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斗西游海若装备推荐五十节还用些啥装备

[][][][][][][][][][][][]
最新文章热门文章
[][][][][][][][][][][][]
[][][][][][][][][][][][]
认识游戏: 新手攻略: 基础知识: 日常任务:
11-1911-1911-06
11-2311-2111-1810-19
06-1706-1706-0606-06
今日推荐有奖活动
《刀剑乱舞-ONLINE-》全平台公测正式开启。八大活动和海量福利来袭。
《轩辕剑3》手游评测:时代变了,《轩辕剑3》没变
寻爱唯美画风手游《寻找前世之旅》震撼上线!下载畅玩游戏得豪礼!
皮皮虾,我们走,等你来拿京东卡,填调查问卷,双份大奖等你拿!
日期名称状态下载号
03-09内测03-09内测03-09内测03-09内测03-10内测03-10封测03-10内测03-10封测03-10封测03-13内测03-16内测
12345678910
日期名称号
03-0303-0203-0203-0203-0202-2802-2702-2402-23
京公网安备 86 京ICP证140355号 京网文【-109号
未成年人家长监护《入行论讲记》第九册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五十五节课
第一百五十五节课现在是在讲遣除胜义谛与世俗谛的争论。前面已经抉择了胜义谛和世俗谛的分类、本体,有部、经部等小乘声闻派和没有学过宗派的人觉得这些观点不合理,于是跟大乘中观宗进行辩论。今天讲的是第五个“遣除太过”。癸五(遣除太过)分四:一、破除不得福德之诤;二、破除不能结生之诤;三、破除无有善恶之诤;四、破除奉行无义之诤。子一、破除不得福德之诤:供幻佛生德,如供佛。对方站在万法的立场上说:“你们中观宗认为万法没有自性,胜义中远离四边八戏,世俗的显现如梦、、如阳焰、如水月,这样的话,那也成虚妄的了,供养就不会获得功德了。”恐怕有些人也这样认为:“倘若诸法如梦,那我念观音心咒不是成了吗?我放生、供佛、布施、持戒,全部都没有功德了,梦醒后就什么都没有了。”这个问题表面上是有实宗与中观宗之间的辩论,实际上也是我们相续中的邪见和疑惑,通过这样的学习,心里的疑团会自然解开。所以对每个人来讲,学习中观意义非常大。对方提出问题后,作者回答说:没有这种过失。虽然万法没有真实的自性,世俗谛中有明明清清的显现,但胜义谛中离一切戏论,从本体、、果上进行剖析,没有一个成实不坏的法。供养者的我、所供养的供品(世间一切有主物和无主物)、供养的时间(过去、现在、未来)、所供的对境佛陀(以前住世讲法的佛陀、现在佛殿里的佛像),这些全部是的,最后获得的也是幻化的果位、幻化的福德、幻化的资粮。佛陀在《幻师善贤请问经》中说:“我即清净幻,无为之法身。”《不退转轮经》中也说:“一切法如幻,菩提亦如幻。” 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虚幻休息》中,第一品用“如梦”抉择了万法不生,第二品用“如幻”抉择了万法不灭(显现是有)。第二品主要讲了四种幻:自性幻、所境幻、方便幻、智慧幻。自性幻,指基——如来藏的心性本体是幻化的;所境幻,指烦恼障、所知障、习气障等是幻化的;方便幻,指对治障碍的方便是幻化的;智慧幻,指一到十地之间的智慧是幻化的,最后佛陀的法身果位也是幻化的。学了这部论典以后,就会知道从轮回到涅盘之间的所有法,没有一个实有的东西。这个我们明年学吧,明年大经堂修完以后,就开始讲《虚幻休息》、《大幻化网》,在新经堂里过幻化的生活,这样就不会有执着了。不然,我最近看个别道友有了新经堂后,有点执着,不知道这是幻化的,还认为是真实存在——“啊!窗帘这么漂亮,上面的灯这么亮”,把一切都执为实有。其实,不要说经堂犹如水泡般现而不实,乃至佛的智慧、相好也全部是幻化的。但这样的幻化会不会得到福德呢?会的。供养如幻的佛陀可以生出如幻的功德,就像小乘宗认为佛陀、供品、供者是实有的,最后能产生实有的福德一样。知道虚幻不实的道理后,对基道果的一切执着自然会消失。大家平时修行、念咒语、作功德,也不要有特别强烈的执着,包括修上师、本尊,应该懂得其本体是空性的。很多高僧大德对弘法利生的事业都视如幻化,永明禅师说过:“建立水月道场,大作梦中佛事。”建寺院、建学校,建立弘法的中心、学会,以及讲经说法、念咒语、磕头等等,全部是如梦如幻、现而不实的。学过中观的人都知道,这些是聚合的产物,没有一个不能用幻化八喻比喻的。龙猛菩萨说:“非缘起之法,始终皆无有。”不是因缘而生的法,从来也不会有。谁能通达这样的因缘和合,就是最殊胜、最稀有的见解。从众生到佛陀之间的法虽然犹如水月、阳焰,但在名言中也不能放弃做善事、积功德。有些人说:“既然一切如梦如幻,那就不用供佛、不用磕头了。”这种说法是邪魔加持,非常可怕。我们在见解上,应该依照莲花生大师、龙猛菩萨的甚深观点,了知万法现而无自性,但在行为上一定要行持善法。毕竟在幻化中有幻化的果报,能够遣除我们幻化的痛苦。