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马是一次进阶天马王子升级费用成四月还是多次

做为企业基层纪委书记,我实名向上级纪委举报本单位领导截流员工工资用于行贿,一次10万多元,从四月份到现在举报四次迟迟看不到有人查处,这是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楼主正文显示宽度
跟帖显示为
本帖只代表的个人观点,不代表人民网观点。 如将本文用于其他媒体出版, 请与联系。举报
图文编辑模式
06:13:48&)
1222字(2582/54)
( 05:37:03)
65字(442/0)
( 12:43:59)
( 16:31:55)
51字(65/0)
( 16:19:38)
( 16:03:30)
136字(20/0)
( 15:49:26)
167字(13/0)
( 15:45:43)
( 15:52:00)
484字(11/0)
( 15:48:37)
171字(20/0)
( 15:45:13)
170字(7/1)
( 15:57:18)
159字(11/0)
( 15:45:00)
156字(14/0)
( 15:46:43)
156字(4/0)
( 15:44:54)
115字(32/0)
( 15:38:57)
( 15:41:35)
( 15:25:51)
184字(91/0)
( 15:13:55)
115字(18/0)
( 14:48:47)
( 12:54:17)
( 12:51:51)
33字(111/0)
( 12:31:19)
203字(31/0)
( 12:25:39)
158字(38/0)
( 11:58:46)
285字(58/0)
( 11:51:34)
( 11:54:19)
( 11:48:37)
285字(21/0)
( 11:45:35)
17字(10/0)
( 11:40:31)
( 11:16:09)
( 10:51:23)
( 10:51:58)
26字(117/0)
( 10:33:05)
( 10:17:29)
( 10:02:34)
( 10:01:24)
( 10:03:28)
( 09:52:45)
( 09:55:18)
( 09:49:23)
( 09:20:51)
31字(37/0)
( 09:13:54)
88字(10/0)
( 08:32:02)
( 08:15:23)
85字(89/0)
( 08:03:57)
42字(16/0)
( 07:56:32)
46字(56/0)
( 07:59:34)
55字(13/0)
( 07:44:26)
( 07:43:20)
( 07:37:13)
13字(21/1)
( 08:36:11)
( 07:29:51)
86字(765/0)
( 06:20:08)
103字(23/0)
( 06:13:49)
请登录后继续操作....
强国社区-人民网“四月八”传统民族文化
“四月八”传统民族文化
天马良驹&/&辑录
四月八日,即农历四月初八,是贵州、广西、湘西、桂北等地的苗、布依、侗、瑶、壮、彝、土家、仡佬等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各地节日内容不尽相同,主要与农事有关,在这一天人们会举行各种欢庆仪式,不仅表达丰收额欢喜,还促进了民族间的文化交流。
乌饭又称黑饭,是江南一带民间风俗小吃。
乌饭的做法是,用一种叫“乌饭叶”的灌木叶子捣烂,然后取其乌黑色的汁液拌入糯米之中(有些地区还会再加上瘦肉、香菇搅拌)、经文火炊透便成乌饭,其味清香可口,使人食欲顿增。有的做成团子。
年农历四月初八,江浙一带人家家“吃乌饭”。据民间传说,这一习俗是为了纪念“目莲救母”的孝行。
