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vip怎样升级61.9倍升级,62级,请问要多久才到64级? 谢谢

删除历史记录
 ----
相关平台红包
银行代销保险今年“坐地起价”:佣金率最高可9倍于卖基金
作者:之家哥
摘要:网贷之家小编根据舆情频道的相关数据,精心整理的关于《银行代销保险今年“坐地起价”:佣金率最高可9倍于卖基金》的相关文章10篇,希望对您的投资理财能有帮助。
《银行代销保险今年“坐地起价”:佣金率最高可9倍于卖基金》 精选一商业银行与“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2016年还高歌猛进的银保渠道代销规模在今年上半年踩下了急刹车。《证券日报》记者梳理上市银行中报数据发现,多家银行代销保费规模同比出现下降,甚至有银行减少了逾四成。与之相对应的是,银行代销平均佣金率大幅度上涨:去年中期,上市银行披露出来的费率大多在2%-3%之间,今年披露出来的平均数据最低也达到了3.5%,最高甚至超过了8%。此外,如果将资管类产品同台竞技,招商银行今年上半年代理的平均佣金率大概是卖银行138倍、卖基金的9倍、卖信的5倍。(function(c){var x,d,g,s='script',w=window,n=c.name||'PLISTA';try{x=w.frameEw=x?w.top:w;}catch(e){}if(x){d=w.document.createElement('div');d.setAttribute(c.dataMode,'plista_widget_'+c.widgets[0].name||c.widgets[0]);x.parentNode.insertBefore(d,x);}if(!w[n]){w[n]=c;g=w.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0];s=w.document.createElement(s);s.async=s.type='text/javascript';s.src=(w.location.protocol==='https:'?'https:':'http:')+'//static'+(c.origin?'-'+c.origin:'')+'./async'+(c.name?'/'+c.name:'')+'.js';g.parentNode.insertBefore(s,g);}
"publickey": "5cd03db33cec612ec6ac1a79",
"name": "PLISTA_OUTSTREAM",
"origin": "cn",
"dataMode": "data-display",
"noCache": true,
"widgets": [
"outstream"
}));银保渠道佣金率大涨《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在上市银行中,农业银行和招商银行等部分银行对于代理产品的相关数据披露一直比较详实,从相关银行连续几年的财报数据中可以看到银保渠道平均费率的变化,也可以借此管窥行业的整体水平。从上述银行的披露来看,今年上半年银保渠道的佣金率在3.5%以上,而去年中期上市银行披露出来的佣金率大多在2%-3%之间。半显示,农业银行在银保市场共与94家保险公司建立合作关系,上半年实现代理新单保费1495.35亿元,实现代理收入66.52亿元,业务收入市场份额保持四大行第一。根据上述数据计算,农业银行今年上半年代销保险的平均费率达4.45%,而该行去年的佣金率低于3%。此外,浦发银行今年上半年实现代销实收保费158.75亿元,手续费收入5.78亿元,佣金率约3.64%(去年同期的佣金率仅为2.2%)。还有部分银行的佣金率高出了行业均值。招商银行今年上半年实现销售额38964亿元,代理开放式额3219亿元,代理销售额1046亿元,代理保险保费454亿元;实现受托23.85亿元,代理30.63亿元,代理收入18.19亿元,代理保险收入37.64亿元。《证券日报》记者据此计算,招商银行销售平均费率大约为0.06%,代销基金的平均费率大约为0.95%,代销信托的平均费率大约为1.74%,代销保险平均费率大约为8.29%。也就是说,如果仅根据总量简单估算平均佣金率,该行代理保险产品的费率接近卖银行产品的138倍、卖基金的9倍、卖信托的5倍。此外,该行去年中期的代销保险的平均费率大约为4.47%,今年同比上涨了逾八成。杭州银行今年上半年代理销售中国人寿的各类保险19.9千元,实现手续费收入人民币1.4千元,佣金率折合约7%,也明显高出行业均值。人士指出,招商银行、杭州银行今年上半年代理保险的佣金收入占代理的保费收入高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首年保费收入较多(银行每年代销的保费收入分为“首年保费+续期保费”,续期保费也就是此前已经投保,今年继续缴纳保费);二是该行代理的首年期交保费收入占比高,期交保费代理人第一年获得的佣金比短期趸交产品获得佣金要高出很多。保费规模不涨反降虽然银行代销保险收费的单价提高了,但是卖出的产品却不增反降。去年,受益于央行多次后的大幅下降,号称高的保险产品在银行渠道受到了几乎是史无前例的欢迎,本报记者甚至曾遇到“雪藏理财”的奇葩情况。然而,随着今年监管政策的趋严、保险产品回归保障功能,商业银行受托理财、代理保险等业务均受到冲击。《证券日报》观察上市银行中报发现,国有大行普遍表示“代销保险的保费收入出现下滑”,多家股份制银行的代销规模也同比减少,仅披露出来的最高降幅就超过了40%;部分中小银行的代销规模确实有所增长,但受限于其整体的体量,对行业整体的萧条态势未能形成“剧情反转”。银行“选秀”血缘第一由于单个网点线下销售受限于不超过三家险企产品的监管规则,银行在合作谈判中占据了优势地位,涨价自然也在情理之中,甚至于银行在合作伙伴的选择上也占据了绝对上风。《证券日报》记者走访西南二环附近的银行网点发现,银行对于关联险企(子公司或兄弟公司)还是比较关照的,记者走访的网点几乎都能看到银行关联险企的产品,在推荐时也往往是首选。“在选择代销保险产品时,银行不会刻意与大型保险公司‘强强联合’”,一位国有大行有关人士曾对本报记者表示,银行在选择保险公司时首先肯定重视“血缘关系”,现在各家银行都很重视综服务,各个业务板块间的迁徙率也在升高;其次会重视价格,也就是保险公司能够接受的佣金高低,中小险企正是凭借价格优势在这一环节胜出;第三,则会重视保险公司的产品竞争力和品牌,毕竟这关系到产品能否销售得出去,银行能否真正实现佣金收入。《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二线中小险企在银行网点的“曝光率”很高,在银行官网首页出现的频次更是密集。《银行代销保险今年“坐地起价”:佣金率最高可9倍于卖基金》 精选二去年中期,上市银行披露出来的佣金率大多在2%-3%之间,今年披露出来的平均数据最低也达到了3.5%,最高甚至超过了8%。商业银行与保险公司“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2016年还高歌猛进的银保渠道代销规模在今年上半年踩下了急刹车。梳理上市银行中报数据发现,多家银行代销保费规模同比出现下降,甚至有银行减少了逾四成。与之相对应的是,银行代销保险的平均佣金率大幅度上涨:去年中期,上市银行披露出来的费率大多在2%-3%之间,今年披露出来的平均数据最低也达到了3.5%,最高甚至超过了8%。如果将资管类产品同台竞技,招商银行今年上半年代理保险产品的平均佣金率大概是卖银行理财产品的138倍、卖基金的9倍、卖信托的5倍。银保渠道佣金率大涨在上市银行中,农业银行和招商银行等部分银行对于代理销售保险产品的相关数据披露一直比较详实,从相关银行连续几年的财报数据中可以看到银保渠道平均费率的变化,也可以借此管窥行业的整体水平。从上述银行的披露来看,今年上半年银保渠道的佣金率在3.5%以上,而去年中期上市银行披露出来的佣金率大多在2%-3%之间。半年报显示,农业银行在银保市场共与94家保险公司建立合作关系,上半年实现代理新单保费1495.35亿元,实现代理务收入66.52亿元,业务收入市场份额保持四大行第一。根据上述数据计算,农业银行今年上半年代销保险的平均费率达4.45%,而该行去年的佣金率低于3%。浦发银行今年上半年实现代销实收保费158.75亿元,手续费收入5.78亿元,佣金率约3.64%(去年同期的佣金率仅为2.2%)。还有部分银行的佣金率高出了行业均值。招商银行今年上半年实现个人理财产品销售额38964亿元,代理开放式基金销售额3219亿元,代理信托类产品销售额1046亿元,代理保险保费454亿元;实现受托理财收入23.85亿元,代理基金收入30.63亿元,代理信托计划收入18.19亿元,代理保险收入37.64亿元。《证券日报》记者据此计算,招商银行销售理财产品平均费率大约为0.06%,代销基金的平均费率大约为0.95%,代销信托的平均费率大约为1.74%,代销保险平均费率大约为8.29%。也就是说,如果仅根据总量简单估算平均佣金率,该行代理保险产品的费率接近卖银行理财产品的138倍、卖基金的9倍、卖信托的5倍。此外,该行去年中期的代销保险的平均费率大约为4.47%,今年同比上涨了逾八成。杭州银行今年上半年代理销售持股中国人寿的各类保险19.9千元,实现手续费收入人民币1.4千元,佣金率折合约7%,也明显高出行业均值。招商银行、杭州银行今年上半年代理保险的佣金收入占代理的保费收入高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首年保费收入较多(银行每年代销的保费收入分为“首年保费+续期保费”,续期保费也就是此前已经投保,今年继续缴纳保费);二是该行代理的首年期交保费收入占比高,期交保费代理人第一年获得的佣金比短期趸交产品获得佣金要高出很多。保费规模不涨反降虽然银行代销保险收费的单价提高了,但是卖出的产品却不增反降。去年,受益于央行多次降息后银行的大幅下降,号称高收益率的保险产品在银行渠道受到了几乎是史无前例的欢迎,本报记者甚至曾遇到银行理财经理“雪藏理财卖保险”的奇葩情况。然而,随着今年监管政策的趋严、保险产品回归保障功能,商业银行受托理财、代理保险等业务均受到冲击。国有大行普遍表示“代销保险的保费收入出现下滑”,多家股份制银行的代销规模也同比减少,仅披露出来的最高降幅就超过了40%;部分中小银行的代销规模确实有所增长,但受限于其整体的体量,对行业整体的萧条态势未能形成“剧情反转”。银行“选秀”血缘第一由于单个网点线下销售受限于不超过三家险企产品的监管规则,银行在合作谈判中占据了优势地位,涨价自然也在情理之中,甚至于银行在合作伙伴的选择上也占据了绝对上风。