所以大家懂得了空性法门后,千万不要把积累资粮放下来,做一点点善事的功德也很大。我最近看到佛经中说,一个人念了一句“顶礼佛陀”,以此善根,在六十劫中转生于三十三天,八十劫中能回忆生世。我们念一句佛号并不难,但这个功德非常非常大。而且无论在哪里看到佛像,都应该心存恭敬。如果特别忙,实在没时间磕大头,那么稍微单掌合十,功德也是不可小觑。我们出门如果到东方去,心里应观想东方有无量佛陀,“我要顶礼供养东方的诸佛”;如果到西方去,西方也有无量佛陀,“我要顶礼供养西方一切如来”,这样想的话,功德也是非常大。《妙法莲华经》云:“或有人礼拜,或复但合掌,乃至举一手,或复小低头,以此供养像,渐见无量佛。”在藏传佛教中,也有“依靠一泥像,三人得成佛”的公案(《前行》中引用过):一个擦擦像,一个人造了它;一个人怕它被雨淋,在上面盖了鞋垫;一个人觉得鞋垫很脏,就把鞋垫扔掉。结果这三个人暂时获得转轮王位,究竟得以成佛。因此,三宝的对境极其殊胜,对之生嗔心、生邪见,果报非常可怕;若对之生起信心,果报确实不可思议。《大悲白莲经》云:“佛陀不可思,佛法不可思,信奉不可思,异熟不可思。”汉传佛教中也有“三宝门中好修福”的说法。以前梁武帝在佛教历史上贡献非常大,他造寺院、供养僧众、修建经堂,尤其在吃素方面,不遗余力地加以提倡。他这么大的福报从哪里来的呢?他的国师志公和尚说,梁武帝上辈子是个贫穷的樵夫,每天靠砍柴去卖来维生。有一天下大雨,他看见路边有尊泥菩萨正在淋雨,就赶快脱下斗笠盖住菩萨。以这个果报,他做了皇帝掌管江山五十年。所以大家不要轻视微小的功德。我最近翻译了一些佛陀名号的功德,过段时间要求大家学习,尤其人死的时候,这些佛号非常有帮助。在短暂的人生中,我们遇到佛法确实需要福报,遇到了以后,既要学中观,也要学一些世俗的法门。有些人喜欢走极端:要么认为一切皆空,什么都没有,故没必要积累资粮(这种人学是学了,但没有学究竟);要么对中观法门一无所知,认为一切都是实有的,这种实执成了解脱障碍。大家应该知道,尽管一切都是幻化,但在幻化的轮回中,依靠佛陀不可思议的幻化力,可以让我们幻化的烦恼和痛苦一并遣除,最终获得幻化的佛果。这一点,大家务必要深信不疑!子二、破除不能结生之诤:对方认为:“如果一切都是空性,那众生流转生死是不合理的。”下面就破斥这种观点。有情若如幻,死已云何生?众缘聚合已,虽幻亦当生,云何因久住,有情成实有?若问:你们中观宗认为一切法如梦如幻,如阳焰、水月、乾达婆城,是现而不实的,那众生死后又怎么能再生呢?幻化师所幻现的大象、骏马,变灭后便归于虚无,不会再生;电视上的人物影像,死后也不存在转生的问题。但我们有情从无始以来一直流转轮回、辗转生死,经云:“有情轮回生六道,犹如车轮无始终。”众生若是幻化,怎么会一世接一世地投生呢?回答:只要因缘聚合,纵然是虚幻,也会不断地投生。古印度的幻化师通过石子、木块、咒语、药物,再加上自己的等持力,可以变出大象、骏马、山河大地。如果具有转生的因缘,这些幻化就会不断地流转,不会灭尽。佛经云:“因缘和合时,果报即成熟。”(《中论释》也引用过这个教证。)《百业经》云:“因缘聚合时,其果定成熟。”《释量论》中也说:“因住果不灭。”只要因没有消失而住留,那么果也不会消灭。比如说电视荧屏上的东西,因缘具足就会不断地显现。有些人认为电视只能显一个东西,而众生却可以今世变成人,来世变成牦牛,一世一世地迁变。其实只要显现的因缘不灭,电视上的幻现也不会息灭。如电视里的玉琳国师,前世是天仁,最后成国师,整个情节都可以显现。所以只要具足幻化因,即便是幻人也可以有生生世世。同样,众生的本体虽不成立,跟幻化没有任何差别,但只要无明烦恼、爱、取等投生因缘具足,便会在轮回中一直流转。任何法在幻因没有灭尽之前,必定会有显现的。对方又问:“一切虽然是幻化,但持续的时间有长有短。做梦的时间就很短,幻化也是刹那间,而我们众生从无始以来直至成佛,时间是那么的漫长,因此二者不可能相同。众生存在的时间特别长,所以应该是实有的。”驳斥:“云何因久住,有情成实有?”怎么能仅仅以相续长久,将有情执为实有呢?如果时间长一点就是实有,那有两个幻化的物体,一个是三天,一个是八天,八天的幻化是不是就成实有了?或者说,一个婴儿刚生下就死了,而《霍元甲》的连续剧持续放了八天还没有完,这样的话,婴儿是不是就成幻化了?荣索班智达曾在《入大乘论》中,讲过一个巴雷的故事:一个人有个非常可爱的孩子,名字叫巴雷,有次主人因要事外出,托付一个仙人帮忙照看孩子。后来孩子丢失了,古代的仙人非常厉害,就用咒语变出一个和巴雷一样可爱的小孩。主人回来后根本不知道,还以为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一直对他非常疼爱。过了一段时间,巴雷回来了,结果主人有了一真一幻的两个孩子。但仙人没有把咒术解开,幻化的巴雷就一直存在着,他活的时间非常长,死了以后也照样有白骨。(《入大乘论》的这个故事,我大概是18年前看的,有没有差错也不知道啊!)以前我们讲“南柯一梦”时,说那人在下午睡下去的,出星星的时候醒过来,这么短的时间就过了一辈子。