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的xeader1.2只显示一个psp没有iso文件夹夹而且是空的~但是我的psp里面有小说啊

& *** 26天,经过英国,路过古巴(长篇连载)***
首先向磨房的各位问好,俺是“都市小白菜”发展的下线。正如她所预言的,过了七天之后,俺不得不输入邮箱重新获得了密码之后才得以在此露面 因为机缘凑巧,去年10月下旬去了趟英国,从那里又飞了趟古巴,来回总计26天,其中英国17天,古巴8天。根据俺的理解,之前的筹备和憧憬,之中的经过与体验,之后的回忆和再度体验,这是自助游的三个阶段,也是我们在实现每个人生理想过程的三个阶段。虽然是第二次出国自助游,但依然保持着旺盛的拍摄欲望,不完全是新奇也不是猎奇,而是希望记录点点滴滴,留待日后回味和反思。实际上,一个人自助游的途中,因为要顾及很多事,很多风景当时未必能感受得淋漓尽致,那么回来之后翻看当时的照片,慢慢重温也不失为一大乐事。上一次欧洲7国26天自助游的游记请看这里:很高兴能与大家分享将这趟英国、古巴自助游的经历,因为联系紧密就不分在欧洲和拉美两个板块发了,目前已完成的部分是前5天,估计明年年底之前会最终写完。首先是关于两国自助游的一些情况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1. 此行的路线先后从头数到尾,北京—上海—伦敦—格拉斯哥—爱丁堡—苏格兰高地—爱丁堡—伦敦—哈瓦那—古巴圣地亚哥—圣克拉拉—特立尼达—哈瓦那—伦敦—贝尔法斯特—巨人之路—贝尔法斯特—伦敦德里—贝尔法斯特—伦敦—剑桥—伦敦—多佛尔—坎特伯雷—伦敦—巴斯—伦敦—上海—北京详细路线请看2. 签证问题在俺的经历中,办英国的访问签证和古巴的旅游签证都不用直接面对签证官,交齐了材料然后回家等着就可以了。对于中国公民来说,古巴的签证相当好办,因公护照和外交护照免签,因私护照的签证费用是249元,五天后取签证。    需要向古巴驻华使馆提交的材料内容请见此地址:古巴旅游签证表格内容极其简单,可在以下地址下载:    所谓古巴旅游签证,其实是一张并不贴在护照上的纸片,叫作“古巴旅游卡”。因为美国政府禁止本国公民去古巴旅游,去过古巴的其他国家公民如再去美国也可能在入境时遇到麻烦,于是古巴旅游卡就应运而生了。入境时古巴海关会留下这张卡的一半,离境时再留下另一半。这样一来,如果您不是啥大人物,只要自己不说,没人会知道您去过古巴的。在这个问题上,古巴政府很务实,完全BU ZHETENG。  也有人说在去古巴的飞机上买旅游卡就来得及,不过保险起见,似乎还是办好卡再出发比较稳妥。古巴旅游卡样图: 800) this.width=800'/>英国签证的花色很多,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旅游者一般应当从“访问签证”中申请适合自己的一款,具体类型、费用以及各种签证问题解答请见以下地址:办英国签证需要做的前期准备很多,需要耐心地跑银行,需要耐心地将所有提交材料都翻译成英文。纳税单、存折、存款证明、单位组织机构代码证、户口本的翻译都相当麻烦,好在现在是网络时代,可以很容易地查到好心的前人提供的参考资料,于是那些专有名词的翻译就不那么可怕了。  个人感觉,在材料齐备的情况下,英国签证也很容易。也是五天之后,俺拿到了英国签证。3. 在英国和古巴旅行的安全问题可以说古巴全境都是安全的,一来古巴城乡街头武装军警的密度相当高,这对外国旅游者来说绝对是件好事;二来古巴人民对中国人是很友好的。  不过,有些古巴人是把外国游客一视同仁地看作唐僧的。虽然取经路上没有性命之忧,但稍不注意,损失几小块肉是很平常的。小城市的人很纯朴,但在哈瓦那,街头主动跟你说英语的当地人基本都是来割肉的。  英国的情况有些复杂。俺在英国火车上捡的一份报纸上说,去年前11个月英格兰已有17个青年在各种治安案件中被刺死。但在正常情况下,伦敦及其周边、格拉斯哥、爱丁堡、贝尔法斯特这几个城市对于旅游者来说还是很安全的。什么是不正常情况呢?比如夜里12点以后还在街上瞎逛,比如在酒吧和醉鬼打架。  总之,哪里都是好人多过坏人,在这两个国家旅行的时候,我觉得保持我们在国内日常生活中的警惕性也就足够了。4. 途中交通和住宿的预订就英国来说,提前订机票会便宜很多,但麻烦的是,英航、BMI等大航空公司的网上订票不接受国外信用卡。好在还有廉价航空,在同等的安全便捷之下,廉价航空票价比大公司要便宜一半甚至更多。  比如说,日BMI公司从爱丁堡飞伦敦的机票总价是96.6镑(机票41镑,机票税55.6镑),而同一天廉价航空easyJet从爱丁堡飞伦敦的机票总价仅为36.94镑。实际上,俺当时还查到了0镑机票,只要付20来镑的机票税即可,只可惜那个航班与俺的计划时间不符。  需要注意的是,廉价航班的机上餐饮和行李托运都要单独付钱,不过每位旅客可以免费自行携带一件不超过20公斤的行李上飞机,所以这也就不是什么问题了。订票的时候如想指定座位也需要另外付钱,但很多航班并坐不满,所以没必要多花这份钱。  英国是铁路的祖师爷,铁路网极为密集,短途火车的车次比地铁少点儿有限,所以除非路途遥远,否则完全无需预订车票,只要提前一会儿去车站买票即可。车站不论大小,既有自动售票机也有人工售票处,愿意的话,也可以在我国国内使用信用卡在网上预订。  在英国坐长途大巴也很方便,运气好的话,可以在网上提前预订到1镑的票,这价格比在市内坐公交车还便宜。  至于英国的市内交通,无论地铁还是公交车,买单次票最贵,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买一天至多天票为划算。如确定是只坐一个来回,也可以买往返票,长途巴士也能买往返票,都比买两张单次票便宜。  以下是一些有用的网址:  英国廉价航空easyJet: 英国廉价航空flybe: 英国交通综合解决方案: 英国火车、汽车交通解决方案: 英国国家铁路网站: 英国长途汽车公司网站: 伦敦交通: 伦敦Gatwic机场火车快线时刻 英国的住宿和欧洲大陆一样,按床位收费。10月底-11月上旬一个普通旅馆两人标准间的房费约为45-50镑,各城市基本相同,在网上预订即可,这样的价格基本都含早餐在内。很多青年旅社的房价、环境、治安和地理位置都不错,如是几个人一起去英国玩,大家完全可以考虑包个青年旅社的房间。  俺预订英国住宿时使用的网站: 英国气象预报:  除了交通和住宿,Sunny请我在伦敦看的音乐剧也是事先在网上订的票,网址是:&&伦敦还有专门买当日音乐剧半价票的地方,不过那座位的位置就不一定好了。 至于古巴的交通和住宿预订,没有英国那么方便,不过整体也算还好。  飞机方面,中国没有直飞古巴的航线,可以选择在巴黎、莫斯科、伦敦、马德里、巴塞罗那、多伦多、法兰克福、罗马等地转机。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城市去古巴的飞机也不见得每天都有,比如维珍航空的飞机在伦敦--哈瓦那之间每周只对飞两次。  古巴国内的大城市之间有古巴航空的航班运行,我国国内可以在网上用信用卡预定。  古巴航空: 火车方面,古巴的铁路交通不太发达,车次不多,普通火车不管多远都只有硬座。古巴有一趟横贯全境专门供外国游客乘坐的火车,但除了旺季以外,两个终点站都是隔日发车,也不能在网上订票。所以如果不是想专门体验一下或是足够悠闲的话,外国游客最好不要把古巴火车作为交通工具。  古巴火车时刻表1: 古巴火车时刻表2:~verlaan1/cuba/train-schedules.htm 古巴为外国游客提供了往返于各个主要城市的空调大巴,时间和票价都算合理。至于这大巴本身,中国游客都会感到亲切--因为那是一水儿的“宇通”客车。大巴的车票可以在网上预订,也可以在所在城市的长途汽车站买,不过当时我没遇到需要排队或是买不到票的情况。  古巴长途汽车公司(Viazul Bus)网址:  Viazul Bus时刻表参考:~verlaan1/cuba/viazul.htm 古巴大城市的星级酒店可以在网上预订到,在网上可以预订到40欧元左右的哈瓦那四星级酒店,在酒店前台可就不是这个价了。也有20欧元的二星级酒店可以选择,不过网上的住客评论说这样的酒店经常会丢东西,卫生条件也不好,是否真的如此俺没有时间和勇气去核实,就偷懒绕着走了。  &&这是一个可以查到大量酒店住客评价的网站,不过看的时候得适可而止,因为看多了之后你会发现哪家酒店都不敢订了。  在古巴还可以考虑选择Casa,即家庭旅馆。各个城市都有很多政府批准经营的Casa,小城市Casa单人间住宿费在20欧元左右,大多干净整洁,空调冰箱热水齐备,地理位置优越,还可以品尝到具有一定古巴家庭风味的一日三餐,一般早餐2-3美元,海鲜晚餐约为10-12美元。  推荐圣克拉拉的Marta Casa,房东邮箱: 推荐特立尼达的Casa Bernardo & Sarahi 房东邮箱: Casa预订网站:
  古巴的出租车很少用计价器,基本上都需要讲价。5. 在古巴旅行的语言问题古巴官方语言是西班牙语,但与旅游有关的从业者一般都会说英语,普通市民一般都不会说英语,而且对主动上来用英语搭讪的当地人还要有所提防。  一般来说,如果不是想和古巴各阶层人民畅谈人生的话,去那里玩儿完全没必要会说西班牙语。即便面对的是不会说英语的当地人,纸笔、手势再加上几句西班牙日常礼貌用语就足够了,只要对方愿意帮助你,就怎么着都能帮到你。基本上,除了一点点英语,只要再会说Hola(你好)、Gracias(谢谢)和China就完全可以畅行无阻了。而且,可以边走边和当地人学西班牙语嘛。6. 古巴的货币古巴的货币有两种,一种是古巴本国人用的古巴比索(CUP),1欧元约合21.5CUP;另一种是主要给外国人用的古巴可兑换比索(CUC),它很像当年我国的外汇券,1CUC约合0.92-0.93美元,1欧元约合1.12CUC,1CUC合24CUP。由于古巴与美国之间密不可分的对立关系,所以如果你在古巴用美元换CUC,需要额外付一笔10%的兑换税。因此,去古巴旅游不要带美元,欧元、英镑啥的都是比较好的选择。7. 出行前资料的查找网站方面,Google永远是首选,尤其是英国部分,从Google地图(&&上你甚至可以直接看到两个目的地之间步行的准确距离。此外要向大家的推荐就是穷游()了。  书籍方面,英国的旅游指南很多,古巴的相对少一些。出于惯性,英国的旅游指南俺选择了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的《英国07-08/走遍全球》,这本书完全够用了。  