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哥部落冲突哥布林镇攻略欢迎兄弟回归

福哥的故事(网络小说之二)
福哥的故事(网络小说之二)
——话说如才压低了声音,询问我是否愿意了解福哥在部队的情况,我点了点头……
——如才说他与福哥的老战友相识纯属偶遇的,福哥老战友也是开车的,现在也在新疆,开了间运输公司,经营了几十辆载重卡车,跑运输……
——有一天深夜,如才接着说:可能是下半夜2点左右,我受伤半卧在道边,你想一想就知道,昏暗的路灯下,一个受伤躺在路边,谁敢停车呀。就这样,我捂着受伤的腰部,一边招手一边喊,真是可怜呀,只见一辆跟着一辆急驶而去,有跑车,有出租,有客车,有私家车——眼巴巴的望着,身体上的伤痛还可以忍住,可心灵上的酸楚却涌上来,眼泪就哗哗的流出来——苦啊,北漂不易,出门在外,满眼都是荒凉……
——就在我百感交集的状态下,一辆载重卡车噶然而止,停在我的面前……
如才说到这里,眼睛有些湿润,声音有些哽咽,可以看出内心情感的激荡,停顿了许久……
——如才接着说:后来,我被送进了医院,当我得知他是复员军人时,止不住的敬仰,伸出手指给他点赞,表达衷心的感谢。我无意中提到了我们的班长,也是一个兵,和他一样也是汽车兵。他露出好奇的神情,忙问叫什么名字?我郑重其事的告诉他,他是我们的班长,叫福哥。他听吧立刻瞪大了眼睛,惊喜的追问:“他是不是有个哥哥是飞行员……”
——如才说:对呀,曾在广胜家里,靠墙的桌子上方的相框里有一张他哥哥着装飞行服的相片,当时在场的同学都非常羡慕,对军人有非常的好感……
——他非常高兴,连连说道:“福哥是我的战友,上下铺的兄弟,太巧了,真是无巧不成书,有缘千里来相会,有缘呀,有缘呀……”
——从此,如才高兴的说:我们就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他常常找借口,让我去他那里坐坐,喝喝酒,品品茶……他悄悄告诉我福哥为什么当汽车兵?还有团参谋长的女儿,还有误入四川部落的奇遇?
——如才说到这里,叹了一口气,接过水杯,喝了一口水,接着说:“那次受伤,真是伤了筋骨,也别说这是为了救姑娘,伤的再重也值的,毕竟咱是血气方刚的男子汉呀……”
——“等等,你说了什么姑娘?”我觉的有故事,忙打断了如才的话题,“你能再仔细说说救姑娘的事?”
——欲知后事,切听下回分说——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图文大播报
查看: 21428|回复: 22
欢迎宁氏宗亲进入
在线时间 小时
欢迎宁氏宗亲加入QQ号,交流亲人间友谊。
在线时间 小时
楼主宗亲你好,是你那里的呢?
在线时间 小时
本帖最后由 岭南宁氏 于
16:26 编辑
甯氏谱系条目汇总表
家 谱、世 系、字 辈 —— 简 明 便 览
黄帝—…—周文王—卫康叔—…—卫武公—季亹(得姓祖)—顷叔—文仲跪—穆仲静—庄子速—武子俞—成子相—惠子殖—悼子喜。另有卫人甯戚,奔齐为大夫,迁上卿,以临淄为郡望,繁衍“齐郡系”,至南朝后裔南迁,成为岭南钦州望族。
岭南始祖甯逵,族属齐郡系甯戚裔脉,南朝梁陈刺史,辖钦廉地区。析分两支:
第一支:甯猛力(安州刺史、宁越郡太守),其后又分两支:
1、甯长真(钦州刺史)—甯琚,其后世袭绵延,兴旺发达,又再分两支:
甯道务(新州、封州刺史)—甯岐岚(县主簿);甯原悌(唐进士、谏议大夫)—
2、甯贙(隋正议大夫),英年早逝,无后,有碑。
第二支:甯宣(合浦太守)—甯纯(廉州刺史,定居廉州,北宋迁灵山。)
甯龙跃(元进士、知县),其后分为天琦、天瑞两大支:
(1)天琦(举人、教授),生子帅夫、宜夫、贡夫、韶夫。帅夫长子迁陆川、次子迁北流、三子迁浦北小江;贡夫分支迁吴川。
(2)天瑞(拔贡、学正),生子善邦、善可、善登。善邦之后有九子,分家散居。
清康熙时,福建建宁族谱载:随公,乃惠子(殖)二十三世裔,三国时人,仕后主为将军,值五胡乱晋,子孙徙盱江(南城)良湖。原悌,乃随公八世孙,唐时登第,仕玄宗,为祭酒,因修国史,以直笔忤旨,遂拂衣而归,后征仕不起。
隋唐岭南甯氏来源,可上溯到春秋卫国甯殖(惠子),其世系可表述为:季亹—顷叔—文子跪—穆仲静—庄子速—武子俞—成子相—惠子殖—悼子喜…—甯随—?—·—?—甯逵—猛力—长真—甯琚—原悌—
(1)信宜怀乡甯氏,族属福建建宁念三系。朝勋三世四兄弟:元吉(怀乡支祖)、元庆(居怀乡)、元茂(居贵子)、元盛(居马贵) 。元吉生国朝、国垣、国翰,国朝留高州石板自立世系。“元”辈四房,皆有分支远徙马来西亚。
(2)广东仁化:元吉12世永绪、妙绪,1965年由怀乡迁仁化,已传4代。13世家宝,原籍怀乡狮山长绵洞。
(3)深圳观澜:元吉11世开任和12世兆新、权新,1965年由怀乡甘棠迁深圳观澜,传4代。13世家群、家秀、家泉、家驹、家永,由怀乡狮山长绵洞迁深圳。群声帖
始祖帝福,原籍陕西合阳,元进士,梧州府岑溪县令。二世国学士可成兄弟仨迁居新会县阳乐村,至六世分迁新宁县后门浪村、化州官塘村、广州城。康熙六年(1667)有甯林出任台山首长,后有一支迁台山广海镇龙塘村(今大秧坎村),已传20余世,1989年新立字辈“兆仕德宗圣,经照万世荣,普开朝国裔,祥瑞耀文明。”
(1)化州甯氏,祖籍福建漳州,字辈:光宗耀祖,荣家甫国,诗香继世,文武超卓。
(2)笪桥镇背涌村始于16世,从17代起世系:振川-君福-极朝-传忠-信华-明进-凤其-文元-学芬-志钦-力广。
廉江车板支祖有铸,系龙跃系明玉之后,属蔼吉下派,由吴川包子袋迁廉江(石城)车板镇沙仔路村。从五世起世系:明玉—玄宪—容—驿宰—蔼吉—俊溪—文吾—可参—有铸—达—世升。后世字辈:培正金振子愈…
另有合浦县山口村甯屋村与此同宗。(金就帖)
先祖世系:龙跃—天琦—贡夫—甯英—& & 此后析分多支,其中深圳有来自化州、吴川二支:
(1) 化州:明玉—玄庆—甯炅—如璋—隐德—南庄—戴山—省心—宗甫—效颍—元庆—国泰—振辅—兴义—甯寿—建云—锡盛—陆文—志强—晨俊—
(2) 吴川:弘玉—玄逊—惠—居士—昂轩—清隐—云峰—我亨—以表—宏建—绍仁—伦恭—就成—法贤—立本—普恩—耀彩—福明—建彪—俊元—
广东河源龙川佗城
(1)河源市龙川县,建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首任县令赵佗,治所佗城。
(2)2013年,在龙川县佗城镇发现姓氏宗祠39座,姓氏179个,其中佗城村140个,可谓中华姓氏第一村,亦客家人祖地。(3)这些宗祠遗址,是秦军民间化标志,可以追寻当初50万南下秦军的下落。佗城庙中记有“甯姓”,但查无下落。(星锋帖)
(1)朝勋15世、元吉公13世孙家宝,原籍信宜怀乡狮山长绵洞,上世纪五十年代迁居仁化,已传四代。
(2)朝勋15世、元吉公13世孙家群,原籍信宜怀乡狮山长绵垌,上世纪五十年代迁居观澜,已传三代。
祖籍湖南宝庆府邵阳,族属三阳系,为纶公派下揮公裔孙,字辈:“道远昌則天开揮公第三子真公为官宝庆府,明嘉靖年调广东高州任崔官,升连州知府。此后无联系。(云跃帖)
清同治年间族谱,高州石板镇支祖国朝,系信宜始祖元吉初到高州时所生长子,其后裔于2012年起,始赴信宜怀乡祭祖,时隔元吉离开高州落籍信宜,已有380余年。
广宁县江屯镇有三个甯姓村,字辈:“达德存仁,昌盛斯文,富贵福寿,永世攸均”。传有舞师及甯氏108点功夫。广宁县与四会市毗邻,同属肇庆市。(德鹏帖)
乐昌市白石镇琅当村甯氏,来自湖南桂阳州,族属“三阳派”,字辈同衡阳、桂州、常德“统一80派歌”。
清远市甯氏,祖籍湖北丹江口十堰市,辈序…德、明、兴…
清道光时,从广东四会甯宅村迁罗定市罗城镇,建甯屋村,现约500人。(阁拳帖)&&
祖籍广东四会市,只知近三代字辈“友、大、明”。(明德帖)
在线时间 小时
中山市朝勋公后裔,其中甯家盛,为元吉支系第13世孙。
清雍正二年(1724),山西闻喜人甯修,出任广东普宁知县。
始祖龙跃公,元进士,福建龙溪知县、广西兴安知县、广东石龙知县。
1996年总谱,包括粤桂琼分谱序,包括广东吴川、化州、茂名、廉江、电白、高州,及广西灵山、北流、陆川、邕宁、南宁、武鸣、上思、钦州等支系家谱。
甯龙跃至甯山班辈:功标职守显初民,绍起忠良焕史芬,正直平居仁义厚,支扬盛世日增新。
《岭南甯氏家乘初稿》,民国38年(1949)甯可风编修(手抄本),收藏于香港大学和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一世原悌,广西钦州人,唐进士、谏议大夫,妣齐氏生五子:以善、以文、以良、以景、以丙。
二世以良,生于唐贞元丁丑年(797),饶州守,妣陈氏生后年、时年、丰年、浩年、祖年五子。
