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用梅兰竹菊松起会员等级称号,应该如何组词更男生好听名字一个字呢,不能只用一个字吧

用【辞】字组词(共50个)_汉语大词典
用【辞】字组词(共50个)
用【辞】字组词(共50个):万死不辞,诡辞,辞气,辞谢,托辞,不辞,说辞,辞藻,辞赋,文辞...
【万死不辞】成语解释:万死:死一万次,形容冒生命危险。万一万次也不推辞。表示愿意拼死效劳。【万死不辞】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回:“貂蝉曰:‘适间贱妾曾言,但有使令,万死不辞。’”【万死不辞】成语故事:出处:《三国演义》第八回蝉曰:“近见大人两眉愁锁,必有国家大事,又不敢问。今晚又见行坐不安,因此兴叹,不想为大人窥见。倘有用妾之处,万死不辞!”释义:意思是虽然有一万次死也不推辞,表示愿意拼死效劳。故事:东汉末年,朝政大权落在董卓手中。董卓骄横跋扈,出入宫廷用皇帝的仪仗,并让弟弟、侄儿统率禁军,把董氏宗族的人不论老小一律封为列侯。他还征二十五万民夫为自己修筑宫室,又从民间选来八百美女,纳入宫内。  司徒王允见董卓如此嚣张,很为汉玉室担心,但又无法除掉董卓,心中十分烦恼。一天夜里,他到后花园散心,忽然听见有人在牡丹亭畔长吁短叹。走近一看,原来是家中的歌妓貂蝉。王允问道:“深更半夜,你为什么来这里唉声叹气?”  貂蝉回答说:“承蒙大人恩惠抚养,为我训习歌舞,并以礼相待。我虽然粉身碎骨,也不能报答万一。近来见大人双眉紧锁,知道必定是为国事操心,所以心中忧伤,但不敢询问。今晚又见大人行坐不安,因此也长吁短叹起来,想不到被大人发现。如果大人有用我的地方,我一定效力,虽万死也决不推辞。”  王允听了貂蝉的话,忽然灵机一动,计上心来,马上朝貂蝉跪下,纳头便拜。貂蝉慌忙扶起。王允流着眼泪说:“眼下朝廷危如累卵,贼臣董卓将要篡位,朝中文武元计可施。董卓有一个义子吕布,骁勇异常,天下无有敌手。方才听了你的话,我想出一条‘连环计’来,先把你许配给吕布,然后再暗中献给董卓。你去离间他们父子两人,让他们因为想得到你而互相仇恨,最后挑拨吕布去杀死董卓。如此方能除掉大害,为国效忠。不知你意下如何?”  貂蝉缓缓站起,态度坚决他说:“我已许下大人虽万死也决不推辞,如果不能遵计杀死董卓,以报国恩,愿意死在万刃之下!”玉允和貂蝉共同谋划,实现了“连环计”,结果除掉了奸臣董卓。【万死不辞】成语标签:四字成语,万的成语,偏正式成语,三国演义的成语,三国成语
诡辞guǐ cí亦作「诡词」。 1.
不透露谈话的真实内容。
●《谷梁传·文公六年》:「故士造辟而言,诡辞而出。」范宁注:「诡辞而出,不以实告人。」
●《晋书o羊祜传》:「或谓祜慎密太过者,祜曰:‘是何言欤!夫入则造膝,出则诡辞,君臣不密之诫,吾惟惧其不及。’」
●宋刘敞《赵僖质谥议》:「入则直论,出则诡词,是以人无闻焉。」 2.
密谈,秘密交谈。
●汉蔡邕《司空临晋侯杨公碑》:「及其所以匡辅本朝,忠言嘉谋,造膝诡辞,当事而行。」
●《后汉书o延笃传》:「帝数问政事,笃诡辞密对。」 3.
●《后汉书o赵岐传》:「岐诡辞得免,展转还长安。」
●清计六奇《明季北略o术士郑仰田》:「魏阉召仰田问数。仰田蓬头突鬓,踉跄而往,长揖就坐。阉指‘囚’字以问,群阉侍列,皆愕眙失色。仰田徐应曰:‘囚字,国中一人也。’阉大喜。仰田出谓人曰:‘囚则诚囚也,吾诡词以逃死耳。’」
●蒋维乔《辛亥革命闻见》:「盖前数日在电车见面时,口称报馆访事者,乃诡辞以对,而其不去发辫,亦为秘密工作便利起见,非本意也。」 4.
妄下断语。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o玉英》:「然则说《春秋》者,入则诡辞,随其委曲而后得之。」
●《新唐书o徐有功传》:「大理,人命所系,不可阿旨诡辞,以求苟免。」
●明庄元臣《叔苴子》卷六:「昌黎论作史者不有人祸,必有天殃,以褒贬任心,幽魂抱愤者众也。夫使死者无知则已,如其有知,能甘其舞笔诡词哉。」 5.
诡异的言论,异端邪说。
●《汉书o扬雄传下》:「雄见诸子各以其知舛驰,大氐诋訾圣人,即为怪迂,析辩诡辞,以挠世事。」
●唐孙过庭《书谱》:「诡辞异说,非所详焉。」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史书占毕一·内篇》:「而《山海》诡词,《论衡》邪说,则当疑而弗疑。」★「诡辞」在《汉语大词典》第15553页 第11卷 194★「诡辞」在《汉语辞海》的解释参见:詭辭
辞气cí qì 1.
语气;口气。
●《论语o泰伯》:「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
●何晏集解引郑玄曰:「出辞气能顺而说之,则无恶戾之言入于耳。」
●《史记o鲁仲连邹阳列传》:「曹子以一剑之任,枝桓公之心于坛坫之上,颜色不变,辞气不悖。」
●唐韩愈《论荐侯喜状》:「五月初至此,自言为阁下所知,辞气激扬,面有矜色。」
●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o司马武子忠节》:「靖康间奉使金国,辞气激烈,谋略深远。」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o长亭》:「石方就枕,闻叩扉甚急;起视,则长亭掩入,辞气仓皇,言:‘吾家欲以白刃相仇,可急遁!’」
●朱自清《论书生的酸气》:「说话注重音调和辞气,以朗畅为好。」 2.
文章的风格。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o封禅》:「秦皇铭岱,文自李斯,法家辞气,体乏弘润。」
●《续资治通鉴o宋太宗端拱元年》:「翟马周既讼罢李昉,与旦益相得,每排毁时政,上书自荐,及历举所善十数人皆公辅器,昌言内为之助,人多识其辞气,皆旦所为也。」
●苏曼殊《与高天梅论文学书》:「甚矣译事之难也,前见辜氏《痴汉骑马歌》,可谓辞气相副。」 3.
辞锋,辞采。
●《南齐书o谢超宗传》:「超宗既坐,饮酒数瓯,辞气横出,太祖对之甚欢。」
●《北史o屈遵传》:「道赐善骑射,机辩有辞气,太武甚器之。」 4.
言辞;谈吐。
●《续资治通鉴o宋太祖建隆元年》:「谷雅善议论,辞气明畅。」
●明方孝孺《与郑叔度书》之一:「夫人薀辅相之才而其季父日与之接,其容貌辞气岂无少异于人乎?」★「辞气」在《汉语大词典》第15863页 第11卷 504★「辞气」在《汉语辞海》的解释参见:辭氣
辞谢cí xiè 1.
