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尔号之战神风云决拿陆逊怎么开启隐藏招

赛尔号陆小逊 陆逊在哪 怎么抓_4399赛尔号
赛尔号搜索:
热门搜索:
你的当前位置:>>正文
赛尔号陆小逊 陆逊在哪 怎么抓
作者:4399小编
时间:14-08-08
赛尔号陆逊在哪?赛尔号陆逊怎么得?赛尔号陆逊是本周新推出的精灵,陆逊是三国系列精灵哦!到底赛尔号陆逊怎么得?让我们来看下赛尔号陆逊在哪怎么抓详细攻略内容吧!
精灵资料: &&&
登录赛尔号,来到瞭望露台,点击图中的活动装置。
打开活动传送界面。点击右下角的前往获得按钮。
活动时间为8月8日-9月5日,8月包月VIP精灵分为3种购买的形式。
充值1个月VIP可获得1级陆逊精灵。
充值2个月VIP可获得1级陆逊精灵和专属全能刻印。
充值3个月VIP可获得100级陆逊精灵、专属全能刻印、逆天第五技能。大家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购买哦~
共1条评论,有102人参与,一、先看他们四个人的屁股。&br&&br&1,周瑜红二代,陆逊官二代,鲁肃富二代,而吕蒙是屌丝。&br&2,周瑜老家庐江舒县、鲁肃老家临淮东城,分别在魏吴东线的交界内外两侧。陆逊吴郡望族,深在东吴国境内。吕蒙虽然是汝南人,但是没啥家族势力,可以视作吴郡屌丝,也就是吴下阿蒙。&br&&br&二、赤壁之战的站队&br&1、周瑜鲁肃俩都是坚定的主战派。&br&2、陆逊虽然没记载表态,但是他叔叔陆绩是主和派,估计陆家想的是,我们只想当县长夫人,至于谁是县长无所谓。&br&&img data-rawwidth=&1334& data-rawheight=&750& src=&/41c15c999f92a99d82560d7bed042abb_b.jpe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34& data-original=&/41c15c999f92a99d82560d7bed042abb_r.jpeg&&3、吕蒙表示我是孙主席的一条狗,主席让我咬谁我咬谁。&br&&br&三、借荆州的站队&br&1、周瑜主张二分天下之计,准备入川。&br&2、鲁肃主张借荆州给刘备。&br&3、陆逊表示借剿匪之名,敛财的胆子我们还是有的。&br&&img data-rawwidth=&1334& data-rawheight=&750& src=&/eb263ab58b0ca46d3d92cfaefeca6246_b.jpe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34& data-original=&/eb263ab58b0ca46d3d92cfaefeca6246_r.jpeg&&4、吕蒙表示我是孙主席的一条狗,主席让我咬谁我咬谁。&br&&br&&br&三、我的评价&br&&br&周瑜是国士无双,赤壁与南郡两战,迸发出了整个三国时代最耀眼的光芒。&br&&br&但是,国士无双的背后还有一个词,叫国无二君。周瑜的战略是软禁刘备,由自己吞下关羽张飞的部队,拉拢重用庞统等荆州望族,西进巴蜀,以期天下贰分。&br&&br&真要是按照周郎的思路走下去,那么他就真成了第二个韩信了。&br&&br&所以,他死了。&br&&br&&br&&br&鲁肃是王佐之才。&br&&br&看一下鲁肃的塌上策,开篇就是把曹操比做项羽,让渣权去当刘邦。所以估计嘛,鲁肃满脑子就是自己当张良。&br&&br&在曹操欲与孙将军会猎于鸿门的关键时刻,正是由于鲁肃的奔走,才给渣权留下了翻盘的契机。约为亲家这事我猜八成也是鲁肃的鬼主意。&br&&br&而当刘备欲借荆州假王的时候,又是鲁肃踩了吴王的脚,大方得让刘备做真的荆州王。于是,才有了刘备军在汉水之战击破曹操大军并阵斩上将夏侯渊,逼得曹操回军汉中。(齐王信破楚军斩龙且于潍水,项王搬师回援)&br&&br&鲁肃的想法是侧击曹老板的事情交给韩信。周瑜和刘备谁能起到韩信的作用,他就全力支持谁。&br&&br&至于荆州,就和齐国一样,暂时借给你,到时候好去让你跟曹操(项羽)死磕……等吴王取天下之后再分呗……&br&&br&至于原因是不是渣权自己的带兵能力跟刘邦有一拼,我就不得而知了。要知道在吸引走了曹军主力的情况下,合肥之战还被渣权打成了彭城之战……败得那个惨啊……&br&&br&&br&吕蒙的评价是樊哙之勇。&br&&br&萌萌:“我是主公一条狗……咦?不对,我是屠狗的……”&br&&br&忠实执行领导意图,至于战略上是否得当就不是他这个粗人能够想到的了。&br&&br&&br&&br&陆逊的评价是厚重少文。&br&&br&他既没有周瑜般的无双才华,也没有鲁肃般的战略意识,但是,他父子就和周勃父子一样,朴实无华,父子尽心办事,也立下了挽天倾之功。&br&&br&但是也有喜欢参与议储,还容易被气死的习惯。&br&&br&四、荆州问题上,四个人的态度与区别。&br&&br&孙伯符带领着一群外地人,跑到江左盟(长江以南,苏南、浙、皖南、赣东北,也就是江东)的地界上搞企业。搞起了AB股机制,江左盟股东们的股权虽多,但是投票权少,孙策外地人股权虽少,但是投票权却高。&br&&br&于是当小霸王去世,渣权尚且年幼,江左盟的股东们一度心思活泛了起来。这个时候周瑜提兵奔丧。向小股东们表示,凡是不跟小孙将军走的,我让他跟大孙将军走。于是稳定了公司。&br&&br&原因嘛,除了个人感情外,在这个合伙制的股份公司,周瑜的身份是孙氏集团的副董事长、监事长和大股东之一,也是用ab股小股权获得大投票权的既得利益者。&br&&br&&br&所以呢,周瑜马上就向小孙将军推荐了同是外地人的基友鲁肃作为战略投资者……同享AB股的福利。&br&&br&&br&于是嘛,等到了赤壁之战的时候,相当于一家大公司要来做恶意收购,江东持B股的小股东们自然表示快来收购我们吧,我们等着增值套现很久了……&br&&br&&br&而持A股的管理层,就像王石和郁亮一样得想尽办法阻止这场并购。没有投票权的A股在并购后也就和B股一个价,到时候小孙将军高富帅直接变屌丝。&br&&br&&br&所以嘛,以周瑜鲁肃等为代表的外地人们必然会紧密团结在孙将军为中心的中央,一起对抗曹老板的恶意收购。&br&&br&&br&等到打赢了赤壁之战,周瑜和鲁肃之间就有了分歧,周瑜准备恶意并购自己的上游供应商刘备公司,吸纳其公司优秀的员工,并继续向上游拓展业务。 鲁肃支持借款给供应商刘备以供其继续向上游扩大业务,挤占曹老板的资源。&br&&br&&br&而这个时候渣权考虑的是周瑜这个副董事长实力越来越大,并获得了其它控A股小股东的支持,继续扩张的话,自己董事长的位置即将不保,所以转向支持鲁肃,借款刘备公司债转股为形式,扩张上游以获得远期收益。&br&&br&&br&后来嘛。刘备公司依靠其杰出的管理才能与人才梯队整合了上游端,但是对渣权集团收取股息的要求迟迟拖延,逼着鲁肃亲自出马,跟吕蒙俩一个红脸一个白脸直接根据合同去工商局变更了三郡的营业执照并派出管理团队接管。这事儿刘备和二老板老关也认了,毕竟大家有共同的敌人曹老板,还是紧密团结在一起。&br&&br&可是后来鲁肃一死,孙刘俩公司的矛盾就开始激化。当刘备公司硬肛曹老板拿下汉中分公司,关二爷搞期指,做空了曹老板的七只权重股,并赚取了大量的现金流,这个时候渣权吕蒙和陆逊坐不住了,觉得那现金流都是自己借款的利息,直接联合曹老板打爆了关二爷的空头。然后威震华夏基金的关二爷就跳楼了……&br&&br&&br&五、扯淡方式看四个人的屁股决定的战略&br&&br&周瑜红二代,家里好几代都是副国级和部级干部,所以周瑜的想法是一统天下的中央政权。江东+荆州+巴蜀组成一条龙,等曹操等老一代凋零之后,利用汉曹之间的内部必然迸发的矛盾,全线反扑,幻想一下就是周瑜带关羽张飞诸葛亮赵云攻樊城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孙瑜带庞统甘宁黄忠魏延斩夏侯渊威震关中,鲁肃陪渣权合肥练级……(我擦,画面反差太大我写不下去了)&br&&br&鲁肃作为一个艰苦奋斗的富二代,战略相比周瑜更加务实,而不是那么天马行空,而且实际利益与渣权这个军二代一致。渣权手上是由各股势力组成的联合体,基本盘持续在江东,必然将随着时间的演变向江东势力作妥协。&br&&br&江东和荆州打了几十年,大家族之间血债很多,再加上东吴大家族的极度抱团,所以诸葛亮和庞统这俩荆州帮代表根本没法在孙吴政权里面混。&br&&br&于是嘛,在鲁肃看来,吃下荆州也没法发挥其战斗力,不如让刘备收拢荆州的大家族,所以推荐庞统给刘备,集合荆州大家族力量攻击曹魏。而鲁肃自己在后面捡桃子,刘备把荆南的大家族带去巴蜀,剩下的荆南诸郡收回来后渣权便可以直辖管理,成为渣权取天下的另一个关中。(当年是项羽帮刘邦清洗了三秦贵族)&br&&br&至于攻击方向,鲁肃私心应该是更倾向于打回老家去……所以嘛,打皖城的时候,鲁肃比谁都积极………&br&&br&&br&而在陆逊这类长期担任南方系省领导的家族看来,事情就是另一回事了,赤壁之战的荆州红利是周瑜带领着外来派打下来的,所以几个太守红利都是分给了外来派;如果按照鲁肃的路线,这些地方就会成为吴国渣权的中央直属。&br&&br&所以无论是按照周瑜路线还是鲁肃路线,获利的都不是江东的大家族。&br&&br&于是么……对于吃不到肉的他们,干一仗是最好的选择,只有军功才能换利益和地盘,往北打的地盘拿下了也都是周瑜鲁肃这样的淮泗家族的,不如打荆州,投入小收益大……&br&&br&所以嘛,偷袭荆州的利益就落在了东吴家族手里,当刘备带部队谈判,想逼渣权吐出来的时候,陆逊为代表的家族们一改当年赤壁时候的带路党嘴脸,直接开打,往死揍。&br&&br&所以嘛,看陆抗一死,他几个儿子就快把荆州那疙瘩分了……这就是家族世袭利益嘛。&br&&br&我的结论嘛,论水平陆逊不逊于周鲁,但是差在格局。&br&&br&陆逊、鲁肃、周瑜三个人心目中最看重的,分别是家、国、天下。&br&&br&于是东吴在周瑜鲁肃(大小蒋先生)这一批外来人死后,政权的思路就不再是打回北方,而是偏安一屿。&br&&br&所以么,嘿嘿,诸葛恪这个驴马脸的琅琊二代,必须跪……&br&&br&&br&额……为啥不说吕蒙?因为我真的看不起他,虽然他字子明……
一、先看他们四个人的屁股。 1,周瑜红二代,陆逊官二代,鲁肃富二代,而吕蒙是屌丝。 2,周瑜老家庐江舒县、鲁肃老家临淮东城,分别在魏吴东线的交界内外两侧。陆逊吴郡望族,深在东吴国境内。吕蒙虽然是汝南人,但是没啥家族势力,可以视作吴郡屌丝,也就…