三世后年,妣贺氏生太四。四世太四唐昭宗侍御史,昭宗被杀后,弃官居江西南城。
五世东昭,北宋时殿中侍御史,迁任江西饶州刺史,后治守昭武军(今南城盱江),
后裔念三(父博卿),南宋绍兴初随舅入闽,以军功授建宁武尉,历870多年传34代。
(1)福海烟墩支系字辈:“福宥仲,元喜仕巨吉,纯举佳可汝,启华宁开基,世代万其昌。”
(2)福海平山木头塘字辈:“福宥仲元月,武之岸廷远、,宁奕思扬国,章昌理朝正。”世系:福海—宥胜—仲厚—元钊—月科—耀武—之朝—奖岸—廷玙—溥远—谦—奕信—思善—瑞扬—国添—从章—
(3)福海台湾世系:福海—宥胜—仲厚—元铳—宏化—继武—光元—伟岸—廷旭—裔远—宁球—日济—志亨—国南—启湘、启鸿—诗焕—明阶—德辉—汉高—敬文—
(1)鹿角坡村:福海-宥胜-仲豪-元会-喜芳-仕-巨稳-吉升-臣忠-上举-佳有-可赞-汝锦-启深-香华-崇-开国-超基、越基-
(2)平山插花村:福海-宥胜-仲厚-元铳-宏基-希隆-扬岸-廷彦-盛远-干-曰琼-德孚-家-启-维-道-绍-开-宗-
(1)龙跃—天瑞—善邦—九德—甯承—汝道—学全—胜考—喜祥—高华—广友—言省—君政—琛宇—甯梅—步绸—必翰—怀伸—兆田— 
(2)龙跃—天瑞—善邦—九德—甯恩—…—可雄—…—佳廷—文千—利章—世江—另有三海(白水塘)新字辈“寸、作、创、德、英、雄、杰、宇、宙”;旧州镇曲马村字辈“…兆、开、太、昌、其、世、代、万”。
另有一支灵山字辈:“喜以朝德,大天乔忠和,文章世泽超。”
(1)始祖甯庸,元至元16年(1279)南下宦游湖广。后嗣宗斌出任南宁知府,斌子芳敏为横州学正。
(2)河塘村始祖佛养/佛佑。佛养字辈:“佛文承久,善必忠三,裕为儒魁,能全至德,自可达天庭。”佛佑字辈:“佛惠锦金,善斋僧世圣,学克昌成,士然垂钧方树。”河塘村世系:甯庸-宗斌-芳敏,儒-奕-佛-文-承-久,善-必-忠-三,裕-为-儒-魁(一),能-全-至-德,自-可-达-天-庭,奇-才-欣-济-世,伟-业-著-春-秋。
(3)宾阳那业辈序“奕源-云显-道卯”:行盛-贵宝-时新-太新;行荣-贵章-时亮-太逢;瑞城-贵善-时明-太常。
(1)贵港市东龙镇阮寺古达屯甯氏,从横县迁入,字辈“奉仕善祥,有顺德子”,顺为21代,清建祠堂。有程抗战时重庆国民政府高级法院书记,有基黄埔军校毕业,以少校参谋去台湾。
(2)另一支世系:甯庸-宗斌-芳敏-儒-奕弘-佛佑-惠赞-锦庄-金厚-善润-斋义-僧豪-世藩-圣招-学仲-克美-昌元-玉成-士谦-甲然-垂训-甯锋-
(3) 贵港市东津镇甯村字辈:“开承少伟”;“廷进爵庆志(春)”。
(1)南宁市金陵镇甯村,先祖来自灵山,初居檑桑巷。字辈:福喜文朝,世大发成,永高钰邦,国官道盛,孙华正茂,春晖万里,日月同光。世系:福临—喜联—文贤—朝科—世彬—大鸾—发和—成稳—永宁—高冀—琯钰—绪邦—国茂—官阑—仲道—群盛—超孙。现祭11世琯钰公生于乾隆卒于同治,已至17世“孙”辈。
(2)另一支,从北京迁南宁,字辈为“保家为国显忠良,克绍志泽发慈祥”,“家”字辈第18代。
(3)钦州市大翻坡镇卜子龙村,甯氏新字辈:宁、成、国、家、子、弟。
维朝(明洪武福建漳平知县)-光宗-进琏(正德八年合浦正堂)-相品(字明聪,生于正德元年)-元贵(居博白)-临宥(昇显)-海沧-善义-以陞-一元-子乙-成业-昌后-裕田-赞荣-辅轩-世福-履中-兴高-家臣-钟日(居博白那林)-国斌(27世,居南宁)。维朝字辈:维光进相,元昇(临)海义,以一子成,昌裕赞辅,世中兴家,钟国宝为。
佛州奥兰多甯刚,为甯庸30代孙,世系:甯庸-宗斌-芳敏-儒-奕弘-佛养-文惠、惠珠-承朝-久养-胎福-朝良-永泰-柴保-黄兰-中鸣-喜音-元晚-学朝-志聪-士荣-世毓-炳-德鸿-利昌-善辉-成基-家衍-庆标-琮理-甯刚
(1)始祖元吉为朝勋三世,原居福建建宁,明天启初由闽入粤,居信宜怀乡三德村,马来西亚分支已传四代。
(2)由福建莆田迁广东四会,郁奇迁马来西亚,字辈“郁广国雄”,兄弟居美国,锦堂居上海。
甯庸(1279年)—宗斌—芳敏—儒—奕弘—佛养()—文惠、惠珠—承钦—久长—善伦—必兆—忠烈—三德—裕高—为章—儒斌—魁—能绍—全谐—至性—德锦—自衡—愿、望—
(1)始祖敬儒(),庠生,南宋淳佑末年(1252)从合浦迁玉林北门州佩村,迄今760年,已传36世。族谱辈序:敬儒-朝端-思国-帝叙-甯成-京礼-怀满-抚伪-秉礼-受儿-用为-爱宇-效选-(14世缺)-相第-士金-延挥-汉江-德祯-讵铭-璋源-仲贤-朝伦-志-文-福-昌-荣-远-家-业-宏-开-耀-祖-宗-& &&&(秒钧帖)
(2)始祖仕伟,清初从北京顺天府(今鼓楼东大街东城教育学院) 迁福建、浙江,后迁广东再迁广西玉林,每年清明、重阳在谷山村祭祀。本支字辈:“佐世储朝德,承家裕国才,文章开甲第,昌运绍元魁”。
(3)先祖承宗 (子旺),从福建汀州府長汀县西化街迁广西玉林市成均古城村、北流县振兴街广见軒,后裔散居两广各地。玉林有一支字辈…汝、业、耀、甑…本村有闽系、鲁系、赣系三间祠堂。 (秉純帖)
(1)明万历14年(1586)谱序:先祖维朝公,福建漳州府人士,任漳平县正堂。传至三世迁广西廉州合浦,进琏公任合浦县正堂,子嗣定居浦北小江。四世相品之后,繁衍九大房,留有“九公坟”祭祀。
(2)浦北小江镇字辈:维朝-光宗-进琏-相品-元龙-升-钱-祖-月-耀-仕-应-显-绍-承-邦-廷-家-国-文-明-启-英-才-晋-业-兴-(钦南帖)
(3)另一支字辈为:立敏显兆,开永业耀,家进升。
(4)另一支字辈为…庭、德、家、昌、国。
广西南丹、天
始祖天宝,江西南昌府新建县人,明洪武13年(1380),奉旨开辟南丹那地土州。六世祖甯有威,对朝廷有功,清乾隆赐金伞黄旗、颁匾额楹联。南丹甯氏聚居于大厂镇扬州上村、那隆屯、铜林屯、翁乐村、仙塘村、吾隘乡凡里、八赖、五村、独田村,及天峨县都隆村等地,人口五千。
本支字辈:“永荣昌显,福寿安庄,奎宗庶宝,道德成康,儒生贤圣,蔚爵传芳,开启兰桂,英俊源长。”
(1)鹿寨县中渡芝兰村甯氏,来自广东信宜元吉支系,老谱字辈:“元国敏盛殿,士子卓象贤,开绪家声振,绍先世泽绵。”2007年续订字辈:“奋发雄才展,德智文武传,英豪建伟业,兴邦永向前。”
(2)始祖元吉,自福建迁广东,落户信宜怀乡,九世象高,由信宜甘棠迁广西鹿寨,已传16世“振”。
(1)陆川沙坡始迁祖绵远、凤山兄弟,明朝迁自吉安府珠玑巷,已传20代。聚居于沙坡、沙湖、博白、玉林及容县、北流、贵港,散居于广东、吉林、西藏及台湾等地。沙坡白马良积支系字辈:灿、德、建、钧。
(2)兴业县龙安镇扬前村甯氏,辈序:远、振、起、祖、宗。
北流市六麻镇端寨、旺坡、六合六东村甯氏,属端寨雨亭支系,族人五千多,正在筹建雨亭甯公祠,字辈:“邦传国基世…”已知世系:雨亭-忠-效武-郭详-庭智-居英-周隆-文燮-安邦-受华-传仁-国彬-谓基-世瑞-文波。另有上合村散支。(世锋帖)
(1)博白九公堂天瑞支系,字辈…立秀旭为…甯立统大将军系本族那林镇梁开村人。
(2)九公堂五房元贵公后裔,迁那林近500年,长房已传至28代。(佰洙帖)
桂平市江口镇江口村,字辈“运朝彰耀,谦新祖辉,世锦炳兰,文财…”甯成均清进士,曾任皇帝老师。
始祖甯富,由广东翁源县迁广西象州北顗圩,字辈:富鼎运朝志,显立作观以,家兴祯祥发,世德永其昌。
百色字辈为:学海明鼎霆,国民善尚厚,世毓忠良子,家兴有道才。
从广东翁源迁广西象州,再迁桂平、平南,字辈:“显立作观以,家兴祯祥发”。象州毗邻鹿寨,字辈谐音。
在线时间 小时
武鸣县太平镇葛阳村,爷“兴”字辈,爸“祥”字辈,哥“照”字辈(华静帖)
湖南衡阳、桂阳、常德统一80 字辈
(1)“衡桂常”八修族谱40字辈:“天世志汝思,文伯以惟时,隆明功德显,泰定俊豪资,忠顺兼勤敏,仁慈自鸿禧,承恩元会运,盛大万年基。”九修族谱40字辈:“人瑞杰昆若,国秉家振铎,策励图雄业,建树光华作,清润育群冠,旭劲广宇拓,祖泽耀春秋,浩然兆祥合。”
(2)常德石板滩:始祖蒙格,原籍江西临江府清江县(今樟树市临江镇),南宋宝庆年间宦沅湖(沅水洞庭湖),卜居常郡武邑(今武陵西关外七丘村石板滩)。至明朝分居湖田洲、石板滩、雷公洞。老字辈:蒙佛言示系,希汝中有正,龙必如学永,昌之光宗廷;新字辈:“敦诚辉道德,宏茂振文明,厚泽传家远,良才启运新。”
(1)望城县雨敞坪镇卯田村,始祖甯玉乾,明万历(1580)由善化徙省垣,落业河西六都卯田。传五世衍四大房,乾隆59年建宗祠。派语字辈:“玉邦之宗,仕开尚文,章成显达,恢复家声,世敦孝友,克立勋名,增其培植,永保昌荣。”
(2)散支寻根:祖辈家栋(健松),子辈若驹(良军),孙辈炜、煜,是否属卯田支系?
