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墓室壁画石椁线刻艺术的起源

勒石与勾描—唐代石椁人物线刻的绘画风格学研究--《西安美术学院》2011年博士论文
勒石与勾描—唐代石椁人物线刻的绘画风格学研究
【摘要】:在中国绘画史的发展历程中,唐代人物画曾经书写了辉煌的篇章。可是,我们今天籍以了解唐代人物画真实面貌的传世作品不仅很少,而且几乎都有存疑,寺观壁画仅见于文献,遗存的洞窟壁画大多缺少明确的纪年。所幸,随着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唐代墓葬中反映人物画风貌的实物纷纷出土,以相当充足的数量和断代的明确性,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研究材料的不足。其中,石椁人物线刻就是我们间接了解唐代人物画的一种有力的参照对象。
唐代石椁墓的墓主,绝大多数是京畿地区正二品以上的高官或皇族成员,创作者则是拥有较高官阶的画家、皇家画师和甄官署刻工,因此,石椁人物线刻集中体现了这一时期统治阶层的审美取向,从而为我们今天清晰地认知唐代人物画的时代风格及其形态流变提供了可靠的佐证。
从20世纪中期开始,通过系统发掘与整理,现已发现唐代石椁墓29座,分属于初唐至盛唐的117年之间,其中刻有人物线刻的石椁19具,本文从中采集到275个线刻人物形象,为进行唐代绘画风格学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前提条件。
唐代石椁人物线刻是以“白画”为样本,顺应石材特性,以刀代笔,以刻石代勾描而呈现的特有艺术样式。从其早期、中期和后期的作品中,可以清晰地看出“以刀代笔”的技法与风格发展过程。
唐代石椁人物线刻的类型化、程式化造型是各相关造型元素条理化、规则化的结果,既是与唐代社会等级秩序相对应的普识性平面造型分类形式,也是异族造型艺术与本土造型观念融合而成的结果。
唐代石椁人物线刻以“游观”的方式处理空间关系,以平面分层纵列的方式来获得视觉深度感。它的形式风格则主要体现在线群的组织关系上,主要可归纳为“结构性线群”与“装饰性线群”两大类。两者之形成、融合与发展,既包含对汉晋线描方式的承继,也包含对佛教绘画的吸收,历经初唐-武周-开元-天宝等时期的演进,导致了人物表现风格的相应变化。画家将结构性线群与装饰性线群重新进行穿插、融合,重构了画面的表现形式,开创了中国古代人物画的新纪元。
唐代石椁人物线刻的线型与唐代人物画的线型具有同一性,整体表现为匀速平行的“铁线描”形态。其中早期的线型较为粗壮、凝重,后期则显得细劲而流畅。在此演进过程中,只有薛儆墓石椁人物线刻呈现为粗细有所变化的线型,打破了中锋用笔的平行线型规范,成为平行线型向提按线型转变的节点。
唐代石椁人物线刻具有鲜明的时代风格特征,是唐代文化观念、社会秩序、审美取向及技法条件所造就的特定产物和形象再现。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美术学院【学位级别】: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11【分类号】:J204【目录】:
摘要3-5ABSTRACT5-11绪论11-19 反映唐代人物画风格面貌的新证据11-14 唐代石椁人物线刻的研究现状14-16 研究方法16-19上篇 唐代石椁人物线刻研究的考古学基础19-95 第一章 唐代石椁人物线刻的考古学陈述20-66
第一节 唐代石椁的考古发现20-24
第二节 唐代石椁人物线刻图像24-66
一 李寿墓石椁人物线刻图像25-28
二 郑仁泰墓石椁人物图像28-29
三 李晦墓石椁图像29-32
四 契苾明墓石椁人物线刻图像32-34
五 懿德太子墓石椁线刻图像34-37
六 永泰公主墓石椁人物线刻图像37-40
七 章怀太子墓石椁人物线刻图像40-41
八 韦泂墓石椁人物线刻图像41-43
九 韦询墓石椁人物线刻图像43-45
十 韦顼墓石椁人物线刻图像45-46
十一 韦氏无名石椁人物线刻图像46-48
十二 薛儆墓石椁人物线刻图像48-52
十三 秦守一墓石椁人物图像52-53
十四 阿史那怀道十娃夫妇墓石椁人物图像53-54
十五 武惠妃墓石椁人物线刻图像54
十六 杨思勖墓石椁人物线刻图像54-55
十七 李宪墓石椁人物线刻图像55-59
十八 王贤妃墓石椁人物线刻图像59-61
十九 武令璋墓石椁人物线刻图像61-66 第二章 唐代石椁与创作主体66-95
第一节 唐代石椁的形制66-78
第二节 唐代石椁的消费主体78-81
第三节 唐代石椁人物线刻的创作者81-95
一 样本作者81-92
二 勒石作者92-95下篇 唐代石椁人物线刻的绘画风格学研究95-233 第一章 勒石与勾描96-116
第一节 “白画”、“样本”与“勒石”96-103
第二节 石线刻的材料与技法103-116
一 石线刻对石材的要求103-104
二 石刻线画的技法104-109
三 懿德墓石椁线刻的起样材料分析109-110
四 唐代石椁人物线刻的综合性技法110-116 第二章 造型法则116-158
第一节 唐墓石椁人物线刻的类型化造型116-123
第二节 唐代石椁线刻人物与审美风尚123-129
一 从秀骨清像到面短而艳123-126
二 丰肥妍美126-129
第三节 佛造像对唐石椁线刻人物造型的影响129-143
一 佛画入华129-135
二 佛造像量度、仪轨对唐石椁线刻人物造型的影响135-143
第四节 唐墓石椁线刻人物的脸形造型143-146
第五节 唐墓石椁线刻人物的眼形程式146-158
一 征神见貌146-147
二 媔目147-152
三 三白眼152-155
四 宦官的眼形155-156
五 传统眼形程式的流变156-158 第三章 技法与观念158-183
第一节 从“列女图”到唐代士女画158-170
一 士女画成立之社会背景158-162
二 士女画之创立162-167
三 士女画的结构形式167-170
第二节 唐代线形的特征170-176
一 “密体”与“疏体”170-171
二 线形张力的转化171-176
第三节 空间秩序176-183
一 图与底176-179
二 图形的张力179-180
三 游观的视点180-183 第四章 形式风格183-218
第一节 结构性线群184-201
一 视觉经验的转变184-192
二 结构性线群的显现192-195
三 结构线群的成熟195-201
第二节 装饰性线群201-207
一 装饰性线群的从属性201-205
三 装饰性线群表意性的转变205-207
第三节 重构线群207-218
一 主观秩序的回归207-209
二 折线的骨架功能209-212
三 中国式形、体观念212-218 第五章 线型程式218-233
第一节 “铁线描”220-225
一 “铁线描”的程式化220-223
二 “铁线描”的精致化223-225
第二节 行笔方式的转变225-233
一 “莼菜条”的线型特征225-231
二 线型对比231-233结论233-235附录235-236 1、唐代石椁人物线刻造型程式的影响因素235 2、唐代石椁人物线刻风格演变轨迹235 3、图例对比235-236参考文献236-242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沙武田,邰惠莉;[J];敦煌研究;2001年01期
江梅;[J];东南文化;1993年05期
漠及;[J];东南文化;2002年10期
王彬;[J];东南文化;2004年06期
缪哲;[J];读书;2005年02期
朱太岩;[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88年02期
孙亚光;;[J];今日科苑;2007年12期
王仁波;;[J];考古;1973年06期
李卫星;;[J];考古;1989年02期
