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继堂牌面斑丸那位知道哪儿有卖吗??

& & & & & &&& & & & & & & & & & & & & & & & & &按语& & 这不是一篇随笔,这是人生的足迹;这不是个人的回忆,这是时代的轨迹。我非常理解,我的朋友东海之韵的眷恋。因为那样的时光,哪怕充满简约和清寒,仍是不可复制、并再也不会重来的幸福和朝气。& & 能看出,东海之韵心里的忠林坊,是个与众不同的领域。在北京,会称那里为“部队大院”。就象西山的军区,就象景山后面和六铺炕的总参总政,就象十里长街往西,那一连串的陆海空及各大兵种的司令部。那里是开国元勋的营地,也是他们开始居家度日,延续理想和后代的居住区。& & 北京会把这里的孩子,称为“革军”子弟。我的同学和朋友里,就有不少都来自这样的群体。他们的秉性,好像天生就融进了父亲或母亲的朴实和果敢,从不考虑征程和跋涉的困苦,却把忠诚和捍卫看得很重,很重。& & 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他们身上的红色,不会因为金光的灼射,而轻易变绿变褐;他们身上的风貌,还是比别的什么子弟,更接近民心和真理。& & 所以,我一读到这篇“梦开始的地方&,便被她的朴实无华和入心细腻所感动,非要转帖出来,与东海之韵,与还记得毛泽东时代的朋友,一起沉思,一起追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钟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忠林坊――梦开始的地方& & & & & & && & & & & & & & & & & & & & &&& &文东海之韵人们常说,故乡难忘,故土难离。我的故乡在哪儿呢?不用说,当然是忠林坊。在那个梦开始的地方,记载了我天真烂漫的金色童年,孜孜好学的少年时代和奋发上进的青春岁月。初进忠林坊还是懵懂孩童,离开忠林坊时已是花样年华。在那个魂牵梦绕的地方,也记载着我们阔别故乡的离情别绪。最难忘一九六九年十二月的那个晚上,一群女孩子在忠林坊七层大楼前集合,她们身着便装,梳着发辫,小的十五六岁,大的也不过十八九岁,脸上稚气未脱,手上还提着旅行包,紧紧跟在一个女军人的身后,登上了一辆军用客车。在离开故乡的最后时刻,她们没有父母相送,也来不及和伙伴告别,不象现在大学新生报到,不仅有父母全程陪护,甚至有全家集体相送。而即将投笔从戎的她们,对哺育自己成长的这片故土,甚至来不及抛珠洒泪,只是投下匆匆的“惊鸿一瞥”,便朝着火车站风驰电掣而去。从此她们在红色军队中开始了新的生涯,从此天涯海角,人各一方,我便是她们中的一员。斗转星移,当我们再次欢聚时,蓦然回首,迄今已经整整四十多年了,真是弹指一挥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尘封的历史&& & & & & & & &&摄于1954年2月,同年年底随父母迁入忠林坊&& & 提起忠林坊,犹如翻开一本尘封多年的书卷,把我的思绪带到半个多世纪以前。那是一九五四年,全国人民还沉浸在抗美援朝的巨大胜利中,到处都可以听到嘹亮的歌声:“咳拉拉拉拉,咳拉拉拉,天空出彩霞呀,地上开红花呀,中朝人民力量大,打败了美国兵呀”。由于爸爸工作调动,我随父母从天目路搬到了忠林坊,这是位于南京新街口的一处部队营房驻地。那时的新街口,马路上冷冷清清,汽车凤毛麟角,行人稀稀拉拉。随着“踢踏踢踏”的马蹄声,高大的马车缓缓驶过忠林坊大门口,留下一坨坨的马粪。& & 忠林坊是个很大的院落,前后两个大操场,还有两个大食堂,院内的很多楼房都是民国时期遗留下的,其中四、五号楼还是日式建筑,大概是日本人占领南京时建造的吧,解放前这里就是国民党的营区,从楼房外墙斑驳的遗迹上可见一斑,至于更细的详情,只有海峡那边的人知道了。和营区毗邻的是军区后勤的办公大楼,这是当时南京的最高建筑,号称“七层大楼”。七层大楼在国民党撤离大陆前夕尚未完工,但已造了一多半,解放军渡江南下时,部队机关就曾驻扎于此。我们小时候到七层大楼玩耍时,还惊讶地发现阳台上竟然有用马赛克瓷砖铺就的“青天白日旗”。解放了,大楼换了新主人,清晨,“我是一个兵”,“解放军进行曲”等耳熟能详的歌声,伴随着解放军叔叔们出操的脚步声,把我们从梦乡中唤醒。大院里的叔叔们都是扛过枪打过仗的,就连大多数的阿姨也都经历过革命战争年代,虽然她们大多在五五年后转业。那时五号楼后面是俱乐部的平房,叔叔阿姨们结婚,仪式就在俱乐部里举行。每逢此时,俱乐部里热闹非凡,新郎新娘胸佩红花,被众人蔟拥着不得不同时去吃那空中吊着的苹果或喜糖,这种在现代影视剧中再现的场景,我们儿时则司空见惯。刚解放时,经过革命战争的巨大牺牲,全国只有四亿五千万人口,面临经济建设对人力资源的迫切需求,多生孩子便是当时所鼓励的,我们每家的孩子少则三四个,多则七八个,犹如雨后春笋。大约在五五年至五七年期间,忠林坊里还设有幼儿园和子弟小学。幼儿园设在财务部后面的小楼里,子弟小学则设在小楼旁那栋条式的二层楼里。课堂里苏式课桌让孩子们倍感新鲜,桌面呈三十度倾斜,可向上翻掀。楼前设有升旗的旗台和旗杆,每天早晨,子弟小学所有的少先队员行着队礼,在庄严的国歌声中目视国旗冉冉升起,那一刻,连我们幼儿园的孩子都感到非常神圣。