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荣复活到底谁更傻是世界顶级职业扑克选手?

推荐这篇日记的豆列
······如果欧冠有录像裁判,我们会看到C罗那张铁青的扑克脸_网易新闻
如果欧冠有录像裁判,我们会看到C罗那张铁青的扑克脸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如果欧冠有录像裁判,我们会看到C罗那张铁青的扑克脸)
伯纳乌球场的通道内,几名拜仁球员去了裁判休息室,怒不可遏的他们要讨一个说法。而在另一边,安切洛蒂黑着脸,吐出一句:“我希望裁判们能够尽快得到录像的帮助。”在安胖的脑海中,应该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C罗越位进球后狂奔庆祝,但裁判在耳麦中一番耳语后取消了进球,C罗的那张扑克脸被特写定格……的确,如果真有录像裁判,这场比赛的结果或许会大不相同。至少在此前的试行中,录像裁判已经多次更改了错误判罚。也许争议依旧存在,误判也是足球与生俱来的魅力,但比起科技和公平,足球已经放慢了脚步。C罗加时赛首粒进球明显越位。只有录像裁判才能帮他们了最近一个赛季,录像裁判已经无数次被足坛大腕和名帅提及,但前提是,他们受了委屈,他们成了“窦娥”。伊布就是其中之一,此前在对阵埃弗顿的比赛中进球被吹罚越位无效后,这位曼联前锋便表示,“对他(裁判)而言那是个艰难的判罚,我想只有视频回放可以帮助他。”虽然是处于私利,但从某种角度来说,主帅和球员的这类表态,也算是表达了对录像裁判准确性的信任。的确,录像裁判已经给我们露了一手。3月底法国主场对阵西班牙的热身赛中,首次登陆法国正式比赛的录像裁判就“大显神威”。先是通过录像认定格列兹曼一粒原本被判为有效的进球越位,取消了这粒进球。随后,西班牙队的德乌洛费乌接传中破门,被边裁示意越位,主裁判又一次凭借录像推翻了判罚,判定进球有效。法国VS西班牙比赛中,当值主裁和录像裁判交流。这场比赛,可谓是录像裁判优越性的一个完美展示。通过视频回放,两次当值裁判,现场球迷和球员都没能看清楚的误判得以“昭雪”。而在犯规的判罚上,录像裁判也有过表现。今年美国大联盟的季前赛中,效力纽约城的比利亚就在一次犯规后吃到黄牌,结果因为录像裁判的介入,最终被改判为红牌。庆祝进球的皇马球员。公平重要还是流畅重要?在录像裁判推广的过程中,争议一直都在,其中最突出的一个批评就是:这项新技术会影响比赛的流畅性。的确,以后C罗再进球脱衣服也要当心了,别球没算进,自己捞张黄牌。而当录像裁判在国际重要赛事的首秀——2016年世俱杯半决赛上,这一问题也有所体现。那场比赛第90分钟,C罗反击中接队友直塞进球后,主裁卡塞雷斯认为此球有越位嫌疑,并判罚皇马的对手美洲队开任意球。不过,他自己也不太确定判罚是否正确,同时寻求了录像裁判的帮助。随后,正当美洲队球员松了一口气时,录像裁判的意见出炉,通过回放,C罗并没有越位,卡塞雷斯也重新判进球有效,引起了数名美洲队球员的不满。当时,虽然是既得利益者,皇马中场莫德里奇就表示了对于录像裁判的质疑,“这种判罚机制制造出了许多困惑,我们球员需要将注意力集中在场上。”场边的安切洛蒂和齐达内。但尽管如此,不论是莫德里奇本人,还是主帅齐达内,都认为这一技术也有好处:那就是让比赛变得更加公平。事实上,只要判罚的精确度能够得到保证,无论对于球队还是球迷,尤其是获利一方来说,录像裁判的引进并不会得到太多的指责。就像此前西班牙和法国的友谊赛,赛后西班牙媒体就纷纷为录像裁判“点赞”。退役裁判大卫·埃雷里就表示,录像裁判可以减少一些改变球队命运的误判,比如马拉多纳的“上帝之手”。录像裁判如何工作。避免59次误判中的45次科技的脚步是飞速的,这点足球也不得不低头。目前在欧洲,已经有多个国家开始了对于录像裁判的“试用”。今年3月的国际足联理事会年会上,主席因凡蒂诺表示,将根据今年的实验效果,在明年的大会上确定是否将新规则与新技术运用于俄罗斯世界杯中。对于录像裁判的推广,各个国家进度不一,乐于拥抱新技术的例子有荷兰和德国。早在2014年,该国足协就提议在荷甲中引入录像裁判制度;而德国足协就于2015年也提出了引进新技术的希望,并且进行了一系列准备和测试。赛季德甲,这项技术就会正式投入试用。德国足协对本赛季德甲前21轮比赛进行回看后认为,录像裁判技术可以避免59次误判中的45次,有着不错的前景。而据意大利足协官网透露,意大利也已经在本赛季的意大利前三级别联赛中开始了录像裁判的测试。英足总则表示,从下赛季的足总杯第三轮开始,将引入录像裁判协助主裁执法。无疑,在刚刚兴起之际,录像裁判还有许多细节的问题需要解决。比如什么情况下使用、怎样尽量不影响比赛、录像裁判如何缩短和主裁沟通时间,主裁本人是否可以亲自看录像等,国际足联也需要出台更多的规范。明年3月的国际足联理事会大会,或许将成为录像裁判时代的里程碑。
(原标题:如果欧冠有录像裁判,我们会看到C罗那张铁青的扑克脸)
本文来源:澎湃新闻网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大中华惊现一粤语哥,堪称张国荣复活演唱会!!_云南财经大学中华职业学院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29,778贴子:
大中华惊现一粤语哥,堪称张国荣复活演唱会!!收藏
今晚听一“粤语哥”唱哥哥的Monica,引无数呻吟惊呼一片……据我人肉,居然是财务一个叫孙波之士。。。
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针对三校生低分注册200名,
大家都叫他粤语哥,呵呵,教官以为他是广东的,其实他是云南的,但是真名不知道叫什么了……
孙jinwei~财务一班的
他叫孙旌伟、我一直一直都是他忠实的粉丝、现在终于有人与我一起关注他、我乐了、
支持孙波、支持好歌、
我们连的粤语哥V5了...还有九妹哥!康巴汉子
他貌似以前跟我是一个学校的
粤语哥不错呢啊!