??_?`&br&&br&&b&如果你是专程跑来点反对和没有帮助的,那点了后就不必在评论区留言了。&/b&&br&&br&这篇的本意就是回答题主的问题,既&b&陈寿与裴松之对陆逊的评论为何两极化&/b&。&br&&br&你要是对内容非常极其不满意,嗯……那你就不满意吧。&br&&br&—————————————————————&br&&br&\&/&br&&br&谢邀。&br&&br&裴松之说的没错,陈寿说的也对。&br&&br&陆议其人并不复杂,复杂的是他面对的形势。&br&我动了两次笔,发现这个问题没我想的好写,千言万语不知由何说起,有些超出能力范围了。&br&&br&偏偏我对这话题又很感兴趣,只好一点点来,尽力写一写自己的感受。&br&毕竟陆议断送了季汉的巅峰,一手促成了传奇的终结。&br&对这个人,又爱又恨又怜悯。&br&&br&我不想庞引大量史料,也无意赘述他生平的事迹。&br&因为我无法将一个全面的陆伯言示于人前,仅能聊一聊自己对他肤浅的认识。&br&这一鳞半爪无以涵盖一个鲜活悲凉之人的一生,充其量是由波光片影遐想其全貌。&br&请容我慢慢说。&br&&br&陆议的一生有很多谜团,甚至他的改名,至今也没有定论。&br&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陆议变成了陆逊,是避讳还是有隐情?只能凭空猜测。&br&有趣的是,这个‘逊’字,居然能映射他人生的一个侧影。有些巧合总是很妙。&br&&br&先提两个点。&br&&br&第一个点,为什么说他不复杂?&br&因为这个人没有杂质。&br&&br&陈寿的《三国志》里,人臣中只有两位得享单独成传的殊荣。&br&分别是季汉丞相葛公,东吴丞相陆议。&br&附在陆逊传后陆抗的传记,文字量比葛公传后的诸葛乔、诸葛瞻、董厥,三个人加起来都多。&br&&br&陈寿毕竟曾是季汉的官员,居然将盗匪之国的爪牙与葛公相提并论。&br&这是陈寿的抬举?还是所处不远世代的公论?&br&&br&我曾经很讨厌这个人,因为偷袭荆州,因为火烧连营。&br&以前在玩三国游戏时,东吴诸人一旦抓住,全部斩首,除了女将,不留活口。&br&特别是孙权、陆逊、吕蒙等人,抓住了要好好关几天,在统一前夕,一个一个,细细慢慢地杀掉。&br&这很小心眼,却是对历史的无力和惋惜。&br&&br&直到仔细读了陆康的事迹,突然觉得,陆议和他爷爷很像啊。或者说,一直在模仿他爷爷。&br&突然心就软了,再也恨不起来这个可怜人。&br&对于他所谓的罪责,也释然了。&br&&br&毕竟传奇一定要落幕,英雄永远属于激扬伟烈的悲剧。&br&最后被时代拣选的,注定是凡人。&br&&br&我一直说三国时有四种人,西汉人、东汉人、乱世人、苟且人。&br&刘备是跌宕不屈的乱世人,关羽是坚贞威武的西汉人,孙权是现实功利的苟且人。&br&对于陆议我无法归类,哪怕他在历史中展示给我们的身影如此清晰。&br&&br&陆议生于光和六年,只比葛公小两岁。&br&不同于文艺作品中塑造的形象,建安二十四年偷袭荆州的陆议不是一个弱冠书生。&br&他是一员已经三十六岁将近中年,但依然默默无闻的&b&武将&/b&。&br&陆议从来不是文臣,哪怕日后身居丞相,他行事的思路也不改武将本色。&br&&br&兴平二年,孙策攻陷庐江,这年在吴郡躲避战祸的陆议十二岁。&br&已经是个开始懂事的大孩子了。&br&&br&陆康做为地方官,非常称职,能够得到军民一致的爱戴。&br&吴郡陆氏又是当地首屈一指的大族高门,陆少爷的童年肯定很幸福,预计的人生道路也很明确。&br&他早晚会像爷爷陆康一样,被举为茂才,出任地方官僚步入仕途。&br&靠家学与势力立身立业,成为名臣,享誉天下,终此一生,得一个谥号。&br&&br&陆议究竟是陆康的亲孙还是侄孙,目前无法考证。&br&但陆议自幼一直跟随陆康成长,当属事实。&br&其父早丧,陆康在他少年时,必然取代了其父亲,是陆议最重要的亲人。&br&少年时代的影响与楷模,将伴随人一生,很难被改变。&br&&br&然后来了条叫孙策的恶狼,围攻庐江两年,陆氏宗族百余人殁亡过半。&br&因为忠正不阿的忠臣陆康得罪了军阀袁术,在传闻中,还曾怠慢孙策。&br&从此陆议的人生改变了,过往一切光环全部被剥夺。&br&作为失败者,被监视,被提防。&br&&br&在这种环境中,会养成什么样的性格?小心谨慎,谦淡冲虚。换言之,夹着尾巴做人。&br&后来他能骗过关羽,绝对不是意外。&br&谁能想到东吴新任大都督没有找一个伟丈夫,而是一朵小心翼翼半辈子的苦菜花。&br&&br&他写给关羽那些信里,谦卑的措辞有多少是做戏?&br&我觉得他已经习惯如此接人待物了,装起孙子来自然熟练无比。&br&傲上不凌下的河东大侠关云长偏偏就吃这一套。&br&&br&这非常悲哀。&br&陆康是不装孙子的。&br&陆议不想和爷爷一样吗?&br&他想。可惜做不到。&br&&br&这并不是种伪装,而是危险环伺造就的性格,他在小心与胆怯下隐藏的也是一颗热烈深情的心。&br&我曾努力寻找,却没有找到我期待中的黑暗与下作。&br&就只是一个军事的天才,念念不忘追求祖父的德行,渴望重塑家声,建功立业。&br&真的没有脏东西。&br&非常令人欣慰,这个人有资格埋葬桃园,为乱世英雄的传说划下句号。&br&&br&在将真心托付给孙权后,陆逊盲目地开始追逐陆康的足迹,渴望成为辅国救世的能臣君子。&br&于是求仁得仁,出乎他意料地,陆议得到了与陆康类似的下场。&br&&br&第二个点,为什么说他面对的形势复杂?&br&&br&心高气傲憋足了劲要打下地盘来的孙策,因为陆康的殊死抵抗,在庐江耗了两年。&br&感受一下,他心里得有多大怨气。&br&此后庐江城破,赔了陆康一条命,加上吴郡陆氏一半人丁。&br&因为这个干系,吴郡陆氏与孙家是有很大隔阂的。&br&&br&江东孙氏的策略,一直是靠纵容占地与私人武装,来笼络豪族大地主。&br&偏偏吴郡陆氏不仅丧失豪族待遇,也被没收了部曲。谁都怕报仇。&br&于是后来陆议讨伐山越叛军时,要靠强征来补充,重新组建部曲。&br&&br&东吴采用的世兵制,在对家族部曲不做限制时,就变得非常荒唐。&br&简而言之,地方官员平日无权征兵,但有贼寇作乱时,可以将其镇压充军。&br&江东各大族就用这方法,来扩充实力。结果往往是将寻常百姓指为盗匪,将其整户收编从军。&br&两汉时江东之地从不见有如此之多的盗匪,何以东吴时竟然遍地是贼?&br&&br&这种世兵制在曹魏也有推行,季汉对世兵施行的程度,暂无确论。&br&但在曹魏施行的程度也有异东吴,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br&而孙吴立国五十年,居然有三十多年没有整理过户籍。户赋是一国命脉,这是不可想象的。&br&因为动不得。皆是拜私家部曲与世兵所赐,也只有在孙吴这个纵容私人武装的国家才能如此猖獗。&br&&br&陆议讨伐会稽山贼后,所向皆服,部曲发展到二千余人。&br&所向皆服四个字背后其实是什么情况,那是不难推测的。&br&这不是陆议一个人的责任。&br&&br&当然,他可以选择不与仇人苟合,不出仕,不做这种荼毒百姓的盗匪制度的帮凶。&br&但陆家现存族长的陆议为了重振陆家,做出了没有余地的选择。&br&为了一个目的,总要放弃很多东西。&br&&br&建安八年,有个二十一岁的青年代理县令私自开放谷仓,赈济灾民。&br&他没有向上级申请,也没有等任何指令。他应该是知道,会得到什么样的回复。&br&私开谷仓在现在听来不算什么大事儿,但事实上这时的青年在冒杀头的危险。&br&他当时脑中回响的,肯定是恩信为治四个字。就像陆康一样。&br&&br&奇迹一样,陆议没有被追究,反而得到了一个机会。&br&现在他是决定吴郡陆氏未来的人,而不是比自己年幼的叔叔陆绩。&br&也许陆议早就想好要怎么做了,孙策死后才出仕,既是避嫌,也是最后的反抗。&br&&br&这之后孙权做了个神奇的决定,他将孙策的女儿嫁给了陆逊。&br&陆逊成了大仇人的女婿,这究竟是单纯的有意和解,还是别有深意?或者两种目的都有。&br&孙策长子孙绍其后在孙吴的日子并不很受重视,事迹也多不可考。&br&江东小霸王的子嗣,活的很窝囊。哪怕在孙权称帝后,作为宗室,也仅仅止步于上虞侯。&br&&br&与孙策次女的联姻,可见也绝对称不得是什么政治上的优待。&br&对于孙权来讲,表面上的笼络,与清理门户的政治利用兼而有之。&br&吴郡陆氏当其时,甚至不如一匹瘦死的骆驼。在陆议三十六岁之前,并无振兴的迹象。&br&谁也不会想到,这个私开谷仓的年轻人,真的可以重振吴郡大族。&br&&br&孙权对这些江东大族的居心,绝不可以说有多么亲厚。&br&大族与孙氏最开始是绑在一起的,在扛过数次外患终于获得较为稳定的局势后,矛盾就开始显露。&br&为了获得大族的支持,则需要纵容他们发展利益,此消彼长,绝对无益孙氏的独大。&br&于是在孙权晚年,他不断尝试用各种稀奇古怪的方式削弱大族,包括二宫之变,包括吕壹。&br&&br&吕壹本人没什么好说的,他在得到孙权宠信后,上演了一出很传统的玩权弄法,作威作福戏码。&br&并不懈地试图靠诬告扳倒几个大族领袖,譬如顾雍与朱据。&br&他究竟是有一颗勇敢的心,还是另有所图?&br&总而言之,吕壹最后被孙权处决,我将其视为孙权对大族一次不成功的打击。&br&&br&过了三年,孙权找到了更好的办法,一手炮制了二宫之争。&br&最后朱据被孙弘下诏赐死,顾雍的两个孙子和张昭的儿子被流放。&br&所谓孙弘私自下诏,绝不成立,必然出自孙权的授意。随后不久,陆议也死在这场内部消耗中。&br&这位于夷陵力挽狂澜,在石亭旗开得胜的丞相死后,孙权没有给谥号。&br&我猜测陆议变为陆逊的改名也发生在此时,是孙权对陆议不满的体现,但没有佐证。&br&&br&陆议在尴尬的局势中,为了重振家族,与仇敌苟合。&br&因此隐藏了自己对德业的追求,投入武将的事业,居然功成名就。&br&在与孙权的蜜月期中,错误理解了孙权对自己的期许,得以放开本心无所顾忌,追求陆康的影子。&br&他的解放绝对不是因为孙权的恩宠而麻痹大意,在阅读陆议晚年事迹时,有很明显的观感。&br&这是一个有抱负却不知如何举措的人,如东施效颦般,在愚笨地贯彻理想。&br&&br&陆议绝对没有政略上的才能,并不能称其为称职的丞相。&br&他在政务上的表现,毫无亮点。所流传的事迹与谏言,也不过都是名臣样板般的言行。&br&这或许也因为东吴诡异的政局,但更多是由于陆议常年征战,缺乏政治的锻炼。&br&&br&陆家败落后,陆议沉积至建安八年,短暂担任地方官后,就投入了对山贼、叛军的讨伐。&br&直到赤乌七年继任丞相,陆议足足四十一年没有担任过文职,而是以军事为主。&br&在其人生最后一年中,陆议的言辞与行事都是恳切真诚的。&br&他以为孙权依然是那个对他荣戚与共的明主,自己有机会实现真正的抱负。&br&可惜陆议入戏太深。&br&&br&陈寿与裴松之的评论,代表了两种看法,他们的意见都是正确的。&br&先不论裴氏与陆机、陆云的八卦,史家三裴未必会如此小气。&br&看一下裴松之对陆议不满的事件。&br&&br&他表达态度的第一件就是陆议害民。&br&当其时孙权与诸葛瑾分兵两路北伐,陆议与诸葛瑾攻襄阳。&br&孙权那一路,毫无意外的打输了,于是诸葛瑾准备退军,却顾虑孙权败退后敌人专心对他们追击。&br&这时候襄阳魏军因为惧怕陆议,并没有贸然出击,他和诸葛瑾分两路诈攻,襄阳阖城自守。&br&陆议更派兵突袭襄阳周围县城,各县突遭敌袭,混乱中要砍杀自己百姓才能关闭城门。&br&虏获生民千余后,襄阳守军担心陆议进攻,坚守不出,于是陆议与诸葛瑾全军而退。&br&&br&裴松之对此的评论是:“臣松之以为逊虑孙权以退,魏得专力于己,既能张拓形势,使敌不敢犯,方舟顺流,无复怵惕矣,
