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有自己的幻想世界和人物在管理心理学名词解释上如何解释

心理学上如何解释人的争吵?
常在网络上看到人们争吵,作为一个围观者,大多数情况下会看到双方说的都各有道理,但也有各自的偏颇之处,若能互相补充,则可以更全面深入的理解一个话题。但许多人似乎总是不能理解对方的意思,习惯不经过大脑判断就把对方全盘否定甚至是人身攻击。常见的情况中双方甚至许多情况下只是对一个词语的定义不同,就因此吵得面红耳赤,直到慰问对方父母。而若有人来劝架、理清这里的头绪的话,他们也不想听道理,甚至转而攻击劝架者。看起来争吵是一种没任何好处的浪费时间的活动,可是为什么它仍然如此常见?我想知道争吵背后的心理学上的理性的解释,如果它与理性的交流比起来,真的没有半点哪怕是深深的隐藏在此种非理性行为背后的好处,为什么很多人不会选择不吵架的做法:互相倾听、理解,充分的交流呢?在不同的文化中,争吵的频率是否有差别?如有,是为什么?除了人以外,其他动物也会争吵么?为何不同的人吵架的频率差别很大:有的人不论在哪里都极少争吵,有的人到处争吵,而有的人在生活里不怎么争吵却在网上总是争吵?
按投票排序
多谢、 的邀请!题主的问题裹挟太多的分叉问题,只能挑重点答,心理学是怎么看待争吵的。心理学把人际的争吵视为一种能量很强的信息沟通方式。沟通的双方,不仅是信息的交换,而且还包含个人的情感、心理需要、态度、价值观等等的传递与交换。一个人的情感与观点,要怎么样才能让别人接受?首先你要明确沟通的信息(情感与观点),把信息转化成对方能够接受的形式,比如口头语言、网络文字、表情动作,这种转化称为“编码”。沟通是你整理自己的思路,对自己的身心状态明确化的过程。其次,信息的接受方在接收了你的信息之后,要根据自己的已有的经验,把你的口头语言、网络文字、表情动作等等转换成你要表达的情感和观点,这个过程称为“解码”。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就是互相不断地对信息进行编码和解码的过程。由于沟通的双方是不同的主体,有不一样的经验,在编码和解码过程中屡屡发生失误,就很常见了。发生失误的时候,就会极力为失误解释和圆场,解释和圆场又产生新的一轮的编码和解码的误差,双方一着急,就面红脖子粗起来,互相攻击与谩骂,将心平气和的沟通方式升级为争吵。还有一些影响编码和解码的因素,比如一个人自身表达能力欠佳,词不达意,逻辑不清,晦涩难懂,受知识经验不足的局限,要传递的信息是混乱的;或者信息量太大,对方选择性提取和理解,也会造成沟通的双方在发出信息和接受信息的路上荆棘密布。在沟通交流中,还牵涉到一个原则,称做“自我价值保护原则”。自我价值是一个人对自身价值的肯定与评价。自我价值保护是自己对自身价值的心理支持,防止别人对自己进行贬低和否定。由于自我价值是通过别人的评价而确立的,一个人会对别人的评价非常在意。当你和其他人交流的时候,对方不同意你的看法,否定你的思想的时候,你会很自然地认为对方不认同你,不接纳你,你会为自己的观点和立场进行辩护,排除对方对自己贬低和否定的感受,很多时候,这种辩护会越演越烈的,直至和对方双双落入争吵与谩骂的窠臼中。争吵是不可避免的吗?当然不是,作为一个沟通者,只要你的语言表达清晰和准确,愿意积极地倾听对方,态度上保持礼貌和谦逊,心理上不对对方防御和排斥,尊重对方的观点和情感,不把自己的位置放得比对方高,观察自己的情绪波动,不把对方视为威胁自己价值的敌人,你就能够有效地控制交流的局面,不会任由交流走向反面,不会弄得不可收拾。
根据萨提亚理论,人与人在交往过程中会有四种模式:1、讨好型:压抑自己真实的需求感受,以他人喜好为标准,通过迎合他人保护自己不受伤;2、超理性型:不近人情,绝对理性的分析一切问题,实则是为了保护自己免得受伤而将自己的感情、情绪封闭起来;3、指责型:将一切问题归咎于对方,保护自己不受伤;4、表里合一型:心理与行为统一的状态。四种应对策略没有好坏之分,只是方式不同,目的都是为了保护自己。表里合一对我们个人来说是最舒服的。我们每个人都会不同程度的运用四种应对策略,而且大多数人对不同的人也会采用不同的应对策略。放一张萨提亚的个人内在冰山理论图:基于从小的生活环境、教育等等,我们形成了个人的行为模式,有的人擅长指责模式,可能因为从小他看到家人就是靠指责他人获得自己想要的。吵架是外显行为,他内在是有一套习得已久的逻辑的,只是外人可能不知道。基于从小的生活环境、教育等等,我们形成了个人的行为模式,有的人擅长指责模式,可能因为从小他看到家人就是靠指责他人获得自己想要的。吵架是外显行为,他内在是有一套习得已久的逻辑的,只是外人可能不知道。
谢谢邀请。
争吵,就像是一场语言的战争,在彼此的争斗中确立自己的位置,从而保证自己拥有更多的主权,就像动物世界里的争夺地盘,这是在保护自己的生存空间。某种程度上讲,可以争吵的人比隐忍不说的具有更好一些的功能,因为他可以表达自己的愤怒,可以将攻击性释放出来,而隐忍不说的人,心中并不是没有愤怒,而是将愤怒压抑了下去,或是将愤怒指向了自己,许多的身心疾病的发作是与愤怒无法表达相关的,比如癌症。
争吵往往来自一些挫败性体验,比如期待对方可以理解自己接受自己,但是当对方的想法与自己不一致时,当事人可能会感受到被拒绝被排斥,为了保护自己的感受,从而进入了争吵,而这样的争吵往往基于我们自己对对方话语的理解,而不是基于对方想要表达的意思,所以,当我们没有能力倾听对方话语里要表达的真正意思时,争吵往往会升级:越想让对方理解自己,对方越感觉被拒绝,于是越拼命解释,对方越解释我们越觉得不被接受,于是就陷进了争战中去。从这个意义上讲,其实争吵是试图与对方建立关系的一种期待和尝试,只是这不是很有效的方式。
如果换一种方式,在争执过程中,可以留下一些空间,试着去听一听对方语言中要表达的意思,就可以帮助双方更多的达成共识,所以,争吵有时也可以成为沟通的好途径,前提是彼此为对方提供了充分的表达空间,即有能力倾听对方话语中的真正含义。
贴一篇旧文在此,作为补充说明:
忍不住的发脾气
文:王雪岩
有朋友问我,我年纪轻轻的,又不是像老妈那样进入更年期,为啥我也像我老妈那样,脾气大得像火山啊?难道我出了什么问题?
