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十年前的魔兽世界单机版机器人游戏,主角是女的,可以无限翻跟斗,背景科幻,小怪都是机器人

第三方登录:  日本月亮女神探月卫星即将飞向绕月轨道    发布时间:日 来源:新华社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30日凌晨宣布,本月14日发射升空的“月亮女神”探月卫星已进行了第二次轨道调整,即将飞向绕月轨道。    为了脱离环绕地球轨道奔赴月球,“月亮女神”29日中午开始实施第二次轨道调整。卫星在距离地球约8500公里时,启动推进器改变方    向和速度。如果一切顺利,“月亮女神”将于10月4日进入环绕月球的椭圆形轨道,随后主卫星会依次与两颗子卫星分离。最终,主卫星进入距月球表面100公里的观测轨道。    “月亮女神”9月14日在日本种子岛宇宙中心发射升空,此行的主要目的是探寻月球上是否存在过岩浆海洋和月球诞生初期是否存在磁场、研究历史上的月球火山活动等。  
  日本“月亮女神”卫星进入绕月轨道      发布时间:日  来源:新华网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5日发表新闻公报宣布,地面控制人员当天早晨确认,日本“月亮女神”绕月卫星已按计划进入绕月轨道。     公报说,当地时间4日6时20分(北京时间4日5时20分),“月亮女神”搭载的小型引擎点火,卫星修正了飞行方向和速度,开始实施轨道调整。目前,卫星已进入远月点高度11741公里、近月点高度101公里的椭圆形绕月轨道,轨道周期为16小时42分钟。     “月亮女神”由一颗主卫星和两颗子卫星组成。预计主卫星将于10月21日前后进入最终的圆形绕月观测轨道。在这之前,两颗子卫星将依次与主卫星分离。
  阿丽亚娜火箭成功进行今年第四次发射      发布时间:日  来源:新华网
    欧洲阿丽亚娜火箭5日进行了今年第四次发射,成功将两颗通信卫星送入地球同步轨道。     执行发射任务的是一枚阿丽亚娜-5GS型大推力火箭。格林尼治时间5日22时03分(北京时间6日6时03分),火箭从位于法属圭亚那的库鲁航天发射中心升空,随后将两颗卫星分别送入轨道。     
这两颗卫星都是由美国轨道科学公司制造的。其中“Intelsat 11”卫星发射重量大约为2500公斤,将负责为整个拉丁美洲地区提供电视直播和数据传输服务。“Optus D2”卫星发射重量大约为2350公斤,任务是为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提供电视直播、数据传输和因特网连接服务。     这是阿丽亚娜火箭的第178次发射,也是该火箭系列中5型大推力火箭的第34次发射。此次发射原定于10月2日进行,由于客户在9月底提出需要对卫星重新检查,阿丽亚娜空间公司决定将发射推迟3天。5日的发射还出现了一个小插曲:在离发射最早预定时间只剩最后10秒时,倒计时突然停止,在工作人员对所有设备进行近30分钟的紧张检查后,发射重新进入倒计时。     阿丽亚娜空间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卫星发射公司,成立25年来已经发射了248颗卫星,目前全世界运行的商业卫星60%以上由该公司发射。
  人类探测月球大事记
  人类探测月球大事记
  发重了  ~~~~~~~~~~~~  美国一名退休宇航员的儿子打算“子承父业”,于明年10月踏上太空之旅。如果成行,他将成为美国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宇航员后代。     总部设在弗吉尼亚州的太空冒险有限公司28日宣布,公司最大的投资人、现年46岁的理查德·加里奥特已斥资3000万美元购   下一张俄罗斯“联盟号”飞船的“船票”,将于明年10月从哈萨克斯坦升空,然后在国际空间站度过一周。     理查德的父亲、现年76岁的欧文·加里奥特曾是美国资深宇航员,1973年在美国首个空间站度过59天,1983年乘坐“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再次进入太空。     理查德28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由于父亲是宇航员,他从小就认为,将来总有一天每个人都能上太空,但他也意识到,不能指望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想要得到机会,就只能通过私人太空旅游这种途径。     从得克萨斯大学辍学后,理查德和兄弟罗伯特创建了一家电脑游戏设计和出品公司,并大获成功。通过太空冒险有限公司,理查德终于拿到了飞往太空的“通行证”。他计划把在空间站停留的大部分时间用于科学、工程和教育研究项目,包括帮助他父亲创办的一家生物科技公司展开蛋白质实验。     看到儿子即将梦想成真,欧文28日发表声明说,由于自己是宇航员,儿子自然会对太空和探险产生兴趣。     除了理查德的“子承父业”,美国宇航界不乏其他相似的例子,包括一对名为斯科特·凯利和马克·凯利的双胞胎一同成为宇航员,还有夫妻同乘一架航天飞机前往太空的先例。  
  美俄决定联手探月找水      发布时间:日  来源:中国日报网     美国和俄罗斯10月3日举行仪式,庆祝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50周年。两国在庆祝仪式上还签署了一项合作协议,决定联手寻找月球和火星上的水资源。     日,苏联宣布成功地把世界上第一颗绕地球运行的人造卫星送入轨道。美国官员表示,他们不仅因苏联首先成功发射卫星感到震惊,而且对这颗卫星的体积之大感到惊讶。这颗卫星重83.6公斤,比美国准备在第二年发射的卫星重8倍。     今年10月3日,美国驻莫斯科使馆专门举行仪式,纪念50年前的人类壮举,两国宇航员代表以及航天局官员参加了纪念仪式。不过,双方都避免提及两国冷战期间发生的太空竞赛等不愉快的历史,而是强调他们一起取得的成就,例如1975年7月,美国和苏联合作执行了历史上第一个由两个国家合作的载人航天任务“阿波罗-联盟”计划,此后两国在国际空间站也有合作。     根据10月3日美俄签署的协议,美国航空航天局将使用俄罗斯的科学设备探寻月球和火星是否存在氢,而氢元素是水的重要组成部分。俄罗斯联邦空间局负责人在庆祝仪式上说:“我希望我们能够继续合作,希望俄美科学家将来能继续致力于共同项目的研究,使我们成功探索月球和火星。”     2008年10月,美国航空航天局将发射月球探测卫星——“月球勘察轨道飞行器”。它们将前往月球的两极为建造月球基地寻址,并探寻是否有资源能够支撑此类基地的长期存在。     参加庆祝仪式的美国航空航天局项目科学家戈登对记者表示:“俄罗斯生产的月球勘测中子探测器对我们大有帮助,能非常精确地定位可能存在水的地点。”     2009年,美国航空航天局将发射的“火星科学实验室”火星车预计在2010年登陆火星。火星车将用两年时间分析火星地表构成,届时,俄罗斯的月球勘测中子探测器也将在探寻火星水源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模型,虽然直径只有58厘米,却是具有历史意义的成就。
  美航天界人士回忆苏联发射首颗人造卫星    发布时间:日
来源:新华网    “当年的那些事情,我现在回想起来仍然像昨天发生的一样,”谈起当初听到苏联发射首颗人造卫星时的情景,80岁的亨利·里克特记忆犹新。     美国宇航局2日公布了对里克特的专访。他从一个业内人士的角度回忆了50年前苏联首颗人造卫星升空的消息传来后,在美国航天界引起的震动。     里克特当时在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喷气推进实验室工作。他的上司、实验室主任威廉·皮克林之前就从华盛顿打来电话说,根据从一名苏联科学家那里得到的确切消息,苏联卫星马上就要发射。     日莫斯科时间22时28分,苏联发射了“斯普特尼克”1号,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我当时正在喷气推进实验室125号大楼办公室里,”里克特回忆说,“我的上司又打来电话,匆匆说了几句有关这颗卫星的话,我就直奔一台无线电接收机,试图接收卫星信号。”     “苏联当时宣布,卫星信号可以以20兆赫兹的频率接收,但我折腾了半天,仍然是一片噪声。”里克特猜测,可能是实验室附近一个小山头上架设的高压电线阻断了无线电信号。他于是拿起电话,呼叫好友、无线电爱好者鲍勃·莱格。两人到莱格家附近没有高压线的一处空旷地带,临时用金属丝防蚊网窗制作了天线。     莱格果然收到了信号。“当他叫我,说他听到了(信号)时,我都有点麻木了,”里克特说,“美国当时也计划在接下来几个月发射一颗名叫‘先锋’的卫星,但苏联已赶在了前面。”     里克特等人随后到更远、更空旷的地带,用最好的接收机开始追寻“斯普特尼克”1号的信号。“我们可不仅仅是听,我们录下了一卷又一卷的音频带,并在带状记录纸上记下卫星的信号,我们试图破译它信号中到底蕴涵什么内容。”     在“斯普特尼克”1号上天后,美国政府命令喷气推进实验室尽快研制并发射人造卫星。日,“先锋”卫星在发射台上爆炸,美国航天界于是又把希望寄托在“探险者Ⅰ号”卫星上。日,“探险者Ⅰ号”终于从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升空,这是美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     这是苏联为纪念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而颁发的纪念章。纪念章的一面(图左)有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运行轨道示意图。上端注明发射的日期——日。在纪念章的另一面(图右)写着“光荣归于苏联科学”。
  赫鲁晓夫之子揭密首颗人造卫星背后的故事    发布时间:日
