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袋妖怪火箭队版极光石1.0在金斧镇打完了后有3个火箭队把我带到一个地方后,出不去了怎么办?

作者:漠河张立新 【
】 浏览:441次
老金沟又称胭脂沟。全长14公里,是额木尔河的一条支流,以盛产黄金而闻名于世。胭脂沟从发现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这里的沙土已被筛淘过几十遍,但是,至今仍可以淘到黄金,可见这里黄金储量之丰富。地理位置额木尔河的一条支流占地面积14公里目录123456边的老沟河金矿至的盛产黄金较早的金沟统称为老金沟。老沟金矿位于黑龙江边漠河县西林吉镇北43公里,北极村南32公里处,始建于1889年,史称漠河金厂、漠河金矿局,现称老沟金矿。清朝时,这里的金子为慈禧太后换过胭脂,又称胭脂沟。乌拉嘎金矿位于黑龙江边伊春市嘉荫县境内。这些金沟的开采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老沟金矿于1989年建成投产,1990年黄金产量为4,433,295两。 除1987年受5.6火灾的影响外,年年超产,经济效益较好。老沟金矿1号船,单船产量突破2000两,老沟金矿现有职工137人,矿址上有砖木结构办公室、职工宿舍、食堂、材料库、机修车间、发电站,有独立的财务、材料后勤、行政等矿务机构,整个矿区除了生产用地之外还有李金镛祠堂遗址,埋葬了5国500多名妓女的墓葬群、采金文化陈列馆、胭脂亭。乌拉嘎黄金矿从1937年建矿6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采矿业发展突飞猛进,黄金产量和经济效益稳步增长,为国家做出了突出贡献。曾被国家经贸委授予黄金工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企业;多次被国家黄金管理局、黑龙江省黄金管理局授予先进企业;被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先进企业;1994年进入市级文明单位标兵行列;1996年被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文明单位,2004年公司党委被国务院国资委党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2005年总经理杨振兴被中国企业家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授予中国优秀企业家;两年企业被市政府评为全市唯一一家安全生产标兵单位。企业被誉为“全省黄金生产支柱,黑龙江的掌上明珠”。乌拉嘎黄金矿业有限责任公司,隶属于中央金黄金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是集采、选、冶综合一体的大型黄金企业。选矿处理2400吨/日。其中:浮选厂处理1600吨/日;炭浆车间处理600吨/日;炭浆试验厂处理200吨/日。当前,露天开采即将结束,2010年2月开始转入地下开采,生产规模1000吨/日。选矿工艺为原矿浮选+精金矿培烧+氰化提金,年产黄金1000千克以上。在册员工2036人,其中在岗专业技术人员197人,资产总额1.73亿元。