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玩游戏的好处四年级劝同学们别在玩游戏了

小学生作文存在的问题和采取的对策&作文教学不仅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长期以来,教师教作文难,学生写作文也难。作文难,究竟难在哪里?总结过去,我认为,作文难固然有写作本身的原因,但在小学作文教学过程中,也存在小学生从小就没有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很多学生谈“作”色变,畏惧写作,每逢作文课,先是愁眉苦脸,抓耳挠腮,然后再闭门造车,东拼西凑,写出的作文内容空洞,言之无物,套话连篇,支离破碎,落入俗套,究其原因,还是没有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和兴趣,关键要教师转变理念,改进作文教学策略,从解放学生、观察生活、丰富写作内容入手,指导学生积累材料、勤写多练、迁移运用、学会借鉴,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作文习惯是学生在长期写作中习以为常、积久成性的心理定势和行为模式。不良的作文习惯主要是指学生几乎每次作文时都有的不正确的想法和做法。作文习惯是学生写好作文的重要因素,这些不良的作文习惯对写好作文干扰很大。“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久而久之,就会在实践中形成作文能力,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作文能力是指学生成功地完成作文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可以表现为已有的作文能力和潜在的作文能力。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是教师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时不可忽视的主要内容,而这一切须从培养良好的作文习惯着手。那么,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应该养成哪些良好的习惯,不良习惯的具体表现,产生原因以及改进作文教学策略、培养良好的作文习惯的做法,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作文教学应培养的作文习惯
  教师要通过作文教学,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这是小学作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苏教版教材在“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中依次安排了“乐于课外阅读”、“留心观察事物”、“坚持写日记”、“自主修改作文”和“勤于搜集资料”等作文习惯。《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1、善于观察的习惯
  鲁迅先生说过:“静默观察,烂熟于心,然后凝神如思,一挥而就。”可见,要使写作真实、具体、生动、形象,学会观察是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所以在作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留心观察事物,洞察入微,善于从生活长河中捕捉具有深刻意义的浪花,并通过这朵浪花,把具有普通意义的内容深刻地表现出来。要写好作文,必须重视锻炼观察的基本功——掌握观察的方法、提高观察能力、养成观察的习惯。而观察习惯是熟练观察方法、提高观察能力的关键,是丰富写作素材的保证。
  2、勤于积累的习惯
  作文离不开材料,而丰富的材料要靠平时的点滴积累。勤于积累不但能丰富习作题材,解决言之有物的问题,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成为热爱生活、关心生活的有心人。要养成勤于积累的良好习惯,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自觉地多看——看周围的人、事、景、物,看绚丽多姿的大自然,看影视、图片;多听——听广播、听谈话、听老师的教诲;多访——采访人物、走访亲友、拜访英模、寻访古迹;多做——做家务、小制作、小种植、小实验、编报办刊;多读——读古今中外有益的各种书籍、报刊、杂志。无论看、听、访、做、读,都要动脑分析、比较,并记下有意义的东西和自己的感受,日积月累,日久天长,作文的材料就会十分丰富。
  3、善于思考的习惯
  作文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这样的情况,老师布置作文后,学会拿起笔来就写,然而一节课过去了,学生的本子上却只有寥寥数语,原因之一就是学生作文前没有认真的思考。作文的每一步都需要用思考,想得周到、具体、深刻,写出的作文质量就高,一定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勤于动脑、善于思索的良好习惯。要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必须自觉做到先想后写。动笔之前,首先要想清楚作文的基本要求——审清题意,明确要求;其次要想怎样写得好——选好材料,言之有物;然后想好为什么写——把握中心,言之有理;接着要想好怎么写——编写提纲,言之有序;最后按照提纲有次序地写下去。
  4、用心说话的习惯
  在学生的作文中,存在着比较普遍的虚假现象,写进作文中的人是虚的,事是假的,观点是强加的,感情是浮泛的,失去了生活的真实性。有的学生没有养成用心说话说真话诉真情的习惯,即使他们的作文有文采,依然脱不了胡编乱造的弊病,因此难以打动人。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习作要写真话、实话、心里话,叶圣陶先生说:“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说老实话,绝不允许口是心非,弄虚作假。”一定要让学生养成用心说话的习惯,说真话,诉真情,应当心口如一,言行一致。
  5、自主修改的习惯
  修改是写作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骤,是提高文章质量的有效方法,而修改又重在养成学生自改习作的习惯。叶圣陶先生当年曾大力提倡,积极主张学生自己修改文章。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重视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是公认的事实。文章不厌百回改,越改越精美,从起始年级起,就应教给学生发现习作毛病及自主修改作文的方法,调动学生自主修改作文的兴趣,多方面培养学生自主修改的习惯。
  6、自觉练笔的习惯
  只有培养学生多练笔,积累写作语言的习惯,才能丰富写作内容,做到语言生动,并进而写好作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时,要培养做摘记的习惯,经常自觉练笔的习惯。鲁迅先生就说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而做文摘是积累语言的一个有效手段。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拿起笔来,让学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教师要经常性地对学生进行书面语言训练、经常检查、经常交流……以此培养学生积累写作语言的习惯。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多动笔,除了教材规定的作文外,还要创造条件,创设情境,让学生多练笔,如观察日记、剪贴日记、兴趣活动日记、旅游日记以及与亲朋通信、征文活动等。
  7、勇于创新的习惯
  写作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学生写作的过程既是个性发展的过程,也是提高自己创新表达能力的过程。丰富的写作素材是学生进行个性表达的基础。为此,《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4]培养学生创新的习惯,除了要有丰富的写作素材外,还必须拓展学生自主写作的空间。在拟题上,要少写命题作文,提倡自主拟题,让学生的作文命题具有个性色彩。在表达的方式上,要“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特别是在小学低中年级阶段,更应鼓励学生不拘形式,自由表达,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样写就怎样写。要用儿童的眼光来看儿童的习作,只要是学生自己的话,哪怕是幼稚可笑的,也应该予以鼓励。只有这样,学生的个性才会得到张扬,有利于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习惯。
  二、不良作文习惯的具体表现和产生原因
  (一)不良作文习惯的具体表现
  1、内容方面:无内容可写,存在编、套、抄现象。许多学生拿到作文题目,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的生活、自身的经历、切身的感受,而是作文选,想办法去编、套、抄。写出的作文内容空洞,言之无物,套话连篇。
  2、表达方面:“挤牙膏”或“流水帐”式写法。东拼西凑,甚至把与中心、主题无关的扯进来,犯“跑题”的错误。写出的作文简单,支离破碎,落入俗套。
  3、思想方面:不表达真情,存在假、大、空现象。作文失去儿童化的语言,而带有成人化的腔调,无法如实体现孩子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童真童趣。
  4、速度方面:凑凑合合下笔,磨磨蹭蹭,涂来改去。学生挠头皮咬笔竿,先是愁眉苦脸,抓耳挠腮,没有认真思考,然后再闭门造车,写作极慢。
  (二)不良作文习惯的产生原因
  小学生的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他们的内心应该充满童真童趣,为何他们没有“我手写我心”的欲望呢?许多学生都存在诸多不良的作文习惯,问题的症结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不会发现和观察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 [6]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生活中处处存在动人之处。对学生而言,作文素材俯首可拾,很多就在学生身边。学生作文时,有些题目所需的素材虽然是学生已经经历过的事物,但这种经历大都是无意注意。这些事物在学生的头脑中的记忆淡薄,感受不深,更谈不上对事物深刻的认识。对这些事物,有必要引导学生进行再观察,再认识。对于有些题目所需的材料,学生根本没有接触过的,更需要引导他们去体察、发现。我们要让学生去更多的观察生活,善于发现和捕捉生活中的写作素材。
  2、缺乏积累
  鲁迅先生说过: “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这说明积累在作文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的同学提笔作文,左右逢源,信手拈来,一气呵成,究其原因,便是在积累上下过功夫,材料储备丰富。不少同学写作苦于无言,只好“望题兴叹”,其根本原因是缺乏素材,腹中空空。因此,应培养学生养成积累素材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勤写观察日记,多作读书笔记,多做摘记,加强积累。
  3、习作门槛过高
  教师对学生的习作人为拔高,指导作文时强调开头要怎样地引人入胜,结尾要怎样的意味深长,中间应怎样的具体等等。这样,学生习作的积极性、欲望、思维被压制了,本来就无内容可写,被这么一限制更觉得无话可说,自然要去编、套、抄、一味模仿。《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只是提出让学生“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7]教师应根据不同写作能力的学生确定不同的目标要求,把习作要求降低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作文习惯。
  4、封闭式学习
  学校的应该教育,使得学生整天关在教室或家里,面对一大堆的作业,没有生活的体验,没有活动的兴趣,没有观察的兴趣,没有发现的时间,缺乏亲近自然的机会,哪有兴趣和时间去表达真情实感呢,只能编些假、大、空的话迎合老师的心意。
  5、评价单一
  教师在批改和讲评中惯用“纠缪法”——只罗列学生作文中的不足,不肯定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8]缺乏肯定与鼓励的批评,会使人的情绪低落,学生对作文会产生畏惧心理。同时,思想内容是否健康,还在成为教师评价学生作文的第一指标。学生的作文极具功利化的思想和成人化的语言,丧失了学生的自我。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多激励学生,使学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有利于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
  6、思维定势
  学生的作文会出现众多的雷同现象,人云亦云,千“篇”一律,缺乏新意,没有“个人的独特感受”。要引导学生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把作文训练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有机结合起来,还可以启发相关联想,充分展示个性,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习惯。
  三、培养良好的作文习惯的策略
