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照法师现在护照去哪里办了

达照法师:生活中最困难的是选择_新浪佛学_新浪网
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究竟圆满
达照法师:生活中最困难的是选择
你的选择是要使你自己的生命能够提高
  文/达照法师
  实际上七宝池、八功德水,跟往生西方净土的人的内心是完全对接起来的。八功德水就是八正道分。七宝池按佛经里面说,其实在佛法当中。我们要想自己修行,在我们的生命里面有最重要的七样宝,哪七样?就是七菩提分。七菩提分是哪七菩提?就是择法、精进、喜、轻安、念、定、行舍这七样。
  这个择法就是选择。我们在一生当中,在现实生活当中,其实很多人在选择的时候都是很困难的。比如说:你上学要选择什么学校,选择学什么学科,很多人在考大学的时候要选择哪个大学,这个选择就很麻烦,万一选错了,机会就失去了;然后要跟谁结婚,你要选择什么样的人结婚;你要做生意要选择什么行业;你要看一本书,你要选择看哪本书;你要交一个朋友,你要选择什么人做朋友。这些选择如果你没有一定的智慧、方向,你的选择往往是眼光短浅,前面选择了,后面就发现问题很严重,这是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不够宝贵的地方。
  极乐世界的宝贵在哪里?就是到了极乐世界的人,他的选择都是第一流正确的。到极乐世界去了以后,他的选择都是正确的,都是如法的,他们没有不如法的选择,这一点就解决了我们生命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因为我们在生活当中最困难的就是选择,你到底是选择来听课好,还是在家里学好;你是打坐好,还是睡觉好,你都得选择半天,这个选择随时随处都是你面临的问题。你要选择自己的清净心、安心、慈悲心、包容心好呢,还是选择跟人计较,跟人家干一仗再说。有些人觉得很生气,这口恶气他吞不下去,就要跟人家吵了再说,他就选择错掉了,那你的正确的选择应该是你自己不要生气,不要生烦恼。你的选择是要使你自己的生命能够提高,更好的选择是你不仅提高了,你还帮助别人提高,那是一举两得、一举多得的选择方法。极乐世界的选择,都是属于一举多得的选择。
  摘自《佛说阿弥陀经》(通解)
  达照法师 于温州妙果寺净土苑开示
文章关键词:
16:21 16:13 16:17 10:18 15:36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佛教万年历
佛学微博推荐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粉丝量:114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永嘉禅宗集》--达照法师讲解
下载积分:100
内容提示:《永嘉禅宗集》--达照法师讲解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283|
上传日期: 16:12:51|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1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永嘉禅宗集》--达照法师讲解
关注微信公众号第三方登录:达照法师:学佛应当一门深入 千万不要见异思迁|般若讲堂|达照法师_凤凰佛教
达照法师:学佛应当一门深入 千万不要见异思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学佛贵在自求自修,自除烦恼,自开智慧,自成佛道。求佛只如问路求医,走路吃药还在自己。佛学考据只如地图药方,与本病不相干。