走访西南二环附近的银行网点发现,银行对于关联险企(子公司或兄弟公司)还是比较关照的,走访的网点几乎都能看到银行关联险企的产品,经理推荐时也往往是首选。在选择代销保险产品时,银行不会刻意与大型保险公司‘强强联合’,银行在选择保险公司时首先肯定重视“血缘关系”,现在各家银行都很重视综合服务,各个业务板块间的迁徙率也在升高;其次会重视价格,也就是保险公司能够接受的佣金高低,中小险企正是凭借价格优势在这一环节胜出;第三,则会重视保险公司的产品竞争力和品牌,毕竟这关系到产品能否销售得出去,银行能否真正实现佣金收入。二线中小险企在银行网点的“曝光率”很高,在银行官网保险频道首页出现的频次更是密集。返回【云掌】关注更多《银行代销保险今年“坐地起价”:佣金率最高可9倍于卖基金》 精选三(原标题:银行代销保险今年“坐地起价”: 佣金率最高可9倍于卖基金)去年中期,上市银行披露出来的佣金率大多在2%-3%之间,今年披露出来的平均数据最低也达到了3.5%,最高甚至超过了8%。商业银行与保险公司“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2016年还高歌猛进的银保渠道代销规模在今年上半年踩下了急刹车。《证券日报》记者梳理上市银行中报数据发现,多家银行代销保费规模同比出现下降,甚至有银行减少了逾四成。与之相对应的是,银行代销保险的平均佣金率大幅度上涨:去年中期,上市银行披露出来的费率大多在2%-3%之间,今年披露出来的平均数据最低也达到了3.5%,最高甚至超过了8%。此外,如果将资管类产品同台竞技,招商银行今年上半年代理保险产品的平均佣金率大概是卖银行理财产品的138倍、卖基金的9倍、卖信托的5倍。银保渠道佣金率大涨《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在上市银行中,农业银行和招商银行等部分银行对于代理销售保险产品的相关数据披露一直比较详实,从相关银行连续几年的财报数据中可以看到银保渠道平均费率的变化,也可以借此管窥行业的整体水平。从上述银行的披露来看,今年上半年银保渠道的佣金率在3.5%以上,而去年中期上市银行披露出来的佣金率大多在2%-3%之间。半年报显示,农业银行在银保市场共与94家保险公司建立合作关系,上半年实现代理新单保费1495.35亿元,实现代理保险业务收入66.52亿元,业务收入市场份额保持四大行第一。根据上述数据计算,农业银行今年上半年代销保险的平均费率达4.45%,而该行去年的佣金率低于3%。此外,浦发银行今年上半年实现代销实收保费158.75亿元,手续费收入5.78亿元,佣金率约3.64%(去年同期的佣金率仅为2.2%)。还有部分银行的佣金率高出了行业均值。招商银行今年上半年实现个人理财产品销售额38964亿元,代理开放式基金销售额3219亿元,代理信托类产品销售额1046亿元,代理保险保费454亿元;实现受托理财收入23.85亿元,代理基金收入30.63亿元,代理信托计划收入18.19亿元,代理保险收入37.64亿元。《证券日报》记者据此计算,招商银行销售理财产品平均费率大约为0.06%,代销基金的平均费率大约为0.95%,代销信托的平均费率大约为1.74%,代销保险平均费率大约为8.29%。也就是说,如果仅根据总量简单估算平均佣金率,该行代理保险产品的费率接近卖银行理财产品的138倍、卖基金的9倍、卖信托的5倍。此外,该行去年中期的代销保险的平均费率大约为4.47%,今年同比上涨了逾八成。杭州银行今年上半年代理销售持股5%以上股东中国人寿的各类保险19.9千元,实现手续费收入人民币1.4千元,佣金率折合约7%,也明显高出行业均值。保险业分析人士指出,招商银行、杭州银行今年上半年代理保险的佣金收入占代理的保费收入高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首年保费收入较多(银行每年代销的保费收入分为“首年保费+续期保费”,续期保费也就是此前已经投保,今年继续缴纳保费);二是该行代理的首年期交保费收入占比高,期交保费代理人第一年获得的佣金比短期趸交产品获得佣金要高出很多。保费规模不涨反降虽然银行代销保险收费的单价提高了,但是卖出的产品却不增反降。去年,受益于央行多次降息后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的大幅下降,号称高收益率的保险产品在银行渠道受到了几乎是史无前例的欢迎,本报记者甚至曾遇到银行理财经理“雪藏理财卖保险”的奇葩情况。然而,随着今年监管政策的趋严、保险产品回归保障功能,商业银行受托理财、代理保险等业务均受到冲击。《证券日报》观察上市银行中报发现,国有大行普遍表示“代销保险的保费收入出现下滑”,多家股份制银行的代销规模也同比减少,仅披露出来的最高降幅就超过了40%;部分中小银行的代销规模确实有所增长,但受限于其整体的体量,对行业整体的萧条态势未能形成“剧情反转”。银行“选秀”血缘第一由于单个网点线下销售受限于不超过三家险企产品的监管规则,银行在合作谈判中占据了优势地位,涨价自然也在情理之中,甚至于银行在合作伙伴的选择上也占据了绝对上风。《证券日报》记者走访西南二环附近的银行网点发现,银行对于关联险企(子公司或兄弟公司)还是比较关照的,记者走访的网点几乎都能看到银行关联险企的产品,在理财经理推荐时也往往是首选。“在选择代销保险产品时,银行不会刻意与大型保险公司‘强强联合’”,一位国有大行有关人士曾对本报记者表示,银行在选择保险公司时首先肯定重视“血缘关系”,现在各家银行都很重视综合金融服务,各个业务板块间的迁徙率也在升高;其次会重视价格,也就是保险公司能够接受的佣金高低,中小险企正是凭借价格优势在这一环节胜出;第三,则会重视保险公司的产品竞争力和品牌,毕竟这关系到产品能否销售得出去,银行能否真正实现佣金收入。《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二线中小险企在银行网点的“曝光率”很高,在银行官网保险频道首页出现的频次更是密集。本文来源:证券日报-资本证券网
作者:张 歆责任编辑:钟齐鸣_NF5619《银行代销保险今年“坐地起价”:佣金率最高可9倍于卖基金》 精选四■本报记者 冷翠华作为属性较强的险种之一,今年前8个月投连险的保费收入体量并不是很大,占规模保费之比约为1.25%。从来看,前9个月的单月平均收益率约为0.66%,若以此计算,为7.92%。不过,曾经以投连险为特色的瑞泰人寿今年前8个月的投连险保费以及规模保费收入则同比均大幅下滑了50%左右。每个月收益波动较大根据华宝证券近日公布的研报,今年1月份到9月份,可获取数据的相关投资账户总体平均回报率分别为0.13%、1.02%、0.34%、-0.21%、-0.52%、2.72%、0.64%、0.89%、0.93%,可见每个月的波动性较大。从投连险投资收益率与的对比情况来看,9月份,前者优于后者,激进型投连险指数收益率为1.73%,同期,为0.38%,截至日,激进型投连险指数收于165.22点,调整后的可比数收于71.85点。从具体账户层面来看,9月份,大部分账户取得正收益。其中,收益率名列前列账户包括太平蓝筹成长型(7.87%)、平安精选权益(7.75%)、民生主动策略型(7.72%)、太平策略成长型(7.07%),以及同方全球积极型(4.08%)。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近年来,投连险也借助互联网平台进行销售。其中,比较典型的是弘康人寿在上销售的“京弘年年盈”,其投连险账户的历史年化结算为5.10% ,“京弘理财三号”的历史年化结算利率为5.40%;同时,光大永明人寿在上推出的“光大永明定活520”的为4.7%,“光大永明定活730”的年化收益率为4.8%。“光大永明定活保365”的预期年化收益率为5.1%。泰康投连险增长8.9倍根据保监会公布的数据计算,今年前8个月,投连险独立账户的新增交费约为316.3亿元,约占规模保费收入的1.25%。8月份的投连险独立账户新增交费约为76.7亿元。其中,8月份,泰康人寿新增投连险账户保费收入居首位,约为52.4亿元,弘康人寿8月新增保费收入居第二位,约为9.76亿元,居第三位的是平安人寿,投连险新增保费约为1.45亿元。在外资寿险公司中,信诚人寿8月份的投连新增规模最大,约为1.4亿元。事实上,今年前8个月泰康人寿的投连险保费收入约为175.3亿元,比去年同期大幅增长了8.9倍。投连险更多地由消费者承担,从1999年出现首款投连险至今,该险种已经走过18年的历程,其发展也几经波折。2006年,一路上扬,投连险受到追捧,在2008年遭遇股灾又再度陷入沉寂。目前的投连险在保险整体市场的占比较小,但不同险企的发展策略各异,泰康人寿投连保费飙升,而瑞泰人寿等险企的保费则大幅下降。从今年前8个月以及前4年同期的情况来看,2013年到2016年投连险保费呈现持续增加的态势,2017年则呈现大幅下降之势。其中,月份,投连险保费收入约为62.4亿元,2014年同期约为104.2亿元,2015年同期约为387.9亿元,2016年同期约为669亿元,2017年同期约为316.3亿元,可见,今年前8个月的投连险保费同比大幅下降了52.7%。瑞泰人寿投连险下滑约五成值得一提的是,曾经以投连险为特色的瑞泰人寿的投连险保费呈现大幅下滑之势,其规模保费也呈现同样的趋势。具体来看,瑞泰人寿8月份新增保费为47.84万元,在外资险企中第11位。该公司前8个月的、保费以及投连险保费分别约为2.42亿元、9.84亿元以及691.15万元,分别同比下降了20.53%、54.07%以及50.12%,其规模保费同比也下降了49.90%。从原保险保费在规模保费中的占比来看,今年前8个月,该公司这一占比为19.61%,2016年同期为12.36%,2015年同期为22.56%。根据保监会2016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有关事项的通知》,当险企的季度原保险保费收入占当季规模保费收入比例低于30%时,一年内不予批准其新设分支机构。尽管瑞泰人寿此后的保户新增交费和投连险独立账户新增交费的规模持续下降,但其原保险保费收入也呈相似走势,因此,其原保险保费占比依然远低于30%的基本要求。目前,该公司也是唯一一家低于30%监管警戒线的险企。瑞泰人寿投连险保费大幅下降是主动调整的结果还是其他原因?是否有提升原保费占比的计划?其经营策略是否将进行调整?针对这些问题,记者向该公司相关负责人发去采访提纲,但由于沟通周折,截至记者发稿尚未得到明确答案,后续将继续沟通。在瑞泰人寿官网,该公司表示,目前其在北京、上海等8个地区经营保险业务。同时,其表示,作为一家具有丰富的寿险公司,目前主要提供投资类,包括和万能险。