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11怎么说服文臣武将鱼线怎么样

转发一篇比较牛B的,结合三国志11pk和历史问题的文章
玩了几年的三国志11pk,不论从那一方面看来,这一代都是花了很心思的作品。作为一个狂热的三国历史与游戏爱好者,与光荣的骨灰级玩家,我斗胆冒昧得对于三国志11这个游戏的系统与一些得失做一个简单的分析,以俟贤者参考。
一.城池系统
光荣的城池系统基本没有大的变化,大约从3代开始就是50多座城池,外加战场,港口之类。城池就好象一个罐子,武将,兵员,物资都储存在城池里面,对方打下了城池,就等于获得了这个大罐子里面的一切。光荣公司内部人员肯定深知日本战国历史,他们这样做的确可以获得容易上手的操作模式,也容易迎合本土玩家的口味。但是此种系统历来受到中国玩家的诸多非议,现在论述一,二如下。
1. 城池的个数,规模与作用。
1.1城池的个数:
中国城池大概有多少个,谁也说不清楚。但是可以肯定绝对不止50多个。日本之国土不及中国之一省,战国系列中比较老的《霸王传》都有几百座之多。三国志11中的城池,一般大约相当于郡的规模,有的相当于州。一州之土地,仅仅相当于游戏中的一座城池,这在游戏技术已经相当发达的今天,不能说不是一个败笔。比如韩馥占据冀州,游戏中的表示仅仅为邺城,与北海相当。北海为郡国,在游戏中的表示与新野相当,新野为小县。在游戏中的表示三者的城池居然实力相差无几,不能不说不符合历史,也不会让玩家感受到刘备起家的艰难与他百折不饶的伟大。这些还得从中国汉代的行政单位说起。
1.2城池的规模:
汉代地理行政单位大约分为三级,按《后汉书》为“州,郡,县。”(还有乡,太小略过。)一州含数郡至十数郡,一郡含数县至十数县,一县乃为一城。一郡中有某县城为郡治,一州中有某郡治为州治。如冀州州治为邺城。若真的将这样的地图绘画出来,则是中国公司出的一款很古老的游戏《卧龙传》中的地图,日本某公司出来的比较生僻的游戏《天下一统3》。诸多的城池互相拱卫,所以能够直接攻击到郡城,州治的军事行动,已经是军事实力很大了。中国将领不到万不得已,绝不拿大军守城,宁愿决战于野外。一旦让敌人进入势力范围,则百姓逃亡,军队屠戮劫掠,城池残破,农田荒废,经济会遭到很大损害。而日本战国则多半笼城,因为其地小国弱,早期兵农尚不分离,不能维持长期战争,所以尚能守城待变。
1.3城池的作用:
中国土地广大,人口众多,一县的人口兵力物资并非都在县城,而散在乡里;一郡的人口兵力物资并非都在郡城,而散在各县;一州的人口兵力物资并非集中在州治,而散在各郡。但是如果能直接进攻州治,郡城,则一州一郡的行政已瘫痪,除非有怀有不同信念,或者有强力人物坐镇,否则很快将土崩瓦解。又如打开某些重要的屏蔽关口,则往往一州都会震动,或者望风影从。若一国之都城陷落,则效果更大。所以曹操下邺城,而幽并二州降者如云,袁氏兄弟奔走辽东。因为邺是州治,还是袁家的国都。曹操克襄阳,是刘表的首都,除了刘备,刘绮不肯投降外,其余的郡守纷纷归顺。比较大的如邓艾袭成都,逼降刘禅,蜀汉土崩瓦解。
中国的城池主要有三个作用。第一是人口的聚居地和物资的集散地,第二个是行政机关之所在,第三个则是军事防卫的作用。而军事防卫的作用一般则是小城比大城好,关隘要塞又比小城好。城大反而不好防守。所以董卓愿意拿大军守关而弃洛阳。不到万不得已,没有人会疯到屯大军于城内的地步。这样作,只会增加防守困难,使得人心慌乱。就算不被攻下,城里内部的混乱也是可以想象的。城市内部那么多兵,每天要跟居民分口粮,又没有什么盼头,很难控制。所以诸葛诞,公孙渊之叛,先欲引兵据守要点,以防敌人长驱直入,要点失陷后,既不能引主力决战,又不能引军弃城而走,以待其弊,反而以大军守孤城,没有多久就翘了。陈庆之以七千白衣围三十万人所守城,打的对方不敢出城列阵,对方三十万大军就这样缴械。因为30万大军守孤城,比三百人守城,而只有数万人来救要糟糕得多。而光荣把城设计成一个牢固的大罐子,什么兵,粮,钱,军械都堆在里面,这是典型的炮楼思维,在三国中,只有晚期的公孙瓒做过这样的事情。用之于中国历史游戏,比较荒唐。.