  培养良好的作文习惯,是教师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时不可忽视的主要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改进作文教学策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解放学生,观察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 [9]把学生从学校、家庭中解放出来,让他们亲近社会、亲近自然,学会观察生活。观察是学生获取写作素材的主要渠道。小学生在观察事物时,往往是随意的,不能做到细致地观察,这需要教师积极地引导,并教给他们有关观察的方法。我们在引导学生观察时,必须把握以下几点:
  1、方法引路。
  (1)观察要抓特点。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发现事物的异同之处,捕捉它们的特点。
  (2)观察要有顺序。小学生写作文条理不清、言之无序,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学生不能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周围的事物造成的。如果观察有顺序,就能为今后习作做到有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3)观察要有情感。习作不仅要写观察到的人、事、物,还要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及心理活动,写自己受到的启发与感受。只有带着情感去用心体验、认真观察,才能对观察的对象感受深刻,才能写出真情实感,才能感染读者,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
  2、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小题材。
  小学生写作时,一个常见的心态,就是盼望有“大好人”、“大好事”,等着“舍己救人”等感人场面的到来,当然,这些内容如果有的话应该写。但是,在小学生的生活中,他们经历的大都是平凡而渺小的小题材,例如一棵小树、一处小景、一件小事,一点感想等。小学生思维能力还处于幼稚的发展初期,认识生活的能力比较薄弱。我们在作文教学中,不能脱离生活实际,多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养成自觉观察的习惯。
  3、要坚持把定向观察与随机观察有机地结合起来。
  定向观察就是根据某次写作的要求,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观察活动或把观察的事物带入课堂进行定向观察,来获取写作的素材。随机观察就是把目光投入生活,凡遇到新鲜的感受,要及时地记在专门的观察本上,为他们的写作提供广阔的智力背景。在中高年级的作文教学中,要把观察的重点放在随机观察上。学生一旦养成了随机观察的习惯,发现和捕捉素材的能力增强,材料也越来越丰富。
  4、要引导学生把平时观察的生活素材定期集中归类整理。
  将“源”建库,使零碎的变为系统的,分散的变为集中的。通过集中归类整理,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有序的网络化的素材,以便在习作时能及时提取。
  5、要引导学生定期进行交流,相互补充。
  学生各自的观察,是按照各人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进行的,获得的素材虽有鲜明的个性色彩,但不乏粗疏和片面。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广泛收集生活素材的基础上,注意定期组织学生开展“素材汇报交流会”,达到相互启发、取长补短的目的。
  (二)积累材料,迁移运用
  要使学生写作文有话可说,有物可写,而且做到语言生动形象,注意积累写作材料就显得尤为重要。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同时有利于学生开拓写作思路,提高认识事物和表达事物的能力。如何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而积累材料呢?
  1、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丰富的源泉
  发挥语文课本的功能,加强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多读多背,熟读成诵,还要不断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充分发挥学校图书室、阅读室、校报及班级图书角、班级剪报等阵地的作用,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阅读得兴趣,让学生畅游在书的海洋中,以丰富学生的阅读材料。
  2、多开展读书活动,学写读书笔记
  通过开展读书活动,注重把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读书与作文相结合。在课内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在课外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读书方法进行广泛的阅读,鼓励学生写读书笔记。
  3、运用统一的“阅读卡”
  要求学生对文章中的精彩片段、妙词佳句、成语格言,及时摘抄,分类整理,并写上简要阅读批注或感想,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过阅读,促进学生积累材料,让它们成为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学会迁移,并运用到作文中去。
  (三)降低门槛,激发愿望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二学段的写作目标中特别强调“写自己想说的话”,“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10]所以,我们有必要降低写作门槛,引导学生去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写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可以写生活见闻和生活感受,鼓励学生多写想象类的作文。同时,要拓展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让他们充分享受表达的自由——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样写就怎样写。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愿望呢?
  1、抓住契机,激情引趣
  学生情感热烈,易感染和激励。一旦对所写的事物和文章的题目有了兴趣,就会产生乐于表达的欲望。作文教学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抓住契机,激情引趣。那么怎样才能抓住契机呢?我认为应促进学生与老师的亲密感。我经常表扬那些爱跟老师、同学交流的学生。学生在这样的鼓励下,交流的热情高涨了,他们不仅把心里话说给老师听,还说给家长、同学听,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多了,关系就更融洽了。在此基础上,我郑重地向学生推荐一种新的交流方法:“同学们喜欢跟老师和同学聊天,可有时别人和你说话,那该怎么办呢?你可以把自己想说的话写在纸上或本子上,交给老师、同学或家长看,还可以配上有趣的图画”。这一新鲜事物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下课时,他们有的写,有的画,有的交头接耳地议论自己或别人的作品……我趁热打铁,向学生宣布:“恭喜同学们,因为你们已经会习作了”。成功的喜悦使学生欢呼雀跃,更激起了他们的习作兴趣,学生在快乐中走进了习作天地。
  2、推陈出新,激发愿望
  学生写作文,首先接触的题目,题目陈旧、老化,学生就会对所写的作文无动于衷,缺乏热情,情不动,故辞不发。因此,要设计一些新颖、有创意的作文题目。例如教学“《龟兔赛跑》的新讲法”,此次作文打破常规思维定势,编一个新颖的“龟兔赛跑”,赋予故事以新的内容和意义,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很多学生写好作文,根据习作的内容拟一个副标题,如:贪吃的后果、学习的作用、弄巧成拙、乐极生悲……学生写得很精彩,名字也取得很有新意。
  3、体验成功,激励愿望
  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让学生及时看到自己学习的成绩,会受到成功的鼓舞,是激励他们学习愿望的强大动力。对于学生的习作,在批阅过程中,应注意挖掘其成功之处,即使不佳的习作,也不要妄加否定,可是从鼓励的角度出发加以评点,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励乐于表达的愿望。在完成“《龟兔赛跑》的新讲法”习作之后,学生先自主修改,再评议修改,最后老师修改。让学生将故事讲给自己的亲朋好友听,聆听他们听了故事的感受,学生再次修改。之后,指导学生为习作配上图画,教师将学生的作品装订成一本图画书,名字叫《龟兔赛跑的N种讲法》,作为本班对外交流的礼物。学生听了个个喜气洋洋,习作后成功的喜悦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
  (四)学会借鉴,正确引导
  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平时利用阅读课,对精彩篇目进行详细地分析,然后进行从读学写。反复训练一段时间以后,学生就掌握了模仿的方法。由于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对于初学写作的小学生来说,模仿和借鉴有利于提高写作能力。即使刚借鉴时有的学生会出现比较机械的问题,但也应加以肯定。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师生都把语文课文看成范文,例如学习《谈礼貌》一文后,让学生选择一个能说明礼貌待人好处的事例,先说一说,再次阅读课文,再写下来,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为了学会借鉴,提高写作能力,课堂上我们常常结合阅读进行写作训练,如鼓励学生仿写、改写、扩写、缩写、续写等,多开展一些使学生习作的语言实践活动。
  从一年级开始到六年级都要坚持读写结合,从一年级开始说、写句子;二年级开始说、写片断,开始写日记;三年级进行习作训练,写学生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各种事物和人物,也就是学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不给学生加任何限制,其目的主要达到作文的启蒙。四、五、六年级把习作摆在重要地位,由片断训练到篇章训练,要有计划的进行作文指导。除了大作文以外,还要重视平时结合阅读的小练笔。模仿和借鉴是创新的一步,但不能一味地模仿,开始求“与古人合”,其后必须“与古人离”,在作文教学中,要正确引导学生放胆表达,拓展创新思维,勇于创新表达。
  (五)勤写多练,鼓励创新
  有了素材和积累还不够,要让学生坚持勤写多练,培养他们良好的练笔习惯。勤写多练的最有效的形式是小练笔,“小练笔”就是围绕某一个重点或中心,进行范围小、篇幅短的写作练习。为了降低难度,使学生易于动笔,可先要求摘抄名人名言和优美的词、句、段;接着叙述或描写一天中给自己留下印象最深的人和事、景和物,在记叙的篇幅上可由短到长,逐步发展;然后让学生通过抒情、讨论,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教师可以定期检查和学生相互之间的交流,从而使学生养成勤写多练的习惯。教师必须创造条件,为学生勤写多练提供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开展美文诵读赛、春游、绘画、实验、制作、护绿行动、表演课本剧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充分挖掘课文的作文资源,结合课文,指导学生进行仿写、扩写、续写、改写、缩写等等;结合阅读和观看影视,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读(观)后感和评论电影(或电视)中的人物等等。我们班每位学生都有一本日记本,每天为学生提供两到三个习作素材,让学生在日记本上选择习作进行续写,如《老师不在时……》《蝴蝶飞进教室后……》等等。日记本变习作为一件新奇有趣的事,学生们经常有意识地留心观察身边的人、事、物,用心体会生活中的情感,就会不由自主地用笔记录下来。
  学生勤写多练之后,翻开学生的作文本,千人一面,千人一腔的克隆之作随时可见。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习惯,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启发联想,展示个性。
  1、进行发散性思维:多角度,多方面引出问题,展开问题,写作文时的发散性思维大致有以下几种:同一题目多角度选材;同一中心多种选材;同一材料多种立意;同一材料多种体裁。例如:围绕“家”这个材料,进行发散性思维,“我的家”(侧重于记叙和抒情),“我的家庭”(侧重于说明),“我爱我的家”(侧重于议论),“我家的未来”(侧重于假想)。
  2、启发相关联想:通过相关联想,能不断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例如在教学“铁锤锤蛋锤不碎”习作时,学生想到中国语言文字有“歧义现象”,联想到祖国文化博大精深,甚至有些学生通过相关联想,想到有些商家利用语言“歧义现象”发布虚假广告,忽悠消费者,以后要谨慎避免上当。
  3、充分展示个性:要“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11]我在指导学生写《我的老师》时,先让学生自选材料,大部分学生写老师关心同学、认真上课、加班批改作业等,也有些学生写自己和老师发生误会,希望老师能理解自己。老师不加以约束,鼓励学生不拘形式,自由表达,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样写就怎样写,只有这样,鼓励创新,学生的个性才会得到张扬,勇于创新的习惯才会养成。
  (六)成功激励,多元评价
  评价具有激励和导向功能,小学生良好作文习惯的养成依赖于成功激励,让学生体验成功和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更有利于良好习惯的养成。
