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单那家比较欣霖丝路可靠吗??

字体:大 中 小
做家门口的好学校 洵阳路小学的“新优质”之路
10:12:06 && 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上海教育》 && 作者:赵锋
洵阳路小学已成为一所家门口的好学校 摄影/薛婷彦
如何解决长期以来基础教育的“择校热”现象?如何让无力选择学校的家长、无力选择教育的孩子都享受到教育改革的成果?如何更加客观公正地评价学校的教育质量,而不再把学业成绩、分数排名作为衡量学校优质与否的唯一标准?
上海给出了一个坚定不移的答案,就是实现教育的均衡、优质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让每一所家门口的学校都成为好学校。这也已经成为上海基础教育内涵发展、转型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基于此,上海市教委提出了新优质学校推进项目。
什么是新优质学校?简而言之,是更多关注学校和教师为主导的教育过程,通过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学过程的优化、师生关系的和谐,让家长和社会从学生的健康成长中,看到实实在在的教育进步,得到实实在在的教育利益。正如《让每一所家门口的学校都优质》一文中指出的:“人的发展理应成为一所学校关注的起点和终点。学校应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内心世界,进而通过课程的浸润使得其内心世界丰富而有追求。”这也是新优质学校的核心。
洵阳路小学作为一所不挑生源、缺少资源、家底薄弱的普通学校,通过自身努力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是“家门口的优质学校”。面对社会“以成绩论英雄”的浮躁与功利,他们抛开杂念,坚守“尊重生命,相信生命力量,相信每一个人都有发展的可能”的教育信条,“静下心来” 研究学生成长需要的教育,探寻教育的本质。
洵阳路小学是新优质学校的一个典型样本。它的样本意义首先在于,回归教育本原,真正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如何让教育过程更丰富、师生关系更和谐、多样化学习需求得到更充分满足。尽管每个孩子的家庭背景、生活经历各异,学习基础、学习习惯不同,但只要他走进学校,学校就能够促进其内心世界的发展和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形成,当他走出学校面对社会的时候,能够充满自信。正如教育部基教司副司长朱慕菊所说的:“学校在文化上超越了歧视,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追求平等、追求民主的文化。”
洵阳路小学的样本意义还在于,真正的教育变革是学校的文化自觉,成为校长和教师“自己的事”。面对转瞬即逝、复杂多变的环境,面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高水平办学和高质量教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需要根植于校长和教师的心灵,让变革的理念成为校长和教师内生的动机,并不断创生出教育的智慧。
洵阳路小学的样本意义更在于,生动展现了均衡发展的内涵。均衡发展是一个永远没有终点的过程,是一个“均衡基础上的新优质,优质基础上的新均衡”的动态过程。我们追求的均衡发展新境界就是更加关注人内心世界的成长与发展,更加关注基础教育对人的终身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洵阳印象:我们一百个满意,一百个 放心
校园里能看到整洁漂亮的环境和老师微笑的脸,课堂上能自由提问和表达想法,下课后能到操场上奔跑玩耍,午间或放学后能参加自己喜欢的活动,回到家不用做太多的作业……
这是洵阳留给学生的印象,也是每一个洵阳老师努力想要实现的。“把书教好”早已不再是他们的目标,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阳光的照耀、雨露的滋润”,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已然成为他们共同的愿景。洵阳,正成为老师们追求和实现教育理想的沃土。
作为家长,每天看着孩子快快乐乐地走进校门,轻轻松松地走出校门,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养成了行为的习惯,找到了学习的兴趣和方法,培养了爱好和特长,他们就认为洵阳就是他们心目中的好学校。
学生喜欢的洵阳
