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战类游戏,能买到的最好的船是风帆海战游戏战列舰,可以组建自己的舰队舰队最多四艘船,有黑珍珠号海盗船

【史话】风帆战列舰史话|【三海一核】哈尔滨工程大学|中国大学生在线()
【史话】风帆战列舰史话
战列舰,这个熟悉而陌生的名词,他消失于历史的长河之中,喜欢战列舰的人却总是觉得他那么熟悉,仿佛他庞大的胴体还在那里矗立着,还在那片大海中穿梭着,向他的威力一样深入每个海军迷的心中,令我们难以忘怀。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人类从陆地打到海洋,从未停息过。15世纪之后,西方文明的每一次进步,每一次变革,都多多少少涉及到海洋上的战争。战列舰便是诞生于其中,也消逝于其中。他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会出现?又为什么如此令人怀念?人类在地理大发现后基本认识了海洋,这个蓝色的巨兽,海洋为人类带来了无尽的力量的同事,也带来了属于人类的附属品——贪婪、杀戮、掠夺、仇恨。人类天生的征服欲便开始肆无忌惮的扩张,战争出现了。当人类的海战随着火炮登上战船上时,战列舰的先驱——风帆战列舰便出生了。15世纪,当线膛炮出现了,人们把当时精湛的铸造技术应用于火炮上,接着将火炮安置在了商船上作为武器,海上战争革命性的改变了,英国率先放弃了撞角战,跳帮战,改用火炮作为主要武器,一个新时代出现了,马上,他会迎来一个王者,统治人类在海上的一切,他就是战列舰!火炮是战争之神,人类无数次的证明过这一点,当火炮变成船上的主要武器后,更多的火炮便被安置到船上。从商船,武装货船,再到炮船,开始这些装有大炮的船还主要用于经商,或者海盗活动,直到英国人终于做出了一个历史性的决定,制造一些只服务于战争的战船,他们的设计将更加合理,威力也将空前强大,风帆战列舰就这样出现了。战列舰,台湾等地也翻译为战斗舰,是由于这种战舰在战斗时一般会排成一条战列线,以一舷的火炮对敌人进行攻击而得名。从风帆时期到二战结束,这个定义一直符合。风帆时期时,战列舰的船型一般为三桅帆船,动力装置为三角帆,在两舷设置火炮。开始时的战列舰就已经是当时战船中的最强者,配备有最大的帆船,标准排水量可以到达吨,相对比来看,我们熟悉的铁甲舰定远号是铁制船体,排水量在7000吨左右,木制的风帆战列舰大小相当于定远的两倍大。动力装置的主体是三桅上的横帆,但船上还有许多各类风帆,如三角帆,纵帆,还有可以在无风带上利用海水蒸发提供动力的外帆,这时的庞大的船身也有着很好的机动性。海战上火炮的数量直接决定着整艘船的战斗力,限制于整条船的大小,人类通过增加甲班数量增设火炮,每层甲板会设置十多门火炮,整艘船的火炮一般约100门以上。火炮在前期一般采用滑膛炮,后出现的线膛炮取代了滑膛炮作为船舷处的火炮,由于滑膛炮在应用炮弹种类上和近距、散射方面上还保持着部分优异的特性,所以滑膛炮并没有被完全取代,而是保有少部分放置在船体前后,即船艏和船艉。船舷处设有炮窗,战斗时才会打开,平时一般紧闭,一是防止海水侵入导致船体倾覆,而是防止海水海风对船体和火炮的腐蚀;每门火炮都配有活动轮,可以自由拖动来方便炮手进行瞄准和装药,火炮炮窗的边框会和火炮在射击时用绳子绑在一起,抵消火炮后坐力。