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干上万有声有色类似的词语有

模糊语词有如下特点:;第一,词义不确定;第二,表量不精确;第三,具有可变性;模糊语词也可以变得相对精确;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人类思想的表述,一方面用精确;*公文中的模糊概念运用,主要用于如下几方面:;一、用于表述公务活动过程;公务活动过程本身具有很大的模糊性,很难给以精确界;①经研究,同意你市XX区为新技术开发区;②《XX意见》已经国务院同意,现转发给你们,
模糊语词有如下特点:
第一,词义不确定。所表述的事物的范围、性质、状态、动作等不确定。如名词中的“蔬菜”、“水果”,二者界限并不分明,西红柿算蔬菜还是算水果?北京地区水果店并不出售西红柿,只有菜店才有;而有的高寒地区却视西红柿为水果。又如“蔬菜”和“粮食”,土豆属它们中哪一类?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不少人以土豆果腹,我们今天用土豆主要是做菜。“蔬菜”、“粮食”没有明确界限。还有不少动词、形容词、副词的词义也是模糊的。如“研究”这个动词,很难说清其精确含义和适用范围;形容词“崇高”,其状态也是模糊的;至于副词“很”、“极”、“最”等,更难以划出明确界限;“可能”、“或许”等副词更具有模糊性特征。大量语词词义不确定,说明语词模糊的普遍性。
第二,表量不精确。许多语词表述长度、高度、时间、数量等内容时,“量”是不确定的。如“长带子”、“矮个子”、“上午”、“十来天”、“一百多人”.、“少数单位”、“一批货物” 等,都具有很大的模糊性。些不精确的量,表述后所以能被人接受,一是靠具体语言环境,如说“长带子”,人们可以据语境判断是在什么场合下使用的“长带子”,它将有多长,作一种模糊判断。二是根据经验,如说“十来天”,到底是多长时间,人们有能力凭经验断定,当然也是模糊的。
第三,具有可变性。语词在表述概念过程中,并非一成不变。精确与模糊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化。
原来精确的,变模糊了。如“师傅”一词,按《辞海》解释,一是“老师的通称”,二是“对各种有生产技能的工人的一般称呼”,三指古代官名。从词义和适用的范围看,是精确的。但近些年来,“师傅”已成为社会成员间的一般称呼,词义扩大到无法确定的范围,变得模糊不清了。另外,象“同志”、“叔叔”、“姐姐”、“妹妹”、“亲人”等都属于这种模糊语词。
模糊语词也可以变得相对精确。如“最近两周”是模糊的,但同“最近一个时期”比,要精确些。又如“亩产过千斤”同“亩产一千零一斤”比,是模糊的,但又比“亩产很高”精确。
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人类思想的表述,一方面用精确语言,一方面用模糊语言。精确语言是特殊的,不精确才是普遍的。模糊语词构成模糊语句,又以此为基础,构成一整套模糊语言来反映客观事物。 ** 模糊概念通过模糊语词表述。模糊词语在公文中的广泛运用,体现了公文语言准确性的又一个重要方面。
* 公文中的模糊概念运用,主要用于如下几方面:
一、用于表述公务活动过程
公务活动过程本身具有很大的模糊性,很难给以精确界定或描述;而公务活动过程在公文中,又是主要反映对象,因此反映这类内容的模糊语词较为多见。例如:
① 经研究,同意你市XX区为新技术开发区。
②《XX意见》已经国务院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贯彻执行。
③ XX计划,当经上级批准后执行。
④ X月X日请示悉。
⑤ 近接XX省报告,反映X地区乱砍滥伐森林问题。
上几例中加点的词,都表述了公务活动过程。例①②的“经”、“已经”是公文专用语中的经办用语,表述公务活动处理过程的时态,皆为已然时态,此外如“业经”、“兹经”等也属此类。例③的“当经”表述的是未然时态,与之同类的还有“即经”等。不论表述哪种时态,都没有时间、地点、方式等的精确规定,界限是模糊的。
例④⑤中的“悉”、“近接”是公文专用语中的引叙用语,表述公务活动过程的依据。“悉”是“知道了”的意思,其具体内容、范围是模糊的。“近接”只笼统地表明“接”的行动时间,同样是模糊的。与此同类的还有“已悉”、“均悉”、“前接”、“据”、“兹据”等。
二、用于表述态度
上级对下级来文提出的意见、要求表明态度,在公文中有专用的表态措词。
① 国务院同意国家税务局《关于进一步推进依法治税加强税收管理的报告》,现转发给你们,请
认真贯彻执行。
② XX意见可行。
二例中的“同意”、“可行”,都是对下级来文表态。表态语词使用时,需注意承接对象,如例②的“X X意见”即承受对象。与之同类的表态语词还有“照办、“不可“、“不同意”等,其语义都是模糊不定的。
三、用于表述期望或请求
公文结尾处。往往对收文者表示期望或请求,根据不同的行文关系,用不同的结尾语。例如:
① 以上意见妥否,请批示。
② 现将《XX报告》转发给你们,请研究执行。
③ 上述问题希即协助解决为荷。