推辞谢绝。
●《史记o范雎蔡泽列传》:「齐襄王闻雎辩口,乃使人赐雎金十斤及牛酒,雎辞谢不敢受。」
●宋曾巩《洪州东门记》:「元侯以余为有旧于是州,来请曰:愿有识。余辞谢不能,而其请不懈。」
●《平山冷燕》第二回:「独设一席于西南殿角,赐山黛坐饮,山显仁与山黛再三辞谢。」
●丁玲《梦珂》二:「梦珂邀她同去看电影,她始终却说为了丽丽的保姆不在家而辞谢了。」 2.
道歉;谢罪。
●《史记o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晋袁宏《后汉纪o献帝纪二》:「帝深切责让,让辞谢,仅而得免。」 3.
谢恩;道谢。
●《汉书o朱买臣传》:「上谓买臣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今子何如?’买臣顿首辞谢。」
●唐皇甫枚《三水小牍o王知古》:「母曰:‘夫人传语:主与小子,皆不在家,于礼无延客之道。然僻居于山薮,接轸豺狼所嗥,若固相拒,是见溺不救也。请舍外厅,翌日可去。’知古辞谢。」 4.
辞别,告退。
●《后汉书o隗嚣传》:「嚣将行,方望以为更始未可知,固止之,嚣不听。望以书辞谢而去。」
●宋何薳《春渚纪闻o王乐仙得道》:「李微笑曰:‘王师乃尔管人闲事耶!此非相语处,三日黎明,候我于观门也。’乐仙辞谢而归。」
●《平山冷燕》第二回:「山显仁就要辞谢刘公而去。」 5.
引申为辞去(职务)。
●郭沫若《李白与杜甫·杜甫与严武》:「杜甫过了半年的慕僚生活而终于辞谢了,一般的说法是他和年青的僚友们合处不来。」★「辞谢」在《汉语大词典》第15866页 第11卷 507★「辞谢」在《现代汉语词典》第213页参见:辭謝
托辞tuō cí 1.
谓以言辞嘱托。
●汉刘向《说苑o善说》:「中士可以托辞,下士可以托财。」 2.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o谐隐》:「庄姬托辞于龙尾,臧文谬书于羊裘。」 3.
饰词,找藉口。
●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九:「尚主,辞以昔尝赐姓,其余皆托辞以拒之。」
●清杨恩寿《坦园日记》卷七:「十六日,阴。文安招饮,已赴矣,因有恶客,托辞而遁。」
●王西彦《古屋》第四部二:「她托辞把两个小孩子带往母亲家里,自己便和秦一冰远远地跑了开去。」 4.
谓借文辞表达。
●宋李觏《前进士廖君墓表》:「以石表未立,捧其乡先生屯田郎中李公之状来,觏尝辱君游,谨撮其要,托辞左方。」托辞(2)tuō cí(无)托辞(3)tuō cí 1.
●宋文天祥《<指南录>自序》:「予谓此北反间也,否则托辞以逐客也。」
●沙汀《磁力》:「借书实在是个托辞。小袁只是随便看了看封面,就告辞了。」 2.
指找藉口。
●清黄钧宰《金壶浪墨·果勇夫人》:「或谓夫人明哲,必托辞不行。」
●鲁迅《彷徨·伤逝》:「大半是被托辞拒绝,小半是我们以为不相宜。」 3.
推托之辞。
●郭沫若《塔·喀尔美萝姑娘》:「我临走的时候,对你说的是要到此地的电气工场来实习,但这不过是我藉口的托辞,可怜你是受了我的欺骗了。」★「托辞」在《现代汉语词典》第1327页★「托辞」在《汉语辞海》的解释托辞tuō cí(參見托辭,託辭)
不辞bù cí 1.
不辞让;不推辞。
●《庄子o天下》:「惠施不辞而应,不虑而对,遍为说万物,说而不休,多而无已。」
●成玄英疏:「不辞谢而应机,不思虑而对答。」
●汉司马相如《喻巴蜀檄》:「是以贤人君子,肝脑涂中原,膏液润野草,而不辞也。」
●魏巍《东方》第五部第八章:「由于他这样不辞劳苦,今天打中三个,明天击倒五个,他的记录表一直像响箭一般地直线上升。」 2.
谓不向人告别。
●《楚辞o九歌·少司命》:「人不言兮出不辞,乘回风兮载云旗。」王逸注:「言神往来奄忽,入不言语,出不诀辞。」
●老舍《骆驼祥子》十五:「他不想跟她去商议,他得走;想好了主意,给她个不辞而别。」 3.
文词不顺,不成文。
●《公羊传o襄公五年》:「吴何以称人?吴鄫人云则不辞。」
●陈立义疏:「方欲抑鄫在吴下,若吴仍常例称国,则必书‘吴鄫人’,是辞不顺也。」
●清俞樾《古书疑义举例·两字义同而衍例》:「《周易o履》六三象传‘不足以与行也。’按‘以’字衍文……学者不知‘与’字之即‘以’字,后更加‘以’字于‘与’字之上,转为不辞矣。」
●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附录《追论及补遗》二:「故由语法而言以‘子明保’释为‘掌邦治’实甚不辞,而罗君所据《多方》、《洛诰》二语亦同不足据。」★「不辞」在《汉语大词典》第478页 第1卷 478★「不辞」在《现代汉语词典》第105页参见:不辭
说辞(I)shuō cí 1.
●《孟子o公孙丑上》:「宰我、子贡,善为说辞。」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清方档案·武昌起义后清方动态》:「尽先选用道刘承恩,善于说词,胆识俱壮,即委令赴鄂宣谕。」 2.
辩解或推托的理由。
●清刘瀛《珠江奇遇记》卷二:「叔等每往招琴,鸨必善为说辞,不敢面叔。」
●柳青《铜墙铁壁》第十一章:「他是个党员,婆姨娃娃也安顿了,更没说辞。」
●聂绀弩《梦》:「有一种巧妙的说词,印度虽然应该独立,却不应该在这个时候,这时候,同盟国正在跟轴心国打仗。」说辞(II)shuō cí游说的话;劝说的话。
●《列子o杨朱》:「且若以治国之能夸物,欲以说辞乱我之心。」
●《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侍案金童下说词,拦腰抱住。」
●《三国演义》第三回:「某更进说词,吕布必反丁原,来投主公矣。」
●沙汀《困兽记》十:「不知道是由于生理上的变化,或者丈夫的说辞发生了效验,孟瑜的态度的确开朗多了。」★「说辞」在《汉语大词典》第15610页 第11卷 251★「说辞」在《现代汉语词典》第1225页参见:說辭
辞藻cí zǎo 1.
诗文的辞采。常指用以藻饰文辞的典故或古人著作中的现成辞句。
●《三国志o魏志·高贵乡公髦传》「传首京都」南朝宋裴松之注:「璠撰《后汉纪》,虽似未成,辞藻可观。」
●《北齐书o魏收传》:「昕风流文辩,收辞藻富逸,梁主及其群臣咸加敬异。」
●宋陈善《扪虱新话o文章以气韵为主》:「文章以气韵为主,气韵不足,虽有辞藻,要非佳作也。」
●明胡应麟《诗薮·古体中》:「至‘十九首’及诸杂诗,随韵成趣,辞藻气骨,略无可采。」
●郁达夫《她是一个弱女子》:「就是有几次有几位先生私私塞在她手里的信条,也没有像这一封信样的富于辞藻。」 2.