上文提到,战列舰舰队在战斗时会排成战列,为了在战斗时占领先机,舰队即使在航海时也会以一条线航行。而遭遇敌舰队后,双方一般都会率先航向有利位置,展开“T型炮位”,即先抢占相对敌人的T字横向,将敌舰队置于纵向,这样,横向一方可以令自己的舰队一舷火炮火力全开,以敌迎头痛击,这是最简单也是最经典的战列舰战术,一直被应用到二战时期美日苏里高夜战。但是这不是绝对的,一般很难构成理想状态的“T型炮位”,只是依据理论尽量扩大己方优势,而这种战术应用广泛,双方一般都不会让对方占领有利位置,风帆战列舰的航速一般很慢,在8、9节左右,强行抢占很容易打乱己方阵型,错失战机,如英法百年战争的海战中,英方就因为抢占有利位置而惨败。风帆时代的海上战争中,影响战争的因素有很多(现在问题也不少),除了火炮和船只数量、战术这些人为因素外,影响相对较大的就是自然因素,但是自然因素往往不会只眷顾一方,而双方思想的差异也造成了处理方式异同,这其中最耐人寻味的便要从风帆说起。我们看到很多这个时期的电影,双方炮战时总是离的很近,而且海上往往无风或者风不大,战舰基本保持竖直,这是为了电影的观赏性,而实际中并非如此。天气原因的确存在,往往天气优良时会便于双方航行中发现对手,也更利于海战,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毕竟是在科技不发达的时代,即便天气好的时候,偶然遭遇敌人的情况较天气差时并无两样,所以海战时天气状况不总是非常好的。风帆战列舰的海上战争都发生在大西洋上,这里的海况很不好,风大浪急,所以海战中,庞大的战列舰歪歪扭扭的打起来也是很正常;不仅是海浪,风况更为重要,巨大的风帆带给整只船体巨大的推动力时,也带来了不便,海战时的风向一般会吹往一方,战列舰队排为一排时,风向往往可能垂直于船队,这会造成战列舰向一方倾斜,上文提到,战列舰上一般有三至四层甲板,最底层的甲板位于吃水线上一点,在船体倾斜时不可能打开炮窗防止进水,如此看来,单面的大风会造成处于上风向的一方,在射击时只能使用上面的炮火攻击,无法使用最下面的一排火炮,同时处于下风向的一方可以火力全开,毫无顾虑的使用火炮(下风向时船体向不用火炮的一侧倾斜)。咋一看,下风向的一方会占有很大火力优势,实则不然,这种情况曾多次出现在英法战争中(没办法,谁让这俩货财大气粗怨大仇深呢!),而英国因为地理原因基本处于上风向(英国天气这个醉啊!),法国处于下风向,双方都一往情深地偏爱自己的位置,不科学!对吧?其实英国人发现,即使不使用最下面的一部分火炮,在当时近距离的海战中,由于船身倾斜导致英方船只的射界偏低,己方火炮可以笼罩打击对方的炮位和吃水线以下区域,从而提高了英方的火炮命中率和威力,加快了敌舰的沉没,法国的最上边一排炮射界向上倾斜,只能攻击英国船只的甲板桅杆等非重要战斗部位,风力太大时或者双方太近时甚至无法打击对方,法国的原因就是上文所述。18世纪中叶,铁甲舰出现了,风帆战列舰时代也结束了,但是风帆战列舰领导了战列舰时代,成了海上霸主,战列舰之所以迷人,就是因为战列舰从开始到结束,都集中着人类最强大的科技和工业能力,时代的步伐从这艘巨舰上显现,而时代,从风帆中兴起!