上几例加点的尾语,表述的都是模糊概念。例①中的“妥否”是种肯定否定式,其本身就是不确定的,与之同类的有“是否可行”、“当否”、“是否同意”等。例①中的“请批示”、例②中的“请研究执行”是期请用语,表示愿望、要求,而愿望、要求很难定量化、精确化,都是模糊的。与之同类的有“请核示”、“请回复”、“即清查照”、“希即遵照”、.“请贯彻执行”、请遵照执行”等。例③中的“为荷”,表示感谢、期待等意,与之同类的有“为要”、“为盼”等。这些语词表述的内容多出自礼节需要,带一定主观色彩,也有很大的模糊性。
四、用于表述时间
公文中对时间的表述,不能总用“日9时56分”这样精确的概念;否则,将造成被动,精确过了头,反倒不准确了。多数情况下,用模糊语词表述时间。例如;
① 当前,税收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及时加以解决。
② 连日来不少地方降暴雨,要做好防洪抗洪准备工作。
上二例加点的词,都是表述时间的模糊语词,但都无确定的时间界限。如“当前”,从何时到何时算“当前”,“连日来”指连续几日,都无具体规定。公文中常用来表述时间的模糊语词有:上午、下午、傍晚、夜晚、现、现在、目前、最近、近日、近来、近期、今后、将来、相当一段时间、一定时期等。
五、用于表述数量
数量有精确、模糊之分。同对时间的表述一样,公文不能总是对精确数量的表述,在很多情况下,要表述的是模糊数量,运用的是模糊语词。例如:
① 在财政和企业都还存在困难的情况下,一些单位讲排场、比阔气、铺张浪费的不良风气又有抬头。
② 这个乡的个别干部,存在着滥用职权问题。
上二例加点的词,都不表示精确数量,而是表示模糊数量,“一些”、“个别”的数量界限是模糊的。与此相类似的模糊数量词有“有些”、“某些”、“大多数”、“绝大多数”、“少数”、“极少数”、“大部分”、“少部分”、“几乎全部”、“一整套”、“多次”、“不少”、“凡”等。
六、用于表达程度
公文还经常运用模糊语词表述事物的发展、变化程度,表示行为状态达到的程度。例如;
① 要坚决贯彻执行“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
② 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重视新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上二例中,例①的“十分”表珍惜土地的程度,例②的“进一步”表重视新技术的程度。这类表述程度的模糊语词,在公文中运用机会多,也较灵活。
以上是公文常用模糊语词。
我们在了解这些模糊语词时,还要注意如下两点:
第一,有些模糊语词是合成的,一个基本模糊词加另一模糊词,构成合成模糊词。如经办用语的“经”,是基本模糊词,加上“业”,构成“业经”,也是模糊的;还可加“已”、“兹”、“当”、“即”等,分别构成“已经”、“兹经”、“当经”、“即经”等。这样,由一个基本模糊词可形成多个模糊合成词,形成公文语言中的模糊语词系统。
第二,模糊语词并非都是模糊概念的表述,一部分表程度的语词不表述概念。如公文中常用的“基本
上”、“完全”、“充分”“比较”“一般”“很”“极”“最”“一直”等,这些语词不能从中揭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表述概念,只对某些模糊语词起限制作用,使其模糊程度发生变化。如“好”的词义是模糊的,表述的是模糊概念,用“较”、“极”去限制,形成“较好”、“极好”,尽管也都是模糊的,但同“好”比较,要精确些。
三.模糊概念在公文中的作用
公文写作的根本要求是准确。准确,是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合。公文中的精确概念可以准确地反映各类公务活动,但公务活动具有复杂性,一篇公文难以做到从头至尾都是精确概念的表述。
在很多情况下,精确概念解决不了的问题,模糊概念解决了。如说公费旅游之风问题,“到目前为止,此风尚未刹住。”其中的“目前”是个模糊概念,反映的是界限不甚分明的一段时间,是准确的。假如把“目前”改为“X年月X日”,用了精确概念,过于固定化,反而不准确了。公文中大量使用模糊概念,根本目的也是为了准确,模糊概念同精确概念一样,都有准确反映公务活动的功能。
** 模糊概念在公文中的作用:
一、概括反映普遍性问题
公文中涉及到的公务活动,有很多是具有普遍性的,尤其是指令周知性公文、报告性公文,反映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或准备使文件在较大范围内发挥效力,或为表述中突出重点、主次分明,需要用概括性较强的模糊概念。例如:
① 从中央到基层的各级党组织,必须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加强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
② 财政收支大检查工作,在各级党委领导和重视下,正在深入进行,据各地反映,前一段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查出了不少问题,有些问题还比较严重。(国务院《财政大检查情况反映》)
③ 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全国尤其农村还有相当数量的校舍,年久失修,破烂不堪。(《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危房修缮和改造的通知》)