同时,考虑到保户的人寿保障需求,也提供多种保障类的附加险供选择,包括定期、和其称,投连险是一种融保险保障与投资于一身的险种。汇集客户的投资资金,通过专业才的投资运作,获取规模效益和较高的回报。瑞泰的投资连接保险采用“基金的基金”模式,购买一份保单客户可以享有几种不同风险特性不同预期收益的投资账户。《银行代销保险今年“坐地起价”:佣金率最高可9倍于卖基金》 精选五■本报记者 苏向杲据《证券日报》记者统计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共有13家险企的增资获得保监会批准,其中寿险公司9家、财险公司3家、1家,这13家险企合计增资205亿元。引人注意的是,获得增资的9家寿险公司中,有7家万能险保费呈现负增长,其中有4家下降超过六成,有3家下降幅度超过八成,最高的下降幅度可达95.6%。5家增资151.2亿元整体来看,今年前三季度共有13家险企的增资获得保监会批准,增资额合计205亿元。其中,有5家险企的增资合计达151.2亿元,占据了增资额的七成以上。具体来看,前三季度长城人寿、幸福人寿、中邮人寿、、大地财险、浙商财险、复星保德信、德华安顾、新华养老、中韩人寿、中荷人寿、平安健康分别增加了注册资本,增资额分别为50亿元、41.2亿元、20亿元、20亿元、20亿元、15亿元、13.621亿元、6亿元、5亿元、5亿元、4亿元、3亿元、2.5亿元。引人注意的是,长城人寿的增资额最多,也颇具代表性。10月12日,保监会网站发布公告称,批准长城人寿增资50亿元,同意其注册资本变更为55.32亿元。这是长城人寿历史上最大规模一次增资。日,长城人寿在发布增资公告,由北京华融、北京金昊房地产、北京、厦门华信元喜、中民投资本管理、北京金牛中心、北京金羊创中心、北京兆泰集团8家企业及东宁波华山丰业合伙进行增资。资料显示,长城人寿成立12年以来,先后有过6次增资经历。先后增资至4.8亿元、14.075亿元、15.61亿元、15.75亿元、17.7亿元、28.14亿元。除此之外,长城人寿还靠发行次级债“补血”,筹资近4亿元。偿付能力报告显示,今年二季度末,长城人寿的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31.09%,较今年一季度末的134.81%出现下降;二季度末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23.6%,较一季度末的127.24%持续下降。年报显示,相比2015年年末,2016年长城人寿的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下降了27%,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下降了24%。对于下降的原因,长城人寿表示主要有四大原因:一是增加资本金 8.78亿元;二是2016年综合收益总额为-7.98 亿元;三是2016年年度新单业务尤其银保趸交新单规模增长迅速;四是中权益类资产占比增加。增资额位居第二位的是幸福人寿,其注册资本金由60.1亿元变更为101.3亿元,增资之后的目保持不变,中国信达持股比例不变。对于增资后的规划,幸福人寿董事长李传学表示,“在资本金到位后,幸福人寿将拥有充裕的现金流和充足的偿付能力,一方面可以大力发展五年期以上及期交业务;另一方面,也可以稳步开设机构、扩大代理人规模、提升个险产能。”四险企大幅压缩万能险引人注意的是,本报记者梳理今年前8个月保费数据发现,已完成增资的9家寿险公司中,有7家万能险呈现负增长,其中,有4家下降超过六成,有3家下降幅度超过八成,最高的下降幅度可达95.6%。从规模保费来看,上述9家寿险公司中,有4家规模保费出现下滑。而原保费却只有2家出现下滑,有7家为正增长,其中平安健康、复星保德信人寿、德华安顾3家险企原保费增长均超100%,这说明这些险企正在积极调整保费结构。从渠道来看,上述险企中,有多家寿险公司的个险渠道较为单薄,主要依靠银保渠道,有两家险企的银保渠道占比接近九成。从产品来看,由于个别险企分红政策保持了较高水平,导致负债端成本较高。例如中韩人寿,在其2016年经营的所有保险产品中,保费收入居前5位的产品依次为:中韩智赢(分红型)C款、中韩永禧(分红型)、中韩臻佑终身、中韩永利年年(分红型)、中韩保驾护航两全保险A款。这些两全保险多是5年期趸交理财产品,到期将返还本金与红利,而其去年的万能险销售规模更是达到4亿元,这些产品也即将面临到期兑付,如此一来,未来几年中韩人寿将面临退保压力。记者查阅年报发现,2016年中韩人寿的退保金由2015年的1.4亿元增至2.6亿元,而2016年中韩人寿的保险业务收入为4.7亿元,当年退保占保险业务收入的55%。中韩人寿表示,2016 年以来,机关陆续出台了涉及万能产品、中短业务管控等方面的多个监管政策,一方面积极推进保险市场化改革,另一方面又不断加强对市场主体的规范管理,促进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在竞争激烈的人身险市场中行业发展风险、业务拓展风险和业务品质风险交替存在,行业长期以来在高增长预期下形成的发展理念、经营战略和产品体系、销售模式等一些惯性思维和做法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较大风险。举例说,保险产品同质化严重,竞争力不强,产品的储蓄化、短期化明显,方式的转型是个渐近的过程,该风险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仍将存在。自2012年底成立以来,中韩人寿一直亏损。其2012年至2015年度的净亏损分别为0.21亿元、0.56亿元、0.74亿元、0.93亿元。而到了2016年,净亏损进一步扩大至1.34亿元,成立五年以来累计净亏损额达到3.78亿元。同样,本报记者获得的一份中债有限责任公司对上述某寿险公司的季度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该险企业务渠道占比最大的为银保渠道,占比为89.5%。今年上半年,该公司保险业务收入167亿元,投资收益15.58亿元,净利润为-10亿元。净利润降幅较大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公司业务处于转型阶段,首年成本费用较高;二是为保证客户利益,分红政策保持了较高水平,导致负债端成本较高;三是资本市场波动大,市场利率较低,导致收益下降。事实上,随着监管加强,一些险企偿付能力短板开始暴露出来。10 月 20 日,保监会下发修订的《(征求意见稿)》, 征求意见稿提到,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应不低于50%、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应不低于100%、风险综合评级应在B类及以上,这三个任意一个指标不达标,为偿付能力不达标公司。东北证券研报表示,此前,前两项指标未在正式文件中予以描述,是市场默认指标,同时满足前两项指标是第三项要求的前提条件。结合2017年二季末行业数据,有6家险企不符合上述征求意见稿对偿付能力的要求。征求意见稿还提到,对于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不足60%、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不足120%的保险公司将“重点核查”。《银行代销保险今年“坐地起价”:佣金率最高可9倍于卖基金》 精选六随着时间的推移,人身险新规作用逐步显现。近日,(以下简称中保协)发布《2017年上半年市场运行状况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共有61家人身险公司开展,共实现规模保费1010.5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下滑10.9%。值得注意的是,在保费下降的同时,今年上半年互联网人身险业务在机构上变化十分明显。曾经在市场上受追捧的业务在互联网人身险保费中的占比也减少了近四成。而万能险和投连险在内的理财型业务保费较去年同期大幅减少509.8亿,降幅74.1%。此外,互联网年金保险发展势头迅猛,实现规模保费366.9亿元,同比增长近一倍,成为仅次于寿险的第二网。“保费和渗透率呈现下滑态势,但随着保险保障功能的凸显,业务结构得到一定程度的调整,从长远看将为创造更为有利的发展环境,激发行业的内在动力和活力,维护金融安全。”报告内容显示。每经记者 袁园 每经编辑 毕陆名理财型业务同比减少74.1%资料显示,该《报告》主要从互联网整体情况、公司互联网产品情况及经营情况、服务创新、产品创新及模式创新情况进行梳理,并针对不同领域的状况给出相关数据的变化。《报告》统计,今年上半年市场经营主体方面则与去年保持了一致,共有61家人身险公司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占人身险会员公司总数的八成,其中中资公司39家,外资公司22家。与去年同期相比,投连及万能险占比较高的险企互联网保费规模大幅度萎缩、银保渠道占比较高的险企互联网保费规模排名持续提升。具体而言,今年上半年,互联网市场规模发展势头放缓,1~6月累计实现规模保费1010.5亿元,同比下滑10.9%。去年同期的规模保费为1133.9亿元。互联网人身保险保费在行业人身险公司累计保费收入的占比为4.7%,同比下滑0.5%。值得一提的是,互联网寿险虽然仍是人身保险互联网业务的主力险种,但在总保费中的占比大幅下降,以万能险、投连险及分红险等为主的中短存续期理财型产品占比降幅明显,业务结构调整呈良性态势。数据显示,上半年,互联网寿险共实现规模保费586.9亿元,同比减少338亿元,降幅36.5%。其中,包括万能险和投连险在内的理财型业务保费合计178.1亿元,较去年同期大幅减少509.8亿元,降幅74.1%。此外,互联网年金保险发展势头迅猛,实现规模保费366.9亿元,同比增长近一倍,成为仅次于寿险的第二大互联网人身。从个体公司来看,上半年仍领跑。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6月,工银安盛人寿以246.3亿元位列首位,建信人寿、国华人寿、农银人寿、国寿股份、平安人寿、太平人寿、光大永明人寿、渤海人寿以及弘康人寿等前十家公司累计实现规模保费944.8亿元,占互联网人身保险总保费的93.5%。健康险借互联网收入翻倍需要提及的是,在理财型保险业务下降的同时,具有保障功能的保险业务开始大幅反弹。