朋友对自己管理不住自己脾气这件事,似乎已经有些抓狂了,毕竟正是奋斗人生的年纪,恐怕,他也在担心自己的脾气会影响了自己的青春年华。
其实,每个管不住自己脾气的人,当他发脾气的时候,他都会感觉到坏脾气所带来的痛苦,所以,发脾气的人,都不喜欢自己情绪失控的样子。可是,他们往往也不会因为不喜欢,就真的管得住自己的情绪,因为,每个发脾气的人总是有发脾气的原因的:1、从原生家庭中学习到这样的表达方式。我们每个人,都成长于自己的原生家庭,在我们与家庭成员共处的时候,我们在感受自己与家人之间的关系,也在观察家人与家人之间的关系。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对我们的影响最大的,通常会是父母和兄弟姐妹。
当我们出生后,我们完全仰赖我们的抚养者生存,所以他们的言行对我们就会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同时我们也会在与他们的互动中,学习他们处理情绪的方式,并将学习到的这些内容吸纳入我们自己的内心世界,成为我们自己人格中的一部分,在今后我们自己的生活中,我们就会采用相同的方式去处理类似的事情。
如果一个孩子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他所看到的,是每次父母之间出现问题时,父母的处理方式都是吵架、发脾气,在他的世界中,他就慢慢形成对处理矛盾的一个解读方式,就是用吵架和发脾气的方式解决。所以,当他成年后,他就会习惯用这样的方式去与人相处,因为这种处理方式是他所熟悉的,而他的内心,也缺少其他处理方式的经验。
或者,在他与兄弟姐妹相处的过程中,当他与其他孩子发生矛盾时,偶然间他发现,当他发脾气时,其他孩子会在他面前变得安静下来,这会让他从中感觉到安全。从而他无意间发现的这个处理方式,因为可以让他从中收获他希望获得的结果,所以他也就会在生活中更多的去应用这样的方式,慢慢这种发脾气的方式就会成为他处理人际摩擦的一个主要方式。2、因为害怕,所以激起了战斗的冲动,发脾气就象武功戏中的拉开架势,架势摆得越足,内在的功力可能越浅。有时候,当一个人开始发脾气时,不是因为他太强大,而是因为他太害怕。这是我们内心中非常原始和自然的一种处理危险的方式。
每当我们遇上危险的的时候,我们的内心就开始快速评估:这个危险我之前遇到过类似情况吗?我的内心中有处理这种危险的应对经验吗?如果评估的结果是,这根本不算什么危险,这事情对我不太可能产生什么影响,那样的话,我们的处理方式可能就是一笑置之,根本不把它当回事;如果我们评估的结果是,这件事情太危险了,根本不是我的能力所能应付得了的,而且我的内心中也根本没有储存着相关的处理经验,于是,这时候,我们就会选择放弃与这个危险过招,选择躲避开这个危险的方式;而当我们内部的评估结果是,这件事情很危险,但我还不至于应付不了,不过应付它也真的很棘手,因为这件事的确是危险的。这时,我们就开始调动全身的能量,准备全力投入到对付这个危险的战斗中去,这就是我们在生活中常常遇到的“战—逃”反应。
生活、工作中,我们常常会遇上一些爱发脾气的人,与他们共处的时候,明明是他们自己出了一些状况,比如因为工作失误而被批评,或是他们自己遇上了一些不好处理的事情,可他们处理的方式,不是想办法解决问题,而是对着别人发脾气,有时我们会觉得这样的人不可理喻,其实,他们的发脾气恰恰是因为他们内心的虚弱,他们需要借助于发脾气来掩饰自己内心中对于自己做错事情或是缺少能力的恐惧。发脾气对他们来说,就像是让他自己穿上了防弹衣,他可以让自己躲在里面,不被外来的批评所伤害,而他之所以需要这样的防备,恰是因为在他自己的感受中,他自己是没有能力的,是需要借助外在的保护来躲避危险的。
比如一个有了外遇了丈夫,当他的事情被发现后,他的第一个反应可能是冲着妻子发脾气:“你从来都不在乎我的感受”!他此时的发脾气,其实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做错了事情,而这件做错的事,是要被惩罚的,为了逃避惩罚,他于是选择了让自己进入战斗状态:冲妻子发脾气,从而缓解自己内心的害怕。
所以,有时候,生活中脾气越大的那个人,越是害怕的人。为了阻止那个害怕对他的袭扰,他便会采取发脾气这样一种看起来很有战斗力的方式,来证明自己是有力量的,而一个人之所以要在他人面前证明自己有力量,也恰是因为他自己内心感受不到自己是真正有力量的。3、自已觉得有发脾气的权力,自恋的人尤其如此。有时候,发脾气也会被当做一种权力的象征。我们也常常可以看到,坏情绪往往是从权力高的人流向权力低的人的。
比如一个在工作中被老板批评的男人,带着一肚子的气回到家里,当他推开家门的时候,发现孩子正在玩电脑而不是在写作业,于是他可能对着孩子大发雷霆。表面上看,他是在管理孩子的行为,实际上,他的发脾气背后,是在处理被老板批评所带来的耻辱感、无能感等挫败性的感受,以及对因感受自己能力不足所带来的对自己的失望或愤怒等等。所以,他对孩子所发的脾气,其实很大一部分是指老板和自己的,但他自己又没有能力代谢掉这些情绪,所以他就把这些情绪扔给了在家庭中权力、位置都相对较低的孩子。因为对于他来说,把这些情绪转移到孩子那里是安全的,因为孩子的位置低于他,所以反攻他的力量也相对要弱一些,这对他来说,就不会给他带来新的威胁。同时,当他将情绪转移到一个比他更弱的人那里时,在这个弱的人面前,他会感受到能力和权力又回到了他自己的手里,这就可以寻找回他自己的控制感,在一个更低权力的人面前,他自己的权力就可以再次得到确认。
将发脾气当成自己的一项特权,来满足自己被特殊对待的需要,在有自恋性特质的人身上,会尤其明显。具有自恋性特质的人,因为在他们的内心世界,没有建立起清晰的心理边界,所以,有时他们就无法确认情绪的归属者,也不能从心理上理清别人是独立于自己的个体。所以,他们常常会把自己与他人的情绪搅和在一起来处理。比如,一个有自恋特质的人,当他面对别人的成绩时,他感受到的并不是为那个人的成绩而高兴,反倒是可能感受到对方的成绩是对自己的贬低,当他有了这样的感觉后,他会因为自恋的受损而愤怒,所以就会对那个取得成绩的人发脾气,认为是那个人伤害了他。或者,因为自恋的人是无法意识到别人是独立于自己的,所以在他的感觉里,他常常会觉得别人应该与他有着相同的感受,如果他发现别人的感受没有与他同步时,他同样可能感觉被伤害,从而会发脾气。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是,一个有自恋性特质的母亲,当她觉得自己与丈夫的关系中,没有得到丈夫更多的关怀时,她会把这种抱怨转向女儿,一方面不断向女儿诉说丈夫的不好,另一方面也会因为女儿替父亲的辩护而发脾气。4、没有学习到更有效的表达方式,发脾气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语言化功能不足。用语言表述出内心的情绪情感,是一个心理的高功能。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的经历不同,所发展出的心理功能也不同,从而语言化的能力也不同。对于一些心理化功能相对较低的人来讲,他们可能会采用一些相对不成熟的方式来处理愤怒情绪。比如用行为的方式,打架、摔东西等等;或是将一些无法表达的情绪压抑下来,最终用使自己身体某个地方出现问题的方式得以表达。
他们之所以会采用这种相对原始的方式来表达愤怒的情绪,是因为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未曾积累用语言直接表达出自己的情绪的经验,在他们的想象中,直接表达有可能是充满危险的,所以,他们也就不敢直接表达出来。
还有一些人,因为在成长过程中,只学会了用发脾气的方式表达愤怒情绪,所以,在日积月累之后,用发脾气的方式处理情绪也就成为了一种习惯。每当他遇到让他不舒服的情境时,他也就只用发脾气的方式来处理。其实有时候,他的内心未必真的有很多的愤怒,只是基于以前的习惯,在此时就发了脾气。这时候,发脾气已不仅仅是一种处理情绪的方式,而成为一种社交手段或是与他人建立关系的方式了。
5、内心缺少爱的确认。对于内心缺少被爱,被肯定的人来讲,他们对自我的认知是模糊的,所以他们也不了解自己在他人心目中有可能是什么样的形象,同时也不知道怎么样更好的与人相处。所以,当他们与人打交道的时候,他们内心的情绪常常是他们自己没有能力去容纳的,所以那些他无法代谢掉的情绪就会引导他一步步走向用破坏性的方式与人共处,比如发脾气。
