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侠世界战场音乐马头琴纯音乐天边弹的

收藏的论坛
《剑侠世界》西域龙魂壁纸音乐精彩视听
  日《剑侠世界》年度巨献&西域龙魂&火爆公测,3组专属新服同时开启,金牌家族赛、武林第一美女选秀、老玩家回归盛宴精彩活动不断,武林江湖风起云涌,揭开全新篇章。  &西域龙魂&做为《剑侠世界》2012年度巨献,将揭开一个全新的篇章,历史推进到公元1209年,进入西夏、蒙古、南宋纷争的时代,随着历史的推进,游戏中也融入了更多新鲜元素。这也是网游史上第一次历史朝代推进首创。    除了宏厚的世界背景,全新的游戏系统,在这次资料片里我们也为新战场克夷门制作了全新的背景音乐。这也是继2008年《剑侠世界》公测以来,再次增加全新音效,希望能给各位玩家带来全新的感受。  此次全新音效由国内着名的倾音音乐工作室,契合资料片西域龙魂的背景设计,使用颇有蒙古特色的马头琴配乐,音乐舒张有驰,铿锵有力荡气回肠的旋律,将我们带到了千年前的贺兰山之巅。声声如雷战鼓和悠扬的马头琴为我们诉说着那段有情有义,有硝烟有信仰的燃情岁月。    同时迎接此次资料片,美术方面也设计了全新的宣传海报,以各位大侠熟悉的NPC白秋琳为原型,经过玩家口味调研,全新白秋琳海报闪亮登场,倍受广大玩家的喜欢,特此我们也设计了高清壁纸,供各位侠客下载,从游戏设计、音乐效果、美术宣传等各个方向我们将会继续努力,全方面优化,相信大家一定会感受得到我们做好《剑侠世界》的决心。感谢一路你们的支持!    江湖虽远,有您不孤单;刀剑无情,因爱而无畏。重温经典江湖,再造武林传奇,《剑侠世界》开启您的崭新人生。
近期游戏热闻
你对该游戏感兴趣吗?关注我们:
《剑侠世界》西域龙魂壁纸音乐精彩视听
  视频(4个)| 截图(23张)| 原画(19张)| 壁纸(21张)| 发号| 客户端下载   厂商特供稿,以下内容并不代表网易言论   日《剑侠世界》年度巨献“西域龙魂”火爆公测,3组专属新服同时开启,金牌家族赛、武林第一美女选秀、老玩家回归盛宴精彩活动不断,武林江湖风起云涌,揭开全新篇章。   “西域龙魂”做为《剑侠世界》2012年度巨献,将揭开一个全新的篇章,历史推进到公元1209年,进入西夏、蒙古、南宋纷争的时代,随着历史的推进,游戏中也融入了更多新鲜元素。这也是网游史上第一次历史朝代推进首创。
  除了宏厚的世界背景,全新的游戏系统,在这次资料片里我们也为新战场克夷门制作了全新的背景音乐。这也是继2008年《剑侠世界》公测以来,再次增加全新音效,希望能给各位玩家带来全新的感受。   此次全新音效由国内著名的倾音音乐工作室,契合资料片西域龙魂的背景设计,使用颇有蒙古特色的马头琴配乐,音乐舒张有驰,铿锵有力荡气回肠的旋律,将我们带到了千年前的贺兰山之巅。声声如雷战鼓和悠扬的马头琴为我们诉说着那段有情有义,有硝烟有信仰的燃情岁月。
  同时迎接此次资料片,美术方面也设计了全新的宣传海报,以各位大侠熟悉的NPC白秋琳为原型,经过玩家口味调研,全新白秋琳海报闪亮登场,倍受广大玩家的喜欢,特此我们也设计了高清壁纸,供各位侠客下载,从游戏设计、音乐效果、美术宣传等各个方向我们将会继续努力,全方面优化,相信大家一定会感受得到我们做好《剑侠世界》的决心。感谢一路你们的支持!
  江湖虽远,有您不孤单;刀剑无情,因爱而无畏。重温经典江湖,再造武林传奇,《剑侠世界》开启您的崭新人生。
责任编辑:AP0017
心情分享加载中...
互动评论加载中…
本日点击排行榜
本日评论排行榜
24小时点击排行榜诗歌朗诵背景音乐配乐大全
一歌颂祖国类
共和国之恋
我像雪花天上来
长征交响曲
长征交响曲
黄河钢琴协奏曲
青春中国配乐
我和我的祖国
黄河牵着我
娘大哥他回来了
重上井冈山
高歌向明天
在灿烂阳光下
希望的中国走向未来
党旗更鲜艳
时代最强音
在灿烂阳光下
在你旗帜下
在欢腾的大地上
二亲情乡情类
妈妈的歌谣
前门大碗茶
亲爱的爸爸妈妈
烛光里的妈妈
三爱情心情类
天浴梁祝提琴
走进春天配乐
哀怨的大提琴
悲怆的大提琴
悲伤的大提琴
悲壮的大提琴
沉重的大提琴
舒缓的大提琴
忧伤的大提琴
振奋的大提琴
每当你离去时候
人鬼情未了
万水千山总是情
美丽与哀愁
月光小夜曲
真诚和感动
爱与愁交给谁
四自然诗意类
森林狂想曲
田野小曲筚篥
雪花的快乐
五草原马头琴
不落的太阳
父亲的草原
提琴在西北草原
天上的神云
六强烈节奏气势磅礴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4090793',
container: s,
size: '920,90',
display: 'inlay-fix'
一些有用的
海云论师造,韩镜清先生译藏为汉。
很经典的国学文化
在此可输入您对该资料的评论~
资料评价:
所需积分:5中国音乐通论――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
当前位置:资源中心&&音乐常识
器乐(subgrade)
器乐是借助乐器的物质性能特征,结合表演者演奏技巧的运用与发挥,表现一定情绪与意境的音乐作品。
乐种(pavement)
乐种界定:“历史传承于某一地域(或宫廷、寺院、道观)内的,具有严密的组织体系,典型的音乐形态构架,规范化的序列表演程式,并以音乐(器乐、声乐、吟诵)为其表现主体的各种综合艺术、音乐形式,均可称为乐种。乐种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主要有纯器乐形式、综合音乐形式、综合艺术形式三种类型。以舞台表演艺术、造型艺术、语言艺术为主体,音乐为辅助的其他各类综合艺术形式,不属于乐种的界定范围。”
八音(roadbed)
根据乐器制作的材料,把众多乐器归纳为八类,称为“八音”。其八类名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进行乐器分类的方法。
曾侯乙编钟(embankment)
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乐器(前433),其中有编钟64件(钮钟19件,甬钟45件),楚王送D钟1件。分三组悬挂在矩形钟架上,实为3套甬钟与1套钮钟,另6枚不成套的散钟集合入葬。钟呈合瓦形,各钟可发两音,其音律与C大调音阶同音列,说明早在战国初期我国已有七声音阶的应用,且十二律齐备,可以在三个八度范围内,构成完整的半音音阶。
钟鼓乐(钟鼓之乐)
钟鼓乐,在史书上一般称作“钟鼓之乐”,是以编钟、编磬与建鼓为主要乐器的大型管弦乐队。它兴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
相和歌(rockfill embankment)
相和歌是汉魏时期,比较重要的一种民间声乐演唱形式。《乐府古题要解》载:“乐府相和歌,并汉世街陌讴谣之词”。《晋书?乐志》又载:“相和,旧汉歌也,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说明了相和歌来自民间歌谣,其表演形式是由声乐演唱及丝竹伴奏组成的。
相和大曲(California bearing ratio)
相和歌在曲式结构上不断发展与完善,逐渐形成了相和大曲。每首相和大曲在曲式结构模式上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艳”、“曲”、“趋”或“乱”三个部。“艳”,开始时华丽婉转的抒情部分;“曲”,歌唱部分;“趋”,乐曲后部紧张快速的部分;“乱”,与“趋”较为相似的一种结束形式,但在大曲中用“乱”较少见。
唐大曲(degree of compaction)
隋、唐大曲是在唐代民歌、曲子的基础上继承相和大曲的曲式结构特点而形成的一种大型歌舞形式。其中包括器乐、歌曲和舞蹈三个部分。在曲式结构上分为散序、中序、曲破三大段。散序用器乐演奏,一首乐曲可反复叠变多次,由各种乐器的轮奏来完成。在歌唱或舞蹈的段落中,器乐也担当着重要的伴奏地位。
法曲(起于隋,唐代亦盛行)
起于隋,唐代亦盛行。它是在民间音乐基础上吸收外来音乐创作的歌舞大曲。隋初,法曲其音清而近雅,所用乐器有铙、钹、钟、磬、幢箫、琵琶(秦汉子)。后“隋炀帝厌其声澹,曲终复加解音”,使法曲在音乐上获得发展,唐代的法曲有《云韶法曲》、《霓裳羽衣舞曲》等。
燕乐二十八调(special subgrade)
燕乐二十八调是隋、唐时期运用于琵琶音乐及宫廷燕乐和民间俗乐中的一种调式理论,对当时的音乐产生了重大影响。关于燕乐二十八调现在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是清代音乐学家凌廷堪在《燕乐考源》中论述的,认为唐燕乐有四均:“宫、商、羽、角”,每均中有七调,构成二十八调;另一是沈括、蔡元定、张炎等人的论述,认为燕乐有七均:“宫、商、角、徵、羽、变宫、清角”,每均有四调,共二十八调。
二十四况(collapsibility loess)
“二十四况”载于明代徐上瀛的著作《溪山琴况》,是一篇探讨古琴表演理论的美学著作。书中提出古琴演奏中的二十四项美的原则,即“和、静、清、远、古、淡、恬、逸、雅、丽、亮、采、洁、润、圆、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称“二十四况”。
笛(边棱音气呜乐器)
边棱音气呜乐器。俗称“笛子”或“梅”。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文物中,有笛两支,斜吹,无笛膜孔,说明早在西汉初年(公元前168年以前)。笛类乐器已在我国南方流传,比历史上文献记载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公元前119年)后将笛传入当时首都长安早半个世纪。