借指文辞。
●《南史o王僧孺传》:「司徒竟陵王子良开西邸,招文学,僧孺与太学生虞羲、丘国宾、萧文琰、丘令楷、江洪、刘孝孙并以善辞藻游焉。」
●宋陈亮《祭妻父何茂宏文》:「以其余力,发为辞藻。」
●明谢榛《四溟诗话》卷二:「梦得亦审音者,不独工于辞藻而已。」★「辞藻」在《汉语大词典》第15867页 第11卷 508★「辞藻」在《现代汉语词典》第213页★「辞藻」在《汉语辞海》的解释参见:辭藻
辞赋cí fù文体名。
●战国时楚屈原有《离骚》,荀卿有《赋篇》,为赋之先河。至汉而赋体大盛,名屈原等所作为《楚辞》。常以辞赋并称。辞赋讲求声调,以抒情为主,注意排比铺陈。其后以行文骈散之异而分为骈赋、文赋。
●《史记o司马相如列传》:「会景帝不好辞赋,是时梁孝王来朝,从游说之士齐人邹阳、淮阴枚乘、吴庄忌夫子之徒,相如见而说之,因病免,客游梁。」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o辨骚》:「名儒辞赋,莫不拟其仪表,所谓金相玉质,百世无匹者也。」
●宋宋祁《宋景文公笔记o考古》:「予谓老子《道德篇》,为玄言之祖;屈宋《离骚》,为辞赋之祖;司马迁《史记》,为纪传之祖。后人为之,如至方不能加矩,至圆不能过规矣。」
●清姚鼐《<古文辞类纂>序目》:「辞赋类者,《风》《雅》之变态也。楚人最工为之,盖非独屈子而已。」
●宋高承《事物纪原o学校贡举·辞赋》:「唐天宝十三载,始试诗赋,盖用梁陈之意云,科举之以辞赋,此其初也。」★「辞赋」在《汉语大词典》第15865页 第11卷 506★「辞赋」在《现代汉语词典》第213页★「辞赋」在《汉语辞海》的解释参见:辭賦
文辞wén cí 1.
言词动听的辞令。
●《左传o襄公二十五年》:「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晋为伯,郑入陈,非文辞不为功。」
●《战国策o秦策一》:「繁称文辞,天下不治。」
●《韩诗外传》卷十:「故使者必矜文辞,喻诚信,明气志,解结申屈,然后可使也。」 2.
亦作「文词」。文章。
●《史记o伯夷列传》:「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可概见,何哉?」
●《史记o儒林列传》:「是时天子方好文词,见申公对,默然。」
●晋陶潜《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文辞超卓,四座叹之。」
●宋司马光《贤良策问》:「国家比下诏书,以延天下豪俊之士,待之以不次之位,岂特以学问之富贵为贤良,文辞之丽为方正邪?」
●清李渔《闲情偶寄o词曲上·结构》:「文词稍胜者即号才人,音律极精者终为艺士。」
●梁启超《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四章第三节:「节性(王符)、公理(仲长统)虽文辞斐然,然止于政论。」★「文辞」在《汉语大词典》第9529页 第6卷 1546★「文辞」在《现代汉语词典》第1363页★「文辞」在《汉语辞海》的解释参见:文辭
游辞yóu cí虚浮不实的言辞。
●汉刘向《说苑o正谏》:「夫越腹心之疾,今信其游辞伪诈而贪齐,譬犹石田无所用之。」
●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序》:「删其游辞,取其要实,或义在可疑,则数家兼列。」
●《旧唐书o姜皎传》:「游辞枉陷,旋罹贬斥;严宪将及,殆见诛夷。」
●清王夫之《读通鉴论o汉武帝十三》:「取安之书而读之,原本老氏之言,而杂之以辩士之游辞。」游辞(2)yóu cí亦作「游词」。浮而不实的话。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o文学》:「殷中军尝至刘尹所,清言良久,殷理小屈,游辞不已,刘亦不复答。」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o议对》:「若不达政体,而舞笔弄文,支离构辞,穿凿会巧,空骋其华,固为事实所摈,设得其理,亦为游辞所埋矣。」
●《北史o魏长贤传》:「﹝魏彦﹞以《晋书》作者多家,体制繁杂,欲正其纰缪,删其游辞,勒成一家之典。」
●明李贽《复耿中丞书》:「屡欲附一书奉慰,第神绪忽忽,自心且不能平,而敢遽以世俗游词奉劝于公也耶?」游辞(3)yóu cí(无)游辞yóu cí(參見游辭,遊辭)
黄台瓜辞huáng tái guā cí杂曲谣辞名。唐章怀太子李贤作。《旧唐书o承天皇帝倓传》:「泌因奏曰:‘臣幼稚时念《黄台瓜辞》,陛下尝闻其说乎?高宗大帝有八子,睿宗最幼。天后所生四子,自为行第,故睿宗第四。长曰孝敬皇帝,为太子监国,而仁明孝悌。天后方图临朝,乃鸩杀孝敬,立雍王贤为太子。贤每日忧惕,知必不保全,与二弟同侍于父母之侧,无由敢言。乃作《黄台瓜辞》,令乐工歌之,冀天后闻之省悟,即生哀愍。辞云:“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犹尚可,四摘抱蔓归。」而太子贤终为天后所逐,死于黔中。’” [/trn]黄叶[trn] 1.
枯黄的树叶。亦借指将落之叶。南朝梁丘迟《赠何郎》诗:「檐际落黄叶,阶前网绿苔。」唐李白《秋思》诗:「燕支黄叶落,妾望白登台。」元《题李白郎官湖》诗:「黄叶当头乱打人,门前系着青骢马。」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艺二·崔孝廉》:「丹枫江冷人初去,黄叶声多酒不辞。」 2.
佛教语。以杨树黄叶为金,比喻天上乐果,能止人间众恶。
●前蜀贯休《题惠琮律师院》诗:「苦节兼青目,公卿话有余。唯传黄叶喻,还似白泉居。」参见:黃臺瓜辭
一辞yī cí 1.
犹一言。一句话或一个字。
●《淮南子o缪称训》:「胡通于一伎,察于一辞,可与曲说,未可为广应也。」
●《史记o孔子世家》:「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旧唐书o陆余庆传》:「累迁中书舍人。则天尝引入草诏,余庆惶惑,至晚竟不能措一辞。」
●明王守仁《与安之书》:「今但取朱子所自言者表章之,不加一辞。」 2.
谓异口同声。
●宋蔡绦《铁围山丛谈》卷六:「鲁公盛德,盖自小官时。缙绅闲一辞谓之有手段。」 3.
一面之辞。
●《宋史o叶清臣传》:「苟用章之状果虚,守懃之罪果白,用章更置重科,物论亦允,无容偏听一辞,以亏王道无党之义。」 4.
告辞,辞别。
●《礼记o表记》:「事君难进而易退,则位有序;易进而难退,则乱也,故君子三揖而进,一辞而退,以远辞也。」
●南朝梁萧钧《晚景游泛怀友》诗:「一辞金谷苑,空想竹林游。」
●唐吴融《落叶》诗:「红影飘来翠影微,一辞林表不知归。」★「一辞」在《汉语大词典》第111页 第1卷 111参见:一辭
辞令cí lìng 1.
应对的言辞。
●《左传o襄公三十一年》:「公孙挥能知四国之为,而辨于其大夫之族姓、班位、贵贱、能否,而又善为辞令。」
●《史记o刺客列传》:「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
●《隋书o经籍志三》:「从横者,所以明辩说,善辞令,以通上下之志者也。」
●明方孝孺《与郑叔度书》之一:「仆尝谓辞令趋走,非所以报朋友,故受人之惠,未尝以语言谢之;惟存之心,继之以不忘,有所成立,则报之未艾也。」
●胡也频《到莫斯科去》四:「于是这一个善于辞令的政治家,便充分的表现了他的才能,神色飞扬地说了许多交际话。」 2.