(3)长沙县福临镇始祖(失讳),与望城卯田支系甯玉乾为堂兄弟,三世长子居长沙县影珠山,二子福善(生子煜)和三子南光居长沙县福临镇西冲村。字辈:“正仁若司武,知宏莫庭昌,开国文运启,贤才畅勇泉,模由时(寭)宋,勋业承流传。”传我辈17代。(利宏帖)
(4)《长沙府志》载,长沙县甯思贵,明洪武17年(1384)举人,赴广西泰城(桂林-兴安)出任教谕。另据广西甯庸族谱,甯庸元至元16年(1279)宦游湖广,进入长沙繁衍根支,其后有宗斌出任广西南宁知府。
(5)另一支字辈:富必永继文,运世正本上,举国元成义,家宗德泽谱,云开万代盛,传广照三才。与湖北荆门同宗。
(1)邵阳派五世添富,避军役移居隆回皎碧山,已衍6-7万人,分居于张家庙、湖桥、远山、木瓜山,以及洞口县山门镇、花桥镇等地,聚居于碧山、苏河,以西洋江镇最为集中。湖公祠十大房,以西房最旺,湖房次之。
(2)隆回派前40字辈:“道元昌则添,永子君思用,祖宗仕魁升,万世存忠孝,国望效顺佐,家尚友恭慈,正心承一元,祥启盛繁祉。” 后续20字辈:“鼎顺需谦益,渐晋恒泰履,咸观萃兴豫,乾坤同临济。”
(3)清“调湖广填四川”,隆回派徙川者众。康熙时入川的广汉分支,光绪时重修家谱。苏河湖房祖燕,幼子振宗徙成都新繁,另说幼子臣振徙绵竹。(海明、甯文帖)
(4)隆回麻塘山乡分支,迁自碧山石板园,家谱字辈:“万世存忠孝,国望效顺佐,家尚佑恭慈。”先祖世系:用武—祖渊—宗辉—士(王冂八口)—魁高—进升—万育—世科。我始迁祖世科公(),字朝富,卒葬红木溪青山。近300年间繁衍几百人,已至“家”字辈。(佐治帖)
(1)湖南古属楚南,明初“江西填湖广”,先祖三兄弟从南昌迁湘西,老大落业永定青鱼潭,后裔甯钟菽明万历乙卯科进士,授石埭县(今安徽石台)知县,擢升漳州府同知(其后甯士車亦举人);老二落业永定黄连洞观音塔,老三病死途中。
(2)乾隆年间澧水洪灾泛滥,青鱼潭族人甯生璧、甯多伦、甯多秀、甯多松等逃荒湘西,定居永顺毛坝;未几,甯多松入流“湖广填四川”,从永顺迁黔江(现属重庆市),已传10多代,成为旺支,自称“楚南甯氏”。
(3)永定、永顺、黔江三地统一字辈:“钟昌产大生,多士卜开成,发育兴超世,昭垂国永明。”(发扬、兆欣帖)
(1)茶陵七地乡成德堂六修族谱,清道光28年甯隆名纂。先祖甯时发南宋癸丑科进士,光宗时(1189年)授大理寺评事,解组居江西永新洋江,卜居瑶溪莲花神泉。
(2)攸县始祖甯炳魁(万七郎),时发之孙,出任祁阳县丞,退休定居攸县,初居上云桥甯家坪,卜居丫江桥(大桥乡)明月甯家湾,民国时为“攸县十大家”之一”。属莲系字辈:“乾思魁祖,元武映宗,卫之祥发,远振家声,泽承先正,光裕后昆,敦信崇礼,康乐和亲,美继前哲,德观厥成。”
(3)楚攸笃观堂六修族谱,民国22年甯之瑞纂(同为楚南云阳,存谱为世录)。
(4)甯家湾济阳堂字辈:“…有、龙、兆、封、国…”& & (5)楚攸与醴陵同谱。
齐郡莲邵系续修家乘,邵阳派班歌:“道原昌则添,永子君思用,祖宗志开升,万世存忠孝,国望效顺佐,家尚友恭慈,诚允修齐平,祥启盛繁祉,鼎颐需谦益,渐晋恒泰履,咸观萃丰豫,河洛同临济,刚勇卫社稷,廉耿自安伦,博审慎明笃,经纶肈鸿基。”(晓春帖)
(1)始祖道可,元顺帝时迁邵阳,族裔聚居邵东、隆回等县。1995年在邵东官殿镇凌云村台上屋发放新谱,全镇甯氏4万人。邵阳中乡仁风老字辈:“道原昌则添,系坚梦延绍,伯朝惟良功,德显由仁孝,国望效顺佐,家尚友恭慈。”莲邵系续添新班歌:“诚允修齐平,祥启盛繁祉,鼎颐需谦益,渐晋恒泰覆,咸观萃丰豫,河洛同临济,刚勇卫社稷,廉耿自安绥,博审慎明笃,经纶肇鸿基。”
(2)从湖南邵东迁怀化,字辈:“…由仁孝,国望效顺佐,家尚友恭嗣。”(甯聪帖))
(衡.邵.祁)宗谱
三阳始祖甯幹,隋仁寿时衡州司马,名门望族。种德堂族谱清道光4年(1878)甯世封修。一支 “国望效顺,佐家尚佑”;二支 “国瑞家祥,世代荣昌”;三支 “孝国望教,顺佐清家”;四支(衡阳) “太令俊豪资,忠顺兼勤敏。”(楚戈帖)  
清代迁徙四川者,概括为:万世崇忠孝,国望效顺佐,家尚佑恭慈,强开盛大祉。
(1)由衡南县硫市镇库吏塘(沙户菜房)迁郴州临武县麦市圩,辈序:泰定俊毫资,忠顺兼(贤)勤敏,已传8代。另有临武县楚江乡散支。(海斌帖)
(2)桂阳县的“三阳派”,有12大房4600人。2010年流峰镇沧海村重修祠堂,参加庆典的有:三阳村(甯家湾山桂户)、山口村、娇龙村、水头村、松市村、富源村,以及红梨树、荷家塘、太花香、连塘等同宗。(勤金帖)
先祖太四公(讳世基),唐末殿中侍御史,五代后梁出任江西饶州剌史,后治守昭武军(今南城)。传至念三公由赣入闽,南宋绍兴时授建宁尉。世基29世大榆、大益清康熙十年从饶州迁浏阳,落户荷花乡黄洞冲和西乡牙际山。字辈:大本立时中,绥安培德懋,建武发源芳,祠章昭祖训,仁让毓贤良。大榆生六子,已传至“源”字。
(1)明正德御史甯钦(31世),于1510年撰谱序。衡阳玉兰村二房甯伸仲,元至正时迁澧阳(今慈利县)宜冲硚;甯天锡迁龙阳(汉寿)。派语:“士德文武,绍惟大政,尚世起玉,嗣学光明,文发祖业,克继先成,本之忠厚,宏之家声。”(兆欣帖)
(2)先祖甯士明、甯士荣,元至正时人,明初迁慈利宜冲桥,字辈:“…伸申士德,文武士秀,克绍先业。”(苹钧帖)
(3)澧州永定县字派:“各昌产大生,多仕尚论忠良德,纯修幹济才文武。”贵州思南府安化县(今德江县)与此同宗。(摘于残谱)
编注:明洪武降慈利州为大庸县,隶属澧州。解放后,原永定县成为大庸市永定区,现张家界市有永定区、慈利县。以上分支族属湖湘三阳派,字辈略同永顺、黔江。
始祖忙哥铁木耳,辽阳人,元初统兵大将,累著战功,拥兵南征后,家于湖南常德卫。另1942年甯、铁合谱序云:甯、铁始祖,明永乐时由江西同迁常德。一世祖蒙格拥兵南征,卜居常德武陵西关外七丘村石板滩。甯、铁合守“同姓不婚”之约,休戚相关,由来久远。入明后隐匿四散,外迁宁乡、长沙及湖北孝昌等地。
安化木孔乡、东山乡甯氏,迁自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另一说,先祖于明末自山东随军至湖南。老谱字辈:发详远以世,公文单季朝,嘉记明之启,孔学永崇高,孝忠家国本,礼乐圣贤操。新谱字辈:俗后由仁让,光前在俊豪,祖德贻芳厚,宗恩锡泽长,大庭多吉士,表海庆平章。
永顺县万坪始祖甯嘉发,生于康熙年间,迁自长沙望城,子辈习圣、习贵,孙辈德朝、德庭、德月、德禄。现仅存四男丁,不知祖籍是汨罗或是善化?(兆欣帖)
双峰县梓门桥镇土桥村,甯俞(武子)智愚堂,2004年四修谱,始祖贵八郎明洪武年间从江西丰城县迁长沙府乡湘县二十七都大古塘,再迁双峰县(现属娄底市),传28代三千人。不知是否与荆楚、青阳的智愚堂有关联(乾华帖)
在线时间 小时
人口在两广有多少?