2建议改进方法:
将城池分为郡县两级,至少也要是到郡一级的城池。多数城池不要是炮楼式的,并不难攻,而是屏蔽式的,如果失陷,则城池之后的广大区域都归敌人所有。城池一般来说,只要击败了对方援军,不难获胜——除非有特殊原因,比如说同仇敌忾,守将特殊,居民见到了屠城而死守等等。
国都——一国的行政中心。城市居民多,物资丰富,储藏着丰富的粮草,武器等等。但是城池太大,防守反而困难。一般处于众多城池的拱卫下,一旦被攻下,一国将受到极大震动,国家威信也受到重大打击。其下属州郡会视国家影响力发生叛变。
州治——一州的行政中心。城市居民多,物资丰富,储藏着丰富的粮草,武器等等。但是城池太大,防守反而困难。一般处于众多城池的拱卫下,一旦被攻下,一州将受到极大震动。其下属地方会会视国家影响力发生叛变。
郡城——一郡的行政中心。一般处于众多城池的拱卫下,一旦被攻下,一郡将受到极大震动。其下属地方会会视国家影响力发生叛变。
要塞——即是所谓屯兵或者保卫某一重要区域的城池,一般城池规模不大,比较坚固,地处要隘。
要塞化——当有某种紧急情况的时候,可以将城池要塞化,进行死守。大规模提高其军事堡垒程度,而降低其经济性。元末的张士诚就喜欢干这事。三国时各个势力接壤的地盘,无论是州治还是小县城,都是修得很坚固的,屯粮集兵于内,以随时应付紧急情况。
筑城——在合适的地方可以筑城以防敌人长驱直入。
坚壁清野——依靠其行政动员力,将百姓驱赶到敌军势力达不到的地方,将野外的粮田,内部囤积的物资全部运走或者销毁。这样的方法非常消耗领地内的经济与政府的动员力,但是却是有效防止敌人掳掠的好方法。政治动员力不高,则效果会适得其反。所谓欲以迫敌,乃驱走入贼。
掳掠——掠夺人口,财富和资源,以补充我军。是外线作战所必须的手段。
2.户籍的若干问题。
三国11将户籍取消了。而历代都是人口都是依附于城池,不能不说是一个败笔,产生了很多荒唐的结果。如无限征兵,征兵居然把城里面的人口征光。这些还得从户籍制度说起来。
2.1.户籍的怎么来的?
封建国家存在的经济基础就是有大量自耕农在国家给予的土地上进行耕种。兵源,钱财,粮草无不从此而出。将他们的名字登记,就是所谓的户籍。一般是说某县有多少户。就是国家在这里控制了多少户人家的意思。
2.2.户籍多寡与地方豪强的关系。
有的地方人口土地并不少,但是人口都依附于地方的豪强地主,所以国家控制的在籍人口反而不多,甚至势力根本不及。比如华歆为豫章太守,而政令达不到上缭。吴县大姓严白虎以豪强出身,,依靠本县为大本营,居然能与孙策争锋。所以户籍的多少,其标志着该势力在该底盘的实际控制能力。三国所在的时代,是世族大家势力膨胀的时代,国家在地方上的控制力量非常有限,必须要获得世族大家的支持来统治地方。三国中能成气候的君主,除了张鲁,背后基本上都有世族大家撑腰。得不到他们的支持,很难在该地立足。如刘备得徐州,没有得到徐州本土世族的广泛支持,只有陈登,糜氏,孙乾等少数人支持,连陈群这样的豪门也不愿意受其任命。所以一旦引军东出,吕布背叛,居然整个徐州都丢失,无家可归。但是世族大家又要跟国家争夺户籍,强大的世族大家甚至于成为一郡之豪强,将国家权利完全排挤出去,控制该郡之政权。
2.3,如何增加户籍。
2.3.1跟豪强争夺户籍。
一般是有两手,一手文,一手武,或者以武力征服消灭,或者以政治手段加以屈服。像严白虎那样自称什么东吴德王的好消灭,他又不能以德服人,又没有朝廷任命,打死他就是了。但是那些不冒头,然而却又在该地区根深蒂固的,武力消灭非常困难。却只有通过国家权利来分化。一般有能力的地方官到任,或者将兵,或者有强大的国家机器作靠山,或者自己在该地有背景,或者获得了地方豪强的支持,才能正常行使权利。然后开始运用铁碗手段,或者耍阴谋,或者靠武力来打击豪强势力,争夺户籍,将豪强的实力置于国家之下。如果有反抗,则杀之有名。当然这是在强大的国家实力的支持下。也有阴柔或者诱惑的方法,与他们达成妥协,允许他们通过政治,军事功劳来占据土地,人口,部曲。
随便说一句,《信长之岚世纪》做过国人的系统,有点相似。国人众有将有粮有兵有土地,国人的支持与倒向,在弱小的时候足以决定国家的成败。如果三国志的地图能够细化到郡县一级,则可以显示该君主到底控制了多少力量。一个地方有多少户籍,与国家实际控制了多少户籍是两回事情。这样一来,就可以理解有一个能够为国家增加户籍,将地方牢牢控制在国家手中的地方官的伟大之处了。曹操与其是说赢在战场上,不如说是赢在了地方官上。当他的兖州背叛的时候,幸亏他的三个智囊为他保全了三县,否则他一定会和刘备一样沦为别人的下属。
