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德终始的仙剑奇侠传4锻造材料料

吕思勉先生有一篇《三皇五帝考》,说的很清楚,应该是最权威的考证
历史上的五帝的关系,自己百度或者翻阅《史记》,我这里说说神话上的五帝的发展。其他的邀请 来补充一下吧,虽然不是很同意他的政治立场,但他在上古神话这块还是有点看头的。 大大艾特了也不会来的吧,试试看……╮(╯▽╰)╭我很久不回答神话的问题了,早期在知乎回答了一些关于神话的问题,不过这个其实很难说得清,首先题目就很难提。比如题主的这个问题看上去很简单,但是真正要回答起来,却需要很大的篇幅,太累了,还不如我写个电视剧的答案骗赞呢。为什么难,原因是什么?答曰:神话不是历史——历史在时间线上是固定的;神话是随着时间线而变化的。所以当我们在说神话时,我们需要明确说明我们说的是什么时候的神话,或者稍微放大点说,我们需要明确说明我们说的是那段时间的神话。关于题主的这个问题,我在里提及过了很多,下面就补充一点这里头没有的一些东西吧。——————————中国历史上出现得最早的有关神的教应该是巫教,巫教里头男的叫“觋”,女的叫“巫”,后世统一成了“巫”字,巫教的主神也不是网上流传的伏羲、女娲、盘古,事实上在我上面给出链接的那个回答里头,已经说了这三位成为第一大神分别是在西汉、东汉、魏晋,那么,巫教的主神是哪一位?天帝。也就是昊天上帝,后世叫做“玉皇大帝”(这里或许有人问为什么道教的玉皇大帝在巫教里头出现了,那是因为巫教在后世被打压所以不得不巫道合流),历代王朝都供奉天帝,甚至在夏商周,王室都在试图证明自己是天帝的后人。但是在夏到春秋这几千年的时间里,上古天帝和王室的关系在众人的心中愈发淡薄,到了春秋战国时的战乱,终于出现了五帝说,伏羲和女娲也第一次凌驾在黄帝之上,但是秦始皇的焚书和司马迁的《史记》里头个人见解过多,这些事情具体的考证还要很久。至于这个原因,可能和诸侯纷乱有关。那么在春秋战国这个过渡时期,天帝之下是谁呢?答曰:四象。关于这一点可以看看:考古学家猜测它们有可能与传统天文学中的四象体系有关,因为45号墓中龙、虎的排列恰恰与东宫苍龙、西宫白虎、南宫朱雀和北宫玄武的体系相吻合。同时汉朝才频繁出现的伏羲和女娲,都在天帝之下。那么当时的天子供奉的是什么神呢?是五岳、四镇、四海、四渎,也就是地神,为历代君王供奉。上头说了,五帝的出现可能和诸侯纷乱有关,怎么说?因为诸侯供奉的大都是自己的祖先(家神),而他们的祖先几乎都可以和五帝有关(根源都是天帝):比如齐国开国首领姜子牙的“姜”是神农炎帝氏,楚国开国首领鬻熊是颛顼后人,赵国(赢姓赵氏)是和秦国都出自少昊,最后还有鲁、燕、晋以及后来的韩、魏都是姬姓,源自黄帝。正因为如此,在春秋战国的纷乱下,五帝的地位才开始上升。其他的关于五帝的事情就参考我上面那个答案和下面这几个答案吧,没必要再复制过来了。——————————关于神话的答案差不多有:、、,这些答案骗赞远没有回答电视剧的赞来得快啊……
“五帝”指的是谁?先百度一下。据不同史料记载,有以下五种说法:(1)、、、、(《》、《》);(2)庖牺、、、、(《》);(3)、、、、(《》);(4)、、、、(《资治通鉴外纪》);(5)、、、、(伪《尚书序》)。于是我们难免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这份名单这么乱。好吧,这时候,我们就来谈谈邹衍和他的五德终始论到了战国时代,数字以五为尊,中国人几乎尽一切可能,把事物以五分门别类。这种数字上偏执,使得五行概念应运而生。最终,五行成为中国认识观察整个世界的立足点。 帝禹划分了天下九州,这一概念得到夏商周三代的认同。当然,到了战国时代,随着各国使劲的拓展生存空间,九州之范围就大大延展了。天下从夏商时代成百上千个小国家整合为十多个大实体国家,兼并战争使得诸侯变少了,胜出者疆域变大了,人口变多了,财富也集中了。而彼此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战国七雄除了争夺中原之土地,力图问鼎之外,各自不断的向外拓展,拓展成功了,就在新征服的土地上,设置管理机构,然后大肆移民。在战国这一接近两百年的大拓展时代,中国人的眼界从所未有的广阔,他们一而再的发现从所未发现的新世界。如果处理发现的新世界是个很大的难题。第一个办法,当然是将九州象《禹贡》一样的拓展开来,可是这也有个问题。那就是位居中原四战之地的冀州、豫州、兖州就没地方拓展了,而其他的六州则位于边角,是越来越大了。大小一旦失去了平衡,原来的九州之说,就变得动摇了起来。第二个办法,其实就是要解决上面第一个办法没能解决的问题。那就是认为中国之九州,不过是天下大九州的九分之一而已,在中国人所未发现的世界里头,还平行存在着其他八大州。这就是邹衍提出“大九州”之说。这里先来和大家介绍一下邹衍这个人——邹衍,是战国时代齐国人。生卒年现在也搞不大清楚,大致生于公元前324年, 死于公元前250年左右。要搞学术,成为大家,有一个很重要的基本功,那就是活的比多数人长,这点今天也不例外。邹衍活了70余岁,相当的高寿。先秦诸子百家里头,孔子孟子,都是越过七十岁这道门槛的,在那样一个时代,真的是很不容易。