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蒙上古卷轴5有意思的mod的〃时〃什么意思

导读:2016年普陀区第一学期初三质量检测(),语文试卷,2、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2016年普陀区第一学期初三质量检测()语文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考生注意:1、本卷共28题。2、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一、文言文阅读(共39分)(一)默写(15分)1、枯藤老树昏鸦,。(
2016年普陀区第一学期初三质量检测()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考生注意:
1、本卷共28题。
2、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文言文阅读(共39分)
(一)默写(15分)
1、枯藤老树昏鸦,
(《天净沙〃秋》)
,匹马戍梁州。
(《诉衷情》)
3、月上柳梢头,
(《生查子〃元夕》)
4、政通人和,
(《岳阳楼记》)
,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亭记》)
(二)阅读下面的小令,完成6-7题(4分)
四块玉〃别情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6、“绝”在文中的意思是
7、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自送别,心难舍”体现送别时心中难舍。
B、“一点相思”特别强调相思之情并不多。
C、“杨花雪”语出苏轼《少年游》,暗含别离之味。
D、这首小令以游子口吻描写离别相思之情。
(三)阅读下文,完成8-10题 (8分)
黄生借书说(节选)
r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
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8、《黄生借书说》的作者是
朝的____________。(2分)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 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10、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表述了“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的观点。
B、作者感叹“可惜”是因为在那段少时岁月,借书读反而促使自己认真读书。
C、“若不相类”体现了“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的确是不一样的。
D、“固”解释为“本来”,表明“幸”与“不幸”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四)阅读下文,完成11-14题 (12分)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①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
致泣,具以东渡意③告之。因问明帝:?汝意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
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
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
【注】①洛下:洛阳方面。这时洛阳被匈奴占领。②东渡意:晋王朝东迁的原委。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更重问之(
(2)异昨日之言(
12、对文中划线句意思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A、你认为长安像太阳一样远吗?
B、你认为长安与太阳比,哪一个更远?
C、你认为长安与太阳比远,怎么样?
D、你认为长安远看太阳,像什么?
13、 明帝认为“日远”的原因是
;认为“日近”的理由是
14、从晋元帝的处境考虑,他从晋明帝的第二次回答中能感受到什么?(3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4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19题 (20分)
①首先说记忆。人的记忆分两种。一种是不自觉的,一种是自觉的。前者是自然的,松
散的,不经意的;后者则是理性的,刻意的,是为了不被忘却。我们每个人的心灵中也都有
这种自觉的记忆。
②城市和人一样,也有记忆。一代代人创造了它之后纷纷离去,却把记忆留在了城市中。
承载这些记忆的既有物质的遗产,也有口头非物质的遗产。城市中最大的物质性遗产是一座
座建筑物,还有成片的历史街区、遗址、老街、老字号、名人故居等等。它们纵向地记忆着
城市的史脉与传衍,横向地展示着它宽广而深厚的阅历。并在这纵横之间交织出每个城市独
有的个性与身份。我们总说要打造城市的?名片?,其实最响亮和夺目的?名片?就是城市
历史人文的特征。
③当然,伴随着记忆的另一半是忘却。在传统的城市发展中,记忆与忘却都是随其自然,
拆旧建新,随心所欲。因为那时人们只把城市看做是功能的、使用的、物质的,没有看到它
的个性的价值与文化意义。
④但是,自从人类进入现代化社会,便对自己的城市产生一种理性记忆的要求,开始觉
悟到要保护这些历史人文的记忆载体。保护它,决不仅仅因为是一种旅游资源或是什么?风,
貌景观?,更是要见证自己城市生命由来与独自的历程,留住它的丰富性,使地域气质与人
文情感可触与可感。
⑤应该说,城市本身没有自觉的记忆。这种理性的记忆,实际上是人赋予它的。为此,
自觉的记忆是现代人类的文明要求与文明行为,而破坏记忆则仍是滞留在一种原始的非理性
的惯性中。
⑥当然,城市记忆是有选择的。
⑦对待一个城市的生命记忆,对待一代代先人的经历与创造,必须慎重,严格,精心。
对待保留下来的记忆必须尊重它的完整性与真实性。任何随心所欲的涂改都会破坏记忆。就
像北京南池子改造中将四合院改为四合楼――记忆已经无复存在。本质上仍是?建设性破
⑧我们强调保留城市的记忆是保护好城市的历史真实。能够体现真实的只有是实物。那
么我们就必须尊重城市历史,无权对它们任意宰割,把阅历丰厚的城市最终变成亮闪闪又?腹
内空空?的暴发户,变为失忆症患者。如果我们真的这样做了,我们的后代便会在未来的变........