古巴的中文指南书基本上有三本:  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的《走遍全球-加勒比海'07-'08》,这本书中有关古巴的页码并不多,还是复印下来带着比较省事。  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古巴/国家地理学会旅行家系列(国家地理学会旅行家系列)》,这本书与上一本相辅相成。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的《古巴/异域风情丛书》,这本书不错但不大好买,需要的同学可以到这里试着搜一下: 此外,在去哈瓦那的飞机上我曾翻过邻座旅客英文版LP的古巴分册,内容非常翔实,唯一的不足就是英文太多…… 8. 旅行前的其它准备从俺的经历和感受出发,去英国倒没啥,除了护照、签证、机票,准备需用的衣物、药品就差不多了。当然,为了感谢那些热情助人的英国人,准备些小礼品也是必要的,比如钥匙链、中国结、小香包等等,这些东西在小商品批发市场都可以买到。  深秋的苏格兰每天都会不定时下雨,如果你想在不知啥时就飘忽而至的温柔雨丝中背手漫步,要记着像俺这样带一件稍厚些的连帽夹克。当然,您那属于浪漫,俺是懒,两者性质完全不同。而在那些无雨的夜晚,兜起帽子、手插衣袋,埋头出溜在街灯昏暗的大街上,那气场与北爱尔兰的阴郁气氛也颇为搭调。  对了,深秋苏格兰高地的旷野上风力极为强劲,体型亚赛巩汉林的同学还应当考虑随身携带几块板儿砖,如配铅球更佳。  至于去古巴,可选的小礼品就太多了。在那片物质匮乏的热土上,人民大众最为痴迷的中国纪念品是--清凉油。这个在淘宝上卖六毛钱一个的小东西,在热土上是有价无市的俏货。至于其他的,铅笔、水笔、笔记本、T恤衫、鞋、糖或其它任何小食品……古巴人民不会拒绝你的任何好意。至于钥匙链、中国结和小香包,古巴平民觉得那都不实用……  古巴是一个盛行小费制度的国家,尤其是旅游部门的中下层从业者的收入很大一部分来自小费。为此兜里要常备零钱,这得慢慢习惯才行,但也不必刻意记着付小费,因为如果你忘记了,对方一般不会放你走的。 9. 俺关于此行的整体感受有了上次的经历作基础,这次感觉平淡了许多。当然,这倒是有利于客观平静地观察异域生活。  当年在天津上中学的时候,特别憧憬到北京上大学;在天津硕士毕业的时候,特别想去上海工作;上次从欧洲回到北京,特别感慨一路上的所见所闻;而这次,一路上依然疯狂地拍摄看到的一切,但心里却慢慢装了很多过客的空荡。不过回来整理图片的时候再次看到旅途所见,反倒觉得比身临其境时多了很多趣味。大概这就是人生中不断上升的凳次吧……  英国之旅其实是上次中小学历史地理课本复习之旅的延续。想想伦敦的百味杂陈、苏格兰的宽广辽远、北爱尔兰的悠远神秘,想想绵延几个世纪的英法纠葛,想想英格兰与苏格兰、北爱尔兰的爱恨情仇,想想一个本来地处世界边缘的岛国如何忽然地成了世界的中心,再想想它又如何慢慢日薄西山。其实想得再累也没腿脚累,因为俺摒弃了上次“紧凑但不忙乱”的行动原则。暴走的动力在于总想多看一点儿,再多一点儿,多一点儿,像扔进水中的海绵那样沉浸,像误入金库的小偷那么专注。说实在的,这样休假可比上班累多了……其实吧,也不算多忙乱,只是这20多天里没吃过午饭而已。  对俺来说,古巴之旅的意义在于体验传说中的加勒比社会主义风情。至于这体验的结果,实在是一言难尽,还是留着慢慢尽吧。  与上次欧陆行不同的是,英国与古巴的组合碰撞出了意外的火花。头天身后还有哈瓦那的小孩追着要零钱,大人跟着骗小钱,转天面前已是一帮一帮打扮体面的英格兰小绅士淑女在免费开放的博物馆里溜达着上自然课,面对这种反差,是很难无动于衷的。至于途中到过的每一个地方,也谈不到特别喜欢哪里,因为越长大越发现,哪里都不是俺的家,用俺大学同学波波君的话说,乡愁作祟,作祟。印象深刻的地方是北爱尔兰,或许因为对那里曾经的战火很好奇吧,也或许因为那里最靠近世界的边缘。难忘的经历,比如去古巴一个大爷家里喝咖啡。  说到人,一路上与那些善良热情的英国人、古巴人的交往都令人难忘,而在哈瓦那遇到的那些贪心得可笑的人同样令人难忘。10. 下一步……俺的愿望是去南北极,以及……位于两者之间的一些地方,但能力有限,不可强求。至于月球和火星,目前都属于公款旅行目的地,就先不指望了。若干年后,俺准备留下个小纸条:“月球散客接待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llbm1234 于
16:22:29 编辑
----------------------------------------
欢迎光临我的博客:
日18时许,俺踏上了漫漫征途。公主坟、北京站、中关村……首都机场大巴的市内站点有好几个,上次出发是在公主坟,这次俺选择到北京站……坐火车。没办法,维珍航空尚未开辟北京出发的航线,于是俺只得亲自够奔上海浦东机场。驻足在北京站前广场,空中正回荡着悠扬的“东方红”。环顾华灯初上的帝都街景,有那么几秒钟,俺蓦然觉得正在发生的事有些不真实——忙叨了几个月,出发的时刻就这样到来了。华丽的贼快21次,此刻对借来相机的防抖水平了解不足,实际上,直到返回北京也没完全掌握,不是俺抖得厉害,好像是它防得不好…… 800) this.width=800'/> 关于去程交通的衔接,俺早有打算。航班10:40从上海起飞,清晨从北京飞上海绝对来不及,如前一晚上飞去上海,住宿费加折扣机票至少也要800元。而最关键的问题在于,虽然有概率论的支持,但俺绝不放弃飞机少坐一次是一次的落后思想。于是,Z字头火车软卧上铺便成为最佳选择。上海火车站前有“机场五线”巴士去浦东机场,不过平时的车程尚要1个半小时,在这早高峰时段完全不堪设想,直接打车或者转地铁到龙阳路再就近打车也是同理。好在那里是魔都,我们还可以在7分钟内悬浮着去浦东机场……为俺这点儿事,让上海人民破费上这么大的项目,实在是太不好意思了,不好意思。Z21次火车7点到站,7点一刻出站,7点半坐上地铁,1号线坐一站到人民广场转2号线再坐七站,8点之前便可在龙阳路站无缝衔接磁悬浮去机场。从北京火车站到浦东机场,全程轨道交通安全准时四季皆宜,同学们,这就是科学的力量啊。19:32,贼快21次准时启动,车厢中四下弥漫的上海话此刻听起来令人舒心。车到山东地面,突然扩音器中传来列车员的声音,原来有位旅客突发急病需要医生。这位病人运气很好,因为俺所在的这节车厢几乎被上海某医院的职工休假旅行团包了。只听有人在走廊中大喊:“快去问问列车员,他们要哪个科的大夫……”长三角的黎明 800) this.width=800'/>26:50,列车稳稳停靠在上海火车站一站台。六年不见,这里还是老样子。在出站口值班的同志热情地留住俺称了下行李重量,为表达诚挚的谢意,俺付给他47块5……这钱没白花,至少知道了此行行李的准确重量——41公斤。维珍航空普通旅客的全部行李限重是26公斤,为了调和41与26的矛盾,俺做好了把给彼岸同志们带的所有书籍捐给机场的思想准备。磁悬浮车厢宽大的观景窗 800) this.width=800'/>接下来一切顺利,8:10俺已经站在了维珍航空值机柜台前。办票很顺利,也没人为难俺的大拉杆箱,只有柜台上的一纸通知不那么如人意——因为飞机在伦敦起晚了,所以在浦东机场的升天……哦,升空时间,推迟到了14:15。不过,这总比精打细算地赶到候机楼再目送着飞机远去强多了。俺要坐的飞机来了 800) this.width=800'/>时间就是金钱,这延迟的两个半小时标价80,维珍请俺们一顿午饭。向在伦敦准备接机的Sunny通报了此事又在机场溜达一番之后,俺还有充分的时间仔细谋划如何把背包更体面地弄上飞机,特意为此行置办的八口袋夹克和八兜儿裤子可不能浪费……伴随着55块钱一份的简装石锅拌饭,维珍飞机于12点半抵达上海,13点55开始登机。14:15起飞肯定是没戏的,于是俺为高效度过英国第一晚打好的小算盘面临着逐步升级的危机。终于登机了 800) this.width=800'/>第一日交通消费:Z21次上铺:478元地铁(上海火车站—龙阳路):4元单程磁悬浮(持有机票者):40元详细图文请见: 或
llbm1234 于
22:38:31 编辑
----------------------------------------
欢迎光临我的博客:
登机很顺利,没人搭理俺的背包。落座,59A,瞅瞅窗外 800) this.width=800'/>维珍航空引以为傲的机上娱乐系统,屏幕下是控制手柄,可以选择电影、音乐、旅行信息或是飞行信息 800) this.width=800'/>经过又一番等待,飞机终于赶在下午3点之前离开了跑道。广播中传来空姐的声音,上海与伦敦时差7小时,预计当地时间晚8点抵达希思罗机场。要在天上呆12小时,那就好好体验这白来的6000公里吧……能见度不甚理想,太阳只是个小白点而已 800) this.width=800'/>维珍可乐,有些果汁味道,150ml的小包装铝罐非常可爱。据说维珍可乐在欧洲的销量已经超过了百事,可不知为啥俺从没在英国的大小商店里找到它 800) this.width=800'/>当俺透过舷窗庸碌地俯瞰大地的时候,理查德o布兰森率领的团队也刚从纽约出发,他们试图驾驶着“维珍理财”号在6天17小时52分39秒内到达英国,以便打破单体帆船横跨大西洋的速度纪录,遗憾的是两天之后海上的巨浪终止了他们这次努力。不知有多少人和俺一样,是先知布兰森后知有维珍的。布兰森和福塞特曾为了成为第一个完成热气球不间断环球飞行的人展开竞赛,那几年,CCTV的晚间新闻中经常出现这二位的身影:两人竞相启程,又竞相落在荒山野岭或大海上等待救援。最终,还是第六次上路的福塞特实现了梦想。正所谓猩猩相惜,后来两人合谋完成了单人驾驶飞机不间断环球航行的壮举,这回还是福塞特负责天上的部分,布兰森则出买这架飞机的钱。布兰森赞助的这架飞机命名为“维珍大西洋环球飞行者号”,它是“维珍大西洋”系列的一部分。当年,维珍大西洋航空(Virgin Atlantic Airways)投入运营后不久,布兰森驾驶名为“维珍大西洋挑战者二号”的摩托艇打破了横渡大西洋的时间纪录,转年又与同伴一起乘坐名为“维珍大西洋飞行者”的热气球,实现了人类首次乘热气球穿越大西洋的目标。布兰森的心思没有白费,如今“维珍大西洋”已经成为英国的第二大航空公司。4点钟,从量上看这顿应该算是下午茶 800) this.width=800'/>在第二次尝试热气球不间断环球飞行时,布兰森曾路经中国领空,当时还因为偏离预定航线而遭到空管的警告。当热气球飞离中国海岸时,他又收到了来自中国的消息——维珍航空开辟上海飞伦敦航线的申请得到了批准。那天是日,俺无疑正在南开校园的某个自习室里为第二次考研成功而奋争,不想在之后差一天满118个月的时候,俺坐在了布兰森家的飞机里。