学佛应当一门深入,不可朝三暮四见异思迁。(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我们经常听到:&未成佛道,先结人缘。&太虚大师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可见学佛首先是从做人开始,做一个真正学佛的人,需要从哪些方面去努力呢?《无量寿经》告诉我们说:&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有了这些基础,才算得上是一个真正开始学佛的人。但是我们还没有开始修行之前,必需对&什么是修行&、&需要什么心态&、&修行的宗旨又是什么&这些学佛修行的先决条件要有个明确地把握,在修行路上才不会出差错。那么,学佛修行需要哪些先决条件呢? 一、发大心 学佛首要在发心,这个心要发得无边之大、无量之大。心量越大,得到佛法的利益越多;不发大心,就得不到真正的利益。古人所谓;&量大福也大,越贪越没有。&发心要正,不发正心则得不到实果。发心是因地,因地不正,果遭纡曲。佛经上说:诸佛如来因众生而起大悲,因大悲而发菩提心,由菩提心而成正觉。佛法是讲因果的,发成佛之心才能得成佛之果。古人说:&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其中,必得其下。&中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文明的国土,在佛教未传入我国的两千年前就有了儒家文化,指出了许多非常好的为人处世的方法,比如:&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也是把&正心&摆在了第一位,说明了发心要正的重要性,所谓&正而不邪&。省庵祖师曾经写过一本名叫《劝发菩提心文》的书,专门介绍了八种发心的差别,即所谓邪、正、真、伪、大、小、偏、圆。也就是说:我们学佛以发心最为首要,发心宜正不宜邪,要真不要伪,宜大不宜小,要圆不要偏。只有发了真正的圆满广大之心,才具备了学佛修行的资本。否则的话,漏囊渡海,无有是处!所以,发心以及发什么样的心,这点非常重要。大家必须知道检讨自己,还没有发起大心的同志,请您不要错过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就从现在开始发起。有了这个基础,我们就可以去探索第二步学佛修行的道路了。 二、定宗旨 学佛宗旨,首在开智慧,自觉觉他,广度众生,出六道苦海,了二种生死,不受世出世间一切苦厄。所谓成佛,即是成大智慧,梵语般若波罗密。因为般若方可度登彼岸,所以开智慧乃成佛唯一法门,舍此别无二法。学佛贵在自求自修,自除烦恼,自开智慧,自成佛道。求佛只如问路求医,走路吃药,还在自己。所以佛学考据只如地图和药方,与本病并不相干。学佛是学习与佛无二无别,同一没有烦恼、清净自在,不是变一个佛。学佛目的在断一切苦,得究竟乐。而欲得究竟乐,就在开智慧,求智慧在定,得定在于修法。目标宗旨既定,中途方不疑退,学得方法之后,一门深入,此生必可成就,不管你修净土禅宗密法,都要同此目的、同此宗旨。 三、明修义 修行修什么?众生本来是佛,本来不用修,因冤枉而起无明之病,要恢复本来面目,所以叫作修。否则叫作建造,不叫修理。修心与修理物品不同,修理物品需要工具,而修心还是靠自心,以妄心修复妄心,至心不可得,光明自在,起一切妙用为止。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为,于一切行住坐卧之时检点观照自己,在佛堂打坐或者诵经、念佛、礼拜都只是一时的,而修行却是在于时时。以般若观照自己,观世间一切皆平等,此即是大心,观自己本体与佛不二,此即是正修。无论何宗皆以净土为归,或念阿弥陀佛以净其土,或参禅修密以净其土,明心见性后方入正修,否则劳而无功、毕竟退转。所以在未明心见性之前都是走的冤枉路,但是这个冤枉路跑多了脚跟就硬了,等到开悟之后去除习气就更加容易了,因此这个冤枉路还是要走的,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四、求正法 佛陀说法都是应机施教,以去除众生的执着为目的,教法如药,没有好坏之差别,能治病者为良药,若反而执着教法,这就难免错误了,如《金刚经》云:&如来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不可不知。欲求正法,先得求师。求师不可人情用事,比如药不对症,即当变换,千万不可勉强。