齐东方;;[J];考古;1990年09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韩刚;[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Biljana C[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陈斌;[D];河南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爱波;[J];蒲松龄研究;2002年03期
赵爱华;;[J];蒲松龄研究;2011年02期
周文斌;[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陆军;;[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陈磊;;[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江瀚;;[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赵永忠;;[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屈晓勤;张鲲;廖一联;;[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6期
张金铣,赵建玲;[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胡莲玉;[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聂顺新;;[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陈浩;;[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张晓琦;;[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王东;;[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刘叙杰;;[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三、四辑)[C];1982年
Jack J;[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十一辑(2011年中国建筑史学学术年会论文集-兰州理工大学学报第37卷)[C];2011年
任岩;;[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十一辑(2011年中国建筑史学学术年会论文集-兰州理工大学学报第37卷)[C];2011年
张浩;;[A];中国思维科学研究论文选2011年专辑[C];2012年
严支胜;;[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2011年)[C];2012年
赵明;周越;;[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玉忠;[D];河北大学;2009年
孙永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郝文斌;[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隋晓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刘宝春;[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曹志红;[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史兵;[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王庆斌;[D];江南大学;2010年
曾茂林;[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杨栋;[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许耕耘;[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吴菲;[D];河北大学;2009年
王党荣;[D];河北大学;2009年
胡叶娟;[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曹艺;[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王孙琳;[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王啸;[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胡良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王腾飞;[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刘传宝;[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荣新江;[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2期
郭锋;[J];敦煌学辑刊;1986年02期
沙武田,邰惠莉;[J];敦煌研究;2001年01期
胡素馨,唐莉芸;[J];敦煌研究;2001年04期
赵殿增,袁曙光;[J];东南文化;1991年05期
阮荣春;[J];东南文化;1991年Z1期
宫治昭,谢建明;[J];东南文化;1992年05期
罗福颐;[J];故宫博物院院刊;1960年00期
畏冬;[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4年03期
;[J];考古;1959年10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彭慧萍;[D];中央美术学院;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德仁;[J];美术;1987年12期
袁有根;[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2期
韦宾;[J];美术观察;2005年02期
张仲权;[J];东南文化;1989年02期
曾光;;[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年04期
钟仕伦;[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4期
张康贵;;[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S2期
杨丹霞;[J];艺术市场;2005年02期
刘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朱万章;;[J];荣宝斋;2010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许祖良;;[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许伟东;;[A];“特殊与一般——美术史论中的个案与问题”第五届全国高校美术史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林钧;殷铁成;;[A];第十七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六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文集[C];2003年