他在齐宣王时代就学于稷下学宫。“稷”是齐都临淄一处城门名,“稷下”即齐都临淄城稷门附近,齐国君主在此设立学宫。学宫因处稷下而称“稷下学宫”。这是战国时代的学术圣地,儒、道、名、法、墨、阴阳、小说、纵横、兵家、农家等各家学派林立,学者们聚集一堂。他们围绕着天人之际、古今之变、礼法、王霸、义利等话题,展开辩论,相互吸收,共同发展,世称“百家争鸣”。而齐宣王时代,又是稷下学宫最为鼎盛的时代,举凡战国时代有点名气的学者,都到过稷下学宫,或求学或讲学。邹衍最早是学习儒术的。儒学在春秋战国时代是一门显学。今天大家读史,有个印象,就是两位教主孔子和孟子周游列国一事无成,可见儒学在春秋战国时代很不被待见。其实,这个观念是错误的。儒学虽然在乱世中并不是很实用,但是到了战国末期,很多国家其实都已经意识到一旦天下一统,在治国方面,真的能派上用场,也就只有儒家。因为儒家有个不好的特点,就是复古崇古,然而也正因为此,他们对上古夏商周三代典章制度之保存之延续下的力气也最大。夏商周三代之典章制度,其实也就是中国累积了接近两千年的政治智慧。那个国家会不在意,不紧张呢?虽然那时候大家都知道天下终归一统,可是到底是统于那一个之手,不晓得。什么时候统一,也没个准。邹衍熬啊熬啊,可是到底熬不过时间,他学习儒术的目的,本来就是希望买给识货的人,只是世道行情一直不好。怎么办?活人还能让自己的一泡尿给憋死啊。于是邹衍中途转行,改攻阴阳五行学说。他换的这个专业,是当时最热门的专业。(其实这个专业到今天依旧很热门哈。)他又有天才,就好比是个厨师,将阴阳五行的理论和儒学这两样原本不相干的食材,放在一口锅里头烹饪爆炒,然后一端上来,给各国君主一闻,那味道,真是麻麻香了。因此邹衍在齐国就开始受到重视了。其后他前往魏国,魏惠王亲自到郊外迎接,并用贵宾之礼来接待他。前往赵国,平原君侧身而行,并为他擦拭座席。来到燕国,燕昭王手持扫帚在前为他清路,并请求坐在学生中间,向他求教,为他修筑碣石宫,亲自前往请教。这时他撰写了《主运》篇。他游说诸国,是如此被尊敬。一个搞儒学的居然在战国时代能够如此拉风,实在是足以让教主孔子、孟子汗颜而死了。那么邹衍的葫芦里到底买的是什么药呢,能让战国时代列国君主如此神魂颠倒。撰写《史记》的司马迁为了讲清楚的思想,还是很认真的看完他的著作,然后写了一篇读书心得,不长——邹衍看到各国君主更加骄奢淫侈,不崇尚德政。他认为,如果能用崇高的德行修行自身,就能推行到老百姓中间去。于是他深入观察天地万物的阴阳变化,探究各种怪诞迂曲的变幻,作《终始》、《大圣》等篇,约十余万字。他的话海阔天空,不合常理。他坚持先从细微的事物验证起,然后推而广之,以至于无边无际。他首先从现在叙述起,一直向上追溯到上古黄帝王朝时代,这些都是当时学者共同称述的。其内容大体随世事而盛衰,因而记载下那些祈神求福、就吉避凶的各种制度,并推而远之,直至天地尚未形成之时,飘渺玄远而不可考究其始。他首先列述中国的名山大川,深山大谷中的禽兽,水陆繁殖的生物,各种物类中的珍品,以此类推,论及海外异域人们所看不到的东西。据称天地分剖以来,五德终始,相生相克,循环往复,每个时代都应采取与五德相应的政治制度,天命和人事互相感应就是这样。他以为儒者所说的中国,仅占天下的八十一分之一罢了。中国称为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又有九州,就是大禹所分定的九州,但这种州不能列入大州之数。中国以外像赤县神州的州有九个,这才是所谓九州。在这块土地上,有小海四周环绕,人们和禽兽与外界不相通,像在一区之内,这就是一州。像这样的州有九个,九州之外有大海环绕,就是天地的边际。他的学说就是这样。但总括他的学说宗旨,一定归结到仁义节俭上来。这种学说用在君臣、上下、六亲关系上,就显得空泛了。那些王公大人最初接触他的学说,感到惊奇,并想身体力行,但过后却不能实行。也就是说,邹衍最引起轰动的就是五德终始论和大九州说了。大九州之说和本问题无关,不妨存而不论,这里就和大家谈五德终始论。五德终始论,要谈明白,谈清楚,估计我不死,也就剩下半口气了。这个五德终始论之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实在太大了。自邹衍提出之后,影响一直到宋王朝时代,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头,中国历代王朝之更迭,都要在这套理论上寻找合法性依据的。早在夏商周三代,中国人就有阴阳五行的概念,发展到战国时代,已经蔚然而兴。阴阳五行最初之运用,涉及到方方面面,上则包涵了天文,下则覆盖了地理,中则用来占卜人事。特别是国运之兴衰,是最为君主所注重的。因此呢?《左传》一书中,就有很多阴阳家的预言。只是,这些阴阳家即便言之有中,占卜这种事情,总是将天命归于偶然性,毫无规律可寻,也就难以让人信服了。邹衍的努力,将是让偶然性纳入一定的规律之中,让大家都能明白的推演。五行能相生,同样的五行也能相克。这是上古时代阴阳家已经总结出来的规律。邹衍则把这一套相生相克,安在王朝之转移、国运之兴衰上。他认为,自天地开辟以来,所有的王朝之转移,都是按照五德(即五行之德)转移的次序进行循环的。