网友评论(0)
请先后再进行评论!英媒感叹中国舰队:多好的船啊,可惜不是我们的
导读:据英国皇家海军官方网站1月12日报道,中国海军第十八批护航编队对英国皇家海军母港朴茨茅斯进行了真实访问,此次访问的目的在于加深中英双边的军事了解。
据英国皇家海军官方网站1月12日报道,中国海军第十八批护航编队对英国皇家海军母港朴茨茅斯进行了真实访问,此次访问的目的在于加深中英双边的军事了解。
中国海军编队靠港,最远处是一首英国23型护卫舰
船坞登陆舰“长白山”舰进港
“运城”舰进港对于中国海军的来访,英国媒体的反应却颇为引人注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的标题是《三艘巨大的军舰在皇家海军母港朴茨茅斯引发欢呼 真遗憾这是中国军舰不是英国的》。在这篇新闻的评论中,英国网友感慨:“我记得我们当年侵略过中国……”
《每日邮报》报道标题:三艘巨舰……可惜不是英国的
英国网友:我记得我们侵略过中国…… 访问英国的中国海军编队有导弹护卫舰“运城”舰、船坞登陆舰“长白山”舰和补给船“巢湖”舰。此前这一护航编队曾经访问阿曼的塞拉莱港,此后将访问德国的基尔港。
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到达现场迎接,编队指挥官南海舰队少将张传书表示,这是一个增进双边了解,进行军事交流的好条件。中英两国海军将就多个海洋问题进行讨论,其中包括印度洋上的反海盗作战。
“长白山”舰与“巢湖”舰
“运城”舰
“运城”舰进港
英国皇家海军军乐队欢迎中国海军来访
英国皇家海军朴茨茅斯基地司令准将杰里米·里格比(Commodore Jeremy Rigby RN)表示欢迎中国海军到访英国海军的母港:“和英国一样,中国依赖海洋贸易来维持繁荣,中英之间应该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合作。” 刘晓明表示,此次访问有利于增进中英双边伙伴关系,有利于英国大众了解中国军队和中国军队的能力。他介绍说,距离上次中国海军访问英国已有7年,世界已经改变,而中国海军的能力也大大增强。
中国海军的舰员将参观胜利号风帆战列舰、勇士号铁甲舰和古帆船玛丽·罗斯号,并将参观英国皇家海军最新锐的45型驱逐舰“邓肯”号。
双方水兵还将举行羽毛球比赛和篮球赛。
英国作为一个岛国,是人类历史上利用海军攫取世界霸权的第一个国家。对于英国与其国民,海军和大船有着独特的意义。此前中国海运“中海环球”号集装箱轮在1月7日到达英国,就曾引发英国民众围观。
英国民众围观中国的世界最大集装箱货轮
英国民众举起手机拍摄集装箱货轮
巨大的货轮 “中海环球号”排水量18.4万吨,长400米,宽59米,可装载19100个集装箱,是世界最大集装箱货轮。中国微博网友对此也颇为感慨,有网友以1840年代中国口气学英国说话:“夭寿啦!洋人开着大船来通商啦!”
中国网友调侃评论
(观察者网编译自英国皇家海军官方网站) 本文链接:
猜你感兴趣
热门评论9楼大阴帝国才风光了几年,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从人类起源到19世纪都是世界的领跑者,要不是无能的满请,我们中国何至于遭受百年的屈辱!!!只要我们全民族共同努力 ,未来的世界仍然属于我们中国!!!2楼4楼21楼18楼&这次没有鸦片。。。。。。。以后再去就跟几艘货船装大麻,英国的GDP就靠它了,把他们都抽成英伦病夫。3楼
