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年是哪一年是哪个人物角色

滥杀俘虏,不知国际法为何物
反观日军,懂国际法、重宣传,刻意对外营造善待俘虏景象,将侵略战打扮成了文明战。【阅读文章】
一味仿造,毫无武器独立意识
清国陆、海军武器几乎完全依赖对外采购;反观日军,致力于武器独立,其陆军装备完全国产。【阅读文章】
海军教育,眼里只有技术工人
清国各家水师学堂,无不致力于培养优秀技校生;日本则培养了大批优秀指挥官和参谋人才。【阅读文章】
洋务维艰,知识分子昏聩祸国
王]运这般妄人,竟希望中国驻英公使以老、孔之道,敦劝英国政府“改邪归正”,放弃工业化,回归农桑。【阅读文章】
尤可痛者,治国恒以防民为先
正是甲午之败中,清国士兵与民众的淡漠态度,才使得部分知识分子体察到“国民意识”的重要性。【阅读文章】
中日俘虏观与国际舆论
摘要与清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军知道如何依照国际公约,善待俘虏,以向西方展现“文明”。
日本甲午战争浮世绘
甲午之战,日军实属侵略者,却因善于利用国际公约自我宣传,反在国际上树立了一个“文明”国家的形象,使其在舆论上占据了主动。清国作为被侵略者,却被贴上了“野蛮”国家的标签,鲜能获得国际同情。试以处置俘虏一事为例:
一、清军俘虏观落后,不但随意杀俘,还虐待、侮辱俘虏尸体
清军的俘虏观,还停留在古代,根本不知道近代以来国际上关于优待俘虏的公约。因此清军在战场上对日军俘虏,通常是随意虐杀。清军在朝鲜的文书记录:“上月初十日,左军侦察兵与倭探兵遭遇于中和,位置距平壤四十清里。我兵成功伏击倭兵,敌受伤者十数名,杀毙七名,活捉一名。审讯该倭兵俘虏,其手书姓名西北平,然日军进攻牙山之部署事未肯寡吐,是日下午遂枭。”①
日军记述,“我军攻入旅顺口后,袭击了毅军左营,舍内一片狼藉,一隅发现数具日本兵尸体,背囊和枪剑丢弃于侧,血流凝固,腹背多处留下被刀剑反复刃刻痕迹,尸体丢弃于柴禾堆内。”日本媒体还报道:“清军在距芝罘南六十清里处,俘获日本前哨骑兵23名,有电报请示如何处理,巡抚李秉衡下令一律就地枭首。”②
清军对日军尸体也很残忍。从军摄影家龟井兹明,在《从军日乘》中回忆,一个日军阵亡现场,“我十数名战死者的首级,悉数被敌兵夺走。大多数砍断左手,割去阴茎;中有削掉鼻子,剜出眼球者,剖开的腹内充有碎石……我兵见者、闻者无不义愤激昂,对清兵复仇气焰盛上。”③清军虐囚、虐尸的行为,后来成为日军制造旅顺大屠杀的借口。
平壤日军野战医院,日军为清军战俘实施手术
二、日军懂国际法重宣传,刻意善待俘虏,将侵略战打扮成文明战
与清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军知道如何依照国际公约,善待俘虏,以向西方展现“文明”。日本在1886年加入国际红十字会,宣布履行《日内瓦公约》。日,甲午战争爆发,至当月23日,日本陆军省就公布了《战争俘虏处理规则》,将俘虏收容分成“内地收容”和“战地收容”两种。收容所设在各地的寺院,要求每处安置的俘虏不超过百人。俘虏在居住、饮食等方面的待遇,参照日军标准;日军为伤者提供治疗,给死者安葬、立碑。俘虏还被允许给家里写信,只是信件内容需要被审核。
日军还散发《赤十字社俘虏宣传单》,说“天皇陛下布告本邦加盟赤十字条约,其主旨即教育我军人遵守,善待,爱抚敌伤兵及放下武器之敌。战是国与国之战,非个人间的相互仇恨。敌伤兵、病兵、降兵的救护和仁爱心,此乃必遵文明之公法。即便对敌将之尸,也须以官礼相待。”④后来统计对清军的收容情况,被押回日本的约1000人,关押在辽宁海城的约600人,他们在《马关条约》签订后,被交还中国。⑤在被关押期间,一些清军俘虏因被日军优待,而感动地落泪,并向日军作揖致谢。
日军善待清军俘虏,成功地博得西方舆论的同情。如美国《纽约世界报》记者克里曼在平壤战役后报道,日军在朝鲜没有犯下任何滥杀无辜的暴行,热情地赞美日军对待平民所变现出的仁慈和人道主义精神,并指出日本的优势所在:这是日本跻身为世界文明之国的时刻……”⑥
即使是在旅顺大屠杀后,因日军宣传得当,还是有不少西方媒体被蒙蔽。美国《萨克拉门托蜜蜂报》刊文称:“当日本士兵攻入旅顺时,随即为呈现在他们面前的场景所震惊,他们的战友们的尸体被肢解得七零八落,有的甚至可以看出是被活活烧死的。尽管如此,大部分日本士兵依然遵守纪律,善待清军俘虏”。⑦