他的这个思想,当是有周密之推演,不然是无以服人的。只是同样还是由于先秦文献的缺失,具体如何推演,已不可考。据学者考证,《吕氏春秋》上有一段文字,当是邹衍五德终始论之总结——凡是帝王将要兴起,开创新的王朝,上天必定先向人们显示出征兆来。黄帝开创黄帝王朝之时,天帝在人间先显现征兆,于是大地上出现了特大的蚯蚓和特大的蝼蛄。黄帝说:“这表现土气旺盛。”土气旺盛,所以黄帝时的服色崇尚黄色,做事情取法土的颜色。到了帝禹开创夏王朝的时侯,天帝在人间先显现征兆,于是大地上草木在秋冬时节并不凋零。帝禹说;“这表明木气旺盛。”木气旺盛,所以夏朝的服色崇尚青色,做事情取法木的颜色。到了商汤开创商王朝的时候,天帝在人间先显现征兆,于是金属材质之兵刃突然出现水中。商汤说:“这表明金气旺盛。”金气旺盛,所以商朝的服色崇尚白色,做事情取法金的颜色。到了周文王开创周王朝的时候,天帝在人间先显现征兆,于是由火幻化的红色乌鸦衔着丹书停在周的社庙上。周文王说:“这表明火气旺盛。”火气旺盛,所以周朝的服色崇尚红色,做事情取法火的颜色。(现在,周王朝衰微了),代替火的必将是水,天帝在人间先显现水气旺盛的景象。水气旺盛,所以新王朝的服色应该崇尚黑色,做事情应该取法水的颜色。如果水气到来,却不知气数已经具备,从而取法于水,那么,气数必将转移到土上去。邹衍根据当时流行的五行相胜说,解释了过去中国历史上各大王朝的承继。黄帝所开创的黄帝王朝是土德,木克土,所以能取代土。是以接替黄帝王朝的夏王朝便是木德了。之后,金克木,所以能取代木,自然而然的,继夏王朝而兴起的商王朝是金德了。而后,火克金,所以取代金,是以,周王朝便是火德了。到了战国时代,周王朝衰微,未来一统天下的新王朝,则必然是水克火,所以取代火,是为水德了。那么水德之后,历史又该如何发展呢?又回到土德,是为一个循环;如此循环不已,是为五德终始论。那么为什么黄帝开创的黄帝王朝必然是土德呢?须知每一样政治预言必须是为了现实政治而服务的,邹衍之所以捏造出这套五德终始论,目的是很明显。在他的这套理论里头,最终接替周王朝而兴起的新王朝是水德,那么战国七雄之中,那一个国家具备了水德呢?根据古代天象和五行相结合的传统,齐地为玄枵之分野,德运属水;又根据氏族与五行相结合的传统,战国之齐国已非姜姓,早年田氏代之多年。田齐之先,为陈氏之后裔。而陈氏又为黄帝王朝帝颛顼之族 ,故为“水属”;以上这两条,算是邹衍设置出来的一个比较精密的保险了。毕竟他一直住在齐国,齐国的君主厚待他。他自然当要有以回报,当时天下的总体是行将一统的,是以邹衍设置出来的五德终始论,便是为齐国做政治宣传了。当然了,保险要么不加,加了最好成双,是为双保险。如果万一不是水德的齐国统一了天下,那么齐国只好等待新兴起的水德王朝再次衰微了,才有第二次机会。因此呢?齐国仅仅具备水德是不够的,很不够的。根据五德终始论,水德之后,又回到土德,是为新的循环,于是邹衍的双保险设计中,田齐又应了土德。陈氏也是黄帝王朝帝舜之后,帝舜应的是土德。此外齐国田氏又自称高祖是黄帝,在近年出土的晚周彝器《陈侯因錞》这件齐威王所铸造铜礼器的腹内铸有铭文,上面说——我孝武双全的父亲桓公(指田午——陈侯午),你的兴邦大计能够实现,是我最敬佩的啊!我因齐为了弘扬父亲,并继承先祖黄帝及效法齐桓公(指春秋初之齐桓公——小白)和晋文公的霸业,大会诸侯,以炫耀祖先的盛德。则田齐作为黄帝后人,应的当然也是土德了。照理,在邹衍的设计之中,田齐真乃是得天独厚,既应水德,又应土德,两样通吃了。该当一统天下,结果如何呢?大家都知道,最终由雄才大略的秦始皇扫平了六国,统一了天下。秦始皇在未统一天下之前,对于邹衍的这一套理论他是早有耳闻了。根据《史记》之记载——自从齐威王时代和齐宣王时代以来,信奉邹衍五德终始论的知识分子越来越多。到了秦国和齐国并称西帝和东帝时代,齐国人将这套先进理论引进到秦王朝。所以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便采用了。而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上,则更进一步说道——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推演金木水火土五德终始相次的顺序,认为周是得到火德而统治天下,秦是代替周的火德而兴起。依照周所不能胜过秦算起来,现在应属水德的开始。于是改建亥(十月)之月为正月,开始让群臣在十月入朝庆贺,衣服、旄旌、节旗都以黑色为贵。数目以六作标准,符信、法冠都是六寸,车广六尺,六尺叫步,乘马六匹。把黄河改名德水,作为水德的治天下。因为水是阴性,主刑杀,所以刚强坚毅,乖戾深刻,一切事务都依法办理,苛刻而没有仁爱恩惠和道义,以为这样才配合五德之数。因此急急于用法,犯罪的人拘禁很久也不释放。为什么是这样规定呢?黑色、六、十月初一这些与水德有什么关系呢?这些要从《易经》的易数说起。在八卦中,水用“坎卦”来表示。坎卦在易数中是排序是六,这就是为什么以数字六为终极,并以六为度量准标的原因。坎卦居在正北方,五行颜色为“玄”也就是黑,是以衣服、符节和旗帜都崇尚黑色。当然,秦王朝自认为为水德,也并不是自欺欺人,因为秦王朝就自认为帝颛顼之后。他们用的历法,便是《颛顼历》。