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氏家谱族字普

汪氏家谱_百度知道
革荣影志交 延徒尚应正 大时明邦国 学庸智道兴 财源恒发裕 绍福永昌麟
提问者采纳
茂、克.,支持我一下、寸.我就记得泽、乃、金、玉.、德请采纳答案、谦明朝时期祖辈从安徽迁徙到贵州...、朝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汪氏家族-学术百科-知网空间
元代陇右王汪世显及其后裔的墓地。位于甘肃省漳县徐家坪。......人物、花卉、鸟兽纹砖。出土了大量丝织品和服装残片。该墓地是甘肃省保存完整、延续时间最长的一处元、明时期家族墓地,为研究元、明时期丧葬制度及其演变提供了完整的资料。
与"汪氏家族"相关的文献前10条
正 在众多的新安医家家族中,休宁汪氏家族是其中之一。如汪(?)庵、汪十州、汪文誉、汪文绮等,在中国医学史上都有一定的影响。汪氏家族,第八十六世秉德生子文舆、文临、文萃、文震、文益
嘉庆十四年(1809),山阴汪氏家族以游幕迁入广东,之后百年间代有才人,成为广东引人瞩目的文化世家,这与其家族文化传统有关。汪氏家风廉介孝友,在文化上充溢着独立不迁的色彩;此外,
宏村汪氏家族兴起于明中后期,鼎盛于清前期。明清时期,宏村汪氏家族在经商与科举上取得了巨大成功,同时族人在参与地方公益事业、教育事业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产生了深
汪古马氏家族本为西域信仰基督教聂思脱里(Nestorious)教派的少数民族,来华后历辽金元三朝,最终定居于河南光州,史称“皆事毕学,号称衣冠望族”。这个家族为什么舍基督而华化,
家国观念,血脉连系,始终萦绕着中国传统封建社会。通过对典型家族的个案研究,可以揭示整个社会的内状与变迁。现今留存的记载家族历史的谱牒,为此类研究提供了直接的切入口。本文选取杭州汪
正《丛睦汪氏遗书》现存光绪丙戌(1886)刊本,国家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安徽省图书馆均有收藏。以往的学者虽然对该丛书中个别集子有所引用,但对该丛书的性质和全部内容鲜所留意和研
正一、汪氏小苑与盐商汪氏小苑是清末徽商汪竹铭购之。汪家祖籍安徽旌德,高祖开设了布庄,汪氏家族跻身旌德八大家之列。太平天国时期,因战乱,祖父汪竹铭携家逃难,来到了当时盐商云集的繁华
正 金元之际,巩昌(今甘肃陇西县)汪氏以武功起家,称雄陇右。入元后仍世袭其地,门阀垣赫,“追封王者三,封公者七,尚主者二。其它列朝著、典藩方、分符建节、联珪叠组,为时显人者不可胜
清代扬州盐商有三位"通人"——江春、汪懋麟和马曰?。江氏康山草堂和马氏街南书屋常被人提起,唯有汪氏百尺梧桐阁罕为人知。百尺梧桐阁在东关街哑官人巷,今称雅官人巷,曾任内阁中书与刑部
13世纪中叶,在蒙古政权对南宋的战争中,开始最早、持续时间最久且最为惨烈的是对四川地区的进攻。这场战争从元太宗窝阔台六年(1234年)征蜀始,到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六年(1279年
"汪氏家族"的相关词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font color="#0-819-9993
<font color="#0-
<font color="#0-www.zhangxian.
