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帮我把两个字中间的圆点那个符号打出来啊?找了各种符号找不到合适的啊

跪求帮我把这个图案打出来!我找不到!_百度知道
跪求帮我把这个图案打出来!我找不到!
我有更好的答案
//b手机输入法里面有的.jpg" esrc="http.baidu.hiphotos.baidu.com/zhidao/wh%3D600%2C800/sign=7a0ad36b69d9f2d9dca62b/34fae6cd7b899e510e4dd69e49a7d933c9950d7c.hiphotos.baidu.com/zhidao/wh%3D450%2C600/sign=ca37a4bf8cda/34fae6cd7b899e510e4dd69e49a7d933c9950d7c.com/zhidao/pic/item/34fae6cd7b899e510e4dd69e49a7d933c9950d7c.jpg" target="_blank" title="点击查看大图" class="ikqb_img_alink"><img class="ikqb_img" src="http://b。<a href="http://b.hiphotos
采纳率:64%
来自团队:
■是这个?
百度知道打不出来哦 字体格式不支持会变成乱码的
苹果手机输入法或下载的讯飞输入法等都自带有这个图案。
那个是个图片文件
■是这个吗
一个书的图案
其他3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xe675;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xe6b9;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微积分的各种符号 完美作业网 www.wanmeila.com
微积分的常见符号 微分符号, , 等,系由莱布尼茨首先使用。其中的 源自拉丁语中“差”(Differentia)的第一个字母。积分符号“ ”亦由莱布尼茨所创,它是拉丁语“总和”(Summa)的第一个字母s的伸长(和 有相同的意义), “ ” 为围道积分。
微积分符号“∫”怎么读?微积分符号∫怎么读?我在网上找了很多,就是没人知道,还有说没有读音,可我记得上学时老师能读出来的呀!求救!!!最初在莱布尼茨的手稿中,用拉丁omnes的缩写omn,后来莱布尼茨觉得用这个符号很有用,就改omn为 ∫ ,意思是 所有,也就是英文中all,所以 读作 “all” 。
微积分的符号怎么打 以搜狗输入法为例:∫找到"软键盘",鼠标左键点击。2.鼠标左键点击"特殊符号"。3.再点击"数学/单位",找到这个符号即可。
微积分,各种符号什么意思
微积分这个符号什么意思 中间那个句号 那个是复合印射的意思,就是印射的运算,f(g(x))=f句号g(x)
微积分符号&∫&怎么读 1、英文中的读法有:A、the integral of 、、、、;B、the integration of 、、、;C、integrate、、、、甚至也可以读成 summation,sum。2、在中文中的读法:A、正常的读法是 : 积分 ;B、有一些老先生,会莫名其妙地读成 “席福特”,问到他们为啥读席福特时,他们一定张口结舌。因为他们只是从他们的一些老师那里,口耳相传而来,无厘头,不求甚解地糊弄自己一辈子,也糊弄学生一辈子。连续追问,他们就会恼羞成怒,大发雷霆。
数学的微积分符号怎样打出来平方 :在WORD里 刷黑 指数 点右键的字体在效果里 选择上标!根号:在WORD里 点插入》》特殊符号》》数学符号》》 点那个象对号一样的分数线 电脑里一般都大做除号/大于号,小于号:键盘上就有 或者是用 同根号的方法输入
微积分符号“∫”怎么读 ∫:拉丁文summa首字母的拉长,读作:“sum”积分是微分的逆运算即知道了函数的导函数,反求原函数。基本积分表:(1)∫0dx=C(2)∫adx=ax+C(3)∫dx/x=ln|x|+C(4)∫x^mdx=(1/(m+1))x^(m+1)+C(m≠-1,x>0)(5)∫a^xdx=(1/lna)a^x+C(a>0,a≠1),特别地∫e^xdx=e^x+C(6)∫cosxdx=sinx+C(7)∫sinxdx=-cosx+C(8)∫sec2xdx=tanx+C(9)∫csc2xdx=-cotx+C(10)∫secxtanxdx=secx+C(11)∫cscxcotxdx=-cscx+C(12)∫dx/sqrt(1-x?)=arcsinx+C(13)∫dx/(1+x?)=arctanx+C(14)∫dx/sqrt(1+x?)=arshx+C=ln(x+sqrt(x?+1))+C(15)∫dx/sqrt(x?-1)=(|x|/x)arch|x|+C=ln|x+sqrt(x?-1)|+C(16)∫dx/(1-x?)=(1/2)ln|(1+x)/(1-x)|+C
微积分符号&∫&怎么读中国人读做:1、“积分”;2、从 x1 积到 x2;英美人士读做:1、Integrate2、Integral3、Integration都可以.定积分:
Definite Integration不定积分:Indefinite Integration当前位置: >>
小学语文标点符号用法
小学语文标点符号用法 学习一:概述(十六种标点符号)一、标点符号概述 (十六种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作为一种表达的工具,配合文字来 表达人的思想和情感,有很大的功劳。 试想,如果在书面语言中没有标点符号会怎样呢?那么,我们的语文课本上将 是一篇篇长长的字串,一篇文章或一段文章,谁能一口气读完呢?即使断断续续 读完,是否就能读出所要表达的意思呢?你不妨读一读下面的两例文字: 1.有粮不准卖给八路军 2.养猪大如山老鼠头头死酿酒缸缸好造醋坛坛酸人多病少财富 读了例 1,你可能理解它的意思,可是读了例 2,恐怕你就不知道作者在说些 什么了。现在我们加上标点符号变一变读法: 3.有粮不准卖给八路军? 4.有粮不准卖给八路军! 5.有粮不准卖,给八路军! 6.养猪大如山,老鼠头头死。酿酒缸缸好,造醋坛坛酸。人多,病少,财富。 7.养猪大如山老鼠,头头死。酿酒缸缸好造醋,坛坛酸。人多病,少财富。 例 3 到例 5 是从例 1 变化的。 3 加了个问号, 例 提出一个问题。 4 加了叹号, 例 句意明确, 口气强硬。 这一句是日本鬼子封锁解放区时, 写在街墙上的一句口号。 今天我们读了仍觉得它体现了日本鬼子的歹毒、霸道。例 5 则是在鬼子写的标语 中间加了个逗号,你再一读,哈哈,真是气死日本鬼子。这一个逗号是抗日游击 队员在夜里加上去的。加了逗号的标语和不加逗号的标语意思完全相反,这个小 小的逗号作用可真不小。 再读读例 6 和例 7,我们发现同是这十来个字,排列的顺序也没变,可意思却 完全相反。原来是标点符号的位置变了,使句意改变了。例 2 有这样一段故事: 从前一个吝啬鬼, 请一位穷秀才为店铺写对联, 上联是“养猪大如山老鼠头头死”, 下联是“酿酒缸缸好造醋坛坛酸”,横披是“人多病少财富”。吝啬鬼是依照例 6 的 方式念的,一时心花怒放,高兴万分;街坊的孩子们是照着秀才的指点,按例 7 的方式念的,气得吝啬鬼直翻白眼。 从以上例句我们可以看出:没有标点符号,书面语言只是一个字串,无法读出 它们的准确意思;有了标点符号,语言的意思才清楚明了;而标点符号的变换或 挪位,语言的意思也随之发生变化。──标点符号真是个神奇的小东西! 在口头语言中,我们可以根据说话人讲话的快慢、停顿、语气和声音的高低变 化等来判断讲话人的语意和情感。如果把口头语言变成书面语言,那就必须靠标 点符号来体现说话人的语意和情感了。比如,说话人问了一句话:“这是徐阿利 同学?”如果记录在纸上没有这个问号而用了句号, 那么别人来读这个问句时就变 成了“这是徐阿利同学。”以为是介绍给人认识徐阿利的,这就改变了口头语言的 实际语气和语意。 口头语言虽然有可供人的耳朵感觉的声音和语气, 但也有比不上标点符号所体 现的语意的地方。请看下面的故事: 一位老爷爷十分好读书,每天都读到深夜。小孙子也常常陪他夜读。这一天夜 里祖孙俩正在读书,耳朵灵敏的小孙子突然听到院子里有响动,马上告诉爷爷: “爷爷,外面有人偷东西。”老爷爷对读书的要求十分严格,最忌分心。他见小孙 子的注意力不在书本上,就严肃地说:“别分心!──把《老枪》递给我。”外面 确实有人偷东西,小偷恃自己年青力壮,没把房中的一老一小放在眼里,听到小 孩说“外面有人偷东西”时也没害怕, 可是听到老爷爷说的话时, 他吓得赶紧溜了。 今天,我们读了这个故事一定觉得可笑,因为我们一看到《老枪》就知道是一 本书,有书名号框着。而在口头语言中,小偷听不出是书啊,他只听到“老枪” 这个词,想到可以打死人的武器来了。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标点符号可以 起到口头语言所起不到的作用。 标点符号有这么大的作用,是谁发明的呢?在我国古代的汉语书籍中,并没有 在我国古代的汉语书籍中 在我国古代的汉语书籍 现在这样丰富完备的标点符号,古人往往靠“之 乎 者 也 等词来表达语气 现在这样丰富完备的标点符号,古人往往靠 之”“乎”“者”“也”等词来表达语气 和停顿,现在我们从书店里买到的古文读本或历史典籍,大多已被现代的专家、 和停顿,现在我们从书店里买到的古文读本或历史典籍,大多已被现代的专家、 学者添加过标点符号了。 古人一般不使用标点, 少数人用了也只是极其简单的一 学者添加过标点符号了。 两种,如一个圆点或一个圆圈。试想,这样简单的一两种符号能表达出丰富多彩 的语言意义吗?像破折号和省略号等的表达作用,它们是根本无法完成的。 “标点符号是新文化运动的成果,随着白话文的勃兴,它在书面语言中得到了 标点符号是新文化运动的成果, 标点符号是新文化运动的成果 随着白话文的勃兴, 广泛的使用。”(徐荣街:《诗与标点符号》)新文化运动,就是“五?四”运动以后 广泛的使用。 徐荣街:《诗与标点符号》 新文化运动, 徐荣街:《诗与标点符号 新文化运动 中国文化界掀起的文化革命运动。在那之前,中国人写文章不像现在人写的文章 明白好懂,写的是文言文,不用标点符号;新文化运动之后,中国人写文章开始 用白话,叫白话文,除了口语化之外,还使用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不是哪一两个人的发明创造,而是文化先驱们带头,广大汉语群众响 应,逐渐约定俗成的;是借鉴外文中标点符号经过改造,与汉语的表达需要相适 应,逐步发展定型为今天这样的形式稳定、分工明确的表达工具。 标点符号共有多少种呢?1990 年 3 月 22 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中华 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联合公布的《标点符号用法》,公布了十六种标点符号, 》,公布了十六种标点符号 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联合公布的《标点符号用法》,公布了十六种标点符号, 它们是句号、问号、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引号、括号、破折号、 它们是句号、问号、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引号、括号、破折号、 省略号、着重号、连接号、间隔号、书名号和专名号。 