在线时间 小时
人口在两广有多少?
广西25万,广东15万,湖南20万,全国120万,国外约5万。姓氏排名187位。
在线时间 小时
万万没有想到
在线时间 小时
(1)江西莲系,始祖时发(),河南人,南宋光宗时(1193)癸丑科进士,授大理寺评事出知吉州,解组于永新洋江,卜居莲花瑶溪神泉。后有分支迁湖南邵阳,融入三阳派而称莲邵系。邵阳始祖道可()是时发七世,元延佑时来自江西永兴,传26世,成三阳旺支。
(2)邵阳派:隋仁寿时,河南荥阳族府君甯幹,任衡阳郡司马。唐末黄巢化乱限于僣伪,八世处士(佚讳)避乱邵阳中乡仁风。乱息返衡阳居玉兰村,元至至复徙邵阳。
(3)衡阳谱,一世承义、富义、承仕、富旺、百四郎兄弟五人。承义生九五、宣义,九五生万二郎,万二郎生季一郎(讳卿),卿生天伦、天荣,天伦生世达。世达与从叔天铭、天锡居玉兰村(主支祖地)。元至正天锡徙常德龙阳(今汉寿)为支祖。
(4)邵东分支:宋元之交,华夷相错。先祖世发(南宋进士)卜居永新,派源衡阳司马幹。其次子念三郎生十八郎,十八郎生万一郎,万一郎生小六郎,小六郎生荣可。(湘酉兆欣帖)
(5)邵东族谱:始祖道可,元顺帝时迁邵阳,族裔聚居邵东、隆回等县。1995年在邵东官殿镇凌云村台上屋发放新谱,全镇甯氏4万人。
邵阳中乡仁风老字辈:“道原昌则添,系坚梦延绍,伯朝惟良功,德显由仁孝,国望效顺佐,家尚友恭慈。”莲邵系续添新班歌:“诚允修齐平,祥启盛繁祉,鼎颐需谦益,渐晋恒泰覆,咸观萃丰豫,河洛同临济,刚勇卫社稷,廉耿自安绥,博审慎明笃,经纶肇鸿基。”(效健帖)
(1)江西莲系祖地莲花县神泉乡,原谱命名:戆、纹、维、端、湘、瑞、纲、纶、统、缙。续修家乘新班歌:诚允修齐平,祥启盛繁祉,鼎颐需谦益,渐晋恒泰覆,咸观萃丰豫,河洛同临济,刚勇卫社稷,廉耿自安绥,博审慎明笃,经纶肇鸿基。
(2)另一支字辈:乾思魁祖,元武映宗,衞之祥发,远振家声,泽承先正,光裕后昆,敦信崇礼,康乐和亲,美继前哲,德观厥成。
(1)甯原悌裔孙四世太四,唐末昭宗时殿中侍御史,于五代后梁时(920年),从山东迁建昌府南城县。五世东昭,北宋时殿中侍御史,出任江西饶州刺史,后治守昭武军(今南城旰江),卸任后定居南城。
(2)福建建宁念三公,为太四后裔,南宋绍兴二年(1132),随舅从南城入闽,后任建宁武尉。家谱字辈:“兴启重继应,明益叔文伯”,族人现已遍及闽赣湘浙粤等地。
(3)嘉庆初南城良湖宗谱载,始祖湖山,名讳廿一,字济之,号湖山,祖籍山东,系太四10世孙(昌时次子),始迁建昌(今南城)。
(4)湖山妣章氏,生三子:履堂、充堂、叔昭。履堂生二子:长二六,号桂林;次六二,号质齐。充堂生二子:长四五,号中岡;次五四,号约齐。
叔昭无嗣,请履堂次子六二和充堂次子五四承宗。不意履堂長子桂林、充堂長子男中岡皆数传而坠,继于叔昭之六二和五四之后代,转而事履、充堂,致使叔昭绝世。
(1)始祖显凝,祖籍山东齐郡(临淄),唐开元间(713—741)从建宁迁宁都小布乡梨树排,至北宋有分支迁闽西上杭及毗邻南城等地。宁都祖联“白石家声永播,黄塘世泽长流。”(仟俊帖)
(2)六修族谱载,原居山东,显凝于唐开元从建宁县宁家源徙小布梨树排。福郎于明嘉靖从上杭迁固村腊树窝。世俦于明嘉靖从建宁徙固村老屋坑。念三于明永乐从建宁迁固厚梨园下。宁都全县甯氏近4000人。
(3)念三支系,来自福建建宁,源于岭南甯氏。另一支从建宁迁宁都,字辈“…丰时荣足位万…”
(4)宁都字辈:“麟凤传芳远,英才育秀良,千年应爵位,万载佐朝堂。”爷“年”字辈,爸“荣”字辈,我“爵”辈。(呈林帖)
(1)主支字辈“绥安培德茂,建武发源芳”,与建宁念三支系相近;另支字辈“诗礼传家,孝裔报达。”(保健帖)
(2)从钦州始祖甯逵至建宁始祖念三:甯逵-猛力-长真-甯璩-原悌-以良-后年-太四-四公-小四-七公-十公-廿九-十四-五公-十八-用之{博卿}-念三(廿三)-兴祚(十二郎)-启贤(二十郎)—继善-三一- 应发-六七- 福卿-?卿-叔简-文升-伯受-永坚-原璋-福圭-万徽-希粮-大佞-本吴-立尧-时进-中辛-绥元-安泰-培兑-德高-茂元-建荣-武福-(禄波帖)
(3) 先祖从浮梁县迁彭泽县旧县塔,再迁湖口县张青檀树垄甯家,再迁湖口县流泗镇菱塘村屈谷垄甯家。字派… 加升图远大…宗祠匾额“骑角流芳”。
远祖世系:季亶—琦—磑—4庄—俞—嬴—芢—璟—涒—鍫—& & (辉乾帖)
(1)永丰、宜黄及乐安、南城、南丰等县甯氏,有的源于柴姓。五代十国战乱时,后周皇帝周世宗(柴荣)第五子,逃难到江西永丰,由柴姓改甯姓。现永丰县藤田镇老圩村、宜黄县二都镇村前村,几乎全姓甯,已传38世,是当地望族大村,每年6月初6晒谱。老圩村字辈:“金木水火土,荣华富贵…”(周会帖)
(2)宜黄县白竹乡辈序:…才、松(诵)、进(国)、英、德…&&另支字辈“育秀良逢,时荣爵位”。
(3)原念三支系,宁都迁永丰,老字辈“麟凤传芳远,英才育秀良,千年应爵位,万载佐朝堂。”后两句“逢时荣爵位,有道佐朝堂。”上溪乡礼坊村辈序:英松—财智—育*—秀茂—良金—逢宝—时进—建平—(建平帖)
(1)齐郡支系萍乡甯氏,清朝迁自福建邵武府建宁县,光绪时(1905)立字辈:“兴启重继应,明益叔文伯,普原仲广希,大本立时中,绥安培德懋,建武发源芳,词章昭祖训,仁让毓贤良。”
另一支,萍乡市东桥镇小坑村,来自湖南攸县甯家坪。寻乌县与此同支。(远锋帖)
(2)莲邵支系,聚居莲花县神泉乡,原谱命名:戆、纹、维、端、湘、瑞、纲、纶、统、缙。
(1)始祖甯璩,安徽青阳县陵阳镇人,南宋孝宗乾道二年丙戌科进士,任鄱阳县令,传11代。另有不同散支。
(2)古县渡镇宁家村,《齐郡堂》“木火土金水”,始祖“鼎先一公”。从时豹公后字辈:“聰威諱太椿,熜堂鉅沛校,熖坤鉊汜桂,勲载銘滮(木+咨),烜城鑑洞欞。”已衍22代。
达孝堂七修族谱,清光绪6年甯正仁纂修。始祖甯时发,南宋进士,光宗时出知吉州,授大理寺评事,解组初居永新洋江,卜居莲花神泉,九世仕槐由洋江迁茶陵七地乡。永新甯氏聚居怀忠乡过江村、甯下村等地。
宜丰县石市镇甯氏,祖籍湖北麻城白果镇,先祖甯成官汉都尉,宋时甯麟从武昌到新昌(今宜丰)出任太守。属齐郡系,祖父甯流明,字辈:“先世祥发长,继美兆全良。”(九忠帖)
(1)上饶市上饶县湖村乡甯氏来自福建,字辈“…天、建、武…”
(2)上饶市横峰县,爷爷从福建逃难过来,字辈“望茂建武”。(双燕帖)&&
(3)另一支从山东迁江西上饶。(甯楠帖)
浮梁县寿安镇甯氏有两支:一支迁自安徽青阳县,辈序:大、头、绍、钦、恭、范、仁、翔(长)、定、基、文。另一支来自福建建宁念三公支系。 还有一支迁居彭泽县旧县塔……& && &
始祖原籍唐时洪都,二百年前,从抚州展坪乡甯家坑(留有将军墓))迁今抚州市临川区展坪乡徐坊村,字辈“祥龙生根辉”。2013年续修新谱,2014年春节举行发谱典礼。(军根帖)
(1)丰城市秀市镇中湾村、上塘村甯氏来自福建,只知祖爷“远”、太爷“开”、爷爷“宗”字辈。(捡军帖)& &
(2)丰城泉塘甯氏,来自山东,现有200人。(思杰帖)
贵溪市金屯镇上马村,来自福建建阳,辈序:碧桃-荣华-全洪-坤春-啟权。启权帖