您的位置:首 页-汪氏文化
&&&&&&&&&&&&&&&&&&&&&&&&&
&&&&&&&&&&&&&&&&
汪氏家族在元代的政治地位和
&&&&&&&&&&&&&&&&&&&&&&&&&
政治势力及其发展变化
&&&&&&&&&&&&&&&&&&&&&&&&&&&&&&&&&&&&&&赵一兵
&&& 作为一个汉人世家,汪氏家族在元代政治地位和政治势力的显赫及其历久不衰,在元代汉人官僚中可以说是独无仅有的,这一点早在元代即为人们所常常论及和称羡。姚燧在其撰于元成宗元贞二年(1296)的《便宜副都总帅汪公神道碑》中说:“公卒以至元丙寅(1266)四月五日,受谥于元贞二年丙申,推至义武卒年癸卯,实五十四年,祖孙一门,三世五公,又许连姻王室,自余将相使牧为质犹十八人,此吾元有国而来所无有也者,呜呼,不曰世臣之家谓之何哉!”1、时隔十三年,他在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年)应时任怀远大将军、庄浪路总管的汪忠臣孙汪安昌之请,为其所作乔木堂撰写的《乔木堂记》中又说,汪氏“三世五公”“自外将相使牧、二十有余人,名以世臣通侯而岂惭焉。中统之末,诏夺强诸侯之世其土者,俾不得而有,转使牧州。独是一门父死而子以继,兄终而弟可及,旄铖相后先。圭衮相焜煌,自乙未(1235年)至庚戌(1310年)七十有六年,龚守其土而不变,…校今名臣,无亚匹者。”2、虞集在其撰于仁宗延祐七年以后的《汪氏勋德录序》中说:“王(指汪世显)有子七人,孙十有九人,多居将相,官封公者九人,传五世,兄弟子孙有八十余人,总巩昌者既世其职。余多大官,……予观于功臣之家,以世业显融者固多,得统其郡军,世守其地者,惟汪氏”3、这些不同时期的议论,主要都从仕宦的角度来说明汪氏家族在元代政治地位的隆宠和政治势力的显赫,同时为我们勾画出一个汪氏家族在元代仕宦情况的大概轮廓和线索。从前面所列汪氏家族仕宦表和这些议论,我们大致可以对汪氏家族在元代的政治地位和政治势力及其发展变化作出以下的分析和判断:
&&& 第一、汪氏家族在元代的政治地位,基本属于地方封疆大吏世家,在中央政府中则几乎没有什么政治势力可言。就我们目前所知,如《汪氏家族仕宦表》中所列的仕宦情况可考的51人中,曾任行省级长官,如行省平章,右、左丞,参知政事,行枢密使、副使的有9人,任宣慰使司或相当于宣慰使司级长官,包括宣慰使、副使,巩昌都总帅府便宜都总帅、副都总帅,权便宜都总帅、同知便宜都总帅,万户、副万户等的有23人。此外任过路达鲁花赤、总管,州达鲁花赤、知州、县尹等10余人,而曾任职朝廷者只有8人,较显者为汪寿昌,中政院使、御史中丞,惟贤、吏部尚书,惟和,太常院使。也均未入宰执之列。
&&& 第二、汪氏家族在元代的政治势力是以巩昌便宜都总帅府为其最基本的势力范围,同时达于陕西全省和四川行省。
&&& 从汪氏家族仕宦表我们可以看到,尽管汪氏家族成员中有任职于陕西、四川行省之外的其他省份者,如汪惟勤曾任云南行省平章,汪寿昌曾任云南诸路廉访使、云南行省左丞、甘肃行省左丞、南台中丞,汪惟贤曾任江淮行省右丞,汪元昌曾以中书右丞任淮东西道宣慰使,但绝大部分都任职于四川和陕西行省,在陕西行省者,又集中在巩昌便宜都总帅府。
