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泥巴做好海岛奇兵雕像序列后下一步干什么的

新闻热线: 4&&&广告热线:1
女雕塑家刘渝:用泥巴让扬州历代名人重生(图)
大明寺鉴真纪念堂的鉴真像、史公祠的史可法像,都是她的经典作品——
刘渝:女,1940年生,雕塑家、画家。辛亥革命先辈刘揆一孙女,1965年广州美院雕塑系毕业,先后任职任教扬州玉器厂、扬州玉器工艺学校、扬州工艺美术研究所(高级工艺师)、佛山大学艺术系副教授。
她创作了一批享誉海内外的雕塑作品:曾主持复制日本国宝鉴真大师像,现陈列于大明寺;制作史可法二米脱胎漆像,现陈列于扬州史可法纪念馆;制作岳飞三米脱胎漆像,现陈列于江苏靖江岳飞祠;制作一米铜制叶问胸像,现陈列于广东佛山祖庙叶问堂。
出身名门,却不幸生于乱世。有心学画,却改行雕塑。刘渝的一生可谓跌宕起伏。
不过,面对困难,刘渝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终究成为一代雕塑名家,其雕塑的鉴真像、史可法像等,都已成为传世之作。
在扬州的23年,刘渝把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扬州,对扬州有着深厚的感情。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杨新曾为刘渝作诗:“偏宜歪髻任天真,曾是扬州九怪人,雪压霜欺君自健,童心依旧最堪珍!”
也许,这就是对刘渝这一生最好的写照。
出身“名门”
战火中颠沛度过童年
1940年,抗日战争正值白热化阶段,陪都重庆,日军飞机每日都要前来轰炸。在一户从武汉避难到这里的刘姓商人家中,一位女孩在炮声中呱呱落地。为了纪念这段特殊的历史,家人为她起名单字“渝”。
说起刘渝的家世,可谓是出身名门望族,她的祖父就是赫赫有名的辛亥革命前辈刘揆一,曾与黄兴一起创建“华兴会”,是民国元老之一。而她的叔祖父刘道一也是辛亥革命的先辈,曾参与领导的萍浏醴起义,因起义失败被清政府杀害于长沙浏阳门外,年仅22岁,是留日学生中因反清革命被杀害的第一人,也是同盟会会员中为革命流血牺牲的第一个烈士。
而刘渝的母亲也是出身名门,其祖父辈多人在清朝做过官,有人还曾参加过“戊戌变法”,祖父曾经是“鉴湖女侠”秋瑾的老师,而刘渝的舅舅也曾是抗战的老兵。
虽说出身名门,但生在战火纷飞的乱世,注定刘渝的童年也是颠沛流离的。出生后不久,为了让她远离战火,舅舅就把她送到老家湖南湘潭,在这里,姨妈用米汤养大了她。
抗战胜利后,一家人迁回到武汉,父母又把刘渝接回到了武汉的家中。不过,不久后,解放战争又爆发,刘渝再次被送回老家,住在当地为其叔祖父刘道一建的“刘烈士祠”中,在这里上完了小学。解放后,一家人又回到了武汉。
就这样,在不断的颠沛流离中,刘渝慢慢长大。
无钱学画,无奈改学雕塑
现在,很多人都知道刘渝是雕塑名家,但有些人不知道,一开始,刘渝是学画画的,其油画作品造诣非常高。
在很小的时候,刘渝就表现出了与艺术结缘的天分,小时候的刘渝,就喜欢在地上“乱涂乱画”。上中学时,他更是疯狂喜欢上画画。有一次,在上课时,刘渝居然开了小差,趴在桌子上画起了正在上课的老师,很快就被老师抓了现行。不过,这名和蔼的老师并没有责备她,而是说:“画得还不错,蛮像的,不过下次不要这样了。”
这虽然只是一个小插曲,但刘渝认为,老师给了她很大的鼓励。
由于热爱画画,初中毕业后,刘渝考上了当时武汉的“中南美专”,不过很快,这所学院就迁往广州,改成了“广州美术学院”,刘渝也随学校到了广州。
刘渝学画,要买很多纸张和颜料等,需要花很多钱。而当时,家里已经家道中落,父母“成分”又不好,所以家里并没有钱负担她的费用。没办法,刘渝决定改学雕塑。“因为雕塑不用花钱,搞点泥巴来就行了。”
当时,雕塑还是一门新鲜的艺术,学的人少,被称为是艺术中的“重工业”。“整天和泥巴打交道,脏兮兮的,还要爬上爬下的,比较苦,一般人不愿学。”
不过,刘渝却学得非常认真,并且乐观,积极向上。她的同学,著名美术家林墉曾撰文这样回忆刘渝:“那个年月,歌同唱、舞共赏,几多欢语哪能忘……刘渝这人,重感情,有义气,胆子大,无畏惧,气势如男子,豪迈敢冲天!小小个子,谁敢量衡?”