井冈山甯氏字辈“期运文明远,学宗万世兴”。&&赣县甯字辈“…秀、良、千、年…”
&&铅山县甯氏,字辈…德、永、庆、光…
广丰县字辈:“茂建武发”,与福建建宁念三支系相近。
莲花县神泉乡始祖甯时发,南宋光宗时出知吉州,至今770年。达孝祠是莲支祖地。
瑞昌市始祖甯文德,元末明初由湖广徙九江,落业瑞昌。(柏青帖)& &
余江县平定乡甯氏,爸“生”字辈,我“林”字辈,我儿“太”字辈。(天卫帖)
江西乐安县甯氏,至我已是21世“才”字辈,寻求同宗。(志勇帖)
(1)念三公13世文龙,明朝军人,清顺治为建宁、宁化农民起义首领;14世永忠,清朝官员,从建宁迁宁化;17世芳衍(太学生),于1750年左右,在宁化水茜乡沿溪村修建“九井十三厅”祖屋;18世远珊,清乾隆进士。字辈:秀、良、千、年(元)、逢、时、荣、爵、位...与建宁、三明同宗。
(2)其他支系:辈序1:四十郎、四一郎、五二郎、五八郎。辈序2:四五郎、四八郎、五一郎、五郎、五三郎、三八郎。辈序3:庚郎、志郎、聪郎、木郎(芰坑、半寮、洋坑)。辈序4:德兴、德观、德生、义公。 辈序5:三九、四九(迁江西、潮州)、林兴(兴国)、林贞、林茂。辈序6:尚志安金泰,孝宣久岁连。(元乖帖)
(1)本支始祖念三,岭南始祖甯逵第19代孙,南宋时由赣入闽,自盱江出守建宁武尉,卜居建邑台田创建甯家源。其后立40字辈:“兴启重继应,明益叔文伯,普原仲广希,大本立时中,绥安培德懋,建武发源芳,词章昭祖训,仁让毓贤良。”已传20多代,族人遍及闽、赣、浙、粤、桂、湘及海外。
(2)明天启初(1621)闽乱,建宁甯氏纷纷外迁。一支迁毗邻南城,字辈“象贤开绪,家声振绍。”另一支徙岭南,字派:“元子承先德,時光日正中,感朝翊景運,忠顕奕维隆。新增:克振恢宏绪,功高建業興。”(群声帖)
(3)再一支字辈“麟凤传芳远,英才俊秀良,千年应爵位,万载佐朝堂。”(甯志帖)
(1)建宁始祖念三公,生于北宋大观己丑年(1109),已至29世。字派:“绥安培德懋,建武发元芳。”迁徙路线:福建-江西-浙江。(锡明帖)
(2)念三长房五大支系:福卿支,祥卿支,祖卿支,聪卿支,仁卿支。其中聪卿,乃念三公第八裔孙,明代云南副使充南京应班匠。(禄波帖)
(1)祖籍山东,八世德传于明末迁福建永定,高曾祖东山。已传26世“发”字,有分支迁江西。(2)永定(土楼)甯氏先祖发祥,原居抚州南城,宋室南渡时,为避兵乱徙福建邵武,子孙分衍宁化水茜沿溪等地,后裔广布宁化、建宁、崇安,江西广昌 、宁都、兴国及江苏苏州等地。
(1)南平市西芹镇甯氏,明末清初来自江西,字辈:德茂建武发元(源)芳…与建宁、宁化有关。
(2)武夷山洋庄大安村,字辈“洪时便作”。浆溪村与此同宗,疑为江西籍。小辉帖
浦城县高坊甯氏,始祖文恭于清末来自邵武,派歌:“文宗鍞祐世,德英明子天,波廷南方維,昇榮華允振,應瑞祥禎盛,時長肇翰林。”(振闽帖)
父亲“兆”字辈,1958年从山东垦利县支边福建三明,我“振”字辈。(振武帖)
明成化末迁自福建龙岩,字辈:尚志安金泰,孝宣久岁连。传15代,疑属维朝支系。
在线时间 小时
t01d4f3b841abe9d493.jpg (21.31 KB, 下载次数: 0)
15:25 上传
t01d6b613051bcbb084.jpg (21.16 KB, 下载次数: 2)
15:25 上传
t0c95ab59.jpg (28.87 KB, 下载次数: 1)
15:25 上传
(20.68 KB, 下载次数: 1)
15:25 上传
在线时间 小时
广西25万,广东15万,湖南20万,全国120万,国外约5万。姓氏排名187位。
也不少。。。
有没有大官?
或者大富翁?
在线时间 小时
(1)族属齐郡系,清康熙40年(1701),始迁祖俊伯由湖南邵阳入川,落业渠县城南元宝乡(今有庆镇)跳蹬村,传“朝”辈二子,再传“惟”辈各五子,长房称“上五房”,次房称“下五房”。鸦片战争后分居,“功”辈北上创甯家山,“仁”辈迁嘉禾建甯家湾,至五世建甯家祠堂,现聚居石堰塘。老谱60字辈“道原昌则添,斯贤茂(梦)廷绍,伯朝惟良功,德显猷(由)仁孝,国仰(望)忠顺佐,家尚佑(友)恭嗣,正心承一元,祥开盛大紫,鼎升儒(需)谦益,俭晋(普)恒泰履,咸光(观)华丰豫,乾坤同临济。” 三台县与渠县同宗。(甯尤、猷义帖)& && && &
(2)老谱60字辈:“俊壮方良道,原昌则添系,坚茂廷克绍,德显由(猷)仁孝,国望(仰)忠顺佐,家尚友(佑)恭嗣,正心永一元,详开盛大祉,鼎升需(儒)谦益,渐(俭)晋恒太(泰)履,咸光华丰豫,乾坤同临济。”(孝春、国明帖)
(3)三台县景福镇金星乡甯氏,父亲抗美援朝转业江西,大爷国民党官员,在金星建甯家大院,50年代毁于火灾,现有族人一百多。嘉禾乡距广安白马很近,都有寗氏。
另有兄弟俩,分迁绵阳、资中,三世祖为翰林院检讨,字辈同上,“佐”为11代孙。
(1)先祖由山东徙陕西凤翔县,落户东乡沈平里四头村六甲组。百年后,先祖兆虞、健新及昆玉,归家礼行春秋二祭,至明末兵焚。后奉留守田业的长房运泰为始祖,运福、运禄去粤贵经商。二世甯昌迁成都府金堂县淮口镇;三世世盛迁宁远府西昌县(支祖)。续谱字辈:“普国惟忠,承先以孝,厚德常存,丕基永绍,克守鸿猷,同曾正道,长远家传,祖宗光耀。”家祠对联:“戚为齐相/俞卫大夫”。世系:运泰-甯昌-世盛-甯仁-普泰-国炳-惟光-忠文-甯承。
(2)先从山东迁凤翔齐头村,再迁四川金堂准口镇,最后定居西昌。字辈:“普国惟忠,承先以孝,厚德常存,丕基永绍,克守鸿猷,同曾正道,长远家传,祖宗光耀。”(忠文帖)
(3)凉山州西昌市雷波县箐口乡黑桃坪,祖籍湖北麻城孝感乡,清朝入川居重庆大足。20字辈:“章士久运洪,永仕德云安,仲富春庭玉,光明万启天。”(玉祥帖)
(1)广安甯氏族属三阳派邵阳支系南门,先祖秀山肇基于永州府零陵县福田乡毛家湾,宅居界福里刘白公天王祠下。至纯武长子九如避乱鸦鹤山,祖屋族谱毁于兵焚,后以血祖希高为始祖。
(2)清康熙年,纯武次子福如离湘徙川,至川北道顺庆府广安州,定居望溪乡白马里鲁江沱(今广安区白马乡碑粱村)。现族人分居于广安市区及白马乡碑梁村、石笋镇、大安镇、恒升镇、白市镇、肖溪镇、大良城、小井乡优良村、代市镇孔坝村、新桥乡、苏台新安、广门乡甯家村等地。有一支早期迁合川,失去联系。
(3)广安28字辈:希武如敦正大光,绍文志兴伯代明,国有贤良存忠孝,永显德学相君庭。前十世系:秀山—希高—绳(纯)武—九如、福如(入川)—敦頧、敦惠、敦成、敦秀—正榜、正朝—大斌—光昇、光晶—绍崑、绍崙—文厚— (代华帖)
(1)明末庠生甯珀珊,来自湖北孝感,落业蒲邑白云乡看灯山,已传16世。二世高、桓、兴、旺,三世周、郁、献。郁系明武孝廉,张献忠专权子孙避祸失散;周嗣居断头山;献嗣居南门鼓匠街。四世贤创建甘溪镇甯家山,生子奇、世,此后悉载族谱,24字辈:“珊崇文在,元需如思,光守德正,安显扬廷,永朝国顺,家兴大成。”五世世元生于康熙丙寅年(1687),卒于乾隆乙酉年(1765)。曾有分支迁大兴镇甯家碥。(安智帖)
(2)先祖仕秀来自西安府咸阳县大槐树,赴四川天全州为茶商。康熙61年(1722),析分蒲邑北关外鹤山清水溪中沟、南关外崩山石沟。字派“先永文豋金,荣俸寿洪春”,传14代近百人。