别建晓;;[A];测绘荆楚——湖北省测绘学会2005年“索佳杯”学术论文集[C];2005年
丛培红;李同生;张绪寿;薛群基;;[A];第六届全国摩擦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1997年
张建浩;梁合东;戎嘉隆;吴如松;李伟;;[A];2008船舶安全管理论文集[C];2008年
王春学;;[A];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第一届教学设计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彭杰;;[A];龟兹学研究(第一辑)[C];2006年
王印英;;[A];中国少年儿童舞蹈论文比赛获奖作品集[C];2005年
许祖良;;[A];春华秋实——江苏省美学学会()纪念文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沈鹏 祁旺;[N];中华读书报;2011年
王保纯;[N];光明日报;2011年
续鸿明;[N];中国文化报;2011年
王坤宁;[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年
马丽;[N];中国民族报;2010年
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秘书长
孙克;[N];美术报;2008年
刘国信 (山 西);[N];中国商报;2004年
陈传席;[N];美术报;2011年
北京大学教授 朱青生;[N];中国教育报;2004年
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长
王兴东;[N];中国电影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杰;[D];西安美术学院;2011年
李彦锋;[D];上海大学;2010年
王伟;[D];西安美术学院;2010年
孙浩宁;[D];中央美术学院;2013年
常欣;[D];西安美术学院;2010年
樊维艳;[D];山东大学;2011年
曹院生;[D];上海大学;2010年
杨惠东;[D];南京艺术学院;2005年
胡越;[D];东华大学;2010年
宋玉杰;[D];大庆石油学院;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钦曾;[D];山东大学;2010年
塔娜;[D];内蒙古大学;2010年
王鹏;[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杜文胜;[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蒋金珅;[D];浙江大学;2012年
丁宇文;[D];北京大学;2012年
张晴;[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孙群;[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周玮佳;[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张华;[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打开微信扫一扫
孔网客户端
安卓版苹果版扫描下载
孔夫子旧书网
该图书“中国雕塑艺术史(上中下)”已经找不到了, 为您推荐一些相同图书。
装订:硬精装
装订:硬精装
装订:硬精装
装订:硬精装
装订:硬精装
装订:硬精装
版次:一版一印
装订:硬精装
装订:硬精装
版次:一版一印
装订:硬精装
版次:2005-8一印
装订:硬精装
Copyright(C)
孔夫子旧书网
京ICP证041501号
海淀分局备案编号
购物车共有0件商品,合计:0.00元热点:  && & &
流失美国唐玄宗宠妃石椁被追回 有重要研究价值
第1页:遭遇盗墓被走私出境,跨国追索终使文物回国
第2页:千年珍品安家陕西历史博物馆
第3页:千年敬陵位置之争平息
  千年珍品安家陕西历史博物馆
  今年3月4日,美国古董商终于同意无条件将石椁归还。3月7日,石椁装了两个集装箱,重达27吨,通过海运于4月17日运抵广州。 4月30日,在外漂泊6年多的贞顺皇后陵被盗石椁终于平安抵达西安。
  6月17日,在陕西历史博物馆举行了唐贞顺皇后石椁移交仪式。该石椁经修复和复原后,将长期存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内免费供游人参观。
  昨日下午,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唐墓室壁画库,精美的石椁由公安机关正式移交文物部门,省文物部门则指定将其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历经千余年后,精美的国家一级文物再次呈现在世人面前。
  这件石椁按唐代皇后礼仪制作,由31块石雕构建拼装而成,体量、装饰工艺比较少见,彩绘、线刻保存较好。石椁为面阔三间,进深两间的仿宫殿造型,整体结构由5块椁顶、10块廊柱、10块椁板、6块基座共31块石材组成,高约2.45米、宽约2.58米、长约3.99米。石椁装饰采用彩绘、线刻的技法,雕刻出侍女、花卉等,内容丰富,彩绘基本完好,具有极高的科学、历史、艺术价值,是一件难得的唐代文物珍品。
  “你看这石门上还有红色的颜料痕迹,说明石门原本是红色的,这石钉上还残留有金粉,可见当初这些石钉是镀金的,正所谓朱门金钉是也”,但石锁被砸掉破坏了,看着精美的石椁,考古专家张建林给记者一一讲解。
  鉴于唐代贞顺皇后石椁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彩绘色彩丰富且保存较好,艺术价值尤高,因此确定为国家一级文物。陕西历史博物馆文物征集处处长师小群表示,这个石椁是目前我们唐代考古发现当中,体积最大、刻画最精彩的。
  记者王涛
(责任编辑:久黑必白)
爱承诺也爱忽悠,信任与共识难求;有公知更有五毛,盼精英莫成小丑…[]
搜狐时尚文化生活精品
在短短三年的时间里Alessandra Rich品牌的礼服裙出现在每一个重大活动中…[]
网友点击排行
网友评论排行
文化品牌栏目
面对不断高涨的权利意识,国家赔偿从程序到标准…[]
人人都有隐藏在面具下的灵魂,因为这种复杂,人才如此有意思…[]
这本书源自人大张鸣老师开设的政治史公开课……[]
“男女共浴”、“男女老幼坦然裸浴”成网络热词……[]
近期热点关注
时尚文化中心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从中国古代人物画浅析线条艺术的东方意蕴(可编辑)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明清的建筑石雕
  明清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由动乱、复苏、繁荣又走向崩溃的最后一轮循环的周期,当时的建筑艺术,还是沿着古典艺术析传统向前发展,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史上的最后一座高峰。
  明代的宫苑、陵邑的规模都十分宏大,附丽其中的建筑石刻艺术也取得了不少创新的成就。清肛的离宫园林,更是在规模质量上超过了明代。