何为复潜遣诸将,奄袭小县,致令市人骇奔,自相伤害?俘馘千人,未足损魏,徒使无辜之民横罹荼酷,与&b&诸葛渭滨之师,何其殊哉&/b&!用兵之道既违,失律之凶宜
应,其祚无三世,及孙而灭,岂此之馀殃哉!”&br&&br&那么之后陆议是如何对待他俘获的百姓的?是对其加以保护与抚慰。&br&“其所生得,皆加营护,不令兵士千扰侵侮。将家属来者,使就料视。若亡其妻子者,即给衣粮,厚加慰劳,发遗令还,或有感慕相携而归者。”&br&&br&裴松之说:“臣松之以为此无异残林覆巢而全其遗{壳鸟},曲惠小仁,何补大虐?”&br&&br&这件事上,陆议的行为很可笑。裴松之的评论一点都没有错,他甚至拿葛公与其比较。&br&可能裴松之和我一样,对于陈寿将陆议与葛公的相提并论,是很不服气的。&br&于是他无法不将二者对比,并对陆议得出不满的议论。&br&&br&在可以诈攻威慑敌人时,乘船撤退就得了,有什么必要平白荼毒百姓?&br&虽然事后有所补偿,但无非是作孽后的小恩小惠,怎么能抵销之前犯下的恶行?&br&看来裴松之是不喜欢他的。&br&&br&有些事从来不是没有选择,陆议完全可以不作恶。&br&只是如前所述,陆议为了得到某些东西,与现实妥协,放弃了原则。&br&所谓原则是什么?&br&“臣闻先王治世,贵在爱民。省徭轻赋,以宁天下,除烦就约,以崇简易,故万姓从化,灵物应德。”&br&坚持原则,荣耀的是自己,但牺牲的是家族。&br&陆议知道自己不能这么自私。&br&&br&为了保护家族,陆议一直隐藏保护着自己,将自己装点成柔顺无害的羔羊。&br&在得到机会后,一举奏功,立下无可比拟的功业,获取君王赏识。&br&自此陆家沉寂二十年余年,再次以名门大族的模样回归江东士族阶层。&br&&br&陆议为了壮大部曲,挽救家族,讨伐叛军,指民为贼,强征暴掠。&br&在另一个无关家族的私人场合,他开仓放粮,赈济灾民,救苦救难。&br&为了保证军事上的万全,与武将的威望,他攻掠敌境,掳夺生民,荼毒百姓。&br&在无关军事的私人场合,他保护受害者,补偿他们的伤损以赎罪。&br&&br&这个人的两种追求是相悖的,于是他用一生的时间,主动的弄脏自己,又一点点擦洗细微处的污垢。&br&在生命的最后一年,他终于等到了机会,作为丞相,可以暂时放下征战,真的实现心中向往的个人成就。&br&然后他失败了,付出的代价是生命。&br&欣慰的是,陆家再次强盛,孙权已经无法夺走陆抗的部曲了。&br&&br&裴松之看到的是他为家族而无休止的沾染盗匪之国的肮脏。&br&陈寿看到的是他在无可奈何的局势中的一点点坚持。&br&他们看到的陆议都是真实的,这是一个人矛盾的两面。&br&这种矛盾又是陆议自己促成的。&br&&br&当孙权为了他方便与季汉通信,特意将自己的印鉴留给他一枚时,陆议是幸福的。&br&在以为孙权值得自己投入全身心付出,而招致责骂与冷落时,陆议是悲哀的。&br&他的错误就是选择了一条注定违背本心的道路,却依然不愿意放弃对理想的追求。&br&并且天真的相信人是不会变的,在有利益需求时展现的那一面脸孔也是真诚的。&br&&br&陆议坚持这种矛盾,坚持了六十多年。&br&他想必很羡慕葛公吧。&br&没有家族的责任,没有与主家的仇怨,可以一心追求个人的理想而毫不动摇。&br&&br&陈寿史评:忠诚恳至,忧国亡身。&br&陆议一辈子对家族忠诚,对国家忠诚。&br&对自己也忠诚到底,没有因为家国的责任改变心中的目标。&br&洁白的闪光总会在漆黑的泥沼中挣开一点空隙。&br&穿透残忍与冷血的狡诈势利,展现出仅存的美好。&br&&br&曹丕带走了魏国的浪漫。&br&葛公带走了季汉的火焰。&br&陆议带走了东吴的最后一点情义。&br&&br&———————————————————————&br&&br&睡一觉起来一百多个赞,不填坑都不行……&br&&br&不带你们这样催的,搞的我很被动。=.=&br&&br&只好硬着头皮匆匆忙忙写完。&br&&br&这回算是挖个坑把自己埋里面了。
??_?` 如果你是专程跑来点反对和没有帮助的,那点了后就不必在评论区留言了。 这篇的本意就是回答题主的问题,既陈寿与裴松之对陆逊的评论为何两极化。 你要是对内容非常极其不满意,嗯……那你就不满意吧。 ——————————————————…
谢邀。&br&&br&周瑜是吴大帝生涯初期,吴国伟大的军事家与音乐家。在前一任伟大领袖孙策逝世后,他果断的带兵赴丧,稳定了当时的国内外形势,确立了吴大帝的英明领导。在赤壁之战这一大是大非的问题面前,他果断的探明了吴大帝看似动摇,实则已经下定决心的意图,慷慨陈词,打压了张昭为首的投降派,并身体力行,在吴大帝的英明领导下,指挥赤壁之战,击退了曹操。虽然在生涯晚期,围绕着他,也有若干诸如二分天下、功高震主等不实谣言,但周都督及时的死掉,保证了吴国的内部统一和团结,再次巩固了吴大帝对吴国的英明领导。&br&&br&鲁肃是吴大帝生涯中前期,吴国出色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思想家,以及小有名气的剑术家。他是最早以王侯之礼参见吴大帝的臣僚之一,早早预言了吴大帝的伟大生涯。在西线,他和荆州的邪恶势力关羽长期进行外交和军事边境的斗争,在保持边境和平的前提下,也收回了荆南若干郡县,为国家获得了利益。但是,在吴大帝开始转变针对刘备政权的政策时,鲁肃表现出了资产阶级出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没能及时跟进大帝精神,终于导致吴国在荆州利益上的若干缺失。整体而言,鲁肃是七分功三分过,我们要结合吴大帝语录,对他的生涯进行审慎的检视。&br&&br&吕蒙是吴大帝生涯中后期,吴国伟大的军事家。虽然出身基层,一度被资产阶级的鲁肃认为是吴下阿蒙,但吕蒙同志一向刻苦自勉,业余自学,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与吴大帝完美合拍。在建安二十年之后若干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吕蒙同志没有犯软弱妥协的错误,为了吴国利益,果断发动了荆州战役,并采取白衣渡江的策略,袭取荆州,惩罚了倒行逆施的刘备政权。他还利用分化瓦解,争取了刘备政权的重要将领糜芳。虽然天不假年,但吕蒙这种一切跟着大帝走,大帝说咬谁就咬谁的精神,值得全吴国人民的学习。&br&&br&陆逊是吴大帝生涯后期,吴国有争议的军事家和政治家。论功,他曾经在吴大帝英明指挥下,在夷陵击败了刘备,并间接导致刘备的死亡和诸葛亮的上台;在石亭,他击溃了曹休。可以说,在其生涯初期,陆逊是一个合格的军事将领。但是,出身贵族的他不注意团结群众,在对蜀作战中无视了韩当等老同志的意见,在对魏作战中则没有好好听取新晋军官朱桓等的意见。由于军功颇大,陆逊发生了膨胀,居然对吴大帝的英明领导发表了一些不当言论,对吴国的未来指手画脚,因此遭到了吴大帝的申斥。对陆逊,我们应当批判的看待,对其长处要谨慎学习,对其下场则应当引以为戒。&br&&br&最后,我们要继续团结在以吴大帝为核心的吴国中央,领会掌握吴大帝不断前进、积极进取、频繁变化的意图,发展自我,积极学习,跟紧吴大帝的脚步,随时准备为吴国的利益牺牲自己的一切。
谢邀。 周瑜是吴大帝生涯初期,吴国伟大的军事家与音乐家。在前一任伟大领袖孙策逝世后,他果断的带兵赴丧,稳定了当时的国内外形势,确立了吴大帝的英明领导。在赤壁之战这一大是大非的问题面前,他果断的探明了吴大帝看似动摇,实则已经下定决心的意图,…
孔明强,我投降。&br&政治上,孔明真的是大事小事一把抓成为蜀汉实际上的掌门人的。蜀汉被我打的元气大伤,然而却能被他用数年时间调理的逐步恢复元气,没理由不服他。而且孔明开府后扶植起来的一大批官僚队伍在他死后仍能保证国家数十年的正常运转,由此可见他的治国之才当属当世顶尖,而我,至多一流。&br&军事上,南征孟获平定少数民族叛乱扩大国家基本盘,五次北伐都取得了一定的战果,以弱击强为我吴分担了巨大压力,最重要的是孔明有兵书传世且用兵练兵都达到了有史以来极高的水平,在《唐李问对》以及以后历代都得到了极高的评价,位列武庙十哲啃冷猪头,小生不过位列六十四将,就军事贡献而言较孔明还差之太远,除了有个好儿子,也没别的值得说的地方。&br&我与孔明各为其主,对于干翻季汉先帝这件事,我表示很抱歉,然而孔明识大局,能够摒弃前嫌坚持重新结成孙刘联盟不可谓不明智,其眼光长远,审时度势,我辈难及。&br&孔明于我,可谓是高山仰止,我始终难以望其项背。虽受陈寿抬爱得以与孔明共享人臣中单独列传的殊荣,忝列武庙之内,然而世人皆知我与他的差距,高下立判。&br&综上,如果说我算是后三国时代著名人杰的话,那么孔明则是这个时代最耀眼的星星,光辉最盛。
孔明强,我投降。 政治上,孔明真的是大事小事一把抓成为蜀汉实际上的掌门人的。蜀汉被我打的元气大伤,然而却能被他用数年时间调理的逐步恢复元气,没理由不服他。而且孔明开府后扶植起来的一大批官僚队伍在他死后仍能保证国家数十年的正常运转,由此可见…