恰如宗泽亚所言,日军“虽然在击沉高升号事件、平壤会战处死越狱俘虏、旅顺虐杀等问题上,受到欧美诸国的谴责,但是在战场上救护俘虏、俘虏营中对清兵优遇、战后俘虏全员返还、为阵亡俘虏埋葬立碑等,履行国际红十字会宪章精神的行为,得到了欧美诸国的称赞……”侵略者受赞美,被侵略者遭谴责,甲午之役的此种荒唐结局,背后折射的,是清国在近代国际法层面见识的浅陋。
旅顺大屠杀现场
①②③④宗泽亚:《清日战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年,第204―214页。⑤详见谌旭彬:《甲午清军战俘在日本待遇如何》。⑥San Francisco Examiner, 25 October 1894, p.2.转引自徐毅嘉:《美国报界对中日甲午战争的报导述评――以西海岸四大报为例》,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⑦Sacramento Bee, 17 December 1894, p.l.转引自徐毅嘉:《美国报界对中日甲午战争的报导述评――以西海岸四大报为例》。
作者:杨津涛
惟知仿造:晚清军工之败
摘要晚清五十年间的兵工业,可谓无一器一物出自新创,永远在仿行外洋程式。以致成为长久的落伍者。
日本甲午战争浮世绘
一、海军方面,日本联合舰队自造舰船已颇为可观
甲午之役,就中、日两国陆海军之武器装备水准,此前已有粗略比较。简而言之,清朝陆军装备略优于日本陆军,日本联合舰队则在机动力、炮火配备等方面优于北洋舰队;总体上日方拥有优势,但这种优势,尚未至决定战争胜负的程度。①
真正致命,且对此后中日两国国运,长期产生深远影响者,乃是两国在“武器独立”意识上的巨大差异。清国自太平天国之乱后,开始仿效西方,创建近代化兵工厂;日本亦自明治维新后致力于此。但结果却大相径庭:至甲午年,日本陆海军所配备的自造武器已蔚为大观,反观清国,已堕落为西方军火商最重要的亚洲采购客户。
试以图表言之②:
甲午清、日海军主要军舰采购、自造对比
限于篇幅,上表仅列入清国北洋舰队(自造之广丙号原属广东水师,未列入)与日本联合舰队主要舰只。但亦已不难看出,日本在“军舰自造”方面的努力与成效,远非清国所能及。
二、陆军方面,清军装备基本靠对外采购,日军已完全实现自我武装
再对比清、日两国陆军主要武器装备的来源③:
甲午清、日陆军主要装备武器采购、自造对比
由上表可以相当清晰地看到:甲午之役,清国陆军武器,主要依靠对外采购,且样式繁杂,极不统一;反观日军,已近乎完全以国产武器,取代了进口武器。同样是学习西方军事科技,清国可谓完败。
三、这种完败,背后隐伏的,是清国高层唯知仿造,“武器独立”意识极其淡漠
李鸿章曾言:“中国欲自强,则莫如习外国利器,欲学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所谓“觅制器之器”,实际上就是希望引进先进制造技术,摆脱单纯的武器进口。④但李氏并未能将自己的这种理念坚持到底。原因是:李氏很快发现,在江南制造局、福建船政局等本国兵工厂造船、造枪,不但质量不如进口货,造价还比进口货买价高。
造价高、质量差,当然有其特殊原因。如清国当日并无合格的煤、钢资源可供军工使用,进口原料必然导致造价上涨;亦严重缺乏军工人才,外国技工也常不合用,质量不如人,自属正常。但这些弊病,并非没有解决办法――日本自1880年代开始谋求“兵器独立”,与清国面临相同难题,但终能另辟蹊径,放弃钢炮模式,借鉴意大利青铜式火炮技术,走出困境。⑤
所以,真正的问题在于:自始至终,清国高层惟知仿造,毫无“武器独立”意识。对此,王尔敏有精辟论断:
“(晚清)五十年间的兵工业,可谓无一器一物出自新创,永远在仿行外洋程式。以致成为长久的落伍者。各省机器局之设立,机器皆购自外洋,枪炮弹药全是仿造。而西方竞求进步,日新月异,变化多端,中国无重工业基础,事事追随其后,造成之物,不数年即成旧式,机器无法改易,自身无从制造,购置新机,必动巨款,却又不胜负担,终至维持现状……”⑥
1886年北洋水师访日之“长崎事件”
①可参考《百年隐痛:甲午之殇再反思?战备篇》。②③图表资料来源:《清日战争》,宗泽亚/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P436-447、P472-476。④王尔敏:《清季兵工业的兴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P36。⑤《清日战争》,P235。⑥《清季兵工业的兴起》,P107。