我国古代把竖吹的箫和横吹的笛都统称为a,约在东汉以后(25~220),笛和箫的名称才逐渐分开,称现在的笛为横吹或横笛。隋以后(581~618),关于笛已有大横吹、小横吹的区分,并普遍地应用于民间音乐之中。宋代,笛在整个民间音乐中已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当时流传的“鼓笛曲”,这种演奏形式即以鼓、笛、板三件乐器组合而成。明清时期,笛已成为大量民间音乐如江南丝竹、福建南音、二人台牌子曲、西安鼓乐、十番鼓、十番锣鼓、潮州笛套锣鼓以及北方鼓吹乐中不可缺少的主奏、合奏乐器,并广泛地应用于戏曲、说唱、歌舞音乐的伴奏。
笛在我国分布很广,各类形制与品种繁多,但主要有曲笛、梆笛两种。此外,还有无膜笛、潮州笛、短笛、鹰骨笛等。
曲笛主要流传于我国南方,用于昆曲伴奏及南方各地的民间器乐合奏。曲笛一般是D调和C调(第3孔音高),比梆笛低四度,音域a-b2。
梆笛主要流传于我国北方,用于戏曲梆子腔音乐的伴奏及北方各民间器乐合奏。梆笛比曲笛管身略短,管径亦比曲笛略小,一般是G调、F调笛,比曲笛高四度,音域d1-a3。
流行于广东省潮汕地区的潮州笛(又叫大横笛),是盛行于潮阳等地的潮州笛套锣鼓的主奏乐器。其音色、音域及演奏手法与曲笛基本近似,但在形制上它的特点是吹孔的左端(与音孔相反的方向)管身较长,但笛塞的位置仍与曲笛同,较长的管身与吹口两端相对称的长度距离,起装饰性的作用。
另外,流行于我国西部、北部、西北部(维吾尔族、藏族、蒙族等)的无膜笛(又称牧笛、横笛),形制与梆笛相似,只有吹孔、音孔,无膜孔。多用于民间歌舞音乐伴奏或器乐合奏,亦可独奏。如内蒙锡林格勒盟萨仁格日勒演奏的《骏马》等。
五梆子(冯子存演奏)
冯子存演奏的笛曲《五梆子》,原为华北地区流行的一首器乐曲牌。曲调优美健朗,常用于戏曲过门。该曲牌经冯子存整理加工后,被赋予乐曲以粗犷豪爽、热情奔放的个性,梆笛特殊技法的安排和运用,使乐曲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鹧鸪飞(expansive soil)
陆春龄改编演奏的笛曲《鹧鸪飞》,原为湖南民间乐曲,乐谱最早见于1926年严w凡编的《中国雅乐集》,乐曲曾以丝竹乐合奏及箫独奏等多种演奏形式,在江南一带广为流传。20世纪50年代,陆春龄、赵松庭分别将它改编为笛曲。它以曲笛演奏特有的柔美丰满、细腻含蓄,表达了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是曲笛的代表性优秀曲目之一。
笙(笙是我国古老的簧震动气鸣乐器)
笙是我国古老的簧震动气鸣乐器,早在殷代(前1401~前1122)的甲骨文中就有和(即小笙)的名称。古代《尚书?益稷》中已提到了“笙镛以间”,《诗经?小雅?鹿鸣》中也记载有“吹笙鼓簧”。以后,《仪礼》、《周礼》、《礼记》等历史文献中,都多处记载了笙这件乐器。最早的实物,见于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乐器,距今已有二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了。历史上一般把22簧、23簧、36簧型制的乐器叫竽;把19簧、17簧、13簧形制的乐器叫笙。竽和笙的区别,除了簧管数目多少的差异外,另一点不同是竽的宫管在中央,笙的宫管在左旁。
笙的形制很多,最常见的是流传于河北、山西、内蒙古、陕西、辽宁、山东等地的圆笙(17簧笙);流传于河南、安徽、山东等地的方笙(14簧笙);以及流传于江苏、浙江一带的丝竹笙(又称苏笙、17根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改革研制了21簧笙、24簧笙、36簧笙以及小排笙、排笙(键盘笙),等等。
箫(边音气鸣乐器)
边音气鸣乐器。有关箫类乐器的历史文献记载,最早见于《周礼?春官?笙师》卷24:“(笙师)掌教吹竽、笙、埙、a、箫、篪、a、管、春牍、应、雅,以教\乐。”卷中注曰:“杜子春读a为荡熘欤袷彼滴蹇字窈a。”汉马融《长笛赋》中,其形制已有清晰的阐述:“近世双笛从羌起。……京房君明识音律,故本四孔加以一。君明所加孔后出,是谓商声五音毕。”可知竖吹5孔箫当时演变情况,古代箫多称其为a,而箫实指排箫,直到唐、宋以后才改称a为箫。唐代出现的尺八,亦属于箫类乐器。根据近50年来我国音乐文物考古工作的发现与进展,竖吹洞箫类乐器,早在汉代(公元前206~220年)已经出现。如四川汉墓出土的吹笛俑,重庆江北相国寺吹笛俑、涪陵北拱吹笛俑、鹅岭吹笛俑、董家溪吹笛俑,奉节吹笛俑等等。
箫又称洞箫,它与排箫的区别主要在于管身为一,而排箫以多管编排,箫为一管多音孔,一管发多音,而排箫一管发一音,多管发多音。箫以竹制管身,上端以竹节闭口,吹口开在闭口端竹节侧,下端开口。古制a音孔有4,西汉京房(公元前77~37年)在管身后加1孔,为商音。而晋代乐工列和所奏之笛(即箫,247年),已有6个音孔,(前5后1),两个出气孔,这种形制一直持续到现在。
葫芦笙(landslide)
葫芦笙是流传于我国西南地区彝、拉祜、哈尼、佤、纳西、傈僳、怒、普米、苗、黎等民族所用的簧振动气鸣乐器。云南祥云大波那木廓铜棺墓、江川李家山古墓群24号墓出土了战国时期(前475~前221)铜葫芦笙斗,又在云南普宁石寨山发掘出西汉(前206~8)时期的铜葫芦笙斗。说明先秦时期葫芦笙已在我国西南地区流传。有关葫芦笙的文献资料记载,最早见于唐代。
葫芦笙的形制有4管、5管、7管、8管等多种。但以5管5簧者最常见。
葫芦笙以葫芦为笙斗,插4―8根长短不一的笙管,用蜡固定而成。葫芦笙各笙管不封底,因此,每管均可发两音(一般为小三度),演奏的乐曲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葫芦笙有高、中、低三种,由于地区的不同,音阶排列也不一致。
芦笙(rock fall)
芦笙是流传于我国西南地区苗、侗、水、瑶、壮、仡佬等民族所用的簧振动气鸣乐器。芦笙历史悠久,云南普宁石寨山古墓群已发掘出汉武帝建元五年(前136)至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之间吹奏弯芦笙的铜乐舞俑,说明早在公元前2世纪,芦笙已在我国西南地域流传。
芦笙形制有大小之分,管数有1、2、5、6、8、10不等,一般以6管居多。
凤凰展翅(董洪德、胡天泉曲)
笙曲《凤凰展翅》(董洪德、胡天泉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笙创作的第一首独奏乐曲。乐曲以浪漫主义手法假托凤凰展翅翱翔,以表现对现实生活的美好祝愿和向往。演奏上为了塑造乐曲特定的艺术形象,在传统技法基础上有不少突破和革新。
二胡弦法(karst)
二胡弦法:二胡一般采用五度定弦,民间音乐中惯用两种弦法。
一种弦法是用丝弦中的中弦与老弦,叫做托音胡琴。小工调定弦为:g-d(或a-e),宫=D,弦法为sol―re弦;正宫调定弦为:g-d,宫=G,弦法为do―sol弦。
另一种弦法是用丝弦中的子弦与中弦,叫做主音胡琴,定弦为:d-a。 主音胡琴传统调名、弦法和现代通用调名对照如下:
传统调名  现代通用调名  首调唱名弦法
正宫调(二 簧) G    sol-re
小宫调(反二簧) D    do-sol
六字调(西 皮) F    la-mi
尺字调      C    re-la
乙字调      A    fa-do
上字调      bB    mi-si
凡字调      bE    si-#fa
二泉映月(华彦钧曲)
华彦钧曲,约作于30年代末。乐曲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全曲共有六段,是单一形象的变奏曲式。作品深刻地揭示了华彦钧的内心世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动者的沉重呻吟和倔强不屈的性格,它标志着华彦钧的艺术思想已进入到对社会现实生活有着深刻的体验,在艺术上已具有高度概括能力的成熟时期。
听松(华彦钧曲)
华彦钧曲,约作于30年代。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烽火年代,华彦钧假托宋代民族英雄岳飞追击来犯者金兀术的历史故事,表现了他自己的抗日爱国思想。全曲由引子、尾声及三个段落组成。《听松》一曲气势宏伟,意境深刻,曲式结构短小精悍,艺术构思新颖独特,具有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
板胡(擦奏弦鸣乐器板胡)
擦奏弦鸣乐器板胡,在民间有多种名称,如:秦胡、胡呼、梆子胡、瓢、大弦等。板胡是伴随我国西北地区古老的戏曲西秦腔与梆子腔的出现,在胡琴的基础上派生的乐器。明末清初以来,随着梆子腔的兴起而流行,普遍用于北方秦腔、d、碗碗腔、道情、晋剧、豫剧、山东梆子、河北梆子、评剧、哈哈腔、老调梆子、耍孩儿以及南方婺剧、绍兴大板等戏曲音乐伴奏,也用于北方民间乐种合奏。板胡的流传至少也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四胡(蒙古、达斡尔、锡伯、赫哲、汉等民族擦奏弦鸣乐器)
蒙古、达斡尔、锡伯、赫哲、汉等民族擦奏弦鸣乐器。因张有四根弦而得名。古代称“胡兀儿”。蒙古族称“勒乐胡兀尔”,汉语名“胡琴”、“四弦胡琴”、“四股弦”等。清代《律吕正义后编》载作“提琴”。曾在我国北方汉族、蒙古族地区流传。现主要流传于内蒙古自治区、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河北、河南等地。
传统四胡的音箱有圆筒形、六角形、八角形三种。