23年美好青春在扬州度过
1965年,刘渝在广州美院毕业,被分配到扬州玉器厂工作。从此结缘扬州。
当时,刘渝只有25岁。来扬州后不久,“文革”爆发,由于她的出身以及敢于直言的性格,很快她就受到了冲击。“当时孤身一人在扬州,一个亲人也没有,叫天不应叫地不灵,确实是度过了一段很艰难的岁月。”后来,刘渝的丈夫方思也调来扬州工作,刘渝的日子才好了一些。
虽然生活遇到一些困难,但是刘渝在工作上却是非常认真。来到扬州玉器厂后,刘渝发现,当时工人普遍文化不高,导致审美受限。所以她在艺术学校里,着力培养学生们的审美观,讲解人物造型的要素,非常受学生们的欢迎。目前扬州玉器界很多大师级别的人物,包括国大师顾永骏,都曾是她的学生。
当时,在扬州,接受过专业雕塑美术教育的人还非常少,比较知名的只有两个,一个是刘渝,还有一个是张世椿。
由于高超的专业水准,省内很多大型历史雕塑活动也开始找到刘渝。包括南京长江大桥雕塑群,南京以及扬州的“收租院”雕塑作品,刘渝都参与其中。
不过,这其中的酸甜苦辣,也许只有刘渝自己才能体会。在参加南京长江大桥雕塑群的工作时,刘渝正怀有身孕,她必须要坚持爬上几层楼高的雕塑上进行工作,有一次,她踩在一个人物雕塑的肩膀上工作时,雕塑肩膀突然断裂,幸好刘渝反应快,及时抓住了身旁的一个脚手架,才没有掉下去。“好几米高,下面全是钻头,钉子等杂物,要是掉下去了,不但孩子没了,我的命也难保。”回忆起来,刘渝至今仍心有余悸。
1987年,由于身体等多种原因,刘渝离开扬州,到广东佛山佛山大学任教。至此,她足足在扬州生活了23年。“可以说,我把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时间献给了扬州,扬州是我人生的一个重要地方,在这里,我尝尽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刘渝这样说。
成功复制日本国宝鉴真像
刘渝一生创作雕塑作品无数,但最经典的一个作品,莫过于复制鉴真像了。
上世纪70年代末,中日两国都有意恢复邦交正常化,在这个背景下,有关部门促成了奈良唐招提寺鉴真干漆像回国“省亲”。1980年4月,鉴真大师干漆夹纻像回国“探亲”,在扬州和北京两地展出,一时轰动全国。
鉴真像在扬州展出前,有关部门提出,想复制一尊鉴真像,放在扬州大明寺中。由于当时大家认为刘渝雕塑水平最高,所以最后这个任务就落在了她的身上。
接到这个任务后,刘渝是既兴奋又忐忑,鉴真像在日本被视为“国宝”,民众想看一眼非常难,而这次在扬州展出,也是放在玻璃罩里面的,由于看展的人人山人海,大家只能排队从鉴真像前匆匆一过,不能逗留,根本没时间细看。
为了完成任务,刘渝想了个办法,她偷偷躲在离鉴真像不远的一扇门的背后,“偷看”了好几次。回去后,刘渝马上带着几个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做出了一个小样,然后送给日本方面看。日本方面看了以后,认为很不错,所以就特许给了她们专门的20分钟时间,近距离观察鉴真像。“当时我们戴着口罩进去的,工作人员把玻璃罩打开让我们看,我边看边用笔素描,记录了各个部位大概的尺寸,以及一些细节。”
回去后,刘渝开始正式着手复制鉴真像,很快,作品就出来了。各界人士观看后,都不绝赞叹“像!真像!”连当时的日本唐招提寺主持森本长老也赞不绝口,认为这个复制像与原件最像。
鉴真像让刘渝“一战成名”,之后,很多重要的雕塑工程都找到了她。1984年,刘渝又接到一个重要的任务——为扬州博物馆创作一尊干漆“史可法像”。
与鉴真像有“原件”可以参照不一样的是,此次做史可法像,完全是“凭空”制作。所以难度并不比做鉴真像小。为了做好这件作品,刘渝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请教了多名对史可法有研究的历史专家学者,可谓是费尽了苦心。