作者:谌旭彬
海军建设:眼里只有技工
摘要只重操作技术,清国水师学堂培养出大批优秀技校生;重视海战理论,日本海军学校培养了大批优秀指挥官和参谋人才。
日本甲午战争浮世绘
人才培养,乃海军建设至关重要的一环。在这件事情上,晚清与日本在近代起步时间大约相同,但结局却迥异。试分别述之:
一、视野里只有操作技术,清国水师学堂只培养出一大批优秀技校生
如第198期短史记《北洋海军将领的素质有多烂》所述,福建船政学堂在课程设置中没有体育课,以至英国海军军官寿尔说学堂学生是“虚弱孱小的角色,一点精神或雄心也没有,在某种程度上有些巾帼气味。”他们毕业后成为北洋海军的管驾、大副、二副、管理轮机和炮位人员。这些没有接受过体能训练的毕业生,显然不是合格的军人。
此后建立的天津水师学堂、江南水师学堂、威海水师学堂和广东水师学堂等海军学校,有所改进,大都开设体育课。如天津水师学堂有“击剑、刺棍、木棒、拳击、哑铃、足球、跳栏比赛、算术比赛、三足竞走、游泳、滑冰、平台、木马、单双杠及爬山运动等”①;威海水师学堂也有步兵操法、舰炮操法、柔软体操、劈剑刺枪、泅水等。
但这些新建的水师学堂,依旧着重于外语、数学等基础知识,与航海、驾驶等技术能力,而忽视军事课程。有的话,也像江南水师学堂将《左传》《战国策》《孙子兵法》作为军事教材。因此这些学堂的毕业生,只是技术人才或初级军官。天津水师学堂办学20年,培养管驾专业6届毕业生125名,管轮专业6届毕业生85名,满足了北洋海军对驾驶和管轮人员的需要而已。②
其实李鸿章开办天津水师学堂的期望不止于此,他用福建船政学堂的例子,“从前闽省水师学生皆世家子弟,学成之后,皆任各轮船将领,荐保二三品官阶,并加勇号”,以后“此间学生若果卓有成就,本大臣定当从优奏奖,破格录用”③。李鸿章既想在学堂培养高级将领,又不教授军事战术,岂非怪事?
1880年,由船政学堂学生组成的少年洋枪队队员列队站立,手持洋枪,其中还有两位法国教官
二、重视海战理论,日本海军学校培养了大批优秀指挥官和参谋人才
相比之下,日本的海军教育在明治维新后,就区分了军事指挥学校和军事技术学校。在训练指挥官方面,日本建立起高、中、初三级的近代军事教育体系:在海军兵学校培养初级军官,在海军大学培养高级战略人才。至于军事技术学校,日本建立了海军轮机学校、海军财会学校、海军炮兵学校、海军水雷学校、海军通信学校等,各有侧重。④依照规定,海军兵学校、水雷学校、驾驶学校等毕业生可进入海军大学高级科学习, 以获得充任中高级军官的资格。
建于江田岛的海军兵学校,在英国军官道格拉斯的主持下,将皇家海军学院的课程全部复制到了日本。⑤在日军海军学校,必读书为英国的《海军兵法要略》《舰队运动指南》《海军战术讲义录》等书。在《海军战术讲义录》一书中,作者强调“蒸汽时代的舰队运动以单纵阵为有利”,阐释了增加舰船速度和使用速射炮的重要性。这种思想的应用,成为后来日本在甲午海战制胜的关键。⑥
甲午战争时联合舰队的各级军官中,由海军学校毕业的尉官即有400余人,占甲午战争前海军学校700余名毕业生总数的60% 以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于天津水师学堂的教学成果,曾任天津水师学堂总教习二十年之久的严复,也并不看好。他在1918年总结说,“质实言之,其中弟子无得意者、伍光建有学识,而性情乖张;王劭廉笃实,而过于拘谨。二者之外,余虽名位煊赫,皆庸才也。”⑦
严复进而为晚清海军人才匮乏而痛心疾首,“吾国大患,自坐人才消乏。盖旧式人才既不相合,而新者坐培养太迟,不成气候。即有一二,而孤弦独张,亦为无补。”事实上,日本海军教育起步与清朝几乎同时,而后来两国海军一强一弱,与严复这些学堂主持者设置课程失误,有着莫大关系。
威海水师学堂旧址
①王恩溥:《谈谈六十三年前的体育运动》,《中国体育史参考资料》(第三辑),人民体育出版社1958年,第121页;②④史滇生:《十九世纪后期中日海军教育比较》,《军事历史研究》2000年第3期;③张焘:《记北洋水师学堂及招考章程》,《洋务运动新教育思潮与教育论著选读(第四辑第八卷)》,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114页;⑤俞天任:《浩瀚大海是赌场》,语文出版社2010年,第15页;⑥韩文琦:《论晚清军事变革的内在制约因素》,《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⑦严复:《与熊纯如书》,中华书局1986年,第687页,转引自刘晓琴:《严复与晚清海军教育》。
