,你懒惰;别人在疯狂跑步的时候,你懒惰……然后呢?你身体还好吗?你还有核心竞争力吗?你还有未来吗?恕我直言,懒惰的人是没有未来的,而马拉松跑者,绝对跟懒惰挂不上钩,他们巴不得天天跑步、天天健身呢。&&&拖延症太多了,肯说走就走、说跑就跑的人太少了,而马拉松跑者就是这样的一群人。&拖延症,现代人的通病。做暑假作业,总要等到假期的最后一天;做一个项目,总要在deadline加班加点;收拾房间,总说要不明天吧;写一篇论文,总要最后手忙脚乱的抄袭……&是啊,拖延症真的是人类的一大杀手,它搞乱了你的生活节奏,降低了你的生活质量,而你居然还沉溺其中沾沾自喜。但跑者绝对不会这样,他们会按计划完成自己的跑步训练,只要有跑步活动,第一时间参加,执行力超级强。这样的人,在生活中,在事业中,我不相信他是一个拖延症患者。&&浮躁的人太多了,肯悉心培养一个爱好的肯定不是一般人,而马拉松跑者就是这样的一群人。&社会节奏这么快,人也变得浮躁起来,报了健身房,去几天就不去了;学习拉丁舞,太累了,算了;考托福,好难啊,不考了……这就是我们的状态。&是啊,虎头蛇尾的人太多了,能坚持到底的肯定不是一般人。而马拉松跑者从来不会轻言放弃,报名了就好好练,上赛道了就好好跑,跑完了就好好恢复,做事情有始有终,这样的人,你能说他很一般?&&想走捷径的人太多了,能一步一个脚印的老实人肯定不是一般人,而马拉松跑者就是这样的一群人。&前一段时间,我表妹考公务员失败,抱怨说被走后门的给顶替了。这太正常了,在各行各业,都有想走捷径的人,你学习了十多年,他花几沓钞票就顶替你的位置;你每天累死累活的熬夜干活,她凭借领导上位,就先于你升职;你考研备战一年多,他后面有人就挤掉了你……这种事情还少吗?&而马拉松,算是相对公平的。你想要名额,报名吧,自己找人点赞吧;你想跑出好成绩,那就好好练吧;上了赛道跑不动?下来吧,反正没奖牌;跑得不行还非要跑,那你就遭罪吧……&这个社会太不公平了,但马拉松很公平,你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真正有付出就会有收获。面对这样一个公平的项目,跑者也十分遵守游戏规则,愿意一步一个脚印的来训练。这样的“老实人”可能显得很笨,但心里坦荡荡啊!&&虚头巴脑的人太多了,愿意从零开始的肯定不是一般人,而马拉松跑者就是这样的一群人。&很多时候,大家都想一步登天,不费吹灰之力就考上名牌大学、嫁个如意郎君、有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但说实话,所以的美满和幸福、尊荣与地位都是修炼出来的。人家林心如那么美丽,怀孕期间还跑步健身呢?&而马拉松跑者绝不虚头巴脑,他们很多都是刚开始跑几公里就累得要死的跑渣,一步步修炼成了现在的大咖。不管你是普通人还是政府要员、商界大拿,想跑马拉松?从5公里开始吧,别想着一步登天。别看人家毛大庆现在挺牛的,刚开始跑步的时候,不也累得要死?&马拉松跑者就是这样一群人,他们愿意将自己归零,愿意一步一个脚印去实现自己的目标。除了部分天赋跑者之外,一般来说,你练得越科学,练得越勤,跑得也就越好,在跑圈里也就越受人尊重和敬佩。&&不愿动脑子的人太多了,肯付出体力和智力的肯定不是一般人,而马拉松跑者就是这样的一群人。&在现实生活中,身边总有这么一些人,特别胖还特别蠢,你健身,他还处处嘲笑你。他以为,跑个步嘛,你就是只要体力好就行了。呵呵。&越跑越知道,跑步靠的不只是体力,更是智力。在一年之前,你就得规划下一年要跑几个马拉松,几周跑一个,怎么样准备,跑前怎么训练、怎么吃、怎么睡,甚至怎么拉你都得计划到,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完全是智慧的体现。&跑得越多,就越知道,想达到良好,靠的是身体,想达到优秀,靠的是脑子。而马拉松跑者,在刚开始的时候,也都是傻跑,但在喜欢上跑步的几年之内,他们绝对会为跑得更专业而付出智力。&&软弱的人太多了,能只靠自己的肯定不是一般人,而马拉松跑者就是这样的一群人。&依靠别人是一种习惯,大家都想过得轻松一些嘛。30岁了,还一事无成,继续啃老;有了男朋友,啥事都不会干了;有别人服侍,就懒得自己去动手……很多人之所以过得轻松自在,是因为他们背后那个人,为他们承担和阻挡了一切。有人疼爱,这当然是件好事。但过度依赖他人,其实就是软弱。&而跑过马拉松之后,你才能体会到,自己才是最可靠的。补给再好,加油声再大,自己不迈步,就到不了终点。朋友和亲人,只能伴你走过其中一段时间,只会在终点等待着你。&你会经历斗志满满的鸡血阶段,也会遭遇生不如死的撞墙阶段;你会享受到几万人齐嗨的鲜花与掌声,也会忍受一个人吞咽身心煎熬的难过。而在经历这些的时候,只有你自己。&&表里不一的人太多了,愿意回归本心、思考自我的肯定不是一般人,而马拉松跑者就是这样的一群人。&现在的人都多聪明啊,看着和睦恩爱的夫妻,背地里各玩各的;看着和蔼可亲的老师,私下里却是衣冠禽兽……而很多人将这种表里不一当做正常,当面一套,背地里一套。&而马拉松跑者不一样。这并不是说跑者有多高尚,任何圈子里都有渣渣,但大多数跑者都在奔跑中能回归本心、思考自我。毕竟,42.195公里长的距离,能思考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每个人都需要时间去反思自己,而在平常生活中,这样的机会少之又少。忙碌的时候,哪顾得上这些?闲下来的时候,又只想静静地呆着。而跑者却有这样的福利,在那长达3—6小时的时段中,你戴上耳机,与自己的灵魂对话,思考感情也好,工作也好,钱也好,幻想也好,计划也好,憧憬也好,不管是什么内容,这样的对话和反思,总会让人突然想通一些什么。&&“聪明”的人太多了,嘲笑你的人太多了,想看你笑话的人太多了……而在这个世界上,能拥有勇气活出自己、回归本真的肯定不是一般人。牛逼的背后是苦逼的训练和傻逼一样的坚持。当你还过着觥筹交错的日子,跑者已经在跑步了;当你还在贪懒酣睡时,跑者已经起床了;当你晚上还熬夜看手机时,跑者已经进入梦乡了;当你周末醉生梦死时,跑者已经完成了一场马拉松。&所以,别再瞎逼逼为什么别人比你优秀,身材比你好,长得比你好看,别人背后的努力你看不到;也别再臆想马拉松跑者都会跑残了、跑死了,相信我,跑者绝对活得比你健康、比你长。马拉松不是一般人能瞎跑的,但能跑下来的绝对都不是一般人。&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尖锐湿疣会不会自己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