江苏一些地方民间传说认为,是因为释迦牟尼的弟子目连,目莲的母亲在十八层地狱饿鬼道受苦受难,目莲修行得道后,费尽周折,求得恩准,去地狱看望母亲,但每次备了饭菜都被沿途的饿鬼狱卒抢吃一空。目莲为了让挨饿的母亲吃上饱饭,百思不得其法,为此,经常在山上徘徊。有一天(其时为农历四月初八),目莲在无奈、烦躁之中,不经意地在山上随手摘下身边矮树上的叶子,放入嘴中无聊地咀嚼&,发现这种树叶香润可口,叶汁乌黑。目莲心想,如果用这种树叶汁浸米,烧成乌黑的米饭给母亲送去,就不会遭狱卒抢吃。于是目莲就将采摘的树叶拿回家捣碎,用叶汁浸米,蒸煮成乌饭后,再给母亲送去。果然,饿鬼狱卒们不再争抢,而目莲的母亲总算吃上了饱饭。目莲也最终救母脱离饿鬼道。为了褒扬目莲的一片孝心,溧阳人年年吃乌饭,纪念目连这位孝子。
在安徽宣城一带是用乌饭叶取汁浸糯米,一般浸一夜即可,将染过色的米洗后蒸煮,可以吃煮好的乌饭,还可以将生的乌米(乌米:用乌饭草染号颜色的生糯米),制作乌饭团子(乌饭粑粑):是将白糯米磨成粉状淋水,待干后捏成团子,团子里添加各种馅,再在乌米里滚一下,全身沾满乌米,制作好后上锅蒸煮。一般家家做好后,互相赠送。
而据《本草纲目》记载:乌药叶属樟科类植物,性温和,味微苦,叶气香,可入药,上理脾胃元气,下通少阴肾经。
民间制作乌饭的南烛树叶(俗称“乌饭草”),主要生长在江南部丘陵山区一带,制作乌饭的米一般以糯米为主,掺入部分粳米,蒸煮后特别香润可口。民间吃乌饭习俗历史悠久,代代相传。至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编写《《本草纲目》》时,将宜兴制作乌饭的方法收录其中。《本草纲目》载称:“摘取南烛树叶捣碎,浸水取汁,蒸煮粳米或糯米,成乌色之饭,久服能轻身明目,黑发驻颜,益气力而延年不衰。”
相传,古时候有一位叫石驮的农民触犯了官府,被抓到县衙里去坐牢。古时,坐牢的人要家里给送饭,否则会饿毙身亡。其妻明珠挑着大米到县城,找一家亲戚住下,一日三餐把米饭用油盐炒得香喷喷,送到大牢里给丈夫过活。牢卒们一见到亮油油、香喷喷的大米饭,馋得口水直流,明珠送去的炒饭都被牢卒扣除,吃到自己的肚子里,所剩无几给石驮。有一日探监,明珠隔着铁窗看着皮包骨头的丈夫,泪珠涟涟,无计可施。
回到亲戚家,明珠痛哭了一场之后终于想出了送饭的好主意。天微微亮,她就上山采回一篮“乌饭芦”叶,放在窝里煎了一大碗乌黑的叶汁,然后用它煮了一小锅饭,一锅米饭变得乌黑发亮,味道比原来更香。牢卒们一见到“乌饭”,都以为一盘烂饭,捂着鼻子,叫明珠自己直接送给丈夫。明珠把饭端到石驮面前,石驮亦感到莫名其妙,待妻子把“乌饭”的来由告诉他后,石驮感激地接过“乌饭”,不久就恢复了体魄。一年后,石驮期满被释放回家。
明珠死后,这一带人们便在四月初八明珠的生日这天做“乌饭”吃,此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农历四月初八,是壮族的牛魂节,又称脱轭节,流行在桂北龙胜一带壮族山村。壮族人爱牛,敬牛,他们认为四月初八是牛王的生日,所以将这一天定位牛魂节。这一天,人放犁,牛脱轭,主人家要用新自酿制的甜酒和用植物汁液染成的五色糯米饭来喂牛;这一天,要清扫牛栏,给牛洗刷身体,牛沐浴时,还要敲鼓助兴;这一天,更不能打牛,如果打了牛,他们认为,会把牛魂惊跑,对农事大为不利;这一天,午间家家都要举行敬牛仪式,这时,全家坐在摆满酒席的桌边,由家长牵牛绕桌一周,同时唱起敬牛哥,喂牛吃五色饭。最后,全家站起来抚摸牛背,表示对牛的祝福。
又称“牛歇节”。畲族自称“山哈”,“哈”为畲语,意为“客人”,指居住在山里的客人。畲家在古代,原指刀耕火种,以“畲”作为民族的名称,始于南宋末年,迄今已有700多年。瑞云位于鼎霞交界处,是硖门畲族乡唯一的畲族聚居地之一,畲族同胞在这里拓荒垦土、勇敢拼搏,并以歌代言,以歌传情,在漫长历史长河中创造灿独特的民族文化,至今保持其特有的民族服饰、婚嫁习俗、山歌盘唱等民俗风情。&农历四月初八歌王节,又称“牛歇节”。据说在春秋时期,出过楚国有两位歌王,一个名叫钟子期,一个名叫钟仪。楚国乐师伯乐弹琴的曲调“大喝”和“小喝”,意在高山、志在流水,唯有钟子期能和其腔。钟子期死后,伯乐将琴摔掉,从此再也不弹琴。钟仪本是楚郧公,被郑国推荐献给晋王,晋王要他弹琴唱歌。钟仪接过伯乐和钟子期弹唱的技艺,“与之琴、操南音、操土风”。晋王听了大高兴,重用他,封他为礼部侍郎之职。后来为了纪念畲家这两位歌王,畲家人每年四月初八日都要设坛祭祀,举行歌会,大唱“大喝”和“小喝”,并把这一天作为畲族传统佳节“四月八”歌王节。同时这一天又是畲家耕牛过节,为酬谢耕牛一年辛苦劳作,“严禁鞭打以定牛魂”,还专供好草料和家酿最好的牛酒给牛吃喝,牧童一遍一遍地大声唱“牛歌”:牛角生来扁扁势,身上负着千斤犁,水牛做饭给人食,四月初八歇一时,由此又称“牛歇节”。
