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霸皇金身诀,琉璃砖十数块凑砌成之的意思

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2014江苏南京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的支持!南京市2014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6页,共12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考生答题全部答在答题卡上,答在本试卷上无效。2.请认真核对监考教师在答题卡上所粘贴条形码的姓名、考试证号是否与本人相符合,再将自己的姓名、考试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及本试卷上。3.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写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在其他位置答题一律无效。 一 (28分)1.用诗文原句填空。(10分)(1)春眠不觉晓,
(孟浩然《春晓》)(2)潮平两岸阔,
(王湾《次北固山下》)(3)
,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4)
,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5)天街小雨润如酥,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6)山重水复疑无路,
(陆游《游山西村》)(7)
,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8)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落英缤纷。 (陶渊明《桃花源记》)(9)南京市中学生“汉字听写大会”的成功举办,掀起了校园里汉字学习的热潮,这种景象真可谓“
”。(请用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里的诗句填空)2.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1)初夏,花园里一片烂漫。大小的蝴蝶翩
然起舞,令人陶醉。(2)社区组织亲子活动,孩子们稚嫩可爱的表演,让人忍俊不禁
▲ 。(3)报上登出招募“青奥志愿者”的启shì
后,年轻人纷纷前往报名。(4)老人们聚会时谈笑风shēnɡ
,说起家乡的美食,更是赞不绝口。
13.请在田字格内用正楷字抄写下面的句子。(3分)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4.对下面三幅书法作品的字体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2分)(1)王羲之《何如帖》(2)张旭《肚痛帖》(3)颜真卿《颜家庙碑》(局部)A.(1)楷书
(3)草书B.(1)行书
(3)楷书C.(1)行书
(3)草书D.(1)草书
(3)楷书 班级要出一期“小说天地”的板报,你和小伙伴们需完成以下几件事。5.文文编辑“小说悦读”栏目,你想在她的阅读感言中加一句,最合适的是( ▲
)(2分)翻开语文书,走进小说天地,我见到了一个个鲜明的少年形象:有月夜沙地守护瓜田的小闰土,
,还有课余林中朗读《万卡》的李京京,,,,他们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久久不忘。A.有夜晚苇塘护送女孩的杜小康B.有杜小康夜晚苇塘护送的女孩C.有夜晚芦荡寻找鸭群的杜小康D.有杜小康夜晚芦荡寻找的鸭群6.程程编辑“小说疑读”栏目,他结合收集的两则材料,从“叙述者”的角度设计了一个问题,你从“钱”的角度也设计一个问题。(3分)【材料一】等我把两法郎交给父亲,母亲诧异起来,就问:“吃了三个法郎?这是不可能的。”我说:“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十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2(节选自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材料二】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节选自鲁迅《孔乙己》)程程设计的问题:这两篇小说为什么都用孩子的眼睛来观察世态人情?你设计的问题:7.关关编辑“小说延读”栏目,展开想像,续写了《最后一课》,你补充其中的一段对话。(4分)我(小弗郎士)的最后一堂法语课结束了,大家陆续地离开了教室。韩麦尔先生依然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我走到他面前。我说:
(4)二 (42分)(一)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8-11题。(14分)【古诗阅读】遣兴[清]袁枚爱好①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阿婆还是初笄女②,头未梳成不许看。[注释]①爱好(hǎo):追求艺术价值高的诗作。②初笄(jī)女:刚成年的女子。8.这是一首论诗的绝句。请结合全诗,谈谈你对“阿婆还是初笄女”的理解。(3分) 【古文阅读】报恩塔①3[明]张岱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②,则报恩塔是也。报恩塔成于永乐初年,非成祖开国之精神、开国之物力、开国之功令,其胆智才略足以吞吐此塔者,不能成焉。塔上下金刚佛像千百亿金身。一金身,琉璃砖十数块凑砌成之,其衣褶不爽分,其面目不爽毫,其须眉不爽忽,斗榫合缝③,信属鬼工。闻烧成时,具三塔相,成其一,埋其二,编号识④之。今塔上损砖一块,以字号报工部⑤,发一砖补之,如生成焉。夜必灯,岁费油若干斛。天日高霁,霏霏霭霭,摇摇曳曳,有光怪出其上,如香烟缭绕,半日方散。永乐时,海外夷蛮重译⑥至者百有余国,见报恩塔,必顶礼赞叹而去,谓四大部洲所无也。(选自《陶庵梦忆》)[注释]①报恩塔:在南京中华门外报恩寺内,始建于三国,明成祖永乐十年重建,后毁于战火。②窑器:陶瓷器具。③斗榫(sǔn)合缝:形容榫头和卯眼非常适合,不露缝隙。④识:标记。⑤工部:指掌管工程建筑的衙门。⑥重译:言语不通需辗转翻译。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1)则报恩塔是也
