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国力的较量 dnf国服影舞者者

  自从肯尼迪的《大国的兴衰》一书问世,就在全世界,尤其是中国掀起了一场以探讨国家的兴衰为表现,以探索综合国力对比为重要工"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综合国力的较量(一)
2014年3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14篇
  自从肯尼迪的《大国的兴衰》一书问世,就在全世界,尤其是中国掀起了一场以探讨国家的兴衰为表现,以探索综合国力对比为重要工作的“战略热”。从某个方面来说,这是因为中国自身恰恰处于一个复兴与崛起的时期,大国的兴衰这样的话题最能触动中国人的神经。全世界200个国家,对于其它198个而言,这样的课题只不过是一个学术课题,因为不管是缅甸人还是斯洛伐克人都不会对于本国是否能成为超级大国而有丝毫的疑惑,这根本不是他们所需要思考的事。但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个问题却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因此这个话题倍受关注毫不奇怪。 中国论文网 /8/view-6232119.htm  在肯尼迪看来,影响大国兴衰的主要因素是“国防费用与安全、社会与消费者的需要、增长的投资,这三者形成了一个争夺自然资源的三角”。他认为,要取得三者的绝对平衡是不太可能的,能做到的最好的办法就是保持大致的协调。他认为,如果在国防、消费和投资3个方面不能保持大致均衡的话,一个大国就不大可能长期维持它的大国地位。实际上,近年来美国就面临着这样的挑战。更进一步,肯尼迪提出了他对大国兴衰的一个根本性的观点,当一个世界性的强国对外扩张所需要的成本超出了这种扩张所带来的收益,这个大国将走入一个下降的通道,并最终衰落并被后起的新兴强国所取代。为此作者详细回顾和分析了从哈布斯堡王朝开始的世界历史,逐个点评了西班牙、荷兰、英国,直到美国这些世界强国的兴衰。数据详实,论证严谨,让很多读者都不由得相信他的论断。   这本书在国内流行的时间,正好赶上中国打开国门后寻找自己的历史和国际定位的时期,十几亿中国人都正在对本国在经济、科技和社会的落后忧心忡忡,并对中国重新崛起满怀憧憬,因此在这个问题上进行了全民性的深入思考和争论。在此期间,一个概念被广泛采用和接受,那就是综合国力。事实上这个概念被追捧的本身也反映了中国的尴尬,中国很大,但很多领域并不强,中国有很多做得不错的地方,但整体却不发达,各种层面上极大的落差使得中国人急于寻找到对本国本民族的定位,而综合国力恰恰可以比较好地提供这样一个坐标。   但是在笔者看来,《大国的兴衰》虽然其中不乏很多有益的见解,但整体来看,基本逻辑有着不甚完善甚至是偏差甚远的地方,而且因为其成书早传播广,所以基于其一些理论缺陷所造成的错觉更是被广泛引用并形成某种共识。同时,我国民间和学术界在综合国力的基本概念和大国兴衰上也有着很多长期以来逐渐积累的错误观念,这些笔者认为都有必要进行澄清和纠正。因此在本系列文的第一部中,笔者先从《大国兴衰》的3个错觉说起。   第一个错觉   第一个也是最为广泛的错觉,就是认为:帝国海外义务的增加最终导致帝国因成本超过其所得而造成财政崩溃,进而导致衰落。用来支撑其观点的典型例子是哈布斯堡王朝和大英帝国。以大英帝国为例,英国在早期的殖民扩展中获得了巨额的殖民收益,尤其是印度数量巨大的廉价劳动力和丰饶的物产,成为英帝国皇冠上的明珠,支撑起英国的财政。肯尼迪认为,当帝国成型后,英国维持全球殖民体系所耗费的军费和外交费用日益庞大,最终不堪重负而阻滞了帝国的前进,并最终被其它新兴强国所超越。事实果真如此么?肯尼迪认为英国等历届霸权的衰落是绝对意义的衰落,但事实上老霸主绝对意义的衰败只有西班牙和葡萄牙,它们是真正的在欧洲落伍了,人均产值长期停滞不前,被新兴资本主义强国远远甩开,但后来的英法德荷意乃至美国等强国都没有再重蹈这个覆辙,而是始终保持了作为最发达国家实体的地位,它们之间的实力对比直接取决于其人口和国家规模。   翻开历史核对数字我们就会发现,英国的衰落本质是相对衰落而非绝对衰落,也就是说,英国就其发达程度而言并未落后,即使是在布尔战争和阿富汗战争之后,英国的人均产值、教育质量、科学技术等都依旧在世界上首屈一指。