省略号、着重号、连接号、间隔号、书名号和专名号。 标点符号有哪些作用呢?标点符号在书面语言中被用来表示停顿、标明语气、 标出语词的性质或作用。 表示停顿。 一、表示停顿。例如: 8.正是为了这个表哥,我才这么做的。 9.正是为了这个,表哥我才这么做的。 逗号表示句中的停顿,句号表示句末的停顿,停顿的位置不同,句意也相应发生 变化。 标明语气。 二、标明语气。例如: 10.老师回来了。 11.老师回来了? 12.老师回来了! 13.站住!举起手来! 这四个句子带有各不相同的语气:例 10 是陈述的语气,述说一件事;例 11 是疑 问的语气,提出一个疑问;例 12 是感叹的语气,表达说话人强烈的感情;例 13 是命令的语气,传达一种不可违抗的命令。 标出语词的性质或作用。 三、标出语词的性质或作用。例如: 14.我一听说是《大闹天宫》,高兴得跳了起来。 (六年制小学课本语文第十一册《我的心事》) 15.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 (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月光曲》) 16. 花了整整 27 年, 他终于编写成了一部新的药物书, 就是著名的 《本草纲目》 。 (小学《语文》第六册《李时珍》) 17.一天下午,老师张指导员兴高采烈地对我们说:“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咱 们有书啦!” (小学《语文》第七册《珍贵的教科书》) 大家知道,例 14 中的书名号标出的是一部电影的名称,例 15 中的书名号标出了 一首乐曲的名字,例 16 中的书名号标出的是一部书名,例 17 中的引号标出了指 导员讲的话。 除以上三种基本用法外,个别标点符号还用于“修辞 和表达诗歌的形式美等。 修辞”和表达诗歌的形式美等 除以上三种基本用法外,个别标点符号还用于 修辞 和表达诗歌的形式美等 (在小学阶段暂时可以不去理解它们) 标点符号是标号和点号的合称。标号主要是用来标明词语的性质或作用 主要是用来标明词语的性质或作用, 标点符号是标号和点号的合称。标号主要是用来标明词语的性质或作用,它 们是引号、括号、书名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间隔号、 们是引号、括号、书名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间隔号、连接号和专名 号九种;点号主要是用来点断语句,表示停顿和语气,有句号、问号、叹号、 号九种;点号主要是用来点断语句,表示停顿和语气,有句号、问号、叹号、 逗号、顿号、分号和冒号七种。 逗号、 顿号、 分号和冒号七种。 常用的标点符号,按不同的用途分为五组: 第一组,表示句末停顿和句子语气。有句号〔。〕、问号〔 〕、叹号〔!〕。 〔。〕、问号 〕、叹号 第一组,表示句末停顿和句子语气。有句号〔。〕、问号〔?〕、叹号〔!〕。 第二组,表示句中停顿。有顿号〔、〕、逗号〔,〕、分号〔;〕。 〔、〕、逗号〔,〕、分号 第二组,表示句中停顿。有顿号〔、〕、逗号〔,〕、分号〔;〕。 第三组,表示提示和引用。有冒号〔:〕、引号〔 〕。 〔:〕、引号 第三组,表示提示和引用。有冒号〔:〕、引号〔“”〕。 第四组,表示插入、转折、注释和删节。有破折号〔 〕、省略号〔 〕、省略号 第四组,表示插入、转折、注释和删节。有破折号〔──〕、省略号〔……〕。 〕。 第五组 表示特殊词语。有书名号〔《》〕。 第五组,表示特殊词语。有书名号〔《》〕。句号(。 句号 。 )句号是最常用的符号,小学一年级就要认识它。句号表示一句话完了之后的 停顿。用句号的句子语调平缓。例如: 1.太阳暖烘烘的。(小学《语文》第四册《丑小鸭》) 2.原来池底长着许多石笋,有的像起伏的丘陵,有的像险峻的山峰,有的像矗 立的宝塔,有的像成簇的珊瑚。(小学《语文》第七册《五彩池》) 3.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 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小学《语 文》第十一册《桂林山水》) 4.眼看你们的身子一天比一天衰弱,只要哪一天吃不上东西,说不定就会起不 来(小学《语文》第十一册《金色的鱼钩》) 例 1 非常简单,讲太阳给人们的感觉,是一个完整的句子,用句号。例 2 是一个 较长的句子, 它用四个“有的”把几种池底石笋的形象连在一块, 句末用句号标示。 例 3 是个长句子,实际是并列的三句话,讲了漓江水的三个特点:静、清、绿。 因为三个句子作用相同、形式一样,联系紧密,放在一个大的句子中,中间用分 “只要……就……”是连接构句的纽带, 号隔开。 4 是一个带有关联词语的句子, 例 所以仍算为一个句子。 在阅读过程中 句号标志着停顿较大,即停顿的时间较长, 过程中, 在阅读过程中,句号标志着停顿较大,即停顿的时间较长,例 2 例 4 中的逗号 和例 3 中的分号,它们所标志的停顿时间都不能超过句号。 我们再看: 5.今天星期三。 6.昨天晴天。 7.随手关门。 这三个例句乍看上去都不像是个完整的句子,不符合我们平常认识的“谁(或什么) 干什么(或怎么样)”的构句模式,但仔细一想,它们都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思, 它们是句子的特殊形式,所以都使用句号。 从以上例句可以看出:用不用句号,关键不是看语言的长短,而是要看语言有 用不用句号, 用不用句号 关键不是看语言的长短, 没有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能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 没有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能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有的虽然只是一个词, 但却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这个词就构成了一个句子。例如: 8.走。 9.没有。 有的虽然由多个词构成,但并没有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按句子结构的要求, 它只是句子的一个部件(又叫成分),那就不能算一个句子。例如: 10.大的小的、方的圆的、在阳光下闪着灿烂光辉的五彩池 不是句子,就绝不能用句号。 完整的句子是不是就可以用句号呢?不一定,还要看这个句子的语气。句号适 应于陈述语气、语调平缓的句子,语气很重的疑问句等就不能使用句号。如: 11.这是你的面包? 12.李黑,把枪放下! 这两个句子如果都换用句号,那么例 11 就不是问话了,而是告诉你“这面包是你 的”,例 12 就不是命令的语气,而是向人陈述“李黑把枪放到地上”这个动作了。 平时我们写作文,对句号的使用存在三种不正确的现象。 平时我们写作文,对句号的使用存在三种不正确的现象。 用得太少。 一、用得太少。该用句号的地方不用句号,使语段层次不清,影响表达效果, 如: 13.陆峰的凳子坏了,坐上去不小心会跌倒,李志看见了,记在心上,他从家中 带来了工具,放学后,大家都走了,他独自一人蹲在教室里,叮叮地修起来。(习 作) 例 13 是由四句话组成的语段:第一句介绍陆峰的凳子坏了,会跌倒,到“跌倒” 结束;第二句讲李志记在心上,到“心上”结束;第三句讲李志带了工具;第四句 讲李志修凳子。但作者只在段尾用了一个句号,使四个句子各自失去了独立性, 整段话层次不清。 用得太多。 二、用得太多。还没有完成一个完整意思的表达就用了句号,破坏了句子的整 体性。如: 14.春天,沙枣树伸展着粗糙的树枝。上面覆盖着一片片短小的叶子。叶子上一 层细沙一样的东西晶莹发亮。 例 14 其实是一句话,结尾用一个句号就可以了,但作者用了三个句号,前两个 句号中断了句子内部的联系。 混用。 三、混用。属于其它语气的句子却用了句号,与其它标点符号相混。例如: 15.是阿米,还是翠芹。不,都不像。 16.李勇朝我喊:“闪开。”轰隆一声,架子倒塌了。 例 15“是阿米,还是翠芹”是疑问语气,应该用问号。例 16 中“闪开”是命令语气, 应该用叹号。 句号在应用中占一个字的位置,紧跟前文书写,不能独立书写在一行的开头, 句号在应用中占一个字的位置,紧跟前文书写,不能独立书写在一行的开头, 位置仍在句尾一个字 句号在科技文章中, 句号在科技文章中,为了不与零相混而换用一个小圆点 , 为了不与零相混而换用一个小圆点(?), 的右下方。 的右下方。附句号歌: 一句末尾用句号, 语气平缓调不高。 读书见它要停顿, 作文断句莫忘掉。问号(? 问号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一年级学生“学习使用句号、问号”,不过要能正确 地使用好问号,中高年级同学也必须继续认真学习。 问号和句号一样,表示一句话完了之后的停顿, 问号和句号一样,表示一句话完了之后的停顿,但用问号的句子必须有疑问 的语气。 的语气。例如: 1.真气人,鱼儿怎么不上我的钩呢?(小学《语文》第二册《小猫钓鱼》) 2.小白兔,你的菜是哪儿来的?(小学《语文》第二册《小白兔和小灰兔》) 3.小鱼姐姐,你把尾巴借给我行吗?(小学《语文》第二册《小壁虎借尾巴》) 4.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小学《语文》第五册《爬 天都峰》) 例 1 例 2 都是疑问句,表示发话人对事情不了解而向对方提问,要求回答。这是 问号的最基本用法。例 3 是询问别人是否答应自己的请求的问话。例 4 是见到山 那么高,自己能不能爬上去心里没底,这才发出自问。 5. 还有什么别的话比这句最简单的话更足以表达我这时的全部感情呢?(小学 《语 文》第十册《难忘的一课》) 6.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小学《语文》第十册《养花》) 7.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小学《语文》第十册《海上日出》) 8.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小学《语文》第十一册《一夜工作》) 这四个例句,都不是有疑而问。没有疑问还要提问是为了加强语气,强调所讲的 内容。例 5 强调“这句简单的话”的作用──没有别的话比得上它了。例 6 强调“不 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是真理。例 7 强调日出“是伟大奇观”。例 8 强调“没有看 见过这样的总理”。这种“没有疑问而问”的句子叫反问句。 反问句的答案就在句中。用肯定的意思问的,答案是否定的,例 5、例 8 就是 这样的;用否定的意思问的,答案是肯定的,例 6、例 7 就是这样的。 9. 为什么瓜秧开了花不结瓜?……瓜秧开了花要授粉。 小岛远离大陆, 没有蜜蜂, 也没有别的昆虫。西瓜花没授粉,当然结不了瓜。(小学《语文》第十册《彩色 的翅膀》) 10.