历史资料表明,在国家危亡时,史可法当时的处境是明知抗强敌必死的后果,但他仍临危不惧,在交代完后事后慨然赴死,其悲壮、其刚烈感天动地。“我在塑造他时,设身处地理解他在国破家亡时的自我选择,才能在作品中表现他大义凛然、从容赴死的心理,以及无力回天的苍凉心理和悲壮心情。”回忆起这个作品的创造经历,刘渝表示,在作品完成的过程中,她自己的心灵也受到了一次新的洗礼。
正是因为这种心灵的投入,最终,作品做出来后,受到了各界人士的赞赏,史可法后人也给予了好评。有人评价说,这尊像就像是一部史可法的传记,意味深长,感人肺腑。
此后,刘渝又完成了多座经典雕塑名作,如陈列于江苏靖江岳飞祠的三米脱胎漆岳飞像,到了佛山后,她又创作佛山武术家“叶问像”,受海内外叶问弟子认可。
七旬高龄致力于历史宣传研究
离开扬州后,刘渝来到广东佛山任教,继续从事美术相关工作。不过,到了退休以后,刘渝开始越来越多地进行历史的研究。
“其实并不矛盾,因为我创作的很多雕塑作品,都是历史人物,或者是反映历史事件的,这就要求我必须深刻去了解历史,比如我雕塑史可法,我就必须要深入了解到他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才能反映出他当时那种大义凛然的气概;而雕塑岳飞像,我就必须去读懂岳飞当时那种忧愤的心情。我对历史本来就很感兴趣。”
最近几年,刘渝主要致力于辛亥革命这段历史的研究与宣传,为了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她创作了雕塑作品“辛亥三杰”,分别是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的雕像。而在佛山,她还多次举办了关于辛亥革命题材的艺术展。
这次回到扬州,刘渝也是准备国庆期间在东关街馥园中的孔子书画院举办辛亥革命艺术展。大量的文献、画作,都是她从佛山运过来的。
“为什么要搞这个展览,一方面我也是辛亥先烈的后裔,所以我也收集了关于刘道一、刘揆一的一些书信、画像,我也愿意拿出来共享,也以此来纪念我的祖父和叔祖父;另外,辛亥革命是影响中国历史的一件大事,我认为有必要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这段历史。”
刘渝告诉记者,虽然她已经年过70了,但只要还能走得动,就会继续为艺术做一些事情,为历史做一些事情。
责任编辑:陈书戈 1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扬州网”或“扬州日报”、“扬州晚报”、“扬州时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扬州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
·····
·····
·····
·····
新闻热线:4
广告热线:9
.cn All Rights Reserved爱上泥巴 醉心雕塑——雕塑艺术家魏一行_文化_印象庆阳网
爱上泥巴 醉心雕塑——雕塑艺术家魏一行
核心提示: 在西峰区圣鼎步行街,有一间艺术工作室,四十多平方米的房间里,几个陈列架上摆满了各种泥塑、陶艺、铜塑作品。神情庄严的孔子,面带微笑的菩萨,卖萌的卡通猫……每件作品都形态各异,活灵活现。这间工作室的主人叫魏一行,这里的雕塑品大多出自他的手。
印象网讯&(记者 张烨 通讯员 盘小美) 在区圣鼎步行街,有一间艺术工作室,四十多平方米的房间里,几个陈列架上摆满了各种泥塑、陶艺、铜塑作品。神情庄严的孔子,面带微笑的菩萨,卖萌的卡通猫&&每件作品都形态各异,活灵活现。这间工作室的主人叫魏一行,这里的雕塑品大多出自他的手。
今年32岁的魏一行留着一头长发,给人的感觉是&很有艺术范儿&。见到魏一行时,他正在工作室里制作陶艺品,随着陶轮的快速转动,他的双手不停地挤拉泥巴,几分钟后,一个花盆就初见雏形了。&这个制作过程叫拉坯,前些天有人跟我预订一批花盆,我得尽快做出来。&魏一行说,用泥巴、铜、玻璃钢等材料创作各种雕塑作品是他的谋生手段,更是他的艺术追求。