作者:杨津涛
洋务实践与认知不能同步
摘要甲午一役,洋务破产。然真正该破产而未破产者,乃是国人如王]运辈的世界观。
日本甲午战争浮世绘
一、甲午战前,李鸿章的认知水准,已不亚于日后的维新、立宪派人物
甲午之败,其直接原因,如前所述,即清廷在庙算与战备两个层面,均落后于日本甚多。然若论深层因素,则不得不检讨晚清30余年“洋务运动”之成色。
所谓“洋务运动”,乃是清廷高层受列强东来之刺激,而采取的一种革新应对措施。其基本内涵,如李鸿章在1864年所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①。在此后的三十年里,李氏一直是西方军事技术的忠实信徒兼重要购买商。当然,李氏的认知也一直在变化。譬如,13年后,他已明白,“西洋水陆兵法及学堂造就人才之道,条理精严,迥非中土所及。”②北洋海军留洋管带群体、天津水师学堂等等,即是这种认知下的产物。
军事之外,李氏亦观察到西方列强疆土狭小,但“岁入财赋,动以数万万计”,反观中国,疆域辽阔,却“积弱患贫”。究其根源,李氏早年认为乃在“煤铁二端”,但稍后亦有深入改观,转而意识到,“欲自强,必先裕饷源;欲裕饷源,莫如振商务”。③这实际上已经突破了传统的“士农工商”认知模式。李氏曾拟扶植绅商购置机器创办织布局,上奏称:“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④,亦显然已将工商业视作清国未来发展的大方向。
至于政体,李氏至晚在1870年代末已抛弃了“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的观念。1877年,郭嵩焘曾致函李氏,详细赞赏西方的“议政”体制,李氏的回应是:“西洋政教规模,弟虽未至其地,留心咨访考究几二十年,亦略闻其详。”⑤
综上,不难粗略窥见,洋务运动虽以“师夷长技”为核心,然其代表性人物李鸿章,当日的认知水准,并不亚于日后鼓吹维新、立宪一类人物。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为:起自西方的近代文明,乃是一种有机统一的整体,粗糙地讲――李鸿章办洋务,虽仅从军事技术及军事工业入手,然军事工业,势必关联重工业、机器制造业,后两者又势必关联铁路、开矿等条件,上述种种又势必需要革新教育制度,来提供人才支持;而欲革新教育制度,又关系到科举兴废等根本性的政治改革问题。李氏致力于“洋务运动”三十余年,其认知深入到上述程度,并不奇怪。
李鸿章在辛丑议和会场
但李鸿章的见识,终究敌不过王]运辈的大妄想、大笑话
但可悲的是,李氏无力使其认知,与其实践同步。1860年代设同文馆培养翻译人才,朝堂之上即责难之声四起,说什么“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说什么“(西学)疆臣行之则可,皇上行之则不可”……李氏与曾国藩合谋推动幼童留洋,亦被迫于1881年中途撤回,归国幼童更被视作“思想犯”,受到朝廷的严格监控。⑥
至于轮船招商局,李氏感叹:作为商业竞争对手的“西人尚无异词,华人偏增多口”;而最重要、也最要命的铁路建设,进展最艰,李氏自1860年代即开始提议筹划,却屡被朝廷以打压舟车运输、夺小民生计、便利敌军深入国境等由驳回,李氏亦屡被言官们扣帽子谓:“似为外国谋,非为我朝廷谋也”、“无非肥己进身而置国家利益于不顾也”……
实干者的认知日复一日愈趋前进,讲谈者的阻力也日复一日愈趋强大,乃至于荒唐之境。1876年,郭嵩焘赴英担任公使。启程前,经学大师王]运谆谆嘱托,望其用孔、老的政治思想,规劝英国走上正道――“(该国)海岛荒远,自禹墨之后,更无一经书文儒照耀其地。……诚得通人,开其蔽误,告以圣道,然后教之以人世之大法,与切己之先务,因其技巧,以课农桑,则炮无所施,船无往来,崇本抑末,商贾不行,老死不相往来,而天下太平,则诚不虚此行。”⑦
王]运之言,今人视之,实属笑话。然在当日,却几乎是举国知识分子之共识。以李鸿章等一、二疆臣,欲兴商业、修铁路,其难度可想而知矣。及至甲午惨败,反思前尘,始惊觉:清国以30余倍日本之疆域,10余倍日本之人口,国运攸关之役,竟只能筹集到不足3千万两白银军费;反观日本之军费预算,却高达1亿6千万两――“崇本抑末,商贾不行”的理想,承载的竟是如此残酷的现实。而全国仅300多公里铁路的后果是:空有百万陆军,却无法集中调遣,不得不接受被17万日军以多打少的尴尬之局,更无法在日军疾疫泛滥之际,以持久抵抗挽回败局。反观日本,战前其国内铁路已长达3200多公里,故在兵员、物资的补给调配上游刃有余。“老死不相往来”之理想,其代价也未免太大。