后来成立卫岗小学,这所小学就并入了卫岗小学,幼儿园则并入大行宫及三八保育院。忠林坊里这所“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部队小学和幼儿院,许多人不知道,其实也难怪,那是一九五七年以前的事了。& & &&& &&&&&&&&&&&&&&&这张照片摄于1954年六一儿童节& &(二)天真烂漫的童年&那年夏天,军需部的张管理员,带着我们几个刚够入学年龄的孩子,去青石街小学面试。张管理员鼻翼旁有个明显的黑痣,是个老管理员,那时父母要上班,孩子入学的事就由管理员负责办。张管理员跟小学老师说,“这几个孩子都很聪明”,谁知老师豪不客气地说“都要测试”,然后让我们辨认几何图形和各种颜色,所幸我们都顺利过关,一起进入了青石街小学一年级,我们班的同学有车X红,韩J宁,王L海,王J程,朱G安,吕L明,李K美,杜D平,崔L河,朱冬生。这里特别要提一下朱冬生,好多人可能都记不得她了,她爸爸叫朱丹,是财务部的。朱冬生和我在大行宫幼儿园(大班)同班,这是个皮肤有点黑,还有点爱生气但长得挺漂亮的女孩,有一次,她穿了一件新衣服,是当年最时尚的儿童装:大红的灯芯绒上衣,胸前镶嵌刺绣着漂亮花样的黑色灯芯绒,黑红搭配,锦上添花,非常好看。午觉时,我俩床挨着,朱冬生因为穿了新衣服,很兴奋,为了让好朋友也分享那份快乐,她竟然把新衣服衣襟边的丝缕一丝一丝地扯下来给我。由于在幼儿园我们是挚友,所以进小学后一直很要好。三年级时,她爸爸不知道是转业还是调动,全家搬到了北京。忠林坊后面的大操场是孩子们的天然乐园,当时政治部的两栋大楼尚未建,操场上有天桥,秋千,平衡木,孩子们每天都在那里尽情玩耍,抓蚂蚱,捉蝴蝶,逮蜻蜓,乐此不疲。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韩J宁,这个我儿时的密友,人小胆大,七岁时就敢在高高的天桥上来回小跑,看得人倒抽凉气。天桥下的秋千上也常见到她身轻如燕,高高荡起的身影。一年级时,我和韩J宁(网名:寒江独雪),车X红,王L海(网名:海龙王)一个班,放学后我们经常在地上摔交,一对一,谁也摔不过韩J宁,连王L海也不是她的对手。殊不知侠气铁骨的“寒江独雪”当年“小荷才露尖尖角”啊!记得有一回,韩J宁到我家来玩,我们俩在地板上摔起跤来,我摔不过她,加之她又弄疼了我,便开始生起气来,嘴撅得老高。沉默了半晌后,我杵了她一句说:“你还想当小姐呢!”她立刻反唇相讥道:“你还想当仙女呢!”我们互相揭短,韩J宁生气地扭头跑了,这场“揭老底”的嘴仗不欢而散。孩子们的“恩恩怨怨”来得快,去得也快,第二天大家又和好如初,放学后,也不管地上有多脏,一如既往地继续pk。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在忠林坊,小女孩怎么那么热衷于摔交呢?这应该是男孩子的专利吧,莫非是军人后代的遗传基因使然?然而,爱美终究是女孩子的天性,军需部的女孩子们常常云集在韩J宁家,她家本来就是姐妹四个,犹如四朵金花。女孩子们很自然地把她家当作了大本营,大家把采来的野花插上发髻,又在鬓角别上五颜六色的发卡。把彩色大围巾当成披肩,把花布围腰系成拖地长裙,还在腰间系上戴有饰物的飘带。如此乔装打扮一番,大家都觉得自己和小人书上的仙女小姐好有一比,,自我感觉不要太好哦!扮美大戏隆重开场,只见装扮俏丽的小女孩们,手持折扇或芭蕉扇,半掩着小脸,好似“犹抱琵琶半遮面”,扭捏作态地模仿着古装电影上千娇百媚的小姐,栩栩如生地扮演着连环画上阿娜多姿的仙女,亦步亦趋,袅袅婷婷,憨态可鞠。现在知道了吧,先前的“仙女”“小姐”之争出处在此呢。&& & & & & &(三)金色的夏天都说南京是火炉,但在我的童年记忆中,漫长的暑假却是个金色的夏天。随着期末考试全部结束,大家如释重负,紧张的心象放飞的气球飘到了九霄云外。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候终于来到了,同学们纷纷拿着眼花缭乱的电影预告单预定自己想看的电影,暑期胜利电影院天天都是学生场,五分钱看一场,还是放冷气的。除了看电影,我们常在图书馆借阅各种书籍。那时不仅可在学校借书,后勤礼堂还有个军内图书馆,那儿是我们大院子女经常光顾的场所。当时最畅销的小说有:《林海雪原》,《苦菜花》,《红岩》,《青春之歌》,《野火春风斗古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这些革命小说伴随了整整一代人的成长。暑假里,有艺术天赋的孩子会在家中静心创作,他们会铺开白纸,拿起画笔,将自己心中最想展现的东西跃然纸上。我记得军需部有个小画家叫曹伟业,天资聪颖,画得极好,各种动物在他的笔下是那有样生龙活虎,惟妙惟肖。受这个好朋友的影响,我弟弟小时候也爱画马。当时,南京小红花艺术团有一首拿手的歌曲,叫“小小艺术家”,歌中唱道:“小小艺术家,拿起笔来画张画,你一笔我一笔,画得满纸开鲜花……”曲调欢快,跳跃,非常好听,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小画家们的艺术风采。假期里,孩子们如饥似渴地在书海中遨游,异想天开地在画卷中漫步,当然也少不了天真活泼地在游戏中玩耍。夏日的南京,烈日高照,晴空万里。