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县有举世闻名的意思建筑物吗?比如:八公山、城墙。

[转载]安徽寿县古城墙(一)----北门、北城墙
寿县古城墙北门
&&&&&&&&&&&&&&&&&
继续淮南行。去年重阳节登八公山、游览淮南王宫后,次日就去游览寿县古城墙。寿县与淮南市是近邻,坐公交到达与寿县交界处下车后(因分属不同行政管辖,淮南市的公交车不能继续前行了),知淮南王刘安墓就在不远处,当即就坐小三轮先去那儿看一看。
汉淮南王墓就在里面
入内是要买票的,普通票10元/人,有半价优惠。见有的游人就站在门口向里张望一下,能看到墓就算了,咱心想大老远的已经来了,还是入内看看吧
大门旁立的石碑,知这儿就是位于八公山下、南临淝水、北依四顶山的刘安家族墓地所在地
在大门另一侧立有这石碑------豆腐发祥地
这也立一碑?为的是纪念刘安是豆腐始祖吧
这碑的另一侧面,有文细述寿县八公山豆腐的来历,制作等
在刘安生前活动地方,在他墓地处立此碑,就是为强调豆腐为淮南王刘安所创
刘安墓就在离大门几十米远处,高耸松柏尽头就是
汉刘安王墓
墓地历经两千年沧桑,已失原貌,这是1988年政府拨款、1989年重修完工的
重修的墓仍为覆斗型,四边筑有高1米青石护土墙,墓地面积2366平方米、周长120米
在迎面护土墙正中,镶有省重点文物保护标志、重修碑记、淮南王墓管理规定三块碑刻
墓四周设有青石栏杆,墓前有几层台阶
墓碑------汉淮南王墓,为清同治八年安徽巡抚吴坤修书
迎面护土墙正中:镶有省重点文物保护标志----刘安墓
右:重修碑记&&&
左:淮南王墓管理规定&
墓的青石护土墙转角是直角的,挺特别
就是这一个墓地,围绕四周走120米,就出来了,其实在大门口用眼也能望个大概
汉淮南王墓离寿县古城墙不远,接着花8元坐小三轮到古城墙去,古城墙有好几个门可入内,既然车主把我们拉到最近的一个门----古城墙的北门,那就在北门下了。
寿县古城墙位于安徽省寿县寿春镇,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位处襟江扼淮重要位置,千百年来一直是兵家争夺的军事重镇,故历代对其城垣修筑颇为讲究,屡毁屡建,日益坚固。今寿县城墙重建于北宋熙宁年间(),明清时再多次修建,这迄今保存完好的宋代古城墙,是全国保存较完善的七大古城墙之一,比山西平遥古城还早100年呢。
整个城平面略呈方形,城墙周长7141米,高8.3米,底宽18-22米,顶宽4-10米,城墙是底宽顶窄、其截面呈梯形。城共有四门(东“宾阳”,南“通淝”,西“定湖”,北“靖淮”),四个城门皆有护门瓮城,故每个城门有内、外二门,并其中三个瓮城的外门方向各不相同:西门的外门朝北、北门的外门朝西,这西、北两门的内外门道,均呈90度直角,为的是若有洪水入瓮城,便成涡流,可减轻洪水对内门的压力;东门内外两门是平行错置(相距4米),有“歪门斜道”之说,具有军事防御和防汛抗洪双重功能。南门的内外门在明朝嘉靖后,仍为一线通达开阔式。
在北门下车后,先在城墙外走走看看
这是位于城北面的古城墙
高8.3米的墙体,以土夯筑,外侧贴砖,外壁下部有2米高的条石砌基
城墙通体向内倾斜,层层收分
接着就来到城北门的护城瓮城了,这北门又称“靖淮”门,其外门(即其瓮城的外门)向西开,人们就从这儿进城去
从这北门的瓮城外门进城去
发现城墙上镶嵌一块黑色标示牌(图左),牌下面的城墙体上划有一条粗黑线
原来这是1991年最高水位线,海拔24.46米
&粗黑线标示海拔24.46米,1991年时最高的水位线
1991年,寿县遭遇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围困,多亏这古城墙抵御了特大洪水的侵犯,保护了城内十多万人的生命财产,再次显示了它的防汛抗洪的功能
北门又称“靖淮”门,这是城的外门(瓮城之门)
从这儿入内就到瓮城内了
可清楚看到,城北门的内外两门呈90度直角交角
若洪水入瓮城,便成涡流,可减轻洪水对内门的压力
在瓮城里向外望,这是外门的内侧
相交成90度的内外二门
穿过外门(图右)后,再穿过内门(图左)就可进入城内了
在瓮城里,见筑于城北门上的门楼高耸
生长在古老城墙上绿树
城门的门栓
穿过内门来到城内,门楼没上去,看外观还是很气派的
北门的内门门洞上,镌刻“北门”二字
寿县古城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观赏了北门后,因来此地的“主要任务”是想游览古城墙的,不想现在去逛城内街道,于是就沿城门旁的石阶,拾级而上到城墙上面去
精致的北门城楼镶嵌在绿草如茵的一条斜坡里,这绿色斜坡就是城墙的内侧
在门楼与斜坡交接处有条可上城墙顶的石阶
就是这条修筑在城门旁的石阶,拾级而上就可到城墙顶部去了
人们为抄近路上城墙顶,往往不走石阶
而是在坡地上斜着上行,于是踩的人多了便成了这条“泥路”
咱也走小泥路(图右边)来到高8米多的城墙顶上了
身后是北门城楼与瓮城
视野好开阔,站在城墙上北望是淝水、南望是城内居民街景
寿县古城墙与别的地方古城墙-----西安、平遥、南京等古城墙相比,虽不宽,顶宽不过2--10米,但却有其独特之处:如城墙底部不像别地方的城墙,仅稍宽于顶部,而是底部宽度几倍于顶部,剖面呈梯形;外壁墙脚还筑有宽约8米的护城石堤
城墙外侧墙体与其它古城墙一样几乎垂直,不同的是其内侧是斜坡
城墙底部的宽度几倍于城墙顶部,底宽顶窄的城墙体剖面就呈直角梯形
城墙更像是堤坝
在绿草如茵的内侧斜坡上,隔一段就有从底部到顶部的长长石级供人们自由上下(图右)
当然不走筑好的石级,直接走草地也行,同样可轻松自由地上下
这在别的古城墙是做不到的吧,还有想逛城墙嘛,当然也用不着买票了
再看看城墙外侧
以土夯筑的寿县城墙,几乎垂直的墙体外侧,上部是砖贴,下部有2米高的条石砌基
最特别的是在外壁墙脚处,还筑有宽约8米的护城石堤
这也是别的古城墙没有的吧
几个骑自行车的正飞速行驶在筑于城墙脚部的护城石堤上
还有人骑着摩托车到此钓鱼
这儿的护城石堤上停着一辆自行车,车主正在耕作
这块是新围之地,还未种上庄稼
古城墙、护城石堤、淝水、靖淮桥......