得千篇一律的城市里,一边茫茫然无所凭借,一边骂我们这一代无知与野蛮。
15、第⑦段中运用了
的论证方法,其表达效果是
16、第⑧段加点词“暴发户”、“失忆症患者”在文中的意思分别是__________
........
17、本文的中心论点是(3分)
18、联系第①段,作者将“城市记忆”归入“自觉记忆”的依据是
19、下列文字放在第____段和第____段之间是最合适的,为什么?(5分)
这里说的城市记忆不是个人化的,不是为了满足个人某种怀旧情绪的,而是群体的记忆。
那就要从城市史和人类学角度来审视城市,从城市的历史命运与人文传衍的层面上进行筛
选,把经过筛选留下的记忆坚决守住。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20-24题 (20分)
母亲的文化
①母亲血压居高不下,我劝她来哈尔滨住上一段,换换水土,她来了。白天,我看书的
时候,母亲也会看书。受父亲影响,她不止一次读过《红楼梦》,熟知哪个丫鬟是哪一府的,
哪个小厮的主子又是谁。母亲说《红楼梦》好看的还是前两卷,写的都是吃呀喝呀玩呀的事
情,耐看。而且,宝玉和黛玉那时天真着,哥哥妹妹斗嘴斗气是讨人喜欢的。母亲对高鹗的
续文尤其不能容忍,说他不懂趣味,硬写,把人都搞得那么惨,读来冷飕飕的。她对《红楼
梦》的理解令我吃惊,起码,她强调了小说趣味性的重要。
②?刘老根大舞台?在哈尔滨每晚都有演出,场面很火爆。我约母亲一同去看,她说她
受不了这个。不过她没有拗过我,有一天,我还是把她拉到剧场。演出一开始,演员就朝观
众要掌声,有的还蹦下台,在观众席中怂恿观众鼓掌。高分贝的音乐震耳欲聋,母亲堵起了
耳朵,一副痛苦状。演出只到半程,当又一位演员出场后耸着肩膀xīpíxiào liǎn地要
掌声时,母亲终于忍不住了,她几乎是用命令的口气大声对我说:?咱走吧!?出了剧场,她
长吁了一口气,对我说:?怎么样?我说就是个‘耍’嘛。再坐下去,我都要犯心脏病了!?
③有一天,我和母亲黄昏散步时路过文化宫,看见《图雅的婚事》在上映,立刻买了两
张票。我知道这部电影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拿了奖。按照票上的时间,它应该开演5分钟
了,我正为不能看到开头而懊恼呢,谁知到了小放映厅门口却吃了闭门羹。原来,这场电影
只卖出这两张票,放映厅还没开呢。放映员打开门,为我和母亲放了专场电影。故事很简单,
但背后透视出的是草原缺水的严峻现实。影片拍得朴素、自然、苍凉而又温暖,我和母亲被
吸引住了,完整地把它看完了。出了影厅,只见大剧场里刘老根大舞台的演出正在高潮,演员在台上热闹地和观众做着互动,掌声如潮。
④我和母亲有些怅然地在夜色中归家。快到家的时候,母亲忽然叹息了一声对我说:?我
明白了,你写的那些书,就跟咱俩看的电影似的,没多少人看啊。那些花里胡哨的书,就跟
那个刘老根大舞台一样,看的人多啊。?