(2)闻烧成时(3)半日方散
(4)必顶礼赞叹而去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今塔上损砖一块,以字号报工部,发一砖补之,如生成焉。 11.学校文学社为正在重建的报恩塔征集对联,请结合文章内容对出下联。(3分)上联:造大窑器堪称奇迹下联: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14题。(12分)警句徐懋庸许多作者写作喜用警句,许多读者读书喜看警句。有些老师在学生的习作中看到一二警句,便大加赞赏,结果就连在一篇说明文中,学生们也必硬添入许多不相4宜的奇警的字句。其实,作者喜用警句,是由于才力薄;读者喜看警句,是由于见识浅。才力薄,所以不能创作充实完善的文章,徒藉警句以娱人;见识浅,所以不能理解一篇文章的全部内容及其每字每句所含的意义,徒摘警句以自欺。真正的好文章往往是以平常的语言说真实的事理,所以无处不善,没有警句,也可以说句句都是警句;那些读者喜看的警句并非作者的刻意追求,而是自然天成的,有如锦上添花,与全文相得益彰。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本来人人能道的平凡的句子,在《饮酒》诗里与其他诗句浑然一体,并不独自出色。可有些人钟爱此句,硬用在自己的文章中,以为可以使文章增色,结果恰如在粗劣的土布上用金线绣花,极不相称,且所绣之花,绝不会佳。现在有一类人写作几乎全篇用警句凑成,使人如看万花筒,初看似乎繁花似锦,莫测高深,一经拆穿,则不过是一些玻璃碎片乱凑而成,毫无意义。喜欢看警句的读者,阅读伟大的作品定会因为没有警句而失望,而善读者并不在意是否有警句。就如赏花,真能欣赏名花的人,会到园地上,于阳光微风中,欣赏花儿的活泼生机、天然的姿色及其与环境相掩映之美。在这样境界中的花,无论大小开谢,各有其美。但不懂欣赏的人,只知折取一枝插在瓶中,自以为已尽得此花之美,却不知这是大煞风景的。
欢迎转载:
推荐: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聚焦中考】(浙江专版)2015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26讲 文言文阅读(一)考点跟踪突破(含14年中考.
下载积分:2000
内容提示:【聚焦中考】(浙江专版)2015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26讲 文言文阅读(一)考点跟踪突破(含14年中考真题)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10|
上传日期: 02:06:13|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聚焦中考】(浙江专版)2015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26讲 文言
官方公共微信《陶庵梦忆》中的南京(二)
806.5152146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古文阅读]报恩塔①[明]张岱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②.则报恩塔是也.报恩塔成于永乐初年.非成祖开国之精神.开国之物力.开国之功令.其胆智才略足以吞吐此塔者.不能成焉.塔上下金刚佛像千百亿金身.一金身.琉璃砖十数块凑砌成之.其衣褶不爽分.其面目不爽毫.其须眉不爽忽.斗榫合缝③.信属鬼工.闻烧成时.具三塔相.成其一.埋其二.编号识④之.今塔上损砖一 题目和参考答案——精英家教网——
成绩波动大?难提高?听顶级名师视频辅导,
& 题目详情
【古文阅读】报恩塔①[明]张岱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②,则报恩塔是也。报恩塔成于永乐初年,非成祖开国之精神、开国之物力、开国之功令,其胆智才略足以吞吐此塔者,不能成焉。塔上下金刚佛像千百亿金身。一金身,琉璃砖十数块凑砌成之,其衣褶不爽分,其面目不爽毫,其须眉不爽忽,斗榫合缝③,信属鬼工。闻烧成时,具三塔相,成其一,埋其二,编号识④之。今塔上损砖一块,以字号报工部⑤,发一砖补之,如生成焉。夜必灯,岁费油若干斛。天日高霁,霏霏霭霭,摇摇曳曳,有光怪出其上,如香烟缭绕,半日方散。永乐时,海外夷蛮重译⑥至者百有余国,见报恩塔,必顶礼赞叹而去,谓四大部洲所无也。(选自《陶庵梦忆》)[注释]①报恩塔:在南京中华门外报恩寺内,始建于三国,明成祖永乐十年重建,后毁于战火。②窑器:陶瓷器具。③斗榫(sǔn)合缝:形容榫头和卯眼非常适合,不露缝隙。④识:标记。⑤工部:指掌管工程建筑的衙门。⑥重译:言语不通需辗转翻译。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1)则报恩塔是也 &&&&&&&&&&&&&&&&&&(2)闻烧成时 &&&&&&(3)半日方散 &&&&&&&&&&&&&&&&&&&&&&(4)必顶礼赞叹而去&&&&&&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今塔上损砖一块,以字号报工部,发一砖补之,如生成焉。小题3:学校文学社为正在重建的报恩塔征集对联,请结合文章内容对出下联。(3分)上联:造大窑器堪称奇迹[下联:&&&&&&&&&
小题1:(4分)(1)这&(2)听说&(3)方才&(4)离开(每空1分)小题2:(4分)现在塔上损坏了一块砖,把砖的字号报给工部,工部下发一块砖来替补它,像当初就砌在那里一样。小题3:示例:成一金身信属鬼工小题1:试题分析:本题是《江苏省南京市2014年中考语文试卷》的阅读理解文言文部分。出题思想: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方法: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注意“是”“去”两词的翻译,常考。小题2:试题分析:本题是《江苏省南京市2014年中考语文试卷》的阅读理解文言文部分。出题思想: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方法: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注意 “以字号”“生成”的翻译。小题3:试题分析:本题是《江苏省南京市2014年中考语文试卷》的阅读理解文言文部分。出题思想:此题考查学生仿写能力,方法:从对联的特点考虑,一是字数要相等;二是词性相当;三是结构相称;四是节奏相应;五是平仄相谐;六是内容相关。