来源: 科学时报    日,苏联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迈出人类探索太空的第一步。近日,在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发射50年之际,苏联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之子谢尔盖在美国布朗大学的办公室里接受了《纽约时报》的采访,回顾了这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过程、美国人快速而强烈的反应,及其对人类空间探索事业的巨大影响。     今年72岁的谢尔盖·赫鲁晓夫博士是苏联领导人尼基塔·赫鲁晓夫的儿子。1957年,22岁的他还是一名年轻的工程师,但他经常跟随父亲旅行,在苏联向太空进军的号角中,他处于一个异常特殊的位置。如今,77岁的谢尔盖是美国布朗大学沃森国际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     日至日期间,尼基塔·赫鲁晓夫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谢尔盖回忆说:“在突然进入政界前,父亲其实想做一名工程师,他对导弹和空间研究都有强烈兴趣。”日晚,谢尔盖和父亲共同经历了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带来的喜悦。     “天啊,我们赶上美国了”     日,苏联成功发射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稍后,苏联《真理报》在第一版发表了一篇小文章,用简练、冷静又客观的语言介绍了苏联航天事业的发展,告诉人民如何收取来自“新月亮(人造卫星)”的信号,并承诺要做更大、能力更强的科学卫星。而与此同时,世界各地的报纸均在头条位置以通栏大标题的方式报道了这一爆炸性新闻,并有多篇文章推测它对未来的意义。     例如,日凌晨1时36分,各国通讯社的电传打字机上,同时打出了塔斯社的一条电讯稿:“多年来,苏联一直致力于人造卫星的研究与试验工作。苏联在国际地球物理的研究计划中,已经谈到过发射人造卫星的问题。经过各个研究所和有关科研单位的紧张努力,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现在已经诞生了——10月4日,苏联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     谢尔盖说:“美国人不相信其他国家能够在空间技术上超过他们,这一事件让他们既震惊又害怕,我们对这种反应相当吃惊。”他认为,当时的情况并不是苏联没有意识到这颗人造地球卫星的重要性,而是这一成就在当时更多被认为是苏联技术和成就的又一大进步。     “我们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核动力工厂,我们的米格战斗机打破了飞行纪录,我们成功启动了第一架喷气式飞机,这是苏联人民的骄傲,但却震惊了美国人民。”谢尔盖说。     在世界各地的反应清晰显现后,苏联官员立即决定要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一事件的效应。谢尔盖说:“父亲宣布,‘我们必须发出大声音,是的,发出更大的声音。’”     第二天,《真理报》头版将绝大部分版面贡献给这颗人造地球卫星,它的头条大标题这样写道:“苏联创造出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文章内容包括来自西方科学家的祝贺。一张地图展示了卫星走过苏联和美国城市的轨迹,其中一篇文章还有着诗一般的标题:“跃进太空”。     现在是马里兰大学教授的罗奥特·沙格底耶夫博士曾担任苏联空间研究所所长,他认为,即使美国在苏联之前发射了人造地球卫星,两国的太空竞赛也会相当激烈,因为当时这两个超级大国都拥有火箭专家和深富远见的人才。“但是,当苏联人造地球卫星第一个升空后,”他说,“我们确实有这样一个感觉:‘天啊,我们赶上美国了。在未来几年的时间里,我们也许还会超过美国。’这对苏联人民来说意义重大。”     日     日注定要成为人类空间探索历史上极为关键的一天。这一天,赫鲁晓夫带着谢尔盖和一位随从访问了谢尔盖·科罗廖夫()的办公室。科罗廖夫被认为是苏联空间项目之父,20世纪50年代,他负责开发苏联第一枚洲际弹道导弹——R-7洲际弹道导弹。     弹道导弹是一种无人驾驶的无翼飞行器。它沿一定的空间轨迹(即弹道)飞行,攻击固定的目标。弹道导弹根据射程远近可分为近程、中程、远程和洲际4种。洲际弹道导弹的射程在8000公里以上。根据发射位置的不同,它可分为地对地弹道导弹和潜对地弹道导弹两种。所谓潜对地,即从导弹核潜艇上对准目标发射。     在科罗廖夫的办公室,他们看见了全尺度的R-7洲际弹道导弹模型并深感震惊。但当他们准备离开时,科罗廖夫请赫鲁晓夫稍留片刻,讨论另一个项目。“然后,科罗廖夫就向父亲展示了一个完全陌生的东西。”谢尔盖回忆说:“科罗廖夫说,可以将R-7发射进太空,让它像一个小月亮一样绕着地球转。他谈到这些东西最终能飞到月球,甚至将人类送往太空。”科罗廖夫指出,实现这些技术只需要多花一点点钱,但却能为苏联赢得“第一”的崇高声誉。     “这个想法深深吸引了父亲,他只有一个问题:‘这会影响到洲际导弹项目吗?或者将延迟发射计划?’”谢尔盖说:“科罗廖夫回答说不会,然后,他就得到了赫鲁晓夫的首肯,开始了这项工作。”     日,苏联成功试射世界第一枚洲际导弹。日,苏联将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轨道。     这是美好的一天     50年后,谢尔盖还清楚记得发射当天的那个夜晚。日,赫鲁晓夫正在乌克兰视察军事演习,与当地官员讨论问题。在基辅的马林宫,总书记的晚餐被推迟了,赫鲁晓夫没有和晚餐桌边的官员们谈话,因为他在等一个电话。午夜前的某个时刻,电话来了。     “父亲带着笑容从另一个房间回来,我知道苏联人造地球卫星已经发射了。”谢尔盖说:“父亲宣布,一个伟大的事件发生了,刚才,科罗廖夫给我打电话报告说,人造地球卫星已经进入轨道。”     当赫鲁晓夫谈到火箭和其他一些事件的意义时,房间里的人客气、文雅地听着,但却没有多少兴趣。这时,一位请赫鲁晓夫接听电话的助手走进房间,打开了角落里的一台收音机,将频率调到可以接收卫星信号的位置。“父亲全神贯注而又高兴地听着,听完后,他结束了会谈,回到卧室。这是美好的一天。”然而,父子都没有想到的是,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里,世界发生了怎样的震荡。     尽管苏联人是以极为克制的心情报道这则消息,西方特别是美国的报纸却对此展开了铺天盖地的新闻报道和分析。从政治家的办公室到普通的街道,人们在仔细聆听;从屋顶到后花园,他们追随夜空中一颗像星星一样的移动光点。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历史学家沃尔德·麦克杜格尔曾写道:“自从珍珠港事件以来,从来没有任何事能这样影响公众生活。”《纽约时报》的文章认为,年轻一代可能会将这一事件与“9·11”恐怖袭击事件类比。     这颗人造地球卫星也将人类带入太空时代。麦克杜格尔写道,1957年初,苏联宣布试验成功世界上第一枚洲际弹道导弹,“那时没人把他们的话当真”。但人造地球卫星的成功发射终于使西方人相信:“苏联人现在可以制造能够打到世界任何既定目标的弹道导弹了”,“很明显,他们在导弹技术领域已取得了极大的领先地位”,从而改变了1957年前的心理对比。这种洲际导弹高悬头顶的现实威慑加之卫星的巨大心理冲击,使美国的冷战心态发生转变,结果彻底改变了美国1957年前的冷战决策定式。日,美国将第一颗科学地球卫星送入地球轨道。
  首颗人造卫星发射50周年 科学家曝幕后故事    发布时间:日
来源: 北京晚报    日,苏联发射“斯普特尼克”1号人造卫星,这是人类向宇宙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一时间,世界目光齐聚天空,人类进入太空新纪元。50年后,一些相关科学家接受采访,讲述了发射第一星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以及他们如何让一件当初看似“不靠谱”的事情变成载入史册的伟绩。    火箭“爱人”     “斯普特尼克”1号虽然早已消失在太空,但50年过去,人们依然没有忘记这最早升入太空的第一颗卫星。在50周年纪念日来临之际,记者采访了身为原苏联太空项目创始人之一的鲍里斯·切尔托克和其他一些航天界元老。切尔托克是苏联航天泰斗、空间项目之父谢尔盖·科罗廖夫的首席助手。不过,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他对所参与的项目都只字不提,他和科罗廖夫的名字都成为国家秘密。     如今,95岁的切尔托克在莫斯科向记者自豪地讲起他在太空探索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每一枚火箭对我们来说都像爱人,我们只希望它们能够成功起飞。看着它们飞翔,我们愿意献出灵魂。”切尔托克说。     “借光”升空     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的诞生是借了另一个项目的光。苏联当时正在研制一种可以携带一枚氢弹打击美国的导弹,即R-7型弹道导弹。导弹工程师、宇航员格奥尔·基格列奇科说,由于未被告知携带弹头的重量,R-7型导弹造得推力极强,“远强于当时美国拥有的所有导弹”。当时导弹的推力和载荷能力不匹配,却使导弹成为发射一件物品进入太空的完美载体。     俄罗斯科学家说,如果没有核威胁,“斯普特尼克”1号可能要推迟很久才能升空。切尔托克说:“‘斯普特尼克’出现背后的关键原因是冷战气氛和与美国的竞争。”在弹头项目遇到阻碍时,科罗廖夫抓住了机会,劝说苏联政府允许他发射一颗卫星,科罗廖夫指出,美国已经准备1958年发射卫星。苏联政府1957年1月批准了科罗廖夫的请求。     简易卫星     虽然苏联已经有卫星开发项目,但科罗廖夫深知,项目距离完成太远。所以,他下令手下项目组迅速设计一个简易卫星,也就是“斯普特尼克”1号,最简单的卫星。基格列奇科说:“如果科罗廖夫听我们的,开始往卫星上装更多设备,美国人就开创了太空新纪元。”     作为科罗廖夫的长期助手,切尔托克记得科罗廖夫当时说:“地球是球形,所以第一个卫星也必须是球形。”卫星发射起初定于10月6日,但科罗廖夫认为美国可能会在5日发射一颗卫星,于是改变计划,取消了其他测试,决定在10月4日发射。     先冷后热     10月4日,“斯普特尼克”1号在当时的苏联哈萨克斯坦共和国草原升空。但地面的工程师们没有立即感受到其中的重要意义。切尔托克说:“当时我们无法充分理解我们创造了什么,直到整个世界都为之疯狂的时候,我们才感到狂喜。”     卫星升空后,科罗廖夫立即向领导人赫鲁晓夫汇报成功。当时赫鲁晓夫的儿子与父亲在一起。小赫鲁晓夫回忆说,当时只是觉得苏联在技术领域又取得了一项成绩,就像造出一架新客机或建成第一座核电厂。     苏联第一则关于“斯普特尼克”1号卫星的官方消息非常简短,深埋在《真理报》中。直到两天后,相关消息才登上头条。    链接     不到一个月造了第二颗     看到卫星在全球引起的轰动,赫鲁晓夫命令科罗廖夫立即再发一颗。这一次要赶在11月7日“十月革命”纪念日前。     这一次,科罗廖夫带着他的项目组用了不到一个月时间又造了一颗卫星,11月3日将其发射升空。这就是“斯普特尼克”2号,它的舱内承载有世界进入太空的第一个生物——名叫莱卡的混血狗。由于舱内太热,莱卡在一星期后死去。     虽然引起一些动物保护主义者抗议,但这次卫星航行证明,生物可以在太空中生存。这为人类进入太空开辟了道路。  鲍里斯·切尔托克“斯普特尼克”1号