(1)仪陇地区甯氏,清代“调湖广填四川”时从湖北麻城孝感迁来,口传20字辈:“怀恩世朝国,洪兴永绍先,文明从政学,光大泽长源。”(甯锐帖)陇县三河镇辈分:“洪兴永绍先,文明崇政学”。(晓林帖)
(2)仪陇另一支,40字辈:“怀思世朝国,洪兴永绍先,文明崇正学,光大泽长延,祥和家道盛,忠良秉自天,克昌承宗绪,显荣万代传。”(小龙帖)
(3)另一支字派:“怀思世朝国,洪兴永绍先…”(甯培帖)
成都双流华阳族谱
(1)湘三阳老谱60字辈,同渠县、三台、沪州、内江、绵竹、简阳、宣汉、南充、广汉、资中。
(2)从湖北孝感入川,落户华阳甯家湾,爷爷国安修建华阳"永泰雅居"(“孝”辈字号)成名。字辈:“俊壮方良道,原昌则添系,坚茂廷克绍,德显由仁孝,国望忠顺佐,家尚友恭嗣,正心永一元,详开盛大祉,鼎升需谦益,渐晋恒太履,咸光华丰豫,坤同临济。”(忠亮帖)
成都/彭州/都江堰族谱
(1)成都新都区清流镇甯家祠,系三阳隆回派,字辈“国望效顺佐,家尚佑恭嗣”。
(2)新都区新繁镇甯氏,来自湖南隆回,老谱字辈:“祖宗志魁升,万世存忠孝”。
(3)都江堰和彭州甯氏与此同宗,清代“湖广填川”时,由湖南隆回迁徙四川。
(4)新都县新繁镇(原清流镇),爷爷升武,殁于1951年,曾有甯家祠堂。父亲交贤,1932年生,川大博导教授。二伯交明在台湾过世,有二子一女。(尘飞帖)
(1)先祖世章生子功笃、功策、功简,康熙61年(1722)从湖南邵阳殷家屋徙泸州。老谱辈序:廷几—克俊—朝滴—伯赞—兴勤—世章。入川后辈序:功笃—德富—显远—由弟—仁立—孝秀—国廷—仰正—忠强—老谱丢失,乾隆56年(1792) 由显明重修,订60字辈,同渠县与三台。
(2)另一支,清“湖广填川”时,由湖北孝感徙泸州,可能与蓬安两路乡同宗。
(1)清“湖广填川”时,始迁祖甯万元(员)三兄弟,由“湘三阳”隆回入川绵竹,字辈“万世崇忠孝,国礼治乾坤。德阳字辈同宗。”另一支字辈“万事崇忠孝,国旺(望)贤(绍/效)良(顺)佐,家尚佑(有)公慈。”隔壁的什邡也有甯姓。(甯忠帖)
(2)绵阳另一支,字辈“学、顺、佐、万”。(甯佐帖)
(1)清“湖广填四川”时,由湖南长沙、宁乡入川,只知字辈…龙…姬。(富顺帖)
(2)宜宾市有甯氏万人,两百多年前调湖广填四川,始迁祖是举人,甯氏出自姬姓,辈分:“龙民恭德显,泰定俊豪资,忠顺坚橙闽....”(富顺帖)
(1)阿坝州字辈:“蛟顺佐家”。(顺恩帖)
(2)甘孜甯氏祖籍湖南邵阳,族谱班歌:“道原昌则添,系坚梦廷绍,伯朝维良功,德显由仁孝,国望效顺佐,家尚友恭慈。”(道荣帖)
(3)甘孜州康定县,来自湖北,爷“姣”辈,爸“顺”辈,我“佐”辈。(红霞帖)
从祖籍西安乾州迁汉中西乡县,后又由陕入川,清时参与天台山造反,险遭灭族之灾。现后裔分居仪陇县三河镇甯家湾、马鞍镇甯家梁等地。40字辈:怀思世朝国,洪兴永绍先洪; 文明崇正学,光大泽长延;祥和家道盛,忠良秉自天;克昌承宗绪,显荣万代传。(先民帖)& && && && && && &
(1)一支字辈:伯朝惟良功,德仁绍正心,成意元祥开,盛大子显由。与泸州相似。
(2)二支字辈:伯朝惟良功,德显由仁绍,正心成意元,祥开盛大子。与泸州相似。
(3) 三支字辈“伯朝惟良功,德仁绍正心,成意元祥开,盛大子显由。”(元召帖)(4)另一支,由湖北孝感迁四川南充。
康熙41年由湘入川,属“三阳”隆回派。60字辈略同渠县:“道原昌则添,永子君思用,祖宗士魁升,万世存忠孝,国望贤良佐,家尚友恭嗣,正心承一元,祥启盛大祉,鼎顺儒谦益,渐晋恒泰履,咸观萃兴豫,乾坤同临济。”白合镇甯家冲字辈相同,后有分支迁自贡市三多寨。
(1)明末清初,由陕西三原迁邛崃,传十几代。字辈:“永守登文元,天启怀鸿承。”
(2)清初农民起义,张献忠建川渝大西政权,镇压异姓异己,造成许多假张姓,其中就有甯氏。(守平帖)
(1)先祖甯大凤,由湖南湘乡县徙四川射洪县。
(2)先祖从湖北入川,初居射洪,至爷爷移居绵阳,字辈…德显由仁孝…(静儿帖)
(3)清代“调湖广填四川”,徙射洪县太和镇,字辈同上。(和平帖)
涌泉寺青龙甯家沟,清初从湖南隆回入川简阳,已知辈序:仰六—孝邦—顺洪—佐—家—尚。老谱60字辈同渠县,后续四句出自《易经》20卦:“鼎升儒谦益,渐晋恒泰履,咸观萃丰豫,乾坤同临济。”
先祖来自湖北麻城县孝感乡,20字派:“朝以国侯世,学可永洪文,忠诚贤德达,良事耀天庭。”与眉山东坡区多悦镇中兴村、叶林村及秦家镇甯庙同宗,共数千人。(玉琼、安智帖)
先祖伯伦由湖北孝感麻城入川,居蓬安两路乡,字辈:“正心成义(玉)元”, 。龙蚕世系:良杰-克晓-伯伦-朝彩-福先-良鼐-功成-德琏-显华-由朝-仁富-绍文-正邦-心林-成文-意民—& &
洪雅县甯氏,祖籍湖广麻阳县孝感乡,调湖广填四川时,迁居雅州府木坪街水塘上,现为洪雅地区。后有国龙、启龙、怀德、甯洪再迁贵州福泉。(甯瑜帖)
先祖从渠县迁宣汉,字辈:“道远苍则天、斯贤孟廷绍、伯朝元良功、德显由仁孝、国仰忠顺佐、正心成益源、乾开盛大子、家尚有公祠。”与双流华阳同宗。
明末清初入川,先祖甯崇贵为官,墓葬江油,剑阁辈序:“怀、仁、守、义、永”,青川有分支。剑阁县姚家乡银溪村甯氏,与青川县金山乡大桑村应为同支。
会东/崇州族谱
四川会东县甯氏上千人,来自云南宣威。其中一支,字辈:“高登智元卫,周朝武维学,尚伯功德显,友益则汝师。存孝兴子道,昆仲同怀之。”(显万帖)
安岳县合义甯氏,系道可公后裔,道可—克哗—功任—公熙等是同支,与相邻的重庆大足铁山镇同宗。眉山一支,祖籍山西。
清初“湖广填四川”,从湖北孝感麻城入川,定居旺苍县。字辈为“天德中兴远,英明毓秀长”。
犍为清溪《犍阳甯氏宗谱》,始祖甯学铨,迁自湖北麻城,今查两地世派字辈同脉。
(1)湖南“三阳”隆回派,清康熙41年徙居资中玉皇观,辈分同内江。
(2)资中双龙镇字辈:“家尚有心仁”,爷“左”,爸“家”,我“尚”。尚阔帖
来自湖南隆回,光绪廿五年(1899)甯宗愚撰四支联谱,另详“族谱点注篇”。
广元甯氏,只知字辈 “山长必友自”。(甯友帖)
江油始祖,清初由陕入川,字辈:起文显自如,万国登久远,中发永时代…(远科帖)
另一支,爷爷为避壮丁来江油,父亲顺字辈,我佐字辈,现在成都华阳。(佐洪帖 )
德阳甯氏从成都凤凰山迁来,爷爷“顺”字,父亲“和”字,我“正”字。(兴富帖)
德阳甯氏另一支字辈:“仕臣忠孝,家国兴仁,万代昌荣”。(家勇帖)
巴中甯大多从湖北孝感麻石入川,有一支辈:“宗德中心远,英明师范长”帅军帖
巴中另一支字辈:“…远英明徐…”(明海帖)
明末清初由陕西三原县迁入邛崃,三原字辈:“永守登文元,天启怀鸿承。&鸿原为&洪&,承原为&山&(守平帖)
湖南隆回入川甯氏,分布成都新繁镇、彭州县、简阳县、重庆市等地。
班辈“国望效顺佐,家尙友恭驰。”(志刚帖)
祖籍湖北麻城高街阴,湖广填川迁达州,字辈:“仁孝国望忠顺佐”。(甯玲帖)
冕宁县甯氏,百多年前从乐山迁来,排行:“安照崇兴,万里城…”。(小平帖)
在线时间 小时
本帖最后由 岭南宁氏 于
09:09 编辑
也不少。。。
有没有大官?