  石刻华表古已有之,但明代天安门的白石华表却自有其时代的特点和艺术成就。它是以多种雕刻手法塑造的空前建筑装饰,华表柱身的主体龙纹,以压地隐起的浅浮雕刻画出蟠曲而上的龙形,间夹以云纹华饰,使得华表瑰丽而庄严,其柱头上满饰异彩纷呈的透雕云朵,莲瓣石盘上饰以圆雕的雄狮。其下还有华丽的八角座,围以雕刻精致的龙纹栏板和雕刻有狮子的望柱。综观华表的总体造型,它是在传统形式基础上的升华,同时我们也看到,华表本质上也是中西文化合璧的完美象征。
  事实上,故宫主殿的台基、阶梯栏杆、走道、中庭、石桥,皆为各种石雕艺术形式有机组合。这些石雕是乾隆二十五年下令凿去原有的明代纹饰后重新雕刻而成的。不过,从现有的石栏杆边饰花纹,我们仍可看出明清故宫石雕还是承袭了宋元以来的装饰纹样和技法。
  综观明清的皇宫园林,其建筑石刻运用的广泛,可说是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它们雄辩地反映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世界上最优秀最伟大的建筑都离不开石雕装饰构件。在清代的皇家园林中,圆明园是被称为“万园之园”的伟大园林,令人痛心的是它于1860年被焚毁于八国侵略联军之手。如今我们从园中废墟残存的石雕建筑遗迹,仍可窥视到这座绝冠古今的园林建筑艺术的一些风貌。
  明清建筑广泛运用石刻艺术形式的例子,可说是不胜枚举。如众所周知的北京天坛,那是明清两朝皇帝祭天与祈祷丰年的场所,其主体建筑之下的基座、白石圆坛、石构件上都雕刻有十分精丽的装饰。它们都是在朝廷官府的控制之下,为适应封建统治以及奢侈豪华的生活等各种需要创作的,这在陵墓建筑上也反映得十分突出。如今,在安徽凤阳的皇陵、南京的明孝陵、北京的十三陵、河北遵化的清东陵、河北易县的清西陵等处,都保留有大量的明清陵墓石刻。
明清石雕的宗教色彩
  元明清王朝的石刻艺术成就辉煌灿烂,细审之,我们察觉到其中仍具有十分浓厚的宗教色彩。在元代,除了建筑石刻有佛教密宗喇嘛教艺术的影响,在佛寺、石窟中也常见密宗造像,甚至还产生了一些陌生的求度佛母、马哈哥刺等神像。一方面,外来艺术的冲击仍然存在,如元代以后的佛像雕刻,即受尼泊尔艺术家阿尼哥的一些影响,其弟子刘元,所作佛像,宽眉细腰,这种形式在西藏佛像和清代喇嘛教雕刻中可谓一脉相承。但是绝大多数的佛教造像,自唐代以后就日趋中国化了,作品中的衣饰、背景、用具皆与云冈造像为代表的早期风格样式相去甚远。
  明清时期,各地佛教、道教塑像盛行泥塑,石刻造像就相对衰落了。西藏地区自7世纪中叶起,就逐渐成了佛教的胜地,佛教艺术包括雕塑也蔚成大观。但后者取材庞杂,佛教石雕较少,且受到印度古佛教艺术的较多影响,因而其雕刻艺术具有区别于最高统治者的尊崇,就如我们前述所说,其佛教艺术的形式,对内地和京师的石雕创作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明清时期,作为案头摆设的小型装饰性石雕更为常见,题材以观音菩萨、罗汉、达摩、寿星、八仙之类为主,已经从神坛走向了千家万户,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象。
 宋代的石雕
  北宋建政后,采取有力措施恢复战争的创伤,社会经济与文化复苏,在艺术上也形成了该时代特有的格局。另一方面,北宋政权对外妥协投降,不思进取,对内压榨人民,苟且偷安,消极腐化的生活影响到意识形态,社会充斥各种阴阳五行迷信、儒家性理之说。
  道教的复兴也遏制了佛教文化的发展,文学和艺术中反映市民生活的内容日渐增多。影响到造型艺术,也使其丧失了前代雄奇伟岸的气派,趋向于工整、细致和柔美的样式风格。
  宋陵石刻早期仍具五代遗风,形象略带夸张,强调气韵。注重写实,生动性减弱,人物端详,面容丰腴平和,缺乏动感。尽管如此,深厚的传统技艺功力,还是能使雕刻家摆脱程式化的束缚,在不同形态的石雕造型中融入个人的独创性及其内心的情感。
  中国古碑碣自汉以来,时兴在碑上雕镂各种花纹图案,宋陵的瑞禽碑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其石面正中刻有劲健矫捷的神鸟,于高山云雾之间,或巍然屹立,或惊空飞翔,或展翅欲飞,姿态各异。
  石人根据各自身份不同,造型也风格各异。宋代以来,社会经济发展和各种生产技术进步,使得建筑艺术已突破了唐代以来的格局,尤其是商来城市的大规模兴起,宋代建筑比唐代建筑更加秀丽而富于变化,产生了更为复杂形式的殿阁楼台,在装饰、装修等方面更为讲究,这就使得石雕艺术在建筑中运用得到更加广泛,技艺也更为精湛,形式更为丰富多采。
  当时建筑的柱式也极为讲究,形式多样,有圆形、方形、八角形,还有瓜棱形柱。这些石柱上,往往雕镂各种精美的花纹图案。如宋代登封少林寺初祖庵的石柱就刻画了佛教神人的形象;宋代苏州罗汉院回廊的柱础,其造型之优雅,二方连续的卷草纹精美异常;金代曲阳八会寺的合莲卷草重层柱础则有过之而无不及。此外,雕刻狮子和力神的柱式更是令人叹为观止。
  五代至宋,南北各地仍在修筑大量的石券桥,至金代(1189——1192),北京卢沟桥的建成,又创古代石桥装饰石雕艺术的奇观。它们虽然分属于不同的时期,但归根结底都是佛教石刻艺术对中国古建装饰雕刻的影响所致。
  宋以后佛塔,多为砖石结构,引人注目的是佛教石经幢的兴起。公元7世纪后半期随着佛教密宗的东传,佛教建筑中啬了新形式——经幢。初唐时期,开始用石刻模似丝帛形的经幢,陕西富平永昌元年(689)的经幢是较早的遗物。
石刻经幢多立于佛殿之前,因而对衬托华丽庄严的佛教建筑起到一种画龙点睛的作用,其造型之美与佛塔皆在伯仲之间。从唐代起,经幢就逐渐采用多层形式,还以须弥座与仰莲承托幢身,雕刻也日趋华丽。五代至末经幢建筑发展达到鼎盛阶段,现存之宋代诸石刻经幢,最著名的是河北赵县宝元年建造的经幢。整座石刻经幢造型俊健华丽、繁简相间的细部装饰和谐统一,又富于变化,细腻的雕刻形象和华美的构图水乳交融,不愧为西方艺术与民族传统风格样式合璧造化的典范。
  末代的佛教石窟艺术不及前代雄伟壮观,其光辉的成就是表现在现实主义的加强,思想感情的深刻,世俗生活气息的浓厚,以及雕刻原技艺和形式皆有创新。与前代不同的是,雕刻作者的姓名多有与其作品共存的现象。雕刻家的性格才艺及创作过程也散见于史书,这表明社会各界对雕刻艺术及其创作者有所重视,同时也向世人展示了艺术家本身对艺术创作孜孜以求的进取精神。
  宋代佛教开窟造像的浪潮仍在全国各地此起彼伏,其中皆有不少艺术价值颇高的石刻作品出现。当时盛行罗汉群像,呈现了多姿多彩的艺术造型,实为现实生活中不同人物的性格气质再现,反映了雕刻者对生活观察的敏锐和表现传神的高超技艺。
  我国的小件石雕工艺品的创作,历史十分悠久,但在中上古的相当长的时期并不发达。自宋代以后,市民生活日益丰富,以多种形式和题材适应社会各阶层需求的石雕工艺品才日渐发达。当时人们利用各种石料,将其雕刻成花插、花瓶、座屏、山水盆景、图章以及各种小件石雕工艺品。襟代著名雕塑家王刘九就以善刻各种小件佛像、寿星而名扬天下。至南宋以后,小型赏玩性的石雕工艺品逐渐形成大观,在美术史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
  过去,我们说过佛教艺术对中国古代石雕艺术的深远影响,及其改造发展中国古代艺术的巨大价值和作用。事实上,古代中国在文化艺术上取得伟大成就的同时,都存在着吸收消化外来优秀文化营养的可能性。自宋以后,外国风格的石刻文字和雕刻、建筑艺术更为常见。这些西方艺术虽然并不能从根本上影响中国传统的石刻创作,但它们却是西方文明东渐的明显信号。因此,泉州的外国石刻艺术的传入,在中国社会史上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隋唐时期的石雕
  如果我们说佛教艺术是救苦救难的艺术,那么经历了数百年的沧桑变故,进行隋唐的大统一时期,它就开始丧失独领风骚的地位。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空前兴旺发达,中华艺术再现百花竞放的局面,石雕艺术也形成发展的新高峰。