青浦万达茂-统一运营管理10年,首年6%抵扣房款
被粤语哥的粤语迷住了。。。
原来是财管的啊,求号码?
粤语哥 据说是个万人迷啊.....同求电话...
喔喔,看来是个人才嘛
什么时候搞一个个唱好了!哈哈
还有这么多人认识他啊?那他女朋友不知什么样……估计很甜吧他们、
好吧。是挺好的。
哪里扯哪里了………
求认识。觉得不错呀
猛扎,可以呢
听说啦,顶起!
表示很喜欢唱歌,很喜欢粤语歌,求认识,求合作。各种求。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后期张国荣太超前,他这样自我的艺人属于更自由的未来
您当前位置:
煮酒论张国荣,后期的张国荣太超前了,他这样自我的艺人本应属于更自由的未来
  & && & 我年轻时是个高度理想主义者,与古龙的酒剑精髓神交,对条条框框深恶痛绝,坚信率真是人类最伟大的品格。高中时叛逆到极点,却又不是无心向学拉帮结派的小混混作风,而是读重点考高分却处处与领导作对,现在想来,似乎青春期的男生都会对与父亲扮演同一角色的人有敌视心理,还记得那时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走自己的路,让老爸唾骂去吧。人生真是一部循环史,多年以后我那热血的儿子大有青出于蓝之势,当青年时代的叛逆报应到中年的自己身上时,作父亲的才开始有后生可畏之感。
  大学毕业以后的某一天,我突然发现生活并不像我原来想的那样具有无限可能。模糊中我的生命里发生了两件使我的信仰粉碎得一塌糊涂的大事,一是古龙酗酒猝死,二是张国荣毫无前兆退出歌坛。这两人都是我中学时代的精神领袖,前者是武侠里的多情剑客,后者是歌坛上不羁的风,一样的不走寻常路,一样的奇丽张扬,锋芒直逼前辈权威,于年轻的我来说近乎战斗欲望的投射,是破旧立新张扬个性的呐喊。李寻欢的飞刀,傅红雪的冷剑,交织着磁带里令人无心睡眠的重音鼓点,还有张国荣那把表现力丰富到惊人的嗓音,陪我度过了人生中最不知天高地厚的一段岁月。谁料这两个我青年时期的偶像,却一个身死,一个隐退,这在逼迫我反思过往的同时,也为我不妥协的青春划上了句号。以后,随着工作竞争的日益残酷,我也慢慢变得所谓成熟稳重,标志是学会了皮笑肉不笑,人前一套背后一刀。
  在我的耳朵开始闹饥荒时,张国荣竟复出了,挟裹着不可一世睥睨后生非我莫属君临天下的霸气,好似在对我,以及我的一班同是他追随者的兄弟们坏笑:还没玩完呢,哪里就这么早退场!!……相信没有人忘得了宠爱那吓死人的销量吧??所有新的老的歌迷都盼着他再开金嗓,也只有张国荣有这个资本呵,明明退出了又能转个身若无其事地回来,而且还收到掌声一片!!我自然是支持的,他让已然圆滑的我看见了曾经的颠痴热血复苏的希望:张国荣还在继续唱歌呢,我又岂可暮气沉沉丧失斗志??于是我昂起胸脯追啊追……谁料想却追来错愕。
  人的怀旧情结真是一触即发,以至于在新生事物面前往往顽固不化避之不及。往后的八年,几多震惊几多愤恨几多彷徨,简直一言难尽。他的转变突然而出位,几乎是没有任何铺垫便开始了他惊世骇俗的后半生,对老歌迷来说,心理落差是肯定有的。男粉丝——好比我——除了尴尬以外找不到更恰当的态度面对这位突变为同志的曾经偶像,于是保持沉默任由流言蜚语甚嚣尘上,有时为了表示自己的“正常”还会不咸不淡地附和上一两句,现在想想真是没心没肺。张国荣的大名,谁人不知谁人不晓,春光乍泄面世那时候,我身边不知多少人连电影都没看过,就暧昧而猎奇地谈论着这个外貌上颇带点阴柔特质的香港男星。后来97那事情爆出来了,这些曾八卦地做出种种“合理推断”的长舌,立即摆出一副“我早就料到了”的先知姿态,由是更加旗帜鲜明地对之口诛笔伐,每次批判的关键词都离不开“TXL”“不男不女”之类的字样。但是当时的我,是不能说出“你看电影就看电影,跟人家喜欢男还是女有什么关系”之类的话的,因为我不是张国荣,没他那个我就是我的胆识,像我和我哥们这样的俗人是要跟着大众潮流走的,为GAY佬说好话只会惹人侧目,被卫道士扣上道德败坏蔑视人伦的屎盆子,所以还是中庸的好。
  回过头看,那段欲退还进的日子真迷惘的很,我和那几个曾经都是张铁杆歌迷的哥们都想不明白,张国荣到底是太单纯还是真勇敢。夜深人静的时候忍不住就会恨铁不成钢地一边看英雄本色一边自言自语:Leslie啊Leslie,我不是不知道你接受的是西式教育,但这是在中国,你以为人民群众都跟美国人一样开明的啊??你以为对伴侣忠诚对爱情坦荡就有资本能天光白日地宣布自己的性向啊??霸王别姬在大陆赚足口碑就证明内地人接受雌雄莫辩的中性美感了??热情一下子跃迁至世界水平,也不考虑考虑华人落后的审美观能不能接受,你怎么不想想,演唱会要真成功了你让那些中规中矩着着正装上CCTV唱“爱你中国”的同行们还怎么混啊??