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边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28分)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8分)(1)与日逐走(&&&&&&&&&&&&&)&&&&&&&(2)北饮大泽(&&&&&&&&&&&&&&&)(3)河、渭不足(&&&&&&&&&&&&&&&)&&&(4)道渴而死(&&&&&&&&&&&&&&&)小题2:翻译句子(5分)夸父与日逐走,入日。小题3:从“弃其杖,化为邓林。”可以看出夸父怎样的性格特点?(5分)小题4:从这个古代神话中,你了解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和精神?(5分)小题5: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你对夸父这一人物的认识。(5分)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醉翁亭记》,完成后面题目(17分)醉翁亭记欧阳修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译文: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城西南方向的各个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美丽,远望那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行走了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流水声,从两座山峰中间倾泻而下的,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坐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修建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老僧智仙。给它起名字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太守和宾客来这里喝酒,喝一点就醉了,而年纪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名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欣赏山水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是领会在心里,而寄托在喝酒上的。  像那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散去,云聚拢过来,山里就昏暗了,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间早晚的景象。野花开了,散发出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看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天气高爽,霜色洁白,水面低落下去,石头裸露出来,是山中四季的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那乐趣也是没有穷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老小小,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在游山啊。到溪边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酿酒,泉水香甜,酒水清澈,山中的野味野菜,杂乱地摆放在前面,这是太守在举行酒宴。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人射中了目标,下棋的人得胜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哗的,是众位宾客欢乐的样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落到山顶,人的影子散乱一地。太守下山回家,宾客跟随着。树林茂密阴蔽,鸟儿到处鸣叫,那是因为是游人离开后鸟儿们在快乐啊。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宾客的快乐为快乐。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快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人欧阳修。小题1: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标四处)(2分)小题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⑴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⑵名之者谁?(&&)⑶行者休于树(&&)&&&&&&&⑷觥筹交错(&&)小题3:翻译下面句子(4分)⑴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⑵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小题4:用原文语句回答(4分)⑴叙述“醉翁”雅号由来的句子是&&&&&&&&&&&&&&&&&&&&&&&&&&。⑵描写春夏之景的句子是&&&&&&&&&&&&&&&&&&&&&小题5:文中作者到底都在“乐”些什么呢?请简要回答。(3分)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选段。(15分)然吾未见业果①精而终不得食者也,农果力耕,虽有饥馑②,必有丰年;商果积货,虽有雍滞③,必有通时;士④果能精其业,安见其终不得科名⑤哉?即终不得科名,又岂无他途可以求食者哉?然则特⑥患业之不精耳。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已矣。谚曰:“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节选自《曾国藩家书》劝学篇)【注】①果:果真。“农果力耕”中的“果”译为“如果”。②饥馑:饥荒。③雍滞:这里指货物积压。④士:指读书人。⑤科名:通过科举考试而获取功名。⑥特:只。