泛指言辞,文辞。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o才略》:「九代之文,富矣盛矣;其辞令华采,可略而详也。」
●清郑燮《与丹翁书》:「此等辞令,固非庸手所能,亦非狠手所办,真是解连环妙手。」★「辞令」在《汉语大词典》第15860页 第11卷 501★「辞令」在《现代汉语词典》第213页★「辞令」在《汉语辞海》的解释参见:辭令
题辞tí cí 1.
文体名。标明全书要旨,并对作品表示赞许,进行评价或叙述读后感想。性质与序、跋相似,大都用韵文体裁,通常放在卷首。
●汉赵岐有《孟子题辞》。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二》:「向歆每校一书,则撮其旨意,录而奏之。近世所传《列御寇》、《战国策》皆向题辞,余可概见。」
●明叶盛《水东日记o晦庵小学定本》:「目曰《朱文公题小学书后》,而题辞则在卷端,是矣。」
●鲁迅《野草》有《题辞》。 2.
为表示纪念或勉励而题写的文字。
●郭沫若《洪波曲》第九章二:「文章发表后的第二天,我接到陈布雷的一封信,他说,愈之的文章和我的题辞,‘委座’表示不满意,希望我们以后不要在有色彩的报纸上发表文字。」参见「题词」。 3.
泛指所写的诗文。
●清王维鋆《<湘烟小录>志》:「至欲论作者情文之妙,题辞具在,先得我心,可不复赘。」★「题辞」在《汉语大词典》第17133页 第12卷 332★「题辞」在《汉语辞海》的解释参见:題辭
正辞zhèng cí 1.
端正言辞。
●《易·系辞下》:「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
●汉蔡邕《郭泰碑》:「若乃砥节砺行,直道正辞。贞固足以干事,隐括足以矫时。」
●《明史o左良玉传》:「良玉疾已剧,至九江,邀总督袁继咸入舟中,袖中出密谕,云自皇太子,劫诸将盟,继咸正辞拒之。」 2.
正式文辞。
●《孔丛子o公仪》:「子思曰:‘臣所记臣祖之言,或亲闻之者,有闻之于人者,虽非其正辞,然犹不失其意焉。’」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o议对》:「郊祀必洞于礼,戎事必练于兵,田谷先晓于农,断讼务精于律。然后标以显义,约以正辞。」 3.
正直、严正的言辞。
●《鹖冠子o能天》:「圣人知其所极,正辞者惠物者也。」陆佃注:「不诐、不淫、不邪、不遁,谓之正辞。」
●汉蔡邕《上封事陈政要七事》:「顷者,立朝之士,曾不以忠信见赏,恒被谤讪之诛。遂使群下结口,莫图正辞。」★「正辞」在《汉语大词典》第6784页 第5卷 329参见:正辭
辞说(I)cí shuō 1.
●《礼记o礼运》:「祝嘏辞说,藏于宗祝巫史,非礼也,是谓幽国。」
●汉王充《论衡o超奇》:「有根株于下,有荣叶于上,有实核于内,有皮壳于外。文墨辞说,士之荣叶、皮壳也。」
●晋葛洪《抱朴子·勤求》:「古人质正,贵行贱言,故为政者不尚文辨,修道者不崇辞说。」 2.
犹意见,看法。 3.
●明方孝孺《君子斋记》:「行必联辔,息必比席,食也匕箸之与邻,言也辞说之与参。欢然有会于心,而若有所得。」辞说(II)cí shuō 1.
谓以言辞打动人。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o才略》:「敬通雅好辞说,而坎壈盛世,《显志》《自序》,亦蚌病成珠矣。」 2.
指说服、打动人的口才。
●清龙启瑞《送吕介存南游序》:「周道衰,学校废,陵夷至于战国,而游士始多,然彼皆逞其辞说,以取一时之功名富贵。」★「辞说」在《汉语大词典》第15865页 第11卷 506参见:辭說
费辞fèi cí亦作「费词」。 1.
多费言词;饶舌。
●南朝梁何逊《七召》:「言未毕,先生摄衣而起曰:‘子前所说,似玉卮之无当,徒费辞而难领。’」
●唐张太古《观生束修判对》:「各宜知理,奚至费词。」
●明吴承恩《慰友人》诗:「碧空瞥见雁排字,绿树已无莺费词。」
●梁启超《祭蔡锷文》:「呜呼!自吾松坡之死,国中有井水饮处皆哭,宁更待吾之费词。」 2.
多余的言词;废话。
●宋尹洙《故龙图阁直学士朝散大夫尚书刑部郎中刘公墓表》:「无溢言费辞以累其实,后之人欲见公德业,当视于斯文为不诬矣。」
●清黄六鸿《福惠全书o刑名·保辜》:「况保辜一状,早已定其供招,夫后来之检审,又可以无费词矣。」
●刘师培《文说o和声》:「又如‘遑暇’重言,‘庸何’并列,‘期期’象口吃之声,‘耳耳’表不然之意,虽施诸缣墨,系属费词,然传其声貌,非此莫由。」★「费辞」在《汉语大词典》第14143页 第10卷 176参见:費辭
辞色cí sè 1.
言辞和神色。
●《后汉书o独行传·陆续》:「续虽见考苦毒,而辞色慷慨。」
●《晋书o祖逖传》:「﹝逖﹞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辞色壮烈,众皆慨叹。」
●宋周辉《清波杂志》卷十:「公厅上论职事,或未免厉辞色,若杯酒闲,讵可无和气以相接?」
●清沈覆《浮生六记o坎坷记愁》:「良久,司阍者曰:‘范爷因公往常州去矣。’察其辞色,似有推托。」 2.
指温和的言语、态度。
●《魏书o崔游传》:「松柏归款,引为主簿,稍以辞色诱之,兄弟俱至。」
●《续资治通鉴o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奏对之际,无不假以辞色,善恶兼听,未尝峻折之也。」
●清陈康祺《燕下乡脞录》卷一:「侍阿哥书房讲读,严正恪勤,于中贵不假辞色。」★「辞色」在《汉语大词典》第15861页 第11卷 502★「辞色」在《现代汉语词典》第213页★「辞色」在《汉语辞海》的解释参见:辭色
辞义cí yì 1.
辞采和文义。指文章的形式和内容两方面。
●三国魏曹丕《与吴质书》:「箸《中论》二十余篇,成一家之言,辞义典雅,足传于后。」
●晋皇甫谧《三都赋》序:「是以孙卿、屈原之属,遗文炳然,辞义可观。」
●《南史o任昉传》:「四岁诵诗数十篇,八岁能属文,自制《月仪》,辞义甚美。」 2.
偏指文义。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o诏策》:「魏文帝下诏,辞义多伟,至于‘作威作福’,其万虑之一弊乎!」
●唐韩愈《答崔立之书》:「足下犹复以为可教,贬损道德,乃至手笔以问之,扳援古昔,辞义高远。」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则确然以文章之事,当具辞义,且有华饰,如文绣矣。」 3.