忠林坊里,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围墙下,粉红的芙蓉花争奇斗艳,白色的牵牛花风情万种,漂亮的蝴蝶在花间翩翩起舞,勤劳的蜜蜂在丛中嗡嗡盘旋。不时传来一阵阵悦耳动听的鸣叫声,那是知了在演奏夏日奏明曲,让人如痴如醉。我正在家中看小说,突然被一阵清脆的敲门声打断了思路,起身开门,原来是邻家一个九岁左右眉目清秀的小姑娘,她是来通知我小弟弟暑假回校日期的,当她口齿伶俐地说完后,便一阵风似的跑开了,留下身后一甩一甩的马尾辫,发辫上的红头绳象火红的花蕊在风中飘动。那时侯,邻里间,同学间就是这样和睦,团结和友爱。几十年过去了,邻家女孩那清秀的面容,伶俐的口齿和活泼的背影还会在不经意间浮现在我的脑海。如今这个当年的小姑娘,已是江苏省人民医院大名鼎鼎的营养专家,大家一定知道她的名字叫李q,可我们还是喜欢叫她小时候的名字李N。夏日的午后,有时会突然乌云密布,狂风大作,继而瓢泼大雨,倾盆而下。大自然的空调真是威力无比,不仅火炉降了温,而且空气无比清新。雨过天晴,天空象一块刚用水洗过的蓝玻璃,湛蓝湛蓝的,一轮绚丽的彩虹横跨在蓝天上,儿时的我们想象着那七彩的仙桥上一定会有许多美丽的仙女。如今这种“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的壮景在大城市里已基本绝迹,几年前我仅在浦口见过一次,很怀念小时候的清新空气。傍晚,每家都在自家门口泼上凉水,放一张凉床。夕阳的余辉把天空打扮得一片斑斓,镶上了金边的浮云,变幻出各种形状,云卷云舒,让人生出无限的遐想。夜幕降临了,孩子们就躺在竹床上数星星,望着浩渺的星空,编织着动人的神话故事。王L海是故事大王,小时候我们两家门挨着门,夏日晚饭后,“海龙王”照例要大摆龙门阵,别看他那时年纪小,却总要摆出一付很深沉的样子:“从前啊,有一个……”娓娓动听地,絮絮叨叨地开始了他的故事大片。那时没空调,晚上实在热得不行,就拿一张席子,到大操场上乘凉,夏夜里偶而的一丝凉风会让人感到无比的惬意。&&(四)火红的年代一九五八年,马路上的人渐渐多了起来,马车不知什么时候已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一辆辆崭新的人力三轮车,雪白的车靠垫上醒目地写着八个鲜红的大字:“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广播里播放着“我们要和时间赛跑,奔向工业化的光明大道”,曲调高亢,言词铿锵。小学课堂上朗读着“天上没有玉皇,地上没有龙王。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中国人民正以开天辟地的勇气,以和时间赛跑的速度,来建设自己亲爱的祖国。我们刚上一年级就赶上了大跃进那个火红的年代,全国大炼钢铁,学校要求我们捡废铜烂铁。为了支援祖国建设,我们人虽小,却不甘落后,一放学就在忠林坊大院里到处搜索,捡了不少废铜烂铁上交到学校。那时候中央号召除四害,学校规定打苍蝇要上交,并且要竞赛,看谁打得多。于是我们每人都带个火柴盒,把打死的苍蝇放在盒中,一个一个地数。有一次,我和财务部的杜D平为数字争得面红耳赤,86只加24只,他说等于110,我说等于100,双方各执己见。最后将火柴盒里的苍蝇都倒出来,数了半天,杜D平是对的,课堂上刚学的加减法在除四害的实践中得到了应用和熟练。五八年的一个周日,南京市全城除麻雀,那时把麻雀列为必除之害是因为它吃粮食。记得那天,到处人山人海,锣鼓喧天。在忠林坊的大操场上,大人们把红被面扎在长竹竿上,在空中挥舞,敲着铁锅和脸盆,权当是敲锣打鼓,震得山响。据说用此法吓唬麻雀,打疲劳战,它飞不动时就会掉下来。也不知这种招术究竟打掉了多少麻雀? & & & & & & & & & & & && &&& & & & & 这张照片摄于1958年六一儿童节前夕,三个月后跨进了青石街小学&(五)劳动最光荣& && &&&&&&&&&&& & & & & &摄于1960年六一儿童节,那天我刚刚戴上红领巾加入少先队&&&&&&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我们这些在蜜罐中长大的孩子第一次尝到了饥肠辘辘的滋味。黑面馒头和飞机苞菜充斥着我们的饭桌,每顿饭每个孩子只能分到半个馒头,吃肉或鸡蛋都成了奢望,素菜基本是用水煮,因为每人每月只有1―2两油,凭计划供应。由于粮食不够吃,那时还发明了“瓜菜代”,既用瓜菜代替主食。食堂就做过一种榆树叶馒头,乌黑乌黑的,大概是饥不择食,当时感觉挺好吃。为了吃饱肚子,大家想尽了办法。有一天,爸爸下班回来,兴致勃勃地将西瓜皮切成丝,炒熟了当菜吃,其实没有油,也没什么佐料,但我们依旧吃得津津有味。有时一顿饭仅仅是一锅地瓜,我们却感到特别开心。当时我爸爸患胃病,他吃的中药里有理气药,特别香,爸爸每次喝中药时,我们四个孩子就把他团团围住,眼巴巴地看他喝药。爸爸看出了我们的心思,就让我们每人尝一点,没想到那么香的药竟是苦到极点,从此,我们再也不围观爸爸喝中药了。有一天,爸爸买来一个实验室里用的大瓶子,准备养小球藻,说是小球藻可以吃,而且有营养。那时的人们都很苗条,甚至很“骨感”。为了解决吃饭问题,上级号召大种十边,于是每家都在自家门口种起了自留地。我们种向日葵,种冬瓜和南瓜,忠林坊大院里所有的空地都种上了蔬菜。在教练场,每家都分了地,我还跟着爸爸去收过蚕豆呢。