点击加载更多
更多精彩内容错失的时代——风帆时代的海战
错失的时代——风帆时代的海战
由于种种原因,我们与风帆海战时代失之交臂,明清时期错过了辉煌的的大航海时代,在西方大航海时代进行得如火如荼时我们却在闭关自守,以至于直到今天仍落后于西方世界,令人扼腕叹息。今天笔者从风帆时代海战的技术与战术入手,把大家带入那个雪白风帆和艳丽炮火为主题的时代——风帆时代。
风帆海战的船舶
随着造船工艺的提高,装有纵帆设备的高大的船楼淘汰了。军舰降低了重心,提高了速度,适航性得到了提高,可以在大洋里航行得更远。不仅如此,船帆也大大改进。艏部纵向三角帆和桅杆之间的支索帆比仅采用横帆航行起来更能吃风。横帆的驱动力因增加了翼帆也得到加强,它由原船帆横桁端向外延伸。满帆时,一艘大型帆船战舰可挂36面帆。随着横帆和纵帆的结合使用,船已经能够通过迂回航线而逆风航行,风帆时代的船舶已经摒弃了人力手划桨,完全凭借风帆借助风力运动,所谓风帆时代是指1650年至1850年期间。这个时期船舶只要由木材制成,有时在水线以下包裹铜皮,由索具控制风帆驱动船舶前进,大型战舰一般采用三桅结构,而较小的舰艇则有单桅、双桅或三桅。
各种常用帆
海军长期使用青铜或生铁铸成的前装滑膛炮,用于发射用于摧毁船体的圆形弹丸以及杀伤人员的霰弹、破坏帆具的链弹。在这个时期,当时海战方式为交战双方的舰队在海战中各自排成单列纵队的战列线,进行火炮对射。在这种“线式战术”中,最具威力的是大型的、拥有多层甲板的、装有众多火炮的战舰,这种战舰被称作战列舰(Ships of the
Line)。战列舰的全称应该是“主战线战斗舰”(Main Line of Battle Ships),或简称为“战舰”(battleship)。1638年建成的英舰“海上君王”号便是这种战舰的第一艘,它有3层舷炮甲板,102门火炮。随着时间的推移,线式战术中的战列舰底线不断上升。在1652年英国与荷兰之间的战争都还雇佣大量的武装商船参战,到了1672年是结构强度低火力不足的小型战舰,18世纪50年代,50门炮成为战列舰的最低火力标准,到18世纪80年代,64
门炮就是最小的战列舰了。1805年以后,74 门炮是最小的战列舰,结果到了1830年,80
门大口径火炮构成舰队的基础。
英国皇家海军曾按照以下标准对舰船进行分类:
一级舰----三层炮甲板,火炮100门以上,定员875人以上,排水量吨。代表舰船为特拉法尔加海战中纳尔逊海军上将的旗舰胜利号。
&&& 二级舰----三层炮甲板,火炮90-98门,定员750人左右,排水量2000吨以上。
三级舰----二至三层炮甲板,火炮64-80门,定员490-720人左右,排水量吨。这是英国海军中数量最多的主力舰只。
四级舰----两层炮甲板,火炮50-56门,定员350人左右,排水量1000吨以上。
上述四级舰均被称为战列舰。规模在此之下的舰船被归类为护卫舰(Frigate)、巡航舰(Corvette)和单桅纵帆船(Sloop)。
世纪90年代英国一级舰的纵剖图,可在图中看到三层隐蔽火炮甲板和三个桅杆,这种战舰是构成线式战术的主要力量,是夺取制海权的保证
18世纪中期的典型英国四级战舰,装备50门火炮,双层甲板。这种小型战列舰太小了,难以参加舰队间
的线形队列,不过这种小型主力舰却可以发挥有效的商船队护航功能,还可以在远洋舰队中充当旗舰。