  日本月亮女神卫星拍摄到高清晰地球影像    发布时间:日
来源:新华网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1日公开了日本“月亮女神”绕月探测卫星首次拍摄到的高清晰地球影像。该机构指出,这是在距离地球11万公里的遥远太空对地球进行的高清晰“写真”。     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和日本广播协会(NHK)1日联合发布新闻公报说,日本广播协会开发的高清晰影像拍摄系统从9月29日21时46分(北京时间同日20时46分)起为地球摄影,当时“月亮女神”距离地球约11万公里,而此前人类各类航天器拍摄地球高清晰影像的地点最远距离地球不过340公里。     新闻公报所附的图像是由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臼田宇宙空间观测所接收来自“月亮女神”的拍摄影像后剪切的画面。从画面可以清楚地分辨出南美大陆西海岸的海岸线,以及笼罩在大西洋上空的云层。     另外,臼田宇宙空间观测所接收到的遥测数据显示,“月亮女神”状态正常。     “月亮女神”9月14日升空,如果一切顺利,它将从今年12月中旬正式开始月球观测工作。   日本月亮女神卫星拍摄到高清晰地球影像月亮女神号模型图
  美国参议院增加10亿美元确保太空优势    发布时间:日
来源:新华网    美国参议院4日通过一项法案,决定向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NASA)增加10亿美元拨款,用于发展航天计划,确保美国在太空的优势。     这次增加拨款后,美国国会今年向NASA的拨款总额将达到185亿美元,其中22亿美元用于国际空间站的运作。    参议员凯·贝利·哈奇森说,多年来向NASA提供资金不足,可能会给美国带来“另一个斯普特尼克时刻”。她警告说,美国在太空的领先地位正在受到俄罗斯、印度等国挑战。     苏联于日发射了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震动了美国社会,也揭开了当年美苏太空竞赛的序幕。     参议员芭芭拉·米库尔斯基说,增拨10亿美元可以帮助填补NASA在2010年至2015年间的资金缺口。按计划,美国现有航天飞机将于2010年退役;2015年,新的太空交通工具将问世,以帮助美国实现前往月球和火星的计划。     美联社说,参议院通过这一法案后,还需与众议院就其中细节进行磋商,形成统一法案后才能提交给总统。布什总统将最终决定签署或否决这一法案。
  美宇航局设计新型宇航服 适应未来月球探索    发布时间:日
来源:腾讯科技    据国外媒体10月2日报道,目前,美国宇航局计划制作新一代太空宇航服,以适应未来宇航员登陆月球。10月2日,美国宇航局与预期宇航服设计师进行了联系,指出新一代太空服的设计需要满足航空耐航性和柔韧性,足以使新一代“猎户座”宇宙飞船的宇航员能够完成太空行走和登陆月球。     美国宇航局计划2008年6月签约新太空服的制作合同,在首次“猎户座”宇宙飞船抵达国际空间站(IIS)时正式使用。约翰逊航天中心的美国宇航局发言人布赖迪•迪恩说,“即使不计划在未来宇宙飞船进行连续性太空行走,我们也希望能够有新一代的太空宇航服。”依据美国宇航局的订制需求,他们寻求用于“猎户座”宇航成员新型多功能宇航服的设计、测试和生产的承包商。预计“猎户座”宇宙飞船首次抵达国际空间站不超过2015年,于2020年搭载宇航员抵达月球。     对于国际空间站太空之旅,新型宇航员应当保护机组人员避免遭受太空舱泄漏污染,并能让宇航员能够圆满完成太空行走任务。能够适用于月球低重力飞行,目前月球表面的重力仅为地球的六分之一。美国宇航局官员指出,未来的月球宇航服需要适应宇航员在月球的多样化行走任务,有可能月球探索任务会长达6个月之久。     美国宇航局现期望设计一种即易于维护又可快速穿戴的轻重量宇航服,尽可能地让宇航员穿着舒适,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可靠性。新型宇航服合约的测试和开发阶段于2008年6月至2013年9月进行,新型宇航服的生产延伸至2018年9月。    宇航员测试新型宇航服  
  NASA署长称中国将会赶在美国前登陆月球    发布时间: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美国国家太空总署(NASA)计划在2020年前再派航天员登陆月球,但NASA署长格里芬预计,中国会比美国更早一步达成登月之旅。     据香港《文汇报》引述美联社报道,格里芬在一场讲座上说:“我个人相信中国会赶在美国前登陆月球。”     报道说,格里芬的言论令太空界大感震惊,但亦有人士认为这是实情。美国海军战争学院的约翰逊•弗利兹就认为,美国的科技较为先进,理论上可以比中国早一步上月球,但美国缺乏“政治决心”,因此“资源不足”。
  航天公司打响价格战 4万美元可上太空旅游    发布时间:日
来源:广州日报    迄今为止,布兰森投资建立的维珍银河公司太空游计划开发得最为成熟。目前,该公司正在对6座的航天飞机进行测试。     维珍银河公司的太空游定价为每人20万美元,游客要先接受为期4天的特殊训练,然后才能乘坐航天飞机上天,整个飞行时间为3小时,但是真正达到距离地面110公里的高空、感受到失重状态只有短短5分钟。该公司表示,在距离地面110公里的地方,游客能够看到任何方向1000英里内的景色,也能看到地球大气层与外太空之间清晰的蓝色分界线。    根据计划,太空游将于2009年年底或者2010年年初正式开展。     该公司表示,目前已经收到了总计2400万美元的订金,大约有来自30个国家的200名客户在等着参加太空游。该公司计划第一年最多飞行104次,运送520名游客,第二年超过1000人,5年内达到3000人。维珍集团计划在2013年以前向太空游计划投资2.4亿美元。维珍银河公司的发言人威尔·怀特霍恩说:“我们希望能够在航行开通后的3年内赢利。”     众多企业虎视眈眈     欧洲航空防务和航天公司(EADS)是欧洲最大、全世界第二大的航空航天及防务公司。EADS的子公司、卫星制造和运营商阿斯特里昂公司今年夏天宣布,将自行研发4座的航天飞机,届时该公司太空游的价格比”维珍银河“更为便宜,大约每人15万美元。阿斯特里昂公司总裁弗朗索瓦·奥奎尔今年6月说,希望他们研制的航天飞机能在2012年投入使用。     对“太空游”这块美味蛋糕虎视眈眈的还有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本森太空公司”。该公司计划于2009年将第一位客户送上太空,这位客户将乘坐一种垂直升空的航天器,能在15分钟内到达太空。     美国弗吉尼亚州的“太空探险公司”宣称,计划与俄罗斯航空航天局合作,2011年使用一架改装过的俄罗斯宇宙飞船载人上天,进行为时90分钟的太空游。     “太空游”将产生等级分化     弗特隆市场调查公司也预测称,随着越来越多公司开发“太空游”,游客名额越来越多,旅游费用也会迅速下跌,最后可能低至每人4万美元,真正地让普通人也有机会到太空走一回。     国际太空大学校长瓦尔特·佩特斯举例说:“游客人数上限达到150人的时候,他们可不愿意像只有5名游客名额时付那么多的钱。”为此,“太空游”的服务将会产生等级分化。有相当数量的公司已经在进一步开拓“太空游”的种类,包括将游客送到一个距离地面200英里处的太空轨道站或者太空旅馆,甚至是把游客送到月球。     今年8月有消息称,世界上第一个太空旅馆有望在2012年建成。届时,太空迷们可以花400万美元,到太空的“银河套房酒店”住上三天,体验一天观看15次日出和80分钟环游地球一周的神奇感觉。“银河套房酒店”公司表示,目前已经有28位客户注册,这些人将在2008年年底支付200万美元的订金。     “太空探险公司”则将私人绕月旅行提上日程。“月球游”每名乘客需要1亿美元左右。该公司主席兼总裁安德森说,计划已经得到俄罗斯航天部门的认可,他希望首批月球游客能在2009年成行。计划中的“月球游”往返耗时9天,其中3天是在地球轨道上飞行,绕月飞行长达5天半。
  俄罗斯计划2010年用飞机发射卫星    发布时间:日  来源:腾讯科技     据国外媒体报道,俄罗斯将于2010年使用军用运输机进行首次人造卫星发射活动。目前,俄罗斯正在联合印度尼西亚建设相关的基础设施。俄方早在2004年便已向印度尼西亚空中发射航天公司(ALAI)提出了一项在印尼比亚克岛上兴建航天发射场的方案。     比亚克岛位于南纬2°的热带地区,在伊里安岛(又称新几内亚岛)的西面。在这里进行航天发射活动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地球自转的产生力量。除此之外,该岛上还有一处属于印尼政府所有的机场,按照有关方面的设想,今后这里将被用来进行各种航天发射活动。     印尼ALAI公司总经理表示,他的公司正在吸引各方的投资,以便对比亚克岛上的机场进行必要改进,使其具备执行航天发射的能力。据估算,要顺利实施航天发射计划,至少需要吸引1.5-1.6亿美元的投资,其中万美元将用于对岛上的机场进行现代化改造。除此之外,ALAI公司还需解决与使用机场有关的一系列法律问题。     据悉,如果每年能吸引到5-7次的低轨道卫星发射业务,那么这项通过运输机实施的航天发射计划将是有利可图的。     俄罗斯的“飞行”公司和化学自动化设备研究所从1999年起便已开始制定有关“空中发射”的方案。随后,其他一些俄火箭制造企业和乌克兰的“安东诺夫”飞机制造公司也加入到了这项计划之中。“空中发射”的主要构想是:先由重型运输机将火箭和卫星带入高空,之后火箭点火并将卫星送入地球低轨地区。这种发射方式不需要太多复杂而且昂贵的地面基础设施。     作为发射平台的将是安-124-100VS“鲁斯兰”重型运输机。而直接将卫星送入太空的则是一枚前苏联时期研制的“飞行”型两级运载火箭。     俄“空中发射”公司兼“飞行”航空公司董事长阿纳托利·卡尔波夫表示,只需对“鲁斯兰”的结构进行稍许改动便可进行太空发射活动,而且在两次发射任务之间,飞机还可继续用于货物运输。     安-124-100“鲁斯兰”重型运输机空重175吨,最大载荷150吨,最大起飞重量405吨。最大巡航速度865公里/小时,正常巡航速度800~850公里/小时(高度米时)。起飞滑跑距离2520米,着陆滑跑距离(载重150吨时)900米,载货时最大航程为4500公里。    运输机发射人造卫星想像图
