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卓凌蛤蟆怎么还不死死

“告诉你们这群无知之辈吧!我辈读书之人,只求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生平全此四事,虽死无憾!”——卢云转帖:《说卢云》 
当里个当,当里个当,当里个当里个当里个当,闲言碎语不要讲。   这样的热闹,只有山东快板才有。   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因为没有,所以才是卢云。   观海云远,出场最狼狈的非此人莫属,文章憎命达,此言不虚。   什么子曰诗云,玉皇若问人间事,乱世文章不值钱,更何况一个孤苦伶仃无权无势的卢云。   书读多了,难免有些迂,别人都知道不能做的事,他就偏偏要去做,别人都知道要追的东西,他偏偏不去追。   所以活该你只能当个亡命状元,活该你在瀑布下被压了十年,活该你和顾倩兮有缘无分。   但也正因为这点迂,反倒成全了他。   为了秦仲海,可以连状元也不要。   为了柳神秀,可以连性命也不要。   这等人物,谁又及得?   杨肃观心中有自己的大道理,却不能不感慨江充不易。   伍定远戎马奔波十年,却不能面对陆孤瞻的一句问话。   能对此心无愧,唯卢云一人。   虽然,他终究是负了顾倩兮。   那个宁可卖面也不偷不抢的穷秀才,恐怕多半要饿死。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煮出来的面哪能吃得。   真有知底细的人来吃,多半为的是这副风骨吧。   尚书豆浆,状元卤面,倒不失一个对子。   若使卢云与顾嗣源易地以处,只怕这个呆子一样要拿自己的脑袋去救别人吧。   即使在瀑布绝境,他仍然会舍了自己去救素昧平生的小白龙。   在那大瀑布底下十年,无亲无友,与世隔绝,怎么能忍得活下来。   所为何者?   王阳明有言,良知二字,是极艰难处体会得出,千古圣贤一点骨血相传。   也许只是为了这两个字吧。   他不是杨肃观,有那么多心机,也不是秦仲海,可以痛痛快快怒一场,更不是伍定远,能够渐渐习染这京城的风气而麻木起来。   所以他注定要挣扎徘徊,不知道何去何从,而只能选择那条最符合良知的道路。   义者,心之所宜也。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唯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为何事?   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所以卢云只能去死。   因为在这世上他活不下去。   他死了,这世界就太平了。   而他会被作为偶像供起来。   去束缚人性,去激励后人。   什么叫人性?   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   记住,是几希的那部分。   所以当一个畜生很容易,而当一个人很难。   正因为难,所以人们会去推出圣人来逃避,就像把赎罪的希望交给上帝。   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   可只有圣人是人的话,我们和禽兽又有什么区别?   人皆可以为圣贤。   用之所趋异也。   所以卢云必须死。   因为这世上只有一个卢云。   所以卢云也可以不死,   只要这世上卢云多一些。   昆仑剑出血汪洋。   这么桀骜不驯的剑神,竟偶然成了卢云的老师。   神剑归了杨肃观,魔刀却只有卢云能用。