瑞云“四月八”牛歇节已收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5月16日,“四月八”牛歇节歌会列入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九寨侗族人民管四月八为牛王节。牛王节,侗语叫“脱生尼”,意为“牛的生日”,又叫“牛王会”,侗语,意为“为牛生日会餐”。这一天各家的妇女都在家里为牛煮白米饭,炒油茶,条件好的还要煮鸡蛋供牛食用,以示在春耕大忙之前,人们对它的深情慰问和热情奖赏。中午吃会散席后,人们到家里,袖子一挽,手插木盆,试试盆里的米饭油茶烫不烫手,然后端起木盆、带着鸡蛋烤酒到牛圈去,叫牛饱饱的享用。
这时候,主人往往要抱着牛头亲热爱抚一番,说:“牛呃,你是我家的财,你是我家的宝,一年到头,害你辛苦,你就好好的吃,好好的喝吧。愿你无灾无难,无怪无瘟跟我展劲干活,换来个五谷丰登,百般兴旺,待到来年,我再来好好招待你。”这时,牛好象懂人性,它伸伸舌头来舔人,眯眯眼睛向人笑。牛吃饱了,在一旁的娃崽就拉它出去吃嫩草,冲洗身上、梳理毛发。梳洗是很认真的,谁家的牛身上不干净,毛发不光亮,人们就鄙视他家,说他人懒。牛出去后,主人就清理牛圈,然后垫上干燥蓬松的稻草或茅草,让牛舒舒爽爽度过自己的节日。过牛王节,不准放牛打架,更不准宰牛吃肉,也不准牛劳动。总之,牛王节这天,就是雷公下地,也难动它的半根毫毛。家主们在这一天要陪伴牛过生日,牛拉回圈后,他们在牛圈边转来转去,修修补补,生怕不周到,对不住自己痛爱的耕牛;有的就牵牛出外,游山吃鲜草,享受山水自然之乐。
这一天,人们还要观测天气,预测年成。农谚说:“立夏要下,立夏不下,梨耙高挂”。
布依族节日
“四月八”即农历的四月初八。这是贵州布依族纪念耕牛的节日,在罗甸等地叫“牛王节”,镇宁扁担山一带称为“牧童节”,安龙、兴义地区则称“开秧节”。这天家家要吃“牛王粑”和糯米饭,并用糯米饭或糯米粑喂斗。
编者曾在清镇城关镇布依族友人家吃过用糯米、精猪肉、多种香料及原有色蔬菜、香树叶等做成“五色饭”,也吃过蒸、煮、烤的“竹筒五色饭”,是我一生难忘的美味之一。
在贵州镇宁地区,还要给小孩一只蒸熟的公鸡,由大人带小孩去河边洗澡,抓小鱼、吃鸡肉、晒太阳。&
贵州有好几个地区和好几个少数民族都过这个节日,以贵阳最隆重。每到这天,各地的苗族、布依族群众,身着节日盛装,从四面八方云集到贵阳市中心的喷水池、黄平的飞云崖或其他一些地方,吹着芦笙、洞箫、短笛等,唱着情歌寻找伴侣。中年人则聚集谈心,说古谈今,举行各种活动.从白天到夜晚,从夜晚到天明,通宵达旦,尽情欢乐。
四月八是苗族的传统喜庆节日。是苗族的祭祖节、英雄节、联欢节。每逢这一天,人们自动聚集到预定的地点跳鼓舞,对山歌、舞花带;上刀梯、钻火圈....热闹异常,人数以万计,场面宏大而壮观,人们尽情歌舞以至通宵达旦。
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这天,贵阳市及邻县的苗族群众都要身着民族盛装,云集贵阳市中心喷水池一带,他们吹响芦笙、箫笛,唱着山歌,跳着苗家舞蹈,欢度自己的传统节日。“四月八”的由来传说甚多,主要是为凭吊“四月八”葬于喷水池一带的古代苗族英雄,辈辈相传,而成习俗。
如今,贵阳的“四月八”已成为贵阳及其附近苗、布依、侗、壮、水、仡佬、汉&等民族共同狂欢的节日,成为展示民族传统文化的盛典。少数民族男女青年还藉此机会,通过自己饱含深情的舞姿与歌声寻找意中人。