  美科学家观测到太阳风暴撕裂慧尾全过程    发布时间:日
来源:腾讯科技    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的天文学家日前首次观测到了彗星与日冕喷发物撞击的场面。专家们介绍说,太阳的喷发物撕裂了彗星的尾巴。     当彗星靠近太阳时,其由冰构成的彗核会在强烈太阳辐射的作用下会发生强烈的蒸发。这时,在彗星背向太阳的一侧便会产生一条类似尾巴的彗尾。通常情况下,彗尾都会有两条:一条由尘埃构成,而另外一条则由电离气体组成,并且厚度也要更大一些。     日冕的喷发物由大量具有磁性的气态云团构成,且运行速度高达100-3000公里/秒。据测算,这些喷发物的总质量高达数十亿吨。这些喷发物有时候也被成为“太阳风暴”,因此,它们也有可能成为地球磁场发生紊乱的诱因。     此次科学家们观测的是一颗名为2P/Encke的彗星,它是迄今为止发现的第二颗会周期性与日冕喷发物发生撞击的彗星。该彗星位于水星轨道附近,于日被首次发现。在撞击发生时,彗星的尾部会在短时间内变亮,之后,太阳喷发物会将其完全驱散。     借助美国宇航局STEREO卫星上按照的望远镜,来自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的科学家们才得以首次观测到了太阳喷发物与彗星发生撞击的全过程,并成功地将其拍摄了下来。     初步的分析显示,导致彗尾损失的原因是喷发物所具有的磁场与彗星自身的磁场相互融合导致的。在融合发生时,彗尾会在短时间内释放出大量的电能,而正是这些巨大的能量将彗尾完全摧毁。类似的过程其实在地球磁场发生磁暴时也会出现,绚丽的极光便是其重要表象。  美科学家观测到太阳风暴撕裂慧尾全过程太阳风暴撕裂慧尾模拟图彗尾与太阳喷发物相撞效果图
  美网站列出首颗人造卫星升空十大影响    发布时间:日
来源: 新华网    日,苏联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进入太空,标志着人类迈入太空时代。美国最大的航天新闻网站“太空网”近日列举了“斯普特尼克”1号升空带来的十大影响,归纳如下:     一、从太空完整拍摄地球。随着太空时代的到来,人类首次能够完整打量自己的星球。     二、洲际弹道导弹系统问世。这一系统采用的是和将卫星送入太空相同的技术。     三、科学和教育受益。以美国为例,“斯普特尼克”1号的发射促使美国联邦政府大幅度增加对科学研究和教育的投入。     四、精确回答宇宙起源等古老问题。太空时代的到来,首次使天文学成为一门精确科学。比如,COBE卫星首次对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进行了精确测量,并将“大爆炸”模型确立为解释宇宙起源的最重要理论。     五、进一步揭示宇宙奥秘。只有在基于太空的成像技术成为可能后,人类才得以栩栩如生地观测爆炸的恒星等更多景象。借助这些技术,科学家发现宇宙的怪异程度远远超过他们原先的估计。     六、无人探测器侦察太空。作为“斯普特尼克”1号的“后代”,各种无人探测器几乎对太阳系所有行星及其卫星进行了考察。它们穿越彗星的彗尾,对小行星完成“自杀式”撞击,还有一些正在飞出太阳系。     七、即时通信广泛应用。地球如今变得更“小”,这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人造卫星上天带来的通信和信息技术进步。人们如今很容易知道自己所在的确切位置,能够隔着大陆和海洋彼此交流。     八、登陆月球。1969年,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在月球表面留下人类第一个脚印,并留下“这是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的名言。     九、人类进入太空。1961年,苏联宇航员加加林首次进入太空,证明人类能够在太空零重力等条件下生存。在他之后,全世界还有462人实现了飞天梦想。     十、发现“范艾伦辐射带”。在“斯普特尼克”1号发射后不久,美国科学家詹姆斯·范艾伦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地球被一个环状的高能粒子辐射带所围绕。这一辐射带因此被命名为“范艾伦辐射带”,它被一些人视为太空时代带来的首个重大科学发现。   
  美国宇航局决定重新启动黑洞观测项目    发布时间:日
来源:新华网    美国宇航局日前决定重新启动“核分光望远镜阵列”(NuSTAR)项目,以进一步加强对黑洞的观测。     2003年11月,美国宇航局从36个“小探测器飞行任务”方案中,筛选出5个最有科学价值的备选方案并进行可行性研究,其中包括预计耗资1.32亿美元的NuSTAR项目。2006年,这一项目在即将正式启动时,由于出现财政问题而被美国宇航局暂停。     美国宇航局科学任务理事会首席助理艾伦·斯特恩最近在接受此间媒体采访时表示,“能够重启NuSTAR项目,我们感到非常激动”。他说,NuSTAR观测黑洞的灵敏度将比目前的仪器高出500多倍。     美国宇航局天体物理学分部负责人乔恩·莫斯说,NuSTAR将对黑洞进行深入观测,其中包括观测所有尺度的黑洞和其他奇异现象。     
  我新一代航天远洋测量船&远望五号&交付使用    发布时间:日
来源:中新网    中国自主设计研制的新一代航天远洋测量船——“远望五号”二十九日在上海江南造船厂正式交付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使用。这艘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航天远洋测量船,集当今船舶建设、航海气象、电子、机械、光学、通信、计算机等领域最新技术于一身,能在南北纬六十度以内的任何海域航行。     “远望五号”由通用船舶平台和航天测控装备两大部分组成,分为船舶、测控、通信、气象四个系统,满载排水量两点五万吨,抗风能力可达十二级以上,它的建成使用,标志着中国航天远洋测控能力又有新的提高。     据介绍,“远望五号”船上安装有S波段统一测控系统、C波段统一测控系统和C波段脉冲雷达等大型测控设备,能够完成对火箭、卫星、飞船等各类航天飞行器的海上跟踪测控任务,并能与任务中心进行实时通信和数据交换。     作为“远望”家族最新成员,“远望五号”与原来四艘船相比,设计更加先进、美观,设备配置更加合理,数字化、标准化、系列化和通用化程度明显提高。该船内采用光纤构建综合信息高速传输平台,各大系统能够利用这个平台扩展业务功能,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并具备海上智能会诊、排除故障的能力。全船成功采用减震降噪技术和变风量空调系统,同时在舱室布置上也更人性化,功能更齐全,大大提高了船员长期远洋生活的舒适性。     “远望五号”和正在江南造船厂建造的另一艘测量船,将构成中国航天远洋测量船队新一代“姊妹船”,建成使用后,将大大提高应对未来高强度航天飞行试验任务的能力,为推动中国航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经过近三十年的建设和发展,“远望”号测量船队相继攻克船摇稳定、电磁兼容、海上标校、航天器轨道确定和改进、航天器海上控制等一系列关键技术,成功实现海上测控事业一系列重大跨越:海上综合试验能力从过去两三年执行一次任务,发展到现在一年执行十次任务;执行任务海域从太平洋扩展到三大洋;执行任务能力从原来的单一测量,发展到如今的能测能控。     一九七七年至一九九八年,中国先后建成四艘“远望”号航天远洋测量船,截至今年九月共航行大洋五十四次,总航程一百三十多万海里,相当于绕地球六十圈,累计海上作业七千余天,先后圆满完成国内外应用卫星发射和“神舟”飞船的发射试验等六十三次航天测控任务。
  欧盟正在打造太空&鹦鹉螺号&去海底研究太空    发布时间:日
来源:中新网    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讲述了尼莫(拉丁语为“无此人”的意思)船长和他的“鹦鹉螺号”潜水艇的历险故事;微中子则是我们所能知的最接近“无物质”的最小粒子,它也是一种黑暗的物质。小说中的“鹦鹉螺号”被用来探索海底世界,微中子也可以被用来观测太空中那些遥不可及的天体。目前,欧盟正打造它的太空“鹦鹉螺号”——KM3微中子天文望远镜,它将安装在地中海一立方公里的海水中。    欧洲KM3计划的负责人之一,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的李·汤普森博士说:“利用微中子观察宇宙是一种全新的技术。微中子不会被其他物质吸收,也不会被其他东西反射。微中子可以穿过我们的身体,也可以穿过地球,但它们本身丝毫不受到影响。微中子不带电荷,它们的运动路线也不会因其他电磁场而弯曲。所以,一旦发现微中子,并判断出它的运动方向,我们就可以发现它在宇宙中的来源。”     由于完全不受其他物质的影响,微中子可以提供关于宇宙的最可靠信息。但要捕捉它,你必须有一个巨大的探测器。为了让KM3正常工作,大量的传感器要被放置在地中海海底的一个巨大水体之内,这样它们才能捕捉任何偶然经过的微中子轨迹。     在小说中,“鹦鹉螺号”在航行中需要防御大型甲壳动物的攻击。在海底工作的KM3也有自己的麻烦。它需要被安放在一个没有过多海底生物的地方,因为这些在黑暗中大量繁殖的海底生物会自己发光,从而干扰感应器对微中子光的捕捉。    KM3将在海底工作
  美国为哈勃望远镜拍电影 华纳抢先一步    发布时间:日 来源: 新华网    美国宇航局24日宣布,美国巨影电影公司的三维照相机明年将在太空中拍摄有关“哈勃”太空望远镜的影像素材,而华纳兄弟影片公司将以此拍摄一部讲述“哈勃”历程的电影。     按计划,美国宇航员将于明年上半年乘航天飞机对“哈勃”进行最后一次维修。美国宇航局24日说,他们已与巨影电影公司、华纳兄弟影片公司敲定,届时让三维照相机搭乘航天飞机上天,在11天的时间里,拍摄太空飞行和宇航员维修“哈勃”的全过程。然后,华纳兄弟影片公司会据此拍摄一部“哈勃”生命历程的三维影片。这部大片预计2010年初上映。     巨影电影公司的三维影像系统以超大银幕、超清晰图像、高精密度和强功率放映设备等著称,被誉为“电影的终极体验”。“通过这部影片,相信全世界的人们都可以真切体验这次‘哈勃’之旅”,宇航局副局长莎娜·戴尔说,“观众们被带到宇宙中的遥远星系中,肯定会为之倾倒”。     巨影电影公司制片人托尼·迈尔斯介绍说,10年前,他们曾制作过一部介绍“哈勃”的影片,但那时“哈勃”刚开始拍摄太空图像。而今,“哈勃”已拍下了大量宝贵图像可供利用。“借助三维设备,真正的星际旅行终于要上演了”。     “哈勃”太空望远镜于1990年4月被送入太空。17年来,“哈勃”拍摄到大量珍贵照片,为天文学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明年上半年,美国将对“哈勃”进行最后一次维修,宇航员计划进行5次太空行走,为它新添两台照相仪器以及导航传感器等。  