有人会说,宇宙空间不是大得很吗,那里有数不清的星球,在地球资源枯竭 《语文》 第十册 《只有一个地球》 ) 的时候, 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吗?(小学 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四十万亿公里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 居住的第二个星球,人类不能指望在破坏了地球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 例 9 和例 10 这两个句子是设问句,是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回答。问是为了引起读 者或听话人的注意和思考,增加表达效果。例 9 是为了引出不结瓜的原因。例 10 是为了说明破坏了地球,人类则没有生存的地方。虽然开头是“有人会说”, 其实是作者借“有人会说”来提问,引出要人们注意的内容。 11.你想过没有?我们如果没有老百姓的支持,能有今天这个局面吗?我们吃的穿 的,哪一样能离开群众的支持?(小学《语文》第十册《毛主席在花山》) 例 11 共有三个问句:第一句是设问句,虽然是问人,实际是为了强调自己的说 话内容而采取的设问形式;第二句和第三句以反问句的形式回答:肯定军队离不 开老百姓的支持。 有疑而问的问句和无疑而问的反问句、设问句,都是疑问的语气。所以都用问 号。 问句往往带有疑问词,像“什么”“甚”“啥”“怎样”“谁”等。 也有不含疑问词的问句。如: 12.他已经走了? 13.潘光伟在给老师打水? 14.李明? 这三个例子,如果没有问号便是肯定的句子。这类句子在口语中经常出现,但在 书面语中,只能靠问号来体现疑问语气。 不过,有疑问词,却不一定是疑问句。口语中,可以靠语气来判断,书面上就 必须用标点符号把它表达准确。例如: 15.那只带头的鸟说:“咱们赶快飞到别处去吧!今天晚上,这里的大山要崩塌, 大地要被洪水淹没,不知道要淹死多少人呢!”(小学《语文》第八册《猎人海力 布》) 16.一年到头住在一个地方,并不是什么有味儿的事情。(小学《语文》第十册 《小青石》) 例 15 中的“多少”和例 16 中的“什么”都是疑问词,但这两个句子却不是疑问句, 所以不用问号。 从以上举例分析可以看出,问号是表示问句之后的停顿的。是不是问句,用不 用问号,这要看是否有疑问,要不要回答或解决,是不是疑问的语气。问句是有 疑而问的,要求回答或解决的,语气是疑问的。反问句虽然不一定要求回答,但 它有疑问的语气,是借发问的形式来加强语意的。设问句虽然不要求别人回答, 但它是用疑问的形式提出来,自己作回答的。 问号,是句子标志符号,一般放在全句的结尾,不然就会割断句子的联系 句子的联系。 问号,是句子标志符号,一般放在全句的结尾,不然就会割断句子的联系 例如: 17.诗中哪些语句具体写瀑布,是抓住什么来写的?(小学《语文》第七册《古诗 两首》思考?练习) 18.你怎么啦,桑娜?(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穷人》) 19. 你是今天就去游泳, 还是星期天再去?(小学 《语文》 第十一册 《基础训练 4》 ) 例 17 提出两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是承接前一个问题而来,问号用在句末。如果 在第一句句尾加上问号, 就会隔断句子前后的联系。 18 是一个呼语(喊人的话) 例 后置的问句,它可以变成“桑娜,你怎么啦?”在例 18 这个句子形式下,却不能将 问号加在“啦”字后面,如果那样,也会割断前后联系。例 19 也提出了两个问题 供“你”选择,只有合在一处才能构成这种选择,如果将问号加在“游泳”之后,就 割断了“是……还是……”的联系,构不成选择了。 下面是两个问号使用不当的句子: 20.这本书是留给王辉的?马威? 21.不是王晴是谁?你说。 例 20 的本意是“马威,这本书是留给王辉的?”由于在“王辉的”后面用了问号,使 我们读后产生了不知道这本书是留给王辉的,还是留给马威的感觉。例 21 的本 意是“你说,不是王晴是谁?”由于问号用在“谁”后,把一个句子变成了两个句子, 意思随第二句语调的变化也发生了变化。这两例都是错用问号,隔断了句内意义 的联系,才造成词不达意的。 综上所述,问号是句子的标志,是句末停顿符号,表示句子的疑问语气。 综上所述,问号是句子的标志,是句末停顿符号,表示句子的疑问语气。 当然,我们的老师为同学批改作文,有时在一大段文字上面划了个大问号,有 时在某个空白处划一个问号,表示那里有问题。这是问号在使用中的特例。 小同学在使用标点符号过程中,见到问句就加问号,也许不会有多大差错的, 但也有三种常见的错用现象,要引起注意。 有三种常见的错用现象, 有三种常见的错用现象 要引起注意。 是问句却忘了加问号。 一、是问句却忘了加问号。这一“忘”或使句子变得不伦不类,或改变了语气。 例如: 22.我实在想不通,明明是老奶奶不小心撞着了大刘叔,为什么大刘叔还要向她 陪礼,还要忙着送她到医院检查。 23.从妈妈手中接过钢笔,问“这是给弟弟买的。”妈妈摇了摇头。 例 22“想不通”是有疑问,“为什么”又是疑问词,整个句子是疑问的语气,但句尾 却用了句号,使句子变得不伦不类,无法上口读。正确的方法是在文尾加问号。 例 23 的本意是问妈妈这支钢笔是不是给弟弟买的,因为它没有带疑问词,书面 上又没有加问号,这个疑问句就变成了陈述句“这是给弟弟买的”,改变了句意。 正确的方法是把第一个句号换成问号。 位置不当。 二、位置不当。例如: 24.这头毛驴想,是先吃掉东边的那堆草呢?还是先吃掉西边的那堆菜呢? 25.已经放学了吗?这位小同学。 例 24 用了两个问号,这样一来就是两个问句了。其中词语“是……还是……”是 表示选择的连词, 说明两个句子是表示选择的问句, 连词不应拆放在两个句子中。 因此,第一个问号应换成逗号。例 25,作者的本意是“这位小同学,已经放学了 吗?”句子倒装后,问号应移放全句结尾。作者没有这么做,而是问号不移,句尾 加句号,使全句一变为二,互不相联。 三、虽有疑问词,却没有疑问语气,不属于疑问句,但有的同学也加了问号。 虽有疑问词,却没有疑问语气,不属于疑问句,但有的同学也加了问号。 例如: 26.王小为什么能取得这样好的成绩?是值得想一想的。 27.大家都在想明天春游该怎么走?这时,许收割进来说:“别想啦,春游不进行 了。” 例 25 的错误就是见到带有疑问词,就加了问号。其实,全例是一个完整的句子, 到“成绩”这里有一个小的停顿,这个停顿之前全是“想一想”的对象,不能成为独 立的问句。在这个停顿处加问号就隔断了句子内部联系。应该将问号换成逗号或 不加任何符号。例 27 虽有疑问词“怎么”,但“大家都在想明天春游该怎么走”根 本没有疑问,不该加问号,应改成逗号。 以上三种错误,希望同学们在使用问号时注意避免。 问号在书写中占一个字的位置,紧跟前文书写,不可独立书写在一行的开头。 问号在书写中占一个字的位置,紧跟前文书写,不可独立书写在一行的开头。 书写中占一个字的位置附问号歌: 有疑有问用问号, 设问、反问也需要。 遇它读出语调来, 看书见它要思考。叹号(! 叹号 )叹号,又叫感叹号、感情号,还叫惊叹号。它表示一句话完了之后的停顿。 会使用叹号是小学二年级的学习任务之一, 平时应用较多。 凡是表示赞颂、 欢喜、 愤激、 惊讶之情的句子和表示要求别人做或不做某件事情的句子, 都可以用叹号。 一、表示赞叹惊喜等感情强烈的句子,用叹号。例如: 表示赞叹惊喜等感情强烈的句子,用叹号。 1.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小学《语文》第六册《海底世界》) 2.我高兴得一边拍手一边嚷:“蜻蜓赛过飞机啦!蜻蜓赛过飞机啦!”(小学《语 文》第六册《放风筝》) 例 1 和例 2 都是感情强烈的句子。 1 在文章叙述了海底的景象和物产以后进行 例 总结,赞叹海底“物产丰富”、“景色奇异”,所以句尾用了叹号。例 2 表达了风筝 放起来了而且放得很高的喜悦心情和自豪感,所以在每个高喊的句后都用了叹 号。 3.看!(小学《语文》第十二册《马踏飞燕》) 4.啊!(小学《语文》第五册《瀑布》) 5.哦!(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梅花魂》) 这三个例子都是由一个简单的感叹词构成的句子,都表达了强烈的感情,所以用 叹号。 6.火! 7.决口子啦! 8.多好的少年啊! 9.既然你错了,就应该第一个伸过手去请他原谅,更不应该向一个比你高尚的 朋友举起尺子!(小学《语文》第八册《争吵》) 例 6、例 7 表示惊讶,例 8 表示赞叹,例 9 则表达了一种气愤之情,都用叹号。 否则是无法达到表达的效果的。 10.叙利奥!你不舒服吗?(六年制小学课本语文第十二册《小抄写员》) 11.“老班长!老班长!”我们叫起来。(小学《语文》第十一册《金色的鱼钩》) 例 10 和例 11 中带有强烈感情的呼语独立成句,用叹号。 二、表示强烈感情的反问句也可以用叹号。例如: 表示强烈感情的反问句也可以用叹号。 12.小鬼,你这算什么行军啊!照这样,三年也走不到陕北! (六年制小学课本语文第九册《草地夜行》) 例 12 中“你这算什么行军啊!”是反问句,由于感情强烈,不用问号而用叹号。 三、表示要求别人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即表示命令、请求、希望、禁止等语 表示要求别人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即表示命令、请求、希望、 气的句子要用叹号。 气的句子要用叹号。例如: 13.“同志们,打手榴弹!”(小学《语文》第九册《董存瑞舍身炸暗堡》) 14.“连长,我掩护!”(同上) 15.“请您现在就买吧!先生,我饿极了!”(小学《语文》第七册《小珊迪》) 16.明人不做暗事,做暗事不是英雄。不许使坏!(六年制小学课本语文第七册 《年关》) 例 13 是连长下达的战斗命令,例 14 和例 15 表示请示、请求,例 16 的结尾是禁 止。所以都用叹号。 四、用于突出某种声音。例如: 用于突出某种声音。 17.轰!敌人的火力点塌了半边,黄继光晕倒了。(小学《语文》第七册《黄继 光》) 这个例子中的“轰”是黄继光的手雷炸开敌人的暗堡发出的响声。 当然这一声也给 同志们带来了惊喜,但叹号在这里主要作用是突出爆炸的声音。再如: 18.突然,飞机“哗──腾!”落下又起来,跳动恐怕有两三百英尺吧。(石明《高 原飞行》) 例 18 中的叹号,标出了飞机在恶劣的气流中摇摆、颠簸跳动时发出的声音。 五、用于呼告,突出声音的高亢、强壮。例如: 用于呼告,突出声音的高亢、强壮。 19.冲啊!为黄继光报仇!(小学《语文》第七册《黄继光》) 20.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小学《语文》第九册《董存瑞舍身炸暗堡》) 21.为邱少云同志报仇!(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我的战友邱少云》) 以上三例全是口号,例 19、例 21 写出了战士们冲锋时雄壮的喊声。例 20 写出 了董存瑞同志托举炸药包后,向战友们发出的高亢的呼喊。 使用叹号应注意如下情况: 使用叹号应注意如下情况: (一)用不用叹号要看句子有没有表达强烈的感情,有没有提出什么命令、请求 一 用不用叹号要看句子有没有表达强烈的感情,有没有提出什么命令、 用不用叹号要看句子有没有表达强烈的感情 等,如果没有,就可以不用。