但是其实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英国的霸权地位就已经开始陨落,这在当时就被很多人所洞悉,英国统治者也为之忧心忡忡,事实上无论之后欧洲局势怎么演化,英国的应对战略是高明还是愚蠢,英国都不再可能继续决定性地统治世界的海洋、贸易和金融,也不可能复制占有世界大部分工业份额的盛况,因为后来者已经兴起了,而这是英国没有办法阻挡的。   具体来说,后来者首先可以看一下近在欧陆的德国。这个国家在合并了普鲁士和南德意志等除了奥地利以外的大部分德意志地区后,面积和人口数量都仅次于俄国而位居欧洲第二,因此德国在统一并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后,在几个重要的工业指标上迅速超越了英国,主要是钢铁工业\机械工业和化学工业,但是超越幅度还不算太大。如到1913年时,德意志帝国的钢产量达到了1700多万吨,英国约800万吨,但却不能说构成决定性优势,更重要的是,英国虽然在几个比较醒目的重工业的规模上被德国超过,但在其它一些工业生产上仍保持优势,综合起来,1914年时英国占世界工业产出的14%,而德国是14.2%,仅仅是略微超过英国。更重要的是,在金融、国际贸易等诸多领域英国仍保持着巨大优势,这些产业提供的财力仍然使得英国可以和后起的德国及美国进行激烈的造舰竞赛和全球争夺。这种格局的根本原因在于,德国的人口并不能决定性地压倒英国,一战开始时的1914年,英国人口大约为4500万,法国为4000万,而德国则为6500万,虽有优势但还不到50%,那么德国无论怎么努力,都是不可能完全压倒英国,更不要说英法联盟.   德国做不到,另一个国家却做到了,那就是美国。美国早在其南北战争之前就已经让欧洲人胆战心惊,1860年的美国人口约3000万,和欧洲老牌强国英法相当,而人均产值也很接近,工业化卓有成效,因此其工业产值也已经达到了世界第四,具备了成为列强的资格。那时,世界人民看着当时的世界地图已经开始感到一个新的世界强国正在升起,这与英国自己是不是犯错,是不是走弯路毫不相干。事实上早在19世纪早期,美国还是一个独立不久、并不起眼的国家时,著名的托克维尔就曾经做出过精准的预言,预测美国和俄国终将各自统治一半世界。在一战之前,美国的工业产值已经占了世界的36%,超过了英法德几个欧洲主要强国的总和,这种情况产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美国的国家规模,此时美国的人口已经超过了1亿,更重要的是,美国国土广大,接近1000万平方千米,资源丰富,土地肥沃,有着广阔的扩展空间。这种态势无论英国如何挣扎,如何克制扩张,如何节省成本,都不可能在美德俄诸强的挤压下维持霸权。
  因此,肯尼迪对于大国兴衰规律的论述其实完全不能反映历史的主干,从西班牙、葡萄牙到荷兰,再到英法德,最后到美国,是一个先进技术和社会形态扩散后,更大规模的国家进入发展轨道后的自然权力转移过程,这个过程虽然有暴力争夺与和平交接等不同表现形态,但整体趋势并没有发生偏差。在世界市场形成和人类的信息传递技术得到飞跃后,这些先进国家都不太可能落伍,即使是二战中被打成废墟,青壮年被毁掉一代的德国和日本,也可以在战后迅速恢复其发达状态。荷兰或者英国在对外扩张中造成一点财政压力真的就能造成其霸权的崩溃么?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最根本、最可怕的事情是出现了一个更强大的对手,只有这种情况才会造成原有霸权体系的崩溃和权力的转移,除此没有别的可能。而这个更强的对手就是拥有相当的发展水平,但却有更多的国土和人口的国家,这就牵涉到本系列文的核心概念:综合国力,这个概念的重点其实就是一个质与量的统合,很多人没能准确和平衡地把握这两个层面,使得他们进行的所谓综合国力评估沦为笑话。   第二个错觉   大致分析了肯尼迪论断的第一个错觉后,我们继续分析,那么很多人会说,既然随着知识和技术的扩散,人口和国家规模越大的国家越能形成更大的力量,那么我们是不是现在就可以开瓶庆祝世界霸主正向中国转移?事情没这么简单,因为如果仅仅是信息时代知识扩散造成的人均生产力趋同和人口的数量优势就可以决定国力对比,那么就应该是中国和印度两个超级大国了,但从当代国际格局演化中我们并不能看到这样的趋势,我们先以印度为例来看为什么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首先,不可忽略国土和资源的因素。