  由于雕塑艺术的繁荣,文献记载的有关艺术家的传闻也较前代多。例如唐高祖献陵的石犀上,留有“武德拾年九月十一日石匠小汤二记”的题铭,这令人联想到战国时代“物勒工名”的传统,确有重睹盛世之感。当然,当时的上流社会仍不免把石刻艺术家视为“贱工”,但有关雕塑家杨惠之、韩伯通、张爱儿等人的传闻,已足以证明雕刻艺术对社会生活之影响有多么巨大。
  唐初年,由于国家尚未从战乱的创伤中恢复过来,所以唐高祖李渊献陵的石刻也只是初具规模,陵墓的四门各有一对石虎,内城南门以南各分列石犀、华表一对,其造型浑厚古朴的风格远不及后继者精工典雅。
  唐太宗昭陵依山为冢,陵前石雕群也未列为定制,但是昭陵前所设置的浮雕石刻——“昭陵六骏”,却是旷古罕见的现实主义杰作。这组浮雕是唐太宗在贞观十年埋葬长孙皇后之后,为了追记自己在戎马生涯中的功绩,为纪念他心爱的战马而雕刻的,这六匹战马分别是“飒露紫,特勒骠、拳笔脶、白蹄乌、青骓、什伐赤”。
  据说骏马的图样是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所绘,李世民亲为六骏马写下赞语,每骏四句,由书法大家欧阳询用八分体书写,可惜这些珍贵的遗迹皆因风雨剥蚀,宋以后就模糊不清了。
  自唐高宗和武则天合葬的乾陵始,陵前石刻形成定制,其雕刻的内容可分六类:依次为石狮、石人和石马及马夫、双翼兽和北门六马、蕃王像、华表、碑石和无字碑及述圣记碑。不过这种陵前石刻制度后来实行并不十分严格,尤其是随政体的衰落和经济文化的萎靡,后继帝陵已难现乾陵石刻的雄姿。
  乾陵石刻组合及其艺术成就,在古代陵邑制和雕塑史上都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事实上中晚期、五代、宋乃到周边地方政权的陵墓石刻,都是仿乾陵石刻而建制的。这些作品伟岸浑雄、刻工圆熟,在高大的陵墓前伸展,其恢宏气势恰如其分地衬托出了帝王的勋业及其庄严神圣的凛然姿态。
  物盛及衰,安史之乱引发了社会多年积聚的各种矛盾,人民又重新面临世界再造的离乱,所以中唐以后的帝陵石刻,已无法与盛唐的石雕的石雕比拟,其造型的精陋,线条的无力,使得石雕形象已失去昔日的雄风。晚唐一代的帝陵也徒具陵前石刻规模,其形制的瘦小,华贵风格的失落,已暗示着李唐王朝风雨飘摇末日的来临。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汉唐以来贵族在陵墓设置石刻群雕的风气,也影响到了周边的民族地区。
 隋唐石刻艺术的伟大,主要还是集中地反映在建筑的广泛运用方面。在南北朝时代,佛塔是寺庙组群的中心建筑,到了唐朝,它虽然失去中地位,便仍不失为佛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庄严劲健的造型,还是衬托公共建筑和都市景观的依凭。唐代佛塔以砖塔为多,石塔就成了凤毛鳞角,其代表作有唐乾符四年西平顺县明惠大师塔。
  开凿佛教石窟寺,经南北朝至隋唐时代,达到了它的登峰期,其范围已由华北扩展到长江以南地区,刻造石窟及其造像的功德主已由帝王贵族扩展到一般平民,这就形成了多不胜数的大小窟室和佛龛造像,从而也使得石窟寺艺术仿木结构建筑的因素大大减弱了。
  此外,在佛像的造型处理上,前后期风格样式也发生了变化。龙门的北魏造像,初期仍为大同云冈旧式,虽有局部的变化,但面容刻画多为清瘦秀劲的秀骨清像。北齐造像则开始呈现矮胖壮健,隆胸宽肩的体态,这是一种由北魏风格向盛唐风格过渡的具体表现。
  唐太宗至高宗时期的唐代龙门佛教造像,大多圆肥丰满,身躯挺直,刀法系直刀与圆刀并用,开始注重人体解剖关系,实现了造型风格的重大突破。
  武则天时期的龙门石窟造像,是唐代造像的标准典型,也是盛唐石雕艺术最杰出的代表。充分地反映了中国古代石雕艺术发展到盛唐阶段,其技艺已达到极为高超的程度。
  与其他艺术门类一样,石雕的盛衰皆与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的繁荣及其衰颓有关。据传闻,奉先寺卢舍那大佛的典雅华丽形象,就是以武则天的容貌为模特塑造的。当时,武则天曾以皇后身份“助脂粉钱两万贯”,并率百官大臣参加大佛的开光落成仪式,盛况空前,一时传为美谈。神圣的宗教场所,成了世俗社会竞奢逐华的乐土,自然宗教的神叫也就被人情世故气氛所浸染,佛像衣褶的华丽流动,丰腴暴露的肌体,曲线婀娜的绰姿,都衬映出盛世的尘嚣。
  同样,安史之乱前后,唐代造像由成熟便走向衰落。首先是造像规模和数量大不如前,而且形象刻画大多苍白无力,样式呆板,已失去前期丰富多采的自由活泼的写实风格。龙门石窟的艺术盛衰,大体上代表了中原地区隋唐时代雕刻艺术演变的一般装况。
  然而,历史的发展也往往是不平衡的,自南朝至隋唐时期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也给华南的文化艺术析发展带来了机遇,尤其是佛教石窟艺术,从晚唐开始在江南崛起,其中最具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要首推四川大足石刻。可谓石雕艺术的一大奇观,其中又以两宋时期的作品最为出色。
隋唐时代的石雕艺术,还有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就是石雕建筑,这种将实用与审美巧妙结合的建筑艺术范例,要首推建成于隋大业年间的河北赵县安济桥。从安济桥的构件,我们也可以看出隋唐时代的建筑在运用石雕构件上,远比前代更为普遍,成就也日益突出。建筑与雕刻装饰的进一步融合提高,使得隋唐的石雕艺术获得了更大的发展。
  隋唐时代的墓室、墓志和石碑上的石雕装饰图案花纹,也是后世艺术家师法造化不尽源泉。
  隋唐时代的石刻浮雕和线刻精品很多,其总的特点就是装饰于建筑、石窟寺和墓葬及其随葬物。现存的唐代大雁塔石刻装饰浮雕——乐舞天人,就是当时建筑石雕的杰作。其中舞人的姿态自由欢快,飘飞的带饰充满动感,端坐的东伎各具绰姿,形成对比观照,左琵琶左琴瑟,夸张舞动的带饰,使整体画面实现了动态的平衡。它与佛教艺术中最美的飞天形象有异曲同工之妙。
  中国古代石刻画像的创作,自汉以来,至隋唐时期达到高峰,内容也逐渐趋向于写实,画面充满了世俗生活的风情。它前承两汉南北朝的遗风,创造性地拓展了表现的题材内容,对后世的佛教、道教和各种写实性的石刻线雕画偈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以刀代笔、雕刻于石面的阴线画像,实际上就是把国画的白描形式升华为雕刻艺术,因而它兼有笔画线条的俊逸飘洒,又深得石刻刀法刚劲有力、一丝不敬的精髓。隋唐陵墓石刻线雕人物画是丰富多采的。还有一些较为小型的圆雕作品,它们同样能反映当时石刻艺术的巨大成就,其中唐朝杨思勖墓两件石刻俑就属罕见的代表作。杨思勖墓早年被盗,大部分珍品散失,但残存的石雕作品仍有很高的价值,如其石棺为青灰色岩石雕刻而成的殿堂形式,石棺内外,雕刻有男侍、狮子、鸟兽、卷草、宝相花等精美的图案花纹,堪称石刻与线刻绘的珠联璧合。
  五代的石雕
  进入五代时期,分裂割据的局面,造成了中原文化的极大破坏,再难有艺术上的突破性发展,所以五代石雕基本上维持着唐人写实纤巧华丽的作风。边区与江南受战祸影响较小,经济繁荣,加上统治阶级崇尚艺术的繁华,所以在创作的题材选择,乃至风格、技法和审美情趣上,都比中原有较多的创意和发展。
  五代是短暂的,佛教石窟等建筑石刻的创制,自然也今非昔比,称得上能继前期辉煌余绪的仅有南京栖霞山佛教建筑石刻艺术。五代建成的栖霞山佛寺今已不存,其残存的舍利塔建于南唐时期,这座塔高约18米,为灰黑色大理石八角五层佛塔。塔的造型华美庄严,其构图也创造了中国密檐塔的一种新形式。它的基座绕以栏杆,其上以覆莲、须弥座和仰莲承受塔身,基座和须弥座形象突出,且饰以华丽的雕饰,这是过去的密檐塔所未见。
刻塔的雕刻成就,是集中反映在以佛教故事为题材的浮雕造型上,塔基西北面雕佛之诞生图,此外还有出游、降魔、成道、涅磐等佛传故事的浮雕主题。其画面内容充实,具象繁富,造型风格细腻纤巧,每根隅柱还有神王和龙的高浮雕,塔身前后两面雕成门形,分别雕有文殊、普贤、二天王、二仁王形象,向上收缩的塔身镂刻佛龛,龛中雕有坐佛。这充分体现了栖霞寺舍利石塔,是当时江南佛教深入人心的写照。由于王朝的频繁更迭和战乱不已,人们只好将不晏的心绪,寄托于对宗教天国的憧憬。栖霞寺石塔浮雕中的佛传故事,正是一种将人们从喧嚣的尘世苦旅引向超脱虚无境界的形象教诲。