部里经常组织到北固山劳动,锄地,拔草,刨地瓜,掰玉米这些活我们都干过。爸爸每次都要求我们去,让我们在劳动中锻炼自己,从战争年代过来的父辈们是很注重劳动这堂课的。还在幼儿园时老师就教我们唱“要学喜鹊造新房,要学蜜蜂采蜜糖,幸福的生活从哪里来?劳动最光荣!”经过三年自然灾害的磨练,我们学会了劳动,克服了怕苦怕累,好逸恶劳的思想,去除了“娇”“骄”二气,为今后的人生奠定了基础。(六)战争的阴云&&&&&六十年代初,正当我国面临着三年自然灾害的严峻时刻,西线,军情告急,印度军队在中印边境上点燃了战火;北面,和苏联关系濒临破裂,中央媒体上措词激烈的一评,二评……直至九评苏共中央公开信正在进行中;世界上,反华大合唱甚嚣尘上;一时间,乌云压顶,寒流滚滚。& & 盘踞在台湾的蒋介石认为时机已到,叫嚣要反攻大陆,他们在东南沿海屡屡挑起事端,大量地,频繁地派遣特务到大陆来刺探情报。我军开始了紧张的战备,记得那时我父亲隔三差五要到东南沿海出差,东海前哨那些星罗棋布在惊涛骇浪中的岛屿上踏遍了他的足迹。&至于去干什么,他从来不说,我们也从来不问,部队严格的保密纪律我们耳濡目染,从小就懂。若干年后我在舟山群岛当兵时才知道,那里的山都挖成了坑道,绵延几公里长的坑道比比皆是,老同志告诉我们,因为战备,舟山群岛的山都挖空了。五十年后我问父亲,你那时去舟山群岛吗?父亲说,去的最多的就是舟山群岛。我问,你那时总去海岛,去干什么呢?父亲说,去检查战备。当然不是他一个人,是跟着许司令,还有各部门的各级首长。& & 当时是内紧外松,忠林坊里气氛十分紧张,阿姨们经常围在一起窃窃私语,孩子们睁大了眼睛,伸长了脖子,挤在人堆里旁听。各部多次召集家属开会,要求随时做好打仗转移的准备,于是,战备深入到了各家各户。我记得那是一个秋天的晚上,弯弯的月亮已挂上了树梢,皎洁的月光给大地镀上了一层银白色,瑟瑟秋风带来了阵阵凉意。回到家里,我看见妈妈在灯下正忙着打背包,把生活必需品都打进背包,以备随时转移。大人们非常紧张,孩子们却对可能发生的战争充满了好奇心和神秘感,并不知道害怕。在党中央,毛主席的周密部署下,这场战争未能打起来,“反攻大陆”终成“一枕黄粱”。(七)“药”的风波小学五六年级时,我们从自然课上知道,玻璃是由长石,石英和云母烧制而成的。这三种材料怎么能变成透明的玻璃呢?儿时的我们觉得太不可思议了,于是我和马W敏决定自己来做这个实验。我们用自己的零花钱买来石英和云母,那时学校实验课所用的材料是有地方专卖的,而长石在地上就能找到。悄悄的,实验地点就选在军需部食堂后面,那个紧挨围墙的弹丸之地上。我们带了许多废纸,以备燃料之用。先在地上挖了个小坑,小心翼翼地把三种材料放入坑中,然后胆怯地划亮了火柴,期盼着奇迹的出现。只见带来的废纸都化作了片片蝴蝶,却连玻璃渣也未曾见到。实验宣告失败,我们悻悻而归。本以为神不知,鬼不晓,没想到几天后我到食堂打菜,炊事员王元发,(我们从小就随着大人们叫他“小王”)神秘兮兮地问我:“你们那天埋药的吧?”“埋药?”我听得莫名其妙,一头雾水,但从他那怪异的表情上,我突然领悟到了他说的“药”就是炸药,天哪,他把我们当成什么人了,只有特务才会埋炸药!没想到小小的实验竟会引起天大的误会。现在回想起来,倒也情有可原。你想啊,又是挖坑,又是往坑里放什么材料,又是点火,还真是有点象那么回事呢!在那个反攻大陆,特务满天飞的年月,在那个“提高警惕,保卫祖国”喊得震天响的军营中,小王他一个随军多年的炊事员,哪里会想到我们是在做实验呢,只会本能地和放炸药联想到一起了。好笑之余,深感那个时候,连部队的炊事员都有如此高的警惕性,特务哪有藏身之地呢,也不知王元发如今还健在不?& & & & & & (八)莫大的享受五六十年代,人们最津津乐道的文化生活,莫过于看电影了。在那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年代,各种新片,层出不穷,特别是丰富多彩的儿童影片,给孩子带来了无穷的乐趣。我记得刚上一年级的那个学期,每周都会看一场电影,有“兰兰和冬冬”“五彩路”“鸡毛信”“红孩子”“马兰花”“人参娃娃”“宝葫芦的秘密”等等,数不胜数。孩子们在享受精神大餐的同时,从中受到教育,不仅增加了知识,而且懂得了道理。我们小时候,虽然没有现在孩子这么好的物质条件,但是有几点是超过现在的,就是:有那么多好看的儿童电影,有那么多好听的儿童歌曲。半个多世纪以前的“让我们荡起双浆”“小鸟在前面带路”“劳动最光荣”这些儿童歌曲能一直流传至今,不仅因为它们具有生命力,也揭示了现今儿童歌曲的匮乏,儿童们只能唱成人歌曲,什么“爱”啊“爱”的,把孩子都催得早熟了。所以,我们的儿童时代是很幸福的。说起新街口的大华电影院,无人不知,但要说大华电影院曾经是部队的电影院,可能知道的人就不多了。这座民国时期留下的大剧院,不知是不是因为过去是国民党军队的剧院,解放后作为军产被接管,就理所当然地成了解放军的电影院。总之大华电影院,别看它现在灰头土脸,“陋室空堂”,当年可是富丽堂皇,气宇轩昂。它的外墙呈土黄色,就像刚解放时的军装色,那时的部队电影院外墙都是这个颜色,不信大家可去新街口一看,它斑驳的外墙依稀能透出昔日的风光。既然是部队的电影院,外表当然是很严肃的。影院内则大相径庭,一走进大门,豪华的大厅中几根火红的擎天大柱,把大厅装扮得十分喜庆;而粉绿色的内墙则显得端庄典雅,绿墙红柱,相映成辉。剧院内有舒适的座椅,剧院外的走廊上还有品尝冷饮的餐厅。