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不住南京青龙地铁小镇该怎么办

《青龙镇》之十青龙无悔
1086年2月的一天,青龙镇来了一个酒鬼。镇上人问:家是哪里的?他说:哪里是家?镇上人看他只穿一件夹袄,关心地问:晚上住哪?他说:哪里晚上住?老人小孩都说:真是个酒肆糊涂。
此人从到青龙镇那天起,就没人看到他清醒过。醉归醉,话里却带着文化人的词,吃饭喝酒住客栈,身上有铜钱。小孩逗他说:酒肆糊涂有的是钱,不要露富。他连忙捂紧口袋说:大钱没有,小钱叮当。
再过了几日,青龙江边的杨柳树开始爆芽了,他在江边找了块空地搭茅屋,一天只做三件事,喝酒、睡觉、搭窝棚。桃之夭夭时,茅屋搭好了,成天跟在他屁股后面起哄的孩子,也问出了酒肆糊涂姓李。
接下来的几日,酒肆糊涂搭亭子,不知从哪里弄来的木匠家什,亭子的立柱横撑做的有鼻子有眼,颇显木匠的功底。镇上喜欢多事的老叟问:是不是以前学过木匠?他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老叟连蒙带猜地说:酒肆糊涂的老辈是木匠。
几个小孩整天盯在屁股后面问:酒肆糊涂叫什么名?他一本正经地说:酒肆糊涂叫酒肆。等亭子搭好,酒肆一高兴,不小心漏出“无悔”两个字。小孩子可不管酒肆糊涂后悔不后悔,将盖茅屋、搭亭子得到的结果拼凑起来,李无悔的名头硬安在了酒肆糊涂头上。
茅屋亭子好了,李无悔又在四周建栅栏,亭子被圈在了院子的中央。栅栏就绪后,李无悔一天里的事情变成了两件,喝酒、睡觉。老叟时常来亭子里坐,管闲事地说:四十岁的年纪不学好,早晚要后悔。李无悔斜倚着亭子的立柱说:我叫李无悔,一生一世不后悔。
不知什么时候,茅草屋前多了五棵杨柳树。再过了几日,栅栏里,多了几畦菜地。镇上的老人放心说:酒肆糊涂不糊涂,一肚子的数,只是没问出是哪里的人,心有不甘。
有一日,李无悔在杏花楼喝酒,尺寸没把握好,超了量也超了钱,不知道怎么办。后来他想了个笨办法,拿夹袄抵押,杏花楼的陆掌柜开玩笑说:夹袄不行,裤子可以。李无悔说:使不得,那样不雅。陆掌柜问:怎样算雅?
李无悔打了个酒嗝说:上茶水,喝了再说。陆掌柜不怠慢,换了茶叶重沏了一壶新茶。李无悔说:远的是琴棋书画,现成的是吃酒吟诗。陆掌柜来了兴致,邻桌有酒客起哄说:你李无悔吟诗,我来埋单。
新茶劲大,李无悔清醒了许多,天真地说:真的?起哄的朋友将口袋里的铜钱摇得哗啦哗啦响说:酒后吐真言,在座的都可作证。李无悔吟诵道:“要识荒亭路不赊,浦西桥北对渔家。窗嫌日曝新栽竹,蔬占畦长未种花。壁上客来堆醉墨,篱根潮过积寒沙。被人误号陶潜宅,也学门前五柳遮。”
陆掌柜说:好诗,无悔放心走人,客人不付也无妨,我给你免单。李无悔咧嘴一笑说:诸位,吟诗是个技术活,我不陪了,先走一步。说完,李无悔摇摇晃晃地出了杏花楼。
第二天,青龙镇的人,好像商量过似的,一致改口,称李无悔叫李举人。接下来,李举人与大家相安无事,遇到他脱衣抵酒钱时,总有好事的客人让他吟诗,代为买单。
李举人到青龙镇一晃就是四年。有一天,官署突然张灯结彩,镇上的人奇怪地说:已经出了正月,官府有啥喜庆的事?一般的人一时好奇过把瘾,转眼就忘了,偏偏有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用锲而不舍的精神弄了个明白,杭州府太守苏东坡要来青龙镇。