这应该说是一个再巧不过的巧合,只不过秦始皇采纳了之后,遂将这个巧合发挥到了极致,甚至还追补出一个神话来——传说秦文公时,一次出猎,捕获了一条黑龙。这自然被视为水德之瑞,昭示着秦王朝的必然兴起。于是,五德终始论就此第一次得以由阴阳方士之纸面设计落实到现实政治之巍巍大厦之上。而且还运气出奇的好,成为其后一千年中国人国运转移之必备理论依据了。然而,这一套五德终始论并不是一实行,就晓畅通达的,也是磨难重重,第一个难题便是秦秦并天下到亡天下,前后十五年,这水德之德运也太短了点吧。是以新兴起的西汉王朝之开国君主刘邦便认为,秦王朝的水德不算数,水德应该应在他身上,应在汉王朝上。《史记》的历书就记载——汉朝兴起后,汉高祖刘邦说"北畤祀黑帝的事待我开始办起",也是自认为得了水德的祥瑞。纵然是一些明习历法的人以及丞相张苍等,也都以为如此。当时天下刚刚平定,……所以沿袭了秦朝的历法和服色。刘邦之所以这么说,是有话头的。早在楚汉相争之时,刘邦向东攻打项籍,还兵入关后,问道——“过去秦朝时祭祀的上帝是什么帝呢?”左右回答说——“共四帝,有白帝、青帝、黄帝、赤帝等祠庙。”高祖说:“我听说天有五帝,只有四庙,是什么原因呢?”谁也回答不出来。于是高祖说:“我知道了,是等待我来凑足五帝之数的。”于是又建立了黑帝祠,命名为北畤。由有关机构主持祭祀,皇帝不亲自往祭。为什么秦王朝不设黑帝祠呢?理由当也是刘邦一样吧,都自认为国运应在水德,则君主自身便是水德之君了。随着汉王朝之江山日稳,到了汉文帝时代,于是有了“改德”的呼声,主导这一运动的是来自鲁国地区的公孙臣。公孙臣认为——"汉朝所得是土德,应该改变历元,更改历法,变易衣服崇尚的颜色。这样天就会降下祥瑞,有黄龙出现"。文帝将此事交给张苍处理,张苍也是习学律历的人,认为他说得不对,把事情搁了起来。此后果然有黄龙出现于成纪地区,张苍引咎降职。这场公案具体情形如何呢?详见《史记·封禅书》——鲁人公孙臣上书之后……当时丞相张苍爱好律历的学问,认为:汉朝是水德,最近的黄河河水决口于金堤,这便是水德的符兆。以上年十月为,颜色崇尚外黑内赤,能与五行之德相符合。公孙臣所说,是错误的。于是公孙臣的上书就被否决了。此后三年,黄龙出现于成纪地区。于是文帝召见公孙臣,拜他为博士官,与诸儒生一起起草更改历法和服色的事宜。当年夏天,颁下诏书说:“今有异类的神灵出现于成纪,对百姓不加伤害,且使每年得到好收成。朕欲郊祀上帝诸神,礼官商议一下具体事宜,不要因有所忌讳以劳联思。”张苍本人在秦王朝时代当过御史,秦王朝之政治制度如果自成为周王室诸侯国算起,沿革了六百年之久,其完善程度显然不是新兴汉王朝所能比拟呢?所以张苍不愿意改动成法,也不是没有道理的,不能单纯视之为保守派。然而公孙臣很运气,老天成全他,降下了一条黄龙。当然,更大的可能,是他搞的鬼,不知道从哪里找出一条黄色的蛇形动物,匆忙上演。“黄龙见”,自然应的是土德了。至此,公孙臣完胜。是以汉文帝一生,汉王朝虽然在政治制度层面上,没有公开开始改德,但是朝堂上都有这样的共识。等到好大喜功的汉武帝即位,由水德改为土德之呼声,已经酝酿了七十余年,终于在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确定下来。如此重要之国策,至此已经是板上钉钉,无容改易,没想到不到一百年,汉王朝之德运又一变为火德了。在四大名著《三国演义》里头,里头谈到汉王朝,就往往说是“炎刘”,“炎”就是“火”,“炎刘”自然指的是汉王朝之德运乃是火德。汉王朝之被确认为火德,乃是出自东汉时代班固撰写的官方正史《汉书》,在该书的《高帝纪赞》中是这么说的——《春秋》晋国的史官蔡墨有一段话说:陶唐氏(帝尧)衰败之后,他的后代有刘累,他学习驯龙,服侍夏王朝的君主孔甲。晋国的大夫士会就是刘累的后裔,他的采邑位于范,所以称之为范氏。晋大夫范宣子在《左传》上也说:先祖在黄帝王朝的帝舜时代,称之为陶唐氏。在夏王朝称之为御龙氏,在商王朝称之为豕韦氏,在周王朝称之为唐杜氏,现在晋国称霸的时候,称之为范氏。当时的范氏是晋国的正卿。鲁文公时代逃到秦国,后来又回归了晋国。不过其中一部分子孙还是留在秦国,称之为刘氏。汉王朝之宗亲刘向谈起本族之源流,则说:战国时代,刘氏随着秦军东进,在魏国被俘。其后秦国入侵魏都安邑,魏国不得不迁都大梁,中间曾经定都丰邑(也就是刘邦的出生地)。……所以,在这里,颂扬汉王朝开国君主高祖刘邦:汉朝皇帝之世系,出自帝尧陶唐氏,到了周王朝,在秦国称刘氏,向东入魏,于是成为丰公。丰公就是刘氏之太上皇父,他们迁徙的日子不长,在丰邑的坟墓也很少,到了汉高祖即位,设置了祭祀之官,其中主持的巫师分别来自秦国、晋国、梁、荆之地,世代祭祀天地,祭礼从不断绝,这难道还不可信吗。由此推断:汉王朝继承的是帝尧之德运,其功德福佑至为兴盛,斩白蛇显示符瑞,是以旗帜崇尚赤色,应的是火德。这是符合天道循环之自然之道,是为天命正统。作为东汉史学家,班固这段话,说的这么绕,而且不用自己的话说,而是引了不少前辈名人的话,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证明汉王朝刘氏得国之正。自上古黄帝王朝,乃至夏商周三代,其间之中国历史纷纷扰扰,家国变迁尤为激烈,普通人是不可能将家谱上溯至于黄帝王朝时代。