  1、成功激励
  让学生放手写我心,并给予成功激励,拓宽获取成功体验的途径。比如,开辟习作园地,学生想写就写,想评就评,作品想贴就贴;组织学生向报刊杂志投稿;编写手抄作文选等等,通过多种实践,摘取成功的果实,获取成功体验。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我的批语都是以鼓励为主,给每个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不管什么体裁,不管篇幅长短,只要写了就能有优点,在鼓励的基础上提出希望,让学生乐于接受。
  2、多元标准
  废除单一的评价标准,进行多元标准评价,分A、B、C三个等级,每个等级中又含有优、良两个等级。作文评价即以“生活题材为基础,表达真实感受为主要标志,等级为激励杠杆”,并实行学校、家庭、同伴共同评价机制。过一段时间,学生进步了,可以升一个等级,如果退步了,则下降一个等级。让学生对自己的水平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
  3、合作评价
  改变以往教师单一评价为合作评价,即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学生互评相结合,充分发挥自我评价的作用,激发学生的自我意识,参与意识。让学生根据老师、家长和同伴的意见修改自己的作文,并可以重新获得等第。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习作后的成功感、喜悦感,使之始终对作文保持高昂的兴趣,用自己手中的笔去认识生活,学会生活,反映生活。
  (七)注重实践,培养习惯
  “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12]写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离开具体的写作实践,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那是一句空话。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良好的作文习惯,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是写作的主体,要走出“教师导、学生作”、“奉命作文”和“应试作文”怪圈,充分发挥学生在写作时的主观能动性。如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获取写作素材;让学生在起草之后再加工等等,让学生成为习作实践活动的主体,教师不包办代替,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同时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参与的全程性
  “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13]在写作教学中,必须从起始阶段,就培养学生自主参与取材、构思、起草、加工、修改的习惯,让学生全程参与到习作实践中,教师成为学生作文习惯培养的促进者,只有这样,才有利于良好的习惯的养成。
  3、个体的差异性
  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差异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个性化指导和个性化评价贯穿于写作教学的全过程,确保所有学生的写作习惯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发展。例如,在选材上,有的学生没有类似的生活经历,可以让学生换题习作;在构思上,实行差异评价,统筹兼顾;在修改上,教师个别指导和帮助有困难的学生修改作文。
  小学生作文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必须经过长期的实践和反复的练习,循序渐进,日积月累。而作文习惯也涉及到方方面面,培养起来要统筹兼顾,标本兼治,因材施教,要从小处着手,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调动他们的热情,激发他们的动机,从小就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作文教学就像一朵待放的花蕾,只要我们精心地去呵护和培育,改进作文教学策略,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文习惯,相信一定会在语文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绽放出绚丽的花朵。
农村小学生作文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之初见
我自从参加工作以来,就一直在农村边远山区任教,在这几十年的语文教学生涯中,没有悟出什么道也罢,还遇到过许多形形色色的实际困难,作文教学就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困惑,而它却直接影响着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每每提起作文学生就会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或一脸愁容,或一脸茫然,迟迟不肯动笔;老师很难上好作文课,这些就是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个现实而严重的问题。
以我之见,产生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在农村,因为受经济条件和地理环境的制约,农村没有可供人们休息娱乐的公共场所,生活相对单一,学生相对见识较少。再加上年年大量的农民工进城务工,子女随读的涌现,使本来就不大的各个村落里所剩学生就寥寥无几了。这寥寥无几的各村适龄儿童汇集在学校一个班,加起来也就八至十几个人,平时在学校每天都是在上课、下课的循环中度过;课外及节假日的时间也只能在孩子们的无聊瞎逛和电视中度过,这样他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写作文时,找不到合适的写作材料,无从下笔,只好翻阅范文,希望从范文里来找到‘救世主’。久而久之,学生的创新意识没了,写作文的兴趣也没了。
二、农村学生的课外读物极少,农村大部分学校的图书室也很少开放,因为里面所剩的零星几本“书”都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为迎接国家配套检查当时从新华书店买来的处理垃圾,现在滥竽充数存放在那里,也就形同虚设,以备上级领导心血来潮的检查而已。再加上现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又都把安全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各级领导、教师怕学生外出活动出事,实事也出不起事,哪怕就是芝麻小事。鉴于此,老师干脆不组织校外活动,校内活动也很少开展,偏远山区学校根本就不开展。叶圣陶先生说得好:“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就会作成什么样的文字。” 生活的单一,加上某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没有做到读写结合,不注意引导学生大量地阅读和背诵。试想,学生胸中无丘壑,何来妙笔生花呢?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深知作文教学在语文学科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写作对孩子长大成人以后的日常工作、为人处事以及思维方式,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这次“国培”培训,我听了北京市特教教师袁志勇的讲座,学到了许多有关作文教学的知识。结合袁老师的传授和自我的实践,我觉得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1、注重学生的观察能能力培养。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作为农村边远山区学校,可以积极有效地利用学校自身的有利条件。农村的风景优美,乡土气息浓厚,教师要因势利导,让学生投身于大自然,广泛地接触大自然,可以让他们在大自然中体验生活,使他们触景生情,把这种情景教育引入作文教学中,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今年寒假开学的第一天下午,我就让学生在校园里顶着凛冽的寒风,寻找春天的足迹,有的孩子发现围墙跟的小草已经长大了,有的孩子发现小叶黄杨的叶子变绿了,丁香花的芽子也挣着抢着长叶子……显然这些都是学生的写作素材,结果学生们的小笔头写的都不错。
2、其次教师平时还要多教学生学会词汇积累,以及学会词语在作文中的应用。降低目标,放飞梦想。教师让孩子写的作文尽量贴近孩子的生活,平时写作降低习作的难度,让孩子们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着力培养孩子们的习作兴趣,增强他们的习作自信心,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小学作文是一种练笔,我们就应该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尊重儿童的话语方式,呵护儿童的稚嫩思想,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收获习作的成功和快乐。
3、祖国语言文字博大精深,适当增加课外阅读量,使知识得到扩展和延伸。如班级可以把学生现有的图书收集在一起——设立图书角,充分发挥图书角的功能等等。在平时的教学中,每个星期可以抽出一定的时间帮助学生选择阅读的材料,让学生跨年级去借阅自己喜欢的图书,借书看的同学,看后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或摘录自己喜欢的好词好句,通过长期的坚持,让学生在大量的课外阅读材料中,学习和掌握丰富的语言文字,并将课内外的写作知识融为一体,结合袁志勇老师的操作起来十分简单、十分方便而且又特别有效的语段写作教学的工具——“ 快速成段法 ”使之转化为写作技能。写作有了技巧,学生作文成功就有了希望。
4、注重平时的阅读教学。在平时把阅读教学始终贯穿于作文教学之中。无论是低年级的用词说话,看图说话,还是中高年级的读段、写段和写一篇完整的作文,这一系列的作文训练,都要与阅读教学紧密结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把阅读中的作文知识有效合理的切入,通过导读,课例,读写例话,这一个个训练环节,来丰富学生的作文知识。&&&抓住阅读课文的这条感情线。如我们在教写景作文的时候,我们拿一篇写景的文章,你看啊这篇课文优点是什么,先到哪再到哪,你看人家写的,然后好接着写什么,看到什么了感到什么了,最后他是怎么抒发的心情的,你看我们要是写景的时候应该怎么样。这样潜移默化,使学生明白原来作文就是把我所感,所亲身经历的所想到的那些事情,把它用语言来写出来;明白原来习作其实并不神圣,也不玄乎。这样水到渠成。到了这个时候,学生已经觉得有话可说了,而且是不吐不快了。著名文学批评家苏珊·桑塔柯认为:“伟大的作品是分泌出来的,而不是挤出来的。”
小学生作文存在的七大问题
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而小学生作文又是培养写作能力的基础。但在实际学习生活中,学生却视作文如“洪水猛兽”。在日常教学中,笔者经常会发现孩子们的作文存在问题,比如说:1.作文写不长、写不快;2、对作文没有兴趣,不喜欢作文;3、害怕作文,存在着严重的作文心理障碍;4、平铺直叙,记流水账,文章抓不住重点;5、纯粹不会作文,见到作文题目不知道如何下笔;6、依赖老师或家长进行动笔前的启发、讲解,不能独立完成作文任务;7、套改别人的作文,作文公式化、模式化、平淡化,缺少个性和新意。&&&&小桔灯快速阶梯作文能顺利帮助孩子克服以上七大问题。小桔灯作文是全国知名创新教育品牌,目前全国有接近600家加盟分校,总部在武汉。创始人杨贤耀系《中国教育学刊》学术研究员,著有文学作品400余万字。小桔灯作文除了拥有系统性的教材(分为小桔灯趣味日记、小桔灯快速阶梯作文)外,最突出的教学特点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制定了一套符合学生们心理特点和行为特点的全新的教学法。真正让学生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让孩子在丰富的游戏和故事中形象地理解作文的技法,让学生由怕作文到不怕作文,由讨厌作文到喜欢作文,由无话可说到有话可说,直至最后写出能在考场上拿高分的作文。&&&&浮莱教育和武汉小桔灯总部强强合作,在济南引进了小桔灯作文和小桔灯数学项目,把国内优秀的作文和数学课程,介绍给济南的小学生们。浮莱教育每周都会安排免费公开课和体验课,欢迎家长们到济南浮莱学校了解这两个项目。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性质与地位的表述。而小学生作文又是培养写作能力的基础,尤其显得重要。然而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农村小学生作文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现归类如下:
&1、字词关过得不硬。现在的课改让老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抓不住重点,华而不实。一堂课下来我不知道学生到底能学多少,学会了什么。特别观摩课,老师煞费苦心,学生过眼云眼。为什么我们老师都说现在的学生一届不如一届,我想原因大概就在这里。所以笔者认为语文课一定要上实,哪怕这节课只学几个生字,也要把它学懂,学透。
&2、课外书读得太少。尤其农村孩子,家庭条件不富裕,哪有钱买闲书?再加上学校的图书馆又不能开放,课外知识尤为短缺。所以笔者觉得学校图书馆要加大力度,多派几个人手,轮流值班,让那些坐禁闭的死书活起来,让孩子们动起来。学生通过大量地阅读课外书,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改造自己的语言,规范自己的语言表达,从阅读中汲取作文的营养,不是能为写作服务吗?