●《宋书o颜延之传》:「庐陵王义真颇好辞义,待接甚厚。」
●《南史o殷孝祖刘勉等传论》:「绘辞义克举,诸子各擅雕龙。」★「辞义」在《汉语大词典》第15865页 第11卷 506参见:辭義
遁辞dùn cí亦作「遁词」。亦作「遯辞」。亦作「遯词」。指理屈辞穷或不愿吐露真意时,用来支吾搪塞的话。
●《孟子o公孙丑上》:「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后汉书o逸民传·戴良》:「州郡迫之,乃遯辞诣府,悉将妻子,既行在道,因逃入江夏山中。」
●宋张载《语录钞》:「遁辞者无情,只是他自信,元无所执守。」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o滦阳续录六》:「但不知讲学家见之,又作何遁词耳。」
●田北湖《与某生论韩文书》:「是以为文,匆遽张皇,盈篇累牍,迄乎终篇,则曰:‘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其所武断,莫非遯词。」
●巴金《秋》二二:「周伯清的脸上现出惭愧的表情,他再找不到遁辞了。」
●艾青《火把》诗之十六:「现代的恋爱,是一个异性占有的遁词。」★「遁辞」在《汉语大词典》第15008页 第10卷 1041★「遁辞」在《现代汉语词典》第333页★「遁辞」在《汉语辞海》的解释参见:遁辭
散辞(I)sàn cí指移置句外的词语。
●《谷梁传·僖公十六年》:「陨石于宋,五。先陨而后石,何也?陨而后石也。于宋,四竟之内曰宋。后数,散辞也,耳治也。」按,按结构关系的词序常式应说「陨五石于宋」,因口语把「五」字移在句末,故云「散辞」。散辞(II)sàn cí 1.
非专指之词。
●《谷梁传·僖公十四年》:「诸侯城缘陵。其曰诸侯散辞也。聚而曰散,何也。诸侯城有散辞也。桓德衰矣。」范宁注:「直曰诸侯,无小大之序,是各自欲城,无捴一之者,非伯者所制,故曰散辞。」钟文烝补注:「杞虽未灭而国已危,城缘陵以迁之,宜列序其人以见美,言诸侯而不序,是散辞也……《文十七年》传曰‘略之’,散辞即是略,互相备也。」 2.
●唐刘知几《史通o叙事》:「夫叙事者,或虚益散辞,广加闲说,必取其所要,不过一言一句耳。」★「散辞」在《汉语大词典》第6940页 第5卷 485参见:散辭
辞退cí tuì 1.
辞官退职。
●《后汉书o方术传上·郭宪》:「宪以病辞退,卒于家。」
●《晋书o华谭传》:「年向七十,志力日衰,素餐无劳,实宜辞退。」
●南朝陈徐陵《为王仪同致仕表》:「虚名靡实,世官非才;年力方强,不能辞退。」 2.
告辞,告退。
●《魏书o元澄传》:「烛至,公卿辞退。李冲再拜上千万岁寿。」
●宋张齐贤《洛阳搢绅旧闻记o虔州记异》:「怀琪至,因诘之,适先已辞退。」 3.
解聘;解雇。
●鲁迅《彷徨·孤独者》:「但到春天,忽然听说他已被校长辞退了。」
●萧红《生死场》五:「第二天平儿去上工被辞退回来。」 4.
辞去,谢绝。
●鲁迅《而已集·革「首领」》:「所以这回虽然蒙现代派追封,但对于这‘首领’的荣名,还只得再来公开辞退。」★「辞退」在《汉语大词典》第15862页 第11卷 503★「辞退」在《现代汉语词典》第213页参见:辭退
单辞dān cí亦作「单词」。 1.
指诉讼中无对质无证据的单方面言辞。
●《书·吕刑》:「今天相民,作配在下,明清于单辞。」
●孔颖达疏:「单辞,谓一人独言,未有与对之人。讼者多直己以屈彼,构辞以诬人,单辞特难听,故言之也。」
●《后汉书o朱浮传》:「永平中,有人单辞告浮事者。」李贤注:「单辞,谓无证据也。」
●清周亮工《祭建宁司李君硕孙公文》:「锻炼之下,死者数辈,将以单词具狱矣。」 2.
谓极简短的言词。
●宋洪迈《容斋四笔o贤者一言解疑谮》:「贤者以单词片言,为人释谤解患。」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引》:「古今文人学士,单词片藻,品骘尚繁。」
●清戴名世《己卯行书小题序》:「郡县有司及督学使者之所以试童子也,或为单辞只字,逼窄崎岖,法有所难施。」★「单辞」在《汉语大词典》第3832页 第3卷 426★「单辞」在《汉语辞海》的解释参见:單辭
亦作「说词」。1.言辞。《孟子o公孙丑上》:「 宰我 、 子贡 ,善为説辞。」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清方档案·武昌起义后清方动态》:「儘先选用道 刘承恩 ,善於説词,胆识俱壮,即委令赴 鄂 宣諭。」2.辩解或推托的理由。 清 刘瀛 《珠江奇遇记》卷二:「 叔 等每往招 琴 ,鴇必善为説辞,不敢面 叔 。」 柳青 《铜墙铁壁》第十一章:「他是个党员,婆姨娃娃也安顿了,更没说辞。」 聂绀弩 《梦》:「有一种巧妙的说词, 印度 虽然应该独立,却不应该在这个时候,这时候,同盟国正在跟轴心国打仗。」亦作「说词」。游说的话;劝说的话。《列子o杨朱》:「且若以治国之能夸物,欲以説辞乱我之心。」《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侍案金童下説词,拦腰抱住。」《三国演义》第三回:「某更进説词, 吕布 必反 丁原 ,来投主公矣。」 沙汀 《困兽记》十:「不知道是由于生理上的变化,或者丈夫的说辞发生了效验, 孟瑜 的态度的确开朗多了。」
饰辞shì cí 1.
修饰言辞、文辞。
●《庄子o天地》:「合譬饰辞聚众也,是终始本末不相坐。」
●汉王充《论衡o对作》:「故论衡者,所以铨轻重之言,立真伪之平,非苟调文饰辞为奇伟之观也。」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o勉学》:「江南闾里闲,士大夫或不学问,羞为鄙朴,道听涂说,强事饰辞:呼征质为周郑,谓霍乱为博陆。」 2.
托辞掩饰。
●《史记o蒙恬列传》:「夫先主之举用太子,数年之积也,臣乃何言之敢谏,何虑之敢谋!非敢饰辞以避死也。」
●唐刘知几《史通o载文》:「国之得丧,如日月之蚀焉,非由饰辞矫说所能掩蔽也。」 3.
指虚浮不实之辞。
●《汉书o王嘉传》:「时冬月未尽二旬,而相心疑云冤,狱有饰辞。」颜师古注:「饰辞,假饰之辞,非其实也。」★「饰辞」在《汉语大词典》第17317页 第12卷 516★「饰辞」在《汉语辞海》的解释参见:飾辭
修辞xiū cí 1.
●唐白居易《得乙与丁俱应拔萃互有相非未知孰是》:「勤苦修辞,乙不能也,吹嘘附势,丁亦耻之。」
●明王廷相《大复集序》:「稽述往古,式昭远模,摈弃积俗,肇开贤薀,一时修辞之士翕然宗之,称曰李何云。」
●清顾炎武《春雨》诗:「平生好修辞,着集逾十卷。」
●清俞樾《诸子平议·老子》:「自宋以来儒者不以修辞为事,莫窥斯秘矣。」 2.
●唐殷璠《河岳英灵集o李颀》:「颀诗发调既清,修辞亦绣,杂歌咸善,玄理最长。」 3.
修饰文辞。
●鲁迅《书信集·致李桦》:「正如作文的人,因为不能修辞,于是也就不能达意。」 4.
见「修辞学」。修辞(2)xiū cí(参见「脩辞」)★「修辞」在《现代汉语词典》第1465页★「修辞」在《汉语辞海》的解释修辞xiū cí(參見修辭,脩辭)
狱辞yù cí亦作「狱词」。 1.
●《史记o绛侯周勃世家》:「文帝既见绛侯狱辞,乃谢曰:‘吏方验而出之。’于是使使持节赦绛侯,复爵邑。」
●晋葛洪《抱朴子·备阙》:「周勃,社稷之鲠也,而不能答钱谷,责狱辞。」
●《说郛》卷十九引宋曾三异《因话录》:「岳武穆狱案,今在莆阳陈鲁公家。始者无狱辞也,但大书‘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字。」 2.