刘邦并非贵族,以布衣之身,手提三尺剑,开创了西汉王朝,属于牛人中牛人。然而正是因为他是布衣,所以他的这份家谱世系是很靠不住的。须知,在太史公的史记里头,可没有这些说法,以太史公的良史之才,如果刘邦之出身如此显赫,他是断乎不会不记载下来的。那么这份刘氏家谱世系是很有问题。问题出在哪儿呢?刘氏变成是帝尧的直系后裔了,帝尧是火德,是以刘氏也自然是火德了。很多读者读书在这里又会有这样的疑问了。黄帝王朝之土德,不是毫无疑义的事情么,怎么黄帝王朝时代的帝尧是土德了。须知,五德终始论起自战国末年,最初并不是很严密。然而到汉代,承平盛世,儒家各大知识分子都很闲了,实在是太闲了。于是开始完善邹衍创立了五德终始论。这时候又兴起五帝之说,三统之说,终于三者混而为一。虽然各家对于五德、五帝、三统的定义不一样,然而有一点共识是,上古时代的五帝,近乎神人,神人主政,其所执政的时间,便居一德。而夏商周时代,除了开国君主,才能拥有一德,并且这一德由子孙世系,无可改易。此一共识之集大成,体现在《孔子家语》和《潜夫论》两书之中。为了避免读者生烦,这里就只印《孔子家语》的一段相关文字。此段文字虚构了春秋时代鲁国贵族季康子请教孔子关于上古五帝的问题,实际上乃是汉儒结合上古诸多先秦文献而造出来的伪书。书虽然是伪的,可是价值却颇多,因为它反映了汉儒的努力,反映了了汉儒努力将上古史搭建成牢不可破的体系。书虽然是伪的,却并代表不真实,至少它反映了汉代人对上古史的“真实观念”。须知,每个时代,都有其“真实观念”,须知,历史在被后人运用的时候,多数是观念先行。所以英国哲学家科林伍德便曾严肃的断言——一切的历史,都是观念史。事实上,讨论中国历史,最大的困难,可能并不在于做存真去伪之工作。即便我们手上拥有的各种历史材料为百分之百的真,可是由于观察者不同,所陈述之历史观念也不同。所最终展现出来的“真实历史”也会有极大之差异。即便中国近现代史材料之浩瀚之真实,可是又有几个史学大家,能够对历史人事、历史事件的评价得以统一的。便有统一,想来也多是官方正统之帮忙“凑合”,而非史学家之内心真实意愿。又离题了,回到《孔子家语》这一硬材料上,这段文字也颇长,大家多点耐心——季康子向孔子问道:以前曾听说过五帝之名号,却不知道他们的实际含义,请问何为五帝。孔子回答:我以前在老子那里听他是这么说的:天上人间有五种运转法则,是为五行,水火金木土,这五行分不同的季节流转,化生孕育万物。一年三百六十天之中,五行各主七十二天,在它们的支配下,化生孕育万物,成就一年之功劳,天下之万物万事都无不配合成就,而不敢违背之。这主宰五行运作法则之神灵就称之为五帝。这些五帝五行之神灵还有它们的辅佐者,方士的谶纬之书上给他们捏造了一大堆近乎妖怪的名字,这都是妄言上古时代的王者啊。其实古代之王者,在他们改朝换代的时候,都会变更名号。这一变更也是根据五行运转之法则而拟出的。按照五行运转这一法则更换王者,周而复始,循环不息,这也是仿效五行的变化。所以,一个被人民称誉为贤明的君主,当他去世之时,也以五行与之相配祭祀。所以与上古的太皞(太昊、伏羲)相配是木,与炎帝相配的是火,与黄帝相配的是土,与少皞(少昊、青阳)相配的是金,与帝颛顼相配的水。季康子继续问道:为什么是从太昊氏与木相配开始,这是什么缘故?孔子回答:五行运转法则,最先是从木开始的。与木相配的是东方。万事万物一开始都是从东方产生。是以第一个称王的太昊氏也仿照自然之法则而决定自己的名号,所以一开始就以木德尔称王于天下。此后,历代的君王依据自己所属的“行”,依次转换名号,用来继续上一任君主之伟大遗产。季康子问道:我听说勾芒为木正,祝融为火正,蓐收为金正,玄冥为水正,后土为土正,这些掌管五行神灵之祭祀,而却没有因为和五帝混淆不清被乱称之为“帝”这一名号,又是什么缘故。孔子答道:这五正是五行的官属名称,五行辅佐成就上帝的功能,是以人间有五帝,太昊氏的功劳能与之相配,称之为帝是很自然的。以前,少昊氏有四支后裔,一个是重氏,一个是该氏,一个是修氏,一个是熙氏,他们的能力分别能胜任五行中之三行金木以及水的祭祀。所以呢?少昊氏让重氏出任勾芒一职,让该氏出任蓐收一职,让修氏和熙氏共同出任玄冥一职。而帝颛顼之后裔黎氏出任祝融一职,共工氏之后裔勾龙氏出任后土一职。这五种祭祀大任都分别以他们各自的才能、以所从事的官属为职业。活着的时候,称之为上公。去世了之后,称之为贵神。他们也有各自的祭祀之位,名之为“五祀”,在祭祀规格上并不能和“五帝”等同的。季康子又有问题了,他问道:像你这么说的话,王者改变名号相配于五行之德性,是因为各自有不同的管辖。那么他们如此相继而变化,都主要体现在那些方面?孔子回答:他们所崇尚的就与他们称王所依据的德行有关了。夏代人以金德统治天下,崇尚黑色,大事丧事用黑色,行军作战骑黑马,供祭祀和食用的家畜都是黑色的。商代人以水德统治天下,崇尚白色,大事丧事都用白色,行军作战骑白马,祭祀和食用的家畜都是白色的。周代人以木德统治天下,崇尚红色,大事丧事都用红色,行军作战骑红马,祭祀和食用的家畜都是红色的。这就是夏商周三代不同的地方。季康子问道:陶唐氏帝尧、有虞氏帝舜,他们所崇尚的又是什么颜色?孔子回答:帝尧以火为德称王,崇尚黄色,帝舜以土为德称王,崇尚青色。