论者恒谓:甲午一役,洋务破产。然真正该破产而未破产者,乃是国人如王]运辈的世界观。观翁同辈,战后虽不得不承认“西学不可不讲”,却又高八度强调“圣贤义理之学犹不可忘”,即可知天下事非至抽心一烂,不足以当头棒喝乖谬之人心。
西方媒体绘制的甲午清、日陆战
①《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收录于《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二十四》。②《复郭筠仙星使》,收录于《李文忠公全集?朋僚函稿?卷一七》。③《议复梅启照条陈折》,收录于《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三九》。④《试办织布局折》,收录于《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四十三》。⑤《复郭筠仙星使》,收录于《李文忠公全集?朋僚函稿?卷一七》。⑥谌旭彬:《思想犯:留美幼童回撤事件始末》。⑦王]运:《致郭兵佐》。
作者:谌旭彬
防民为先滞碍国民意识
摘要正是甲午之败,才使部分知识分子意识到了“国民意识”的重要性。
根据英军照片绘制的清军行军图
第一组数据:清朝正规军仅杀死964名日兵,台湾民军却杀死4642名日兵
甲午之役,影响虽极为深远,但海战之外,其规模并不大――“在整个战争过程中,日军……派往海外的士兵,每人约放步枪子弹八发,每门大炮约放炮弹一百发。”日军之伤亡也很微小,自1894年7月战争爆发,至1895年5月签署《马关条约》,日军战、伤而死者不过964人,另有1658人死于疾疫,25人自杀。①
最惨重的伤亡,发生在《马关条约》签署后,日军对台湾的占领。自日日军在台湾北部登陆,至11月18日桦山资纪向大本营报告已平定台湾:
“日军投入了四万九千八百三十五人的兵力,和二万六千二百十四名随军敢郏冻隽私朗ν懦け卑状ü芫们淄酢⒔赖诙猛懦ど礁懦梢韵拢那Я偎氖苏笸鑫拇邸!雹
而当时台湾的主要抵抗力量,并非正规的清军部队,而是“以猎枪、木炮为主要武器”的“民军”,“百分之六、七十的义兵不得不用竹枪和青龙刀进行战斗”――义军首领刘永福麾下,虽有两万旧清兵,且装备较好,但这些人“大部分都驻扎在南部非战斗区,而且遇到战斗便溃散而去。”――正是这些“民军”,使“日军在日清战争中开始遇到了真正的抵抗,只有依靠‘兵粮兼攻’,才有勉强获得胜利的希望”。③
第二组数据:清军士兵骨架比日军大,平均体重却落后6公斤之多
同样是抵抗日军,正规清军与台湾民军,其战绩悬殊若此,不能不使人叹息。欲理解此种巨大差异,不妨再看一项日军当年所做的数据调查――“日清两国兵体格之比^”。
该调查由时任大本营陆军部野战卫生长官的石\忠主持,选取了77名清军战俘,与14218名日军士兵,就其平均体格水准进行比较。结论是:清军士兵在身高与胸围两项指标上,均明显优于日军士兵;但在体重、肺活量、握力这三项指标上,则远远不如日军士兵。数据大致如下:
计量单位依次是:岁、厘米、公斤、厘米、厘米、立方仙米、基瓦米。④
由该调查可知,清军士兵在骨架方面优于日本士兵,但在体重及运动能力方面,则劣势相当明显,尤其是体重方面,差距竟达6公斤之多。究其原因,乃是因为:清军饷银本极有限,加之军队体制腐败,士兵常年食不果腹,待遇悲惨。如此情形下,欲培养士兵的“爱国心”,求其“为国奋战”,自然只能是痴人说梦。
普通清国百姓,对这场战争,同样麻木不仁。明治时代著名作家国木田独步,曾作为前线特派记者,随军深入报道“日清战争”。据国木的报道,日军在金州登陆时:
“浅野少尉周围来了十几个中国人。少尉试着和其中的年长者笔谈。少尉首先问道:‘哪一个是当官的?’‘没有。’可是他又问:‘你知道我是什么人?’‘不知道。’(你看,他好象不知道日清战争)少尉立即答道:‘我是大日本帝国的人。’(非常骄傲)他问:‘你们来到此处,想和谁打仗啊?’”⑤
《日清两国兵体格之比^》之原始数据(《战时教育修身训?第1编》)
两组数据所反映的,是清国长期坚持“防民为先”,故军、民均无国民意识