例如: 如果没有,就可以不用。 22.到马陵山旅游的人都说三仙洞是圣地!(习作) 23.啊!亲爱的妈妈!你真关心女儿啊!女儿也一定听你的话!(习作) 例 22 的叹号应改用句号。例 23 中前两个叹号可以换成逗号。 文章情感的强烈与平淡是靠文字来表达的,标点符号在表达中只起辅助作用, 它本身并不带任何情感。有人以为自己的文章无处不具有浓烈的情感,于是每一 句话后边都用叹号。 这是错误的。 全篇都是叹号和全篇没有叹号一样, 没有起伏, 也就没有情感可言。诗歌这种文学形式可算是最富有情感的了,“诗歌的思想感 情能否表达得充分, 主要决定于诗句本身, 是无须过多地仰仗于标点符号的。 ”(徐 荣街:《青春?诗与标点符号》) (二)像“真美丽呀,我们的校园 这样倒装的句子,叹号应放在句尾。例如: 二 像 真美丽呀 我们的校园”这样倒装的句子 叹号应放在句尾。 真美丽呀, 这样倒装的句子, 24.纵情地歌唱吧,为了我们的祖国! 25.真逗,我的小弟弟! 26.不能去,孩子们! 例 24 是“为了我们的祖国,纵情地歌唱吧”的倒装句,例 25 是“我的小弟弟真逗” 的倒装句,例 26 是“孩子们,不能去”的倒装句。例 26 表示劝阻。为什么叹号不 能用在倒装句子的中间呢?我们以 24 为例来谈一谈。例 24 意在表达对祖国的热 爱之情,这种情感的表达是靠整个句子来完成的。叹号也是一种句子标志,它不 仅仅要行使表达情感等的职能,也还要标志句子。如果在例 24 中间放上叹号, 那么这个句子就被一割为二,读起来,多次感叹,并不如一次感叹所表达的效果 好。这种句子,不论是倒装,还是正排,感情的喷发都应在句尾一次完成。如果 把例 24 句尾的叹号前移,句尾标点句号,那么表达的效果就更糟了。不仅仅是 叹号割断了原句的内部联系,而且由于语调的变化(带句号的句子语调轻),使句 子情感的表达变得虎头蛇尾、有气无力。 我们再看一看《穷人》(小学《语文》第十二册)中的一句话:魁梧黧黑的渔夫 拖着湿淋淋的撕破了的鱼网,一边走进来,一边说:“嘿,我回来啦,桑娜!”“我 回来啦,桑娜”是“桑娜,我回来啦”的倒装,是呼语后置。渔夫在这句话中表达 了很丰富的情感,他既为自己从那危险的风浪中能平安归来而庆幸,又安慰了桑 娜──他知道桑娜在为自己担心, 表达了一种夫妻之爱。 试想, 如果在“我回来啦” 之后加上叹号,那么句子所表达的也就只有“庆幸”了。 (三)不管感情多么强烈,叹号不能插入句中,破坏句子的完整性。例如: 三 不管感情多么强烈 叹号不能插入句中,破坏句子的完整性。 不管感情多么强烈, 27.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啊!更加繁荣富强! 28.歌儿!唱起来!舞啊!跳起来! 例 27 第一个叹号用得不当,它隔断了前后联系,破坏了句子的完整,因此应该 改用句内停顿符号──逗号。例 28 的第一和第三个叹号,也应改用逗号。可以参 读例 24 的分析来帮助理解。 (四)标语不一定全用叹号。为了宣传政策、培养习惯,有时在墙上书写标语。 四 标语不一定全用叹号 标语不一定全用叹号。 口号性的标语应该用叹号,介绍政策等非口号性的标语,就不必使用叹号。 叹号在使用中占一个字的位置,紧跟句子书写, 叹号在使用中占一个字的位置,紧跟句子书写,不宜独立书写在一行的开头 位置。 位置。附叹号歌: 感情强烈句和段, 其中叹号常出现。 请求、反问都该用, 有它文章起波澜。 顿号(、 顿号 、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小学四年级学习使用顿号。顿号和逗号一样,是表 顿号和逗号一样, 顿号和逗号一样 示句中的停顿的,它与逗号的不同点是:只限于用在句中并列成分之间, 示句中的停顿的,它与逗号的不同点是:只限于用在句中并列成分之间,顿号 相当于连词“和 ,即用顿号的地方,一般可以用“和 字 不过, 和 的地方 的地方, 相当于连词 和”,即用顿号的地方,一般可以用 和”字;不过,用“和”的地方, 不一定都可以换成顿号。 不一定都可以换成顿号。 什么叫并列成分呢?句中使用的词或比词大的短语、句子等,它们处在同等的 地位上, 或是同属于被叙述的对象, 或是同属于叙述别的事物的, 都叫并列成分。 例如: 1. 前面的小凳子上摆着个针线笸箩, 笸箩里放着剪刀、 线团、 布头和针线包。 (小 学《语文》第五册《周总理的睡衣》) 2.甘肃、青海、陕西等省广大城乡用的电,部分是从这儿输送去的。(小学《语 文》第八册《参观刘家峡水电站》) 3.草地上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野花,红的、白的、黄的、紫的,真像个美丽的大 花坛。(小学《语文》第五册《美丽的小兴安岭》) 4.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叫人心中感 到亲切、舒服。(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林海》) 5.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小学《语文》第六册《海底世界》) 6.坚持记日记,可以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认识能力和作文能力。(小学《语文》 第六册《基础训练 7》) 7.黄山的奇石还有很多,像“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那些叫 不出名字的奇形怪状的岩石,正等着你去给它们起名字呢!(小学《语文》第四 册《黄山奇石》) 例 1 中“剪刀、线团、布头、针线包”四种物件并存于笸箩中,是并列关系;作为 词,它们在这个句子中的地位也是并列的。所以它们之间使用了顿号,第三个顿 号被“和”字代替。例 2 的“甘肃、青海、陕西”,是并列的地理单位,在句子中也 是并列关系,所以它们之间使用了顿号。例 3 中“红的、白的、黄的、紫的”是并 列的几种颜色,中间用了顿号。例 4 中“亲切、舒服”,是心理的感觉和体会,是 并列关系,所以它们之间使用了顿号。 例 1―例 4 中的并列成分都是由词充当的。 例 5 中,“景色奇异、物产丰富”是对海底世界的评价,是并列关系,在这个句 子中的地位也是并列的,所以它们之间用顿号。例 6 中的“观察能力、认识能力、 作文能力”,作为能力,并列存在,作为短语,在这个句子中地位也是并列的。 所以它们之间用顿号。 例 5 和例 6 中的并列成分已经不是单词,而是由多个单词构成的短语,如“景 色奇异”由“景色”和“奇异”两个词构成,“作文能力”由“作文”和“能力”两个词构 成。这种比词大、比句子小的组成形式叫“短语”。 例 7 中,“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是不同的岩石名称,它们本身又各 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但在例 7 中,它们失去了自身作为句子的独立性,成为大句 子中一个成分的三个并列小成分。所以它们之间也用顿号。(标有引号的并列的 词语之间也可以不用顿号隔开。) 顿号表示微小的停顿, 停顿的时间是相对于其它符号来说的,句子标志的符号 句子标志的符号 (句号、问号、叹号)表示的停顿,时间略长;句子内部的符号(顿号、逗号、分 句号、问号、叹号 表示的停顿,时间略长;句子内部的符号 顿号、逗号、 句号 表示的停顿 顿号 表示的停顿,时间略短。 号)表示的停顿,时间略短。而在句子内部的停顿中,顿号表示的停顿最短,分 表示的停顿 号最长,逗号居中。下面的例子可以体现出这一规定的要求: 8.我们吃的粮食、蔬菜、水果、肉类,穿的棉、麻、毛、丝,烧的柴火,都和 太阳有密切的关系。(小学《语文》第八册《太阳》) 9.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将到处是黑暗,到处是寒冷,没有风、雪、雨、露, 没有草、木、鸟、兽,自然也不会有人。(同上) 例 8 中,“吃的”“穿的”“烧的”三个大部分之间用逗号隔开,而“吃的”这个小部分 中“粮食、蔬菜、水果、肉类”之间使用顿号隔开,“穿的”这个小部分中“棉、麻、 毛、丝”之间用顿号隔开。显然逗号的停顿大于顿号的停顿。例 9 中“没有……没 有……”之间用逗号,而每一个“没有”中的并列成分之间用顿号,顿号的停顿小 于逗号。 前面说过,顿号相当于“和”字。一般的情况下,如果并列的成分由两个词或短 语构成,用顿号或“和”字都可以;如果并列成分由三个或更多的词构成,不使用 “和”字也可以(如例 8 例 9),要使用“和”字,则必须用在最后两个并列的词之间。 “和”字顶替一个顿号(如例 6)。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并列成分之间都可以用“和”字来代替顿号,例如: 10.姑娘弯腰捧在手里,沉甸甸、亮晶晶的,直灼眼睛。(六年制小学课本语文 第八册《钻石》) 例 10 中的并列成分之间,只能用顿号而不能用“和”字。如果将其中的顿号换用 “和”字,读起来就不好理解了。 顿号是用在并列成分之间的,但并列成分之间并不一定都要用顿号,有的可以 用逗号,有的由于联系紧密则可以不用。例如: 11.东西南北都是路。 12.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全靠我自己忙哟。 例 11 中的“东”“西”“南”“北”是并列成分。例 12 中的“上上”“下下”“里里”“外外” 也是并列成分,但由于联系紧密,就不能加顿号,如若加了顿号,就会破坏原来 的效果。 那时我还小, 只能帮老奶奶擦擦桌子扫扫地, 别的事干不了, 她也不让我干。 13. (小学《语文》第五册《亲人》) 例 13 中的“擦擦桌子”和“扫扫地”是并列成分,由于联系紧密,就没有使用顿号。 顿号还有一种特殊的用途, 它用在条目序数之后, 表示停顿, 例如 《新华字典》 的“说明”部分就是这样用的。 一、本字典是根据 1990 年重排本重新排印的…… 二、本字典是供中等文化程度读者使用的小型语文工具书。(商务印书馆《新华 字典?说明》) 顿号的这种用法是只表示停顿,许多书并不使用,如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 科书,目录序数之后空一格不加标点。数学书的目录序数之后使用了小圆点。 顿号在应用中必须注意以下三点: 顿号在应用中必须注意以下三点: (一)必须正确地把握 并列关系 的词、短语、句子。不做到这一点,就没法使 必须正确地把握“并列关系 的词、 一 必须正确地把握 并列关系”的词 短语、句子。不做到这一点, 用顿号,即使用了也会出错。 用顿号,即使用了也会出错。例如: 14.浅海里有鱼、虾、贝、还有各种海藻,如海带、紫菜、石花菜等。(学生作 业) 15.小猴子忙了好一阵子,可是,玉米、桃子、西瓜,小兔一样也没得到。(学 生作业) 例 14 是九年义务教育《语文》第七册《基础训练 2》中的一个顿号练习题。有 如果“鱼”“虾”“贝”“海藻”同时出现, 可构成 几位小同学就像例 14 一样加了顿号。 并列,即“浅海里有鱼、虾、贝、海藻。”如果“鱼”“虾”“贝”“海带”“紫菜”“石花菜” 同时出现,也可构成并列,即“浅海里有鱼、虾、贝、海带、紫菜、石花菜等”。 