我的一个在我这里工作了四年的来谈者,当我外出学习半个月的时候,他因为见不到我,内心中积累了大量的焦虑,这些焦虑是他无法面对的,于是他的内心变得越来越焦躁起来,最终他与他的上司发生了很大的冲突,最后丢掉了工作。当他与我谈这件事的时候,他告诉我,我的离开,被他体验为我对他的抛弃,被抛弃的感觉是他无力去承受的,所以当他无法见到我的时候,他的生活全部乱了套,最终他用暴发的方式释放了内心的焦虑,但这次暴发也给他带来了破坏性的结果。
有人认为,“争吵”是特殊版本的“对话”。他们搞错了,“争吵”其实是特殊版本的“打架”。换句话说,争吵不是暴力的对话,而是对话的暴力。为什么要打架?因为要占领或者保卫资源。我要为我身后的苹果打架,为长毛象肉打架。我要为我的妻女打架,为我的丈夫打架。争吵初看起来没有任何好处,但实际上它是为了攻击对方和保护自己。保卫自己的什么?攻击对方的什么?吵赢了自己的钱包会变鼓吗?对手的钱包会变扁吗?“声誉”,或者叫“面子”。这就是我们要保卫的资源,它比钱包里面的那些彩色印刷纸更重要。任何人都需要一个良好的声誉,它就像一个标签,能帮助他人了解自己,帮助自己了解他人。声誉不仅仅是“善良、邪恶、混乱、守序……”,你的博士学位是一种声誉,你的高尔夫球水平也是一种声誉,你的乐善好施也是声誉,你的谨慎保守也是一种声誉。任何能以语言(文化)传播的“人格标记信息”,全都是声誉。有了特定的声誉,他人才愿意和你合作。你不会向一个文学教授问物理学问题,因为文学教授没有“能解决物理学问题”这个声誉。你不会借钱给一个有着“经常不还钱”声誉的人。你不会和一个有着“不好相处”声誉的人交朋友。如果你是直男,你就不会和一个有着“男人”声誉的人恋爱,哪怕这个人的第二十三对染色体是XX。这就是争吵,争吵是特定版本的“打架”,目的是为了获得声誉或者防止失去声誉。但争吵在许多时候是无益的,对自己和对他人都是。我在这里 提到了一个解决方案,那就是“冷漠”。在不同的文化中,争吵的频率是否有差别?有差别,通常在自然科学家这里,争吵得很少。一旦有分歧,基本靠“新数据”来解决,而争吵是带不来新数据的。在社会科学家那里,争吵稍微多一些,不同的人都说自己的理论模型最好,互相争吵,以扩大这个理论模型的声誉。但在艺术家那里,又变少了,因为不同流派的艺术都不care对方。在普通人这里,争吵出现得更频繁,大家不能分清楚“我”和“我的观点”之间的区别,以为对后者的攻击就是对前者的攻击。越能区分“我”和“我的观点”之间的差别,就越能降低争吵。除了人以外,其他动物也会争吵么?不会。它们只会打架,不会争吵。不同的人之所以有不同的争吵状况,和人格因素、环境因素都有关系,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般来说,情绪化的人更容易争吵,人际间处于竞争关系时,更容易争吵。
我不怎么对"从来都是不喜于色,面容祥和,从来不看见他和别人吵架"的这种人有好感。_(:з)∠)_总觉得这种人心里可能是变态,或者"不像正常人,不能和他玩"。这种心理难道只有我一个人有吗。反而觉得吵架有时是种特殊的沟通方式了。刚上大学那会儿就发短信给我妹"喂,妹,我好想回家和你吵架,抢遥控器,撕逼抢电脑,打枕头大战QAQ"结果我妹就回我"神经病记得按时吃药哦"。。接着又一条"我也想啊,等你回家再撕!"。不吵架不生气不发泄的话肯定会找更变态的方式发泄吧_(:з)∠)_
我准备从中国古典文化阴阳的角度来解释下人为什么会争吵。满满的心理学知识,又超越心理学。先说概念:事分阴阳、阴阳相求、同性相斥。怎么讲呢?就是什么事儿,都分阴阳两个概念。属于同为阳的发生争吵。阴阳两个属性是相和。我还是举个现下很火的例子,崔永远和农大学子的争吵。关于转基因的争吵。转基因的焦点在于,转基因的豆子、内等能不能吃,人本来是吃这些豆子肉的、但把豆子肉转基因之后,还能被人吃吗?人与转基因的豆子肉。通过吃这个动联系了在一起,就构成了一对阴阳。这是阴阳相和!崔永远对这件事的看法是阳,农大学子对这件事的看不是阳,阳就是大家都能看到的。而吃转基因这事儿就变成了阴。同性相斥原理,那么崔永远对转基因的看法,必然排斥农大学子这种同为阳性,而又意见不统一的看法,然后各自坚持自己的观点。争吵就产生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转基因到底以不能吃呢?那我们就要看金字塔上层人物,对于转基因这件事的看法,如果大大们、富豪们自己吃了,而且让子孙吃了。那么我们平常小百姓就跟着吃呗。如果他们连自己家的猫狗都不让吃,那么我们就没有理由吃。是吧!另举一个例子。当年淘宝与ebay之战。其实他们的核心阴阳是,买与卖这对阴阳,都想买家与卖家在自己平台上买卖。所以他们都为阳。所以他们争夺是正常现象,谁赢谁就能吸引那些卖家在自己的平台上卖,就能吸引很多买家来自己平台上来买。争压可比争吵程度厉害多了!
我常和老爹吵架,我老爹是个100分倔强的老头儿,他认为他说的都是真理!!!!!!
一言不合 面子挂不住 都想通过声音比对面大来彰显自己(打字速度更快:键盘侠)是正确的 这是正常吵架加个想对方哄孩子一样哄自己的 是小学生吵架真正理性的人是懒得吵架的 你爱听不听 谁吊你
不自信,为了保护自己
我以前也觉得各执己见,吵架没有意义。后来我就变得死气沉沉,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觉得吵架好幼稚,最后失去了争辩的能力,变得笨嘴。。
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奸给某人,令一人不断反抗的过程…
抛砖。观点不同,讨论时没有消除分歧,进一步争论时各自代入主观情绪,对方对自己观点的攻击被理解为对自身的攻击,讨论升级为争吵。各种情绪来源于人的生物本能,强烈的刺激会造成激素大量分泌,理性在其面前不堪一击。情绪对人的绑架是很严重的,强烈的情绪会使人在数秒之内无法做出理性行为,往往在理性回归之前,大错已成。不同文化不了解,不多说。网络上因为不是实时交流,沟通效率更低,往往两个人争论的都是同一个意思。而且由于没有面对面交流的压力,平时被压抑的情绪会不自主地释放出来,所以很多人平时温文尔雅,到了网上就变成喷壶。
昨天下午发生了一件事儿。谈论话题不知怎么从草莓说到了中国人购买物品税收过高,进而转移到了国家对教育投入太少。这个本来已经可以让人脑洞大开了。我竟然还想让这同事知道国家已经在Ta受教育期间给Ta提供了多少补贴,来证明社会的对Ta的投资可能大于Ta本人对社会的贡献~最后话题竟被带到了习大大反腐的对错性上面,我的思想也被定义成极左。小伙伴们可以想象么,当我问到什么是极左,结果是需要我来解释一下。 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崩溃的了。有点想被请喝茶了,差点被说成五毛了。最后自己结论是我太二逼了! 这完全是信息不对等造成。不能带来利益的争辩,多半是徒劳无功的。-15.01.24
首先争吵是因为双方的思想观点不同,人在内心深处都有种对方一定要无条件服从的心理,而引发的口水之战。当然争吵分为二种,其一是理性争吵,其二有带个人情绪恶意进攻产生的人身进攻。比如最近不断刷屏的陈赫离婚事件,有些一上来就不断辱骂不道德…其实我们仔细观察会发现,那些动不动就用“道德”来攻击别人的人,其实在生活中正是一些极端自私的人,因为他们的心理逻辑是“你只有让我爽你才是有道德的!”这里我所说的争吵并不是指生活无争吵,那这样生活似乎缺少些味道。争吵一定要理智,最重要一点不要把自己思想强加于对方,每个人都是完美的个体,懂得如何去说服这才重要。哈哈…好像有点啰嗦,以上纯属个人观点。
正派多的地方必须要有一个光明顶。
世界观的碰撞与融合。之所以说到融合,是因为大部分人在争吵时或者在争吵以后心情平静下来再回想时,常常会接受对方的一些观点,我觉得争吵或许算是某一种人们升级更新自己的世界观的途经,争吵虽然是说话的暴力,但是它也是说话的一种,也算得上是一种交流。
看到这个问题我就想黑一些人,别人回答的问题也许不好,很偏见,但是他都是好心,请有些人回答问题的时候,你可以指出答案的问题,但请别讨论别人的为人,因为你没有这个资格,
双方非常激烈的交换了意见
激烈的沟通
道不同不相为某,亦个从其志也,何争之有。幻想自己已经故去的亲人还活着,这样的症状在心理学上如何解释,有没有具体的明证名称?