镇上的一个白胡子老头说:苏东坡又不是没有来过青龙镇,这会儿想起隆重了?另一个干瘪老头说:这次跟熙宁六年十一月的那次不同。白胡子老头不服气地说:什么不同?上次是人这次是神?干瘪老头说:哪有你这样说话的?上次苏大人是通判,是到靖江看堂妹路过,这次苏大人是太守,苏子由刚出使契丹回来,是特意到青龙镇摆接风酒的。
白胡子老头问:苏子由去年由户部侍郎升任吏部尚书,平白无故去契丹干什么?干瘪老头说:听说是以皇帝特使的身份去的,来回四个月,京城交了差,就来杭州看哥嫂。白胡子老头又问:苏太守看中青龙镇哪点了,大老远到此设宴?干瘪老头说:这还用问,自然是吴淞江的四鳃鲈。
李举人得知苏东坡要来的那天晚上,比平日里多喝了几杯,没短酒钱,不是凑巧,是有准备的样子。
苏东坡的大船是在中午靠了青龙镇的码头,他是1089年4月出任的杭州太守,7月兼任军职。来码头迎接的有镇监、镇将、副镇将和众乡绅。青龙镇的文武官员算是开了眼界,这次他们接待的可能是青龙镇有史以来,最大的名人访问团。
苏东坡走在前面,这年他五十三岁,精神矍铄,后面依次是苏子由、秦观、李常、陈舜俞、张先、王观、张景修、韩宋文、苏悦、晁端佑、晁端彦、晁端禀、关景山、杨蟠、僧道潜。
去官署的路上,苏东坡问镇监:是否有文人墨客助兴?镇监表情不自在,尴尬地说:青龙镇人实在,生意人多,文人墨客少,华亭的画家李景元慕太守的大名而来,李举人昨晚酒过了,还没过来。苏东坡说:这怎么行,有好酒也不能一个人喝,快去请。镇监一使颜色,早有衙役飞奔而去。
苏东坡说:去年杭州的米价涨得厉害,七月是六十文一斗,到九月涨到了九十五文,官府卖出十八万石,才平抑住,今年正月一石到了七十五文,才有兴致借子由的因头来青龙镇。镇监说:青龙镇还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太守尽管放心。
苏东坡前脚进了官署,李举人后脚就被请到,只见他垂着头,一副害怕见人的样子。苏东坡说:李举人何故垂首?李举人说,无悔蒙羞,无颜见太守。苏东坡不解地问:此话怎讲?李举人羞愧地抬起头来,眼睛却望着别处,声调低缓地说:有愧太守资助。苏东坡端详了一会儿说:想起来了,我在杭州做通判时见过你。
镇监纳闷地问:李举人是怎么认识苏太守的?李举人说:说来汗颜啊。于是他将怎么认识苏东坡的事,一五一十地说了一遍。
那年李举人去京城赶考,走到杭州街头,因有欺诈嫌疑被官衙拘捕。李举人的两件大行李上赫然写着:交竹竿巷苏侍郎子由,下面署名苏东坡。官衙说:这分明是欺诈。
李举人被带到公堂,苏东坡问:行李里装的是什么?李举人说:对不起苏大人,是家乡父老为我凑了两百匹绸子,算是进京赶考的盘缠,这些绸子一路被税吏抽税,等到了,恐怕只剩一半了,所以就想出了这个法子,斗胆用两位大人的名头,躲避抽税。
苏东坡问:谁的名头不好借,偏偏用我们兄弟俩的?李举人说:天下谁人不知苏氏二昆文人堆里最慷慨,现在落在了苏大人的手里,任凭处置。苏东坡微微一笑,吩咐书记将行李上李举人写的字条撕去,重新写了一遍收件人和寄件人的姓名和地址,并且给子由写了一封亲笔信让李举人带上,和蔼地说:这下你可以放心了,就是被抓到皇帝老子那里,也可保你太平无事,只是明年中了进士,不要忘了苏东坡。李举人用颤抖的双手接过了苏东坡的亲笔信,口里是千谢万谢,高高兴兴踏上了去京城的路。
镇监说:真是一场奇遇,无巧不成书,在青龙镇又碰上了。苏东坡说:到现在也没有收到你的信,殿试结果如何?李举人面红耳赤,低头不语,镇监接口说:李举人,苏大人问你话呢?