在帆船时代,除了另一艘战列舰,没有什么能威胁到一艘战列舰的安全,它们是当之无愧的海上霸王,最大的那些可以装载100门以上的火炮,美国在19世纪20年代建造的“宾夕法尼亚”号装载120门火炮,甚至,人们设法给一些巨型战舰装上140门火炮。它们的任务就是在战斗中击败其他战列舰,如果在海上遇到其他种类的敌舰,对方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投降,要么抛掉火炮在内的所有负重全速逃跑,通常情况下只有那些特别敏捷的狭长快速帆船有机会逃掉。
至圣三位一体号战列舰,西班牙人为了试图在火力上压倒对手,给至圣三位一体号增加了一层甲板,配备火炮多达130门,成为当时独一无二的四甲板巨舰,是当时海上最大的战舰之一。所以在圣文森特角和特拉法尔加两次战役中成为英皇家海军的主要攻击目标。虽然其火炮总众多,但是英海军炮组开炮速度极快,所以最终投降。
战列舰结构强度高,火力强大,成为海上线式作战的基础。而速度极快的小型战舰则被用来进行侦察、封锁、或者海上破交作战等辅助性作战任务,1750年,这些小型战舰发展成为典型的单甲板战舰“三桅快船”,这种战舰被称为巡洋舰,巡洋舰要具备多种作战能力,能够在远洋活动的大型军舰,在风帆时代他的基本能力是能够俘获一艘商船。除此之外,风帆时代的舰队总是带着纵火船,这些纵火船主要由废旧商船或小船改装,这对在海战中受伤失去的动力的大型军舰是致命的威胁,海战中还有用于对岸攻击的臼炮艇、浅水炮舰等等。
1695年英国的双桅臼炮艇。这种炮艇载有2 门13 英寸(330毫米)大口径臼炮。发射的炮弹重达200磅(90公斤),射程为3000码。臼炮艇经常被用来攻击有坚强防御的,大型战舰难以接近的海岸目标,比如要塞、炮台、港口、海军基地等。1814年英国海军曾用臼炮艇轰击巴尔的摩的麦克亨利堡。弗兰西斯.斯科特.凯正在一艘英国战舰上观战,他即兴写下的诗句后来成为美国国歌的歌词。“烈火熊熊,炮声隆隆”就是描绘当时英国臼炮艇轰击的真实写照。
纵火船,这是风帆时代唯一一种对战列舰有威胁的小艇,经常用于夜间奇袭和焚烧机动性受到毁坏的敌军战舰
支撑海上作战的基础——造船、基地
战舰的生命力取决其造船的材料——木材。重炮开火时会对船舶本身的结构强度造成严峻的考验,橡木是最好的造船木料,当时的西方世界都是用橡木做舰壳材料,橡木耐用,抗打击能力强,木屑小,所以虽然有时也用榆木作水线下厚板,或者用古巴桃心木、印度柚木造船,但是橡木一直都是最好的造船材料而桅杆和甲板部分通常使用冷杉和松树较软的木材,所以,虽然有一些海军拥有橡木供应地,但是往往需要补充制造桅杆甲板的木料。比如荷兰海军主要使用波罗的海沿岸的木材造船,而英国、法国海军的桅杆、甲板目标也来自于波罗的海。
风帆时代的海军,必须有强大的工业基础。这是18世纪锻造铁锚的场面,战列舰的铁锚是当时最大的锻造零件之一。下图是一具单锚爪系留锚。
18世纪阿姆斯特丹船厂为东印度公司造船的场景,从波罗的海运来的木材由吃水浅的平底船直接运进
船厂,当场卸下锯开切割成型,而桅杆、索具、风帆、火炮等其他物资都已经在仓库里备好。
战舰要想经久耐用,最关键的就是采用充分干燥的木材,木材中的水分不能超过20%,这往往需要把木材妥善存储好几年的时间来干燥,最理想的状况就是,利用干燥的木材慢慢的造船,让船的框架和外壳自然干燥,这样造好一艘船至少要3 年的时间,最理想的是6
年,可是在战时这样紧急的情况下,不可能保持木材的供应,海军只能使用干燥不足的木料和质量较差的木料造船,这样6个月就可以造好一艘船,但是一旦船体结构封闭,船体内部阴暗、潮湿、温暖,特别适合木腐菌等细菌的繁殖,会逐渐腐蚀木材,降低船体强度。