汉族四胡主要用于山西、内蒙古的二人台,山东省的琴书,东北的大鼓书、二人转、吉剧,河北省的皮影、,河南省的二夹弦和京韵大鼓、梅花大鼓等说唱音乐、地方戏曲音乐的伴奏与器乐合奏。
内蒙古地区的四胡有大(低音)、中(中音)、小(高音)三种不同形制。蒙古族四胡主要用于内蒙古说唱音乐伴奏与歌舞音乐伴奏。大四胡亦用于独奏和器乐合奏。
马头琴(蒙古族擦奏弦鸣乐器)
马头琴,蒙古族擦奏弦鸣乐器,古代蒙语名为“胡兀儿”,蒙语又有“西纳干胡儿”(勺子胡琴)、“潮尔”、“莫林胡兀儿”(马头胡琴)等称谓。
马头琴的早期形制共鸣箱为梨形、勺形,亦称“奚纳干胡尔”,后又出现葫芦形,形如火不思,名为“潮尔”。在《元史?宴乐之器》载:“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颈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马尾。”后来马头琴逐步发展为长炳、插颈、上宽下窄倒梯形音箱,面蒙马皮或羊皮,张两束马尾弦。流行于内蒙古东部地区的称为“潮尔”;流行于中西部地区的称为“莫林胡兀尔”(汉语意为马头琴)。
京胡(擦奏弦鸣乐器)
擦奏弦鸣乐器。清李调元《剧话》(初刻1784年)曰:“胡琴腔起于江右,今世盛传其音;专以胡琴为节奏。”清乾隆末年(1790年左右),随着皮簧腔的兴起与京剧艺术的形成和发展,京胡在胡琴的基础上衍变发展而成,故京胡亦称胡琴。京胡用于京剧音乐伴奏的始缘,见陈彦衡《旧剧丛谈》所载:“北京皮簧初兴时,尚用双笛随腔,后始改用胡琴。今日所指唱者之正宫、六字诸调,皆就笛而言。”许九浮独嬖伴笪拧酚盅裕骸熬┚绫鞠道デ员湮业炊桑┖螅僖嗨嬷似稹!焙笠蚍饨ǖ弁醣芑洌丫┖酉非蟹铣杂玫炎铀媲话樽唷V钡酵砬澹捎诶钏摹⒎偈Φ某鱿郑┖旁俅吾绕穑娲炎樱晌┚纭⒑壕缰械闹饕樽嗬制鳌
京胡由于琴弓所张弓毛松紧不同,有软弓与硬弓两种。早期京胡多为软弓,目前安徽、河南、山东、河北等地的地方戏曲和说唱音乐,不少品种目前仍使用这种琴弓,称软弓京胡。硬弓京胡出现于19世纪,主要用于京剧音乐。
夜深沉(京胡独奏曲)
京胡独奏曲 《夜深沉》根据昆剧《思凡》一折中《风吹荷叶煞》曲牌中的四句歌腔为基础发展而成,曲名亦取自该曲牌的唱词:“夜深沉,独自卧,起来时独自坐,有谁人孤凄似我?似这等削发缘何?”的前三个字。《夜深沉》主要用于京剧伴奏,配合京剧剧情场景与舞蹈表演动作。如京剧《霸王别姬》中配合虞姬舞剑的动作;京剧《击鼓骂曹》中配合剧中人物的击鼓表演等等。
筝(拨奏弦鸣乐器)
拨奏弦鸣乐器。1970年在江西省贵溪县仙水岩群墓发现经鉴定为公元前500年时期的崖棺,其中放置有两具十三弦类似筝的乐器。目前我们能见到的有关筝的历史记载,为司马迁 《史记?李斯列传》卷87引李斯《谏逐客书》:“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鸣鸣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可知筝早在公元前2世纪左右,它作为声乐的伴奏乐器,已在我国秦地(今陕西省)流传,故历史上又有秦筝之称。
筝的形制,呈长条形,面板弧形,底板平直并开有两个音孔,面板与底板均用发音性能良好的桐林制作,边框使用硬质木料,整个筝体是一个共鸣箱。筝体的头与尾各设有前梁、后梁,前梁与后梁之间的面板上立有琴码(亦称琴柱),每个琴码上托一琴弦。20世纪50年代以来,古筝艺术有了较大的发展。在乐器改革方面,将传统的丝弦、铜丝弦改为铜丝弦、尼龙缠弦,由原来的十三、十五、十六弦筝发展为十九、二十一、二十五、二十六弦筝。在二十五弦筝上还装有脚踏转调设施,设有六个变音踏板,踩动各个踏板,可变化弦序音高,便于转调演奏,丰富提高了筝的表现能力。
筝的定弦一般宫音为D,改变调式或调性时,或应用装饰性滑音,以按弦变音的方法来达到,如mi音可以按至fa、#fa、sol音,la音可以按至si、bsi或do音等。
传统筝主要用于民间声乐伴奏(主要是说唱音乐)和民间器乐合奏(如弦索十三套,河南大调曲子板头曲,山东琴书,内蒙八音,广东汉乐、潮州细乐等)。在声乐伴奏与地方器乐合奏的基础上,逐步发展为各具风格与特点的地方演奏派别。如山东筝曲、河南筝曲、江浙筝曲、潮州筝曲、客家筝曲、朝鲜族筝曲、蒙古族筝曲等。
二四谱(我国传统记谱法)
我国传统记谱法,主要应用于广东潮、汕地区与福建漳州地区的民间音乐。
乐谱谱字为“二、三、四、五、六、七、八”7字,合工尺谱字的“合、四、上、尺、工、六、五”。二四谱的“四”字为正调宫音(F),二四谱的“三”、“六”二音,除可演奏工尺谱对应的“四”、“工”二音外,还可以通过对弦的按颤,获得“一”、“凡”二音,从而使乐曲产生“轻三六调”、“重三六调”、“轻三重六调”、“活五调”(在“重三六调”基础上重颤“五”音,即工尺谱字的“尺”音)等各种调式的变化。
68板体(我国民间音乐曲式结构的基本形式之一)
我国民间音乐曲式结构的基本形式之一。最早记载见于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一素子整理的《琵琶谱?援琴三辨》中。68板体曲式结构是指乐曲有68小节,分8个乐句,每个乐句8小节,在第5乐句(或5-6乐句)8小节后加4小节的固定模式。68体曲式结构广泛地应用于我国筝曲、琵琶小曲以及部分丝竹乐、弦索乐中,在汉、满、蒙等民族中均有流传。
板式变化体(我国民间音乐曲式结构的基本体式之一)
我国民间音乐曲式结构的基本体式之一。即在乐曲反复变奏时,不改变乐曲的板数结构,而以板式(节拍)变化为原则来发展乐曲。如潮州弦诗《寒鸦戏水》,第一段为头板,68小节,一板三眼;第二段为拷拍,68小节,流水板;第三段为三板,68小节,一板一眼。
寒鸦戏水(潮州弦诗乐软套十大名曲之一)
潮州弦诗乐软套十大名曲之一,乐曲着意刻画寒鸦徘徊、嬉戏于水天之间的情趣。乐曲旋律别致典雅,其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曲式结构为68板体。
其二,各段之间用“曲速三变”的节拍变化特点布局。
其三,以“重三六”的调式特点润饰旋律。
其四,第三段应用“催拍”的旋律变奏手法使全曲达到高潮。
出水莲(lean concrete)
相传为南宋末年由中原传入梅县地区的一支古曲。《出水莲》系软线(即突出“↑fa”、“↓si”二音的按奏)起板副调,乐曲以清淡的笔墨,典雅的情趣,表现红莲出水时的秀润、清新。
乐曲速度缓慢,旋律古朴优美,68板体曲式结构。
琵琶(拨奏弦鸣乐器)
拨奏弦鸣乐器。秦汉至唐,琵琶二字是多种弹弦乐器的统称,它包括圆形音箱、梨形音箱、曲项、直项等多种形制。
秦、汉时期,主要有两种类型的琵琶。一种是南朝陈释智匠《古今乐录》中所提及的琵琶:“琵琶出于弦鼓”。其形制直柄,圆形共鸣箱,两面蒙皮,它可能是由弦鼗发展而成,又叫秦汉子。另一种琵琶见于晋传玄《琵琶赋序》所载:“汉遣乌孙公主嫁昆弥,念其行道思慕,使工人知音者,裁筝,筑、箜篌之属,作马上之乐,观其器,中虚外实,天地象也;圆盘直柄,阴阳叙也;柱有十二,配律吕也;四弦、法四时也;以方语目之,故云琵琶,取易传于外国也”(约公元前105年)。该琵琶形制木制直柄,圆形音箱,四弦,十二柱,竖抱,用手弹奏。后因晋阮咸以擅弹此琴闻名,故该乐器又有阮、阮咸之称。
东汉末年至魏晋时期的壁画、砖画中,已有各种梨形音箱的直项琵琶图像,如东汉晚期的辽阳棒台古墓壁画中之梨形音箱直项琵琶图等。据《隋书?乐志》所载,东晋时期(约356),梨形音箱曲项琵琶由波斯经新疆、甘肃一带传入我国北方,南北朝时期(551前),传至南方。当时曲项琵琶形制,为四弦四柱,只有相位,没有品位,横抱,用拨子弹奏。
唐代,琵琶经历了重大的变革,传统的直项琵琶与外来的曲项琵琶在不断地演变中得到了相互吸收融合。如保留曲项琵琶梨形、曲项的形制与发音特点;逐步舍弃曲项琵琶用拨子弹奏,而沿用直项琵琶用手弹奏;在曲项琵琶上将原用四相改用直项琵琶的多柱,由原来十二柱变成十四柱;在演奏上改变曲项琵琶的横弹为直项琵琶的竖弹。由于乐器形制方面的重要变革与合理取舍,使琵琶在演奏上获得新的飞跃,琵琶不仅成为唐代歌舞大曲的重要领奏、伴奏乐器,而且独奏艺术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琵琶形制,主要由头部、颈部、腹部组成。头部包括琴头、弦槽、琴轴(弦轸);颈部包括山口、相、琴枕、琴颈;腹部包括品、面板、复手、琴背、琴弦。
琵琶的定弦方法很多,明清以来常用的定弦法有以下三种:
正调,定弦A-d-e-a;
正宫变调,定弦A-B-e-a;
正宫变调,定弦A-B-a-a。
琵琶音色低音区浑厚、低沉;中音区柔和、明亮;高音区清脆、坚实。琵琶演奏技法可归纳为单音技法(弹、挑、勾、抹、剔、泛等);双音技法(双弹、双挑、摭、分、扣等);和音技法(扫、拂、扣双、三分、三摭、三扣、双分等);持续音技法(摇、滚、轮、吟、猱、推、拉、擞、带、打等);汇组指法(勾搭、摭分、摭扫、夹扫等);特殊技法(煞弦、绞弦、并弦、拍、提、摘等)六类,共计七十多种。
近现代著名的琵琶演奏家有江苏无锡派的陈牧夫、华秋频、徐悦庄、吴畹卿、杨荫浏、曹安和等;浙江平湖派的李廷森、李煌、李绳墉、李其钰、李芳园、殷纪平、吴梦非、朱荇青、杨大钧、樊伯炎、杨少彝等;上海浦东派的鞠士林、陈子敬、王惠生、严庆绪、沈浩初、林石城等;江苏崇明派的黄东阳、罗明、蒋泰、黄秀亭、沈肇洲、徐立荪、刘天华等。20世纪40年代兴起的上海汪派琵琶,师承浦东,代表人物汪昱庭及其弟子李廷松、卫仲乐、孙裕德、王叔咸、陈永禄、程午嘉、陈天乐等。
琵琶著名的套曲有《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海青拿天鹅》、《将军令》、《月儿高》、《夕阳箫鼓》、《陈隋》、《阳春古曲》等。
十面埋伏(safety classes)