多家保险公司率先在互联网渠道对等进行优化升级,推出消费型百万医疗及等具有保障高、保费低特点的保障型产品,进一步彰显实体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本质属性。《报告》数据显示,互联网渠道的健康险保费呈爆发式增长态势,上半年实现规模保费29.1亿元,增幅102%;同时,在政策环境及行业各公司越发重视自有客户发展的氛围下,各寿险通过自有平台共实现健康险规模保费12.4亿元,同比增长222%,其中,防癌保险增长最为迅速,同比增加近10倍,和重增速分别为874%和245%。意外险的规模保费收入为27.6亿元,同比增长16.5亿元,增幅149%。虽然意外险保费占比不高,但在承保件数方面占据绝对优势,继续保持互联网人身保险“件数王”地位。各寿险公司在其自有平台上实现的意外险保费增长尤为突出,上半年,行业通过自有平台实现的意外险保费为1.3亿元,同比增长14倍,承保件数是去年同期的近20倍。“对互联网保险而言,未来市场秩序将更趋规范,在保证互联网健康发展的同时,也将对互联网保险竞争格局产生重要影响。”《报告》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保险业将进一步贯彻落实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遵循保险规律,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风险、深化改革三项任务,强化保险监管,健全现代保险企业制度,完善保险市场体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保险业发挥风险保障和长期储蓄功能,真正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维护金融安全、改善民生保障、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银行代销保险今年“坐地起价”:佣金率最高可9倍于卖基金》 精选七本人相关背景:精算师前言:我写这回答的目的是希望各位有幸看到本文的朋友能抽出您人生中的30分钟尽量一字不拉地读完本回答。这30分钟也就是一局LOL或者一集电视剧的时间,但你可以读到一位有n年工作经验的精算师专门写给知乎里绝大多数不太懂保险的朋友的回答。这篇文章尽量不使用网上你能搜到的已经被复制粘贴了几万遍的信息,而是用我的专业知识换一个角度为大家诠释。我并不是第一个回答本问题的精算师,只是我角度和他不一样。现在老百姓对乃至保险公司的怨气非常大,用以前上学时候老师教我们的话解释就是:保险最大的风险是你购买的保障并不是你真正需要的保障。我本来只打算买个西瓜结果最后发现买回来一个篮球。篮球也许比西瓜贵,但这并不是我需要的东西,我不需要的东西对我来说没有意义。因此我专门写了以下回答内容,我希望这篇回答能是一站式的商业保险回答贴,一篇就能解决普通人乃至初级所有关于保险的问题。所以请您尽量每个字都要看哦!这篇文章最主要的目的是希望你们读完后能对保险,特别是对商业保险,能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可以产生动力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积极为自己及家人购买最好的商业保险。如果有政府和企业的决策人员能读到本文,也希望你们可以积极考虑为你们的员工乃至他们的家属。保险真的能为你们省不少心!我后面也会为大家介绍如何为自己配置保险并且为什么这样配置。保险这方面,特别是商业人寿保险,别说知乎,整个中国能像我这样从渠道、各种基本法、产品模型、偿付能力、核心系统、各种运营、再到监管乃至外部再能如此全面了解保险业的真没几个。好吧严谨点,最多也就几百号人。反正我的意思就是保险这方面我真的很牛逼就是了。(嗯,别打脸了)还有,我这篇回答虽然写于2016年,但即使你在2017年、2018年乃至东京奥运会时候才读到我这篇回答,我说的内容仍然管用!!!我也会偶尔更新一下本文的内容,但无论怎么更新,本文的主基调是一直管用的。以下是正文:-------------------------------------------------------------------------------------------------------------我知乎第一个赞同过千的回答:怎么购买一份合适的重疾险组合? - 李元霸的回答里曾经明确推荐过哪些重疾产品是目前中国包括港澳台在内最好的,但还是源源不断收到私信问我某某是否更好。我实在诧异地很,我不都告诉你们哪个最好了,你们照买不就是了,为啥还问那么多问题?但我想了想,即使在保险公司,很多员工甚至管理人员也不知道怎么为自己。还真别笑,你如果有亲戚朋友在保险公司任职的,可以问他们一个人身保险里最简单的问题:的“身故责任”分几种?我猜很多人是回答不出来的。所以,为了让大家了解什么是真正的保险,除了知其然还要让你们知其所以然。对于本题回答我决定换了个演绎方法。我要从知乎保险问题里最少人说的,最少人懂的,也是最基础的开始:我们先来谈谈中国的保险监管。你们看到这里,心情肯定和下面这样图一样,尼玛你们这些安利保险的现在都走这种套路了。不不,后面很快你就知道这个话题的重要性了。来,我们先耐心一点,不然这文章后面还有更长更臭的怎么办。我们都严肃点,耐心点。很多人或多或少都听说过国务院通过“”,即央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管理整个金融市场。央行重要性自不必多说;证监会一年365天被全国人民问候全家,其知名度也不必多说;银监会作为闷声发大财的最典型机构,四大行也得听它司令,牛逼地位我也不多说。但你们知道保监会是干啥的么?保监会的实际知名度我先给你们看一个官微阅读量对比图。这是前阵子同一种类型的新闻:证监会/保监会完成2016年建议提案工作(截图时间有点久,这篇文章其实动笔于很早之前,原谅我的拖延症...)。这只是一条很普通的日常工作新闻,一般人根本不会有兴趣看这种新闻,产生的阅读数可能就是因为两个微信号的处女座关注者为了消掉未读提示而产生的点击。我们可以看到同样一种新闻证监会官微里的浏览量可是保监会官微的20倍!从大概率上甚至可以间接推定每20个知道证监会存在的人里面才相应有1人知道还有保监会这种机构存在呢。/r/LXWLkxHE4UyerVXw9yA-(二维码自动识别)(题外话:我这里故意“黑”了一下保监会的官微,实际保监会还有一个公众教育微信号叫“保监微课堂”,专门用来向大众普及,做得非常好,甚至比很多商业保险公司的微信号都做得好,这在政府机构的微信号里是比较少见的,我建议大家都去关注,真能涨不少保险知识)保监会或者英文简写CIRC,全称“中”,和证监会银监会一样都为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正部级,但还是事业单位,而央行虽然是正部级单位,但实质是副国级部门)。保监会根据国务院授权履行行政管理职能,依照法律、法规统一监督管理全国保险市场,维护保险业的合法、稳健运行。也就是保险公司、保险产品、销售消费理赔行为等等,只要是商业保险行为有关的都归保监会管。这里监管所依据的法律包括最顶层的《》等以及保监会颁布的各项规章制度,这是我们保险界常说的“天条”,在国内开展的每一项保险活动我们都是有法可依的。股灾之后盛传高层会将“一行三会”合并成立一个大监管,即使最后真的这样实施,保险监管毫无疑问也会是一个独立的职能。而我为什么要先谈保险监管?因为从偿付能力监管来看,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水平最全面最先进的国家之一。也就是说,你们在中国的保险公司购买和持有的保单是世界所有国家中是最安全的,接受了最全面的监管保护。尤其是那些动辄要保几十年的人寿保单,你们绝对可以放心持有。本来可以把上面那段第一句话中的“之一”去掉的,但采用相似监管原理的欧盟Solvency II经过多年扯皮后眼看就要被天朝的偿二代后发制人超车,吓得赶紧和我们同时在日实施,免得被我们抢去全球第一的美誉。的偿付能力二代监管规则,业内简称C-ROSS(注:不读克洛斯,读c罗斯,官方发音),是以风险为导向的新一代偿付能力监管规则。具体怎么计算实在太专业了,我这里就不展开了。简单来说,根据监管要求和指引,在每季末、每年末保险公司会通过建立详尽的数学模型和后能确保自己有能力在99.5%的概率下无论发生什么事件都不会倒闭。换句更直白的话说,天朝的保险公司只要通过了C-ROSS下的偿付能力测试即代表它都能硬扛200年一遇的大灾难(汶川地震这种是30-50年一遇,日本311地震或阪神大地震为50-100年一遇,或者各种股灾),没有例外。如果把中国的C-ROSS或欧盟的Solvency II比作Windows 10(当然Solvency II允许使用监管批准的内部模型而非标准模型以更好的反映自身风险,这也许再”高级“一点),那么目前美国使用的RBC保险监管架构差不多就是Windows 2000最多带个SP4,采用RBC类似架构的香港、新加坡、日本就更不用说了,不过他们也正在根据自身市场情况准备监管更新中,但从安装进度条来说已经远远落后于咱们啦!所以,不要提到中国金融业总觉得我们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尤其在什么纽约伦敦面前我们抬不起头,我们金融业也是有领先全球的时候!(此处应给中国保监会掌声)对了,全球银行业最新的监管架构巴塞尔3协议,即使在监管如此强势的中国,也得到2018年才能全面实施。我们的C-ROSS和Solvency II差不多可以认为是保险业版本的巴塞尔2.9,可是早整整两年哦。偿付能力制度为多级预警制度,安全线第一档就是偿付能力要高于150%,即(认可资产-认可负债)/ 最低资本的计算结果要不低于150%,这里每个项目都会牵扯复杂的算法。如果计算结果低于150%,保险公司就要开始紧张了,因为贵司已经唤醒保监会的盯梢属性,自己要赶紧想办法把偿付能力弄回150%以上。如果回不去,也尽量不要再去跌破下一档安全线100%。否则保监会就会动用各种监管权力要求保险公司采取可行方法尽快将偿付能力恢复到最低安全线之上。这些“可行方法”包括但不限于:、暂停开设新的分支机构、暂停发行新保单、暂停销售占用资本金过大的产品、卖出占用最低资本过高的资产比如等等等等等。国内信息可以通过或各保险公司的官网栏目查阅,及时公开的信息披露也属于重要的偿二代监管环节。看到这里,你肯定要说:贵国这种官僚机构,尼玛吹的都好听,实际做起来还不是一坨屎。那我还要告诉你,执行起来也不会是屎。