“黄粱美梦”中也说,那人在米刚下锅时睡着,米还没有熟就醒来了,这段时间也经历了整个一生,所以不能以时间长而认为实有。麦彭仁波切在《醒与梦的辩论》中说,白天显现的事情时间很长,梦境中也会有这种情况。上师如意宝讲过藏地的西根活佛,他于一天晚上的光明梦境中,在清净刹土享受了21年的生活。因此,一切都是幻化的,时间的长短只不过是众人的共同业力而已,除此之外没有什么真假差别。许多人认为梦境短暂,所以不是实有的,而从1岁开始到现在,经过了无数的岁月,因而是真实的。其实白天与梦境没有任何不同,不能因时间的长短而断定是否实有。一切万法无有自性,跟幻化无二无别,若懂了这个道理,对一切法就不会特别执着了。没有执着的话,是心入于禅定最好的一种途径。子三、破除无有善恶之诤:对方说如果万法是空性的,那不应该有善恶之分。又开始进行辩论。幻人行杀施,无心无罪福,于有幻心者,则生幻罪福。对方又发难道:若像你们中观宗所声称,万法都是空性的,如幻化一般,那么杀幻化人并不会犯杀人罪。比如电视里两个人打架,结果一个被打死了,但凶手不会犯罪的。或者说,两个机器人打架,一个被杀了,另一个不会受到法律惩罚,被关在监狱里。(不过现在什么样奇奇怪怪的事情都有,也许有人觉得这很好玩儿,就把机器人也关在监狱里。理由是它杀了幻化人,所以专门给它修个九层楼的监狱。)供养各种供品、饮食、财物,也不可能得到福德。这样一来,比丘杀人不会破根本戒,供养十方诸佛也不会有任何功德。因为这一切都是幻化的,哪里会有罪业和福德呢?表面上看来这个问题比较尖锐,因为我们确实承认万法如幻如梦,既然是如幻如梦的,就像幻人互相杀害不会受惩罚一样,我们这些幻化般的人,杀人怎么会有罪过呢?供养怎么会有福德呢? 对此,作者回答说:“幻人行杀施,无心无罪福。”二者不能一概而论,因为幻人没有感受苦乐的心识,不能成为真实的杀施对境,所以用刀子杀一个电视上的仇人,并不会有杀人的过失。杀人必须具足四种条件,断绝对方的命根才能圆满杀生支分,而幻人没有命根,故不会造下真实的罪业。但由于对其生起嗔恨心,在阿赖耶上种下了恶心的种子,加行罪还是难免的。同样,对幻化的对境作供养也没有功德,因为它没有接受之心,也没有苦乐之心。而世间上的人,虽如幻化,但若把他作为对境来杀害,他的命根会被断除,再加上他会感受无量痛苦,因此我会犯杀生罪。对乞丐布施的话,他会生起欢喜心,接受我的食品,所以我能积累福德。所以说,福德与罪过建立在心的基础上。《涅盘经》所讲的“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也是在心的本体上安立的。如果没有心,就像石头一样,则不会有苦乐之报。譬如一个石头砸死了人,石头是不会有果报的,公安局不可能把它抓去审问,它也不可能堕入地狱中去,因为它没有心的缘故。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间未到,时间一到,一切都报”,这也必须有心才可以安立。当然,在二谛中幻化是有差别的。以前上师如意宝讲过,有个老头子对空性法门一窍不通,但听说过一些空性的字句。有次他要杀一头羊,就抓着羊说:“你这只羊是空性的,我本人也是空性的,所以我今天要把你宰了。”这种说法真的非常可怕!现在有些人也是如此,让他做善事的时候,他就说:“一切都是空性的,念金刚萨埵、观音心咒有什么用啊?”这种人对空性的正理一无所知,如果一切都是空性,那让他几天不吃饭,看看他还空不空。所以,龙猛菩萨说,若没有通达胜义谛和世俗谛的道理,则无法了知佛法的深意,原因也在这里。我们学院在法王如意宝的加持下,大家都明白因果在哪些地方空、哪些地方不空,这个甚深的道理,如今在汉地弘扬得也比较圆满。很多人都知道佛法并不是口头上说的,而是真正有道理的,任何一个理论都破不了。依靠上师如意宝的加持和威力,这一代很多人懂得了胜义谛的离戏空性和世俗谛的因果不虚。不然,有些人分不清二谛,要么认为因果不空,要么认为什么都空,就像麦彭仁波切所形容的巴瓦匝草一样,很多问题杂乱无章、混成一片。在这个时代,我们虽然人很渺小,但依靠传承上师们的加持,对佛教在有些问题上还是做了一点事情。我非常希望大家不要成为法油子 ,稍微懂得一点空性,就什么都不存在了,大肆诽谤因果;或者稍微懂得一点因果法门,就认为连中观的见解也破不了,这些说法都是不合理的。在不同的环境中,应该用不同的道理来观察。了达释迦牟尼佛三转*轮的究竟密意,对我们来讲非常有必要!咒等无功能,不生如幻心,种种因缘生,种种如幻物,一缘生一切,毕竟此非有。对方又问:“既然众生有心,而幻人无心,这不正是关键所在吗?众生有心,肯定是实有的,怎么会如同幻人一样虚假不实呢?”作者回答说:有心无心只是因缘不同而已,有心并不等于就是实有。幻化师的咒语、石子、木块等,根本不具备产生心的能力。这不仅是幻化师,现在世界上的科学家,尽自己最大力量,也无法制造心。科学家兼佛教徒的尤志表,曾写过《向知识分子介绍佛教》一书,以前我去五台山时看过,里面就说:“科学即使再怎么发达,也不可能创造生命,甚至连一个小小的蚂蚁也不可能造出来。”有人认为克隆可以创造心,其实这是不可能的,我在《佛教科学论》等中已经遮破过 。因此,幻化师只能幻现出人、象、马、房子、山河草木等各种物质,而创造出具有如来藏光明的心,他根本没有这种因缘和能力。