2.3.2增加的户籍若干方式
三国动乱最主要的特征是土地没有人耕种,而老百姓流离失所。这的确看上去不可思议,却是事实。贼军造成的真正动乱,并非是杀了多少人口,而是使人不敢种地。人不种地就没有吃的,没有吃的而不想饿死,就会沦为强盗,无所不为。如果能够让他们安心种地,并且能保卫他们的劳动成果,那么整个区域就会安定下来,他们就会接受国家的管理。道理非常简单,实现起来却颇有难度。首先这荒芜之后的土地是谁的。能否说服那些流民回到土地上。强盗来了又能不能保全他们与他们的劳动果实?所以我认为,在三国中能够保一方平安,让老百姓安居乐业的,都是强人。这也是我为刘表,张鲁,张扬,王朗,刘馥等人抱不平的原因。日本人把他们那些所谓统一某区域,提出某种方法的人的能力弄的那么高,却把中国能够雄霸一方的诸侯能力贬得这样低,实在不怎么样。因为日本的乱世,不是老百姓活不下去了,起来暴乱而流动,而是地方封建割据势力太过于强大,权威机构的命令无法下达,结果政出多门。中国治理乱世的方法就是先得解决百姓的吃饭问题,百姓的土地问题。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百姓安插在土地上再说。在中国,大多数平民的吃饭问题是一个大大的问题。如何能抑制豪强,给贫民一条活路,获得大量自耕农的支持,是国家成败的关键所在。一般手段有:
招募流民——说服流离失所的老百姓放下武器,回到土地上,安心耕种,给他们以安全温饱的保障,能够化贼为民,是最好的办法之一。汉中以一郡之地,能够户出十万,就是流民招募工作做得好。基本上强大的割据势力,都有把这样事情做的很好的人才。
抑制豪强:豪强始终是贫民和自耕农的威胁,时刻想取消他们的独立性,把他们变为自己的佃客。中国每逢朝代的末世,那种豪强强占民田,逼死全家的事情常常发生。如果纵容这样的行为,就会导致自耕农大量破产。自耕农大量破产的结果,就是国家控制的户籍减少。但是国家必须要榨取不少于以往的赋税人力才能继续存在。结果那些没有变化,甚至增多的赋税徭役就落到了已经减少,但还没有破产的人的头上,结果就是恶性循环。所以曹操打败袁绍后派了许多执法深刻的人出任地方,给那些豪强收缰。不过当时他的国家已经很强大了,再不畏惧这些豪强反水。再则是中国相对来说还是人口重要,有其地而无民,意义不大。所以打击豪强很有必要,获得民众的广泛支持很有必要。但是过度打击豪强,会有不好的结果。颖川一带是名士聚集地,也是豪强家族众多的所在。袁绍打官渡,这里是因为袁绍的老家,结果蠢蠢欲动,把曹操弄的焦头烂额。曹操已经胜利了,还要专门派手下的名士出镇地方小县,压服东南。
3.人才的若干问题
3.1三国的用人
三国的很吸引人的一面,就是那璀璨如天上繁星的三国英豪。而这些人才是怎么来的,怎么才能招募到手下。则要考证一下三国时代的人才选拔制度。人才出身分为几种:平民,豪强,寒门,皇族。而一般人才进入管理层,首先得先读一点书,如果不是家学渊源的话,那么就要去游学了。学习的内容访求有名的师傅,拜在其门下,学习主要是一些官方认证过的古代典籍的心得和含义,如《诗经》的各家学派的解说,《春秋》各家学派的解说等等。学成后,再来进行社交活动,提高自己的名望,则地方官员,可以推举自己所在辖区内的某人,向朝廷或者高级官吏推荐。称之为荐,地方官则向朝廷申报,我这地方有某某的才学品德如何如何好,这就称之为举,举有孝廉,茂才,贤良方正,文学,高第等名目等,多半向朝廷推荐。被举的人一般获得了候补成为官员的资格。这一般是一个没有官职的人的仕途第一步。曹操举孝廉之后为县令就是一例子。当朝廷的威信旁落,举则成为州郡太守提拔郡内没有官职的人的一种途径。如刘备为平原相,就举过袁绍长子谭茂才。至于被举者愿意不愿意出仕,则要看其本人的态度了。而郡守,州刺史,牧在割据时期,还有自行任命属下的大权,称为辟。接受其辟命官职,成为其下属,在封建社会中,则已经视为一种忠诚的部属关系,甚至视为君臣。臧洪受张超辟命,力不能救,乃死守城池为其尽忠。王修受袁谭辟命,收谭之丧而不畏死,被赞为义举。又有高官三公大将军皇帝等,以公府朝廷之名义征召素有名望之人才入朝为官,或者为掾属,称之为征。如曹操为丞相,征王朗华歆马腾等入朝。一则可收罗名士为我所用,二则可以将敌对势力置于其控制范围内,甚至直接吃掉。如董卓畏关东军阀之兵锋,逃奔长安,征屯兵三辅的将军皇甫嵩入朝,扫平了后路的障碍,就是一例。此种征命要在势力范围极大,或者控制了朝廷,或者拥有很高的官位下(所谓公府特征)才能实行,不过实行的区域也很广,直到全国。而且被征之人要认可其朝廷,或者官位才行。否则就会碰一鼻子灰。曹操征司马懿为官,司马懿装病,其实就是瞧不起曹操的出身。最后惹怒了曹操,恐吓他才出仕。而为司空的曹操不可能对为大将军的袁绍发布命令,只有动用皇帝来命令他们。另外上级就地任命下级则为拜,通过上表朝廷来任用或者推荐为表。而三国志3-11一律简化为登用,把所有人看做浪人,感觉不是很好,不了解中国人到底是怎么用人才的。那些浪人互相登过去,登过来的,无节操到了顶点。可怜的华独坐(歆)守港,十天一换旗帜……