《十面埋伏》是根据公元前202年,楚汉在垓下决战时,汉军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楚军这一历史事实集中概括写成的。明末清初,王猷定在《四照堂集》的《汤琵琶传》一文中,记载了当时著名琵琶演奏家汤应曾演奏《楚汉》一曲时的生动情景。从《汤琵琶传》所载文字分析,《楚汉》一曲与当前流传的《十面埋伏》所描写的内容,形象和结构基本上比较一致。因此,琵琶古曲《十面埋伏》可能在明代就已经在民间流传了。乐谱记载最早见于鞠士林所编的琵琶谱。
《十面埋伏》从音乐发展来看可以划分为三个段落。
第一大段,包括〔列营〕、〔吹打〕、〔点将〕、〔排阵〕、〔走队〕五个小段落。
第二大段,包括〔埋伏〕、〔小战〕、〔大战〕三个小段落。
第三大段,包括〔项王败阵〕、〔乌江自刎〕、〔众军奏凯〕、〔诸将争功〕、〔得胜回营〕五个小段落。
琵琶武曲《十面埋伏》的艺术特点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表现“楚汉相争”这一古代重大历史题材时,选择了最具有代表意义的垓下决战的场面,而在表现垓下大战中突出呐喊,形成全曲高潮,完成了对汉军这一进攻者、追击者、胜利者生龙活虎的形象塑造,成功地展现出古代战场上激烈壮观的场景。
其次,在创作方法上,以古战场上特有的鼓声、号角声,从节奏和旋律上加以艺术提炼与概括;以〔吹打〕等段落表现汉军的军威;以〔埋伏〕、〔大战〕等段落表现战斗的紧张、喧嚣、激烈。在创作手法上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艺术形象生动感人,音乐发展激动人心,表现古战场上的壮烈场景栩栩如生。
第三,这首乐曲集古代琵琶创作艺术之大成,达到了古代琵琶武曲表演艺术的高峰。如在大型琵琶套曲曲式结构以及调式调性布局方面都很有特点。
霸王卸甲(《琵琶谱》)
乐曲描绘了垓下大战中西楚霸王项羽的败北。乐谱最早见于华氏《琵琶谱》。
乐曲通过琵琶特有的旋律进行与汇组指法,深刻、细腻地从不同的侧面刻画了盖世英雄项羽败北时的壮烈情景。
由于乐曲表现意境的需要,首先,改变琵琶定弦A d e a为A B e a,这样在演奏中便于突出D调和G调的羽音、角音,在音乐上渲染悲壮的气氛。
全曲基本上是〔升帐〕、〔点将〕(由〔升帐〕派生)这两段旋律的反复和变奏。
乐曲对项羽另一个侧面的刻画在〔别姬〕段落。音调悲切缠绵,旋律由上向下倾泻,有如哭泣,感人肺腑。
琵琶武曲特点在于写实性、叙事性,乐曲往往表现一定的情节,类似章回小说或戏剧分幕分场的连续叙述,结构比较庞大。如《海青拿天鹅》、《十面埋伏》等等。这类乐曲在刻画形象上有声有色,绘形绘影,起落分明。在演奏上,扫弦、快夹扫、煞音、绞弦、推拼双弦、拍、提、满轮等,都是富于特点的表演技法。琵琶武曲表现格调要求有气魄有声势,重在状物。
《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浙江平湖派琵琶谱)
浙江平湖派琵琶谱,李芳园传谱,清光绪二十一年影印(1895)。因谱中载有13首琵琶套曲而得名。这13首套曲曲名为:《阳春古典》,十一段。《满将军令》,十四段。《郁轮袍》,十五段。《淮阴平楚》,十八段。《海青拿鹤》,十九段。《汉将军令》,十段。《平沙落雁》,七段。《浔阳琵琶》,十段。《霓裳曲》,十一段。《陈隋古音》,九段。《普庵咒》,十四段。《塞上曲》,五段。《青莲乐府》,四段。
《养正轩琵琶谱》(上海浦东派琵琶谱)
上海浦东派琵琶谱,沈浩初编辑,中华民国十五年抄本(1926)。曲目分文套、大曲、武套三部分。文套:《夕阳箫鼓》,七段。《武林逸韵》,十段。《月儿高》,八段。《陈隋》,八段。大曲:《普庵咒》,十四段。《阳春白雪》,十二段。《灯月交辉》,三段。武套:《将军令》,十段。《十面》,十八段。《霸王卸甲》,十一段。《平沙落雁》,十八段(一名《海青拿鹤》)。
华氏《琵琶谱》(江苏无锡派琵琶谱)
江苏无锡派琵琶谱,华秋O传谱,华文桂编辑,清?嘉庆巳卯刻本(1819)。根据乐谱中文字的记载,可知当时琵琶演奏分南北两大派。
(1)国朝燕京王君锡派(北方直隶派)所传琵琶曲目西板12曲,文板曲目有《正板》、《素串》、《懒梳妆》、《凤求凰》、《平沙落雁》。武板曲目有《葡萄轮》、《下云罗》、《紧中慢》、《上番》、《中番》、《石音》、《野马跳涧》。大曲曲目有《十面》,十三段。杂曲曲目有《普庵咒》,十六段(锡山杨廷果曲)。
(2)南方浙江陈牧夫派所传琵琶曲目,西板正调49曲:文板曲目有《思春》、《昭君怨》、《傍妆台》、《美女穿梭》、《水龙吟》、《金鳌哭龙》、《似弹非弹》、《锁南枝》、《斑鸠过河》、《秋江》(一名《秋江晚渡》)、《诉怨》、《玉连环》、《雨打芭蕉》、《三跳涧》、《泣颜回》、《懒画眉》、《扣连环》、《百鸟朝王》。大曲曲目:《将军令》,十段;《霸王卸甲》,十段;《海青拿鹤》,十八段;《月儿高》,十段。
《瀛洲古调》(上海崇明派琵琶谱)
上海崇明派琵琶谱,沈肇洲编辑,中华民国五年影印本(1916)。曲目包括慢板、快板、文板三部分。
慢板:《飞花点翠》、《美人思月》、《梅花点脂》、《月儿高》、《小银枪》、《后小银枪》、《蜻蜓点水》、《寒鹊争梅》、《狮子滚绣球》、《雀欲回巢》、《缠珠帘》、《鱼儿戏水》、《苏堤春晓》、《三潭印月》、《柳弄春晖》、《美女春思》、《三仙桥》、《秋月穿波》、《娇花映日》、《临风柳翠》、《梅梢月》、《玉如意》。
快板:《诉冤》、《鹂鸣深树》、《矮子上扶梯》、《脱红袍》、《双躲》、《扳散手》、《小十面》、《金桥勒马》、《一马双驼》、《金湖龙》、《平沙泼浪》、《三通鼓》、《云果雁》、《平沙落雁》、《天鹅反掌》、《沙湖撩石》、《双飞燕》。
文板:《思春》、《昭君怨》、《泣颜回》、《傍妆台》、《汉宫秋月》;《十面埋伏》十段。
热瓦甫(维吾尔族、乌兹别克族弹弦乐器)
维吾尔族、乌兹别克族弹弦乐器。清代《皇朝礼器图式》将其纳入“回部乐”。《清史稿》卷101载:“喇巴卜、丝弦五,钢弦二,木柄通槽,槽形如半瓶,下冒以革。”早期热瓦甫琴身木制,半球状的音箱蒙有羊皮、驴皮或马皮,琴杆上用丝弦缠成20余个品位,张五弦,通常为一根主奏弦,两组(两根弦一组,定弦相同)共鸣弦。改革热瓦甫用蟒皮蒙面,品位采用骨质或铜质,增大了琴体,增宽了音域,特别是低音热瓦甫,音域已达d―#a2 。
热瓦甫可用于独奏、伴奏、合奏。著名的热瓦甫演奏家有达吾提?阿吾提、库尔班?依不拉音等。热瓦甫的代表曲目为《塔希派代》、《贡迪帕依》、《亚鲁》、《夏地亚那》等。创作乐曲有《我的热瓦甫》(库尔班?依不拉音曲)、《天山的春天》等。
冬不拉(哈萨克族弹弦乐器)
哈萨克族弹弦乐器。主要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伊犁、巴里坤及其他哈萨克族聚居地区。冬不拉用松木或桦木制作,有扁平和瓢形两种。张两根弦,有8―10余个品位,其定弦方法为四、五度定弦,一般为:d―g,c―g。音域在两个八度之内。20世纪50年代,冬不拉经过音乐工作者的几次改革,在原来中音冬不拉的基础上创制了高音冬不拉与低音冬不拉。高、中、低音冬不拉的组合,构成一个协和丰满的冬不拉乐队。高音冬不拉张四弦。
冬不拉常用于伴奏和独奏,自娱性较强。著名的演奏家有阿西姆、司马古诺、阿德尔江、阿力别克、泰依勒、达乌列提。传统乐曲有《达茵湖的波浪》、《夏拉甫》、《沙漠的驼铃》、《枣红色的走马》、《瘸腿的羚羊》等,创作乐曲有《初春》(阿力别克曲)。
月琴(彝、哈尼、布衣、蒙古、满、汉等民族的弹弦乐器)
彝、哈尼、布衣、蒙古、满、汉等民族的弹弦乐器。西南彝族地区又称此为“巴布”、“班匹”、“和巴”,蒙古、满、汉族多称其为“四弦”、“弦子”、“月琴”。
月琴历史悠久,宋陈D《乐书》卷141中记载:“月琴形圆颈长,上按四弦十三品柱,象(豪)琴之徽,转轸应律,晋阮咸造也。”说明早在10世纪以前,圆形音箱四弦十三柱的月琴就已在社会上传承。在云南巍山彝族自治区文昌宫桥墩17世纪的壁画上,就有弹月琴的舞蹈者。月琴由于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其形制和演奏方法都有很大差别。彝族地区的月琴,有圆形、六角形、八角形等多种形制,弦数也有二根、四根不等,四、五度定弦。蒙古族、满族月琴形制有方形、桃形、圆形、枣形、六瓣形或八瓣梅花型等多种。汉族月琴目前也有很大发展,它不仅为京剧伴奏,还作为独奏乐器与西洋管弦乐队协奏,在乐器的形制和演奏技法上都有了很大的突破。
月琴在彝族音乐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是青年人社交、表达情感的媒介。在欢庆跳舞时,月琴也是不可缺少的伴奏乐器。彝族传统月琴曲有《甘洛调》、《威宁调》、《雷波调》、《数西调》、《草皮调》、《大理弦》、《刮地风》等。著名民间演奏家有王国民、李富祥、沙嘎拉和、吉子阿布等,专业演奏家有莎玛乌芝等。
飞花点翠(传统68板体琵琶小曲)
传统68板体琵琶小曲。乐谱最早见于江阴旧抄本,题曰“十二文板”,《飞花》是其中一曲。1916年海门崇明派沈肇洲所编的《瀛洲古调》谱,将此曲收入其中,成为崇明派有代表性的传统文曲之一。20世纪20年代经刘天华整理加工后,乐曲在南北方广为流传。 乐曲描绘了雪花映松柏,松柏傲飞雪的清高纯洁意境。刘天华在改编中以简练的手法,突出了乐曲的抒情、清新、柔美的一面。借景抒情,表现出高雅纯洁的情操。
塞上曲(由5首68板体小曲联缀组成的套曲)
由5首68板体小曲联缀组成的套曲。各小曲散见于华氏《琵琶谱》(卷中)浙江派西板小曲中,华秋苹琵琶传谱卷中首页题字为“武林逸韵”,武林是杭州的古名,估计这些乐曲曾在江、浙一带流传。李芳园在他编辑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中,从“武林逸韵”的小曲里面,选择了情绪基本上一致的5首独立小曲联缀而成,并定名为《塞上曲》。