众生心的产生,必须具备无明、烦恼、业等特定因缘,一旦这些因缘具足,才会产生苦乐的觉受,并成为业力的所依,造作一切善恶业。众生与幻人的有心、无心,只是因缘不同,不能以此判定二者有真假差别。麦彭仁波切举过一个例子说:牦牛和白马由于因缘不同,一者有角、一者没有角,虽有这样的区别,但不能说牦牛有角就是实有,马没有角就是虚幻不实。再譬如,有些道友年纪轻轻,头上就有很多白发,而有些道友虽然老了,头发仍然乌黑,二者只是因缘上的差别,不是以此而断定有白发的人是实有,没有白发的人就是不实。世间上千差万别、形形色色的事物,以各自不同的因缘产生,一个因不可能产生一切果。《长阿含经》中有个故事说:一个人到某偏僻的地方去,那里的人没有听过海螺声。他吹海螺的时候,村里的人觉得很好听,纷纷来围观问是什么声音。(就像有些记者到非洲去了一样。)那人说:“这是海螺的声音。”村民于是用手触摸海螺说:“海螺啊海螺,你发出声音啊!”但是海螺没有动静。那人又拿起海螺吹,大家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好听的声音不是海螺以自力发出的,它需要用手拿着,嘴里吹着,还有人的气息等因缘,然后才能产生。任何事情都是如此。有些人认为某人是坏人,因为“我那么喜欢他,对他那么好,但他不愿意跟我好。”如果你对他好,他就对你好,只需要一个因缘倒是可以。但其实并不是这样,他对你好的条件,还需要即生的不同因缘、前世的不同业力。所以很多人比较愚笨,始终觉得一个因缘就足够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因此,不同的因缘产生不同的法,有些是有心的、有些是没有心的,不能认为有心就是实有,没有心就是幻化。以一个因缘来判断一切现象,这种情形绝对不可能存在。当然,最究竟的观点,正如《中论·因缘品》中所说:“略广因缘中,求果不可得。因缘中若无,云何从缘出?”以理观察时,不管是各种因缘聚合(略),还是各种因缘分开(广),都不可能产生果。既然因缘中没有果,那么因生果的说法如何成立?这完全是以迷惑而耽着的假象。但没有达到这种境界之前,在名言中应该知道,众生与幻人虽然一个有心、一个无心,如同自己与镜中的影像一样,但二者都是现而不实的,从这个角度讲没有任何差别。此处所强调的根本问题,是一切法显现上虽然有,但跟镜中的影像没有差别,本体丝毫也不存在,没有必要抓着一个幻象特别痛苦。我们到了医院就知道,没学过中观的人见父母死了,痛不欲生、呼天抢地,而若稍稍懂得现而不实的道理,一般来讲是不会哭的。以后谁的家人死了他哭的话,说明他没有懂得中观,把幻境当成实有。假如知道家人虽然显现,但就像水泡一样,其本体是不存在的,水泡灭了没什么可哭的,这说明你对中观现而不实的道理有所了解。你们以后也看看,凡是哭的人,都是没有懂得中观。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法王如意宝曾说过,玛尔巴罗扎尊者在儿子死了以后,特别伤心,一直哭着。有个老太太就问:“上师啊!您不是说一切都是如幻如梦吗?今天您为什么哭?”尊者告诉她:“虽然一切如幻如梦,但我儿子是特殊的幻化 !”(你们怎么不笑呢?)
查看: 242|
佛缘网站的运行需要大量的资金及人力,以下法宝流通的收益将用于佛缘网站的建设。感恩您的支持!
非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备案: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金湖一里6号409室 邮编:361010 联系人:陈晓毅
电话:(值班时间:9:00-17:30) QQ群:8899063 QQ:《入行论讲记》第四册 第五品 正知正念 第五十五节课
第五十五节课下面继续宣讲护持正知的方法。“三门状态”中的“所做”已经讲完了,现在讲的是“观察心之动态”。子二、观察心之动态:尽力遍观察,此若狂象心,紧系念法柱,已拴未失否?我们应以正知尽心尽力地观察心的这只狂象,是否紧拴在修持菩提心、意念善法的柱子上了,如果离开了正法的柱子,定会给自他带来无比的痛苦和危害。我们的心就像一头狂象,如果没有通过修行来调伏,对今生来世都非常不利。在古印度,国王手下专门有驯服狂象的人,他们通过铁钩、绳索等工具,将狂象训练得十分听话,也变得极其调柔。然而对于驯象者来说,能调伏的只是大象的身体,并不是大象的心。佛经中有一个公案:久远之前有位国王,他有很多狂象,于是专门安排人来驯服它们。有一次国王准备到森林中打猎,让驯象者给他一头驯服好的大象当坐骑。国王骑着大象来到林中,由于大象嗅到了母象的气味,便开始疯狂地追母象。国王顿觉天翻地覆,心生极大忧怖,万分紧急之下,只有抓住一棵树才得以脱险。国王非常气愤,回宫后找驯象者算账,驯象者说:“实在对不起,我确实已将其身体驯服,今天发生这种事,主要是因为它的心没有调伏。”“为何你不调伏它的心?”“这一点我也无能为力,因为调伏的心,唯有大慈大悲的佛陀才有能力,像我们这些人,只能驯服大象的身体。