关于贵阳苗族“四月八”传说,主要说法之一是贵阳原是苗族住地,苗语叫“格罗格桑”。五代时,有个叫杨立信的庐陵人,授职土历,从征黑羊箐,在争夺“格罗格桑”战争,苗族酋长祖狄龙谷鲁悲赞于四月初八战死,葬于今贵阳喷水池附近。千百年来,每年“四月八”,贵阳市南明、云岩、花溪、乌当、白云五区以及贵阳邻近几县苗族,家家户户做鸟米饭,男女青年,汇集喷水池进行纪念活动。明(嘉靖)《贵州通志》记载:乌饭、“四月八”,取南木茎叶捣烂,渍米为饭,染成绀青之色,捐井一合,可以攘灾延年,亲戚亦相交送以为礼。民国年间,杨森《苗夷边胞写真》载:铜像台(解放后改称喷水池)一带,原为森林密茂之区,称黑羊箐,边胞(指苗胞)酋长古鲁悲赞异常英勇,于宋时或宋前率其徒众来此开垦,死后葬于此。后人为追念,前人半功伟业,乃于四月八日前来祭奠。
另一种说法则是,“四月八”是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据说是伏彝妹妹时期开始的。此事发生在凤凰山下的龙塘河畔。这里是湘黔闻名的山沟,水秀山清,景色宜人,是最好的“跳花场地”。古代每年“四月八”,附近的苗族人民都积聚到这条山沟里、草坪上,男男女女围着花台,晚上跳月。这种风俗,苗族叫“但奶但腊”,汉语叫“跳花跳月”。
传说古代官家看见跳花场上的苗族姑娘,如花似玉,非常美丽,经常来“选美”,拆散了不少亲骨肉,糟踏了不少良家女。苗族后生亚宜组织有血性的青年喝血酒,发誓要与官家血战到底。到“四月八”这天,大家像往常那样,吹的吹木叶,抬的抬花鼓,带的带花柴刀,拿的拿花棍,从四面八方涌进跳花场。太阳当顶,官家的打手们挤进跳花沟。亚宜跳到花台上,吹响了牛角号,大家立刻拔刀舞棍,扑向官家打手,不费一袋烟工夫,就把那些如狼似虎的坏家伙打的七死八活,扔到龙塘河里喂鱼去了。后来官家派大队人马向跳花沟杀来,杀死了无数的苗家兄弟姐妹。亚宜带领众人迎敌,战斗了三天三夜,终因寡不及众向西撤退,得到贵州苗族支持,同官家周旋了一年。第二年“四月八”亚宜和贵州英雄亚努等人战死在贵阳城。从那时起,“四月八”就成了青年男女联欢节和祭祀英雄的纪念日。现在跳花沟附近,还留下一些纪念性地名,喝血酒的“喝血坳”,埋死者的“苗坟”,打仗的“果得儿打”——战斗的地方。
正是由于此中历史的隐痛,苗家人对四月八有着特别的民族情结。在苗族“六十年一大反,三十年一小反”的民族斗争史上,四月八也曾多次成为苗族起义前期举兵的幌子。封建统治者的“胡丈郎”们,从不反思自己的强盗行径,反倒诬赖苗族的“刁民”习性。清末乾嘉苗民大起义和咸同苗民大起义后,经营湘西苗疆事务的清廷官吏傅鼐挥洒数千言的《治苗论》呓语:“红苗最为犷悍,犬羊之性,叛服糜常。当无事而谋久安,惟移其习俗,奠其身家,格其心思,苗乃可得而治。”于是,朝廷禁止苗民举行“椎牛”、“赛马”、“鼓会”、“秋会”等大型宗教和文化活动,致使苗族宗教失传许多珍贵古文化遗产,湘西及黔东北地区“芦笙”绝迹。然而,四月八,却顽强地走到今天。只是,形式有所隐晦。有的顺应满族崇佛的心理,对外称“佛诞节”,说四月八这一天是佛祖释迦牟尼的生日,当着现场监视的官吏,浴佛、斋会、放生、结缘、求子、拜药王……把官吏忽悠离开,依然踏歌载舞、开锣唱戏、竞技缅祖;有的干脆说是“牛王诞”,给牛过生日,做了糯米饭、糯米粑、蒸些杂粮饭、甚或拌上几个鸡蛋,借口敬牛王,在家里神龛前上香烧纸,口中念念有词祷告庇护。如果外人(特别是官吏)不期而至,则大声高诵牛的功德:“牛啊,你是我屋里咯财,你是我屋里咯宝,一年到头就你累,你要好好仔咭(吃),哈(还)要好好仔喝。冒有灾星和难星,攒劲揍(做)工冒捉怪,五谷丰登望哈(下)冬,百般兴旺等来年,好咭好喝好招待,年年帮你过桑年(生日)。”
四月八走到今天,有礼佛的,有哄牛的,但更多的村寨依然邀聚歌舞盛会娱人娱祖娱神。