如果参禅多年不见功效,可以改修净土,念佛到一心不乱后,自可明心见性、得大受用;或修净土多年不见功效,即可改修密宗,至证三昧后,回头再修净土,则定有把握。若方法不对,还死执要修,便难得利益。此事决择在师,当老师的应该具备这种能力。所以《广论》说:&亲近善知识,就是亲近诸佛。&古人说:&有佛出世龙天喜,无僧说法鬼神忧。&此法即是正法: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 五、示要诀 凡夫与佛,本体不二,只是不明因果,未达果觉之位,才叫凡夫。然此自性与佛毫无区别,只要一觉就是彼岸。为何不觉呢?就是我们起心动念都在妄想执着。《地藏经》云:&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非是业、无非是罪。&所以,我们不起妄想、不起心动念的当下,不生执着而又清清楚楚的这就是没有业、没有罪的当下。常常作这种自我觉醒,今日有这样的因,将来必定会得这样的果。久久纯熟,功夫才能上路。照见五蕴皆空,心净无染,自然法喜充满。日常生活当中,待人接物只是随缘应付,善恶分明而不起我见,常与自己脾气奋斗。我见就是执着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实我存在,我见不除生死难了,断我见破见思惑才能够了脱分段生死、证阿罗汉果。所以佛说:&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得阿罗汉已,乃可信汝意。&情为我爱,转而疏之;见为我执,解而空之。时间一长,自得自在。观察世间,无论千万种大事,都抵不过一个死;千万个死,还抵不过我一修;而千万个修,又抵不过我一觉。觉则心空,此是最上福德。当知众苦只因不觉,极乐无过明心。《心经》说:&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又云:&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照即是觉照之意。但是,我们习惯于流浪、习惯于妄想执着,有时仍然会忘记观照自己,或者虽然记起而又力不能转,这需要一个过程,一个从生到熟、熟能生巧的过程,直到随缘不变、不变又能随缘方为究竟。 六、防诸病一勿苦修:凡是毁坏身体不知用心的都不是佛法,佛以得大自在为主,若心不能自在而又破坏身体,这是绝对错误的。二勿怨修:修之本意在解脱得自在,如因怨而修则嗔根难拔,故当解释,使之得定开慧解空,入欢喜地。三勿盲修:盲修瞎炼,世人最多,得一正法,如理如量地修下去,直到明心见性,方不盲修。四勿压修:也就是不要硬求死定,压住妄念不起,如石压草,石开草长,虽得定于一时,但流弊于日后。五勿贪修:这是说不可以见法即求、见师就拜,如果得一正法,应当一门深入,不可朝三暮四、见异思迁。 以上所提的几个学佛先决条件,如果都具备了,那是再好不过了,现在就可以上路修行了。如果还不能具备,那么也不要太难过,就从现在开始也并不算晚。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陈天玄]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佛教官方微信
48小时点击排行达照法师:四步教你坐禅入定_腾讯网
达照法师:四步教你坐禅入定
修禅入定修欲界定先要坐禅,在坐禅的过程中,依据心态的不同分几个步骤,就是入禅定之前的四种状态、四个步骤:第一个叫粗心住。粗心,就是心比较粗。粗到连自己在想什么都不知道。粗心住的关键是在“住”上,心能停留在一个境上。我们平常的粗心是住不了的,念头像洪水一样冲过来,不由自主地随着环境,业力去流转。生生世世都如此。我们刚开始学习打坐,心很散乱,越坐杂念越多,身体还坐得腰酸背痛,歪来歪去,无法安定。这是我们平日里身体习惯于放逸的结果。什么叫放逸?我们生活在现代大都市里,生活节奏很快,哪天跑到大自然里,看见天空和草地,放开身心满地打滚,这就叫放逸。我们平常的心就是这样放逸,感觉哪里好,心就粘在哪里:有件衣服很漂亮,有个地方很好玩,就赶紧凑过去。这颗放逸的心散乱惯了就很难控制。有些人的身体不会歪斜,是因为他用精神去控制,用心去造作,把身体矫正,刚开始坐禅的人都可能这样。