这5支小曲的曲名是《宫苑思春》、《昭君怨》、《湘妃泪》、《妆台秋思》、《思汉》。5支小曲可连续演奏,也可以分段演奏。
大浪淘沙(这是民间音乐家华彦钧(阿炳)在传统音乐基础上创作的一首琵琶乐曲)
这是民间音乐家华彦钧(阿炳)在传统音乐基础上创作的一首琵琶乐曲。《大浪淘沙》可划分为三个段落。第一个段落主题旋律取材于广东音乐《三潭印月》开始的主要音调。主题经过改编以后,具有较深的意境。第二个段落,在节奏与音调上与第一段形成对比,是个过渡性的段落。第三个段落,类似乐曲的结尾,根据苏南民间音乐大唢呐曲《将军令》部分音调改编而成。旋律铿锵有力、节奏活泼,在充满自信和乐观中结束全曲。
古琴(拨奏弦鸣乐器)
拨奏弦鸣乐器。又名七弦琴,唐、宋以来才逐渐被称呼为古琴。我国古代文献《诗经》《国风》、《尚书》等中,已有多处关于琴的记载。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一张琴即七弦。关于古琴的记谱法,唐人抄本琴曲文字谱《碣石调幽兰》(南朝梁代丘明传谱),以文字方式,通过规定的琴调(定弦法),将左右两手固定的指法标记在一定弦位和微位上。《幽兰》所载,即南朝梁陈之际,琴已有十三徽位。早期琴的形制,弦数并不是完全统一、固定的,三国时期,琴七弦十三微的形制已基本稳定下来。
琴的表演形式在历史上主要有琴歌(周朝时,多用琴瑟伴奏歌唱,叫“弦歌”,即唐宋以来所谓的琴歌)、琴箫合奏、独奏三种。先秦时期,琴除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典礼等雅乐外,主要在士以上的阶层里流传,秦以后逐渐盛行于民间。春秋战国时期,琴的独奏音乐已发展到具有一定的艺术表演能力。
琴的形制有仲尼式、联珠式、落霞式、焦叶式等多种,其基本结构由琴面、琴底、琴首、琴轸、雁足、琴腹、琴徽、琴弦等部份组成。琴以五声音阶定弦,定弦的方法有三种.第一种叫正弄(正弄可有五调);第二种叫侧弄(侧弄可有四调);第三种叫外调,用于某些乐曲的特殊定弦法。如琴曲《广陵散》等。琴的音域为C-d3。
古琴的传谱有100多部,著名琴曲有《广陵散》、《幽兰》、《流水》、《龙翔操》、《潇湘水云》、《渔歌》、《樵歌》、《平沙落雁》、《梅花三弄》、《G乃》、《乌夜啼》等。现代著名琴家有管平湖、吴景略、张子谦、顾梅羹、杨新伦、查阜西等。
神奇秘谱(design period)
浙派流传至明代时的重要乐谱。朱权撰辑,明洪熙元年(1425)。三卷。上卷称为“太古神品”,多为唐、宋间遗留下来的原写曲谱,有15曲;中、下卷称为“霞外神品”,是宋、元间在民间流传较广的琴曲,有48曲。共63曲。
大还阁琴谱(freezing index)
明末清初虞山派重要琴谱之一,徐D撰辑,清康熙十二年(1673)。收31曲。
五知斋琴谱(design deflection)
清初广陵派重要琴谱之一,徐琪撰辑,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八卷。卷一琴论及法;卷二至卷八为琴谱。收33曲。
潇湘水云(南宋著名琴家郭沔作品)
南宋著名琴家郭沔作品。乐谱最早见于《神奇秘谱》(1425),后又见于《琴谱正传》(1546)、《西麓堂琴统》(1549)、《大还阁琴谱》(1673)、《澄鉴堂琴谱》(1686)、《天闻阁琴谱》(1876)、《枯木禅琴谱》(1893)等40多种琴谱。
南宋时期,由于金兵南下,汴京丧失,朝廷腐败,偏安江南。作者满怀愤慨、忧郁之情,面对翻滚的潇、湘二水会合处,眺望故国九嶷而不可得,触景生情,谱写了这首千古不朽的著名琴曲。
《潇湘水云》的乐谱记载在15世纪初为十段(见《神奇秘谱》);17世纪时发展为十二段(见《大还阁琴谱》);到了18世纪,该曲已扩展为十八段(见《五知斋琴谱》)。反映了历史上无数古琴演奏家在该曲的传播、发展中所作的创造和贡献。
全曲有十八个小段,其结构除引子、尾声外,可划分为四个大的部分。
〔引子〕散板起(一段);
〔Ⅰ〕主题的呈示部分,慢板(二、三、四段);
〔Ⅱ〕主题的巩固和初步展开,中板(五至八段);
〔Ⅲ〕全曲展开部分,快板九至十四段);
〔Ⅳ〕主题的综合、变化再现,全曲收束部分,快板(十五至十七段);
〔尾声〕(十八段、尾段)
这四个部分的开始都以第一主题的音调出现为标志,构成起、承、转、合的结构布局。《潇湘水云》在写作手法上的特点是以两个对比性的主题及其音调的展开贯穿全曲。
弦索乐(nominal maximum aggregate size)
主要用弦乐器演奏的民间器乐合奏形式。一般仅用三、四件富有地方特点的弦乐器演奏。如弦索十三套,河南大调曲子板头曲、潮州细乐等。
河南大调曲子板头曲(中国民间器乐合奏,属弦索乐类乐种)
中国民间器乐合奏,属弦索乐类乐种。河南大调曲子板头曲是依附于大调曲子演唱而演奏的独立的器乐曲。河南大调曲子原称“鼓子曲”,形成于15世纪中叶,它以流行于汴梁(今开封市)的南北小曲为基础,以后又逐渐吸收了雍正(在位)、乾隆(在位)年间在北方流行的“岔曲”,并融合了中州音乐语言特点,而形成的一个独立地方曲种。河南大调曲子板头曲既可在河南大调曲子开场前独立演奏一曲,用来调弦试唱,又可在唱了几个曲词之后,独立弹奏一曲,变换一下曲子场的气氛。
弦索十三套(中国民间器乐合奏,属弦索乐类乐种)
中国民间器乐合奏,属弦索乐类乐种。弦索十三套是指由清蒙古族明谊(荣斋)汇编,嘉庆甲戊(1814)年抄本之译谱(音乐出版社出版)。弦索十三套的主要乐器有琵琶、弦子(三弦)、筝、胡琴4件。13首套曲的名称是《十六板》、《琴音板》、《清音串》、《平韵串》、《月儿高》、《琴音月儿高》、《普庵咒》、《海青》、《阳关三叠》、《青松夜游》、《舞名马》、《合欢令》、《将军令》。其中经常演奏的乐曲有《合欢令》、《将军令》、《十六板》等。
丝竹乐(micro-surfacing)
以某一、二件弦乐器、管乐器为乐队组合核心,配合其它管弦乐器、打击乐器所组成的民间器乐合奏形式。如二人台牌子曲乐队中主要乐器为笛、四胡,江南丝竹乐队中主要乐器为笛、二胡,广东音乐乐队中主要乐器为粤胡等。
二人台牌子曲(中国民间器乐合奏,属丝竹乐类乐种)
中国民间器乐合奏,属丝竹乐类乐种。二人台牌子曲作为独立的器乐表演形式,主要应用于二人台正戏开演之前演奏。二人台是流传在陕北的府谷、神木,晋西北的河曲,内蒙古西部地区的伊克昭盟和包头、呼和浩特市附近以及河北西北部的尚义、康保、张北、沽源等县的一种民间演唱形式。俗称“打坐腔”、“打玩意儿”、“闹红火”、“小曲坐唱”、“清唱”等等。
二人台开戏前常演奏的曲目有《巫山顶》、《推碌碡》、《西江月》(或演出中穿插单独演奏)等,舞蹈伴奏或剧情气氛烘托时常演奏的曲目有《小开门》、《喜相逢》、《五梆子》等。由于二人台牌子曲在闹社火、走烟市或串庙会以及在更换场地路途中演奏,所以亦称其为“过街牌子”。
二人台牌子曲是伴随二人台小戏的形成、发展而成熟的一个地方乐种,它不断吸收其他乐种、戏曲音乐、佛教音乐以及民间歌曲的因素而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色彩与活泼、轻快、热烈、火爆的艺术风格特点。
江南丝竹(中国民间器乐合奏,属丝竹乐类乐种)
中国民间器乐合奏,属丝竹乐类乐种。流传于上海市以及江苏省南部、浙江省西部一带地区,1911年在上海建立的“文明雅集”是目前所知道最早的江南丝竹乐集社组织。江南丝竹的乐队有“丝竹班”与“清客串”两种。“丝竹班”是专业性的,由固定的乐社为风俗节日或婚丧喜事演奏;“清客串”是自娱性的,乐友们多在茶馆、私人住宅等地聚集演奏。 江南丝竹乐队主奏乐器有笛子、二胡,常用乐器有小三弦、琵琶、扬琴、箫、笙、鼓、板、木鱼、铃等。村镇的丝竹乐社常加用大件打击乐器。
江南丝竹最大特点是以板式变化手法构成乐曲的发展与展开,以[老六板]曲牌为例, 板式变化手法可衍变为5首乐曲:《老六板》(1/4)、《快六板》(1/4)、《中六板》(2/4)、《中花六板》(4/4)、《慢六板》(8/4),俗称“五代同堂”。江南丝竹号称八大名曲:《欢乐歌》、《云庆》、《行街》、《四合如意》、《三六》、《慢三六》、《中花六板》、《慢六板》。
广东音乐(中国民间器乐合奏,属丝竹乐类乐种)
中国民间器乐合奏,属丝竹乐类乐种。流传于广州市以及珠江三角洲一带,以后又传至上海、天津、北京等大城市。广东音乐形成于清末民初,早期乐队编制有二弦、提琴、三弦、月琴、横笛,号称“五架头”,亦称“硬弓组合”。1926年吕文成从上海丝竹音乐中吸收了二胡的形制特点,经过改造衍变为粤胡,将“五架头”的乐队编制改变为粤胡、秦琴、扬琴,号称“三件头”,亦称“软弓组合”。广东音乐乐队早期以扬琴、琵琶等弹弦乐器为主,目前主奏乐器是粤胡。广东音乐著名乐曲有《雨打芭蕉》、《双星恨》、《三潭印月》、《汉宫秋月》、《饿马摇铃》等,以后不少演奏家创编了一批作品,重要的有《连环扣》(严老烈)、《平湖秋月》(吕文成)、《赛龙夺锦》(何柳堂)、《娱乐N平》(丘鹤俦)、《孔雀开屏》(何泽民)、《鸟投林》(易剑泉)、《鱼游春水》(刘天一)等。
福建南音(中国民间器乐合奏,属丝竹乐类(或综合性乐类)乐种)
中国民间器乐合奏,属丝竹乐类(或综合性乐类)乐种。又称“南曲”、“南乐”、“南管”、“弦管”。主要流传于福建省的泉州、晋江、厦门等市区,随着华人迁徙又传至台、港、澳省区,以及南洋群岛诸国的华侨聚集地。福建南音乐队编制分上四管、下四管。上四管主要用箫(或笛)、琵琶。三弦、二弦、拍板5件乐器;下四管主要用南嗳(中音唢呐)、琵琶、三弦、二弦、以及响盏、狗叫、铎(木鱼)、四宝、声声(碰铃)、扁鼓等10件乐器。 福建南音分指、谱、曲三大类。
指:亦称指谱,指套,用于器乐演奏的声乐套曲(旋律与唱词均来自戏曲音乐)。传统有36套,著名套曲有《自来生长》、《一纸相思》、《趁赏花灯》、《心肝跋碎》、《为君去时》。 谱:亦称大谱,即器乐曲,传统大谱有12套。著名套曲有《四时景》、《梅花操》、《走马》、《百鸟归巢》,简称“四、梅、走、归”。