这个问题题主在问题里问的很好,为什么陈寿要这么写,这个问题的中心其实是陈寿,而不是陆逊,可惜上面的答案没有一个是准确的回答了题主问题。&br&&br&陈寿为什么这么写其实是一个中国传统纪传体史书书写体系的问题,和陆逊有没有那么大的作用地位,和诸葛亮或者别的什么人有没有那么大的作用和历史地位其实关系不大,当然肯定还是有点关系,但是是附带的。&br&&br&关于中国传统的纪传体史书书写规范,刘知几的《史通》阐述的非常详细,其中也有关于《三国志》的部分,虽然刘知几是个耿直的陈寿脑残黑,但是他对于陈寿这本书以及其他传统纪传体史书的功能,书写方式,材料选择, 编次断限都有很详细的阐述,这本书可以说是阅读中国传统纪传体史书的必备参考书,如果只读史料,而缺乏对于史学史的关注,就会出现用普通的史书编排来确定某人的历史地位这种问题,这种问题其实是非常可笑的,而且也没有任何依据,只能说是个人脑补和个人爱好,比如认为诸葛亮和陆逊出将入相所以单独成传的“传说”。&br&&br&我们现在阅读中国传统史书,特别是官修史书这种纪传体史书时,作为没有时间的爱好者选择其中几个人的传记阅读,难免就会产生我读的是篇个人传记的体会,和读本西式写法的名人传记感觉除了语言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其实中国传统史书并不是个人传记的合集,而是要通过这种体例,去反映一个朝代的风貌和兴衰,一个人就算再长命百岁,只凭一篇传记或者几篇传记是不可能达到这个目的的。&br&&br&所以在史书的撰写中,有纪,有传,有表,有志。表志这种东西,现代人理解起来其实不算困难,而且个别像《三国志》这种史书,也是压根没有的。纪和传的作用,刘知几在《史通》里是这样阐述的:&br&&blockquote&蓋紀者,編年也;傳者,列事也。編年者,歷帝王之歲月,猶《春秋》之經;列事者,錄人臣之行狀,猶《春秋》之傳。《春秋》則傳以解經,《史》、《漢》則傳以釋紀。&br&&/blockquote&就是说,纪固然有皇帝传记的意义,但是更大的意义其实是纪年,而非记事,也就是说,纪的含义其实就是传记体史书中的编年体列表,因为古代并没有公元纪年,纪年的方法是年号,在当年发生的大事件,记入帝王本纪中。而传记的意义则是记事,在这个朝代中发生的各个重大事件,在本纪中简略标记,在涉及的相关人员的列传中详细描述此事件。&br&&br&当然这个是后世对于纪传体这种史书体例的研究和总结结果,肯定就有一些剑走偏锋的人就不遵循规矩,比如司马迁给项羽写本纪,比如陈寿给曹操写本纪,都遭到了后人无情的批判,比如涉及三国方面的曹操本纪问题,刘知几的观点是曹操本纪中所有纪年都是东汉年号,那你记个毛线,你脑子是不是有坑?比如陆机作《晋书》,机智的不给司马懿父子写纪年,你都不纪年,那你又写个毛线本纪?&br&&blockquote&曹武雖曰人臣,實同王者,以未登帝位,國不建元。陳《志》權假漢年,編作《魏紀》,猶《兩漢書》首列秦、莽之正朔也。後來作者,宜準於斯。而陸機《晉
書》,列紀三祖,直序其事,竟不編年。年旣不編,何紀之有?夫位終北面,一槪人臣,倘追加大號,止入傳限,是以弘嗣《吳史》,不紀孫和,緬求故實,非無往
例。逮伯起之次《魏書》,乃編景穆於本紀,以戾園虛諡,間厠武、昭,欲使百世之中,若爲魚貫。&br&&/blockquote&排除刘知几陈寿无脑黑的神经病行为,他说的也并非没有道理,可是后来的史书竟然承袭陈寿的习惯,但其实这并不是规范的本纪写法。&br&&br&所以说明确了纪和传的本质作用,再来看三国志中诸葛亮陆逊独传的问题就清晰明白的多了。传记是记载事件的,他的篇幅和编排受到历史人物行为的影响,当然你说影响力大和活的长的人,那肯定是难免经历的事件就多,那传自然就篇幅长。&br&&br&具体来说诸葛亮和陆逊,他们都参与了蜀国和吴国大部分的重要事件,当然从时间上看,陆逊本人并没有诸葛亮的优势,但是他的优势是他的儿子参与了吴国后期很多重大事件,这就给他单独成传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在史书的编写中,同姓亲戚传记基本都写在一起,除非这个人实在太特殊了,会把他单独拎出来说,比如《汉书》中的霍光。&br&&blockquote&孟堅每一姓有傳,多附出餘親。其事迹尤異者,則分入它部。故博陸、去病昆弟非復一篇,外戚、元后婦姑分爲二錄。&br&&/blockquote&陆抗肯定不到这个地步,他和陆逊在一个传中是合适的,而陆逊加上陆抗的确也是一条很明确的线索,可以在最大程度上覆盖吴国的重大事件,篇幅也是完全够的,这种情况在《汉书》中也的确有先例:&br&&blockquote&至於元王受封於楚,至孫戊而亡。案其行事,所載甚寡,而能獨載一卷者,實由向、歆之助耳。&br&&/blockquote&刘交的传记在汉书中是独立列出的,难道就是刘交的历史贡献最大?同样是王,刘交就比韩彭英卢吴都厉害?就算是同姓宗室,其他王都还是合传呢。所以他单独立传的原因是因为他的传记中写了子孙刘向和刘歆,所以篇幅的长度就大大增加,内容大大丰富,所以单独列传。&br&&br&另外除了子孙,还有一种情况是某人事迹有限,但是名声大,就被写在别人的篇幅中,比如商山四皓就写在《史记》的留候世家中,这些都会导致某人传记并非专记某人,而是夹带别人传记导致篇幅发生变化。&br&&br&而至于三国中其他人为何不单独立传,我想也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名声或者功绩没有陆逊大,也不是由于他们没有出将入相,而是史书编排上合在一起更为合理,在陈寿编次上,除了遵循同类人合传的规则以外,也同样遵循大部分史书所遵循的按照时间顺序编排传记先后,另外兼顾合传的人最好能首尾相随,或者按照分类可以合传。&br&&blockquote&又傳之爲體,大抵相同,而著作多方,有時而異。如二人行事,首尾相隨,則有一傳兼書,包括令盡。&br&&/blockquote&在《三国志》中,就有魏书中的荀彧荀攸贾诩传,这个编排即符合同姓亲族一传,又兼顾时间顺序,这三个人分别在曹操早期中期以及魏国立国之后拥有较为重要的作用。钟繇华歆王朗传,三公。辛毗杨阜高堂隆传,三者都以劝谏刚正不阿出名,也兼顾时间顺序,辛毗得到重用比后两者要早。以上这几个例子都可以明确的体现陈寿的思路,可以说陈寿编次的思路是十分清晰也十分巧妙的,如果只以先后的顺序来试图证明谁的功绩最大,谁不如谁实在对不起陈寿的这番心思。&br&&br&对于司马懿的问题,我觉得那就更加弱智了,至于其他答案所谓的司马懿仅是门阀代表随便来个人都能顶了所以不单独立传是非常奇怪的,我不敢苟同。司马懿不单独立传是因为他和他儿子都被叉出去了,三国志甚至在行文中都不怎么写司马懿父子的事迹,因为那个要写到《晋书》的纪里,从陈寿给曹操写帝纪就可以看出来他的写作思路,哪怕顶着别的朝代的年号,他也觉得那么写更加合理。如果不是陈寿执意要那么写,而是像后世观点认为的那样,把司马懿父子再叉回《魏书》,那也毫无疑问该单独成传,司马懿带司马师司马昭三篇都写了还写不了一篇?当然我说这话也不是吹什么司马懿,我就是说,他带上俩儿子也算经历了从魏国立国到灭亡的全部历史事件了吧,为什么不能写上一篇呢?不过这种假设也是没有意义的。&br&&br&所以对于单独立传,看问题的时候还是不能太过片面,就像我在前面所说的,论起来历史功绩个人作用,当然像诸葛亮和陆逊父子这样的人经历过更多的历史事件,个人经历又能展现朝代发展脉络的人士,作用当然是很大的不可否定,但是仅以此论优劣,也未免太过于可笑,史家编次有的时候真的没你们想的那么多。&br&&br&最后向中国传统纪传体史书爱好者推荐《史通》这本书,我觉得真的喜欢还是该看一看的,虽然我自己也是觉得有点难懂。
这个问题题主在问题里问的很好,为什么陈寿要这么写,这个问题的中心其实是陈寿,而不是陆逊,可惜上面的答案没有一个是准确的回答了题主问题。 陈寿为什么这么写其实是一个中国传统纪传体史书书写体系的问题,和陆逊有没有那么大的作用地位,和诸葛亮或者…
谢邀。&br&&br&赵云被描述为小白脸帅哥,是中国古往今来民间第一扯淡误解。&br&&blockquote&《云别传》:“&b&云身长八尺,姿颜雄伟&/b&”。&/blockquote&什么意思?一米八多的身高,姿颜雄伟。注意是&b&雄伟&/b&!&br&&br&《三国演义》:&blockquote&忽见草坡左侧转出个少年将军,飞马挺枪,直取文丑,公孙瓒扒上坡去,看那少年:&b&生得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b&,威风凛凛,与文丑大战五六十合,胜负未分。瓒部下救军到,文丑拨回马去了。那少年也不追赶。瓒忙下土坡,问那少年姓名。那少年欠身答曰:“某乃常山真定人也,姓赵,名云,字子龙。&/blockquote&阔面重颐,就是&b&大脸双下巴&/b&。&br&&br&&b&所以赵云无论史实还是演义,都是高大雄伟、浓眉大眼、大脸双下巴,是个大脸河北汉子,不是小白脸娘炮。&/b&&br&&b&最搞笑的是,《三国演义》从头到尾,没说赵云是白马银枪;都是民间评书说他白袍小将。&/b&实际上,《三国演义》里明说是白袍帅哥的只有一人:&br&&blockquote&又见马超生得面如傅粉,唇若抹朱,腰细膀宽,声雄力猛,白袍银铠,手执长枪,立马阵前。&/blockquote&&br&这才是白袍帅哥好吗?&br&&br&&br&&b&周瑜&/b&,《三国志》:&br&&blockquote&瑜长壮有姿貌。&/blockquote&《三国演义》:&br&&blockquote&行至历阳,见一军到。当先一人,&b&姿质风流,仪容秀丽&/b&,见了孙策,下马便拜。策视其人,乃庐江舒城人,姓周,名瑜,字公瑾。&/blockquote&&br&把长壮有姿貌描绘为仪容秀丽,大概也相去不远,就过去了。&br&&br&&b&诸葛亮&/b&,《三国志》:&br&&blockquote&亮少有群逸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blockquote&诸葛亮是山东人,高大英伟,大家都觉得他帅气。&br&《三国演义》则说:&br&&blockquote&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blockquote&&br&这是罗贯中给诸葛亮增加了神仙气属性,弱化了伟岸属性,又平白把诸葛亮小白脸化了一点。&br&&br&&b&大体而言,罗贯中把周郎和诸葛亮都往小白脸方向推了一步。&/b&&br&&br&&br&陆逊,史实与演义都没有容貌描写。只能猜测他是孙策之女婿,容貌也差不到哪里去。至于一向认为的陆逊夷陵之战时是白面书生,则是夸张:那年陆逊四十岁了,虽然比对面刘备小了二十来岁,但当年周郎战赤壁时,也不过三十四岁。&br&&br&&br&实际上,三国有真正的美男子,电视剧却毫不注意。&br&比如,&b&荀彧&/b&是有名的美男子。&br&&blockquote&典略曰:彧为人伟美。&/blockquote&&br&比如,&b&程昱&/b&:&br&&blockquote&程昱字仲德,东郡东阿人也。长八尺三寸,美须髯。&/blockquote&折合一米九的身高,美须髯。&br&&br&&br&&b&孙策&/b&的美貌一直被彰显得不够。&br&&blockquote&策为人,美姿颜,好笑语,性阔达听受,善於用人,是以士民见者,莫不尽心,乐为致死。&/blockquote&&br&&b&程普&/b&的容貌是被歌颂过的:&br&&blockquote&程普字德谋,右北平土垠人也。初为州郡吏,有容貌计略,善於应对。&/blockquote&&br&&b&袁绍&/b&其实也生了极好的容貌:&br&&blockquote&绍有姿貌威容,能折节下士,士多附之,太祖少与交焉。&br&&/blockquote&&br&&br&为什么这些真帅哥得不到描述呢?因为民间传说只记得红脸关公黑脸张飞,整日价幻想白脸小将赵云,于是影视剧编导也听之随之,谁高兴特意来给你们翻历史真相啊?
