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国家叫托米·尤里奇表哥

于敏氫彈構型震驚世界:世界獨創 中國核武器技術邁上新臺階
來源:中商情報網 責任編輯:liuyang
原文配圖:于敏(右)和鄧稼先。
中國核武器發展被列入國家最高等級絕密,也是最具神秘色彩的領域。很多參與此項計劃的人員長期默默無聞地奉獻自己的青春和人生,他們是國家和民族走向富強的基石,他們的功績是我們國家和民族的寶貴的精神財富。
日,聶榮臻副總理率中國政府代表團全體成員出席在莫斯科蘇聯國防部大樓舉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聯盟政府關于生產新式武器和軍事裝備以及在中國建立綜合性的原子工業的協定》(簡稱“國防新技術協定”)簽字儀式。在協定中,蘇聯政府答應在建立綜合
性的原子工業、生產與研究原子武器、火箭武器、作戰飛機、雷達無線電設備以及試驗火箭武器、原子武器的靶場等方面對中國政府進行技術援助。其中包括:供給
一個型號原子彈的樣品和生產的全部技術資料,兩個型號的原子彈以及一個型號的氫加強的原子彈的實彈樣品和有關技術資料。還規定,在中國能夠生產制造氫彈用
的個別元素以后,將考慮供給制造氫彈的技術資料。
按照中蘇兩國簽訂的“國防新技術協定”的規定,蘇方應該在1958年內先向中方提供一個TNT 當量為4 萬噸的钚裝料原子彈的樣品及相關的技術資料。
蘇聯政府在年期間找種種借口拖延履行條約規定的原子能工業援助項目。
I960年7 月16日,蘇聯政府突然照會中國政府,決定自1960年7 月28日到9月1 日,撤走在中國的全部1390名蘇聯專家。到8
月23日,在二機部系統工作的233
名蘇聯專家,全部撤走回國,其中有的人還帶走了重要的圖紙資料,隨后又停止供應一切技術設備和資料。至此,赫魯曉夫領導集團完全背信棄義,單方面全部撕毀
了兩國政府間簽訂的關于援助中國建設原子能工業的協定和合同。他們的行徑給正在建設中的中國原子能工業造成了很大的損失和困難。
蘇聯毀約終止援助以后,因為事先有了思想上、組織上和技術上的準備,原子能工業建設沒有出現停頓和工作混亂的情況。相反,加快了全面徹底自力更生的進程。
在自力更生方針的指引下,九所經過1960年的工作,已基本形成了一支核武器科研隊伍,創造了一定的工作條件,探索到原子彈的一些理論和技術方
面的關鍵問題,并且找到了一些解決的途徑,初步掌握了原子彈某些理論計算方法和實驗技術。這為進一步繼續開展科學研究工作,掌握原子彈的基本理論和關鍵技
術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當我國原子能工業建設和原子彈的研制工作已經從蘇聯援助轉向全面自力更生的時候,1960年秋,時任二機部部長的劉杰開始考慮氫彈研制工作如何部署展開的問題。
劉杰在1957年作為中國政府代表團成員隨聶榮臻副總理同蘇聯政府代表團談判“國防新技術協定”時,從協定的文本中清楚地看出,蘇聯準備提供給
中國的一種氫加強的實彈樣品屬于原子彈,而不是氫彈。看來,氫彈和原子彈在原理與結構上可能會有很大的差異。劉杰曾找機會多次向二機部的蘇聯專家組組長詢
問氫彈與原子彈在原理和結構上有什么不同。專家組組長表示不清楚,未作任何透露。看來,蘇聯在氫彈技術上對我們是嚴格保密的。
劉杰認為,氫彈肯定比原子彈更復雜;研制氫彈必須由我們自己首先在氫彈的理論上進行探索突破;而進行氫彈理論探索,不會在短期之內獲得突破,這項工作也不能等到第一顆原子彈研制成功以后再進行安排。
一天,劉杰同錢三強商量此事。劉杰講了上述想法以后說:“九所現在正在全力進行第一顆原子彈的基本理論和關鍵技術攻關,沒有力量顧及氫彈的理論研究。
為了不分散九所的精力,原子能研究所能不能組織力量在氫彈理論研究方面進行探索,先行一步?“
錢三強思索了片刻回答說:“氫彈的研制工作遲早是要進行的,早做布置好。
氫彈有自己的原理,輕核反應有它自己的規律,與輕核反應有關的理論探索工作確實需要早做安排。我很贊成。原子能研究所還有一點理論物理研究力量,可以動員投入。“
劉杰聽了很高興,說:“那很好,就這么定了。”劉杰還特意囑托錢三強:
“這項工作很保密,由你代表部來直接組織領導,對部黨組全權負責。”
隨后,劉杰把上述與錢三強商量好的事情告訴九局局長李覺。李覺表示完全贊同。
經劉杰同意,錢三強把二機部的上述決定向原子能研究所黨委領導人李毅等同志作了。錢三強在李毅的協助下,1960年第四季度,在原子能研究
所第四研究室增設了一個從事氫彈理論探索研究工作的機構,名稱叫“輕核反應裝置理論探索組”(簡稱輕核理論組,保密代號為“乙項任務”),由黃祖洽任組
長。一開始成立時,這個組只有黃祖洽、蔡少輝、薩本豪、劉憲輝等同志。不久,擅長粒子物理的何柞麻也加入這個組,并參與業務領導。以后又逐步增加了人員。
起初,他們主要是積累有關氫彈原理的知識和收集輕核反應截面等。
為了增強輕核理論組的研究力量,黃祖洽和何柞麻多次向錢三強所長建議,調本所1955年榮獲“全國青年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光榮稱號的副研究員于敏來參加研究工作。錢三強考慮了再三,采納了這一建議,并準備讓于敏任輕核理論組副組長。
1961年1 月12日,錢三強約于敏到他的辦公室,嚴肅而秘密地對他說:經所里研究,報請二機部黨組批準,決定請你參加氫彈理論的預先研究。
時年34歲、已經在國內原子核理論研究領域開創性地辛勤耕耘了近10年并做出了出色成績的于敏,做夢也沒有想到領導會讓他參加氫彈理論研究工
作。一開始他感到腦子有點發蒙,以為自己聽錯了。當他很快明白過來,知道這是領導上的決定要他去參加氫彈理論的預先研究后,他的心中矛盾了起來。他覺得自
己性格內向,喜歡寧靜,喜歡從事比較自由的基礎科學研究,不喜歡搞應用研究。況且當前的原子核理論研究正處在有可能取得更大成果的關鍵時刻,有些舍不得停
下來去改行。
然而,于敏馬上又想到:中國多少年來貧窮落后,屢遭帝國主義的侵略、欺侮和蹂蹭。自己青少年時代在抗日戰爭時期淪陷區當亡國奴的屈辱生活,依然在心中留著深刻的慘痛印象。新中國剛剛成立不久,又受到西方反華勢力的戰爭威脅。
如果我們國家沒有自己的原子彈和氫彈,不強大,就不可能真正地巍然屹立于世界之林。現在國家遭受了天災人禍,經濟困難,蘇聯政府又背信棄義,撕毀協議,停止援助,撤走專家。在這樣的情祝下,中央仍然堅持要繼續搞原子彈、氫彈,顯然這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戰略性的歷史任務。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無國就無家,怎么能在這個時候強調個人的興趣、志向和名譽?正是這種民族憂患意識和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促使于敏面對這樣重大、艱巨、光榮而神圣的任務,覺得自己不能再有另一種選擇,只能接受。
經過短暫的思想斗爭以后,于敏毅然決然服從了組織上的決定,他下定決心從基礎研究轉向氫彈理論的預先研究工作。
為由拒絕了。這個人二十年后在恒星演化方面做出相當大的成就,被一些人吹噓成“中國大陸最接近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人”,說來很有意思,冷戰期間雙
方基礎物理的交流還是通暢的,唯一的例外就是恒星演化。因為恒星演化研究的恒星內部高溫等離子體和核武器爆炸時高溫等離子體是一樣的。一直到80年代,雙
方的天體物理學者才能再次聚首,原因和雙方都完成了核武器小型化的關鍵研究(雙方都達到了核武器的物理極限)不無關系。此時一些國家如伊朗,伊拉克,朝鮮
也紛紛派出研究生到先進國家學習天體物理。真不知道為什么霍梅尼,薩達姆,金日成這些國家領袖為什么同時對恒星演化感興趣了呢?于敏如果堅持基礎物理研