⑤母亲的话,让我感动,又让我难过。我没有想到,这场两个人的电影,会给她那么大
的触动。那一瞬间,我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因为有母亲在,我生命中的电影,就永远不会是
一个人的啊。
20、根据拼音写出汉字。(2分)
xī pí xiào liǎn (
21、文章叙述了母亲的三个生活片段,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2分)
(1)母亲读《红楼梦》,强调小说趣味性的重要;
22、联系上下文,第⑤段母亲的话“让我感动”是因为
“让我难过”是因为
23、文中划线句能否删去,为什么?(6分)
24、下列看法与“母亲的文化”相符的一项是(
A、写吃喝玩乐、斗嘴斗气的都是好小说。
B、那些哗众取宠的作品,让人难以接受。
C、只要关注严峻现实,就一定是好作品。
D、好作品只能是朴实的,是曲高和寡的。
包含总结汇报、专业文献、考试资料、应用文书、IT计算机、人文社科、文档下载以及2016年普陀区初三语文一模试卷(含答案)等内容。本文共2页
相关内容搜索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八语单元测试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八语单元测试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黄生借书说_黄生借书说的意思_黄生借书说是什么意思_黄生借书说什么意思_黄生借书说的解释_百科全书_911查询
黄生借书说
输入词条名称进行查询,例如 黄生借书说
黄生借书说 黄生借书说的意思 黄生借书说是什么意思 黄生借书说什么意思 黄生借书说的解释
黄生借书说作者简介袁枚(年),清代诗人、乾隆年间进士,文学家,诗论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汉族,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袁枚中年即辞官定居江宁,在小仓山下住随园,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所作散文感情真切,论诗主张抒写性情。著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子不语》,《袁枚全集》等。原文内容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为一说,使与书俱。课文翻译读书人黄允修来借书。我把书交给他并对他说:“书不是借来的就不会好好去读。你没听过那些藏书的人吗?《七略》《四库》是皇帝的藏书,但是读书的皇帝有几个呢?汗牛充栋是富贵人家的书,然而富贵人读书的有几个?除此之外那些祖辈、父辈积藏(书籍),子辈、孙辈丢弃(书籍)的事例就不必谈论了。 不只书是这样,天下事物都这样。不是那人的东西,勉强借来,他必定担忧其主人来要回自己的东西,就担心害怕不停地抚摸玩弄那个东西,说:‘今天存放在我手中,明天就要离开我了,我不能再见到这个东西了。’如果已经被我所拥有,一定把它捆好搁在高处收藏,说‘姑且等待以后再看吧’,如此而已。 “我小时候爱好读书,但是家里穷,很难买到书读。有个姓张的人家,藏书很多。我到他家去借,(他)不借给我,回来以后在我梦中还出现向他借书的情形。求书的心情迫切到这种程度,所以只要看过的书,就会牢牢记住。做了官以后,用俸禄去买书,家里到处都堆满了书。蠹虫丝迹,时常覆盖书本。这样以后我感慨借书的人是多么专心,而我少年的光阴是多么值得珍惜啊。”如今姓黄的年轻人像我从前一样贫穷,他借书苦读也跟我当时相同;只不过我把书公开,慷慨借给别人与姓张的人吝惜自己的书,似乎并不相同。既然这样,那么是我本来不幸而碰上姓张的人呢,还是黄生本来幸运而遇到我呢?(黄生)懂得(借到书的)幸运和(借不到书的)不幸,那么他读书一定很专心,而他还书也一定会很快。 写了这一篇借书说,让(它)同(出借的)书一起(交给黄生)。字词注释(1)选自《小仓山房文集》。(2)生:古时对读书人的通称。(3)授:交给,交付。 (4)子:对人的尊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您”。(5)七略四库,天子之书:七略四库是天子的书。西汉末学者刘向整理校订内府藏书。刘向的儿子刘歆(xīn)继续做这个工作,写成《七略》。唐朝,京师长安和东都洛阳的藏书,有经、史、子、集四库。这里七略四库都指内府藏书。(6)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那汗牛塞屋的是富贵人家的藏书。