谢邀。 赵云被描述为小白脸帅哥,是中国古往今来民间第一扯淡误解。 《云别传》:“云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什么意思?一米八多的身高,姿颜雄伟。注意是雄伟! 《三国演义》:忽见草坡左侧转出个少年将军,飞马挺枪,直取文丑,公孙瓒扒上坡去,看那少年:…
我看过一些知乎上关于陆逊、诸葛亮、司马懿等军事能力的评价,凡大多数都是罗列战绩,翻译史料,连纸上谈兵都说不上,更不堪入目者就是先把对手吹捧为多么厉害的名将,于是击败敌手的将军就更厉害,简直就像像是明星粉丝之间为了偶像互黑。许多将领都有自己的特点,或骁勇或擅察地形或知虚实,将领再精通攻城和野战的战术也只是评估军事能力要素之一。陆逊用兵总能顺应局势变化,没有固态的打法。我想是因为陆逊每次作战条件都好于曹操、诸葛亮,他的军事能耐才没那么受追捧,可是也要想想,让自己在作战前处于更好条件就是军事家能力范围之一,将军也要按照基本法来任命。后人伪托诸葛亮之名所著《将苑》有详细叙述将领地位、作用、品格、作战的要点,不少道理与《孙子》相似,就不转了。&br&&br&&b&上将之道&/b&&br&&br&三国大多数早期名将就是记载某时某地破敌多少,多不记载他们破敌的过程,将领破敌又上阵厮杀为主,能像周瑜、陆逊、诸葛亮、司马懿等全面发挥军事能力的将军实在不多。在东汉时世家垄断教育,诸如于禁、关羽、张飞、乐进等从基层出身的将领根本看不到几本兵书,曹操还特地写了《孟德新书》将一些粗浅的道理传授给他的将领。吕蒙、蒋钦、邓艾这样出基层出身的将领因为肯于读书,最终都拥有更大发挥空间。&br&&br&即便是骁勇善战的百胜之将,若不能有把握全局的军事思想,无非也是为了争功多砍几个敌人的部将。知乎上高人气的关羽、姜维、曹仁、夏侯渊、张辽等放到一流军事家标准就不合格,关羽破于禁而威震华夏,终不得全胜。曹仁能攻善守却不知虚实而被朱桓偏师所破。夏侯渊为将勇猛却不知胆怯,终于兵败丧命。张辽虽能不战就劝降昌豨,他以身犯险,有失大将之风。这些猛将有着令人津津乐道的故事,可放在一流军事家而言其行为有失周全。姜维画蛇添足,不得全胜。&br&&br&由于中国历史上留下纸上谈兵的典故,加上儒家社会世俗化,大多数人过分重视实干,于是中国历史上的军事理论家远没有战术军事家多。陆逊、诸葛亮、司马懿等将领,动则从全国家来思考军事策略,不图一城一池之功,才是真正能把理论和实干结合的名将。还有周瑜、荀攸、贾诩、沮授都是出色的战略军事家。&img src=&/9612cab0a29e74b7dd68150_b.png& data-rawwidth=&780& data-rawheight=&51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80& data-original=&/9612cab0a29e74b7dd68150_r.png&&&blockquote&孙子曰:&b&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b&;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b&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b&&br&&br&&b&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b&修橹轒輼,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b&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b&&br&&br&(曹操曰:毁灭人国,不久露师也。)&br&(苏沉船曰:你好意思提毁灭人国的后果?)&br&(曹操曰:不与敌战,而必完全得之,立胜于天下,不顿兵血刃也。)&br&&br&&b&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b&。&br&&br&(曹操曰:将周密,谋不泄也。)&/blockquote&&br&&b&长者之风&/b&&br&&br&军事家有别于寻常将领的原因是他们拥有自己的军事思想,拥有军事思想才能建立一套有效的军事制度。士兵和部将肯不肯为将军效力,什么样的编制能让部队作战更灵活,这才是大将需要考虑的事情。东汉末年诸侯以募兵制崛起,大多数人凭着财力、名声拉拢自己的部队,为了生存或功业集结在一起,大多军队缺乏法度。董卓、李傕、郭汜、吕布、公孙瓒等人的军队战斗力很强,可一味的烧杀抢掠使他们的军队无法长时间保持高战斗力,他们只精通各种战术打法,一旦军队受到流言、饥渴、威吓、离间等计策摆布就容易溃散。&br&&blockquote&《三国志》:权以兄策女配逊,数访世务,逊建议曰:“&b&方今英雄釭跱,财狼闚望,克敌宁乱,非众不济。而山寇旧恶,依阻深地。夫腹心未平,难以图远,可大部伍,取其精锐。&/b&”权纳其策,以为帐下右部督。会丹杨贼帅费栈受曹公印绶,扇动山越,为作内应,权遣逊讨栈。栈支党多而往兵少,逊乃益施牙幢,分布鼓角,夜潜山谷间,鼓噪而前,应时破散。遂部伍东三郡,强者为兵,羸者补户,得精卒数万人,宿恶荡除,所过肃清,还屯芜湖。&br&&br&会稽太守淳于式表逊枉取民人,愁扰所在。逊后诣都,言次,称式佳吏,权曰:“式白君而君荐之,何也?”逊对曰:“式意欲养民,是以白逊。若逊复毁式以乱圣听,不可长也。”权曰:“&b&此诚长者之事,顾人不能为耳&/b&。”&br&&br&此正是孙子所言的兵者国之大事以及五事七计。&/blockquote&在三国时期论治军水平首推曹操、诸葛亮,曹操军法严厉,动则就使用重刑,这是他在乱世中控制人众最直接的手段。诸葛亮赏罚并重,骨子里是法家一套,倾向于严法治军。这两人建立的部队战斗力在三国数一数二的强悍。诸葛亮以正兵闻名后世,曹操精通虚实之道,对自己部队战斗力也相当自信,不怕打硬仗。&br&&br&陆逊与前者不同,他提倡先礼后刑,治军注重仁德,以获取民心为基础,使军民甘愿为自己效力。陆逊领军很少有与敌人正面打硬仗,每次作战无不以计策作为辅佐,疑兵、虚实、火攻、离间、佯攻、诈败无所不用。&br&&br&陆逊是江东豪族,在孙吴军制中某程度上可发展自己的私兵,与曹操、诸葛亮军制不同的又在于孙吴的将领各领部曲,陆逊虽为都督与诸将也是协同作战,与曹操、诸葛亮作为一军主将有所区别。这令陆逊没办法将自己军事思想传播到孙吴所有军队,这也体现了陆逊有别于曹操、诸葛亮的军事能力。&br&&br&《孙子》强调上下欲同者胜,陆逊能令平时不受自己统领的部将与自己一条心,就必须以能力和德行服人。(《军师的秘密》描述甘宁不满陆逊设伏的策略,当场与陆逊发生争执是无稽之谈,甘宁后期虽一直是吕蒙的部将,却没有与陆逊共事过的记载,而且甘宁极度害怕吕蒙,怎么可能当着吕蒙面跟陆逊争吵,就不怕被吕蒙打回船上吗?)&img src=&/ff1dcbc9d338e688698b_b.png& data-rawwidth=&845& data-rawheight=&12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45& data-original=&/ff1dcbc9d338e688698b_r.png&&&br&将军性格是评估军事能力标准之一,诸葛恪、姜维均不失为智将,然而过分偏执而取败,关羽、张飞、夏侯渊皆以性格缺点而败亡,可知将军拥有完美的人格多么重要。后期陆逊都督军政大事,辅佐太子。孙权次子孙虑沉迷斗鸭,不顾正业,陆逊身为一位长者当场批判孙虑,让他多读经典好提高知识水平。射声校尉孙松军纪不严,放纵士兵,陆逊当面惩处行为不端的士兵,告诫孙松军队一律不许经商。谢景称赞刘廙先刑后礼的理论,陆逊教训谢景说刘廙讲的话就一定对吗?假使这种胡说八道的事情,你把他重复说一遍,你等于你也有责任吧?陆逊从不回避自己的责任,替他同事、晚辈着急,时刻提醒他们为人之道。&img src=&/7b2ce0e09f426a653e5793_b.png& data-rawwidth=&580& data-rawheight=&43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7b2ce0e09f426a653e5793_r.png&&&br&当时暨艳力主反腐,陆逊常谏戒他态度不能太强硬,最终暨艳果如陆逊所言,他还是斗不过江东权贵。诸葛恪身为晚辈,陆逊传授他人生经验,说自己对前者共同进步,对下者加以扶持。陆逊在世时没有谁不服他,诸葛恪后来起兵二十万北伐,所能统领的部队是陆逊巅峰时期一倍之多,最终惨遭大败。诸葛恪也是一位有谋略的将领,可惜他没有陆逊那样能令下上信服的长者气度,这就是有军事思想与没军事思想的大区别。&br&&br&(《陆逊乱舞》、《陆逊无惨》等故事中描述陆逊被甘宁抓到把柄作为要挟,虽然陆逊身为都督却时时受制于甘宁,我认为陆逊以德服人的气度,断不可能因为小小把柄受制于甘宁,像那样的故事不建议众人阅读。)&br&&blockquote&《三国志陆逊传》:时建昌侯虑於堂前作斗鸭栏,颇施小巧,逊正色曰:“君侯宜勤览经典以自新益,用此何为?”虑即时毁彻之。射声校尉松於公子中最亲,戏兵不整,逊对之髡其职吏。南阳谢景善刘廙先刑后礼之论,逊呵景曰:“礼之长於刑久矣,廙以细辩而诡先圣之教,皆非也。君今侍东宫,宜遵仁义以彰德音,若彼之谈,不须讲也。”&br&&br&初,暨艳造营府之论,逊谏戒之,以为必祸。又谓诸葛恪曰:“在我前者,吾必奉之同升;在我下者,则扶持之。今观君气陵其上,意蔑乎下,非安德之基也。”又广陵杨竺少获声名,而逊谓之终败,劝竺兄穆令与别族。其先睹如此。&/blockquote&比起曹操、诸葛亮治乱的军事思想,陆逊首先思考收拢人心,他并不采取严厉军法控制军队,陆逊多次向孙权提倡以宽松政策治国,利用民力取胜,认为严刑峻法不是成大业者所为,更倾向于孔子足食足兵的军事思想。故而曹操、诸葛亮是法家,陆逊倾向于儒家。陆逊以贤明被称为神君,荀彧的爷爷荀淑亦曾被称为神君。他们都是因为为官爱民,明察秋毫才被称之为神君。孙权占据荆州后,采纳陆逊以教化安抚的策略,使荆州没有发生过重大叛乱,相比之下曹操军令中有敌人抵抗将会被屠城的法令。曹操进攻河北,攻城略地的速度很快,但是反复叛乱的情况很多,正是因为他只讲究效率,对军民安抚做得不够,只是用威吓令敌人暂时降服。&br&&br&陆逊对待敌国军民都采取优待政策,诱使魏国江夏功曹赵濯、弋阳备将裴生及夷王梅颐等倒戈来降。吴国境内民变甚多,陆逊不喜欢以军队讨伐,多采取安抚策略。诸如此类无不显示陆逊是一位有德之人,也许他不像曹操、刘备有进取天下的雄风,不如诸葛亮、周瑜匡乱的气魄。在历史的进程中有两种强人,一种是通过自己奋斗开创局面的英雄,一种就是能够顺应历史进程利用形势的智者。&br&&br&要知道不是辈分高就能成为长者,长者必须具备德行、气度、知识,陆逊时常将军事与政治结合,以民意为根本,形成了有别于诸葛亮、曹操的军事思想,三国中不乏军事家,但是能被称为“长者”、“神君”的军事家就只有陆逊。&img src=&/5dbdd94cd6c769ce398eee1_b.png& data-rawwidth=&480& data-rawheight=&68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80& data-original=&/5dbdd94cd6c769ce398eee1_r.png&&&blockquote&孙子云: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b&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b&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b&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b&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b&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b&&/blockquote&&br&&b&战略水平(不知道高到哪里去)&/b&&br&&br&战绩固然是评估将领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凡麾下有一支精锐部队的将领只要将勤补拙都可获取丰厚的征战资历。