解放前,尽管历代统治阶级都以各种借口加以禁止,具有反抗精神的苗族人民,只是改变了跳花的形式,却仍然保留着聚会对歌等内容。一年一次,世代相传,直到民国时期各地才先后中断。后于一九八一年国家民委批示同意在京的苗族过“四月八”而才得到恢复。一九八六年在凤凰山下落朝井乡龙塘河村,“四月八”的发源地举行隆重聚会。这一天启明星才挂在树尖尖上的时候,湘黔边境各地的男女青年,身着节日的盛装,踏着路边茅草上的露珠,唱着歌,吹着木叶,嘻嘻哈哈,迎着灿烂的朝霞,从各条弯弯的山道上,向“跳花沟”涌来。十岭八坡,山沟里外,龙河两岸都站满了人,熙熙攘攘,热闹非凡。会场的正中挂有宽六尺长七尺的浅红大旗,绣有“四月八”三个大字,两边龙凤图案,庄严古朴,表示历史悠久和不忘祖先功德。自此过“四月八”跳花节成为凤凰县的民俗传统,今年的农历四月八日,凤凰县山江镇又成功举办了一届跳花节。
仫佬族节日
亦称“牛王诞”。仫佬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一个山地民族。他们自称“伶”、“谨”。壮族称之为“布谨”,汉族称之为“姆佬”。“仫佬”一词在民族语言中,就是“母亲”的意思。建国后统称仫佬族。绝大多数居住在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
牛勤劳能干,为人们犁田耕地,默默无闻,任劳任怨,所需的仅仅是草和水,可奉献的却很多。所以不少民族都崇拜牛、爱护牛,把它当成人类的好朋友,仫佬族也不例外。农历四月初八即被定为牛的生日,称“牛诞节”。这一天,无论农活多么忙,都要给牛放假休息。家家户户把牛洗得干干净净,将牛栏清扫一新,还在大门插枫树枝,以驱赶蚊蝇。并杀鸡、鸭,备酒肉祭“牛栏神”,做黑糯米饭祭祖先。这一天要给牛吃上好饲料,做好的黑糯米饭要先请牛吃,之后人才吃。家境好的人家,还沤制黄豆、玉米,拌入鸡蛋酒糟喂牛,真可谓对牛爱护备至。
关于牛的生日还有一段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相传在古时候,仫佬族先民耕田种地都是一镐一锄地挖,费时费力。一个叫罗英的姑娘生来聪明伶俐、勤劳善良。一天她到山上打猎,看到一只野牛狂奔乱跳,又看到乡亲们汗流浃背地在田间忙碌,心想,如果捉住这头牛为乡亲们犁田该多好啊!于是,她就追赶野牛。野牛在跑时一只蹄子被夹在石缝中,痛得哀叫不已。罗英无力帮它摆脱困境,只得采来嫩草喂它,并为它唱歌,歌声优扬,情真意切,不仅打动了野牛的心,也感动了山花、草木、月亮,坚硬的石头也为之感动,慢慢地裂开石缝,牛的脚拔出来了。它便随着罗英来到田间,勤勤恳恳地为人们拖犁拉耙,世世代代耕田种地。仫佬人有了耕牛,田里的活路轻松了许多。
近年来,人民生活提高了,欢庆这个节日更为隆重。节日里,祭牛神的旧俗没有了,但仍让耕牛休息一天,用香茅、嫩竹叶、芒叶等青饲料,包裹糯米油糍喂牛,有的用黄酒灌牛吃,有的则用熟薯藤伴甜酒喂食。此外,人们宴亲会友,共享节日的欢乐,举杯预祝繁盛、粮食丰收,此节是壮族同胞的一大节日。
土楼客家人节日
永定陈东乡的“四月八”是有着几百年传统的民俗活动,历时三天,亲友云集,比过春节还更热闹,故有“不重年,不重节,只重‘四月八’”的民谚。
广圣殿是“四月八”活动所迎诸神的庙宇,有上下堂和左右横屋,占地面积约四、五百平方米。此殿始建于明末(无文字可据),却在“文革”时被毁为平地,后得到海外侨胞支持而得以修复,供奉玉封公王、一品夫人、郎君舍人、祖师菩萨等神像。当地人一致认为玉封公王是东晋名臣谢安,原乃陈东坑卢姓所祀之神。
相传,东晋时四大旺族,崔、卢、王、谢,声振皇族,后因卢绳起义造反,卢家受灭族株连,承谢安拯救,逃到南方开基,故奉谢安为神,四月八是谢安生日。而《辞海》云,四月八日为“浴佛节”,佛教徒于此日为纪念释迦牟尼诞生诵经,并用各种名香浸水,盥洗释迦太子诞生像。“夏历四月八为释迦牟尼生日,佛寺常于此日诵经”。陈东所迎之神,究竟是谢安还是释迦牟尼,无从考据。