“郑老师,我去参加社团活动啦!”每次放学后在校园里碰到三(1)班的何睿扬,副校长郑煜总是听到他说这句话。郑煜很好奇,何睿扬到底参加了多少个社团?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何睿扬已是个社团“达人”。他现在每周要参加智能机器人社团、电脑社团、合唱队、口琴队、吉他队等5个社团,还不包括不算正式成员的田径队,上学期他还是航模社团和舞蹈队的成员。“和性格开朗的何睿扬不同,上学期刚从其他学校转过来的小张略显腼腆,他也很快就喜欢上了洵阳。他的理由很简单,以前作业经常要做到晚上十点,现在晚上六点多就能做完。以前经常需要早上七点半到学校进行默写,现在可以多睡半个多小时的觉。睡眠时间多了,白天上课更能集中注意力了,不像以前整天迷迷糊糊的,提不起精神。
在洵阳,几乎每个孩子都能说出各自喜欢学校的理由。在诸多理由中,被提及最多的就是这里的老师。有的喜欢老师的微笑,有的喜欢老师的幽默,有的喜欢老师对普通学生的关爱,有的喜欢老师耐心的指导,有的喜欢老师富有创造的教学。去年刚毕业的学生孙益婷最近被新学校选中参加文学社,这让她想起了在洵阳路小学时老师们给她的帮助。于是,她给“永远年轻可爱”的查乐、“可爱”的朱萍、“美丽”的钱丽、“敬爱”的张爱华、“亲爱”的邵伟五位老师分别写了一封怀念童年的信。“好久未见,我的老师;好久未谈,我的知己;青春将到,童年未忘;童年似春,因为有你。”读着饱含感情的文字,只教过孙益婷一年的查乐感动了。
周玉敏最近则收到了九年前毕业的学生王琦融发给她的邮件。已是大学生的王琦融至今仍念念不忘周老师的好:“我可爱的老师,用她不经意间流露又或许意味深长的一个微笑、一份赞许、一种包容,表达了她对平凡的肯定,她对‘不成功’者的尊重,她对责任的看重。”这也让周玉敏更深刻地感受到“教育的价值需要经受时间的考验”。
“我要感谢邵老师,那天我和同学闹了点小矛盾,细心的邵老师发现了我们的异常。耐心听完来龙去脉后,她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要把朋友对你们的不好写在沙子上,要把朋友对你们的好刻在石头上,铭记于心。我们深受触动。我爱您,老师。”
“我要感谢张老师,记得有一次升旗仪式,我身体不太舒服,在操场上感觉两腿发软,快要晕倒了。这时,张老师一把抱住我,又帮我倒了杯水。从张老师关切的眼神中,我懂得了什么是爱。”
“我要感谢龚老师,她刚刚接班的时候我不是很理解她,因为她对我比较严格,有时候我误解了她对我的爱,但是她仍然是很耐心地教导我、帮助我。谢谢你——龚老师。”
在2011届学生的毕业典礼上,一个个连老师自己也忘了的故事,一声声真挚的感谢,令在场的所有老师一次次陷入感动。
老师以校为家
洵阳的老师是幸福的,不仅因为他们在学生身上看到了自己付出后的回报,更因为他们在洵阳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乐趣。
曾经想过放弃教师职业的邬海君,在校长朱乃楣的鼓励下找到了自己的乐趣。如今,她不仅是学校低年级识字教学和童话创编教学的品牌教师,在心理教师的岗位上也做得风生水起。2004年10月,因兴趣而自学成才的邬海君在校电视台开了一档叫“心灵有约”的节目。每个星期三的中午,同学们都会如约打开教室里的电视机,看邬老师策划拍摄的真情故事,“四对双胞胎的故事”“四点半以后老师都在做什么”“残疾妈妈的爱”“关注身边默默无闻的人”……一个个小故事无声地诉说着真挚的情感,润泽着学生的心田。在她的努力下,“心灵有约”不仅成为了学生最喜欢的节目,而且还获得了全国百佳校园节目金奖。
“洵阳路小学教育质量好,校园环境美,更重要的是这里的氛围好,老师工作有热情、责任心强、融洽度高,大家想的都是怎么为学生服务好。”每当有人问起洵阳路小学好在哪里,夏豪栋总是脱口而出。作为学校后勤保障室主任,每天上午他都要在校园里巡视一遍,看看有什么异常情况,听听老师们的需求,最后到笃行楼四楼正对校门的窗口站一站,看一眼倾注自己太多心血和汗水的新校园。“很多老师都不知道,这里是俯瞰整个校园的最佳位置。”夏豪栋说。2011年学校大修的重担落在了他身上,和施工队沟通学校设计意图、监督工程进度、布置校园环境、购置设施设备,那6个月他几乎每天都泡在工地上,用他的话说“闭着眼睛都知道学校的样子”。
2011年年终聚餐时,老师的一句玩笑话“如果能在食堂吃晚饭就好了”成了夏豪栋交给自己的一个重要任务。他知道洵阳的老师有个“毛病”——走得晚,五六点钟走是正常情况;好几位老师的小孩也在洵阳读书,回去再做饭小孩就饿着了;这几年学校进了不少新教师,他们也都是东吃一顿西吃一顿。他把想法跟校长一说,校长当即同意,只是要征得食堂师傅的同意。很快,“你晚饭在食堂吃吗?”成了老师们见面打招呼的问候语,超过半数老师交了伙食费,有的自己吃了还给家里人带一份。
良好的氛围也让新教师快速融入其中。日,洵阳路小学召开了一场特殊的家长会,参加的不是学生家长,而是9位入职不到三年的新教师的父母。“每天看到女儿很忙碌,有的时候为了准备第二天的课会弄到很晚,有一次她花了整整一天时间从网上下载了1300多个生字笔画顺序Flash动画。说实话,做妈妈的有些心疼,但她却说自己过得很充实,也不觉得累。”在妈妈席与琴眼里,女儿曹雯婷这两年真的长大了,碰到挫折也能靠自己的力量克服过去。校长朱乃楣告诉她,在教研组里曹雯婷成长很快,而且课件制作能力得到了同事的认可,学生也都很喜欢她,相信她在洵阳路小学会有更大的发展。