因为, “海藻”包含“海带”“紫菜”和“石花菜”, “海藻”与“海带”“紫菜”“石花菜”则不 能构成并列关系。正确的标点法应是: 浅海里有鱼、虾、贝,还有各种海藻,如海带、紫菜、石花菜等。 句中“有……还有……”是联词,“有”与“还有”之间应使用逗号。若用顿号,会使 “鱼、虾、贝”与“还有各种海藻”构成并列,显然是错误的。 例 15 的错误是这样造成的:加标点的小同学认为“兔子”和“玉米”、“桃子”、“西 瓜”有“动物”和“植物”的区别, 不属同类, 不能并列, 因而在“兔子”之前加了逗号。 这位同学没有弄懂什么叫“句中并列成分”。 二 虽然是并列关系的词,但由于联系紧密,或已凝固成短语, (二)虽然是并列关系的词,但由于联系紧密,或已凝固成短语,在不是为了特 虽然是并列关系的词 别强调的情况下,它们之间可以不加顿号,加了会使句子变得松散。前面已经 别强调的情况下, 它们之间可以不加顿号,加了会使句子变得松散。 进行了分析。再如“工农兵”“农工商”“七八十人”等并列关系的词就不宜裂开加顿 号。 使用顿号要分析会不会割断句子, (三)使用顿号要分析会不会割断句子,造成歧义。也就是说要服从需要,不能 三 使用顿号要分析会不会割断句子 造成歧义。也就是说要服从需要, 见到并列就加顿号。例如: 见到并列就加顿号 16.我们应该加强对祖国的热爱、对敌人的仇恨、鄙视和关心集体的教育。 例 16 的本意是:“加强对祖国的热爱教育”“加强对敌人的鄙视和仇恨教育”“加强 关心集体的教育”。也就是说这个句子的并列成分有两个层次:“对祖国的热 爱”“对敌人的鄙视、仇恨”“关心集体”属于第一个层次的并列成分,由第一个顿 号与“和”字来标志,“鄙视”和“仇恨”是“对敌人……”之中的并列成分,属于第二 个层次。例 16 在顿号的使用中却没有注意到这两种层次,见到并列成分就加顿 号,使句子层次混乱,“鄙视和关心集体”很容易被理解为一个整体,对集体又鄙 视又关心,这显然会产生歧义。因此,“仇恨”与“鄙视”之间的顿号应去掉。 顿号在书写中占一个字的位置,必须紧跟前文书写, 顿号在书写中占一个字的位置,必须紧跟前文书写,不能独立书写在一行的 开头。 开头。附顿号歌: 并列词语或短语, 地位一样并肩站。 顿号用来做分界, 读到它时停顿短。逗号(, 逗号 ,)逗号是最常用的一种符号,它表示句子内部的停顿,在现代汉语中使用率最 高。句子如果太长,要让读者分清句中的层次,准确地理解句子的意思,就必须 有一定的停顿。 句中停顿,在哪些情况下使用逗号呢? 句中的并列成分或并列分句之间可以用逗号。 一、句中的并列成分或并列分句之间可以用逗号。 前面,我们已经在顿号一节中叙述了并列成分之间使用顿号。如果并列成分之 间有较大的停顿需要,则可以用逗号。例如: 1.千佛山,大明湖,趵突泉,是济南的三大名胜,现在单讲趵突泉。(小学《语 文》第八册《趵突泉》) 2. 卢沟桥的狮子大小不一, 形态各异……(小学 《语文》 第九册 《卢沟桥的狮子》 ) 例 1 中的“千佛山”“大明湖”“趵突泉”同是“济南的三大名胜”的描述对象,是并列 关系,按要求,它们之间该使用顿号,但为了以较大的停顿来突出它们,在它们 之间就使用了逗号。例 2 中的“大小不一”“形态各异”都是描述“狮子”的,是并列 关系,本可以在它们之间使用顿号,为了突出“大小不一”“形态各异”这两种形态 而使用了逗号。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并列分句之间使用逗号。什么叫并列分句呢?像“秋天到了, 天气凉了,一群大雁往南飞。”这个句子中包含三个小句子,这三个小句子地位 平等,各自独立,又共同存在于一个大的句子之中,它们叫并列分句。(这一点, 我们在分号一节还要叙述)看下面的例子。 3.这些课文有的歌颂了革命前辈英勇无畏的革命气慨,有的讲述了革命领袖自 觉锻炼自己意志的故事,有的赞扬了热心助人、牺牲自己的可贵精神。(小学《语 文》第八册第五组导读) 例 3 中三个“有的……”,叙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各自独立成句,又共同存在于 一个大的句子中,地位相同,属于并列关系,所以三个分句之间使用了逗号。 介绍时间、地点、目的、条件的词、短语或句子之后可以用逗号。 二、介绍时间、地点、目的、条件的词、短语或句子之后可以用逗号。例如: 4. 1948 年 5 月 25 日, 攻城的大炮震撼着整个隆化城, 解放隆化的战斗打响了。 (小学《语文》第九册《董存瑞舍身炸暗堡》) 5.在泰山上,随处都可以碰到挑山工。(小学《语文》第九册《挑山工》) 6.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邱少云像千斤巨石 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我的战友邱少云》) 7.渔业工人把海龟翻一个身,它就四脚朝天,没法逃跑了。(小学《语文》第五 册《富饶的西沙群岛》) 例 4 中“1948 年 5 月 25 日”是时间,之后用逗号表示停顿。表示时间的词并不止 于数字,像“眨眼间”“清晨”“在……时候”等也是,在句中,这些词语后边一般都 可以用逗号表示停顿。例 5“在泰山上”是地点,之后用逗号表示停顿。有形的地 点像“教室里”“树叶间”,无形的地点像“思想上”“心坎里”等,根据需要都可以在 后面用逗号表示停顿。例 6 的“为了……为了……为了……”表示目的,三个目的 是并列关系,中间用逗号表示停顿。例 7 中“海龟翻一个身”是海龟“四脚朝天, 没法逃跑”的条件,用逗号表示停顿。 有些动词,在句中所涉及的对象较长时, 三、有些动词,在句中所涉及的对象较长时,动词与对象之间可以用逗号表 示停顿。 示停顿。 什么叫动词所涉及的对象呢?像“我吃苹果”中的“苹果”, 就是动词“吃”所涉及的 对象。这里,动词涉及的对象只是一个词,全句又很短,动词与对象之间没有必 要用逗号。如果对象的内容很长,动词与对象之间可以用逗号表示停顿。例如: 8.我们清楚地记得,那是 1952 年的春天,金达莱花开满山野的时候,您知道我 们缺少蔬菜,就挎着篮子上山挖野菜。(小学《语文》第九册《再见了,亲人》) 9.我暗自盘算,饭店里可以住一千多位客人,来来往往每一位客人都要付房钱、 饭钱、洗衣费……(小学《语文》第八册《电脑管家》) 例 8 中的“记得”和例 9 中的“盘算”都是动词,它们所涉及的对象都很长,所以在 动词后边用逗号表示停顿。 在带有关联词语的句子中,各个小句子之间可以用逗号表示停顿。 四、在带有关联词语的句子中,各个小句子之间可以用逗号表示停顿。例如: 10.如果明天下雨,秋游就改期举行。(小学《语文》第九册《基础训练 5》) 11.我们写作文,不仅要把事实写清楚,还要练习以事实为根据,展开合理的想 象,把想到的也写下来。(小学《语文》第十二册《展开合理的想象》) 例 10 是关联词语“如果……就……”连起来的句子,例 11 是关联词语“不仅…… 还……”连起来的句子,小句与小句之间用逗号表示停顿(例 11 中的第二个逗号 是这种用法)。关联词语还有多种,像“无论……都……”“虽然……但是……”“不 但……而且……”等等,用它们相连的小句子之间,必要时都可以用逗号表示停 顿。 五、关联词语后用逗号表示停顿,强调、突出这个关联词所起的作用。例如: 关联词语后用逗号表示停顿,强调、突出这个关联词所起的作用。 12.千山一碧,万古长青,恰好与广厦、良材联系在一起。所以,兴安岭越看越 可爱!(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林海》) 13.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小学《语文》第十二册《为人民服务》)14.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 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 10 镑重的铁球慢;但是,如 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 11 磅重,落下的速度应 当比 10 磅重的铁球快。(小学《语文》第八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例 12 中的“所以”表示总结, 为了突出这个总结, 用逗号表示停顿。 13 中的“所 例 以”表示结果,用逗号表示停顿并有突出这个“所以”的作用。例 14 是伽利略对希 腊大哲学家亚里斯多德的一句话的分析, 他分析出亚里斯多德的一句话会得出两 种不同的结论,“但是”之前的结论与之后的结论完全相反,“但是”在这里显示了 它们的相反性,为了使这种显示作用得到突出,所以在“但是”之后用了逗号。 不过,不是所有关联词语之后都可以用逗号,也不是前面列举的关联词语在使 用中就一定要加逗号, 具体用与不用, 要服从内容需要。 像“但是”“首先”“况且”“所 以”等,在使用中可以加逗号以突出它的作用,而“只有……才……”“与其……不 如……”“不是……就是……”之后则不宜使用逗号。 被描述的对象与描述语之间,必要时可以加逗号。 六、被描述的对象与描述语之间,必要时可以加逗号。 “小鸟真漂亮”中的“小鸟”是被描述的对象,“真漂亮”是描述语。 例如: 15.这座狮子多得数不清的桥,建于 1189 年。(小学《语文》第九册《卢沟桥的 狮子》) 16.因此,“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不仅是志愿军的肺腑 之言,也是朝鲜人民的心声。(小学《语文》第九册《写文章要有中心》) 例 15 中被描述的对象“桥”与描述语“建于 1189 年”之间使用了逗号。例 16 中“再 见了……”是被描述对象,“不仅是……也是……”连接的是描述语,它们之间使 用了逗号。 逗号之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使用,往往是因为被描述的对象太长,有加以停顿的 必要。 用于突出、强调,像突出某种事物、某个人等。 七、用于突出、强调,像突出某种事物、某个人等。例如: 17.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小学《语文》第十册《革命烈士诗两首》) 18.风,呼呼地刮着。雨,哗哗地下着。(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草地夜行》) 19.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小学《语文》第十二册《十六年前的回忆》) 如果我们将这三例中逗号去掉,一点也不改变句子原义,但为什么又要用逗号把 它们与后文隔开呢?这就是为了突出或强调。例 17 突出“人”,例 18 突出“风”和 “雨”,例 19 强调“记住”。我们可以用有声的朗读来体会:如果没有逗号,就没 有停顿;有逗号就有停顿,这一顿,突出、强调的味儿就出来了。 八、几个连续的动作之间,可以使用逗号。例如: 几个连续的动作之间, 可以使用逗号。 20.他们含着眼泪,念着海力布的名字,扶着老人,领着孩子,赶着牛羊,往很 远的地方走去。(小学《语文》第八册《猎人海力布》) 21.我急忙唤回我的猎狗,带着它走开了。(小学《语文》第八册《麻雀》) 例 20 中,“含着眼泪”“念着海力布的名字”“扶着老人”“领着孩子”等是连续的动 作,它们之间用逗号表示停顿。