上三例中加点的词,表述的都是模糊概念。
例①加强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是全党的事。“从中央到基层的各级党组织”成干上万,不可能、也没必要―一列举,只这样一个模糊概念就全包括了,这是对“党组织”范围的概括。“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是指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领导所用对间、精力的数量,不应少,而是“更多”,这样概括,突出了问题的重要,引起人们重视。
例②是财政大检查情况反映的开头部分。由于财政大检查是全国性的,查出的问题各种各样,文件要在较大范围内发挥作用,开头连续使用几个模糊概念,高度概括了财政大检查的情况、查出的问题、用“各级”、“各地”,概括了检查的范围以及反映问题的范围,这就使“情况反映”的内容有了广泛的针对性。对于检查工作本身的成绩、查出的问题以及对问题性质的评价,先不作精确反映,而用模糊概念概括反映,成绩“很大”,问题“不少”,其中“有些问题”性质“比较严重”,先给人一个概括的、相对明确的印象。
例③的“种种原因”、“相当数量”也是高度概括。。全国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校舍失修问题严重,是普遍性问题,其因多种多样,用“种种原因”这一模糊概念全包括了;“相当数量”,指数量不少,但又说不清是多少。由于文仲重点在如何加强中小学危房修缮和欢造问题,不在于分析形成危房的原因和交代具体数量,这就有个主次问题。原因、数量一带而过,把思考的空间更多地留给重点反映对象。
二、反映事物变化过程
公务活动所涉及的人和事,总是在发展变化中,由量变引起质变,在质变过程中,要经历若干发展阶段,形成推移转变过程。如人随年龄的增长,从少年到青年、中年、老年,就是由量变而质变的过程。精确概念没法反映这个过程,只有模糊概念具有反映事物变化过程的功能。公文中有关时间、年龄、重量、长度、速度等模糊概念,正起了这样的作用。例如:
① 到本世纪末,要使我国经济达到小康水平;到下世纪中叶,接近世界发达国家水平。(《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
② 对十一岁至十七岁的青少年,应当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就近安排力所能及的劳动。(《国务院关
于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实施办法》)
例①中,“本世纪末”、“下世纪中叶”都是反映时间的模糊概念。“本世纪末”是指本世纪接近2000年的最后几年;“下世纪中叶”是指下世纪2050年前后。这其中都有个时间推移过程,反映着时间的发展变化。“小康水平”、“世界发达国家水平’他反映事物转变过程。因为达到“小康水平”或“世界发达国家水平”的时间,都不会是具体的某个时刻;达到的标准,也不会嘉绝对化的数量,而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模糊概念才能对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作恰当的反映。
例②“11岁至17岁的青少年”是模糊概念。“11岁至17岁”反映年龄增长(量变)过程,“青少年”反映质的变化过程(实际是从少年到青年)。“力所能及的劳动”这个模糊概念,反映事物发展是分阶段的,从11岁至17岁的青少年,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体力和能力,随年龄增长,其体力、能力会逐渐增强,他们要参加的植树劳动,应是自己力量限度内的,这样,“力所能及的劳动”包含了不同体力、能力所能从事的劳动。指令性、法规性公文在制定措施、办法、规定时,往往使用这类模糊概念,反映事物变化过程,不搞“一刀切”,避免执行中的被动。
三、利于语词表述周密严谨
公文写作要求作者的思维是严密的,这首先要求使用的概念严密。在很多情况下,模糊概念比精确概念更能发挥周密严谨的作用。例如:
① 敌现已相当疲劳,尚未十分疲劳;敌粮已相当困难,尚未极端困难。(毛泽东《关于西北战场的作战方针》)
② 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发现火警的时候,都应当迅速准确地报警,并积极参加扑救。(《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条例》)
③ 纳税单位和个人,不按照本通告规定办理税务登记的,税务机关可根据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税务总局关于办理税务登记的通告》)
例①中的“疲劳”、“困难”程度,不好数量化。用“相当”、“十分”去限制“疲劳”;用“相当”、“极端”去限制“困难”,”说明已是很疲劳、很困难,但尚未达到“十分”、“极端”地步,均未达到极限。这几个模糊概念,不仅准确严密地反映了事物所处状态,而且准确严密地反映了所处状态达到的程度。