3.2改进方法
荐——引荐,向某人推荐某人。三国时代名士互相交往,引荐可以得到很多人才。三国11的引荐系统不错,只可惜常常要我的垃圾单挑甘宁……这个能否换一下呢?而且那些名士历史上基本是葡萄,一拉拉出一串。
举——当君主的官位在县令一级以上,就可以举领地内的人才为官了。举可以提高领地内的百姓支持度,或者豪强支持度。举只限于那些从来没有做过官的。而且也不授予官位,只是一种当官与品行的资格而已。如果拒绝辟命,则拒绝者声望上升,所谓坐拥声价。举有一定数量限制,史称二十万户举一孝廉。至于明经,茂才,高第,有道等等……如果不想被老百姓讥讽为“举茂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的话,恐怕要求就更高了。当然接受了举命,成为备选官员,好处直接多了。
辟——直接任命领地内某人为自己的下属,如果接受任命,则出仕为其部下。辟命必然带有官位,官位必然是自己的下属官位。该人的官位不能高于自己。该人应该认同自己的统治。如果拒绝辟命,则拒绝者声望上升,所谓坐拥声价。另外公府,朝廷的辟命可以在认同其统治区域内完全发布。
征——发布命令者必须官位要达到可以开府(三公,大将军,丞相),或者拥有皇帝或者皇帝称号,才能对认同该政权的区域内的人才进行征召。驰一介之使,宣布对他的任命,让他入府或者入朝为官。但是要求属于该势力的人物认同并且忠于朝廷。而且被征者要有相当的名望,但是不具备对应的官位。朝廷所征者一般以相当高的官位,征享有清名之宿望学者,隐士,或者为某认同中央政府的割据首领入朝为官,提高声望,消灭潜在威胁。或者以特别的荣誉官职来征招宿儒隐士,以显示朝廷的有道。
另外还要说到一种形式,就是表。意思是上表给皇帝,如果表辟,表拜,表除,为了某人的升官而上一道表章,以向朝廷的推荐贤才的名义进行任命,无疑比自己的命令要有威力得多。不过这会消耗一些对于朝廷的贡献。
4 关于官职系统的若干问题。
4.1三国志11的官职系统弊端。
想弄清楚三国时代的官职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恐怕比较困难。但是通过专家考证成果,我们可以大概弄清楚三国时代的官职系统大概是什么样子。看光荣的三国志11做的官职系统,爵位,地方官职,中央官职,军职,加官什么的都混在一起,品秩也莫名其妙,有点乱套的感觉。远没有他们做的信长系列的官职与役职清晰。他们大概是以为中国和日本一样,朝廷封官,幕府封役职,大名封家老奉行等等。很不幸,他们基本理解错误,所以做出来的官职系统也就离三国的真实相差甚远。
4.2三国真实的官职系统。
三国时候的官僚系统大约可以分以下几套。中央的有两套:以九卿三公为主干的东汉旧官僚系统,曹操拥立献帝后,自创的掌握实权的丞相官僚系统。地方上则是以里,亭,乡,县,郡,州为分级管理的地方官系统。另外管理军队的则又是一套军职,奖励功臣有一套爵位。但是由于三国时候各个割据势力军权政权一把抓,而东汉政府有采取了放任州郡坐大的州牧制,再加上朝廷权威的丧失,封官的混乱,所以这些官职的职能其实有很多重叠的地方。
4.2.1地方官职系统
地方官职系统比较简单,主官依照其行政区域里,亭,乡,县,郡,州分别称为:里长,亭长,县令(长),郡守(太守,相,尹,),州(刺史,牧,司隶校尉)。比较起来,大约里长相当于现在的村长,亭长相当于乡派出所长,也管一点驿站的事情。乡长相当于现在的乡长。县有一万户籍以上称令,不满为长。郡守则相当于现在管理一个省的某个地区,地区级市。郡守又称为太守,如果郡为王国,则太守改称相,如果为帝都,帝乡所在,则改称尹,京都称京兆尹。州刺史,牧比之于现在的省长。刺史原是监察官,后来朝廷采纳刘焉的建议,改刺史为州牧,名义上刺史比牧品秩低一点,但是实际上差别不大。京师所在州为司隶,其首长为司隶校尉。各有属官差等。大约表见下:
地理行政单位 首脑 下属 分管 效果
州 州刺史,牧 见下 总领一州 增加地方控制力
郡守 一郡首脑 增加地方控制力
令长 一县首脑 增加地方控制力