蒙古的雪山 800) this.width=800'/>窗外一片金色的严寒 800) this.width=800'/>皮尔·卡丹说过:只要你愿意,一生的衣食住行都不用离开“皮尔o卡丹”这个品牌。在这方面,维珍的逊色之处可能仅仅在于,它不出产卫生纸。不过,布兰森10岁时就尝试过骑车离家300英里,而卡丹先生要直到17岁时才骑车去500多公里外的巴黎打天下。可如果你也让自己的孩子这么做的话,说不定很快就会有人从缅甸打来电话要钱。尽管在富豪中显得特立独行,但布兰森并未出离他所属那个民族的特性。几百年来,求知的热情、致富的梦想与冒险的冲动一直是不列颠居民们走出岛屿的驱动力,或许当时他们并没想到,有朝一日这些精神特质能让自己的国家在世上得瑟很长一段时间。翻着史书为大英帝国的致富经算账并不难,不过当年熊十力在教训徐复观时说:“读书要先看出它的好处,再批评它的坏处,这才象吃东西一样,经过消化而摄取了营养。”而时至今日,有出息的读书人似乎也没增加多少,大概书和人都有责任吧。看几本书走几里路,从某种意义上说,坐着维珍的飞机去看看英国是很有意思的事。我们的飞机一路追逐着太阳西行,北方冬日的山川河流在脚下缓缓铺陈。机舱内一片昏暗,耳机中忽然传来空姐的声音:“我们的机上娱乐系统遇到一些问题,机长正在与希思罗的工程师联系,准备重启系统,大约需要40分钟,请您耐心等待……”北京时间晚7点,维珍追日的前景很不乐观 800) this.width=800'/> 起飞后八小时,晚餐开始了 800) this.width=800'/>天色越来越暗,一颗异常明亮的星触手可及却怎么也够不到,点点灯光勾勒出一个个市镇的轮廓。又过了大概几个40分钟,耳边再次传来空姐甜美的声音:“非常抱歉,机上娱乐系统重启失败……”但没过多久,窗外的画卷打破了舱内的寂寞,灯火辉煌的大伦敦出现在大家面前,数分钟过去了依然看不到尽头,可真够费电的…… 800) this.width=800'/>伦敦时间大约晚8点,飞机终于开始着陆。拐出主跑道,舱内又响起机长的声音:“各位,希思罗机场现在非常繁忙,咱们还得再等会儿才能靠上廊桥……”8点半,俺终于踏上了英国的土地。来自英国和欧盟的公民们一溜烟地经过海关走人了,其他国家的人们只能耐心排队等着招呼。大概因为是晚上了,海关官员们也无心拖沓,只问了一下来英国做啥,朋友在英国是工作还是读书就把俺放过去了。在海关前排队 800) this.width=800'/>推行李车走人 800) this.width=800'/>拿到拖运行李之后,在货币兑换处换了五镑硬币给Sunny家打电话,得知Sunny还在系里跟着导师加班,于是决定使用另一个方案:自己打车去她家。低矮的希思罗机场3号航站楼夜景挺美 800) this.width=800'/>详细图文请见: 或
llbm1234 于
19:50:50 编辑
----------------------------------------
欢迎光临我的博客:
杰/EYES(加肥猫)
年底前完成??有得跟着看了PS:PP精简下比较好。
----------------------------------------
用旅行的态度来生活;用生活的方式去旅行/
为伟大的增肥事业而奋斗,征良方偏方/
爱上眼睛的房子:
个人页面:
是明年年底前完成 镜头就是俺的眼睛,这是大幅精简过的。但这种发图方式确实不适合BBS,页面打开过慢。下面每帖只发文字部分和几张精选图,然后给出全部图文的地址,欢迎有兴趣的朋友去看。眼睛去旅行 wrote:年底前完成??有得跟着看了PS:PP精简下比较好。
llbm1234 于
18:41:50 编辑
----------------------------------------
欢迎光临我的博客:
有一位哲人说过:如果你是初次独自降落在陌生的地球,那最好赶在天黑前。置身夜幕下的希思罗机场,虽不至于紧张,但毕竟初来乍到对一切都不熟,而且时间非常紧迫。按计划,转天早上要从伦敦坐火车去苏格兰。因为有Sunny在,俺总算不至于要带着40公斤行李四处溜达,从她家所在的Egham镇进伦敦城也只需坐半小时火车。问题在于,从Egham进城的火车停靠在伦敦滑铁卢车站,而去苏格兰要从Euston火车站走,无论怎么规划,早上从Sunny家出发的话都赶不上6:46去苏格兰的火车。所以我们早就商量好,下了飞机首先去Sunny家放下行李,然后带上去苏格兰需用的小件行李连夜进城到预订好的旅馆住下,转天早上步行去车站即可。比远计划晚了四个小时到达希思罗机场,导致上述安排的顺利实施很成问题,不过还是可以放手一搏。坐机场大巴去Egham是来不及了,只能改坐出租车。虽距伦敦不远,但Egham已属于Surrey郡管辖。在希思罗机场趴活儿的都是伦敦出租车,去Egham算跑外地长途,车费会很高。于是按Sunny的嘱咐,给Egham本地出租车公司打了电话要车。可是那车左等右等都不来,眼看已快10点,只好去机场出租车站坐伦敦出租车了。 800) this.width=800'/>在俺事先打印好的Egham地图的帮助下,司机算是没费太大工夫就找到了目的地,Sunny的父亲早已在门外热情迎候。进屋不久,Sunny也回来了。她上网查了一下,11:53有一趟车途经Egham去伦敦,从她家到火车站需步行20分钟,于是俺还有些时间分行李。六天后俺回到伦敦Luton机场时最早也要19:20,转天早上得去Gatwick机场赶9:45去哈瓦那的飞机,这两个机场彼此以及和Egham之间都相距甚远,所以那晚同样得住在城里,这样一来自然就涉及到苏格兰行李与古巴行李交接的问题。这时,Sunny再次挺身而出。她计划在那天带着俺的古巴行李陪家人去伦敦走走,等晚上与俺交接之后再回家。所以此时俺需要同时分好马上带去苏格兰的行李,以及之后要托Sunny带进城的古巴行李。Sunny给俺买了个预付费的英国手机SIM卡,国内带去的手机插上就能用。加拨一大串号码和密码之后,英国国内的长途话费也不过每分钟一毛钱左右,现在俺的手机里还存着那个要加拨的号码:135xxxx3916,实在是太像我国的手机号了,英国的手机号倒是只有十位数。如今回头看去,不得不感叹一下上述计划的琐碎和紧凑。当然,依计而行又如愿以偿之后,就着咖啡慢慢感叹还是很轻松愉快的。不知道如果没有Sunny的协助又会是怎样的计划,但可以肯定的是,那样一来,俺的大型拉杆箱能有机会见更多的世面。一切整理停当,正好够时间去火车站。秋夜的英国小镇,路上黄叶点点,空气清澄温润,四下静谧安详,偶尔有汽车呼啸而过,然后一些重归宁静。赶到火车站时已经11:45,在自动售票机上买好票,走上站台不久火车便如期而至。透过车窗向Sunny和她父亲挥别,俺的英国游算是正式开始了。 800) this.width=800'/>午夜的列车内灯火通明,视线所及的范围内再看不到第二位乘客。虽然是所谓慢车,但这车的速度似乎不比俺头天坐过的贼快慢。其实不光火车,英国的汽车、自行车乃至伦敦的行人对速度的追求都足以让外人惊讶。不过,这样过马路时闯红灯才更过瘾嘛,没过两天,俺在路上已经表现得很英国了。火车一站一站走着,除了语音报站之外,车厢尽头还有电子显示屏预告接下来要经过的站点。短暂的新鲜感之后,俺正靠在座位上发呆,忽然发现列车前方出现一个此行前所未见的大车站,没等报站,写着“Waterloo”的大招牌已映入眼帘。专列来到终点站,已经不必再去按开门钮,车门自动倡开恭请俺亲自下车。入城式的盛况很合乎俺一贯的低调风格,欢呼的人群已经被疏散到各家各户,所以即便在站台上匍匐前进都不必担心被踩着。这就是伦敦滑铁卢车站 800) this.width=800'/>喧嚣一天的车站即将入睡,俺也得尽快找到俺的那张床。半夜12点半,公交就甭指望了,只能继续华丽地打车。车站出口停着一排黑色出租车,选打头的一辆进去坐定,拿出打印好的旅馆信息给司机看,司机先生非常职业地点点头便开车上路了。记得以前看过一篇介绍伦敦出租车的文章,说是伦敦城里大路小路乃至胡同成千上万,要在那儿开出租车必须先连续三年、每年6次参加各种培训及考试,最终只有1/3的人能拿到上岗证。每位出租车司机的脑子里都印着一张伦敦地图,只要乘客说得上来,就没有他们找不到的地方。坐在车里回想那篇文章,不由得再次赞叹伦敦出租车司机的专业。司机的驾驶风格相当硬朗,每当绿灯亮起,强烈的推背感总不期而至,拐弯时又能复习一下离心力的小常识,综合起来,这项运动与祖国摇煤球或筛元宵的工艺非常相像。在街上走一会儿就能明白,其实英国人都是这么疯魔着开车的。而警车也都飞得很低,通常只能远远听到它那急促的警报声,等你意识到它过来了,其实它早已开过去了,详情请参考吕克·贝松的电影《TAXI》系列,在伦敦街头,每辆警车里都坐着一个丹尼尔。最令人惊异之处在于,在后来的每一天里,无论白天如过江之鲫般的车流中,还是此类晚上昏暗的街灯下,俺从没在城里见过哪怕一起轻微的车辆剐蹭事故。一边感叹伦敦司机在这黑暗钢筋水泥森林中的方向感,一边享受着“丛林鼠”的刺激,一边竭力稳住相机拍照……俺正忙乎着,司机突然说话了:“能再给我看一下旅馆地址么……”趁着等绿灯的间隙,他接过地址仔细端详,俺不禁追问道:“要地图么?”司机先生非常职业地摇摇头,然后低头操作起来,俺透过玻璃隔板仔细一看,排挡上方有个小屏幕……呃,GPS。那么,是谁说伦敦出租车司机都是认路专家来着???说到这里,还要扯扯英国的邮政编码。英国邮编之复杂号称世界之最,但麻烦自有麻烦的收获,城中的道路只要稍具规模就能分到一个专属邮编,比如那个晚上俺要投宿的Crestfield Hotel,邮编是WC1H 8AT。此时你可以打开,输入“WC1H 8AT”搜索,伦敦的Crestfield街便会立刻出现在面前。这样的邮编系统无疑是GPS使用者的福音,没有手机的英国人在给朋友发短信时,都是在钻天猴上绑一个GPS,输入邮编再点着药捻儿就安心回屋喝茶了。有关英国邮编的进一步信息,请到以下地址浏览:看着GPS上给出了行驶建议,司机和俺都轻松多了。又不知转过几条街,车子在路边缓缓停下,沿着司机的手指望去,Crestfield Hotel的霓虹灯招牌就在路边。Crestfield Hotel 800) this.width=800'/>站在旅馆门前,突然看到这条路尽头街对面建筑上的大字——“King's Cross”。这家旅馆的位置实在是太好了,距离King's Cross火车站最多100米,提前一刻钟出门去坐车就来得及,即便是初次去邻近的Euston车站,提前四十分钟也足够了。此时已是凌晨1:30,好在这是一家可以24小时入住的旅馆。在前台出示事先打印好的Voucher,简单地登个记,就可以拿着钥匙去房间了。接待员说早餐时间是7点到9点,但俺6点一过就得出门,没有占到便宜的心情,是沉痛的。旅馆房间在后院的楼里,找来找去,俺的50A号房不上不下地就在二楼通往三楼的楼梯拐角。拿钥匙打开门,面前又是两道门,经过探索,正面的是第二道房门,右手边是洗手间的门。两道房门闭门器的力量都很大,一松手门就会马上关闭。后来发现,英国至少90%的房门上都会有个牌子——“防火门,严格注意保持关闭”。一道道防火门把建筑隔成很多小空间,万一发生火警,可以有效防止烟雾和火势蔓延。此外,,建筑一般还都有遇到火警时备用的后门。推开第二道房门,眼前这房间小得实在让人意外,以至于站在任何一个角落都没办法按照正常视角拍下房间内的景物。但再细看一遍,旅馆应有的设施这里都有,而且干净整洁,配色舒服,对于以户外活动为主的旅人来说已经足够了。 800) this.width=800'/>一切收拾停当,关灯前看了一下表——2:25。伦敦的第一夜很短促,闹钟将在4:40响起。10月22日交通消费: 希思罗机场到Egham出租车:60镑 Egham到伦敦火车:7.1镑 滑铁卢机场到Crestfield旅馆出租车:12.5镑 Tips:根据俺的经历,英国各地50镑价位的旅馆(不是青年旅馆),设施配备一般不低于与我国二星级酒店标准间,有的能达到三星甚至更高水准。房间面积紧凑,内有电视、淋浴及卫生间,有毛巾、浴巾、小香皂、洗发液,有茶杯、电开水壶、免费的袋泡茶和三合一速溶咖啡,但没有一次性拖鞋;有免费早餐,有的旅馆提供自助欧陆早餐,有的旅馆按份提供英式早餐。 俺订房使用的是这个网站:各方面服务很周到,有中文服务,第一次使用需要简单注册一下。 详细图文请见:或