这里说富贵人家藏书很多,搬运起来就累得牛马流汗,放置在家里就塞满屋子。汗,动词,使……流汗。(7)祖父:祖父和父亲。(8)弃者:丢弃的情况。(9)无论:不须说,不用说,不必说。(10)然:这样。(11)夫(fú)人:那人。指向别人借书的人。(12)强(qiǎng):勉强。(13)惴惴(zhuì)焉:忧惧的样子(14)摩玩:观摩玩赏/摩挲(15)业:业已、已经。(16)高束:捆扎起来放在高处。束,捆,扎。(17)庋(guǐ):搁起来。(18)姑:姑且,且。(19)俟(sì):等待。(20)异日:日后,将来。(21)云:这样,如此。(22)难致:难以得到。(23)与:给。(24)形诸梦:形之于梦。在梦中现出那种情形。形,动词,现出。诸,等于“之于”。(25)切:迫切。(26)如是:像这样。(27)故有所览辄省(xǐng)记:(因为迫切地要读书,又得不到书。)所以看过的就记在心里。省,记。辄,就。(28)通籍:出仕,做官。做了官,名字就不属于“民籍”,取得了官的身份,所以说“通籍”。这是封建士大夫的常用语。籍,民籍。通,动词,表示从民籍到仕宦的提升。(29)俸:俸禄,官吏的薪水。(30)落落:堆积的样子。(31)素蟫(yín):指书里的蠢虫。(32)灰丝:指虫丝。(33)卷(juàn)轴:书册。古代还没有线装书的时期,书的形式是横幅长卷,有轴以便卷起来。后世沿用“卷轴”称书册。(34)少时:年轻时。(35)岁月:指时间。(36)类:似、像。 (37)可惜:值得珍惜(38)公:动词,同别人共用。(39)吝:吝啬。(40)归:还。(41)为一说,使与书俱:作一篇说,让(它)同(出借)的书一起(交给黄生)俱,一起。(40)假:借。(42)虑:担忧。(43) 通籍:做官。(45)俸:俸禄。(46)去:离开,此指“用去”(47)具:一起交给黄生(48)公书:把书公开,慷慨出借词句补释书非借不能读:书不是借来的就不会好好地读。汗牛塞屋:搬运起来使牛累得流汗,放在家里塞满了屋子。这里形容藏书很多。 汗:使…流汗祖父:祖父和父亲(祖辈和父辈)。非夫fú人之物而强假焉:不是那人自己的物品而勉强从别人那里借到。 夫人,那人。指向别人借书的人。夫,音fú。强假,勉强借来。 惴惴焉摩玩之不已:忐忑不安地将它玩弄不止。惴惴,音zhuìzhuì,惴惴不安、提心吊胆,忧惧的样子。 摩玩,摩挲 ( suō ) 玩弄,抚弄。必高束焉,庋藏焉:一定捆起来挂在高处,收藏起来。“高”形容词作“束”的状语,“在高处”。 庋,音guǐ,置放;收藏。 姑俟异日观:姑且等到以后的日子再来看吧。姑,姑且、且。 俟,音sì,等候、等待。 异日,日后、将来。 故有所览,辄省记: ( 因为迫切地要读书,又得不到书 ) 所以 ( 凡是 ) 有看过的就记在心里。有所览,有看到的。 辄,就。 省记,记在心里。 省,音xǐng,记。 俸去书来,落落大满:薪俸花掉了,书籍买来了, ( 屋里 ) 到处都堆放满了。落落,堆集的样子。 俸,指官俸,做官的俸禄。 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白色的蠹虫和灰色的蜘蛛丝常常沾满了书卷。 素蟫,指书里的白色的蠹虫。 灰丝,指灰色的蜘蛛丝。今黄生贫类予:如今黄生像我 ( 以前 ) 一样贫穷。类,似,像。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只是我把自己的书拿出来同别人共用,这和张氏吝惜自己的书 ( 不 借给别人 ) 好象不大相同。 惟,只是。 公,动词,同别人共用。 吝书,舍不得 ( 把 ) 书 ( 借给别人 )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既然如此,那么我是实在不幸而遇到张 ( 这样的吝啬鬼 )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固,本来。 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不只是书籍是这样,天下的事物都是这样。