治中从事 辅佐治理 委任政事
别驾从事 代为治理 委任政事
兵曹诸从事 主兵事 委任军事
州主簿 主文书 委任文书
计吏 核对帐目 减费用,防T·W
部郡国从事 巡郡县,举非法 巡查属地
地理行政单位 首脑 下属 分管 效果
太守(尹,相) 见下 总领一郡 增加地方控制力
郡丞(长史) 副职(中央派遣) 副职,不能自置
都尉(中尉) 典兵,主管军事 职责后并入郡守
户曹掾,史 民事桑麻祭祀 农业上升
贼曹掾,史 治安盗贼 治安上升
奏曹掾,史 奏事 检举提议
决曹掾,史 刑法, 治安上,抑豪强
仓曹掾,史 储藏 储藏消耗少
金曹掾,史 货币,盐铁 商业上升
兵曹掾,史 兵器,兵事 军事上升
辞曹掾,史 诉讼 治安上,民冤伸
法曹掾,史 邮驿科程 转运,消息
尉曹掾,史 卒徙转运 转运,募兵
郡主簿 文书 主文书,防奸吏
计吏,主记 记事,对帐 记大事,防奸吏
五官掾 评判 评功绩,典选举
五部督邮 巡查属县 巡查属地
功曹掾,史 选举 评功绩,典选举
县的跟郡也差不多。不累述。当然如果做成游戏系统不必这样复杂,大约许多可以省略,根据实际需要留下几个官位就可以了。直接把需要的武将任命成官职就可以了。比如刘备当县令,兼管户曹。别人都说大耳儿如何废。其实他理民,用人还是一流好手,史称魏武之匹。张飞是贼曹,负责治安,诉讼,为民伸冤,他是个粗人,但是不浑。简雍为金曹,负责算帐,商业。关羽为都尉,主管军事,征兵。然后举呀辟呀,把赵云什么的,都举起来。省的我每个月重复操作。
这一套地方官制,拥有太守一级以上官职的人,一般来说是掌握地方实权的割据人物,且可兜售私恩,自辟掾属,令长郡守,加强统治。掌握了地方的实权,又得到朝廷的正式任命,可以用自己喜欢的人,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对于平定地方上的反对势力更有道义上的借口,民众也会更加拥护你。而且把诸事交给属下去完成,自己只负责最重要的某一方面,这才是当一把手的乐趣所在。
每次玩到三国,坐拥数州,但是一个小县什么修理农田的,征兵等等小事情也要我亲自动手,把东西运来也要自己一点一点指挥,实在是岂有此理。如果这样委任给属下,省下多少麻烦。
对比一下三国真实的地方官制比太阁,就可以发现两国文化之截然不同。三国郡守,州牧都是国家任命,下属都是地方官以国家的名义任用的当地有力人物或者贤人。他们是做的国家的官,吃的是国家的俸禄,所以保持的是对于国家的忠诚。袁术称帝于寿春,意味着他斩断了对于大汉的忠诚,许多人直接拒绝他的辟命,逃离了他的统治范围,至少也不吃他的俸禄,惟恐背上叛逆的骂名。连吕布这样的背叛多次,反复无常的枭雄,也害怕与他来往与之绝交。你背叛的是个人还好说,背叛的是大家心目中认可的国家,实在已经没有任何可以回旋的余地可以辩解了。忠于国家,汉朝的观点在人们心中如此重要,甚至于超过他们对于地方上实际当权者的忠诚。当时发生过一件事件:刘表派手下的文臣韩嵩去许昌观察曹操动静。而韩嵩临走前却对刘表说:我只是守节之人。现在我是将军的属下,理应为将军赴汤蹈火,死无辞也。如果用我到京师,天子拜我一官,则我是天子之臣,将军过去的属下,不得再为将军死了。果然到许昌朝廷拜韩嵩高官,韩嵩回来就劝刘表投降,借口也是要他顺应朝廷。当时之人认为韩嵩理直。而在战国时代,日本的朝廷国家久已式微,权势荡然无存,只有幕府有一点形式上的威望,他们的太守州牧,是由幕府派遣分管地方的役职,是世袭的。最后造成地方官在地方坐大,朝廷幕府无法控制。他们甚至还掉过头来对付朝廷幕府。这些地方官统治地方的下属,也有这样中国掾曹属史这样的分管各个方面的各种职位,称为“奉行。”但是奉行吃的是家主给的俸禄,只对于家主负责与忠诚。他们有职而无位,造成最后日本的官位与负责人基本是脱节的情况。客观上也形成了日本朝廷无威权的情况。
4.2.2改进方案:
由于中国人强烈的国家忠诚观念,大家都是汉朝的地方官,作为汉朝皇帝的委任人来进行统治——这样才能理直气壮。就算开始起兵时候攻杀了汉朝的官吏,但是没有公开的打出反对汉朝的旗号,以后占稳了脚跟,补一道表,送点礼物,请求得到朝廷任命就可以了。吕布打跑了得到正式任命的徐州刺史刘备,向许昌的曹操表请自己为徐州牧。他当时已为朝廷封平陶侯,平东将军,自称徐州刺史,但不得朝廷封,终为不名不正言不顺。州牧可自称,自称州牧,刺史,太守效果比较小。也可以请朝廷封,也可以由友好势力代为表封,但要消耗一些的贡献点。孙策所打败的地方长官如王朗,华歆,刘繇等人,都是有朝廷正式任命的。而孙策却是袁术的下属。