如果一个人自认由于自己的原因害死了亲人,而后陷入强烈的自责,最后产生幻觉,认为自己的亲人还活着,并且能与之交流和共同生活,那么这样的情况在心理学上是否说得通,有没有具体的病症名称。【这个是本人剧本的情节,希望能在心理学上站得住脚】
谢谢邀请。个人觉得,这属于否认的心理机制,也是人的一种自我保护。心理学上如何解释「脑残粉」现象?
可能表述有些不当。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是原于知乎上的问题:为什么题中一个心智正常的人,甚至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会由于对一个人的崇拜直至丧失理智,并且推翻以前对于是非的认识,强制性的将是非观扭曲?
按投票排序
看了几次这个问题 一直觉得偶像崇拜(粉丝族)与宗教或者领导人崇拜有相似的社会心理机制 是一种有组织,有通过参与行为加强崇拜的现象,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研究群体身份、认知失调的被试样本。 我尝试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答一下 社会认同理论(social identity theory)首先,值得强调的一点是偶像崇拜通常不仅仅是个人行为,而是通过粉丝自发组成粉丝团(e.g.歌迷会、影迷会),通过粉丝团内部以及不同粉丝团之间的互动加强了对偶像的态度。社会认同理论认为,当人们将自己界定为某些群体成员时,他们会将自己的社会成员身份纳入自我概念。由于个体需要维持积极的社会认同来维护自尊,他们会自动对自己所属的群体表现出高度的认同和向心力(in-group favouritism),对其他群体表现出仇视和敌对的态度(out-group derogation),尽管他们完全没有必要这样做。Tajfel et al. (1971) 采用了最简群体实验(minimal-group paradigm), 将互不相似、从未谋面的被试随机分成两组(表面上说按照他们对画的喜好)。研究结果显示,尽管这样的分类毫无意义,在这样单纯的分组情况下,被试足以表现出群体取向行为,分给自己的组更多的资源和正面评价,并贬低他组的利益。这样一来,粉丝通过将自己分类为“某人的粉丝” ,对自己的粉丝团产生认同感、归属感,将自己粉丝身份内在化自我认知的一部分。为了提高社会认同感和自尊,他们会通过更加积极地热爱、鼓吹自己的偶像和粉丝团,他们认为自己的群体比别的群体好,自家偶像比别家偶像好(偶像粉丝团体的互相掐架、贬低、竞争)。所以粉丝通常不仅仅比较各自偶像,而是比较谁的粉丝团更庞大,谁接机偶像的数目更多,谁刷票刷得更厉害更投入等等。自我肯定理论(self affirmation theory)上面说到个人将对偶像的崇拜通过粉丝身份纳入自我,这样自我的延伸(extended self)会造成一系列的认知和行为上的改变。自我肯定理论指出人们天生有内在动力去保护自尊、自我概念的完整统一,所以当人们的自尊受到了威胁,便会形成防御反应以保护自我。其中的机制可以从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 来解释: 当有人来质疑我的偶像,这样的反对信息和我对偶像的崇拜态度是相矛盾的,使得我产生了一种不舒适的紧张状态,我必须选择修改其中一个信息来缓解我的认知失调。而由于偶像是我选择的结果,是我自我的延伸,这样的认知冲突威胁到了我自我概念的完整(self-integrity),于是我需要为偶像辩护,贬低反对信息的价值,选择性忽略它,或者反对他。只有这样,我才可以解决认知失调,保持我自己的尊严。自我知觉理论(self perception theory)自我知觉理论主要用于阐释行为是否影响态度,认为人们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从而得到对自己内在态度的结论。这个理论有些反常识,因为通常人们认为态度指导行为,但两者通常是相互影响的。比如说Guadagno et al. (2010) 用自我知觉理论阐释恐怖主义。他们发现,恐怖组织的招聘(如Al Qaeda),通常仅从简单的网上邀请开始,然后一点一点地增加对参与者的要求,而在这个参与者接受请求这个过程中,他们的态度也逐步变得更加极端,演变为恐怖主义。所以粉丝的形成也许只是源于最初对偶像的一点点兴趣(“诶我觉得他长得还不错”、“诶她笑起来好可爱”),慢慢地通过参与和偶像有关的活动(participation)、参加歌迷会聚会、表述对偶像的喜爱、跟踪偶像动态、熬夜投票等等行为,强化了内心中自己对偶像的崇拜,使喜爱变成迷恋( “我一定很喜欢他,不然我怎么会跟踪他动态”、“我要飞到韩国去看他演唱会,这肯定都是爱的力量”的心理活动)。付出的钱、时间、精力越多,对偶像的崇拜程度就越深,形成一个正反馈机制。如此循环,粉丝的行为和态度相互加强,可以做出更加疯狂的行径,形成所谓“脑残粉”。 1. Guadagno, R. E., Lankford, A., Muscanell, N. L., Okdie, B. M., & McCallum, D. M. (2010). Social Influence in the online Recruitment of terrorists and terrorist Sympathizers: Implications for Social Psychology Research. Revue internationale de psychologie sociale, (1), 25-56.2. Tajfel, H., Billig, M. G., Bundy, R. P., & Flament, C. (1971). Social categorization and intergroup behaviour.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1(2), 149-178.
我觉得首先是心理学上的 光环效应,即认为某一个人有一个优点,他就有很多其他优点(往往是他本身不具备的),甚至成为一个完美的人。比如,A有一些优点(比如学习很好),我在看他的时候,有时候会不由自主地在主观上对他进行美化,将他的优点扩散,比如从“学习好”扩散到“聪明”、“帅/美”、“沉稳”、“有领导力”、“人品好”、“有智慧”、“是个好朋友”等等等等。虽然这之中有些东西可能跟“学习好”有点相关,但诸如“人品”和“有领导力”其实和“学习好”完全不是一回事,但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比如一个孩子学习好,我们会误认为他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了。还有,比如常常班里学习最好的人是班长,但他未必是个称职的班长。这就是光环效应带来的误区。我自己光环效应的亲身体验是,我是《哲学贴》作者张明明的“脑残粉”(戏称而已),张明明《哲学贴》写得特别好,文笔和内容都令我十分钦佩,于是我认为张明明一定是个智慧、温柔、善良的大美女。虽然我完全没见过她本人,完全没跟她说过话,但仅仅看了她几个帖子,就对她产生了非常多的主观正面评价,而这些很可能是完全没有根据的。然后呢,就是 证实偏见(confirmation bias),即人会不由自主地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而忽视那些对自己或自己观点不利的证据。如果你认为一个人很完美,你会不由自主地发现很多他很完美的地方,而忽视了很多他不那么厉害或者很菜的地方。他说的话,你一旦认为他说的是对的,你也会找支持他的论点,而忽视了那些相反的意见和风险。比如,某人今天说“人多力量大”,你就会想,“是呀是呀,人多当然力量大!”,而忽视了人口太多也是一种负担。光环效应和证实偏见两者叠加,会让一个偶像越来越完美(主观上),然后在你眼中变成一个“说什么都对,做什么都好”的人,相应的,你也成了他的“脑残粉”。不过我觉得,这和受过高等教育、是不是会理性思考没什么关系。因为人一旦有了立场,一旦在主观上确定了自己喜欢还是讨厌某个人或东西,那么所谓的理性和知识就只会为这种感情服务,而很难站在感情和立场相反的方向。所以最安全、最不会被洗脑的方式是,没有立场。心中没有正确和错误,没有好和坏,无论谁、无论什么,都按照“事物的两面性”来看,将优点缺点一分为二,这样的确是够理智了。但没有立场的人又很可怕。那意味着不仅没有所谓“错误的是非观”,也没有所谓“正确的是非观”。如果无法去喜欢一件事、一个人,无法把全身的激情投入到一件很可能没有收获的事上,无法为自己坚信的东西而“盲目”奋斗一下,我想,这样的人生恐怕也很可惜。我们大家都是正常人,多多少少会受自己感情左右,会犯光环效应和证实偏见,很可能会变成某人的脑残粉,但这又怎么样?Why so serious? 陆琪、郭敬明、韩寒、罗永浩这些人,又不是希特勒,至于上纲上线到所谓“丧失理智”,“是非观扭曲”的大棒子上吗?所以我觉得,我们既不要没有立场,也不要立场太坚定。人心中需要有些价值观,有些是非,有些好恶,然后以开放的心态看事物,在需要理性的时候保持理性,在不需要理性的时候,感性一点又何妨呢?