&&& 汪氏家族由于在蒙元时期经营四川的四十余年中建立的特殊“功业”,在四川地区一直维持着较大的势力。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三月攻克重庆,四川基本平定之后不久,汪良臣便被授为资善大夫,中书左丞,行四川中书省事,十六年秋七月,罢四川行省、改良臣为安西王相,十七年立陕西四川行中书省,又以汪惟正为左丞,分省四川,至二十二年改陕西行省左丞,在蜀五年。在此期间,据汪惟正于至元二十一年上言,“汪氏二人在西川典兵者,亦择一人为万户,余依例迁转。”4、则知汪氏家族在此时还有二人在西川统兵。同时期汪氏家族另一重要成员汪惟孝在至元十六年到二十七年间,曾先后担任过四川四道宣慰使司中的东、南、西三道宣慰使,至元二十七年,更升龙虎卫上将军,尚书右丞行四川省事到至元三十年。大德三年汪惟简任保宁等处万户府万户,大德十年时,汪惟能为四川右丞,元文宗至顺元年(1330)汪寿昌又出任四川平章。此外任职四川的还有:汪清臣,四川行院副使,行省参政;汪惟纯,至元二十二年任西道同知宣慰使;汪棣昌,天历三年(1330)任四川诸道民匠总管府总管;汪嗣昌,成都等路管军副万户、万户。汪氏家族成员在四川任过职者当不止此,惜资料有限,不能具知。仅就上列者而言,虽然四川地区在元代尚不能说是汪氏家族的势力范围,但至少可以说汪氏家族在四川的势力是连绵不绝,根深蒂固的。
&&& 汪氏家族在陕西行省任职者,除巩昌都总帅外,目前所知的有,汪惟正,至元十七年任陕西四川行省左丞分省四川,二十二年改陕西行省左丞,不久即死。汪惟贤,元贞年间任陕西行省平章政事。汪惟勤,大德六年时为陕西行省参政,汪寿昌,天历三年任陕西平章,汪安昌、武宗至大三年时为庄浪路总管,汪义昌,天历三年时为乾丝锦散慢总管府达鲁花赤。
&&& 巩昌便宜都总帅府是汪氏家族的根据地。在仕宦表中我们所列的仕宦情况可考的51人中,仕宦或曾仕宦于巩昌便宜都总帅府及其所属府州者有26人,占半数以上。其中担任过便宜都总帅、宣慰使都总帅、同知便宜都总帅、便宜副都 总帅、权便宜都总帅者有16人。汪氏家族在巩昌便宜都总帅府确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统其郡军,世守其地,终元一世,未曾间断。
&&& 第三、汪氏家族在元代的政治地位和政治势力的发展变化,从汪氏家族的仕宦情况来考察,大体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 第一个时期,大致从元太宗七年(1235)汪世显降蒙到元世祖至元十八(1281)年汪良臣去世。大略相当于蒙元经营四川的时期。这一时期汪氏家族仕宦任职的主要是第一、第二代和第三代的个别人如汪惟益、惟正、惟孝。这一时期汪氏家族作为蒙古贵族进攻四川的一支主力,全力经营四川,祖孙三代父死子继,“勤劳四十年”。5、汪氏家族的第一代汪世显因进攻四川有功,在蒙古乃马真后称制二年(1243)被正式任命为统辖秦、巩、定西、金、兰、洮、会、环、陇、庆阳、平凉、德顺、镇戎、原、阶、成、岷、叠、西和等二十余州的便宜都总帅,这是日后巩昌便宜都总帅府辖区的雏形,也是蒙古贵族首次对汪氏家族在这些地区的统治权的确认。而汪世显、汪忠臣、汪德臣、汪清臣、汪良臣、汪惟正等的先后统兵或任职于四川,则奠定了汪氏家族日后在四川的政治势力的基础。因此我们可以说,这一时期是汪氏家族在元代政治地区和政治势力的形成和确立时期。