魏一行与雕塑结缘,主要源于祖父的影响。上小学的时候,有一年端午节,祖父用泥巴捏出十二生肖,摆放在家里的窗台上,看到这些可爱的小动物,魏一行一下来了兴致,也照着祖父捏好的样子学着捏。捏着捏着,魏一行就迷上了&玩泥巴&,&那时候没人教,也不掌握技巧,觉得啥好玩就捏啥。&就这样,&玩泥巴&成了魏一行童年时期的乐趣。
2000年,正在上初中的魏一行,开始跟随泥塑大师赵文菁学艺,正式走上了泥塑之路。为了不影响学习,他利用课余时间学习泥塑。当时,魏一行在后官寨马集中学上学,而赵文菁老师家在西峰城区,每天下午6点放学后,他骑着自行车到赵老师家里学习,第二天又早早起床赶回学校上课。&骑车单趟至少得40多分钟,那时候刚好是冬季,在路上被冻得手脚都麻木了。&魏一行说,学艺的过程很辛苦,但他没有因此放弃对这门技艺的追求。
&当时主要是学习雕塑人物肖像,创作最多的就是佛像,每次创作前都要仔细观察,力争做出满意的作品。&魏一行说,创作人物雕塑,需要准确把握人物面部的比例,寻找人物的特点,这样才能形象、传神,雕像做得传神逼真了,泥巴就像被赋予灵性,一下就活了起来。
一年的学艺时间,魏一行虚心受教,在赵老师手把手的传授下,他掌握了泥塑的要领,创作的作品越来越好,这让他充满自信,也更加钟情于&玩泥巴&。几年的中学时光,魏一行都沉浸在泥塑艺术探索和创作的乐趣中,一有时间就捏各种动物、人物肖像。在魏一行的家中,有一尊弥勒佛雕像,佛像肥头大耳、袒胸露肚、憨态可掬的模样让人看后不禁莞尔一笑,暂时抛开了世俗的烦恼,心神一下就平静下来。这件作品就是他在上中学期间创作的。
2005年,魏一行考上了河北美术学院雕塑专业,开始真正接触到现代雕塑技艺。他每天都如饥似渴地学习,很快掌握了钢塑、铜塑、银塑等各种材质的雕塑制作方法。为了提升自己的技艺,魏一行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到各地学习取经,&去的最多的地方是山西、河南、北京等地的仿古文物市场,主要是考察学习各种文物雕塑,并跟一些加工厂合作,把自己创作的作品卖给他们。&魏一行说,泥塑不易搬运和保存,他创作的主要是玻璃钢塑和铜塑。这两种材质的创作难度要比泥塑大得多,制作工序也更繁杂,得先用泥巴捏出造型,然后用石膏固定,再一层一层地往上刷钢水、铜水,要耗费的时间很多。为了创作,他经常忙到大半夜。
毕业后,迫于经济的压力,魏一行曾到广东一家珠宝公司从事设计工作,薪水很高,但远离了雕塑的生活,让魏一行感到压抑、无趣。几个月后,他放弃工作回到西峰,专心进行雕塑创作。&对于雕塑作品,普通百姓用的不多,干这行,收入不太行,但创作雕塑,无论是做坯还是雕刻、绘色都是一种艺术享受,我下决心将自己喜欢的技艺坚持下去,并力求突破。&
这些年,魏一行坚持潜心创作雕塑作品,做得多了,他的手艺越来越巧,作品也越来越多,而且题材很广泛,包括生活用品、人物、动植物等。他的创作,不拘泥完全的模仿,而是更多地融入自己的想象。在他的工作室里,有一把铜塑龙椅,龙椅和屏风上有52条飞龙,这些飞龙棱角分明,龙纹精致,看上去很逼真。他说,这件作品属于大型雕塑,制作时需要特别细心,尤其是制作环绕的龙身,比例稍有偏差,就会影响整体造型。&创作过程中,我反复修改,这座龙椅,我前前后后花了3年时间才做好。&
这件作品创作成功后,魏一行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大型现代雕塑上,创作最多的是人物雕像和景观雕塑。渐渐地,他的作品到了别人的认可,陆续有人请他创作雕塑作品。这几年,他先后应邀为长春、抚顺、北京等地的博物馆、公园和广场制作人物雕像和景观雕塑。
魏一行的雕塑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融进一些现代元素,他将绘画与雕塑相结合,创作了一批色彩明亮、造型独特的卡通玩具和装饰品,迎合了现代人的审美。
魏一行说,艺术无止境,沉浸在雕塑的世界里,在艺术创作上不断创新,会给他带来快乐和自信。如今他又有了新的创作方向:&以前的雕塑作品主要是用于观赏,实用性不强,如今人们的生活品味越来越高,对一些生活器具开始讲究美观,今后我会将雕塑的艺术性和实用性相结合,多创作生活物品,让雕塑走进更多百姓的家中,也让自己的雕塑创作之路走得更宽。