  哈勃望远镜探测行星之谜:大爆炸和原行星盘    发布时间:日
来源:腾讯科技    据国外媒体9月11日报道,自从1990年美国宇航局发射哈勃太空望远镜以来,带来革命性的哈勃望远镜成绩非凡,拍摄了许多遥远星云的美丽图片,使科学家们对宇宙有了更深入的认识。通过拍摄最清晰、最深邃的宇宙图片,哈勃已揭示了许多长期困扰科学家的宇宙之谜,同时,基于哈勃所探测到的宇宙现象,科学家仍无法解释一些宇宙谜团。     暗能量的推力     宇宙诞生于大爆炸,但是在哈勃望远镜发射之前,科学家对于宇宙形成的年代一无所知。哈勃望远镜对宇宙的诞生进行了揭示,经测量它不仅精确地探测到遥远星系的距离,还发现宇宙膨胀的速度有多快,最终结果显示,宇宙大约已有137亿年历史。     哈勃高级项目科学家大卫•莱克龙说,“与此同时,哈勃望远镜和多种地面望远镜意外地探测到宇宙处于加速度膨胀,并非科学家所预测的由于银河系重力牵引拖拉作用力而形成宇宙缓慢膨胀,在宇宙中存在一种具有排斥推力的物质叫做暗能量,充斥着宇宙70%的空间,正是暗能量作用驱动宇宙加速膨胀。暗能量被称为‘最神秘的科学谜团之一’”。     暗能量引发了一系列关于宇宙起源的新理论,比如:实体冲击膜引发宇宙死亡和重生的无穷循环,以及宇宙未来前途等,提出暗能量可能使宇宙在大解体中走向尽头。未来对暗物质的理解和探索进程很有可能需要一次专项暗能量太空任务,这项任务可能于下一个十年的中期进行。     暗物质的拉力     银河系没有足够的正常物质使星系凝聚在一起,使科学家猜测存在一种暗物质起到拉力作用,使星系紧密结合。虽然暗物质的存在仍是一个谜团,但是哈勃望远镜通过寻找暗物质重力扭曲遥远星系的时空和光线,能有助于揭示宇宙中存在多少暗物质。哈勃望远镜现揭示,宇宙中的暗物质数量是正常物质的5-6倍。     哈勃望远镜和其他望远镜共同绘制了全球第一个暗物质3D地图,莱克龙说,“这有助于揭示暗物质随着时间推移而增长,这说明暗物质也具有重力特征。更好地理解暗物质的状态,有助于科学家更好地理解宇宙的真相。”他还指出,哈勃望远镜绘制的暗物质3D地图有助于解释宇宙如何形成大比例“网状”结构,使星系分布在整个宇宙中。     解开的谜团:宇宙中最大的爆炸     上世纪60年代末,人迼卫星首次探测到伽马射线爆炸,这是宇宙最大的爆炸,然而科学家却很少明白伽马射线爆炸从何而来。莱克龙指出,哈勃望远镜帮助科学家找到了正确答案,发现伽马射线爆炸来自遥远星系中炎热、年轻、非常大的恒星。     解开的谜团:原行星盘     哈勃望远镜首次直接拍摄到气体灰尘原行星盘,它是行星的诞生地。拍摄照片显示,当新行星盘旋接近恒星时,在其盘面上会出现裂隙。莱克龙指出,这项发现有助于揭示行星是如何形成的。     未解开的谜团:系外行星的探索     迄今为止,包括哈勃在内和太空望远镜均无法直接对系外行星拍摄照片,莱克龙称,目前我们发现一颗系外星体可能是行星,但是它远离其中心恒星,并呈现反常地明亮,所以我并不认为这真正是一颗行星。     由此不难发现,虽然哈勃望远镜服役17年已取得了很大成绩,使科学家对神秘太空有了更深入认识,但是哈勃望远镜也让科学家意识到目前仍存在着许多需要释疑的宇宙之谜。  
  组图:谷歌虚拟天空下最壮观的太空照片    发布时间:日
来源:腾讯科技    太空山脉     这个高耸的太空山脉被称之为&锥状星云&,是哈勃太空望远镜在2002年大修之后拍摄的第一组照片中一个。此次大修给哈勃安装了一架功能更大的照相机。当锥状星云的第一组照片首次对外公布的时候,很多人给它取了一个非正式的名字--&耶稣星云&。因为人们认为可以在这个星云高耸的墙状物上看到耶稣那张伟大的脸。
  堪称&太空杀手&的巨型彗星     这颗巨大彗星正朝着大熊星座的一个螺旋形星系&飞奔&。如果这个星系有生命存在,这颗堪称&太空杀手&的巨型彗星会将这些生命送上不归路。
  &大宇宙&     宇宙真的是无边无际的吗?可能任何人都难以确定。我们只能说,宇宙一直在膨胀,远至最强大的望远镜所能观察到的区域。据报道,这张图片是迄今为止最深远的宇宙拍摄,图片中的天体与所谓的&宇宙黑暗时代&(第一代恒星形成之前的时期)随处可见的天体类似。
  太空扎染     此螺旋星云是离地球最近的行星状星云之一,距离我们650光年。它之所以闻名于世并不是因为其外形与&Deadhead&T恤的骷髅图案相似,而是因为一部电视剧集,《太空堡垒卡拉狄加》的问世让它成为一个电视明星。扎染是指把织物打结后再染色,这样,一部分不被染色,给织物一种有条纹或斑驳的色彩。
  宇宙碎片     这个由五颜六色的宇宙碎片构成的束状物很像放烟花时升起的烟雾。这种太空奇观是附近一个星系内的一颗恒星发生爆炸后产生的,也被称之为一颗超新星。
  宽边帽星系     宽边帽星系并不位于&特奎拉蛀洞&(Tequila Wormhole)和&阿卡普尔科类星体&(Acapulco Quasar)之间。明亮的宽边帽星系的&王冠&是由异乎寻常的大型核子构成的,它的&帽沿&是一个巨大的尘埃带。
  恒星托儿所     这张引人入胜的图片是鹰状星云,也是由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的。这个星云也被称之为&创造之柱&,因为星云中的很多黑色区域据信就是原恒星的&繁殖地&。原恒星还算不上真正的恒星,是由气体浓缩形成的。
  恒星爆炸     只有年轻的恒星才拥有引人入胜的火焰。这个恒星爆炸的图片也是由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的,它的爆炸比例可谓是一个天文数字。如果加载&地点标记&文件,网民便可欣赏到这一爆炸过程:在&Google Sky&中加载这个恒星,然后在屏幕上点击播放按钮,你便可以看到一组展示此恒星爆炸的幻灯片,美丽的闪光照亮了周围的尘埃,这种景象一定会令你永生难忘。
  星群簇     猎户星座的环会与狮子星座的尾巴交织在一起吗?Google Sky可以让你从地球上看到88个星座。夜晚的天空,为发现你头上的可见星座,首先使用Google地球找到你的房子。之后再切换到Google Sky。这样,你就能大致看到你头上的天空在夜晚时的模样。
  棒旋星系     这个棒旋形星系距离地球近7000万光年,是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过的个头最大的星系之一。一般螺旋形星系的螺旋是圆形的,而棒旋形星系的螺旋是棒形状,棒的两端彼此相连,一齐向中间扩展。顺便提一下,这个棒旋形星系头与尾之间的距离超过15万光年。
  漩涡星系     漩涡星系是最注目的图片之一。这个星系的臂状物创造了新恒星组成的星团--新恒星是由地心引力压缩氢气时形成的。
  猫眼星云     与众不同的猫眼星云距地球3000光年,头尾相距近半光年。凭借由气体和尘埃形成的结状物、喷射气流和火焰,这个宇宙&大眼睛&被认为是已知的最为复杂的星云之一。天文学家认为,在猫眼星云独特的内部结构内存在一个双星系统。
  现代艺术型星云     这是一个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华丽星云,附近的船底星座充当了它的&照明灯&。这个艺术气息浓厚的空中杰作拥有一些抽象派漩涡、含蓄的运动形态以及生动活泼的颜色,风格上与的杰克逊·波洛克的画作十分类似。
  蜂巢星团(鬼星团)     这张图片看起来是否有些似曾相识的感觉?这就是蜂巢星团,是由红巨星和白矮星构成的。在2月到5月的夜空下,人们可以利用肉眼观察巨蟹星座中的蜂巢星团,感受它的无穷魅力。据信,蜂巢星团是天文学家伽利略在16世纪利用自己的望远镜研究的第一批天体中的一个。
  蟹状星云     在将近1000年以前,中日本二国的天文学家便记录了一次罕见的天文现象:在近两年时间里,他们在白天和夜里的空中观察到一道亮光。之后,天文学家证实这道亮光乃是一个星云(气体和尘埃聚集在一起形成的),是距离地球近6300光年的一颗超新星的残留物。
  一对螺旋星云     借助于哈勃太空望远镜,我们得以观察到这对螺旋星云彼此穿越对方。据天文学家表示,这两个螺旋星云好像是在上演一段精彩的太空舞蹈。地心引力充当了&投掷者&的角色,将每一个星系中的恒星和气体&扔&进太空,其抛出的恒星和气体形成了一条10万光年的长尾巴。
  组图:十大前苏联与俄罗斯的太空壮举    发布时间:日 来源:腾讯科技    1. 第一颗人造卫星     日,苏联用R-7火箭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伴侣号(sputnik)送入轨道。1个月之后,伴侣2号首次将有生命的动物——名为莱卡的狗发送到了太空。
  2.第一个载人飞行     日,前苏联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东方1号(Vostok 1)到轨道,尤里-加加林(Yuri Gagarin)成为人类进入太空的第一人。之后,苏联创下的第一还有首位女士到太空和首次太空行走。
  3.第一个登陆月球     在积极参与太空竞赛的情况下,日,前苏联特意将其卢尼克(Lunik)或月神(Luna)2号月球探测器坠毁在月球上,成为首个人造物体抵达月球表面。在月神(Luna)2号的成功鼓励下,以后的月神探测器成功拍到了首张月球背面的图像。号,前苏联成功地将月球探测车lunakhod 1(Luna 17)着陆在月球上。
  4.空间站     第一前苏联通过礼炮号开启了载人空间站的新时代。日,礼炮1号发射升空。之后在70年代,前苏联先后发射了7 个礼炮号(salyut)空间站, 建成了以礼炮号空间站为核心, 联盟号飞船运送人员和进步(Progress)号货船运送物资的载人航天体系。礼炮6号和礼炮7号成为首个可操作的空间站,并导致发展了米尔(Mir)空间站。
  5.首个获得金星地表图像     经过几次尝试之后,前苏联首次成功穿越金星厚厚的云层,将金星表面的图像发射回地球。1975年,“维尼拉”( Venera )9号以及“维尼拉”10号探测船分别于日与14日发射升空,经过4个月的航程,这两艘宇宙飞船成功的发射了登陆子船,并于10月16日与23日登陆金星。20世纪80年代,一系列“维尼拉”探测器继续传送金星地表图像和数据回来。几十年之后,研究人员还在重新灌录和研究这些最初的太阳第二大行星的地表图像。
  6.首位太空旅客     随着礼炮号(Salyut)和随后的米尔号(Mir)空间站的建造成功,前苏联开始了首个“旅客宇航员”计划,决定让非专业的太空飞行员进入太空旅行。首位太空旅客宇航员是捷克斯洛伐克的弗拉迪米尔·列梅克(Vladimir Remek),于1978年搭乘礼炮7号去往太空的。1990年,日本一名新闻记者花1200美元,飞到了米尔号(Mir)空间站,成了首次“购票飞行”。如今,俄罗斯继续发送旅客宇航员和太空游客到国际空间站去。图为第五位太空游客查尔斯·西蒙尼,于2007年4月游历太空。