  这种困惑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不久以后张先生再度以他非凡的举动震撼世人,只不过这次是真的决裂了,落得个血污游魂归不得,两处茫茫皆不见。跳楼的消息被证实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痛骂:张国荣,真有你的啊!!你要早说热情就是你的第二次告别演唱会,兄弟我能不去看吗??你有种,你走你的路,留我们收拾烂摊子,我还不干了…我能不干吗??
  这些年来时光洗礼阅人无数,对张先生的尊敬却有增无减,杀人不见血的把戏看多了,才感受到他立于高处的艰难。“张国荣太深,喜欢他的人太浅,所以他很寂寞。”在张先生的生命后期,他的内地粉丝圈已经趋于小众化地下化,如今他更像一个接头暗号,小心翼翼地探问,对上号了就划为同类人。在传统的华人圈子里,张国荣无疑走上了一条极其边缘的道路——他企图探索集男女特质于一身的中性美感,并将这种极富争议的审美理念摆上了公共舞台。我这里讲的中性,不单指张的几个演唱会造型,而是一个完整的艺手术形象,包括荧幕、演唱会,甚至他的歌喉。记得99年的时候他和校长合唱了一首幻影+雾之恋,我买了碟拿到公寓里放,我一哥们正听着,冷不丁说了一句:“张国荣的声音***柔情,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俩GAY佬在对唱呢。”当时我被吓了一跳,心想这小子怎么把我敢想不敢说的话就这样轻易说出来了。张国荣连跟校长对唱都能唱出情歌的感觉,简直成精了。这不是模糊男女界限的美感还能是什么??我老婆时常感叹,40岁以后的张国荣,只需一个眼神、一个站姿,就能让最straight的男士由衷地觉得他美丽优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在挑战公众对男性阴柔美的接受极限。注意我说的是阴柔不是娘娘腔,阴柔是气质美感,娘娘腔是恶心。我认为在张国荣的审美观形成过程中有两件事情起到了推动作用,一是他双性恋的特殊性向,二是拍摄霸王别姬过程中京剧的男旦文化给他的震撼和启发。我记得张后期在接受外国媒体访问时曾说过,他很喜欢Leslie这个名字,因为它可男可女。如果没有对两性美的认同,他是不会说出这种话的。
  多少次想潇洒地说声“往事不要再提”,留下沧海一声笑,静待后来人居上,谁知竟不能。托我儿子的福,我有幸在他过世七年后的今日仍感受到:原来这些年来,张先生真的从未离去。
  首先是最近微博上那个热热闹闹的张国荣复活事件。由于我平时没什么时间上网,只是通过我儿子的叙述了解到了这个爆炸性传言的最终版本,当时我就想网民真是幽默啊,能编的出这样漏洞百出的传奇我佩服,把它信誓旦旦地当做资讯来公布还能让这么多人相信我更佩服。当然最值得佩服的还是那位幕后炒作的推手,能想出拿过世多年的张先生来测试微博的人气这点子,眼光真够毒辣。不知大家发现没,内地网民对张先生的魅力指数之高几乎没有异议的,打败张关两位大美女不在话下,吸引李泽楷这样的富豪也是不奇怪的。张国荣在他们心中的形象大概够妖够媚的,不仅让两女一男为他掀起满城风雨,而且为躲避毁容竟抛家弃夫、七年来赚足粉丝眼泪,简直可以称为祸水了。我听说还有年轻荣迷颇为此自豪的,大概是觉得哥哥人气不减当年啊,关注率这么高。不知他们是否有想过,这个谣言流传得以广为流传,正说明网络上了解张生的人其实少之又少,内地的年轻一代对张国荣误读之深可见一斑。我儿子就告诉我他们班里有不少人对此信以为真的,其中有几个还是他的好朋友,知道他喜欢张国荣。我摘录一小段他们的对话给大伙看看,很有意思:“难道你认为张国荣会弃他的伴侣不顾,独自一人跑到国外躲避追杀??”“不是没可能啊,也许他怕连累那个唐什么的,才不告诉他的呢??”“我倒……好莱坞的垃圾片都不见得会这么编的吧??张国荣怎么可能会怕那两个女的啊??”“唉,娱乐圈那么乱,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你想想,如果张曼玉跟黑社会有什么关系的话,&%#……”以上对白浅显易懂,我也就不做剖析了。当然知名度高总比过气好,玉碎和瓦全要我选,还是得挑后者。不过据我所知这样的假资讯在香港,别说流传了,以张先生如今的地位,几乎没有报刊敢拿他开玩笑的。香港人不都喜欢他,但都熟他;在内地张生的粉丝本就不多,其中还有不少对他存在误读的,至于憎恨张生的人则大多数连对他基本的了解都没有。
  第二件事就发生在现实生活里,也是我儿子告诉我的。从中可窥见某些与我同辈的人对张生的看法,很有探讨价值。
  前些天,我那上高中的儿子回到家后忿忿不平地告诉我,他们语文老师上课时居然提到张国荣了,可惜是被立为反面典型。我有些吃惊,心想张先生如此复杂多元的一人,何方神圣竟能把他高度凝练成某一特征的代表人物,何况还是反派角色,于是洗耳恭听表示愿闻其详。儿子叹了一口气后,便向我娓娓道来。事情经过是这样的:最近在语文课上学一篇残疾人画家写的自传,老师把它当劝善文章来讲,大意就是跟人家残疾人受的苦比起来,你们这些乳臭未干的小孩的苦闷受挫都不值一提,所以你们要感恩生活云云。末了还抛出一个命题让同学们讨论,“这位画家手脚残缺,仍坚强不屈地生存下去,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但身为娱乐明星的张国荣,有钱有名有相貌有地位,却选择了自杀这条不归路,请谈谈你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的看法”。瞧这话,说的多厉害,“截然”二字一着,意境全出,完全在道德上把张先生置于身残志坚的画家的对立面,让人想辩都气短啊……可惜同志你错了,张国荣和那位残疾人的生活态度是有不同,但绝不是“截然”相反。至少,在他俩身上我都看得到响当当的铜豌豆精神,只是并不是每种坚持都有好结果的。