责任编辑:车永琪
印象庆阳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主管:中共庆阳市委宣传部 主办:庆阳市司法局
庆阳引领传媒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承担本网站所有的经营业务、内容更新和技术维护
印象庆阳网常年法律顾问:庆阳市法律援助中心 刘长平律师
&&站务合作:
备案信息:陇ICP备号
庆公网安备: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甘B2-号第14版:读枣庄目击
本版新闻列表
“玩”泥巴
每件雕塑作品,张昊德都是反复修改,一点都不能马虎。
和泥要凭手感,软硬要适中,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
给雕塑上色是一个“脸面”活,上色不仅要均匀,还要用得准确,不然影响整体效果。
用胶粘合雕塑是个细活,每一个缝隙的连接要靠熟练的技术。
每制作一个作品前,前期的构思、画图、修改,一遍又一遍地准备工作是关键。
来鲁班纪念馆参观的游客,通常被雕塑呈现的故事所吸引。
走进鲁班纪念馆,一尊尊神形兼备的雕塑就出现在人们的眼前,这些作品都是出自张昊德之手。今年35岁的他在滕州市文化馆工作。 张昊德自小在父亲的影响下学习绘画,打下了很好的基本功,高中毕业后考入山东艺术学院学习雕塑。毕业分配到滕州市文化馆从事专业创作。张昊德说:“我上高一的时候发现雕塑是稀少的行业,于是立志将来要学雕塑专业,雕塑专业每年只招收10名学生,我考了两年才考上。”学习雕塑不仅每天要面对泥巴,还要学习握钢筋、电焊、打石头、翻石膏等,很辛苦。此前不知道,雕塑课也是要站着上的。不像学油画,设计者能在有限的空间表现出自己的想法,张昊德开始感觉学雕塑有些枯燥。毕业后,张昊德更加努力,不论是吃饭还是睡觉时都在构思。2010年,张昊德参与鲁班纪念馆的布展工作,2个月的时间要雕出50多尊塑像。和其他创作人员一起,每天从早上7点工作到晚上11点,最后顺利地完成任务。 近年来,张昊德先后雕塑了《滕文公铜像》、王家祠堂的《王东槐》雕像、《王铭章》、《王麓水》大理石雕像;伦达商贸城广场雕塑、山亭汽车站主题雕塑;滕州高铁站候车厅的壁画《玉带抱春》;作品《对抗》获2008奥运景观雕塑方案征集大赛优秀奖;雕塑作品《飞夺泸定桥》参加山东青年美术大展等。 雕塑设计、制作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每一件作品都要经过反复推敲。雕塑制作首先要确定主题,如果是城市雕塑要到现场考察环境,然后确定雕塑的构图和材质。通过手绘或电脑绘图,把设计者的设计意图表现出来,将二维的形状变成三维的形体。做大型雕塑时要先做小模型,再进行翻制。泥塑模型做好后,要用石膏翻制成坚硬、方便搬运的材料,通常用玻璃钢材料,再依照模型制作成石雕、金属等材质,喷涂合适的颜色,制作出表面效果。 王家祠堂是省级文保单位。2012年王家祠堂修缮,受后人之托张昊德制作王东槐像,参照王东槐后代的面容,根据五官特征推测王东槐的形象。随后,张昊德又翻阅了书籍了解王东槐的历史,前后经历5个月的时间,最终雕像得到了王家后人的认可。 现在,张昊德不仅搞雕塑创作,还负责滕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我非常热爱非遗工作,我也是手艺人,通过工作了解到传承人的处境和心情,发现他们的技艺比我的更精湛,都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瑰宝。”张昊德如是说。 (特约记者 侯志龙 文/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泰拉瑞亚雕像有什么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