1877年,一位鄂伦春老人在黑龙江边葬马掘穴,发现许多金苗,并在老沟河底捞起一把河沙,河沙中金沫几乎占了一半,这一消息很快在俄罗斯的阿穆尔、西伯利亚、中国的黑龙江等地传开,一个名叫谢列特金的俄国人,亲自带着矿师到老沟河谷考察,经过鉴定,其中含纯金87.5%、白银7.9%,其他杂质4.6%,于是他纠集一伙俄人越过黑龙江来中国窃采黄金,中国的大批华人也来窃采,最多时达到一万多人,仅1883年至1884年两年就盗采21.9万余两,在此期间黑龙江将军文绪就多次上奏朝庭要求自行开采,直到1887年新上任的黑龙江将军恭堂奏请清政府主张及督办漠河金厂,清政府接受了这个建议,并指令北洋大臣李鸿章督办,调吉林候补知府李金镛主持办理,李金镛经过实地考察后,于1888年10月正式上山开矿,创办漠河金厂,仅1889年清政府从这里获得黄金达两万两,1895年获5万多两,由于李金庸的清政廉洁,不辞辛苦,苦心经营,老沟的黄金开采达到了顶盛时期。1890年 ,李金镛病故,创办的漠河金矿达到了清政府的办矿宗旨----兴利实边。经北洋大臣李鸿章奏请光绪皇帝恩准,在漠河上道盘(今金沟林场所在地)附近为李金镛建祠堂一座,祠堂内有木雕像一尊,以木结构建造,至民国末年被毁。1997年在遗址上,以原来的结构方式对祠堂、胭脂亭进行复建,祠堂内设有李金镛牌位,生平及当时采金所使用过的工具。1900年俄匪入侵,漠河金厂解体,但在胭脂沟发现黄金距今100多年内,始终没有停止黄金开采,据不完全统计,1908年产黄金27万余两。1934年日本侵略中国,掠夺黄金11.76万余两。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80年代以来,漠河黄金开采进入了大发展时期,在胭脂沟老沟河金矿投资建设了100升中型机械采金船两艘,1989年至90年产黄金2.5万两,90年以来,允许私人开采黄金后,引进湖南小型采金船来此采金。采金主要分为机械采金和手工采金两种方式,机械采金又分为机械采金船和大溜槽,主要靠装载机和推土机。手工采金也是最原始的淘金方式,工具一般有金锹、金镐、金斧、金锤等,用木板钉成木槽,在底部放入毛毡,再放入梯子状木格,一般由二到三人上溜,积料(矿沙)上溜(把矿沙铲到溜上),舀水洗料,然后把毛毡上的重砂,用水舀到金簸子里,用水摇,最后拿到的才是金砂。素以“三千里江山,金子镶边”著称的黑龙江沿岸,是我国著名的砂金矿区之一。19世纪末,居住在嘉荫河畔的鄂伦春人在观音山太平沟附近发现了金矿。1874年,清政府在嘉荫县境内的观音山设置督办衙门,开采黄金。从此,河北、山东、热河诸省破产农民和太平天国、捻军及各地会党起义失败被俘的下级士兵等流徒囚犯,不断进入嘉荫河各地,遂使这一带人口骤增,出现了太平沟、老沟、金满沟、九里庄子、班别府等大小金矿村镇。原来荒无人烟的太平沟,1889年后市井日盛,五里长街遍设商号、粮栈、客栈、茶楼、酒肆、烟馆、妓院、宝局、赌场和大小柜房、官署衙门等,人口逾万。汇聚到各金沟的采金者,除囚徒、义军被俘将士、破产农民,还有叫花乞丐、江湖术士、侠义壮士、溃兵散勇,可谓三教九流,无所不有。来到金沟后,这些人又与以射猎为生的鄂伦春猎手杂处一起,骁勇剽悍,地方官吏难以驾驭,加之官绅匪盗沆瀣一气,遂使金沟关卡林立,打家劫舍、砸孤丁等皆属日常所见。在这种情况下,采金工人不得不以共同的籍贯和宗教信仰组成名目繁多的团体来保护自己,并以谶语、黑话互通声气。