究,是否會取得類似或者更大的個人成就呢?最后提一點:上面說的那位比較年輕的物理學家就是大名鼎鼎的方勵之。作為美國某知名大學的天體物理學教授,直到
21世紀初,他仍活躍于物理學研究領域和某領域,這和由于身體原因1988年就基本淡出學術領域的于敏比起來,實在是強多了)
于敏調入輕核理論組后任副組長。
當時全組共有十一二個人。1961年第四季度何柞麻等調到九所參加突破原子彈的工作。黃祖洽也在九所兼職參與原子彈的攻關,每周只有一半的時間
在原子能研究所,輕核理論組的工作擔子主要落在了于敏的肩上。1963年何柞麻又重新調回了輕核理論組。在此前后,又分配來劉恭梁、沈天海、孫永盛等一些
大學畢業生,這個組陸續擴充至40人左右。
錢三強具體負責主管輕核理論組的工作。大約每隔兩個星期或一個月,黃祖洽、于敏和何柞麻便向他匯報一次工作進展情況。錢三強為他們解決了許多重
大決策性的問題,也為他們解決了一些具體問題。如增加調配研究人員,出面去九所請求增加幾個小時的計算機機時,要一些磁帶,安排小送數學計算人員去中
關村上計算機運算,等等。這些保障條件問題如果沒有錢三強的支持,是很難解決的。
黃祖洽和于敏領導有方,把全組人員按學科劃分了幾個研究小組,黃祖洽、于敏及何柞麻分管各個小組的工作。
輕核理論組的研究工作從氫彈理論最基礎的部分開始探索。他們從氘和氚、氚和-6等有關核反應截面的調研、整理、分析和估算上切入,對氫彈中各
種物理過程進行了探討和研究。“截面”是物理學中用來表示原子核與原子核之間發生反應的概率的一個物理量。經過一段時間的工作,各個選題,特別是重點選題
都取得了成果,為開始氫彈的理論探索初步提供了一些必要的核數據基礎。
接著,在黃祖洽、于敏的領導下,輕核理論組研究了等離子體中的基本物理過程,物質與粒子間能量的傳遞過程,系統中各種波的發生、發展與相互作用的規律,高溫、高壓下物質的基本物理參數……
當時提倡學習太祖主席的著作《矛盾論》,于敏、何作麻以《矛盾論》中所說的“唯物辯證法認為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
而起作用”作為指導思想,將熱核點火和燃燒作為氫彈爆炸的內因,將輻射流體力學創造的條件作為外因,反復研究外因與內因的辯證關系,進而研究了高溫高密度
等離子體狀態下的許多基本物理現象和規律。在研究過程中,于敏最“善于抓主要矛盾”去解決問題。
1960年到!962
年,國家正值三年困難時期,每人每月的糧食定量被壓縮,大家都去挖野菜,以瓜、菜和小球藻等來充饑。許多人都因營養不良得了浮腫病。可是,由于大家知道肩
負著的是國防尖端的絕密任務,所以都始終保持著飽滿的工作情緒,再苦再累也要為氫彈事業貢獻自己微薄的力量。
當時,不用說電子計算機,連手搖電動計算機也只有幾臺,且歸第四研究室的數學組專用,輕核理論組的同志們主要靠的是計算尺。為了完成任務,只得在辦
公室加班加點到深夜。大家都沒有自行車,工作到深夜還得從辦公室步行近半個小時回到宿舍就寢,每天沒有幾個小時的睡眠時間,但誰也不叫苦,都是拼命工作。
輕核理論組就是在這樣困難的條件下攻克了一道道科學難關,解決了大量的基礎問題。其中,在許多實質性問題和關鍵性問題上,都是于敏做出了最主要
的貢獻。于敏的“物理的直觀”是極其明晰而深入的。在一些復雜紛亂的現象中,于敏總能理出頭緒,找出物理上的原因。于敏善于抓主要矛盾,總能從復雜的計算
中找出其中的物理內容,使認識有所前進。他不斷地發掘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于敏認為問題也就是矛盾。他把這一套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
叫做“物理學的分析方法”。許多問題到了于敏手上,他總是把其中的物理因素一一加以解剖,并估計它們的大小和影響。這樣,對許多難以解決的現象,就能夠理
解了,同時,解決問題的辦法也就出來了。
月13日,二機部黨組向周總理寫了《關于發展和試驗核武器初步設想的報告》。報告就核武器發展的方向、步驟、進度、試驗方法、需創造必備的工作條件和應采
取的措施等提出了初步設想和建議。其中,報告在講了正在研制的第一顆原子彈、小當量的核導彈頭的進展情況以后,也講了加強原子彈(又名氫加強原子彈)的理
論設計爭取在1965年底或1966年提出,從1967年開始進行試驗;在加強原子彈過技術關的基礎上,擬爭取在1970年開始試驗氫彈。
從1960年第四季度到1965年初,輕核理論組在第四研究室數學組和承擔輕核反應數據測量任務的輕核實驗組的大力幫助下,經過4
年扎扎實實的探索和研究,他們對氫彈有關物理過程已做了相當的研究,對氫彈的原理作了一些初步探索,對氫彈可能的整體結構也有了一些初步的設想。
提出了加強型原子彈和在液氘中實現非熱動平衡情況下燃燒兩條技術途徑并建立了相應的模型和計算參數,編制了相應的簡化計算程序。這4
年頗富成效的工作,無論對熱核反應基本現象的了解、基本條件的掌握,還是對某些規律的認識,都為后來的氫彈攻關工作奠定了一些必不可少的應用基礎,在最終
突破氫彈原理中起了重要作用。
正當原子能研究所輕核理論組正在探索氫彈的可能結構以及作用機理的時候,第九研究所理論部在交出了第一顆原子彈的理論設計方案后,抽出部分研究
力量從1963年9
月起,也開始了氫彈原理的探索,并由副所長、理論物理學家彭桓武先生親自指導。開始時,理論部指定李德元、王貽仁等同志研究含有熱核材料的加強型原子彈的
理論模型。在研究過程中,彭桓武給部分科研人員就加強型原子彈的結構原理作了幾次學術報告。此后,彭桓武和理論部科學負責人先后得出結論:加強型原子彈結
構,盡管其中伴隨著熱核反應產生,但持續代數較少,不可能成為氫彈。
提出可就與氘化鋰-6相疊加強禍合等技術問題展開研究。
月29日,中央專委把成立一年多來原子能工業發展的情況和原子彈的研制情況向毛主席、黨中央寫了報告。報告中在講到今后的工作安排時提出,第三個五年計劃
期間( 年)“原子能方面的中心任務是解決核彈和熱核彈的‘有無’問題“。這里說的熱核彈是氫彈的別稱,又稱聚變彈。
1964年4 月,二機部第九研究設計院(第九研究所于!964 年2
月25日改稱為第九研究設計院,以下簡稱九院)理論部李德元等人對加強型原子彈理論模型進行了一次專題討論。他們認為熱核反應對這種類型的原子彈威力雖有
提高,但提高有限;原子彈與氫彈之間不是簡單的聯系,而是有質的差別;在氫彈研制中不能地搬用原子彈的設計理論和方法,必須針對氫彈特點開展新的探索
研究。隨后,理論部明確下一步科研工作的中心是如何從加強型原子彈向氫彈過渡,并探索提高密度與熱核反應率、提高中子和氚的增值速度等方面的新路。經過努
力,取得了一些有用的科研成果。
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試驗成功。
11月2 日在研究今后的核試驗時,周總理問劉杰什么時候研制成氫彈。
劉杰回答:氫彈理論的預先研究已經在探索,現在還有許多問題吃不透。大概還得需要三五年時間。
周總理說:5 年是不是太慢了。
周總理對劉杰說:你們想先搞起加強型彈,要由原子彈爬到氫彈,這個什么時間能夠搞成?為什么钚239 生產線要1967年底才建成?以上這些問題你要在下一次的中央專委會議上做出回答。
1965年1 月7 日下午,劉杰在二機部黨委會議上講話時,傳達了不久前太祖主席的指示。毛主席說:如果有氫彈、導彈,仗可能就打不起來,和平就更有把握了。原子彈要有,搞起來也不會多,嚇嚇人,壯壯膽。毛主席又說:還有三年才搞成氫彈,太慢了。
1 月23日,毛主席在聽取國家計委關于經濟建設長遠規劃設想的匯報時指出:敵人有的,我們要有,敵人沒有的,我們也要有,原子彈要有,氫彈也要快。管他什么國,管他什么彈,原子彈、氫彈我們都要超過。