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如果说谁的心中没有恨,而只有宽容,那只有卢云。   不是说了吗,唯其义尽,所以仁至。   看破人世,却仍不舍心头那点慈悲与良知。   已然是佛了罢。   秦仲海有方子敬,伍定远有秦霸先,杨肃观更有天绝神僧。   而卢云真正的老师,除了自己,就只有江东陆爷了。   智剑平八方,仁剑震音扬,勇剑斩天罡。   慈故能勇。   所以我等那最后一战。   所以我希望卢云不死。   武英也好,景泰也好,正统也好。   倩兮也好,银川也好,琼芳也好。   少主也好,都督也好,首辅也好。   卢云拔剑,只是为了天下大义。   生,则大义不灭。   亡,则死得其所。   所谓英雄,正是如此吧。
搬来@朱九渊 写的一篇评论
原文引自,本人并无将此文作不正当之用。
武侠小说大宗师
一个作家,必有他独特的风格。没有风格的小说人,只能称之为写者,谈不上作者。因为文字不经过作家的血液炼造,不染上作者之风骨,便如同干将与莫邪之剑,少了那那舍身入炉的最后一缕淬血一般,难有精神。
风格是作家的神。这个神,表现在遣词炼句,表现在语境对精气神的融治,也表现为作家对这种文体的理解和思索,以及他要表达的、最重要的、掩藏在这之后的思想。大匠常能挥动大槌,看似得心应手地将语言陶铸成一段段菁华和一段段斐然文采。粗心的读者并不介意地读下去,却不知同样两段字数相同的文字,所融铸的作者之心血,根本不可等量全观。
当一个写者有意识地运用情境,试图探索出自己之风格之时,标志这个写者迈入了小说艺术的第一步。当他将这种风格固定下来,成为宇内独此一种、运用最为洽熟的的表达方式时,他开始成为一名真正的作家。尽管,在他的后期,他的这种风格会人为地、不断地进行变调、加工、圆润、甚至是特异地为求变而求变。 但作者在文字背后的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更值得我们去对视。
有些读者永远不会明白,一个作家在自己的风格转变上,需要花费多少精力、多少心血。而读者只是淡淡地说,好像变得不好看了?没情节了?通俗文学小说的巨匠们,无一例外地,为自己风格的产生,用尽了平生的气力。
不错,情节没了。或者说,读者自以为“情节”的故事性没了。但风格产生了。
有了风格,何论情节,譬如疱丁之解牛。故事和情节,是小说家永远的敌人。小说家一旦掌握风格,则故事和情节不过是幻想与材料而已,源源不绝。
风格即人。风格即作家。
作家一直在以自己的风格、精力、和蛮横来干预着小说叙述的发展。
在此以前,金庸有过这种痛苦;古龙也有过这种痛苦。他们都毅然地斩断了模仿。从此走上不归路。而孙晓,在英雄志这本书的前半部与后半部里,就已将这种痛苦一刀划断,从此一骑绝尘。
孙晓的十七十八十九卷,标志着一个武侠小说大宗师的诞生。
十年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英雄志里的大水瀑,是英雄的坟场,也是个炼狱所在。生者与死者,光明与沉沦,绝望与希冀,都在这里汇聚一炉,喷然欲发。
作为克里斯朵夫的卢云,通过大水瀑的洗礼,获得了重生。
克里斯朵夫的雅葛利亚——琼芳,彩云追月,终于使得英雄重回人间,完成了这个升华最要紧的一步。
有人说,从水瀑里出来的卢云,已经万事不关心,心已经死了。这是没有理解儒生卢云所达到的新境界。孙晓在压抑了这么多之后,始终不找不到放出卢云重生的出路,在千思万虑之下,他终于用新人琼芳,牵引出十年沧海。
曾经沧海难为水,琼芳是新鲜的,但若我们以为这之后的卢云一谓悲苦,一谓消磨意气,便不会认识到他的知命。在一定程度上,卢云的境界,绝不是流于虚无,他已经完成了自我的升华,否极泰来,达到了一种新的人生境界。这种境界,是儒家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千磨百转之后,必然要探寻的知命境界。