 秦代的石雕
  秦代的著名石雕,据《三辅黄图》的记载,有新刻于咸阳横桥的古力士孟贲石像;修始皇骊山陵曾刻了一对高一丈三尺的石麒麟。遗憾的是,这些遗迹早已荡然无存。不过我们从上述的迹象仍可看出秦代石刻艺术对后世的深远影响。首先,大型的人体石雕创作是发轫于秦文化,并用作建筑和陵园的艺术装饰。后来这种人体和兽形的巨型石雕,还发展成了后世王公贵族陵墓建筑的定制。另外,建始皇陵还“发北山石椁”,这样,将石雕技术应用于凿刻贵族和富豪纷纷仿效的先例。可见,秦代石雕艺术的确是中国古代雕塑史上短暂而又辉煌灿烂的一瞬。
  众所周知,秦俑陶塑是世界古代雕塑的奇观,然而,我们在先秦和秦代的石雕艺术中,尚找不到与之相似的写实风格。石雕的形体要么是粗犷有力的,它具象而不酷似,却具有整体的和谐感;要么,它就是精雕细琢的图案装饰风格,犹如工艺品,或为两者的融合,尤其是线刻和浮雕形式,它们实质上成了留存古代绘画艺术的宝库。这在下面汉代石雕艺术的丰富考古发现中将得到充分的证实。
  汉代的石雕
  经历过秦末农民战争的腥风血雨,一切歌颂强权和英雄主义的赞歌不复回响,汉初人民在昔日巍峨的皇宫废墟上开始医治百年战争的创伤。“文景之治”的汉初,实行无为而治的休养生息政策,所以没有产生什么惊世骇俗的石雕杰作。至汉武帝时,国力大盛,经济复苏繁荣,也给沉寂的文化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自此,石雕创作犹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可以说,两汉拓石雕艺术是中国古典石刻艺术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后世的石雕创作基础也是在这一时期基本奠定的。
  汉代石雕艺术应用范围是十分广阔的,它有大型纪念雕像,有园林装饰雕塑、各种丧葬明器、画像石、墓室雕刻以及各种石雕工艺品。各种形式的石刻建筑也是汉代首创。
  汉代石雕的新创造,首先见于汉武帝元狩三年,当时,武帝大肆兴修皇家园林——上林苑,并于苑中昆明池东西两岸,按左牵牛、或织女的形式,设置石刻人像。现在这对石人像仍然留存。
  另一方面,我们也注意到“汉昆明池石刻”与先秦石雕,以至汉代人物陶塑的共性,采用简括抽象、变形夸张的手法,传达出气韵生动和以形写神的艺术效果,因而汉代的著名大型石刻都受到了它的影响。
  这些石雕历经2000多年的风雨,至今仍以其粗朴雄浑的气势,吸引着千千万万的艺术爱好者和游人。其艺术魅力在于他们主要是采用了“因势象形”的抽象技法,简括而又传神地表现出具有生命力的艺术形象。这种象征风格显然与秦俑的表现手法迥异,却使我们联想到先秦的雕塑传统。而且,这咱追求以形写神的象征主义风格,一直在左右着汉代的各种石雕创作。渴望以粗犷的形式,表现精神的世界,这成了汉代大型石雕的主流。
 另一方面,我们从汉代的石雕作品,也同样能感受到各种生活的气息。政治上的独尊儒术,并不能持久地维护帝制的法统,封建社会通过内部的自我破坏、调节,又为东汉的繁荣带来了新的活力。在偏安一隅的四川地区,石雕创作特别发达,这与当时盛行厚葬有关。厚葬的根源是来自于汉代崇奉孝道的大行,古者“事死如生”,所谓养生葬死,生极其欲,无形中汉墓就成了古代社会的一个缩影。一方面,贵族富豪以死后仍能占有他们的下人为自豪,另一方面艺术家在秉承权贵意志的同时,也乐于塑造自我并融入美感受。
  汉汉雕刻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广阔性,是任何时代的艺术作品都难以比拟的。所以汉代雕刻家往往是采用象征写意的手法,来刻划这种可供观者发挥想象窨的场景。就其艺术高超的表现力而言,它们与古印度著名的同类石雕皆有异曲同工之妙。
  汉代先是流行黄老思想,其后道教和巫术极为盛行,同时他们又与原始的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这些庞杂的思想也时刻在支配着艺术家的创作。因此,从石雕的浮雕形式来看,它十分注重现实与幻想的结合。另外,其所刻划的形象,线条飘逸灵动,动作夸张,人神杂糅,给观者一种天上人间之感。它们虽然是石雕作品,其实最能传达出汉代绘画艺术的神韵。
我国目前尚存的最古老的石雕建筑,要首推出东肥城孝堂山石祠。它本为建于坟墓前的石造享堂,实为仿木建筑形式,呈单檐悬山顶面阔两间的结构。石祠的内壁刻满了石雕画像,实为著名的古代石刻艺术博物馆,它对于研究中国早期的古典绘画和雕刻艺术,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中国古代的骑战狩猎始于春秋,但规模和战马都具有原始形态,经数百年至两汉的发展,才达到空前的盛况。孝堂山画像骑射图就再现了当时一个激战的场面,动势夸张战马在疾驰,人在弯弓引射,有的人用矛刺翻马上的敌人,形象刻划皆英武而紧张。骑战下方是行猎图,手持猎具的猎人,向前追逐的猎犬,都体现了紧张生动的生与死的搏杀情景。这在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史上,不要说上古绘画,就是中古作品也极为罕见,通过汉画像刻石,我们不仅可以深解汉画的笔意,也可进一步地颔会汉画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承先启后的地位。
  如同古代埃及的艺术一样,汉代创造的各种石雕艺术的奇迹,都可说是为了“来世”的艺术,我们不妨统称之为“陵墓艺术”。
  综上所述,两汉许多石雕艺术杰作的涌现,都充分地证明了汉代是中国古典文化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艺术的繁荣,与当时的经济、政治伦理、宗教哲学观、原始信仰、礼俗都有着密切的联系。统治阶级的穷奢极欲,最终促成了石雕艺术的发达,并奠定了其基本形式向更完美的境界发展的必要基础。可以说,后世石雕艺术的发展,完全要取决于它在建筑艺术中的应用广泛程度。从汉代的石雕艺术,我们不仅看到了当时高级的和一般的建筑形象,而且看到了石雕艺术发展的光辉前景。因为汉代建筑已经综合地运用绘画、雕刻、文字等形式作为各种构件的装饰,并达到了结构与装饰有机结合的程度,这正是后世中国古典建筑艺术最常见、最基本的手法。
  艺术所装点出的繁华,并不意味其背景是太平盛世,事实上它却标志着衰落的开始。所谓“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这是两汉末年的写照。统治阶级对下层人民的残酷压榨,贵族豪强堕落的腐朽,终于导致了不堪痛苦的人民的反抗,东汉帝国最终在农民起义的烈火中走向崩溃,中国古代社会从此便走向了动荡、分裂割剧的漫长岁月——魏晋南北朝时期。
 商代的石雕
  继二里头文化之后,是二里冈文化,代表商代中期的遗存。这时的石器生产仍占重要地位,当时盛行各种陶塑制品,却罕见引人注目的石雕作品。直到殷墟文化时期,进入中国青铜时代的鼎盛阶段,石雕艺术又重新绽放出夺目的光彩。
  晚商著名的人物雕像,还有出自安阳侯家庄1004号大墓的臼石人残像,殷墟妇好墓的376号石人。这些人物刻画细致,服饰发式清晰可辨,是古代雕刻家对社会生活的直接表现,从而为后人留下了可供观摹的范本。
  商代社会中盛行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观,动物也是时人崇拜的神灵,因而石雕艺术家尤其善于表现形形色色的动物世界。大型的动物石雕多见于王都安阳殷。侯家庄出土的石鸭,造型粗重,周身有线刻纹饰,是一种不拘泥原形的再创造,其尖喙和突目勾活了猛禽的本质特征和凶狠的个性,其余细部皆被略去,其下双足粗细不一,是为了支撑平衡,也避免了单调感,其身上的羽毛和双翼则用线刻纹表示:这种于圆雕造型中融入图案装饰的手法,是商代雕塑区别于史前雕塑而形成独自风格的显著特点。