在此前的几次权力转移中,英国比荷兰人口多,同时也比荷兰国土大,可以更充分地让本国的人口拓展生产规模;美国的人口超过英国,同样其本土人口和资源也远远超过英国本土,美英之间的权力交接也很自然。而现在印度和美国就不同了,印度人口固然4倍于美国,但其国土面积只有32075平方千米,只相当于美国的1/3,也就是说人均国土面积只相当于美国的1/12,相应的其淡水资源、能源矿产等各种资源禀赋都大大逊色于美国,人均更是不在一个数量级上。比如说最重要的能源方面,美国年产石油4亿吨,天然气6000亿立方米,而印度只能产出约4000万吨石油和400多亿立方米天然气。也就是说,这方面的人均消费量相差几十倍,那么两个国家在国力扩展的空间上就有了巨大差别,印度想让其全体国民像美国人那样创造产值,在国土和资源上就有着不可逾越的障碍。当然,巨大的人口数量可以引导着更多的人口从事国家内部自我服务的服务业,但如果没有规模巨大的重化工业以及以其为基础的高科技产业,那么一国的国力就不可避免的有着致命缺陷。   其次,人口固然是国力的第一源泉,但是人口是否能被高效整合起来,则是和人口总数差不多同样重要,甚至是更重要的因素,我们先以英国为例来说明,到一战爆发前,英国殖民地面积达到了超过3 0007Y平方千米,殖民地人口则超过4.3亿,相比之下,此时的美国人口只有1亿多,德国不到7000万,那么为什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西线战场,英法陆军合力才顶住了德军?根本原因在于此时对战争真正起作用的是英国本土的这4500万人口,笔者称之为核心人口。这是笔者十分注意的一个概念,也就是一个国家内部有着共同民族和文化认同感的、被完全由现代生产体系整合起来的、可动员于国家总体战的人口数量。说回到1914年的大英帝国,它殖民地的4.3亿人口主要有这样几个部分:一个是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等自治领地或半独立的殖民地,这些地方都是英国移民为主,在语言和文化上和英国相近,经济也较为发达,他们在英国所面对的几次战争威胁中都出了很大力,不管是加拿大还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都以动员率高,远征军作战意志顽强,战斗力充沛。唯一的缺憾其实就是人口少,几个地方加起来总人口也还是远不如英国本土多,加之他们的半独立地位,这样就使得它们无法完全弥补英国与其它强国的人口差距。   英国殖民地体系的第二个重要区域是印度,这里人口众多,但很显然印度人除了以较低的劳动生产率提供农产品和棉纺织品外,并不能提供更多的技术和工业产品以及精锐的军队。而英国在非洲和中东的殖民地也是同样的问题,他们都是只能在某些特定领域和大英帝国具有力量传递的接口,英国人对他们的动员程度是很低的,因此英国空有几亿人的殖民地,却并不能靠此打造出和几千万人口的德国相当的陆军军团。同样我们也可以想到晚晴时期的中国,那时中国的几亿人口都是同文同种的高度同质化,这是个巨大的优势,但为什么却赢弱不堪呢?最根本的原因一是经济过于落后,可以集中的财力并不充足,再一个原因是社会体系过于落后,对人口的动员能力极差,于是就出现这样一个局面:几亿人口的大国只能供养起几十万人的军队,而其中只有几万人勉强具有战斗力,当面对外敌沿海岸线侵袭时,只能被动防御,而每个防御作战的点往往只能拼凑起几千人级别的部队。这样的状况下,显然这几亿人口远不如欧美几千万人口的国家能输出的力量强大。那么进入信息化时代的21世纪,世界上各个国家究竟这方面是个什么状况,我们在以后的篇章中详细分析。   第三个错觉   最后我们再来谈一个很多人经常犯的错误,那就是认为现有的世界体系会很快崩溃――这从各种书本、文章里层出不穷的美国衰落论就可以看到,然后通过这种剧烈的震荡来实现后起国家的上位,建立一个全新的、有利于自己的体系。当然我们可以理解这主要是出于后来者的急迫心情,如威廉二世的德意志帝国就曾经是这样,要建立起可以挑战之前海上霸主的强大海军,用剑去寻找阳光下的土地。这当然是很让人心情激荡的,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威廉二世和希特勒都失败了,强大的苏联也失败了,前者代表的是不改变体系但改变各强国地位的尝试,而后者则是试图用一种完全不同的新体系来取代旧者。表面上它们的失败是由一系列失误以及英美霸权国家实力的优势造成的,但更本质的来看,它们的失败其实是由于原有世界体系的生命力确实强韧。