战术又是评估将领才能重要一环,军事行动最脱离不开的是战略方针。每一场战争不可能为战而战,必须要有谋取国家利益的战略目标,所有的军事行动都建立在大战略前提下进行,哪怕是故意示弱、诈败、进贡,只要不脱离战略方针的本意,那些亏损都不值一提。故而胜败乃兵家常势,名将不以败为耻,不以胜为骄,身经百战的宿将也不一定适合担任大将,大将应具备考虑全局的能力。&br&&br&陆逊毕生中没有打过真正全败的战役,所取胜之时也是全胜之仗。(陆逊外传中描述曾被张角所生擒,被张角用法术变成女子,纯属无稽之谈,陆逊生于183年,黄巾之乱发生在184年,两岁的陆逊怎么可能就成为将军了?)刘备伐吴时,先锋攻破秭归,陆逊退回有利于防守的夷陵地区与刘备相持。采取严密的守势不能够胜利,可兵法历来提倡先令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再思考取胜之道。陆逊在刘备进攻时也不可能有必胜之法,在长时间对持中掌握对方将领的性格、战术、军队状态,从而想出取胜之法,这就是名将能顺应局势破敌的才能。又如石亭之战,孙权与诸葛亮同年出兵,诸葛亮军春天就在街亭战败,孙权和陆逊一直筹备到五月,令周鲂做出诈降准备,一直到引诱曹休进军,八月份时陆逊才出兵。当时曹休败局已定,还没交战朱桓就进言派兵到夹石、挂车断曹休后路,陆逊否定了这一个战略。高明的将领在还没有实施具体战术前就已经算出战争的胜负,因为他们是根据整个战争的局势来判断胜负。&br&&br&大多数人都分析陆逊在夷陵之战中的战术和战绩,忽略了战术、战法都是基于战略框架中所产生。写作文先列大纲,再分章节,再细致到文笔手法。《孙子兵法》也先讲总纲再谈军事思想再细致到谋略、战术、行军的理论。&img src=&/e3a9ff14887f64fceb6f_b.png& data-rawwidth=&525& data-rawheight=&61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25& data-original=&/e3a9ff14887f64fceb6f_r.png&&&br&&blockquote&孙子曰:&b&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br&&/b&&br&(曹操曰:自修治,以待敌之虚懈也。〕&br&&br&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b&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br&&/b&&br&〔曹操曰:吾所以守者,力不足所以攻者,力有余。〕&br&&br&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b&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b&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br&&br&(曹操曰:敌兵形未成,胜之无赫赫之功也。)&br&〔曹操曰:察敌必可败,不差忒也。〕 &br&〔曹操曰:善用兵者,先修治为不可胜之道,保法度不失敌之败乱也。〕 &/blockquote&陆逊打赢夷陵、石亭二战不如官渡、赤壁受到关注多最大原因是他并不处于劣势,历来只有以弱胜强的战役最受人们关注,大多数人认为以劣势胜强势更能体现将领的水平。可是孙子从来就不提倡以弱敌强,讲究如何在战争中争取外交、兵力、士气、地形的优势,出奇制胜是根据局势使用策略。如果能用绝对优势消灭敌人就没必要冒险行奇招。&br&&br&陆逊能够达到“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的标准,可就像道理所说:“胜可知,而不可为。”——石亭之战时陆逊如果敢于采取朱桓的策略也许能够获得更大战果,也许会因为与贾逵针锋相对而吃亏。夷陵之战时陆逊亦没趁势进攻白帝城,成功的话也许能够趁势取蜀。不过这就是陆逊的优点,不执行危险的军事行动能令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夷陵之战和石亭之战经过一系列策略布局,最后交战不过是将已定的胜负化为现实,这就兵法所说的国之大事,存亡之道,不能够有任何闪失。&br&&br&&b&虚实之道&/b&&br&&br&陆逊征讨生涯中面临过数次危机,每次都能化险为夷,没有真正的战败过。嘉禾元年,陆逊领兵进攻庐江,满宠故意不对庐江派出增援,引兵待伏,企图引诱陆逊深入作战,陆逊探知满宠行动后立刻撤退,这就是跑的比谁都快。&br&&br&嘉禾三年,诸葛亮起兵北伐, 孙权为配合蜀军领兵十万攻新城。陆逊、诸葛瑾为偏军,领兵万余出沔口,欲进攻襄阳。由于孙权久攻不利而撤军,此时陆逊、诸葛瑾军已深入江夏境内,陆逊派给孙权送信的亲信韩扁又被魏军捕获,吴军动向尽被魏军所察。诸葛瑾着急发信息向陆逊询问对策,他认为主力已败,偏军应当尽早撤退,陆逊悠闲的与将领下棋、种菜,不给诸葛瑾回微信,诸葛瑾亲自去军中劝陆逊尽早退兵。陆逊与诸葛瑾谈笑风生,佯装水陆并行继续进攻襄阳,转攻江夏各县,使魏军弃物退守,急忙中斩杀逃入城中百姓好关闭城门,陆逊军斩获千余敌人后从容撤退。败退败得如此舒徐,陆伯言也。&br&&blockquote&陆逊此举受裴松之批评:臣松之以为逊虑孙权以退,魏得专力于己,既能张拓形势,使敌不敢犯,方舟顺流,无复怵惕矣,何为复潜遣诸将,奄袭小县,致令市人骇奔,自相伤害?俘馘千人,未足损魏,徒使无辜之民横罹荼酷,与诸葛渭滨之师,何其殊哉!用兵之道既违,失律之凶宜应,其祚无三世,及孙而灭,岂此之馀殃哉!&/blockquote&陈寿和裴松之都将诸葛亮、陆逊并做评论,然而诸葛亮初次北伐兵败,亦迁移三郡百姓入蜀,亦也不算什么好行为。陆逊身处于败势,不出奇谋岂能全身而退?二者杀百姓者是撤退的魏军,非陆逊本意。三者陆逊礼来礼待俘虏,甚至令敌人主动投靠,在军事战争中陆逊并没有做过火之事。裴松之黑陆逊,一是因为陆抗屠城灭步氏一门做的太过分,二是裴松之先人裴頠被司马伦所害死,陆机、陆云是司马伦幕僚,陆逊颇受子孙所累。陆逊死后家无余才,孙权数落陆逊二十条罪状由陆抗一一辩驳,孙权没法令其理屈,黑陆逊只为家族牟利的论点根本站不住阵脚。&br&&br&军队由人众所组成,部队在战场上状态会一直改变,出色的将领不会苛求部众由始至终保持最好的状态,人处于危机中会产生恐惧,恐惧就会产生混乱,这都是人之常情。出色的将领会根据队伍状态调整作战方针,将领不仅要时刻了解部队状态变化,还要能够顺势应对,这就是兵法中的&b&任势&/b&。陆逊在败势已现时以悠然的态度稳定军心,将自己的对策隐藏起来,等诸葛瑾到来才解释应对之法,军队行动虚实不定,敌人掌握不到陆逊军行动去向,就无法制定围攻他的策略,纵然兵力高于陆逊军也只能被动挨打。夷陵之战时陆逊坚守不出,不事先将对策示于诸将,终能一朝破敌亦堪称经典,陆逊用兵一举一动无不符合《孙子兵法.虚实篇》的理论。&img src=&/1adb2f66db203ea8810da_b.pn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41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1adb2f66db203ea8810da_r.png&&&br&&blockquote&孙子曰: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br&&br&〔曹操曰:&b&不能定计,则退去之。&/b&〕 &br&&br&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br&&br&〔曹操曰:以吾道观之矣。〕 &br&&br&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br&&br&〔曹操曰:求之於势者,专任权也。不责於人者,权变明也。〕 &br&&br&  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br&&br&〔曹操曰:任自然势也。〕&br&&br&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blockquote&&br&&b&深谋远虑&/b&&br&&br&陆逊给关羽发微信时一味追捧,自我贬低。令关羽傲慢自大而导致兵败,这还不算高明。陆逊给关羽分析局势,认为曹操必定暗中给徐晃增兵,古人用兵在取胜之后会加强戒备,让关羽务必保持全胜之状,一言一语都符合实际情况。实际情况是关羽在荆州沦陷消息还没传到军中时就已被徐晃所击败。孙子曰: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指的就是在取得胜利后不能保持巩固胜利是凶险的处境,称之为费留。&br&&br&《三国演义》中描述陆逊火烧连营是夸张说法,陆逊只是以火攻烧毁蜀军一营,全军就展开进攻,火攻的作用是使敌军陷入混乱,不可能将全军烧死。《孙子》:“故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强。”——火攻要掌握时机、地形、气象,放火后再观察敌军状态,敌人没陷入混乱就不能贸然进攻,故而火攻能够取胜也需要极大的技术含量。陆逊得知江夏太守逯式与文聘之子文休不和,伪造书信造谣,使其被罢官,此为离间计。讨伐费栈时虚张声势,以弱胜强。兵势比敌人强时就采取攻心策略。陆逊不执着于固定的战术,随着战争变化能够随即思考出对策,另一个可能性是陆逊部队的战斗力并不如魏军强,唯有多利用策略来弥补,陆逊的部曲非常信服他,使他战术变化更为灵活,这也许就是东吴部队的特色。东吴取得过赤壁、夷陵、石亭、东关等大胜,其军事制度真不算弱。&img src=&/bb9f03dd1cfef063b76e231c3c72ec05_b.pn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37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bb9f03dd1cfef063b76e231c3c72ec05_r.png&&&br&&blockquote&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br&&br&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br&&br&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br&&br&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blockquote&陆逊在《三国志》中与诸葛亮独自立传,其定位独特。陆逊常年主掌军事,在治国上的功绩并不如诸葛亮显著,228年发生的街亭、石亭二战,诸葛亮以兵败告终,陆逊以全胜而赢。在军事行动上陆逊亦并非好战之辈,诸葛亮活跃的时期里陆逊并没有太大动作。故而非陆逊不会打败仗,是他根本就不打险仗,没周全胜算干脆不出兵。陈寿称诸葛亮治戎为长,奇谋为短,又赞叹陆逊的奇谋,但在记载中陆逊缺少正兵交锋的作战,两人可谓各有所长。可怎么说都好,三国中一流军事家基本不脱离曹操、诸葛亮、陆逊、周瑜、司马懿等寥寥数人。