上面的回答都很学术,让我从不那么学术的角度来回答一下吧,有一些是曾经跟人讨论得出的结论。(答完之后觉得好像不怎么“心理学”,不过这么多字,好累,还是发了吧)一、明星,偶像的过度包装,信息不对称是造就脑残粉的第一步。只要是现实的偶像,都有这个共同点,不管是出于商业的目的,或者自我宣传的需要,不管是电视上光线靓丽的明星,还是大家津津乐道的“人生导师”和商业奇才,他们给“脑残粉”看的都是他们想给的那一面,并且都是用美图秀秀美化过度那一面。其实只要靠近了,就会发现,“再美的美人拉的屎也是臭的”,但是包装却故意回避了这一点,并且不会让人轻易联想到。比方说,任何一个商业奇才,成功的企业家,在媒体宣传他们成功的故事的时候,对于他们的第一桶金都会语焉不详,从来不提他们的背后有着怎样的人际关系和家族背景,或者又曾与政治势力做过怎样的交易。相反,他们大多有一个贫穷且充满苦难的童年,有一个勤奋好学的青年时期,还有艰辛努力的成功前时代……“鸡汤穷三代,励志毁一生”,不多解释了。二、被包装所吸引,有了崇拜感之后,大部分人会做的就是进一步寻找偶像的信息,而信息汇聚的地方多半是“粉丝团”,从而就进一步进入了信息不对称的小群体,更加只接受正面消息,根本接触不到负面消息,甚至自己会无意识的过滤。比如各种各样的明星官方网站,Loli汇集的贴吧,地方组织的后援团,各种相关的qq群,以及现在通常由经济团队操纵的明星微博……只要是在粉丝聚集的地方,得到的消息一定是正面的。比方说在微博上流传的那个林志颖的传说,真是人生赢家疑似穿越啊(不要怀疑,你甚至可以在知乎搜到),而只要进了天涯八卦,就会明白什么叫做“一入天涯深似海,从此明星是贱人”。当然,“脑残粉”们是绝对不会主动去天涯寻找自己偶像的黑点的,遇到此类消息的第一反应,“我家××怎么可能会做这种事,这个人一定是来黑我家××的,肯定是对家派来的……”至于最后那一句印象是怎么形成的,参看下一条。三、高级粉丝通常会对整个粉丝群体有一定的掌控力,能够组织各种活动,并下意识地对粉丝群体内的意见进行引导,甚至会对持反对意见者进行清理。粉丝团中的高级粉丝,有可能是官网的建站者或管理者;也可能是粉丝中最活跃,为偶像创造过许多作品而获得一定影响力的粉丝;与偶像的经纪人或者真身走得近,能获得别人不知道的一手信息(在一些非大众向的粉丝群体中被称为“亲妈粉”或者“内围”);还有获得官方许可和授权的后援团组织者。——有些厌恶者给他们起了一个恶意满满的称呼,“粉头”,当然不是指全部。高级粉丝对粉丝群体的掌控力是超乎很多人想像的,甚至是有些可怕的。比如说娱乐圈的第一腥风血雨男——钟汉良,知乎很多人可能都不认识他,但他家的粉丝在八卦圈可是人尽皆知。这家的粉丝团也是对“反对意见者”进行清理的最为彻底,并且毫不留情的,原因是当年钟汉良因为“腐”,吸引了大量女性粉丝,后来钟汉良准备走向大众了,高级粉丝们就开始清理起腐向粉丝,将她们从粉中“赶出去”,不能允许他们在“公开场合”,比如贴吧微博官网以及较为官方的qq群进行腐向的萌,否则,绝对要掐得对方“id自杀”。甚至某些原本粉丝中的高级管理者或活跃份子,也不得不隐姓埋名,或换id重来,只要“腐”,她们就是被清理的那一部分,而不论她曾为偶像作出过什么,或者在粉丝团中的地位如何。(这里真是让我想起曾经的那场群众运动)还有现在被称为腥风血雨女的“一姐”刘诗诗,只要有人在公开场合爆刘诗诗的黑料,或者表达对她的厌恶之情,“小狮子”们的想法永远都是“这个人一定是杨幂的粉,一定是杨幂请的水军”。——这种僵化的固定印象,很难说一开始没有人在背后推波助澜。还有各种山头林立,小团体抱团的各圈cp粉之间的混战,不乏出现了有影响力的粉丝(即大手)试图掌控cp话语权的,将不合自己心意的“萌点”赶出去的。这在各同人文圈相当多,大手们通常是最早发表了有影响力的同人文,并获得了拥趸,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强化自己这一类型的同人文(有时候就是掐正逆cp或者cp属性啦),而不允许其他萌点的出现。不一一列举了。——在这种有意识的影响下,“脑残粉”怎么能不更“脑残”?四、受迫害心理造成的假想。比方说上面提到的刘诗诗,她的粉永远都在担心自己纯洁如小百花的偶像被大魔王迫害,这个时候,她们更加要团结起来,保护自己的偶像。而对这一点用的最广为人知的则是韩国队偶像团体,其经济公司经常会宣传偶像们的收入很少,训练很辛苦,钱都被公司拿走了,偶像们好可怜……给粉丝造成一种印象:我家呕吧真的是好坚强好努力,我一定要更加支持他才对,买更多呕吧的碟,去更多场呕吧的演唱会,万恶的经济公司!——这样一来,一种近似于迷信的气氛在粉丝中传播开来,并互相影响。但是,更加炉火纯青的当然要属日本的经济公司,比如最近大热的AKB48。AKB里都是一些纯洁美好为了梦想而努力奋斗的妹子啊,经济公司塑造了这种形象,并在AKB成员之间引入残酷的竞争,让他们的男性粉丝骑士心理膨胀,保护,以及对抗这个迫害“公主”们的经济公司及世界。五、小团体氛围造成的从众心理。通过上面很容易看到,“脑残粉”想要不脑残几乎是不可能的了。而且这一类的粉丝通常年纪较小,呼过于沉迷自己的世界,大多不具备成熟的世界观,很容易受到周围人的影响,并对此深信不疑。“从众”是普通人难以避免的心理状态,何况对于这些满心崇拜的粉丝们。(其实我觉得这里用“恋爱中的人都是盲目的”来解释也可以)再来,粉丝们通常会花大量的时间在自己偶像上,减少了其他信息的来源,更加不可能产生怀疑。
南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刘孝标注引《语林》:“安仁至美,每行,老妪以果掷之满车。” 脑残粉追星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也不是青少年的专利,早在西晋的时候追星就很流行了,不然不会“每行”都能水果盈车而回。脑残粉骚扰明星也不新鲜,《晋书·卫玠传》:“京师人士闻其姿容,观者如堵。玠劳疾遂甚,永嘉六年卒,时年二十七,时人谓玠被看杀。”活活被看杀,惨。这些早期的追星,从心理动机上应该归到偶像崇拜里,长得美的,有才的,武艺超群的,偶像,对超常的偶像级人物投以关注和财物,好祈求……呃,一起上史书?但是到了现代,事情忽然起变化了。嗯,对,精明的商人发现,普通人崇拜名人这个事情可以赚钱了。最开始是从好莱坞电影行业开始培养明星,粉丝们冲着表演去贡献门票。乍一看跟票友捧戏子、文人赞偶像很相似,可实际上,现代明星制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区别:那就是,粉丝和明星不再是单向交流了。明星们得经过一道市场加工——商人要根据市场反馈,加上自身判断,来决定选择和推出什么样的明星。到了近年,日本韩国把偶像工业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从小男孩小女孩中挑
选有潜质的孩子开始长达10余年的培训,然后选拔出最受欢迎的组合,千方百计榨取粉丝的消费力。看看这个:商人们运用最先进的工业设计、社会工程学、传媒艺术和互联网技术,让粉丝追星,成制度、建社区、分等级、严格按需定价了。到这儿,追星就不是什么深奥心理了,这就是一种消费。市场会把打造完美、合乎你口味的明星像冰激凌一样从流水线上生产出来,长相缺陷?整容!才艺不够?补
课!言行举止、打扮身材、高尚美德,你想得到的美好特质,都能给你造出来。然后就等着付钱吧。开始粉丝可以只是看看新闻,转转微博,通过运营一波波攻势,