黨中央對掌握氫彈的要求如此緊迫,二機部領導的心情是很焦慮的。這時,氫彈研究工作的發展向劉杰飛劉西堯等二機部領導提出了一個迫切的問題:該
如何對待原子能研究所輕核理論組和九院理論部這兩方面研究氫彈理論的研究力量?劉杰認為,兩方面的力量各有自己的優勢,也各有自己的不足。原子能研究所輕
核理論組研究氫彈理論已長達4
年多,有相當的廣度和深度,已經為氫彈的理論設計奠定了一些必要的理論基礎。但是,他們缺乏原子彈的具體知識,要突破氫彈原理還有很多的困難。在九院理論
部這一方面,有突破原子彈的實踐經驗,已經掌握了原子彈的有關理論和計算技術,比較系統地查明了原子彈內部的物理圖像和各種物理規律,有條件在氫彈理論研
究方面向縱深發展。但是,他們開展氫彈理論問題的研究起步晚,而且,既定的任務—空投的原子彈和上導彈的原子彈頭的理論設計任務還很重,這與“氫彈也要
快”—要加速突破氫彈技術,實現力爭在1968年進行氫彈裝置的爆炸試驗的任務是很不相適應的。
面對這樣的現狀,劉杰想到:必須把這兩方面的研究力量統一起來,把兩股繩擰成一股繩,集中力量,形成拳頭,集智攻關。
劉杰和劉西堯、錢三強的認識是一致的。他們的這一主張,也得到李覺等九院的領導和李毅等原子能研究所的領導的支持,兩方面正在從事氫彈理論研究的科學家也都贊同。
根據二機部黨委的決定,1965年1
月,黃祖洽、于敏等原子能研究所輕核理論組的31位科研人員攜帶著預先探索研究的所有成果和資料,調到了九院理論部,在主戰場匯合,一起攻關。黃祖洽、于
敏被任命為理論部副主任。輕核理論組另外的10余位科研人員,包括去了省參加“四清”社會主義運動的何柞麻,則留在了原子能研究所繼續從事基礎理
論方面的研究工作。
1965年1 月下旬,中央專委辦公室通知二機部,周總理擬于2 月上旬召開中央專委會議。為了對周總理年前11月2
日、3 日就加速研制氫彈等問題所作的指示做出回答,二機部黨委于1965年2 月3
日重新向中央專委呈報了《關于加速發展核武器問題的報告》。
報告在講到氫彈的設計制造問題時說:目前我們在氫彈理論上的問題還沒有解決,有待進一步探索。根據現在了解,從原子彈到氫彈是一個階段性的發
展,需要一個過程,這個過程美國是7 年,蘇聯是6 年,英國是5
年,法國從1960年進行原子彈試驗之后,至今尚未搞成,據說要到1968年才行。氫彈一般的含意,當量在百萬噸以上,聚變反應的能量要在30%
以上。從低級的氫彈,即比威力(單位重量的爆炸威力)和聚變比(聚變反應的能量在整個核反應中所占的份額)較低到高級的,即比威力和聚變比較高的氫彈也有
一個發展過程,從開始試驗氫彈裝置到開始試驗氫導彈頭,美國經過6 年,蘇聯經過8
年。它們都是經過一系列核爆炸試驗才突破氫彈技術的。看來影響氫核反應的因素很多,錯綜復雜,不僅許多已經理解的東西需要通過試驗去驗證,還有許多沒有理
解、沒有發現的東西,需要通過試驗才能理解,才能發現。根據過去蘇聯專家零星談話記錄,制造氫彈至少需要3
種核裝料,即鈾-235,氘化鋰-6和钚-239. 目前我們只有鈾-235和氘化鋰-6,還沒有钚-239.
所以從原子彈爆炸到研究制造氫彈必須解決理論技術和核燃料兩個方面的問題,我們要進一步活學活用太祖思想,提高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能力,力爭時間,盡速解決
這兩個方面的問題。
報告接著說:經過將近一年,特別是最近幾個月的調查研究,初步看來,要解決氫彈設計制造的理論技術問題,必須通過各種必要的試驗摸清各種核燃料
的基本性能和各種核反應的基本規律;必須抓住有關氫彈設計、制造的主要問題,在原理和結構上從多方面進行理論探索和科學實驗。我們準備再經過一個季度到兩
個季度的調查、研究,提出初步的研究、實驗的規劃,力爭在1968年開始進行氫彈裝置試驗。
中央專委要求二機部在1968年前要完成三項主要任務:1.建成钚-239生產線;2.建成第二個擴散工廠和部分建成第二套原子能工業基地;3.實現一年試驗一種核武器,并力爭于1968年進行氫彈裝置的爆炸試驗。會議還對討論的其他議題做出了決定。
中央專委會議以后,2 一3
月,九院根據二機部黨委的要求,在副院長彭桓武、朱光亞的指導下,由理論部主任鄧稼先、副主任周光召主持,組織理論部有關方面的專家和研究人員開規劃會
議,討論制定突破氫彈的具體規劃。會議在回顧了前一段氫彈理論研究工作,分析了美國、蘇聯等國氫彈發展的歷史以后,制定了旨在突破氫彈技術的《氫彈科研大
在制定大綱的過程中,劉西堯經常乘坐一輛退了顏色的、不太鮮紅的“奔馳”小到九院理論部與大家一起討論。
這次制定的大綱中要求:氫彈研制的近期目標主要是在已有工作的基礎上,通過進一步的理論研究,突破并掌握重量輕、威力大的熱核武器的基本原理;
第一步,作為這一目標的標志,是爭取完成重量!噸左右、威力為100 萬噸級TNT當量的熱核彈頭的理論設計(當時把這一目標簡稱為“1100"
)。達到上述目標的關鍵是要摸清氘化鋰-6能夠燒起來,而且燒下去的規律及所需要的條件,并研究如何創造這些條件。另外,大綱也要求理論部在原理、材料、
構形、計算方法等各個方面進行多路探索,并做出部署。
在3 月10日下午的規劃會議上,領導小組成員們討論了準備進行含有熱核材料的原子彈試驗性裝置的設計工作和進行核試驗的問題。
為了給氫彈理論研究提供必要的物理參數,劉西堯和彭桓武、朱光亞等到原子能研究所商請該所緊急安排對熱核材料的核反應截面進行數據測量的任務。
該所愉快地接受了任務,并抽調30余名科研人員組成突擊隊,由實驗核物理學家何澤慧先生擔任業務總指揮。他們在該所科研人員丁大釗、蔡敦九等曾經進行過的
關于輕核反應的科研工作的基礎上,經過幾個月的實驗研究,分批完成了一套熱核材料的核反應截面數據的測量,獲得了可靠的實驗數據。
"1100'‘目標的制定,反映了當時在領導上對研制的氫彈是要裝到導彈上去的思想是很明確的,同時,也反映了當時領導和科學家們對氫彈的正確
認識,沒有把加強型原子彈與氫彈相混淆。但是,在當時,九院理論部已經掌握的技術途徑,距離要達到的“1100”這一目標還差很遠。
為了突破氫彈原理,實現“1100”目標,九院理論部分兵作戰,多路探索。鄧稼先、周光召、于敏、黃祖洽等部主任,帶領有關研究室的人員分別攻
關奪隘。與他們一起工作的研究人員,大多是剛出校門不久,精力旺盛,工作起來不分白天、黑夜,經常加班加點工作到深夜,甚至是通宵達旦。每天晚上,科研大
樓內燈火輝煌,幾乎每一個人都在忘我地工作,苦苦探索。大家一心只想的是怎么快點突破氫彈原理,為國爭光,為民族爭氣!當時,理論部及研究室的黨政領導和
政工人員,為了保證大家的身體,不要累垮,經常在晚上到辦公室去一個一個地動員大家回去休息。
理論部的學術民主氣氛是非常好的。
那時已經成名的專家與剛出校門的大學畢業生,自然有知識與經驗的差別,但是,在氫彈的秘密面前,大家都是平等的,誰也不知道氫彈究竟怎么設計。
那時大家的學術思想非常活躍,幾乎每周都要召開學術討論會和鳴放會。在會上從彭桓武副院長這樣的大科學家到鄧稼先、周光召、黃祖洽、于敏等部主任直到年輕
的研究人員,不論資格,人人都有發言權。不論誰有了新的想法,都可以登臺各抒己見,暢所欲言。有不同的意見就展開爭論,一場爭論下來,常常大家都面紅耳
赤,但誰說得對,就聽誰的,彼此都從中得到啟發。
許多好的想法,就是在你一言我一語的討論中產生出來的。通過一個個的學術報告會和學術討論會以及鳴放會,許多種突破氫彈的設想和途徑被提了出來。其中有人就提出用原子彈能量的這樣或那樣的樸素猜測。
然而,氫彈畢竟是非常復雜的系統,諸多制約因素混雜。經過幾個月的探索研究,許多種試圖突破它的途徑被提出來,經過一一仔細的討論、計算和分析
后,又一條條地被否定了。理論部的研究人員雖然從失敗中也吸取了一些有益的東西,但設計氫彈的關鍵并沒有掌握,也沒有找到氫彈原理的突破口。面對著困難,
大家的積極性依然高漲。
1965年5 月14日,我國第一顆空投的原子彈爆炸試驗成功后,聶榮臻元帥同張愛萍及國防科委的領導一起,于5