但它的身体我已经调伏,您若不信可亲自一试。”于是派人把大象找回来,在它面前放一燃烧的铁球,命它用鼻子将此卷起。尽管燃烧的铁球烧坏了大象的身体,但它仍乖乖地把它卷起来。见此情景,国王终于相信了驯象者的话。其实,身体的驯服,我们一般人也可以做到。现在世间上有些人,通过训练身体可以做各种各样的表演,比如杂技、体操,有些动作看起来非常惊人,这也是调伏了身体,获得一种自在。除了人以外,公园里的海豚或其他动物,经过一番训练后,身体照样也可以调柔。但是心要获得调柔的话,必须依靠佛陀的教言,一般的世间人是办不到的。颂词中以狂象为比喻,狂象若没有调驯,的确非常可怕,但如果真的驯服好了,人们怎么样运用都可以。印度有些驯服过的大象,可以帮人驮东西,人们准备骑它的时候,它就规规矩矩地跪下来,让人在背上坐稳后,它再慢慢地站起来。现在动物园里也有些大象,能做跳舞等各种各样的表演,这些调伏以后的身体极为听话。我们的心也是同样,没有通过修行调伏之前非常可怕,生起强烈的贪嗔傲慢时,简直跟发疯了没什么两样。现在社会上时常发生一些大案,有些官员贪污几百万、几千万,听起来就觉得他贪得无厌,人生短短几十年,这些吃也吃不完、穿也穿不完,要这么多钱有什么用呢?还有些人生起嗔恨心时,也是丧失理智,行为令人难以想象。昨前天附近的县城上,听说两个人在一个小馆子里吃饭,吃完饭后不给钱,饭馆老板就挡在车前,不让他们走,没想到他们竟开车把人压死了。钱也不给,人也压死了,在一般人看来,这些人简直丧心病狂,但实际上他们也是被烦恼控制,心就像狂象一样野蛮粗暴、无恶不作,什么事情都不在乎,最后即便知道错了,也为时晚矣。这种现象在世间中应该非常多,所以我们作为修行人,要时常观察自己的心,用正知正念的绳索把心拴在善法的柱子上。当然,在观察的过程中,有时候心可能没办法安住,刚开始也有一些麻烦和困难,但只要你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肯定会有进步的。否则,你虽然身体在修行人的行列中闻法,但心里一直胡思乱想,起心动念没办法控制,那听多少法也没有多大意义。虽然自己在屋子里闭关,但不断涌现贪嗔痴杂念,天天都在数日子——“我发愿闭关一百天,现在还有九十九天、九十八天……”,这样的闭关苦不堪言,实际上跟坐牢没什么差别。相反,假如你心获得了自在,或者虽没有获得自在,但平时能观察自己的心,则无论住在哪里,与什么样的人交往,都会觉得非常快乐。所以,学佛的人跟世间人应该有所不同,第一个是观心方面不同,第二个是行为方面不同。而心和行为又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不管走路还是吃饭,做任何一件事情都应该如理如法,心里也要有正知正念,诚如阿底峡尊者所说:“正知就像绳索一样,将我们心的狂象拴在忆念善法的柱子上。”总之,我们的心应该调柔,早上起来也好,晚上睡觉也好,随时都要观察自己的心,一天当中尽量增上善妙爱心,减少相续中的不良杂念及恐怖习气。作为一个学习佛法,尤其是学习大乘佛法的人,千万不能肆意妄为,随随便便损害,这一点极为重要!下面讲这种观察自己的心态,实际上与禅定离不开:精进习定者,刹那勿弛散,念念恒伺察,吾意何所之?我们应时刻观察自心,竭尽全力精进修持一缘专注的禅定。一缘专注指心专注于一处,从空性的角度而言,心不可得的境界也叫一缘专注,佛经云:“如不得心,是名一心。”倘若我们得不到过去的心、现在的心、未来的心,这就是高层次的一缘专注。修习禅定者,心应安住于此境界中,一刹那也不散乱于色声香味等颠倒外境,念念观察自己的心到底在缘善不善何种对境。当然,我们作为凡夫人,一天二十四小时一刹那也不散乱,一般是把握不了的,但随时用正念来守护自己、观察自己,经常安住于所缘当中,这并不是特别困难。此处的所缘,不一定非要像密宗和禅宗那样,闭着眼睛以毗卢七法安坐(当然这样也可以),只要在行住坐卧一切威仪中念念不忘善法,这实际上也是一种禅定,也是一种修行。禅净密都要求修行人以正知正念“制心一处”,究竟而言,这些宗派是一体的,峰昭禅师说:“禅外不曾谈净土,须知净土外无禅。”如果我们“念念恒观察,吾意何所做”,心心念念观察自己到底在想什么、在做什么,那不管是念佛也好,参禅也好,闻思也好,这都是最殊胜的窍诀。《华严经》云:“若能念佛心不散,则当睹见无量佛。”念佛有两种,一是心里来忆念,二是口里念佛号,若能时刻观想忆念佛陀、持诵佛陀的名号,此人即可睹见无量佛,这种缘分是千百万劫难以得到的。有些人认为:“现在我修净土宗,成天跟一些和尚、居士念佛,也没什么得不到的。”千万不能这样想!这种机遇实际上非常难得。有些年轻人觉得念佛是老年人的事,跟自己无关,这种想法大错特错。如意宝是无价的,不管什么人拥有,都是他的一种福分。我看现在年轻人念佛的比较少,老年人念佛大家都觉得合情合理,“哦,他已经老了,该念佛了”。实际上也不一定人老了才念佛,寿命无常,死期随时都可能到来,念佛的功德和加持力那么大,我们凭什么不念佛?平时各种杂念不断涌现,自己根本无力对治,在如此恶浊的末法时代,闪闪发光的佛号具有无比的加持力,我们为什么不念?所以,年轻人不念佛,一点理由也没有!