&3、有些教师缺乏经验,指导不到位。作文教学缺乏经验,教师不善于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造成了作文教学的恶性循环。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多创设语言平台交流,使读写结合。“听说”能力是作文的依托,在阅读教学中当学生流露出真情时,可以适当安排小练笔,并做出评比。所写内容不在长短,要看内容是否真实。评价要中肯,一定要尊重学生,给学生以自信。
&4、缺乏观察。任何文章和作品都要反映现实生活,都要“言之有理”、“言之有物”,物是材料。任何材料的获取都要靠观察所得。如果缺少观察,写出来的文章就不会有真情。所以指导学生留心生活尤为重要。这就要告诉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5、不会构思。他们有时有内容可写,可是不会过渡,不会开头,不会结尾。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学生对写作技巧的掌握缺失或不够熟练,不能很好地从整体去构思。于是作为教师的我们就应该个别辅导,用典型范文引导,让学生觉得有章可循。
&&& 总之,只要我们多鼓励学生,多尊重学生,多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总会开创出乡村小学作文教学的一片新天地。
小学生作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 小学生作文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但最为普遍的问题是思路不清,内容不具体和语言表达单一。
&&&& 1、思路不清。小学生作文中的思路不清主要表现为层次混乱,过渡不自然,无主题或主题不突出,不能灵活运用各种表达方式,详略处理不当,开头结尾不能为主要内容服务等。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学生对写作技巧的掌握缺失或不够熟练,不能很好地从整体去构思。
&&&& 2、内容不具体。绝大多数学生常犯的毛病就是只有空洞的概念,没有具体的事实;或只有事情的轮廓,没有细致的情节。不少学生的作文对事情发展过程交代不完整,或者缺失某些要素,或者只用三言两语把重点场面与经过情形带过;忽略事件中人物的活动,对人物的行动变化也只是一笔带过,不做具体的变化描述;无真情实感,即使有点情感,也是矫揉造作,硬“喊”出来的大道理。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 1、多“读”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通过大量地反复地阅读课文,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改造自己的语言,规范自己的语言表达,从阅读中汲取作文的营养,为写作服务。
&&& 2、多“说”。低年级同学往往会出现表达不完整的现象。为改变这种状况,可从低年级“看图说话”开始,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观察每一幅图,然后让他们用自己的话来加以表达,并写出来。这样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训练学生说话、写话的能力。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学会用完整的句子将图意写出来了。
&&&& 3、多“看” 。文章是生活的真实写照,要想写好一篇作文,就必须善于观察生活。只有深入细致地观察,才能写出真实生动的文章。才能避免文章空洞无物,在学生作文前,要尽量组织学生现场体验、观察,为作文做准备。这样,他们作文时不仅有内容可写,还会写得生动、感人、真实、具体。
&&& 4、多“仿”。小学生作文必然要经历模仿的阶段,但模仿不是套作,更不是抄袭。仿写训练前应要求学生多看课外书,留心自己身边有趣味、有意义的事。注意积累知识、丰富词汇。这样,作文时就不会感到题目陌生
&&& 5、多“练”。练笔途径很多,但我认为要让学生坚持写“日记”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积累生活素材,而且对培养其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将起到积极促进作用。长时间训练,就能突破无话可说的难关。
&&& 6、多“议”。议论是课堂学习一种有效方法,既可以活跃气氛,又可以训练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辨析能力,对写好作文有很大帮助。
&&& 总之,如果按照以上六点去做,学生的写作能力就会逐步提高,随之也改变了作文难的局面。
小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
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打基础的一项重要工作。众所周知,一个民族文化水平低,读写水平不高,是难以进入经济高度发展的文明社会,难以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并且当今时代对新型人才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既懂专业,又懂管理,具有创造性的开拓人才。这种人才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必须具有较高的写作能力。
一、 缺少引导,无写作动机。
二、 观察少,胸中无积蓄。
三、 积累少,字词不能正确使用
既然在小学作文中存在着如此多的问题,那么根据自己的调查和总结后,提出一些解决的办法。 一、 教师要以身作则,引发学生的写作动机。&首先教师要能写出一定的文章,才能指导学生更好地作文。只有自己动手写“下水文”,才能真正体会到作文之道,指导才会得法。& 其次,教师要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一定的文章,以身作则来引发学生的写作动机,使学生感受到作文写的好还会得到许多的荣誉。教师也可适当地推荐学生去参加一些征文比赛,以此来提高学生作文的兴趣。& 二、多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和实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丰富写作材料。&语文学习的外延同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不管是活动,还是电影电视;也不管是实验,还是故事新闻,都应该有选择的组织学生集体参加和观看,以扩大见识,丰富思想。而这些活动、实验、电影、电视的内容,也就是学生写日记、写作文的材料。在组织这种活动的时候,一般应该事先提出明确要求,目的是使学生的注意力相对集中;参加完活动和看完影片之后要组织讨论,从而互相启发,活跃思维。这样做,往往会有比较好的效果。三、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不论干什么事都要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写作也是一样,在写出好文章之前首先要有良好的写作习惯。1.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观察习惯是在长期的不断的观察练习中养成的。俗话说“习惯成自然”。也就是说,任何时候,不论走到哪里,不用提醒、不用勉强、便能自觉地,自然而然地进入“角色”,投入对周围的人物、事物的观察中去,使观察成为一种“天性”,并随之做出笔记。我每次在给我的新同学上第一次作文课时,我都会做这么一个实验:每人找一个小器皿,然后跟着我在器皿里面倒点水,加点盐、醋、味精和红蓝墨水。之后用指头搅拌并品尝。我是用中指搅拌,食指品尝,并说“好香”。而同学们由于不认真观察,结果将中指放在口中品尝,摇着头说“好怪的味道”。如此反复几遍,最终让同学们看出其中的奥秘,并且告诉他们不认真观察的结果。这样,就激起了学生认真观察的兴趣。 2.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精神。提高写作能力,绝非一朝一夕之事。首先要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要勤动笔、长练笔、不停笔。比如日记,要一天也不间断地记下去,日积月累,作文水平才会提高的3.养成良好的修改习惯。 人们常说:“文章是改出来的”,这话有一定的道理,作者在动笔行文之前往往是充满信心的,而等写出初稿后又觉得心里想说的话没能准确完美地表达出来,这样就要反复修改,以达到最美。古今文章大家,给我们留下了许多重视文章修改的美谈。欧阳修改文章是“书而傅之屋壁,出入观省之”;曹雪芹写《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马克思写《资本论》从初稿到定稿经过多次修改,第二卷前一部分原稿现在保存下来的就有八种之多;美国作家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的手稿,在反复读了两百遍后才定稿付印。这类例子,举不胜举。 在小学时期,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一般低于评价的能力。他们往往能够正确的分析别人的行为,却不善于全面而确切的分析自己的行为。所以,应该让学生从修改其他同学的文章或者教师挑选的文章,逐步过渡到修改自己的文章 。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应逐步提高难度。开始的时候,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批语或符号动手修改。以后,可以对照教师的讲评自己修改。最后,学生应能在交给老师之前自觉修改。一名六年级学生在《我的哥哥》中写道“啊,多好的哥哥呀!”结果写为“啊,好多的哥哥呀”。像这类问题只要认真修改是可以避免的。四、加强听说读写相统一的、循序渐进的训练。 在听说读写中,听和说是口头语言,而读和写是书面语言。无论是心理学、语言学、还是教育学都一致认为:口头语言是书面语言的先导和基础。人类科学和个体语言的发展,都是口头言语先于书面语言,书面语言是在口头语言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同时它又不能反过来丰富和改造口头语言。所以,听说和读写也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儿童语言的发展也是完全遵循这一规律的。其次,在这四个能力的发展中,都遵循循序渐进的原理。就像婴儿学说话一样,一天天逐渐成熟的,不是某一天突然可以说许多的话。总之,教学中,听、说、读、写这四种能力应该全面兼顾,用多种形式进行作文能力的训练,使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小学生在写作中存在哪些问题及解决方法