决狱之辞。
●宋沈作哲《寓简》卷二:「﹝叶石林﹞为《春秋》之说,谓三《传》犹狱词,三《礼》犹律令,而《春秋》则一成而不可易者也。」
●《明史o刑法志三》:「镇抚司职理狱讼……北司专理诏狱,然大狱经讯,即送法司拟罪,未尝具狱词。」
●清钱谦益《春秋论一》:「亡不越竟,反不讨贼,董狐之狱辞也……董狐断赵盾之狱以两言,而孔子以一言。」★「狱辞」在《汉语大词典》第6560页 第5卷 105参见:獄辭
楚辞chǔ cí亦作「楚词」。本为楚地歌谣。
●战国楚屈原吸收其营养,创作出《离骚》等巨制鸿篇,后人仿效,名篇继出,成为一种有特点的文学作品,通称楚辞。
●西汉刘向编辑成《楚辞》集,东汉王逸又有所增益,分章加注成《楚辞章句》。
●唐孟浩然《陪张丞相自松滋江东泊渚宫》诗:「腊响惊云梦,渔歌激楚辞。」
●《朱子语类》卷一三九:「楚词平易,后人学做者反艰深了,都不可晓。」
●宋魏庆之《诗人玉屑o诗体上》:「有楚辞,屈宋以下,效楚辞体者,皆谓之楚辞。」
●姚华《论文后编·目录中》:「楚辞者,楚人之辞也。虽‘凤兮’‘沧浪’,已载前籍,而《骚》尤深远,其辞若跌宕怪神,其思则缱绻恻怛,故能义兼《风》《雅》,体先词赋,于是楚辞代《诗》而兴,蔚然成家矣。」★「楚辞」在《汉语大词典》第6230页 第4卷 1162★「楚辞」在《汉语辞海》的解释参见:楚辭
华辞huá cí 1.
华而不实的话。
●《庄子o列御寇》:「仲尼方且饰羽而画,从事华辞,以支为旨。」
●《后汉书o郭太传》:「后之好事,或附益增张,故多华辞不经,又类卜相之书。」
●晋葛洪《抱朴子·交际》:「不以巧辨饰其非,不以华辞文其失。」
●宋叶适《始议二》:「今世议论胜而用力寡,大则制策,小则科举……傅合牵连,皆取则于华辞耳,非当世之要言也。」 2.
华丽的文辞。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o哀吊》:「夫吊虽古义,而华辞未造;华过韵缓,则化而为赋。」
●章炳麟《国故论衡·文学总略》:「自是以上,乃有鸿儒,鸿儒之文,有经、传、解故、诸子,彼方目以上第,非若后人摈此于文学外,沾沾焉惟华辞之守,或以论说记序碑志传状为文也。」★「华辞」在《汉语大词典》第12926页 第9卷 409★「华辞」在《汉语辞海》的解释参见:華辭
致辞zhì cí亦作「致词」。 1.
指用文字或语言向人表达思想感情。
●《楚辞o九章·思美人》:「因归鸟而致辞兮,羌宿高而难当。」王逸注:「思附鸿雁达中情也。」
●唐杜甫《石壕吏》诗:「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唐权德舆《拜昭陵过咸阳墅》诗:「田夫竞致辞,乡耋争来前。」 2.
●《宋史o乐志十七》:「每春秋圣节三大宴……乐工致辞,继以诗一章,谓之‘口号’,皆述德美及中外蹈咏之情。初致辞,群臣皆起听,听辞毕,再拜。」
●宋文莹《玉壶清话》卷三:「乐人史金著者,粗能属文,致词于帘陛之外。」参见「致语」。 3.
现指在举行会议或某种仪式时请具有一定身份的人讲话。如:请主席致辞(词)。★「致辞」在《汉语大词典》第11952页 第8卷 796★「致辞」在《现代汉语词典》第1680页参见:致辭
祝辞zhù cí 1.
向神灵谢过祈福。
●《后汉书o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三年秋,太后体不安,左右忧惶,祷请祝辞,愿得代命。」 2.
祷告鬼神的文辞。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o祝盟》:「若夫《楚辞o招魂》,可谓祝辞之组丽也。」
●《金史o礼志四》:「夫祭有祝辞,本告神明。」 3.
致祝贺之词。亦指祝贺词。
●唐韩愈《送石处士序》:「先生起拜祝辞曰:‘敢不敬蚤夜以求从祝规。’」
●巴金《在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奖大会上的讲话》:「邓小平同志在第四次文代会的祝辞中要求‘我们的文艺,应当在描写和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方面,付出更大的努力,取得更丰硕的成果’。」★「祝辞」在《汉语大词典》第10498页 第7卷 896★「祝辞」在《现代汉语词典》第1705页★「祝辞」在《汉语辞海》的解释参见:祝辭
辞头cí tóu 1.
唐宋时代朝廷命官任职的谕旨。
●宋邵伯温《闻见前录》卷十八:「知制诰王介甫不识康节,缴还辞头曰:‘使邵某常民,一试衔亦不可与;果贤者,不当止与试衔,宜召试,然后官之。’」
●宋叶梦得《石林燕语》卷九:「治平初,王景彝自御史中丞除枢密副使,钱公辅为知制诰,缴辞头。」
●宋吴曾《能改斋漫录o事始一》:「文彦博对曰:‘唐给事中袁高不草卢杞制书,近年富弼亦曾封还辞头。’」 2.
话头,词儿。
●《老残游记》第一回:「依愚见看来,这等人恐怕不是办事的人,只是用几句文明的辞头骗几个钱用用罢了。」 3.
藉口,说法。
●《老残游记》第十七回:「你想拔一个姐儿从良,总也得有个辞头。你也不承认,我也不承认,这话怎样说呢?」★「辞头」在《汉语大词典》第15866页 第11卷 507参见:辭頭
辞语cí yǔ 1.
文辞;言辞。
●汉贾谊《新书o道德说》:「是以先王举德之颂而为辞语,以明其理;陈之天下,令人观焉。」
●《后汉书o南匈奴传》:「而单于骄踞,自比冒顿,对使者辞语悖慢,帝待之如初。」
●唐韩愈《元和圣德诗》序:「诚宜率先作歌诗以称道盛德,不可以辞语浅薄,不足以自效为解。」
●宋朱弁《曲洧旧闻》卷八:「今其赋气质卑弱,辞语儇浅,去古人远甚,殆近世村夫子所为也。」
●章炳麟《文学总略》:「盖人有陪贰,物有匹耦,爱恶相攻,刚柔相易,人情不能无然,故辞语应以为俪。」 2.
●《后汉书o安成孝侯赐传》:「坐楚事,辞语相连,国除。」
●《后汉书o梁竦传》:「辞语连及舞阴公主,坐徙新城,使者护守。」★「辞语」在《汉语大词典》第15865页 第11卷 506参见:辭語
设辞shè cí 1.
陈词;措辞。
●《荀子o赋》:「弟子不敏,此之愿陈,君子设辞,请测意之。」
●唐范摅《云溪友议o名义士》:「及见其妻,素衣,再拜呜咽,情不可任,徘徊设辞,有同亲懿。」
●宋王安石《祭周几道文》:「序铭于石,以报德音,设辞虽褊,义不愧心。」
●梁启超《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四章:「屈原,文豪也。然其感情之渊微,设辞之瑰伟,亦我国思想界中一异彩也。」 2.
