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rgpedro andreass是哪个国家

美学(三)下
&&&&&&&&&&&&&&&&
/ 美学(三)下 
真,就它是真来说,也存在着。当真在它的这种外在存在中直接呈 现于意识,而且它的概念直接和它的外在现象处于统一体时,理念就不 仅是真的,而且是美的了。美因此可以下这样的定义:美就是理念的感 性显现。这里“理念”就是“意蕴”,也就是内容;“感性显现”是不假抽象思考而 直接呈现于感宫的具体形象,也就是形式。这两方面的统一,就成了美的艺 术。美必同时是真,但艺术的真与哲学的真不同;哲学的真是凭哲学思维从 个别具体事例中推演出普遍原理而得来的;艺术的真却是直接凭感官从具体 形象感知的。这种分别主要来自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分别,抽象思维属于 理性认识,形象思维属于感性认识。黑格尔没有看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 密切联系,把二者划分得过死。仿佛艺术就绝对排除抽象思考,这是近代西 方一般唯心主义美学家的通病,这一点下文谈哲学取代艺术时还要谈到。艺术的首要因素是理性内容,这是黑格尔一贯坚持的。问题在于这种理性内容如何产生,又如何出现于艺术。黑格尔把这种理性内容追溯到他所说 的“世界情况”。在他看,一般世界情况就是“艺术中有生命的个别人物所 借以出现的一般背景”是“把心灵现实的一切现象都联系在一起的”,即“教 育,科学,宗教乃至于财政,司法,家庭生活以及一切其它类似现象的情况” 的总和,总之,一般世界情况就是某特定时代的社会文化背景。一个时代的 社会文化背景就形成当时流行的精神方面的“普遍力量”,黑格尔把它称作 “神”,也就是一个时代中大多数人所共有的宗教、道德、政治等方面的准 则或人生理想。他认为世界情况须结合具体情境,具体化为人物性格,体现 于动作,揭开矛盾,导致冲突和解决。普遍力量在人物性格上所形成的主观 情绪或人生态度叫做“情致”。“情致”就是“存在于人的自我中而渗透到 全部心情的那种理性内容”。这种内容为数不多,就是“恋爱,名誉,光荣, 英雄气质,友谊,亲子爱之类的成败所引起的哀乐”。例如莎士比亚的《哈 姆雷特》悲剧所表现的“一般世界情况”是文艺复兴时代社会文化背景,“情 境”是这位王子的母亲和他叔父通奸,杀害了他父亲,“情致”是王子在企 图报仇中在当时流行的人生观和伦理观所形成的那种错综复杂的心情。在具体情境中,不同的人物性格可以代表不同的理想,例如这人代表政权王法、 那人代表家庭骨肉恩爱,就会发生矛盾冲突,推动情节的发展。三、在改造自然中实现自我,环境的“人化”和人的“对象化”;实践观点 的萌芽  马克思和恩格斯说过,“黑格尔常常在思辨的叙述中作出把握事物本身 的、真实的叙述”,这就是说,他根据客观唯心主义逻辑推演出来的论断往 往符合客观事实。他对于文艺反映一定时代社会文化背景的看法就是一个例 子。从理念推演出客观世界,这当然是“首足倒置,但其中也还含有一方面 的真理。列宁在《哲学笔记》里曾肯定了这一点:“观念的东西转化为实在 的东西,这个思想是深刻的,对于历史是很重要的,并且就是从个人生活中 也可看到,这里有许多真理”。列宁在这里是从“意识反过来影响存在”或 “精神转化为物质”这个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问题的。这个问题涉及黑格 尔的主体与客观世界统一的看法,也涉及他对实践与文艺关系的看法,值得 特别注意。他在叙述人作为主体与客观世界的关系时说:
“有生命的个体一方面固然离开身外实在界而独立,另一方面却把外在世界变成为 他自己而存在的:他达到这个目的,一部分是通过认识,即通过视觉等等,一部分是通过 实践,使外在事物服从自己,利用它们,吸收它们来营养自己,因此在他的‘另一体’里 再现自己”。“只有在人把他的心灵的定性纳入自然事物里,把他的意志贯彻到外在世界 里的时候,自然事物才达到一种较大的单整性。因此,人把他的环境人化了,使那环境可 以使他得到满足,对他不能保持任何独立自在的力量。”
人还通过实践的活动,来达到为自己,因为人有一种冲动,要在直接呈现于他面前 的外在事物之中实现他自己,而且就在这实践过程中认识他自己。人通过改变外在事物来 达到这个目的,在外在事物上面刻下他自己内心生活的烙印,而且发现他自己的性格在这 些外在事物中复现了。这里几段引文代表黑格尔的主客体统一的中心思想,他是从认识与实践的密 切关系来考虑这个问题的。人在认识和实践中就和外在世界打成一片,按自 己的意志和性格来改变外在事物,使它们变成为自己服务的,这样就使环境 人化了,在客观世界上打下人的烙印了。同时人就在这实践过程中认识自己, 再现自己,肯定自己。值得注意的是在马克思主义以前,黑格尔已把实践的 观点提到重要的地位,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里曾指责费尔巴哈 派唯物主义对事物“不从主体方面和实践方面去理解,却让唯心主义抽象地 发展了能动的(即实践的、主体的)方面”。这里所说的唯心主义当然也包 括黑格尔。他确实开始认识到主体方面实践的重要性,隐约见到马克思所说 的“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他的美学思想确有实践观点的萌芽, 他举过一个浅显的例子,说明艺术如何使人在外在事物中进行自我创造:
例如一个男孩把石头抛在河水里,以惊奇的神色去看水中所现的圆圈,觉得这是一 个作品,在这作品中他看出他自己活动的结果。这种需要贯串在各种各样的现象里,一直 到艺术作品里的那种样式的在外在事物中进行自我创造。
所谓“自我创造”就是“自我肯定”或“自我实现”。马克思在《为写的准备论文》里把这种自我创造和劳动联系起来说:
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种过程??这就是说,他看出了劳动的本质,他把对 象性的(客观的)人,真正现实的人,看作他自己劳动的产品。这就是说,他看出劳动的本质在于人在改变自然中产生自己,实现自己。这 种思想黑格尔在谈“英雄时代”最适合理想艺术时说得更清楚:
英雄们都亲手宰牲畜,亲手去烧烤,亲自训练自己所骑的马,他们所用的器具也或 多或少是亲手制造出来的,犁,防御武器,盔甲,盾,刀,矛都是他们自己的作品,或是 他们都熟悉这些器具的制造方法。在这种情况之下,人见到他所利用的??一切东西,就 感觉到它们都是他自己创造的,因而感觉到所要应付的这些事物就是他自己的事物,而不 是在他主宰范围之外的异化了的事物。??