&&&& 我常常在思考:我们的学生为什么写起作文来就在那里咬笔尖、抓耳挠腮呢?写出来的作文往往是句不成型、言不达意?到了小学高年级要他写一篇400字的作文就像要他的命似的。造成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是造成学生不愿写作的原因所在:
&& (1)引导不当(2)没有兴趣(3)缺乏素材
&& 一、开展丰富的活动& 积累写作素材
&&&& 为了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平时我总会想尽办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这些游戏活动,不仅冲淡了课堂上的沉闷空气,使学生沉浸在欢乐的海洋里,而且学生在活动中逐渐消除了恐惧心理,同时由于游戏的本身要求,又使学生感到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从而不得不尽力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见。平时我开展的活动一般有(1)合作意识的成语接龙、野炊(2)参与意识的小品表演、课本剧、个人才艺展示(3)诗歌朗诵会、讲故事比赛、读名著知识竞赛。
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但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而且让学生积累了写作素材,每次学生写作文的时候都会觉得“这件事情我经历过”,学生写起来才会文思滚滚,下笔如有神。
&&&&& 二、加强课外阅读&& 努力创建班级读书会
&&&&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加强课外阅读,努力创建班级读书会。通过广泛的阅读,扩大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广泛接触各种文体,逐渐体会到写好文章的奥妙所在。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阅读文章的能力,而且激发了学生作文的浓厚兴趣,一举多得。平时我努力作好这样的工作(1)创建班级读书会(2)针对学生的差异,设计两种不同的课外摘抄作业 (3)课前五分钟演讲及讲故事
&&&& 三、抓住读写结合的“点” &&习得作文之法
&&&& 生活具有取之不尽的素材。教师引领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这仅仅是为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打下扎实的基础,但还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结合教材抓住读写结合的“点”,读中学写,不失时机地通过迁移、模仿、创新地练,久而久之习得作文之法。例如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中,在指导学生反复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在阅读教学的最后环节时,进行拓展性的写作训练,引导学生生走进生活发现美。
&& 教学展示如下:
师:课文写了关于鲁迅先生的几件事?
生:四件:谈《水浒传》、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
师:从这篇课文中,你读懂了什么,或者说是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懂得了应该关心他人。
生:我懂得了认真读书的重要性。
师: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方面的故事呢?
生:有一天,我生病了,妈妈还没回家,隔壁的张伯母知道了,没来得及做饭,就风风火火地把我背到医院去了。
生:那天,我去上学看到一个老奶奶跌到在地,于是我就把她扶了起来,老奶奶不停地夸我是个好孩子。
师:关心他人是人的一种美德。学完这篇课文之后,我希望大家做一件关心他人的事情,体验一下关心他人的快乐,好吗?
&&&&& 再如在六年级上册第六组《综合性学习:轻扣诗歌的大门》——“与诗同行”的教学中,在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歌的基础上,引领学生欣赏诗歌、朗诵诗歌、模仿写诗。请看我班的两个学生写的诗(这两首小诗都在《余江报》上发表了):
1、妈妈的唠叨
&&&&& 锦小六(3)班:黄琼
妈妈的唠叨
就像是春天里的绵绵细雨
她使我看到
雨后美丽的彩虹
妈妈的唠叨
就像是夏天里浓浓的树阴
她使我感到
燥热后的凉爽
妈妈的唠叨
就像是瓜果飘香的秋天,那般诱人
她使我感到
丰收后的喜悦
妈妈的唠叨
就像是冬天里的棉袄,那般温暖
她使我感到
亲情的可贵
&&&&& 锦小六(3)班:李玲
我喜欢你们——
一双粉红的耳朵
一身雪白的皮毛
可我还是喜欢你们
如果我到了你们的王国
一定要教会你们按时起床
还要教会你们勤洗澡,
不到处大小便
做一个爱干净的好孩子
我还要给你们
介绍一个好朋友——
他就是讲文明、讲卫生的人类
&&&& 在这样的教学环节中,把教书与育人巧妙结合起来,把学做人与学作文结合起来,把作文教学渗透到阅读教学中,渗透到生活中,努力做到生活作文化,习作生活化,久而久之,学生就乐意写作,善于表达,每个学期我班都有4-5篇作文在各级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
&找回自信 激发兴趣 突出个性——谈乡村小学生作文中的几个问题与对策(罗平县九龙镇阿者完小 高艺进)现阶段的乡村小学生,十之八九对作文存在缺乏自信、害怕写作,兴趣不浓、不愿练笔,注重“拷贝”、个性弱化等问题。基于此种现状,特提出相应对策,以帮助学生找回写作自信,激发写作兴趣,张扬写作个性。《课标》在对学生各个学段的写作要求中强调了:“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有兴趣”、“乐于书面表达”、“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从这些词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增强学生对写作的自信、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突现学生写作的个性,既是对学生写作的要求,也是对语文教师作文教学的要求。然而,我们的现状、特别是乡村小学生的作文现状,却十分令人担忧。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并寻求具有针对性的、行之有效的对策,是我们每个小学语文教师的职责所在,也是提高教师自身职业素养的基本途径之一。一 、存在问题在我看来,当前乡村小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学生对习作缺乏自信,害怕写作。形成这种心理弱势的因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我认为最主要的还在于我们教师的作文教学方式与评价方式存在问题。教师行之有效的作文指导,激情洋溢的评价,犹如是作文教学的催化剂,能促使学生感情迸发、充满自信的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间解。然而,我们的现状却令人担忧。首先是教师的教学方式、指导方式单一,学生的写作热情、自信不足。现有的作文教学模式侧重于命题,侧重于范文,侧重于指导,使学生的写在冲动被满黑板的刚要、方法、窍门所阻挡。文章原本是学生自身生活的再现,虽然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还没成熟,但却闪烁着可贵的童心、童趣,任何高明的教师也不能替代他们的想法和生活,满黑板的刚要、方法、窍门,或许只会导致人文分离,挫伤学生对写作的自信。其次,教师的评价过低更是严重地挫伤了学生的自信。学生的作文是一篇篇文章的“初胚”,虽不美观,却也是他们辛辛苦苦才完成的,融入了学生自己丰富的观察、想象和情感,经历了他们艰苦的脑力劳动。教师若以成人的眼光去审视孩子眼中的世界,横条鼻子竖挑眼,学生的成功感得不到满足,自信心被挫伤,那还有写作的热情、修改的冲动呢?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写作产生恐惧而害怕卸作了。再次,作文的承载超过了孩子的背负。许多教师认为,语文教学的一切成果最终都体现在学生的作文中,对学生的作文寄予的期望过高,让学生的作文承载得太多,以至于许多孩子一开始就对作文敬畏三分,甚至怕得要命。再加上作文的评分历来要求偏高,特别是针对小学生的作文,就是写得再好,也只能得到90多分,总有那么几分被无情地扣除或否定。于是,孩子对自己作文的自信被无情的抹杀,习作的热情也就在无声中慢慢地消逝了。在实践中,我们还往往会看到一些教师对学生的作文下这样的评语:“这是一篇流水账”、“字数还不到400个”、“这个主题太低级了”……这些清规戒律,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束缚了学生的手脚,挫伤了学生的自信,抹杀了学生的热情。第二,学生习作的兴趣不浓,不愿自觉练笔。对于这一点,其原因,大多与上述内容有关,在此就不再多叙。但还有一点必须指出的,那就是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居高临下的判官地位,使得学生在习作中始终处于心理弱势的状态。在他们看来,习作的每一句“白纸黑字”都要面临着教师的审视与评价。在这种心理弱势的状态下,学生总害怕自己的习作被老师同学们挑出各种毛病而笑话或指责。于是,他们便采取自我防卫,关闭内心世界而不想练笔了。第三,学生的作文往往只注重拷贝,而缺乏个性化的情感或见解,也就是个性弱化。现在的小学生(特别是乡村小学生)作文中,往往存在题材单一、内容空洞、缺乏主见、语言贫乏等个性弱化现象。有的学生为了交差而闭门造车、东拼西凑;有的学生为了追求高分而故作粉饰、言不由衷……那么,到底是谁泯灭了学生的作文的个性风采呢?究其原因又有以下几点:其一,时空狭窄,缺乏个性体验。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地流个不竭。”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为学生提供了获得个性体验的可能。然而,审视当今乡村小学生的生活现状,却让人忧虑重重。让我们来看看当今乡村小学生的生活吧:上午起床后到校上课,中午返家吃饭后再到学校上课,如此反复,他们的生活竟是这般单调。而其余课余时间和节假日,也被无数的家庭作业和家务劳动占得满满的。