例 21 中,“唤回猎狗”“带着走开”是连续动作, 所以中间用逗号。 呼语之后用逗号,使呼语与后文有一定的间隔。 九、呼语之后用逗号,使呼语与后文有一定的间隔。例如: 22.“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走吧。”(小学《语文》第八册《倔 强的小红军》) 23.“长嘴巴的啄木鸟,咱们俩比一比,到底谁美。”(小学《语文》第三册《美 丽的公鸡》) 在平时讲话中,喊人与讲述内容之间会有自然的停顿,没有这个停顿,提醒作用 就不强,效果就不好。 十、呼语或被描述的对象放在句尾,用逗号与前文隔开。例如: 呼语或被描述的对象放在句尾,用逗号与前文隔开。 24.“听见没有,警卫员?……”(小学《语文》第十册《丰碑》) 25.真美啊,北京! 这种句子颠倒了习惯的语言顺序,目的是突出逗号前的内容。 十一、提示性的语词后边用逗号,以引起读者对提示内容的注意。 十一、提示性的语词后边用逗号,以引起读者对提示内容的注意。例如: 26.“注意,抽着烟和群众说话是不礼貌的。……”(小学《语文》第十册《毛主 席在花山》) 27.“要记住,现在是‘狭路相逢勇者胜’,要勇,要猛!”(小学《语文》第六册《千 里跃进大别山》) 十二、文章的题目中,需要停顿的地方可以加逗号。 十二、文章的题目中,需要停顿的地方可以加逗号。例如: 28.一要真实,二要具体(小学《语文》第八册读写例话) 29.再见了,亲人(小学《语文》第九册) 十三、有些序次语后加逗号。例如: 十三、 有些序次语后加逗号。 30.第一,需要很长的时间,几千年,上万年;第二,陆地沉下去,海水漫上来; 第三,海水把森林淹没,波浪不断地向树干冲刷……第四,松脂球掩埋在泥沙下 面,成了化石。(六年制小学课本语文第十二册《抓住要点,考虑周到》) 31.首先,要把课文从头至尾读一遍,对整篇课文有个初步印象。然后,一个自 然段一个自然段地读。(小学《语文》第七册《练习给课文分段》) 例 30 中, “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是顺次语, 每个序次语之后用逗号表示停顿。 例 31 中,“首先”“然后”也是序次语,后面用逗号表示停顿。 十四、句中出现的重复词语之间用逗号。 十四、句中出现的重复词语之间用逗号。例如: 32.猎狗愣住了,它可能没料到老麻雀会有这么大的勇气,慢慢地,慢慢地向后 退。(小学《语文》第八册《麻雀》) 33.枪毙,枪毙!拉出去,拉出去!(小学《语文》第十一册《小英雄雨来》) 十五、语气不重的感叹词或象声词之后可以用逗号表示停顿。 十五、语气不重的感叹词或象声词之后可以用逗号表示停顿。例如: 34.啊,多么乖巧的小象!(小学《语文》第五册《曼谷的小象》) 35.狼把尾巴使劲摇了几下,扑扑扑,把陷阱里的尘土都扫了起来。(小学《语 文》第五册《会摇尾巴的狼》) 例 34 中的“啊”是叹词,后面用逗号表示停顿。例 35 中的“扑扑扑”是象声词,后 面用逗号表示停顿。 十六、句中插入的解释性、补充性语言前后可以用逗号表示停顿。 十六、句中插入的解释性、补充性语言前后可以用逗号表示停顿。例如: 36.“福利厂”,原来,他是个聋哑人。(小学《语文》第九册《鱼游到了纸上》) 37.客人在饭店里花的每一笔钱,如洗衣费、饭费、长途电话费等,都由终端机 把信息输入电脑。(小学《语文》第八册《电脑管家》) 例 36 中,“原来,他是个聋哑人”是对“福利厂”的解释,用逗号与“福利厂”隔开。 例 37 中的“如……等”都是插入的补充性语言,后面用逗号表示停顿。 逗号在使用中常出现的几种不正确现象 正确现象。 逗号在使用中常出现的几种不正确现象。 (一)该用逗号而不用,使句内停顿不明确。例如: 一 该用逗号而不用 使句内停顿不明确。 该用逗号而不用, 38.星期五下午同学们带来了劳动工具准备劳动。(习作) 39.我记得王兵那天早上穿着一件海军衫一条蓝布裤子。(习作) 例 38 中,“星期五下午”表示时间,应用逗号与后文隔开。例 39 中“记得”和“海 军衫”之后,都应该用逗号停顿一下。 (二)用得太多。例如: 二 用得太多 用得太多。 40.李健想起了临行时,爸爸对自己说的话。(习作) 41.刘兆飞从福州购了三台电脑赠送给板桥小学,支持板桥小学,搞电脑训练。 (《学校工作总结》) 例 40 中的逗号把句子点断了,原意是“李健想起了爸爸的话”,“临行时”是限制 “话”的具体时间,加了逗号后,句子变成“李健想起临行时”了。“爸爸对自己说 的话”与前文接不上气,变得突兀,让人摸不着头脑。例 41 中,第二个逗号应去 掉,因为这个逗号将句子点断,使“搞电脑训练”与前文接不上气了。 该用逗号却用了别的标点符号。 (三)该用逗号却用了别的标点符号。例如: 三 该用逗号却用了别的标点符号 42.我知道。是周维林老师讲给大家听的。(习作) 43.当我背着书包走进学校的时候!老师啊,您就是我亲爱的妈妈!(习作) 例 42 中的第一个句号用得不妥,它隔断了句子的内部联系,应改用逗号。例 43 意在表达对老师的热爱之情,却犯了滥用叹号的毛病,第一个叹号前的内容是介 绍时间的,应该用逗号来表示停顿。 逗号在书写中占一个字的位置,必须紧跟前文书写, 逗号在书写中占一个字的位置,必须紧跟前文书写,不能独立书写在一行文 字的开头。 字的开头。 逗号是使用率最高的点号,许多成年人在写文章时习惯于点一下,用那小小的 一点来代替逗号,这易与顿号相混,我们不能效仿。吕叔湘和朱德熙两位语言学 家在《语法修辞讲话》中说:“唯其标点符号的个儿小,更应该写得清楚,要跟 文字一样清楚,甚至比文字还要清楚才好。”附逗号歌: 标点符号谁最忙? 逗号使用最频繁。 句子中间要停顿, 往往由它来值班。分号(; 分号 ;)分号,是句内停顿符号,与顿号、逗号相比,是句内最大的停顿符号。 分号,表示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 什么叫并列分句呢?如果一个比较长的句子是由两个或更多的小句子组合而 成,这些小句子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那么这些小句就叫并列分句。凡是用逗号 无法表达清楚句中并列分句关系的,都可以用分号。 下面我们来看几个例句: 1.春雨沙沙,春雨沙沙, 细如牛毛,飘飘洒洒。 飘在果林,点红桃花; 洒在树梢,染绿柳芽; 落在田野,滋润庄稼; 降在池塘,唤醒青蛙。 (小学《语文》第四册《春雨》) 2.芦苇和蒲草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绿了;天空倒映在清凌凌 的河水里,显得更蓝了;云朵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白了。 (小学《语文》第九册《可爱的草塘》) 3.越是减产,人们就越要多开垦荒地;越多垦荒,水土流失就越严重。 (小学《语文》第九册《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以上三个例句中都使用了分号。例 1 从“飘在果林……”到“降在池塘……”是四个 并列关系的分句,所以它们之间使用了分号。例 2 由三个并列关系的分句组成, 分句之间使用了分号。例 3 由两个并列的分句组成,中间使用了分号。 以上各个例句中的并列分句,由于句式基本相似,并列关系明显,是很容易 判断的。生活中的语言并不都这样整齐规矩,许多时候是不好判断的。例如: 4.它要是张开嘴,人站在它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四个人 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 (小学《语文》第九册《鲸》) 5.要使人人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破坏森林是不折不扣的自杀行为;要 合理规划利用土地,同时还要大量修筑水利工程。 (小学《语文》第九册《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例 4 和例 5 为什么要使用分号呢,分号前后的小句看不出可以构成并列分句嘛。 这里我们还需要对“并列分句”作一次再认识。 并列分句是怎样构成并列的呢?几个小句子分别叙述有关联的几件事或者同 一事物的几个方面,这几个小句子的地位是一致的,这几个小句就构成并列。 例 4 的两个分句都是叙述鲸的嘴的,第一句用打比方的写法说出了鲸嘴的 高,第二句也采用打比方的形式说出了鲸嘴的宽阔。一个“高”一个“宽阔”,是同 一事物──鲸嘴的两个方面,因此,例 4 的两个分句构成并列关系,中间使用分 号。在例 5 中,如果我们单看冒号之后的两个句子,确实无法判定它们是并列关 系,内容上它们毫不相关;但若联系冒号前的“道理”,就不难看出,这两个句子 所叙述的是一个道理的两个方面,是并列的关系,所以用了分号。 并列关系的分句之间并不是都要使用分号。 分号是比逗号大的句中停顿的标 志,凡是分句中没有使用过逗号的,分句之间则不必用分号,用逗号就可以了。 例如: 6.你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见各种声音: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 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还好像在打鼾……它们吃东 西的时候发出一种声音,行进的时候发出另一种声音,遇到危险还会发出警 报。 (小学《语文》第六册《海底世界》) 例 6 中,四个“有的……”采用打比方的方法,描述了海底动物发出的四种声音, 省略号后,又写出了这些动物在三种不同的时候发出的三种不同声音。描述每一 种声音都使用了一个小句子,这些小句子之间是并列关系,但是,由于每个小句 子内部没有使用逗号,所以各个并列分句之间不使用分号而用了逗号。 有些属于并列关系的句子,由于本身叙述的内容集中,用语量又大,可以独 立成句,这些句子之间则不必使用分号,可以使用句号。例如: 7.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 又耐心地等待着。 一对青年夫妇, 丈夫抱着小女儿, 妻子领着六七岁的儿子, 他们挤下了人行道,探着身子张望。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 踮着脚望着,望着…… (小学《语文》第九册《十里长街送总理》) 例 7 写出了三种送总理灵车的人──老奶奶、青年夫妇和一群红领巾。对这 几种人进行描写的句子,构成并列关系,但是,由于各句子本身所描写的内容可 以独立成句,各句子之间就没有用分号。 我们再看下面的两个例子: A.写表扬稿要注意以下事项。 (1)内容必须真实,不能随便编造。 (2)被表扬的人和事要写具体,写清楚。 (3)赞扬的语句要掌握分寸,实事求是。 (4)标题可以用“表扬”二字,也可以根据表扬的内容拟定,如“王小红 拾金不昧”“助人为乐精神可贵”等。 (5)最后要写明写稿人的单位、姓名。 (小学《语文》第九册《基础训练 5》) B.大家来总结解答应用题的步骤。 (1)弄清题意,并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分析题里数量间的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3)确定每一步该怎样算,列出算式,算出得数; (4)进行检验,写出答案。 (小学《数学》第九册第 46 页) 这两个例子,一个是写表扬稿要注意的事项,一个是应用题的解答步骤,它们的 条与条之间也是并列关系。从内容的多少上说,它们基本相当;从形式上看,它 们也非常一致。可是,例 A 的分句间用了句号,例 B 的分句间用了分号。这说 明: 可以独立成句的各并列分句之后, 用句号或用分号是可以由写作者自由选择。 下面谈一下用分号标明句子内部层次。在标点符号的使用中,可以利用分号 大于逗号、逗号大于顿号的这种差别来标明句子内部停顿的层次关系。有时,虽 然句子内部并不是并列关系,为了标出内部结构的层次,可以利用逗号升位为分 号或句号降位为分号来完成。例如: 8.在前面的山道上,我们又几次超过了他;但是总在我们流连山色的时 候,他又悄悄地超过了我们。 (小学《语文》第九册《挑山工》) 例 8 这个句子,从内部结构上说,它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到“超过了他”。但 这两部分并不是并列关系,本可以用逗号表示停顿;可用逗号后,这两部分的结 构关系就不甚明了。为了标出这种结构关系,将逗号升位,使用了分号。由于分 号的作用,句子内部的结构关系就明确了。再如: 9.他们每闹一次都要收几百万钱。只花二三十万办喜事,多下来的就跟 巫婆分了。 (六年制小学课本语文第八册《西门豹》) 10.每闹一次,他们要收几百万钱;办喜事只花二三十万,多下来的就 跟巫婆分了。 (义务教育小学《语文》实验课本《西门豹》) 例 9 和例 10 是表达同一内容的句子。例 10 在例 9 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不管是 哪个句子,都分成两部分,例 9 使用了句号,例 10 使用了分号。从叙述的效果 看:例 10 既层次分明,又不失紧密的联系;而例 9 虽然层次分明,但是联系却 因为句号而中断。──例 10 优于例 9。这种好的效果是怎么才收到的呢?就是句 号降位为分号带来的。 分号在书写中占一个字的位置, 紧跟前文书写, 不能独立书写在一行的开头。 附分号歌: 附分号歌: 并列句子肩并肩, 不分主次紧相连。 如用逗号隔不开, 可用分号站中间。冒号(: 冒号 :)冒号,表示提示语之后或总括语之前的停顿,有提示下文或总括上文的作用。例 如: 1.妈妈常对我说:“放学回来,你也该帮助老奶奶做点事。少先队员应 该懂得尊敬老人,照顾老人。” (小学《语文》第五册《亲人》) 2.老牧人江希尔大叔老远就喊起来:“我们的鸿雁又飞来啦!” (小学《语文》第八册《女邮递员的信》) 3.……一边走一边听着伯父意味深长的赞叹:在这个世界上,金钱可以 买到山珍海味,可以买到金银珠宝,就是买不到高尚的灵魂啊! (小学《语文》第八册《苦柚》) 4.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林海》) 例 1“妈妈常对我说”是提示语,后面用冒号,冒号后面是“说”的内容。例 2“喊起 来”是提示语,后面用冒号,表示后面是“喊”的内容。例 3“赞叹”是提示语,用冒 号,后面是“赞叹”的内容。例 4 冒号用在总提示语“多少种绿颜色呀”之后,后面 是这些绿色的品种。 提示语后面用冒号,是冒号的主要用法,是小学阶段必须掌握的。 冒号用在总括语之前的用法,在小学教材中比较少见。现在举江苏省高等教 育自学考试《现代汉语》(下册)和初级中学《语文》第四册上的例子作一叙述。 5.三宝走了,三毛走了,大刘走了:是海燕就要去搏击风云。 (《现代汉语》1985 年 12 月版) 6.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 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 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语文》第四册《怀疑与学问》) 例 5 先分项说三个人都走了,干什么去了呢?去拼搏进取,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抱 负去了;所以总结语说:“是海燕就要去搏击风云。”总结语前使用了冒号。例 6 先分项对学问家的“怀疑”进行举说,然后总结说只有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 说产生”。总结语前用了冒号。 下面再介绍几种冒号的用法,这些用法的基础仍是提示性的。 一、注释性的字眼后面加冒号。像“按”“注”等字。 注释性的字眼后面加冒号。 例如: 7.编者按:本届电视节参赛电视剧《因为妈妈工作》别出心裁地提出了 一个离异家庭的孩子监护权问题。……因此,我们邀请了几位职业女性,请她们 就此发表看法。 (摘自 1996 年 12 月 6 日《文汇报》) 8.注: ⑥张秀媛:《关于教育评价的几个理论问题》,见《中小学教育评价》,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70―72 页。 (摘自《江苏教育研究》) 例 7 是《文汇报》编辑为一篇文章所加的按语。人们习惯上把这种简单的篇外小 块语言,叫《编者按》,它是编者对所编发的一篇或一组文章的介绍或议论,按 语中往往向读者推荐什么或提出一些发人深思的问题。 “编者按”本身具有提示作 用,所以后面用了冒号。例 8 是《江苏教育研究?素质教育评价中的几个理论问 题》 中的注解, “注”后用冒号。 对文章内提到的文章或观点在文外给予注明出处, 目的是辅助理解文章。 二、举例性的词语后加冒号,表明下文出现例语。像“例如”“比如”等词。 举例性的词语后加冒号,表明下文出现例语。 9.照样子把下面的句子换个说法。 例:您不要随地扔纸。 请您不要随地扔纸。 您别随地扔纸,好吗? (小学《语文》第八册《基础训练 6》) 剧本等, 三、纯对话式的文章──剧本等,人物与他们的语言之间使用冒号。如: 纯对话式的文章 剧本等 人物与他们的语言之间使用冒号。 10.练习对话。注意读出语气。 小霞:露露,你好! 露露:小霞,你好! 小霞:想不到在书店遇着你。你买了什么好书? 露露:我买了一本《安徒生童话选》。………… (小学《语文》第四册《基础训练 5》) 四、书信、建议书等应用文的称呼语后要用冒号。如: 书信、建议书等应用文的称呼语后要用冒号。 11.红红表姐: 你好,好久没见面了,姑父、姑母都好吗?…… (小学《语文》第七册《基础训练 6》) 12.建议书 全校少先队员们: 3 月 5 日, 是毛泽东主席发表“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的纪念日……我 们建议全校少先队员开展“献上我们的一片爱”活动。………… 五年级二班全体少先队员 ×年×月×日 (小学《语文》第十册《基础训练 1》) 例 11 是一封信,称呼语“红红表姐”之后用冒号,正文另起一行空两格书写。例 12 是一份《建议书》,称呼语“全校少先队员们”之后用冒号,正文另起一行空 两格书写。 标明作者与其文章名, 在作者名后用冒号, 表明后面的文章是此人所作。 五、 标明作者与其文章名, 在作者名后用冒号, 表明后面的文章是此人所作。 例如: 13.毛泽东:《为人民服务》 14.李白:《望庐山瀑布》 六、词语与解释语之间用冒号。例如: 词语与解释语之间用冒号。 15.①江畔:江边。独步寻花: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赏花。 ②蹊:小路。花满蹊:繁花盛开,把小路都遮住了。 (小学《语文》第十册《古诗三首》注释) 解释词语是辅助读文解义用的,这种使用冒号的解词法,只适合正文以外使用, 不宜嵌于文章的语句中。如果在文章的叙述中必须对某个词作解释,常常用“所 谓……就是……”相连,或用语言直接叙述。比如: 16.所谓优化,用巴班斯基的话来说,就是“从某种标准来看是最好的”。 (《小学教育科研方法》苏州大学出版社 1995 年版) 17.“调兵遣将”的意思是调动兵力,派遣将领。 (小学《语文》第十册《教师教学用书?赤壁之战》) 例 16 是对“优化”的解释,就用了“所谓……就是……”的表达形式。“优化”后边 不用冒号。例 17 是对“调兵遣将”的解释,是用语言直接叙述的。解释的概念── 调兵遣将,用引号标明。 解释词语也有不用冒号而使用破折号的。 学习使用冒号有三点要注意:(一)没有较大的停顿不要用冒号;(二)冒 号管到句尾;(三)冒号一般不在同一句话中重复使用。下面分条说明。 (一)在阅读过程中,用冒号的地方,停顿要比用逗号地方长一些。张静在 他主编的《新编现代汉语》(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0 年出版)中说,“冒号有较大 的伸缩性:一般情况下小于句号,大于分号;有时小于分号;有时也大于句号。” 这就说明,冒号是表示较大停顿的符号,在使用中必须仔细推敲。 下面句子中冒号的使用就有不当之处,影响了句子的表达。 18.辅导员们正在开会,讨论:怎样搞好夏令营活动。 (习作) 19.当老师宣布:张阳君为学习委员时,同学们热烈地鼓起掌来。 (习作) 例 18 的“讨论”后没有必要停顿,不应加冒号。例 19 中“当……时”是介绍时间, 内部结构紧密,不能使用冒号。 (二)所说的冒号管到句尾,是指一个冒号起码要管到句子末尾。下面这个 例子就没有注意到这一点。 20.张海迪有这样的愿望:充分利用时间学习更多的本领,为乡亲们作 出更大的贡献,我也有这样的愿望,我一定为实现这个愿望做出艰苦的努力。 (习作) 例 20 中,张海迪的“愿望”应该到“贡献”这里结束,后面叙述的是作者“我”的愿 望。但“贡献”之后没有用句号,而是用了句内停顿符号(逗号),这样一来,冒 号还要管下去,一直管到结尾,就连“我”的愿望也成张海迪的愿望了。显然不符 合写作的目的。这个例子犯了冒号管束扩大的错误。 前面说过,冒号的停顿“有时也大于句号”,就是说,冒号不仅管到句尾,有 时要管几个句子,有的甚至管全篇。例如: 21.没有写在信上的事主要有三件: (1)凡卡回忆和爷爷一块儿守夜。写爷爷是什么样的…… (2)凡卡回忆和爷爷一块儿砍圣诞树。写山林怎么样…… (3)凡卡写信封,寄信。…… (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注意文章的细节》) 22.小洁: 我去医院看望奶奶, 晚上才能回家。 你做完作业, 要帮妈妈择菜、 做饭。 爸爸 10 月 6 日 (小学《语文》第三册《基础训练 4》) 例 21 中的冒号管了三大条,每一条又不止一句话。例 22 是留言条,开头的这个 冒号管了全篇。 总之,冒号是停顿较大的符号,它所管束的内容是一直到提示的内容写完为 止的。 (三)提示的内容中又有提示出现,往往在层次高或分量重、需要强调的提 示处用冒号,层次低或分量轻的提示处往往不再用冒号。例如: 23.积累经验事实的基本途径:(1)观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重点 观察与连续观察。 (2)调查。……(3)统计。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4) 查阅。…… (《小学教育科研方法》苏州大学出版社 1995 年版) 例 23 中的总提示(高层次)是“积累经验事实的基本途径”,后面列举了四种途 径,而每一种途径也都是提示,(是低层次的提示)总提示语后用了冒号,四种 途径的提示语后面用了句号。