没有谁一开始就坐得很端正,都是让自己刻意去端正。师父说:腰要正,胸不能挺,手要结印不能动,腿痛了也不能放下来。于是他强制自己,用数息观、不净观、慈悲观等方法,让心定下来,有个地方可以专注。我们的心总是要抓住一些东西才感觉塌实,否则会失落、无聊。其实,没有东西的心是最清净、开阔的,可我们总喜欢往清净心里边装满东西,让自己无事瞎忙乎。佛陀告诉我们这些禅修的方法,就是让我们学会心的专注、空灵,并由此调节身心,呼吸也会渐渐的顺畅,心念也会越来越微细,这种定就叫粗心住。粗心住的特点是什么?进入粗心住以后,杂念是减少了,但杂念少并不等于是定,只是不再胡思乱想,心念还在六根门头跑来跑去。一般人专注地坐了几天就会有这个感觉:强制自己的念头,几下子还可以,但是一会儿就开始跑掉,然后把心收回来,再强制,再收回,再强制,在周而复始的强制过程中,终于感受到可以定上一会儿了,这个“定上一会儿”,就是粗心住。如果连这个感觉都没有,那你粗心住还没有。粗心住的境界就是三句话:第一,用精神意志去控制、矫正自己的身心,用心去造作,让自己身体坐的端正。第二,要有一个方法,不净观或其它方法,让心有所专注。第三,在身体矫正、心有所专注的基础上,感受到自己终于定了一会儿。这个“定”就是粗心住。用意识去专注,这样的定,每个人可能都有。坐禅的人更会有这样的感受。这是最肤浅、最初步的。平常我们的心都是处于散乱的状态,很少去控制它。一般人谁愿意去控制自己的身体?除非在某个特定的环境里,因环境的需要才会让自己的身体有一个特定的表现,比如宴会或什么集会。你们看天安门广场站岗的士兵,练习的时候要站十二个小时不能动,十二个小时的专注,这样的定力,如果修行人有这种精神,没有一个不得禅定。粗心住有受用以后,感觉自己定下来了,这个感受很重要,就是刚才说的三个标准。如果没有身心稳定的感受,那就不是粗心住,身心停在那里,感受不到那种定,那也不叫住。只有心定下来了,哪怕一分钟或者两分钟,这一、二分钟就是粗心住。有了这个住以后,我们就知道:住的感觉是不错的。平常我们住不住,就要进一步努力去实现这个住,然后慢慢就会习惯这种身心稳定的状态。有些人坐禅习惯了,一坐下来就喜欢盘腿,纹丝不动,有很多居士就是这样。当我们习惯了这种稳定的身体姿势以后,再慢慢引导到第二个细心住第二个叫细心住,细心住的心念是很微细的,身体不必用心调正,自动平衡。习惯了这样一种身体的状态,坐久也不疲倦,这就是所谓的持身法,佛经里经常要讲到的。有一个三昧叫持身三昧,就是一坐下来,身体就停止在某一个状态里,不用力气也不会倒下。特别是有些修密宗的人结手印,手印举起来要费力气的,结果入定了以后,想放下也放不下,有一股气像冰冻一样把你整个冻住,但又没有僵硬的感觉,非常自然,非常舒服,很自然地就与定相应。心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如果感觉愉快、心甘情愿,一切疲劳都会消解。如果感受不到那种愉快,打坐半小时、一小时以后就会觉得很疲倦,好像在完成作业,那是没有进入粗心住。从粗心住进入细心住的时候,身体就会自动调整,而且坐久不累。如果继续坐禅,就能进入真正欲界的禅定。前面两种叫住,不叫定。因为它是不稳定的、暂时性的、机遇性的。所谓机遇性,就是不能把握自己的心什么时候粗心住,什么时候细心住,只有功夫越来越精细的时候,它偶然出现让你感受一下,接下来会不会再出现就没有把握,如果是定就可以把握。今天进入禅定,明天想继续,就可以从这条路继续进入。粗心住和细心住,是从散乱心进入到禅定之间的一个心的调试过程,这个过程是让我们的心变得调和、听话、没有菱角。然后慢慢习惯于这种身心的宁静。(有此细心住的经验以后自然说话也和谐自然,无有棱角,本本)可是我们的心却有一个怪现象:一方面希望自己宁静、智慧、明亮,对事物了如指掌,能静静的感受生命的存在,而事实上浮躁的心又不习惯于这种宁静。所以就需要粗心和细心这两种方法、两个阶段慢慢调整自己,去习惯这种宁静安住的生命状态。粗心住和细心住三个方法最根本的区别:第一粗心住是用意识刻意让身心停留在某一个状态,细心住不用刻意就能把身体自然坐得端正,这是身体上的一个标准。第二在用心方面,粗心住一定要依靠一个方法,并用心专注于这个方法,比如数息、念佛,一定要抓住一个方法,让自己的心定下来。