我看过一些知乎上关于陆逊、诸葛亮、司马懿等军事能力的评价,凡大多数都是罗列战绩,翻译史料,连纸上谈兵都说不上,更不堪入目者就是先把对手吹捧为多么厉害的名将,于是击败敌手的将军就更厉害,简直就像像是明星粉丝之间为了偶像互黑。许多将领都有自己…
-_-&br&&br&又是陆逊……&br&&br&简单回答吧,因为重要性。&br&&br&陆逊对东吴的重要性,就和诸葛丞相对季汉一样。&br&&br&陈寿做传记的原则大概其有两个,一是相似的人,二是相关的人。&br&&br&譬如《关张马黄赵》传,这五个人的交际其实并没有那么多,至少关羽和马超之间就不会多熟悉。&br&&br&但因为这五个人的地位和对季汉起到的作用是相似的,所以将他们并作一传。&br&&br&为什么魏延没有和这五个人并传呢?请看和魏延同作一传的都是些什么人吧。&br&&br&刘封、彭羕、廖立、李严、刘琰、杨仪。加上魏延,七个政治犯。&br&&br&举个东吴那边的栗子,刘繇、太史慈、士燮。这三个人都是一方诸侯。&br&&br&刘繇是被孙策干掉的诸侯,太史慈是接受刘繇势力后投靠的诸侯,士燮是一直依附东吴的诸侯。&br&&br&江表传里记了孙策评价太史慈的一句话:“诸君语皆非也,孤断之详矣。太史子义虽气勇有胆烈,然&b&非纵横之人&/b&。其心有士谟,志经道义,贵重然诺,一以意许知己,死亡不相负,诸君勿复忧也。”&br&&br&这时候太史慈被孙策抓住了,孙策觉得太史慈不是个有心思当军阀的人,就把他放了。&br&&br&换言之,太史慈当时所处的位置,是纵横之人的位置。&br&&br&说回陆逊吧,为什么三国志里只有这个人和诸葛丞相都是单独成传的呢?&br&&br&因为曹魏那边的人臣之中,找不到这么一个力挽狂澜无可替代少了他就全完蛋去的人物。&br&&br&换言之,曹魏的人臣中,所有人都是可以被替代的。&br&&br&甚至包括司马懿,没有司马家,还会有另一家门阀崛起,联合豪族取代曹氏。&br&&br&他们其实是各个家族的联合,单独的某个人,也不过是家族与派系的代言。&br&&br&荀彧背后代表的是颍川荀氏,和整个颍川人的政治集团。&br&&br&如果没有荀彧,还有荀攸、荀衍,甚至取代这个位置的人是陈群也有可能。&br&&br&诸葛亮在得知徐庶居然屈就御史中丞,石韬也仅仅是个郡守时,发出了很无奈的感叹。&br&&br&“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一来是因为曹魏人才储备足,二来也因门阀政治的影响更大。&br&&br&看看季汉吧,刘关张三个创始人全是寒门出身。&br&&br&没有陆逊,吕蒙不可能成功偷袭关羽,也必然无法夺取荆州。那东吴就会是三国中最弱的那个。&br&&br&没有陆逊,昭烈夷陵之战很可能成功逼迫东吴坐上谈判席,把吃下去的全特么吐出来。&br&&br&没有这个人,东吴未必会灭亡,但会弱小的多,也不会成为三国中最长命的那一个。&br&&br&所以周瑜、鲁肃、吕蒙,前三都督作一传,陆逊自己成传。&br&&br&盖因为前三都督还真不是无可取代的。&br&&br&至少周瑜如果死在赤壁之前,那鲁肃也可以完成这个任务。吕蒙就更不用说了。&br&&br&陆逊在当时的这种不可替代性,使得陈寿非常抬举他,居然得以单独成传。&br&&br&对应季汉那边,就是诸葛亮对于整个国家的作用,也是无可替代。&br&&br&没有葛公的平衡与维持,整个季汉都维系不了多久,会提前死在内部派系的争斗中。&br&&br&陆逊对东吴的重要性,和葛公对季汉的重要性类似。&br&&br&所以整部三国志,单独成传的只有这两个人。&br&&br&以上是我个人的解读,谢邀。
-_- 又是陆逊…… 简单回答吧,因为重要性。 陆逊对东吴的重要性,就和诸葛丞相对季汉一样。 陈寿做传记的原则大概其有两个,一是相似的人,二是相关的人。 譬如《关张马黄赵》传,这五个人的交际其实并没有那么多,至少关羽和马超之间就不会多熟悉。 但因…
这个答案旨在反驳 &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people/fa3c234fc8e0ff6f6d8f& data-hash=&fa3c234fc8e0ff6f6d8f& data-hovercard=&p$b$fa3c234fc8e0ff6f6d8f&&@刘子扬&/a& 答案中关于恶意抹黑诸葛亮的部分。&p&(其实通篇看下来就是借题发挥恶意抹黑诸葛亮)&/p&&br&&p&此人不停的在发史料,并且不加以解释,给人一种“我有很多干货,我很牛逼,你要相信我”的感觉。&/p&&p&也许很多对历史不熟悉的人看起来真的认为他是对的。&/p&&p&&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people/fa3c234fc8e0ff6f6d8f& data-hash=&fa3c234fc8e0ff6f6d8f& data-hovercard=&p$b$fa3c234fc8e0ff6f6d8f&&@刘子扬&/a& 我只想给你一句忠告&/p&&p&&b&读史可以装逼,但不能仅仅是装逼。&/b&&/p&&p&此人的文章。&/p&&p&&b&错误一&/b&:为了证明诸葛亮“名不副实,没有军事能力”强行把诸葛亮的战功贬低得不值一提。&/p&&blockquote&七年,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魏雍州剌史郭淮率众欲击式,亮自出至建威,淮退还,遂平二郡。&/blockquote&&p&《三国志 蜀书五 诸葛亮传》&/p&&img src=&/v2-dfbb96fc65acd7dfb813_b.png& data-rawwidth=&381& data-rawheight=&129&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81&&&br&&p&反驳:&/p&&blockquote&黄初三年,武都西部都尉王褒献石胆二十斤。&/blockquote&&p&《博物志》&/p&&p&曹魏虽然将武都的行政权迁到了关中美阳,但是在这里依旧保留了军事力量。他既然有西部都尉,说明还有东部都尉,甚至中部都尉。&b&分部设都尉恰恰说明了对武都防御的重视,两个(以上)。&/b&&/p&&p&再来说人口。&/p&&br&&blockquote&今虽都统於郡国,然故自有王侯在其虚落间。又故武都地阴平街左右,亦有万馀落。&/blockquote&&p&《魏略西戎传》,按照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言,胡族一户十口人。如此推断武都阴平至少有十万余少数民族。&/p&&blockquote&(建兴)十四年夏四月……徙武都氐王苻健及氐民四百馀户於广都&/blockquote&&p&《三国志·后主传》&/p&&blockquote&十四年,武都氐王苻健请降,遣将军张尉往迎,过期不到,大将军蒋琬深以为念。嶷平之曰:“苻健求附款至,必无他变,素闻健弟狡黠,又夷狄不能同功,将有乖离,是以稽留耳。”数日,问至,健弟果将四百户就魏,独健来从。&/blockquote&&p&《张嶷传》&/p&&br&&p&&b&结论:&/b&“得地而不得民也”这个说法明显是夸张说法,类似于“洛阳人民单尽”“荆州荒残人物殚尽”“至于建安,数十年间,生民殆尽,比至小康,皆百死之馀耳”“三方既宁,万不存一也”, “二三年间,关中无复人迹”“三十年中,万姓流散,死亡略尽。”这种记叙多了,如果都当真拿还得了,中国人口不得全死光了?&b&武都阴平既有人口,又有战略意义。&/b&&/p&&br&&p&&b&错误二:&/b&&/p&&img src=&/v2-add7e134e26cd25f6ea563_b.png& data-rawwidth=&375& data-rawheight=&232&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75&&&p&第一句写的是诸葛亮四伐,载于《晋书》。&/p&&p&通常读史我们如果读到两本书中记载有直接冲突的话该怎么办呢?&/p&&p&&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people/fa3c234fc8e0ff6f6d8f& data-hash=&fa3c234fc8e0ff6f6d8f& data-hovercard=&p$b$fa3c234fc8e0ff6f6d8f&&@刘子扬&/a&
的做法&b&是完全不提另外几本书。&/b&&/p&&p&按晋书,俘斩万计发生在卤城。按《资治通鉴》,《汉晋春秋》记载此战发生于五月。&/p&&blockquote&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blockquote&&p&《晋书》&/p&&blockquote&夏,五月,辛已,懿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于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逆战,魏兵大败,汉人获甲着三千,懿还保营。&/blockquote&&p&《资治通鉴》&/p&&blockquote&五月辛巳,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於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blockquote&&p&《汉晋春秋》&/p&&p&&b&晋书说司马懿对诸葛亮“俘斩万计”,大败诸葛亮。&/b&&/p&&p&&b&《资治通鉴》和《汉晋春秋》说是诸葛亮对司马懿“甲首三千”,大败司马懿。&/b&&/p&&p&&b&直接冲突的话,只能从其他文献寻找答案。&/b&&/p&&blockquote&又东过上邽县,渭水东历县北邽山之阴,流径固岭东北,东南流,兰渠川水出自北山,带佩众溪,南流注于渭。渭水东南与神涧水合。《开山图》所谓灵泉池也,俗名之为万石湾。渊深不测,实为灵异,先后漫游者,多罹其毙。渭水又东南,得历泉水,水北出历泉溪,东南流注于渭。渭水又东南,出桥亭西,又南得藉水口,水出西山,百涧声流,总成一川,东历当亭川,即当亭县治也。左则当亭水,右则曾席水注之。又东与大弁川水合,水出西山,二源合注,东历大弁川,东南流注于藉水。藉水又东南流,与竹岭水合,水出南山竹岭,二源同泻,东北入籍水。藉水又东北径上邦县,左佩四水:东会占溪水,次东有大鲁谷水,次东得小鲁谷水,次东有杨反谷水,咸自北山流注藉水。藉水右带四水,竹岭东得乱石溪水,次东得木门谷水,次东得罗城溪水,次东得山谷水,皆导源南山,北流入籍水。藉水又东,黄瓜水注之,其水发源黄爪西谷,东流径黄爪县北,又东,清溪白水左右夹注。又东北,大旱谷水南出旱溪,历涧北流,泉溪委漾,同注黄瓜水。黄爪水又东北历赤谷,咸归于藉。藉水又东,得毛泉谷水,又东径上邦城南,得核泉水,并出南山,北流注于藉。藉水,即洋水也。““北有濛水注焉,水出县西北邽山,翼带众流,积以成溪,东流南屈,径上邽县故城西,侧城南出。上邽,故邽戎国也。秦武公十年,伐邽县之,旧天水郡治。五城相接,北城中有湖水,有白龙出是湖,风雨随之,故汉武帝元鼎三年,改为天水郡。其乡居悉以板盖屋,《诗》所谓西戎板屋也,濛水又南注藉水。《山海经》曰:邽山,邽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洋,谓是水也。藉水又东得阳谷水,又得宕谷水,并自南山北入于藉。藉水又东合段溪水,水出西南马门溪,东北流合藉水。藉水又东入于渭。&/blockquote&&br&&p&《水经注》&/p&&p&【次东得木门谷水】【东流南屈,径上邽县故城西,侧城南出。上邽,故邽戎国也。】&/p&&p&&b&从地理上来看,如果晋书记载为真,那么诸葛亮四伐兵败【宵遁】,如何能在撤军的时候去北边的木门杀张郃?①&/b&&/p&&blockquote&占曰:“房四星,股肱臣将相位也,月、五星犯守之,将相有忧。”其七月,车骑将军张郃追诸葛亮,为亮所害。&/blockquote&&p&《晋书·天文志》,&b&按晋书记载张郃是七月被诸葛亮所杀,也就是诸葛亮七月退兵。&/b&&/p&&blockquote&九年春,丞相亮复出围祁山。始以木牛运。参军王平守南围。司马宣王拒亮,张合拒平。亮虑粮运不继,设三策告都护李平曰:“上计断其后道。中计与之持久。下计还住黄土。”时宣王等粮亦尽,盛夏雨水。平恐漕运不给,书白亮宜振旅。夏六月,亮承平指引退。张合至青封交战,为亮所杀。秋八月,亮还汉中。&/blockquote&&p&《华阳国志》,&b&按《华阳国志》记载,卤城之战后,诸葛亮并没有遁逃,而和魏军形成了近两个月的相持。期间还写信给李严设三策。夏六月才收到李严的回信退军,木门道设伏。②&/b&&/p&&blockquote&臣闻羊质虎皮,见草则悦,见豺则战,忘其皮之虎也。今置将不良,有似於此。