&&& 第二个时期,大致从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汪惟正任陕西四川行省左丞分省四川到元成宗大德十年(1306)汪惟贤去世。这一时期汪氏家族仕宦任职者以第三代为主,第四代也为数不少。我们在仕宦表中所列的第三代惟字辈十七人中,先后任行省宰执者有5人;汪惟正,陕西四川左丞;惟贤,江淮右丞,陕西平章;惟能,四川右丞;惟孝,尚书右丞行四川省事;惟勤,陕西参政,云南平章。万户3人:惟孝、巩昌、平凉等二十四处万户;惟简、保宁等处万户;惟允、屯田万户。此外,惟正、惟和、惟孝、惟纯、惟简还担任过巩昌便宜都总帅府便宜都总帅、权便宜都总帅或巩昌宣慰使便宜都总帅。惟正、惟孝、惟纯分别担任过开城路、四川东、南、西三道宣慰使,惟和任过太常院使,惟贤任过吏部尚书,惟某、同知屯田总管府,惟仁、人匠总管府达鲁花赤,惟新、惟弼、汉军上千户,惟敬、惟恭、知阶州、西和州,惟能、惟允、征西都元帅。第四代汪寿昌、安昌任过便宜都总帅,元昌、中书右丞、淮东、淮西道宣慰使,朝昌、副万户,必昌、为质永昌王。这是我们目前所知的汪氏家族仕宦人数最多,且地位都较高的一个时期,因此我们可以说,这一时期是汪氏家族在元代政治势力的鼎盛时期。
&&& 第三个时期,大致从武宗至大元年(1308)到元顺帝至正七年(1347)汪寿昌去世。这一时期可以说是汪氏家族政治地位和政治势力相对稳定而渐趋下降的时期。这一时期汪氏家族仕宦任职者主要以第四代昌字辈为主。虽然仕宦人数仍然为数不少(恐怕实际上仕宦人数更多),但从整体上看,地位已远不如上一时期。这一时期汪氏家族中地位最为显赫的是汪德臣孙汪惟正次子汪寿昌,从仕宦表中我们也以看到,汪寿昌是我们目前所知的汪氏家族中生前任职时间最长,任职最多,任职地区最广,品爵最高的一人。其次有汪惟正长子汪嗣昌、任成都等处管军万户。汪延昌、巩昌二十四处便宜都总帅兼府尹。
&&& 第四个时期,大致从元顺帝至七年到明洪武二年(1269)四月汪灵真保投降明朝。6、这一时期,随着元朝统治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风雨飘摇,汪氏家族的政治势力也每况愈下。就我们目前所知,这一时期除汪寿昌次子汪长生奴和汪安昌孙汪灵真保先后任巩昌便宜都总帅兼巩昌府尹、汪寿昌长子普达识理任嘉议大夫侍仪使较显外,别无显仕者,而且从仕宦地区上看,汪氏家族的势力这时似乎仅仅局处于巩昌便宜都总帅府一隅了。
注释:1、姚燧《牧庵集》卷16。
&&&&& 2、《牧庵集》卷8。
&&&&& 3、《道园学古录》卷6。
&&&&& 4、《元史》卷13《世祖纪十》。
&&&&& 5、《元史》卷10《世祖纪十七》。
&&&&& 6、《明史纪事本末》卷9,《国榷》卷3。
&&&&&&&&&&&&&&&&&
&&&&&&&&&&&&&&&&
作者:内蒙人,1990年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本文是其硕士毕业论文中的一节。
◎2005版权所有&&& 甘肃省漳县人民政府
网站建设单位:漳县人民政府信息管理中心衢州日报社数字报刊平台
第16版:人文名城
第01版 头版
第03版 衢州新闻重点
第04版 衢州新闻空中菜场
宋畈汪氏家族人物略考
  徐德河  在一千多年前的北宋淳化初期,有一位年轻的书生从江西婺源鳙溪镇大畈村跋山涉水来到常山县宋畈村。据《汪氏宗谱》原文记载,他对当地人说:“因宋世而迁,故名“宋”;因大畈而来,故名“畈”,此吾“宋畈”之所由名也”。  书生“爱山水之佳丽,遂卜居于宋畈”,一心一意苦读圣贤经书,准备应试,考取功名。到了淳化五年甲午(994年),他孤身一人北上汴梁京城,参加科举考试,并一举荣登进士榜。这位年轻的书生就是摘取常山县科举史上首位进士桂冠的汪韶。  汪韶高中进士后便入京任职,官至吏部尚书、集贤殿学士,终日负责为皇帝起草诏命。尽管国事繁忙,但仍严格督促四个儿子读经书、习礼仪,勇攀科举高峰。功夫不负有心人,大儿子汪文于1019年中进士;三儿子汪杰于1027年中进士;二儿子汪兴于1034年中进士。