月27日上午,找劉杰部長研究了下一步核試驗問題。劉杰匯報了與中近程地地導彈配套的縮小型原子彈頭的研制進展情況和近幾個月來氫彈理論探索研究的情況。
劉杰說:理論部的專家們設想,在1966年上半年進行一次含有熱核材料的加強型原子彈空中爆炸試驗,目的是進行熱核材料試驗,為研制與中程地地導彈配套的
原子彈頭和研制氫彈提供熱核聚變反應的實測數據。
下一步,準備進行威力為70萬噸TNT 當量(名義上也可稱百萬噸級)的加強型氫航彈試驗。
聽完匯報后,聶帥說:我國核武器的發展,繼去年鐵塔上爆炸之后,今年又上了飛機。與中近程地地導彈配套的縮小型原子彈頭正在研制,問題不大。探
索氫彈的理論研究工作正在進行。現在看來,搞大當量的地下核試驗,選場難,工程量大,周期長,使更快地發展氫彈受到限制。這就更清楚地看出,美、英、蘇三
國簽訂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主要是遏制我們中國的。我們要放開思想,走自己的路,不受其條約的束縛。為此,下一步核試驗規劃要做些調整。另外,要考慮一下氫
彈試驗場有些什么問題,應早作準備。法國為什么準備那么長時間還沒有進行氫彈試驗?我們應該一切問題要早下手。
到了1965年的7
月,在彭桓武副院長和理論部幾位主任的組織領導下,理論部的研究人員在過去原子能研究所輕核理論組和理論部氫彈探索的基礎上,經過半年的努力,雖然在氫彈
探索的道路上有所前進,確定了熱核燃料的取舍,著重研究了突破氫彈的兩條可能的技術途徑,但計算結果表明,兩條技術途徑都有各自的困難。其中的一條途徑是
加強型模型,已弄清楚了這種模型的威力與重量的關系,要想威力上去,重量就得上去;在總威力中,聚變威力所占的份額不能隨著威力的增加而增加;這種核彈中
所加的熱核材料,固然能起到加強原子彈的威力的作用,但由于熱核材料燃燒得不充分,這種加強作用又是有限的;對于好材料的作用也進行了探索。結論是:這條
途徑與"1100 “這一目標相差甚遠。探索突破氫彈的技術途徑一時受阻。
在此時刻,二機部部長劉杰的思路回到了 日和1965年2 月3
日向中央專委呈送的《關于加速發展核武器問題的報告》上,即:力爭在1968年開始進行氫彈裝置的試驗,然后再盡快解決上導彈的氫彈。劉杰在一次部黨委會
上說:“搞氫彈,先采取一切辦法,加大個頭,多加材料,暴露輕核反應的規律。”“美國經過6
次核爆炸試驗才突破氫彈技術。我們不一定試驗這么多次,但總得要試幾次。能夠先達到聚變比占到15%
也是很可貴的。由低到高嘛!”這就是劉杰1965年夏的心態和主張。
要達到“1100”這一目標應分兩步走。第一步,在繼續探索氫彈原理的同時,先做幾次大威力加強型核彈試驗。即重量可以放寬,先設計轟-6飛機
能攜帶的威力在100 萬噸左右TNT
當量的核炸彈。通過這幾次試驗,也可能發現一些還沒有認識的東西。從哲學上講,在實踐與認識的關系中,實踐是第一性的;量變會引起質變。第二步再設計
“1100”能裝到導彈頭上的氫彈。
這次規劃修訂會除對這幾次大威力試驗進行了部署外,還確定要通過講課來提高大家的知識水平,以彌補現有知識的不足,進而去發現和解決在理論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還沒有被認識的東西。會后不久,鄧稼先、周光召、于敏三位主任分別在相關的研究室講了“等離子體物理”課程。
聽眾甚多,出現了等離子體物理熱。
月10日,二機部黨委向中央專委呈送了《關于核武器研究試驗工作的報告》。這個報告是朱光亞代二機部起草的。報告說,核武器的研究試驗工作當前的主要任務
有二:一是按預定計劃在1966年上半年解決原子彈與中近程地地導彈結合的問題;二是突破氫彈技術關鍵的問題。
報告在講突破氫彈技術關鍵的問題時說,當前的主要情況是: 1.
對熱核反應,我們缺乏通過自己實踐所取得的第一性資料。2.在理論上雖已進行了大量的探索研究與計算,但仍有許多問題不很清楚。因此,要突破氫彈的技術
關,應首先安排以下幾項工作:一是,繼續進行理論上的探討研究,結合各種核性能與核材料在高壓狀態下的測量試驗,摸清如何使熱核材料重氫化埋燒起來、燒下
去的基本規律。二是,進行若干次“熱”試驗(即裝有濃縮鈾的核爆炸試驗)。初步考慮:第一步,進行熱核材料試驗。爭取在1966年6
月進行一次含有熱核材料的原子彈(即加強型原子彈)空中爆炸試驗,以了解在數千萬度的高溫下重氫化鋰熱核反應進行情況。第二步,在上述工作的基礎上,擬于
1967年內進行一次更大的三相(裂變一聚變一裂變)航彈的試驗。
報告還說,從國外資料的調研情況看,氫彈的技術關鍵的突破似乎都是從大型三相裝置的試驗開始的。我們目前還沒有钚和超重氫,利用現有的核材料和
內爆結構,能否從上述三相航彈的試驗開始突破,還有待進一步的理論研究工作,并通過熱核材料試驗之后,才能看出苗頭。我們的設想是,一方面要爭取突破,另
一方面又要準備反復。因而,在積極安排上述工作的同時,還要注意適當開展他有關、新技術的研究。
1965年8 月9
日上午、10日下午,周總理在人民大會堂廳主持召開中央專委第十三次會議。會議討論了下一階段核武器和導彈的研制任務和原子能工業、導彈工業的三線建
設問題,并著重研究了加速實現氫彈試驗、制成核導彈等問題。在討論關于突破氫彈技術關鍵的問題時,會議同意二機部提出的安排意見,一方面繼續進行理論上的
探索研究,另一方面進行若干次“熱”試驗,并同意第一步和第二步的具體安排。會議認為,只要本著“實事求是、循序漸進”的科學態度,樹立“兢兢業業、踏踏
實實,周到細致”的工作作風,貫徹“大力協同”的精神,進一步調動各方面的積極因素,原定的計劃進度是完全有可能提前實現的。這次中央專委會議后,二機部
的領導要求九院理論部盡快交出一個威力盡可能接近100萬噸TNT
當量、轟六投彈飛機能夠攜帶的核裝置的理論設計方案。理論部主任會議決定,理論部的大部分人力在北京利用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制的119計算機(運
算速度為每秒5
萬次)繼續探索突破氫彈的途徑;由于敏副主任率領13研究室的一部分研究人員到華東計算技術研究所出差,利用該所的J501計算機(運算速度為每秒5
萬次),完成加強型核裝置——三相氫航彈優化設計的任務。
月27日,理論部召開全體人員大會,鄧稼先宣布了上述決定。鄧稼先和各位副主任在講話中都要求去上海出差的人員在國慶節前趕到上海,以便利用華東計算技術
研究所國慶節假日期間空出的全部機時,集中突擊一些天,用當時已掌握的加強彈原理,選用可能取得的最好的核材料為后盾,依靠拼材料、拼重量的辦法,完成當
量為百萬噸級的三相氫航彈優化設計的任務。考慮到我國空軍轟一飛機最大載重量和機艙體積的限制,鄧稼先和秦元勛(理論部副主任)還給了三個要掌握的技術指
標:一是盡可能加大尺寸,多裝核材料;二是核裝置總威力要盡量達到100 萬噸TNT 當量;三是要保證一定的聚變比。
理論部大會以后,13研究室領導研究決定,由室主任孫和生和副主任蔡少輝、彭清泉帶領4
個與武器設計直接有關小組的科研人員及幾名科研輔助人員共50多人,于9
月底前赴上海。隨后,各小組都開始抓緊做好出發前的準備工作。他們請彭桓武、黃祖洽、于敏、秦元勛等專家給大家講了他們個人對加強彈的看法,也請了其他研
究室一些從事過加強彈理論設計經驗較豐富的研究人員給大家傳授經驗。副組長孟昭利等還根據幾位部主任的意見準備了一批到上海計算的模型。
月27日,在孫和生的帶領下,50多位出差人員攜帶自己的被褥、臉盆等生活用品(當時華東計算技術研究所只能安排這50多位出差人員住辦公室,為每人準備
一個鋪有稻草墊子的雙層鐵的鋪位)、計算軟件、科研等資料,乘火車奔往上海。28日,他們來到了坐落在上海郊區嘉定縣城外、被一大片金黃色稻田包
圍著的華東計算技術研究所。于敏也一同到達,并與大家同吃、同住、同工作。