开始买周边、买产品,自发建立或进入官方建立的社区相互交流,为明星摇旗呐喊,掏净腰包。粉丝在投入中将明星的心理形象一再神化,最后成为不能自拔的铁杆粉丝。在这个过程中偶然有些失控,比如杨丽娟追刘德华追到家破人亡,娱乐节目上小女生对着镜头喊“我要嫁给***”,这都不过是明星工业中不那么光鲜的一角而已。明星对粉丝来说,就是一个美梦。为了实现梦想,人原本就愿意付出一切能付出的代价,如今梦想已经被商人浓墨重彩地包装出来,只需要交钱就能实现,这是多轻松的美事儿啊。粉丝追星,是一场披着娱乐外衣的商业合
谋,在市场的指引下,粉丝和明星一起用金钱和血肉,筑起娱乐工业的大厦,一个人但凡起了向偶像而不是从自己身上找寄托的念头,这大厦就给他预留下了一块砖头的位置。
谢损友邀,我不就是对【哔——】满怀热爱吗,一定要自证脑残示众吗灬?ω?灬好吧我来了T^T。一、光环效应和寻求社会认同感,已经被程毅南和Nichole两位老师讲过,就提一点发展心理学知识来狗尾续貂下吧,毕竟“脑残粉”一般是和“青春期中二病”捆绑销售的(不许看向我。首先,青少年期是人类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飞跃期(婴儿期是第一个)。这个时候大家都懂了羞羞的事情(o゜ω゜o),身体发生可怕的变异(w(゜Д゜)w),心理同样易产生空虚寂寞冷(\\(//?//)\)~其次,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包括强烈关注自己的外貌(如偷偷改掉校服尺寸凸显腰身);强烈自尊心(灰常灰常敏感怕挫折);独特个性(足够特立独行足够独一无二)等等。这时候,偶像就是种对成长来说健康有利的刺激。偶像的颜正,人气高,眼神明亮,笑容温暖,都是作为理想自我形象的投射而存在。而偶像的某些小缺点,亦会令粉丝认为TA是活生生的人类,从而和自己拉近距离。——放心,不够正能量的偶像,广电不会允许TA变成偶像的。倒是“追韩剧不如追美剧,喜欢郭敬明脑残,喜欢孟京辉高端,亲妈粉都是艾斯比,哥哥粉都是有情人”的鄙视链才真心没必要。高中时的校歌之一,就是五月天的《倔强》。每天都:我和我~骄傲~的倔强~握紧双手~绝~对不放~就算~失望~不能~绝望~~!!写作文拿高分一定要引用周杰伦的《蜗牛》!!……和TFboys微博上转发了4千多万次(将近10个亿啊朋友们!)的这首歌,到底有什么区别嘛!二、值得一提的是,中二病并不是青少年的特权。且不说人的心理年龄和实际年龄没必然联系,我从来不主张在某个年龄做该做的事儿。你,我,在现实中摸爬滚打讨生活,灰头土脸狼狈不堪,如果内心有着无条件捍卫的幼稚事物,其实也是很萌哒!并不是过了30岁就是过了相信爱情的年龄了!一句“铁甲依然在”就能让知乎一票奔三的抠脚大汉燃起来!“相信”这么美好的品质,不要像大人一样,为表现“成熟”“三观正”而否定它。只敢半夜躲起来读《文化苦旅》的余秋雨粉!请学习人家老罗的粉丝!请理直气壮正大光明的相信自己绝!不!是!脑!残!此处应有[doge]脸。总之呢,追星的各种投资/行为其实和玩游戏一样,只要没影响正常生活,就还在(我)心(真)理(的)健(没)康(病)的范畴。“想嫁刘德华,想娶范冰冰,整个生活别无他物”,才是心理学救不了,该去看精神科了。上文送给楼上的答主@Abidein:我是邓紫棋的脑残粉,我也好奇这个问题。好奇我为何如此痴迷邓紫棋,睁眼闭眼都是她,做梦都是她。没事的时候我就在想,为何有邓紫棋这样的奇迹。然而她的美是生活的阻碍。我难以正常生活。很难描述那种感觉。每天心情都不能平静。我甚至希望她死,这样我就可以正常生活了。看了这么多回答,都没有make sense的。曾经言谈必及【哔——】,到处宣称要嫁给【哔——】;曾经对着无数人发来的新闻贺电宣布,既然【哔——】有对象了,我就做最后一任吧;简直想承认昨晚“你正常吗”里自称X太太的女嘉宾,的确是我本人,╭(╯^╰)╮——来自#就脑残,你咬我iphone 6客户端#
以下为摘录,以前偶尔看到的,就收录在笔记中了什么是粉?  脑残粉通常指的是,那些对于名人、品牌的极度痴迷,疯狂追求以至于失去了个人理智的人。他们会对任何不利于所痴迷事物的言论进行猛烈的攻击,甚至伤及无辜。通常为贬义。友们也将其作为一种自嘲,表达自己对某事物极端热爱的程度。一、:TA是完美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都曾有类似的感受,当一个人的某种品质给我们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他就拥有更多其他优秀品质——往往是他本人不具备的。而且因为这个发亮点,容易忽略了对方其他的缺点,更甚者觉着对方就是个完美的人。一个典型的现象是,在班里学习最好的孩子,通常会被挑选为,会被认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他未必是个的班长。  这就是光环效应在起作用,名人效应就是一种典型的光环效应。虽然明星经常出现在普通老百姓的里,但我们对他们深入的内在并不熟悉,看到的只是表面的光鲜。光环效应影响,在人际知觉中形成以点概面的主观印象。这种的强烈的特点,就像的光环一样向四周围弥漫、扩散。二、证实:只能看见TA的好  而且,如果你认为一个人完美,就会不由发现他很多优秀的地方,而自动忽视他不那么厉害或者很菜的地方。他说的话做的事,你永远会在情感上认同与包容,会想方设法寻找支持他言行的,而忽视了那些相反的意见。这就是证实偏见(confirmation bias,也称确认偏误),即人会不由自主地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而忽视那些对自己或自己观点不利的证据。  比如在很多人看来,的歌唱出自己心中的爱与恨,所以她是女神。女神是永远不会错的,就算冷艳也美得特立独行。可是如果拿掉王菲这个名字,思考一下她的感情经历,也只是众多都市寂寞男女中时常上演的而已,与你我相较可能还不如平常人幸福。 三、:的  当光环效应和证实偏见发生效用时,我们就是某人某物的脑残粉了。在这个归属的群体里,我们会自觉地表现出极大的忠诚,对于支持者,我们乐于,而对"他者"当然是带有排外情绪的。尤其是属于竞争群体阵营的"他者"。这种归属体的现象,被·泰菲尔(Henri Tajfel) 和 ·特纳(John Turner) 称为社会身份。简单来说就是,在群居社会中,人们地会把自己划分到不同的群体,群体之间的差异是很小的、没有意义的、甚至几乎是人为的。目的是为了给自己营造一种属于这个世界的感觉。从人的认知来看,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会不断地进行“自我”和“他者”两者世界的划分。自我的世界不断扩大,当一个人将某个东西或划入到“自我”的世界中,就会产生和保护的欲望。  这是“我家”,这是“我的社区”,这是“我的学校”,这是“我的城市”,这是“我的国家”……然后,你就会不自觉的保护她。因为这是你自我的基础,是“我”成其为“我”的条件。因此,在国外别人问你“你是谁?”,你会回答,在大学里与人聊天,你会说我是某某省人,某某市人。可如果当别人侮辱你的国家或你的省市,你自然会生气并反驳甚至攻击他人。  这样来解释粉丝的话,就可以明白为什么粉丝会极力维护美化自己的偶像,因为粉丝们是将偶像划入到了“自我”的界限内。在不自觉中,粉丝是将偶像化身为自己的。四、广: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脑残粉  还有一种情况特别容易出现脑残粉,就是当我们成为一个群体去看演唱会或来到现场,我们往往会表现出与日常生活甚至完全相反的言行,情绪激动,高声呼喊这种在群体才会出现的现象被称为广场效应  与教育水平和个人素质无关,在群体中的每个人都会比平时表现得更,焦躁、易怒、水平低下。这就是为什么在示威也会,以及的某档综艺节目里,EXO的粉丝和的粉丝闹得不可开交的原因。最后要说的是:一个人喜欢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知道自己喜欢的是什么而且不被他人所左右。