李举人声音轻微的像蚊子叫:当年殿试,名落孙山,无颜见江东父老,更不好意思写信给苏大人,然后就流落到青龙镇,苟且度日。苏东坡说:记得你叫李行中,怎么改名李无悔了?
李举人说:殿试落榜后,觉得对不住苏大人的慷慨相助,流落到青龙镇后暗自发誓,一生不图功名,永不后悔,便对外宣称叫李无悔。镇监说:李无悔是这么来的,第一次听说。苏东坡问李无悔:现住何处?李无悔说:青龙江边。苏东坡看了镇监一眼说:不如到无悔那里,江边比公堂敞亮。
太守说了,自然没人异议,镇监和李景元陪名人团移师青龙江边。官署到李无悔的住所有一段路,李无悔来青龙镇晚,靠近镇区的江边地段早被人建了码头,盖了货栈、仓库。
苏东坡远远看到江边的茅草亭,李无悔说:是我建的。苏东坡问:亭子叫什么名?李举人说:无悔整日消沉,除了醉就是睡,还没想过给亭子起名字。苏东坡说:既然如此,我看就叫醉眠亭。秦观这段时间一直与苏东坡住在一起,有人说是图与苏东坡交流诗文方便,也有人说是看上了苏小妹,在寻找机会,他有自己的主张,对外界的说法不置可否,听苏东坡说叫醉眠亭,觉得贴切,附和说:醉眠亭,这名字独特。
一行人来到醉眠亭,纷纷说好景致,李举人抽身去了茅草屋,不一会儿抱着宣纸和笔墨回来。镇监说:李举人,你这是干什么?李举人说:请苏大人给醉眠亭题字。苏东坡兴致很高也不推辞,“醉眠亭”三个苍劲的大字一挥而就,在大家都说好的当口,李景元将一幅竹子的画作摊在了石桌上,恳请苏东坡题诗。
苏东坡明白李景元是有备而来,眼光停留在画作上,上面有李景元的《自题》:“谁拨烟云六尺绡,寒山秋树晚萧萧。十年来往吴淞口,错认溪南旧板桥。”苏东坡沉吟片刻,尔后挥毫疾书:“闻说神仙郭恕先,醉中狂笔势澜翻。百年廖落何人在,只有华亭李景元。”
李景元连忙道谢,镇监说:苏大人好兴致,不如让杏花楼将酒菜送到醉眠亭,各位名家,临江观景,饮酒作诗,太守意下如何?苏东坡说:主角是子由,他点头就行。苏子由说:哥哥客气,醉眠亭是饮酒作诗的好地方。镇监说:苏尚书发话了,诸位随意坐了。李景元说:我是杏花楼的老主顾了,去安排酒菜,不知诸位有什么忌口和最爱?
秦观说:到了青龙镇,四鳃鲈不可或缺,只是不知道苏太守会不会当着子由的面写遗诗?众人大笑,苏东坡老脸有些微红,苏子由说:不知哥哥什么地方得罪学生了,秦观是那壶不开提那壶。
看情形,在场的人都知道其中的说道,只有镇监和李景元蒙在鼓里,镇监好奇地问:怎么回事?秦观说:先答应了上四鳃鲈,我才将这事说破。李景元说:四鳃鲈是青龙镇酒席上的硬菜,贵客临门,没有不上的道理,就不要卖关子了。秦观说:好,我一五一十地道来。
1083年8月18日,苏东坡受“乌台诗案”牵连,被关进御史台监狱不知生死,与儿子苏迈约好暗号,每天只送蔬菜或肉食,只有听到他被判死刑的消息时才送鱼。不料有一天,一个朋友去探监,好心带了清蒸鲜鱼给苏东坡。苏东坡大吃一惊,以为苏迈悲痛欲绝不忍当面告知,托人送信,就给苏子由写了两首诀别诗,信誓旦旦地表示下辈子仍愿做兄弟,将后事和一家老小托付给子由。苏子由接信后,毫不知情,痛哭不已。苏氏二昆,兄弟情深传为佳话。
苏子由说:哥哥的情意,无以言表,借醉眠亭接风,一抒胸意,“是非一醉了无余,唯有胸中万卷书。已把人生比蘧传,更将江浦作阶除。欲眠宾客从教去,倒卧氍毹岂暇舒。京洛旧游真梦里,秋风无复忆鲈鱼。”
李景元回来,身后是提着食盒的杏花楼伙计。食盒一个个打开,端到石桌上是精美的菜蔬,秦观惊喜地说:苏大人,没有死刑的消息。苏东坡捋了下胡须后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又寻老夫的开心。李景元说:硬菜在后面,四鳃鲈少不了。
又有杏花楼的伙计提了食盒过来,等到食盒打开,是荤素搭配的炒菜。石桌堆了三层的菜碟,李举人只好从茅草屋里搬出一张方桌,才将菜碟摊开。无酒不成席,镇监问:李举人,酒呢?