清国一般士兵与普通民众在“日清战争”中的淡漠态度,实有深远传统。自1840年以来,晚清历次外敌入侵,高层无不把对“汉奸”的防、惩放在首位。如1841年道光皇帝之侄奕山,秘密上奏总结鸦片战争教训,即称:“患不在外而在内,……防民甚于防兵,而防兵又甚于防寇”,翰林院编修吴嘉宾则谓:“今之议者,皆曰外夷为患,不知(真为患者)非外夷,乃内民也。……今为患者,外夷止十之二三,内奸则十之六七。”⑥……其治国逻辑若此,民众之反应亦可想而知――这也是台湾被清廷放弃后,其民间抵抗反能给予日军严重杀伤的缘故所在。
事实上,也正是甲午之败,才使部分知识分子意识到了“国民意识”的重要性。最典型者,莫如严复。严氏在1895年公开刊文《辟韩》,呼吁重新界定清国之“君民关系”――在严氏看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乃是谬论,君、臣皆民所立,民设立君、臣之初衷,乃是要君、臣担当“卫民”之职责;至于自秦以来,中国历代君主,则不过是“强梗者”、“欺夺者”而已。⑦
日本北白川宫能久亲王在征台营地,宫能久死于此役
①谌旭彬:《日军击溃大清陆军用了几颗子弹》,短史记第196期。②③藤村道生:《日清战争》,米庆余/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P177-179。④普及会:《战时教育修身训?第1编》,伊能嘉矩/编,P210-213。表格数据系单位换算后的略值。⑤国木田独步:《爱弟通信》。⑥谌旭彬:《鸦片战争与清廷的“汉奸恐惧症”》,今日话题历史版第206期。⑦谌旭彬:《严复打造君民平等新道统》,转型中国1894。
作者:谌旭彬由宁执导,、等主演的《一八九四·甲午》(以下简称《甲午》)今日将在全国公映,昨日,由家侨影视主办的首映式在重庆橙天嘉禾影城举行,宁和妻子、制片人刘小微携主演郭家铭、扎西顿珠等出席。之前在上海电影节上展映时遭遇网络骂声,而冯小宁则怒斥批评者:“全都没看过电影!”自称被恶意曲解在刚结束的第15届上海电影节的电影频道传媒大奖上,《甲午大海战》获得了传媒大奖最佳电影奖。当时有媒体质疑该奖项的真实性,冯小宁在微博中言辞激烈地写道:“此片上承天意、下顺民心,甲午英烈在上,如有逆天行恶者,自有恶报。”昨日被问及此事,冯小宁自称满腔委屈:“我在微博上说的是那些觊觎我们的国家‘凡逆天者必遭恶报’,结果就被扭曲为不看我的电影就遭恶报,这不是恶意曲解我吗?”海战戏被称赞《甲午大海战》在网上有不少批评声,尤其有观众认为海面比较粗糙。冯小宁表示:“我做了20多年导演了,对口碑不担心,中国电影不能只剩娱乐和商业,我们不能走歪。”接下来,他怒斥那些批评者,“我看了那些批评人的微博,他们根本没看过电影,但批评,也得你去看过了之后才能做”。对于《甲午大海战》的海面,冯小宁很自信,因为、“看了都给了很高的评价”。点击过3万奖励100分-----ak47u571本文内容于
10:30:47 被ak47u571编辑
要说中国电影拍的不好,观众也有原因。你说人原来拍的水准差,人家好歹辛辛苦苦的真正用大手笔拍出一部海战片,只收你40元个成本价,向你宣传一下先烈事迹,观众却为一部叫《画皮2》的电影最后一张票打架,票价还是70元,将近贵一倍,这不就给人家导演炽热的心里生生泼了桶冷水!有这样的观众,好导演也会越来越少。看的真是伤心呐,能为看一部70元的脑残片打架,却不愿意为看一部真正大手笔大制作的爱国主义宣传片花上40元,这样的同胞,能不叫人伤心吗?
他们也能通过炒作和造势,骗一群上过N次当的明星粉丝们掏钱去堆积出来不俗的票房,然后再勾结主流媒体去评论便秘的艺术性和社会性.最后在当年的金鸡百花奖上,导演制片演员每人发个奖...而且是一个奖项N个奖杯.尽量让大家都有份儿.所以结果是不管多烂的片子放出来,观众们看得快吐了却还以为是自己不懂电影,不懂艺术,不懂事非.故不敢吭声不敢怀疑.于是导演们就觉得自己真的是牛笔到不行了.动不动就号称拳打好莱坞,脚踢戛纳城.等到网络兴起,大人物们发现风向不对了,竟然能听到反对声.分水岭就是&无极&:一个自以为可以玩弄艺术 视觉 逻辑的大导演陈凯歌,拍出了一个意料之中烂到不行的电影,果然很像个精神病未愈的人拍的电影!在陈大导演自我感觉良好而内心虚到不行的时候,果断被忍无可忍的草根阶级用一个馒头给涮了.他怒了,以为依靠豢养的大媒体来铲除胡戈这个敢于说出实情的草根,结果他后来不仅败了,而且败得很没有面子.再后来微博兴起...导演们直接崩溃了:电影首映还没结束,百无聊赖的观众们就已经更新了微博:"我刚才睡着了,这次看的电影是XXX""正在看XXX,笑场了!"等到首映完了导演们发现原本在刷着微博没赶上首映准备看第二场的人已经*了导演们哭了...