  我接着问儿子如何应对。儿子说,老师问完话后班里哗然之后是一片寂然,他沉默了一会后,第一个举手发言,一口气说了近20分钟,旁征博引老舍傅雷川端康成海明威还有阮玲玉的例子,论证了一番自杀与艺手术家价值追求扑朔迷离的关系,还小小地普及了一下抑郁症的知识,顺带介绍了一下张先生光辉灿烂的艺手术人生,而后浩然正气地坐下。班里的同学都听得一愣一愣的,之后陆续有几个同学也起来发言,都是站在张先生这边,认为应尊重个人的价值选择。“老师听完以后很是难堪,但还是鼓起威风把我们嘲讽了一通,”儿子不以为然地说,“其实我也不是不理解他的用心,劝善是好的,但不能拿张国荣开涮啊。”我说,难怪你这样生气,之后呢,你跟老师顶嘴了吗。“我在下面偷偷回话了,也不知道他听到没有,”儿子笑了笑,“经过今天这件事,全班同学都知道我是张国荣的拥趸了。”
  儿子在课堂上公然与老师叫板,让我看到了当年自己叛逆的影子,有那么一瞬间我感到很欣慰,毕竟老爸都是希望儿子像自己的……但是,回归理智,我发现他的辩词其实是存在问题的,口气方式也不对。首先,他讲到了名人自杀。在我看来,拿老舍一干人等与张国荣相比是不妥当的,公众在做出这类价值判断时持的乃是二分法。高雅文艺的工作者和流行娱乐从业人,在人们潜意识里是被区别对待的,老舍自杀是宁死不屈,可以被堂而皇之地贴上标签曰:“文人的自傲”;张国荣就惨了,自杀等于懦弱厌世,还有教坏小孩的嫌疑,是要被大大打Ya的。这不是一句公不公Ping就能说的清的问题,这关系到社会心理,还有老祖宗印在我们骨子里的传统观念,我等非专业人士只能隔靴搔痒地一探一二了。这么说吧,普世价值是广受推崇的,但在舆论在处理一些社会地位高但行为违背普世价值的人的个案时,持的是另一套标准。所以古代将士在城困时带头杀妾的行为会被记入正史,但一般人若流落孤岛,即使全部饿死也不能自相残杀,后者符合普世价值,前者不是。再举个不太极端的例子,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被人们称颂,是因为他是强势群体,干的是造福人民的事业,至于他的妻儿,为大禹做出点牺牲也是应当的;反过来讲,如果一个女人醉心工作,把家庭当架子,只会被指责不守妇道。迁移到张国荣自杀这件事上,我们可以这样说,正是因为他在公众心目中的地位很低,所以才会受千夫所指,娱乐明星虽然人前风光显贵,但在Yu论面前绝对是个任人宰割的角儿。而傅雷等人则是公认的为文化领域做出巨大贡献的大家,舆论地位高,即使自杀也没人敢对他们指指点点。中国人一向欺软怕硬的。
  其次,儿子在辩论时把自己定位为张国荣的粉丝,如此一来他说的话的客观度和可信度都会大打折扣。这让我联想到洛枫那本禁色的蝴蝶,老实说就连我这样一个铁杆荣迷都能读出作者言辞之中透露出的主观偏爱和护短,更何况是外人。当然洛枫要写成这样一本书也不容易,我没有她那样的专业知识,只是从普通读者的角度出发发表看法。
  最后是关于抑郁症。对这个病我不了解,我个人看法是不要随便对荣盲提起这个病,因为一旦提起就要解释成因,而这正是我们最模糊的地带。陈淑芬说张生是因为热情遭到非难才得的这个病,这个说法在外人看来未免带点怄气的意味,谁都知道她想为热情正名,也都知道她是演唱会的策划人之一。
  对我的说法,我儿子基本上都同意,但我们没有就这个问题再讨论下去,也算是默契吧,我俩虽同是张先生的追随者,却一个在前,一个在后,所以看问题的角度也相去甚远,何况隔着一代,也难以深谈。这件事给我的感触不是不深的,尽管我表面上不动声色。张先生过世这么多年,都得无辜地在语文课堂上背受不属于他的骂名,这在尊奉“死者为大”的中国,也真是罕见了。张先生刚去世那阵子,舆论分歧厉害得多,各路人马吵得不可开交,那时候我就想着,“盖棺定论”是不可能了,离得太近,看不真,还是得等时间长些,才能客观。如今这么多年过去了,在对张先生的生平评价上,似乎还没能看到客观正面的主流舆论最终形成的希望。大陆做的纪念节目我也看过一些,不客气地说都是盲人摸象浮于表象,他们可以很大方地承认张先生是影视歌多栖的天王巨星,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但又都小心翼翼地避开他勘破男女界限的审美观,也不见任何对他个人自由主义的褒贬。从主持人的介绍中不难听出这种态度:这是一个曾经红过的规规矩矩的艺人,人品好,歌唱的不错,但也仅此而已。给我的感觉是张的人格被削足适履重新制造了,他本是最自傲最才华横溢最游离于集体之外的异类,于集体主义的传统观念格格不入,在华人世界是极具争议性的公众人物,但到了主持人口中却变成了一个在艺手术上保守传统的好人,除了喜欢男人外毫无个性可言,当中的关系微妙得很。媒体是掌握导向权的,对张先生这样有影响力的红人,完全避而不谈不现实,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他改造得符合社会需要,抹去他的前卫叛逆,在观众面前展现一个穿着西装唱《沉默是金》的好好歌星,领导高兴,人们乐见,岂不皆大欢喜。历史永远是由官方来书写的,后世的人如何看待张国荣的时代意义,全看文化部的意思了。
  讲到这里有人会不高兴了。依我看,先别急着说香港那边如何如何,咱们都是大陆人,对我们来说,主流媒体就是央视、地方台、各大报纸、新浪搜狐雅虎BaiDu,扯到香港甚至外国,都有寻求自我安慰的嫌疑。再说香港娱乐圈今后的势头如何大伙心里应该有个数,97后我就没见她打过翻身仗,迟早也是中国普普通通的一个省。之前CNN那个投票,张先生拿了全球第三,这是华人歌坛的光荣,可惜现而今的娱乐圈惨淡无光,这样的名号即使送上门来,也已经消受不起了。果不其然,我恰巧买到了介绍这一事件的南方都市报,看完整篇评论,没记住别的,就明了了它的中心思想,“外国的月亮比咱圆”。那时候我就想对那个撰文的人惋惜一句,你是没赶上好时代啊!!当年的粤语歌,劲歌铿锵有力,情歌纤音入云,快时如秋风骤起,慢时又是似水柔情,对亚洲的影响力哪里比英文歌差??当时,一张专辑的售卖便能使得万人空巷,一首动感的舞曲让多少人张牙舞爪地疯狂,演唱会的重磅消息可以掀翻整个城市,两个歌星的明争暗斗甚至可以引起血雨腥风硝烟滚滚。这些华语乐坛曾经的璀璨星光,你从哪里知道??