船只在海上长时间航行,船体长时间受到海水侵蚀,经常受到风暴的洗礼,军舰的结构框架很容易松动,水下部分也会腐蚀,所以要定期的把船舶停靠在码头上进行大修,否则松动腐蚀的无法避免,最终可能会经不起风暴的考验,整艘船的寿命也会降低。船如果造得好,而且加上定期得维护,它可以轻松挺过50年。所以对于一只舰队来说,拥有干船坞,用于定期维护自己的军舰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干船坞进行水线以下的定期检修,可以保持一支强大的后备舰队。如果没有干船坞,要维修船只,就必须把船拖离水面,或者在水上使船向一侧倾斜,这些办法只能用于较小的船,而且非常危险。
良好的造船工艺与定期维护可以延长战舰的服役寿命,这对于一只希望保持强大的海军来说十分重要。所以海军基地往往以船坞为核心展开建设,如果一只舰队希望在某个海域进行长期的活动,就必须能够在附近获得一个海军基地,这样海军可以在海军基地内获得帆布、索具、甲板、桅杆、枪炮、弹药、食物、淡水和人员的补充,基地可为舰队提供安全的泊地,为海员提供休整与医疗设施。英国在风帆时代获得成功与其重视海军基地不无关系。英国人每扩张到一个新的海域,就会不计成本的建立起新的海军基地,相比之下,法国人则更偏好远洋征战,派遣远洋舰队去出事海域,完成任务后在长途跋涉回来。
风帆时代的港口,注意干船坞
火炮、弹药、炮术
1650年,几乎所有的海军炮都用青铜铸造而成,因为青铜不像生铁那样容易炸膛,所以更加轻便耐用,直到18世纪初期,青铜都是最好的铸炮材料。但是青铜过于昂贵,在舰队规模扩张之后,除了最小的和最重要的战舰都采用了廉价的铸铁炮。在整个风帆时代,英国海军的火炮比所有的曾经出现的对手都强大,这主要得益于英国飞利浦.布洛克爵士在英国皇家海军“香浓”号上提倡的炮组训练,英国炮手可以用绝对优势的射速压倒对手。而与此同时,法国的铸铁炮却经常发生意外爆炸事故。
到了18世纪60年代制造技术得到了提高,这个时期西方的枪炮已经不再是中空铸造,而是铸成实心的,然后用水钻膛,再用蒸汽动力车床光滑内膛,这样可以制成更为精密的火炮,这样炮弹与炮膛结合的更加紧密,可以更充分利用火药推力,增大炮弹出速,射击也更准确。比如,18世纪70年代,苏格兰卡龙公司就利用此技术发展过一种“大口径短炮(carronade)”,他的射程虽然不如小口径长炮(也就是所谓的加农炮),但是大口径短炮更加短小轻便,可以发射更大直径的实心炮弹,在近距离(150码以内)作战的威力大大提升,奠定了英国皇家海军在近距离作混战的优势。
滑动炮架上的大口径短炮,这种短身管、高射速的火炮是由苏格兰科龙公司发明制造,
英国的皇家海军配备这种大炮之后,在近距离交战中如虎添翼,这种大口径短炮在1782年圣徒岛海战中一鸣惊人。
风帆时代火炮使用的主要弹药是实心铅弹,当时的火炮也以发射这种实心铅弹的重量来命名和分类,以区别威力。比如法国人保留到了1820年的36磅炮,美国人在1815采用42磅炮等等。实心铅弹很像现代体育运动中所使用的铅球,实心铅弹密度很大,可以在近距离上可以轻易穿破战舰的船壳,能对舰内船员造成伤亡,但是对于战舰来说,如果命中的不是水线附近部位,其对舰船的破坏很小,很容易修补,而且实心弹在远距离上射击,即使命中了也很容易被敌人坚固的舰壳弹开。风帆时代的弹药除了实心炮弹以外,还包括杀伤舰面人员的葡萄弹,用于摧毁桅杆、风帆、索具的杠弹和链弹。