辨音①假jiǎ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jià 假期 ②省xǐng 故有所览辄省记 shěng 节省 ③juǎn 翻卷 juàn 素蟫灰丝时蒙卷轴 ④摩mó 娑suō 俟sì 辄zhé 俸fèng 庋 guǐ 蟫yín 省xǐng辨义·子不闻藏书者乎 你 ·子孙弃者无论焉 儿子、儿辈 ·然天子读者有几 然而 ·非独书为然 独:只 为:是 然:这样 ·天下物皆然 这样的 ·若业为吾所有 被 ·为一说 作、写 ·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 接着,这以后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 既然这样,那么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表强调语气 ·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的样子 ·子孙弃者无论焉 表感叹语气 ·必高束焉 指代书,也可理解为表感叹语气授以书而告之曰 代指黄生 ·吾不得而见之矣 代指书主旨(中心)本文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劝勉人们不要因为条件不利而却步不前,只要有志向,有决心,不利的条件,反而可以催人奋进,取得成绩,也提醒人们不要因为条件优越,而贪图安逸,养成不求进步的恶习,要珍惜时间,珍惜拥有的学习条件,好好学习.黄生借书说1、《黄生借书说》选自《小仓山文集》,作者是清朝(朝代)的袁枚,字子才,号简斋,又号随园主人。2、“说”是古代的一种叙议结合的文体,课题的“说”是说说意思。3、课文为了论证“书非借不能读”这一观点,作者从三个方面作了对比。这三个方面的对比是(1)藏书者和借书者对书的不同态度的对比;(2)藏书者和借书者不同心理的对比;(3)作者过去和现在对书的不同态度的对比。4、与本文中“汗牛塞屋”意思相同的一个成语是汗牛充栋;这两个成语都是用来形容藏书或著述极多。5、作者向黄生提出怎样的希望“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用原文回答)6、作者“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是为了勉励黄生珍惜青春时光,勤奋读书。7、引文中作者把自己少年时读书的遭遇与黄生的读书遭遇相对比,表达了作者把书公开慷慨出借,是黄生的幸运,勉励黄生专心读书的意思。课文分析作者认为自己幼时借不到书而“形诸梦”是非常不幸的,而黄生能与作者“公书”是非常幸运的,所以作者要黄生“知幸与不幸”,珍惜少时光阴,专心读书。我们现在的读书条件比起黄生来又不知要幸运多少倍,我们更应“知幸与不幸”,珍惜现在这大好的学习条件和自己的青春年华,刻苦攻读,使自己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人才。如果学有不成,非他人之过,自己应该多反省,知警惕。这篇“说”就青年黄允修向作者借书一事发表议论,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勉励青年应该化弊为利,努力为自己创造学习条件,发奋求学。课文围绕中心,夹叙夹议,层次清楚地阐明事理。文章一开始就提出了“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出人意表,引人深思,随后围绕着这个中心,逐层展开阐述。先以帝王、富贵人家全都藏书丰富,却没有几个读书人,以及祖父辈尽心藏书而子孙辈随意毁弃书这三种常见的事实,来作初步证明;再用类比推理,以人们对于借来的东西和属于自己的东西所采取的不同态度,来说明这个论断是有普遍意义的。 作者从那常见的现象中推究出其原因──“虑人逼取”,这种外来的压力,会化为鞭策自己的动力,有力地证明了“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接着,作者又拿自己年少时借书之难、读书用心之专和做官后有了大量的书籍却不再读书等切身经历,从正反两个方面做进一步的论证。最后,在上述分析说明的基础上,紧扣“借书”一事,指出黄生有幸而遇肯“公书”的人,勉励他应该珍惜机会,勤奋学习。课文多处运用对比方法,从正反两方面去阐明事理。如以“非夫人之物”与“若业为吾有”作对比;以“余幼好书,家贫难致”的勤学与“通籍后,俸去书来”的疏懒作对比;以“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作对比;以自身的“不幸”与黄生的有“幸”作对比,等等。这样,能够鲜明地阐述观点,加深读者的理解,增强文章的说服力。需要注意的是,本文的中心论点虽然是“书非借不能读”,但很明显,仅从字面上来看,这个论点带有很大的片面性。“说”本身不同于规范、正统的论说文,本文作者袁枚又是一位才子气颇重、任性适情的人。因此,我们更宜于把本文视为作者在有感而发的情况下率性而为的一篇带有游戏性质的小文,其中包含有对逝去的青年光阴的怀念、对如今自己的自嘲,而主旨则在鼓励、教育黄生,只是没有板起面孔来。中心:作者就黄生借书一事发表议论,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勉励黄生努力为自己创造条件,发奋学习。