到上海安頓好以后,大家馬上著手安裝從北京帶來的各種程序,進行調試和對算。首先解決了程序計算中中子不守恒的計算方法問題。數學組的同志日夜
加班,很快編出了大型計算機程序,開始了三相氫航彈的優化設計,進行了大量的數值模擬計算。由于當時的計算機性能不很穩定,機時又很寶貴,一旦機器有跳
動,算出的結果就不對,將會前功盡棄,浪費很多機時。為了減少差錯和機時的損失,每次算題除計算員、程序員必須在場外,還需要有物理專業人員陪伴,以便及
時發現和解決問題。因此,全體物理工作者和數學工作者以及科研輔助人員一起混合編組排班,夜以繼日地輪番到計算機機房算題。每去一次計算機機房,大家就抱
回一大堆印滿阿拉伯數字的紙帶。接著,就忙于看紙帶,處理這些紙帶上的數據,畫圖、登記、分析計算結果,討論和準備下一步上機計算的物理模型。盡管困難不
少,很辛苦,但在強烈的使命感的鼓舞下,大家熱情高漲,干勁十足,很快就算出了一批模型。從結果看,離領導上的要求并不太遠,只要加入少量的貴重好材料,
威力就可以提高到100 萬噸TNT 當量。
但是,這批模型的聚變份額都很低,這表明其中的熱核材料并沒有充分燃燒。
面對這批計算結果,于敏并不感到意外。因為他早在原子能研究所輕核理論組進行氫彈應用基礎理論的預先研究時,就曾經對原子彈中加入聚變材料的加強型
原子彈進行過探索。不過那時是在缺乏必要的原子彈知識的情況下進行的。當時就發現在加強型原子彈中,聚變材料雖然能起到加強原子彈威力的作用,但由于加強
彈中聚變材料燃燒不充分,這種加強作用也是不充分的。如今,于敏受理論部主任會議的委托,率領大家來上海出差,就是要研究如何把加強型原理與現實的原子彈
結合起來,完成加強型核裝置—三相氫航彈的優化設計任務,因此,他決定全力以赴,把任務完成得很好。
于敏經常深入到計算機機房,平日里大部分時間都是埋頭于堆積如山的計算機打印的紙帶中,聚精會神地仔細分析計算結果,一看就是幾個小時,常常顧
不上吃飯。大家幫他把飯打來,他就邊吃飯、邊思考問題。為了找出優化設計中的問題所在,繼續前進,于敏從計算的多個模型中選了三個用不同核材料設計的模
型,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系統分析。他考慮到一起來上海出差的這些年輕人,大部分缺乏氫彈的基礎知識,科研工作的實踐經驗也不多,深感自己有責任通過講課來提
高他們。為了在工作中提高他們的水平,也為了找出優化設計中的問題所在,于敏決定把他以前在原子能研究所探索氫彈機理時積累下來的氫彈物理知識結合現在加
強型核裝置優化設計的實踐,給大家作系列學術報告。
10月13日,于敏開始了他持續大約兩周的系列報告的第一講。他從炸藥爆炸開始,對加強彈的全部發展過程和各個階段的特征物理量進行了分析。他
還結合物理粗估,對內爆動力學、中子學、熱核反應動力學、輻射流體力學等有關現象進行了系統分析。于敏通過這樣的系列學術報告,一方面使大家學會如何分析
計算結果,抓物理實質;另一方面也是一次教學相長,他進一步理清了頭緒,獲得了啟發。于敏分析了決定氚一中子循環次數的幾個物理量,看出設計氫彈的途徑不
外乎兩條:一是高溫度道路,一是高密度道路。
高溫度道路已經探索過,知道其中的困難所在。從分析加強型原子彈模型看出,這種模型中氚一中子之所以達不到多次循環,是因為熱核材料沒有被極高
地壓縮,沒有達到極高的密度。大幅度提高熱核材料的密度是一個關鍵!而熱核材料之所以達不到極高的壓縮密度,是因為這種加強型核裝置模型的壓縮靠的是炸藥
的能量,而炸藥可利用的能量是有限的,要使熱核材料達到極高的壓縮密度,單靠提高炸藥能量利用率的辦法是絕對辦不到的。
于敏緊緊抓住了問題的關鍵,開始了新的思考。怎么辦呢?于敏認為,要達到極高的壓縮度,只有利用原子能才有可能。經過進一步深入分析,于敏認為:在加強彈中原子彈爆炸后出現許多物理因素,有的起好作用,有的起破壞作用。限于彈體的構形,它們不可能很好地配合。
如何選用性能良好的材料,采取什么樣的構形,才能夠促進起好作用的物理因素并抑制起破壞作用的物理因素呢?于敏又陷入苦苦的思索之中。
于敏比一般人懂得多、想得深、算得快,并且善于透過復雜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他又苦苦思索、估算了幾天幾夜。他首先分析了原子彈爆炸所釋放的各
種能量形式,比較了它們的特性與在總能量中所占的比例,明確了一種比較容易控制、駕馭的能量形式。然后,他想出了一個減少這種能量損失、提高其利用率的精
巧的結構,估計了有多少能量可以被利用,又有多少可以用來壓縮熱核材料氘化鋰-6,如何有效地利用這些能量,氘化鋰-6能壓縮到什么程度,如何使它點火和
自持(自行維持下去)燃燒等。
10月29日(星期五)晚飯后,于敏和13研究室副主任蔡少輝在處地附近田間小道上散步,以得到短暫的身心放松。當他倆談到應如何創造條件讓熱核材料充分燃燒時,于敏直截了當地談到加強型核裝置的構形不利于熱核材料的壓縮和燃燒。
接著,于敏向蔡少輝詳細地談了他幾天幾夜以來苦苦思索出的想法。蔡少輝被于敏的嶄新思維所吸引,也被于敏所列舉的無可辯駁的論據所折服,并馬上
說:“那我們就馬上動手干吧!”于敏說:“可以先計算兩個模型看看。其中的一個會比較理想……另一個則比較接近實際……”顯然,這是于敏經過深思熟慮后想
要走的關鍵兩步。
那天晚上他們倆談到很晚,陣陣秋風使他倆感到有幾分寒意。他倆便加快步伐往回走去。
回到住處后,蔡少輝立即向研究室主任孫和生講了于敏的想法。孫和生聽后表示十分支持。當即找到物理小組的副組長孟昭利一起商量落實。
在當時的情況下,要在計算機上對于敏想出的復雜構形的氫彈進行數值模擬計算是不可能的。按照于敏的想法,得先驗證原子能壓縮能否使聚變材料自持燃燒。
為此準備了兩個模型。通過改變計算模型的外邊界條件的辦法,來模擬原子彈能量通過某種機制瞬間作用在由相當數量的聚變材料氘化鋰-6及其他材料構形的氫彈主體上。
這個構形可能是這個世界上被最嚴格保守的秘密。托米表哥是從他的山姆表弟那里得到了這個模型,高傲的高盧人花了十多年也沒法想出這個構形,最后還是托米告訴了他們訣竅,作為報酬,他們甚至讓托米這個內鬼混進了歐共體,惹來了無窮無盡的麻煩。
我們的鄰國印度,有不少于我們的文明史,有十億生活在民主開放多元化社會的人民,有拉曼,錢德拉塞卡這樣偉大的頭腦。
但是1998年5
月來自拉賈斯坦邦地下的第三聲悶響宣告這個國家可能永遠也無法掌握這個“復雜構形”了。未來某一天,某個印度天才或許可以想出一個完美的構形,但是怎么證
明他沒有犯1999年第三顆啞彈那樣的錯誤呢,只有炸一下,但是印度已經承受不起再炸一次了。如果不能證明,那么誰敢說他就是正確的呢。讀者中有誰有志于
了解這個“復雜構形”,我倒是可以介紹一個捷徑,西北工業大學和國防科技大學分別有“原子彈工程物理”和“氫彈工程物理”這兩個“黑色”專業,可以去考,
畢業后再去考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相關專業的碩士博士,運氣好的話,大概十多年以后就會有人把這個構形告訴你了,之后你就離不開這個圈子了。即使叛逃出國,
第一個來干掉你的也許就是CIA 的特工,因為“你知道一個他已經知道的秘密,他不想讓別人知道這個秘密”。)
日晚,先計算第一個模型。在J501計算機機房里柔和的燈光下,計算組組長湯敏君在拔動著計算機操作臺上的鍵鈕。蔡少輝和孟昭利趴在機房地板上忙著查閱紙
帶卷,檢查輸入與輸出的數據有無差錯。于敏在一旁拿著計算尺和不時地在計算著什么和寫著什么。計算機在忠實地執行著主人的指令,紙帶卷上緩緩地輸出令
人興奮的數字。最后的結果就如于敏事前所料。在場的人都很興奮。接著,于敏同大家一起商量,臨時又加算了一個材料比例不同的模型。結果也不壞。11月3
日,計算了另一個模型,也取得了完美的結果。至此,兩類共三個模型的計算結果表明,只要能駕馭原子彈能量,我們就可以設計出百萬噸級的氫彈來!