llbm1234 于
22:55:39 编辑
----------------------------------------
欢迎光临我的博客:
写得很有趣。PP多多益善啊,估计楼主会担心粮票的问题了。
----------------------------------------
五彩斑斓海豚曾经在钱塘江戏过潮水,在清凉峰抓过麋鹿,在千岛湖钓过老鳖。平时喜欢游泳、爬山、旅行。
很详细,实用占个位置先。赞!可惜没分了周六去缅甸了只能回来再加了。
llbm1234 wrote:  需要注意的是,廉价航班的机上餐饮和行李托运都要单独付钱,不过每位旅客可以免费自行携带一件不超过20公斤的行李上飞机,所以这也就不是什么问题了。那啥,EASYJET的手提行李只有尺寸要求,只要你提得动,不限重,原文如下:Save where the limits set locally are more restrictive, passengers are permitted one standard piece of hand baggage to a volume limit of 55x40x20 no weight restriction applies within reasonable limits — i.e. a passenger must be able to place the piece of luggage safely in the overhead storage bins without assistance.RYANAIR则是15公斤手提。另,飞机上的照片发两张意思意思就好了。我上次碰见一个说自己去南极的,结果跟他的帖子跟了4页,还在发飞机照。。。晕到爆。
五彩斑斓海豚 wrote:写得很有趣。PP多多益善啊,估计楼主会担心粮票的问题了。楼主好像是外链的图片。
谢谢各位朋友的支持和指正,用的的确是外链图库 从4:40开始,俺与闹钟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5:30,它赢了……洗漱完毕,6点5分交钥匙离开了旅馆。Google Map教导我们说,Crestfield旅馆距Euston火车站0.6英里,步行大约需要12分钟,旅馆的接待员也说走着去只要一刻钟。作为一个貌似珍惜时间的人,俺认为6:35到达Euston火车站足矣,反正进了站也不用爬上爬下地过天桥地道啥的。于是6:10来到King's Cross火车站门前的时候,俺决定去游玩来到英国后的第一个景点。俺到英国后的第一个景点到了。墙下嵌着一辆行李手推车的车头,看来有时英国人并不像传说的那样刻板 800) this.width=800'/>从进站到再次回到马路上,用掉大约10分钟,然后就得全速前进了。手中拿着打印好的Google地图边走边看,大约在6:35顺利来到Euston火车站候车大厅。指示牌上写得明白,6:46开往格拉斯哥的火车在6站台。已经无奈地舍弃了旅馆提供的早餐,俺也不想和压缩饼干一起度过在英国的第一个早晨,好在还有几分钟可以买早餐。一个培根热狗、一杯咖啡,还有俺,在开车前两三分钟及时登上了火车。无独有偶,这火车也属于维珍集团,英国铁路的线路经营权归国有公司,而客货运输的特许经营权则被拍卖给私人企业,所以俺才有机会下了维珍飞机又上维珍火车。火车票是从北京出发前就在网上订好的。取票方式有好几种,既可以自己到火车站售票机上输入密码去打印,也可以在网上留个地址给免费快递到家里,不过在售票机打印的时候需要插入订票时用的信用卡,为了避免出现售票机不认我国信用卡的情况,俺订票时留了Sunny家的地址,转天她就收到了火车票。至于国外地址是不是可以快递,俺没有专门研究。 800) this.width=800'/>去苏格兰的主要目的是深入远古冰川刻画出的高地风景,此外,自然要尽量多地感受一下这片土地上的生活。这次高地游的起点和终点都是爱丁堡。制定行程的时候,经过一番东挪西凑,俺得以在抵达这个首府城市之前先到苏格兰的第一大城市格拉斯哥转一圈儿。格拉斯哥(Glasgow),这个名字不但上口而且似乎别有些韵味,起码,比哥斯拉温柔多了……要欣赏英格兰到苏格兰一线的秋景,火车自然是首选。5个小时里,吃早餐,确定一下在格拉斯哥和爱丁堡的详细行程,行摄沿途风景,小睡片刻——俺这唯一一次长途火车旅程中的活动内容还是蛮丰富的嘛。 800) this.width=800'/>低垂的阴云、泛黄的树木、蓬乱的道边蒿草,火车一路高速穿过暮秋开往冬天。这天正值霜降,气温虽不甚低但列车上已经暖气大开,穿着T恤感受窗外的一派萧瑟倒也非常惬意。举目望去,原野上不多的庄稼早已收割完毕,到处散落着打好的草滚,很多土地都已翻过等待耕种。只有大片的牧场还在与大自然抗争,牛羊在青葱的草地上边悠闲踱步边匆忙低头进食,很少抬头看看四周,更无视掠过的火车。儒勒·凡尔纳曾在31岁时写过一本旅行记式的小说《英格兰和苏格兰旅行记》。在这本不甚出名的书中,两个法国人——雅克与乔纳森——于1859年8月从波尔多搭船起航,登陆利物浦,然后转火车进入了苏格兰。这二位的视角显然就是凡尔纳的态度,他们既对英国工业之发达赞叹不已,又被当时工人阶级生活之极端困苦所震惊。当然,一些与法国迥异的风俗以及高地壮丽的自然风光也都是他们关注的重点。最后,他们也没忘记时时用法国式的尖刻对英格兰和苏格兰的城市风貌做出评价。旅行是一种经历、一种自我教育,同时它也是一种回忆,去回忆那些我们遗憾地或者幸运地没能亲身体验的世间种种。从这个意义上说,凡尔纳是后世旅行者永远的旅伴。他的书在上手时通常多少可能有些不那么引人入胜,但只有这样你才更能对之后的欲罢不能体会深刻。他笔下那些极度纯真善良的主人公总是能在历经劫难后战胜阴险狡诈得露骨的反派,总是能经受住大自然的反复考验成为最终的强者,或者总是能在周游世界后找到真正的幸福。在凡尔纳的书中,一个个平凡的英雄总是在脚踏实地地书写神话,他们永远不会让你遭遇失望和沮丧。而真正令人沮丧的是,在更加需要这些英雄的年纪里,凡尔纳的书总是一纸难求,如今他的著作版本林立,俺却已学会了为现实感叹。不过,与以前相比,俺现在总算多了些亲自上路的机会。 800) this.width=800'/>雅克与乔纳森的倒霉之处在于,在他们28天的旅程中,有17天用来在波尔多等开船,4天渡海,真正花在不列颠的时间只有一周。那个时代虽已经有了火车和汽船,但道路与航路远不如今天丰富密集,所以他们在苏格兰留下的足迹不曾离开格拉斯哥和爱丁堡太远。与俺的见闻相比,这两个旅行者短促旅程的观感更靠近工业革命,两相对照,倒能看出些不列颠群岛150年来的变与未变。他们陪着俺,俺陪着列位,三伙儿人互相陪着……很好,三陪游英伦。不过,总归是青出于蓝胜于绿,比他俩强的是,咱们回头还能去北爱尔兰瞅瞅。英格兰与苏格兰之间有两条铁路相连,东海岸与西海岸各一条。雅克与乔纳森在英格兰西部港口城市利物浦登上火车,自然是沿西海岸进入苏格兰。从伦敦出发的这趟维珍列车一路偏西向北,终于在利物浦与曼彻斯特之间与这两个法国人的火车会合了。 800) this.width=800'/>车到半途,久已密布的云层终于忍不住了。从星星点点飘洒的雨滴,到随风猛力拍打车窗的雨线,这场英伦秋雨断断续续直到午夜都没有停。实际上,在英国的十七八天里,完全没有雨的日子仅有两天而已。卡莱尔(Carlisle),英格兰最靠近西北角的大车站,从这里再向北15公里即进入苏格兰。这个地方的特殊意义在于,它是古罗马哈德良长城(Hadrian's Wall)的西端起点,这道长墙向东绵延大约120公里,在东海岸的纽卡斯尔(Newcastle)结束。大家对哈德良同学是不陌生的,雅典卫城下面那个拱门以及不远处的哈德良图书馆都是为他而建。在英国真正成为英国之前,不列颠群岛的很大一部分曾在古罗马帝国的疆域内。不过,无论古罗马军人怎么彪悍有力,他们竟然打不过原始人一般的苏格兰土著居民。最终哈德良于公元122年下令修筑了这道长城,以便保住古罗马帝国在英格兰的已有成果,挡住苏格兰Picts人的反击。同时,耗时10年完成的哈德良长城也是当时古罗马帝国边界的最北方。1987年,哈德良长城成为世界遗产,但此行实在是没有时间下车去看看了。进入苏格兰,窗外的景致与此前沿途并无不同,因为过了格拉斯哥再往北才是高地,之南仍是大片的丘陵与河谷平原。火车走走停停,11:50准时驶入格拉斯哥中央火车站。穿过候车大厅来到出口,外面雨下得正欢,但这完全不妨碍马上去投宿,因为早已订好的Quality旅馆与中央火车站仅一墙之隔。 800) this.width=800'/>途中火车视频片断:详细图文请见:或
----------------------------------------
欢迎光临我的博客:
帮LZ补充一下,国内信用卡可以在TICKET MACHINE上取票的。