  很多人可能不会喜欢这个结论,但事实还是要面对的。首先,在英国手里打造成型、并由美国进一步发扬光大的体系是建立在全球一体化市场之上的,而这种自由贸易体系确实提高了全球的生产力水平,有利于更有效地配置资源。当然,美英等处在这个体系金字塔尖的国家能从其中获取最大的好处,但其它加入这个体系的国家只要处理好自己国内的事情,也都能从中受益。其次,美英所构建的以民主、自由为基石的社会政治理念代表了人类现在文明程度的先进部分,居于舆论的制高点。在二战结束后的一段时间里,苏联所代表的政治道路在一定程度上对其构成过一定挑战,但是随着苏联发展的停滞,内幕的揭露,以及红色高棉,越南等制造的民族灾难被广为流传,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苏联在这方面已经完全破产而只能疲于招架,这方面的劣势甚至比经济上的落后更加致命。那么基于这两点,美英体系在冷战结束后继续向世界的各个角落渗透也就不难理解了。现有的这个以联合国协调国际关系,以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维持经济秩序,以世贸组织塑造国际贸易环境,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等数不清的各种国际组织塑造人类社会发展环境的体系,是基本被世界所接受的。事实上,中国这20年的经济扩张也是在这个体系下实现的,中国的外贸额占GDP的比例之高,已经超过了很多发达国家,因此可以确定的是,中国的战略目标不会是去试图颠覆这个体系,而是要在这个体系里占据更好的位置。有人可能会说,如果这个体系的主导国家由美英等国变为以中国或其它国家,那也不啻为一场翻天覆地的革命。问题只在于,是否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很多人把视线只集中在美国和中国的GDP数字上,在他们看来,只要中国的GDP超过美国,就意味着中国崛起的成功和美国的衰落。   但如果我们把视角抬高一些,就会发现事情不是这么简单。首先,盎格鲁撒克逊国家分布的空间十分广阔,把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英国加到一起的话,总面积达到了3000万平方千米,而且这些国家都是海洋大国,即使是其中海洋专属经济区最小的加拿大也有约560万平方千米,远超过中国的300万平方千米,这些国家的海陆控制区域相加达到了惊人的6700多万平方千米,这就意味着对世界资源的占有,以及未来人口和经济规模扩展的空间,而且这种格局不可能再发生变化,因为大航海拓殖时代已经过去。如果再考虑上与其文化接近的欧洲大部分国家以及这些国家的殖民地国家圈子,那么欧美国家的固有势力范围是十分广阔和深厚的,这是近代以来的历史形成的客观现实。当然,这些不是完全不可改变的,如果新兴强国的实力足够强大,可以对边缘地区进行争夺,像苏联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曾在中东、东南亚以及非洲等地进行了广泛的渗透,但这种争夺很难影响到核心圈子内的国家。   因此,如果以冷战那种军事对抗的思路的话,单纯靠自身实力的增强是不能改变基本的国际格局的。当然,冷战后世界的政治格局和游戏规则基本确定,过去那种强国争霸模式已经过去,新时代国家竞争的核心是产业竞争,看谁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占据更有力的地位,那么相应的,综合国力的考量方法也有相应的变化,这在后面的系列文中我们也要做详细剖析。总的来看,在新世纪的国家竞争中,中国的实力增长从中短期看可以显著改善自己在地区中的地位,并大大增强在现有体系中的发言权,但不大可能颠覆美国的核心地位,除非可以实现几倍于美国的综合国力,那么这个可能性有多高呢,我们也留在以后再说。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当前位置:
>>>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这..