  那份报纸我儿子也看了,他好歹愤慨了一会,最终还是表示了对报纸的理解。“如今的华语歌跟外国的实在没法比,人家的曲风都进化到什么层次了,咱们还留在这原地打转。好多新歌在我听来,除了声音花俏点,还是十年前的老三样,又没有老歌耐听,真还不如老歌。也怪不得报纸大惊小怪,他们应该觉得美国人都不把华语乐坛放在眼里吧。嘿,可是人家偏偏就看得起张国荣,跌眼镜吧??名次摆着呢,你不服不行。”我的儿子在13岁以前从来只听英文歌,对我奉若天籁的粤语歌掩耳不听更兼嗤之以鼻,直至有一次陪我看纵横四海,在听到主题曲风继续吹时竖起双耳如痴如醉,从此弃暗投明奔向祖国母亲的怀抱——他发现,原来中文歌里面好听的也不少,当然了,要看什么人唱。以前的他最反感我在他面前豪放地哼“人生路……”,现在的他会以更加豪情万丈的声腔继续接上“美梦似路长……”
  我儿子的这种情况,应该被称为“后荣迷现象”吧。“后荣迷”这个词在荣迷圈子里提得多,却很少见到它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被放到台面上讨论,我觉得很可惜,也许后荣迷的人数尚未庞大到足以成气候吧。最近恰巧看到一篇李泽厚的专访,他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刻,“中国现而今的社会规范、文化秩序,不仅比不上上世纪80年代,甚至连90年代都不如”,真是一针见血。我觉得随着国家的强盛,上头插手的事也越来越多了,知识分子的独立性被挤压,文艺领域的怪才更是凤毛麟角。以电影为例,想当年的华语影坛,真是好戏如云,八十年代的粤语片自然不必说,大陆的第五代导演拍的片子有不少令我至今记忆犹新的,陈凯歌和张艺谋早期的电影,有力量有震撼,厚重而又不乏美感,他二人熠熠生辉的时期可谓是大陆电影最光辉的日子。如今电影院放的那些电影,看过笑过骂过以后还能留下点印象的又有几部。流行文化普及率虽越来越高,却起不到教化的作用,我觉着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媒体资源的一种浪费。中国发展文化软实力的口号喊了多少年,文坛影坛歌坛还是死气沉沉。家驹那句“乐坛已死”并不是盲目悲观。流行文化早就乏善可陈,可惜没人来管,学者们的眼界高远着呢,他们忙着搞民生搞建设,哪有闲工夫跟你这瞎歪歪;媒体都忙着挖八卦呢,谁管你歌唱的好不好,买报纸的才不关心这个。中国人潜意识里是把娱乐明星当带线的木偶来看的:明星的生活就是一部公开的戏,操控你红不红的线在每个人手里。这种猎奇甚至踩上一脚的欲望,每个爱看娱乐资讯的人都有,别不承认。国人对娱乐圈的鄙夷一日不消除,流行艺手术就永无被正名的可能。不信的话建议翻翻京剧的发展史,也许能明白一二。你要是不识趣,大无畏地跑去跟某一杂志主编argue,说某某某不是肤浅的明星,他是艺手术家,人家保准客气地把你送出门口,然后趴在门上笑掉大牙。这不是这位主编自身的觉悟高不高的问题,而是你的问话缺乏技手术含量,一听就知道你对娱乐作业的流程存在无知的误读,这是很不可取的。也许你的话是对的,但你找错了投诉对象,就好比在奶粉那事情抖出来之前跟三鹿总裁讲商业道德一样,很高尚,但在人家看来很可笑。
  张先生刚去世的时候,我没能够深层次地感同他的Depression;时间长了才隐约领会到,他那几行短短的遗书包含了怎样的遗憾。在我看来,他是一名前瞻者,可是扭不过时代。历史的车轮轰隆隆地前行,你身躯再伟岸都能把你整个碾平整了,鲁迅先生早就说过,在中国,“有什么稍稍显得突出,就有人拿了长刀来削平它。”纵观张先生的一生,我们看到一堆堆拿着长刀对他虎视眈眈的人:以为首的香港小报,以金马奖评委为首的影坛权威,以捍卫社会伦理道德为己任的卫道夫子,还有叽叽喳喳传播谣言的蔽天群鸦……张先生表面上风光无限,实际上他自身并没有足够的力量践道,真正的话语权掌握在公司高管、媒体、社会公众团体的手里。个人始终是掰不过集体的,纵使他才华过人,在日渐恶劣的大环境面前也难以大展身手。他身为一个在舆论地位上天生处于弱势的娱乐明星,能够杀出重围,迫使所有欣赏他鄙夷他的人正视他的成就,已经很了不得了。张国荣的处世智慧与手段,最容易被人忽视,却令我敬佩不已。在我印象中,他是为数不多的能博得上层名门青睐的男星,杨受成一度想招他作东床快婿,何超琼也跟他有过渊源,这说明他的家世和地位不一般,很得上流社会的赏识。像他这样层次的名人,心思一定单纯不了,难得的是他虽经历过这么多风风雨雨,却仍能保持率直本真,他的性格之复杂多面,非我等小辈可以评头论足。