是的,卢云已知天命。他已无憾。
英雄志中的某一段,例如“一代真龙海中生”等章节,“龙皇动世”的偈子,都表现了一种相当不同的趣味。我猜想作者在写伍定远此段时,是否一直在看仙侠玄幻小说?又或者给平淡的伍捕头一个出路?否则以他平淡的资质,要面对卓凌昭、要成为观海云远的四大主将之一,还真是堪忧。老实人有老实福。
有很多不喜欢玄幻的孙晓读者,认为这一大段过于玄奇,光怪陆离,令人难以置信。但显然忽略了一个现实:武侠并不排斥浪漫主义。而孙晓的此段文字,严格来说,可以称之为还珠楼主式的仙侠,而非玄幻。像我这样非常痛恨玄幻小说的读者,也根本没有把此段文字当作玄幻来看。区别玄幻还是奇幻仙侠,看作者是否架空历史背景,看作者是否引入历史元素。孙晓的这一大段描写,有很多传统的因素在里头,而且这些因素不是花架子,有内在的逻辑系,直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即使不能说这一大段十分成功,也可以说是相当新颖而别致的。
孙晓第一次在武侠中,借鉴山海经的若干元素,比如神机洞的描写,把这种仙侠改造得十分诡异,令人有说不出来的神秘感。此前的武侠作者,例如卧龙生辈,大都只引入一些具体的灵芝异草,便收笔不写,更多意义上还是模仿还珠。金庸则干脆把倪匡代写的天龙八部里的玄奇一删了之。可见在武侠作者心目中,还是有一个大标准的,这个标准,让武侠作者毕竟不脱离于框架之外。金庸所有的小说,只有《书剑恩仇录》有一个浪漫主义的结尾,还半遮半掩,生怕逾矩。当然,象征本就在似与不似之间,也可以说,金庸的大蝴蝶,也算是个异数吧。但如果没有末尾的那首著名的短词“浩浩愁,茫茫劫”,金庸的这个结尾可就不能达到圆满之境了。武侠小说家,此时擅于使用诗词、偈子、甚至口号的特点就显现出来了,借助于这些小语词,把一条线索串起来,造成读者的一种津津乐道,也算是很大程度上的成功——比如:金庸的“倚天不出,谁与争锋”,孙晓的“戊辰岁终,龙皇动世,天机犹真,神鬼自在”。
谁识京华倦客?
不仅是书名,每一个认真的武侠作者,都在思索用何种回目来统领自己的章节。当我们回头看看现代武侠史,从还珠到金庸到古龙再到孙晓,他们独特,他们孤独,他们费尽心血,他们绞尽脑汁,所以他们的背影终古地留在我们的心上。
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读到天龙里的阿朱香消玉殒那一章,不禁痛哭流涕。“塞上牛羊空许约,珠鬓云畔有旧盟”,这是怎样的伤痛!这些吉光片羽的语词,绝不造作,向我们传达着人生南北、西园梦蝶的惆怅。
英雄志有自己独特的回目艺术。作为章回小说这种文体,经过古白话与新白话的不断锤炼,从曹雪芹先生到还珠楼主,新文学新小说面临着一个困境,是全盘西化还是别立一家。新文学家们,选择欧化,而武侠小说家们,却有意识地接收了这个传统。这个继承后的发展,到金庸已日臻圆熟,已至大成。金庸的白话文写作,树立了新白话文的典范。而后来者古龙,必须正面直视这种境遇,以求得自己的坐标,所以在写作上,他由金庸的模仿者,一变为形式革命家。为此引起的武侠小说的剧烈冲突,震荡侠坛五十年。一个创新者,是不可以和奠基者,把酒共盏的。而各自的看客们,也相互拥立,党同伐异。他们并不知道,在武侠史上的星光璀璨的群星里,众星辰正是由于各种特异的光芒而交相辉映。