所以,清末与民国初年的官府,常把采金工人与山林土匪、江洋水贼相提并论,谓之“山榔头、金匪、水贼”。日伪时期,则把采金工人与山林土匪、武装大烟贩并称为土匪、烟匪、金匪。为窥见老金沟采金工人因生活的动荡不安而形成桀骜不驯的游侠习气,搜集琐记如下。豪饮与骁勇剽悍:老金沟采金工人以“豪饮”为快事,每逢豪饮,多是亲朋、同乡相聚,不惜倾囊一掷、一醉方休,成为积习。金班规定阴历每月的初一、十五为节,过节的前一天即每月的三十、十四为节把;劳累了半月,节把要喝个解乏酒,过节要痛痛快快畅饮一番。这样,金班里集体的饮酒每月便有两次。所以,老金沟有一句俗话:“挣钱不挣钱,一月两个年。”还有,正月初一到破五是春节、十五是元宵节、二月二是龙抬头、三月十六拜老把头、四月十八药王会、四月二十八、五月十三关帝会,再诸如五月五端阳、八月十五仲秋、九月九重阳、腊月二十三小年,都要喝酒。此外,金班里开了新沟,要喝酒以示吉利;采金出了爆头(就是开采到了品位十分富集的含金矿带),拣了金疙瘩,也成桶地打酒,豪饮相庆。1965年7月仅有100余名采金工人的南沟采金点,一个月销售白酒达870斤,平均每人8.5斤,可见豪饮风气之盛!热情好客是金沟传统风气。生人来到金班,遇到饮酒吃饭,口喊“发财”,坐下就吃、就喝,不会遇到拦阻或白眼。所以,老金沟还有一句俗语是“进门喊发财,包子馒头拿过来。”金班里喜庆的酒肉,每个人都得喝下去、吃下去。新来乍到金班的年青人,不会喝酒,老工人硬灌也得让你喝下去,因为,不会喝被 认为不吉利。到了节日人们端起酒碗,大碗大碗地喝酒,大口大口地吃肉,无休无止地敬酒、划拳、干杯,一定要喝得酩酊大醉;没喝醉,离席而去会被看作是不尊重主人的表现。剽悍骁勇是老金沟采金工人的又一性格特征。因最初来金沟的采金工人中,有许多农民起义军的下级军士和各会党起义的义士。这些人大多不畏强暴,敢说敢为。1934年5月,一名日本警佐,带着一伙伪军前来太平沟接收金矿。一个当过金厂护拥(相当于警卫)的伍任桥,带了一伙采金工人到了金厂总办门前,操起刚挂上的伪三江省太平沟镇公署的牌子就扔到黑龙江里,吓得日本警佐当晚乘船跑回了佳木斯。1939年,采金工人张庆祥、王连科不堪忍受日本监工的奴役,操起开山子便把日本监工亚键的脑袋劈碎。还出过石头河金沟12岁金童工小雨林砸死大柜帐房先生,带着黄金投奔抗联等故事。抗联三军赵尚志三次进入老金沟,先后打过老沟、九里庄子、金满沟、太平沟和北沟,率部占领过佛山县城,大多有采金工人做内应。当时,有60多名采金工人参加了抗联。诸多的避讳与谶语、黑话:早年的采金工人,缺乏对黄金砂矿生成规律的认识,在矿带时续时断、时富时贫、含金砂时有时无和在雷雨风雪等变幻莫测的大自然面前,为求吉避凶、发财免灾、坑道(砂坑、水道)安全等,要避免说“黄、坑、扔、瞎、赔、停、断、刷、土、分、砸”等字眼。如“黄”要说“元”,姓“黄”要改姓“袁”,名字内有黄字的要改为“金、宝、华”,“黄皮子”说“元皮”,“黄豆”说“元豆”;“坑”要改成“洼”,矿坑称“”,小水坑 叫“碟洼”,大水坑 