家长放心满意
老师对孩子的认真负责也感染着身边的人。在耳濡目染中,学校的保安师傅胡跃雄和罗汉成也成为了学校的一张“名片”。每次有电话打进来,他们都会礼貌地说一声“请问……”;看到地上有垃圾,他们会及时捡起来;下雨了,天冷了,他们就让还没家长来接的学生到门卫室等候。校门两侧是学生上下学的重要通道,为了学生的安全,他们毫不含糊,全天候不准机动车停放,哪怕只是停个几分钟。
学生的安全是每个家长最关心的。为了确保学生的安全又鼓励学生到室外活动,学校规定课间必须有老师在操场上执勤。为了学生的安全,学校还据理力争保住了校门口本已不宽敞的学生接送区。2011年9月学校大修完成,校门两侧近50米的区域被设定为家长接送学生的区域,从围墙到马路共6米宽,靠围墙的4米是学生通道,靠马路的2米是家长等候区。有一天,夏豪栋接到普陀区绿化办的通知,他们准备沿着围墙造3米宽的绿化带,效果图也做好了。但学校讨论下来一致认为这将严重影响学生放学的安全,几番交涉未果后,夏豪栋决定让相关负责人实地看一下学校放学的场景。这一看,对方才体会到并非学校有意阻挠,而真的是为了学生的安全。
吃,是家长关心的又一件大事。他们会担心孩子在学校午饭吃得不好,特别担心天冷了吃不到热菜热饭。让每一个学生都吃上热菜热饭,是朱乃楣一直强调的。为了能让学生吃上热菜热饭,后勤处的师傅想了很多办法。比如,在装盒饭的箱子底上先铺上一层棉被,装好后再铺上一层棉被,起到保温的作用,汤则直接用保温桶装;为了让学生尽快吃到饭,他们提高送饭的效率,学生11:50下课,他们就11:40之后送到教室门口;碰上冬天,饭菜放在教室外面容易冷掉,他们在尽可能不影响正常教学的前提下,把饭菜送进教室。在一次升旗仪式上,三(1)班的孙皓宇大声说出了他的心声:“我要送给食堂的阿姨一瓶护手霜。我想对你们说,希望这瓶小小的护手霜能滋润你们的手。”
近三年来,家长的满意度逐渐提升,2011年的家长满意度达到了98%。每个家长心中都有一杆秤,他们对洵阳的评价很简单,那就是洵阳路小学为孩子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孩子在学校里学得开心,学得轻松,“把孩子送到洵小,我们一百个满意,一百个放心”。
洵阳探索: 寻找学生成长需要的基因
一所招收地段内学生的学校,是如何做到学生喜欢、家长满意的呢?我们在深入洵阳后发现,无论是课程教学改革,还是学生活动策划,都紧紧围绕一个原则,即是否符合学生成长的需要。“寻找学生成长需要的基因”,这或许正是洵阳的价值。
什么是学生成长所需要的?具体到学校管理、学生活动,该如何满足?具体到语文、数学等各门学科教学,又该如何满足?在实践中,学校认识到首先需要了解学生的实际状况,关注并尊重每个个体间的差异和独特的生存方式,然后分析学生整体和个体的成长需要,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满足其成长的需要。
学生的成长需要是多维度的。在多年的实践中,洵阳逐渐厘清了学生成长需要的核心基因——树立责任意识、培养思维品质、积蓄自信力量。在岗位劳动和服务中,树立责任意识,对自己负责、对身边的人负责、对学校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在课堂上,培养思维品质,成为会思考、能提问、懂质疑、有创新意识的人;在各种活动中,积蓄自信力量,甩掉因家庭而产生的自卑和胆怯,笑迎人生路上的各种挑战和挫折。
小岗位锻炼责任
既不会拉琴,也不会唱歌跳舞,学习成绩更是一般的张俊宇,作为升旗手,人生中第一次与国旗有了“亲密接触”。同学们推举他做升旗手的理由很简单,因为他在班级午餐管理员岗位上尽职尽责。
“人人都有小岗位”,是洵阳路小学2002年开始的探索。“目的是在岗位服务中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淡化小干部意识。”作为最早的探索者,周玉敏在多年的探索中摸索出了一些卓有成效的做法。比如,排桌员的职责就是保持桌椅整齐,提醒员的职责就是提醒大家作好课前准备,天气预报员的职责就是每天预报天气,关门员的职责就是按时关门……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岗位,绝大多数岗位都很简单,关键是需要学生能够坚持,在坚持中体验为他人服务、为集体服务的责任意识。
随着年龄的增长,岗位的职责也逐渐细化和可评价。比如,图书管理员的职责从原先的图书角管理发展到每周按时把图书还到图书室、每周按时到图书室借图书、收齐每天借阅的图书、提醒大家爱护图书;午餐管理员的职责从原先的午餐秩序管理发展到两人分工负责,一人负责督促大家把桌布垫好、提醒大家吃完饭把地面整理干净,另一人负责督促大家排队取饭盒、给饭盒清的同学加上奖励、让没有吃完的同学尽量吃干净。