在这个背景之下,便是小小的回目,也可以看见一个作家的写作状态和所要表达的思想趣味。梁正规正矩,甚至故意保留一些说书人的过场词,以表达自己的传统之心。并且不无得意地称金庸是“现代的洋才子”。吊诡的是,金庸之后出现古龙,金庸则一变为传统的最大代表,而古龙继承了他的“洋才子”的名声。实际上,金庸在古典文化诗词造诣上,所接受的教育也许不如陈文统先生正统,但天降英才,在通达圆融上,我个人认为远远超过了梁氏。天龙八部的词体回目和倚天屠龙记的柏梁体古诗,就可以看见金庸的别具匠心。金庸写武侠,回目写得极富创见,比如天龙八部用词体的形式,将萧峰的的“虽万千人吾往矣”的英雄气概和段公子的“向来痴,从此醉”表达得淋漓尽致,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达到了完美的结合。
没有人可以成为金庸第二。他是独一无二的。金庸之后的作者要发展,必须另辟新径。或从形式,或从人Xing的维度,或从天下家国的思想内涵,这些——金庸并未写尽。一个武侠创作者,在斟选回目时,必然在思索用何种方式表达。是用骈体、诗词体、现代小说标题形式,还是杂糅混合用词达意?在梁氏来说,他不屑亦不为,仅在晚年做过新尝试。更多平庸的小说家选择用骈体,则出于一种偷懒的习惯——因为用四字对偶,七字比兴,是很容易做到的,我们的诗词宝库,已经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来源。在金庸,他可以一本变一个花样,本本创新,本本不使雷同,用高度的象征和艺术指事来达到完美的结合。那么其他大匠级的小说家,有见识的小说家,则避开此路,选择杂糅混合用词达意,来展现自己的武侠世界。
孙晓,无疑是其中聪明和有创见的一个。看一部小说,只需要看他的回目用词,就可以观察作者的趣味、思想倾向。英雄志的二十卷标题,没有走传统的路线,选择了更加自由参差的标题体,但在二十卷的大标题上,又用统一的四字句式,来向传统致敬。比如“西出阳关,乱世文章,一代真龙,海上孤鸿,天之正道,王者之上”,都集中地表达了主题。读来慷慨激越,有金声肃杀之气。深入到具体的各卷回目中,一开始就引人注意的是三个楔子。写武侠者这样大胆地使用楔子形式,是吃力不讨好的。但孙晓用了,他用来统领全篇结构,展示小说的线索,并在整部小说背后埋伏着秦霸先这个主人公。英雄志里的主人公不止三个,其中一个死去的就是秦霸先,他阴风惨惨,时时在小说中不断地提醒读者,他一直会伴随着你读到这部小说的终章。有些章节的回目,已经成为“倚天不出,谁与争锋”这样的口号式语言了。在读者之间津津乐道,表明了一个作者写作上的巨大成功。比如“天苍苍兮临下土”、“昆仑剑出血汪洋”这样的回目句子。
但是这不是全部。英雄志里最令人回味的,倒恰恰是“章台柳”、“明月出天山”、“京华秋色”、“人生不相见”,“春风轻拂杨柳岸”、“回家”这样平常无奇的句子和语词。短短的句式里,浓缩着无限的人生天地,天下家国的苍凉寄概,表达了孙晓这位大师高度的艺术把握力。
一个有趣的母题
私定终身后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是中国戏曲和古白话小说的传统套路形式之一。在三言二拍以及民间口耳相传中,模式几乎已被穷尽。曹雪芹借红楼的的贾母之口,甚至大加挖苦了一番。可想而知,这种情节套路是吃力不讨好的。绝大部分新小说作家,都在尽量避免坠入此套路。
但相当奇怪的是,武侠小说尽管有传统的寻宝、复仇、众女倒追男等元素情节;状元公子才女倾城的描写倒几乎从来没有过。这不得不说是十分稀罕的事!大约武侠作者,从未考虑过将从下层百姓中考上来的士人,当为儒侠的描摹对象。在孙晓以前,反倒更加看重于世家望族,例如段誉,程家洛,张丹枫等。这是以前写武侠人的重大遗漏。