  扯得有点远了,讲回“后荣迷现象”的话题。我上论坛贴吧的频率不见得太高,对后荣迷最直接的了解渠道就是我儿子,所以有些看法可能会片面些,但总体上应该不差。我儿子曾很有信心地对我说,“后荣迷只会越来越多,不会越来越少。”我很感兴趣地问他何出此言,儿子打出了一番长长的话,一度令我十分感慨,他说,“张国荣是属于未来的。他之所以会赢得年轻人的爱戴,就因为他活出了自我,而且眼光超一流的前卫,虽然身在当下,心中想的却是面向未来。因此他的许多作品,甚至早期那些略显嘈杂的快歌,都很不可思议地能跨越时空的界限,与后来人发生共鸣。他不是单纯用嗓音取胜的歌手,再好的技巧,如果驾驭不当,也是浮于卖弄;他是以情带歌,所以深夜听张国荣的歌是一种享受,他的声音很有蛊惑力,让你仿佛在流水中走过了一遭。即使听不懂歌词,我也能分辨出到他放在每首歌里的感情的细微不同。我认为一首歌一旦写成,它的旋律、歌词就已经是静态的;但如果带上歌者的感情,就有了动态,具有不受时空限制的生命力。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听惯新潮音乐的我,在听他的粤语老歌时,竟能忘却年代的隔膜,完全融入到歌曲的意境里。”他顿了顿,说,“就好比我以前最排斥听倩女幽魂,我觉得那首歌的旋律简直土的掉渣,我还曾经拿它的前奏作为一段恶搞视频的背景音乐,罪过罪过……”“那为什么你现在又不觉得它土了??”“这还不简单,之前觉得这首歌土是因为我只听过你唱的版本嘛……”
  也许我儿子说的没错吧,最能全方位欣赏张先生的,其实是年轻人。当我们这些老骨头还在痴心不改地追忆他告别时的金嗓子时,我的儿子却兴冲冲地跑来告诉我,热情***震撼;在张先生所有的专辑里,Salute是我的宠儿,百听不厌,我的儿子则对红和大热这两张专辑情有独钟。张先生的艺手术触觉之超前与敏锐,早已把当年的我们远远抛在了后头;他迫使我们修正观念,不留痕迹地把自己的理念融入追随者的生命之中,张的人生在某种意义上已在荣迷身上达到了延续。当年有人对张先生的惊世骇俗离经叛道大呼不解,认为他如果能稍稍跟传统做点妥协,日子会好过许多。其实所谓“颠覆”何尝不是带有保守势力的口吻,对先驱来说,“惊世骇俗”并非他们本意,最理想的艺手术创作皆是出于本心,是艺手术家灵感与才华的本能流露,罗丹那尊巴尔扎克一出世便招来骂声一片,后来还不是被奉为经典。今天的年轻人看梦到内河,只会被它的message所震撼,抵触早已无从而来,所以说,是人们的观念滞后,而不是张生有意另类。为什么贝多芬会认为,许多作曲家的处女作往往是他们创作的高峰,原因很简单:成名后的艺手术家多为盛名所累,创作自然受限;而年青气盛时的他们反而敢于挥洒不羁。如果你明白这一点,你就会意识到复出后张先生的突破是多么难能可贵。就像有些人说的,张国荣本有无数次成为刘德华类型的巨星的机会,但他没有这么做。星路前期的他一直在蛰伏,他向商业包装妥协,是为了积攒力量,等到有一天他终于有能力将他的理念付诸实践,造成颠覆已是无可避免。从这个意义上看,红馆上的高跟鞋象征着他与传统歌星形象的彻底决裂,热情的长发则是张生为艺手术破釜沉舟的突围。张国荣奇就奇在,他越红越叛逆,影响力越大越敢昭示他颜色不一样的璀璨,越是功成名就越是无惧非议与指责,越多人夸他他就越想做出突破以此证明你们夸得还不够。这是为何??纯粹搞艺手术的人很少会去考虑环境的局限,或者说他们根本没有“妥协”的意识,张国荣就有这样的艺手术自觉。我个人认为,张先生复出以后,整个心态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舞台于他不再是单纯的赚钱工具,而是成为他展示艺手术理念的媒介。电影也是一样,他在最后期那两部作品里的表现,简直没有更自虐的了。说老实话,凭他上佳的外形条件,随便找个养眼的美女搭戏,画个靓妆卖个笑脸就迷倒一片了,想要拿好票房简直不费吹灰之力,干啥老拍这些带点心理变态的片子折腾自己折腾观众??我儿子就不止一次跟我说,在电影上,他完美主义者的自虐倾向已经发展到登峰造极的程度了。霸王别姬够好了吧,我认识的那些个搞电影的,哪一个不是把它奉为祖师爷级别的,他自己居然觉得程蝶衣有缺憾,要是重新来过便不会如此演法!!这种艺手术洁癖太累人,用挑剔的眼光看自己的人哪一个能过的开开心心的。这时候的他似乎不缺钱,也不需要通过频繁的商业宣传来维持知名度,他的想法是好的,静下心才能搞艺手术,可惜流行文化是需要辐射面积的,就说音乐吧,他后期的许多歌曲,变得很艺手术很不通俗,根本传唱不开,质与量是存在矛盾的。同时他剑走偏锋的中性路线也一度使得许多铁杆歌迷很茫然,觉得他变了,失去了正气与中气,不再是那个生龙活虎的张国荣。性别易服老百姓是看不懂的,只会觉得你不男不女;天使与魔鬼的理念太抽象,如果不事先做好宣传,大众的焦点只会集中在驳发长裙上。总的来说,后期的张国荣给我的感觉就是:他远远走在了前头,在为未来的知音而歌。也许,五十年后的人会给予张生一个更客观的评价,像他这样自我的艺人本应属于更自由的未来。残酷点说,如果张先生不是自杀,现在对他的误读也许更严重,因为评价一个逝去的艺人跟评论一个行为出格的流行明星相比,心态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毕竟能保留一丝尊重,后者就只剩猎奇了。老实说03年4月以前的荣迷是不可能像现在这样理性地分析张生的,那时候公众的排斥心理占多,所谓追随不少也是盲目的。试想若张生如今还在世,他要办一场比热情更前卫更震撼的演唱会,到时所谓铁杆粉丝会有多少真心叫好的,许多人不过是叶公好龙。当然我并不认为自杀对张生来说是一种解脱,我只想证明他进行艺手术创作时背负的枷锁有多么沉重罢了。