如此还怎样谈学生课余生活之丰富多彩呢?其二,教师的指导、评价方式欠佳,个性化见解、情感匮乏。对于这一点,前文中已说到。其三,学生因缺乏安全感而封闭自我,抑制个性。有人说:“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尽管他们对现实生活的把握还不够充分,但他们的内心里却有着和成人完全不同的色彩,那是另一种艺术,另一种精彩,只要释放出来,便会以它眩目的美丽令人惊叹,以‘我口舒我心,我手书我请’展露心灵。”然而,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幸运的找到坦露内心的途径,他们写作的时候,不是考虑我想写什么、表达什么,而是考虑我应该说什么、怎么说。他们往往把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关在内心深处,吧真情实感封存中心底。这样一来,作文中的个性化见解和情感体验自然就无从寻觅了。二 、实施对策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怎样寻找一条改变这些不如人意的现状的道路呢?我想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第一,想办法帮助学生找回自信,使其爱上写作。从教育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学生的创作动机有内在和外在两种。外在的动机是为了完成任务或得到好评而激起的动机;内在的动机则是因为喜欢、爱好而激起的创作热情和创作自信。为此,我们语文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促成他们内外动机的融合。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对学生给予赏识,营造宽松的气氛。教师不吝惜自己的赞美之词,赏识孩子的习作,绝不会显得该教师水平低,缺乏鉴赏能力,实际上恰恰体现了他的教育智慧:他们毕竟是孩子,语言的发展还没有成熟,怎能用一个成人的水平去衡量呢?不要用成人的眼光去对孩子的作文评头论足,多一份赏识、多一份理解,孩子就多一份自信。在宽松的气氛中,孩子创作的内外动机都会被激活,也就消除了对作文的恐惧,从而展现出更有情趣、更精致的文字。孩子的作文,大多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应该提出来呢?我想,我们应该对孩子作文中的问题进行适度的“视而不见”,特别是在表达技巧方面。我们要重视的,应是他们作文中的独特见解、真实情感、创新、想象和思考。对孩子的作文我们要用放大镜艺术地放大其优点,并给予溢美的言辞。久而久之,学生对写作的自信就会被找回,文中的优点也就会想爬山虎一样满山遍野的疯长起来。到这时,还用担心学生不爱写作吗?第二,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使其乐于练笔。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开启成功大门的钥匙是兴趣和热爱。”在我看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作文是语文学习中最复杂度脑力劳动,如果小学生没有写作的愿望,不热爱写作,没兴趣写作,那么,习作的目的就很难达成。皮亚杰说:“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手兴趣和需要的支配,强迫工作是违反心理学原则的,一切有效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据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就要注意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滋味,树立自信,从而激发其创作的兴趣,调动其写作的积极性。在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来实现上述目标,如开展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我们可以充满激情地朗读学生的优秀作文,赞扬其中的长处,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与充分肯定的评价中,使他们逐步树立起写作的自信心,人人都觉得自己能行,写作的兴趣也就被激活了。这里我们要注重的是表扬其优点、肯定成果。对于其不足之处则不能加以训斥,而应在与学生的交流、讨论中加以美化,在和谐宽松的气氛中进行修改,使学生明白作为修改的重要性。对于修改后的佳作,可以在板报、壁报中展示或上送进行发表,让学生体验成功,体验写作的乐趣,从而激发其写作的兴趣和欲望,让学生因有了成功感而爱上写作有兴趣自觉练笔。当学生有了写作的兴趣和欲望,教师要给予保护,即使有些学生写得不尽人意,也不能责备。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3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试想,当学生与自己信任喜爱的老师在一起,在一个即使出了差错也不用担心会被训斥和埋怨的氛围中学习和写作时,心情该是何等的轻松快乐呢!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难道还用担心学生不打开自己心灵的大门,展开情感与想象的翅膀,自由自在、自觉地去进行写作吗?第三,引导学生“我手写我心,我文舒我情”,促使学生的作文个性飞扬。要实现这一点,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去做:首先要解放学生,还个性给学生。率先解放学生,把活动还给学生,让丰富多彩的各类活动回到学生的生活中,增加学生的人际交往活动,增加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少先队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自主探究活动、体验活动、体育活动等,不是可有可无的装点,而是丰盈学生生活、发展学生个性的必需天地。给孩子更多的自由时间,不要用作业和家务填满学生的课余时间和节假日,让他们有可能在闲情逸致中自由地交谈,敢说想说的话、能做想做的事、可读爱读的书。其次,要创设语言交流平台,使读写结合。“听说”能力是作文的依托,在阅读教学中当学生激情高涨、真情流露时,便可适度安排小练笔,并作出评比。所写内容可长可短,但应要求言之有物、内容真实、流露真情。再次,要引导学生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在教学中,我们应想方设法亲近、了解每一位学生,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努力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从而让学生毫无顾忌、敢想敢写,个性飞扬。最后,让我们一起用“真诚、接受、理解、尊重、鼓励、肯定”去面对学生的习作,帮助他们找回自信、获得兴趣、飞扬个性,从而开创出乡村小学作文教学的一片新天地。
对于小学生写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现在的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对作文有恐惧,厌烦的心里,怕写作文,对于作文没什么话可写。甚至有些同学写的作文完全是为了应付老师布置的作业,更有的同学写的作文就像造一个长句子,字数太少,语句也不通顺,内容也不完整。为此,我觉得学生的作文之所以存在这种情况是因为他们对感知能力在作文中的作用理解的不深刻。
我觉得要让作文有内容可写,写出好作文,就要深刻理解感知能力。
1、要让学生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全面感知生活带给孩子习作的组大影响。生活中处处有习作题材,只要学生深入的接近、了解生活,将自己见到的、想到的加以感知,肯定会有很多内容要写,也能吧作文写好。
2、深入理解生活,全方位多角度的感知人物的内心,从语言,行为动作,外貌等多方面对人物加以分析,整合。
3、将习作内容与课堂教学,平时的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有内容可写,能写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
4、平时强化语言的训练,培养学生真是表达自己内心对事件的感知能力。
习作并不难,关键是要让学生深入感知作文、让学生喜欢习作,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无处不在,语文能带给他们很多的快乐。
习作源于生活,感知生活就是最好的习作方法。
浅谈小学生在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学校是一所九年制学校,今年我担任六年级的语文科目,我发现令我最头痛的是作文课。在作文课中出现很多很多问题:一、仿写作文;二、背优秀作文;三、编一些不切实际,不符合逻辑的事情;四、就算是自己写的作文也是十分”糟糕”的。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一、是习作选材单一
&&&&& & 农村大多远离城市,村里又没有可供人们娱乐的公共场所,生活很单一,见识较少。学生在学校里每天都是在上课、下课的循环中度过。课外及节假日也只能在孩子们的嬉闹中打发。
&&& 上学期作文习作:要求写一次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尝试。按说此题可选择的范围很广,材料也很多。但学生习作中却出现了许多雷同的尝试:尝试洗碗、洗红领巾、洗衣服……洗碗、洗衣、洗红领巾,固然是一种尝试。如果六年级学生才刚刚从这些尝试中体验到喜悦,他们的生活岂非太单调,难道生活中就没有更多更好的鲜活内容可供选择?现实生活充满新奇与未知,探究与尝试应贯穿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之中,学生选材却是如此单一单调。
  二、是习作结构雷同
&&& 小学生习作要求“我以我笔写我心”。篇章结构不应有过多过严的限制。但现在小学生的习作结构却惊人的相似:开头从题人手,中间具体描写,最后点题结束。清清楚楚“三段论”。由此不禁让我们联想到科举时的“八股文”。习作结构雷同,千篇一律,简直让人震惊。
  三、是习作缺失人性
&&& 记得上次的一次习作以“尝试”为例,部分学生选择的材料,让我们触目惊心和极度不安。如写什么“尝试偷东西”、“尝试作弊”、“尝试说谎”、“尝试骗父母”……如果说这也算是尝试,我们决不要这种“尝试”!其中还有一篇习作,描写自己解剖乌龟的经过。习作中血淋淋场面,未曾找到一丝一毫的不忍,也没有看出究竟为什么而尝试?