一门父子“四进士”成为北宋时代常山乃至浙江省的佳话。  据《常山县志》记载,汪韶一门父子四人中进士之后,汪氏家族学习之风日盛,学习氛围非常浓厚,以至于每一个朝代都有汪氏子弟登上进士榜。从北宋淳化五年起,一直延续到明代永乐二年甲申(1404)汪原进荣登进士为止,一共有18人荣登进士榜。故人称宋畈村为“进士村”。  宋畈汪氏宗族中除18人荣登进士之外,据《汪氏宗谱》记载,还有5人获得了国子监给予的“岁进士”荣誉称号。他们是:汪珪(1386年岁进士)、汪文(1406年岁进士)、汪景润(1410年岁进士)、汪宾(1420年岁进士)、汪时(1450年岁进士)。宋畈汪氏这一群文人雅士,除个别年老体弱者外,不管功名高低、资历深浅、年龄大小,都分赴全国各地任官职。这其中,有文官也有武官;有京官也有地方官;有行政官也有监察官;有司法官也有教授官。南宋理学家、儒学大师朱晦庵(即朱熹)来宋畈访问时,对汪氏历代名人深表敬佩,他临别时特意赠送长联一幅,挂在汪氏宗祠里永思堂大厅之上。长联赞曰:忠烈乘勋,保子孙、保黎民,凛凛犹生,独秉两间正气;簪缨传世,有公侯、有相卿,绵绵继美,永为万代名宗。  到了清朝末期,宋畈汪氏相继涌出两名秀士,他们就是汪志南、汪楫父子俩。据汪志南的同窗好友、湖北恩施县知事,清丁酉年(1897)科解元、衢县人郑永禧,撰写的《定阳汪志南先生墓志铭》记载:“君少负俊才,数下闱不第,视清室政变,识帝祚之将倾也。遂退处田园,长为识字之农,不再出而问世。”汪志南热心于乡间的公益事业,最终因操劳过度得了软脚病去世。郑永禧还在《汪志南先生墓志铭》中赞美汪志南:“采樵思柳下,挂剑识徐公。”这篇墓志铭石刻,现在还保存完好,竖立在宋畈卫生院旁的小山坡上,常有来往行人驻足观摩。  关于汪志南的儿子汪楫,《汪志南先生墓志铭》中也有记载:“时,长子楫已补博士弟子员”。博士授业至一定年限,经过考核,可在郡庠任文学职务,优秀者可授中央或地方行政官。果然,汪楫即在邑庠任职,教授庠生。至1930年,因时局动乱不安,他辞职回到宋畈老家,在三衢山赵公岩里隐居了一段时间,并在石壁上题刻了一首诗:  时难年荒后,山居亦稳然。依岩消白日,枕石问苍天。  腊尽寒归路,檀香薄有田。无琴无一鹤,何以答先贤。  中华民国十九年冬月(即1930年冬月)  1945年9月,常山县按照省市的部署,准备纂修县志,设立修志局。局长由当时的县长晏忠承兼任,副局长为汪楫、袁素斋。可见当时汪楫在常山文化界还是具有相当高的知名度的。后来因形势起变化,经费不足,修志一事中止。  目前,宋畈汪氏宗族的文物古迹尚有四件:一是一套《汪氏宗谱》(五大本)。清光绪十六年(1890)修辑,至今已有117年之久了。其内容丰富,史料翔实,只因纸张太薄,恐难久存;二是清代时期建造的越国公“汪氏宗祠”。祠内的栋梁、牛腿保存基本完好;三是三衢山赵公岩洞里,石壁上刻写着一首汪楫题的五言律诗;四是《定阳汪志南先生墓志铭》,刻于宋畈卫生院附近小山坡上的一根石柱上。石柱高2米多,呈六角形,是衢县人郑永禧所撰。此外,还有许多留传于民间的传说和故事,有待于有心人去一一挖掘,再整理成文,以便广泛流传。
版权所有 衢州日报社 合作伙伴: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汪氏家族辈分排名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汪氏家谱字辈大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