孙晓创造了卢云这个典型,填补了这个空白。以卢云为象征的从下层进取而上的士大夫一族,是中国古代真正的士人中坚群体。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孙晓对这种模式进行了改造。一般来说,落难公子中状元之后,便无往而不利,扬眉吐气,但孙晓结构一变,否定之否定,卢云非但没有扬眉吐气,反而因福得祸,在武侠小说史上,单说一“苦”字,恐怕再也没有卢云这样的倒霉的人物了。卢云沉沦往复,这也是英雄志能够吸引人的所在。如果没有中状元这个意气扬扬的衬托,我们则看到的卢云不免太黑暗,读者和作者都于心不忍,因此在阅读倾向上便产生审美疲劳。在小说的情节和张力上,需要一个缓冲,以便更好地将卢云投入万劫不复之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孙晓高高地将卢云捧上云端,是一种写作上的需要,也是为了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需要,更是卢云功名小得志,人生大不得志的相映衬,喜极生悲,读者也就欲加痛苦,欲加引起思索。从写作的角度来说,欲扬又挫,是写作者无上的法宝。
春风已度玉门关
和亲,是中国历史的主题之一,他有着王昭君、文成公主等光耀千古的题材。令人纳闷的是,看起来这些东西都被写烂了,检查武侠小说,我们才惊讶地发现,实际上并没有多少人从正面描写过这个情节。金庸的小说里有香香公主被乾隆逼婚,古龙的小说里,也仅仅只有个楚留香和个不明不白的沙漠公主暧昧了一回。
历史上的文学体式中,和亲情节,仅在元明戏曲里,是炙手可热的题材。甚至连后来的明清小说家们,也不屑一顾,我们在红楼里,也只是淡淡地看到迎春的一个“几番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的淡淡背影。
孙晓的和亲与传统的和亲题材有两个显著的不同。
第一个是正面、大规模地记述全过程。这在小说史上极为罕见。可以说,是孙晓历史观和写作观的笔力的展现。由银川的和亲,渐渐引出了大明王朝风雨飘摇的内患外忧。并且进一步别出新裁地将番邦武术引到汉民族的视野中。同时描写了帖目儿灭里、萨魔等情态各异的形象。
第二个是武侠小说史上独一无二的公主形象——塑造了银川公主这个光芒灿烂而又令人怜惜的形象。我们不妨将武侠小说中,出现过的几位公主——把他们这些天皇贵裔进行比较。在比较之前,我们先要区分一下公主的概念,倚天中的赵敏算不算公主?萧逸的无忧公主算不算公主?鹿鼎记的私生女建宁公主算不算公主?经过排比与遴选,很明显,能够和银川公主相提并论的,无论是从身份上,还是从人Xing的出彩之处,恐怕只有《碧血剑》中的阿九可以和银川相提并论。然而,阿九更像个女人,而非一个公主。从政治意义上说,银川则表现得比阿九列更加坚忍决情,更具有一国公主之气度。在政治面前,银川可以决不犹豫地献身,这是相当决然的。这种政治献身并不是一个政治家的考虑。而是因为她天然是皇族的女儿。单纯地为了政治目标,银川仍然可以面不改色地嫁入番邦,进而母仪天下。从此意义上来说,英雄志里坚忍决绝的政治人物,男性数杨素观,女性惟银川马首是瞻。她感激卢云和赏识卢云,但在政治面前,银川会像卢云寻求正道抛弃倩兮一样,舍卢云而就家国。如果银川是男人,能够翻云覆雨,所使用的手段绝不会比杨素观差。只不过,银川恐怕会使用王道,杨素观则是魔道,而卢云则追求正道,秦仲海则是霸道,伍定远则是一已之心的人道。银川个性中,又有一种观世音大慈大悲的普世性的情素,这也正是她如此令人着迷的原因,这就不能用政治观点来分析银川公主了。
收拾起山河大地一担装
小人物有小人物的活法,人生的昂藏沦落,便在万丈红尘里,隐埋着这许多风尘中的奇人。他们有些是坚持自己的信念和执着,放弃了曲学阿世,放弃了功名富贵,心中却仍旧淡定,我自依然。上下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谁能数得清在历史的风沙中,多少这样的人物拮据一生?