  四、是套写作文、背写作文泛滥
&&& 一些学生的习作虽然写得像模像样,却觉似曾相识。经交流验证发现是某优秀作文刊物的别人的文章。学生为了应付多种题材的习作,不是睁大慧眼去观察生活,选取自己的生活体验作为习作材料,而是下工夫去选择和背诵范文,去套作、背作。
&&&&&&&&1、学好普通话,坚持用普通话交流&&&&&&&2、广泛阅读
&&& 说好话是写好作文的基础,因此,学校应要求学生、教师在学校里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一律讲普通话,提倡校外也讲普通话。经常举行普通话演讲比赛或朗诵比赛。
&&&&&& &俗话说“日积月累,方能生悟”,广泛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克服不会写的困难。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通过大量的阅读丰富词汇,获得间接知识经验,为习作积累必要的语言材料及写作技巧。如,向学生推荐一些浅显易懂,图文并茂,情节生动,符合学生口味,并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书籍。鼓励学生坚持不懈地进行读书积累,以丰富他们语言材料的仓库。
&&&&&&& 3、充实生活&&&&&&
&&&&&& &鼓励学生主动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动,从劳动中吸取有趣的生活素材,为写作开启鲜活的、永不枯竭的源泉。教师要带学生走向大自然,观看祖国壮丽的大好河山;观察蚂蚁搬家、日出日落,倾听鸟语虫鸣、感受泥土的芬芳、彩虹的绚丽等。还要联系生活实际有意识地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种花栽树,游园踏青,参观访问,义务劳动,筹划活泼生动的主题班会等,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充实学生的的内心感受,学生写作时就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言了。&&&&&
&&&&&& 4、家校形成合力,教育学生学会做人。
&&& 教师除了要满怀激情做好本学科教学外,还要和各科教师密切配合。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更好地学习表达;另一方面要引导孩子关爱自己,关爱他人。同时,家庭与学校、家长与教师要紧密配合,达成共识,形成教育合力。家长要密切配合学校教师,帮助督促学生写好习作,指导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让他们不仅学会习作,还要学会做人。
& 小学生朗读课文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朗读的时间不足。
  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注重于形式,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要有好的朗读效果,必须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不让学生多读,就不可能达到正确、流利的朗读效果。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文内容的理解是靠学生自己读懂的,不是靠老师讲懂的。“文贵自得”,“自得”才能提高阅读能力。
  二、朗读的对象不广。
  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而一部分成绩不理想的同学,老师由于怕耽误上课时间却连一次机会都没有。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怎能做到使学生会读;怎能使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呢?在课堂朗读教学中,只有少数学生常有个别朗读的机会,大多数学生只是在齐读时跟在别人后面哼几句。长此以往,这部分学生就失去了朗读的激情与动力。要想使学生都能进入角色,去细心品位课文内容,可根据各个学生的特点和朗读水平的高低,组合成朗读小组,发挥差异互补作用,提高阅读效果。
  三、朗读指导拘于形式方式单调。
  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xxx语气读出来”,学生习以为常无动于衷。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学生会说话,却不会读对话,读对话时呆板、别扭,却刻意模拟角色的声音,不但搞得怪腔怪调,也削弱了语言本身的表现力。范读能帮助学生正音,培养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感情,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有声有色的朗读,会更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作品中优美、准确、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尤其会使学生着迷。范读传达着朗读者的态度、感情,这些都会强烈地影响学生,容易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和教师发生共鸣。
  四、朗读的目的不明确。
  朗读时,全班读了分组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指挥着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所以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必须有机结合。
  五、朗读在课堂中的运用只求形式不求效果。
  据我观察,一般一节课朗读安排了三—四次,但有安排却未到位,有形式却无多大实效。往往是朗朗书声骤然响起,不到1分钟,又在教师的示意下戛然而止,朗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等等。
  阅读教学的第一要务就是读,朗读训练应贯穿于阅读教学始终,落实到每一个环节。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原原本本地读,平心静气地读,整体联系地读。要读出声、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读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小学生朗读常见弊病的成因及改进方法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公认的从事语文教学的根本手段,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项长期而稳定的重要作业。在语文教学中,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教给必要的朗读方法,能使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能增强学生的理解力和记忆力,获得言表意达的效果。
  令人遗憾的是,学生在朗读时存在着各种弊病。针对种种弊病,我们试图分析这些弊病产生的原因,并结合朗读训练的基本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从而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使朗读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小学生朗读存在的常见弊病及成因分析
  我们就小学生的朗读作了一些调查,发现小学生的朗读存在着以下一些常见的弊病:1.朗读时“多字、漏字”;2.朗读时“唱读”;3.“一字一顿”,速度过慢;4.速度过快,无法品味。
  我们根据学生在朗读中存在的问题,对学生在朗读时的注意力、预习时间、内容理解程度、停顿划分等内容进行调查了解,从而归纳出这些朗读弊病产生的原因。
  (一)朗读时“多字、漏字”。
  1.注意力不集中,没有仔细看课文。
  2.学生读得少,不熟练。学生预习不充分,在指名读课文时,经常出现这种情况。
  (二)朗读时“唱读”。
  1.学生对感情朗读的方法不够理解,对声音的轻重、速度的快慢掌握不好。
  2.在低年级时养成的拖腔拖调的习惯没有及时纠正。
  (三)“一字一顿”速度过慢。
  1.学生在朗读时的构词能力不强,导致语法错误。难以知道在什么地方停顿。
  2.在低年级时养成用手指着读的习惯没有纠正。
  (四)速度过快,无法品味。
  1.教师在布置任务时,只求速度,不求理解。
  2.品味朗读指导不够。
  在成因分析的时候,我们觉得许多原因是肯定的,如朗读时“多字、漏字”肯定跟学生读得少,不熟练有关,碰到这些情况,我们就没有再去用其他一些方法进行测量,这样做,也许会影响到成因分析的科学性。
  二、根据朗读弊病的成因,选择相应的改进方法
  我们在设计改进方案的时候,对可能存在的朗读弊病设计了以下几种改进措施:一是端正学生朗读的态度,培养学生“认真读、多读”的习惯。二是充分发挥教师的范读作用。三是加强朗读技巧的指导。四是要求学生读思结合,读中品味。这四种措施我们是根据一般的朗读指导制定的,根据学生不同的朗读弊病,我们对症下药,灵活运用其中的一些方法,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
  (一)朗读时“多字、漏字”。
  为何有些学生在读课文时出现“多字、漏字”现象呢?我们针对造成这一弊病的两个原因采取了相应的办法。[]
 其一,注意力不集中,没有仔细看课文。对此,我尝试用个人,小组轮读和品评的方式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其中“品评”的效果最为明显,学生在品评中须做到:动脑想,使思维处于一种紧张、兴奋的状态中;专心听,使注意力高度集中:动口说,使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得到有效训练,品评朗读能养成学生用心读书的良好习惯,当学生个体朗读完一个片断或一篇文章后,不管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都应舍得花时间组织学生讨论、比较,这样学生会听得很认真,特别会用心记,不但可以将他们所学的朗读技巧用于评价别人的朗读,而且自己朗读时“多字、漏字”的现象也会大大减少。
  其二,读得少,不熟练。对此,就要注意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比如在语文课前五分钟开展朗读比赛,每次两人,每人两分钟,教师及时讲评记分,一轮下来,学生的朗读积极性会大有提高,学语文的兴趣也会更浓。
  (二)朗读时“唱读”。
  要防止或纠正唱读,在学生的朗读训练中应做到:1.多作正确的范读,或多放一些与课文相配套的朗读录音磁带,让学生模仿。2.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齐读应安排得少一点,再少一些,我们借助学生模仿力强,好胜心强的优点,采用各种方式的读,如比读、挑战读、请读得好的同学领读等,来激起学生朗读的欲望,提高其朗读能力,克服朗读中“拖腔拖调”的现象,比如《黄继光》一文,描写了战斗英雄黄继光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的壮烈场面,全文弥漫了烈士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学生都很喜欢读,因为喜欢,大家都想表现自己,但刚开始读时学生节奏把握不准,不能充分表现课文中反映的那种让人热血沸腾、激动不已的心情,于是就挑选了两位学生让他们进行比读。一位是读得较好的学生,一位是读得一般的学生。经过他们俩一读,学生发言踊跃,大家各抒已见,“黄继光请战时充满信心和力量,他的话应该读得坚定有力。”“‘前进,前进!还有20米,10米……近了……更近了’一句反映了黄继光在伤重的情况下行进的艰难,应该读得稍慢。”“轰一声炮响,声音来得突然,应该读得快一点,响一点……”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朗读中的“拖腔拖调”的现象渐渐少了,学生开始注意调整朗读的速度,把握恰当的音量,语感的培养自然也在其中了。
  (三)“一字一顿” 速度过慢。
  学生一字一顿地读,是因为教师范读太少,尤其是教师没有通过范读引导学生注意到句中大停顿与小停顿。要防止或纠正这一错误,我们采取以下几种方法:1.在朗读训练中,引导学生注意句中的大停顿与小停顿,即在朗读一个长句时,主语与谓语。动词谓语与宾语之间的停顿时间应稍微长一点,即大停顿,而修饰语与中心语(即定语与主语中心语,定语与宾语中心语、状语与谓语中心语、谓语中心语与补语)之间的停顿时间应稍微短一点,即小停顿,当然,不要对学生讲这些术语,应多作示范,让学生模仿,而且这种方法不可过分机械地训练,否则学生会把课文读得干巴巴,毫无味道。2.教师可采用范读的方式来进行朗读指导。通过“范读”可以让学生领会句子的停顿,重音及语调的变化,对于那些字数较多的长句子,“范读”是最好的方法。3.我们教学生一点方法,使学生能自然而然地读出语气语调来,比如让学生动手划划词,读读句子,随后让他们找找哪里是词与词连读的地方,划出来,再读读句子。