  从前挣扎搏斗的过程,后荣迷不曾拥有,赞誉来的更加容易,也许就不会像我们老人这般珍惜。这也是所谓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吧,你们眼前的迷雾已被拨开,因而你们有条件去客观评价张先生的艺手术成就;既然年轻一代已不存在观念封建狭隘的毛病,就应该做的比我们更好。从某种意义上讲,张先生从未老去,因为他永远站在甚至超出流行的前线,而不是固步自封,因而他的心态是年轻的。他身上那股艺手术家的自傲,他那拓荒颠覆的野心与行动,使他不仅远远超越了同时代的艺人,更前无古人地在身死以后源源不断地吸纳年轻歌迷,这怎能不令人赞叹。真正的艺手术是不会过时的,莎士比亚晦涩难懂的长诗,可以穿越百千年的隧道,以文字的美震撼读者;但是郭敬明仰望天空泪眼朦胧的花样躁动绝对办不到,这就是真文艺与伪文艺的差别。我无意拔高张先生的高度,我只是认为,在沟通人心灵、激发人们对生活的热爱的作用上,高雅诗歌与流行影音并无本质的高下之分。Leslie,有这样一批洋溢着理想气息的后拥趸,是你的福气;喜爱张先生的年轻人们,你们有幸遇着这样一位常读常新的精神领袖,也是你们的福气。
  说几句题外话吧,尽管我和儿子在对待张先生的许多作品上存在分歧,但是我们在一件事上口径却出奇一致:我们都不大喜欢他的春光乍泄,虽然理由不尽相同。我承认自己排斥这部电影很大部分原因是我无法由衷地认同某类人,像张先生那样专情的同志毕竟是少数,那个圈子滥交的人多,没有廉耻。关于这个,你们爱说什么就说什么好了,事实摆在那儿,我不会仅因为两个人的专情去肯定一个群体,尽管看了李银河的书后我也明白,社会舆论也应为同志恋情的不稳定负责。还有这个片名起得太令人浮想联翩了,我身边有不少人是直接把它归到色情片一类的。当然我不否认张先生的演技实在是好,能把这样不讨好的角色演得利落明快带点孩子气的无赖,我由衷佩服。可惜当我就要被这片子感动时,它开始变得支离破碎了,莫名其妙多了个似是而非的第三者,把我搅得一头雾水。从那以后,包括花样年华、2046这样的片子,王家卫都给我江郎才尽的感觉。
  我的儿子是90后,对同志基本不存在偏见,但他也不喜欢这部片子,至于理由,三言两语也说不清楚。只能说,跟我相同的一点是,他也不认同后半部“三个人的故事”,张国荣的突然消失让他觉得失望而且莫名其妙。其他的原因则比较复杂,牵扯到关于他对与他同龄的女荣迷的看法,有些主观偏激,我想了很久要不要把他的话打出来,怕伤害这些女生的感情。后来想想,这样的批评你们迟早都要面对,不如及早听听,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罢。
  “……我不喜欢她们把这种并不主流的性向当有趣,甚至把它作为性幻想的素材,可能她们自己不觉得,所谓同人女是多么让男生反感,就像他们会觉得一个男生想象两个女生**是很猥琐的事情一样。当然她们在公共论坛上的表现尚算克制,但是她们无意或者有意中流露出的这种倾向,明眼人一看就知。每当听到有女生甜腻地唤一声‘宝宝’,我浑身就起生理反应——汗毛倒竖。黎耀辉都没这么叫过他,一个两个像是他妈似的,连我都觉得有意淫的成分,在外人看来会如何就不必我说了……何宝荣是一个坏角色,很简单,花心是不对的,即使他帅也不可以,这一点张国荣自己也认……对待何宝荣这样的角色,最好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而不是像一个盲目的母亲一样,包庇自己犯错的孩子。如果自己粉丝为了偶像演的一个角色给人留下混淆是非观的印象,张国荣的坟头真会冤枉得冒烟……”
  我不知道儿子的这段话可信度有多少,但我们至少可以从他的叙述中发现某些矛盾的根源,一是男女荣迷的观念差异,二是后荣迷的素质参差不齐。跟几个荣迷朋友谈过这个问题,对于后者,他们也深有同感,但都无可奈何,毕竟我们无法要求年轻人像我们一样思考问题,而且如今张先生已经过世,对后荣迷应以鼓励为主,不宜太过苛责。因而我们也只能寄希望于年轻人自身的成长了,更何况,对于张先生作为精神领袖所能带来的正面力量,我是绝不怀疑的。大浪淘沙,时光洗礼,真正欣赏他的人会留下,跟风的人在迷恋一阵子后热情褪去,自会离开。