而细心住不刻意于方法,自然而然念佛、坐禅、呼吸,没有太大的分别心,心念细下来之后,任何一个方法都能安住,因为心已经变得听话了。第三,粗心住的感觉是住在这里,但快乐的感觉不明显,只是让心“终于定了一下”,而细心住能够感觉到住的欢喜,微细的、隐约的感觉到生命有一种快乐和法喜生起来了,这三点是粗心和细心的区别。有了细心住以后,进入欲界定就成为必然。细心住所生起的一种法喜,与平常生活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生活中我们总是追求外在的物质快乐,吃和穿的快乐、游山玩水的快乐、长得漂亮的优越感,好像都是一种快乐。但跟细心住相比,相差太远了。细心住的快乐是从外到内、从粗到细,快乐到心里去的。有了这个鲜明的对比,我们会生起一种真正的善法欲,希望身心能够回归到最根本或者最原始的宁静状态。欲、念、进、慧、定五法的力量,这时候就会起一种作用,并希望这种作用能够使禅定更加深入、快乐、微细。通过这些努力就可以进入真正欲界的禅定--欲界定。第三个叫欲界定。粗心住的状态是要用心将妄念捉回来,进入欲界定后,心非常的安详,心念也不必加以控制,妄念也不会随时冒出来,心念自动平稳,不必用力去调整它,此时的心任运不动。以上三种定还不能称为真正的禅定,只能称为普通的定。因为这三种定只要通过坐禅,或者练气功都会得到。练太极拳的人如果懂得练拳的内在精神,也会出现这种状态。如果再学一些佛法,就可以住在这种状态中。欲界定跟粗心住和细心住的差别就是欲界定能够任运不动。在前面的基础上,身体不用刻意要坐个什么样子,自然而然坐得端正。心也不用刻意地让自己修个什么法。但一般来说都要有个法,比如这个数息法,可以一直修到第三禅,到四禅就没有这个数息了。(三禅以后再专注,进入第四禅,在用心方法上,可以任选一个法门来专注,没有太多的挑剔,因为心比较听话了。)这种状态下再进一步就是心的任运不动,比如我正在数息打坐,有人找我,说完了几句话继续坐,心里面没有动摇就是任运不动。但这个定还是欲界定,而不是真正的禅定,没有观照的都不叫禅定。如果一整天坐下来,脑袋是模糊的,这个不叫欲界定。欲界定是身心的感受都非常清楚,在清楚的状态下进入定,才叫任运不动。一般情况下,不会自动生起动摇。坐着没事,突然想起看书就去看书,那是不会的,坐禅的这段时间,一般不会无事生事。有个孩子在那里闹了,自然而然对孩子说上两句,心也不会动摇。欲界定比细心住是更进一步的,但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才会有效果。如果欲界定像石火电光,今天是这种状况,明天不是这样,这还不算是坚固的,只能算是偶尔。欲界定功夫有两种状况,一种是面对欲界六道,地狱、饿鬼、畜生、天、人这些状况的出现,心不会被扰乱还是定的。另外一种,是偶尔的状况,前面有粗心住、细心住的层层功夫,坐在那里心是定下来了,然而一下坐还是不行。这个状况想进入到初禅、二禅还是有点困难。坐上功夫能够成片,每次都能达到欲界定,就会把坐上的定境转移到坐下,扫地、干活,心还是任运不动,这就是欲界定的一个特点:任何运动、事情的出现,心都是不动的。这样在生活中继续用功,心就不会再动摇。在坐禅的过程中,会出现两种状况:明境和暗境。明就是白天,看得见的;暗就是晚上,看不见的。没有教理基础的人,明境暗境出现自己会不知道。暗境是什么?坐在那里感觉任运不动,本来想坐一小时,结果坐了一整天,自己也不知道,这叫暗境。就像睡着了没有梦,睡多久自己也不知道。但是坐在那里不动摇并不等于睡着,否则连细心住都没有。细心住是持身住,身体持住不会动摇。入欲界定的人,有半天、一天、三个月、五个月的都有。它的特点是入定了以后没有感觉,什么都不知道。有教理基础的人,听闻了一些教理以后,暗境一般不会出现。如果一个人没有听闻经教,师父叫他怎么修,他就老老实实的修,他就有可能定在那里什么也不知道。虚云老和尚在终南山也曾经这样定了半个月。刚煮好的芋头想让它凉一下再吃,然后随便一坐就是半个月,结果芋头都长毛了。这种定,他自己不知道,芋头都还热在锅里,怎么已经过了半个月?这个属于暗境,自己不知道,但也是一种定境。另外一种是明境,心念细了以后,坐上很受用,遇到什么情况身心都不会动摇。下坐后做事不做事都没关系。因为他是任运的。明境看上去也是蛮有智慧、有定力的。