至于闭关禅修方面,上师如意宝在世时也再三强调过:“一般来讲,年轻人如果有机缘,应该先好好地闻思,多听一些道理。”现在大多数人缺少的基本知识,基础打得一点都不好,因此年轻人应想尽一切办法追随前辈的高僧大德,多依止具有法相的善知识,听闻对自己未来有利的法要。广闻博学这些知识之后,修法、念经、观仪轨也会非常方便。我们平时也看得出来,那些闻思过的修行人,言谈话语处处流露出佛法的内涵,有了这样的佛教水平,他自己也不会误入歧途,陷入颠倒的邪道当中。当然,作为一个禅修者,可以按照禅宗的窍诀来观修,也可以按印度善天论师所讲的:“做任何事情首先观察自己的心,如果产生善法的念头,则应随喜,使之增上;如果处于无记状态,应迅速改变使之趋向善法;如果自心陷于恶念,必须断掉,重新向善。”所以一个人的修行好坏,并非看他的地位如何,他拥有多少寺院、住持多少道场。假如修行一点都不好,即使管理一百个寺院,实际上也没有用。反之,若能经常禅修观心,修行相当好,纵然没有寺院也没有眷属,在路边当乞丐要饭,也是名副其实的修行人。所以,一个人的名声地位、别人对他的恭敬程度,看不出他是不是真正的高僧大德。所谓“名僧未必高,高僧未必名”,真正的修行人不一定出名,而出名的高僧也不一定是真正的修行人。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里面也讲了,如蛆虫般的眷属再多,也不见得是具有法相的善知识。有些人经常说:“这个上师了不起,他的弟子遍布整个世界,东方也有、西方也有,无数人对他崇拜得不得了,所以他肯定是真正的高僧大德。”那不一定!弟子多也可能是他人格魅力所致,现在那些明星歌星,崇拜他们的人也相当多,但在他们的境界中,有没有断除贪嗔痴的功夫?离开人间时的状况如何?恐怕大家也非常清楚。当然,我们并不是毁谤起那些真正德高望重、拥有相当多眷属的高僧大德,但所谓的佛教,实际上要以一分为二的态度来看待。只要相续中有了菩提心,具有知足少欲的功德,即使自己的身份低微,种姓不太高贵,也是真正的修行人。相反,如果对众生没有大悲菩提心,自己始终高高在上,认为非常了不起,除了傲慢以外什么功德都没有,那不管你在家还是出家,都不是合格的修行人。这一点,是佛陀给我们划的标准线,并不是我们对谁看不惯,或者故意毁谤某个人。现在许多佛教徒没有取舍的智慧,经常以一些相似的理由来认定高僧大德,这是完全不合理的。如果他真有古代善知识那样的断证功德,那没有任何理由不依止他、不恭敬他、不崇拜他,但在有些问题上,希望大家还是要注意。我十分羡慕以前那些老修行人,他们不管身处喧嚣的城市中,还是住在寂静的深山里,白天也好、晚上也好,无时无刻不在观察自己:“我是不是修行人?我在做什么?”可是我们现代的修行人,相续中有这种正知正念吗?很难说。那天有位佛教徒告诉我:“那个人修行不太好,他天天都是什么什么……”后面这些话我就不说了。所以,从一个人的言行举止中也看得出来,谁是真正的修行人。虽然有些人也有假装的威仪,但一般来讲,若长期跟这个人交往,应该能看出其内在的一些境界。子三、放松之时:危难喜庆时,心散亦应安,经说行施时,可舍微细戒。前面一再强调了我们平时心应该专注,身体要像大树一样稳重,走路只看一木轭许,这些要求非常严格。但在有必要的情况下,倘若实在无法做到这样的威仪,大慈大悲的佛陀也可酌情而为。现在世间上有些人,看到佛教的条条框框定得非常严格,稍有违越就算犯戒,便认为这是一种教条主义,没有丝毫的灵活性。实际上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在佛教中,除了真正构成罪业的行为,如贪心、嗔心、邪见,以及触犯根本戒的情况外,微细的支分律仪在某种情况下也有开许。当然,真正构成罪业的行为,不管汉传佛教、藏传佛教都不开许。有些人认为藏传佛教开许杀生,但是汉传佛教不开许,这种说法是不合理的,只是他孤陋寡闻而已。就我个人而言,对汉传佛教基本上了解一二,对藏传佛教也研究了很长时间,应该说二者的究竟密意没有任何差别,凡是汉传佛教所遮止的,藏传佛教也不开许。但在特殊的情况下,佛陀开许一些事情。比如在遇到天灾人祸、猛兽恶人的生死关头,佛陀也没有要求我们必须规规矩矩的——房子起火了,还要如如不动地在旁边坐禅;洪水或地震来了,也要目不斜视、缓缓而行,这是不合理的。假如你真的遇到生命危险,戒律中开许为保护生命而奔跑、大声呼救。还有一种情况是,为供养三宝而举行一些欢庆节日,如卫塞节、佛陀诞生日、佛陀转*轮日,原来戒律中不允许的唱歌跳舞,那时候也有一些方便开许。现在汉传佛教中,有时候也举行一些大型的佛教文艺晚会、佛教音乐会。有些大上师坐在中间,两边分别排列着比丘、比丘尼,大家一起共唱《三宝歌》。国外的汉传佛教,也举办过规模庞大的国际性佛教晚会。从表面上看来,“出家人高声唱歌,这种行为不太如法”,不懂道理的人可能这样想,但实际上这是佛陀所开许的。包括我们藏传佛教也是如此,以前上师如意宝在世时,学院每年夏天都举行“金刚娱乐法会”,大家在草地上一起做会供,唱金刚歌、跳金刚舞,以此遣除违缘,并使许多众生趋入了佛门。