●清恽敬《西楚都彭城论》:「‘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人谁见之’,此项王之设辞也,非项王之计也。」
●《红楼梦》第二八回:「冯紫英笑道:‘你们令姑表弟兄倒都心实,前日不过是我的设辞,诚心请你们喝一杯酒,恐怕推托,才说下这话。’」★「设辞」在《汉语大词典》第15448页 第11卷 89参见:設辭
支辞zhī cí亦作「支词」。 1.
强为之辞。
●宋戴埴《鼠璞o诗书篇名》:「惟《雨无正》、《酌》、《赉》于诗无所取,毛氏强为之辞,曰‘雨自上下’,曰‘赉,予也’,曰‘酌先祖之道,中心不安’。虽支辞强辩,与诗绝不类。」
●明沈德符《野获编补遗·列朝·圣谕门工》:「﹝嘉靖帝﹞急欲先立奉天门楼。时长工部者为赵文华,惶窘无计,支词以对。」 2.
芜蔓虚饰之辞。
●明归有光《赠菩提寺坤上人序》:「虽数万言,不过一二要言而已,而支辞漫说,若此之富。」
●刘师培《文说o记事》:「甚至加虚链饰,博采谀言,喻过其体,词没其义……汉兵败绩,睢水为之不流;赤眉纳降,积甲高于熊耳;董生乘马,不知牡牝;翟公之门,可张雀罗:事资虚饰,是曰支词。」★「支辞」在《汉语大词典》第6454页 第4卷 1386参见:支辭
辞辩cí biàn 1.
能言善辩。
●《韩非子o亡征》:「辞辩而不法,心智而无术,主多能而不以法度从事者,可亡也。」
●《宋书o颜延之传》:「上使问续之三义,续之雅仗辞辩,延之每折以简要。」
●《金史o白华传》:「汝辞辩,特以合喜、蒲阿皆武夫,一语不相入,便为龃龉,害事非细,今以汝调停之,或有乖忤,罪及汝矣。」 2.
巧妙的言辞。
●南朝齐王融《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无待干戈,聊用辞辩,片言而求三辅,一说而定五州。」 3.
言谈,谈吐。
●《史记o五宗世家》:「季年好音,不喜辞辩。为人吃。」
●《南史o张畅传》:「孝伯辞辩亦北土之美,畅随宜应答,吐属风流,音韵详雅,风仪华润,孝伯及左右人并相视叹息。」★「辞辩」在《汉语大词典》第15867页 第11卷 508参见:辭辯
淫辞yín cí亦作「淫词」。 1.
邪僻荒诞的言论。
●《孟子o公孙丑上》:「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赵岐注:「有淫美不信之辞。」
●《孔丛子o连丛子上》:「忿俗儒淫辞冒义,有意欲校乱反正,由来久矣。」
●唐柳宗元《乞巧文》:「汝唯知耻,谄貌淫词。」
●张通典《舜水先生祠落成敬赋》诗:「致用经术昌,正俗淫词放。」 2.
放荡猥亵的言词。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o乐府》:「若夫艳歌婉娈,怨志詄绝,淫辞在曲,正响焉生?」
●唐元稹《楚歌》之四:「襄王忽妖梦,宋玉复淫辞。」
●《儿女英雄传》缘起首回:「篇中立旨立言虽然无当于文,却还一洗秽语淫词,不乖于正。」★「淫辞」在《汉语大词典》第7854页 第5卷 1399★「淫辞」在《汉语辞海》的解释参见:淫辭
哀辞āi cí亦作「哀词」。文体名。古用以哀悼夭而不寿者,后世亦用于寿终者。多用韵语写成。
●《后汉书o杨脩传》:「脩所著赋、颂……哀辞、表、记、书凡十五篇。」
●《南史o后妃传下·陈后主沈皇后》:「及后主薨,后自为哀辞,文甚酸切。」
●宋苏轼《答秦太虚书》:「程公辟须其子履中哀词,轼本自求作,今岂可食言。」
●清袁枚《随园随笔·辨讹》:「晋挚仲洽曰:凡作哀词者,皆施于童殇夭折,不以寿终之人。」
●章炳麟《国故论衡·正齎送》:「今人以哀辞施诸寿终,斯所谓失伦者。」
●鲁迅《而已集·革命时代的文学》:「中国社会没有改变,所以没有怀旧的哀词。」★「哀辞」在《汉语大词典》第3747页 第3卷 341★「哀辞」在《现代汉语词典》第2页★「哀辞」在《汉语辞海》的解释参见:哀辭
宏辞hóng cí亦作「宏词」。制科名目之一,始于唐,宋、金等朝亦相沿。制科,科举时代临时设置的考试科目。
●《新唐书o选举志下》:「凡试判登科谓之‘入等’,甚拙者谓之‘蓝缕’。选未满而试文三篇,谓之‘宏词’;试判三条,谓之‘拔萃’。中者即授官。」
●《旧唐书o裴度传》:「贞元五年进士擢第,登宏辞科。」
●《宋史o选举志二》:「景德后……惟吏部设宏词、拔萃、平判等科如旧制。」
●《金史o选举志一》:「宏词科试诏、诰、章、表、露布、檄书,则皆四六;诫、谕、颂、箴、铭、序、记,则或依古今体,或参用四六。」
●元刘祁《归潜志》卷二:「钦叔苦学博览,无不通,尤长于四六。南渡,擢南省魁,复中宏词。」参阅宋赵升《朝野类要》卷二。★「宏辞」在《汉语大词典》第4752页 第3卷 1346参见:宏辭
辞旨cí zhǐ亦作「辞指」。文辞或话语所表达出的含义、感情色彩和风格。
●《汉书o元后传》:「其辞指甚哀,太后闻之为垂涕,不御食。」
●《后汉书o郅寿传》:「寿以府臧空虚,军旅未休,遂因朝会讥刺宪等,厉音正色,辞旨甚切。」
●南朝梁沈约《<梁武帝集>序》:「怀君人之大德,有事君之小心,为下奉上,形于辞旨。」
●明郎锳《七修类稿o诗文一·名诗之始》:「惟品汇最高,辞旨虽似古诗,而终赘一‘歌’字者,则多入长短句矣。」
●章炳麟《国故论衡·辨诗》:「自余四言,世多宗法李斯,闲三句以为韵,其势易工,如其辞旨,宜本之情性,参之故训,稽之典礼,去其缛采,泯其华饰,无或糅杂故事,以乱章句。」★「辞旨」在《汉语大词典》第15861页 第11卷 502★「辞旨」在《汉语辞海》的解释参见:辭旨
微辞wēi cí委婉而隐含讽谕的言辞;隐晦的批评。
●《公羊传o定公元年》:「定哀多微辞。」
●孔广森通义:「微辞者,意有所托而辞不显,唯察其微者,乃能知之。」
●汉东方朔《非有先生论》:「故卑身贱体,说色微辞,愉愉喣喣,终无益于主上之治,即志士仁人不忍为也。」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o征圣》:「虽精义曲隐,无伤其正言;微辞婉晦,不害其体要。」
●鲁迅《热风·对于批评家的希望》:「﹝批评家﹞虽然似乎微辞过多,其实却是对于文艺的热烈的好意,那也实在是很可感谢的。」
●郭沫若《李白与杜甫·杜甫的门阀观念》:「杜甫对陶渊明却有微辞。」★「微辞」在《汉语大词典》第4468页 第3卷 1062★「微辞」在《现代汉语词典》第1350页★「微辞」在《汉语辞海》的解释参见:微辭
言辞yán cí 1.