喝酒的人家里存不下酒,李无悔抓耳挠腮,无言以对。李景元说:杏花楼已准备了。说话间,有杏花楼的伙计,担了两坛子酒过来。苏东坡好酒却酒量不大,几杯下肚有些微醉,说:子由写诗,诸位也该唱和。
秦观是苏门四大学士,自告奋勇说:学生先来,“醉来丰瘁同,眠去身世失。二乐擅一亭,夫子信超逸。杯行徂老春,肱枕颓升日。壮志未乃伸,幽愿良自毕。”众人说好,开始敬酒,张先说:门生和了,该轮到苏太守了。
苏东坡在诗坛独步天下,这点小事难不住他,说诸位听好了:“已向闲中作地仙,更于酒里得天全。从教世路风波恶,贺监偏工水底眠。君且归休我欲眠,人言此语出天然。醉中对客眠无害,须信陶潜未若贤。考先风味也堪怜,肯为周公昼夜眠。枕麴先生犹笑你,狂将空腹储遗篇。”
苏东坡诗一出口,一片喝彩声,他看了一眼李无悔,李无悔说:苏太守出口成章,我差十万八千里。苏东坡说:菜从杏花楼端过来,口感差了一截,今日为子由接风,我去厨房露一手,你慢慢想。李无悔说:厨房里食材不多。苏东坡说:我会因地制宜,不用你费心,还是想你的诗句吧。
苏子由知道哥哥的脾性,没有阻拦。苏东坡来到厨房,看到有条鲤鱼和一些蔬菜,便有了主张。他将鲤鱼用冷水洗好,外表抹上点儿盐,鱼肚子里塞上白菜心,放到煎锅里不须翻动,丢几根小葱白,待到半熟时,放几片生姜,浇上一点儿咸罗卜汁和少量黄酒,在要出锅的时候,放了几片橘子皮,端到石桌上的时候,还冒着热气。
镇监和李无悔自叹不如,连连称赞。苏东坡说:李无悔快想诗句,我还有个东坡汤要做。东坡汤就是青菜汤,做法很简单,用两层锅,米饭在菜汤上面煮,米熟了,汤也就好了。汤里有白菜、罗卜、油菜根、荠菜,里面有姜。那时侯,汤里要放进些生米,在青菜煮得没有生味以后,将蒸的米饭放入另外一个漏锅。
等到东坡汤上来,镇监、李无悔、李景元和苏子由看了一愣,没想到苏东坡这样简朴。李无悔说:有劳苏太守了,我献丑了,“檐低槛曲莫嫌隘,地僻草深宜昼眠。代枕莫凭溪上石,当帘时借屋头烟。倦游拂壁画上径,贪醉解衣还酒钱。一水近通西浦路,客来犹可棹渔船。野径荒亭草没腰,一眠聊以永今朝。放杯不管人间事,破梦时闻夜半潮。王柱刘义诗未献,金龟太白酒难招。知君有意寻安道,咫尺何时动画桡。”众人听罢,为李无悔殿试落榜可惜。李无悔说:已经不后悔了,不提也罢。
醉眠亭这一餐,一直吃到太阳西下,苏东坡临走的时候,关照镇监说:青龙港来往海船多,外国人也多,难免有头疼脑热的,药店多开几家应急。镇监说:平时百姓喜欢请道士看病。苏东坡说:这虽是个方法,还是开家药店的好。他临走的时候,给镇监留下了一个叫“圣教子”的药方,包括二十种药材,其中有:高良姜、厚朴、半夏、甘草、豆蔻、木猪苓、柴胡、藿香和石菖蒲。
1100223宋徽宗是书画皇帝,关于他《水浒》有详细的描述:
宋徽宗让米芾以两韵诗草书御屏,想见识米芾的书法,他也是个书法家,独创了瘦金体。米芾用宋徽宗的砚台磨墨,磨墨的时候怀里像揣了个小兔子,不是怕宋徽宗的考试,而是起了贪念,看上皇帝的砚台,心里琢磨怎么得手。
宋徽宗说:可以写了,墨都磨了这么久了。米芾说:怕将皇帝的屏风写坏,要想仔细了。宋徽宗说:不会浪得虚名,无从下手吧?米芾说:那是老虎吃天,字无好孬,在于看者喜好。宋徽宗说:别贫了,快写,不至于是丑媳妇怕见公婆吧?米芾不再言语,笔走龙蛇,从上而下,气韵贯通,细节完美,随遇而变,独出机巧。