颂词中的“心散亦应安”,跟藏文翻译有一点差别,藏文是“无能随意行”,如果实在无能为力,心无法专注,在不违背大戒条的情况下,也开许我们的心稍微散乱一下。尤其是为了度化众生、弘扬佛法,有时候唱歌跳舞也是可以的。佛经中说,以前文殊菩萨经常到未生怨王的皇宫里,跟王妃们一起唱歌跳舞。当时文殊菩萨现出家相,这种行为似乎非常不如法,但实际上通过他的这种善巧方便,后来度化了许许多多的众生。很多人认为出家人对歌舞戏剧不应该感兴趣,包括我自己在内,以前也产生过这样的分别念——“唉,出家人怎么在那边光头唱歌,多不庄严!”其实这是自己不懂佛的密意,应该说只要对众生有利,不管有头发也好、没有头发也好,声音好听能够利益众生,这就是最关键的。在藏传佛教中,以前华智仁波切造过《莲苑歌舞》 ,专门写两只蜜蜂的爱情故事,并融入了很多诗学的戏剧性表演。麦彭仁波切着有一些金刚歌,上师如意宝也造了八吉祥舞。(当然,这些内容与世间歌舞肯定完全不同,有智慧的人看了会有这种感觉,但对没有智慧的人而言,表面上看来都是歌舞,可能会有这种想法。)汉传佛教中,也有太虚大师作词、弘一大师作曲的《三宝歌》,憨山大师的《醒世歌》等等。现在的汉传佛教经常以文艺歌舞为方便,吸引很多人融入佛教大团体。那天我在南方遇到一位高僧,他说自己的寺院每个月都会开佛教音乐会和佛教歌舞会,专门给大家表演,那时候皈依佛门的人就比较多。确实如此,有时候高僧大德讲经说法,来参加的人寥寥无几,但如果说这里有唱歌跳舞,很多人都愿意参加,这也是跟众生的习气爱好有关。所以,对于高僧大德们的善巧方便,我们不但不应该生起邪见,反而应该由衷地随喜。当然,大多数人还算好一点,但有些人特别保守,只接受自己传承的行为,比如是住山禅修的人,就认为坐禅是最如法的,除此之外,所有的弘法利生手段他都不接受,也看不惯,我觉得这样不太合理。度化众生有各种方法,以前上师如意宝也讲过一个念颇瓦不能超度、通过唱歌却超度成功的公案:以前塔尔寺有位蒋扬夏巴上师,一次他到某个地方去超度两位横死的姑娘。在超度的过程中,上师首先念了很多密宗的超度仪轨,但从他表情上看,好像没有成功。于是他入定一会儿,然后开始唱藏地草原上的情歌,据说他的声音特别好,一直在那里大声地唱歌。(当时他好多弟子都接受不了,认为上师该念的超度文不念,却一个劲儿地唱情歌。尤其我们藏人有种习俗,人死了以后,千万不能在那个时候说说笑笑、唱歌跳舞,否则别人最痛苦的时候你那么开心,人家会跟你打官司的。)唱完后,上师的心比较平静,再念往生法超度,最后作回向算是已经圆满。后来他的弟子大胆问:“您今天的行为怎么如此反常?”上师回答说:“众生真是非常可怜!这两位姑娘生前是名扬一方的歌手,她们的中阴身被四处的歌声所吸引,我怎么样念经她们也不理。我只好投其所好,唱歌将其勾召过来,最后才超度了她们。”可见,那些真正的大成就者显现上唱歌跳舞,做一些别解脱戒中不允许的事情,有时候不但不是障碍,反而对众生有极大利益。当然,我们没有达到这种境界时,每天都以“可舍微细戒”为借口而唱歌跳舞,那肯定不合理,这是哪一部佛经都不开许的,大家应该清楚它的界限。本来布施跟持戒相比,持戒一天的功德超过布施百年的功德,因为六波罗蜜多中,上上的功德超胜下下,即布施与持戒相比,持戒的功德较大;持戒与忍辱相比,忍辱的功德较大……但并非始终如此,这也有一种灵活性,例如布施遇到一些特殊情况时,某些戒律也可以暂时舍弃,这是佛陀所开许的,《无尽慧请问经》中云:“布施之时,归戒可舍置。”《善说海》中也说:“例如,为了赐予遭杀的众生无畏施,明明看见它而妄说没有看见。”还有,《毗奈耶经》中讲道:猎人在追捕猎物时,如果你看见了那只野兽,猎人问你有没有看到,你可以说:“你看见虚空没有?”“我看见了。”“那你看见手指没有?”“看见了。”猎人说:“我不问你手指和虚空,只问你有没有看到我的猎物?”你可以观想胜义中一法不立,然后回答说:“我没有看见。”这样的方便妄语,在戒律中是开许的。原来这里有个人出家,他家人知道后就来学院抓人,要他必须还俗。我们有些道友也是回答:“我没有见过这个人,从来也没有听说过他。”或者一边观想另一个人,一边说妄语欺骗他们。按理来讲,佛教徒说谎是不对的,但在有必要的时候,欺骗别人也应该合理。然而,有些居士为了发财,动不动就说:“佛陀开许有时候打妄语也可以。”便在搞生意的过程中,天天说妄语骗人。这是不允许的!你说妄语是为了自己赚钱,这又不是布施,也没有什么功德,这种妄语不能说。当然,一切有漏善法中,放生等无畏布施的功德最大,如果你是为了放生而说妄语,或者衣服没有披好,为了救众生而奔跑,走路不是特别如法,这些都是开许的。原来有个人就说过:“我每次参加放生或者去别人家听课,家里根本不允许,但如果说是到舞厅或去外面搞一些坏事,我的父母就很高兴,又给我钱又给我开许。所以我经常骗父母,用这些钱来放生,实际上我没有去那些地方。”其实你们也可以这样,为了放生有时候骗父母,有时候稍微偷一点他们的钱,这一点也是可以的。——我这次讲《入菩萨行论》是不是让大家干坏事?有些人可能听完后,就盯上父母(不信佛教的父母)的钱包了,但这也是为了帮助他们,为了救护众生生命,偷盗、说妄语、说离间语,有时候也有一些开许!下面讲做任何一件事情必须要坚定誓言,一步一步地做下去:思已欲为时,莫更思他事,心志应专一,且先成办彼。