那时候,风华正茂的新中国第一代军官们,携着年青的妻子和年幼的孩子,出入于内。他们头戴威武的大沿帽,身着笔挺的呢军装,那金色的领章和肩章,以及胸前佩戴的五彩略表,让影院褶褶生辉。坐在餐厅的座椅上,穿着洁白围裙的年青服务员,会按照你的要求端上一大杯满得快要溢出的赤豆刨冰,或是送来一盘洁白的冰淇淋球,冰淇淋口味纯正,决无三聚氰胺之虞。品尝完冰凉可口的冷饮,步入优雅舒适的剧院,观看内容精彩的电影,别提有多惬意了。大约在六三年左右,大华电影院移交给了地方。再后来,周末我们就去后勤礼堂看电影了,每次放映前后,电影院内的大喇叭总会播放激情洋溢的革命歌曲,军旅歌曲,著名军队歌唱家贾世俊,马玉涛,马国光,张振富,耿莲凤等人富有感染力的歌声让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放电影就像是盛大的节日,看电影无疑是莫大的享受。后勤礼堂外面,还有个露天电影场。六四年夏天,有一次露天放映“红楼梦”上下集,大家期盼这部新片已经很久了。放映前,突然下起了大雨,临时宣布说不放了,露天电影场内顿时炸开了锅,大家坚决不干。本来嘛,当红大片,又是上下两集,从宣传广告上早已看到“红楼梦”名角荟萃,美女如云,大家舍不得啊!于是,大家齐声高喊:“我们要看红楼梦!我们要看红楼梦!”人群中有军人,有家属,有小孩,其中不乏许多年青的女兵。没辙,放映员只好冒着大雨放映这部大片。露天电影场内顿时开满了“蘑菇”,大家硬是打着伞,看完了三个多小时的“红楼梦”。除了看电影,部队文艺工作者有时还会来忠林坊院子里演出。五十年代末,在财务部食堂就演出过小话剧,内容好像是干部下放一类的,总之演出内容都是紧跟当时形势的。六十年代后,每个部的家属委员会,在重大节日时,还会组织年青的家属们排练节目,军需部的家属们就演唱过“十送红军”。& & &(九)多雪的冬天六五年的冬天是个多雪的冬天,适逢三九,紫金山披上了厚厚墩墩的冬装,玄武湖收起了波光粼粼的涟漪。刮了一夜的凛冽寒风,下了一宿的鹅毛大雪,早晨起来,只觉得眼前特别亮,探头一望,嗬!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树枝上落满了洁白的雪花,屋檐下垂挂着成排的冰凌。马路上的积雪更是没过了脚踝,已分不清快慢车道。公交车戴着沉重的防滑链,缓慢地爬行着,道路结冰十分严重。“人民群众的困难就是我们的困难”,部队首长一声令下,忠林坊里所有的军人们,统统扛起铁锹,到新街口扫雪。那时候,全国都在学习解放军。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生活在军营中,更是以父辈为榜样,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在这种关键时刻,大家都毫不犹豫地冲在前面。军人们冒着严寒,奋力扫雪,我们大院子女也挥汗如雨,干得热火朝天。解放军的扫雪行动又感染了许多群众,大家纷纷加入扫雪大军,很快就把新街口道路上的积雪扫得干干净净(十)军旅夏令营这是一次特殊的军旅夏令营,也是一段永生难忘的经历。六五年暑假,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让我们无比兴奋,军区后勤要组织干部子弟中学生夏令营。我们当年是初一,刚刚“上线”,大家高兴得整夜无眠。在一个晴空万里的早晨,军用大卡车载着我们,一路颠簸地来到了岔路口的高级步校,开始了为期20天的军旅夏令营。步入这所正规的军事院校,惊诧地发现里面真是太大了,足有几十个忠林坊大。军旅夏令营,采用军事化编制,共分八个中队,每个中队又分若干个班,每个班12人。男女生分开,不在一个中队。中队长由步校干部担任,每个中队都有一班人马,专门负责我们的训练和生活,也由军人组成,只有各班班长由学生担任。我们班有:我,马W敏,车X红,聂H兵姐妹俩,张H侨,付Y华……班长是九中的宫X枫。在夏令营,我们这些中学生第一次过上了军事化的生活。早晨要出操,不能睡懒觉;晚上睡觉统一熄灯,夜间还要查铺;吃饭是八人一桌,一桌就一盆菜,如果挑食,就没得吃了,那时连队生活就是这样,有的女同学还因为不吃肥肉哭过鼻子呢。我们是七中队,管理大家生活的是一个十七岁的女兵,大家都叫她“小袁”,是总医院护校的学生。她中等个儿,身材苗条,军帽下齐耳的短发显得干净利落,俊俏的脸上还带着几分稚气。别看她年龄不大,可工作起来十分认真,非常负责。每天晚上熄灯后,小袁会轻手轻脚地到各个班查铺,一夜要查好几次。现在回想起来,她那时也很年青,也是一觉睡到大天亮的年龄,为了工作,一夜数次查铺,真是挺不容易的。别看她比我们大不了几岁,可处处显得沉稳老练,到底是在解放军这个革命大熔炉里锻炼出来的,举手投足间展现出的军人素质,和我们就是不一样!一天,我们七中队的同学们正在排练节目,中队长告诉我们一个好消息,今天下午游泳。大家一听可高兴啦,蹦啊跳啊,寝室里立刻象开水一样沸腾起来。自从毛主席号召到江河湖海去游泳,全国人民都积极响应,这项健身运动迅速在全国推广开来。下午我们兴致勃勃地来到游泳池边,一眼望去,只见灿烂的阳光洒在碧蓝的水面上,点缀出万点金光。别的中队的同学已经在池里游开了,那五颜六色的游泳帽象一只只花皮球在水面上滚动。会游泳的同学们自由地舒展着双臂,象鱼儿一样在水中畅游。游泳教练先带我们在池边做准备活动,然后把我们带到划分的水域,大家都争先恐后地跳下了水。