小小岗位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劳动能力,更提升了他们主动服务的责任意识。他们会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需要自创岗位,而且还把这种责任扩大到学校、家庭和社会。
如今的洵阳,每天都发生着感人的小故事。五年级学生提议成立红领巾智囊团维护学生的权益,公共书吧里突然多了一套全新的《哈利波特》,破损的书不知是谁用透明胶给粘好了,靠垫破了口又不知是谁拿回家给补好了,校门外“洵阳路小学”几个鎏金大字脏了就会有学生主动去擦干净……他们已经把学校的事情当做自己的分内事。
在提问中培养思维品质
“我有个问题想问问大家,为什么达官贵人们要千方百计地抹杀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的创举?”“我有个问题想问问大家,什么叫磁偏差?”“我有个问题想问问大家,西班牙女王为什么要接见哥伦布?”“我有个问题想问问大家,为什么哥伦布一个简单的动作就把鸡蛋竖起来了?”……这是四年级第二学期的一堂语文课《哥伦布竖立鸡蛋》。课堂上除了老师根据教学目标频频向学生发问,学生也时常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
看似简单的提问,在学生发展研究室副主任陈麟凤看来却有着大学问,“因为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善于提出问题或发现问题是学生自主学习与主动探求知识的生动表现,是教学的重要依据。在质疑状态下的学生求知欲强,学习兴趣高,学习效果较好。他们在解疑中也表现出主动、积极、大胆,对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这不仅有利于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培养他们创新思维的品质”。陈麟凤结合自己的专题研究“通过质疑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把切入口放在学生的预习环节,让学生将自己在新课预习中产生的疑问写在预习簿上,并针对学生预习中提出的问题重新调整教学设计。
在洵阳路小学的课堂里,提问并非老师的专利,学生有疑问就可以举手提出,其他学生能解答的就让学生解答,学生解答不了的老师会引导着学生去解答;如果老师也不能给出正确的答案,那就会把问题搁置,等课后再找答案。
査乐在教学四年级语文课《秦陵兵马俑》时,突然有学生举手问:“课文里写武士俑都是‘头发一律挽成了偏向左侧的发髻’,但是我在现场看到有的武士俑发髻是偏向右侧的,这是怎么回事?”为了弄清楚真相,她和几个对这个问题都感兴趣的同学一起先是在网上搜索,后又翻阅了《文物志》《古巴比伦法典和秦汉法典比较》《云梦简竹》《中国秦汉习俗史》等大量史料,并得出结论:发髻偏左的武士俑身份较低,是庶子,拥有一定的人身自由,身份略高于奴隶;发髻偏右的武士俑是秦代二十级爵中最下等的公士级爵。“左侧还是右侧,这本来是个无关痛痒的问题,老师完全可以不予理睬或敷衍过去,但学生的质疑精神也可能就在老师的敷衍下慢慢消失,他们的思维不再活跃,培养创造力就无从谈起了。”査乐感悟道。
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很强的学科,因此让学生体验思维的乐趣至关重要。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老师周虹玲与班主任刘亚婷联手尝试从兴趣活动入手在四(3)班进行了一学期的实践探索。她先是推出了“算24点”的活动,利用课前两分钟让学生算24点。虽然只有两分钟,但学生非常喜欢,每天都期待自己能最先算出来。很快,“算24点”成了学生们课间休息时的主要娱乐方式。最后,活动升格成了“24点车轮战”比赛,每个学生都跃跃欲试。有了兴趣,老师又趁热打铁推出“百题计算无差错”活动,并让学生搜集错题成因、巧算方法和趣味数学小知识,一份份数学小报由此诞生了。在分析错题成因时,有学生发现草稿打得好与做对题目有很大的关系,于是他们又利用班队会时间开展了一次“晒晒草稿本”活动,在横向比较中发现好的计算草稿是怎么打的,在纵向比较中找到自己的进步。
最近,学校委托第三方对三年级学生进行了一次语文素养调查。其中一道关于“气球为什么飞走”的文学思维训练题,引起了郑煜的兴趣。她随手抽出一名学生的答卷:“气球被春天吸引了;气球想要自由;气球想念它的同伴;气球看到风筝,想和它做朋友;小朋友们都喜欢气球,争着摸它,它一生气飞走了;一阵寒风吹来,气球有点冷,便飞到太阳公公身边去了……”看到学生如此丰富的想象力,郑煜很欣慰。
积淀自信的力量
自信的人和自卑的人,会走上两条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而教育的重要功能就是让原本自卑的人自信起来。