所以当时就有人责难他为袁术效命,攻打朝廷命官。孙策不得不亲自作书辩解。尽管他有了正式的地盘,却没有正式的名分,只好求朝廷封官。有了该地的对应官位,则可以提高自己领地的统治能力。成为太守,州牧后可以自辟掾属,开展统治,名正言顺。当然不经过朝廷任命,自称朝廷命官是有代价的,自称会加重别的势力对于自己的仇恨。异姓称王称帝则是如谋逆的行为,因为汉朝的皇帝刘邦发过誓言:非刘姓而王者,天下共击之!有这个禁令,则称王是所谓势足斩断,等于拒绝承认汉朝的统治。刘备称王是因为他姓刘,称帝则是在曹丕代汉以后。曹操在势力极端强盛后称魏王也遭到了内部有力人物的反对。而孙坚孙策都是以汉朝忠臣自居。孙权则是名义上服从曹丕之后才被封的吴王,而称帝更在曹丕死后。三国乱世中唯一称帝的袁术国号仲家,意思是老二。但是还是被目为叛逆,往日盟友纷纷与他绝交。
自称——自称为县令,太守,州牧,将军等名号。非刘姓称王被目为拒绝承认朝廷的先兆。称帝则被目为谋逆。
表——上表请求封官。可以表友好势力为某官,也可以表请自己为某官,或者自己的属下。辟征之类如果用表请,则威力更大。不过乱世中朝廷都东躲西藏,上个表,来回起码得半年。乱世中道路断绝,战火连绵,上表的人是很有些毅力与武艺才能走到朝廷那里的。刘虞派田畴上表,等田畴走回来的时候,刘虞已经挂掉了。——由此可见把朝廷带在身边的好处了。
地方官位——当失去了一地的时候,基本上此官位已经自动收回。如华歆,王朗被打败而投降逃跑,则此官位已经失去了。需要朝廷的再任命。
诏拜——皇帝特意下诏拜某人为太守,州牧刺史。此人如成功树立政权,可以使朝廷的权威扩大。如为了预防孙策与袁术横行江东,朝廷拜刘繇为扬州牧与之对抗。
4.3中央官职系统
中央官职系统比地方来说,相当庞大而且比较多的变化。它随着战争政治斗争朝代的变化而变动,是查看朝廷中权利斗争与反映各个势力兴衰的一面镜子。由于三国时候官职制度变动太大,所以只说一下大概的轮廓。简单说来就是三公九卿八座尚书(文职),然后再加上禁军系统的五校(后外八校),卫戍京都的南北两支部队(军职),与名义上的最高职位太师,太傅,与习惯上以外戚担任,掌握中央权利的大将军与诸重号将军(首相)。差不多就是东汉末年中央官职系统的概貌。以下一一概述。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公卿的说法,就是说高官。公就是指三公上公,而卿则指九卿。原来是掌握国家实权的有力官职。后来汉武帝时候,九卿的实际权利在设置尚书之后已经被削弱了很多,后权利又被董卓,曹操膨大的相府机构侵夺殆尽。但是习惯上认为还是高官荣位,也还保留了一点权利。如果做了九卿,则一般要入朝。以后则成为加官的一种恩赏性质。比如曹操以马腾为卫尉,并非真的要他去守卫宫门,保卫皇帝,而是削夺地方军阀兵权,笼络人心的一种手段。曹操开府后,实际上九卿中间护卫宫门的卫尉和光禄勋是没有兵的,而且大量的属官转入相府。
名称 职能 下属
宗正 管理宗室 宗正卿,丞等
司农 粮食调度 太仓令,平准令,导官令等
少府 禁中服御杂物宝物 太医令,太官令,守官令等等
太常 礼仪祭祀 太史令,博士祭酒,太宰令等等
光禄勋 宿卫宫门 五官中郎将,左,右中郎将,虎贲,羽林等
卫尉 宫门卫士 公车司马令,宫门诸司马等
太仆 车马仪仗,兵器,马 考工令,未央厩令等
廷尉 审理刑法 廷尉正监 廷尉左平等
大鸿胪 诸侯,归义蛮夷接见 大行令,治礼郎等
尚书的品秩不高,原来从属于少府,只管理书房文书与奏事。后来为了架空三公九卿,巩固皇权,乃扩大尚书权利,并且将尚书分为六曹,只对皇帝负责,实际上已经掌握了朝廷的实权。这也是后世六部尚书的雏形。以后凡是权臣掌握朝政,无不在高官名面前加“平录尚书事”称号,而主管尚书的尚书令则成为显官高位。曹魏后又分为五曹尚书,有令一人,仆射两人,所以又称八座尚书。又有传达机要的中书监,常常能左右皇帝的命令。又有议郎,侍中,散骑常侍等官常在身边备顾问。
名称 职能 下属
尚书令 总官 郎
尚书左仆射 副职
尚书右仆射 副职
吏部 选用官吏
客曹 缮修功作,建设部
五兵 中兵,外兵,骑兵,别兵,都兵;
度支 军国支计,类似于财政部
左民 少数民族外国事,外交部
禁军主要有两只。一个是看城门的,一个是禁军五校。还有一只由执金吾带领的缇骑,人数很少,巡查治安与救火。看受着众多城门部队的头子叫城门侯,统属城门校尉,五校为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以北军中侯监之。京都不可不留部队。任何时候县城,郡国,州治,国都都是要留部队的。不然一点事情就无法镇压。