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灼热弹,这种炮弹英国皇家海军经常使用,是用炉火将实心弹烧的通红,在装填时需要在火药和炮弹之间堵上一坨湿泥,以免温度很高的炮弹引燃火药。可想而知在拥挤、嘈杂的船舱里往往到处是跑来跑去的水手,堆满了火药桶和炮弹物资,所以使用这种灼热弹必须十分小心,稍有不慎就会酿成事故,所以灼热弹需要专人来烤和运送,这种灼热弹虽然用起来很麻烦,但是他的威力也不同反凡响,灼热弹可以像穿破纸张那样穿破敌人的坚固的船壳,如果运气好,灼热弹命中敌人的火药桶,就会引起一场大爆炸,所以灼热弹是炮手的最爱,在作战中,灼热弹供不应求,在战斗激烈时要灼热弹的喊声此起彼伏。
海军加农炮、弹药以及配件
而到了风帆时代的木末期,火箭和开花弹也登场了,开花弹是在1830年由法国炮兵专家帕克斯汉斯上校引入的,到了1850年,战列舰上最多可配属10门发射开花弹的火炮,其口径往往大于发射实心弹的火炮。尽管开花弹是现代榴弹鼻祖,但是在实战中其对战舰的攻击力确是不稳定,其主要原因在于不可靠的引线和较低的精度,往往还没爆炸就被舰壳弹开,但是其对陆攻击的杀伤力要超过实心弹。风帆时代为了方便装填弹药,还发明了火炮滑车,使用滑轮组和粗绳索的阻尼抵消火炮的后坐力,火炮射击后,通过后坐力退回船舱里,重装弹药,然后拉动绳索将火炮推出去开炮。
火炮滑车的俯视图
线式战术与集中兵力混战
风帆时代的帆船,艏艉狭窄,一般只能安装几门轻炮,主要的火炮一般装在战舰的两侧,与本船龙骨垂直放列,通过两舷开设的炮孔射击,在接近敌舰的时候快速开火,用齐射打出大量的炮弹期望命中敌舰。当时的炮弹威力有限,单发射击即使命中也很难对敌舰造成致命伤害,当时双方战舰进行炮击的距离很近,当时的火炮不需要抬高仰角时,射程只有200码(一码等于9.14米)。这种作战方式造就了风帆时代的海战战术:用侧面对着敌人,排成一列首尾相接的长队,利于舰队发扬火力,这样每条战舰都有一半的火炮能对敌射击。这样一来较小的军舰难以投入主要的海上战斗,而只能担任巡逻和侦察这样的任务,因为舰队的威力在于战舰排成连贯的长队,就象一根链子,连接部分如果薄弱,很容易被打断,线式队形中小型军舰一旦被击沉或丧失机动能力,会影响后续战舰保持队形。英国人甚至企图把这种线式战术以法令形式保存下来,第一次英荷战争()期间,发布的《海上作战条令》明确的把纵队定为海军作战时的标准队形:“各分舰队的所有战舰都必须尽力与其分队长保持一线队列前进……”。也就是说,如果当时舰长在作战时,如果擅自离开线形阵列,事后可能会被送上军事法庭。
1782年4月12日,圣徒岛之战。这幅油画描绘了胡德的旗舰“巴弗勒”号和德.格拉瑟的
旗舰“巴黎”号交战过程中一个场景,注意当时战舰交火的距离。
1797年7月,纳尔逊(当时是海军上校)在英国皇家海军“特休斯”号战舰,指挥近海分舰队封锁加的斯。
注意其保持的线形队列。图中可清楚地看到,由于处在上风的缘故,舰体倾斜,很难打开底层炮门进行射击。