  7.航天飞机首次无人驾驶飞行     日莫斯科时间清晨6点正,前苏联的第一架航天飞机“暴风雪(Buran)”号从位于哈萨克草原上的拜科努尔航天中心发射上天,成功地完成了首次无人驾驶自动近地和着陆的试验飞行。暴风雪号航天飞机特点是不装火箭发动机,而是一台较小的喷气发动机。主发动机不是象美国那样安装在航天飞机尾部,而是安装在能源号火箭上,这就大大减轻了航天飞机的入轨重量,同时也可以腾出位置安装小型的机动飞行发动机和减速制动伞。暴风冒号进场着陆时,万一第一次着陆失败,还可以将飞机拉起来进行第二次着陆,从而大大提高了航天飞机着陆的安全可靠性。而美国的航天飞机却是无动力滑翔进场着陆,只能一次成功
  8.首次国际合作     日,前苏联发射2名联盟号(Soyuz)宇航员到轨道上与阿波罗宇宙飞船上的3名美国宇航员成功会见,开启了首次外交性的载人飞行,首次实现太空任务的国际合作。阿波罗18号和联盟19号在太空成功对接两天,5名航天员实现了飞船间的会合、互访、换乘,进行了联合考察和科学实验。联盟号-阿波罗举动标志着冷战时代的合作开始。
  9.首艘载多名宇航员的飞船      前苏联的上升(Voskhod)号飞船虽然不是首个载人飞行的飞船,但其单人改进版却是第一艘可载3人的飞船。上升1号于1964年发射升空。之后,在日,前苏联“上升号”飞船的宇航员阿列克谢·列昂诺夫进行了人类首次太空行走。
  10.载人去火星     为做好人类火星之旅的准备,俄罗斯科学家正在挑选6名志愿者,在封闭环境中进行520天的模拟火星飞行试验,以研究漫长太空旅行对宇航员的身体和心理状况产生的影响。计划进行模拟登陆火星的场所是俄罗斯科学院医药生物研究所基地内的一艘模拟飞船。它是一个由金属制成、型如桶状的全封闭空间,面积相当于二层楼的房子,包括工作舱、登陆舱、储物舱、公共活动舱等。每个舱直径为3.5米。船长可以按照工作程序,进行起飞、着陆、对接等操作。俄罗斯希望通过该实验,在未来60年内,成为世界第一个真正登上火星的国家。
  十大太空探险事实
史努比成吉祥物    发布时间:日   来源:腾讯科技     据国外媒体9月22日报道,日,前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开辟了人类探索宇宙的新纪元,一时举世翘首。美国因此开始步入太空事业。在过去20年里,美国航天飞机总共发送300万吨货物、600多乘客和宇航员到太空,太空累计飞行时间达3年多之久,行程总计5.86亿公里。以下是10件你所不知道的有关美国太空探险的有趣事实:     1. 美国宇航员候选人人数没有确切的数字。美国宇航局根据基本要求来选拔其宇航员候选人。但要申请成为一名正式的宇航员,候选人得在喷气机上飞行1000小时。     2. 太空服重约280磅,宇航员穿上它要45分钟。     3. 《花生》漫画中的卡通人物史努比(Snoopy)是宇航员的个人安全吉祥物。     4. 日,美国研造的第一枚人造卫星探险家1号(EXPLORER 1)成功地被发射升空。它每115分钟就绕地球一圈,它携带的东西有宇宙光探测器,用来测量地球轨道的环境辐射。     5. 航天飞机每一位宇航员每天分有3.8磅食物。在零重力环境下,食物被单独包装和保存,方便食用。这些食物都是加工好了的食品,因此不需冷藏,且食用方便,只需简单的加热或加水就行。惟独例外的是新鲜水果和蔬菜,它们被存放在新鲜食物密封箱中,由于没有冷藏,胡萝卜和芹菜得在头二天任务中就得吃了,否则会坏了。太空中可用的调味品有盐、胡椒粉、taco酱(墨西哥塔克饼风味酱)、辣椒酱、调味番茄酱、蛋黄酱和芥末。     6. 载人火箭到达月球的时间比乘驿站马车旅行英国那么长的距离还要快。     7. 美国的首个太空站是天空实验室(Skylab),它比12层楼的楼房还要高,有近12000立方英尺的生活空间。     8. 虽然航天飞机上的国旗看起来像是在飞机边上飞行,这与美国国旗在国家航天器上展现的规则相符,因此,国旗的星星区安在飞机的前面或头顶上。     9. 去往太空的飞行中的美国国旗是由美国第一位宇航员艾伦·谢帕德于1961年发起的。佛州一所学校的小学生给谢帕德买了一面国旗,让他随船带上。在自由7号水星太空船上,这面国旗被卷起,放在谢帕德脑袋后面的电缆中间。     10. 航天飞机从装配楼到达发射台需要6小时。  美国首个太空站是天空实验室(Skylab)卡通人物史努比(Snoopy)是宇航员的个人安全吉祥物
  看了那么多轻松的,再转一篇有趣的文章,是卢昌海关于虫洞的观点~~~~~~~~~~~~~~~~~~~~~~~~~~~~~~~~~~~~~~~~~~~~~~~~~~~~~~~~~~~~~~~  一. 星空,最后的前沿     探索星空是人类一个恒久的梦想。 在晴朗的夜晚, 每当我们仰起头来, 就会看到满天的繁星。 自古以来, 星空以它无与伦比的浩瀚、 深邃、 美丽及神秘激起着人类无数的遐想。 著名的美国科幻电视连续剧《星际旅行》 (Star Trek) 中有这样一句简短却意味无穷的题记: 星空, 最后的前沿 (Space, the final frontier)[注一]。 当我第一次观看这个电视连续剧的时侯, 这句用一种带有磁性的话外音念出的题记给我留下了令人神往的印象。     在远古的时侯, 人类探索星空的方式是肉眼, 后来开始用望远镜, 但人类迈向星空的第一步则是在一九五七年。 那一年, 人类发射的第一个航天器终于飞出了我们这个蓝色星球的大气层。 十二年后, 人类把足迹留在了月球上。 三年之后, 人类向外太阳系发射了先驱者十号深空探测器。 一九八三年, 先驱者十号飞离了海王星轨道, 成为人类发射的第一个飞离太阳系的航天器[注二]。     从人类发射第一个航天器以来, 短短二十几年的时间里, 齐奥尔科夫斯基所预言的 “人类首先将小心翼翼地穿过大气层, 然后再去征服太阳周围的整个空间” 就成为了现实, 人类探索星空的步履不可谓不迅速。 但是, 相对于无尽的星空而言, 这种步履依然太过缓慢。 率先飞出太阳系的先驱者十号如今正在一片冷寂的空间中滑行着, 在满天的繁星之中, 要经过多少年它才能飞临下一颗恒星呢? 答案是两百万年! 那时它将飞临距离我们六十八光年的金牛座 (Taurus)[注三]。 六十八光年的距离相对于地球上的任何尺度来说都是极其巨大的, 但是相对于远在三万光年之外的银河系中心, 远在两百二十万光年之外的仙女座大星云, 远在六千万光年之外的室女座星系团, 以及更为遥远的其它天体来说无疑是微不足道的。 人类的好奇心是没有边界的, 可是即便人类航天器的速度再快上许多倍, 甚至接近物理速度的上限 - 光速, 用星际空间的距离来衡量依然是极其缓慢的。     那么, 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让航天器以某种方式变相地突破速度上限, 从而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跨越那些近乎无限的遥远距离呢? 科幻小说家们率先展开了想象的翅膀。     二. 旅行家的天堂     一九八五年, 美国康乃尔大学 (Cornell University) 的著名行星天文学家卡尔 • 萨根 (Carl Sagan) 写了一部科幻小说, 叫做《接触》 (Contact)。 萨根对探索地球以外的智慧生物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客串科幻小说家的目的之一是要为寻找外星智慧生物的 SETI 计划筹集资金。 他的这部小说后来被拍成了电影, 为他赢得了广泛的知名度。     萨根在他的小说中叙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一位名叫艾丽 (Ellie) 的女科学家收到了一串来自外星球智慧生物的电波信号。 经过研究, 她发现这串信号包含了建造一台特殊设备的方法, 那台设备可以让人类与信号的发送者会面。 经过努力, 艾丽与同事成功地建造起了这台设备, 并通过这台设备跨越了遥远的星际空间与外星球智慧生物实现了第一次接触。     但是, 艾丽与同事按照外星球智慧生物提供的方法建造出的设备究竟利用了什么方式让旅行者跨越遥远的星际空间的呢? 这是萨根需要大胆 “幻想” 的地方。 他最初的设想是利用黑洞。 但是萨根毕竟不是普通的科幻小说家, 他的科学背景使他希望自己的科幻小说尽可能地不与已知的物理学定律相矛盾。 于是他给自己的老朋友, 加州理工大学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的索恩 (Kip S. Thorne) 教授打了一个电话。 索恩是研究引力理论的专家, 萨根请他为自己的设想做一下技术评估。 索恩经过思考及粗略的计算, 很快告诉萨根黑洞是无法作为星际旅行的工具的, 他建议萨根使用虫洞 (wormhole) 这个概念。 据我所知, 这是虫洞这一名词第一次进入科幻小说中[注四]。 在那之后, 各种科幻小说、 电影、 及电视连续剧相继采用了这一名词, 虫洞逐渐成为了科幻故事中的标准术语。 这是科幻小说家与物理学家的一次小小交流结出的果实。     萨根与索恩的交流不仅为科幻小说带来了一个全新的术语, 也为物理学开创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在物理学中, 虫洞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米斯纳 (C. W. Misner) 与惠勒 (J. A. Wheeler) 于一九五七年提出的, 与人类发射第一个航天器恰好是同一年。 那么究竟什么是虫洞? 它又为什么会被科幻小说家视为星际旅行的工具呢? 让我们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 大家知道, 在一个苹果的表面上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需要走一条弧线, 但如果有一条蛀虫在这两个点之间蛀出了一个虫洞, 通过虫洞就可以在这两个点之间走直线, 这显然要比原先的弧线来得近。 把这个类比从二维的苹果表面推广到三维的物理空间, 就是物理学家们所说的虫洞, 而虫洞可以在两点之间形成快捷路径的特点正是科幻小说家们喜爱虫洞的原因[注五]。 只要存在合适的虫洞, 无论多么遥远的地方都有可能变得近在咫尺, 星际旅行家们将不再受制于空间距离的遥远。 在一些科幻故事中, 技术水平高度发达的文明世界利用虫洞进行星际旅行就像今天的我们利用高速公路在城镇间旅行一样。 在著名的美国科幻电影及电视连续剧《星之门》 (Stargate) 中人类利用外星文明留在地球上的一台被称为 “星之门” 的设备可以与其它许多遥远星球上的 “星之门” 建立虫洞连接, 从而能够几乎瞬时地把人和设备送到那些遥远的星球上。 虫洞成为了科幻故事中星际旅行家的天堂。     不过米斯纳与惠勒所提出的虫洞是极其微小的, 并且在极短的时间内就会消失, 无法成为星际旅行的通道。 萨根的小说发表之后, 索恩对虫洞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并和他的学生莫里斯 (Mike Morris) 开始对虫洞作深入的研究。 与米斯纳和惠勒不同的是, 索恩感兴趣的是可以作为星际旅行通道的虫洞, 这种虫洞被称为可穿越虫洞 (traversable wormhole)。     三. 负能量物质     那么什么样的虫洞能成为可穿越虫洞呢? 一个首要的条件就是它必须存在足够长的时间, 不能够没等星际旅行家穿越就先消失。 因此可穿越虫洞首先必须是足够稳定的。 一个虫洞怎样才可以稳定存在呢? 索恩和莫里斯经过研究发现了一个不太妙的结果, 那就是在虫洞中必须存在某种能量为负的奇特物质!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论呢? 那是因为物质进入虫洞时是向内汇聚的, 而离开虫洞时则是向外飞散的, 这种由汇聚变成飞散的过程意味着在虫洞的深处存在着某种排斥作用。 由于普通物质的引力只能产生汇聚作用, 只有负能量物质才能够产生这种排斥作用。 因此, 要想让虫洞成为星际旅行的通道, 必须要有负能量的物质。 索恩和莫里斯的这一结果是人们对可穿越虫洞进行研究的起点。 (待续)