他们并非没有雄心,并非没有壮气蒿莱,然而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在俗世和信念相乎冲撞的过程里,终于选择了金剑沉埋。
三尺龙泉壁上鸣,万古侠客人间梦。
当我读到《英雄志》里的卢云,说出“求不到我心里的道,我可以回去卖我的面,便算世人说我是孔门叛徒,我也不在乎。”不禁泪水模糊了眼睛。
有人不懂卢云,卢云也不需要人理解。
然而真正的英雄,总是光芒璀璨,他拥有无边的力量,总在是默默和隱忍中,影响着身边的人群,他如同一团光,一团热,散布到阴暗的角落里,使身边的人群喧哗与骚动。顾嗣源、胡媚儿、伍定远、秦仲海、陆孤瞻、伍崇卿,琼芳,一切的一切,无论是美好的心灵、飘逸的心灵,还是迷失凶暴的心灵,都默默地向着这份光芒,飞蛾扑火,在时代与命运里的咆哮声里,翻覆沉沦。顾嗣源没有卢云,他不会惨死,甚至可以安度晚年,在乡间成为中国传统意义上的一个乡绅;胡媚儿没有卢云,她不会痛哭失声,这样的人物也将不再可爱。从某种意义上说,赵姨娘对卢云的诅咒和恶骂,是对卢云最高的褒奖。
一个放出光芒的人,他,卢云,有无边的愧疚,然后惟独不会有后悔,他始终是那个卢铁头,坚心忍性,甚至对情人残忍,然而情人不会怨咎,只有这样的情人才配得起他卢云,只因为他和她都是一种人,坚持自己的信念。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焉。
于是,我们在悲悲苦苦,纷纷怨怨里,你和我,继续以悲天悯人之心,看着卢云,收拾起山河大地一担装,走完他最后的旅程。
我生之初尚无为
回想接触《英雄志》的过程,叫人不胜感叹。
当年,我曾经给广州一家学术书店写书评,无意中看到书架上京华出版社广告,所谓“男人的武侠”、“金庸封笔古龙逝,江湖惟有英雄志”云云。我不禁冷笑一声,心中寻思,总算捉住个不知天高地厚的,于是便取下几册带回观看。看了武侠这么多年,眼光之挑剔虽然不至于达到不读新人作品的地步,胃口也总是非常高的。
现代的武侠作者,有大师、大匠、写匠三等,其他写者更是不计其数。能名传后世者,在这个塔尖瞻然四顾的,也不过十数家而已。
第一卷是写伍定远,起处平平,但文从字顺,已经远高于许多话都说不明白的作者了,但这样的作品,在我的眼里,也只是第二流文字罢了。我当年的女朋友问我:老凡,这人写得怎么样?我答:一般般,还可以。有高庸的水平。
第二卷是写卢云,看着看着,心里暗惊,一个落难公子后花园,谁料皇榜中状元的老俗套的故事,也敢拿来写,这人不简单。女朋友要上街购物,便不耐烦问:不是说不好看吗?快丢了,随我去也。我摇头说:这人水平不错,有萧逸中期的水平。
特别是读到:“卢云仰天长笑,决意凭着这副面担,闯出自己的路。一时只觉天地之大,何处皆可为家。他仰望着天上浮云,忽地心有所感,夏末秋至,卢云挑着一副面担,飘然北去。”读到这个面担,我便暗想这等人物,恐怕会是武侠文学史上一个斩新的人物典型。作者竟然懂得用具体的面担等物来象征指事,实在非一般小说家所能达到。心中大乐,又忐忑不安,继续读。
读到第三卷完毕,伍定远和卢云会面逃难,我心中已知此作者心胸甚大,要有所创见,绝非一般作者能比,恐怕还会有新主人公不断登场。不禁叹曰:此人可以称之为大匠矣。武侠文学史以来,除了金庸这人能够在一本小说里集中地不断地创造人物群像之外,这人是第二个。
女朋友购物归来,我已读至西出阳关第五卷,女友问曰:怎么还在看?不陪人家买东西?有这么好看吗?我抬起头来,泪水涟涟,女朋友知我喜好,便道:Cao,这么好看,你老人家都看哭了?我破啼为笑,狂欢舞蹈,抱着书亲吻,在房间里大吼大跳,自以为看到了新武侠的曙光。列位看官,你道我为何如此高兴?只因在武侠小说沉寂的这么些年里,我一直持不同意见,我以为武侠小说思想上的创新,远比形式上的创新更为要紧,孙晓一出,无疑证明了我这个观点,传统武侠,远没有走上消亡之路。古龙之后的英雄志,在思想上所走的路,远比古龙在形式上走的路,更加路远迢迢。孙晓,是金庸古龙之后,武侠小说界不世出的天才人物。将孙晓与黄易比,与梁比,与小椴凤歌比,都是没有看清孙晓的地位。当今之世,活着的武侠小说家,仍在创作中的小说家,惟孙晓为第三代盟主。武侠小说界,终于在金庸古龙沉寂之后,迎来了天命所归。