这说明总提示重于分提示,包括分提示。因此总提 示用冒号,分提示就不用冒号了,以示轻重之分。 在冒号的使用中,有些同学认为“说”“喊”之类的词都有提示作用,见到 “说”“喊”就用冒号,这是错误的。例如: 24.“别……别这样,”刘方用手护着头,边跑边喊:“这样会打伤人的!” 25.李刚说:“谁干的?”的时候,没有一个人敢说话,全都吓呆了。 例 24 中,“刘方用手护着头,边跑边喊”是插入语,插入语后应用逗号表示停顿, 以表示前文没有结束,所以“喊”后的冒号用得不当。例 25 中“李刚说”后没有必 要停顿,不该加任何标点。 冒号在书写中占一个字的位置, 紧跟前文书写, 不可独立书写在一行的开头。 附冒号歌: 附冒号歌: 小小冒号两个点, 提示下文常出现。 它和引号是朋友, 文章之中常相伴。引号(“”) 引号引号是一种标志性符号,它标志文中引用部分。例如: 1.田忌说:“当然不服气,咱们再赛一次!” (小学《语文》第十册《田忌赛马》) 2.作者写道:“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 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这就是对鸟动态的描写。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事物的静态和动态》) 3.有经验的老农把雪比作是“麦子的棉被”,冬天“棉被”盖得越厚,春天 麦子就长得越好。 所以又有这样一句谚语: “冬天麦盖三层被, 来年枕着馒头睡。 ”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一场雪》) 例 1 引号中引括的是田忌的话;例 2 引号引括了《鸟的天堂》的原文;例 3 中, 第一和第二组引号引的是喻指雪的词语,第三组引号引的是一句谚语。 引号有以下几种具体用法。 一、标明人物的话或引用别的文章的语句。像例 1 例 2 就是这种用法。 标明人物的话或引用别的文章的语句。 二、标明特殊的词语,像讽刺语、反语、双关语、成语、谚语、俗语、象声 标明特殊的词语,像讽刺语、反语、双关语 成语、谚语、俗语、 音译词、专有名词等等。 词、音译词、专有名词等等。 例 3 的第三组引号引括的就是谚语。再如: 4. 把我们看过的有意义的图书捐出来, 寄给在“希望小学”读书的伙伴们。 (小学《语文》第十册《基础训练 1》) 5.“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这就是说,群众有伟大的创造力。 (毛泽东:《组织起来》) 6.人,岂能低下高贵的头, 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 (小学《语文》第十册《革命烈士诗两首》) 7.“咚咚”的驼铃声伴来了拉水的勒勒车,赶车的是一个小姑娘。 (小学《语文》第八册《中国石》) 例 4 的引号引括的是专有名词;例 5 的引号引括的是一句俗语;例 6 的引号引括 的是反语;例 7 的引号引括的是象声词。 三、标明节日、纪念日、简称等。例如: 标明节日、纪念日、简称等。 8.“六一”儿童节快到了,这是我们在小学阶段度过的最后一个儿童节, 怎样才能过得更有意义呢? (小学《语文》第十二册《基础训练 5》) 9.蒋介石来到上海,在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派的支持下,制造了“四?一 二”反革命政变。 (小学《社会》第四册) 10.东北林区还有著名的“三宝”,它们是人参、鹿茸和貂皮。 (小学《社会》第五册) 例 8 的引号引括的是儿童节; 9 引号引括的是一个纪念日, 例 1927 年 4 月 12 日, 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反共、反人民的反革命大屠杀,历史上称它为反革命政变; 例 10 引号引括的是人参、鹿茸和貂皮的简称。 四、标明需要特别论述的对象。例如: 标明需要特别论述的对象。 11.……学会“速读”,也就是由原来一字一词地看书,变为一句一行地 看书。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 12.“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不仅是志愿军的肺 腑之言,也是朝鲜人民的心声。 (小学《语文》第九册《写文章要有中心》) 这两例中引号引括的就是重点论述的对象,例 11 是一种读书方法,例 12 是一句 感情强烈的话。 外号)、 五、用来标明绰号(外号 、特殊事物名等。例如: 用来标明绰号 外号 特殊事物名等。 13.不好!“小芦花”和“猫头鹰”卡在门口了。 (小学《语文》第六册《今天我喂鸡》) 14.“电脑”对我来说,是那么新奇,又是那么陌生。 (小学《语文》第十册《我的新朋友──电脑》) 15.我们还观看了“军舰发射鱼雷”“飞机打气球”等好多项精彩表演,都 有趣极了。 (小学《语文》第七册《一次科技活动》) 例 13 引号中是两只鸡的绰号,例 14 引号标出的是特殊物品──电子计算机的俗 名,例 15 两个引号是两种科技活动名称。 使用引号要注意所引的内容必须和原文一致,不能随意改动。不属原文不能 使用引号。例如: 16.李老师听同学们说,王引娣同学随她爸爸去云南了。 例 16 中同学们说话的内容没有用引号,因为这里不是原话,是转述。 引号有双引号(“”)和单引号(‘’)两种。引文中只用一个引号的用双引号,如果 引文中又有引文或特殊的词语,即双引号里面还要用引号就用单引号。例如: 17.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 ……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 4 月 28。”…… (小学《语文》第十二册《十六年前的回忆》) 18.课文最后具体写了:“她(母亲)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 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 4 月 28。’” (小学《语文》第十二册《前后照应首尾连贯》) 例 17 是原文,文中已有两组双引号。例 18 在引用例 17 的文字时,将原来的双 引号换成了单引号。再如: 19.(小丽说)“那当然!‘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你听说过 吧。……” (小学《语文》第九册《可爱的草塘》) 例 19 引号引括了小丽的话,而话中又含有一句谚语,所以用单引号标出。 引号在应用中,应处理好以下两种情况。 (一)在一个新作句或语段中,引用多个出处的引文,引号该怎么施用呢?多个 出处的引文同存于一个句子或语段中,每个出处的引文应分别使用一组引号,甚 至为了表达的需要,同一出处的引文也可以分别使用两组引号。例如: 20.这位伟大的战士,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 呻吟。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我的战友邱少云》) 21.但我们从邱少云烈火烧身这种难以想象的痛苦中,“也没挪动一寸地 方”,“没发出一声呻吟”,可以推想到一定有一种坚定的信念和巨大的力量在支 持着他……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了解人物的内心活动》) 例 21 中的“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是从例 20 的原文中引过来的, 在原文中,它们原本是在一处的,这里为什么要使用两组引号将它们断开呢?这 就是服从新作句子的表达需要。引号有一定的凝聚作用(后文叙述),如果使用一 组引号,引文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但新作句不需要这个整体,只有裂开来 分别加以强调,才能符合新作句的表达需要。 (二)引文是多段文字,怎样使用引号呢?引文是多段文字,在引用中又必须保 留它原有的语段形式,那么每个语段前都应加前引号,不加后引号,直到引文结 尾才加一个后引号。例如: 22.大家争得不可开交, 字典公公把意见发表: “孩子们,你们都很重要, 少一个,我们的文章就没这样美妙。 “滴水汇成了大江, 碎石堆成了海岛, 大家都不要把个人作用片面强调, 任何时候都不要骄傲!” (六年制小学课本语文第十一册《基础训练 8》) 例 22 中字典公公讲的话就是跨两个语段,第一段结尾没有使用后引号,这样做 表明引文没有结束;第二段引文开始另加一个前引号,直到字典公公的话结束才 使用后引号。 引号还有一个特殊的作用,它可以凝聚大片松散的语句成一体,嵌于一个句 子中,使句子眉目清楚,免生歧义。例如: 23. 躲包的是“非常沉着”“盯着”“左躲右闪, 蹦来跳去”, “轻巧地一抬腿”, 千方百计地躲过沙包的袭击。 (小学《语文》第七册教参《课间十分钟》) 24.“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那样的理想是会实现的。 (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展开丰富的想象》) 例 23 中,引号把躲包人的心态、动作凝结,嵌放在句子中,语义明了。假如我 们将引号去掉,第一个逗号就会破开“左躲右闪,蹦来跳去”,使“左躲右闪”与前 文连接,变成“躲包的是非常沉着盯着左躲右闪”,语义发生变化。例 24 中,三 个“没有”共同限制“地方”而又被引号所包裹(凝聚),假如将引号除去,“地方”紧 紧和“那样”相连,句子就变得不通顺了。 上面是引号的用法,下面再谈一下引号与其它标点符号的共存问题。即引文 中间和引文末尾的标点符号该怎么使用的问题。 在任何情况下,引文中间的标点符号,除原有引号按双变单、单变双的形式 变化外,其余符号一律照写。引文末尾的标点,则要按以下的要求书写或变动。 (一)引文以整句整段的形式存在,文尾的句号、问号、叹号、省略号等照写 在引号之内。如例 1 例 2。 (二)引文只作为作者自己的话的一部分存在,文尾的标点处理有下面三种形 式: A.引文文尾是句号可以不写,但为保持引文的语气原貌,叹号、问号仍要 保留在引号之内。例如: 25.读到“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就能体会到红军把种种 艰难险阻视为平常的豪迈气概……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26.“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学《语文》第十册《海上日出》思考?练习) 例 25 中,“乌蒙磅礴走泥丸”这句诗原文是句号,在这里没有保留,引号外用了 逗号。例 26 中,为保持引文语气的原貌,问号照写在引号内。引文文尾是叹号 的,同样处理,也必须照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两个字中间的圆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