日,患有感觉统合失调症的凡凡站在了洵阳路小学首届“达人秀”比赛器乐组的海选舞台上,电子琴演奏的一曲《梁祝》征服了评委,也让一直关心、帮助和照顾他的同学王怡玟、李雯倩、郑馨悦、张经韬欢呼雀跃,他们知道这成功的背后是他无数次的练习。机体不能和谐运作,让凡凡的学习和生活比正常人困难数倍,但在同学和老师的鼓励、帮助下,他乐观开朗,也不觉得自己差,听说学校要组织“达人秀”比赛,他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二年级的朱汝枫表演的是口琴原创,虽然没有接受过正规的训练,平时都是跟着学校口琴队“偷师学艺”,但他的这种自信、执著深深打动了评委。评委之一的口琴队指导老师王燕听了他的故事,当即决定提前招收他进口琴队。
“达人秀”,是洵阳路小学针对以往的主题活动注重学生参与度、忽视学生个性彰显而推出的一项全校性活动。作为“达人秀”的组织者,大队辅导员殷瑛既兴奋又苦恼,兴奋的是学生自我展示的热情和令人期待的创意表演,比如相声、魔术、花样长绳、气球变形、服装设计等;苦恼的是人多可能影响比赛的进度,特别是海选“Yes”一片,晋级的比例接近50%,增加了后面比赛的难度。
主题活动多,学生参与度高,一直是洵阳路小学设计学校主题活动的重要原则。而无论是强调学生的参与度,还是个性的彰显,目的都是为了给每一个学生创设展示、表达的舞台和机会。在一次次的展示和成功中,学生积蓄起越来越多自信的力量,帮助自己走向更高的舞台,收获更大的成功。对于学生大多来自普通家庭甚至弱势群体的洵阳路小学来说,帮助他们建立自信显得更为重要,因为这很可能将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
在洵阳,处处都渗透着为学生积蓄自信力量的理念。学校以“一样的阳光,不一样的成长”为核心价值,开设8大类40多门阳光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体验,找到自己的兴趣;以“明理笃行、乐学善思、强体健心、怡情励志”为标准,评选在各个方面有优异表现的“阳光少年”;开放的课堂,让学生获得了更多思考和表达的时空;根据不同年段学生成长中需要关注的问题而开展的教育活动,让学生逐渐认识自我,了解自己能做什么、该做什么等“丰富多彩的课程和活动使学生开阔了眼界,发展了特长。更重要的是从孩子的脸上已经看不到原先的拘谨、胆怯和自卑,看到的是阳光、快乐、自信和幸福。”朱乃楣感慨道。
洵阳动力:创生教育的智慧
学生的成长需要什么?如何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回答这些问题,需要老师的智慧和创造性劳动。在寻找学生成长需要的基因的过程中,洵阳路小学的老师不仅是智慧的传递者,更是智慧的创造者。正是有了一群“为了学生的发展”的老师,洵阳的发展才有了不竭的动力。
发现学生对正在下着的雨感兴趣,于是一堂原本以“在节日里”为主题的作文课变成了“雨中狂想”;为了对教学内容有整体、系统的把握,语文老师开展了类结构研究,按照不同的结构重新梳理教学内容,形成多种模式的教学方法结构、教学过程结构;为了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数学老师会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去发现计算法则背后的规律;为了避免把《看月食》《寄冰》等语文课上成自然课,不同学科的老师走到了一起,调整教学内容的先后顺序;为了提高班队活动的有效性,班主任又与学科老师联起了手 ……
这些看似细微的变化,正是老师教育智慧的生动体现。在课堂上,在活动中,在交流中,这样的智慧无处不在。而无数细微处的教育智慧,汇聚成了课堂的变革、课程的统整和对教育本质的追求。
“你的课是为谁上的”
“到窗口看雨吧!”刚开始上课的郑煜突然改变了教学计划。在她的启发下,学生们尽情倾诉着他们对雨的感受、对雨中景物的感受、对自然的爱、对生活的爱。如果换作以前的她,肯定是先警告大家坐好,然后进行一番“学习很重要”“上课要专心”之类的教育,接着不顾学生的反应开始自己的教学。郑煜很庆幸当时作出了这一改变,因为“让孩子们回归自然,放飞他们的童心,才会让他们思绪飞扬,他们才会有‘我口言我心,我手写我心’的快乐。”
和这堂课一样让郑煜难忘的,还有3堂被“新基础教育”实验创始人、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叶澜听过的课。
2001年,刚参加学校“新基础教育”实验不久,郑煜就有机会得到了叶澜老师指导的机会。她精心准备了一堂语文课《老师领进门》。学生的配合很默契,教学过程无一遗漏,过渡语几乎与教案上的一字不差,课堂没有意外发生,全在她的“掌控”之中。本以为会得到叶老师的赞许,谁知等来的却是一句“你的课是为谁上的”。叶澜毫不客气地指出,她控制欲、表现欲太强,不尊重学生。叶澜的点评犹如当头棒喝,把郑煜打醒了。两年后,当叶澜再次走进她的课堂,发现学生有了明显的改变。
2007年,急于让叶澜老师看到自己这些年进步的郑煜“老毛病”又犯了,她精心设计、准备充分,就连课堂导入也是反复琢磨、几经修改,配上雄浑深沉的音乐。她精心设计每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可带来的却是意想不到的失败——往日课堂的灵动不见了,老师说话像背台词,学生也没了鲜活、独特的思想。