它的特点是在打坐定境都很好的状况下,会看到五十里、一百里路以外的情况,整个山河大地都挡不住视线,类似天眼通但不是天眼通,那叫明境。几十里以外的事情都能看的清楚,这种状况一般人都会很高兴,然后就会对别人讲述明境中的状况,这样一说很可能会失去定境。所以要保持这个定境,不能多说,这样它就会半年、一年甚至一直在定中保持着。智者大师去南京弘法的时候,有个老和尚问他:坐禅中看到摄山,(南京的栖霞山)有个老和尚在那里讲经,这是什么境界。智者大师说:这是未到定之前欲界定以后的明境,如果跟别人一说,就没有了,这个老和尚马上给智者大师顶礼。当时智者大师才三十岁,老和尚七十多岁了,他觉得自己坐禅功夫很好,瞧不起智者大师,结果大师给他一说他才明白。因为他确实好几天都能看见这个现象,觉得奇怪就问别人,结果这个境就没掉了,自己一直很懊恼。大师告诉他:不用懊恼,这只是一个过程,不要因为欢喜就执着,反而进步不了。因为有所执着,定境就会消失。所以禅定不能执着定境,今天坐得舒服,明天还想着昨天的舒服,肯定是在打妄想。每次坐都是全新的开始,都是第一次的感觉。不能打妄想:昨天的境界好,今天最好重复。只要如法地去坐,明境自然而然就会出现。明境出现的时候,可以继续按原来的禅定方法,让心安住继续修。功夫成片了坐上坐下,甚至是生病的时候、睡梦当中都能观照、入定,这个境界就越来越高了。未到定之前的明境和暗境的出现,如果进一步用功,明境暗境全部在心中,又不受这个影响,这就是未来禅。所谓没有影响,用一个简单的比喻:像汽车的挂档,一个是倒车档,一个是进车档,零档是不倒也不进。零档,就是把禅定的这些境界,不管是明境还是暗境,从定境中全部给它放下。这个时候,脑袋中出现一片空白。坐着禅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知道。这个境界它是很短暂的,夹在欲界跟色界之间的,就是初禅之前、欲界定之后的这个中间。这就是第四个未来禅。未来禅的境界是什么?进入欲界定以后,继续修下去,到了某个时候,忽然间身体失去感受,看不到欲界的身体,整个身心都空掉了,修行的方法也空掉了。这种感受发生在静坐时,而不是睁开眼睛看这个世界没有掉了。如果明境暗境没有出现,一般人都定在欲界定,在欲界定坐得很舒服,不需要调整就能安然自在,下坐后又能任运,这已经是很不错了。但是欲界定还有个我和我的心这个感觉在。到了未到定、未来禅,身心的感觉全部没有了,一片空寂。有了这种感觉,身体不会因失调而生病。一个坐禅的人,若要身体不生病,至少要达到这个第四步,也就是进入未来禅的境界。有些人在静坐的时候,心无所知昏昏沉沉,他也会以为自己的身体不见了,这个不叫未来禅,是他的心念不知哪里去了。这个与禅定还是有很大区别的。禅定的感觉是有止观、觉照。如果睡着了,就是迷迷糊糊的,这是未到定之前的那个暗境。进入这个定以后,他自己也是清楚的,脑袋还是有感觉的。比如有些人晚上睡觉前吉祥卧念阿弥陀佛,念不到十句天就亮了。奇怪,感觉没念那么多,天就已经亮了,脑袋却是很清晰,但是这个时间是怎么过去的就不知道了,所以时间观念是我们的一个错觉。若要达到未来禅,必须先达到欲界定,也就是心不必控制,自动地静下来。在这之前,必须先要完成第二步,细心住。就是身体不必调整,自动的平衡。禅定修学就是从粗心住到细心住进入欲界定,然后一步一步进入未来禅。为什么第四步称为未来禅呢?是因为他还不是禅定,是进入未来真正四禅八定的一个过渡阶段。从教理上理解,就是把欲界的东西全部放弃了,而色界的境界的还没到来,在这个中间,不是欲界,也不是色界,一个空档,正好是身心一片空白的状况。如果能把握这个状况,就叫未来禅、未到定,也叫欲界到色界的中间禅。粗心住,细心住,欲界定,明境暗境都过了以后,就是这个未来禅,它的时间很短暂,就是一片空白。大乘佛法讲的明心见性,心性的了了分明,没有杂念。未来禅就很像开悟的人,因为脑袋一片空白,对事物又很清晰,不傻又不愣,这实际上是一种定境,不是开悟的境界,千万不要以这个定境作为开悟的境界。定境是一种功夫,功夫做到了,它就出现了。而开悟是智慧,是见地。
正在加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换驾照去哪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