目前官最牛国务院研究室主任宁吉喆,中纪委宁高宁,你是罗定宗亲吗。我是四会的。
在线时间 小时
古代岭南三大家族&&
23:28:49|&&分类: 珠江文化论 |举报|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客户端
& &&&◎罗康宁& && && &
古代岭南三大家族 - 罗康宁 - 罗康宁的博客
公元六至七世纪,即陈、隋、唐三朝,在珠江流域中部,崛起冯、陈、宁三大家族。这三大家族有着共同的特点:都是来自中原的汉族移民,后来都融合到当地土著民族而成为其首领。因此,透过三大家族的兴衰史,我们可以窥见汉越民族融合的历程,可以窥见珠江文化走向“盛世”的历程。
一、南迁发迹
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南北分治……从四世纪初至六世纪末,中国经历了长达三百年的乱世。无休无止的“中原逐鹿”,迫使黄河两岸乃至大江南北的汉人纷纷离开家园,迁徙他乡。“永嘉世,天下荒。馀广州,平且康。”这一晋墓砖铭文表明,当时的珠江中下游保持着比较安定的社会环境,因而成为汉族移民避难的理想之所。为了安置南下的汉族移民,从东晋起,各朝都在珠江中下游增设新县,例如东晋永和七年(351年)在晋康郡增设侨县,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年)割南海、新会、新宁三郡界设置宋安、新熙、永昌、始成、招集五县,元嘉十三年(436年)于四会县的官细乡、古蒙乡、银屯乡分别设立的新招、化蒙、怀集三县。这些增设的县,都成为汉族移民比较集中的地方。也有不少汉族移民定居于俚、僚等土著民族比较集中的地区,与这些土著民族逐渐融合,有的甚至成为其首领。南朝普遍推行“以俚治俚”、“以僚治僚”的政策,大量敕封土著民族首领为官,他们当中一些人也就成为集地方官与土著首领于一身的名门豪族。其中最突出的,是钦州宁氏家族、泷州陈氏家族和南路冯氏家族。
钦州宁氏原居住于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东北)。南朝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年),其地被北魏吞占,于是举族南迁,落脚于“南平僚”聚居地区,成为南平渠帅。梁武帝时(502—557年),族人宁逵出任定州(今广西桂平)刺史,总督九州诸军。陈朝,改任安州(今广西钦州市)刺史。宁逵死后,其子宁猛力为宁越郡(后改名钦州)太守,对居住在这一带的乌武僚“修其教不易其俗”,将他们团结在一起,因而得到他们的拥戴,成为乌武酋帅。
泷州陈氏原居住于颍川郡鄢陵(今河南鄢陵县)。南朝梁时,族人陈法念举家迁至泷州(今广东罗定),“以孝义教化溪峒,所至镇俗戢奸,盗贼屏息”[1],受到当地僚人的拥戴,成为首领,并历任泷州、新州(今广东新兴)、石州(今广西梧州)剌史。民间传说他被梁武帝招为驸马,但未见于史籍记载。其子陈佛智历任罗州(今广东化州)剌史、南靖(今广东怀集)太守、西衡州(今湖南衡阳)剌史,这个家族也就成为岭表望族。当时还有一批颍川郡陈氏族人迁至西江中游,也成为土著民族首领与地方官,包括苍梧(今广西梧州)太守陈坦,康州(今广东德庆)刺史陈頵,西江督护陈伯绍,高要渠帅陈文彻、陈文戒兄弟等,他们形成了雄踞一方的势力。梁朝太清年间,时任西江督护、高要太守的陈霸先起兵平定侯景之乱,所依靠主要就是这股势力。陈霸先也不断扶持这股势力,使之越来越强大,西江中游及南江流域许多土著居民纷纷改性陈,这一带成为陈氏的天下。
南路冯氏原是北燕皇族。北魏太延二年(436年)灭北燕,昭成帝冯弘逃往高丽,遣三子冯业率其部三百人浮海投奔南朝,途中遇风浪,船一直漂流至新会。南朝宋文帝便封他为怀化侯,授新会刺史。梁朝,冯业之孙冯融任罗州(今广东化州)刺史,“以礼义威信镇于俗,汲引文华,士相与为诗歌,蛮中化之,蕉荔之墟,弦诵日闻。每行部所至,蛮酋焚香具乐,望双旌而拜,迎者相望,辄诫其下曰:‘冯都老至矣,毋为不善以婴罪戮。’都老,犹言官长也。自是溪洞之间,乐樵苏而不罗锋镝者数十年。”[2]冯融之子冯宝,自幼好学,二十岁考取功名,授高凉(今高州)太守。然而,冯氏家族真正崛起,始于南梁大同元年(535年)的“冯冼联姻”。
二、冯冼联姻
高凉郡冼氏家族,“世为南越首领,跨踞山峒,部落十余万家”[3]。早在赵佗实行“和揖百越”之时,其首领冼氏就带着两百担军用物品往番禺晋见,表示拥戴之意。赵佗便委任冼氏治理高凉,此后这个地区一直保持安定。
汉朝开通海上丝绸之路之后,高凉郡成为交趾刺史部治所广信通往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徐闻的必经之地。居住在这一带的百越便利用地理优势,积极开展对外贸易活动。“岭外酋帅,因生口、翡翠、明珠、犀象之饶,雄于乡曲者,朝廷多因而署之,以收其利,历宋、齐、梁、陈,皆因而不改。”[4]这里的“生口”指出卖为奴的人,包括从海外进入的“昆仑奴”。在高州良德,曾经出土一个铸有昆仑奴头像的铜杖首,经专家鉴定是唐朝文物。“昆仑奴”来自南太平洋诸国、阿拉伯及非洲,他们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多数给当时的达官贵人做奴婢,也有少数从事商贸,终生留在中国。唐朝诗人张籍描述:“金环欲落曾穿耳,螺髻长卷不裹头。自爱肌肤黑如漆,行时半脱木棉裘。”良德出土唐朝昆仑奴的文物,说明当时曾有昆仑奴从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徐闻进入此地,其开放程度可想而知。经济活动促进了文化交流,来自中原的汉文化逐步传入,融合当地俚文化以及来自海上丝绸之路的境外文化的因素,形成南路文化。
南梁普通三年(522年),冼氏家族诞生了一位出色的女子,其名一说“阿莫”,一说“英”。她从小“善读阃外春秋”[5],长大后,“每劝亲族为善,由是信义结于本乡”;同时喜欢习武,“能行军用师”[6]。当时冯宝所治的高凉,正好是冼氏家族居住之地。冯融为了融合汉俚,成就大业,便派人登门为冯宝求亲,冼家欣然同意。
冼夫人嫁给冯宝之后,“每共宝参决辞讼”[7],与丈夫共同治理高凉郡。同时,以俚帅的身份“诫约本宗,使从民礼”[8] ; “首领有犯法者,虽是亲族,无所舍纵。自此政令有序,人莫敢违”[9]。她的长兄冼挺任南梁州(今广东阳春市西南)刺史,恃自己家族势力强大,多次侵扰周边郡县。她一再规谏劝导,要他改恶从善,使他的行动有很大改变,人民的怨恨情绪得到平息。她还设立教馆,聘请教师,促使族人及其他土著民族接受汉文化,教育和约束族人遵从汉人的礼仪。
梁武帝太清二年(548年)八月,侯景之乱爆发。西江督护、高要太守陈霸先在陈氏族人的支持下起兵平叛。高州(当时州治在今广东阳江)刺史李迁仕暗通侯景,派手下杜平虏带兵到赣石(今江西雩都县)的鱼梁修筑城堡,截住陈霸先的人马,两军一时相持不下。李迁仕深知冯冼家族的威望与实力,于是派人到高凉衙署请冯宝前来商议军机要事,企图将冯宝扣押起来作为人质,逼使他和自己一起造反。冼夫人支持陈霸先平叛,因此阻止冯宝前去,接着又以替冯宝谢罪为由,亲自带领千余人挑着礼物,内藏兵器,直奔高州。李迁仕见来人都是挑夫,便命人拔栅开城,让冼夫人进来。冼夫人出其不意发动袭击,李迁仕败走宁都,后为陈霸先所擒杀。冼夫人乘胜领兵前往赣石与陈霸先会师,陈霸先见俚人中竞有一位这样有胆有识的奇女子,十分惊讶,深为敬佩。
陈霸先讨平侯景之乱后,经过一段时期的曲折斗争,废掉梁敬帝,自立为帝,国号陈,建元永定。广州刺史萧勃起兵反叛,岭南各州郡纷纷发生骚乱。永定二年(558年),冯宝病逝,冼夫人以俚帅身分,号令附近各州县的俚人讨伐萧勃。不久萧勃战败,冼夫人派年仅9岁的儿子冯仆率领各溪垌酋长到丹阳朝见陈霸先,表示归附陈朝。陈霸先即任命冯仆做阳春郡太守。冯仆年幼,冼夫人便辅助他治理阳春郡,把阳春郡治理得富裕昌盛。