在水中,教练又带着我们做游泳的分解动作,然后大家自己练习。教练都是年青的女军人,她们非常耐心,循循善诱地指导我们。再后来,我还学会了潜泳,当潜入水底时,耳边万籁俱寂,眼前是绿色的水底世界,同学们身着花花绿绿的咏衣在水中“闲庭信步”,仿佛进入了神话仙境。夏令营经常组织游泳,游泳池成了大家最向往的地方,同学们在那里学习技艺,磨练意志,大显身手,小试锋芒。军旅夏令营的另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进行射击训练和实弹演习,我们女同学第一次要和真枪实弹打交道,心里既紧张又兴奋。课堂上,我们学习了射击的基本知识,三点成一线的瞄准方法,用枪的注意事项,然后进入实弹训练。我们每人背上一杆沉甸甸的五六式步枪,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美滋滋的,舍不得放下,当然啦,革命军人的后代,“不爱红装爱武装”那是很自然的。在那个刻苦学习军事技术的年代,解放军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我们当然以解放军为榜样。赤日炎炎似火烧,同学们既未打伞,也未戴帽,趴在灼热的训练场上,紧盯着100米开外的靶子,练习瞄准,豆大的汗珠顺着脸颊往下淌,汗水湿透了我们的衣衫,没有任何的防护措施,套用现在的流行语叫什么来着――“裸”练,可那时我们既不觉苦,也不觉累,一心就想练出好成绩。现在每每听到大学新生军训晕倒的报道,就想起当年的我们,在吃苦耐劳方面,可以毫不谦虚地给当年的大院子女们打一个满分。第一次实弹射击开始了,象在学校迎接大考,大家的心砰砰直跳。靶场就在步校内,很大,靶子后面是山,以策安全。教练先作示范,只听“砰”的一声,震耳欲聋的枪响把大家吓了一大跳。射击分批进行,每人身边都有军人帮着压子弹,女同学们轮流上靶台,无一怯场。耳边不时传来解放军的鼓励声“要冷静,别紧张!”我在不知不觉中打完了五发子弹,然后和同一批的同学争先恐后地奔到100米外看结果。成绩出来了,车x红是冰火两重天――两个十环,其余三发无影无踪。尽管如此,我还是打心眼里佩服她,因为我亲眼看见她靶心中的那两个十环,怎么打得那么准呢!我的成绩比车x红差很多,八,九,十环与我无缘,一个七环,一个五环,其余都飞了。马w敏打得最好,她平时训练最刻苦,功夫当然不负有心人。金色的晚霞漫天飞舞,我们扛着枪,愉快地行走在返回营区的路上,应时应景地唱起了“打靶归来”。我们先后进行了两次实弹射击,经过刻苦训练,成绩逐步提高,结束时摄影师给我们留影,女同学们手持钢枪,英姿飒爽,壮志豪情,溢于言表――我们会打枪了!那年我十四岁。在夏令营期间,我们参观过空军飞机场,第一次登上飞机驾驶仓,一览无余地观看纷繁复杂的仪表,深感当飞行员的不易。参观过南京汽车制造厂,了解了这个大型国企解放后的发展史以及对新中国所做的贡献。我们还听过老工人作忆苦思甜报告,参观过“收租院”。特别是聆听步校教员郭兴福作报告,让我们兴奋不已。这个大比武时的英雄,六四年全军推广他的“郭兴福训练法”,使大家对这个名字如雷贯耳。可惜他在文革中惨遭迫害,几次欲奔黄泉路都未能成行,也不知现在还健在不?全夏令营,集体教过一支歌,开大会时,各个中队互相拉歌,唱得最多的就是这支歌,当歌曲的主旋律周而复始地盘旋在会场上空时,就像在唱夏令营营歌,歌名是“我们是革命的后一代”。每次集体活动,外出参观,,当一辆辆大卡车满载着八个中队的同学们,浩浩荡荡地行驶在马路上时,大家众口一词,唱的也是这支歌。歌中唱道:“我们是革命的后一代,懂得幸福从哪里来,没有先烈洒热血,哪有鲜花遍地开,没有先辈打天下,哪有今天的好时代。不忘先辈创业难,革命的传统我们接下来,接下来!”歌声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本来第二年还要再办夏令营,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使六五年夏令营成了“空前绝后”。迄今我仍然非常感谢当年的后勤首长,为了培养下一代,不惜花那么多人力,物力和时间。也就在那次夏令营后的几年间,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投笔从戎,为保卫祖国和军队建设贡献了宝贵的青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尾声& && & & & & & &这张照片摄于1969年,这年年底离开忠林坊&&&1969年12月的一天晚上,我拎着旅行包,怀着当一名女兵的梦想,和许多女孩子一起登上了军车,永远地离开了忠林坊。四十多年后,听说忠林坊要拆迁,心中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结。&&&回首当年,刚进忠林坊时还是不谙世事的懵懂孩童,离开忠林坊时已是放飞梦想的花样年华。忠林坊是伴随我们成长的红色摇篮,是我们理想之梦开始的地方。她象慈祥的母亲,以生命长河的涓涓细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成长;她象一本古老的画册,记录了我们“和童年的新中国共同成长的童年”(朋友“六朝青花”锦言)。我们永远忘不了忠林坊――人生的起跑线,故乡的老地方!