曲:亦称小曲、散曲,为独立演唱的艺术歌唱,数量有千余首,流传地域很广。著名乐曲有《因送哥嫂》、《夫为功名》、《阿娘差遣》、《恨王魁》等。
潮州弦诗(中国民间器乐合奏,属丝竹乐类乐种)
中国民间器乐合奏,属丝竹乐类乐种。主要流传于广东省潮、汕地区以及福建省南部一带,以后随商贾、华工的迁徙传至香港、澳门地区,以及东南亚诸国华侨聚集地。
潮州弦诗以二弦主奏,佐以椰胡、提胡、筝、琵琶、三弦、洞箫、笛等乐器。潮州弦诗用“二四”谱,传统用调有轻三六调、重三六调、轻三重六调、活五调等多种。乐曲的结构布局严格依据一定的板式规律,俗称“曲速三变”。
①头板(4/4)或二板慢
②拷拍(1/4)
③三拍(1/4或2/4),运用“催”的旋律发展手法,可多次反复变奏。
二四谱(我国传统记谱法,主要应用于广东潮、汕地区与福建漳州地区的民间音乐)
我国传统记谱法,主要应用于广东潮、汕地区与福建漳州地区的民间音乐。乐谱谱字为“二、三、四、五、六、七、八”7字,合工尺谱字的“合、四、上、尺、工、六、五”。二四谱的“四”字为正调宫音(F),二四谱的“三”、“六”二音,除可演奏工尺谱对应的“四”、“工”二音外,还可以通过对弦的按颤,获得“一”、“凡”二音,从而使乐曲产生“轻三六调”、“重三六调”、“轻三重六调”、“活五调”等各种调式的变化。
工尺谱(我国传统记谱法,因用工、尺等谱字记写唱腔旋律而得名)
我国传统记谱法,因用工、尺等谱字记写唱腔旋律而得名。工尺谱记谱法普遍地运用我国说唱音乐、戏曲音乐与民间器乐中。
现今通行的工尺谱字有10个,与北宋以来沈括《梦溪笔谈》、陈D《乐书》、《辽史?乐志》等书所载相同,为“合、四、一、上、勾、尺、工、凡、六、五。”工尺谱由于它流传的时期、地域与乐种的不同,故在音列调首、书写字体、谱字音高等方面均有所差异。工尺谱音列排序,其调首有三种,即以“合”字为调首(如西安鼓乐所用工尺谱),以“尺”字为调首(如福建南音、晋北笙管乐所用工尺谱),以“上”字为调首(如江南丝竹乐所用工尺谱)。前两种调首音列多为固定音高记谱法,后一种调首音列多为首调记谱法。
板式变化板(我国民间音乐曲式结构的基本体式之一)
我国民间音乐曲式结构的基本体式之一。即在乐曲反复变奏时,不改变乐曲的板数结构,而以板式(节拍)变化为原则来发展乐曲。如潮州弦诗《寒鸦戏水》,第一段为头板,68小节,一板三眼;第二段为拷拍,68小节,流水板,有板无眼;第三段为三板,68小节,一板一眼。
曲牌体(我国民间音乐曲式结构的基本体式之一)
我国民间音乐曲式结构的基本体式之一。即以曲牌为乐曲结构的基本单位,将若干不同曲牌联缀成套的曲式结构。如京剧锣鼓套曲《打通》(又名《闹台》、《闹头场》),系由[急急风]、[四击头]、[走马锣鼓]、[一封书]、[九锤半]、[走马锣鼓]、[急急风]、[四击头]、[冲头]、[水底鱼]、[住头]等锣鼓牌子联缀而成。
鼓吹乐(manufactured sand,synthetic sand)
以某一件吹奏乐器如管、唢呐、海笛、笛为主奏乐器,配合其它管弦乐器、打击乐器所组成的民间器乐合奏形式。如河北音乐会的主奏乐器为管,鲁西南鼓吹乐的主奏乐器为唢呐(或海笛)等。
河北音乐会(中国民间器乐合奏,属鼓吹乐类乐种)
中国民间器乐合奏,属鼓吹乐类乐种。主要流传于河北省中部保定、石家庄、廊坊及衡水地区,故又有冀中管乐之称。音乐会主要在全村每年重要的祭祀节日和风俗性节日中演奏,如阴历七月十五日盂兰盆节、正月十五日前后各村的“串村”活动等等。
河北音乐会的主奏乐器为管,佐以笙、笛。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北乐会”与“南乐会”两个派别,“北乐会”与“南乐会”它们在乐队编制,演奏曲目以及社会运用功能方面等均有所差异。“北乐会”演奏的代表曲目有《昼锦堂》、《拿天鹅》、《普庵咒》等;“南乐会”演奏的代表曲目有《小二番》、《雁过南楼》、《豆叶黄》、《脱布衫》、《放驴》等。
山西八大套(中国民间器乐合奏,属鼓吹乐类乐种)
中国民间器乐合奏,属鼓吹乐类乐种。山西八大套主要流行于山西省五台、定襄两县;忻县、原平、崞县次之。
根据五台县东冶鼓房班主杜万重山老艺人回忆,家传技艺已有八代之久。因此,至少在清代中叶八大套就已经在当地流传。20世纪初期八大套的演奏达到极盛时期。
八大套是传统大型整套器乐合奏,每套由多首曲牌按固定顺序联缀演奏,往往以每套第一首的曲牌名称为套曲名称。如《推辘轴套》由[推辘轴]、[进兰房]、[扑地蜂]、[王大娘]、[寄生草]、[跌断桥]、[茉莉花]、[读儿灯]、[吊棒棰]、[扑宫帽]、[急毛猴]、[八板儿]12首曲牌联缀组成。八大套曲牌不少来源于宋、元时期的杂曲和散曲,以及明、清时期的民歌、小调等。八大套各套名称为《青天套》、《扮妆台套》、《推辘轴套》、《十二层楼套》、《大骂渔郎套》、《箴言套》、《鹅郎套》、《劝君杯套》。
智化寺京音乐(中国汉传佛教音乐,其演奏形式属鼓吹乐类乐种)
中国汉传佛教音乐,其演奏形式属鼓吹乐类乐种。座落于北京古城东南角的佛教寺院智化寺,建于明代英宗正统十一年(1446),是皇宫弄权太监王振所建的一所家庙。智化寺建寺时,由于王振在宫廷的显赫权势和地位,寺院聘有在音乐方面造诣很深的乐僧,设有编制严格、完整的乐队,他们的演奏主要用于佛事和祭祀活动。正统十四年(1449),景帝即位,王振被斩。在景泰元年至七年()期间,智化寺无人过问,寺院里的乐僧便靠音乐活动谋生,使智化寺京音乐走出了寺院。到了元顺元年(1457),英宗复位,他为了追念忠实于他的太监王振,便在智化寺塑像树碑,设典祭祀,智化寺京音乐再度受到重视并活跃起来。约在道光、咸丰年间 (), 智化寺京音乐向外传授到天仙庵,以后又分别传授到成寿寺、水月庵、地藏寺、 夕照寺、 关帝庙、火神庙、九顶娘娘庙、普宁寺等十余座寺院,智化寺京音乐逐渐成为北京北传佛教音乐的中心,被乐僧们冠称之为“京音乐”。 智化寺京音乐包括诵经、 管乐、 法器三个部分(乐僧俗称禅门、音乐门、法器)。它所不同于一般佛教寺院音乐的很重要的一点,是以突出管乐演奏艺术为其主要特征。智化寺京音乐的乐队编制吹奏乐器有管(2)、笛(2)、笙(2)、忏钟与鼓各一;击奏乐器有云锣(2),铛、大铙、大钹、子各一。
中堂曲《昼锦堂》(北京智化寺京音乐中堂曲代表曲目之一)
北京智化寺京音乐中堂曲代表曲目之一。乐谱最早于《音乐腔谱》,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永乾抄本,以后又见于《京音乐谱》(1837年抄本)、《音乐谱》(1853年抄本)、天仙庵《音乐谱》(1887年妙申抄本)、天仙宫《京音乐谱》(1900年抄本)、水月庵《音乐佛事》(1903年朗页荆⒊墒偎隆毒┮衾制住酚搿兑衾址鹗隆罚ǔ灸甏幌辏⒐氐勖怼兑衾制住罚1953年荣增抄本)等10余部乐谱。乐曲以身部第1首曲牌名为[昼锦堂]而命名,属无标题音乐。中堂曲是指用于白天佛事所演奏的套曲,所用乐器有管(2)、笛(2)笙(2)、云锣(2)、大鼓、大铙、大钹、铛子、小镲各1。主奏乐器为管,中堂曲《昼锦堂》演奏用背调(第3孔作do)。全曲分“拍”、“身”、“尾”三部分组成。其曲式结构框架模式固定为一拍、三身、三尾;共用7首曲牌组成。
《昼锦堂》曲式结构框架:
拍部:1、[垂丝钓];
身部:2、[昼锦堂],3、[锦堂月],4、[醉翁子];
尾部:5、[金字经],6、[五声佛],7、[撼动山]。
焰口套曲《料峭》(京智化寺京音乐焰口套曲)
京智化寺京音乐焰口套曲。乐谱最早见于《音乐腔谱》(15段),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永乾抄本,以后又见于《音乐谱》(19段,1853年抄本),天仙庵《音乐谱》(18段,1887年妙申抄本),天仙宫《音乐谱》(20段,1900年抄本),水月庵《音乐佛事》(15段,1903年朗页荆墒偎隆兑衾制住罚17段)、《音乐佛事》(15段),关帝庙《音乐谱》(1917年荣增抄本)等。《料峭》曲名来自套曲正身部分第1首曲牌名称,属无标题音乐。[料峭]为宋以前的词牌名,宋词、金曲中已多改称其为[好事近]。实际上两宋以来,[料峭]、[好事近]往往是两名并存至今,如《金元散曲》(贯云石编)套数中之中吕《粉蝶儿》。[料峭]词牌名虽然早在宋、金时期已改称其为[好事近],但北京智化寺乐僧口传套曲名称《料峭》却一直沿袭宋以前旧称,至今仍无变异。演奏时所用乐器有管(2)、笛(2)、笙(2)、云锣(2),大鼓、大铙、大钹、铛子、小镲各1。主奏乐器为管,演奏时用小哨正调,即合=宫=F(第6孔作do)。《料峭》全曲分序部、身部(又分一身、二身、三身)、尾部三部分组成。据《音乐腔谱》所载其曲式结构框架布局如下:
序部:1、[山荆子];
身部(身一):2、[好事近](即[料峭]),3、[千秋岁],4、[滚绣球];(身二):5、[醉太平],6、[天下乐],7、[春],8、[夏],9、[秋],10、[冬],11、[水鸭儿],12、[舞名马],13、[鹅儿];(身三):14、[大打围];
尾部:15[小回回]。
管子(簧振动气鸣乐器)
簧振动气鸣乐器。古称筚篥(或v篥、悲篥、v栗等),北朝(386~581)时期的石窟伎乐中,已经出现了演奏P篥的浮雕,如山西大同云岗石窟第5窟藻井浮雕伎乐天,第16窟南壁西龛拱额浮雕伎乐天以及麦积山127窟石刻造像背光上的伎乐天等。后晋刘d等所撰《旧唐书?音乐志》云:“筚篥,本名悲篥,出于胡中,其声悲”。亦云:“胡人吹之以@中国马。”隋、唐时期,筚篥、双筚篥、银字v篥、桃皮筚篥、大筚篥、小筚篥等各种不同的称呼和形制,已广泛地应用于鼓吹乐、龟兹乐、疏勒乐、安国乐、婆罗门乐(用漆筚篥)、高昌乐、西凉乐、天竺乐、文康乐以及俗乐等不同地域的各种乐队组合之中。
宋代鼓吹乐、教坊乐种均以筚篥为主奏乐器,故又有头管之称。目前民间均习称为管、管子,并普遍流传全国南北各地,主要用于民间鼓吹乐和僧、道宗教音乐。