相关问题1.“书非借不能读”,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作者为了阐述这一观点,从哪几个方面着笔?答:书要不是借来的就不会好好地读啊。 三方面:天子,富人和穷人对书的用法作对比; 借来的书和自己的书的珍惜程度与阅读效果; 袁枚自己小时候的借书遭遇和黄生的作对比 2.作者说:"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答:不只是读书(这件事)是这样,世间的事都是这样(的道理)。 (拥有的常常不能很好地消受,这就是人的共性。所以说不只是拥有书籍是这样,天下所有的事情都这样!不能好好珍惜拥有的现成的!) 3.第三段中作者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借书时“ 有所览辄省记 ”,做了官后却“ 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这样的目的是 :将自己做官前与做官后对书的态度对比,更有力的论证了“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袁枚生平简介 袁枚(年),清代诗人、文学家,诗论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苍山居士、随园主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袁枚是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外调做官,曾任江宁、上元等地知县,政声好,很得当时总督尹继善的赏识。三十三岁父亲亡故,辞官养母,在江宁(南京)购置隋氏废园,改名“随园”,筑室定居,世称随园先生。自此,他就在这里过了近50年的闲适生活,从事诗文著述,编诗话发现人才,奖掖后进,为当时诗坛所宗。袁枚24岁参加朝廷的科考,试题是《赋得因风想玉珂》,诗中有“声来禁院,人似隔天河”的妙句,然而总裁们以为“语涉不庄,将置之孙山”,幸得当时总督尹继善挺身而出,才免于落榜。著作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16卷及《补遗》10卷;《新齐谐》24卷及《续新齐谐》10卷;随园食单1卷;散文 ,尺牍,随园食单说部等30余种。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哀婉真挚,流传久远,古文论者将其与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并提。倡导“性灵说”。主张写诗要写出自己的个性,认为“自三百篇至今日,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主张直抒胸臆,写出个人的“性情遭际”。主张“性灵”和“学识”结合起来,以性情、天分和学历作为创作基本,以“真、新、活”为创作追求,这样才能将先天条件和后天努力相结合,创作出佳品,认为“诗文之作意用笔,如美人之发肤巧笑,先天也;诗文之征文用典,如美人之衣裳首饰,后天也”。主张文学应该进化,应有时代特色,反对宗唐宗宋。他讥讽神韵派是“贫贱骄人”,格调派是“木偶演戏”,肌理派是“开骨董店”,宗宋派是“乞儿搬家”。他也反对沈德潜的“温柔敦厚”说,认为“孔子论诗可信者,‘兴观群怨’ 也;不可信者,‘温柔敦厚’也”。主张骈文和散文并重,认为骈文与散文正如自然界的偶与奇一样不可偏废,二者同源而异流,它们的关系是双峰并峙,两水分流。诗歌清新隽永,流转自如。写景诗飘逸玲珑。袁枚的文学思想有发展的观点,对封建正统文学观点及形式主义思潮有冲击作用。另外,他强调骈文作为美文学的存在价值,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他的诗多叙写身边琐事,多风花雪月的吟哦,缺少社会内容,有些诗趋向艳俗,不免浅薄甚至浮滑。江苏古籍出版社已出版《袁枚全集》共八卷。清代性灵诗派的倡导者,生性疏淡洒脱不喜作官,于壮年辞官,隐居随园,优游自得,不复出仕。一生致力文学,所为诗文,天才横溢,尤工骈体。所著《随园食单》,对于茶叶方面的评述颇为独到,是位知茶爱茶的品茶评茶专家。袁枚,字子才,号简斋,世称随园主人,浙江钱塘人,生于清康熙五十五年(公元一七一六年)。袁枚英才早发,十二岁入县学,二十四岁中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大学士史贻直见他所写策论后,称赞他是贾谊再世。