楼主邀你扫码
参与上面帖子讨论
发表于:16-02-11 08:36
美好的童年时光!
发表于:16-02-11 08:57
&&[第2版 02-11 08:57]
回复 第1楼 的 @东海之韵:
你上版后,我就想建议你把博客上的一些东西,包括这篇忠林坊,还有写你母亲的文字,发给版友分享,后来考虑你会有自己的安排,我不必老是强人所难,就没说。现在看到这篇文字很高兴,但还是提个建议,以后这样的长文,本身又有章节,可以分开发,像福地在那学长那样,这样便于大家仔细阅读欣赏,版友年纪都大了,不少人眼睛已不太好使,一下子看太长的文字吃不消。你说是吧?
发表于:16-02-11 11:11
回复 第1楼 的 @东海之韵:
刚刚好像删了,什么情况?
发表于:16-02-11 11:32
回复 第4楼 的 @书生江午:刚才将一段重复的段落删掉,提示说要审查,昨晚发帖时也是审查了一段时间的。谢谢老同学提醒,今后分段发。
发表于:16-02-11 11:36
以下是引用 第5楼 @东海之韵 的话:
回复 第4楼 的 @书生江午: 刚才将一段重复的段落删掉,提示说要审查,昨晚发帖时也是审查了一段时间的。谢谢老同学提醒,今后分段发。
不谢,期待你的好文!
发表于:16-02-11 11:55
&&[第2版 02-11 11:55]
以下是引用 第1楼 @东海之韵 的话:一年级时,我和韩J宁,车X红,王L海一个班,放学后我们经常在地上摔交,一对一,谁也摔不过韩J宁,连王L海也不是她的对手。... & 半个多世纪后,在一次“梦圆忠林坊”的大型聚会中,我们这些当年摸爬滚打的小伙伴,花甲之年重新坐到了一起。离别时还是文革前的小孩子,再次见面时已是花甲老人,中间跨越了青年,中年几十年漫长的时空,若不是这次聚会,大家兴许走在路上还形同陌人呢!&& & & & & & & && & & & & & & & & & &左一是韩j宁,中间是我,右一是车x红
发表于:16-02-11 12:01
回复 第7楼 的 @东海之韵:
这张照片提供得好,在童年、少年、青年的留影后,又有了退休后的近影,以后望再补发些“人到中年”的照片。
发表于:16-02-11 12:11
&&[第2版 02-11 12:11]
以下是引用 第1楼 @东海之韵 的话:
那时的新街口,马路上冷冷清清,汽车凤毛麟角,行人稀稀拉拉。随着“踢踏踢踏”的马蹄声,高大的马车缓缓驶过忠林坊大门口,留下一坨坨的马粪。...
这也是我儿时的记忆------空空落落冷冷清清的新街口,曾与大人们一起乘坐马车踢踢踏踏从孙中山那尊铜像下绕行而过。。。。。
美好的回忆,美好的文字,拜读了,谢谢!
(也建议分段登版,您的这篇大作可分5-10次让我们慢慢欣赏分享)
发表于:16-02-11 12:13
回复 第9楼 的 @潇潇天雨:你家也住在新街口附近吗?同龄人的记忆都差不多。以后会分段发帖的。
发表于:16-02-11 12:14
回复 第8楼 的 @书生江午:以后有合适机会会发一些照片的。
发表于:16-02-11 13:53
&&[第2版 02-11 13:53]
以下是引用 第10楼 @东海之韵 的话:
回复 第9楼 的 @潇潇天雨:你家也住在新街口附近吗?同龄人的记忆都差不多。以后会分段发帖的。...
哦,就是因为家离新街口远,当年才跟随老人搭乘马车的。。。学姐的记忆好丰满哪,您应该是67届吧?
发表于:16-02-11 14:05
&&[第2版 02-11 14:05]
&六十年代以前家住青石街3号之2,离“忠林坊”不远,“忠林坊”在儿时我们的眼中是个神秘的地方。谢谢分享美好童年、青春回忆!
发表于:16-02-11 14:42
回复 第12楼 的 @潇潇天雨:我是67届的,66年是初二(3)班,和江午同窗。
发表于:16-02-11 14:45
回复 第13楼 的 @上善若牛:青石街3号之2,和“忠林坊”一墙之隔。我记得那一带好像都是新华日报社的宿舍,我有好些同学都住在那一带。
发表于:16-02-11 15:06
以下是引用 第15楼 @东海之韵 的话:
青石街3号之2,和“忠林坊”一墙之隔。我记得那一带好像都是新华日报社的宿舍,我有好些同学都住在那一带。...
& & & &楼主记忆有误,青石街3号之2在青石街东头,靠近邓府巷,在同庆里对面,版友玛拉沁呼家住青石街新华日报社的宿舍。
发表于:16-02-11 16:42
楼主去部队革命了,没有上山下乡,好像不能称呼为知青,但总是校友吧,谢谢美好的记忆。
发表于:16-02-11 18:45
以下是引用 第16楼 @上善若牛 的话:. 楼主记忆有误,青石街3号之2在青石街东头,靠近邓府巷,在同庆里对面,版友玛拉沁呼家住青石街新华日报社的宿舍。...& & & 上小学时走了六年从上乘庵到青石街的那条巷子,可还是没弄清那里的门牌号,只记得青石街1号,海山村这些有同学住的院落了,这些同学家里都是新华日报社的。
发表于:16-02-11 20:04
以下是引用 第14楼 @东海之韵 的话:
回复 第12楼 的 @潇潇天雨:我是67届的,66年是初二(3)班,和江午同窗。...
难怪书生今天能把你没有我班女生阮ly信息的情况告诉我,原来你们是同窗啊,在此谢谢您了,很感谢!