总之,到处都可见新发明所产生的最初欢乐,占领事物的新鲜感觉和欣赏事物的胜 利感觉,??在一切上面人都可以看出他的筋力,他的双手的灵巧,他的心灵的智慧或英 勇的结果。??不过这种重视劳动的思想在《美学》中只偶露萌芽,黑格尔的基本思想还是 把人的自我实现看成是“理念”的自生发展或“外化”,所以马克思在上引 论文里指出了这个局限性说:“黑格尔只知道而且只承认劳动的一种方式, 即抽象的心灵的劳动”。②四、《美学》作为艺术史大纲:三大历史阶段和三种艺术类型
《美学》不仅是一部美学理论著作,也是一部艺术史大纲。黑格尔把人 类文化发展史看作人类精神逐渐征服自然的历史。在原始时代,人类处在蒙 昧状态,精神还未醒觉,与自然一样只是“自在”的。文化开始发展以后, 人才逐渐有自意识,感觉自己与自然的分别和对立,要凭自己的认识和意志 去影响自然,改变自然,这时人才成为不仅是“自在”的,而且是“自为” 亦即“自觉”的。精神达到自觉,不但外在事物成为人类认识和实践的对象, 而且人本身也由认识的主体变为认识的对象,亦即变为客观存在的一部分。 随着文化的发展,人类精神在自觉方面也在发展,主要在于驾驭自然的能力 日渐提高。理想的境界是精神能得心应手地运用自然,使精神与自然(亦即 主体与客体)融合成为和谐的统一体。艺术处在精神发展中的初级阶段,与 艺术对立的是宗教,宗教处在中间阶段,这两对立面的统一便构成最高阶段 的哲学。艺术既然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也就是精神与自然统一的一个事 例,因为理念或理性内容来自精神方面,而感性形式来自感宫所接触的自然 方面。这两方面的关系可以处理得恰到好处,达到理想,也可以有所偏重, 时而偏重感性自然即形式方面,时而偏重主体精神即内容方面。黑格尔就根 据这些差异把艺术发展分为三种类型,亦即三个阶段。最初的阶段是象征型艺术。在这个阶段,人类刚摆脱蒙昧状态,精神还②
英译作“当享人物本身还必须显得承认他们的命运是合乎正义的”。没有完全达到自觉,对于理性内容还只有一种膝胧的认识,因而找不到适合 的感性形式去表达它,只能采用符号来象征朦胧认识到的精神内容。例如印 度婆罗门教的“梵”只是一种没有任何定性的浑然太一,由它本身推演不出 任何具体形象来,于是就凭偶然的联系,把牛猴之类动物当作“梵”来崇拜。 内容既不明确,就很难说形式对内容是否适合。典型的象征艺术是印度、埃 及、波斯等东方民族的建筑,如神庙、金字塔之类。这种艺术一般是用形式 离奇而体积庞大的东西来象征一个民族的抽象理想,所产生的印象往往不是 内容与形式和谐的美,而是巨大物质压迫心灵的那种“崇高风格”。总之, 象征型艺术在理性内容方面是不明确的,在感性形象方面是不适合的,而二 者的结合所用的象征方式是牵强的,所以不符合艺术的理想。这种缺陷终于 导致象征型艺术的解体,过渡到较高类型的古典型艺术。①  古典型艺术的特征就在理性内容和感性形象达到了完满的和谐一致,内 容中没有什么没有表现出来,而形象中也没有什么不是表现内容的。其原因 在于人类已达到完全的自觉,对自己和对客观世界都有了明确的认识。最典 型的古典型艺术是希腊雕刻,在希腊雕刻里,神总是作为人而表现出来的。 人首先从他本身上认识到神或绝对,人体既是精神的住所,所以也是精神的 最适合的感性显现形式。雕刻只表现静态而不表现动作,它所表现的精神一 般是静穆和悦的。黑格尔把这种古典型艺术尊为理想的艺术。但是精神是无 限的,自由的,而古典型艺术用来表现精神的人体形式毕竟是有限的,不自 由的。这种矛盾终于导致古典型艺术的解体和浪漫型艺术的产生。黑格尔所理解的浪漫型艺术就是从中世纪开始的在基督教统治之下的西方资产阶级的艺术,不限于十八、九世纪之交的浪漫运动。在浪漫型艺术里, 精神回到它本身,有自意识的人回到他的“自我”,沉没到自己的内心生活 中去,因而和外在客观世界对立起来,采取了藐视现实的态度,凭创作主体 个人的意志和愿望对客观世界的感性形象任意摆弄,这样就失去了艺术内容 与形式两方面应有的和谐一致,同时,由于出发点是自我中心和个人主义, 浪漫型艺术中的人物性格就不再象古典型人物性格那样体现伦理、宗教和政 治的普遍理想,而只体现主体个人的意志情感和愿望。近代人的灵魂是一种 分裂的灵魂。近代艺术中的冲突也主要是人物性格本身分裂的冲突,情感的 激动和怅惘,不再有古典型艺术的那种静穆和悦气象。古典型艺术经常避免 的罪恶、痛苦、丑陋之类消极现象在浪漫型艺术里却占了很大的地位。这种精神本身的分裂以及它与客观世界的分裂,依黑格尔看来,不仅要导致浪漫型艺术的解体,而且要导致艺术本身的解体。从此人类就不能满足 于从感性形象去认识理念,精神就要进一步脱离物质,专注于精神本身,以 哲学的方式去认炽理念了。黑格尔虽不曾明说艺术终将灭亡,但他对于艺术 的未来是极其悲观的,他的话是这样说的:①
这一节说明悲剧在结局时对立双方由冲突而达到悲剧性的和解,可采取各种不同的方式。最普通的是当事人物为实现自己的特殊目的而被置之不顾的那种现实存在的力量所粉碎,实际上还是罪有应得,黑格尔 举《华伦斯坦》为例。这种和解是客观方面的代表片面情欲的剧中人物的消灭和正义的伸张。悲剧的和解 还有关于人物主体的一面,即从宗教观点或坚强性格观点接受自己的命运或是认识到咎由自取。此外,近 代悲剧还有一个特点,悲剧的结局有时是外界偶然事故所引起的,不取决于人物性格本身。黑格尔反对这 种剧情的发展,但承认哈姆雷特和朱丽叶的死都有偶然性在起作用,不过还认为死机一开始就潜伏在他们 的性格中。我们尽管可以希望艺术还会蒸蒸日上,日趋于完善,但是艺术的形式己不复是心灵的最高需要了。我们尽管觉得希腊神像还很优美,天父、基督和玛丽在艺术里也表现得很 庄严完美,但是这都是徒然的,我们不再屈膝膜拜了。这种声调毕竟是替艺术唱挽歌的声调! 五、哲学取代艺术说,唯心史观与唯物史观的对立  黑格尔何以把艺术导致死胡同里呢?这是由于池始终只能从资产阶级的 唯心史观看问题,他处在西方资产阶级上升时代,当时资本主义的祸害已开 始暴露,在生产关系方面劳资对立日益尖锐化;在生产方式方面日益精密的 分工制阻止了个人的全面发展,年复一年地拘守某一零件的机械操作,尝不 到创造事物和改变世界的乐趣;在社会关系方面,人,从自私自利的个人主 义出发,尔虞我诈,闹得个人与社会完全脱节。这些情况都不利于文艺的发 展。关于这一点黑格尔是认识得很清楚的,他对于近代“工业文化”作过如 下的描绘:
需要与工作(即劳动——译者注)以及兴趣与满足之间的宽广关系已完全发展了, 每个人都失去他的独立自足性而对其他人物发生无数的依存关系,他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或 是完全不是他自己工作的产品,或是只有极小一部分是他自己工作的产品。还不仅此,他 的每种活动并不是活的,不是各人有各人的方式,而是日渐采取按照一般常规的机械方 式。在这种工业文化里,人与人互相利用,互相排挤,这就一方面产生最酷毒状态的贫穷, 一方面产生一些富人。从工业文化中的严格分工,利己的个人主义以及贫富悬殊这些弊病见出资产 阶级文艺势必趋于解体,黑格尔大体上是正确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后来也着 重地指出过资本主义社会情况不利于文艺的发展,把这一点看作资本主义必 须推翻而代以共产主义的理由。并且展望到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文艺将达到空 前的繁荣。黑格尔却从资产阶级文艺的解体就断定文艺本身也就必然解体。 这种论断是不能成立的。首先这种论断就否定了黑格尔本人的辩证发展由低 级逐渐上升到高级的观点。象征型艺术和占典型艺术不是也都有过解体阶段 而过渡到较高一级的新型艺术吗?何以浪漫型的资产阶级艺术解体之后就不 能过渡到更高一级的新型艺术呢?黑格尔的答案是艺术从此就要让位于更高 级的精神活动即哲学。他显然忘记了他所奉为理想的希腊古典艺术是和同样 繁荣的希腊古典哲学并存过的。他想象不到资产阶级文艺解体之后还会有更 高一级的社会主义文艺,和他看不到资本主义社会解体之后还会有更高一级 的新型社会,理由是一致的,都要推原到他的唯心史观。这种唯心史观是和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直接对立的。依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推动历史向 前发展的首先是经济基础或生产关系的总和,其次是法律的政治的上层建 筑,第三是艺术、宗教、哲学、伦理教条和政法观点之类意识形态,是适应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虽然也对经济基础起重要的反作用,毕竟是第二性 的。