泗鼲鼬讙哗於林木。臣每念之,未尝不辍食而挥餐,临觞而搤腕矣。&/blockquote&&p&《上疏陈审举之义》这是曹植给魏明帝曹叡的上疏。为诸葛亮四伐之后。&/p&&p&&b&“今置将不良,有似於此。”&/b&曹植说置将不良说的是谁相信识字的都能看出来,就是司马懿。&/p&&p&鼲鼬指诸葛亮,是说诸葛亮太猖狂了。如果司马懿打赢了,曹植显然不会说诸葛亮猖狂。③&/p&&blockquote&九年,亮围祁山,平别守南围。魏大将军司马宣王攻亮,张郃攻平,平坚守不动,郃不能克。&/blockquote&&p&《三国志 蜀书十三 黄李吕马王张传》&/p&&p&如果按照晋书记载,亮【宵遁】,为何王平没有撤退?统帅都跑了,偏军不跑?&/p&&p&然后诸葛亮跑了之后再回来再次撤军,最后斩杀张郃?④&/p&&p&&b&综&/b&&b&①&/b&&b&②③④,《晋书》记载与其他所有史料冲突,故《晋书》记载司马懿俘斩万计诸葛亮是虚构。&/b&&/p&&p&&b&反而《资治通鉴》,《华阳国志》,《三国志》,《汉晋春秋》记载相同,故四伐是诸葛亮在五月“甲首三千”司马懿,相持近两月后退军并斩杀张郃。&/b&&/p&&br&&p&&b&错误三:&/b&&/p&&br&&img src=&/v2-c217edc0f4b55b37224fca_b.png& data-rawwidth=&369& data-rawheight=&322&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69&&&p&此人说诸葛亮二伐是败绩,并且用魏略中的一段记载来说明诸葛亮是拼了命也拿不下陈仓。&/p&&p&我昨天的回复是&/p&&br&&img src=&/v2-8d1c75eeceac_b.jpg& data-rawwidth=&1080& data-rawheight=&19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80& data-original=&/v2-8d1c75eeceac_r.jpg&&&p&此人马上给我扣上【晋书不可信,魏略是小说】的帽子,还说我在贴吧丢人现眼。&/p&&p&然而我还没有在贴吧开过长篇大论的帖子,也很少与人争辩历史,同时我说的是魏略这一段记载跟小说一样,他就直接扯上整部魏书。&/p&&p&&b&由此看来此人攻击性极强,善于血口喷人。&/b&&/p&&p&反驳:&/p&&p&诸葛亮2伐的战略意图非常明显&/p&&br&&img src=&/v2-ebe1e740cbbb_b.jpg& data-rawwidth=&1080& data-rawheight=&19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80& data-original=&/v2-ebe1e740cbbb_r.jpg&&&br&&br&&img src=&/v2-0dc48cacfc132e28acf71_b.png& data-rawwidth=&392& data-rawheight=&297&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92&&&p&此人的回复看来,此人还善于刻意曲解别人的语义。&/p&&h2&“足以攀连贼势,使不得分兵东行者也”,这里的意思明显是诸葛亮趁着吴军胜利,以盟友的身份出兵,用意在于牵扯魏国的援军。&/h2&&h2&此人强行说【我说这是救援东吴】并且疯狂嘲讽此观点的同时给我扣上亮吹的帽子。&/h2&&br&&img src=&/v2-ef92bd5d7b39f7f132a7b2_b.jpg& data-rawwidth=&1080& data-rawheight=&19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80& data-original=&/v2-ef92bd5d7b39f7f132a7b2_r.jpg&&&p&至于魏略记载这一段像小说,理由如下:&/p&&p&这些在当时看起来算是高科技的大型器械,制造时间至少要3个月到半年。&/p&&blockquote&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blockquote&&p&《孙子兵法》&/p&&p&按实践,三国志中也有记载&/p&&blockquote&八月辛亥,蜀大将军姜维寇狄道,雍州刺史王经与战洮西,经大败,还保狄道城。辛未,以长水校尉邓艾行安西将军,与征西将军陈泰并力拒维。戊辰,复遣太尉司马孚为后继。九月庚子,讲尚书业终,赐执经亲授者司空郑冲、侍中郑小同等各有差。甲辰,姜维退还。&/blockquote&&p&《三国志·三少帝纪》&/p&&blockquote&泰曰:&姜维提轻兵深入,正欲与我争锋原野,求一战之利。王经当高壁深垒,挫其锐气。今乃与战,使贼得计,走破王经,封之狄道。若维以战克之威,进兵东向,据栎阳积谷之实,放兵收降,招纳羌、胡,东争关、陇,传檄四郡,此我之所恶也。而维以乘胜之兵,挫峻城之下,锐气之卒,屈力致命,攻守势殊,客主不同。兵书云'脩橹轒榅,三月乃成,拒堙三月而后已'。诚非轻军远入,维之诡谋仓卒所办。&/blockquote&&p&《三国志·陈泰传》&/p&&h2&姜维大败王经后,前后有月余的时间围狄道城,陈泰认为姜维不能在月余的时间完成对狄道城的攻势准备。&/h2&&br&&br&显然这些攻城器械是不可能现场造的,因为仅仅二十天。这是古人的常识,也是客观的事实。&br&&blockquote&险四百八十里,【山路险极,束马系人】始能行走。&/blockquote&&p&《汉中府志》&/p&&blockquote&记蜀道者当自宝鸡始。 宝鸡,古陈仓也。七月四日乙卯,出县南门。……瞑宿三岔。三岔者,一去凤,一去褒,一去郿。郿道在丛林枯壑中,众谓孔明出斜谷自此。己未发三岔,午抵陈仓口。【路险碱,仅容单人】&/blockquote&&p&《入蜀记》&/p&&p&上面这两段地理记载也充分证明了,仅容单人的蜀道不可能运送这种大型器械。&/p&&p&井阑,据魏略记载是百尺,换算成今天的单位是20多米。20多米的器具是不可能走“束马系人”“仅容单人”的路的。&/p&&br&&h2&既不能运送又不能现场造。&/h2&&br&&br&&h2&再者,攻略城池从来不是几十天的事情&/h2&&p&周瑜打南郡打了一年。&/p&&p&刘备入蜀用了三年。&/p&&blockquote&夫守者,不失险者也。守法:城一丈,十人守之,工食不与焉。出者不守,守者不出。一而当十,十而当百,百而当千,千而当万。故为城郭者,非特费于民聚土壤也,诚为守也。千丈之城,则万人之守。池深而广,城坚而厚,士民备,薪食给,弩坚矢强,矛戟称之,此守法也。&/blockquote&&p&《尉缭子·守权》&/p&&h2&几千人守城是完全足够的,二十天打不下一个城市并不能抹黑诸葛亮的能力&/h2&&h2&何况二伐战略目的就是作牵扯,要不然打二十天就走?是你没有常识还是诸葛亮没有常识?&/h2&&br&&h2&错误四:&/h2&&img src=&/v2-a1e8adfe5_b.png& data-rawwidth=&380& data-rawheight=&104&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80&&&p&诸葛亮军事实力比自己的政绩差从来都不是这一句话来的,而是&/p&&blockquote&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blockquote&&p&《三国志
诸葛亮传》我怀疑此人根本没看过诸葛亮传,连这陈志最基本的内容都不知道。&/p&&p&------------------------&/p&&p&感谢 &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people/fa3c234fc8e0ff6f6d8f& data-hash=&fa3c234fc8e0ff6f6d8f& data-hovercard=&p$b$fa3c234fc8e0ff6f6d8f&&@刘子扬&/a&
帮我贴出地图再次帮我作证了我的观点!!!&/p&&br&&img src=&/v2-9ac6efc12_b.jpg& data-rawwidth=&540& data-rawheight=&9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40& data-original=&/v2-9ac6efc12_r.jpg&&&br&&img src=&/v2-4ac23f188a61c16f94f3afd_b.jpg& data-rawwidth=&540& data-rawheight=&9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40& data-original=&/v2-4ac23f188a61c16f94f3afd_r.jpg&&&br&&h2&水经注写明了上邽和木门的位置。&/h2&&p&【次东得木门谷水】【东流南屈,径上邽县故城西,侧城南出。上邽,故邽戎国也。】&/p&&p&我可没说诸葛亮屯兵在卤城,事实上,四伐&/p&&blockquote&宣王使曜、陵留精兵四千守上邽,馀众悉出,西救祁山。&/blockquote&&br&&blockquote&郭淮、费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麦,与宣王遇于上邽之东,敛兵依险,军不得交,亮引而还。宣王寻亮至于卤城..&/blockquote&&br&&blockquote&宣王不从,故寻亮。既至,又登山掘营,不肯战。&/blockquote&&br&&blockquote&五月辛巳,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於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赛尔号开启命运之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