袁枚历知溧水、江浦、沭阳、江宁等县,由于贤能爱民,政绩甚佳,深得百姓爱戴。然而他生性疏淡,虽身居庙堂,却心系山林,加上他认为做官是为人民增进幸福,并非只是上司大吏的高等听差,遂于三十三岁即辞官。好友钱宝意作诗颂赞他:「过江不愧真名士,退院其如未老僧;领取十年卿相后,幅巾野服始相应。」他亦作一幅对联:「不作高官,非无福命祇缘懒;难成仙佛,爱读诗书又恋花。」(自嘲)联中表明他「爱书如爱命」的读书志趣及无意于官场中汲汲营营。在《咏筷子》诗中:「笑君攫取忙,送入他人口;一世酸咸中,能知味也否?」他对世人为追逐名利而送往迎来、失去自我的可笑做了深刻的讽刺。重修随园旧制 致力文学著述 袁枚是个重视生活情趣的人,他爱金陵灵秀之气,在他任江宁县令时,在江宁小仓山下以三百金购得随园。随园旧为织造园(即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当时「园倾且颓,……百卉芜谢,春风不能花。」荒废已久,袁枚购得后,加以整治,由于是「随其丰杀繁瘠,就势取景。」因此称为「随园」。他在《杂兴诗》描写随园景致:「造屋不嫌小,开池不嫌多;屋小不遮山,池多不妨荷。游鱼长一尺,白日跳清波;知我爱荷花,未敢张网罗。」如此诗情画意,令人想往,也难怪袁枚怡然自得,放情声色,不复作出仕之念。随园四面无墙,每逢佳日,游人如织,袁枚亦任其往来,不加管制,更在门联上写道:「放鹤去寻山鸟客,任人来看四时花。」袁枚以文学为终身事业,是清代的文学家,性灵派创作理论的提倡者。性灵即性情也。他以为「诗者,人之性情也,性情之外无诗。」又说:「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他认为诗歌是内心的声音,是性情的真实流露。文章以骈体最为擅长,颇得六朝体格,享文章之盛名数十年。其为人亦如作文,坦白率真,讨厌矫情,却极重情义,其友沈凤司死后,因无后嗣,袁枚每年为他祭坟,三十年未曾间断,对友人的情义深重,令人感动。袁枚致力为文,著述颇丰,有《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随园随笔》《随园食单》……。其中《随园食单》是一部有系统的论述烹饪技术和南北菜点的著作,全书分须知单、戒单、海鲜单、杂素菜单、点心单、饭粥单……茶酒单等十四个方面。在须知单中他开宗明义地说:「学问之道,先知而后行,饮食亦然,作须知单。」此篇可作为饮食通则,而戒单云:「为政者兴一利不如除一弊,能除饮食之弊,则思过半矣,作戒单。」此篇正好与须知单互为表里。值得一提的是「茶酒单」一篇,此篇对于南北名茶均有所评述,此外还记载着不少茶制食品,颇有特色。其中有一种「面茶」,即是将面用粗茶汁去熬煮后,再加上芝麻酱、牛乳等佐料,面中散发淡淡茶香,美味可口;而「茶腿」是经过茶叶熏过的火腿,肉色火红,肉质鲜美而茶香四溢。由此可以看出袁枚是一个对茶、对饮食有相当研究的人。游历名山胜景 品遍佳泉好水六十五岁以后,袁枚开始游山玩水,游遍名山大川,浙江的天台、雁荡、四明、雪窦等山,安徽游过黄山、江西庐山、广东、广西、湖南、福建等地,喜爱品茶的他自然尝遍各地名茶,并且将它一一记载下来。他描写常州阳羡茶:「茶深碧色,形如雀舌,又如巨米,味较龙井略浓」。提到洞庭君山茶,他说:「色味与龙井相同,叶微宽而绿过之,采掇最少。」此外如六安银针、梅片、毛尖、安化茶等,也都有所评述。此外还写下许多茶诗,如《试茶》诗:「闽人种茶如种田,郄车而载盈万千;我来竟入茶世界,意颇狎视心逌然……。」描写福建人普遍种茶的情形,置身其中,彷佛进入茶世界。《湖上杂事诗》:「烟霞石屋两平章,渡水穿花趁夕阳;万片绿云春一点,布裙红出采茶娘。」描写身着红布裙的采茶姑娘在「万片绿云」的茶海中采茶,分外醒目。又《渔梁道上作》:「远山耸翠近山低,流水前溪接后溪;每到此间闲立久,采茶人散夕阳西。」可知他旅游时,除了欣赏群山万壑、山涧溪流的美景之际,亦不忘留意当地的「茶叶文化」,可看出他对茶的钟爱程度。品茶评茶藏茶 独到妙法妙论袁枚认为:除了有好茶必须收藏得法才能保存长久,而要泡出一壶好茶,除了要有好的泉水之外,对于火候的控制亦是一门极重要的学问。对此他也有一段精彩的描叙:「欲治好茶,先藏好水,水求中泠惠泉,人家中何能置驿而办。然天泉水、雪水力能藏之,水新则味辣,陈则味甘。尝尽天下之茶,以武夷山顶所生,冲开白色者为第一。然入贡尚不能多,况民间乎!」他以为他以为要泡出好茶,需先有好水,在此他再度推崇武夷山所产的茶为天下第一。接着他继续提到收藏茶叶的方法:「其次,莫如龙井,清明前者号莲心,太觉味淡,以多用为妙。雨前做好一旗一枪,绿如碧玉。收法须用小纸包,每包四两放石灰坛中,过十日则换古灰,上用纸盖扎住,否则气出而色味全变矣。」可说是研究得相当深入,至于烹煮的方法,他也有独到的妙法:「烹时用武火,用穿心罐一滚便泡,滚久则水味变矣!停滚再泡则叶浮矣。