二、你看看那个外景地,严重怀疑皇家军校是在世界之窗之类的便宜地点取得景,不伦不类,那是维多利亚风格的建筑吗?都快成迪斯尼了,真是……;三、感情戏幼稚,一点也没有大时代中小人物的存在感,演员演技做作,想是拍话剧,也难怪,他们怎么能理解那个时代的人,更谈不上艺术积淀了,剧情平铺直叙,没啥感情纠葛,人物表现苍白无力;四、为节约成本,估计是用了高清数字摄像机,但是后期估计是为了抢档期,居然没有调整色调,整体画质看着比电视剧还电视剧;五、也是我最不能接受的一点,期间大量是用了当年电视剧《北洋水师》的剧情甚至是截取画面。如果说前四点我还能忍受,这第五点简直就是亵渎您的观众。自己口口声声让别人尊重历史,可您这属于什么行为啊?糊弄观众?本来对冯导的一些敬意,伴随着这部电视剧电影,估计真的要烟消云散了,实在是胸臆难平,写下些许文字,还望您大人有大量,海涵
至于内容 剧情...都是扯淡.一个驴粪蛋儿,也配我们费心去描述它里面那些只有你才能品出来的馨香?我只需把你从驴粪蛋里挑出来的"精华"批驳一下就行了,用不着去费那事儿,跟你一样去作"正反两方面的分析".你的哲学是学校看门大爷教的么?文章 剧情的"首尾呼应"竟然成了混沌学上的"蝴蝶效应"?你还真是大言不惭.一个馒头,对后面情节发展起了点儿影响,竟然成了你认为的"剧情巧妙".你竟然"最开始真没注意这一点"...那我真的很好奇,以这么低的下限,你能看得懂几部稍微有点剧情的电影?大将军这个角色怎么就成了"日本战国武将"了?只不过是导演请了个日本的服装设计,结果弄的无极不伦不类,连张柏芝都弄了个艺伎造型.那个鲜花战袍,你要是稍微知道点常识,你应该知道典型的披挂百花战袍者,是三国吕布.不学无术,就不要冒充文艺青年.一部中文电影,非要弄个表情声音跟其他演员格格不入的日本人.那也罢了,弄个中文配音也能让电影看起来不那么别扭了.你竟然说真田广之"只有他自己的声音才能把大将军的霸气表现出来".照你这么说,以后不管谁演霸气将军,一律让真田广之配上日本话,哪怕是拿破仑关羽张飞...因为你认为别人的声音不像回事儿.你这逻辑混乱得有点儿过了.另外,无极的标签是“东方魔幻”还是“中国古典特色”.这个由不得你来教别人.不要以你自己的理解来强加给别人.1000个哈姆雷特呢!就算我要是说莎士比亚是傻比,你也别跟我说他的伟大.我本未打算看无极.因为胡戈的馒头,我想能拍出霸王别姬的陈凯歌,应该不会拍出这么烂的片子吧.结果我看了无极以后,彻底折服,引用剧情里两个字:张柏芝说张东健是她的情人,全体元老院的长老们齐声高呼"荒谬!"更值得人们佩服的是你,明明看完之后什么也"没注意到","被剧情弄晕了",也不明白"为什么要请日韩演员"......结果你后来竟然奇迹般地搞清楚了一切,硬生生研究出来一堆好的理由.得出了最终结论:无极是伟大的作品 陈凯歌是伟大的导演.我说你还是别装了当众人皆掩鼻而逃时,你硬要说这是牛黄而非牛粪,那么你真的错了.别人品不出来的地沟油,你非要喝完了说出年份并写下营养表,并不表明你的眼神犀利思想灵活智商比别人高,更不表明你的文艺水平比普通青年高.
陈凯歌从一开始对无极的定位就是东发魔幻,所以在剧情和造型等方面并没有拘泥于中国传统文化,这也就是他为什么会在主角和服装设计上选择日韩演员和工作人员的原因。但现在,由于无极失败的影响,我们已经很难再看到这种具有国际视野的大制作了。关于馒头的问题。我的意思是说,这个设计在情节上做到了“首尾呼应”,在哲学上属于“蝴蝶效应”,这是两个问题,是你把它混为一谈了。无极中间的情节混乱,把我弄晕了,才让我在之前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因为我从一开始就没有把无极当成《记忆碎片》那种高度逻辑化的电影来看,所以我也把无极当做了一个失败品。后来我看了胡戈的馒头血案后,又重新看了一遍无极,并且用分段停顿的办法,仔细的慢慢看,才发现了剧情的奥秘。这正是无极最大的优点,也是最大的败笔:它确实是一部有内容的、剧情饱满的作品,但导演故弄玄虚的手法让它超过了普通观众的理解能力。为什么要用日本武将的造型?因为无极是一部高度视觉化的电影,他的所有设计,都非常重视视觉冲击力。而在这一点上,日本武将的造型非常夸张,比中国武将的造型更有看头。在中国演员圈里,能演大将军这个角色的演员,我认为只有姜文一个,其他人都不行,但姜文一般都只演自己拍的电影。至于配音,中国的配音圈人才缺乏,我根本找不到一个能给大将军配音的角色。至于你说的问题根本不成立,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特点,张飞的特点是性烈如火、关羽的特点是威严沉稳,和无极中的大将军都不一样,即使抛开语言因素,让真田广之给他们配音都是不合适的。你连选择配音的条件都不懂?无极失败了,这一点很可惜。但我们不仅要知其然,还应该知其所以然,全面客观地把无极的优点和缺点都列出来,而不是一竿子打死。这样既对得起工作人员曾经的付出,也能有效推动中国电影的发展进步。说实话,无极比现在的很多烂片要强多了,起码它是一部有诚意的影片,陈凯歌从一开始就打算把它拍好,只是由于对剧情的掌握出现的错误才导致的失败,不是像现在的有些影片那样只想着圈钱。如果不承认这一点,就会让导演们觉得,我像陈凯歌那样认真拍电影也是挨骂,不认真拍也是挨骂,反正也是为了赚钱,何必那么累呢?于是,各种各样的烂片就越来越多了。