例②的“任何单位和个人”并不具体指哪个单位、哪个人,而是泛指所有单位和个人在发现火警时,都有责任报警,参加扑救。用“任何”去限制“单位和个人”,表明反映的对象无所不包,周密严谨,无解可击。这一点,为精确概念所不及。
例③的“轻重”也是个模糊概念,里面包含着由轻而重、轻重不等的各种程度的违法情节,提供了处理问题的不同依据,这远比要么轻、要么重严谨得多。
四、利于语词表述机动灵活
公文写作的思维对象,有很多是未然的,是对未来发展的预见,如计划、条例、办法、规定等,预示着人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些预见,只有经过实践检验,才能证明其正确与否,因而思考问题时,不能太死、太绝对,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即留有余地。例如:
① 我国居民的食物构成,在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除纯牧区外,还只能以粮食为主。(《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国家农委〈关于积极发展农村多种经营的报告〉的通知》)
② 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收受贿赂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例①运用“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这个模糊概念,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我国居民食物构成的改变,涉及到经济发展情况、人们饮食习惯等许多因素。从我国目前经济状况看,食物以粮为主转向粮肉并重或以肉为主,还需一个较长时间。需多少时间,难以精确反映。“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总的说要很长时间,但这个“长”又有可能相对缩短,留有充分余地。
例②“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有一定灵活性。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收受贿赂,犯的是渎职罪。无论轻重,性质一样。但犯罪程度不会完全相同,认罪态度也不会完全一样,量刑轻重就应有区别。用“五年以下有期徒刑”这样的模糊概念,反映了量刑过程中将区别对待,有一定的灵活性。这种灵活是在“五
年以下”刑期范围内,而非灵活到没有边际。既有原则,又机动灵活,这是公文政策性所要求的。
五、利于语词表述委婉含蓄
公文用语,一般要求平实直露;但在有些情况下,或考虑行文对象而难以直言,或出于保守机密,或出于礼节,需把话说得委婉、含蓄些,以取得较好的修辞效果,达到办事目的。语词委婉含蓄,其思维基础仍是模糊概念的运用。请看下二例:
① 经济专家到现场后,可选择适当时机宴请一次。对零星来华的,应尽可能集中宴请。(《国务院外国专家局、财政部关于对国外经济专家接待工作的暂行规定》)
② 建议你们在我区新建、扩建宿舍时,按照有关规定的比例,预先把商业网点、学校、托幼和医疗等设施规划进去,不给以后带来困难。(《北京市XX区人民政府致中央及市属单位的函》)
例①的“适当时机”、“尽可能集中”都是模糊概念,用模糊语词表述,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委婉含蓄。”宴请来华工作的外国经济专家要选择“适当时机”,什么是“适当时机”?不好说清楚,一般指有利于开展工作、便于加强联系、双方时间又允许的时机。“尽可能集中”意渭分散宴请可能造成经济、时间等的浪费,宴请人员、宴请时间要尽量集中。上二模糊概念的表述,内中都蕴含着超过本身意义的内容。
例②是一个区政府写给驻其辖区内市、中央机关的函。阅文对象是直属或不相隶属的领导机关;函的内容又是要求对方在该区内新建宿舍时,按国家有关规定,建立相应的生活服务设施。基于这样的行文对象、行文内容,措词应委婉得体。“建议”用语谦恭有礼,对收文者有要求,但不是下命令;“不给以后带来困难”,用语委婉,提醒对方注意,不按规定办事,将带来一系列麻烦和不便,双方作难,至于将会带来什么困难,不言而喻,心照不宣。
类似上述模糊概念的表述,还有如“众所周知的原因”、“十年浩劫”、“适当的方法”、“共同关心的问题”、“各种难测的变化”、“相应的反应”、“类似的情况”、“某个环节”、“不可避免的麻烦”等,皆委婉含蓄,在公文中有着特殊的表达效果。
――以上几方面说明,模糊概念在公文写作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恰当使用。比精确概念更能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但是,同样不容忽视的是,模糊概念具有局限性。由于它的内涵、外延都不确定,过多使用或不恰当使用。会造成表述空泛,表义不明,甚至转为含混不清的概念。这种情况下的模糊概念,在公文中只能起反作用了。