“想一想,课为谁上?”叶澜老师的一句话点醒了郑煜,她深切地体会到上课不是表演,不是要上给谁看。“反思自我,才发现面对自己的成长,面对不同范围内的教学交流,许多的成功使我太在乎成败得失,太在乎别人的眼光,许多的‘太在乎’反而束缚了我。这次的失败经历让我再度自省:为什么要在乎听课者是谁?为什么会受功利心理的影响?它也让我更清晰地明白,课是为学生上的,我心里应该只有学生。”郑煜把这段感受写进了记录她成长历程的文章《从“教语文”到“享受语文”—— 一个“新基础教育”语文教师的心路历程》中。
在反思自己的同时,她更清醒地认识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新基础教育”,于是就有了那堂让学生思绪飞扬的作文课。2009年,“新基础教育”成型性研究结题会在洵阳路小学召开,叶澜又走进了郑煜的课堂。这是一堂三年级的随笔作文课,她选择了三篇学生的随笔,既赏文又赏人,整堂课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互动,生成了很多新的内容。“这堂课充分展现了和谐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真诚、友善。”一向对郑煜严要求的叶澜终于给出了肯定的评价。
研究是一种力量
从“班控”高手到把时空还给学生,郑煜的改变和成长可以说是洵阳路小学老师的一个缩影,而语文教研组的成长又是洵阳路小学发展的一个缩影。
在整体结构意识的引导下,郑煜带领语文教研组对教材按学生认识和发展的需要进行规划、重组和加工,提出了“教学整体设计”的理念。在横向关联上,把相关知识点按其内在的类特征组成一个整体,使学生在整体感悟中把握知识的共性与差异性,如把文体相同、写作方法相同、能力训练重点相同的内容进行归类,重组单元,突出共通性的方面,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掌握知识的结构。
研究并非纸上谈兵,学生日益活跃的课堂表现让他们品尝到了研究的乐趣。他们趁热打铁,依据年段特点和学生语文学习的成长需要进行了纵向系列研究,研究内容为:一年级听说训练类结构,二年级故事创作类结构,三年级句群训练类结构,四年级写人记事类记叙文阅读教学类结构,五年级作文教学类结构。在研究的过程中,语文教研组的水平得到了整体提升,不少老师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品牌课型,如汉字文化、童话创作、听说训练、作文教学品牌课等。
随着研究氛围渐浓、研究内容渐深,他们又把研究范围从教学内容结构的研究拓展到教学方法结构、教学过程结构的研究。基于问题的研究,让老师们收获良多,“基于学生成长需要的小学语文教学长程结构研究”获得了上海市教育科研成果三等奖,“学校文化转型中互动共生机制的研究”“基于学生成长需要的年段序列活动建构研究”“数学教学中资源的捕捉与利用”“思维导图在小学体育低年级投掷单元的研究与应用”等课题已在市、区立项。
“除了课题研究带来的显性成果,我们更关注其背后的隐性力量。我们对国家基础型课程开展结构化的教学,教师将在头脑中建立整体意识和结构意识,并将其具体转化到每一堂课的设计之中去。”在朱乃楣看来,这隐性的力量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老师的教学观念、思维方式乃至思维品质发生了整体性的转型和提升,形成整体式、动态式、类型式和关系式的思维方式;二是通过结构教学的研究,让学生也形成学习方法的结构,形成结构性思维,为其当下和今后的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础;三是课堂教学的改进不再是某一局部或某一点的改进,而是整体性、结构性的突破,从而形成以结构的形成、转型、发展和突破为基础的有效教学。
“研究,是一种力量,而不仅是一种课题。”叶澜教授的话在洵阳路小学的老师身上成为现实,老师的教育智慧在研究中得到了提升。有老师发现学生对微博很感兴趣,于是就有了“微博与写作”的研究;有老师发现学生的作文缺乏新意,于是就有了“作文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的研究;有老师发现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于是就有了“提升学生数学思维逻辑”的研究;有老师发现课堂开放也有规律,于是就有了“‘三放三收’教学过程设计”的研究……
跨域融通显智慧
《看月食》,是三年级一篇知识学习类的说明文。为了讲清楚什么是月食,郑煜在备课的时候找到了课程管理研究室主任、自然老师李震宇,先给自己“扫扫盲”。结果,郑煜发现让她这个语文老师讲清楚月相变化过程还真不容易,再加上同学们对月食的浓厚兴趣,一堂语文课差点变成了自然课,原本用来讲解说明文写作技巧的时间被大大挤占。她再次找到李震宇,希望他能支点招。一个大胆的想法突然从李震宇的脑子里冒了出来:“我把自然课《月相变化》提前到你们上《看月食》之前,不就行啦!”