,季康子问道:陶唐氏、有虞氏、夏王朝、商王朝、周王朝唯独不与五帝相配,想来是他们的德行比不上上古,还是有什么别的限制?孔子回答:上古时代,治理洪水和播种百谷的人很多,只有句龙氏成为了土地神,而周王朝之先祖弃成为稷神,不管是那个朝代,人人都恭敬祭祀他们。然而即便是这样的功劳,也不能加入五帝之行列,就表明了他们的地位是不可能和五帝等同的。因此自太昊氏以来,直到帝颛顼,他们顺应五行称王,数目不只是“五”,却与五帝相配,这都是因为他们德行再也不能超越的缘故。在这段话里,如果和《吕氏春秋》的文字对比,又冒出很多的问题,比如夏商周三代之德,在《吕氏春秋》里头分别是木金火,而在《孔子家语》中夏商周之德则是金水木了。这段文字还有个好玩的地方,就是它和班固的《汉书·高祖纪》保持一致,帝尧是以火德王。班固生活于东汉初年,王肃生活于三国时代,也就是说东汉长约两百年的历史里头,官方正统是将帝尧之德定义成火德。为了让帝尧稳居火德,历史就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了,夏商周历代之德,不得不改变了。在《吕氏春秋》对五德之安排中,帝尧根本没有位置,因为他作为黄帝王朝的历任君主之一,毫无疑义,自然沿袭的是开国君主黄帝之土德了。可是为什么现在帝尧不但了有了自己的德,还非得是火,还得把战国以来的夏商周三代之德的成说一举颠覆呢?汉王朝刘氏之德原来不论是持水德说还是持土德说,都不需要去颠覆夏商周三代之德的成说,而如果坚持刘氏之德乃是火德,则夏商周三代之德,便不得不一一改易。如此大费周章,所为何来?道理其实很简单,政治形势之需要。在西汉末年,权臣王莽行将篡汉,这个篡就是中国革命的三种模式之一。第一种是贵族之间的革命,比如汤武革命,就是由诸侯商汤攻灭了原来的天下共主夏桀。第二种革命,则是平民起义,楚汉相争,最终刘邦以布衣开国,算的上历史上第一位平民出身的君主。这两种革命虽然是应乎天顺乎人,可是到底还是要打战,到底还是牺牲了无数条人命,到底整个社会要倒退了很多年,代价很大。而篡位呢?则可是说和平演变了。然而篡位也不是那么好篡的。首先是道德问题,篡位本是食旧朝俸禄之臣子,一朝反客为主,实在是让任何有良知的人看不下。即便是篡位之奸雄,本人也不乐意树立这样的榜样,因此你如果能这么干,别人也可以跟着学。王莽是如何解决这个道德伦理问题的呢?应该说,王莽虽然治国无方,但,确实是一个聪明人,他首先编造出一套本家之家谱世系,出自《汉书》,我们这里一起来看看——王莽自称自己是黄帝的后裔。他撰写的家谱世系《自本》上宣称:黄帝姓姚氏,八代之后生下了有虞氏帝舜。帝舜起于妫水、汭水之滨,以妫为自己的姓。到了周武王时代,封帝舜之后妫满于陈,妫满也就是陈国之开国君主陈胡公。十三代之后,生下了陈完,陈完字敬仲,因为陈国内乱,而出奔到齐国寻求政治避难,齐桓公不但收留了他,还立他为卿,赐姓田。田完敬仲十一代之后,他的子孙田和拥有了齐国。又过了三代人,田氏在齐国称王,传到田建这位齐国的末代君主,齐国为秦国所灭。其后楚汉相争时期,项羽封田建的孙子田安为济北王。到了汉王朝兴起,田安失去了他的封国。齐国人称之为王家。在这套家谱世系中,最为好玩的关键点在于两个地方——首先,黄帝姓姚氏了。须知,在最早的时候,黄帝曾经被编了一个姓,还是个复姓——公孙。到了西周时代,周天子认黄帝为先祖,于是黄帝就曾经姓过一次姬,因为周天下姓姬嘛。现在王莽要篡汉,于是黄帝又不得不再改姓一次喽。其次,王莽认为自己是有虞氏帝舜之后。在王莽的整个设计思路里头呢?炎帝是火德,所以被土德的黄帝取代了。帝尧是火德,所以被土德的帝舜取代了。既然历史已经复演了两次,就不会在乎来上第三次。王莽是黄帝和帝舜之后,自然就是土德。那么汉王朝作为和平演变的对象,就不得不摇身一变成为火德。总之,在王莽手中,五德终始论纯粹就是个玩具,他爱怎么捏就怎么捏,想怎么捏就怎么捏,只要最后能够将汉王朝政权和平顺利的转移到自己的手中。王莽开启篡汉之进程,当从被他封为安汉公之日算起,次居宰衡,接着又被封为假皇帝,到接受禅让成为真皇帝,前后其计八年。这八年的时间,就是他将汉王朝鼓捣成火德的八年。当然,以他的身份,这种事情,他不好亲自下手干,自然有摇尾分子分君之忧,冲在最前头的首席知识分子便是刘歆了。刘歆,字子骏,他不仅在儒学上很有造诣,而且在目录校勘学、天文历法学、史学、诗等刘歆方面都堪称大家。然而王莽看重他,还在于刘歆的身份特殊,刘歆是汉高祖刘邦四弟楚元王刘交五世孙,宗正刘向之子。 通过刘歆这位皇家宗亲之口宣传禅让之说,自然更有说服力,他著有《三统历谱》,其中有《世经》一篇,保留在今本《汉书· 律历志下》,以五行相生顺序重新排列朝代: 太昊帝……炮牺继天而王,为百王先,首德始于木,故为帝太昊。炎帝……以火承木,故为炎帝。教民耕农,故天下号曰神农氏。黄帝……火生土,故为土德。始垂衣裳,有轩冕之服,故天下号曰轩辕氏。少昊帝……土生金,故为金德,天下号曰金天氏。颛顼帝……金生水,故为水德,天下号曰高阳氏。帝喾……[水]生木,故为木德,天下号曰高辛氏。唐帝……木生火,故为火德,天下号曰陶唐氏。虞帝……尧嬗以天下,火生土,故为土德。天下号曰有虞氏。伯禹……虞舜嬗以天下。土生金,故为金德。天下号曰夏后氏。成汤……金生水,故为水德。天下号曰商,后曰殷。武王……水生木,故为木德。天下号曰周室。