因为在全世界包括中国在内的任何一家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计算由精算人员专门负责,这就是为了确保计算结果的可靠性、合规性和专业性。在中国,工作及其他精算相关工作(如产品定价等)全部由精算人员执行,相关工作报告得到总精算师审阅并签名同意后还需要按期上报监管。这些都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及保监会相关规定中法定的工作流程和责任,不是随便张三李四都能去干的(其他金融机构倒是可以)。为了保证专业性,包括总精算师在内的精算工作人员都需要通过一定科目的精算师考试并力求获得精算师认证。就专业认证难度来说,你们可要知道考出一个FSA(北美精算师认证)的时间平均是考出CFA时间的三倍。而精算师认证中的神经病,FIA(英国精算师认证)更是普遍认为难度是FSA的两倍!如此艰难的精算师考试就是为了确保精算人员能具备合格充足的专业知识以解决各种实务问题。即使考试通过,每年还要进行一定时间的职业继续教育以保证精算师紧跟最新的精算技术和保险监管发展。你这时又嘀咕了,不就考试难一点么,高分低能的人多得是。不、不、不,你们太小看精算师的工作了,一个精算工作者接受保监会、中国精算师协会和公司管理层三重监督三重压力不说。在中国,总精算师是一个如此变态的职业,监管机构有权力是可以终身追究你曾经的工作错误的!whenever and wherever you are.对的,精算师中的佼佼者,各保险公司的总精算师是有可能被终身找茬的。要是你知道你有可能快退休了竟然还要为某一份20年前在某个老东家签的精算报告挨处罚,你想想平时该有多大压力啊。老板都有如此压力了,下面做小的还不加倍奉还么?因此,从监管理念、监管制度和执行人员来看,即使在世界范围内看也是非常可靠安全的。甚至,大家可能已经听说了我今年更新此文时发生的一个新闻:保监会前主席因为某些问题被撤下。但是,即使这样之后,保险监管仍然在有效运行。这就一定程度再次证明这个监管体制是可以独立于任何人可靠运行的。但我知道你们肯定不想听这些有的没的,你们就是想知道,如果万一,如果万一保我保单的保险公司真的倒闭了怎么办?这里需要重点澄清,你们可能经常听到一些常说的中国这其实是错的!,因为根据我国保险法,公司是允许破产倒闭的!但如果真,我们还有来你的保单安全!这里还要特别特别提醒一句,在中国保险公司出现偿付能力不足并不一定代表保险公司会倒闭。新闻里面偶尔出现几家在业内不算大新闻,实际上在起稿写这篇文章的2016年1季度末甚至有几家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为负数。对的,是负数,也就是技术上来说,资不抵债。但是再提醒一次,即使这几家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为负数,在中国这个特定社会环境,他们这些保险公司离真正意义的破产还是实在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远了。因为能开们都不缺钱,还有那些觊觎的人想借机掺和的也不缺钱,随时可以注资。说回万一保险公司走到破产这一步怎么办。汇金公司你们肯定知道,牛逼吧?证金公司你们肯定也知道,虽然傻逼但还是牛逼吧?中国还有一个与这些不同类型但目的都是为了保证金融系统稳定的东西,由保监会、财政部和人民银行共同发起设立的。这个或保险前身成立于上世纪90年代,实际是我国金融业第一个市场化的风险自救机制。在极端的情况下,根据保险法及相关规定,保监会可以指定的仍然有效的保单及其保单准备金转由另一家或多家保险公司承保。同时根据《保险保障》,保险保障提供救助,以人寿保险为例:第二十一条 被依法撤销或者依法实施的资产不足以偿付保单利益的,保险保障基金可以按照下列规则向保单受让公司提供救助:   (一)保单持有人为个人的,救助金额以转让后保单利益不超过转让前保单利益的90%为限;   (二)保单持有人为机构的,救助金额以转让后保单利益不超过转让前保单利益的80%为限。这个救助标准你们满意吗?我觉得太仁慈了,就像菩萨一样。而且,你可是要知道中国银行业同类型的保障机制 - 2015年才正式实施,每个账户赔偿50万封顶。而在无数人觉得买保险要比在国内好的香港,从2001年提议成立和我们类似的保单持有人保障基金(PPF)至今(请不要和索偿投诉局混淆,不是一样东西),事实上还处于纸上阶段。而且鉴于目前香港立法会的特殊情况,我觉得未来5年正式推出这个东西都非常难。也就是香港目前是没有像内地这种消费者经济救助体系的。救助破产保险公司并不是保险保障基金唯一用途,根据《保险保障办法》:第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动用保险保障基金: (一)保险公司被依法撤销或者依法实施破产,其清算财产不足以偿付保单利益的; (二)中国保监会经商有关部门认定,保险公司存在重大风险,可能严重危及社会公共利益和金融稳定的。直到目前为止,保险保障基金一共真正出手过两次,都是为了舒缓保险公司的经营乱状。这个经营乱状主要是因为这两公司实际控制人各种作死。一次是为了,另一次是为了。这两次出手后保金最终都全身而退,这两家公司现在也恢复了正常经营。新华保险甚至在保金退出后成功上市,成为现在A股仅有的之一。所以有人说公司是保险公司的保险公司,其实中国保险保障才是。现在保险保障将近700亿了(16年首次撰写本回答时),主要来源于各位购买商业保险时候的保费会有一个很小的比例将会用来缴纳保险保障基金。别觉得700亿少,其实非常多了!新华保险就是一个巨无霸,保金当年照样能救。再多说一句,保金前几年都觉得自己钱太多,觉得现在自己的钱足够罩你们了,因此还特意降低了保金保费的缴纳比例。说到现在,你们对你们买的保单感到放心了么?然而,然而,偿付能力的先进性、精算师的专业性还有保险保障基金都不是我要放的终极大招。我先卖个关子,你们现在应该对于“我买的保单安不安全,最后能不能赔”这个话题有点认知疲劳了,我后面再放终极大招。我现在先切换一下,我们来谈谈中国的保险公司。什么?卖保单给你的就是保险公司?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如果你要经营保险业务,你如果要卖保单给自然人或企业,根据保险法,你必须持有保监会批准的许可牌照,并接受偿付能力监管。再跟我念一遍,在中国不是阿猫阿狗可以,你必须有牌照!牌照!牌照!而且需要接受偿付能力监管!大家如果在携程买过机票,也许买过那些搭售航意险的机票套餐,这些航意险背后就对应一个保险公司的保险产品,携程不是承保人,背后的那个才是真正的承保人。大家如果在淘宝买过东西,付款的时候有个选项是问你要不要退运险,那么这个退运险背后也对应一个保险公司的保险产品,淘宝不是承保人,背后的那个才是真正的承保人。来到国内想卖保险也得拿牌照,比如英国保诚在中国与中信集团各出50%股份成立信诚,获得了中国的保险牌照才被允许在中国大陆开展业务。国内根据保险业务类别一共有4种牌照:人寿保险、健康险、养老险和财产险。其中前3种牌照在目前情况下大部分经营范围实际是重叠的,所以可以认为是同一种,即人身险牌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保险公司只分为两种:寿险(说人身险、人寿保险也是一个意思)公司和财险公司。精算实际也对应分为寿险精算和财险精算。保监会也分别有人身险监管处和财产险监管处监管这两种市场。以大家熟知的“中国平安”为例,“中国平安”旗下有非常多的业务,其中由“”负责集团的保险业务,而平实际再分为:平安人寿、平安健康险、平安养老和平安财险四家保险子公司负责。这四家公司各持有一块牌照,也就是中国平安一共有持有4块牌照经营保险业务。每家子公司都需单独接受偿付能力监管,集团还有总的偿付能力监管。如果你买了平安的车险,那一定是“平安财险”给你发的保单,因为它持有财产险牌照,你上敲的合同章肯定是“中国平安财产险股份有限公司”的;如果你买了平安的重疾险保单,那一定是“平安人寿”(“平安健康”和“平安养老”主要是团险业务,为方便讨论这里暂时忽略它俩,后面会说什么是团险业务)给你发的保单,因为它持有人身险牌照,你保险合同敲的合同章肯定是“”。所以你买了车险要理赔,冤有头债有主,肯定是找“平安财险”索赔,即使你找“平安人寿”,虽然他们都是“中国平安”旗下的,但肯定是不会理你的。但是财产险公司经营范围有一个特例,就是允许经营短期(即为一年期及以下)人身险业务,这是和经营范围重叠的,但一般来说财险公司因为管理因素很少会把这种短期人身险业务作为自己的业务主力,所以大家购买人身险还是会去寿险公司。当然绝大多数保险公司只有一块保险业务牌照,要么经营人身险,要么经营财产险。我还特别提到了保险公司需要“接受偿付能力监管”,这是因为受益于目前什么都要互联网一把,网上现在出现很多所谓的、众筹保险、抱团保险等等,打的都是更便宜跟方便的保险的口号。然而,网上互助保险很多都是冒名,这些组织全部都不接受偿付能力监督,差不多是野鸡P2P之于银行的区别。他们不接受偿付能力督导意味着如果你上错了类似这类型的坑,或者到最后发生理赔他们没钱赔给你,我上面和你们说的偿付能力监管、保险保障基金还有那些精算师们都不能在你被坑的时候帮你一把。你只能找个地方拉横幅申冤去了。需要注意保监会是允许设立相互保险的,截至2016年10月,保监会也只是批筹了三家相互保险,包括马云的信美相互,但是这些相互必须接受偿付能力监管的!保险公司牌照是稀缺资源我意思就是想说保险公司牌照可值钱了!特别是寿险公司的。尤其多得、前海人寿等在和海外并购上屡屡弄个大新闻,让大家知道了保险公司特别是寿险公司的各种妙用。据说各种在保监会排队等批牌照的公司目前超过了100家!(17年更新:安邦和前海弄出的大新闻实在有点大,所以现在牌照更不好批了)但是,保监会对新一直持非常审慎态度。一块保险业务经营许可牌照,虽然至少要有2亿元人民币实缴资本,但现实中没有20亿以上真金白银是很难办成这事的。而即使这20亿元不是问题,如果背景鱼龙混杂,那拿牌照一样不会是容易事。保险公司的经营目的是什么?赚钱,再说一遍,保险公司不是慈善机构,股东掏钱出来开保险公司都是为了要赚钱的!?购买保险是为了减少预期以外的事件对的财务状况造成冲击,为受益人提供经济补偿减轻负担。也就是,用经济学原理来解释就是被缴纳保费换取未来财务状况更大的确定性。打个比方,没买保险前,你未来财富现值的范围可能是 [-50万元, 200万元],有负值的原因可能是各种财富损失,比如家里大火,比如治病过程中支付的高额医疗费用;而通过购买保险,你的未来财富现值的范围可能变成[80万, 190万],虽然最大值因为要交保费而变小了,但是更加确定了(这个例子中波动范围从250万缩小到110万,所以未来更确定了,当然我这里举例简化了很多统计学上的东西,大家知道我想表达的意思就好)。