米芾的字一出手,将宋徽宗惊了个半傻,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无垂不缩,无往不收,骨筋、皮肉、脂泽、风神俱全,犹如一佳士也。米芾笑而不语,砚台里没有墨汁了,还有两个字没有写完,便俯下身去,大声地在砚台里吐了两口唾沫,用毛笔调匀了,将最后两个字补上。
宋徽宗懒得理会米芾不雅之举,只是称赞书法是如何如何的好。米芾说:砚台已被我唾沫弄脏了,皇上不能再用,就将它赏给我吧。宋徽宗说:不单将砚台赏给你,还要封你为书画博士呢,只是觉得你一进屋就在打砚台的主意,心怀鬼胎。米芾连忙说:皇上圣明,我是心怀砚台。米芾爱砚之深无人能比,回到住处,抱着这块砚台同眠三日。
宋代是中国书画收藏的高峰,米芾升为书画博士后,皇宫内的所有书画,都可以接触到了。宋徽宗时,皇宫收藏十分丰富,仅唐人临王羲之父子真迹的书法作品就有三千八百幅之多;宫廷收藏自魏晋以来二百三十一位画家绘画作品达六千三百余件;清明上河图,宋徽宗是第一个收藏者,上面的画名“清明上河图”就是他题上去的。宣和内府的收藏是历代极品,有了这样的机会和条件,米芾对于古字画的研究炉火纯青,书画水平是一日千里。
米芾书画的名气越来越大,一些书画商人成了他的座上客。一次有个书画商拿着幅唐人的真迹,要卖给米芾。米芾说:价钱有点高,画放这里,五天再来,那时我会决定要否。五天后商人来了,米芾说:画看过了,嫌价钱高不买了,看好,不要将画拿错。商人将画收好,客气地说:不会错的。
第二天,商人拿着画来了。米芾笑着说:知道你今天准来,哪都没去在家里等你。商人说:是我眼拙,把临本当真迹拿走了,今天特来奉还。米芾大笑说:你是专业人士,临本真迹一时都分不清,是抬举我。从此米芾对临摹更下功夫,宋徽宗的瘦金体他也临摹。
宋徽宗属猫,喜欢偷腥,为了方便与李师师感情走私,特意从宫里修了一条暗道,直通李师师的卧室。有次宋徽宗从李师师那里打野食回来,看了些宫廷画后,便对身边的侍从说:让米芾给我送些晋时的字帖过来。
米芾从宣和府里选了五幅字帖,匆匆忙忙送过来,宋徽宗问:都是谁的?米芾说:有二王的。宋徽宗说:米博士能不能有些新意啊?米芾说:有索靖的《出师颂》。宋徽宗说:不看,索靖的字帖是拓片,隔了一层。米芾说:还有陆机的《平复帖》。宋徽宗兴奋地说:陆机的好,快拿出来。
宋徽宗把玩着经过水火洗礼的竹筒,好久才打开,他将字帖轻轻展开,仔细研读。过了好久,宋徽宗抬起头来问米芾:你对《平复帖》有何评价?米芾说:火著画灰,连属无端。
宋徽宗说:你做过青龙镇的镇长,陆机是华亭人,离青龙镇不远啊。米芾说四十里路,陆机葬在青龙镇。宋徽宗说:你与陆机有缘,李世民为陆机写传记,我来给《平复帖》题抬头。米芾说:陆机荣耀无比,受两朝皇帝恩宠。
宋徽宗用瘦金体在《平复帖》上写了“平原内史吴郡陆机士衡书”几个字,然后押上“宣和”、“小双龙”的印章,对米芾说:如果有机会回青龙镇,代我凭吊陆机。
1127年3月底,金帝将徽、钦二帝,连同后妃、宗室,百官数千人,以及珍宝玩物、皇家藏书等大量皇家私藏押送北方,汴京中公私积蓄被掳掠一空,北宋就此灭亡。大宋皇宫内的《平复帖》,下落不明。