于是,语文与自然有了第一次的跨学科融通。这之后,又有几节课和自然课“配对”成功。二年级语文课《寄冰》,涉及到水的溶解和凝固这一自然现象,自然学科正好有一课《溶解和凝固》;五年级英语课《蚕宝宝》,涉及到昆虫的生命周期,自然课当中正好有一课《动物的生命周期》。
很快,大家发现学科之间的这种互通还有不少。比如数学与体育,有数学老师在教行程问题的应用题前,会建议体育老师多在课上开展些相向跑、背向跑的热身运动,让学生了解相向、背向的概念;比如数学与美术,数学的轴对称知识和美术当中剪对称图案知识的对应等。此外,语文与品社、数学与劳技、信息技术与美术、美术与音乐等都可以融通。
跨域融通,不仅在学科与学科间发生,通过与学科的整合也让班队活动焕发了新的活力。最初,在二年级的一个实验班里,通过语文学科的童话创编尝试带动班级活动。实践下来,学生不仅在创编活动中丰富了想象力,营造了丰富多彩的班级生活,更在活动中增强了班级凝聚力,培养了小主人翁的意识,学会了自我教育。这一研究思路打破了先前学科教学与班级建设相割裂的状态,学生在活动中提高了学科素养,同时学科知识又丰富了班级活动。
事实上,每个学科都有其独特的教育价值,都隐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如果其他学科也与班队活动相整合,就能够更大程度地丰富班级生活。于是,继语文学科之后,学校又尝试着将班队活动与数学学科相整合、与音乐学科相整合、与品社学科相整合,通过探索多学科教学和班队活动的整合,为学生主动健康发展赢得更多的机缘。
老师不仅是智慧的传递者,更应该成为智慧的创造者。正是有了老师的智慧,学科间的融通才成了现实,学科与班队活动也不再割裂。在洵阳路小学,跨域融通正成为新的研究对象,对它的理解也有了更宽泛的认识。
洵阳文化:校长朱乃楣和她的“寻阳”之旅
“一位好校长,就意味着一所好学校。”洵阳路小学的新优质之路再次验证了这句话。
为了改变死气沉沉的课堂,改变老师的一言堂,把时空还给学生,14年前校长朱乃楣牵手“新基础教育”。从逼迫到自主,在她的坚持下,老师不再徘徊、犹豫,他们更多地“蹲下来”倾听、交流,更多地关注学生成长的需要。
朱乃楣是个感性的人。从“我想对你说”的心灵对话到三分钟小故事、点亮评优,她经常与师生分享她对教育的感悟和在校园里发现的感人故事、教育智慧。她经常会把自己旅途中的经历和感受与老师分享,用这种方式影响老师的观念,引发对教育的思考。
朱乃楣也在改变,从最初看不到老师进步时的急躁,到现在倡导老师放慢节奏、舒缓压力。她经常跟老师说,要丰富自己的生活,体验生活的幸福,只有老师感到幸福了,才能让学生感受成长的快乐。
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
“1998年,朱校长找到我,希望成为我们‘新基础教育’研究的实验学校。当时我虽然答应了,但不确定略显内向、柔弱的她能否坚持下去,因为对他们学校当初的处境我是了解的。”
日,在洵阳路小学“新基础教育”扎根性研究阶段总结会后,叶澜回忆起了当年的情景。
其时,朱乃楣也不确定自己能否坚持下去,因为五校合并后的新洵阳极度“空虚”,骨干教师被抽走支援民办教育,剩下的人缺乏凝聚力,队伍结构也不合理,老师们都在埋怨学生差、难教。走进课堂,听到的是老师的一言堂,看到的是死气沉沉的课堂。她知道课堂必须改变,但她孤立无援,所有的人都在观望和等待,没有一个老师愿意上实践课、公开课,甚至也没人要区里教学比赛的名额。
怎么办?朱乃楣找到了华东师大,找到了叶澜,想借助专家的外力来搅活这潭死水。认识叶澜,缘于早先他们在普陀区中朱学区进行的研究。“叶老师开展的基础教育改革研究最吸引我的有两点:一是,她提出‘尊重生命,相信每一个生命都有发展的可能’的教育理念,让我看到了我校学生未来发展的希望与前景;二是,叶澜教授和她的团队开展研究的方式是‘直击课堂’,以一种‘下沉式’的方式进入一线课堂进行诊断研究。”直觉告诉朱乃楣,这正是她想要的,但到底能不能改变,有没有希望和出路,她心里也没有底,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
随着实验的推进,困惑接踵而来。老师不知道什么时候按“新基础”的模式上课,什么时候按“区里”的要求上课。老师的课,在“新基础”专家的眼里不够开放,在教学比赛评委看来很“粗糙”,不精致。而朱乃楣也陷入了“抓成绩还是抓能力”的两难。在1999年底一次“新基础教育”实验阶段总结会上,专家的一句“我们简直是在浪费时间,我们看不到老师的进展”,对她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三天的沉思,让她作出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关起门来搞实验。
此后的三年里,她一心扑在学校里,专研教学业务,能不参加的活动就不参加,能不开的会就不开。在“新基础”专家的一对一指导下,实验老师渐渐找到了感觉,他们“重心下移”,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与其他老师的交谈中,朱乃楣也感受到了他们喜欢上实验班的课。在其他老师眼里,实验班的学生敢想敢说,积极参与讨论,气氛很活跃,课堂也变得灵动了。
从最初的旁观,到跃跃欲试想参与实验,实验班的变化让更多的老师看到了“新基础”的效果。于是,朱乃楣适时扩大实验班和实验老师的数量。与此同时,为了巩固实验成果、创设研究的氛围,她又在全校建立了科研例会、科研沙龙、教学研讨、读书交流等制度,并在教师津贴、星级教师评定、校外荣誉等方面向实验老师倾斜。