叫“泡子”;“扔”叫“飞”或“受”,用锹撮称“飞”,撮一撮称“飞一飞”,撮几锹叫“飞几下”;“瞎”要说“狱”或“玉”,“瞎子”称“狱山”;“赔”要说“倒”,“赔了”说“倒掉”、“倒了”;“停”要说“捆”,“停止、停下”要说“捆住”,“停止”道作业要说成“捆”;“断”要说“生”,“断了”说成“生了”;“土”说成“毛”,“土堆”说成“毛尖”,“地面”说成“毛皮”,“土壤松软”说成“毛口松”,“土层浅”说成“毛口浅”,“含矿沙上面覆盖土层深不深”,要说成“毛口深不深”或“毛口浅”;“刷’说成“吹”,“刷子”说成“吹住”;“分”说成“打”,把淘金所得的收益按人头进行分配叫“打份金”,分掉或交纳各种费用也要说“打”什么费用,如大柜收取矿工工具费说成“打工具股”,大柜开铁匠炉碾镐收的修理费叫“打镐刃股”,工人还大柜预付的费用叫“打铺垫股”等;把大柜经营面粉高价出售所获的利润叫“金面利”;把大柜经营肉食铺获利叫“开肉杠”;“砸”要说“咬”,做出事了,让石头砸坏了,要说“让毛皮咬了”等等。这些,大意是因为“黄”有黄了、拉倒、散掉的意思;“坑”有上当、坑害、受骗了的意思;“瞎”和“扔”有把坑道扔了、撂了的意思;“断”有金线“断了”再也做不出金子的意思,大都是因嫌不吉利而改用别的字音。又如,淘金工具的前面一律要加一个“金”字,以示见金。如“锹、镐、簸子、溜槽”,要说成“金锹、金镐、金簸子、金溜槽”等。金班里生活困难要说成“窄巴糜费”,用钱方便说成“宽绰糜费”,金子多说成“金子爆”,多采了金子叫“出爆头”。道里没有金子要说“没头绪”,金子少要说“头绪不好”,有了金子要说成“头绪可以”、“头绪不错”。再如,初一、十五叫“节”,三十、十四称“节把”,睡觉做梦叫“观景”,点灯叫“上亮子”,吹灯叫“挡亮子”,大年初一端饺子叫“端疙瘩”以象征新年大吉,淘金淘出较大的金块叫“拣金疙瘩”;金班里半月算一次帐“打份金”叫“半帐”,称算帐先生为“字匠”;称领溜、打镐、摇簸子的生产骨干为“四梁八柱”。在里或在采金的地点,碰上老鼠不能说“耗子”、“老鼠”。因为,采金工人天天打洞,去土取砂子,特别是冬天,要在冻层下面取土掏洞子,而老鼠每天也都是打洞、送土,彼此干的都是一样活,都在一个洞里,视同一家。这样,要把老鼠叫“媳妇”。还有,上走路手不准背在后边,背在后边称“倒背手捆”,会使道没有金子,还要出道事故;上不得戴眼镜,意思是多了一层,采金工人希望土层很浅薄就见到含金砂,可直接把含金砂上溜见到金子,多一层就要费工费时。总之,这一切都是为了求得大吉大利。其次,有一些黑话是用来与山林土匪打交道的。如饭勺子叫“马档子”、水桶叫“板光”、斧子叫“开山子”、锯叫“快马子”、饺子叫“漂洋子”、石块叫“卡拉”等等。还有,不得在树墩子上坐着,因为那是“山神爷”即“虎王”的饭桌,坐了老虎要发脾气、伤人。淘金中,也有一些类似老金沟黑话的通用术语,如“按、飞台子、做、眼、底台子、二台子、腰台子、顶台子、吊底、搬帮、上溜、清溜、挑水道 、清缸子、打瓜子、扣瓜子、冬、明、暗、圈子、跑大毛、大尾巴、走水、泼水”等。这些谶语、黑话,在矿工的口头使用中,已成为采金工人语言的独特词汇,构成了生活中的常用语言。解放以来,山林土匪匿迹,采金工人生活安定,找矿、探矿和地质学知识逐步普及,采金工人们对金矿的地质形成有了较多的了解。所以,对这些避讳已不严格,只是一些黑话在长久的流行中,已成专用词汇,便一直延续下来,保留在人们日常生活之中。说是从前,这里县衙有个为民做事的好官,叫杜献民,人们习惯了都叫他杜老爷。从他当官那天起,心里就打下谱了,想当个清官好官,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并成了他做人亮亮堂堂的口头禅。有一年大旱,颗粒没收。这里老百姓闹饥荒,苦的那是没法儿说了。到了冬天,杜老爷说啥也坐不下去了,非要领着老百姓开发老金沟,说是能挖出宝贝或金子什么的,做些灾荒的补救。杜老爷便吩咐能抡膀子出力气干活的,不分男女老少,拿锹带镐,天天到老金沟去挖金子。