发表于:16-02-11 23:07
回复 第19楼 的 @潇潇天雨:阮ly是和我一起去的舟山群岛,印象中是一个白皙清秀,沉默寡言的女兵,我跟她不在一个部门,接触不多,后来她调到定海守备区门诊部去了。我已有四十多年没见过她,也没有她的任何音信,以后我会打听打听,如有音信我会告诉您。
发表于:16-02-11 23:16
回复 第17楼 的 @巩芳:是的,我们同是九中校友,就是一种缘分。
发表于:16-02-11 23:26
看到过楼主许多拍摄很好看的照片,才又看到楼主文字优美的童年回忆,看到楼主“从小到老”的秀丽照片,谢谢分享了。
&&午安! 完治....是晚安吧!& 
 现在想和完治道别。 
 虽然有点难过,但也不全都是难过.... 
 不管怎么样,和你在同一个季节中走过了同样的路, 
 完治....我不後悔。 
 完治,好怀念喔!& 
 尤其是和你分手的这一刻更是觉得怀念。 
 我想我以後一定会没问题....& 
 和完治恋爱过,对人生也有点益处... 
 不说再见,也不做约定!& 
 会再相逢的! 
 赤名    附笔:身体好吗? &
发表于:16-02-12 00:03
回复 第22楼 的 @泡泡可可:我今天看了你们聚会的许多照片,除了一眼就看出你(因为之前看过你发的照片帖),其余的一个也不认识。所以最好在照片下面要有个说明,以便对得上号。
发表于:16-02-12 00:23
以下是引用 第20楼 @东海之韵 的话:
回复 第19楼 的 @潇潇天雨:阮ly是和我一起去的舟山群岛,印象中是一个白皙清秀,沉默寡言的女兵,我跟她不在一个部门,接触不多,后来她调到定海守备区门诊部去了。我已有四十多年没见过她,也没有她的任何音信,以后我会打听打听,如有音信我会告诉您。...
& &谢谢谢谢了!
发表于:16-02-12 07:45
发表于:16-02-12 20:07
回复 第23楼 的 @东海之韵:
回复 第16楼 的 @上善若牛:
60年代俺家也住在青石街上,上善若牛住在青石街的东头,东海之韵所住忠林坊的后围墙就坐落在青石街上,看来都是街坊啊!缘分哦!
发表于:16-02-12 21:08
回复 第26楼 的 @银杏斋主:
& & 咱版上住过青石街的版友还有玛拉沁呼、摩卡一号,真是有缘啊!
发表于:16-02-12 21:20
回复 第27楼 的 @上善若牛:我看了
发表于:16-02-12 21:23
回复 第27楼 的 @上善若牛:回复 第26楼 的 @银杏斋主:是啊,原来当年我们都是街坊邻居啊!
发表于:16-02-13 00:07
我家当时住在青石街18号,没想到与你真算得上是邻居呢!对于忠林坊,我还算是有所了解的,因为我家的三楼有一间房子,从窗口正好可以将“七层大楼”和大楼以北直至青石街旁围墙的整个院子一览无余。清楚地记得,每天清晨,天刚蒙蒙亮,大院里便传出“1、2、3、4”的口令声和“唰、唰、唰”整齐的跑步声。有时,还会看见大院的草地上,一群士兵在认真地演练匍匐前进、瞄准射击;篮球场上脱光了膀子打球的士兵;单双杠上上下翻飞的身影。总之,对我来说,那真是一个有点儿神秘而又令人向往的去处!
发表于:16-02-13 10:22
回复 第30楼 的 @玛拉沁呼:我们班的王小新家也是新华日报社的,我从小和她很要好,她常来忠林坊我家玩,我也常去她家玩,好像她家就在青石街18号。
发表于:16-02-13 10:38
& & 将青石街地图发上供参考:
发表于:16-02-13 14:54
&&[第2版 02-13 14:54]
以下是引用 第23楼 @东海之韵 的话:
我今天看了你们聚会的许多照片,除了一眼就看出你(因为之前看过你发的照片帖),其余的一个也不认识。所以最好在照片下面要有个说明,以便对得上号。...
从左往右:
第一排:潇潇天雨、潘meitong 、猪婆婆、指导员茹君、茹君夫人(四女中楼ling )
第二排:tanwl、山青青、潮音渺渺、泡泡可可、四女中郑xiaohua
我们都是一个公社的知青。
&&午安! 完治....是晚安吧!& 
 现在想和完治道别。 
 虽然有点难过,但也不全都是难过.... 
 不管怎么样,和你在同一个季节中走过了同样的路, 
 完治....我不後悔。 
 完治,好怀念喔!& 
 尤其是和你分手的这一刻更是觉得怀念。 
 我想我以後一定会没问题....& 
 和完治恋爱过,对人生也有点益处... 
 不说再见,也不做约定!& 
 会再相逢的! 
 赤名    附笔:身体好吗? &
发表于:16-02-13 15:28
回复 第33楼 的 @泡泡可可:谢谢泡泡可可!经你一指点,总算对上了。祝众知青朋友们新年快乐!
发表于:16-02-13 15:30
回复 第32楼 的 @上善若牛:这是一张十分宝贵的历史地图!
你尚未登录或可能已退出账号:(请先或者
【敬请阅读】
亲爱的网友们,、有更新哦!
请您务必审慎阅读、充分理解各条款内容,特别是免除或者限制责任的条款、法律适用和争议解决条款。免除或者限制责任将以粗体标识,您应重点阅读。
【特别提示】
如您继续使用我们的服务,表示您已充分阅读、理解并接受《西祠站规》、《西祠胡同用户隐私保护政策》的全部内容。阅读《西祠站规》、《西祠胡同用户隐私保护政策》的过程中,如果您有任何疑问,可向平台客服咨询。如您不同意《西祠站规》、《西祠胡同用户隐私保护政策》的任何条款,可立即停止使用服务。
南京西祠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我已阅读并同意、中的全部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transino肝斑改善丸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