1129年秋天,金兀术率兵南下,先是占领了建康,接着连破临安、越州、明州。宋高宗赵构一直逃到海上,才没被金兵俘虏。随着时间的推移,宋军慢慢稳住了阵脚,转守为攻,将金兀术的大军赶到了海里,金兵只能在温州附近的沿海漂泊。
入冬后,浙西节度使韩世忠为了防止金兵登岸,以前军驻青龙、中军驻江湾、后军驻海口。这时的青龙镇,已经更名为通惠镇。镇上有一井泉,传说该泉与惠山泉相通,取名通惠泉,镇因泉更名。惠山泉有天下第二泉的名头,宋徽宗时,泉水是宋廷贡品。
春节刚过,金兵不适应南方的气候和江河纵横的地理,准备撤兵。韩世忠得知后,元宵节这天,传令秀州官民张灯结彩,大闹元宵,却暗地里将中军、后军的将领召到了通惠镇的官署。
三军将领到齐后,韩世忠对众将领说:现在带大家去一个地方,跟着镇将走。将领们不知发生了什么状况,满腹疑惑却不敢多问,跟在镇将后面,鱼贯而出。别说将领了,镇将也是莫名其妙,不知韩将军让他带人去双忠庙,是什么意思。
通惠镇的双忠庙,是1127年建的,中原南下的人士中,一部分滞留在通惠镇,他们喜欢这座江南古镇的风情,双忠庙是他们的精神寄托,经常去祭拜,香火很旺。
官署离双忠庙不远,几步路就到了。韩世忠在庙前立定,问诸位将领:这里是什么地方?庙门上写得清楚,大家齐声回答说:双忠庙。韩世忠问镇将:双忠庙奉祀何人?镇将说:是至德二年为平息安禄山叛军壮烈牺牲的张巡、许远两位忠臣。韩世忠说:镇将,麻烦你给将领详细讲讲。镇将应允一声,绘声绘色地讲起了两位忠臣的故事。
张巡是邓州南阳人,安史之乱时起兵守雍丘,至德二年移守睢阳,与杭州盐官人睢阳太守许远,以六千八百人,抵抗尹子奇的十余万叛军。粮食吃光了,吃军马、麻雀、老鼠,实在没有可吃的东西时,张巡的爱妾霍氏自刎献身,许远杀其奴婢童仆,煮成肉汤给士卒充饥。最后,睢阳失守,张巡、许远两位忠烈为国捐躯。
韩世忠说:金兵入侵,国难当头,我要与诸兄弟歃血为誓。各位将领早已被两位忠臣感动,对韩世忠是言听计从。仪式过后,韩世忠说:得到可靠情报,金兀术要率领金兵北逃,今晚上半夜让兵士闹元宵,下半夜三军行动,移兵镇江黄天荡,与金兵决一死战。
中军、后军将领得令后离开了通惠镇。前军的将领,先派人去镇上的酒坊让掌柜勾兑薄酒,然后请兵士到酒坊开怀畅饮。酒量差的士兵觉得酒特别上口;酒量大的兵士不解渴,嫌酒薄,骂骂咧咧,掼坛子摔碗。
第二天早上公鸡打鸣,先起来的百姓吃了一惊,两千多驻军,一夜之间没了踪影。有更奇怪的事情传来,镇北边的酒坊旁边,摔碎的酒瓶堆成了山。一位老人说:上半夜喝酒的动静惊天动地,下半夜撤军时神出鬼没,韩将军用的三十六计中的哪一计?一个年轻人说: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嘛。
酒坊掌柜在一旁笑,却不搭言,心里说,韩将军真够意思,让兵士喝的是掺了水的酒,付的却是真酒的钱。旁边有人说:兵士们疯了,一夜之间空酒瓶堆成了山,看样子有三千。酒坊的掌柜说:你少算了,是三千六百。那个老人说:镇上多了一座山。那年轻人接口说:一座酒瓶山。
从此以后,通惠镇的人都知道,镇上有了一座山,名字叫酒瓶山。过了不多日子,从镇江传来消息,韩将军率领八千多兵士,将金兀术的十万大军围困在黄天荡。