相信很多人都理解失恋时候即便对方是个渣也很难放手,要很多时间恢复这种情况??你们会觉得这种想不通的人脑残么?不会,因为不是每个人都在原生家庭受到完整的关爱,有人正确的指导恋爱的技巧道理之类??不排除情圣,一般人都是有几次惨痛经历才学会恋爱??而那些被认为是脑残的狂热粉??心理上对偶像的依赖其实也近似于失恋时候不肯放手??叫做,情绪不受理智控制??而且喜欢偶像你还意识不到自己的狂热是有问题了??不像分手到底还是明白很难逆转就是不甘心或者太依赖??也就是说一旦有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你喜欢上一个偶像并且变得狂热还是在正常人情商智商范围内的行为??就如普通人失恋都要伤好久一样?? 像我就是金钱不到位身边朋友也没有同粉,所以每个偶像喜欢不到三个月就淡掉了??要是在身边很多人来疯的环境指不定会喜欢的久一些??这么多爱看综艺节目的人??不就是低调粉么??否则看别人作秀有啥意思??每期不就都那几个花样么??于是无聊想定义下??脑残粉就痛等于失恋走不开的那群人,特定状态下的别人看来是负情商,自己还很沉醉散粉就等同单身狗啦??保持着理智又有点向往有自己的事业追求不会被人事搞得自己失去理智的人,就是爱情上也理智也不会去狂热崇拜的有为青年啦??所以在鄙视脑残粉的时候问问自己失恋时候什么狗模样吧??哪来的优越感
这方面才疏学浅,最近恰好刚开始看《社会心理学》,试着来答一答。日后若有需要修改或补充的地方再来更新。人对社会的认知主要要满足两个方面的需求:一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感知的需求,即我们会承认某件事确实发生了;二是要满足自尊的需求,即我们对客观存在的解释会偏向于对我们有利的方向。代入到所谓的“脑残粉”现象中。首先“脑残粉”必定已经是粉丝了,他们对明星已经抱有好感。此时,若明星做了一些值得诟病的事情,对于“脑残粉”来说,一般情况下都会承认事件的真实性,但他们的潜意识里认为,如果自己因为这一现象而对明星采取批判的态度,会对自己喜欢明星的事实产生不良影响,进而伤害到自己的自尊,于是他们会对明星的做法做出辩解,以求能够不伤害到自己的自尊。顺带提出自己的几个问题,希望能在学过之后自己再进行补充:怎样类型的人容易因为明星怎样的活动而对他产生好感?人在为了维持自尊而对客观事实作出解释的时候多采用哪些方法?为什么会有不同?如果哪里说的有错误,希望朋友们能提出~因为个人非常喜欢这门学科,很想确实学到些东西~
举个例子,锤子手机,第一批锤子用户在锤子手机爆出诸多问题后,大多都在维护锤子,什么意思?我记得当时有个人说了一句:谁愿意承认自己花了3000块钱买了个残次品啊。包括我自己,之前年少无知时也花几百元买过一台国产某不知名品牌手机,同事都说你肯定会后悔,毛病少不了。而我当时的态度就是:用着挺好,对得起价格。现在想来,我纯粹是在死要面子活受罪,因为那手机毛病确实多。当时我内心也会无意识地觉得,如果我承认这手机买上当了,那我不是等于承认我那几百元白扔了,承认我眼光、见识短浅,承认我被手机厂商骗了,承认我是个SB?当着众人的面说你喜欢的什么东西不好,你会不会很没面子?你买了个新车,大家都在夸,有个人突然来了句“这车谁买谁SB”,你恼不恼?其实很多人都是自己喜欢的人的脑残粉,比如,你暗恋的女神被人骂婊子,你恼不恼?大家跟随我做一个思想实验:第一步,找一个你很喜欢的事物,比如你亲自挑选的大彩电第二步,找出一些它的缺点,比如长得丑第三步,想象一下,有人拿着这些缺点来对你说:“你竟然喜欢有这些缺点的东西(你竟然喜欢这么丑的东西),傻不傻啊,买了它亏不亏啊。”最后,体会一下自己被人当傻X的心情是不是有点感觉了?当粉丝也一样,你喜欢的一个明星被人指着骂,你肯定会有一种“骂我喜欢的人那不就等于骂我吗”的恶心感,而青少年最受不了这种感觉,他们也最不能明辨是非,不会想自己是不是确实有问题,而是会想:tmd,你骂我,你这个傻X!于是脑残粉就诞生了…
自体客体?我也不太熟概念,在一个博客里粘的一段——“科胡特认为,存在着一种自恋利比多,如果针向自身,具有促进自我整合的功能,如果针对别人,就会把别人当作自己的一部分来使用。这样的“别人”就是自体客体,虽是客体,但为自体所用,不是独立的客体,而是依附于自体的。自体与自体客体之间的关系叫作自体客体移情,或自恋移情,分为三种:理想化移情,另我移情,反映性移情。理想化移情就是认为对方无所不能,把对方理想化,使其成为理想化客体。”戳:
信息不断的反馈自指,形成一套有理有据的崇拜回路。跟单相思类似:「如果此意象反复出现,其权重值升高,推断出『我与它必然产生某种相互关系』」
特定年龄特定知识水平出现的普遍现象而已。
并非阴谋论,这一切都是产业链~娱乐圈属于文化产业,而它也必然有其受众。我们不妨给各种产业做个分级:PG级别:餐饮业,男女老少皆宜。G级别:房产业,适应人群:刚需购房者(20-30岁),改善购房者(30-60岁)。G1级别:零售业,虽然男女老少都可以去超市和商场买东西,但是划分却更加细致,不仅分年龄,还分了经济条件,细化的就不赘述了,无非是便宜与贵的区别。R级别:娱乐产业:大保健,夜总会,夜店,K房。这个产业对年龄有明显的限制,成人的优越感就从此中来,同时也是除房产外,中国三产经济欣欣向荣的写照。好了,大家可能觉得我写的有点文不对题,其实我这是抛砖引玉,重点来了~电视娱乐、网络娱乐的文化产业到底属于哪个级别的产业?怎么划分它的受众人群?这件事情似乎每个国家都没解决好,包括美国、日本和西欧发达国家~电视娱乐、网络娱乐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现在逐渐成熟,有了产业链,铁打的娱乐圈,流水的脑残粉和明星,按照常理,我应该把它放进R级别的消费群体里,可是,细看下受众的年龄,却都是在PG级别的年龄,这就不难看出,此产业还是畸形的,这种类似的消费,带给人的效果不亚于R级别的娱乐产业对成人身心和荷包的伤害,况且他们大多数人还是心智不成熟的未成年人~我的青涩年代,也经历了追星的消费,翻过这页,回头看看,除了满满一盒卡带和CD,留下的美好记忆也没有对我现在的人生产生任何积极的影响~所以我肯定的认为,这种消费对于99%的普通人来说,即使起到了积极的励志作用,却也改变不了今后的人生~所以,顾名思义:脑残粉~不难看出,这种脑残粉的心理,是推波助澜的效果,是经纪公司制作的产品,被明星表现输送给受众的过程,传销大家都知道,是硬性的推广,那么这种文化产业,就是带有包装的软广,鞭辟入里,让你欲罢不能,成年人也许偶尔消费下,他也会觉得都是复制,没有任何意义,长时间后,他就会觉得没什么意思,主动放弃了~所以这些经纪公司才会把罪恶之后伸向心智不成熟的青少年,像植物大战僵尸一样,一大波一大波的用他们包装出来的“男神”“女神”对他们进行猛烈的攻击,一轮轮的圈着钱。