“四月八”的主要活动是迎神游村。迎神队伍中,走在仪杖队伍前头的是一百多名手执“三把连”土铳的威武壮士,有驱邪开道之意。后为“肃静”、“回避”牌,并有两人手执长板喝道,后面跟锣鼓队。这大概是仪杖队的总前导。随后,每尊神一套仪杖,称为一“坊”,有横彩标、神轿、一百多面的彩旗队、一二十人的锣鼓队、文娱队伍、彩车等相随。文娱和彩车,各坊争奇斗艳,有狮队,有龙队,有腰鼓队。狮又分金毛狮、青狮、子母狮;龙有单龙戏珠,双龙抑珠,也有大小子母龙。彩车花样也很多,比较突出的是:一种装有能在竖直方向上转动的大轮环,轮四周坐着四个化过妆的漂亮小孩,轮环转动时,小孩坐姿不变,因其椅是通过滚珠轴承安装在大轮环上的;另一种水平方向转动的大轮盘,盘周坐着六个小孩随盘转动;有的彩车上装个大金凤,伸展的翅膀不停地上下扇动,原来是有个骑金凤的小孩用脚踩动机关,带动翅膀扇动。其他,还有“八仙过海”、“天仙配”等种种民间喜闻乐见的传统剧目造型。各坊彩车合计有二十余辆,用拖拉机或平板车作载体。游行人员,多有各自统一的鲜艳服装,绚丽夺目。队伍总长达一二里,一般参加者有三千多人,蔚为壮观。
初七为迎神出庙,第一站在“城里”供坛,然后到高东、高峰、上村各点,最后到陂头甲过夜。初八往蕉坑、榕蛟、蛟塘,在共星过夜。沿途各村设坛祭祀。两天为斋戒期,供的是素果、糕子粄。在陈东范围内饮食业一律停业,群众都自觉斋戒。初九开斋,在下坪埔和“城里”两村设坛,以猪、鸡、鱼等等肉食品祭奉。三天里,迎神队伍旌旗招展,锣鼓喧天,香烟缭绕,彩车汇聚,观众人山人海,挤得水泄不通,气氛异常热烈。
每个供坛神驾停留约两小时。供坛都用特制专用的红漆构架木条和帷帐等架搭而成,装拆都很方便。供桌则由群众的八仙桌拼成,一般供坛都有三四十张桌,每桌都摆满了供品。上供时,广场上旌旗招展,锣鼓喧天,香烟缭绕,彩车会聚,人山人海。一百余枝“三把连”土铳先后放二次,加上密集的鞭炮声,硝烟弥漫,声闻十里。在接神的道路及供旁,各家用竹杆悬挂长串鞭炮插在地上,组成奇异的鞭炮林,形成“四月八”的又一奇观。上供完后,诸神起驾上街亮相巡行一遍,所经之处,万头攒动。其后,送神驾回庙,活动才算结束,执事人员等就可以回家用餐与宾客开怀畅饮了。
清凉山庙会
一九八五年是清凉山佛教旅游景点,群众自发组织开发和修复的第一年,也是宗教组织公开举行清凉山农历四月八庙会的头一年。当时旅游业作为国家形象塑造的一项工程,绝大部分任务自然而然地落在了宗教组织的肩上,成为宗教组织生存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鉴此,八五年清凉山出现了修庙敬神,办庙会扬名的事情。
这一年的庙会虽是新中国后的头一次,山上没有多少景观,大多数都是古遗址,连条象样的路都没有,到处破烂不堪,荆棘满地,杂草丛生,难以预计今后的发展和资金会是一个什么样子。但是,当时四月四、四月八赶庙会的人还是上了千过了万。到了第二年政府就开始出面主持了。因此,清凉山能在20年的时间,在政府推动下自发的发展到今天这个规模,也就不难理解。
当天的庙会还没结束,天就下起了小雨,游人渐渐减少了,山上没有百十号人,但感觉确实很舒服,那种春季的熏热总算被抑制住了,人们打心眼里高兴。时近中午1时,天阴的更厉害了,云彩象锅底一样,天的脸变得没一丝淡妆,几道刺眼的闪电雷鸣,沉闷地吼着,由远而近,在眼皮子底下炸响。倾盆大雨夹杂着风暴和冰雹一齐倾泻,好一阵雨幕式的天气。人们东藏西躲,拥挤在几间能够遮风蔽雨的房内,闲话着,担心着,计算着。雨下了半个小时后,淅淅沥沥地停了,然后初放晴光,人们都站到院子里给菩萨做最后一个道场,时间一秒一秒地走,人们一点一点地做事,天一阵一阵地晴,彩虹双影出来了,就在眼前却又很远,人们都兴奋,觉得今天这个日子太美,太多感受。
对于中国来说,农历四月初八日,是佛教释迦牟尼佛的诞辰,也是牛的生日。当地旧时有敬佛祈福,待牛如“宾”的习俗。有些地方还举行祭虫活动,在庙里供上全猪全羊等供品,列插五色旗子,宣读祭虫告文,烧香烧表,磕头礼拜,祈求神灵保佑,一年不生虫害。四月初八,在当地农事上也是个很重要的日子。
四川康定转山会
四川康定地区的藏族人民将每年农历四月初八的浴佛节,定为有名的转山会。传说这一天是佛祖释迦牟尼的诞辰,有九龙吐水,为佛祖沐浴。每年转山会期间,人们从四面八方云集康定,带着美酒佳肴,帐篷炊具,上跑马山拜佛,载歌载舞,祈年祷岁,预祝丰收。各地转山会时间有异,内容大致相同。