** 公文中使用模糊概念的要求
公文大量使用模糊概念,但却不能随意使用。使用的基本要求是恰当。只有恰当,才能准确。使用不当,将走向反面,造成含混不清。含混不清,是公文的大忌。
恰当地使用模糊概念,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不乱用模糊概念,当用则用,不当用时,一定不用;二是准确把握一个对象对某模糊集合的隶属度,即属于某模糊集合的程度。
一、不乱用模糊概念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通过批判《哥达纲领》草案中多处使用的模糊概念,批判拉萨尔的机会主义路线。例如拉萨尔鼓吹社会主义社会“不折不扣”、公平分配“劳动所得”。马克思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产品分配不是“不折不扣”。为了发展生产,从社会总产品中要扣除用来补偿消费掉的生产资料的部分、扩大生产的追加部分以及后备基金、保险基金等等,这样,“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已是不知不觉地变成“有折有扣”的了。马克思尖锐指出:“‘劳动所得’是拉萨尔为了代替明确的经济概念而提出的一个模糊观念。”拉萨尔这样乱用模糊概念,是出自政治需要,用“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这种模糊概念,掩盖其机会主义路线,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作为纲领性文件,这种写法,是决不允许的,所以马克思说“这些人犯了多么大的罪”。现在写公文,自然不该用模糊概念掩盖自己的政治观点,但用模糊概念掩盖自己的官僚主义作风,掩盖认识的肤浅,造成概念的模糊不清,也是不允许的。这些都属于概念使甩不当。具体说,有下面几种情况:
第一,表态时敷衍塞责。
不少下行文在开头或结尾时,领导机关表态时,往往运用这样的模糊概念:,等等。公文中运用这些表
包含各类专业文献、生活休闲娱乐、专业论文、中学教育、高等教育、外语学习资料、行业资料、文学作品欣赏、95应用文写作基础等内容。 
 应用文写作基础答案(共7篇)_职业规划_求职/职场_实用文档。应用文写作基础答案(共7篇) 篇一:应用文写作基础试题与答案 应用文写作基础试题与答案 1、 某县要...  1《应用文写作基础》期中试题及答案_职业教育_教育专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应用文写作基础》期中试题及答案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2012 级公共服务类...  《应用文写作基础》综合练习题一、单选题 1 对重要事项或者重大行动作出安排、奖惩有关单位及人员、变更或撤销下级机 关不适当的决定事项用 A 决定; B 公告; C...  应用文写作基础 绪论_教学案例/设计_教学研究_教育专区。第一章 绪论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通过学习,了解应用文的基本概念及其作用,并了解其分类情况; 2.初步了解...  应用文写作基础试题与答案_生活休闲。应用文写作基础试题与答案 1、 某县要召开工作会议前,应告知各乡镇参加,适用的文种是() A、决定 B、通知 C、通报 D、...  应用文写作基础_行政公文_工作范文_实用文档。应用文写作基础知识绪 论 人类自从有了文字就开始了写作活动。 人类最早的写作即是 为了解决各种实际需要而开始的。 ...  冷处理法 第二章 营销类文章写作 第一节 市场调查报告 篇二:应用文写作基础试题与答案 应用文写作基础试题与答案 1、 某县要召开工作会议前,应告知各乡镇参加,...  应用文写作基础教案_理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第一单元 导论 一、教学要求:让学生对应用文写作的基础知识有一个概括性认识,为下面的学习奠定良好 的基础。 二、教...  高教版《应用文写作基础》试卷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 5 小题,每题 2 分,共 10 分) 1、对于材料的选择,应该是( A、越多越好,详细全面 C、以少胜...成干上万的近义词有哪些
【成千上万】的近义词是【不计其数】还有【千千万万、数不胜数、成千成万、不胜枚举、恒河沙数、举不胜举、不可胜数、不一而足】 备注:【词目】成千上万【解释】形容数量很多,数不胜数.【语法】联合式;作定语、状语;表示数量多.【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回:“他看着那乌克斋、邓九公这班人,一帮动辄就是成千上万,未免就把这世路人情看得容易了.”【例句】①成千上万的民众死于这场战争.②在节日当天,有成千上万的民众涌向街头.【近义词】不计其数、千千万万……【反义词】寥寥无几、寥寥可数……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吃馍喝水瘦成干鬼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