  (四)速度过快,无法品味。
  学生朗读速度过快,特别是在背诵课文时,速度尤其快,针对这一弊病的两个原因,我们做到了以下两点:1.在布置朗读任务时,应强调朗读的时间和朗读的质量,不宜强调朗读课文的遍数。2.加强品味性朗读训练,指导学生边朗读课文边展开联想和想象,体会感情,品味语言,如《十里长街送总理》文中的一段话:“就在这十里长街上,我们的周总理陪着毛主席检阅过多少次人民群众,迎接过多少位国际友人,人民常常幸福地看到周总理”在朗读时,要求学生读得兴奋些,语调略高,从而体会周总理的丰功伟绩。当周总理的灵车缓缓到来时,要求学生用哀婉的语调朗读,把学生带到庄严、肃穆的送别场面,激发学生对敬爱的周总理的无限哀思,将当时那种巨星陨落天地恸的悲壮情景再现出来,从而激起对周总理无限崇敬的真情实感。
  总之,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我们在克服学生朗读弊病的同时,也加强了教师朗读基本功的训练。只有教师的朗读水平高了,才能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正确地指导和点拨,才会对学生提更高的要求,还语文课堂一片朗朗的书声。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朗读水平
我们如果细心不难发现,新课改的每一篇课文在学习目标中都有一点,那就是让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就要强化朗读能力的基础训练,逐步提高小学生的朗读水平。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学生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要求学生达到爱读、善读、自己照着读的境界。2、 教师要以自己精彩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学生朗读的欲望。3、 采取激励机制,抓住学生在朗读时表现出来的成功之处进行表扬,使学生得到成功的喜悦。4、 经常进行各种朗读比赛
  二、经常进行朗读基本功训练。
  要读好课文,首先要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打好朗读基本功。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唱读,不读破句子,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学生读书时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学生能达到正确朗读,也就初步形成了读书能力,那么把课文读流利也就水道渠成了。
  三、范读领略,模仿入境。
  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并不难,但要达到有感情,决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老师范读,当然,范读是随机的,要选择好时机,我一般不再初读课文前范读,而是当学生读得不尽人意时,我才范读。
  四、采取多种朗读形式,使学生愿读,乐读。
  朗读的形式有:齐读与知名读;轮读;男女轮读、小组轮读等。配乐读;分角色朗读 对话 较多,故事性较强,语言生动的活泼的课本可以分角色朗读。比如:《小苗与大树的对话》的教学中,我让女生读小苗的话,让男生读大树的话,我读旁白,这样反复读了两遍,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而且起到了示范作用。接着我又让学生换角色读课文,这样学生的兴趣更浓,读的投入,对课文的理解也很有帮助。
  五、注重朗读评价。
  我们要善于聆听,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优点,多给恰当的表扬,少一些批评,多一些微笑和鼓励,少一些单一的评价。学生们树立了能读好的自信心,会读的更精彩。在我们的教学中,我们经常爱说的是:“你读得非常好。”“你读的真不错”之类的话。其实,我们应用心聆听学生的朗读,切实发现他们朗读中的优点,哪怕是一个词,一句话都给与肯定。学生们在我们的鼓励中会树立自信心,读的兴趣就会高。
  六、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初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品读。
  在教学中要充分给予学生读书时间,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把课文读熟。边读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带着对文章的情感读文,让自己的情感在读书中流淌。
  指导小学生朗读常用的几种方法:
  1、 范读 恰如其分的范读最大的优点是形神兼备,声情并茂。可以范读某个重点段落或学生难以理解把握的长句;可以范读课文中的句逗停顿,也可范读句中的语气、重音、轻声、儿化等。
  2、 领读。这种训练形式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读准字音和声调,可使学生做到朗读时不添字、不漏字。字字读准;不重复、不破句,句句读通。坚持这样的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自然而然会有所提高。
  3、 揣摩读。 学生朗读不能为读而读,读正确,读流利,并不是朗读的最终目的,要指导学生在理解内容、体会感情的基础上揣摩着读,要使学生朗读不再停留在单纯的消极模仿和朗读技巧的机械运用上,而是使朗读真正成为有感而发,
  总之,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正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只要我们有耐心,有恒心,采取科学的训练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就一定会取得成功。漫谈小学生作文评价与批改
 小学生作文批改是小学作文教学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一种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学生了解自己习作效果和教师获得作文教学效果反馈信息的一个主要渠道。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认真把握小学生作文的基本要求,争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作文批改方法,及时有效地对学生习作进行批改,促进小学生作文水平的不断提高。
  一、正确认识小学生作文的性质和教师批改作文的目的。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认识到小学生作文是习作,是一项练笔活动,是书面表达的最基本训练,而并不是艺术,不是文学创作,只要学生能正确地、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就行。因此,教师要求每一个学生把他的每一篇作文都写成小学生优秀作文是不现实的,因为我们培养的不是小学语文教师,更不是培养作家和文学评论家。所以,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不要用成人的水平去对孩子的文字评头论足,更不能用文学编辑和文学评论家的眼光去看待小学生作文.
  我们在批改他们的作文时要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力求保持学生作文的原意,绝不能用教师的思路去代替学生的思路。因为小学生的生活积累和语文知识都很有限,有的孩子在作文中,难免有些语言表达方面的不足,但那是无关紧要的,随着他们语文知识的增长,孩子们自然会知道怎样把他们想说的话说得更清楚、更明白。如果教师对他们的作文要求过高过严只会实得其反,那很容易打击他们的写作兴趣,使他们产生畏惧写作文的心理。所以教师在批改他们的作文时,只要学生写的是真话,是自己心里想说的话,表达的是真情实感,只要“其意义不谬误”,“字句已通顺”,哪怕有的是幼稚可笑的,也不必大删大改,把学生的一篇作文搞得面目全非。因为我们批改作文的目的不是代替学生修改文章,而是要指导学生掌握修改文章的方法,让他们学会自己修改作文。
  二、作文的评价要因人而异,以鼓励为主。
  教师在评价、批改学生的作文时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作文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又要注重因人而异、对症下药,争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有的学生作文必须“求精”,而对另一些学生的作文“求通”就行了,千万不能用一个统一的标准“一刀切”。教师批改作文时要把严格要求与提高学生作文的积极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用发展的眼光和战略的眼光对学生作文进行公正的评价。我们在批改作文时要学会用放大镜去发现学生在作文中取得的成绩,而不是用显微镜去寻找他们在作文中存在的不足,要努力去发现学生在作文中的进步,恰当地指出他们在作文中存在的不足,循序渐进的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我们评价作文时要学会用一双孩子的眼睛,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小学生作文。一个教师对孩子习作的赏识,绝对不是表示他的水平低,缺乏鉴赏能力,而恰恰显出了教师的教育智慧。因此,教师在批改作文时要坚持鼓励为主的原则,在阅读学生习作时要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尊重,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在评价孩子的习作时多一些欣赏和赞美,让孩子产生对教师的信赖和亲近,使他们打开自己内心世界的大门,让内心的真情实感流露出来,让刚刚尝试用笔表达的孩子们在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赞美中,点燃对语文对文学的兴趣,揭开作文的神秘面纱,消除他们对作文的恐惧心理和望而生畏的想法,让学生觉得作文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从而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批改作文要形式多样,及时有效。
  作文评价与批改结果的呈现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可以采用分数、等级来表示,也可以用评语来表示;还可以采用多种评价形式进行综合评价。平时我们常说的精批细改只是作文批改中的一种重要方法而已,但不是惟一的方法。那种认为老师把学生的作文改得越细越好的看法是片面的,如果教师在所有作文批改中均采用精批细改这一方法,要把每一篇小学生作文均改成小学生优秀作文的想法和做法那是不太现实的。因为好的作文是很难一次成功的,学生的能力提高也是循序渐进的,教师绝不能急功近利,揠苗助长。
  事实上,如果学生每次把作文本交上来后,教师都要经过十天半月的批改后才能进行评讲,那时学生对自己当时是怎样写作的早已忘得一干二净了,等老师把批改好了的作文本发到他们手里的时候,他们大多只是浏览一下成绩或评语而已,而对自己的习作连认真地看一遍的兴趣都没有了,即使老师把他们的作文改得再仔细,对学生作文水平的不断提高也不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反而使老师的批改显得劳而无功了。所以我们在批改他们的作文时,要尽量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争对学生习作的实际情况,以有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不断提高为目的,灵活运用作文评价与批改的方式、方法,让学生能及时从本次作文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四、尽量把修改作文的权利还给学生。
  教师要把作文的评价与批改和其它作文教学环节紧密地结合起来。我们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既要培养学生学会写作文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既要教给学生写好作文的技能、技巧,同时也要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式、方法。叶圣陶老先生说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学生玩游戏的利与弊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