您可能对这些帖子感兴趣
要说中国电影拍的不好,观众也有原因。你说人原来拍的水准差,人家好歹辛辛苦苦的真正用大手笔拍出一部海战片,只收你40元个成本价,向你宣传一下先烈事迹,观众却为一部叫《画皮2》的电影最后一张票打架,票价还是70元,将近贵一倍,这不就给人家导演炽热的心里生生泼了桶冷水!有这样的观众,好导演也会越来越少。看的真是伤心呐,能为看一部70元的脑残片打架,却不愿意为看一部真正大手笔大制作的爱国主义宣传片花上40元,这样的同胞,能不叫人伤心吗? 一部好电影,应该是发人深省的,可惜这部片子,从来都没有脱出1991年电视剧版北洋水师的套子,通篇都是在找借口,推责任,对于战争失败的原因根本不敢面对!在日本无人不知的长崎事件变出了一段儿戏般的三国式段子,日本军人的骄横让人以为这不是1895而是1937年,黄海海战失利的原因被推给一发炮弹失灵,钢锉挫炮弹口径这样罔顾事实的老桥段依然拿了出来,整篇下来,我看不到反省,看不到失败的原因,唯一有的,是“时运不济”的怨天尤人。这种陈芝麻烂谷子,拿出来有什么用?每一个日本人都知道,长崎事件带给日本民族主义觉醒的推动有多大,那时的清国,在日本依然有着治外法权,俨然以上国自居,这是大明留下的政治遗产,对日本而言,是屈辱更是动力,但在甲午战争之前,日本军官绝无可能在清国官员面前如此骄横!他们只是默默的卧薪尝胆,月月水火木金金的苦练军队!全民了紧裤腰带购买军备,甲午战争对于清国而言只是一场局部战争,损失虽大但没还到亡国灭种的境地,但对于日本却绝对是决定整个民族生死存亡的决战!这些真实的历史,我没有在冯导的电影里看到过,怎么,直视自己的弱点,承认别人强过自己很难么?不知耻,何来后勇!
“对于《甲午大海战》的海战场面,冯小宁很自信,因为崔永元、梁晓声“看了都给了很高的评价”。”因为他们都是外行,你敢让铁血海军频道的大神给你评判么?
本文内容于
14:20:08 被yang197612编辑
作曲:王小勇作词:冯小宁独唱:陈道明东方有一片海东方有一片海, 海风吹来童年的梦,天外有一只船, 请带我漂向那天边,东方有一片海, 海风吹破五千年的梦;天外有一只船, 船一去飘来的都是泪!再不愿见那海, 再不想看那只船,却回头又向它走来, 却又回过头,向——它——走——来!
完了再加进一点别的元素拜托!冯大导演!!我们要看的是战争中的北洋水师,不是北洋水师的管带在谈爱情!!您老还是多拍《举起手来》《追击阿波丸》这类的愚乐片吧!!
1000元买个苹果手机是便宜,尽管是进口的10元买个苹果是贵的,哪怕是国产的果农再辛苦,也不可能把苹果卖到10元/个给人家导演炽热的心里生生泼了桶冷水,不想这样,你就把片拍好,拍阿凡达那样的效果100元也有人看片烂,就不要怪人没去看
看个电影非得扯到爱不爱国上去 有点上纲上线了
1. 为日本厂家增加40元的毛利收入2. 为日本企业增加了20元的扩张资本3. 为日本政府增加了5元的税收收入4. 给日本的所谓自卫队增加了10颗子弹5. 多印68页的篡改历史的教科书和文件如果你买日本汽车,将来开上中国街头的日本坦克就是你造的!!。如果你买日本橱具,将来射穿你儿子头颅的子弹就是你造的!!。如果你买日本电视音响,将来就会在战地喇叭中听到中国人被杀的哀鸣!!!你如果是中国人,不用你上战场当炮灰, 你要做的事很简单,就是不买日货 我们没有时间和权力去采取政治行动, 我们只能作力所能及的事,拒买日货是我们对付日本人的最好行动,不但简单而且有效.。我每天上网必做的一件事就是把此这篇文章贴到可能的地方,只要上网,我至少要贴上10次!!!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来和我和许多爱国人士一起并肩战斗吧!!请把此文贴到一切可能的地方,你一定会为你的所作所为感到骄傲的
陈凯歌拍了《无极》张艺谋拍了《三枪拍案惊奇》这样的垃圾怎么能不挨喷?凡是把老百姓当白痴的都是白痴,观众巴巴捧着钱去买那么贵的电影票,结果却换来恶心抽搐的体验,这无论如何不是用一句观众审美观低下就能搪塞过去的,你要拍部比《阿凡达》更牛的3D片,票房要是不爆满我脑袋摘下来给你当球踢!适当的商业炒作不是不能接受,《舌尖上的中国》导演自己都承认有大量的商业广告植入,可我们一点都不反感,最关键的还是你得有好东西拿出来,如果是垃圾,即使包装的再精美也盖不住那令人作呕的恶臭!不要说没钱,不要说技术差,电影最基本的就是讲述一个故事,塑造几个人物,发扬若干理念,仅此而已!很难吗?
点击加载更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物角色设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