过了一个多月,有消息说,韩世忠断了金兵后路,金兀术无计可施,只好向韩世忠买路渡江,愿意献出在江南抢劫的全部财物,韩世忠说:要的是你金兀术的人头。金兵被困48天后,得奸人指点,经秦淮河逃往建康。
金兵逃走了,通惠镇响起了喧天的锣鼓,好事者顺着声音寻到酒瓶山,好多百姓在那里为韩将军庆功。庆功活动过后,细心的人发现,酒瓶山的高度往上长了足足一尺。
1241年,浙江龙泉人林鉴出任青龙镇的镇监。从1131年开始,通惠镇又改回青龙镇。百姓说:改不改都一样,我们心里,这方水土一直叫青龙镇。
从韩世忠驻军离开青龙镇,到林鉴出任青龙镇镇监的110年里,青龙镇及周边除了疏浚河流以外,没少发生大事。
1131年10月,浙西安抚大司统判官王德,为了拘捕逃到崇明的邵青,驻军青龙镇;1171年,“黄浦”的名称,首次出现在117412171221镇监赵仲敔,在官署东北方向二百步处,东边造“大成殿”,西边造“营四斋”,有“聚星堂”、“敕书楼”,广聘学者,聚徒讲学,弦歌闻于百里。
林鉴上任时,离任的镇监抱怨说:都怪通判李禹卿,1042年在太湖瓜泾口筑八十里长堤,导致吴淞江淤塞。林鉴说:为什么不报告州府,将那害人的长堤拆了?离任的镇监说:拆也无济于事,1172年,官府在唐代捍海塘外又修一道海塘,海岸线东移了许多,来青龙镇的海船逐渐减少。
林鉴好奇地问:海船去了哪里?离任的镇监神秘地笑笑说:在其位谋其政,任期内天天跟疏浚河流打交道,已经厌烦了,不说了,林镇监到通济龙王庙多上几柱香是真的。
林鉴是满怀激情来到青龙镇的,离任镇监的话语,似一盆凉水兜头兜脑浇下来,让他凉了半截。青龙镇从326年虞潭修沪渎垒,到746年李海出任镇将,担负着海防使命;907年开始的林鉴不停地盘算,心里空落落的。
衙役习惯性地等待安排官轿或者陪同步行,随新上任的镇监走街访巷,了解民情。林鉴却吩咐备船只,衙役问:是民船还是官船?林鉴说:自然是官船。衙役挠挠头说:官船只有市舶务有,林镇监打个招呼,是水到渠成的事。
林鉴本来就想让市舶务的人陪同,顺水推舟地说:前面带路,去市舶务。市舶务设在青龙港,负责向前来贸易的船舶征收关税,代表宫廷采购一定数量的舶来品,管理商船运输的进贡的物品,对市舶贸易进行监督和管理。
市舶务总共五个人,头头姓王,熟悉的人喊他阿王。衙役对阿王说明了来意,阿王说:我来陪林镇监。林鉴说:有好多事要问你,这样最好了。阿王说:林镇监是观光还是视察?林镇监说:想到海边去看看。阿王喊上船工,对林鉴说:现在离海是越来越远了,水路上花费的时间稍微长一些。
船工熟练摇着橹,出了青龙江拐进了吴淞江。青龙江里的海船还是密密麻麻的不见少,林鉴问阿王:听说来青龙港的船只少了,是真是假?阿王说:表面上青龙港的海船没有少,实际上东海的锚地已经没有等候的海船了。
阿王问:林镇监想看海边哪处的景致?林鉴说:阿王可不要怕烦,要去姚黄镇、江湾镇和上海浦、下海浦。阿王说:林镇监不早说,否则我多带上两个弟兄。林鉴问:为什么?阿王说:这几个地方都有海船靠岸,一部分是走私的,也有一部分是嫌青龙江的航道淤塞,就近靠岸的,我们过去可以收到市舶税。
林鉴若有所思,阿王说:目前在姚黄、江湾和上下海浦靠岸的海船,不足青龙港的十分之一,一时间成不了气候。林鉴说:假以时日,万一成了气候怎么办?阿王说:我是外乡人,市舶务搬到哪,我跟到哪。林鉴问:青龙镇怎么搬?