汉高祖皇帝……伐秦继周,木生火,故为火德。天下号曰汉。刘歆作为王莽政治阴谋活动的追随者,所做的这些事情,表面上学术研究,实际上则完全是为政治服务。在刘歆的精心安排下,火德之帝尧将天下和平的禅让给土德的帝舜。现在,汉王朝是帝尧之后,而他王莽则是帝舜之后,则汉王朝禅让给他王莽不正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么。在西方心理学里头,有一个很好玩的理论,那就是自我实现预言理论(Self-fulfilling prophecy)——开始时,自我实现的预言是一个“错误的”情境定义,它引起了一种新的行为。这种新行为使原来错误的概念变成了“对的”,于是预言家将引用事件的实际过程作为证据说他一开始就是对的。举个例子,上世纪70年代,在美国的一些州里流传过一个关于纸制品即将面临短缺的谣言。虽然只是谬传,但这个预言很快导致了人们对这类产品的抢购。随着越来越多的顾客涌进商店购买纸制品,短缺很快变成了现实。自我实现的预言作为一种社会心理现象,不仅仅在社会生活的许多领域都有发生。甚至有可能影响重大的历史进程。邹衍之五德终始论在自我实现这点上,竟可以说是最完美的例子了。比如他在设计之中,接替周王朝的必为水德或者土德,于是完成统一大业的秦王朝不但认这个帐,连接续秦王朝的汉王朝也买单。而在王莽的设计之中,西汉王朝摇身一变为火德,本是无稽之谈。可是东汉之开创者光武帝刘秀就是一个特别迷信谶纬之书的君主,对于王莽之设计不惟笑纳,而且还是全盘接收,于是东汉王朝就此成为火德之“炎刘”了。值得注意的一点,乃是在刘歆所设计的五德终始论之中,所确定的五德之序列乃是按照五行相生之运转法则而非邹衍的五行相胜之运转法则。这点,对中国历史进程之影响也至为关键。在邹衍的设计里头,五行乃是以相胜之运转法则相轮替,土德为木德所取代,木德为金德所取代,金德为火德所取代,水德最终又回到土德,至此完成一个循环。而在刘歆的设计里头,五行乃是以相生之运转法则相轮替,木德而生火德,火德而生土德,土德而生金德,金德而生水德,最终水德复生木德,至此完成一个循环。前者既然是相胜,则每次之革命指导,必然伴随着铁与血的战役,只有依靠暴力,才能夺取天下,这自然和儒家从春秋时代便开始憧憬的“仁者无敌于天下”的思路背道而驰。即便此前之朝代改易的历史进程确实是按照暴力法则,即谁的拳头最大,谁就是老大而运作,儒家大师们从内心深处也不愿意接受。事实上,多数儒家大师们都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的豪情,因此让他们认同五行相胜这一恶的伦理实在是太勉为其难,那怕这恶的伦理诚然为现实之写照。而当王莽希望以和平的手段篡夺汉王朝之政权,他必然注意到这些理论,进而授意刘歆“合理”的设计之。是以王莽所创建之新王朝前后不过十五年,然而他所主导设计的刘歆版五德终始论却完全的取代邹衍版的五德终始论。也就是说,五行相胜说可为征伐式的政权更迭提供理论支持,却不适合禅让式的王朝更替。而中国人自王莽篡汉之后的历史,朝代改易都往往要上演一出好不热闹的禅让大戏,是以五行相生之五德终始说遂不可动摇。东汉王朝光武帝刘秀复兴 汉室,宣称承继了西汉王朝的火德。东汉亡,其后天下三分,至于魏晋又进入南北朝时代。这段期间,三国魏宣称是以土德接替汉之火德。完成短暂统一的晋王朝则宣称是以金德接替了魏之土德。其后西晋亡而开南北朝之局。北朝这边,拓跋氏所建之北魏帝国,以水德自居,其后北周为木德,隋朝为火德。南朝这边,刘宋篡夺东晋王室,自以水德自居,其后南齐为木德,南梁为火德,南陈为土德。隋炀帝播乱天下,其太原留守李渊接受隋恭帝之禅让,德运自然是上接隋朝,遂以土德自居。晚唐群雄并起,朱温灭唐,建国号为梁,是为后梁,自居金德。中国进入五代时期。其中后唐灭梁,一度自居土德,可惜国祚不长,又为后汉所取代。后汉为水德,后周为木德,到了赵匡胤统一天下,建立宋王朝,认为自己是火德。宋之后中国传统史学抵达其巅峰,中国史学的理性时代开启。各大儒家大师对于魏晋南北朝,何为正统大打出手,未能完成统一共识的历史任务,遂连累了五德终始论也被质疑和批评,终于彻底中衰,不可复振。然而不管怎么说,五德终始论使得中国历史之各个朝代连接至为紧密,让中国人产生出这样的信心——中国人之历史从来一脉相传,而且必然永无止期的延伸下去。————————————————————————最后,总结一下,五帝应当是和五行五帝相并行的概念。战国人为了统一的需要而不得不重塑上古史,最初的这份五帝名单其实实在的历史人物只有四位:黄帝、夏禹、商汤、周文王。还有一位有待于后来再次统一中国的伟大君主。这是《吕氏春秋》的说法。然而这显然是配不上五行之数的,于是呢,又有另外一拨人认为五帝应该是——庖牺、、、、。这是《战国策》的说法。总之战国期间,五帝之说已经成形,却没有固定下来,即便是一本《吕氏春秋》之中,也提出两份截然不同的五帝名单。到了西汉王朝时代,司马迁撰写《五帝本纪》的时候,注意到这个概念,借用了,他是不大相信所谓的天道的,所以用这个概念来讲述从黄帝到尧舜禹这一对于史官司马迁而言的史前史时代,也很平实,于是这份名单又变成了——、、、、可是随着西汉王朝官方正统力图为上古史做一次全盘整理的努力,并把中国的上古史融入意识形态之中,于是邹衍的五德终始论就被发扬光大了。