  前面我讲到,如今对张先生的舆论仍有争议,其实这并不见得是件坏事。古龙塑造了那么多侠士,其中最有深度的其实是傅红雪,由仇恨至宽恕,把人性的黑暗揭露得深刻,李寻欢则有点浪漫乐观得不像人,更像一个神;可是《城市论坛明月刀》因为意识大胆而惨遭腰斩,《多情剑客无情剑》则至今为人津津乐道。艺手术成就越前卫,遭到的攻击才越多,如果现今的演唱会都是热情的水准,还有谁会小肚鸡肠挑张生的刺,早把他立为丰碑了。正因为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人特我绝,公众才会持观望态度。一般来说,要肯定一个人的特立独行是有风险的,但如果特立独行成了风尚,夸的人就会慢慢多起来。印象画仅有个莫奈是不行的,追随的人多了,形成印象主义画派,莫奈的画的拍卖价才开始水涨船高。多少画家身后成名身前寂寞,太超前自然唱和者寡,所以艺手术需要开荒者,也就是得有人打头阵。张先生后期的寂寞,与香港乐坛影坛整体衰落的大气候不无关系。他向前迈出了一步,这时如果有其他人能跟上,他会被称为先驱,猫王MJ莫不如此;如果没有,对他的激赏就只能局限于荣迷内部,公众和权威都不会承认的,为什么??没有典型性嘛。97演唱会虽然受到贬评,但对张生伤害不大,因为这场演唱会的前驱性在当时就已显现了,黎明、刘德华的争相效仿给公众形成正面的印象;热情呢??近年来我知道的比较有影响力的是陈奕迅的模仿,但是时代已变,香港歌坛早就不是宠儿,所以不是荣迷的年轻人一般不会知道热情,因为主流媒体很少提,大家对热情的革命性前瞻性还是持保留态度的。我儿子是后荣迷,他在这方面感受比我深。如今的粤语歌坛就剩陈奕迅的歌还能听听,演唱会看不得,他的台风气度跟张生差了不是一两个档次。据说他也是哥迷,假使有朝一日他能修炼成气候,在舞台上成为张生成功的效仿者或说追随者,哪怕只是形式上的,对后人摆正对张生态度有利无弊。研究张国荣,不能局限于他本人的艺手术作品,而应把眼光放远至张国荣现象对公众心理的折射与反作用,这是一个大课题,此处难以展开,只得三两句话引述一下,留待大家一起探讨。香港这样一个商业气息浓厚的文化沙漠,能孕育出张先生这样沟通传统与现代横贯中西文化的巨星,是偶然也是必然;张模糊性别的美学观念和同志的特殊身份,给传统的华人世界带来异色的冲击,迫使许多人修正观念,又兼有思想领袖的伟大。
  话说到这份上,文章也要接近尾声了。啰啰嗦嗦一大串,也希望你们不要觉得烦腻才好。这几天我粗略看了一下这个贴吧,发现来来往往的人不少,说明大陆的后荣迷还是占了很大比例的,这是令人可喜的好现象。始终记住,后荣迷现象是研究张国荣最好的切入点,正因为张的作品有Heart、有料,是真正的艺手术,才能吸引后来人,这也是他区别于一般流行明星的根本标志。煮酒论国荣,又如何说得尽呢??要想酒香四溢香飘十里,还得后来人接过这杯盏。
  张国荣
服了你了,谢谢你,让我更了解他
首先,他讲到了名人自杀。在我看来,拿老舍一干人等与张国荣相比是不妥当的,公众在做出这类价值判断时持的乃是二分法。高雅文艺的工作者和流行娱乐从业人,在人们潜意识里是被区别对待的,老舍自杀是宁死不屈,可以被堂而皇之地贴上标签曰:“文人的自傲”;张国荣就惨了,自杀等于懦弱厌世,还有教坏小孩的嫌疑,是要被大大打Ya的。
  最后是关于抑郁症。对这个病我不了解,我个人看法是不要随便对荣盲提起这个病,因为一旦提起就要解释成因,而这正是我们最模糊的地带。陈淑芬说张生是因为热情遭到非难才得的这个病,这个说法在外人看来未免带点怄气的意味,谁都知道她想为热情正名,也都知道她是演唱会的策划人之一。
  抑郁症是剥夺人最基本生理反映-条件反射的疾病,是病人意志不能控制的,张国荣够坚强,在他最后的两部电影《枪王》和《异度空间》中可看到他如何对抗抑郁症的。抑郁症是神经系统-神经元发生病变,它使病人失去愉乐感,丧失工作能力。我相信好死不如赖活着,这决不是张国荣的选择。至于陈淑芬,她只是个商人,她不可能了解张国荣在年在内地筹拍自己的电影时所感受到的打击,是所谓同行朋友的背叛和欺骗才使已病的张国荣作出抉择。选择41不是因为愚人节,而是一年前的这个时候张国荣知道了真相。如果张国荣不选择在内地筹拍自己的电影,我相信他会好好的活着,说不定会经常到各网站视察视察荣迷们都扒些他的什么东西。
  “在我看来,拿老舍一干人等与张国荣相比是不妥当的”,依我看这没有什么不妥当的。我相信张国荣在近代中国文化史上会有一个恰当的地位的,特别是在人文,美学史上会有恰当的评价。
@抿主社会主义美国
  这些年来时光洗礼阅人无数,对张先生的尊敬却有增无减,杀人不见血的把戏看多了,才感受到他立于高处的艰难。“张国荣太深,喜欢他的人太浅,所以他很寂寞。”
  多少次想潇洒地说声“往事不要再提”,留下沧海一声笑,静待后来人居上,谁知竟不能。
  写的很好,令我尊敬。尤其这几句给我最深同感。这样的角度和高度,是少见别人提到的。
  希望上面一位的评论会是对的:
  “我相信张国荣在近代中国文化史上会有一个恰当的地位的,特别是在人文,美学史上会有恰当的评价。”
唉,除了叹息还能做什么,如果他能坚持活着到现在,也许他会看得开,但是没有如果..。他注定是个传奇!!
国信张静 发表于
首先,他讲到了名人自杀。在我看来,拿老舍一干人等与张国荣相比是不妥当的,公众在做出这类价值判断时持的 ...
背叛和欺骗,是什么?新荣迷,求解??竟然还有这样的事,愤怒,心疼
使用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德州扑克职业选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