管的种类主要有单管(分大、中、小)、双管、喉管(河南开封等地鼓吹乐中称其为闷笛)等三种。单管一般称管或管子,即管身为一截木杆制成;双管由两支同样音高的管子并置构成(不捆绑),演奏时两支管子的哨嘴同时放入口中,管身较单管管身细;喉管管身较长,哨嘴亦较宽长,主要用于广东音乐与某些地区的鼓吹乐。
管子代表性的曲目与演奏家主要在北方,如中国佛教京音乐乐僧绪增,代表曲目有套曲《料峭》;中堂曲《昼锦堂》、《锦堂月》、《山荆子》;只曲《小华严》、《清江引》等。河北著名道士杨元亨演奏的代表曲目有《小二番》、《放驴》、《哈哈腔》、《雁过南楼》、《集贤宾》、《五供养》等。山西杜三演奏的代表曲目有《鹅郎套》,张计贵演奏的代表曲目有《柳叶青》、《采茶》等。南方著名的喉管演奏家有广东的梁秋,代表乐曲有《下渔舟》等。
海椎(唇振动气鸣乐器)
唇振动气鸣乐器。又名喇嘛号,从名称来看,可能该乐器的流传与藏传佛教音乐有关。主要流行于河北省定县、徐水、保定等地,用于冀中南乐会的演奏。
海椎形制有如号角,管身铜制,分两节。上节管身呈锥形,一端有号嘴;下节管身呈喇叭筒形,且略向上弯曲,似角,上面装饰有精美的龙头浮雕,近喇叭口处两侧有月牙形出音孔,下端有环,可系长穗。海椎在河北省南乐会中演奏时多为两支,主要用于乐曲开始、结束或高潮处,一般不吹旋律,多配合旋律奏二、四、五度的旋律跳进,或自由演奏长音,由于海椎音色尖锐宏亮,往往在乐曲中起加强旋律和渲染乐曲气氛的作用。
辽南鼓吹乐(中国民间器乐合奏,属鼓吹乐类乐种)
中国民间器乐合奏,属鼓吹乐类乐种。辽宁鼓吹乐遍及全省,尤以辽宁省南部地区鞍山、海城、牛庄以及沈阳等地最为活跃。演奏鼓吹乐的组织叫作“鼓乐班”、“鼓乐房”,主要在民间婚、丧礼仪场合演奏。
辽南鼓吹乐的主奏乐器是唢呐。婚事演奏时用2支小唢呐;丧事演奏时用2支大唢呐。配以堂鼓、小钹、细乐、铜锣等乐器演奏。辽宁鼓吹乐演奏的乐曲分四类:
汉吹:用于丧事,代表曲目有《朝阳》、《骂玉郎》、《欧天歌》等;
大牌子曲:用于婚、丧事,代表曲目有《一条龙》、《一枝花》、《雁儿落》等;
小牌子曲:用于婚、丧事,代表曲目有《海青歌》、《万年欢》、《哭皇天》等;
水曲:用于婚、丧事,代表曲目有《八条龙》、《太平春》等。
鲁西南鼓吹乐(中国民间器乐合奏,属鼓吹乐类乐种)
中国民间器乐合奏,属鼓吹乐类乐种。山东各地的鼓吹乐,按流行地域和演奏特点,可分为三个部分。流传于烟台、莱阳地区的鼓吹乐,演奏形式多以管子主奏;流传于昌潍、章丘地区的鼓吹乐,演奏形式多以笛子主奏;流传于菏泽、济宁、聊城地区的鼓吹乐,演奏形式多以唢呐、锡笛主奏。流行于山东西南部菏泽、济宁地区的鼓吹乐,是山东鼓吹乐中最重要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该地区在我国享有“唢呐之乡”的盛誉。鲁西南鼓吹乐的演奏者为职业性或半职业性的“鼓乐房”或“鼓乐班”,平时以理发为职业,每逢婚、丧、喜、庆,便聚集演奏,自娱娱人。
鲁西南鼓吹乐的曲调来源,绝大部分来自地方戏曲曲牌和唱腔,其次来源于民间小曲、小调。在这些曲调的基础上,各地区积累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唢呐曲目,以菏泽地区为中心的鼓吹乐(主要集中在菏泽、巨野二县),其代表曲目有锡笛主奏的《山坡羊》、《驻马亭》、《锁南枝》、《腊花梅》、《驻云飞》等;以唢呐主奏的《上字开门》、《六字开门》、《大合套》、《风搅雪》、《拜花堂》、《抬花轿》、《大笛二板》、《百鸟朝凤》、《两夹弦》等。以济宁地区为中心的鼓吹乐(主要集中在嘉祥、腾县、邹县),其代表曲目有唢呐主奏的《一枝花》、《婚礼曲》、《凤阳歌绞八板》、《庆贺令》、《集贤宾》、《采茶》、《十样景》等。
唢呐(簧振动气呜乐器)
簧振动气呜乐器。唢呐在历史上的称呼和译名很多,如明代有唢呐(《南词叙录》)、喇叭、锁哪(《朝天子、咏喇叭》)、锁呐、号笛(《武备志》)、琐 奈(《三才图会》)、唆呐(《在阁知新录》)之称;清代又有金口角(《律吕正义后编》)、苏尔奈、巴拉满、聂兜姜、聂聂兜(《大清会典图》)称呼;民间又俗称为龟子、喇叭、大号、大笛、大杆、二杆等等。唢呐及唢呐类乐器在我国汉、满、蒙、回、藏、维吾尔、苗、彝等民族中广为流传,其分布地区几乎遍及全国。主要应用于新疆、吉林、辽宁、内蒙、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山东、安徽等地的民间鼓吹乐;以及在浙江、江苏、福建、广东等地流传的吹打乐中。此外佛教、道教音乐中,亦有广泛的应用。
山西大同云岗石窟第10窟(北魏时期,约386―534年),其中有演奏类似唢呐的伎乐人雕刻。另外,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唐代骑马唢呐俑。据现有资料,可以推测早在北魏,至迟在唐代,唢呐已在我国流传。明代,唢呐见于中国历史文献记载。
唢呐为双簧单管气呜乐器,它由哨、气盘(气牌)、芯子(侵子)、杆、碗五部份组成。唢呐多以柏木制杆(管身),也有以竹或金 锡、铁、铜铸管身的,管身上细下粗,为锥形。管身上开8个音孔(前7后1),亦有海笛(小唢呐)开7个音孔(前6后1)。管身细端插入芯子,芯子上套有气盘,芯子一端捆有双簧苇制哨片,芯子插入管身的深浅将直接影响唢呐的调高。管身粗端套以铜制喇叭形碗,碗的作用除扩音外,还可以小幅度地调整唢呐音高。 唢呐一般有大、中、小三种形制。大唢呐又叫低音唢呐,民间又称其为大喇叭、大笛、大杆;音色苍劲肃穆。中唢呐即中音唢呐,民间又称其为喇叭、二笛、二杆子、南嗳等;音色挺拔宏亮。小唢呐即高音唢呐,俗称海笛,由于管身制作质地的不同也被称呼为锡笛、铜笛、铁笛,音色尖锐高亢。
唢呐在演奏中多与笛、笙、锣鼓组合为小型的鼓乐班。丧事演奏时,多用两支同音高的大唢呐,配以锣鼓或小件打击乐器;婚事演奏时,多以一支中音唢呐或海笛主奏。
唢呐演奏的代表人物主要在北方,如山东的袁子文,魏永堂、任同祥;河北的任起瑞、赵春峰、赵春亭、梁培印;山西的冯贵,郭二、王大有、刘凤桐;河南的郝玉岐等。著名的唢呐乐曲有《将军令》、《得胜令》、《百鸟朝凤》、《雁儿落》、《小开门》、《大合套》、《抬花轿》、《一枝花》、《一条龙》、《淘金令》、《海青歌》、《骂玉郎》、《云里摸》、《全家福》等。
吹打乐(bulk density)
以管弦乐器(或单纯用管乐器)与打击乐器演奏并重的民间器乐合奏形式。以笛、鼓演奏为主的吹打乐有陕西西安鼓乐,苏南的十番锣鼓、十番鼓,广东的笛套大锣鼓等;以唢呐、锣鼓为主的吹打乐有浙东锣鼓、潮州大锣鼓、广东锣鼓柜等。
十番鼓(中国民间器乐合奏,属吹打乐类乐种)
中国民间器乐合奏,属吹打乐类乐种。十番鼓的名称,最早见于明余怀所著《板桥杂记》,民间俗称“吹打”。主要流传于江苏省南部地区,以苏州、无锡为中心,南京、上海、常州、常熟等地亦很盛行。十番鼓的演奏主要用于宗教的超度、醮事与民间各种风俗礼仪活动。
十番鼓的主奏乐器为鼓、笛,打击乐有同鼓、板鼓、板、云锣。十番鼓的乐曲分只曲、套曲两大类。套曲的称谓以鼓的独奏段落来划分。一个鼓段的套曲主要有《百花园》、《一封书》等;两个鼓段的套曲主要有《满庭芳》、《雁儿落》等;三个鼓段的套曲主要有《甘州歌》、《泣颜回》等。
十番锣鼓(中国民间器乐合奏,属吹打乐类乐种)
中国民间器乐合奏,属吹打乐类乐种。简称“十番”或“锣鼓”,历史上曾有过“十样景”、“十不闲”等名称,民间俗称“吹打”。主要流行于江苏省南部地区,以苏州、无锡为中心,南京、常州、上海、无锡等地亦很盛行。十番锣鼓的演奏主要用于宗教的超度、醮事与民间各种风俗礼仪活动。
十番锣鼓的主奏乐器为笛(极少量乐曲为笙),配合使用的打击乐器比较丰富,有同鼓、板鼓、大锣、马锣、齐钹、内锣、春锣、汤锣、大钹、小钹、木鱼、梆子等。十番锣鼓的主要特点是其打击乐部分,以一、三、五、七字节为基本单位,按数列规范程式组合成节、句、段;十番锣鼓套曲曲式结构中,以“身部”出现“大四段”(以锣鼓或锣鼓丝竹相间组成的段落,必需变化演奏四次)为标志。十番锣鼓代表性的锣鼓牌子有[十八六四二]、[鱼合八]、[金橄榄]、[螺丝结顶]等;代表曲目主要有《十八六四二》(清锣鼓曲)、《下西风》(笛吹粗锣鼓曲)、《香袋》(粗细丝竹锣鼓曲)等。
锣鼓乐(清锣鼓、素锣鼓)
全部用打击乐器演奏的民间器乐合奏形式,这种演奏形式民间又叫清锣鼓和素锣鼓。如西安铜器社,土家族打溜子,山西威风锣鼓、绛州锣鼓等。
西安鼓乐(中国民间器乐合奏,属吹打乐类乐种)
中国民间器乐合奏,属吹打乐类乐种。民间成为“细乐”或“乐器”,20世纪50年代以后专业音乐工作者统称其为西安鼓乐。主要流传于陕西省西安市以及邻近各县,如长安县何家营、周至县南集贤、蓝田等地。多在每年夏秋之际各地举行的乡会、庙会上演奏。
西安鼓乐的主奏乐器为笛,佐以笙。体裁有套词、北词、南词、外南词、经套、大乐、花鼓段、e子、赚、打札子、鼓段、耍曲、垒鼓、引令、别子、赚等多种。代表曲目为《尺调双云锣八拍坐乐全套》;行乐的代表曲目有《香山射鼓》、《歌沙》(即《铜鼓》)、《得胜令》等。
土家族打溜子(中国民间器乐合奏,属锣鼓乐类乐种)
中国民间器乐合奏,属锣鼓乐类乐种。俗称“打路牌子”、“打家伙”。流传于湘西的龙山、永顺、宝靖及鄂西的来凤等县,是土家族民俗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演奏形式。每当迎亲、进新居、庆丰收以及三月三等喜庆节日,各村户之间常常举行竞赛,平时亦用于自娱。
土家族打溜子乐队由溜子锣、头钹、二钹、马锣4件乐器组成。传承的牌子有100多首,著名的乐曲有《八哥洗澡》、《八仙过海》、《锦鸡拖尾》、《猫捕老鼠》、《鸡婆屙蛋》等。
湖北点子锣鼓(中国民间器乐合奏,属锣鼓乐类乐种)
中国民间器乐合奏,属锣鼓乐类乐种。“点子锣鼓”流传于湖北省中部地区洪湖、崇阳等地,演奏时基本采用鼓、钹、马锣、小锣、大锣五件打击乐器。演奏形式分走场与坐堂两种。走场在迎神赛会、耍龙灯、迎亲等活动的路途中演奏。坐堂在娶亲的喜堂、迎神的庙堂、祭祀的祀堂以及寿堂等场合演奏。