  索恩和莫里斯的结果为什么不太妙呢? 因为人们在宏观世界里从未观测到任何负能量的物质。 事实上, 在物理学中人们通常把真空的能量定为零。 所谓真空就是一无所有, 而负能量意味着比一无所有的真空具有 “更少” 的物质, 这在经典物理学中是近乎于自相矛盾的说法。     但是许多经典物理学做不到的事情在二十世纪初随着量子理论的发展却变成了可能。 负能量的存在很幸运地正是其中一个例子。 在量子理论中, 真空不再是一无所有, 它具有极为复杂的结构, 每时每刻都有大量的虚粒子对产生和湮灭。 一九四八年, 荷兰物理学家卡什米尔 (Hendrik Casimir) 研究了真空中两个平行导体板之间的这种虚粒子态, 结果发现它们比普通的真空具有更少的能量, 这表明在这两个平行导体板之间出现了负的能量密度! 在此基础上他发现在这样的一对平行导体板之间存在一种微弱的相互作用。 他的这一发现被称为卡什米尔效应。 将近半个世纪后的一九九七年, 物理学家们在实验上证实了这种微弱的相互作用, 从而间接地为负能量的存在提供了证据。 除了卡什米尔效应外,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 物理学家在其它一些研究领域也先后发现了负能量的存在。     因此, 种种令人兴奋的研究都表明, 宇宙中看来的确是存在负能量物质的。 但不幸的是, 迄今所知的所有这些负能量物质都是由量子效应产生的, 因而数量极其微小。 以卡什米尔效应为例, 倘若平行板的间距为一米, 它所产生的负能量的密度相当于在每十亿亿立方米的体积内才有一个 (负质量的) 基本粒子! 而且间距越大负能量的密度就越小。 其它量子效应所产生的负能量密度也大致相仿。 因此在任何宏观尺度上由量子效应产生的负能量都是微乎其微的。     另一方面, 物理学家们对维持一个可穿越虫洞所需要的负能量物质的数量也做了估算, 结果发现虫洞的半径越大, 所需要的负能量物质就越多。 具体地说, 为了维持一个半径为一公里的虫洞所需要的负能量物质的数量相当于整个太阳系的质量。     如果说负能量物质的存在给利用虫洞进行星际旅行带来了一丝希望, 那么这些更具体的研究结果则给这种希望泼上了一盆无情的冷水。 因为一方面迄今所知的所有产生负能量物质的效应都是量子效应, 所产生的负能量物质即使用微观尺度来衡量也是极其微小的。 另一方面维持任何宏观意义上的虫洞所需的负能量物质却是一个天文数字! 这两者之间的巨大鸿沟无疑给建造虫洞的前景蒙上了浓重的阴影。     四. 探险者的地狱     虽然数字看起来令人沮丧, 但是别忘了当我们讨论虫洞的时侯, 我们是在讨论一个科幻的话题。 既然是讨论科幻的话题, 我们姑且把眼光放得乐观些。 即使我们自己没有能力建造虫洞, 或许宇宙间还存在其它文明生物有能力建造虫洞, 就象《星之门》的故事那样。 甚至, 即使谁也没有能力建造虫洞, 或许在浩瀚宇宙的某个角落里存在着天然的虫洞。 因此让我们姑且假设在未来的某一天人类真的建造或者发现了一个半径为一公里的虫洞。     我们是否就可以利用它来进行星际旅行了呢?       初看起来半径一公里的虫洞似乎足以满足星际旅行的要求了, 因为这样的半径在几何尺度上已经足以让相当规模的星际飞船通过了。 看过科幻电影的人可能对星际飞船穿越虫洞的特技处理留有深刻的印象。 从屏幕上看, 飞船周围充斥着由来自遥远天际的星光和幅射组成的无限绚丽的视觉幻象, 看上去飞船穿越的似乎是时空中的一条狭小的通道。     但实际情况远比这种幻想来得复杂。 事实上为了能让飞船及乘员安全地穿越虫洞, 几何半径的大小并不是星际旅行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按照广义相对论, 物质在通过象虫洞这样空间结构高度弯曲的区域, 会遇到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 那就是张力。 这是由于引力场在空间各处的分布不均匀所造成的, 它的一种大家熟悉的表现形式就是海洋中的潮汐。 由于这种张力的作用, 当星际飞船接近虫洞的时侯, 飞船上的乘员会渐渐感觉到自己的身体在沿虫洞的方向上有被拉伸的感觉, 而在与之垂直的方向上则有被挤压的感觉。 这种感觉便是由虫洞引力场的不均匀造成的。 一开始, 这种张力只是使人稍有不适而已, 但随着飞船与虫洞的接近, 这种张力会迅速增加, 距离每缩小到十分一, 这种张力就会增加约一千倍。 当飞船距离虫洞还有一千公里的时侯, 这种张力已经超出了人体所能承受的极限, 如果飞船到这时还不赶紧折回的话, 所有的乘员都将在致命的张力作用下丧命。 再往前飞一段距离, 飞船本身将在可怕的张力作用下解体, 而最终, 疯狂增加的张力将把已经成为碎片的飞船及乘员撕成一长串亚原子粒子。 从虫洞另一端飞出的就是这一长串早已无法分辨来源的亚原子粒子!     这就是星际探险者试图穿越半径为一公里的虫洞将会遭遇的结局。 半径一公里的虫洞不是旅行家的天堂, 而是探险者的地狱。     因此一个虫洞要成为可穿越虫洞, 一个很明显的进一步要求就是: 飞船及乘员在通过虫洞时所受到的张力必须很小。 计算表明, 这个要求只有在虫洞的半径极其巨大的情况下才能得到满足[注六]。 那么究竟要多大的虫洞才可以作为星际旅行的通道呢? 计算表明, 半径小于一光年的虫洞对飞船及乘员产生的张力足以破坏物质的原子结构, 这是任何坚固的飞船都无法经受的, 更遑论脆弱的飞船乘员了。 因此, 一个虫洞要成为可穿越虫洞, 其半径必须远远大于一光年。     一光年是个什么概念呢? 它相当于整个太阳系半径 (以冥王星轨道为界) 的一千五百多倍。 如果用地球的线度来衡量的话, 它大约是地球直径的七亿倍。 因此, 科幻电影《星之门》把虫洞的出入口建在地球及其它行星上是完全不可能的, 因为入口如此狭小的虫洞不仅无法让人安全穿越, 而且会把周围的一切在瞬息之间撕裂成亚原子粒子。 在萨根的故事中, 曾有人反对艾丽与同事把外星球智慧生物提供的蓝图付诸实施, 因为他们担心那有可能是一个用来毁灭地球的装置。 他们的担忧其实是很有道理的。     五. 从科幻到现实     但另一方面, 一光年用日常的距离来衡量虽然是一个巨大的线度, 用星际的距离来衡量, 却也不算惊人。 我们所在的银河系的线度大约是它的十万倍, 假如在银河系与两百二十万光年外的仙女座大星云之间存在一个虫洞的话, 从线度上讲它只不过是一个非常细小的通道。 那么会不会在我们周围的星际空间中真的存在这样的通道, 只不过还未被我们发现呢? 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半径为一光年的虫洞真正惊人的地方不在于它的线度, 而在于维持它所需的负能量物质的数量。 计算表明, 维持这样一个虫洞所需的负能量物质的数量相当于整个银河系中所有发光星体质量总和的一百倍! 这样的虫洞产生的引力效应将远比整个银河系的引力效应更为显著, 如果在我们附近的星际空间中存在这种虫洞的话, 周围几百万光年内的物质运动都将受到显著的影响, 我们早就从它的引力场中发现其踪迹了。     因此不仅在地球上不可能建造可穿越虫洞, 在我们附近的整个星际空间中都几乎不可能存在可穿越虫洞而未被发现。     这样看来, 我们只剩下一种可能性需要讨论了, 那就是在宇宙的其它遥远角落里是否有可能存在可穿越虫洞? 对于这个问题, 我们也许永远都无法确切地知道结果, 因为宇宙实在太大了。 但是维持可观测虫洞所需的数量近
  字数限制没发完,从上面最后段落开始吧  ~~~~~~~~~~~~~~~~~~~~~~~~~~~~~~~~~~~~~~~~~~~~~  这样看来, 我们只剩下一种可能性需要讨论了, 那就是在宇宙的其它遥远角落里是否有可能存在可穿越虫洞? 对于这个问题, 我们也许永远都无法确切地知道结果, 因为宇宙实在太大了。 但是维持可观测虫洞所需的数量近乎于天方夜谭的负能量物质几乎为我们提供了答案。 迄今为止, 人类从未在任何宏观尺度上发现过负能量物质, 所有产生负能量物质的实验方法利用的都是微弱的量子效应。 为了能够维持一个可穿越虫洞, 必须存在某种机制把量子效应所产生的微弱的负能量物质汇集起来, 达到足够的数量。 但是负能量物质可以被汇聚起来吗? 最近十几年来物理学家们在这方面做了一些理论研究, 结果表明由量子效应产生的负能量物质是不可能无限制地加以汇聚的。 负能量物质汇聚得越多, 它所能够存在的时间就会越短。 因此一个虫洞没有负能量物质是不稳定的, 负能量物质太多了也会不稳定!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虫洞才能够稳定的呢? 初步的计算表明, 只有线度比原子的线度还要小二十几个数量级的虫洞才是稳定的[注七]!     这一系列结果无疑是非常冷酷的, 如果这些结果成立的话, 存在可穿越虫洞的可能性就基本上被排除了, 所有那些美丽的科幻故事也就都成了镜花水月。 不过幸运 (或不幸) 的是, 上面所叙述的许多结果依据的是目前还比较前沿 - 因而相对来说也还比较不成熟 - 的物理理论。 未来的研究是否会从根本上动摇这些理论, 从而完全推翻我们上面介绍的许多结果, 还是一个未知数。 退一步讲, 即使那些物理理论基本成立, 上面所叙述的许多结果也只是从那些理论推出的近似结果或特例。 比方说, 许多结果假定了虫洞是球对称的, 而实际上虫洞完全可以是其它形状的, 不同形状的虫洞所要求的负能量物质的数量, 所产生张力的大小都是不同的。 