  从文化特征、宗教的强化以及艺术风格的变化,我们也可察觉到商周社会与原始社会有着明显的不同,出土于殷墟侯家庄的1001号大墓的白色大理石兽首人身跽坐像,就反映了这种历史的深刻变化和社会的转折。这尊石雕我们不妨称之为“中国的司芬克斯”。古代埃及法老王和神灵的化身,源自古代的图腾崇拜。由于原始人都把自己的神圣祖先想像塑造成某种动物神灵,进入阶级社会之后便自然而然地把最有权威原君王——祖神化身为人兽的混合体。
  晚商大型石雕的造型通常洗练而抽象,并体现了商周艺术特有的华丽的图案装饰风格。但是晚商石雕风格并不单纯。商代艺术既有其神秘庄严狞厉的一面,也有表现艺术家热爱生活和向往自然的一面。
  此外,商代石雕还具有一个重要的时代特点,那就是石雕开始融入建筑艺术的行列,从此,它就成为古代宫廷、陵园和各种大型建筑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周代的石雕
  周承殷制,西周至东周初期并没有产生什么引人注目的石雕作品,与商代一样,周代的玉、石工艺品制作都是在同一作坊里进行的,所以我们在西周至东周初的礼器中,也发现有石雕作品。其类型有璧、环、璜、圭、璋、琮以及戈、斧、戚、刀之类的仿兵器仪仗用品等,这些器物是人微言轻标志贵族身份等级尊卑的礼器,所以制作都十分精美。
大孔的璧环类石雕在新石器时代就是常见的装饰品了,进入文明时代,加工日趋精致,在艺术品表达的观念上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们不光是标志身份等级的礼器,而且被赋予了丰富的礼仪纲常和伦理道德的观念。
  西周缺乏风格样式突出的石雕作品,我们认为这与周人的禁欲思想和敬天保民的守成态度有关,但是随着各地诸侯势力的崛起,进行春秋战国以后,前期在石雕艺术上沉闷无为的格局便被打破。面对着政治变革和战争风云的洗礼,孔子曾发出过“礼崩乐坏”的哀叹,然而事实上旧世界的动荡却促进了中原列国的繁荣,开明的政治也鼓舞了先民们在各个领域内进行创造的勇气,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也进行了一个真正伟大的复兴时期。
  春秋战国的石雕
  春秋战国的石雕虽然罕见独立的作品,但石雕的技艺却进入更为广阔的天地。例如,周代所制的礼乐器石磬,已作成精美规整的磬折的形式,它们不仅合乎音律,而且音域逐渐丰富宽广,从而形成所谓“编磬”,有专业的击磬乐手,这是古代石雕造型艺术促进古代乐舞发展的明证。
  先秦文字有一项突出的功能,那就是书史记事,但它们通常都是被镌刻在青铜器上的。到了春秋,刻石文字开始与石雕艺术融为一体,陕西凤翔发现的秦襄公时代的10个石鼓,就属于里程碑式的代表作。
  春秋战国开始流行的肖形印,事实上也是古代石雕技法在雕刻印章中的移植。肖形印有一部分印文属美术化了的古汉字,是石雕线刻和浅浮雕技术在印文镂刻中的应用,也是先秦古石雕成就的一个缩影。
  从前述的秦石鼓,我们已知秦人在春秋战国的石刻艺术领域中独树一帜。事实上,秦人还在王宫陵园中采用石雕作建筑的装饰点缀,如在陕西凤翔西村的秦雍都的宫室陵园旧址中,就曾发现过两件高约22厘米的石俑。战国时秦昭王在兴建咸阳横桥的过程中,还令人雕刻镇水石牛和三尊石人水尺。进入秦始皇时代,中国的石雕艺术又长足的发展。
 从人类艺术的起源就开始了石雕的历史。可以说,迄今人类包罗万象的艺术形式中,没有哪一种能比石雕更古老了,也没有哪一种艺术形式能工巧匠它更为人们所喜闻乐见、万古不衰。
  石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一二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期。从那时候起,石雕便一直沿传至今。在这漫长的历史中,石雕艺术的创作也不断地更新进步。不同时期,石雕在类型和样式风格上都有很大变迁;不同的需要,不同的审美追赶求,不同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制度,都在制约着石雕创作的发展演变。石雕的历史是艺术的历史,也是文化内涵丰富的历史,更是形象生动而又实在的人类历史。
  新石器时代的石雕
  距今一万年前后,原始先民告别了采集、狩猎经济,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而转入了定居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开始从事以农耕和畜牧为主的聚落生活。当原始人告别山林的采集、狩猎环境,移居平野河岸和丘岗,过去那些栩栩如生的狩猎艺术也不复重现。人们发现,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图案,往往都是简练、概括抽象变形乃至几何形式化了的动物纹饰,因而在新石器革命蓬勃发展的地区,石刻岩画已退居次要乃至绝迹。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先民,大约在距今一万年左右,已会烧制陶器,但在距今七八千年左右,才开始进入彩陶时代。相比而言,中国古人类发明磨制石器的技术,在旧石器晚期就得到了运用,山顶洞人的石质装饰品,是经琢磨穿孔而成,这是中国古代雕刻史上的里程碑,因为,只有研磨技术的发明,石料才会成为人类攻无不克的雕刻质材。
  裴李岗、仰韶文化时期,中华大地的冰川期结束,是非常适宜于人类生存发展的气候温暖期。定居的农耕民,他们乐天知命、相安无事地编织着和平的颂歌。他们制作各式各样的陶器,喜欢采用抽象简练、概括的人面鱼纹以及各式几何纹作装饰,人们对形式美的认识大为扩展,造型艺术也扩大到雕塑的各个领域。
  中国新石器时代较早的石雕作品,可以裴李岗文化的石磨盘、磨棒为代表。它是用砂岩加工而成,外观被设计成鞋底状的几何形,工整而大方,重心稳定,其加工难度很大,需要敲打、切割、琢磨修整,涉及到各种石雕加工的基本技法。与同时的各种磨制石器相比,它更具有形式感。它不仅是对原始人生产劳动的忠实记录,还体现了较高的审美价值。这种凝聚着双重性质劳动的石工具,往往被作为随葬品置于死者的身旁,正是宗教般的感召力才能促使艺术家创造出这种罕见的石雕作品。
 然而在拳石器时代,由于陶塑易于造型,质材随处可得,因而它始终是雕塑的主流。一直到铁器发明之前,石雕仍然是罕见的艺术品,所以,我们的注意力还得转向石刻岩画。
  石刻岩画,在条件适宜的边区,仍是原始行艺术家创作的主要形式,而且经久不衰。例如阴山岩画中就有不少新石器时代作品。阴山岩画的表现风格,其影响是十分深远巨大的。事实上,我国北方和西北的古代游牧民创作的岩画,多属凿刻石璧而成,其源头则应溯至阴山岩画。另外,狩猎与动物的描写始终都是永恒的主题。商周金文中的图画字,战国铜器的写实纹样,秦画像砖的人物狩猎图,都是这样技法的延伸,只不过后者日趋精确化、形式化和韵律化而已。由此可见,黑影技法的抽象概括和夸张的特点,最能体现中国古典艺术不重形似,追求气韵生动传神的审美理想。
  此外,中国古石雕技法的另一源头——线雕,也是出现于新石器时代。发现于江苏连云港将军崖的石刻雕像,据认为就是新石器时代末期的原始先民凿刻的。这种线刻石雕形式,在历代的石雕创作中,被运用得最为广泛。
  新石器时代的石雕虽然出土不多,但其风格并不单纯,也是完全不同于石雕岩画的另一番天地。出自辽宁东沟后洼的几件滑石雕刻,皆为圆雕小人头像,刀法显得粗犷奇拙,形象古朴、生动,表明它们是象征性的作品。
  人首石雕尽管表现手法稚缺陷抽象,但并不意味着当时雕刻技法低下。如大溪文化的浮雕人面就采用了刻磨的技艺,而且其形象还具有一种无形的宗教力量。显然,当时的雕刻家是把他们主要的精力放在创作玉石雕刻品这上了。因为我们在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中,已看到了许多精湛绝伦的玉雕作品以及小石雕工艺品。