数九寒天的,也不知挖了多少天,挖了多深。忽然有这 么一天,有一个人扔下锹急急忙忙就跑了……事后,都说他带走了一坛子金子!过后,大伙儿才知道,这挖宝的人里头,还掺个南方人,说他懂风水,识得宝气。可这会儿,人也没影了,传说财宝也带跑了,大伙儿是又怨又气呀!没办法,杜老爷只好亲自带大家伙儿继续挖,指望还能挖出点什么。挖呀挖,还是不见金子的星点影儿。这时,大伙儿也没了精神头,不但上边要怪罪杜老爷,老百姓也埋怨开了:有的说是杜老爷有意放跑了南蛮子;有的说是杜老爷收了人家的好处,专门带人来的,脏水凉水都往他身上泼,反正说啥的都有。杜老爷做了半辈子清官哪受过这等辱啊!一气之下病倒了。杜老爷不打头领着了,大伙儿也就散了,一个个都回了家。赶杜老爷病好后,他决定一个人挖,三挖两挖,出水了。完了,杜老爷一看,这是天意啊,出水了哪还有什么金子呢?就是长一百张嘴也说不明白了,上不能面对朝廷,下又愧对百姓,为了表明自己的清白,杜老爷便一头扎下去,投泉自尽了!说起来,那也是奇了怪了,刚才挖开的泉眼,不淤不延,杜老爷投进去后,数九寒天的,老金沟就发开水喽,水撵着冻冰层扩展,水漫一层冻一层,把老金沟漫平了,又漫到了地里……转年,老百姓就闹个大丰收,从没打过那么多的粮食!老百姓都在猜想说,是杜老爷挖着龙宫里的水啦,到龙王爷那当差去了,还是个清官好官,还在想着我们大家伙哪!老金沟冒泉眼的地方,离黑龙江的江面不足三公里,随着节气的演变,老金沟的泉眼也在不时地冒水。老金沟泉眼冒水的回数很多,基本年年都冒。而且,老金沟的泉眼水还一年比一年都冒的大了呢!一遇见这番景象,当地老百姓就说:又是风调雨顺的大丰收年啊!他们准备生产,指望日子红火的劲头可足了呢!要是真逢哪个年头泉眼没冒水,那是赶巧了,杜老爷不当班,没在班上。晚清金沟妓女坟妓女是个特殊群体,是任人品评、褒贬的社会弱势人群。19世纪80年代开始,清朝政府委派吉林候补知府李金庸,主持胭脂沟开采金矿,几年内黑龙江流域的采金业,矿工达一两万人。高潮时,达三万余人。居民几乎是清一色的大老爷们,白天他们为生记各忙各的,到晚上都无所事事,除了喝酒赌博,就是骂街打架,常常打的是你死我活,昏天遮地,血溅老金沟的事时有发生,弄的一些矿工不安心工作,有的竟想逃出这深山老林。虽然要逃出这崇山峻岭并非宜事,出逃者不是迷路而终,就是遇野兽而亡,但矿工不断的减员确让知府李金镛十分恼火。如何稳住这帮汉子的心呢,这李知府思前想后,一个绝妙的想法计上心头。他派出人马到山外城里招来一批妓女,建起了妓院,从此,这个小镇嘈杂的夜晚渐渐的安静下来,骂街打架的少了,出逃的矿工没了,这些背井离乡、孤独、疲惫的男人们用汗水和黄金点亮了妓院的灯光,妓院兴隆了。特殊的市场需求,加上黄金的诱惑力,这小小的老金沟很快云集了国内和日本、朝鲜、俄罗斯的妓女一千多人,建成上规模的妓院三十多家,脂粉的香气终于驱散了满街的臭汗味,老金沟的空气清新了,老金沟的男人们也都精神起来了,一个个被胭脂气薰的喷儿香,连淘出来的金子都是香的。老金沟的春天来了,红红的兴安杜鹃花满山遍野的开着,倒映在奇乾河上,如晚霞,也如妓女们涂抹的红红的胭脂。清晨,在上千名妓女们洗漱的时刻,老金沟的兴安杜鹃花香和妓女们的胭脂香混在一起那真是满沟飘香,河沟的水也被妓女们的一盆盆尽是胭脂的洗脸水染的粉红,于是老金沟在私下里又有了一个美丽而暧昧的新名叫“胭脂沟”了。胭脂沟很特别,这里没有妓女,因为这里的所有的女人都是妓女,所以无所谓妓女;这里没有嫖客,因为这里所有的男人都是嫖客,也就无所谓嫖客。