经过三年的潜心研究,洵阳路小学的课堂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真开放的课堂多了,半开放、不开放、白开放的课堂少了。“我说停就停”变成了用儿歌、游戏的方式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谁来说给我听听”变成了“谁愿意说给大家听听”,表演课变成了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的课。在生源没有变化的前提下,洵阳路小学的毕业生逐渐展现出发展的后劲。教育质量的提升,最终让学校得到了各方的认可。
2003年,上海首次评选“十佳”青年校长,“被迫”参加的朱乃楣却成了当年最大的“黑马”。2003年也成了洵阳路小学的一个分水岭,学校开始走上发展的快车道。
“一切为了学生”不是句空话
“人人学会一样乐器,人人发展一项运动技能”,这是洵阳路小学提出的一个目标。洵阳的孩子大多来自普通家庭,为了让他们都有锻炼才能、发展特长的机会,同时也为了适应不同学生的兴趣选择与个性差异,促进他们的多元发展,学校在原有拓展课和探究课的基础上,依据学生课程需求与教师资源的调研结果,开设了近40门阳光课程。其中有艺术类活动的课程,如合唱、口琴、儿童舞蹈、拉丁舞、名家名曲鉴赏、儿童画、水墨画、书法、版画等;有创新类课程,如电子百拼、生物标本制作、网页制作、航模、车模、建模、机器人、物理小实验等;有体育类课程活动,如游泳、武术、足球、篮球、跳踢、跆拳道等。
为了不增加家庭的经济负担,以上所有课程学校都是免费向学生开放的。在朱乃楣看来,只要是学生需要的,学校应尽可能满足。她算了一笔账,新学期刚开学不久,学校就已经投入11万元用于为学生购置科技和艺术器材。
洵阳的学生是幸福的,因为在这里他们的学习环境是最优的,使用的设备是最新的。走在校园里、教室里,你都可以感受到为学生考虑的设计理念。教室里,黑板变成了磁性白板,环保教学笔代替了粉笔,64英寸触摸屏电视一体机代替了投影仪,鲜花和绿色植物让教室生机勃勃;走廊里,两侧墙上“阳光少年”的肖像照也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身高不同而挂得高低有别,供学生平时使用的公共电脑是学校配置最好的,40瓦的灯换成了56瓦且全天都开着;厕所里,为让学生养成洗手的习惯,专门配备了洗手液和擦手抽纸;筷子、汤匙、饭盒等容易磨损的餐具,每个学期都会更换;每个教师办公室都配了沙发,不是让教师休息,而是给学生和家长坐的……
朱乃楣说自己是个“透明人”,所有的经费使用情况都会在学校公示。有人说她奢侈浪费,她却有自己的衡量标准,那就是学生需要的就花,不需要的就少花。她还未雨绸缪,从两年正常的基建维修经费中省出60余万元,用于2011年的学校大修。
“以人为本,就是把每一件小事做出教育的味道。”朱乃楣正是循着这样的轨迹探索着。
要学生快乐,老师先要幸福
最近,语文老师陈静喜欢上了书法,每天早上七点半她就会去学校为老师休息准备的“聊聊吧”练上一刻钟。之所以会喜欢上书法,还要感谢校长给老师们提供的去“秦汉胡同”学习琴棋书画的机会。第一批老师培训结束后,朱乃楣又安排了第二批10位老师去学习。每个周末一个半小时的学习让他们能放松身心,在提升国学素养的同时又能修身养性。
在洵阳路小学,工会主席周珺可不清闲,除了专业上的业务培训,几乎所有与老师有关的业余活动都由她组织开展。从最初的读书活动,到后来的话剧、音乐会欣赏,再到瑜伽、健身运动,只要是老师喜欢的,她都会想办法组织。她经常听校长说,老师不能只是家庭、学校“两点一线”单调地生活,这样的生活只会让人越来越闭塞,老师也要丰富自己的生活,体验生活的幸福;只有心情愉悦了,才能更加投入地工作,学生才会从老师这里感受到生活的美,感受到生活的快乐。
其实,朱乃楣也花了很长时间才悟出这个道理。刚开始“新基础教育”实验的那几年,她拼命激励老师进行教学研究。她最乐意做的事是在仔细阅读每一位老师的“教学札记”后写下自己的阅读“后记”。郑煜至今还记得,当她在札记中写到自己感觉很“沉重”时,校长这样回应她:“‘沉重’是件好事,‘沉重、负担’对一个人的生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沉重的生活迫使我们不仅去思考过去、现在,也思考未来。‘沉重’使我们的生命更加真实。”
急于改变学校面貌的朱乃楣,推出了很多制度,通过制度建设来提高管理效率。但慢慢地,她发现改变是一种经历,必须给老师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去体验和实践,需要有人在前面引领,而制度更多的时候只能起到约束作用,而不是激励。于是,她开始更多地扮演这个在前面引领的角色。在她的引领下,学校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上午不处理事务,进课堂听课”,所有行政班子成员都形成了每天进课堂听课的习惯,深入了解课堂实情。她还带头上比赛课,让老师知道要勇于实践,敢于否定自我、超越自我;为了让老师关注校园里发生的事,她把每周一次的“国旗下的讲话”改成“三分钟小故事”,并自己带头讲看到的校园里的感人故事、不良现象;为了鼓励老师创生更多的教育智慧,她推出了每学期一次的点亮评优活动,一批由老师主动探索出的好点子、好策划、好做法得到了推广。
朱乃楣喜欢品茶。在品茶的过程中,她悟出了一个字,“慢”,茶要泡了才有味道出来,教育也一样。如今,当心情急躁的时候,她都会提醒自己停下来,先去泡壶茶。同样,当洵阳路小学已经成为老百姓心目中的优质学校后,学校又该如何可持续发展,也等着朱乃楣和老师们慢慢“品”出来。
责任编辑:程媛媛
微博关注:
相关内容:
暂无相关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e路同心可靠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