几千年来的世界历史发展都证实了这种辩证唯物史观的正确性。黑格尔 的唯心史观则与此相反,推动历史发展的不是生产实践和经济基础而是精神基础,历史发展就是抽象概念或人类理想“外化”或“具体化”为客观世界 的过程,而这过程终止于绝对理念,如上文已经解说过的。艺术发展之有止 境,正因为黑格尔眼中的人类精神的发展有止境。艺术发展在人类精神发展 中只处在初级阶段而且是局限于初级阶段的。整部世界文艺史已彻底推翻了 这种荒谬的悲观论调。  毛主席教导我们说:“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 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黑格尔的思想体系的阶级烙印是很 明显的。他始终是站在德国具体社会情况下的资产阶级立场来歪曲历史发展 的。他继承启蒙运动所鼓吹的理性和自由的余绪,幻想资产阶级的理性和自 由这层外衣所掩盖的个人主义在任何时代都是最高准则。他眼看当时资产阶 级现实生活并没有所谓理性和自由,而只有个人主义所产生的种种丑恶现 象,于是又幻想过去希腊时代曾经有过这种理性的自由。他所景仰的德国诗 人席勒曾经把古希腊作为他逃避现实的避风港。他本人也是如此,不但把希 腊古典文艺悬为理想,而且认为荷马所写的“英雄时代”(亦即奴隶制开始 的时代)的英雄人物性格都以他所说的“独立自足”(亦即自由)为特征。 “英雄时代”的好处据说就在社会理想还没有僵化为束缚个人自由的呆板的 政法制度和道德信条,个人还可以凭自己的认识和意志去行事,能替自己的 行为负责。黑格尔的英雄人物当然只限于奴隶主。即使奴隶主也还要依靠剥 削奴隶的劳动。个人“独立自足”这种反社会的口号,在任何社会里都是反 动的,而且也不可能成为事实的。
六、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区别 接着还要约略提一下艺术美与自然美是否对立的老问题。黑格尔把他的《美学》看作“艺术哲学”,艺术以外的美当然不在他的讨论范围之内。他并没有完全抹煞自然美。《美学》第一卷第一章就专门分析自然美,而且美 的定义“理念的感性显现”中的“感性”因素就属于自然,为艺术表现所必 不可少的。不过他轻视自然美却是事实。他说得很明白:
艺术美高于自然美,因为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而且再生的(心灵就自然材料加工, 表现为艺术作品——译者注),心灵及其产品比自然及其现象高多少,艺术美也就比自然 美高多少。
自然美只是属于心灵的那种美的反映,它所反映的只是一种不完全、不完善的形态。 举例来说,荷兰的风景画和风俗画所反映的只是平凡的自然。这种平凡的自 然并不是因为它本身有美的价值,而是因为它反映了荷兰人民和自然与外来 侵略作过长期英勇斗争才获得自由和繁荣后所感到的欣慰和自豪感。在这个 意义上,自然美其实还是一种雏形的艺术美,也必须含有精神因素。黑格尔 还认为人类愈向前发展,精神(即心灵)也随之发展,标志之一是自觉性愈 来愈高,标志之二是艺术愈来愈降低物质作用,提高精神作用,例如建筑、 雕刻、绘画、音乐和诗这些主要艺术门类的演进,就是逐渐贬低物质因素而 提高精神因素的过程。关于自然美与艺术美这个久经争论的问题,黑格尔的 看法是片面的,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人类的社 会生活虽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虽然两者都是美,但是文艺作品中反 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    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这才是马克思主义对自然和艺术关 系的正确的辩证的看法。从表面看,除第一句以外,上引毛主席的一段活似 是黑格尔也会赞同的;但是基本差别正在“唯一源泉”问题。毛主席坚持马 克思主义的反映论,认为艺术是反映物质基础的,而黑格尔则坚持他的客观 唯心主义,认为艺术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精神性的“理念”,这正是“首足倒 置”。
七、《美学》的历史背景,它在历史上的进步意义和局限性 以上是黑格尔思想体系特别是美学思想的一些主要线索,我们看到其中矛盾重重,有成功的方面也有失败的方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这些都不能孤立地看,须结合当时社会背景来看。黑格尔处在十八和十九世 纪之交,在西方历史上是一个大转变、大动荡的时代。最大的事件是法国启 蒙运动及其直接后果,法国资产阶级革命。黑格尔从这一伟大时代潮流受到 了积极的影响,帮助他形成了辩证发展的历史观和资产阶级的自由和理性的 理想。他所出生的德国在政治经济方面都还很落后,在长期封建小朝廷割据 分争之后,普鲁士才开始统一德国,逐渐建成军事帝国。社会基本上还处于 封建型,资产阶级还在依附封建力量,极为软弱。农工商各业都远远落后于 英法,到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即黑格尔死后,德国才开始有大工业和工人运动。 黑格尔当然不可能了望到未来的工人运动和无产阶级革命。在阶级地位上他 属于软弱的资产阶级,但力求迎合普鲁士王国的政治制度和理想。这就说明 了他在思想上有很大的保守性和妥协性。在文化方面当时德国处境也很特 殊。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里在提到物质生产和艺术生产不平衡 时说过:“某些有重大意义的艺术形式只有在艺术发展的不发达阶段上才是 可能的,??在整个艺术领域同社会一般发展的关系上[也]有这种情形”, 古希腊是一个例证,近代德国也是一个例证。德国当时政治经济状况尽管很 落后,哲学和文艺的繁荣都达到了近代西方的高峰。这种不平衡状态曾引起 过一些疑问和争论,其实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早已作了解答。恩格斯在《德国 的局势》一文里是这样说的:
一切都已腐朽,衰颓,在迅速崩溃,连最微细的好转希望也没有。??唯一好转的 希望在文学。(“文学”和下文“世界文学”都泛指一般文献——引者)这就是说,一般德国知识分子在当时社会落后状态之下,只有文化事业一条 出路,这方面还有美好的希望。  此外,上述不平衡的发展单在德国本身还得不到完满的解答,还要结合 到德国以外的世界情况。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也就世界市场 的形成情况对此作了解答:
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备方面的互相往来 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 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 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