如是事皆成,否则俱不成。随眠不正知,由是不增盛。我们做任何一件事,必须要三思而行,首先有个周密的计划,考虑好刚开始将面临什么问题,中间会不会遇到违缘,做这件事的后果怎么样,这样做对自己和众生有没有利益?俗话说“丑话说在前面”,最初说得多一点,想得多一点,如果各方面谨慎观察考虑好之后,一旦决定下来,就不要再想其他的事情了。堪布根霍在《入行论》的讲义中说:“比如要学习《入菩萨行论》,之前要详加思维学习这部论典自己是否能完成,对自他有没有利益?如果决定下来后,中途就不要变来变去,分心再做其他的事,否则你两件事情都成不了。”现在有些人觉得《入行论》好懂,学起来没有什么意思;有些人觉得它特别困难,想要再换一个口味,这些想法都不太合理。你好不容易才发了这样的菩提心,发完心以后,中间就不要轻易改变,先把这个学完后再看其他论典,这样才是智者的行为。但现在好多人并非如此,今天跟这个上师学、明天跟那个上师学,今天尝尝这个味道、明天尝尝那个味道,每天都是变来变去、换来换去,结果一无所成,自己也是特别伤心。所以我们考虑妥当之后,千万不要想其余的事,而应专心致志地成办这一件事。现在有些人学《入行论》学到一半了,但遇到一些小小的违缘就轻易放弃,或者去高攀大手印、大圆满,其实你求得再多,自己没有消化能力的话,对自他的相续也没有用。因此大家应根据自己的能力,一步一步地去修行。当然,如果你的接受能力比较强,同一个时间内听三四堂课没有问题,那我也没有意见,但你要看自己有没有效果。我一般是要求大家主要抓一门课,不要这里也学一点、那里也学一点,结果什么都没有学成。俗话说得好:如果你在走路时,觉得一只脚一只脚踩地太慢,两只脚同时抬可能快一点,那你肯定会摔跤的。有些人真的特别着急——“我现在已经四五十岁了,好不容易遇到佛法,机会多么难得啊!所以五部大论我要同时学,弥勒五论 也同时进行,显宗密宗我同时修,五加行 一起来!”这是根本消化不了的。有些人发心也是如此,这里也发心、那里也发心,最后两件事都一无所成。《君规教言论》、《萨迦格言》等很多论典告诫我们,做任何事情必须量力而行,按照次第去做,每个人在一生中应该选择一件最重要的事情,选择好了以后,遇到任何违缘也不要半途而废,这样一来,前后一切事情都会顺利成办,否则前后两件事都不会圆满。为了提醒这些人,龙猛菩萨在《智树论》中也讲述了一则寓言:有个女人到别的地方去,路上遇到一群强盗,将其身上财产抢光,甚至连衣服也没有留下。女人在荒野中赤身裸体,特别不好意思,只能用一片树叶遮挡密处,一直坐在那儿不敢出来。此时,湖边来了一只狐狸,嘴里含着一块肉,它看到湖边有很多鱼游来游去,就把肉放在岸边,跳下水去抓鱼。结果它一下去,鱼就全部沉到了湖底,返回来后肉块已被乌鸦叼走了。正在这个时候,那个裸体女人就一直在“嘿嘿嘿”地笑,狐狸有点生气,不高兴地说:“你东看西看什么,嘿嘿哈哈笑什么?”女人笑它道:“我东看西看就是要看你啊,你嘴里含着的肉飞到虚空中了,想抓的鱼也沉到湖底了,我就是要看你呀。”狐狸于是给她唱了一首歌,但歌词的内容,我在这里就不说了 。刚才那只狐狸,原来它有一块肉,但看到湖里的鱼以后,本来打算一举两得,结果不但没有成功,反而两件事情都泡汤了。我们有些道友也是这样,背诵的时候,这里也背一点、那里也背一点,本想三部论典同时进行,结果一部论典也没有背下来,这种情况经常都有。所以我们应该集中力量去做一件事,比如要学三部论典,重点最好放在一部论典上,如此才能学有所成,这也是做事情的一种窍诀。若能有条不紊地行持善法,还会获得一种利益——“随眠不正知,由是不增盛。”所谓的“随眠”,是与无明相应的二十种随眠烦恼 ,而不是六种根本烦恼 。“不正知”则是正知的违品。按照无著论师的解释,如果我们次序井然地做事情,由不正知而引起的各种烦恼就不会增长,所有的烦恼也能得以息灭。当然,这个颂词还有一种解释方式(我原来在《广释》中也分析过),由于印度梵语的版本不同,此颂还可译为“随眠不正知,由是而增长”,意思是说,若不依此智慧按部就班地行事,不但事情办不成,不正知的随眠烦恼也会由此而增上。这样解释也可以。我们现在学了这么好的论典,以后做任何事情,不管是世间法、出世间法,能不能按照这样去行持?虽然我们都是人,但以前没有学过这么殊胜的教言,人该做的事情有时候根本不懂,大家学了《入行论》以后,希望能如理如实地次第而行!
查看: 240|
佛缘网站的运行需要大量的资金及人力,以下法宝流通的收益将用于佛缘网站的建设。感恩您的支持!
非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备案: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金湖一里6号409室 邮编:361010 联系人:陈晓毅
电话:(值班时间:9:00-17:30) QQ群:8899063 QQ:}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乱斗西游海若装备推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