保险公司的保险产品和社保有什么区别?虽然都有保险两字,但压根是两个世界的东西。常说的五险,即、、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社保不以营利为目的,它的收入来自于政府税收等财政收入的再分配和参保人的社保缴费。社保当年即使有结余,也会滚存到下年继续使用。广义的社保还包括新农合、大病医保、个别地方政府特有的公共保险项目、部分政企合作的保险项目,如目前深圳社保委托平安养老承保的全市居民等等。而保险公司同样能提供商业性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这些保障,并且还能提供更广的保险项目。保险公司的收入来自于投保人购买相关险种的保费和相关保费产生的投资收入。还有,上面说了,保险公司要赚钱,今年赚到的钱是不会送给投保人的(各年度间利润平滑或留作他用除外)都要当年瓜分掉的。举个例子:社保中的医疗保险目标是尽可能让所有老百姓获得平均水平的基本医疗保障,从成本考虑肯定不能做到对任何病都用最好的医疗方法最好的药去治疗,这样高的要求没有一个国家的财政是能负担的起的;而购买保险公司的,被还能进一步享受社保范围外的医疗费用报销甚至私立昂贵医院的医疗服务,这些都是社保无法提供的。那么中国现在呢?保险公司是如何命名的?截止2016年4月,中国实际有76家人身险保险公司(含人寿保险、健康险、养老险公司)和75家财产险公司合法经营。因为每家公司必须定时向保监会报送统计数据,具体名录可以侧面通过保费收入统计表来了解:人身险公司名录:月原保险保费收入情况表财产险公司名录:月原保险保费收入情况表这个“名录”是一直更新的,有兴趣可以点上面链接进去换个最新时间统计看看。上面名录里随便找几个名字,比如:泰康,比如。我们业内一般会简称为XX人寿或者YY财险,但偶尔有些特别的比如新华人寿虽然只卖寿险,但根据传统更喜欢简称新华保险,即ZZ保险。中国人寿、中国平安这些都是大公司,营销员众多,要么请姚明葛优做广告,大家肯定或多或少都会听过名字,但是更多的公司对于大家来说可能从未听闻。只要在上述网页中搜索相关名字(Ctrl+F即可),能搜到的都是合法合规接受监管的保险公司,他们卖给你的保单也就是合法合规接受监管的保单。再看看做的比较好的首富网,财险公司和寿险公司分得清清楚楚,说实话,很多网站连寿险和财产险都没区分清楚就来卖保险了。我尤其要提醒大家注意下图最下面的“代理经纪”。代理经纪即,他们其实是一个中介,只是保险公司众多销售渠道的一种,代销保险公司的产品,本身是没有承保资格也不需要接受偿付能力监管。的差异,差不多就和链家地产和万科地产的区别一样,虽然品牌里面都有地产两字,但是链家地产只是中介。很多时候宣传上他们经常“故意”省略“经纪”两字,让投保人误以为他们也是保险公司。但是他们以中介销售费用为生,不承保你的风险。这里我们牵扯到另外一个话题:保险的销售渠道(为了方便讨论,我的这篇回答从现在开始会集中讨论和自然人更相关的人身险产品。财产险由于国内主要与个人相关的就是车险为主,车险除了保障更是买服务,而车险价格有监管指导价格而且已经竞争白热化了,没啥好说的了。不过我会在后文中为大家介绍一款必买的除了车险以外的财产险产品)刚才说了保险经纪其实是销售渠道的一种,其他销售渠道常见的还包括:人(阿姨,这里有份儿童教育金非常适合你小孩)银行柜台(您存这个利率更高)电话销售(您好,我工号是,今天给您打电话是为了...)第三方网络销售平台(淘宝、京东等)(各个公司为员工投保的商业保险福利计划)销售(比如平安的官网)等等。某些公司会侧重某种渠道,如友邦保险的代理人;某些公司会在所有渠道尝试开展业务。这取决于公司的销售策略,但并不是说某个渠道卖的保险一定会比另外一个渠道的更好。而对于保监会分类或者精算人员设计产品来说,大渠道只有两种:和团体保险。团体上只能销售给三个人或以上的团体,所有团险以外的业务都是个险业务,也就是你刚才看了那么多代理人、银行、电销、网销渠道其实卖的都是个险产品。说完,我们再说说保险产品我把上面首富网保险频道的贴图裁一下再贴一次,:对的,在专业人员眼里,人身险产品按照只分为三种:寿险、健康险和意外险。再按上一节说的个人保险和团体保险区分就一共有6种大类的保险:团体寿险、团体健康险、团体意外险、个人寿险、个人健康险和个人意外险。比如:你们工作单位帮你们买了航空意外保障属于:团体意外险中的交通你帮你的小孩买了重大疾病保障属于:个人健康险中的重大你帮你太太买的身故保障:个人寿险中的定期寿险、两全保险或等(这三种都能提供身故保障)保险责任还有很多很多类型,但是都能分到上述三种保险责任类型和两大渠道当中。有些产品可以同时提供多项责任,比如不少重大疾病保险可以同时提供身故和重疾责任。但是通常来说,保险公司为了方便产品管理,多数保险产品只会包含一种类型的保险责任。再说到某个具体产品,我国保险产品是有命名规则的,大致为:保险公司名称 + 可选的吉庆名字 + 具体。请注意吉庆名字纯粹就是为了产品叫起来好听,没有其他用途。下面以平安人寿这几年卖的最火的平安福来给大家进一步说明(注意我不是安利你们平安福...这里只是用来说明保险产品命名问题)。(图片来源百度)上面这个平安福保险计划由:(1)平安平安福终身寿险(主险,前两字“平安”即代表命名公式里面的保险公司名称、“平安福”代表吉庆名字、“终身寿险”代表这产品为个人寿险中的终身寿险)(2)平安附加平安福提前给付重大疾病保险(2014)(附加险,前两字“平安”即代表命名公式里面的保险公司名称、“附加”代表是附加险、“平安福”代表吉庆名字、“提前给付重大疾病保险”代表这产品为个人健康险中的重大疾病保险,给付形式是提前给付、“2014”代表2014年开发版本,2014也不代表啥,不一定保障内容就没有2016的新,也纯粹就是个命名后缀)除了了平安福主险和附加重疾险外还有6个附加险,从名字大致就可以看出它们的保障内容是什么,不再赘述。所以当大家购买什么什么保险计划时,请记住所有保险计划都是有不同保险产品组成的,无论如何设计搭配,他们的最基本的组成就是各个保险产品。主险和附加险有什么区别?在个险产品范畴,主险通常单件保费较高,能支撑业务开展成本,保费中所含的费用可以打的比较高,可以单独销售。附加险保费通常比较低,如果单独销售不太能支撑业务开展成本,因此通常采用与主险搭售的形式。那么保险产品到底是如何定价的呢?精算师们是如何计算保费的呢?的呢?所谓就是如何计算保费的,但是这行当光精算师考试就要花大概2门大科目去测试掌握情况,再加上实务工作中还有无数种在学校和书本上无法教到的情况,我肯定是没有办法在一篇短短的知乎回答中和你们说清楚的。但是我可以从保险公司的利润来源和你们间接地说说保险公司的定价原理。保险公司有三个利润来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三差:死差(发生率差)、、费差。用一些极其简化的例子和你们说一下三差,请注意我们实际工作中定价产品会远复杂于这些例子,千万不要说是精算师随便拍脑袋就能算出来的...死差:比如保险公司设计某款寿险产品的时候预期每1000人中有10人死亡(所谓的预定发生率),但是最后只有7人死亡,那么少发生的3个人死亡带来的死亡成本减少就是死差益,反之就是死差损。根据产品不同,目前国内人身险产品常用的定价参考包括最常用的法定的《中国人寿保险业经验生命表()》(最新的版生命表预计将会在今年(2016年)下半年应用)、《中国重大疾病经验发生率表()》,也包括再保险公司提供的发生率和保险公司的自身承保经验。利差:保险产品的保费都有一个定价利率,打个比方是3.5%(所谓的预定利率),但是实际保险公司进行投资后获得的回报是4%,那么4%-3.5%=0.5%就是利差益,反之就是利差损。这里特别插一句,由于财险公司多数都是短期险产品(保险期间1年期或以下),利差影响不会非常明显,但是对于寿险公司动辄数十年的保单,利差对保险公司的利润影响会非常大。学过一些基本金融知识的人肯定知道,即使每年只相差0.5%的,在几十年的跨度下差别也是惊人的。费差:如果一个保险产品预计发生100万的费用(所谓的预定费用率),但是最后只付出了80万费用,那么这20万块省下来的钱就是费差益,反之就是费差损。这三差之和就是某个保险产品为保险公司带来的利润(当然,如果这个产品是分红险,那么这些利润的一定比例也会作为给保单持有人,这也是你们买分红险时看到所谓红利演示里面的最后真正能到手的红利实际来源)。你们读到这里,我提个问题,你们猜猜目前保险公司最主要的利润来源来自于三差中的哪差呢?(请再次注意我的讨论范围已经缩小到寿险公司了)你肯定会说,保险公司嘛,肯定是赚保险事故发生的比预期少咯。错!目前大部分保险公司,尤其是寿险公司,最主要的利润来源是利差,而且是大头!!!其次是死差!最后才是费差,而且很多公司其实是费差损!这是因为目前死差的根源,比如死亡率或者波动稍微高一点的重大疾病发生率及其未来发展趋势其实都相对比较稳定了,保险公司能很好预期实际发生的概率和预期发生的概率不会相差非常大。而且,保险公司经常会把这些发生率风险通过再保险安排转移给再保险公司(/question//answer/),能进一步减少死差的波动。还有,由于各种原因,目前保险公司销售产品很大一部分是“储蓄性产品”,储蓄性产品的风险保额比较低,打个比方,可以简单认为,1000元保费只能买回来1200元保额,因为保费的大头,比如其中的900块都要用于投资给你带来投资收益的,而只有50块才是为你带来真正的保险保障,那么丁点保费占比可想而知死差贡献有多少。而现在市场实际又以“储蓄性产品”为主,因此利差对的贡献非常大。我其实想从保险公司的主要利润来源带出的一个话题,现在既然死差不是保险公司的主要利润来源了,那么发生保险事故后,保险公司会不会故意不赔?我这里先要抛出一个观点:保险公司是弱势群体。看到这里,你们心情肯定是这样的。有道是“一人卖保险,全家是骗子”(又经评论中读者指正,可能是“全家不要脸”),这个大家耳熟能详,我也知道。翻了一下本问题下的其他回答,有不少也是埋怨中国太差,甚至同样一个保险责任(比如旅行中的境外救援、癌症理赔),同一个下在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子公司竟然还有两种赔款处理手法等等。但我刚才不是说了,现在保险公司的主要利润来源都来自于投资收益了,我“故意”少赔一百单可能比我把收益率做上去0.01%都不如。我冒着被你们上访、拉横幅、涂鸦、责骂、殴打、砸营业部等等风险,就为了省那么点钱,有必要么?而且现在一个风险管理良好的保险公司都会为自己的承保风险进行周全的再保险安排,很多时候理赔的大头是背后的再保险公司兜底,又不是保险公司掏钱,为了更好的知名度,我还乐意赔呢。所以我要和各位知乎朋友认真的说:只要符合中保险事故定义的理赔,无论你买的是大公司还是小公司的保单,保险公司一定会赔,槪无例外。