一泡便饮,用盖掩之则味又变矣。此中消息,间不容发也,山西裴中丞尝谓人曰:「余昨日过随园,才吃一杯好茶,呜呼!」袁枚不愿在官场上争逐名利,遂能依自己的方式生活,无羁无绊,优游自在,故而能活到八十二岁高寿。中心思想及赏析论点:书非借不能读。 正反对比论证以及举例论证 先以帝王、富贵人家全都藏书丰富,却没有几个读书人,以及祖父辈尽心藏书而子孙辈随意毁弃书这三种常见的事实,来作初步证明;再用类比推理,以人们对于借来的东西和属于自己的东西所采取的不同态度,来说明这个论断是有普遍意义的。作者从那常见的现象中推究出其原因——“虑人逼取”,这种外来的压力,会化为鞭策自己的动力,有力地证明了“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接着,作者又拿自己年少时借书之难、读书用心之专和做官后有了大量的书籍却不再读书等切身经历,从正反两个方面做进一步的论证。最后,在上述分析说明的基础上,紧扣“借书”一事,指出黄生有幸而遇肯“公书”的人,勉励他应该珍惜机会,勤奋学习。 课文多处运用对比方法,从正反两方面去阐明事理。如以“非夫人之物”与“若业为吾有”作对比;以“余幼好书,家贫难致”的勤学与“通籍后,俸去书来”的疏懒作对比;以“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作对比;以自身的“不幸”与黄生的有“幸”作对比,等等。这样,能够鲜明地阐述观点,加深读者的理解,增强文章的说服力。《黄生借书说》出处及相关作品《黄生借书说》选自《小仓山房文集》。袁枚著有《小仓山房文集》、诗评《随园诗话》、志怪小说集《子不语》等。黄生②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③以书而告之曰:“书非借不能读也。子④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⑤,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⑥,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⑦积、子孙弃者⑧无论⑨焉。非独书为然⑩,天下物皆然。非夫人(11)之物而强(12)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13)焉摩玩(14)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15)为吾所有,必高束(16)焉,庋(17)藏焉,曰‘姑(18)俟(19)异日(20)观’云尔(21)。【注释】∶然天子读书者有几。然:然而、可是。 无论:不要说。 非独书为然:这样。 强假:勉强借的。 为吾所有:被。 高束:束之高阁。把东西捆好,放在高处。“余幼好书,家贫难致(22)。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23),归而形诸梦(24)。其切(25)如是(26)。故有所览辄省记(27)。通籍(28)后,俸(29)去书来,落落(30)大满,素蟫(31)灰丝(32)时蒙卷轴(33)。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34)之岁月(35)为可惜也。”【注释】:家贫难致:得到。 所览辄省记:览,阅读。辄,就。省:明了,明白。 俸去书来:薪俸。 可惜:值得珍惜。今黄生贫类(36)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37)书与张氏之吝(38)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39)书也必速。【注释】:惟予之公书:只是。 若不相类:似乎,好像,表示不肯定语气。然则:这样看来,那么…… 读书也必专:句中助词,表停顿,以舒缓语气。为一说,使与书俱(40)。
声明:此内容系本站根据您的指令自动搜索到的结果,不代表本站赞成其中所述的内容或立场!百科全书为您提供黄生借书说,黄生借书说的意思,黄生借书说是什么意思,黄生借书说什么意思,黄生借书说的解释
别人正在查
911查询 全部查询 网址:
(共20个)占卜求签
(共17个)民俗文化
(共16个)交通出行
(共10个)学习应用
(共26个)休闲娱乐
(共10个)站长工具
(共8个)身体健康
&2017  京ICP备号-6 京公网安备30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古卷轴5奥格蒙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