阿王愣了一下,回过神来说:林镇监与赵镇监有些像。林鉴问:什么地方像?阿王说:都担心青龙港没有了海船,青龙镇怎么办。这次轮到林鉴吃惊,说:阿王,赵镇监是怎么做的?
阿王说:赵镇监经常说,改变不了势,只有改变人。林鉴说:所以赵镇监大办镇学,弦歌百里?阿王说:林镇监是怎么知道的?可惜赵镇监只在青龙镇上任一年就高升了。阿王见林鉴无语,又说:话说回来,秀州、湖州、苏州都没有港口,不也照样繁华?有山靠山,有水靠水,不会什么都没有了,真的什么都没有了,也只有靠自己了。
林鉴说:阿王见多识广。阿王谦虚地说:林镇监过奖,我只知道“点检”、“阅检”,“抽分、抽解、博买”,再就是船上不得夹带兵器、铜钱﹑女口和逃亡军人。林鉴说:阿王还漏了一样,祈风祭海。阿王说:林镇监连“祈风祭海”都知道,太厉害了。
船继续向东航行,林鉴心里已有了主张,对姚黄、江湾只是在外围转了一圈,没上岸就离开了。阿王说:姚黄、江湾二镇看过,上下海浦是吴淞江的支流,看不看无所谓,这些地方稀有人烟,与青龙镇不可同日而语。
林鉴说:既来之则安之,还是眼见为实好。阿王说:听林镇监的。林鉴看完了上海浦、下海浦后说:阿王,去黄浦转一圈。船工将船摇向了滔滔的黄浦江,它的气势已不在吴淞江之下。
回去的路上,林鉴与阿王聊上了市舶税,这是阿王的本行,他都有数据。阿王如数家珍地说:北宋中期﹐市舶收入四十二万缗左右;目前,南宋朝廷一年的财政收入不过一千万缗﹐其中市舶收入一百五十万缗。
林鉴问:青龙镇的市舶务一年收入有多少?阿王说:占朝廷总的市舶收入的十分之二强。林鉴吃了一惊,青龙镇市舶务的收入在朝廷的财政收入中,举足轻重。
林鉴感觉这一圈没白转,琢磨出赵仲敔治理青龙镇的套路,是一手抓设施,一手抓镇学,打的是文化牌,他认为青龙镇的设施已经非常完善了,要抓环境,招徕人气,打旅游牌。
几年下来,青龙镇虽然没有增加水榭楼台,却是道路平坦,环境整洁,民风淳朴,令人肃然起敬。文人雅士结伴而来,有游览的,有定居的,青龙镇名声大振。
一日,衙役来报说:有个周庄人在四宜楼等林镇监过去,请他到官署来见,死活不肯,尽说些子乎者也。林鉴说:此人就这脾性。官差问:他是什么人?林鉴说:还能有谁?官居迪功郎的应熙。衙役说:看来是林镇监的老朋友。林鉴说:此人文采了得。
应熙在四宜楼里,看到快步走来的林鉴,大声招呼说:有劳林镇监了。林鉴来到楼里,气喘吁吁地问:现在的青龙镇与上次相比,情形如何?应熙说:这一问明摆着是讨好话,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南京青龙地铁小镇2016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