小题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⑴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①业果精而终不得食者&&&(&&&&&)&&&&&②患业之不精耳(&&&&&)③又岂无他途可以求食者哉(&&&&&)&&&&&④不专之咎也&(&&&&&)⑵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例句:然则特患业之不精耳A.于厅事之东北角(《口技》)B.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C.何陋之有(《陋室铭》D.非天质之卑(《送东阳马生序》小题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然&则&特&患&业&之&不&精&耳小题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⑴士果能精其业,安见其终不得科名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题4:结合自身学习实际,谈谈你阅读本文后有何感悟?(3分)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贤哉回也,___________,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曰:“三军可夺帅也,___________________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小题1:上文选自《&&》,它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是___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2分)小题2:在文中划横线处填上正确的语句。(2分)小题3:解释下列加横线词的意思(4分)人不知而不愠&&&&&&&传不习乎&&&不逾矩&&&&&&曲肱而枕之小题4:翻译下面句子&(4分)(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2)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小题5: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谈谈你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理解。(2分)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一)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题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①潭中鱼可百许头②悄怆幽邃小题2: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小题3:结合选文,谈谈你对“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理解。(2分)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问题。(17分)(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乙)匡衡①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②,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③文不识④,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⑤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⑥给以书,遂成大学⑦。{注释}①匡衡:汉朝人。②不逮:指隔壁烛光透不过来。逮,及、到。③大姓:大户人家。④文不识:人名,姓文名不识。⑤佣作:做工辛勤劳作。⑥资:借。⑦大学:大学问家。小题1:解释下面加粗点的字。(4分)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②礼愈至    ③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④主人怪问衡小题2:下列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门人弟子填其室 /或遇其叱咄      B.弗之怠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C.邻舍有烛而不逮 /  以书映光而读之   D.衡乃穿壁引其光 /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①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②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小题4:甲、乙两个文段分别写了哪些事例(故事)?(4分)甲文乙文小题5:甲、乙两个文段中的主人公可谓都取得了成功。请从取得成功的原因的角度谈谈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3分)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听雨(20分)读罢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心中不觉有一丝淡淡的哀愁,那是一个游子对故乡发自肺腑的真挚情感,冷雨中夹杂着浓浓的思乡之情。雨是平凡但决不平庸的风景。它时而是绵绵不绝的春雨,朦胧霏霏,情意绵绵:它时而是瓢泼倾盆的雷雨,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毫不在意人间的纷扰:它时而又是凄凄凉凉的梧桐夜雨,如李清照般的惆怅,肚子怎生得黑:它时而还是寂静的冬雨,轻轻地落地化作雨蝶飞入世人的梦中……在余光中的文章中,读到的雨是凄凉凉的雨,冷冷的,带着许多的离愁别绪和伤感。有漂泊异乡游子的孤独情感,有失去心中寄托的无助无依,有对自己有国难回,有家难归的苦闷痛楚。这冷雨中夹杂着的复杂情感,又有谁能说得清呢?读他的冷雨,也触动了我的内心,突然很想听听家乡的雨。听雨,听听家乡的雨吧。