各地保监局也会提供消费者保护机制,你们可以上保监会官网查找您居住所在地保监局的联系方式,在有纠纷的时候,这个是比直接找保险公司客服更管用的方法。但是,还是请注意你的理赔必须符合保险条款定义。比如你不能拿原位癌的诊断证明去找重大疾病,因为恶性肿瘤的定义已经明确将原位癌排除在外了。精算定价时,你的保费也不包括原位癌的发生率。市场上有额外保原位癌的重大疾病保险,但是保费肯定会更高,一分价钱一分货。很多人觉得诸如重大疾病保险中的定义实在“繁琐冗长”,但是正是因为“繁琐冗长”,才能保证疾病的可量化性,大家才能在实务中进行鉴定操作,进一步统计出发生率进行保险产品的定价。像重大疾病中的最基本的25种重疾的定义是由中国和中国医师协会联合制定发布的,并不是某家保险公司随随便便说了算的。索赔“不符合保险条款定义”是保险公司最经常做出的拒赔理由,也正是这种“拒赔”经常莫名造成保险公司故意不赔的形象。拜托,是你们不仔细看合同好么。你们都付了那么大笔保费了,为啥保险合同不仔细看看呢!看不懂?我教你们一个看保险条款的窍门,很简单,就看保险条款里“保险责任”和“除外责任”那两节即可,任何保险公司都有这两节。别人我不知道,反正我们精算工作者做定价的时候一般只看这两节就够了。但是如果你有一天真的碰到保险事故,而你还是觉得保险公司“故意不赔”,你该怎么办?还记得前面我还留了一个终极大招没放吗?这里要用一个的案例展开下去:这几年保险公司接到不少很特别的索赔,当然由于保密的原因我无法进一步透露具体信息。这些索赔不少都是先在十几家不同保险公司投保某个特定保险产品责任,虽然每家公司买的不多,但是总保额合计非常高,而保险公司之间目前没有系统性的大额保单信息共享机制,这些人投保时也不能有效监测警示做到有效拒保,然后被保险人买完保险后不久就“出险”挂了。骗保不要紧,各保险公司的核赔人员也不是吃素的,出事后的理赔调查结果显示出险经过疑点重重,最后联合拒赔了。可事情远没有那么容易结束,人家家属上访了,各种花样迭出的闹。咋办?我们天朝下面任何一个领域都是以为第一要义啊,在保险公司和投保人/被保险人有利益冲突时,监管明显“偏袒”投保人 / 被“保险公司有钱,赶紧息事宁人”,大家都是这样想的,也不管谁是真正的弱势群体。虽说死差不是保险公司的主要利润来源,但是也不希望它变成主要亏损来源吧。我说的这种案例不是个案,每年发生非常多,我甚至估计目前保险公司5-10%的赔款都和这种所谓合同条款定义外的理赔有关,所以这就是我说保险公司是弱势群体的原因了,谁叫你被认为要有社会责任感呢。记住,在中国,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的机会更大,不管你是装哭还是真的哭。对于中国的保险消费者,这就是中国远远胜于其他国家的地方。在这么对被保险人有利的监管制度下,你们还有什么理由不相信中国的保险呢?WTF,读到这里如果还有人要和我讨论其他国家和地区(比如香港)监管制度比中国大陆先进,他们的保险更让人放心,麻烦你先去撒泡尿当镜子照照好么?说完理赔的问题,我们再说说投保的问题。要先给大家说一个概念,商业保险承保的基本原则是被保险人在投保时必须是健康体或标准体。这个健康指的是上的健康,不是医学上的健康。我们保险产品定价的其中一个最基本假设就是被保险人在投保那一刻是一个健康的人。如果大家投保过商业保险,肯定遇到过要填写健康问卷,比如询问你的职业,体重多少,是否吸烟,是否有严重既往病史,家族病史等等,并且有可能进一步进行体检和财务核查。这些过程我们统称为核保。核保是为了帮助保险公司判断你是否是标准体,如果不是标准体,那么属于哪级的次标准体等。不同产品由于承保风险有差异,所以对于这个产品下的健康体或标准体也有不同定义。甚至同一产品在不同渠道销售,比如代理人和网销,也可能有不同的核保要求。保险公司限制只有健康体等核保通过的人才能投保的原因是,这样能尽可能的减少逆选择和道德风险,并且减少未来理赔上的不必要的纠纷。如果投保人的条件符合核保要求了,就代表保险公司愿意承保你的风险;如果不符合核保要求的投保件将会被拒保、延迟承保、加费承保或者限制保障责任等等。我接到不少知乎朋友私信会问:自己曾经/现在患有某种严重的疾病,被拒保了,能不能介绍一些他们能买的保险给他们。我其实是爱莫能助的,保险公司作为弱势群体,它宁愿不要这些业务,也希望承保风险在可预计范围内。一个业务总体越标准,它的预期波动就越小,越利于控制风险。所以千万不要等生了病(专指大病,感冒这些不算)才想起来买保险...当然,不同保险公司的核保标准可能也有所不同。对于同样一种产品,一些公司可能核保规则会严格点,另外一些则会放松一点,这取决于风格。所以经常会碰到一些情形就是,很多“边缘人”被这家公司拒保了,而另外一家保险公司却愿意承保。但总的来说,由于核保标准在行业内都已经比较规范形成共识了,目前不同保险公司之间风险套利的机会不大。还有一类人,即使仍然很健康,但是还是很难买到保险,这些人就是长者。为避免歧义,以下所说的长者特指年龄超过60-65岁的人。而长者保险专门指投保年龄(请再看清楚,是投保年龄)在60岁以上的保险。请注意投保年龄不是保险年龄,很多保险可以保60岁以上甚至到终身的,但是这些保险一般最高投保年龄不超过55-60岁,比如一个30岁的青年人可以投保缴费20年期交到50岁,保障期间可以是保障50年直到80岁。长者们买不到保险的主要原因是保费太“贵”。以法定《中国人寿保险业经验生命表()》男性死亡率为例:一个在30岁生日当天健康的男性在生日后一年内死亡的概率(你看精算对死亡率的定义多拗口)为千分之0.88140岁男性为千分之1.71560岁男性为千分之9.31380岁男性为千分之76.187我们可以看到60岁长者的死亡率是30岁的10倍多,而80岁的时候更是30岁时候的86倍。很多人都说为啥那么贵,那不是因为贵,是你们没意识到长者风险有那么高。用一个简化的一年期定期寿险定价说明,假设除了死亡成本外,还有20%额外成本作为保险公司各种运营成本和一丁点利润要求。30岁时候你如果要买一年期10万元保额,只需要0.881*0*(1+20%)=106元40岁的时候就需要1.715*0*(1+20%)=206元60岁的时候就需要9.313*0*(1+20%)=1118元80岁的时候就需要76.187*0*(1+20%)=9142元年纪越大,很容易锱铢计较。要是我今年没挂,岂不是上千块交的保费要亏了,明年继续不挂,岂不是要亏好几千块了,你看80岁的时候甚至要花9000多块才能保一年呢,而且保额才10万,同样保额在30岁只要花106块呢,你们怎么好意思卖那么“贵”的保险给老人?这样横算竖算都觉得不划算,还不如自己存银行好了。但很少有长者会意识到从统计学角度自己的风险其实非常大了。而且刚才我已经说了几十遍保险公司是弱势群体,那还是相对一般人,要是保险公司和长者引起理赔纠纷,以现在社交媒体的传播效率,保险公司被贴上“丧尽天良”的标签已经算是轻的了。所以说保险公司不好开发长者保险啊,这个市场是大大的有,但是不是每家公司有勇气去赚这个钱的。这也造成市面上老年人保险产品非常少,即使有,费率在定价时也加了不少安全边际令到保费“不便宜”。这种情况下,对于老年人的寿险和重疾险保障,我个人还是认为以储蓄为主比较好。再说一些保险产品的基本术语,购买保险的时候非常有用。什么是长期险和短期险长期险:保险期间为一年以上的保险,多数是寿险(包括两全、定期寿险和终身寿险,分红型或非分红型)和健康险中的重疾险短期险:保险期间为一年及以下的保险,多数是意外险(当然现在长期意外险也不少见了)和健康险中的医疗险,因为这些产品理赔经验波动很大,做成短期险方便调整费率或终止销售。寿险和重疾险也有不少短期产品,这些产品主要是为了制造价格便宜的“幻觉”,方便销售。什么是价格幻觉呢?上面那个一年期寿险的例子还记得不,10万保额30岁保一年的费率是106元,40岁是206元,60岁是1118元,而做广告的时候一般都会说“最低106元起”,那个“起”字看到了么?你很容易会忽略后面那么“高”的费率。短期险虽然可以通过每年续保,变相能提供一年以上的保险期间,但是这些短期险多数不提供保证续保,即使保证续保了,也肯定不会提供保证费率。精算不会同意,再保险公司也不会同意,这些短期险产品风险太大了。对于保险责任(再提醒一句,我的讨论范围已经缩小到人身险范围了,不讨论财险),如果有长期产品购买就购买长期的,我不推荐购买短期产品,正是因为续保一般不保证和费率一般不保证的因素。每年续保费率和均衡费率,保证续保和非保证续保,保证费率和非保证费率这三个知识点稍微有点拗口,大家请稍微有点耐心阅读。通过续保的方式用短期险保障长期责任,相应短期险的费率叫做YRT(Yearly Renewable Term)费率,即每年续保费率,上面的那个一年期寿险例子就可以看到,保费跟随年龄增大而变大。YRT费率绝大多数是非保证费率。而长期险本身采用的是均衡费率,即将费率通过发生率和利率,形成单一的(趸交)或多期但各期都相等(期交)的费率。均衡费率绝大多数是保证费率。保证续保:如果保单是保证续保,保单生效后,保险公司即使理赔经验很差也无法单方面终止合同。除非被保险人/投保人主动终止合同,这些保险将一直有效下去。长期险一定是保证续保的,而那些通过每年续保想包装成长期险的短期险,则多数都是非保证续保。保证费率:如果保单是保证费率,保单生效后,保险公司即使理赔经验很差也无法单方面修改你合同生效开始约定的,除非被保险人/投保人主动终止合同,保单将一直有效下去。长期险通常是保证费率的(这个我不太确认,因为以前我好像碰过不保证费率的长期险,但是极少,一般可以认为长期险就是保证费率的)。保证费率和保证续保条件两者需并存,缺一不可。为了说明保证费率和保证续保对,举一个经典的例子,90年代末由于监管环境未成熟,国内曾经出现了一批定价利率高达10%以上的高利率保单(对比目前国内定价利率一般也就3.5%),只要当年买了这种保单的人可以说都是赚到了,大致可以认为保险公司在几十年里每年承诺你给年利率10%的收益。要知道巴菲特都不敢这么保证,可谁让这些保险公司当年胆子够大呢。对于保险公司,很快这些保单变成了非常沉重的负债,因为你的投资至少需要做到每年10%以上才可能保证自己不亏钱。但是由于这些保单保证续保并且保证费率的因素,保险公司不得不采取“自己约的炮含泪都要打完”这种态度。最后在这些公司准备上市前,经过保监会特批,允许使用高出正常不少的评估利率评估这批保单负债,曲线减轻了这些保单带来的偿付能力压力。而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保监会严格监管定价利率,即使现在重新放开了保险产品定价,保监会仍然通过偿付能力端间接控制以防再次出现当年这种情况。分红险和非分红险还记得我之前说的保险公司利润来源三差吗?对于这三差利润的至少70%,如果是分红险必须分给保单持有人,这就是所谓的来源;而非分红险产生的三差利润则全部归保险公司所有,除非这个保险公司是。