在華東計算技術研究所主樓五層東側的大教室里,13研究室的全體出差人員安靜地坐在大黑板前,準備聽于敏的學術報告。蔡少輝先向大家簡要介紹了上述兩類三個模型的計算結果和特點。寫在黑板上的數據,立即引起了大家熱烈的議論。
在大家殷切的期待下,于敏走上講臺給大家做“氫彈原理設想”的學術報告。他先向大家介紹了新模型的設計思想。他說:“過去大家都很重視對原子彈的壓
縮,現在看來,熱核材料的壓縮更重要。”接著,于敏列舉了物理小組陳輔之等人最近算的一個理想模型的結果,當人為地把熱核材料壓縮度提高一倍后,加強彈的
燒氘量和威力都大幅度地增加了。于敏強調說:“要實現這么大的壓縮度,靠炸藥不行,要靠原子能!”
于敏在指出了以前理論部在北京的學術報告會、討論會和鳴放會上有人提出過用原子彈能量的這樣或那樣的樸素猜測之所以不能實現的原因以后,又詳細論證了原子彈能量的利用和兩級氫彈構形等一系列問題。
來聽學術報告的不少人是抱著對于敏的設想感到新奇,對計算結果感到意外而來聽講的。隨著于敏報告的深入,大家隨著他那深入淺出的語言,嚴密的邏輯思維,無懈可擊的推理和充分的論據進入了氫彈王國。于敏的大膽設想和他堅實的基礎理論知識,使大家由衷地信服、欽佩。
這時,大家極為興奮,群情激昂,認為經過多年的苦苦探索,今天終于抓住了使熱核材料充分燃燒的關鍵因素和創造這些因素的技術途徑了。
報告會以后,孫和生主任把蔡少輝、彭清泉兩位副主任及各位小組長找到一起,同于敏一起開會研究決定:加強型三相氫航彈的優化設計是上級布置的任
務,必須繼續抓緊完成;同時,抽調物理組的幾位同志和蔡少輝一起,配合于敏另外開辟一條突破氫彈新原理和技術的途徑;立即啟動大型計算機程序的編制工作,
以適應突破氫彈新原理工作的需要。
此后,蔡少輝和彭清泉一起研究了計算機程序的編制問題,并抽調相關科研人員開始編制程序工作。在北京的九院理論部12研究室也派出人員前來支援。經過大家廢寢忘食、夜以繼日的努力工作,以驚人的高速度,使程序于11月14日投入使用。
另外,氫彈新原理小組也在于敏的領導下向縱深發展,戰果也擴大了。于敏為了證明氫彈新原理中采用的特殊構形是有充分的理論根據的,就找理論部當時也在華東計算技術研究所出差的“蒙特卡羅”
小組的組長吳翔,請他計算一個問題。于敏把想要計算的問題和設想仔細地說了一遍后,問吳翔:能不能用蒙特卡羅方法把它計算出來。吳翔回答:可
以。于是,吳翔和同小組的同志們放下原來的工作,著手進行這一問題的計算機程序編制。經過他們一個多星期的奮戰,完成了平常需要1 一2
個月的時間才能完成的程序設計工作。
隨后,吳翔等人上計算機進行了三天三夜的計算。由于小組里從事物理分析的人只有吳翔一人,他在機房里堅持了三天三夜,最后累得連站著的時候都會睡著。
于敏也常抽時間到機房同吳翔一起分析計算出的紙帶。但是,他們計算出的結果有問題。于是,吳翔等人忍著極度疲勞又開始了幾天新的戰斗,徹底檢查
了編制的程序,找到了原因,修正了程序。經過新的計算,只用了幾個小時,就得到了最后結果,證明于敏用原子彈引爆氫彈主體的具體方案是切實可行的。為了使
結論萬無一失,于敏又根據對氫彈新原理的物理過程的定性分析,鼓勵昊翔等人考慮把復雜的物理問題作近似處理,編制出抓住物理實質又簡化計算的程序。吳翔等
人按于敏的要求做了。這些工作為后來編制氫彈工程設計所需的定量計算軟件做好了充分的技術準備,并成為理論部重要的設計。
在此期間,孟昭利參加的小組也經過大量計算不斷改進氫彈主體壓縮的近似條件,最后得到了一個很好的解析函數描述的氫彈主體接收輻射能的邊界條件。
此后,氫彈新原理小組在于敏的領導下繼續做了許多工作。經過這一段時間的系統工作,發現了一批重要的物理現象和規律。這些規律對隨后的氫彈物理設計和核試驗診斷都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于敏把各方面的研究成果歸納整理成從氫彈初級到能量傳輸到氫彈次級的原理、材料和構形基本完整的氫彈物理方案以后,又一次向大家做了學術報告。
于敏逐一分析了氫彈反應各個過程的現象、規律和物理因素,描繪出一幅氫彈反應過程的比較完整的物理圖像。做完報告后,會場上一片歡欣,大家興奮的心情再也
無法按捺。立即有人嚷著提議:“老于請客!”有人也跟著喊:“老于請客!老于請客!”于敏高興地馬上答應:“我請客!我請客!”
11月下旬,突破氫彈原理的電話用暗語打到北京后,鄧稼先主任第二天就飛至上海。一到嘉定,鄧稼先立即聽取了于敏等人的匯報,并與大家一起通宵達旦地分析計算結果,詳細討論技術問題。他對新原理表示首肯,和大家的心情一樣興奮,可說是歡欣鼓舞。
當時大家的工資都很低,除于敏以外,幾乎每人的月工資不是46元,就是56元,個別人是62元。于敏是副研究員,月工資180
元左右,但他的家庭負擔較重,經濟上不很寬裕。鄧稼先若不在場,通常是于敏請客;如鄧稼先在場,則必定是老鄧請客。那時,九院理論部上下關系融洽,部、室
主任都很平易近人,普通科研人員從不叫他們的官銜,一律以“老鄧”、“老于”、“老周”、“老黃”等等相稱。鄧稼先是三級教授,工資略高一些,月工資
230 元上下,無家庭負擔,樂意請客,大家都親切地把他當成“財神爺”。
這次大家一見到老鄧來了,都歡呼雀躍,要他請客。于敏也跟著湊熱鬧說“財神爺”到了,要老鄧搞勞大家。晚上,鄧稼先在一家餐館請大家美美地吃了一頓螃蟹。
鄧稼先原打算只在上海停留三天,以便赴221
廠參加12月10日前后召開的九院科研、生產兩年規劃會議,研究確定1966年至1967年的工作任務,現在他決定在嘉定多留幾天。他不僅詳細地與大家討
論了氫彈新原理,還十分滿意地聽取了兩個月來大家在加強型三相氫航彈優化設計工作上所取得的進展。當他聽說優化設計中有的模型威力可以達到83萬噸TNT
當量時,他要求再加大。科研人員上設計了一個威力更大的模型,并上計算機計算:鄧稼先同科研人員一起上機計算結果,結果很好。他要求孫和生組織大家把在上
海所取得的重要成果趕決整理好。
12月初,鄧稼先與孫和生一起把于敏他們在上海發現的有關物理現象、規律和突破氫彈原理的設想方案等重要成果帶回北京。于敏留在上海,帶領大家繼續深入研究。
幾天后,于敏也奉調回北京匯報,吳翔等人一同回到北京。留在上海的研究人員,在蔡少輝副主任的組織下,繼續深入研究氫彈原理,并在物態方程小組
的研究人員幫助下,用較為嚴格的狀態方程進行計算。隨后,他們對加強型三相氫航彈的優化設計工作進行總結,開始編寫科研報告。1966年1 月4
日,他們終于帶著在上海奮戰了近100 個日日夜夜的豐碩成果回到北京。
于敏等回到北京后,向理論部的研究人員和上級領導作了多次學術報告,詳細匯報了在上海的工作進展和氫彈新原理設想方案。吳翔也作了氫彈引爆方案
的論證報告。鄧稼先組織理論部具有各方面專長的專家和研究人員對這個設想方案進行了反復的討論和推敲,分析技術難點,尋求解決的途徑。大家補充了一些非常
好的重要改進意見,不但提高了原子能的利用率,而且克服了爆轟過程中出現的一些不利因素,使氫彈原理理論設想方案更臻于完善。當時大家估計這就是突破氫彈
的技術途徑。
這個氫彈原理理論設想方案的基本思想是:氫彈是把熱核裝料(通常用氘化鋰-6)
加熱到高溫發生聚變反應,在瞬時釋放出巨大的能量。發生聚變反應的先決條件是高溫、高密度。要使熱核裝料燃燒充分,必須使燃燒區的高溫維持足夠長的時間,這就需要創造一種自持聚變反應的條件,這個條件要由原子彈爆炸來創造。