  红山文化的玉龙是罕见的杰作,它是用硬度较高的岫岩玉制作的,这是石雕技法应用于玉石雕刻创作的证明。众所周知,古代雕刻品中,玉与石的质料是很难区分的,在专家的鉴藏分类标准中也只有相对看法。但是有一点我们可以确认,在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古代雕刻家是将玉和石同等对待的,所以我们在红山文化和北阴阳营文化中,见到与五雕并存的还有鱼形石坠、雨花石装饰品。
  另一方面,原始的艺术家还把他们的技艺广泛应用于实用器具加工的领域,制作石杵、石臼、研磨盘以及各种石农具,同时还用于雕琢石室类型的墓冢和石椁。尤其是后者的出现,在中国古代石雕建筑艺术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发现于辽宁海城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石棚,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巨石建筑是不加雕琢的天然巨石的简单组合,显得沉稳有力,是使人超脱于尘世的原始巨石崇拜的产物。它一度盛行于欧亚草原,后流传至东亚大陆,无国时入文明时代,在边区仍然可以找到它的遗迹。辽宁海域的石棚形式,其石板已被雕琢成规整的几何体,人为的力量得到加强,自然力和宗教精神显然就减弱了。它当为巨石建筑的尾声。这咱石棚建筑,据认为是墓葬。在史前人的心目中,巨石通常被认为是灵魂或神的住所,因而它常被用作界石、棺椁或宗教崇拜的对象。
  迄今为止,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的石雕作品,可大致划分为几类。第一类为传统石雕,包括传统的典型细石器和小件饰物;第二类为磨制实用器,包括日用品、器皿和生产工具、武器;第三类为具有宗教性质的偶像;第四类为具有生活气息的动物石雕、琢制的石磐。其中以器具和动物石雕最能代表当时石雕造型的最高水平。我们后来能在商代妇好墓中,见到众多的现实动物和幻想神性动物雕刻品的存在,不能不归结于新石器时代这种热衷于讴歌自然生命的石雕传统。
  另外,我们还可以从新石器时代先民创作的实用器具中,颔略到几何造型这种艺术语言的美妙之处。
  事实表明,新石器时代的石制品,如生产工具和武器都具有能够引起人们视觉美感的点、线和轮廓,它们再现在装饰形式上,便构成了前所未见的几何艺术语言的系统。
  不以规矩,则不足以成方圆,这是古人对形式美感最本质的观察和体验。所以,中国早期的象形文字,都是一些由方、圆的线条结合点、划构成的精巧图形。这咱象形字是把语言文字同美学结合而成的艺术创造。事实上它与原始石雕的几何造型同出一源。
  古代人类是在创作生活用具的同时,创造了点、线、方、圆等几何形象,我们中人仔细地浏览一下新石器时代晚期典型的石制品,就禁不住会赞叹古代先民怎么会有如此高超的造型技巧。尽管尚未发明铁质凿刻工具,但他们已能用最概括的点、线反映出对象的客观实际。这些器物的形、线都是那样优美,是那样对称精确。古代先民已完全懂得,最美的形式同时也是最为便利实用的器型。
 质量好的成品饰面石材,可从以下四方面对其进行质量鉴定:
  观:观察石材的表面结构
  均匀的细致结构石材的质感细腻;粗粒及不等粒结构的石材其外观效果较差。此外,天然石材中由于地质作用的影响,会在其中存在一些微裂隙,石材最易沿这些部位发生破裂,应注意剔除。
  量:量石材的尺寸规格
  为了避免影响拼接效果,或造成拼接后的图案、花纹、线条变形,影响装饰效果,在选购石材时,应特别注意对石材的尺寸规格进行测量。
  听:听石材的敲击声音
  一般来说,质量好的,内部致密均匀、无显微裂隙的优质石材,其敲击声清脆悦耳;内部存在显微裂隙或细脉,或因风化导致颗粒间接触变松的劣质石材,其敲击声粗哑。
  试:检验石材质量优劣小方法
  在石材的背面滴一小滴墨水,若墨水很快四处分散,则表明石材内部颗粒较松或存在显微裂隙,石材的质量不好;反之,若墨水滴在原处不动,则说明石材致密,质地好。
 一、概述
  人们往往认为石材是一种长久的高档装饰材料,采用石材装饰便可一劳永逸。其实不然,在自然环境中,尘埃、废气、酸雨、冰冻以及其他的污染物质,对建筑上所使用的石材极易造成褪色、污染甚至破坏,大大降低了石材的装饰效果和使用寿命,同时,由于施工方法的失误,也会造成石材装饰效果的失败,从而不得不在短期内对建筑物重新进行装修,造成了人力物力的大量浪费。
  使石材产生各种病变和缩短使用寿命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专业来讲主要是:一是内部原因:既石材的结构和化学成分引起的变化;二是外部原因:既开采加工方法、安装施工工艺、使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二、影响石材使用寿命和产生石材病症的主要原因
  常见的石材病症主要有:水斑不干、盐析返碱、白华、锈斑吐黄、霜冻破坏、表面腐蚀、色素污染(包括油污)、苔藓生长及粉化剥落等。使石材产生各种病变和缩短使用寿命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内部原因,即石材的结构构造和化学成分引起的变化;二是外部原因:即开采加工方法、安装施工工艺及使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1、来自石材内部的原因
  (1)石材的结构构造:天然石材中都存在着微裂隙和毛细孔,天长日久会吸附空气中的细小尘埃和污物,由于毛细作用而慢慢渗入石材内部,从而大大地降低了石材的装饰性能和使用寿命。孔隙越小,毛细作用和表面吸附作用越强。
  (2)相对复杂的化学成分:石材中有些成分容易与外界环境发生作用,使石材产生侵蚀或变异现象。石材一般都不同程度地含有铁的成分,受到潮气的侵蚀会产生锈黄。石材中的含铁量越高,锈黄越容易产生。另外,大多数天然大理石的主要成分为碳酸盐,如碳酸钙和碳酸镁,还有少量的碱性氧化物。碳酸钙和碳酸镁是相对比较稳定的化合物,但某些碱性氧化物的化学性质不稳定,在潮湿的环境下,易与空气中的酸性氧化物如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三氧化硫﹑二氧化氮等发生化学反应而改变大理石内部的物理结构。类似的化学破坏也会在其他石材上发生,轻者会使石材表面失去光泽,甚至颜色褪变,出现斑痕;重者会使天然石材硬度下降,表面风化剥落。
  2、来自石材外部的原因
  影响石材的装饰效果和使用寿命的外部原因很多,如开采加工和储运过程中维护不当、安装石材所用的粘结材料的影响和自然环境因素等。
  (1)开采加工和储运过程的影响:如石材的裂纹可能与开采方法不当有关;加工所用的铁质工具也可能为石材产生锈黄而留下隐患,不适当的石材冷却液或许会污染石材;储运过程中维护不当,也会使石材产生锈斑及草绳黄等污染。
  (2)安装施工工艺和粘结材料的影响:如果安装石材时采用水泥砂浆粘贴的湿贴法施工,则水泥中的碱性可溶性物质会因雨水的侵蚀而沿着石材的毛细孔渗出到表面,而碱性化合物如Ca(OH)2会与空气中的CO2和H2O发生化学反应,生成CaCO3在石材表面结晶,形成盐析返碱现象。另外,由于水泥水化后生成的某些盐类具有吸湿性,渗入石材后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在石材表面形成水斑,严重影响美观。另外,使用不当的粘贴材料,如某些石材粘贴胶,也可能使石材产生黄变。
  (3)环境因素的影响:环境因素包括环境污染、酸雨侵蚀及冰冻破坏等。自然环境中受污染的空气、酸雨和其他一些人为的污染物都会对石材造成污染和腐蚀。另外,冰冻破坏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环境因素,因石材都具有吸水性(即使是采用干挂施工的石材),在寒冷的冬天,因冰冻而加速其风化过程,使其强度降低,不仅影响使用寿命,还会威胁到人身安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篆刻的起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