然而这种要将历史强合到意识形态的做法,从来是很难成功的。反正至少到五代结束之后,这一套五德终始论就不吃香了。无论是宋元明清都不再当一回事。由此五帝这个概念,大家开始都认可了司马迁最为朴素的提法,也即是“、、、、”这五位同学。ps:即便是现在土共建国之后,搞的所谓人类发展五阶段论也将归于失败,原因很简单啊,历史是个不好打扮的小姑娘啊。 “邹衍以儒 术干世主,不用,即以变化始终之论,卒以显名。……邹子之作 变化之术,亦归于仁义”——《盐铁论.·论儒第十一》。 是以驺子重於齐。适梁,惠王郊迎,执宾主之礼。适赵,平原君侧行撇席。如燕,昭王拥彗先驱,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筑碣石宫,身亲往师之。作主运。其游诸侯见尊礼如此,岂与仲尼菜色陈蔡,孟轲困於齐梁同乎哉!——《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驺衍睹有国者益淫侈,不能尚德,若大雅整之於身,施及黎庶矣。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终始、大圣之篇十馀万言。其语闳大不经,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於无垠。先序今以上至黄帝,学者所共术,大并世盛衰,因载其禨祥度制,推而远之,至天地未生,窈冥不可考而原也。先列中国名山大川,通谷禽兽,水土所殖,物类所珍,因而推之,及海外人之所不能睹。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以为儒者所谓中国者,於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为州数。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於是有裨海环之,人民禽兽莫能相通者,如一区中者,乃为一州。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环其外,天地之际焉。其术皆此类也。然要其归,必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始也滥耳。王公大人初见其术,惧然顾化,其后不能行之。——《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左传·鲁僖公四年》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北海若曰:……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17)。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阎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太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未之在于马体乎?——《庄子·秋水》天地之间,九州八极。土有九山,山有九塞,泽有九薮,风有八等,水有六品。何谓九州?东南神州曰农土,正南次州曰沃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算州曰并土,正中冀州曰中土,西北台州曰肥土,正北泲州曰成土,东北薄州曰隐土,正东阳州曰申土。——《淮南子·地形训》 “地南北三亿三万五千五百里,地部之位,起形高大者有昆仑山,广万里,高万一千里,神物之所生,圣人仙人之所集也。出五色云,五色水,其泉南流入中国,名曰河也。其山中应于天,最居中,八十一城(疑为域)布绕之,中国东南隅,居其一分。——《河图括地象》凡帝王之将兴也,天必先见祥乎下民(高诱注:“祥,徵应也。”),黄帝之时,天先 见大@③大蝼,黄帝曰:“土气胜!”土气胜,故其色尚黄,其事则土。及禹之时,天先 见草木秋冬不杀,禹曰:“木气胜!”木气胜,故其色尚青,其事则木。及汤之时,天 先见金刃生于水,汤曰:“金气胜!”金气胜,故其色尚白,其事则金。及文王之时, 天先见火,赤鸟衔丹书集于周社,文王曰:“火气胜!”火气胜,故其色尚赤,其事则 火。代火者必将水,天且先见水气胜,水气胜,故其色尚黑,其事则水。水气至而不知 ,数备将徙于土。——《吕氏春秋·有始览·应同篇》《文选·魏都赋》李 注引《七略》云‘邹子终始五德,从所不胜,木德继之,金德次之,火德次之,水德次 之。’定篇首至此为邹子佚文……”《淮南子·齐俗训》高诱注:“舜土德也, 夏木德也,殷金德也,周火德也,《邹子》曰:‘五德之次,从所不胜,故虞土、夏木 。”可见,《吕氏春秋》一书之说法,当是本自邹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dnf锻造材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