这里的政府没有禁止卖淫嫖娼的法条,有的是对妓女的优待和扩建妓院的通知。这里的社会是共妻的社会。这里的女人都很平等,没有卑微下贱,谁瞧不起谁;这里的男人都开通,没有哪个女人是属于自己的,也从不歧视任何女人。这里的女人让人爱戴受人宠幸,不势利也不世俗;这里的男人热情友善,即纯真又质朴。这里的男女有金钱交易,然而更有建立有生存基础上的生命支撑。斗转星移,这里的女人们把青春和柔情献给了这里的男人,有的甚至把生命交给了这片荒寞的森林。这里的男人在享受没有家的天伦之乐的同时,也没忘了为这些离去的孤独女人单独选择一块墓地,逝去的女人都集中葬在那里。当年的那些几乎没有真实姓名的人,陪伴着矿工们经历了胭脂沟的兴衰,有些病死在这里。清代漠河的金矿管理部门为这些人特批了一块基地,安葬远离故土,远离亲人的“胭脂女”,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只为妓女建立的墓地,500多中外妓女在那里安息。当时,每年都有人为她们填一g黄土,点几柱长香,烧一匹纸钱,立碑刻字,论短说长,香火未曾断过。金沟里的李金镛祠堂李金镛不辞辛苦,苦心经营,将个漠河金矿弄的是日趋繁荣,捷报频传,到1895年年产黄金已达5万余两,达到了胭脂沟黄金开采的顶盛时期,历史上都叫它“漠乾金潮”。在这段时间里,李金镛一面组织生产,一面又派人把墨根到漠河的山间小道重修了一遍,并且每隔几十公里建一座驿站,一共三十几个驿站,以方便过往行人和马匹休息,从而保证了矿区生产生活物资的供应以及黄金的外运。这就是历史上所称的“黄金古道”和“黄金驿站”。每年大雪封山前,这李金镛都要派人把生产的黄金通过黄金古道进贡给朝廷。这些差人将这带有脂粉味的黄金运进京城,向慈禧老佛爷奏报老金沟黄金开采情况时,慈禧老佛爷听后是分外高兴,马上叫李莲英安排人用这些黄金到法国购置高档胭脂,供自己和后宫享用。自从这慈禧老佛爷得到了这能买胭脂的黄金,真是欣喜若狂。当听说老金沟因妓女的存在而社会稳定,生产繁荣,且这儿生产的黄金自己又都用它买了胭脂,于是御笔一挥,赐名漠河老金沟为“胭脂沟”,就这么着把个胭脂沟的小名给扶正了。李金镛的工作刚刚做出点成绩,却因操劳过度,早早的病逝了。为表彰他的丰功,经北洋大臣李鸿章奏靖光绪帝恩准,在胭脂沟附近的上道盘为他立祠堂一座,塑木雕一尊。1900年由于俄罗斯人的入侵,漠河金矿解体,往日繁荣的小镇立时烟消云散,没了终迹。茫茫林海中剩下的只有那个在风雨中飘摇的李金镛祠堂和那片被朽木枯枝掩埋的妓女坟。如今这里已经建成了一个旅游景点,许多人到这里追忆那段逝去的时光,去凭吊那些曾为胭脂沟兴盛而献出青春的苦命的妓女们。一名游人这样写一到:黄金旧梦化飞英,卖笑声凄幻鸟鸣。苦陷深渊成野鬼,怨魂摇树泣边风!地址:位于漠河县金沟林场交通:从漠河县坐专程大巴大概要40分钟。[1]小兴安岭西麓老金沟“老金沟”是小兴安岭西麓一条山沟及其附近山峦的名称,在铁力林业局向阳林场施业区内,距铁力市70公里左右。 老金沟的名字缘于山形地势。从地图上看,老金沟南北走向,东面山和西面山两山对峙,中间是一条狭长的沟系,沟系的最东端凹下去,拐了个深弯,犹如一个钩子。20世纪30年代,赵尚志、李兆麟、冯仲云、金策、于天放等抗联将领和500多名抗联战士,曾在此地战斗生活过。老金沟抗联密营,不仅创建时间较早,而且是至今发现的使用时间最长、且惟一坚持至抗战胜利的密营。 