找到旅馆很容易,比入住容易。本打算把行李放下然后出去吃东西再开逛,但前台服务生说check in的开始时间是14:00。路上的每一分钟都是宝贵的,于是俺决定逛回来后再check in,而行李可以寄存在旅馆前台。雨还在下 800) this.width=800'/>俺格拉斯哥游的第一站是乔治广场(George Square),这里不但是城中的名胜之一,同时也是环城观光车的始发站。与我国的城市相比,这个英国第三大城市实在算不得大,不过它的主要景点都沿着克莱德河(River Clyde)北岸向东西方向展开,所以在赶时间的情况下搭个车还是必要的。格拉斯哥城市观光车提供的服务叫作Hop on-Hop off,买一张车票在48小时内可以不限次数地在各站上下。这家的连锁业务遍及欧美,在亚非的个别城市也有。用过的车票不妨留着,因为下次再买Hop on-Hop off车票时可以凭旧票打九折。乔治广场,迎面建筑是市政厅 800) this.width=800'/>乔治广场的名字来自英王乔治三世,他是维多利亚女王的爷爷。在英王中,乔治三世的在位时间仅少于孙女。当政时间长,经历的事也就多——他见证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看到了拿破仑的崛起;他手下的纳尔逊将军在特拉法加海战中彻底打败了拿破仑军队,从此也打消了拿破仑进军英国的念头;他曾在1793年派马尔嘎尼率使团到承德避暑山庄参加乾隆的八十大寿庆典;他在位的最后10年陷入了永久性精神失常状态,所以不知道拿破仑被流放的结局,同时这位赢家也比拿破仑早一年离开了人世。据说乔治三世是一个节俭朴实的人,因此也受到臣民的爱戴。但其人生中最大的一个失误是没看透北美殖民地发生的社会变革,正是他采取的强硬镇压政策最终导致了北美殖民地的独立。18世纪末期,英国一半以上的烟草贸易都集中在克莱德河地区,而北美殖民地的独立让格拉斯哥的烟草进口商蒙受了重大损失。乔治广场建于1781年,当时本打算在广场中心树立一尊乔治三世的塑像,但在大烟草商的反对声中,这塑像最终也没立起来。1837年,广场中心竖起了苏格兰大作家沃尔特·司各特的塑像。除了站在20多米高处的司各特爵士以外,广场上还分散着很多英国各界名人的塑像。最重要的大概要算西侧的青年维多利亚女王像,这也是迄今唯一一座她的骑马像。以司各特塑像为中心,广场东侧对称树立着的是一座纪念碑,它最初于1922年建成,用来纪念在一战战场上丧生的格拉斯哥人,此后翻建时又加入了对格拉斯哥二战战死者的纪念内容。著名诗人罗伯特·彭斯,他最著名的作品是 800) this.width=800'/>小雨还在下着,眼前的一切都湿漉漉的,来自各个方向的人们从广场上匆匆而过,只有俺不紧不慢地溜达。低沉的灰色天空下,广场东侧市政厅门口飘扬的蓝色白十字圣安德鲁斯旗发散着格外的生机,而停靠在北侧路边的大红色Hop on-Hop off巴士简直可以称得上惊艳了。绕场一周后还不忙上车,不妨先去广场南面的旅游服务中心(i)要份地图瞅瞅。接过热情温和的接待员递过的地图一看,原来是Hop on-Hop off巴士的站点导览图,21个车站覆盖了克莱德河北岸的主要景点。除了圣诞节和之后一天以外,Hop on-Hop off巴士全年运营,可以在i买票,也可以在巴士门口买票,不同季节的首末车时间不同,平均15-20分钟发一趟车,一圈儿转下来耗时80分钟。Hop on-Hop off巴士线路图(网上图片) 800) this.width=800'/>这个下午的计划是看完城区西部的主要景点,所以准备在第12站克莱德音乐厅(Clyde Auditorium)下车,然后去河对岸的格拉斯哥科学中心(Glasgow Science Centre),路过码头边的大帆船(the Tall Ship at Glasgow Harbour)去看Kelvingrove艺术画廊与博物馆(the Kelvingrove Art Gallery and Museum)和交通博物馆(the Museum of Trans),最后看过格拉斯哥大学之后在第14站上车返回。上车不久车就开了,连俺一共三个乘客。随车讲解员干脆放弃了麦克风直接到二层车厢来坐在了我们后面。她的大多数解说俺都听不懂,但至少可以咨询一下俺下车后的前进路径。她说这几个地方之间的距离都不算太远,而且不必沿着Hop on-Hop off巴士的路线走,在大帆船附近有个螺旋状过街天桥,从那里去Kelvingrove博物馆是最近的。她怕俺听不懂,说到天桥时还特意比划出一个螺旋形状,所以说,语言障碍不会构成自助游过程中的障碍。行车的路线是先到城东绕个小圈儿,然后再次经过乔治广场去城西绕大圈儿,于是俺也就顺便预习了一下转天上午要去城东看的景致。而今格拉斯哥的名气似乎没有利物浦、曼彻斯特那么响亮,不过从人口数量角度说,它是仅次于伦敦和爱丁堡的英国第三大城市。生活在格拉斯哥地区的居民超过230万人,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苏格兰总人口的40%。当年,格拉斯哥还曾是大英帝国的第二大城市。1870年时,全世界超过1/4的火车头和占全英国海运总吨位一半的船舶都产自这里,大批来自美洲的烟草、棉花和糖也从这里上岸,同时它还是纺织、机械和钢铁制造重镇。不过,成为工业革命时代的明星是要付出代价的。18世纪初,丹尼尔·笛福在他的穿越不列颠群岛游记中,称格拉斯哥是除伦敦之外最干净、漂亮的城市。但当雅克与乔纳森于1859年来到此地后,看到的却是被燃煤的烟雾熏成黑色的宏伟公共建筑以及黑色的河水。直到1956年清洁空气法案通过之后,这些房子的外墙才重新露出红色或金色砂岩的本色。20世纪格拉斯哥的发展起起落落,既经历了一战带来的萧条,也因二战的爆发而再次繁荣。1960年以后,随着德、日的经济复兴,格拉斯哥走上了衰落的漫漫长路。虽说今天的格拉斯哥正在由老工业城市向新兴文化旅游城市蜕变,但或许是天气原因,在巴士上见到的街景似乎还是映衬着凡尔纳的评语“尽显一座工业城市的诗意贫乏的特征”。有资料说格拉斯哥面临着城市区域发展不均衡的问题,确实如此,城市东部的建筑明显比西部古老,而社区的发展程度似乎也落后于后者。城东的老建筑比例很大 800) this.width=800'/>但浮光掠影所得的感想肯定是片面的。从1980年代初开始,格拉斯哥的经济已经凭借着商业服务、金融和旅游业的发展而开始复苏。这座一度落伍的城市于1990年被评为“欧洲文化之都”,如今这里是全世界最安全的50个城市之一,也是Lonely Planet推荐的世界十大旅游城市。这些名头都并不是随便得来的——格拉斯哥米切尔图书馆是欧洲最大的公共图书馆之一;BBC的苏格兰总部设在克莱德河畔;大多数苏格兰的国家级音乐、戏剧团体的总部都设在此地;格拉斯哥大学是英国最古老且规模最大的大学之一,除此之外这里还有四所大学和大批学院,有近17万学生在这里学习生活。苏格兰境内得到欧足联认可的两座五星级足球场也都在格拉斯哥,其中汉普顿公园球场还是苏格兰队的主场。而将格拉斯哥与中国观众紧密联系起来的是台球,从2008年起,斯诺克巡回赛之一的皇家钟表大奖赛移师格拉斯哥会展中心。就在俺到这里的前五天,丁同学被希金斯挡在了四强大门外,中国球员也就此全部出局……当然,历数格拉斯哥的文体名胜对俺这个匆匆过客毫无用处,俺只能停留不到27小时,只能有选择地转转。不知道Lonely Planet的评价标准是什么,或许这个星球上值得一游的首都城市加在一起都不只10个。但如今回头看来,格拉斯哥确实是一个值得外乡人好好呆上几天的地方。在古凯尔特语中,Glasgow的意思是Green Hollow,所以除了工业时代的辉煌和仍在继续的复兴,这里也从不缺少来自大自然的绿色,苏格兰最大的湖泊罗蒙湖(Loch Lomond)距离城市也不足1小时车程。观光车开进一个公园里面兜一圈儿,大水池后面的红色建筑是“人民宫”(People’s Palace),如今里面是博物馆,介绍从12世纪至今格拉斯哥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800) this.width=800'/>最遗憾的,是没能到东南城外一小时车程的新拉纳克(New Larnak)去看看,那是一个建于18世纪晚期的棉纺织工业中心。更大的意义在于,新拉纳克是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将他的思想付诸于行动的地方。他用生产所得利润进行社会和教育方面的改革,不断缩短工人劳动时间,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村里建起了名为“新和谐公社”的学校,同时还提供免费医疗。翻翻我们的日历,那是清嘉庆、道光年间,我国人民正在拥有着世界领先的生活水平,但也正准备着开始落后于欧洲。下车地点 800) this.width=800'/>巴士很快来到了音乐厅门外,雨总算不下了,但此时河边风力巨大,迎风的人们都在奋力前行,顺风的人们则一溜儿小跑。音乐厅没有开门,旁边的建筑是看起来热热闹闹的会展中心。进去一看,几个展厅都有活动,其中一个类似于创意市集。时间并不富裕,但俺还是决定去体验一下当地人赶集的感觉,进去才发现这里主打圣诞饰品原材料。离圣诞节还有两个月呢,人们已经在各摊位前饶有兴致地选择制作圣诞卡、装饰圣诞树和圣诞餐桌的各种东西。这些东西与俺实在是不大相干,正在为6.5镑门票钱心疼不已,出门时却被工作人员告知拿这票还能去逛对门的一个展厅。那个展厅就有意思多了,每个摊位的货品基本上都是摊主的劳动成果,有绘画雕塑等原创艺术品,有手工制作仅此一件的项链手镯等饰品,有限量版的服装毛衣和帽子,还有果酱、蜂蜜等食品。 800) this.width=800'/>大家在这个有吃有玩的集市里不紧不慢地逛着,但俺必须走人了。从暖和的会展中心出来,投身冷风呼号的克莱德河畔,小雨又开始了。经过千禧桥走进科学中心,看介绍才发现这里更适合高中生以下年龄层的同学们来玩,俺实在没时间装嫩,看看它的钛金属外壳就可以了。在克莱德河畔远望格拉斯哥科学中心,从左到右依次是IMAX影院、科学中心、格拉斯哥塔。127米高的格拉斯哥塔是苏格兰最高的塔,从根部开始可以360度旋转 800) this.width=800'/>重回北岸向西走,经过大帆船后果然看到一座有螺旋状引桥的过街天桥。走在桥上,密集的大雨点突然砸下来,雨伞在大风中飘飘欲飞,此时连帽夹克的优势就得到了完美展现。后来几天走下来发现,在大雨小雨中满不在乎地揣兜儿漫步,利用走进室内的时间让外衣晾干,然后再出去弄湿,这似乎就是苏格兰人的日常生活内容之一。满不在乎地冒雨过桥,向一个穿连帽绒衣满不在乎地闷头赶路的小伙子问了下路,拐过几个街角面前如期出现一片满不在乎的绿地,红色外墙的Kelvingrove艺术画廊与博物馆就满不在乎地矗立在那里。Kelvingrove艺术画廊与博物馆 800) this.width=800'/>Hop on-Hop off观光车上视频片断:详细图文请见:1.