给我感觉特别强烈的是,孙晓在后半部十六十七十八十九卷中,所用的悲天悯人的写法。将人生人世苍天大地的悲凉语,将天下,倾泄在一个小小的面担上。
在开首几卷,孙晓仍然不能掌握自己的小说语言构造,有些地方相对欠妥,有些语言章法逻辑混乱,但回家等章节之后,大水瀑之后的卢云,写来字字血泪,具备高度的精神气质和象征主义,这些文字,放在金庸的任何一部小说,包括天龙八部里,也未惶多让。大水瀑等情节,无疑是可以和神雕里风陵夜话相媲美的武侠经典章节。
卢云这个光彩照人的形象,就是中国的约翰克里斯朵夫。
孙晓真正的个人风格也在大水瀑中洗涤升华,一举奠定了他在武侠文学史上的地位。在高斯的正十七边形里,我看到,两千年武侠小说文学史上,终于迎来了第一个儒侠形象。高斯数学和仁之技击所开辟的儒家武道,卓然立世,并立于佛侠道侠之间,从此为武侠文学开辟出了一条光芒大路。
儒侠与侠儒
卢云一出,两千年中华武侠文学史上,从此诞生了第一位光彩照人的儒侠形象。
我们中国人所写的武侠小说里,其实从来就没有正视过儒的概念,在侠义小说史上,岌岌大者,都是第一流的道家之侠、佛家之侠。例如黄裳、例如王重阳、例如张三丰。而事实上,中华文化史,始终以儒教中流,道佛辅之,儒与墨的本义,也是侠的滥觞。其情形却本末倒置,这是何种原因?
只因现代人不理解儒的概念。以为儒是迂腐、儒是不堪、儒是书生意气。大谬!
缘起寂灭之学从南北朝时代以来,扫荡我中华,便给中国人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影响,历代大儒为挽救中华文化,挽救中国人本身的道统,奋起抵抗,自论衡始,迄至大唐韩愈、北宋大儒张载、朱熹,排佛之声不绝。何故?因佛法传入中国,其学本不足论对与错否,甚至有一二益处,只是放眼于世,全国之人顶礼膜拜,则中华自身之学便绝矣。历代大儒的排佛之议,绝非意气用事,实不得已然。非此,则周公孔子之学,已灭亡矣。
所以宋人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儒的浩大蓬勃之处,也是一切宗教务虚之学所不能相提并论的。儒的正义,就是务实修行之学;济苍生、扶天下于危倾。卢云的“正道”,受到无数撮耳小辈的嘲笑,这是因为他们不懂信仰,不懂崇高,一切以庸俗的功利主义为衡量目标。以为圣贤,以为天地间的一切,都与我同高,与我同小。近世中国人中批儒者,均是不通儒者,特别是年青一代,受到文革的思想毒害更加严重。满以为自己的这种无知,是先进。只要一谈儒家,便满口毁语,这是现代中国大陆青年的无知和悲哀。
天下之信念,必由一社会所系,一社会必以一信念系之。一信念,必由一二仁人所系。我们看卢云的正道,就是此种信念,不管成与败,得与失,爱与痛。
英雄志,爱与痛的边缘。
实在是非常抱歉,鄙人文笔有限,真的要回去再认真看看英雄志才能回来作答,各位知友实在是对不起,占个坑先泻药,英雄志是我在初中看的,距今已经有四五年的时间了,(话说孙x,我都追了4年你还是一个字也没动,太让我伤心了→_→)说实话剧情啥的都已忘了一大半了,不过作为一个非常不资深的小触,看见邀请还是斗胆上来答一下吧,也算做是抛砖引玉吧。江湖上有云,金庸封闭古龙逝,江湖唯有英雄志,可见英雄志在各位侠友眼中的地位也是非常高的,我个人也认为英雄志是个非常好看的武侠小说,不过很可惜的是,孙晓对整篇小说的掌控力不强,直接导致了小说后面有明显的烂尾现象。不过我觉得,瑕不掩瑜,光就是观海云远这四个人物,就能让你深深地爱上这本小说。
作为一个胖子,居然还自称自己不是个粗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嘉诚怎么还不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