过路的、钓鱼的、耕地的,加上咱们这些远道而来游览赏景的
都融合在在蓝天白云明媚阳光下,一派祥和景象
如今站在古老的城墙之上,能想象得出那著名的淝水之战的硝烟弥漫景象吗
站在城墙顶外沿的薄挡墙旁想想,这个城墙是挺特别的
一般的城墙顶上两侧都筑有薄挡墙------建在城墙顶外沿的垛墙、建在城墙顶内沿的宇墙
而寿县的古城墙只有建在城墙顶外沿的垛墙,内沿无墙
另,别的城墙底比顶稍宽1、2米,而寿县城墙的底部宽是顶部的好几倍
城墙更像是堤坝
继续漫步古城墙,一路东行,行至城墙刚刚折向南面的地方,发现在城墙内侧坡地上有一圆柱形建筑物,这儿还有石阶通向建筑物的,走下去看看
沿石级而下,去看看这圆柱体是什么“东西”?
不知这大大的圆形建筑叫什么?有何用?
大大的圆柱体外侧虽在草地上露出的一截还没一人高
但内部像井似的,很深,底部还有水
内壁上筑有石级,旋转向下,直至底部水中
在圆柱体的东侧下方,有这个像眼睛似的建筑
走到下面看到有一楷书石刻------崇墉障流
有水草、有几条金鱼在游动,显然是活水
在游览的当时,确是搞不清楚这些建筑叫什么?派何用?也无人可问,还是回来后上网查询,方知这是“城涵”。张梦蟾有记曰:“寿州城下故瓮涵,盖泄市圃中潴水”,“一在城西南,地势峭峻,近塞弗通,东北并西北者,则今存也。”
今存这二涵------一在东北,一在西北。现看到的这个就是其中之一-----位于城墙东北的“城涵”了。这城涵的砖石结构之圆柱状坝墙,称为“月坝”,它与城墙等高,创自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知州刘焕。
二涵分别于光绪十年四月和三十三年三月重修,立有“崇墉障流”(吴中钱禄曾题)和“金汤巩固”(莘庵彭城孙题)两楷书石刻(另一西北的“城涵”没去,“金汤巩固”的石刻应是在那儿的吧)。月坝底部有水,不易淤塞,其主要原因在于“月坝”型优于平地设涵,当城外水涨高于涵洞出水口高度时,月坝内水平跟着升高而不能倒灌城内。因而这成为城墙上又一胜迹了。
终于弄清楚了,这建筑是城涵,叫“月坝”,有防止河水倒灌城内之功能,1991年在保护寿县城内免遭特大洪水入侵中,已显示了它的特殊功能了
这个城涵就位于城墙的东北角
在这儿城墙就折向南了
,观完月坝,就没老老实实从石阶拾级而上回到城墙顶
而是抄近路走斜坡向东南行到城墙顶,在城墙上继续向南行了
与月坝同处城墙东北角的还有这个泄水涵闸
平时城内积水可由此排出城外,当洪水季节,又可自行关闭涵闸,防止外水倒灌
过了城涵、泄水涵闸后,城墙折向南,即是城墙的东墙了,咱已走了北城墙的一半(北门东侧部分),现开始漫步于东城墙了,寿县城墙不大,周长总共才7141米,看来还是可走完东城墙、观赏东门、再到南城墙、南门的
这是城墙的东墙,向南继续行&,去看看东门(“宾阳”门)及护门瓮城吧
听说东门的门楼很精彩,是要买票入内的了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宁海路莫干路一带吧
其实我也知道得不太多..像佛山祖庙是比较地标性的.位于禅城区佛山市祖庙路21号.东华里在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福贤路..还有一个是岭南天地也挺美的。而且恰好是在祖...
大家还关注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081942',
container: s,
size: '1000,60',
display: 'inlay-fix'}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举世闻名的近义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