llbm1234 于
19:52:43 编辑
----------------------------------------
欢迎光临我的博客:
谢谢“青蔷天”的补充 Kelvingrove公园里的这座红色建筑看上去规模并不大,网上资料和导游书中的相关介绍也仅寥寥数语。但只有参观之后你才会明白,所有在战略上对Kelvingrove美术馆及博物馆有所忽视的态度都是危险的,而进去随便转一圈儿就出来的战术也是注定要失败的。wiki上的一句话颇为中肯:“它是全苏格兰最具吸引力的博物馆,也是英国境内除伦敦之外参观人数最多的博物馆。”这馆中陈列品的种类之庞杂不免有些匪夷所思,简单地说大致可以分为与人有关的和与人无关的两种。前者比如说苏格兰人类社会发展史、格拉斯哥人文历史、人类历史上的冷兵器、荷兰、法国、德国、意大利等欧陆国家的绘画雕塑艺术等等,后者则包括一些矿物标本、动植物化石、天文学模型等等。俺看它,它也看俺——馆内墙上的一个多媒体艺术装置 800) this.width=800'/>楼上楼下各个展厅大致走过来,参观者便已很自然地在人文、艺术、科技、自然、历史等诸领域跳跃了一番。也许有的人会对这种什么都有一点儿但又不够多的博物馆不大适应,但至少对于格拉斯哥乃至苏格兰地区的孩子来说,这样的综艺博物馆真是太好了。他们在小小年纪就能这么容易地看到尽量多的东西,慢慢就会发现自己对什么更感兴趣,然后便可以更专注地去看那些分类更细的专业博物馆,这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意味着什么自然是不言而喻的。在二楼俯瞰“Life” 展厅 800) this.width=800'/>英国人非常重视博物馆教育,有人说博物馆在英国的社会地位已经超过了教堂。1997年布莱尔领导的新工党执政之后,免费开放博物馆和展览馆成为其履行“建设一个更美好的英国”的承诺的具体行动。免费参观自然更加有利于文化的传播普及,有利于英国青少年的成长。也因为这一举措,俺们这些囊中羞涩的海外游客的压力也减轻了不少。比较一下卢浮宫售票处前总是长长的人流和随便进出的大英博物馆,倒不知哪个国家更浪漫一些。犀牛标本正下方有个小盒,上写……牛黄清心丸,北京同仁堂制药厂 800) this.width=800'/>很惭愧,这么多姿多采的博物馆,俺只呆了一小时。细细品味是谈不到的,可能连匆匆浏览都算不上,唯一能做的只是尽可能多地把喜欢的展品拍下来。经过那些在展柜前和爸爸妈妈边看边讨论、在电脑前慢慢翻看博物馆指南的小朋友们身边的,是一个上车睡觉、下车撒尿、景点拍照的中国人。自助游也混成这样,真是悲哀。从不睡觉又不撒尿的同学请举手,大家尽情地BS俺吧……至于拍照,这可能是尽量放大旅行收获的最佳办法,特别是对于俺这样记性不好的人来说。如果没有现在你看到的这些图片,俺实在是说不清那些曾让当时的自己或惊奇或感动或赞赏的细节了,是摄影让俺有机会从始至终能感觉到那些美好,甚至再传播出去。这一趟旅程走下来,感觉英国人在博物馆布展方面既注重全面到位,又重视细节处理。关于全面,这并不是第一次看到,起码卢浮宫搜罗展品时的不遗余力绝不逊于大英博物馆。而对细节的重视和切入点的巧妙寻求,则是此番感受得更为突出。博物馆二楼有一个专题展厅叫“历史发现中心”(History Discovery Centre),里面展出的是几个人类社会生活的片段,包括青铜时代、古埃及、维多利亚时代、1100年到1300年秘鲁Chimu人(南美印第安人的一支,居住在秘鲁北部)以及18世纪苏格兰高地人的生活,以及今天的格拉斯哥青少年对未来人们的寄语。除此之外,这里还有个专题展室,里面的展品都来自一个名叫玛格丽特·哈特金森(Margaret Hutchison)的小女孩。玛格丽特生于一战结束那年,住在格拉斯哥Maryhill地区,长到7岁便不幸在一次手术后夭折。后来她妈妈把她的所有生活用品集中到一起捐给了博物馆,于是我们今天才有机会看到20世纪20年代一个普通英国小孩的真实生活和那时格拉斯哥人的基本生活风貌。玛格丽特的毛线外套、手套和皮鞋,现在英国7岁小女孩的平均身高是1.25m,80多年前的孩子显然没这么高 800) this.width=800'/>另一个独具匠心的专题就是“冲突与征服”(Conflict and Consequence)了,这也是Kelvingrove美术馆及博物馆的王牌之一。展品包括来自各个文明有代表性的冷兵器、盔甲、战旗、大英帝国的士兵从世界各地搜罗来的战争纪念品,以及1568年发生在格拉斯哥以南,决定了苏格兰玛丽女王命运的Langside之战的史实展示和对纳粹大屠杀的反思。在这里,策展者再次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来表现战争对个人的影响。几个展馆中陈列着二战期间一个名叫James Keith Gorrie的海军士兵的个人生活用具和他在战争期间及战后与亲友的一些通信。每件冷兵器或铠甲的设计都有来自自然界的灵感 800) this.width=800'/>苏格兰玛丽女王于1568年逃出被软禁的列文湖城堡后向约翰·麦斯威尔爵士求助的信,签名来自玛丽本人,信件内容是别人代写的 800) this.width=800'/>苏格兰阿伯丁郡出土的公元前年制造的石球,至今无人知道它们的确切用途。也许是当时人们在漫漫冬夜中用来打发时间的无心之作吧? 800) this.width=800'/>《亚历山大·瑞德的肖像》,梵高,1887年。1887年,年轻的格拉斯哥画商亚历山大·瑞德曾在巴黎与梵高在一个公寓中同住了几个月,这幅画便画于那时。 800) this.width=800'/>《View of Ventimiglia》,克劳德·莫奈,1884年 800) this.width=800'/>《Ostre Anlaeg Park,Copenhagen》,保罗·高更,1885年 800) this.width=800'/>快四点的时候,无奈地离开博物馆。回头一看,发现走出的这个才是正门。实际上,与俺殊途同归的参观者绝非三五个,因为一直以来就有个说法——设计者把博物馆的朝向弄反了。人们一般都是从大街上进博物馆,但这建筑的正门却朝着公园里边。Kelvingrove美术馆及博物馆的设计方案来自两个伦敦的建筑设计师,他们提出的西班牙巴洛克式设计方案于1892年中标。像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和大宫、小宫一样,1901年Kelvingrove美术馆及博物馆落成开放时,它是格拉斯哥国际博览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是维多利亚时代末期,英国人的民族自豪感正值顶峰,通过办国际博览会来展现实力也是欧洲列强的常规做法。如今,最近的国际性博览会就在明年,自豪吧,同志们,尽情地豪吧。进入21世纪,博物馆曾关门整修三年,日,伊丽莎白二世为其重张开幕剪彩,这边才是正门 800) this.width=800'/>下一个目标,是交通博物馆。详细图文请见: 或
llbm1234 于
02:20:53 编辑
----------------------------------------
欢迎光临我的博客:
差十分四点,放学了 800) this.width=800'/>交通博物馆(Museum of Transport)位于Kelvin河畔,离综艺博物馆很近。冒着小雨拐过几个街角,这座貌不惊人的红色建筑便出现在眼前。拐过几个街角,60码外就是博物馆正门 800) this.width=800'/>经过一个小门,里面有一对夫妇带着两个孩子在等电梯,向他们询问交通博物馆的入口在哪儿,他们回答说这电梯就是。忘了这博物馆有几层,因为里面的空间并没有很明确的楼层分割,总之小小的电梯很快到达顶层。门开了,全英国轮子密度最高的地方出现在面前。最先看到的是汽车的鼻祖。于年期间制造的奔驰单缸汽车,量产4000辆,每辆售价125英镑。19世纪70年代,伦敦男性职员的年薪约为100英镑。 800) this.width=800'/>轮子无疑是人类最古老、最重要的发明之一,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快地将自己和更多的货物运输到更远的地方。在速度方面,轮子显然比腿更有效率,不过为什么动物都没有进化出轮子呢?初中时看过的一篇文章解释说,一是因为在有人和轮子之前,这世上本没有路,而在沙漠和雪原上,轮子反而不如腿好用;而是因为大自然很难处理神经、血管等系统与轮轴结构之间的矛盾。奥斯汀J40 Pedal Car。1949年,南威尔士建成了一家由政府资助的汽车制造厂,工人全都是患上尘肺病的原煤矿工人。这家工厂生产的J40 Pedal Car按照真车比例缩小,用途是向孩子们传授道路安全知识等等,33磅的售价相当于当时一个成年男子2-3周的工资收入。 800) this.width=800'/>看右边远处,运输工具的种类还是很丰富的 800) this.width=800'/>格拉斯哥交通博物馆建于1927年,1987年才搬到如今这个叫作开尔文厅(Kelvin Hall)的地方,展品主要是水陆路交通工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里其实是一个看上去有些单调的交通工具大仓库,孩子们来得话可能看一会儿就腻了,倒是不同年龄段的大人更可以从这里找到些过往生活的痕迹,感叹一下人类社会的发展,最受欢迎的莫过于那个复原了1930年代格拉斯哥开尔文街风貌的展厅。1930年代格拉斯哥Kelvin街的原貌 800) this.width=800'/>1930年代Kelvin街的地铁站,格拉斯哥的地铁于1896年12月开通,是继伦敦和布达佩斯之后全世界第三条地铁。不过由于格拉斯哥的地质条件所限,至今地铁也只有一条不太长的环线 800) this.width=800'/>一个主要的展厅,主要展出各种公交、消防、警用等各种公用车辆 800) this.width=800'/>另一个以家用车为主的汽车展厅 800) this.width=800'/>著名的福特T型车,1915年款,4缸2.9升发动机,最高时速45英里,1925年售价260磅 800) this.width=800'/>1980年代早期的机场行李安检仪 800) this.width=800'/>很多人认为世界上第一辆带脚踏板的自行车是苏格兰铁匠Kirkpatrick Macmillan于1839年发明的。因为这个发明速度和危险性并存,人们称他为“轮子上的魔鬼” 800) this.width=800'/>航海展馆里有众多反映格拉斯哥海运史的展品 800) this.width=800'/>回头看看交通博物馆的正门 800) this.width=800'/>大家现在再去格拉斯哥的时候,很可能已经看不到这座交通博物馆了,因为位于克莱德河与开尔文河交汇处的新馆预计于今年春季正式开业。新馆中的展品数量将达到2600件,是旧址中数量的两倍,除了大受欢迎的1930年代开尔文街展厅得到保留以外,还会新建至少两个综合展现年格拉斯哥城市街道景观的展厅。新馆耗资6000万英镑(网上图片) 800) this.width=800'/>详细图文请见: 或
----------------------------------------
欢迎光临我的博客:
交通博物馆门前的开尔文河 800) this.width=800'/>走出交通博物馆已是16:15,面前的开尔文河水势汹涌,格拉斯哥大学的主楼掩映在对岸秋意十足的树丛里。似乎近在咫尺的校园其实也不好找,因为没有耗资几百万的壮美校门作地标,所以一不留神就会走过了。看着街上比例越来越高的年轻人,大学明显就在跟前了。此时马路对面一个小门映入眼帘,门上方写着“University of Glasgow”,那个有着550多年历史的地方就在里面。小小的校门 800) this.width=800'/>1410年,苏格兰人创立了自己的第一所大学——圣·安德鲁斯大学(University of St Andrews)。为了让苏格兰有两所大学以便与牛津剑桥媲美,来自苏格兰的英王詹姆士二世向罗马教皇尼古拉五世建议再办一所大学。1451年,教皇下达敕令建立了附属于格拉斯哥大教堂的格拉斯哥大学,而这也是英语世界中第四古老的大学。大学建立之初,教学场地就在格拉斯哥大教堂,后来随着教学规模的扩大几经辗转,主校区于1870年搬到了现在这个Gilmorehill地区。校内 800) this.width=800'/>如今格拉斯哥大学的教学质量已位居英国大学的前十位,同时也是苏格兰唯一一所专业覆盖全面的综合性大学。在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发布的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格拉斯哥大学光荣地与上海交通大学一起排在第102名。在校园里逗留的时间不长,但看到的明显来自国内的留学生并不少。只是,作为一个匆匆的观光客,俺没好意思与这些学问人打招呼。楼里是物理科学与工程系、生物医学系副主任办公室 800) this.width=800'/>对参观者来说,格拉斯哥大学并不是只有校园和教学楼可看,因为这里还有苏格兰最古老的公共博物馆——“Hunterian博物馆及美术馆”。Hunterian这个名字来自这所大学的校友William Hunter,他是著名的解剖学家和医生,大家在google图片搜索中输入William Hunter即可找到他那最著名的作品——“产妇解剖图”。除本职工作以外,William Hunter还是一个硬币和书籍的收藏爱好者。1770年,他在格拉斯哥盖了一座房子用于展示他在职业生涯内外的各种藏品,这就是Hunterian博物馆及美术馆的前身。1807年,Hunterian博物馆及美术馆正式开放,其中的“Hunterian博物馆”的展品包括地质学、动植物学、解剖学、考古学、人种学的各种标本资料、各种科学仪器,以及William Hunter收藏的硬币和奖牌等等;“动物学博物馆”保存着格拉斯哥大学绝大部分用于研究和教学的动物学资料和标本,其中有些也是来自William Hunter的收藏;“Hunterian美术馆”展出着格拉斯哥大学收藏的各种画作。Hunterian博物馆 800) this.width=800'/>除了以上三个地方,在大学图书馆旁边还有一个名叫“Mackintosh House”的地方值得一看。Charles Rennie Mackintosh是苏格兰著名的建筑设计师和水彩画家,他的很多画作就保存在Hunterian画廊中,而他更多的作品则散布在格拉斯哥全城。20世纪初正值维多利亚时代的末期,那时格拉斯哥的经济发展方兴未艾,城市面貌也因此日新月异。Mackintosh的建筑代表作品主要就集中出现在年之间,其中很多建筑都被保留到了今天,比如开在两条不同街上的两间Willow茶室、中心火车站附近的Lighthouse等等。Willow茶室如今仍在营业,有时间的话去那里坐坐是个很不错的选择。Mackintosh的家原本在格拉斯哥大学附近的南方公园大街,后来由于大学扩建的需要而被纳入了拆迁范围。为了弥补,校方在图书馆旁边的一个建筑里复原了Mackintosh故居,里面的装修和家具陈设完全保持着维多利亚时代的风格。有了Kelvingrove美术馆及博物馆和交通博物馆的参观经验,俺很明智没有企图把Hunterian博物馆及美术馆都逛过来,只要在17点闭馆前能匆匆看看Mackintosh House就很满足了。走进校园,除了浏览路边的建筑之外,一直在注意寻找这个地方,找来找去倒是发现了“游客服务中心”。进去挑了几张明信片,结账的时候向收银员打听如何去Mackintosh House。她很热情地边说比划了一番,看俺还不大明白,又拿出纸来画了个地形图。当然,她得了一个俺衷心送上的小纪念品。彼此都很高兴地挥手道别后,俺面临着选择,左手边是去看哥特式主楼的路,而Mackintosh House在右手边马路对面的校区。经过一番深思热虑,俺还是往右拐了,20世纪初苏格兰人家的陈设似乎更有意思一些。马路对面校区里有了更多现代建筑,图书馆是其中最醒目的,门口聚着一帮学生就着寒风抽烟聊天。图书馆旁边建筑的外墙上挂着脚手架和一面红布,上写“Hunterian美术馆开放&&Mackintosh House关闭”。敢情是赶上Mackintosh House装修了……很好,这下就省心了。再说此时已经17:05,啥馆都看不成了,看看对面校区依然高耸的大学主楼,下一步,还是回旅馆去check in吧。Mackintosh House的外观 800) this.width=800'/>隔着玻璃门瞅瞅图书馆里面 800) this.width=800'/>来到校门外的大学路,这个时间还应该能赶上观光巴士的末班车,但前后转了转都没有它的车站。为了节约时间,直接向在路边等公交车的一位老先生打听。估计是因为他不知道俺有Hop on-Hop off车票,所以告诉俺说,去中央火车站最好的办法是到马路对面的车站去坐44A路公交车。此时再找到观光车站也不一定来得及了,那么,感受一下公交车倒也不错。这是主校门 800) this.width=800'/>公交车站 800) this.width=800'/>等了一会儿,车来了。车票1.4镑,投币不找零。零钱不够,只好忍痛投了1.5镑,然后司机大爷给打印了一张车票。44A来了 800) this.width=800'/>到二楼坐定,小雨又开始飘洒。下班时间路上明显比较拥堵,但借此机会慢慢欣赏一下黄昏中的城市街景也是个惬意的事。估计离中央火车站不远了,俺下到一楼,趁等红灯的时间问司机大爷还有几站,但得到的回答是:你看这么堵,我也没办法啊。估计他是听成了俺要去赶火车吧。此时绿灯亮起,也不好再追问,就自己注意着点儿吧。一站一站开过来,虽然车子开起来时急急忙忙,但停站时无论司机还是上车的人都不着急。车子只有这一个前门,每到一站,下车的人自然是先下去了,对行车站点不熟悉的人在买票之前会仔细地向司机询问,大爷也非常耐心进行解答。上车的人全弄明白之后才会投币或是刷卡,而在此过程中后面冒雨排队等着上车的人没有一个人会不耐烦地催促。于是俺也失去了练习下列英语听力会话的机会——“上不上啊?!”、“干嘛呢!”、“快点儿!”、“不去!”、“不早打听好了!” 800) this.width=800'/>在2007年的一项调查中,格拉斯哥在欧洲交通堵塞最严重的30座城市中位列第七,平均车速是30公里/小时。后来市政当局决定大力发展公交,为了让公交车按时刻表准点运行,他们开发了“一路畅行”(Streamline)公交优先系统。城市8条主要线路上的500多辆公交车上都安装了GPS,城市中另外安装了近250个无线高速移动宽带节点和83个智能接入点,这些设备上安装的天线可以与交通信号灯进行通信,实时掌握交通状况。一旦这些设备发现有某辆公交车有晚点到站的可能,便会立即通知交通控制中心。中心将向市内的将近250个遥控红绿灯发出公交优先指令,为公交车清出一条畅通道路,确保公交车准时到站。 800) this.width=800'/>逐渐地,俺发现路边的建筑越来越低矮,明显是坐过站了,车子正开往郊外。想了想,反正也不赶时间,不如再多坐几站看看郊外的风景。但没过多久,司机大爷在等红灯时无意从反光镜中发现了站在车门附近的俺,他急忙打印出一张票递过来,说你坐过站了,到站马上下车到马路对面的车站去等车,拿这张票就可以免费坐回中央火车站。下车环顾一下,这里已经基本是郊外了,下班出城回家的车子川流不息。拿着大爷给的票顺利上了回城的公交车,这时俺也不想再去欣赏城市另一边的郊外夜景了,于是提前向一位乘车的大妈打听好了在哪里下车。没多久,“中央火车站”站到了,马路斜对面就是Quality旅馆。格拉斯哥公交车上视频片断:详细图文请见: 或
----------------------------------------
欢迎光临我的博客:
19:00再次来到Quality旅馆的前台,顺利地取回寄存行李并办理了入住手续。在P219房简单地安顿下来,却还不能休息。回首吃掉上一个小热狗的往事,那发生在12小时前的英格兰,至于上一顿晚餐,开饭时还没进入英国。没有了火车窗景与博物馆绚烂展品的支撑,俺必须去找点儿物质食粮了。 800) this.width=800'/>中央火车站门前 800) this.width=800'/>站在飘着小雨的街上,湿润的地面反射着街灯的光亮,虽然感觉依然不够明亮,但空气却因此更加清凉透明。火车站周边行人不多不少,公交车站聚着很多等着回家的人,人们表情安详,节奏不紧不慢。从比较文艺的角度说,在一股奇妙力量的主使下,俺被命运置于这座城市这个夜晚的街头,穿行在陌生的人群间,耳边飘过几句他们的闲谈,一股湿润的气息扑面而来。无论哪个城市,夜晚给人的感觉总有些不同,更陌生或者更亲切,更容易安定下来审视周遭,或者为来到这样一个曾与自己完全不相干的地方而更加觉得莫名其妙。在去古巴的飞机上,恰巧看了《Jumper》这部电影,也许只有具备瞬间空间移动超能力的人,才能潇洒地信步天下吧。 800) this.width=800'/>店铺橱窗 800) this.width=800'/>完全脱离原有的人际关系和生活轨道,观察得更客观,感觉得更主观,一个人出行的最大特点恐怕正在于此。但悲哀的是,即便真切地看到了传说中的城市,却不能充分体会它的精神,也无从知晓这里人们的所思所想,只能是经过,再经过。当然,亲身看到总比没看到强,但从本质上讲,这般与当地人没有交集的匆匆来去,与在Google Map上俯瞰一座陌生城市的区别并不大,与从网上摄像头观看异国街景也没太多不同。浇灭眼下这样一股矫情心火的办法,除了在有限的时间里去看这座城市中更多的各类展馆,想方设法走入当地人的生活,回家后搜集有关资料加以弥补之外,最现实的渠道莫过于赶紧去饱餐一顿了。在街上转了转,先是在便利店买了水,然后选择了GREGGS快餐店的套餐。回到旅馆房间,热乎乎的汉堡入肚之后,又有新的小问题需要思考。经过了丰富多彩的24小时,对俺最有吸引力的地方是那张干净整洁的床,不过这也许是唯一一次的格拉斯哥之行,名城的夜景总要去看看吧。而且才不到晚上八点,旅途中睡得这么早实在是太奢侈了,虽说56.62欧元的房价已经很奢侈了。乔治广场 800) this.width=800'/> 800) this.width=800'/>轻车熟路地来到乔治广场,亮堂堂的司各特爵士正在20多米高的柱子上俯视众生,但此时这里塑像的密度远远高于活人。绕场一周后往回走,路上边走边拍,此时刚过八点半,但即便最繁华的商业街上店铺和大超市也都已关了门,倒是餐馆里刚开始上人。从俺这一路上不多的经历看来,除了伦敦市中心之外,你要是想在晚上七点之后“逛街”,能逛的确实只有大街了,至于周末,连白天能逛的商店都没几家。彻底回到房间时仍不到九点,对于自助游来说,交通方便的住宿十分重要。在市中心有张床作后盾,你大可以在白天逛得疲惫不堪,因为除了屈指可数的几个大城市之外,陌生的城市夜生活总是将你孤立在外,此时你肯定更乐于尽快打开旅馆房间的门。 800) this.width=800'/>第二天上午的第一个计划是去看格拉斯哥大教堂。教堂9点半才开门,因此不但可以多睡一会儿,更可以占到免费早餐的便宜了。10月23日的消费:伦敦——格拉斯哥火车:40.5镑早餐:2.99镑格拉斯哥观光车票:9镑创意市集门票:6.5镑格拉斯哥大学明信片:若干镑公交车票:1.5镑500ml瓶装水:0.99镑姜汁饮料:1.79镑GREGGS快餐店热狗套餐(一个热狗,一瓶果汁饮料,一袋薯片):2.99镑&&外加一个热狗:1.49镑格拉斯哥住宿:56.62欧元总计:约120镑详细图文请见: 或