4.3.4上公,三公,大将军,重号将军与开府。
上公是太师,太傅,都是皇帝的老师的意思,是非常高的荣誉型官职,不常设。当过这官的有是董卓和司马懿。三公是太尉,司徒,司空。大将军在上公之下,而在三公之上。车骑,骠骑,卫将军皆为重号将军。以上诸公将军都有开府平尚书事,掌握朝廷实权的先例。如果不开府,平录尚书事,像太师,太傅,三公这样的官职,可能就是养老,顾问而已。另外东汉末年复出的丞相,也可以开府,平录尚书事。诸葛亮,曹操为之。开府之后,其属吏与州郡差不多,只是名称有多变化。多长史,司马,参军,军师等等官位。固长史诸官虽然品秩不高,但是接近丞相,位重权大,而那些诸曹掾吏,实则相当于各部尚书,完全掌握了朝廷的政治权利,也掌握了对于地方官员的任用选拔。在军事上开府多夺九卿之掌禁卫者属官与禁军将领任命权利,甚至直接指挥军队,安排护军,领军代替过去由皇帝指挥的五校,也掌握了外部军区长官的选拔罢免与军队的调用。实际上已经完全架空皇权。
因为“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全天下的土地都是皇帝的,那么也只有中央朝廷才能封侯。过去的侯分五种:公,侯,伯,子,男。后秦始皇改为20等爵位。
魏文帝黄初年间,定爵制为九等:王、公、侯、伯、子、男、县侯、乡侯(最初在乡侯之下还有亭侯,后省)、关内侯。王为皇室宗亲独有;公、侯、伯、子、男五等宗室、功臣都有,均有封地;县侯、乡侯、关内侯为功臣及子弟起家封爵,无封国,食租税。王至男视官一品,县侯视三品,乡侯视四品,亭侯视五品,关内侯视六品。在朝廷式微,要安抚某人或者某功臣的时候,一般封官之后都封侯。男侯以上一般非要很高的功劳才封,有封国,可以道寡称孤,意思就是寡人。
4.3.6改进建议
通过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在朝廷其实已经式微的时候,中央官职三公九卿和尚书实际上也随着皇帝的权威一起丧失。这一点倒有点像日本战国时候的朝廷,就算贵为三品的公卿,一样也食不果腹,只是身份的象征而已。只能是招人入朝,或者进行安抚,表达朝廷对其人贡献肯定的一种重视与荣耀而已。反而不如一个地方官来的有吸引力与实权。当然为了系统好玩,也可以为一些官职加一些鸡肋的属性与能力。比如军职加与军衔对应的统御和士气,地方官职加对于相应地方的有控制力加成,中央官职在朝廷之内,可以加相应的声望与能力。如司农对于控制范围内的粮食产量都有加成,卫尉可以加强都城的治安,减少谋反的成功率。廷尉可以提高对于朝廷官员的控制,减少阴谋的发生。大鸿胪可以触发一定的蛮方归义,进献财宝事件,提高国家威信。太常可以触发祭祀封禅事件,属下的太史令可以观测星象,作为重大决策的建议,或者揭发某些阴谋,或者造舆论,提高民心。三公的大司马,太尉对于其所有人的领地军事都有一点加成。大将军也有这个功能。司空对于全国的水利工程都有加成。司徒对于全国的民心教化都有一点加成。
开府——三公,重号将军,丞相,王,公都可以开府。开府则拥有了与朝廷差不多的权利,开府官位大约同郡属吏,但名称也与开府官位相称。比如说丞相长史,司空长史,大将军长史。但是开府任命官位要看品秩与统属。任命高级官位与不统属的官吏需要请示朝廷。
品秩——品是官位的高下,从一品到九品。秩是表示俸禄多少的标志,从万石封到斗食,用来区别官位的高下。低级官位不能任命高级官位。
4.4.军职系统
军队是三国中最有魅力的一部分。曹植在给他的侄子明帝上表,就请求让他领着一支军队,去和敌人交锋,就算被杀也无遗恨。统领军队是要军职的。基层的军职会在战争部分谈到。东汉的军队有二支,一支是卫戍京都的禁军,统属于掌权的权臣。谁要是掌握了这一只军队,就基本掌握了京师。后来禁军扩大,由中领军,护军统领,直接听命于丞相,下辖武卫、中垒、骁骑、中坚、游击等营。另外地方兵,由郡守,或者刺史,州牧加将军号掌握。魏国建立后,设立四军区:
征东将军:统领青、兖、徐、扬四州,屯驻扬州。
征南将军:统领荆、豫二州,屯驻新野。
征西将军:统领雍、凉二州,屯驻长安。
征北将军:统领幽、冀、并三州,屯驻蓟州
四征将军(也有以别的将军号)统领该地区的军政大权,管理刺史,并且可以开府治事,自辟掾属。州牧带四征镇安平等将军号,又加都督X州军事,则既可以统军,又可以治民。不过这都是魏国国家政权正式建立后的事情了。那基本相当于独立军团。所以三国志11中委任军团的将领都加都督号,是有历史掌故的。至于都督号的武将又在另外的界面称为军团长,则是现代叫法。感觉总是有点怪怪的。