世界文学既已形成,研究一个作家及其作品,不能片面孤立地从他所出生的 那个国家和时代着眼,必须研究他所受到的全世界范围的文化及其历史的影 响。黑格尔和歌德一样,都是当时德国最渊博而且最敏感的学者,即是说, 他受到了世界范围的文化影响既广且深,是文艺复兴的继承人,启蒙运动的 参预者,过去西方哲学的集大成者。当时已开始进入帝国主义时代,资产阶 级正在进行地理探险和殖民扩张,西方知识分子也日益放眼世界,到处寻求 精神食粮,接触到埃及、印度、波斯、中国乃至北美印第安族的文化,进行 了大量翻译和介绍。这方面德国学者的贡献是很突出的。民歌”和中世纪文 物搜集和研究对当时浪漫运动也起了促进作用。文克尔曼、莱辛和希尔特诸 人对古代造型艺术(特别是希腊雕刻)的研究掀起了崇拜希腊古典的风气, 把十五、六世纪文艺复兴运动推进了一步,由此把拉丁古典文艺复兴推进到 希腊古典文艺复兴。当时,百家争鸣风气空前活跃,例如长达百年之久的古 今优劣之争到黑格尔时代还没有结束。总之,黑格尔是在欧洲政局大动荡, 学术空气极浓厚的形势中培育出来的,在哲学、历史哲学、文艺作品及其理 论各方面都有比前此学者远较广阔的视野和远较强大的促进动力,否则《美 学》这部著作是写不成的。他的成就是历史发展理应达到的结果。  《美学》这部著作的基本矛盾和局限,上文在讨论各个问题中已约略指 出,它究竟有没有值得借鉴和批判继承的地方呢?要解答这个问题,最稳妥的途径是细心钻研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文艺方面的论著。他们都细心阅读过黑格尔的《美学》,对黑格尔进行过深刻的 批判,肯定了他“把世界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 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线索”,《美学》就是把艺术描写为辩证发展过程 并揭示其发展线索的范例。它不仅是一部美学理论,尤其重要的是一部艺术 发展史。他的基本错误在把物质与精神(存在与意识)的关系首足倒置的唯 心史观。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正是由批判黑格尔的唯心史观而吸收其辩证 法中的合理内核而建立起来的。在这个意义上,黑格尔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 观毕竟是有所贡献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有许多观点都可以溯源到黑格 尔的《美学》,例如人征劳动过程中改造客观世界中同时肯定自己和改造自 己的实践观点,人的全面发展观点,“外化”①和“异化”观点,资本主义社 会不利于文艺发展的观点,典型环境和典型性格的观点等等都是如此。译者 初读马克思的《经济学·哲学手稿》这部对美学极为重要的著作时,深以其 艰晦难懂为苦,到译完黑格尔的《美学》以后再读这部手稿,比过去就稍懂 得多一点,因此深信学习《美学》有助于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当 然反过来说,更是如此,即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就能更正确地理解 黑格尔的《美学》。此理愿与美学界同志共参之,作为一种入门练习,不妨 把上引黑格尔《美学》关于实践观点的引文和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三 编第五章论“劳动》的一段话细心参较一下:
劳动首先是在人与自然之间所进行的一种过程,在这种过程中,人凭他自己的活动 作为媒介,来调解和控制他跟自然的物质交换。人自己也作为一种自然力来对着自然物①
这一节说明介乎悲剧与喜剧之间的正剧一般都宣扬道德的胜利(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所以结局总是圆满的。正剧中的人物一般不能坚决维护什么较高的理 想,所以比较容易妥协,即令犯罪,也往往得到 宽恕或是表示悔过自新,但是由于性格 的软弱,悔过也是虚伪的。黑格尔对这种“中间剧种”相当鄙视。质。他为着要用一种对自己生活有利的形式去占有自然物质,所以发动属于身体的各种自 然力,发动肩膀和腿以及头和手。人在通过这种运动去对外在自然进行工作,引起它改变 时,也就在改变他本身的自然(本性),促使他的原来睡眠着的各种潜力得到发展,并且 归他自己麦统制。我们在这里姑不讨论最原始的动物式的劳动,??我们要研究的是人所 特有的那种劳动。蜘蛛结网,颇类似织工纺织,蜜蜂用蜡来造蜂房;使许多人类建筑师都 感到惭愧,但是即使最庸劣的建筑师也比最灵巧的蜜蜂要高明,因为建筑师在着手采用蜡 来造蜂房之前,就已经在他的头脑中把那蜂房构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所取得的成果已经 在劳动过程开始时就存在于劳动者的观念中,已经以观念(或理想)的形式存在着了,他 不仅造成自然物的一种形态改变,同时在。“异化”问题在近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中一直 在引起争论,可参看斯厕柔克(Difk J.strulk)为纽约国际出版局一九六四年新出版的 马克思的《经济学哲学手稿》英译本所写的序言和名词释义,作者详细追溯了“异化”观 念由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到马克思的发展。他认为马克思后来虽不常谈“异化”,却没有放 弃这个概念,举了《资本沦》中《商品的拜物教》和第三卷引用过“异化”这个词作为例 证。还在自然中实现了他所意识到的目的。这个目的就成了规定他的动作的方式和方法的 法则(规律),他还必须使自己的意志服从这个目的。这种服从并不是一种零散的动作而 是在整个劳动过程中,除各种劳动器官都紧张起来以外,还须行使符合目的的意志,这种 活动表现为注意。劳动的内容和进行方式对劳动者愈少吸引力,劳动力愈不能从劳动中感 到自己运用身体和精神两方面的各种力量的乐趣,他也就愈需要更多的注意。(参照原文 对中译文略有校改——引者注)马克思在这里从实践观点出发,把精神的生产活动和物质的生产活动看作是 统一的,都是人在改造客观世界,从而体现自己和改造自己的实践过程。因 此,这段关于劳动生产的教导不仅限于物质生产,而且也适用于文艺创造。 文艺创造活动正如物质生产一样,涉及整个人的精神和身体两方面的各种力 量,涉及自我意识,形象思维,也涉及由目的约制的理性考虑;涉及意志和 情感,也涉及运动器官以及高度紧张中的聚精会神(即马克思所强调的“注 意”)。无论是文艺创作还是物质生产都可以产生美感,即“从劳动中感到 自己运用身体和精神两方面的各种力量的乐趣”。因此,审美活动决不限于 康德所说的不涉及目的和利益计较,也不涉及理性概念的那种抽象的光秃秃 的对于形式的感性观照。如果研究美学的人都懂透了这个道理,便会认识到 这种实践观点必然要导致美学领域里的彻底革命,也就会对黑格尔的实践观 点的萌芽作出正确估价和批判。就黑格尔奉希腊古典艺术为理想而对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文艺深致不满来说,他似是厚古薄今;但是他认识到每一历史阶段的文艺特征都是历史发 展的必然结果,取决于当时“一般情况”和“普遍力量”,希腊古典艺术决 不能在近代复活,所以他明确地反对复古倒退,反对德国著名诗人克洛普斯 托克在近代企图复活已死的北欧原始宗教,赞成歌德用不同的方式来处理希 腊悲剧家所用过的材料。  由于从历史发展观点出发,重视每个时代的世界情况和具体情境,黑格 尔很少脱离现实。他的文艺观点大半是针对当时资产阶级文艺的流弊而提出 的。这特别表现在把内容提到第一位,把形式看成由内容决定的。“理念的 感性显现”这个美(即艺术)的定义就含有理性内容决定感性形式的意思。 所谓“理性”并不是抽象概念而是与具体形象融成一体的生活理想。对于今 天我们社会主义文艺来说,内容决定形式是家喻户晓的大道至理,对于当时  西方资产阶级文艺来说,这个提法却是对风靡一世的形式主义和颓废主义痛 下针砭的。资本主义一登上历史舞台就日渐暴露出它的弊病和危机,文艺上 的反映就是消极的浪漫主义。消极浪漫派都表现出厌恶现实而又看不到出路 的怅惘心情。这派在德国代表的人物是梯克、许莱格尔兄弟、甲可比和霍夫 曼等人。他们根据康德门徒菲希特的唯我哲学,标榜所谓“滑稽”或“暗讽”, 从自我中心出发,以玩世不恭的态度对待客观世界的一切事物,把它们当作 玩具,任自我尽情游戏,随意创造也随意毁灭。他们认为这种滑稽态度就是 艺术家的人生态度。他们的作品大半已为群众所厌弃了,只有黑格尔一再批 判过的霍夫曼(《谢皮拉翁兄弟》的作者)在斯大林时代的苏联还有影响, 所以又受到日丹诺夫的批判。消极浪漫主义的另一种表现就是感伤抑郁,因 为主体既然没有坚实的明确的理想,把世界一切都看成空虚的,自我也就必 然空虚,因此也就往往产生黑格尔所说的“精神上的饥渴病”。这种人物性 格表现在作品里必然是软弱的。黑格尔曾举歌德的“少年维特”为例,说明 “长久在德国统治着的那种感伤主义的软弱”,接着还举甲可比的作品的人 物为例,对这种软弱性格作了逼真的描绘和深刻的分析,说这种人“抱着自 我优越感来看现实世界,以为其中一切部值不得他关心”,“他只孤坐默想, 象蜘蛛吐丝一样,从自己肚子里织出主观幻想”,并且“要求世上一切人?? 都能了解和尊敬他的这种孤独的灵魂美。如果旁人办不到,他就伤心刺骨, 一辈子不平”。这是许多消极浪漫派诗人和一般颓废派作家的忠实写照。黑格尔一贯主张艺术内容的严肃性,认为这种“滑稽”态度和“主体的幽默”是近代资本主义浪漫型艺术解体的征兆,正如亚理斯陀芬的喜剧和罗 马时代讽刺诗文的出现标志着古典型艺术的解体是一样道理。这道理就在于 理想的艺术必须有“丰富而真实的旨趣以及坚持人生重大理想的性格”。这 种真实旨趣和重大理想是来自一定历史阶段的“一般世界情况”通过具体情 境而体现为个别具体人物的“情致”,来推动他发出动作的。黑格尔把人物 性格看作“理想艺术表现的真正中心”,关于人物性格,黑格尔除反对软弱 要求坚强以外,还反对片面性或抽象化,要求丰富性或完整性。他说:
每个人都是一个整体,本身就是一个世界,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满的有生气的人而不 是某种孤立的性格特征的寓言式的抽象品。为着说明丰富性与抽象化的分别,黑格尔举莎士比亚和莫里哀为例。依他看, 在描绘丰满的人物性格方面,在近代当推莎士比亚为首屈一指,他从来“不 让某一抽象的情致(例如麦克伯的政权欲,朱丽叶的爱情或奥赛罗的妒忌) 去淹没掉人物的丰富的个性,而是在突出“一种情欲中,使人物还不失其为 一个完整的人”,他的人物性格的特点是“具有个性的,现实的,生动的, 高度多样化的”。至于奠里哀在喜剧里,只片面地写出人物的某一种抽象性 格,如“悭吝”“伪善”之类,这类“顽固的性格也是可厌的抽象品”。黑 格尔在这里要区别的正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分别写给拉萨尔论悲剧信里都提到 的莎士比亚和席勒的分别。马克思在信里说:“你应该更加莎士比亚化,我 认为你现在最大的毛病就是把个别人物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传声筒的席勒方 式。”恩格斯也指责拉萨尔的戏剧观点“太抽象而不够现实主义”,接着说, “依我的戏剧观点,我们不应为了观念性的东西而忘掉现实的东西,为了席 勒而忘掉莎士比亚??”这些观点对文艺创作都是有益的教导,是对“主题先行”“三突出”之类谬论的有力批判。 趁便可以说明恩格斯的《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这部经典著作,因译文一字之差,在一般人心中可能引起的误解。恩格斯在这部著作里 正要说明马克思是在批判继承费尔巴哈和黑格尔所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的基 础上,才建立起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并非说德国古典哲学到了 马克思时代就“终结”了。马克思在举世都把黑格尔看作“死狗”时郑重声 明过“我是黑格尔的学生”,而且恩格斯在上述著作里的最后一句活是“德 国的工人运动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者”。怎么能认为德国占典哲学到了马 克思时代就已“终结”呢?原来“终结”是译原文 Ausgang 的。过去英、法、 俄三种译本也都把这个词译为“终结”或“终点”,中译因此也以讹传讹。查 1962 年柏林德国科学院新出版的多卷本《现代德语大词典》在 Ausgang的 44 项下正引思格斯的上述著作为例来解释这个词有“一个时间段落”的意 思。再查 1964 年美国纽约国际出版局印行的马克思的《经济学哲学手稿》新 译本在 230 页注文里引恩格斯的上述著作标题用 Outcome 译 Ausgang,Out- come 是“结果”或“成果”,两书都没有用“终结”,“结果”显然较妥。
关于译注 以上是理解和批判黑格尔《美学》所应抓住的一些要点。其它值得注意的问题在这里不能详谈,只在各章注脚中趁便点出。《美学》德文原文版的编者没有加注,只附载词汇的简介和引得,英译本偶尔有注,法译本和俄泽 本都基本上没有加注。为了大多数读者的方便,译者加了一些译注。译注分 三种,(1)较难章节的释义和提要,(2)点明从马克思主义观点看值得注 意的一些问题,(3)词汇和典故的简介。译者从事这项翻译工作时断时续, 基本上是单干,很难得有寻师问友的机会,经常以孤陋寡闻为苦。译文和译 注虽屡经易稿或修改,不妥或错误的地方一定还很多,衷心请求认真的读者 指出或提意见寄编辑部,备将来修改时参考。在此应趁便感谢一些读者对早 出版的本译本第一卷所提的意见,这次复校第一卷时已尽量吸收。朱光潜 一九七五年十月初稿 一九七八年九月校改黑格尔生平和著作年表(1770——1831)■斯图加特时期■(,十八年)●1770 年·诞生●  ▲八月二七日: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1)出生于德意志西南部符腾堡公爵领地斯图加特城税务局书 记官,路德派基督徒格奥尔格·路德维希·黑格尔的家庭,下有一弟一妹。  △八月: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生于 1724 年四月二二日, 四六岁)在东普鲁士柯尼斯堡大学任逻辑学、形而上学教授。  △约翰·哥特弗里德·费希特(Johann Gottfried Fichte,生于 1762 年五月十九日,八岁)在萨克逊公国露萨第的拉门瑶家乡,次年,得到一位 乡绅资助,到外地上学。△克鲁格(Wilhelm Traugott Krug)出生于普鲁士的拉迪斯。⊙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登基于 1740 年)在朝。⊙符腾堡和特克公爵(Herzog von Wurttemberg und Teck)欧根·卡尔(Eugen Kar1,)在世。  ★“这就是前一世纪(即十八世纪——引者注)末叶的德国状况。这是 一堆正在腐朽和解体的讨厌的东西。??国内的手工业、商业、工业和农业 极端调敝。??一切都烂透了,动摇了,眼看就要坍塌了,简直没有一线好 转的希望,因为这个民族连清除已经死亡了的制度的腐烂尸骸的力量都没 有。”(恩格斯:《德国状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633)*又译:见《新民丛报》(l903 年)第 27 期马君武:唯心派巨子黑智儿学说;《寰球学生报》(季刊,1916 年)严复:述黑格儿唯心论;《民铎》第 10 卷第 2 号(1929 年三月)杨东尊:赫格尔与傅尔巴哈,上列各丈皆收 于哲学研究所资料室编:《资产阶级学术思想批判参考资料》(第九集,440 页)商务印书馆,1961 年。●1775 年·五岁●  △一月二七日:弗里德里希·威廉·约瑟夫·谢林( Friedrich WilhelnIJoseph Schelling)出生于符腾堡公国莱昂贝格(Leonberg)一个 路德派妆师家庭。⊙英国对北美殖民地发动侵略战争()。●1777 年·七岁●▲黑格尔进本城拉丁学校学习古典语文。△老谢林任神学院东方语言教授,在图宾根的贝本豪森(Bebenhausen)。●1780 年·十岁●  ▲黑格尔进本城文科中学。在校期间,熟悉希腊悲剧;最初喜欢植物学, 最后一年爱好物理学。*    △秋季:费希特**(十八岁)到魏玛公国进那拿大学神学系。下年转来 比锡大学,1784 年毕业。  * 据他妹妹克里斯蒂娜·路易丝·黑格尔(Christiane Luise Hegel, 生于 1773 年)于 1832 年死前留给她寡嫂的信。  ** 又译:见朱元善编纂:《教育丛书·裴司泰洛齐传·[附录:]斐希 脱传》,商务印书馆,1916 年,西安陕西省图书馆藏。●1783 年·十三岁●▲黑格尔的母亲死。⊙英国承认美利坚合众国,美国独立战争胜利结束。●1785 年·十五岁●▲读《伊利亚得》,亚里士多德 《伦理学》,莫泽斯·门德尔松 *(MosesMendelssohn,)《斐多》(1776)等。△耶拿大学修辞学教授许茨(Christian Gottfried Schütz,1747—1832)和胡非兰(Gottlieb Hufland,)在魏兰德、柏杜赫**(F. J.Bertuch,)支持下,创办杂志《耶拿文学总汇报》() 支持康德哲学。1788 年,订户达两千,读者远及波兰、匈牙利、意大利、法 国、英国、丹麦、瑞典、荷兰、俄国等。