1936年3月,赵尚志根据“江北反日联合军军政联席会议”的决议,率领200余人的队伍由汤旺河向巴彦、木兰、铁力等地远征,于当年夏到达铁力,司令部就驻扎在老金沟。不久,赵尚志率队继续西征,张光迪留下率小部队坚持斗争,经常住在老金沟。1937年4月,由周云峰、王明贵率领的6军3师,从汤原的陶家湾出发,穿越小兴安岭原始森林来到老金沟,在这里住了一宿,第二天出发继续前进。1940年4月,三路军政委冯仲云自回到东北,在老金沟传达了中共吉东、北满省委组织伯力会议精神,并根据会议建议,将这里的部队改编,任命张光迪为队长,于天放为政委,作为抗联三路军在铁力和庆安一带的重要后方基地,部队的后方机关、被服厂和医院,也都长期设在这里。 老金沟与中共北满省委联系在一起,是从1936年12月开始的,当时东北党组织已有两年多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北满抗日斗争形势日益严峻,组织派张凤岐同志带领队伍到庆城南部山区(今铁力境内燕窝山一带),将担任北满省委临时宣传部长的同志接到老金沟。1938年,省委机关移驻老金沟。老金沟密营1942年12月下旬曾遭敌人洗劫,后来恢复使用。金策1943年底离开老金沟,去了苏联东北抗联教导旅,于天放等同志继续留在这一带坚持斗争。老金沟做为三路军后方机关所在地,被服厂兼后方医院就设在这里。被服厂兼后方医院是在山沟里相距很远的半地下式木刻楞房子,十分简陋。伤病员住的是用石头砌成的炕和用木杆铺成的床,药品都是用山里的中草药配制的。伤员做手术和处置时没有麻痹药,医用器械又粗陋,疼得浑身战栗大汗淋漓。被服厂也只是几张用粗板作成的大桌子,有3台手摇式缝纫机,为部队作新衣和缝补旧衣。布匹多数是从敌人那里缴来的。有的是白布,就用青草汁染绿。在被服厂兼后方医院工作的一半是男战士,一半是女战士。李兆麟的夫人金佰文,朴吉松的夫人金玉姬以及隋德胜的夫人金玉坤,都在这里工作过。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年华。开荒种地,搞屯垦,自给自足,是老金沟的抗联将士在敌人严密封锁下赖以生存和坚持抗日游击战争的重要举措。抗联在老金沟的耕地很多,但都不成片,东一块西一块,十分零散。这些有的是过去的大烟地,有的是战士们新开的生荒地,地里树根多,多半用镐头除草耕种。种的庄稼最多的是火苞米、土豆,还有些粘谷和蔬菜,另外,还种叫“蛤蟆头”的黄烟。老金沟不但是抗联战士杀敌报国的战场,还是降生抗联战士后代的摇篮。金佰文和李兆麟的第一个儿子“肇华”,就是在老金沟的大森林里生下的,孩子来到人世间的第一声啼哭,给在艰苦环境中英勇拼杀的抗联勇士增添了斗志,带来了希望。隋德胜和金玉坤,是在老金沟结成伉俪的,据隋德胜的警卫员回忆,这对抗日伴侣的洞房是战友们用松枝搭成的,虽然简陋,却别有情趣。他们的女儿隋杨兰也是在老金沟生下的。隋杨兰同“肇华”一起在老金沟这抗日的胜地度过了人生的最初岁月。东北抗日联军北满部队根据地之一老金沟,是一片光荣的热土,从1936年到1945年,在这长达10年的岁月中,抗联将士凭借这里的天然屏障,顽强地坚持抗日游击战争,神出鬼没打击敌人。日之前,东北抗联将士绝大部份进入苏联,只留下少部份人在老金沟留守。日下午3时,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老金沟的留守人员因消息闭塞,不知道日本已经垮台,时隔几个月后,他们到庆城“打原粮”,才知道祖国已经光复。