说话或写文章时所用的词句。
●《管子o形势解》:「明主犹奚仲也,言辞动作,皆中术数。」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o通变》:「桓君山云:‘予见新进丽文,美而无采;及见刘扬言辞,常辄有得。’」
●唐刘知几《史通o疑古》:「又孔门之著录也,《论语》专述言辞,《家语》兼陈事业。」
●萧军《五月的矿山》第十章:「鲁东山和杨平山全被全大梁这连珠炮似的激怒的言辞弄蒙住了。」 2.
●唐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鲁迅《坟·摩罗诗力说》:「其不然者,乃立言辞,欲致人同归于朴古,老子之辈,盖其枭雄。」★「言辞」在《汉语大词典》第15371页 第11卷 12★「言辞」在《现代汉语词典》第1496页参见:言辭
辞采cí cǎi亦作「辞彩」。 1.
犹文采。指诗文的藻饰。
●《后汉书o文苑传上·祢衡》:「衡揽笔而作,文无加点,辞采甚丽。」
●《北齐书o孝昭帝纪》:「帝所览文籍,源其指归而不好辞彩。」
●宋司马光《起请科场札子》:「凡取士之道,当以德行为先,文学为后;就文学之中,又当以经术为先,辞采为后。」
●清姜承烈《<书影>序》:「或索诗及古文辞,挥毫辄就,文不加点而辞采烂然。」
●秦牧《艺海拾贝·核心》:「而那些辞采华丽,‘骈四骊六’,洋洋洒洒,极尽雕琢之能事,但是思想却贫乏可笑的六朝骈文,却为后代人们所鄙弃。」 2.
指言辞华美。
●《南齐书o沈文季传》:「文季虽不学,发言必有辞采,当世称其应对。」★「辞采」在《汉语大词典》第15862页 第11卷 503参见:辭采
婉辞wǎn cí 1.
恭顺或委婉的言辞。
●《淮南子o诠言训》:「凡事人者,非以宝币,必以卑辞,事以玉帛,则货殚而欲不餍,卑体婉辞,则谕说而交不结。」
●《二刻拍案惊奇》卷六:「﹝妻子﹞婉辞哄那丈夫道:‘我嫁你已多年了;女儿又小,你赶我出去,叫我那里去好?’」
●《花月痕》第二回:「彼时我因春闱在迩,婉辞谢去。」 2.
婉言谢绝。
●郑观应《盛世危言》附录《开平矿事略》:「﹝唐景星﹞欲禀请傅相,留余帮办,自思才力绵薄,当即婉辞,并力劝速举贤能。」
●巴金《<靳以选集>序》:「我不能信口开河,也不便宽待自己,所以我两次婉辞,因为我写不出像柯灵写的那样的序文。」★「婉辞」在《汉语大词典》第5448页 第4卷 380★「婉辞」在《现代汉语词典》第1341页参见:婉辭
直辞zhí cí亦作「直词」。 1.
正直的言词。
●《晏子春秋o杂上五》:「臣闻下无直辞,上有隐恶。民多讳言,君有骄行。」
●汉刘向《说苑o杂言》:「百人操觿,不可为固结;千人谤狱,不可为直辞。」
●《宋书o建平宣简王宏传》:「今后开不讳之涂,奖直辞之路,四海希风,普天幸甚。」
●唐杜甫《行次昭陵》诗:「直词宁戮辱,贤路不崎岖。」
●宋梅尧臣《寄滁州欧阳永叔》诗:「直词鬼胆惧,微文奸魄悲。」
●明宋濂《元故翰林待制柳先生私谥文肃议》:「其于辟异端,扶伦纪,黜淫祀,排势臣,劲气直辞,可辅彝训。」 2.
据实陈述。
●《后汉书o独行传·戴就》:「幽囚考掠,五毒参至。就慷慨直辞,色不变容。」★「直辞」在《汉语大词典》第867页 第1卷 867参见:直辭
同辞tóng cí 1.
谓用语、称号相同。
●《公羊传o隐公七年》:「《春秋》贵贱不嫌同号,美恶不嫌同辞。」何休注:「若继体君亦称即位,继弑君亦称即位。」
●徐彦疏:「谓美恶不嫌者通其同辞,由是之故,《春秋》同其辞也。」
●《汉书o叙传上》:「十余年间,外内骚扰,远近俱发,假号云合,咸称刘氏,不谋而同辞。」 2.
犹言异口同声。意见一致。
●《国语o晋语九》:「﹝阎明叔褒﹞同辞对曰:‘吾小人也。贪,馈之始至,惧其不足,故叹。’」
●《三国志o吴志·诸葛恪传》:「明年春,复欲出军。诸大臣以为数出罢劳,同辞谏恪,恪不听。」
●《晋书o元帝纪》:「冠带之伦,要荒之众,不谋同辞者,动以万计。」★「同辞」在《汉语大词典》第3532页 第3卷 126参见:同辭
措辞cuò cí亦作「措词」。说话。今多指说话或行文时选择词句。
●《逸周书o官人》:「自顺而不让,措辞而不遂,此隐于智理者也。」
●汉王充《论衡o刺孟》:「见彼之问,则知其措辞之所欲之矣。」
●唐李德裕《宣懿皇后祔陵庙状》:「若舍此商量,便须出于圣意降敕,情礼至重,实难措词。」
●《醒世恒言o钱秀才错占凤凰俦》:「今番又换了个面貌,叫做媒的如何措辞?」
●张天翼《儿女们》三:「他措词很客气,可是脸像对方那么绷着,声音硬得铁似的。」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十五:「她觉得事体不这么简单,就是写信,怎么措辞呢?」★「措辞」在《汉语大词典》第8623页 第6卷 640★「措辞」在《现代汉语词典》第228页★「措辞」在《汉语辞海》的解释参见:措辭
辞世cí shì 1.
避世,隐居。
●晋陆机《汉高祖功臣颂》:「怡颜高览,弥翼凤戢。托迹黄老,辞世却粒。」
●晋陶潜《与子俨等疏》:「僶俛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王瑶注:「辞世,指隐居。」 2.
逝世;去世。
●唐韩愈《祭虞部张员外文》:「倏忽逮今,二十余岁,存皆衰白,半亦辞世。」
●元杨显之《酷寒亭》第二摺:「可怜他亲娘不幸先辞世,刚抛下一双的业种无知。」
●《红楼梦》第十三回:「人已辞世,哭也无益。」
●冰心《南归》:「在母亲辞世的第二天早晨,万国殡仪馆便来了一辆汽车,如同接送病人的卧车一般,将遗体运到馆中。」★「辞世」在《汉语大词典》第15860页 第11卷 501★「辞世」在《现代汉语词典》第213页参见:辭世
遗辞yí cí亦作「遗词」。 1.
指前人留下的言论。
●汉蔡邕《太傅安乐侯胡公夫人灵表》:「昔先圣之遗辞,言仁者其寿长。」
●《后汉书o章帝纪》:「‘五经’剖判,去圣弥远,章句遗辞,乖疑难正。」
●宋曾巩《试秘书省校书郎李君妻太原王氏墓志铭》:「古有遗辞,罔不采获。」 2.
指前代或前人留下的词章。
●宋梅尧臣《问牛喘赋》:「余得摭遗辞,掇遗韵,索遗意而用以酬。」
●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o艺文赏鉴》:「张靖之《题马和之<伐檀图>》诗:‘后稷肇王业,《豳风》有遗词。’」
●清黄景仁《题翁覃溪所藏宋椠施注苏诗原本》诗:「终愁缀葺或失真,遗辞浪说《由仪》补。」★「遗辞」在《汉语大词典》第15192页 第10卷 1225参见:遺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好听的一个字网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