但随着明星年老色衰,脑残粉慢慢长大,这种现象逐渐消退。可是,文中已经讲过,铁打的娱乐圈,流水的脑残粉和明星~不要跟我说经典永垂不朽之类的~经典的产生,是在这种物资或者现象极度匮乏中的产物经典多的年代,艺人的数量能跟现在比?现在什么东西都是量产,包括明星和文化产品,放在30年前可以当经典的歌曲,放在今天,也只不过是打榜3周的口水歌而已~周杰伦就是个最好的例子,在网络不发达的年代,在歌手匮乏的年代,我可以把《范特西》的歌词倒背如流,每首歌的时间和专辑的第几首都记得清清楚楚,但到了《依然范特西》,我只记得其中的一两首歌,再到现在,听一遍就不听了,完全记不住了~这不是周杰伦退化了,而是我们的选择多了~所以,关于脑残粉,通过我的角度看,跟心理学扯上的关系是少之又少的,无非就是信息不对等造成的暂时性失心疯而已~过了那几年就好了,除了疯狂的粉丝,那确实该去安定医院了~脑残粉现象不可怕,混在脑残粉中间的花痴患者我倒真的替他们担心~花痴、YY这些才是真的心理疾病,因为花痴和YY可以发生在任何的年龄,而脑残粉顶多就是14-25岁之间,无非十年的青葱岁月~我已经发现了很多混迹在脑残粉圈的花痴患者了,这类患者就一点,他们没有特别崇拜的偶像,但只要是帅哥,或者美女,女的巴不得跟她的偶吧一夜情,男的巴不得拿着“女神”的贴身衣物闻个够~口味够重的~综上所述:脑残粉是种产业现象,而花痴和意淫是种心理疾病~得治~
高等教育不代表所有知识都掌握,当需要在更多领域做出正确的选择,你需要一些感情因素和信任,比如你买喜欢牌子出的新产品,虽然你不了解这个产品,但是你相信这是个正确的选择。假如你长期做出这种简单的选择,就很容易陷入盲目信任,成为脑残粉。知识不只是课本上背来的。
脑残粉通常指的是一个追逐另外一个名人太过疯狂不够理智人,做出了很多不理智的行为,那么这种人就被人称为脑残粉。任何不利的言论都会被他们猛烈攻击,甚至伤及无辜。他们喜欢对网络上相互攻击性的争论煽风点火,喜欢夸大“其他产品”的微小瑕疵,通常会告诉其他产品用户“你使用的产品不行”。没错,他们就是“极度痴迷者”。这意味着什么呢?我也不确定,但也不是在说,我们可以忍受或接受“极度痴迷者”的极端行为。俗话说的好,“别理那些‘钓鱼’的人”(发表某种言论后等待别人的攻击性回复)还是有道理的,毕竟,你无法轻易说服那些“极度痴迷者”。(参考详细阅读:)
说一下我自己的体验吧,希望有帮助我第一台Android手机是HTC Magic,当时Android才刚刚起步,甚至连官方QQ都没,更不用说一些小众需求的软件了。后来随着Android的流行,基本上各种软件都有了,质量也提高很多接下来一台手机是Veer,WebOS的体验是很棒的,可惜第三方软件很少,即使有也很少利用WebOS的优点,整体体验反而比HTC Magic差很多。现在我手上有一台Nexus 7,一开始适配平板的应用很少,随着N7的热卖(我相信是真的热卖了),适配平板的应用越来越多,体验也越来越好所以我就感慨,如果我用一款产品,肯定要尽可能地鼓吹它的好,只有用它的人多了,第三方开发者才会投入更多精力,本身的问题也更容易解决所以你说果粉真的“脑残”,不排除有吧,更多应该是很精明的。你看他们一直说好的软件都优先在iOS上发布,结果国内Android占有率比iOS高那么多,微博微信的界面还是照抄iOS
这个问题浅浅地谈一谈。诶?嗯!前面有几位谈到了
理想化???
这些都是一些为了解释现象所创概念,本人欲撇开这类概念化的东西,走走小路。
首先,谈谈现实中的平常事。社会上的人基本上容易对自己圈子里的人产生嫉妒情绪,对于其他圈子且水平跟自己类似的人容易产生敌意和鄙视(其实是变相的自我抬轿),对任何给自己感觉上了不起并且自己认同了的人都容易产生崇拜心理。明星显然对大多数脑残粉来说是圈外人,并且经过包装等各方面处理,脑残粉心目中已经认同了该角色。其实,每个人都可以问问自己,问进骨髓里,看看自己是不是符合这类情况:我们之所以努力去追求金钱 名誉
其实最终的目的都是赢得认同(自己或他人的)。然后,我来请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别人骂你爸是狗你会有什么反应?这个问题很容易就可以用情绪回答,这是正常人的反应。别以为我猜不到你们的反应。但是为什么会有这种反应呢?其实答案就在归属感上。父母生下孩子,孩子当然会自然而然地画个圈子把自己和父母圈在一起。别人骂了父母是狗,推理,那么自己也是。每个人小时候都会依赖父母,衣食住行,精神上父母也是自己偶像,因为他们在我们看来高大强大,可以做很多我们做不到的事,我们自然地崇拜父母。那么脑残粉呢?他们眼中的偶像已经被他们悄悄的画个圈圈进自己的精神领悟里,他们在精神上假想太多自己跟明星的联系。明星做了很多他们做不到的事,例如成为公众人物。明星拥有很多他们没有的东西,例如样貌 还有经过包装的额外的幻像。他们的偶像成为了他们所崇拜的对象,他们付出了很多精神能量。一旦有人去否定偶像,那么就相当于否定自己。但是,脑残粉的反应很过激,为什么?这跟他们本身的思维方式有关。脑残粉往往是容易用大脑里主管情绪的区域去处理事情,他们很难静下来去分析,他们也没有足够的思考材料。如果他们的思考材料足够他们就会发现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明星并没有那么神秘,其实他们也有肚脐的。知道为什么明星的妈妈眼里会没有明星吗?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相似。在一起生活的人会知道很多凡人的共性,当然,这也是那些公司所努力模糊化
掩盖的东西。脑残粉在现实中是属于认清的真相相对较少,认识真相的能力也相对有限
思维方式不够逻辑化(当然,你要说强盗也有强盗的逻辑,那我们没办法讨论,这是指哲学范畴的逻辑) 心理较弱小的群体。他们急需认同,不管是来自自我的自我欺骗还是外界的态度。现实生活已经让他们的对于认同的需求的灵魂临近渴死状态,好不容易讨到一碗水,你们还想告诉他们真相,告诉他们那是叔本华常说的幻象,那不是逼他们拿起情绪武器来反抗吗?要知道,逻辑的武器他们还来不及造啊,我会说他们以目前的水平造不出来么?当然,我没有这么做☆(这个符号纯属出于本人对于匡威的喜爱,急需认同有没有,据说有木有是源自方言,不想暴露有没有,反正经纪公司也是这么做的)
有本书叫乌合之众。有机会可以找来看看。个体和集体之间的关系。个体的人在寻找集体性,相似性,利益性等。脑残粉粗分两种,一是盲目崇拜,自恋的投射,或社交障碍,产生对某人的性幻想,非常容易受到心理暗示,性格内向,敏感等。二是利益驱使,个人或一群人为了共同或相近的目的所产生的“言语行为”。
说球迷也合适啊
其实有很多现在所说的脑残粉并不是真正的疯狂迷恋明星。首先是一种盲从心理,第一印象会对一个人基本定性,特别明星我们无法真正的接触了解,第一印象也就很难被改变。由于其他事不是真正发生在身边,人就会下意识的否定与自己内心所定性的形象不同的信息。第二,逆反心理或者说内心的自尊,自己所认定的事别人想要推翻改变它,人的内心就会触发保护机制(某些时候面子就是这种)。所以说大部分所谓脑残粉维护的不是明星而是自己内心的想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理学名词解释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