“点子锣鼓”的曲式结构组织特点分节、句、段三个层次,其思维是以锣的击点捶数多少而形成固定基本节奏单位“节”,在“节”的基础上组织“句”,在“句”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数列程式与要求串接成锣鼓牌子或锣鼓段。
西安铜器社(中国民间器乐合奏,属锣鼓乐类乐种)
中国民间器乐合奏,属锣鼓乐类乐种。西安铜器社又称“打呱社”、“家伙社”、“同乐(le)社”,有时亦根据所在地名直呼其为“某某社”,如西安瓦胡同最著名的铜器社,被称呼为“瓦胡同社”等。
铜器社所用的乐器:单面鼓(1)、云锣(16―20面)、马锣(4)、大锣(勾锣)(2)、大镲(8―10副)、小锣(手锣)(2)、小镲(铰子)(2)、碰铃(甩子)(2)、梆子(2)。 铜器社的演奏,最重要的活动项目是参加各种民间庙会。如农历正月十三日在长安县社曲四坡关帝庙举行的庙会;正月十六日在西安大雁塔举行的古会;正月十九日在张义庙举行的大腊会;二月二日在灞桥老洞、长安县江坡举行的药王会;二月八日在西安、长安等地举行的盛大庙会等。此外,民间春节的社火活动,平日群众的婚丧礼仪、庆寿喜庆等场合,都少不了铜器社的演奏。
西安著名的铜器社有瓦胡同铜器社,代表性乐曲有《打呱社》、《鹞子翻身》、《老鸹噙柴》、《龙虎斗》、《老虎掂槌》、《鸭子拌嘴》、《八仙过海》等。
欣赏西安铜器社演奏的《打呱社》。
鼓(击奏膜鸣乐器)
击奏膜鸣乐器。鼓在我国有着古老悠久的历史,且品种形制繁多,色彩丰富,演奏技巧复杂,成为我国传统音乐中不可缺少的意见击节乐器。早在殷商时代,甲骨文中已经有“鼓”字的记载。
从文献记载来看,先秦时期出现的鼓类品种有鼙鼓(@、朔@、T、朔鼙)、拊(拊搏、相、相鼓)、鼗鼓(大者称麻、小者称料)、鼓、鼍鼓、应鼓(应、应@)、田鼓、县鼓、鹭鼓、雷鼓(Y鼓)、灵鼓、路鼓、晋鼓、雷鼗、灵鼗、路鼗、雅鼓、上鼓、提鼓、王鼓、瓦鼓、陶鼓(皋鼓)、建鼓、足鼓、楹鼓等30多种,它们形制名称不同,用途各异。鼓在古代乐舞和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凡神祀、社祭、鬼享、军事、宴乐、歌舞等场合都使用鼓。
隋、唐时期,除传统的鼓类品种外,由于西域文化的交流影响,鼓的品种形制更加丰富多样。如夤摹⒔诠摹⑽夤摹⒑诠摹摹⑵牍摹⒋鹄肮模ㄑ摹⑴墓摹⒊ぱ摹⑾秆摹⒄裙摹⑽汗模⒚惫摹⒍缄脊摹⒓β摹Ⅳ晒模秸裙摹⒔夜模⒓庸摹⒄摹⒂疠峁摹⒑凸摹㈩蠊摹⒙饭摹⑹止模ù锊罚⒕摹⑸夤摹⑷饭摹⑺纳摹⒖晒摹⒌ス晖饭摹⒏摹⒘摹⒑摹⒇还摹⒐晖饭摹⑷婀牡纫话儆嘀帧9牡挠τ眉负跎婕暗焦⒆诮獭⒓漓搿⒚窦湟衾值雀鞲隽煊颉
宋、元时期随着词曲音乐、散曲、杂剧、南戏以及说唱音乐的蓬勃发展,又出现一批新的鼓类乐器。
明、清以来,各类鼓广泛地应用于戏曲音乐、说唱音乐、歌舞音乐、地方乐种及佛、道宗教音乐之中,常用的鼓类乐器有一百多种。如应用于戏曲音乐的有板鼓(单皮)、战鼓(堂鼓)、文头鼓、百鼓、沙鼓、金鼓、哲鼓、云鼓、大鼓、苏鼓等;应用于说唱音乐的有渔鼓、八角鼓、单面鼓、荸荠鼓、书鼓、琴鼓、狗皮鼓、扁提鼓、铃鼓等;应用于舞蹈音乐的有太平鼓、铁鼓、竹鼓、象脚鼓、咚咚、达不尔、达玛、俳鼓、蜂鼓、腰鼓、长鼓、木鼓、抓鼓等;应用于地方乐种的有排鼓、座鼓、战鼓、独鼓、乐鼓、同鼓、扁鼓、扎鼓、点鼓、架鼓、龙鼓、行鼓、得胜鼓、八音鼓、半鼓、北鼓、四鼓、社鼓、饼鼓、鼗鼓、高把子鼓等等。
锣(击奏体鸣乐器)
击奏体鸣乐器。据宋陈D《乐书》(卷125)所载:"自宣武(约公元500年)以后,始好胡音,洎于迁都。……打沙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亦提及:“自后魏宣武以后好北音,……羯鼓、铜钹、打沙锣,其音原出西域。”据以上文字记载,锣古称沙锣,约在6世纪时,从西域传入。但1978年在广西贵县(秦汉时称布山县)罗泊湾1号墓出土的乐器中有铜锣,此墓年代约在西汉初期。该铜锣圆形,锣面横径32.1cm,纵径略大,为33.4cm,锣脐直径为22cm,锣边铸有拱弦纹一道,拱弦上击了三个等距离的活环,锣面上刻有铭文“布”字,标明了该锣的制作地点。同时,在云南晋宁石寨山古墓群中(西汉时期),亦曾出土一圆形铜制器物,边沿有一铜环,铜面上铸有舞蹈图,此物原称之为“器盖”,近年,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原始形制的锣。以上出土乐器的发掘,说明锣早在从西域传入前约700年,已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流行。明、清以来,各类形制的锣得到充分地发展,并广泛地应用于戏曲音乐、舞蹈音乐和传统鼓吹乐、吹打乐、锣鼓乐之中。
中国锣类乐器品种很多,按其形制基本特征可以分为脐型锣、平型锣、乳型锣三类;按其演奏形式可以分为单面锣、组合锣两类;按其发音的高低又可以分为低音、倍低音锣,中音、次中音锣,高音锣三类。
锣由锣体、锣架(或锣带)锣槌三部分组成。锣体铜制,圆盘形,有边,面呈微坡形。锣面中部略突起的圆形平面部分,叫锣脐或锣光,该种形制的锣属脐型锣,如大沙锣、苏锣、大锣、手锣等;锣面坦平无锣脐者,属平型锣,如深波、斗锣、汤锣、溜子锣等;锣面有明显乳状凸起部位者,属乳型锣,如钦仔、铜鼓、锣等。
铙(拍奏体鸣乐器)
拍奏体鸣乐器。又名铜铙。宋马端临《文献通考》载:“铜铙,浮屠氏所用浮沤器,小而声清,世俗称之铙,其名虽与四金之铙同,其实异。”可知铙最初用于佛教音乐;该铙与中国古代击奏体鸣乐器铙作为同名异器,早在宋代就已并存。关于铙的行制,据清《钦定大清会典》(1759序)所载:“铙,范铜为之,左右合击,面径一尺二寸,中隆起……径二寸四分五厘。”铙铜制,圆形,每副两片,中间凸起部分叫铙碗。目前民间通用的铙,与钹、镲的主要区别在于中部凸起的铙碗较小,而面径一般均大于同类大、小的钹,铙的演奏主要用于民间鼓吹乐、吹打乐、锣鼓乐;在佛教、道教音乐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钹(拍奏体鸣乐器)
拍奏体鸣乐器。古称铜钹、铜盘。该乐器可能在公元4世纪前后随天竺乐、佛教音乐从印度传入。早在北朝(386~581)的石窟伎乐中,便可以看到钹与各种乐队的组合形式。如龙门宾阳中洞藻井中部浮雕伎乐天8人,所持乐器为笙、笛、阮、细腰鼓、铜钹、筝、排箫、磬;云岗第6窟东壁最上曾浮雕伎乐天11人,所持乐器为鼓、琵琶、排箫、箫、筝、阮、贝、铜钹;云岗第16窟南壁西龛拱额有浮雕伎乐10人,所持乐器为义嘴笛、细腰鼓、琵琶、铜钹、贝、排箫、鼓、竖箜篌、筚篥;麦积山127窟石刻造像背光上的浮雕伎乐天12人,所持乐器为笛、铜钹、细腰鼓、竖箜篌、筝、筚篥、贝、角、排箫、阮、鼓。可见钹的应用,与佛教音乐乐队组合的密切关系。
关于钹的形制记载,最早见于《旧唐书?音乐志》:“铜钹亦谓之铜盘,出自西戎及南蛮,其圆数数寸,隐起若浮沤,贯之以f皮,相击以和乐也。”铜钹形制,圆形,每副两片,每片中间凸起部分叫钹碗,钹碗比铙和镲的凸起部分较宽较高,钹体亦比镲要厚。目前,在我国南北各地,无论是戏曲音乐,传统的鼓吹乐、吹打乐、锣鼓乐以及佛教、道教音乐,钹都是乐队中一件不可缺少的乐器。
镲(拍奏体鸣乐器)
拍奏体鸣乐器。俗称小镲或镲锅。在宋人所绘的《番王按乐图》中,有镲等乐器,为胡人舞蹈伴奏,可知宋代亦有镲的应用。镲铜制,圆形,每副两片。镲与钹的主要区别是镲碗比钹碗要小,镲体比钹体亦要小与薄。镲的大小形制各地不一,小镲应用的范围比较广,另有大镲、中镲等亦在许多音乐品种中被应用。如戏曲音乐、舞蹈音乐伴奏,传统的丝竹乐、鼓吹乐、吹打乐、锣鼓乐合奏以及佛教、道教仪轨中的音乐等等。
铛子(击奏体鸣乐器)
击奏体鸣乐器。俗称“铛铛”或“细乐”。建于唐代(明代重建)的福建泉州开元寺大殿上,已有击铛子的伎乐木刻飞天。明宣德三年(1428)刻《佛母大孔雀明王经》的插图中,亦有铛子,它与轧筝、琵琶、柳琴、筚篥、箫、笛、小扁鼓、镲、拍板等组成一个十几人的佛乐乐队。以上资料可以看出铛子的应用与佛教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铛子亦主要用于佛教、道教音乐,同时也应用于北方的鼓吹乐。
铛子由铛体、铛架、铛槌三部分组成。铛体铜制。面平无脐,圆形,有边,边上凿有3~4个小孔,穿以丝线悬系于铛架上。铛架有丁字形与圆形两种,丁字形的铛架多以木制,竖架较长,以作手柄;圆形的铛架多以金属制,有一手柄。铛子一般在演奏中只击板,即一板一击,催板时才一拍一击。
梆子(击奏体鸣乐器)
击奏体鸣乐器。《清朝续文献通考》称其为梆板。约在17世纪随着戏曲梆子腔的兴起而广泛流传于我国各地。目前普遍应用于河北梆子、山西梆子,山东梆子、秦腔、豫剧、评剧等戏曲音乐以及说唱音乐伴奏,部分传统乐种演奏亦用梆子。
梆子的形制主要有两种。一种为木棒式,由两快长短不一的硬木制作,长的一节为椭圆形,演奏时,左手五指托空握椭圆形木棒,手心不与木棒相触,右手持圆形木棒敲击梆体发声,棒式梆子发音清脆响亮,多用于戏曲音乐击板或催板时击拍。另一种梆子的形制是方框式,与木鱼发音原理同,即以一长方形硬木将其腹挖空一部分,留有窄长的出音孔,将木梆悬空挂于木架上,以右手持木键或双手各持一木键敲击发音。框式梆子发音较为柔和,多用于传统乐种合奏,如西安鼓乐、十番锣鼓等,在慢板、中板乐曲中击板。
1、关键字标记
查询结果中,关键字会以红色字体标记出来。
2、关于二次查询
如果第一次查询的结果条目仍然较多,您可以使用“二次查询”功能,输入另外一个关键字词,单击二次查询按钮,则可将库中同时命中两个关键词的所有条目列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马头琴纯音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