转山会又称“敬山神”,是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地区藏族人民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每年农历四月八日举行。相传佛祖释迦牟尼于藏历四月十五日降生成道和圆寂,藏俗在此月中宗教活动极为频繁。康定,川藏线上的咽喉,藏汉民族杂居之地早就流传,农历四月初八日,释迦牟尼佛诞辰,九龙喷圣水,为其沐浴,故又称“浴佛节”。佛教信徒认为在此月内做善事一件,颂佛一声,可得十万倍之功德。所以农历四月八日,康定城区的各佛寺都要组织仪仗队自康定东门出、上跑马山,下经公主桥、转金刚寺、南无寺,沿阿里布谷山腰至子耳坡返回。信徒们亦随之转山(藏语称“八角”),以纪念佛祖诞辰。
农历“四月八”,正是康定春暖花开季节,宗教信徒们转山礼佛的同进,又踏春畅游,久之成俗,“四月八转山会”就成了康定各族人民的民间传统节日。
解放前,人们在转山礼佛,焚香烟祭的同时,举家携上食品去南郊金刚寺、南无寺或跑马山,歌舞、野餐、郊游。
近年来,各级政府十分注意发挥民间传统节日的特有功能,文化和经济结合,共求发展。康定县已正式将“四月八”转山会定为全县的传统节日,放假三天。在跑马山上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文艺活动,招商引资,商贸洽谈,物资交流,赋予“四月八”转山会以新的生机和活力。
顾名思义,佛诞即释迦牟尼佛祖诞生之日。佛诞日是佛教的一个重大节日,与七月十五日自恣日一起历来被称为“佛欢喜日”。历史上,寺院内外于此日往往举办大型的庆祝仪式。
公元前1027年,佛祖诞生在北印度,为净饭王之太子,天有九龙吐出香水为太子洗浴。因此典故,便有了庆祝的重要内容之一:以香水沐浴佛身,所以佛诞节又名“浴佛节”。
相传三千多年前,在喜马拉雅山脚下,今尼泊尔南部与印度毗邻的提罗拉科特附近,有一个名叫拘萨罗属国的迦毗罗卫国。这个国家是释迦族居住的地方,他们是古印度时期著名王族懿师摩王(汉语“甘蔗王”)的后裔。当时的国王名首图驮那(汉译“净饭王”),妻子摩诃摩耶是与迦毗罗卫城隔河相对的天臂城善觉王的长女。按当时风俗,妇女怀孕后必须回娘家生育,摩耶夫人临产前回娘家,途中在蓝毗尼园无忧树下生下了太子悉达多(汉译“成就者”)。因为释迦族姓乔答摩,所以太子全称为乔答摩·悉达多。传说,太子诞生下地,就不须别人扶就向东西南北各行七步,他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口中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位太子就是佛教始祖释迦牟尼佛。佛教将佛祖在无忧树下降生之日称为佛诞日。
东汉明帝永平三年(庚申),汉明帝作了一个梦,梦见有一个金人,这个金人头顶上,有一种光,这光是一种圆的光。他从空中飞来,飞到汉明帝所住的殿。第二天汉明帝就问这些文武百官,这时有个太史叫傅毅对皇帝说:“我听说在西印度有一种神,一般人给这个神起个名字叫‘佛’,现在陛下您所梦见的,一定就是佛了!”这时候有个博士叫王遵,也向皇帝说,周朝留下一部书,这书叫《异记》,有什么奇怪特异的事情,都在这书上记载着。
在史籍《周书异记》中记载,周昭王二十六年甲寅岁四月八日这一天,皇城洛邑附近的江河泉池,又是涨水,又是涌泉,江河之水溢出河床,山川、宫殿全部震动,一道五色光贯入到昭王太微宫中。接着天空变成青红色,城中香气四溢。昭王问群臣:这种现象是什么征兆?这是佛出生的时候,有江河泛溢,大地震动的瑞相。又有五色光,在天上有个太微星,五色的祥光,就贯这太微星。当时有个太史,(太史就是管天文学的,也是管算数的。)他的名字叫苏由。他用《易经》来占卦,一占就占到乾卦,得到九五,乾卦九五是“飞龙在天”。得这一卦,他就知道这是西方有大圣人出世。在印度,这个圣人传一种教法,这种教法在一千年以后,就会传到中国来,这是太史苏由占算的结果。
这时候,周昭王就命令人把这事情刻在石头上,记载下来,并将这石头埋在城南边的一个地方,预备将来看看是不是会这样子,一千年以后是不是那种教法会传到中国来?