线式战术是风帆时代海军乃至于蒸汽时代海军炮战的基本战术。风帆时代的舰队的行动完全依靠风力,机动能力有限,在交战双方实力量相差不多的情况下任何形式的集中兵力都十分困难,海战变成平行航向的两支舰队之间冗长的交火,往往不能出现决定性的战果。这种情况直19世纪初,英国海军传奇名将纳尔逊给海军战术注入了新的活力,真正实现了在战列舰队作战中集中兵力。实际上纳尔逊的办法很简单,典型的做法是从上风位置进攻下风位置的敌舰队,在敌舰队中间实现切割,然后利用大口径短炮优势迫近敌舰发动混战,集中打击敌舰队列中处于相对上风位置的那一部分,这时敌舰队列中处于相对下风位置的那一部分由于风向的牵制不能很快转向。要完成这样的战术机动至少要两个条件:一、攻击前抢占上风位置;二、被牵制的敌舰掉头增援之前,利用数量上的优势消灭敌舰队的一部分。纳尔逊凭借英国海军优秀的航海技术和炮术训练,不止一次的成功的完成了这样的战术动作。在1798年尼罗河战役中,攻击顶风锚泊的布吕埃斯舰队前部;在1805年特拉法尔加战役中,攻击下风行驶的维尔纳夫舰队后部——这场伟大的战役所取得的胜利曾使英国保持海上霸权达一个世纪之久。
风帆时代的海上作战,不得不局限于风向、洋流。比如上风投入战斗,可以更好的战斗保持队形发起进攻,在交火后,风会把硝烟吹向下风,遮蔽下风处舰队的视线难以瞄准。而从下风投入战斗,可以便于撤退逃跑,但是不容易保持队形。由于风力的影响船体会顺风倾斜,这样上风一方就很难打开底层甲板的炮门而不能参战,三层甲板战列舰尤其如此,而下风一方可打开全部的甲板进行射击,但是从下风射出的炮弹容易打高,而打到桅杆和索具上,而从上风发射的炮弹则会打低打到舰壳上甚至是水线附近。在18世纪英国皇家海军倾向于从上风发动进攻,法国海军则是一般从下风投入战斗,因为英国皇家海军是以歼灭俘获法军舰队为主要作战目的,而法军则是希望打掉英国海军的桅杆和风帆,这样就可以随时退出战斗,日后在完成进一步的作战目标。针对这种状况,英国皇家海军迫使法国海军出港决战,在战斗中,首先抢占法军的下风位置,切断其撤退路线,然后集中优势兵力攻击法海军阵列一部。如果法军阵列能够继续维持,则通过动用补充战舰形成双列线式队形,夹击法军。只要法军的阵型崩溃,英国皇家海军就会发挥近战优势进行混战,纳尔逊在特拉尔法拉尔加海战中就运用了此战术,攻击法国西班牙联军的结合部,在近战混战中击败了对手。
英国海军准将乔治.安森率领的舰队截获每年一度从墨西哥开到菲律宾的运宝大帆船。注意风将硝烟吹往下风处,遮蔽了炮手的视线。
无论是舰队作战,还是单舰决斗都受到风向、洋流的极大限制。从示意图可看出,上风的战舰很难打开下层炮门射击,三层战列舰尤其如此,而下风则可以发扬一侧的全部火力,但是下风战舰火炮却容易受到风力影响,炮弹容易打高,打到上风舰的桅杆、风帆和索具上。
1805年特拉法尔加战役示意图:纳尔逊在此战役设想是:当敌军在船舶操纵技术和火力都弱于己方的情况下,可集中优势兵力与其展开混战。战前纳尔逊准确地预料到海上风暴很快就会来临,所以抓紧时机将舰队分成两列纵队向敌人舰队1/3处、2/3处迅速推进,将敌舰队分割成三部分,处于下风处的法西联合舰队由于风向关系很难掉头参战,这样就形成了兵力优势,从而利用近战和混战的优势,迅速解决对手,在日落前结束战斗,纳尔逊保持自己的队形切断了法西联军的线形,切断了法西联军的后2/3兵力,而使科林伍德纵队的兵力能够压过对手。这场战役几乎是完全按照纳尔逊预想进行的,可惜纳尔逊被“敬畏”号后桅杆的狙击手击中,在得知他赢得了一场伟大的战役后光荣的死去。
在这场战役中,英国皇家海军体现了其卓越的作战素质,英国炮手操纵的火炮射速至少是法西联军的2 倍。
10:27发表于知远论坛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帆船海战游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