相互保险社的“股东”就是保单持有人,则三差利润实际也是归保单持有人所有。保险期间和缴费期限的选择每个人当然希望保险能保障自己的一生,但是常理可以知道,保险期间越长,保险成本越高,保费肯定也是越高。对于保险期间选择,我觉得就四个字“量力而行”。我个人倾向于选择保20年,或者保障到70岁。前者是因为保险期间适中,后者是因为到70岁,子女差不多成年并工作一段时间经济很可能已经独立,那时候万一有事也不会对子女造成太大影响。对于缴费期限选择,我建议是能缴多长就缴多长,主要原因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我认为国内将会是低利率时代(目前一年期存款利率仅1.5%,国外美国欧元区日本这些就更低了),而保险产品目前定价利率一般都在3.5%,这是一个不错的“收益”。我们经常说被卖保险的“骗”了,为什么营销员要“骗”你们,这些销售误导的根源是什么?佣金。首先我要声明“佣金”在这里是一个中性词,业务员通过销售保险付出了劳动理所当然应该获得合理的劳动报酬。只不过这个“合理”实在难以量化,毕竟没有人会嫌钱多的。下面是一个简化的例子,只为了说明情况,不代表真实的数字:假设一个业务员平均每个月的收入为5000元,在假设平均20%佣金率(期交)的情况下,他需要销售保单的首年保费(续年保费的佣金率一般会比较低,很多到第三年就没有了)需要为25000元,一年就是要销售30万元首年保费。纯保障型产品的件均保费比较低,大概像重疾或者定期寿险这种,每单每年平均有2000元已经算非常不错了。那么以上面30万元销售目标看,你至少要找150人才能达到目标,两天就要找到一个客户;但是储蓄型产品件均保费比较高,每单可能能做到1万元保费,那么我一年只要找到30个客户就能完成目标。所以营销员非常乐意卖你们储蓄型产品,即使有保障型产品,也必须搭售一个储蓄型产品为主险。比如市场常见的:两全保险(分红型)+附件重疾保险的组合。如果这些两全保险(分红型)能提供非常不错的投资回报,那自然还是不错的,保险公司提供有时也不低,但问题是还记得前面说的我们需要给营销员佣金吗?假设你1000块去买了两全,实际扣除佣金后只有800块本金进行投资,相当于一开始你就“亏”(注意亏我是加了引号的)了20%,后面利率即使很高也需要很长时间填你一开始就挖下来的坑。这就是分红险产品通常保险期间比较长,红利演示说明书也拉的非常长的原因,就是为了吸引你看最后那行几十年后的累积,让你忘了前面你早“亏”过的那一大笔,只不过保险时间或者演示期间一拉长,你对最初的数字不敏感了。不过这一招在中国大陆由于有保监会严格监管演示说明书的关系还比较“收敛”。我们香港同胞卖给我们地下保单中没有什么监管,用的更狠,早先几年演示利率用到11%的也有,每个都巴不得说自己就是巴菲特。经过上面这些,你最后拿到的“收益”和你最开始看到演示说明书产生的预期差了太多,自然你觉得被误导了也是很正常的。从现在网销等各种低成本渠道的发展(但请特别注意网销产品不一定便宜),以及信息共享原来越容易,越来越多的人有能力不再通过代理人也能有途径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保险(比如您读到我的这篇回答后有了自己)。这种来自于渠道外部的竞争有可能让代理人的佣金进行调整,以适合市场竞争和时代的发展。写到这里,你们应该对保险有一些初步的认识,我应该终于能说一下具体的保险内容了。我在前面已经反复强调接受了全世界最优秀监管体系的监管,无论大小公司都在偿付能力体系的严密监管之下,即使长期保单也能受到足够保护可以安心长期持有;而符合保险条款定义的理赔也不存在理赔难的问题,所以无论大小保险公司的产品都是可以放心购买的,在这种前提下区别保险产品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就是价格便宜(如果是财险中的车险,还需要加个服务好)!对,价格便宜就好!谁便宜买谁。特别指出,肯定有人要问香港保单的问题,我这里先说了,如果香港产品便宜,我会推荐大家买,可惜的是目前大多数卖的保险产品非常贵,尤其是现在那些跨境活动(原来叫地下保单,现在签署合同地必须在香港也不妨碍是违规地下保单的事实)卖的保单由于监管空白(以香港营销手法在大陆媒介营销吸引大陆投保人前往香港投保但不接受大陆保监监管,此跨境营销行为本身在中港两地都是违法违规行为)使用的忽悠手段已经升华到一定境界,和我下面将要推荐的保险产品完全没有竞争力。而且目前落后大陆至少10年以上(理由上面已经说了),你说买香港保险更安全更有保障,我真要呵呵你一脸。我会找时间专门写一篇回答指出他们的问题,总而言之,不值得一买,不值得一买,不值得一买。重要的事情说三遍。那么目前国内市场上最便宜的产品是哪些呢?目前每年中国市场新开发的产品多达上千种,你没看错,上千种!而这些产品中以个险产品最多(团险因为业务模式,常年用几个老产品承保责任即可)。比如某公司同样保重疾责任,可能会有出一堆产品:知乎人寿如意吉祥重大疾病保险知乎人寿龙破天重大疾病保险知乎人寿回旋斩重大疾病保险知乎人寿回旋斩重大疾病保险(2016)知乎人寿尊享版回旋斩重大疾病保险(2016)知乎人寿超级无敌重大疾病保险...可能一个保40种重疾、另外一个保50种重疾、一个还增加轻症赔付1次、另外一个轻症轻症赔付3次。如果换成用安卓手机形容的话,就是我这台手机摄像头是1000万像素,你这台是1100万;我这台手机背壳是红色的、你这台是蓝色的;我这个台手机电池3750毫安时,你这台3800毫安时。你想想光这些摄像头、背壳颜色、电池容量可以组合出多少种不同配置?但这些所谓不同配置其实没有什么重大差异,不都是安卓手机。每年开发如此多的保险产品多数出发点都是满足的需求,其实不单只在保险公司,在任何公司都是渠道为王,渠道说要什么就要尽量满足,谁让他们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呢?即使这些产品并没有多大差异。有时候,甚至早就有已有产品了,但是因为销售时间太久,没有新鲜感,也要重新开发一款新产品,即使这个新产品和旧产品大多数地方都是一样的。按销售人员常说的话,不变着花样卖不出去。那么如何从每年上千款保险产品,找出最适合自己的保险呢?说个人,我要着重说一下团体保险。国内市场上提供保障费率最便宜的保险产品都是团险产品,虽然团险产品目前已经放宽投保限制,以前是禁止以投保为目临时组成的团体投保的,比如以前我和我朋友想买便宜的团险是不允许的,但是现在放宽限制了,允许这类方式也能购买团体保险。但是由于这种主要是家庭和朋友团体的投保模式存在很大的逆选择风险,并且管理成本不低,事实上现在很少保险公司会愿意接受这种模式的投保。更多的,团体保险还是严格要求以传统的公司或工作单位为整体进行集体投保。这也是我经常提的,如果你的公司是一家待遇好的公司,那它一定会为自己的员工购买周全的团体保险。(复习:社保不是商业保险,你公司帮你交了社保和购买商业团体保险是两回事)团体保险最大的优点是便宜,可以认为是批发价的保险,同样程度的保障与个险相比价格可能只有一半甚至更少。但是缺点是团险的保险期间一般不会超过1年,续年需要重新报价。如果你们公司今年的理赔经验不好,明年保险公司就可能会调整对你们团体的保费甚至拒保。团险缺乏个险那种无论理赔经验多差都要保证续保下去的长期保险。团体保险的还有一个好处是允许团体内有一定比例的高风险人员,比如重大疾病患者、长期慢性病患者,这些人员正常是无法购买个人商业保险的,但是通过团险,可以一定范围内和那些健康的同事们一起打包承保。最近最新出台的税优型健康险产品甚至指名道姓允许承保既往症患者,还记得我上面说过精算定价最基本原则是被保险人在承保日必须是健康体吗?这个税优型健康险不管,而且是保证续保!即使这个产品使用非保证费率,也就是费率以后有可能被调整,但这个产品怎么说对于保险公司都是巨大的风险,但对于被保险人是非常有利的,我强烈建议所有单位尽可能为自己员工投保这个产品,而这个产品目前主要在团险渠道推(个险像代理人或银行渠道好像也有卖,但是由于税优抵扣需要通过公司实现,建议还是通过公司集体购买走团险承保)。(2016年10月Update:由于税优型健康险抵税太少,而保障风险较高,目前大半年的销售情况来看,多数保险公司不太愿意卖,请大家忽略这个产品吧)团体保险的成本其实非常低,保费甚至能在公司运营成本内一定程度内进行抵税扣除。有了它,再也不用因为某某员工得了啥重疾或者突然病故需要在员工间进行募捐。常见的团体保险计划可能包括以下核心内容:1. 疾病身故保障:50万元-200万元保额每人 (承保险种一般为:知乎人寿团体定期寿险)2. 意外身故保障:100万元-300万元保额每人(承保险种一般为:知乎人寿团体意外保险)3. 重大疾病保障:10-50万元保额每人(承保险种一般为:知乎人寿团体重大疾病保险)4. 门急诊保障:无论费用是否已在社保范围内报销,保额1万元-5万元每人每年(承保险种一般为:知乎人寿团体门急诊费用医疗保险)5. 住院保障:无论费用是否已在社保范围内报销,保额20万元-50万元每人每年(承保险种一般为:知乎人寿团体住院费用医疗保险)6. 女性生育责任:每人每次生产额外医疗费用2-5万元(承保险种一般为:知乎人寿团体女性)实际把上面保全了,同时保到上面的最高保额,一个平均年龄35岁的团体,每年每个人的保费大概最多也就元,摊到每个月也就几百块,这是一样多么性价比高的员工福利啊。几百块哦,你每个月饭贴都不止吧?中国福利待遇最优秀的公司甚至把自己员工的团体医疗保险的保障范围拓展到昂贵医院。这里说的昂贵医院of course not 莆田系,我们保险公司有一张著名的昂贵私立医院和公立医院特需列表,代表所谓有钱人一般生(小)病会去看的医院(在国内就医,大病还是会到公立,毕竟中国公立医院仍然代表目前中国医疗最高水平,公立也不要紧,不是有特需么,也不用人挤人)。也就是传说中的我要去和睦家生小孩我的医疗费用也能报销;甚至有些公司把员工子女配偶和父母都纳入保障。具体是哪些公司我也无法告诉你,但数金融业最上游的那些比例最多,不过“抠”的也不少见。但即使如此便宜的员工福利,以往那么多年经手的案子,能保到我认为满意的员工福利计划也就占总案子的1%都没有。那些互联网企业姨妈假、世界杯假见的多了,团险这种实打实的福利却实在少见。还有团险历来以恶性竞争著称,找几个保险公司报价一起来竞标。怎么买?只要该保险公司在你们所在地区有分公司,那么你就到他们官网搜客服电话,让他们派团险的业务经理上门互殴吧。好公司不好找,如果公司没帮我保或者觉得保的不够,我想自己买,那有什么推荐?之前知乎工作人员邀请我参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qq超级会员升级svip6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