后来在周穆王的时候,天地又都震动了,有十二道白虹,就是《楞严经》上虹霓那个虹。白色的虹贯日,白天有这么十二道白虹贯者太阳。佛圆寂的时候,虽在印度,但中国也都看见了。佛在印度出世,中国江、河都泛滥了,水很大的,所有大地都震动了。所以佛出世,这不是偶然的。佛圆寂的时候,在天上又有十二道,当时有个太史叫扈多,他又用《易经》来占算,他知道这是西方印度的大圣人入灭了。周昭王二十六年,岁次甲寅出生的大圣人,现在入涅槃了,这是佛的出生和入灭,虽然印度离中国这么远,但是中国也都知道,中国人当时也有会算数的,都知道这情形。
从周穆王到后汉明帝时,大约有一千年左右了,所以汉明帝作梦,梦见佛。在永平七年的时候,这一年的岁次是甲子。皇帝就命令蔡愔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印度去求佛法。在中印度就遇到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他们两位就和蔡愔、秦景、王遵回到中国来,这时候是永平十年了。因为他们来的时候用白马驮经,所以汉明帝就造一个白马寺,他们回来的这一年叫丁卯。
等到永平十四年五月一日,就有中国五岳山(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的道士来障碍佛教。他们想把佛经烧了,结果道教的经都给烧了,佛教的经没有烧,佛的舍利就放五色的光,到空中结成好像一个伞盖似的,罩着所有的大众,大众见到这情形,就都相信佛教了。
释尊诞生年代众说纷纭
有关释尊的诞生年代,自古众说纷纭,难成定论,是难题之一。纵观中国历史记载,北朝多以四月八日为佛诞日;自南朝梁经唐至于辽初,大抵定为二月八日;宋代南方用四月八日,北方却改为十二月八日(腊八);元代以来,南北趋于统一,均以四月八日为佛诞日。而南传、藏传佛教则历来以公历五月的月圆日(相当于中国农历即月之十五日)为佛诞日,并且于1954年在缅甸仰光召开的“世界佛教徒联谊会”第三次大会上,定此日为“世界佛陀日”。因此为了既尊重中国的历史传统,又体现佛法的庄严性和一致性,中国各大寺院除了仍以农历四月八日为佛诞日外,自1990年起,增加每年公历五月月圆日为佛陀吉祥日。
佛诞是北传佛教纪念和庆祝佛教创始人佛祖释迦牟尼佛诞生的日子。佛诞节又称浴佛节、灌佛会、龙华会、华严会等。自古以来,在当天佛教庙宇都举行一连串盛大的浴佛仪式、庆祝活动,祈求佛祖福泽社会,消弭灾难,以及礼请法师开坛说法,说教论道。佛教徒都会在这一天回顾和学习佛祖慈悲的教导。庆祝佛诞节的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大陆、中国台湾、东亚、东南亚等国家或地区。历史上,由于各地历法的转换,依据不同佛经以及流传到不同地域形成的传统,可能在公历日期上差距甚大。
信众会到寺院,参与浴佛、献花、献果、供僧、供舍利、演戏等等节目。有些地方传统会将佛像请到街上游行,置于大象上,或以花车乘载。寺院会开放让信徒进入炷香、礼拜佛像、供养僧众。今日的华人地区,常会引入世间庆祝的习惯,如舞龙、舞狮,张灯挂彩,甚至燃放炮竹。
四月八有特殊的气候学意义
“四月八,田坎底下冷死鸭。”道出了农历四月初八气温乍暖骤寒、昼夜温差大的自然物候——刚经历阳春三月的和煦,万物尚在暖暖的春意里懒懒地舒适着,四月八的寒冷就倏然而至了。就如逐渐加热的水锅里被不知不觉蒸熟的青蛙一样,依然沉浸在三月暖洋洋记忆里的野生或露宿野外的生灵们,在无尽的美妙梦境里慢慢失去温度、慢慢变凉、慢慢僵硬……田坎下的快乐冤魂不仅仅是鸭,能顶着寒风起早的人们,往往还能收获鱼、龟、鳝、秧鸡、斑鸠、野鸡、野猫、獾猪、穿山甲之类山野美味。
“四月八,枯井发”、“四月初八,犁牛打耙”、“四月八,栽早秧”、“立夏不下,犁耙高挂”。四月初几是立夏节日期间,也是春夏之交夏雨到来之际,这期间能不能来一场栽秧打耙的打雨,是决定一年农业收成的关键。“小满不满,干断田坎”,如果到小满还能有大雨,不能发大水,那今年的收成将是问题,因为不仅不能及时打田栽秧,而且还预示今年将是一个干旱年。这是农家百试不爽的。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马王子进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