* 又译:缅达尔桑(Мендельсон),见《世界通史》5:574;孟德尔逊,见王玖兴译《青年黑格尔》(卢卡奇著)31;孟德尔生,见贺麟 译《小逻辑》(黑格尔著)1980 年第 153 页。**德国作家,书商,出版家,魏玛公国官员。●1786 年·十六岁●  ⊙八月:弗里德里希二世死;九月:弗里德里希·威廉二世() 登基。●1787 年·十六岁●▲八月:黑格尔写《论希腊人和罗马人的宗教》。■图宾根时期■(,五年)●1788 年·十人岁●▲写《论古代诗人的某些特征》。▲中学毕业。  ▲秋季:往南,到士瓦本公国,进图宾根神学院,学习神学、哲学、自 然科学。  △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Friedrich H?lderlin,生于 1770 年)也入 图宾根神学院。●1789 年·十九岁●同情法国革命⊙七月:法国资产阶级革命(),通称“法国大革命”,爆发。  ★“法国革命象霹雳一样击中了这个叫做德国的混乱世界。它的影响非 常大。极其无知的、长期习惯于受虐待的人民仍然无动于中。但是整个资产 阶级和贵族中的优秀人物都为法国国民议会和法国人民齐声欢呼。??但是 这种热情是德国式的,它带有纯粹形而上学的性质,而且只是对法国革命者 的理论表示的。但是,一俟无可辩驳的事实把理论排挤到次要的地位,?? 尤其当 1793 年 5 月 31 日吉伦特派的复亡弄得理论完全哑口无言的时候,这 种德国式的热情就一变而为对革命的疯狂的憎恨了。”(恩格斯:《德国状 况》。《马克思恩格斯金集》2:635)  ★“在法国发生政治革命的同时,德国发生了哲学革命。这个革命是由 康德开始的。他推翻了前世纪末欧洲各大学所采用的陈旧的莱布尼茨的形而 上学体系。费希特和谢林开始了哲学的改造工作,黑格尔完成了新的体系。”(恩格斯:《大陆上社会改革运动的进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588)●1790 年·二十岁●  ▲两年,学完古典语文和哲学课程,哲学硕士论文获得通过;继续攻读 神学科目。△谢林(十五岁)因中学学习成绩优异,得以提前进入图宾根神学院;入学后,黑格尔和谢林、荷尔德林三人比较相投,关系密切。  △八九十年代,康德的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1781)《实践理性 批判》《1788《判断力批判》(1790)陆续发表,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他本 人亲自痛击沃尔夫学派的负隅顽抗,莱因霍尔德(K. L.Reinhold,1758—1823)费希特这些门徒广为传播,费希特于本年冬季教学生读《纯粹理性批判》,下年六月以所写《试批判所有启示》亲自往见康德,以康德哲学宣传 者蜚声哲学讲坛;即使这样,黑格尔直到离开怕尔尼前夕才逐渐注意到并理 解康德哲学。●1792 年. 二三岁●崇拜卢梭  ▲在校期间,崇拜卢梭,读《爱弥儿》《社会契约论》,读基督教《圣 经·约伯记》* 。▲开始写《人民宗教和基督教》**(Volksreligion und Christentum)。  △谢林(十六岁)以《圣经·创世纪》(第三章)为主题,撰写的硕士 论文获得通过。  * 据他的同学洛伊特魏因(christian Philipp Leutwein,生于 1768 年)的回忆。  **又译:民众宗教和基督教,见汝信:青年黑格尔的社会政治思想,收 于《外国哲学史研究集刊·第一集》1978 年,第 205 页。●1793 年·二三岁●主张共和政体⊙一月:法国革命人民处死国王路易十六。  ▲相传,黑格尔和谢林、荷尔德林共同模仿法国革命群众上年以植树纪 念大革命的方式,在一个初春节日,和一些同学结伴到郊外栽种自由树,庆 祝法国大革命。大部分同学并在校内一间小室为自由雕像举行揭幕礼。▲得到神学院结业证书,成绩平常。■伯尔尼时期■(,三年)  ▲毕业后,继续往南,前往瑞士伯尔尼,在一个贵族家庭教家馆。平时 教三个孩子,业余阅读英、法等国学术著作,继续关心法国革命的发展。  △十二月:菜因霍尔德离开那拿去基尔,歌德建议学校邀请费希特,费 希特复函耶拿大学校长福格特(Voigt)表示谢忱。●1794 年·二四岁●批评雅各宾专政△五月:费希特到那拿大学任教。  △康德《仅在理性范围内的宗教》出版。十月:宗教大臣沃尔纳禀承御 命,警告康德,令其勿再在讲课和著述中发表与基督教教义相抵触的意见。 康德当即复函表示服从,不再发表宗教和神学方面言论。  ▲十二月:黑格尔在书信中指责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家罗伯斯庇尔建立资 产阶级革命民主专政——雅各宾专政,并指责罗伯斯庇尔实行革命镇压的行 动。同时赞赏热月政变。*  ▲黑格尔大量的书信,最初只少量附于米希勒等所编《黑格尔全集》第 十七卷(第 473—634 页)出版。1887 年,经其子卡尔·黑格尔(Karl von Hege1,)补充编为《黑格尔来往书信集》(Briefe von und an Hegel)上下两册出版于来比锡,收为米编本第二版第十九卷。1952 年至 1960 年, 霍夫迈斯特(Johannes Hoffmeister,?—1955)和弗勒希西格 (Rolf Flechig)把其后所发现者加以整理补充,发函 417 封,收函 313 封,共 730 封,编为四卷本《黑格尔来往书信集》,前三卷(1952—54)书信包括的年 份为 ,,;未卷补遗之外,包括附录帐单、 题词之类以及人名齐全、有简单传记材料的索引。收于其所编《黑格尔全集》第 27 至第 30 卷。**  * 参看侯鸿勋:论黑格尔对法国革命的态度,见《哲学研究》1980 年第 八期第 29—37 页。**这个四卷本,第四卷(327 页)11977 年另出版第一册(365 页),未包括索引,北京图书馆藏;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藏(前三卷和第四卷第一册)。 中译本:苗力田选译《黑格尔关于哲学生书信十六封》,收于《哲学史讲演 录》(第四卷)第 381—434 页;《黑格尔通信百封》(致荷尔德林、谢林、 歌德、道布四人)。●1795 年·二五岁●向谢林请教▲春季:黑格尔去日内瓦。▲五月:撰写《耶稣传》(Das Leben Jesu)。  ▲八月:对于谢林所寄阅的一篇文章,黑格尔表示:评论你的文章,你 不该要我来做。我不过是初学者而已。??▲秋季:读费希特《全部知识学的基础》(1794)。  ▲十一月:撰写 《基督教的实证性》 ( Die
Positivit?t
der christlichenReligion)”,次年四月写毕。  ▲黑格尔写于伯尔尼和法兰克福的著作,对基督教进行历史的考察,探 讨解决社会问题的途径。1907 年,经诺尔(Hermann Noh1,1879—?)编为《黑格尔青年时期神学著作》(Hegels theologische Jugendschriften)出版于图宾根。莫尔登豪尔和米歇尔 ( Eva
Moldenhauer
Karl MarkusMichel)则编为《早期著作》(Früdhe Schriften)收于其所编《黑 格尔著作集》第一卷。△费希特参加同事尼特哈默尔**(Friedrich Immanuel Niethainmer,)主编的《哲学杂志》继续支持康德哲学。  △谢林在来比锡教家馆,至 1797 年。 △谢林的《论一种哲学形式的可 能性》  (1794)发表于图宾根大学学术杂志,短论拥护费希特的主观唯心主义。 去年,写完文章,就直寄费希特请教。⊙普鲁士、俄国和奥地利对波兰进行第三次瓜分,波兰亡。  ⊙普鲁士和法国在瑞士的巴塞尔签可“巴塞尔条约”,普鲁士割让来因 河西岸几个省给法国。  “又译:见薛华:青年黑格尔对基督教的批判,论基督教的实定性,中 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年,第 1 页。**又译:尼特加墨尔,见 [苏] 塔尔列著,任国升、陈国雄译《拿破仑传)1976 年,第 413 页;尼特汉玛,见叶青编《黑格尔,其生平其哲学及其影响,附 费尔巴哈,(论文集)上海辛垦书店,1935 年。●1796 年·二六岁●  ▲夏季:写《德国唯心主义最早的系统纲领“残篇)。1917 年,经罗森 茨威格(F. Rosenzweig)出版。▲七至八月:游阿尔卑斯山伯尔尼段,写旅途观感日记。  ▲他的妹妹所写关于他的早年生活,他所写旅途日记等,1936 年,经霍 夫迈斯特编为《黑格尔思想发展文献》(Dokumente zu Hegels Entwicklung) 出版于斯图加特。▲秋季:黑格尔返乡小住。  △荷尔德林在耶拿听到费希特的课,十分倾倒,称之为“一个为人类而 战斗的巨人”。△谢林的《论自我作为哲学的原则或者人的认识中的无条件者》(1795)发表于图宾根学术杂志。■法兰克福时期■(,四年)●1797 年·二七岁●  ▲一月:往北,赴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得到荷尔德林的介绍,到一个商 人家庭教家馆。课余进修哲学,进行有关宗教问题的研究,在社会活动中结 交若干政治法律方面社会人士。  △对于批判哲学,莱因霍尔德、费希特、贝克()都自居正 统,却又众说纷坛。于是,斯勒特旺(Johann August Schlettwein,1731—1802)在《柏林周刊》发表公开信,问康德:你的体系,到底谁的解释合 乎你的意思?康德答道:牧师、数学教授舒尔茨(Johann Schulze,1739—1805)。  △莱因霍尔德致函费希特,表示接受“知识学”哲学,宣布从支持康德 的观点转而拥护费希特。  △谢林的《自然哲学观念》出版。  △斯德芬(Hcnrik Steffens,)读到《自然哲学观念》,完 全接受谢林的观点。*⊙十一月:威廉二世死;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登基。* 斯德芬出生于挪成斯塔万格(StayaIlge0,在丹麦埃尔西诺尔 (Elsinove)哥本哈根长大,1970 年入哥本哈根大学学矿物学、植物学、动 物学, 漫游德国,在那拿听费希特、谢林的课,,在哈勒教自然哲学,看来黑格尔研究过他的哈勒讲演。●1798 隼·二八岁●  ▲撰写《论符腾堡公国内政状况,特别是关于市议会之缺陷》(über dieneuesten inneren Verh ltnisse Württembergs,besonders über dieGebrechen der M agistratsverfassung)。▲春季:翻译并注释法国吉伦特党人,律师卡特 Jean Jacques Cart, )的 《关于沃特邦对伯尔尼城的宪法关系的亲启信札》 (Vertrau·1iche briefeüber das vormalige staatsrechliche Verh?ltnisdes Waadtlan-des(Pays de Vaud)zurstadt Bern),匿名出版于法兰克福,1909 年经法尔肯海姆(H. Falkenheim)考证确定为其所作。△谢林到耶拿大学任教。△谢林的《关于世界灵魂》出版。△谢林的《关于一种经验科学,特别是历史哲学是否可能的问题》出版。  ⊙十月:政府发出禁止秘密结社令,柏林启蒙运动小组“星期三会社” 等相继解散。⊙十一月:《哲学杂志》因所谓宜传无神论罪名,在来比锡、威登堡等地被当地政府没收。●1799 年·二九岁●  ▲撰写《基督教精神及其命运》(Der Gelst des Christentums und seinschlcksal),次年秋写毕。▲一月:黑格尔的父亲死。  这个时期的散篇著作,1913 年,经拉松(Georg Lasson,) 神父编为《黑格尔政治和法律哲学论著》(Hegels Schriften zurPolitik undRechtsphilosophie)出版于来比锡,收于其所编《全集》第七卷。  △康德和费希特公开决裂。费希特对康德的“物自体”和不可知论等, 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提出批判,康德发表《关于费希特所著《知识学》的声 明》(八月),费希特认为康德本人对康德主义实际上并不理解,即未坚持 唯心主义,于是指责康德是头脑不健全者,甚至讥讽说:没有结婚的人只算 得半个人。△费希特以所谓宣传无神论案不得不辞职* 离开那拿大学,寓居柏林。△谢林的《自然哲学体系第一草案》出版。⊙十一月:法国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  * 参看俾德曼编、冯至译注:《歌德年谱》重庆《图书月刊》第二卷第 五期(l942)第 13 页。  ●1800 年·三十岁●▲九月:撰写《体系札记》(Systemfragments)。△谢林的《先验唯心论体系》出版。  △特罗克勒(Ignaz Paul Vitalis Troxles,)到那拿大学 学哲学、医学,深受谢林影响。*
△舒伯特(Gotthilf Heinrich von Schubert,)从来比锡, 原学神学,转来那拿大学,听谢林的讲演后,改学医而于 1803 年取得学位, 成为谢林的追随者。**  *特罗克勒,出生于瑞士卢塞恩(Lucerne),在索洛图恩(Solothurn) 学习,法国革命后离开瑞士,1807 年返瑞士后才清除了谢林的影响,1834 年起在新建的伯尔尼大学任教授,直至 1850 年退休。  **舒伯特于 1805 年听到威纳(Werner)在弗雷贝格(Freiberg)的讲演 后,从事自然科学工作, 年,在慕尼黑任自然史教授。■那拿时期■(,六年)●1801 年·三一岁●▲一月:黑格尔离开法兰克福,转到耶拿,到一个贵族家庭作家庭教师。△谢林(二六岁)在那拿大学任教授,第一次提出“同一哲学”概念。  ▲开始撰写《论德意志宪法》(Die Vcrfassung Deutschlands)次年写 毕。全文于 1893 年由莫拉特(Georg Mollat)发表。▲春夏:写《关于行星轨道的哲学论文》(Dissertatio PhilosophicadeOrbitis Planetarum)。  ▲七月:撰写《论费希特和谢林哲学体系的异同,兼论莱因霍尔德关于 十九世纪初期哲学状况概观论文集第一册,(?ber die Differe11z des Fichte ’。 schen und Schelling'schen Systems der Philosophie in Beziehung auf Reinholds Beitrüge zur leichtern bersicht des Zustandsder
Philo30-phie
neunzehnten
Jahrhunderts
,1StesHeft )。  ▲九月:《论布特维克哲学》(über die PhilosOphie Friedrich Bouter- Bouter。weks 发表于《爱尔兰根文献报》。▲十月:经谢林推荐,以就职论文《关于行星轨道的哲学论文》在那拿大学取得编外讲师资格。  ▲同事有:哲学教授施莱格尔(Friedrich von Schlege1,) 神学教授保卢斯(Helnrich Eberhard Gottlob Paulus,)哲学 讲师弗里斯(Jakob Friedrich Fries,)等。▲讲授思辨哲学体系:逻辑学、形而上学。听课学生十一人。  ▲十月二一日:第一次见到歌德。歌德白 1795 年,任魏玛公园枢密院 大臣。 ●1802 年·三二岁●声授谢林抛开费希特哲学  ▲一月:和谢林共同创办《哲学评论杂志》(Kritisches Journal derPhilosophie),每年一卷三期,出版于图宾根。▲一月:《泛论哲学批判的本质,特别是论它和当前哲学状况的关系》(über das wesen der Philosophischen Kritik überhilupt)《常识如何 理解哲学:克鲁格著作剖视》” (Wie der gemeine Menschenverstand diePhiloso-phie nebme)发表于《杂志》第一卷第一期。  ▲三月:《怀疑论和哲学的关系》 (verhaltnis der Skeptizismus zurPhilosophie)发表于《杂志》第一卷第二期。  ▲讲授自然法和国际公法(第一学期)自然法(第二学期)逻辑和形而 上学。▲七月《论信仰和知识,或主体性的反思哲学》(Glauben und Wissenoderdie Reflexionsphilosophie der Subjektivit?t)发表于《杂志》第二卷 第一期。  ▲《论自然法的科学研究方法》( über die wissenschaftlicben Behand-lungsarten des Naturrechts)发表于《杂志》第二卷第二期(年底), 第三卷第三期(下年春季)续完。▲结识同事、诗人福斯(Johann Heinrich Voss,)教授。