4.4.1军职的由来。
军职原来从统兵来的官职。将军原来则是带领军队的意思,有事情就封你一个将军,让你带兵征伐,得胜还朝后,军队收归国家,你还是当你的官去。比如说辽东不安宁,让你去镇压,就封一个度辽将军,意思是辽东就交给你了,这支部队完全归你指挥。事情搞定后,你回朝后该是什么官还是什么官。后来大约觉得这样人走茶凉,办完事就夺职的感觉不好,而且后来国家动荡,外患内忧不断,就干脆把将军长设了,由军职成为军衔,在中尉,都尉,校尉和中郎将之上。许多将军称号成为常设官职。如度辽将军,护匈奴将军。由此形成了四征镇安平,前后左右,杂号偏裨的一套将军官职系统。而原来校尉,中郎将这样的禁军统帅,反而在此之下了。东汉末年,大家乱打一气,朝廷威严无存。就把这些属于中央官职系统的将军,校尉,中郎将的称号到处乱封,形成了一个人有许多官位的奇观。但是分析起来,文职军职,中央,地方还是很清楚的。比如说刘备要称汉中王,上表的时候官位是这样的:左将军领司隶校尉豫、荆、益三州牧宜城亭侯备。左将军是曹操封的军职,司隶校尉是刘璋表的京官,豫州牧是曹操封的地方州牧,荆州牧是孙权推举的地方州牧,益州牧则是自称,宜城亭侯则是爵位。
4.4.2低级军职
以上军职是朝廷才可以封,名义上享受国家俸禄的。而真正管理军队的下级军官如下:
建制 人数 名称 官号
什 10 什长
队 50 都伯
屯 100 屯将
曲 500 曲长
部 1000 部将
比如说程普,黄盖为孙家三世老臣,他们从军之前为州郡小吏,去官跟随孙坚征战多年,战功赫赫。因为朝廷威严尚存,不见将军,校尉号封,最多也就为统领各部将的别部司马,可以推想他们在很长时间内就是上表中的低级武职。一旦归于孙策,孙策势力急剧扩张,则为中郎将,县令,太守,后拜将军。不过感觉低级军职在游戏中存在的必要不大。三国9的提拔系统,可能要用到一些低级军职。
4.4.4品秩与加官。使持节、持节、假节,假节钺
由于以前中央官和地方是不统属的,所以很难见面。东汉末年由于统治混乱,京官,地方官,文职,武职绞在一起,共事的时候就有一个谁大谁小的问题。东汉的做法是分品秩。每个官都领取一定的国家俸禄,领取国家俸禄的标准叫秩,以石作为单位。太守是二千石,校尉,中郎将,杂号将军也是二千石。九卿和州牧为中二千石,更高一级。三公,大将军俸禄不以石计算,更比九卿高。这样又存在一个问题,杂号将军与四安平征镇哪个大呢?都是二千石呀。那么就用到一个品的概念。你这个将军是第几品的?三品的将军就比四品高。如果低级的官职要统领高级的官职,则要加都督衔,并且持节。持节分为使持节、持节、假节三等,使持节有权处死二千石以下的官员,持节有权处死平民,假节只能处死违反军令者。如是假节钺的大都督,则能处置持节将军。当然只有皇帝的任命才能这样。如果将一个地方委派成军区,以应付紧急军事情况,则要加都督XX诸军事。
5.三国中人物的官职
刘玄德的官位则是安喜尉(县尉,县公安局长。把督邮打了,辞官)——下密丞(副县长兼县检查长)——高唐尉——高唐令(终于当上一把手,结果被起义军给打跑了)——别部司马(在老同学公孙瓒手下任中下级军职)——试守平原令(试守,看来不放心。)——领平原相(以别部司马代理平原相,到了郡守,升官了。)——表为豫州刺史(陶谦表的,虚的。)——徐州刺史(这下终于成真省长)——表镇东将军,封宜城亭侯(曹操表的军职,封侯。一下子做到镇东,头脑发热,去跟袁术打,可见高官害人呀。)——豫州牧(虽然升官了,但是徐州丢了,是悲剧。)——表先主为左将军(又升官了,但是悲剧成分加重,因为地盘彻底丢光,只好入朝为官,当了将军,可惜是空头。)——群下推举荆州牧(自封,赶跑了曹操)——行大司马,领司隶校尉(刘璋推举)——自表为汉中王(群下推举。)——皇帝(群下推举。)有了以上介绍,大约大家是清楚的了。
6.改进建议
针对三国中官位爵位混乱的情况,应该依据史实,进行改进。所有官职由朝廷封,地方官职朝廷最多封到州牧。由对于朝廷的贡献决定。如果自称,则必须减低一定自己的声威。加将军,校尉,中郎将号由朝廷任命,任命后可以单独委任部队,加成领导力。如果自封,则要减低一定的声威。如果封部下为杂号校尉,中郎将,将军,则自己的官位要大于将军,王,或者具有皇族血统。而且有较多的声望。朝廷任命比自封的多一些加成。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异界之召唤文臣武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