因而,氫彈包含有初級和次級兩個部分。
用來為自持聚變反應創造條件起引爆作用的原子彈爆炸裝置,稱為“初級”或“扳機”(后來我們又把它稱為引爆彈)。使熱核裝料發生聚變反應釋放出
能量和中子并誘發鈾一238
外殼發生裂變反應釋放出更多能量的氫彈主體部分,稱為“次級”或“被扳機”(后來我們又把它稱為氫彈主體)。高威力氫彈爆炸時釋放的巨大能量,主要來源于
氫彈主體部分。
從以上較詳細的文字敘述里可以看出,氫彈原理理論設想方案的誕生不是偶然的,是原子能研究所輕核理論組和九院理論部的科研人員,前后歷時近5
年時間彈精竭慮地探索和研究的結果,是集體辛勞和智慧的結晶。集體是由若干人組成的,沒有每個人的努力和奉獻,集體成果便空無一物。從氫彈理論研究的歷程
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無論是在氫彈的基礎理論探索研究方面,還是在氫彈原理的突破方面,于敏同志都起了極為關鍵的作用,做出了重大貢獻。他作為中國氫彈
理論研究集體的突出代表是當之無愧的。彭桓武、鄧稼先、周光召、黃祖洽、秦元勛、江澤培、周毓麟、何桂蓮等等,也都在氫彈理論和氫彈原理的突破工作中做出
了重要貢獻。
劉杰部長12月初在北京獲悉九院理論部已突破氫彈原理后,喜出望外。正在青海221
廠主持“四清”社會主義教育運動的劉西堯副部長得知氫彈原理已經被突破的消息后,也很高興。他在征得劉杰的同意后,立即指示九院副院長吳際霖,要在即將召
開的該院科研、生產兩年規劃會議上優先討論研究新突破的氫彈原理。
12月8 日,九院副院長彭桓武在青海221 廠召集院內的專家開會,研究論證了于敏等人新突破的氫彈原理理論設想方案。
與會專家認為沒有理由對此方案表示懷疑,它很可能成為突破氫彈的重要途徑。
日至10日,吳際霖主持召開了九院年核武器科學研究與生產兩年規劃討論會。參加會議的有二機部副部長劉西堯、李覺,國防科委二局局長胡
若暇,九院副院長王淦昌、彭桓武、郭永懷、朱光亞、陳能寬等,鄧稼先、周光召、于敏和理論部的部分研究人員,以及九院所屬各大部門的專家和行政領導人。于
敏向與會者詳細介紹了利用原子彈作為“扳機”(“初級”)來引爆“被扳機”(“次級”)的兩級氫彈原理理論設想方案,以及實現該方案所必須解決的關鍵技術
問題與結構問題,初步提出了對爆轟實驗、加工制造、核測試診斷等方面的要求,并回答了大家提出的問題。會上還與各大部門的專家一起對該方案涉及的各方面的
問題進行了仔細研究討論。會上除個別同志對該方案有一些疑慮外,都認為于敏報告的方案從基本物理規律上判斷是合理的、可行的,樂觀,比加強型三相氫航
彈的方案優越得多,應該作為首選方案。但因該方案還沒有經過核試驗的檢驗,尚無充分把握,而加強型三相氫航彈的方案雖然體積比較大、比較重、聚變份額比較
低,但它的結構簡單,已經過多年的探索,理論上、技術上都比較有把握,故此方案的研究試驗工作也不應該放松。
會上,劉西堯當機立斷,建議:突破氫彈,準備兩手,以新的理論設想方案為主;同時不放松三相氫航彈的研究和試驗的準備工作。他的建議得到與會者
的贊同。會議決定,按照新的理論設想方案組織理論、實驗、設計、試制等方面的力量,加速準備試驗工作,要求盡快確定兩級氫彈的理論設計方案,力爭在
1966年底前后用鐵塔爆炸方式進行一次減威力的兩級氫彈原理試驗。在不影響這次核試驗目的的前提下,設計中要盡可能采用已有的部件和已成熟的技術。會議
還對繼續進行加強型三相氫航彈的研究試驗工作做了安排,并安排了九院 1966 一1967年核武器科研、生產兩年規劃,報請二機部批示。
報告在講到突破氫彈技術關鍵的問題時說:按原定計劃作為突破氫彈的第一步,擬首先進行一次含有熱核材料的原子彈試驗。這次核試驗的準備工作正在
積樞準備,可以在!966 年6 月以前做好準備,1966年6 一7
月進行試驗。在這次核試驗的基礎上,原擬在1967年內進行一次威力為50萬噸TNT
當量的內爆原理的三相(裂變一聚變一裂變)氫航彈試驗,經過最近半年的理論研究,若采用爆速高的高效炸藥,核材料除用濃縮鈾、氘化鋰-6和天然鈾以外,增
加幾千克杯-239,爆炸威力則有可能突破百萬噸TNT
當量。這樣就有可能跳過50萬噸級的這一步,力爭將厲定1968年底以前進行的百萬噸級初級的氫彈試驗提前在1967年底或1968年上半年進行。目前,
這方面的各項研制工作正在進行中。
接著,報告在講到氫導彈頭的研制與探索工作進展情況時說:上述三相氫航彈雖然威力可以達到百萬噸級,但是體積比較大,比較重,離導彈頭所要求的
還有較大差距。為了掌握先進的氫彈技術,一年多來,以毛主席的著作《實踐論》、《矛盾論》為武器,進行了反復的探索與研究。最近提出了一種新的設想,利用
原子彈(“扳機”)釋放的原子能來引起熱核裝料(“被扳機”)發生聚變、裂變反應,即將“扳機”所釋放出的原子能的一小部分,造成“被扳機”的強烈壓縮,
從而引燃熱核反應釋放出百萬噸TNT 當量以上的能量,聚變能量所占的份額,可提高到30%
左右。由于利用了原子能,這種氫彈裝置體積可以縮小,重量可以降低。這種設想,從基本規律上看是合理的,但因一系列技術問題必須通過實踐才能弄清楚,必須
通過試驗來逐步摸索解決。因此從現在起,即抓緊安排必要的理論試驗等研究工作,盡可能利用現有部件、成熟的技術及其他形式,力爭
在1966年底前后進行一次“扳機”試驗。試驗方式初步考慮從鐵塔上爆炸較為適宜。具體計劃需待理論試驗工作進一步落實后再行提出。如果這次核
試驗取得成功,就可以進一步安排在1968年內進行一次這種類型的核裝置的百萬噸級TN丁當量航彈試驗。由于這種類型的核裝置目前還只是一種設想,而內爆
型三相氫航彈在技術上比較成熟,因此我們打算,在突破氫彈技術關鍵上兩手準備,以研制這種新的設想的核裝置為重點,同時抓緊安排落實內爆型三相氫航彈的試
為了加快實驗研究,突擊完成629 裝置全部的爆轟模擬實驗,4 月7
日,九院領導研究決定,把實驗、理論和設計人員組織起來,在實驗部成立了第二研究室,由陳常宜為主任,陶祖聰、趙維晉為副主任。劉西堯和朱光亞、王淦昌、
陳能寬等對這個室的工作進展情況給予了更多的關注。
在陳常宜、陶祖聰、趙維晉的具體組織下,張壽齊、李杰山、周創志等二室的研究人員通過大量的縮小比例的、不同代用材料的爆轟模擬實驗,采取了巧妙辦法,解決了系統保護這一主要技術難關。
在進行一系列爆轟模擬實驗中,由二室科研人員黃世明等負責研究的X 光透視照相診斷技術,有效地觀測到了系統結構破壞的過程。
就在此時,核試驗基地、九院、空軍等單位遵照中央專委的要求完成了含有熱核材料的加強型原子彈空中爆炸試驗的各項準備工作。這次核試驗于5
日16時(北京時間)進行,爆炸成功。結果表明,試驗裝置的反應過程與理論預計基本相符,氘和氚的熱核聚變已經點燃,實現了一定程度的裂變一聚變一裂變反
應,只是事先由于理論設計缺乏較確切的與熱核材料有關的物理參數和核參數,實測的總威力值與理論預計值相差較大。這次核試驗給氫彈理論研究提供了實測數
據,加深了對熱核聚變規律的認識。
到了6 月上旬,在經過了大量的理論計算和爆轟模擬實驗以后,629
裝置“扳機”的理論設計方案初步確定。隨后,九院立即安排“扳機”各部件的結構設計與加工和“扳機”整體爆轟出中子實驗的各項準備工作。進行“扳機”整體