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这启示我们,要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胜,最关键的是&&&&&&&&&&&&&&&&&&
A、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关起门来一心一意搞建设B、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科技文化交流&&&&&&&&&&&& C、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D、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题型:单选题难度:中档来源:期末题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这..”主要考查你对&&世界舞台上的中国&&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世界舞台上的中国
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和平与发展、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格局多极化。 影响和决定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问题是和平与发展问题。谋求和平与发展,促进合作与进步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问题是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 发展问题是指世界经济发展,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和平与发展是相互相成的。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没有和平就没有发展;各国的共同发展则是维护和平的重要基础。影响和平的因素: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它们四处插手,干涉别国内政,导致局部战争此起彼伏;国际恐怖主义危害着人们的安宁生活;贫困、环境恶化、毒品等问题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影响日益扩大。因此世界的和平局面是不稳定的。&影响发展的因素: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落后、贫困、债务的阴影仍困扰着许多发展中国家,国家间的贫富悬殊依然严重。&联合国是世界上最具普遍性、代表性和权威性的国际组织,其首要宗旨之是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作用:在国际安全方面: ①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我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共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②作为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一个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国际安全事务,在国际裁军和军控方面起了非常积极的作用;③我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160多个国家建立和发展了和平外交关系,同绝大多数邻国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了边界问题,维护了周边的和平与稳定。在经济建设方面: ①我国经济是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经济连续30多年的高速增长,对世界经济产生了积极影响,为全球经济带来了无限商机和活力,让其他国家也分享到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成果;②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在更大的范围、更广的领域、更高的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有力地推动了各国之间的对话与合作。③我国政府积极推动与国际社会在扶贫领域的合作和交流,为世界范围内缓解和消除贫困做出了贡献。在文化建设方面: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华文化在走向世界、与世界各国进行文化交流与合作中,显示出勃勃生机。 我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例如:中国军人参与国际维和行动;APEC组织上海会议;2008年奥运会在中国举办;2006年11月中非合作论坛在北京召开等。
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机遇: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打不起来,出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突飞猛进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条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为我们实现新的更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赢得了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与竞争的有利条件。挑战:我国在经济、科技上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我国自身建设也存在不少困难,如资源、人口、环境等问题相当严峻。&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 我国是世界格局中的重要力量,我国的和平和发展对世界作出了越来越大的贡献。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地区稳定的中坚力量也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人民愿意同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与自由的人民一道,共同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的崇高事业。&中国的地位日益提高,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个和平、合作、负责任的中国形象已经为国际社会所公认。