▲协助保卢斯**编订《斯宾诺莎文集》新版。▲冬季:写《论德意志宪法、  ▲《耶拿逻辑学、形而上学和自然哲学》(Hegels Jenenser Logik, Meta·physik und Naturphilosophie)于 1923 年由拉松出版于来比锡。***△谢林把主要力量用在编辑《新思辨哲学杂志》。△冬季:谢林做关于艺术哲学的讲演,观点从此和费希特有所分歧。  * 又译:庸俗的知性??,见《黑格尔小传》第 39 页;一般的人类知 性??,见《逻辑学》(1976 年)第 564 页。**又译:保罗斯,见温锡增译《神学政治论》(斯宾诺莎著)商务印书馆,1963 年,第 284 页。  *** 拉松根据柏林图书馆所藏黑格尔遗稿第 9 卷校印,收于《全集》第 十八卷第一册。●1803 年·三三岁●逐渐不同意谢林的观点▲在校内旁听生理学等自然科学方面课程。▲讲授哲学全书和自然法(第一学期)。▲下半年:独立支持《杂志》,谢林离开耶拿了。”  △谢林和卡罗琳·施莱格尔(Caroline Schlege1,),奥古 斯特·威廉. 封·施莱格尔的离婚妻(三月),前往维尔茨堡(今西德), 谢林任教于维尔茨堡大学。▲讲授恩辨哲学体系和自然法(第二学期)。▲十一月:接到歌德从魏玛府送来文章,征求意见。”  ▲《耶拿实在哲学》(Jenenser Realphilosophie,两卷)于 1931 年由 霍夫迈斯特出版于来比锡。**△十二月:赫德尔病逝。  ⊙在拿破仑控制下,德国较大各邦君主、诸侯召开帝国代表会议,决议 大并小,合并为三十八个邦。  *杂志本是“同人刊物”,刚办起来,一个就转夫办另一刊物,此刻连人 也走了,这不仅是地理上的分离,而且是思想上的决裂,参看汝信:黑格尔 与谢什的决裂,收于吉林《社会科学战线》编辑部编:《哲学史论丛》(1980 年)。**霍夫迈斯特根据遗稿第 12 卷(1803/04 年)第 5 卷(1805/06 年)校印,收于拉松《全集》第十九第二十卷。●1804 年. 三四岁●▲一月:应耶拿矿物学会之聘,任鉴定员。”  △二月十二:康德逝世于东普鲁士柯尼斯堡寓所。其哲学教席遗缺由克 鲁格(奥得河畔法兰克福大学哲学教授)接任。▲讲授哲学的一般体系(第一学期)。▲八月:成为威斯特伐伦自然研究会会员、△七月二八日:唯物主义哲学家路德维希·费尔巴哈 ( LudwigAndreasFeuerbach)诞生于巴伐利亚公国兰次胡特城。▲讲授思辨哲学(第二学期)。听课学生二三十人。▲讲授数学,听课学生中的加布勒(Georg Andreas Gabler,1786—1853),后来是黑格尔的正统继承者。  ★黑格尔的数学知识极为丰富,甚至他的任何一个学生都没有能力把他 遗留下来的大量数学手稿整理出版。(恩格斯致弗·阿·朗格,。《马克思恩格斯全集》31:471)  △温迪施曼(Windischmann)把所译柏拉图《蒂迈欧篇》献给谢林,谢 温两人在观点上是一致的,保持通信联系,时间很长,只是到了后期关系却 不融洽,因为温后来转而接受黑格尔哲学。△年底:费希特任爱尔兰根大学哲学教授,从次年开始,夏季前往授课,讲学者的本职。△谢林的《哲学和宗教》出版。⊙十二月二日: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第一执政拿破仑在巴黎, 由天主教罗马教皇庇护七世加冕为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1805 年·三五岁●▲二月:黑格尔任副教授。弗里斯同时晋升。  ▲五月:黑格尔急于要建立一种体系,向友人提到:路德使基督教《圣 经》说德语,福斯使荷马说德语,他要试试,教哲学说德语;表示要建立哲 学体系,写思辨哲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自然法,以及前人未包括进哲 学里去的美学。▲讲授哲学全书和自然法(第一学期)。▲讲授实在哲学,哲学史(第二学期),不久,因普法战争迫近而中断。▲冬季:开写《精神现象学》(Ph?nomenologie des Geistes)* 。△谢林到斯图加特做私人讲演()。  ⊙普鲁土继续参加欧洲封建君主各国政府组织的反法同盟,再次对法国 进行武装干涉。拿破仑指挥的法国军队进入德国境内,与普鲁士、奥地利、 俄国军队激战。  ⊙普鲁土政治家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勉强进行若干改革措施,所谓 “改革之战”。  *“两种英译本,一作 Phenomenology of Mind,拜里(J. B.Balllie) 译,814 页,1910/31 年,伦敦;一作 Phenomenology of Spirit,米勒(A.v. Miller)译,595 页,1979 年,牛津。前者据 1841 年版,后者据 Hoffmeister(1952)版/罗伊斯(Josiah Royce 摘译一部分,收于《摘编》第 79—93 页。中译本:贺麟、王玖兴,上 1962,下 1979。●1806 年·三六岁●和谢林彻底决裂▲讲授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实在哲学)、思辨哲学或逻辑。  ★“拿破仑并不像他的敌人所说的那样是一个专横跋扈的暴君。他在德 国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 拿破仑摧毁了神圣罗马帝国,并以并小邦为大邦的办法减少了德国的小邦的 数目。”(恩格斯:德国状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636)“1806 年——没有究全消灭普鲁士,这是拿破仑的一个错误。”(恩格斯:关于德国的 札记。《德国农民战争》1962 年,第 179 页)  ⊙六月二十日:德国南部和西部十六个邦(包括巴伐利亚、符腾堡、巴 登等)在拿破仑保护下成立来因同盟。奥地利皇帝弗兰茨根的德意志民族神 圣罗马帝国称号本来也还留个虚名,从此名实俱亡。  ⊙十月:普法两军在那拿激战,普军大败。法军占领柏林(十月二七日), 学校停课。  ▲十月十三比大战前夕,《精神现象学》匆匆结束,以便投寄出版商赶 印。▲黑格尔在书信中称拿破仑为骑在马上的“世界灵魂”*(Weltseele):我看到皇帝——这个世界灵魂——骑马穿城而过,去检阅军队。  ▲这个时期的散篇著作:就职论文、论辩题、公开发表于《哲学评论杂 志》的文章等,1832 年,经米希勒**(Karl Ludwig Michelet,18Ol 一 1893) 编为《综合文集》出版于柏林,收于米编本《全集》第十六卷。△十一月:费希特从柏林避难到柯尼斯堡,担任临时教授,后转往哥本哈根,找他的学生厄尔斯达(Oerstad),于 1807 年九月始返柏林。△谢林到慕尼黑任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造型艺术科学院秘书长。⊙符腾堡公国弗里德里希二世(Friedrich II von Wtirttemberg, 1754—1816)在世。*又译:宇宙精神,见叶青编《黑格尔》第 21 页;世界的灵魂,见前书第 39 页;世界的主脑,见《拿破仑传》第 413 页。  **米希勒是法国新教徒,在柏林长大,上学,1819 年入柏林大学,修法 律系,但对黑格尔的逻辑学、哲学课发生兴趣,1824 年得到学位,1826 年开 始在母校教书,1829 年任教授,直到 1874 年。他为《黑格尔全集》编委会 提供了自然哲学讲演记录(1823/24,冬季)等。■巴伐利亚时期■(/,十年)
成为本站VIP会员,
若未注册,请点击 成为本站会员.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电子书均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情况,请立即和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作相关处理。
                                   
蓝田玉PDF文档网致力于建设中国最大的PDF格式电子书的收集和下载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gta san andreas 攻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