----------------------------------------
欢迎光临我的博客:
为啥还不分页呢……早上7:30拉开窗帘,天已大亮,窗外的建筑工地上早已叮了咣啷地开始了热火朝天的资本主义劳动竞赛。洗漱并整理行囊完毕,走出房门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吃免费早餐,在伦敦损失了一顿,这回可赶上这拨儿了。没安排时间吃午饭,这个机会更要把握好……欧陆早餐 800) this.width=800'/> 800) this.width=800'/>早饭后,在旅馆楼内上下最后拍了几张便去前台结帐。住宿费在网上预订时已经付过,所以所谓结账也只是口头通知一下前台服务生俺退房了。之前就问过,退房后依然可以免费寄存行李,这就省事多了。服务生会把寄存的行李锁到专门的仓库里,取的时候也要提交寄存凭证。连上次的欧洲游都算上,遇到这么保险的免费寄存服务还是第一次。24小时便利店 800) this.width=800'/>8:20走出旅馆大门,日光下的格拉斯哥街道给人一种豁然开朗之感。虽然地面还是湿漉漉的,但头顶居然有了蓝天。终于可以感受一下晴朗的城市了——当然,很快大家就会发现,这种想法是多么幼稚……在格拉斯哥的最后几个小时,主要打算去看两个地方——位于城市东部的格拉斯哥大教堂和宗教博物馆。大教堂9:30开门,宗教博物馆10:00开门,所以先不忙,去乔治广场坐Hip on-Hip off观光车之前还可以稍微逛一下街。 大的商店都还没开门,超市和1镑店里已经人流不断。英国各地都有1镑商店,店内所有的商品都卖1英镑,从食品、家用日化产品到五金工具、玩具,货品种类非常丰富,有些东西看上去确实有些粗陋,但至少巧克力、饮料、洗发水等等都是正规的品牌商品,但价格确实又比大超市还便宜。看样子,1镑商店在商品周转的链条上已经逼近末端,与超市相比,这里的商品更加接近保质期。但无论是一大瓶200克装雀巢速溶咖啡,还是一大条200克装瑞士Toblerone三角巧克力,或是4条35克装瑞士Toblerone三角巧克力,都只卖1镑,这价格还是很有吸引力的。俺采购的一大条和4小条巧克力在接下来的旅途中发挥了巨大的积极作用。1镑店 800) this.width=800'/>1镑店内 800) this.width=800'/>在去乔治广场的路上,随便走进小胡同去转悠,发现从胡同另一端外面居然别有洞天。这里是皇家交易广场(Royal Exchange Square),露天咖啡馆、餐馆的聚集地,昨天在Hip on-Hip off观光车上路过的格拉斯哥现代艺术馆(Glasgow Gallery of Modern Art)就坐落在广场上皇后街的入口一侧。馆如其名,这座有着200多年历史的建筑里面如今陈列着各种抽象艺术作品。这倒没啥太特别的,倒是门口的威灵顿公爵塑像值得一看。维多利亚时代的建筑无处不在 800) this.width=800'/>1815年,威灵顿公爵在滑铁卢率联军大败拿破仑,后来又曾出任英国首相。他的塑像遍布英国,格拉斯哥现代艺术馆门前这座本来也只是其中的普通一员,但后来公爵头上多出来的一顶帽帽让它闻名天下。多年之前,不知哪个恶作剧的青年把一个塑料交通锥扣在了公爵的脑袋上。当局曾多次将其清除,但几乎每次都是前脚刚摘下来,当天夜里又会有人爬上20英尺高的塑像再给公爵换顶帽子。后来慢慢地格拉斯哥人开始觉得头顶交通锥的威灵顿公爵代表了这座城市轻松的社会氛围和幽默的处世态度,于是市政当局也妥协了。其实巧合的是,这塑像正好矗立在现代艺术馆门口,大概这也算是个装置艺术作品了吧,谁说英国人刻板单调呢。在爱丁堡的街头,曾有人往经济学家大卫·休谟的塑像头上也放了个交通锥,但后来被爱丁堡城市管理者坚决拿掉了,由此可见英国人对幽默的理解也是很有地域性的。戴着帽子的威灵顿公爵(网上图片) 800) this.width=800'/>再次来到乔治广场,蓝天与乌云交织的天空为广场增添了许多生机和诡谲之气。穿过广场登上观光车一路向东,9:50,格拉斯哥大教堂出现在面前。大教堂前的车站 800) this.width=800'/>详细图文请见: 或
----------------------------------------
欢迎光临我的博客:
走出车站,格拉斯哥大教堂就在眼前。这座黑黢黢的绿顶建筑确实称得上高大壮观,可一旦被放在天穹下立刻就没那么惊人了。即便是那号称无比接近天国的哥特式尖顶,看上去也和它的观众一样渺小。不过教堂是一门综合了建筑、绘画、音乐乃至声光电的艺术,只有走进去细细感受,观众才会发现,时时都渺小着的其实只有自己。此时雨渐渐又大了起来,进教堂一观的紧迫性更加凸显,不过,大门在哪里呢?图右是James Arthur的塑像,19世纪的格拉斯哥人,是制衣厂老板和当时英国最大的服装批发商,从底座上写的话来看,这塑像是他的雇员为纪念他而竖立的 800) this.width=800'/>格拉斯哥大教堂(Glasgow Cathedral)的建筑是一种复式布局,从外观上看更像是两座教堂拼起来的。西侧横卧的部分叫作中庭(the Nave),而东侧有着高高飞升屋顶的部分又分为两层,上半部分是内坛(the choir),下面的则是地宫(the crypt)。教堂中的地宫通常是作为墓室使用,格拉斯哥大教堂的这个地下墓室更是这座教堂的精神核心所在,因为在那里长眠的是这座城市的缔造者圣蒙戈(Saint Mungo)。绕教堂半周,发现中庭南侧的入口是开放的。走进去关上沉重的门,俗世的喧嚣顷刻间化为乌有。中庭与内坛之间的一道圣坛屏(the rood screen)挡住了部分视线,不过还是很显然,即便连工作人员都算上,此刻教堂里不超过10个人。教堂墙壁上见缝插针地摆满了纪念铭牌,上面那个铜牌是纪念一个名叫Jeffray Douglas的军人,苏格兰步枪团二营军官,战死在一战战场。这个团曾于年到过中国战场 800) this.width=800'/>苏格兰步枪团的军旗 800) this.width=800'/>走进教堂,正开始四处观看,忽见一位工作人员在中庭正门附近玩一根长木杆。他把长木杆的一端立在掌心,像杂技演员一样竭力保持着木杆平衡地竖立,教堂一角纪念品商店的女职员在一旁看着嘎嘎地乐。从技术角度说,如今格拉斯哥大教堂已经不是教堂了,从1690年起,这里就没有了主教席位,不过现在这里习惯上还是基督教徒举行祈祷活动的场所。所以这工作人员的举动算不得不敬,但问题在于,俺没能及时拍下这精彩的一幕……不过这个遗憾马上就得到了弥补。一个亚洲面孔的女性参观者笑着对那工作人员说了句什么,那位大叔马上颠儿颠儿地到正门大挂钟下摆起了Pose,这女孩则开始拍照,那女职员笑得更开心了。当然,俺也马上开始了更激烈的拍照,因为俺的相机闪光灯比那女孩的劲儿大。各位知道这大爷在干啥么? 800) this.width=800'/>西侧的“创世纪”主题玻璃画窗,被称为欧洲现代玻璃画窗的优秀代表 800) this.width=800'/>站在中庭向东望 800) this.width=800'/>仔细看过了中庭,穿过建造于15世纪晚期的圣坛屏走入内坛。幽暗的光线、整齐的座椅、桌下的一个个跪垫无不表明这里依然是基督徒与上帝倾心交谈的场所。这是背后传来中文:“你好,能把你刚才拍的照片发给我吗?”回头一看,原来是那女孩。聊了几句得知,这位小何同学和身边的男孩在爱丁堡读书,今天得空到格拉斯哥来玩。再看她的相机,敢情和俺的另一个相机同款,都是松下FZ-10。于是留下了她的邮箱地址,回国后把照片发给了他们。15世纪晚期增建的圣坛屏,任何人都可以向教堂花卉管理部门买花放在圣坛屏门两侧,愿意的话,出资人的名字将被永久记录在大教堂的纪事簿中 800) this.width=800'/>格拉斯哥大教堂在1136年动工初建的时候是罗马天主教教堂,最终完工耗时300年。它是迄今苏格兰境内保存完好的不多的几座中世纪教堂之一,在苏格兰本岛上更是绝无仅有的一座。石头建筑本身绝对是结实的,但要是有意去拆的话,一万座也不显多。直到格拉斯哥大教堂落成之后的一段日子里,英国一直是天主教国家。16世纪初德意志宗教改革运动兴起之后,其影响力逐渐波及到不列颠群岛,而推动实质变化出现的力量最终来自国王。诺曼底征服完成后,征服者威廉,也就是后来的英王威廉一世已经开始与罗马教廷作对。当时的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七世曾发布敕令,宣布教皇的权力高于世俗权力,教皇有权废黜国王。而山高皇帝远的威廉一世则始终坚持,英格兰境内新上任的主教或修道院院长,在就任前必须向国王行臣服礼,这自然代表着宗教权力对世俗权力的服从。从此,两种权力之间的拉锯战就开始了,到亨利二世时期,坎特伯雷大主教为此甚至遭到刺杀,关于这件事,不妨等我们看到坎特伯雷大教堂的刺杀现场时再说。而对于英国而言,地处不列颠群岛确实有着很多便利条件,欧洲大陆上发生的对英国有利的事都可以积极参与,而吃亏的事则可以置之不理关起门来过日子,有英吉利海峡这道天堑谁也拿它没辙。更进一步说,工业革命之所以在英国发生,乃至英国能在很长时间内称霸世界,都是与此不无关系的。 800) this.width=800'/>1509年亨利八世即位,这位都铎王朝第二代君主把英国王权与罗马教权的争夺作了第一个了断,而且从形式上力求做到了师出有名。亨利八世本来一直是天主教徒,他与原配夫人凯瑟琳25年的婚姻中只有一个女儿活了下来,但从以往经验来看,女性继承王位之后通常总是难以避免夫家的人出来争夺王位继承权。于是亨利八世决定离婚另娶,找一位年轻的夫人为他生个儿子。因为亨利八世的婚姻是由罗马教皇尤利乌斯二世批准的,所以离婚也要争得教廷的同意。但凯瑟琳的外甥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他给新任教皇施加了很大压力,迫使教皇克莱门七世难以下决心批准亨利八世的离婚请求。专门用于苏格兰的大英帝国皇家纹章,白地红十字的英格兰旗和蓝底白十字的苏格兰旗,Nemo me impune lacessit是一句拉丁语,意为“犯我者必受惩”,这句话也是英军苏格兰团的座右铭 800) this.width=800'/>这种“给脸不要脸”的反馈倒给了亨利八世对抗教权的契机。他收集了一些证据,证明历史上是第一位信奉基督教的英国国王赐予了英国教会以自由和财产,所以英格兰教会自然应听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psp iso文件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