所有这些都表明即使那些物理理论真的成立, 我们上面提到的结论也不见得是完全普遍的。 未来在这一领域中无疑会有更深入的探索, 或许那些新的探索会为我们带来有关可穿越虫洞的新的希望。    注释     [注一] Star Trek 分好几个系列, 这句题记属于 The Next Generation 系列。     [注二] 先驱者十号飞离海王星轨道的时侯, 冥王星处于海王星轨道之内, 因此人们把先驱者号飞离海王星轨道作为飞离太阳系的标志。 当然, 这里我们不去考虑目前争议中的太阳系边界究竟在哪里的问题。     [注三] 更确切地讲, 先驱者十号目前的方向是金牛座的 Aldebaran 星, 那是一颗红巨星。     [注四] 在萨根的《接触》之前也有许多科幻小说, 比如 1968 年发表的克拉克 (Arthur C. Clarke) 的著名小说《2001:太空奥得赛》 (2001: A Space Odyssey), 用到了类似的星际旅行方式, 这种方式后来也被人们诠释为是利用虫洞。 但这属于事后诠释, 那些小说本身并未使用 “虫洞” 这一术语。     [注五] 严格地讲, 物理学中的虫洞不一定代表快捷路径, 有关这一点请参阅 Wormhole: 遥远的天梯。     [注六] 虫洞的半径越大, 质量也会越大, 在同样距离上产生的张力也就越大。 但是虫洞的半径越大, 飞船在进入及通过虫洞时距离虫洞物质的距离就越大。 由于张力对距离远比对质量更为敏感, 两相比较之下, 半径越大的虫洞越有利于星际飞船的通过。     [注七] 更确切地讲, 那些研究表明, 虫洞的线度要么比原子的线度小二十几个数量级, 要么 - 如果虫洞的线度是宏观的话 - 虫洞中的负能量物质必须很不可思议地分布在一个比原子核半径还小得多的弦状区域内。 迄今为止只有假想中的宇宙弦有可能具有这种高密度的弦状能量分布, 但所有已知的宇宙弦模型中弦的能量密度都是正的。     ------二零零五年十一月十三日写于纽约
卢昌海  
  美国天文学家首次找到“行星胚胎”    发布时间:日
来源:腾讯科技    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罗切斯特大学日前宣布,一个由埃利斯·奎林领导的研究小组已成功找到了行星进化过程中所谓“缺失的一环”。     科学家们介绍说,那些尚处于形成阶段的年轻恒星通常都会被大量由尘埃组成的尘埃所包围,而后者通常都会逐渐演化为大小不等的行星。奎林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灰尘会变得越来越稀薄,但如果在它们中间有一些高密度的“灰尘核”(即所谓的行星胚胎),那么后者便会改变灰尘的运到轨迹并使尘埃圆盘看起来越来越厚。     奎林等人开发了一套反映灰尘运到过程的模型,并成功找到了尘埃圆盘厚度与行星胚胎尺寸之间的联系。通过利用已发现的尘埃圆盘运到规律和原始行星盘的运到情况,科学家们确定,其中是否存在着行星胚胎及其尺寸。     奎林解释说,一个合适的研究对象必须满足多方面的苛刻要求:处于某一恒星系统之中,拥有属于自己的圆盘状结构,并且已开始演化为行星;距离地球相对较近且轨道与地球基本处于同一平面,以便于评估其厚度。     据悉,研究人员总共挑选出了三个适合的恒星系统:南星座阿尔法、显微星座AU和绘架座贝塔。借助美国宇航局的“哈勃”空间望远镜,奎林等人获取了有关上述恒星系统的大量照片。不过,科学家测量的圆盘的厚度均超过了根据现代理论计算的结果。而奎林的模型正好可以解释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那些原始行星胚胎的直径有大约1000公里(比较而言,已被开除出行星之列的冥王星的直径仅略超过2000公里)。     此前,尽管曾有天文学家曾进行过仔细的搜索,但却始终未能找到有行星胚胎存在的证据。    位于南星座阿尔法恒星周围的尘埃圆盘
  NASA发现准太阳 有望孕育出新地球    发布时间:日
来源:腾讯科技    据国外媒体报道,天文学家们日前新发现了一颗正处于形成阶段的类地行星。在运用美国宇航局的“斯匹策”空间望远镜对该原始行星所处的恒星系统进行仔细观测后,研究人员得出结论称,在这个距离地球约424光年的恒星系统中很有可能会诞生一颗与地球总体环境类似的行星。     科学家们介绍说,在该恒星系统的中心是一颗非常年轻、质量仅略超过太阳的恒星,编号为HD 113766。观测显示,在其周围存在着一个由温暖尘埃构成的巨型圆环状结构。     种种迹象表明,围绕在HD 113766周围的灰尘颗粒正在逐渐地聚拢并会形成一颗新的行星。据计算,形成后的行星与恒星的距离将不会太过遥远:那里的温度将会非常适宜,足以保障水以液态的形式稳定存在。     天文学家们指出,HD 113766恒星周围尘埃带中的物质成份与构成地壳的物质非常类似,另外,其中金属硫化物的成份也与地核中的十分相似。科学家们认为,这些尘埃足以形成一颗尺寸与火星相当或是略为超过火星的新行星。     据悉,HD 113766恒星形成于大约1000万年前,而这种长度非常时候类似于地球这样的行星形成。来自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的凯利·利斯教授表示:“在该恒星周围形成第二颗地球的几率是非常大的。”     科学家们预测称,如果新形成的行星走上一条与地球相似的演化道路,那么不排除在其上出现复杂有机体(例如恐龙)的可能性。不过,这一过程将需要数十亿年的时间。  HD 113766恒星系统想像图“斯匹策”空间望远镜
  哈勃望远镜拍摄到迄今为止最庞大星云    发布时间:日
来源:腾讯科技     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宇航局的“哈勃”空间望远镜日前又为天文学家带来了新的惊喜。     天文学家们表示,“哈勃”拍摄到了迄今为止最大的星云,其中包含着大量相距很近的年轻巨型恒星。     该星云的编号为NGC 3603,距离太阳系约20000光年,位于船底星座(在银河系的一个旋臂之中)。“哈勃”传回的观测数据显示,在NGC 3603星云中存在着大量年轻、庞大且明亮的恒星,它们聚集在一起,并且被大量的气体和灰尘包裹着。     通过分析“哈勃”传回的数据,科学家们发现,在NGC 3603星云中的恒星虽然质量各异,但它们的形成时间却基本相同。欧洲空间局的专家们介绍说,通过观测NGC 3603星云,可以跟踪了解恒星在形成早期的演化情况,而在此之前,由于从未发现过如此年轻的星云,因此很难对年轻恒星的发展过程进行详细了解。     除此之外,科学家们还观测到了一个难以解释的现象:NGC 3603星云中最大的三颗恒星均处于星云的中心地带,而它们的质量则超过了根据现代天文学理论计算出的最大限度。     科学家们表示,最有可能的两种解释是,要么这三颗恒星存在的条件过于特殊,要么它们很可能分别是聚集在一起的多颗恒星。     与此同时,来自西班牙的天文学家们也不排除它们确实是三颗独立恒星的可能性。例如,加拿大的科学家们不久前就曾发现过一颗质量超大的恒星:借助EVO天文望远镜,科学家们发现了一颗质量达太阳115倍的超级恒星。     据科学家们计算,NGC 3603星云中包含的气体质量超过了太阳的40万倍。到目前为止,在该星云中仍不断地有恒星在形成之中。现在,天文学家们已观测到了大约50个气体和尘埃的聚集体,而它们最终将会在引力的作用下形成新的恒星。    “哈勃”望远镜拍摄到的NGC 3603星云
  10月6日起地球将穿越天龙座流星群轨道    发布时间:日
来源:腾讯科技    今年10月6日至10日,地球将穿越天龙座流星群的轨道。如果天色晴朗,国内的天文爱好者都可观测到天龙座流星雨。今年天龙座流星雨极盛期出现在10月9日中午12时30分(北京时间),各地最佳观测时间在10月8日和9日的晚上至深夜12时。由于正值农历月底,晚上的观察没有月光影响,因此观测条件极佳。    天龙座流星雨可谓是流星雨中出了名的“暴脾气”,它平静的时候,每年极大值时每小时流量仅有几十,很少上百,而1993年和1946年的这两次爆发,却达到了流星暴雨的级别。该流星雨每一次的爆发,都和它的母彗星21p/Giacobini-Zinner密切相关。     由于今年并非21p/Giacobini-Zinner彗星的近日点回归年,因此本次天龙座流星雨的流量不会很大,预报的每小时流量仅有10—20颗,不过这次流星雨的观测条件很好,首先是月相有利,10月9日为农历八月二十九,整夜几乎没有月光干扰。流星雨极大值时间预报为9日中午12时30分,对我国的观测者来说这个时间是不太有利,但由于天龙座流星雨辐射点是整夜不落的,因此当天夜里看到群内流星的数目也不会太少。     天龙座流星雨还有个明显特点,群内流星速度非常缓慢,平均只有每秒20千米,而其他流星速度大多在40~60千米/秒左右,因此我们很容易将天龙座的群内流星与其他流星分开。此外,慢速流星还很有利于照相观测。希望爱好者们能利用这个机会,提高自己的观测水平,不要总是停留在欣赏流星雨的阶段。     天龙座流星雨的流量呈周期变化,偶尔会有强烈爆发,此流星雨上世纪1933年、1946年曾强烈爆发,1998年、2005年也曾小规模爆发。爆发都发生在母体彗星回归的年份,周期6.62年的母体彗星21P Giacobini-Zinner2005年7月过近日点,今年爆发的可能性很小。
  日本提出“月亮女神2”探月构想    发布时间:日
来源:新华社    据日本媒体报道,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最近提出“月亮女神2”探月构想,目标是在2010年至2020年之间实现探测器在月球表面着陆。    日本《读卖新闻》网站6日报道说,构想中的“月亮女神2”计划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约2米高的着陆器、装有机械臂的探测车和围绕月球运行的中继卫星。着陆器在月球表面着陆后,探测车可以在月球表面移动,进行钻探和研究月球表面岩石等工作。    报道称,“月亮女神2”预计会在2015年前实施发射,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希望新计划的总费用能控制在“月亮女神”绕月卫星的水平之下。耗资550亿日元(约合4.72亿美元)的“月亮女神”绕月卫星于今年9月14日发射升空,并已于近日进入绕月轨道。    不过日本《每日新闻》近日发表文章说,日本虽提出了“月亮女神2”构想,但尚没有一个目标明确的探月中长期规划,将难以获得国民的理解。
  英国专家建议政府:重视载人航天    发布时间:日 来源:新华社    一批英国航天专家最近建议英国政府重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cs机器人单机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