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利与弊: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渗透,世界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经济全球化主要体现在: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投资全球化、区域性经济合作。 利:①经济的全球化使各国和各地区间的资本、资源、科技实现优势互补,有利于技术和信息的全球共享,有利于提高国际合作的质量,促进各国经济的合作与发展,推动全球经济增长;②经济的全球化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增长,为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发展的良机。弊:①加剧了国际竞争,使竞争更加激烈和残酷。②各国在分享全球化的成果,发达国家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占有较大的优势,而发展中国家要获取同样的利益,则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至今一个都没有解决。危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根源: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为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必须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积极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战争给人类带来哪些严重危害: ①战争对人类生命造成极大的摧残和伤害; ②战争消耗大量的资源,造成可怕的环境污染,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严重威胁到附近地区居民的生命健康,甚至人类的生存; ③战争造成极大的财产损失,严重影响经济的发展; ④少年儿童是战争最大的受害者。 为什么要热爱和平: ①和平的世界才是美好的世界,和平的世界才是人类栖息的家园; ②只有维护和平,人民才能幸福,人类社会才能文明发展。 人类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哪些努力: ①世界各国领导人、各种国际组织与志愿人员为人类共同创造和平、美好的未来而呼吁、奔波,他们无私地奉献者,甚至为和平付出了生命; ②为了维护世界的持久和平,建立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国际社会做出了多方面的努力; ③联合国在协助解决国际危机和解决长期冲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局势趋向缓和,但局部战争一直没有停止,威胁和破坏世界和平的因素,如核武器扩散、恐怖主义、霸权主义等依然存在,争取和维护世界和平仍需要世界人民的共同努力。当今世界各种矛盾冲突、战争的根源是:国家利益的争夺,民族文化的差异,不同信仰和意识形态的隔阂。 如何解决国家和民族的争端:世界各国各民族唯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平等协商、加强合作,以和平而不是战争的手段解决争端,世界才能和平稳定,人类文明才能繁荣进步。全球性问题:①人口压力;②环境污染;③资源枯竭;④安全威胁;⑤发展失衡等。要解决这些问题,不是哪一个国家、哪一些人单独努力就可以做到的,它需要世界各国人民携起手来,共同应对各种挑战,共同分享发展机遇。 贫困仍然是当今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突出问题: ①在我们的世界上,还有一些贫困人口需要关爱与帮助; ②世界上依然存在严重的贫富不均,贫困、落后、债务依然困扰着一些国家。 造成一些国家贫困的原因: ①恶劣的自然条件和自然灾害是造成一些国家落后的主要原因; ②战争和动乱; ③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历史上长期饱受殖民国家侵略扩张和殖民掠夺。 贫困和落后的危害: ①让世界贫困人口受到饥饿、疾病的威胁; ②是导致国际形势动荡不安的一个重要因素; ③贫富悬殊不断扩大,直接威胁到世界各国的稳定,严重阻碍着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 为了共同发展和消除贫困,世界各国应作出怎样的努力:大多数国家都把消除贫困作为本国的首要发展目标。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发展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贫困现象仍然突出。中国为减少世界贫困人口作出了巨大贡献。&①需要发展中国家进行大胆改革,承担起发展本国经济的主要责任(发展中国家自身的努力); ②需要国际社会加强交流,扩大互利合作,尤其需要发达国家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和义务,对发展中国家公平开放市场,减免债务,通过增加资金和技术援助,提高发展中国家自我发展的能力(发达国家承担起应有的义务和责任); ③世界各国、各地区必须携起手来,促进全球经济一体化,促进全人类的共同发展,才能最终实现消除贫困的目标; ④在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中,努力实现各国之间的互惠、共赢和共同繁荣。青少年怎样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①生活在开放的全球化时代的青少年,应树立和培养平等、开放的国际意识,与世界各国人民和谐共处、平等相待、互相尊重,努力开创共同发展的道路; ②学会沟通,学会用和平的方式解决矛盾和争端; ③学会接纳多元文化,学会尊重各民族的文化习俗,互相理解、彼此沟通; ④要从小学会关心全球性问题,学会爱; ⑤积极行动,主动参与,伸出援助之手,给世界人民以力所能及的关怀。 作为21世纪的中国少年,应该为世界和平与人类的未来做点什么:作为21世纪的中国少年,我们不仅肩负着祖国和民族的命运,对世界和平和人类的未来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让我们手挽手,推动和平繁荣的和谐世界,让我们用自己的知识、能力、热情和理想,去创造人类美好的明天! 我们中学生要关心世界的发展,树立全球观念,培养开放、平等、参与的国际意识,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各国共同发展而努力。
发现相似题
与“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这..”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437115788065225582696739015815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dnf新职业影舞者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