爆轟出中子實驗是為了進一步驗證此前進行過的縮小比例、代用材料、局部爆轟模擬實驗所得結果的正確性,也是629
裝置“扳機”能否在正式加工生產后參加核爆炸試驗的一次驗收性鑒定試驗。經過認真準備,1966年8 月19日和9 月8 日,九院先后進行了兩次1
:1 尺寸的局部爆轟實驗,并最后于11月12日晚成功地進行了一次1 :1
尺寸的整體爆轟出中子實驗。實驗結果非常理想。至此,氫導彈頭“扳機”試驗的方案最后被肯定。
九院理論部的研究人員,在配合爆轟模擬實驗確定629 裝置“扳機”理論設計方案的同時,還進行了629
裝置“被扳機”的理論研究計算工作。為了爭取時間,“被扳機”的設計是按盡可能采用加強型原子彈的熱核材料部件,其他許多設計細節問題則不準備在這次核試
驗里同時解決的思路進行的。為了清楚計算從原子彈“扳機”爆炸傳送能量給“被扳機”這一重要過程,九院理論部的數學工作者,根據當時的計算條件,發展了計
算方法,在二維計算程序的編制中做了很出色的工作。物理與力學工作者研究了熱核聚變反應過程中各階段的物理圖像和發展規律,論證了“扳機”爆炸對“被扳
機”的作用和影響,研究了部件的配置與能量釋放的關系。經過幾個月的不懈努力,到11月,從理論上解決了這個問題,確定了629
裝置“被扳機”的理論方案。
日12時,在聶帥親自主持下,629 氫彈裝置按時爆炸。
在距爆心以西23千米的參觀點處,于敏從護目鏡中看到了氫彈裝置爆炸瞬間較亮的閃光。閃光過后,于敏馬上摘下護目鏡,看到半球形的火球在膨脹并上升。
幾秒鐘后,火球變成棕褐色的煙云并連同地面的塵柱一起上升,開始形成蘑菇狀煙云,并聽到了春雷般的巨大爆炸響聲。此時,于敏從核爆炸景象上看,心里有了一些底,但在拿到速報結果之前,他懸著的心仍然不能完全放下,因為他還不能斷定試驗是否非常圓滿。
聶帥看到了翻滾著的蘑菇狀煙云向上升起的時候,他向在場的科學家、基地的領導和指揮部的工作人員握手,表示熱烈祝賀。
核爆炸后,根據爆后偵察分隊的宏觀觀察報告,鐵
塔全部被熔化,地面無明顯彈坑,僅殘留少量變了形的。塔架周圍地面被燒成揭色。距爆心200
米內的物全部被吹光。另外,測試隊很快向指揮部報告了速報數據。聶帥、張震寰、張蘊鈕、李覺及九院的領導與專家和程開甲及核試驗基地研究所的專家,一
起聽取了上述宏觀觀察和速報數據的匯報。當于敏一聽到兩個關鍵的速報數據后,便脫口而出:“與理論預估的結果完全一樣!”在于敏像計算機般精密的腦子里,
裝著一大堆重要的數據,像這些速報數據,在他的腦子里不知道已經盤桓了多少時候了。此時,于敏已經可以斷定,我們掌握的氫彈原理是正確的,設計方案是可行
的,氫彈研制中的關鍵科學技術已獲解決。
下午,聶帥在張震寰、張蘊鈕等陪同下,乘飛機在爆心附近上空1200米處繞行兩圈,察看鐵塔殘骸和核爆炸后效應試驗物受破壞的情景。
這次核爆炸后還取得了大量的測量數據,特別是取得了熱核反應過程、氘化鋰6 反應速率及聚變威力等重要數據。根據對多種測量數據的綜合分析,這次爆炸的威力為12.2萬噸TNT 當量。試驗取得了圓滿成功。
12月28日晚,新華社發表(新聞公報》,宣布中國又成功地進行了一次新的核爆炸;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也廣播了《新聞公報》。(新聞公報》中說:“繼導彈核武器試驗成功之后,又圓滿地實現了這次新的核爆炸,從而把我國核武器的科學技術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這次核試驗,無論是按照氫彈的三要素—原理、材料、構形,還是以測得的數據及實際結果來看,都是一次名副其實的低威力氫彈地面試驗。國外的報刊
在當時也評論說這是一次地面塔爆,爆炸威力為20萬一30萬噸TNT 當量,是一次初步的氫彈試驗。美國原子能委員會在1967年對中國前6
次核試驗的估計中還認為,這次試驗的當量故意受到限制,以便使落在中國境內的放射性塵埃保持在可接受的程度之內。因為二機部在制定年核
武器研制兩年規劃時是以突破氫彈為重點,目標是要研制出重量輕、體積小、威力大、可以上導彈頭的百萬噸級的氫彈,而這次氫導彈頭“扳機”核試驗的主要目的
是通過實踐來檢驗我們自己探索到的氫彈原理是否正確、技術上是否現實可行,所以,在《新聞公報》中對這次氫導彈頭“扳機”核試驗只宣布是中國“又成功地進行了一次新的核爆炸”。實際上,這是中國的首次氫彈原理試驗,也就是一次成功的氫彈試驗。由于有意識地
限制了它的爆炸威力,所以也可以稱作減當量的氫彈試驗。因此,日實際上就是中國氫彈試驗成功的日子。它距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僅相
年2個月。這次試驗的圓滿成功,表明中國已掌握了氫彈原理,氫彈研究中的關鍵科學技術已獲得解決,標志著中國核武器技術邁上了一個新臺階,它是中國核武器
發展史上的第二個里程碑。
世界上習慣于用從原子彈到氫彈按其原理試驗的年、月時間間隔來衡量比較各國早期核武器的發展速度。從第一次原子彈爆炸到第一次兩級氫彈試驗成
功,美國用了7 年3 個月,英國用了5 年6 個月,蘇聯用了6 年3 個月,法國用了8年6
個月。中國從1960年底開始探索氫彈原理;1964年10月原子彈試驗成功后,氫彈攻關力量得到加強,只用了2 年2
個月,就成功地進行了兩級氫彈原理試驗,實現了太祖主席提出的“氫彈也要快”的要求。中國的發展速度是世界上最決的。
1967年6 月17日8
時20分,我國第一次氫彈(航彈)實驗爆炸成功,爆炸威力達到了330 萬噸TNT 當量。從原子彈到氫彈,美國用了7 年零3 個月,蘇聯用了6
年零3 個月,英國用了4 年零7 個月,法國用了8 年零6 個月,而一向被認為是貧窮落后的中國,只用了2 年零8
個月就爆炸了空投的氫彈,不僅在全世界時間最短,而且趕在法國前面。這再一次證明,外國人能辦到的事,中國人也一定能夠辦到,而且能夠辦得更好。
相關內容閱讀
中商情報網版權及免責聲明:
1、凡本網注明 “來源:***(非中商情報網)” 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5 郵箱:
熱門調查榜
熱門資訊榜
大家都愛看
廣西初中女生2幫派打架
1月10日,網上曝出廣西賓陽......
原文配圖:于敏(右)和鄧稼先。
中國核武器發展被......
長沙市云頂翠峰小區滅門慘案
長沙市云頂翠峰小區發......
曝重慶ktv上演脫衣舞表演等色情活動
10日下午,某知......
下周(1.12-1.16)寧波高發、春秋航空、晨光文具、......
1月12日(明天),2014年第最后一批將上市新股終于開始申購,春秋......
原文配圖:于敏(右)和鄧稼先。
中國核武器發展被......
近些年,國際學術界加強了對朝鮮戰爭后朝鮮
歷史以及朝鮮......
范冰冰李晨《武媚娘傳奇》40集劇情電視劇全集1-80分集介紹......
32歲港星房祖名涉吸毒案日前在北京都城區人民法院開庭,被判六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mc托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