三月的雨,下起来绵绵不绝,细雨霏霏,如牛毛,在空中密密地斜织着。三月的春雨,唤起大地的生机,青绿的小草漫山遍野地铺着,绯红的桃花夹岸而开。三月的春雨,振奋人们的精神和斗志,让人间充满了爱和希望。三月的春雨,化作了春泥,呵护我们的心灵。听雨,听听家乡的雨吧。七月的雨,下起来毫不客气。它没有一点迟疑,来也匆匆,对尘世毫无眷恋。七月的雨,该是滂沱的雷雨了吧。它来势汹汹,带着雷鸣电闪,似乎要响彻宇宙大地。七月的雨,让我感受不到丝毫的凄凉与悲意。那是一场生命的狂奏曲,铿锵而有力。七月的雨,似乎与众不同,它定是一场对人世不公的反抗之声。七月的雨,让人间空气变得清新湿润……听雨,听听家乡的雨吧。秋天的雨,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梧桐叶已落,路上铺满了一路的惆怅和伤感,繁华过后便是萧条的冷落。秋雨冷冷地打在树间,听见的是寂寞的回声,尘世的最大凄凉也莫过于此了。秋雨的悲凉正如一个游子漂泊在外时的心境一样,凄苦,难挨……听雨,听听家乡的雨吧。冬季的雨该是最安静的雨了吧,它总是悄悄地下,生怕吵醒熟睡的人们。虽然是冰冰冷冷的身体,但它的心却是如火的炽热。在千里冰封、万里飘雪的瞬间,它让人间升腾起爱的暖气……听雨,听过家乡四季的雨,我觉得自己比余光中要幸福得多。不管家乡的雨是否是冷雨,至少我还能够站在家乡的故土上倾听雨的声音,感受到家乡雨的自在与清新。我也能够理解余光中的思乡之情,能够理解他那种对于故土的怀念,那样游子飘零的孤独之感。听雨,我听到了余光中在冷雨中心碎的声音,听到他的眼泪与雨滴一同落下的声音,听到他的内心在时刻默念家乡的名字,听到他双鬓已白的叹息之声,听到他一个游子的遗憾之音,听到他对祖国的热情赞美……听雨,我听到了母亲对游子的呼唤,那声音沙哑担忧又是那么的清晰:我听到了家对游子的呼唤,那声音微弱又是那么的响亮:我听到了手足之间的呼唤,那声音来自心间,无法被那长长的海峡阻断。我听到了爱游走在身边的声音……&&&&(摘自《美文》,有删改)小题1:这篇文章主要是从什么角度写雨的?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4分)小题2:“读罢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心中不觉有一丝淡淡的哀愁,那时一个游子对故乡发自肺腑的真挚情感……”文章一开始就写自己读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其作用是什么?(4分)小题3:细读选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我”的家乡的四季雨的特点。(4分)春雨:&&&&&&&&&&&&&&&&&&&&&&&&&&&&&&&&&&&&&&&&&&&&&&&&&&&&&&&&&&&&&&&&夏雨:&&&&&&&&&&&&&&&&&&&&&&&&&&&&&&&&&&&&&&&&&&&&&&&&&&&&&&&&&&&&&&&&&&秋雨:&&&&&&&&&&&&&&&&&&&&&&&&&&&&&&&&&&&&&&&&&&&&&&&&&&&&&&&&&&&&&&&&&&冬雨:&&&&&&&&&&&&&&&&&&&&&&&&&&&&&&&&&&&&&&&&&&&&&&&&&&&&&&&&&&&&&&&&&小题4:“听雨,听过家乡四季的雨,我觉得自己比余光中要幸福得多。”“我”觉得比余光中幸福的原因是什么?(2分)小题5:“听到了爱游走在身边的声音……”,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说说作者能听到些什么?(3分)。小题6:作者写听雨,从雨中听出了“爱”,如果让你去“听风”“听雷”“听雪”“听涛声”,你会听出什么呢?请你从“听风”“听雷”“听雪”“听涛声”中任选一个,写出你的感受。(3分)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13分)小石潭记(节选)&&&柳宗元【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记承天寺夜游&苏轼【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小题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2分)往来翕忽(&&&&&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小题2: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2分)潭中鱼可百许头(&&&&)&&&&&&&&&&&&&&&&&&&怀民亦未寝 (&&&&&)&&&&&&&&&&&&&&&小题3: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①其岸势犬牙差互&&&&&&&&&&&&&&&&&&&&&&&&&&&&&&&&&&&&&&&&&&&&&&&&&&&&&&&&&&&&&&&&&&&&&&&&&&&&&&&&&&&&&&&&&&&&&&&&②念无与为乐者&&&&&&&&&&&&&&&&&&&&&&&&&&&&&&&&&&&&&&&&&&&&&&&&&&&&&&&&&&&&&&&&&&&&&&&&&&&&&&&&&&&&&&&&&&&&&&&&&&&&&小题4: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用原文回答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 (2分)甲文是&&&&&&&&&&&&&&&&&&&&&&&&&&&&&&&&&&&&&&&&&&&&&&&&&&&&&&&&&&&&&&&&&&&&&&&&&&&&&&&&&&&&&&&&&&&&&&&&&&&&&&&乙文是&&&&&&&&&&&&&&&&&&&&&&&&&&&&&&&&&&&&&&&&&&&&&&&&&&&&&&&&&&&&&&&&&&&&&&&&&&&&&&&&&&&&&&&&&&&&&&&&&&&&&&&&小题5:仿照示例,赏析甲文中的句子。(3分)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示例:此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清澈透明)。句中没有写“月 ”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蔬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砖砌体琉璃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