可以这样说,老金沟是东北抗日联军中坚持时间最长的根据地之一,不光有最初的三军,还有后来远征到此的六、七、十一军,甚至还有与之共同活动的五军一师关书范和四军一师康山的部队。赵尚志、李兆麟、冯仲云、金策、于天放、马志山、侯启刚、孙国栋、雷炎、隋德胜等著名抗日领导人都曾率部在这里战斗和生活过。正是这10年的战斗岁月,使老金沟有幸接纳了无数英勇顽强的抗日健儿,留下了遍布山野的遗址、遗物,留下了他们用血肉书写的辉煌历史。召唤着我们这些后来者,沿着浸满抗联英烈鲜血的足迹,去寻找这块土地60多年前的光荣。一、十万火急1940年秋,一名交通员被捕后叛变,供出了省委驻地在老金沟、随省委活动的六支队已远离驻地、省委机关兵力极其缺乏等重要情况,敌人得此消息后欣喜若狂,以为彻底摧毁中共在北满上层组织的时机已到,迅速派熟悉老金沟一带情况的匪特邵振鹏率领10名武装特务,化装成持枪投奔抗联的老百姓,穿密林直插老金沟。当时在臭松沟活动的三路军总参谋长许亨植得知情况后焦急万分,恰巧由老金沟前来送信的交通员于兰阁赶到,许亨植立即写了一封密信,派于兰阁速返省委,要求他在9天内走完在平时15天才能走完的700多里山路,抢在敌前将信送到。于兰阁不负重任,克服重重困难,只用8天时间即到了老金沟,出人意料的是,敌人已于前一天赶到,幸好因敌人不明情况尚未动手。当时省委机关只有金策等3人留守,金策看到许亨植的信后,镇定自若,与于兰阁仔细研究后,设计在吃饭时使敌特人枪分开,一举消灭了这股敌特,省委和附近的三路军被服厂及医院的伤病人员因此转危为安。二、战斗到日本投降1944年,于天放曾率所部去苏联未成,打死打伤日讨伐队数十人后返回老金沟,后于天放虽然被俘,但老金沟留守的抗联战士一直战斗在那里。1945年深秋的一天,几个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男子,悄悄地摸进了铁力县北面一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小村落,他们留一个人在村边,其余数人进了一幢紧靠村边的茅草屋,但没过几分钟,进屋的几个人就像疯了似的冲出门外,挥着手臂高喊“鬼子投降了,我们胜利啦!”他们一会拥抱在一起,一会又哭又笑,一会又蹲坐在地上,哽咽着,啜泣着。这些人是一直在这一带和日本侵略者斗争的抗联战士,到村里来的目的是筹集粮食,他们来自当时惟一仍顽强坚守的抗联密营--老金沟,来这之前,他们还不知道日本人已经投降了。 老金沟留守人员因消息闭塞而未能及时得知这一消息,这次下山筹粮才知道日寇投降的事……抗联枪支再现老金沟驳克枪苏式冲锋枪日,铁力林业局向阳林场职工纪振坤在采山途中发现,在向阳林场141班3小班施业区内的一处石砬子下面有些生锈的铁器,经仔细辨认后他发现,原来这是一批年代已久的枪支。 纪振坤将其中两支枪带回了林场,并向林场有关部门汇报了这一情况。8月27日,向阳林场、铁力林业地区公安局、铁力地区抗日斗争史研究会等部门的工作人员来到此地,发掘了该批枪支。经确认,此批枪共15支,其中有一把苏制“驳壳”手枪,一把苏制冲锋枪,其余均为步枪,所有枪支均腐蚀严重,木制枪托、枪把已腐烂,一些零部件散失。漠河张姐带您游漠河,电话微信 &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口袋妖怪火箭队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