太建元年(569年),陈宣帝即位,他对广州刺史欧阳纥心存顾忌,决定将欧阳纥调到京城任职,以便控制。欧阳纥不服,准备反叛。他深知冼夫人在岭南的影响和威望,便效仿当年李迁仕召见冯宝,于太建二年(570年)派一得力心腹到了阳春,以广州刺史、都督十几州军事之名义,将冼夫人之子冯仆召去,将他作为人质,胁迫冼夫人参与造反。冼夫人得到禀报,义正辞严地说:“我为忠贞,经今两代,不能惜汝,辄负国家。”[10]于是,马上发兵保卫高凉边境。陈宣帝得知欧阳纥起兵,立即派章昭达率军前去讨伐。在冼夫人的配合和帮助下,章昭达迅速进兵始兴。欧阳纥万分惊慌,仓皇迎战,结果被打得大败,欧阳纥本人也被活捉,送到京城处死。冼夫人从狱中救出冯仆。陈朝还派使节册封冼夫人为中郎将、石龙太夫人,赠送绣幰油络驷马安车一乘,鼓吹一部,并且赐予指挥军队的旗帜、符节,其出行时的仪仗和刺史出巡一模一样。冯仆也被封为信都侯加平越中郎将,转任石龙郡(郡治在今广东化州城)太守。
三、兵戎相见
6世纪下半叶,中国历史出现“久分必合”的大趋势。杨坚顺应这个大趋势,于581年从北周静帝手中夺过政权,建立隋朝。开皇九年(589年),隋朝大军攻入建康,陈后主降隋,陈朝宣告灭亡。“岭南未有所附,数郡共奉夫人,号为圣母,保境安民。”[11]
隋文帝杨坚随即派遣总管韦洸安抚岭南。韦洸到岭南见形势复杂严峻,不敢轻易进兵。这时候,晋王杨广让陈后主写信给冼夫人,告诉她陈朝已经灭亡,请她归附隋朝,并将当初夫人献给陈霸先的扶南国犀角宝杖以及兵符作为证物。冼夫人见犀角宝杖,失声痛哭,然后毅然决定归隋,派孙子冯魂带领军队迎接韦洸进入广州。至此,中国结束了370多年的分裂局面,重新归于统一。为表彰冼夫人对国家统一的贡献,隋文帝册封冼夫人为宋康郡(今阳西和电白东部)夫人,冯魂也因功被表彰为仪同三司。
然而,时任西衡州刺史的陈佛智不愿归隋。开皇十年(590年),朝廷在岭南推行一系列新措施,触动了当地豪酋的政治权力和经济利益,广州俚帅王仲宣起兵叛隋,陈佛智响应。王仲宣率部包围广州兼扼守衡岭,阻截救援隋军。广州总管韦光出战,被流矢射毙。副将慕容三藏固守广州月余,已到矢尽粮绝地步。冼夫人立即派孙子冯暄带兵援救广州,讨伐王仲宣。冯暄刚出罗定,便碰上陈佛智军队拦住去路。冯暄囿于冯陈两家交情,自己与陈佛智又是好友,迟迟不肯出战。冼夫人闻报大怒,立即阵前易帅,将冯暄囚于州狱,令年方十八岁的孙子冯盎挂帅出征。
冯盎初露锋芒,迅速出击,两军对垒,大显神威,陈佛智兵败被杀,其子陈龙树逃往安州投靠宁猛力。
冯盎乘胜进军广州,与隋使裴矩、隋将鹿愿会合,前后夹攻王仲宣。王仲宣大败。苍梧、梁化、籐州等地的土著首领皆来参谒,冼夫人令归统率其部落,岭南重新归于平定。裴矩巡抚岭南诸州,冼夫人虽已年近七旬,仍亲自披上战甲,骑着高头大马,打着锦伞,率领骑兵,卫护裴矩。隋文帝对冼夫人十分赞赏,即册封为谯国夫人,并以宋康邑回授冯仆的妻子冼氏;设置谯国夫人幕府,配备长史以下的官吏,给予印章,授权她调拨各部落和六州兵马,若有紧急军情可自行决定应对。并拜冯盎为高州刺史,赦免冯暄出狱,拜为罗州刺史:追赠冯宝为广州总管、谯国公。
当冯陈两家血战沙场之时,宁猛力在安州(今钦州)凭险自固。他摆出“蛮夷酋长”的架势,自称与陈后主同日而生,貌有贵相,理当代为天子,不肯归隋。陈龙树逃到安州,希望与宁氏家族联合抗隋。然而宁猛力口里说说还可以,心里知道隋朝不好惹,故此实际上并无行动。隋文帝杨坚看到这种情况,便下诏桂州总管令狐熙亲往安抚。令狐熙得悉宁猛力的母亲有病,特意差人送药医治,以示关怀。宁猛力心悦诚服,纳土归附。宁猛力病逝后,其子宁长真率兵协助隋朝征讨林邑及辽东,一同前往的还有冯盎。战事结束后,隋炀帝授宁长真安抚大使,授冯盎武卫大将军。
四、辉煌过后
隋末,群雄割据,冯盎回岭南聚集各部落酋长,守土防乱。番禺高法澄、新兴洗宝彻等趁乱割据,冯盎率兵讨伐。对阵时,冯盎解胄大声说:“若等识我耶?”对方见是冯盎,大惊失色,放下武器,袒胸露背,下跪投降,各地闻风归附。这时,冯盎已拥有二十州,领地数千里。手下有个谋士认为他的势力已经超过当年的赵陀,怂恿他自称南粤王,冯盎严词拒绝:“吾居越五世矣,牧伯唯我一姓,子女玉帛吾有也,人生富贵,如我希矣。常恐忝先业,尚自王哉?”[12]
武德四年(621年),唐将李靖率兵南下,冯盎派遣儿子智戴前往桂林迎接,表示归唐。与此同时,宁长真与陈龙树也一起归唐。在唐代,岭南三大家族分别创造了自己最辉煌的历史,而辉煌过后都是黯淡。
冯盎管辖高、罗、春、白、崖、占、林、振等八州(包括今广东西部、海南及广西部分地区),授上柱国高罗总管,后又封为吴国公,继又改封越国公、耿国公,声势显赫,不免引起猜忌。唐太宗曾听信谗言,令右武卫将军蔺谟率江、淮之兵讨伐,魏征谏曰:“天下初定,创夷未复,大兵之余,疫疠方作,且王者兵不宜为蛮夷动,胜之不武,不胜为辱。且盎不及未定时略州县,摇远夷,今四海已平,尚何事反未状,当怀之以德,盎惧必自来。”[13]太宗收回成命,遣散骑常侍韦叔谐安抚。冯盎为了取信朝廷,每年遣儿子智戴入朝作为人质。贞观二十年(646年),冯盎去世,其子智戣继任高州刺史,智戴继任恩州刺史,智玳继任潘州刺史,冯家风光依旧。然而好景不长,到了长寿三年(694年),智玳之子、潘州刺史冯君衡因“矫诬”之罪遭到斩首抄家,儿女被岭南讨击使李千里虏入宫中。其中儿子冯元一被宦官高延福收养,当了太监,改姓名为高力士,后因帮助唐玄宗剪除韦氏和太平公主而权倾一时,知名度甚至超过冯盎。不过他既然已经改性高,在世人的眼里便跟冯家再无关系了。值得一提的倒是高力士的姐姐冯媛,她自幼善诗文,枕畔有诗集,出门书为友,元一称她为“诗姐”,母亲麦氏称她为“诗奴”。冯媛入宫后,唐中宗李显见她面目清秀,知书达礼,举止大方,便想封她为才人。冯媛深感人生如梦,谢绝了封赠,乞求终身为尼,结果如愿以偿。此后,她长居感业寺,青灯为伴,诗书为友,濡毫戏墨,著有《良德闺媛诗集》一卷,是岭南第一位女诗人。可惜她的作品大部分散佚,只在《唐诗纪事》中存其事迹。
宁长真被封为钦州都督,其子宁道务先后任龙州、爱州和郁林州牧。永昌元年(689年),该家族的宁悌原中进士。他不仅是乌武僚的第一位进士,也是岭南土著民族的第一位进士,因而名震朝野。武则天时授职校书郎,中宗神龙元年(705年)迁谏议大夫。睿宗景云元年(710年),西城、隆昌二公主入道,睿宗欲为之造观。宁悌原以先朝为鉴,上书力谏。睿宗暂时将此事搁浅,延至翌年三月,又以“公私无损”为由,复于“别处创造”,由宰相窦怀贞亲自督工,时人嘲之曰:“昔为皇后阿爹,今为公主邑司。”[14]景云二年(711年),睿宗命太子李隆基监国,代行部分皇帝职权,同时任命宁悌原为太子冼马。在此期间,他上书李隆基论斜封官之弊,颇得李隆基欣赏。玄宗开元八年,宁悌原兼修大唐国史。一日,玄宗取所修国史来看,见直书太宗隐、巢事,便说:“白马求卿,黄金赎罪,卿以为何如?”悌原叩首道:“周公诛管蔡,季友鸩叔牙,虽太宗不得已之诛,亦隐、巢有以自取尔。”[15]结果,悌原罢官回家,开元十六年(728年)逝世于原籍钦江县。肃宗即位后,嘉其为官正直,乃诏发岭南五府兵给办丧事,葬在大墓山,隆重一时;并立祠于上蒙村,嗣后钦州、灵山皆建起宁谏议庙,供人们凭吊。他幼年时喜在狼济山读书,狼济山以其而名于世。他还钟爱习马,习马之处后称为驾马岭。
陈龙树归唐后,先被敕封为钦州刺史,不久调到新设置南扶州(今信宜)任刺史。武德七年(624年),南扶州僚人作乱,他控制不住,只得回老家泷州借寓。朝廷将他远调安州(今四川安县)任刺史,另派南尹州(今贵港)都护李光度、高州总管冯盎率兵征剿。冯盎率兵二万进剿,僚民摄于其威名,不敢迎战,据险坚守,冯盎上阵,连发七箭,击毙七人,僚民大惊而溃。陈龙树后任南州(今重庆纂江)、施州(今湖北恩施)刺史,卒于永徽年间,封鄱阳开国男。其子陈普光任永宁(今广东罗定西南)县令、泷州刺史,另一儿子陈集原官至冠军大将军行左豹韬卫将军,授“上柱国颍川郡开国公”爵位,陈氏家族声望与势力达到顶峰。圣历二年(699年),陈普光对泷州龙龛岩道场进行重修,由陈集原作《龙龛道场铭并序》镌刻于岩洞北壁。铭中除了描述当地佛教盛况、弘扬佛教思想之外,还反思了陈氏家族与朝廷多次兵戎相见的经历,盛赞武则天“御绀殿以抚十方,动金轮以光八表,弘护大乘,绍隆正教。覆载之恩,均黔黎于赤子;云雨之施,等润泽于苍昊”[16]。透过这些颂词,可以感受到当时南江流域的升平景象与盛世面貌。可惜这种局面没有维持多久,开元十六年(728年),风云突变,时任泷州刺史的陈行范反唐,攻占周边四十余城。朝廷派骠骑大将军杨思朂率十万大军围剿,杀陈行范及僚汉百姓六万多人。泷州陈氏家族的显赫,也成为过眼云烟。
在线时间 小时
古老的姓氏,不朽的传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二龙湖浩哥今生兄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